一、外语课堂错误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许义[1](2021)在《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新时代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做四有好老师”的务实行动。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影响一堂课好坏的重要因素。集体备课作为备课的创新形式,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集体备课是把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分为不同的教研室,然后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情况等来制定教学设计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集体备课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应用。一方面,初中英语集体备课在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互助合作的教研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现实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当前初中英语教师集体备课、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以及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现状,笔者以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把Q中学的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了32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有代表性地选取了5位教师进行访谈,并对初一初二英语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进行非参与式观察。然后对调查资料进行系统全面地讨论,通过本研究,将力求回答和解决以下三大问题。(1)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如何?(2)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如何?(3)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如何?笔者从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等三大方面总结出了Q中学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Q中学集体备课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信念与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发展意识与认识等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本文的研究力求为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见解,引起学校管理者和一线英语教师的重视,以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一线落实落地,发挥集体备课在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张淋淋[2](202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复述训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于21世纪初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吸收了诸多教育思潮中的合理因素,呈现出全新的姿态与价值追求,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语文教育方面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复述法是学生吸收语言材料并使语言材料从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变的有效方法,在小学教学中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尤其在语文教学方面。复述法的使用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词汇积累与运用、语言表达与交际等能力,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小学不同学段提出了具体的复述要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要求复述训练的文章数量也显着增加,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忽视复述训练的现象。本研究选取四所小学中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单独访谈、课堂观察掌握复述训练的应用现状,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复述训练的策略建议,希望对小学语文的复述实践提供微薄的帮助。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交代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明确基本概念,整理并评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定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要求两方面分析小学语文复述训练的必要性,并阐述复述训练对小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促进作用。基于内容与形式两个维度划分复述训练的类型,结合心理学理论明确其基本程序及实施原则。第二章对小学语文复述训练的现状展开调查。为语文教师和学生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对教师进行访谈,同时笔者深入小学语文课堂,观察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呈现复述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训练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第三章针对教学现状反映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策略建议。分别对学校、教师、家长提出增强复述训练意识的建议,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为例分析复述训练的实践方法,阐述复述训练应具备的评价体系。第四章选取课堂复述训练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包括语文教学名师、实习学校教师及笔者本人的课堂实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复述训练的应用效果。结语部分对本研究做出总结,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努力的方向。
边婷婷[3](2020)在《常用动结式双动词隐现规律及其对外汉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动结式”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项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汉语学习者往往在使用这一结构的过程中出现偏误,尤其是母语为动词框架类型的学习者(如韩语等)。本文即从留学生使用该结构的偏误出发,结合对外汉语教材用例进行双动词隐现分析,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动结式隐现理据,进而探究其性质。然后回溯到教学实践中,为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为优化教学提供帮助。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缘起及意义、研究成果综述、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使用说明。第二章基于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系统搜集整理动结式教材用例,将其按照构成成分的语义实虚分为以下四类动结式:“实义V1+实义V2”类、“虚义V1+实义V2”类、“虚义V1+虚化V2”类、“实义V1+虚化V2”类,分别探究其隐现规律。本文发现:首先,汉语动结式在使用中存在隐现现象;其次,不同类型动结式隐没存在共性的制约条件;最后,四种类型动结式隐没时具有个性特征,分别隐没不同的成分。第三章在第二章隐现规律基础上,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进行理论性的解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了”的依附性、特殊句式和动词特殊性的限制、动结式动作与结果的相关性、及物与否四个方面对共性的制约进行理据解释。第二部分是基于焦点、背景与凸显原则和“唯补词”理论,探究不同类型动结式隐没个性特征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从结果义和完成义、详细程度、扫描方式三方面比较动结式双动词隐没前后的不同。第四章研究回溯到实践之中,分别以山东大学2017级预科留学生与韩国东西大学孔子学院2019级学员为调查对象,以纸笔测试形式调查他们动结式的习得情况,发现习得结果不佳。据此,分别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第五章为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对研究不足进行反思并提出研究展望。
夏文[4](2020)在《“以读促说”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英语表达能力中,口语表达能力一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有许多,其中朗读是一种可实施性与有效性较强的方式。然而仅仅要求学生对单词和课文进行机械朗读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以读促说”,从而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本文基于输入输出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以及口语教学相关理论,提出了以BBS(Basic-Between-Speak)朗读训练为主的“以读促说”教学模式,旨在回答如下问题:(1)高中生英语口语的现状如何?(2)朗读训练是否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准确性、流利性、复杂性方面有所提高?(3)朗读训练是否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效?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市的W中学A班的47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通过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主要发现:(1)总体而言,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偏低,其中女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高于男生;通过正态分布Q-Q图,了解到被试高中生实验前的口语成绩趋势呈正态分布,均值为16.723(满分为30分),通过对实验前男生与女生的口语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Sig.(双尾)值均=0.000<0.05,具有显着性差异,且男生与女生的均值差为-2.925,说明男生的口语成绩低于女生的口语成绩。(2)“以读促说”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复杂性均有提高,并且对于高中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与流利性的提高要大于复杂性;分别通过对于实验前与实验后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复杂性的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的r值分别为0.744、0.607、0.920,且三者的Sig.(双尾)值均=0.000<0.05,存在显着差异性,其中三者t值的绝对值排序为:8.400(流利性)>8.294(准确性)>2.837(复杂性)。(3)总体来说,“以读促说”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对于高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效;通过对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学生口语测试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r=0.874,Sig(双尾)值为0.000,到达0.05的显着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了以下教学启示:(1)重视朗读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2)重视朗读材料的选择;(3)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旨在为高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教学提供建议。当然,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论文末尾也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叶凤琴[5](2020)在《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来华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各高校开始设立汉语课程。然而当前汉语教学模式存在不足,国内高校汉语教学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为其注入活力。体演文化教学法是一种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有机结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该教学法认为语言和文化具有同构性,在教学中通过体验加演练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习者构建异国文化记忆,培养其在目的语文化社区参与能力。体演文化教学法为来华留学生初级汉语教学提供了教学模式的新视角和新思路,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根据体演文化教学法理论,探讨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教学中的适用性。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留学生听说能力;体演方式能有效促进教学互动,教学反馈比较及时;汉语教学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增强留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听说+读写”和“语文分开”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关注汉语思维和文化视角,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障碍,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困难在于对情境设置的准确把控。缺少行为文化大纲标准,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学生学习中汉语句型结构母语化及语法规则泛化现象突出;学生没有及时领会任务安排,口语考试中场景切换不协调;读写课缺乏对学生汉字书写训练的重视度;写作考试缺乏对汉字书写正确度考核与评分。论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编写行为文化大纲、体演文化教材、教辅资料、加强师资培训;实际教学中应加入汉语和学习者母语句型结构的对比总结环节;读写课应以课文中的生词为例讲解部首和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每两单元进行系统的汉字学习的巩固环节;改善口语考试道具使用,使其更据形象化;写作考试应将重点生字词书写的正确度纳入评分范围,引起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关注。
茹扎·巴特尔汗[6](2020)在《对外汉语视听说教材研究 ——以《家有儿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视听说教材可以提供更加生动且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对外汉语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对外汉语视听说教材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分析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推进视听说教材优化和完善。基于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合理应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展开研究,以《家有儿女》为案例,对本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后的练习题做了分析,总结出《家有儿女》在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对教材编写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此期望提高所有人对视听说教材的了解,从而促使本教材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通过研究发现,《家有儿女》试听说教材在编排和内容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课文的内容需要做进一步拓展,词汇的设计不够完备,在插图的选择和编排上,也无法紧贴教材内容。同时,其缺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此同时,作为一本视听说教材,教材在视频和教材的结合效果并不是非常好。此外,在练习内容设计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表现。出于此种考虑,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主张要进一步优化课文的话题内容,并合理设计词汇内容,提升词汇的合理性和分布的规律性。而在插图设计方面,要基于教材内容灵活设计。同时,教材要进一步提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效果。此外,为了提升视听说教材的特点,需要对视频和文本作进一步的优化结合,并相应地强化练习题内容的设计,希望据此能够让《家有儿女》教材变得更加合理,为相应的教材工作提供更为完善的内容和指导,同时也能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提供良好的文化及语言保障。
展华清[7](2020)在《语义透明度、词汇熟悉度和语境对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以朝鲜族小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词汇的理解和习得是学习汉语的关键,对学生句子理解、阅读理解、写作水平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汉语词汇的习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语学习的水平的高低。对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朝鲜族小学生来说,词汇的理解和习得更为关键。一方面由于他们缺乏汉语大环境的熏陶,另一方面国内缺乏对少数民族习得汉语规律的研究,所以汉字教学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一个较薄弱的环节。前人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二语习得者学习汉语词汇的规律展开研究。也有部分研究者对我国中小学以及大学生的汉语词汇习得进行研究,前人研究表明,不管是二语习得者还是母语习得者,语义透明度、词汇熟悉度和语境都是影响汉语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但因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来说,以少数民族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汉语词汇的影响因素及其习得规律的研究尚未有研究者给予密切的关注和解答。本研究以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朝鲜族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语义透明度、词汇熟悉度和语境对研究对象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并寻找其学习规律、归纳其特点,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对朝鲜族小学生的词汇教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两个研究,分别探讨不同因素对朝鲜族小学生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研究一采用2(语义透明度)×2(词汇熟悉度)×3(年级)×2(汉语学习水平)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不同语义透明度对二、四、六年级的不同汉语学习水平的朝鲜族小学生理解不同熟悉度的汉语双字词的影响;研究二采用3(语境)×2(语义透明度)×3(年级)×2(汉语学习水平)多因素混合设计,考察不同语境水平对二、四、六年级朝鲜族小学生理解不同语义透明度的汉语双字词词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理论和教学实际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朝鲜族小学生对透明词的理解成绩高于不透明词;熟词的得分高于生词;强语境下的词义选择成绩最高,其实是弱语境,最后是无语境;随着年级的升高,词义选择的成绩也不断提高;高汉语学习组的词义理解成绩显着好于低汉语学习组。(2)语义透明度和词汇熟悉度对不同年级、不同汉语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同:对高汉语学习水平组的小学生来说,熟悉度影响二年级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对四六年级来说,熟悉度只对不透明词有影响;低学习水平组时,词汇熟悉度影响二、四年级的透明词词义理解,而六年级学生不受其影响。在不透明词条件下,词汇熟悉度影响四、六年级学生词义的理解,而二年级的学生则不受其影响;高汉语水平学习者运用透明度策略猜测词义的能力比低汉语水平者强。(3)语境对二、四年级高汉语水平组理解不透明词和透明词的词义都存在显着的提高作用,但在不透明词中更加显着。六年级时语境对词义理解的提高作用只对不透明词有效;低汉语水平组在二年级时语境对他们的词义理解成绩无显着影响。到四年级时,强语境可以帮助他们有效的提高对透明词和不透明词的理解成绩,但弱语境下的成绩提高仍不明显。六年级低汉语水平组的学生在学习透明词时借助弱语境即可显着提高成绩,强语境失去了显着的效果。而在学习不透明词时,强语境成绩最高,弱语境其次,无语境最低。(4)语境对不透明词的提高作用要大于透明词,对各年级高汉语水平组及六年级低汉语水平组的学生来说不透明词在强语境下也可以理解良好。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对于透明词教学,鼓励学生利用透明词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多利用语素进行教学。(2)对于不透明词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提高不透明词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教给学生反透明词策略的教学并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语境理解不透明词的词义。(3)根据各年级不同汉语学习水平的学生的习得特点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4)将学生进行分小组教学,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家庭作业。
何婕[8](2020)在《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学习和交际的过程中,留学生经常出现同义词使用不恰当的情况,因此同义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词语的意义和具体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只有将词语放到特定的语境下才能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交际,达到表达的目的。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将语境理论运用到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中。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以及实验法,通过参考国内外关于将语境运用于词汇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的相关研究,将语境和同义词教学相结合。首先,文章第一章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语境和同义词的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为本文写作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分别对语境和同义词进行了论述,理清了本文所采用的概念及观点。本文对同义词的界定较广,认为词义相近、学生易混淆的词即为同义词,而同义词之间关系复杂,语境是理解辨析同义词的决定性因素,并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第三章提出了本文进行教学实验的原则与方法,词语间差异不同对语境的选取也有所区别,根据同义词之间的差异需选取针对性的语境进行同义词教学,在此基础上语境设计要具体真实,教学循序渐进。第四章在理论及原则的指导下,将语境引入到同义词的教学中。第五章为本文结论,根据教学实验,发现在语境下进行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对教师教学以及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学生能够利用语境更快的理解同义词的含义并区分词语间的差异。
王甜丽[9](2020)在《Kahoot!和Quizlet在对美国中学生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Kahoot!和Quizlet是备受美国教师和学生青睐的游戏化学习平台,目前已有不少一线教师将这两个学习平台用于中文教学实践,但相关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尤其是将其应用于对美国中学生中文教学的研究更为匮乏。本文采取行动研究法,对Kahoot!和Quizlet在美国中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首先,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美国中学生和中文教师进行调查,了解Kahoot!和Quizlet在美国中学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应用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以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2019年HSSA暑期项目中文一班的13名美国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开展Kahoot!和Quizlet在中文教学中应用的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结束后对教学对象进行反馈调查,了解教学实践的效果、学生使用Kahoot!和Quizlet的行为倾向以及对Kahoot!和Quizlet应用方式的期望;最后提出Kahoot!和Quizlet在美国中文教学中应用的一些建议。希望本研究可以为Kahoot!和Quizlet更好地应用于对美国中学生的汉语教学提供参考,为其他国际汉语教师提供教学的新思路,为国际汉语教学提供一个有特色的教学案例,丰富国际汉语课堂教学研究。研究发现,Kahoot!和Quizlet能够为中文教学提供充分的帮助和支持,在提高课堂趣味性和课堂活动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学习语音、词汇、语法和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等方面均有显着作用;Kahoot!和Quizlet可同时应用于中文教学;Kahoot!和Quizlet可与差异化教学相结合;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更受学生欢迎;学生利用Kahoot!和Quizlet学习中文的策略具有一定差异性;Kahoot!和Quizlet的不同功能对中文学习具有不同作用;教师和学生对Kahoot!和Quizlet各种功能的应用不均衡;学生希望Kahoot!和Quizlet的应用方式能够符合其学习水平及学习需求。Kahoot!和Quizlet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部分教师对Kahoot!和Quizlet的认识不足;教师使用Kahoot!和Quizlet存在较多问题;Kahoot!和Quizlet的中文功能存在一定欠缺。基于调查结果和教学实践反思,我们提出Kahoot!和Quizlet应用于对美国中学生汉语教学的以下建议:(1)教师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地将Kahoot!和Quizlet与中文教学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2)教师应不断提高Kahoot!和Quizlet应用能力;(3)教师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使用需求,在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及使用意愿的基础上,确定Kahoot!和Quizlet与中文教学的结合方式。(4)针对Kahoot!和Quizlet的现存缺陷,教师可采用灵活变通的应用策略,扬长补短,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代和凤[10](2020)在《留学生HSK六级语病题型备考行为及策略研究 ——以四川师大南亚汉语师资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HSK六级为汉语水平考试最高等级,难度很大,留学生对其重视度也较高。语病题型是HSK六级阅读部分的第一种题型,留学生普遍认为该题型难度极大,完成的正确率低,且备考信心不足。目前,分析语病题型的研究较多,但对于留学生针对这一题型的备考行为及备考策略的研究并不多。本文拟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研究。笔者在四川师范大学的国际教育学院做教学助理,在此期间,笔者对南亚汉语师资班学生的HSK六级辅导课堂进行观摩与跟踪,通过对15级及16级南亚师资班的本科生、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共收集了80份留学生问卷。通过调查和访谈,笔者做了如下的研究:首先,研究发现,南亚学生普遍认为HSK六级中的语病题型难度最大;其次,不同学生在语病题型的备考行为在效果和方式上有差异;第三,针对调查到的语病备考行为,本文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备考策略;最后,通过问卷及后测,笔者分析了所提出的备考策略的可行性及效果。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目的、意义、HSK六级及其语病题型、文献综述。第二章,调查分析南亚师资班学生对语病各类型的掌握情况。第三章,调查分析南亚师资班学生备考方式及效果。第四章,依据调查和访谈,总结学生备考时存在的不足。第五章,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从教与学等角度提出备考策略。第六章,备考策略实施后,笔者对语病试题后测结果统计分析,以检验其备考策略的实施效果。第七章,笔者对本文进行总结与反思。
二、外语课堂错误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语课堂错误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备课 |
2.1.2 集体备课 |
2.1.3 教师专业发展 |
2.1.4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
2.2 集体备课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3 已有研究述评 |
2.3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3.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研究 |
2.3.2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研究 |
2.3.3 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4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研究 |
2.4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4.1 国外相关研究 |
2.4.2 国内相关研究 |
2.4.3 已有研究述评 |
2.5 集体备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5.1 国外相关研究 |
2.5.2 国内相关研究 |
2.5.3 已有研究述评 |
2.6 研究基础 |
2.6.1 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
2.6.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问卷调查法 |
3.3.2 访谈法 |
3.3.3 非参与式观察法 |
3.4 研究过程 |
3.4.1 文献资料收集 |
3.4.2 研究工具编制 |
3.4.3 研究数据采集 |
3.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实施情况 |
4.1.1 集体备课的管理制度 |
4.1.2 集体备课的实施流程 |
4.1.3 集体备课的具体活动案例 |
4.2 问卷调查结果讨论 |
4.2.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 |
4.2.2 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 |
4.2.3 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4.3 访谈结果讨论 |
4.3.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 |
4.3.2 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 |
4.3.3 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研究的主要启示 |
5.2.1 做好顶层设计,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 |
5.2.2 激发工作动机,强化学习共同体意识 |
5.2.3 倡导教学反思,做“研究型教师” |
5.2.4 加强专业引领,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 |
5.2.5 把握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与研究方法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
附录2 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访谈提纲 |
附录3 初二英语备课组独立备课阶段教学设计 |
附录4 初二英语备课组集体研讨后教学设计 |
附录5 初一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
附录6 初二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
致谢 |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复述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课题研究综述 |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五、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概述 |
第一节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的价值 |
一、符合课程标准的培养要求 |
二、契合教科书的能力要求 |
三、复述训练的教学价值 |
第二节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的类型及程序 |
一、小学语文复述训练的类型 |
二、小学语文复述训练的程序 |
第三节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的基本原则 |
一、符合能力发展既定规律 |
二、强调训练过程自主建构 |
三、促进语文素养稳步提升 |
第二章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二节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存在的问题 |
一、能力定位不准确 |
二、训练活动形式化 |
三、训练方法单一化 |
四、评价缺乏系统性 |
第三节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语言表达氛围不浓厚,情境创设不足 |
二、课程标准研究不透彻,训练意识局限 |
三、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不平衡,训练兴趣缺乏 |
第三章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的策略建议 |
第一节 复述训练意识提高策略 |
一、创设实践活动,转换知识形态 |
二、总结训练体系,深化复述意识 |
三、发挥家庭作用,统一教育影响 |
第二节 根据具体学段,进行针对性训练 |
一、第一学段:借助图画,以详细复述为主 |
二、第二学段:删繁就简,以简要复述为主 |
三、第三学段:激活思维,以创造性复述为主 |
第三节 巧设多样方法,应用于不同文本 |
一、以“情境”聚焦情感,任务驱动复述 |
二、以“支架”指引思路,搭建复述梯度 |
三、转换复述角度,发散多维体验 |
四、文本分类聚合,精选复述材料 |
第四节 增强复述训练评价的有效性 |
一、方式多样,明晰评价任务 |
二、主体多元,优化评价情境 |
三、内容具体,形成评价体系 |
第四章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的教学实例及分析 |
第一节 名师教学实例及分析 |
第二节 实习学校教师教学实例及分析 |
第三节 笔者教学实例及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3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4 “复述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访谈提纲 |
附录5 |
附录6 |
(3)常用动结式双动词隐现规律及其对外汉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动结式的本体研究 |
1.2.2 动结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1.2.3 相关研究成果评价 |
1.2.4 讨论与展望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语料来源、使用说明 |
1.4.1 语料来源 |
1.4.2 语料使用说明 |
第二章 汉语动结式隐现规律探究 |
2.1 动结式结构特征及语义类型 |
2.1.1 动结式中的动词成分 |
2.1.2 动结式中的补语成分 |
2.1.3 动词语义实虚分类 |
2.1.4 动结式双动词的语义实虚情况 |
2.1.5 语料的筛选与呈现 |
2.2 “实义V_1+实义V_2”类动结式的隐现 |
2.3 “虚义V_1+虚化V_2”类动结式的隐现 |
2.4 “虚义V_1+实义V_2”类动结式的隐现 |
2.5 “实义V_1+虚化V_2”类动结式的隐现 |
2.6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汉语动结式双动结构隐现理据解释 |
3.1 “框架”与动结式的隐现 |
3.1.1 框架语义学理论相关概念 |
3.1.2 动词的非自足性及动结式隐没 |
3.1.3 事件框架理论相关概念 |
3.1.4 不同动结式隐没不同成分 |
3.2 汉语动结式隐现现象存在共性制约条件的理据性解释 |
3.2.1 汉语动结式的隐现对“了”的依附性 |
3.2.2 特殊句式和特殊动词对隐没的制约 |
3.2.3 动作与结果的相关性对隐没的制约 |
3.2.4 动词的及物与不及物属性对隐没的制约 |
3.3 汉语动结式双动词隐现个性特征的理据性解释 |
3.3.1 焦点、背景与凸显原则与动结式的隐现 |
3.3.2 “唯补词”与汉语动结式的隐没 |
3.4 汉语动结式双动词隐没前后的比较研究 |
3.4.1 体现的结果义与完成义不同 |
3.4.2 动作实施的详细程度不同 |
3.4.3 体现时间顺序的扫描方式不同 |
3.5 小结 |
第四章 汉语动结式的习得调查及教学对策 |
4.1 动结式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呈现 |
4.2 面向山东大学预科留学生汉语动结式的习得调查研究 |
4.2.1 调查对象 |
4.2.2 调查材料 |
4.2.3 调查过程 |
4.2.4 调查结果 |
4.3 面向山东大学孔子学院学员汉语动结式习得调查研究 |
4.3.1 调查对象 |
4.3.2 调查材料 |
4.3.3 调查过程 |
4.3.4 调查结果 |
4.4 汉语动结式的教学建议 |
4.4.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4.4.2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以读促说”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以读促说”的定义 |
二、国内外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
(一)国外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
(二)国内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朗读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一)国外朗读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二)国内朗读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四、国内外“以读促说”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以读促说”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以读促说”的研究现状 |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输入输出理论 |
(一)输入理论 |
(二)输出理论 |
二、信息加工理论 |
三、口语教学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实验法 |
(二)文献法 |
(三)访谈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外语口语能力测试卷 |
(二)SPSS社会学数据统计软件 |
五、研究步骤 |
(一)准备阶段 |
(二)第一阶段 |
(三)第二阶段 |
(四)第三阶段 |
(五)访谈阶段 |
(六)教学案例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数据分析 |
二、高中生实验前与实验后英语口语成绩的差异分析 |
(一)高中生实验前英语口语成绩的整体分析 |
(二)高中生实验后英语口语成绩的整体分析 |
(三)高中生实验前与实验后英语口语成绩的配对样本T检验 |
三、高中生实验前与实验后英语口语成绩各个维度的差异分析 |
四、性别不同的高中生实验前与实验后英语口语成绩的差异分析 |
五、访谈结果分析 |
(一)对学生的访谈分析 |
(二)对教师的访谈分析 |
结论 |
一、主要发现 |
二、研究启示 |
三、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核心理论解释 |
一、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 |
二、体演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手段 |
三、学习原理 |
四、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模式 |
第二节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课程设计 |
一、口语提升课和口语应用课 |
二、阅读课和写作课 |
三、教学效果评估 |
第二章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
第一节 昆山杜克大学初级汉语教学现状 |
一、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 |
二、教学目标与所用教材 |
三、初级汉语课程计划安排 |
第二节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教学中的案例设计 |
一、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听说课中的案例设计 |
二、体演文化教学法在读写课中的案例设计 |
三、初级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总结 |
第三章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第一节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听说课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一、听说课考试设计说明 |
二、听说课考试结果分析 |
第二节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读写课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一、读写课考试设计说明 |
二、读写课考试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师生对体演文化教学法应用效果的课后反馈 |
一、学生的课后反馈 |
二、教师的课后反思 |
第四章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
第一节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教学中的特点以及不足 |
一、体演文化课堂的教学特点 |
二、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听说课应用中的不足 |
三、体演文化教学法在读写课应用中的不足 |
第二节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教学中的改进建议 |
一、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听说课应用中的改进建议 |
二、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读写课应用中的改进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课堂反馈调查表 |
附录2 |
致谢 |
(6)对外汉语视听说教材研究 ——以《家有儿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方法 |
0.4 文献综述 |
0.5 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家有儿女》教材的优势分析 |
1.1 《家有儿女》教材简介 |
1.2 《家有儿女》教材的优势 |
第二章 《家有儿女》教材内容设计分析 |
2.1 热身问题设计分析 |
2.2 课文设计分析 |
2.3 词汇设计分析 |
2.4 文化点滴设计分析 |
2.5 练习内容设计分析 |
第三章 《家有儿女》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 |
3.1 课文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 |
3.2 词汇内容设计有待优化 |
3.3 课文插图应用有待完善 |
3.4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不够到位 |
3.5 视频和教材的结合效果有待优化 |
3.6 练习内容设计有待优化 |
第四章 《家有儿女》教材编写优化建议 |
4.1 进一步优化课文话题内容 |
4.2 进一步提高词汇内容设计质量 |
4.3 进一步合理编排教材插图 |
4.4 进一步强化中国文化内涵引导 |
4.5 进一步推进视频和文本的进一步结合 |
4.6 进一步强化练习题内容的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语义透明度、词汇熟悉度和语境对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以朝鲜族小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假设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国外复合词表征和加工的三种模型 |
2.2 中文词素三种模型 |
2.3 双语记忆表征模型 |
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5 关联理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3.1 研究1: 语义透明度、词汇熟悉度对不同汉语学习水平、不同年级朝鲜族小学生理解汉语双字词词汇的影响 |
3.2 研究2: 语义透明度、语境对不同汉语学习水平、不同年级朝鲜族小学生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
第四章 总分析与讨论 |
4.1 语义透明度对朝鲜族小学生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
4.2 词汇熟悉度对朝鲜族小学生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
4.3 语境对朝鲜族小学生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
4.4 语义透明度、词汇熟悉度对不同汉语学习水平、不同年级朝鲜族小学生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
4.5 语境、语义透明度对不同汉语学习水平、不同年级朝鲜族小学生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
4.6 汉语学习水平对朝鲜族小学生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实验一材料 |
附录C 实验二材料 |
(8)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语境的研究综述 |
1.3.2 同义词的研究综述 |
第2章 语境和同义词 |
2.1 语境概述 |
2.1.1 语境的定义和分类 |
2.1.2 语境的功能 |
2.2 同义词概述 |
2.2.1 同义词的定义 |
2.2.2 同义词的分类及辨析角度 |
第3章 对外汉语同义词语境教学原则 |
3.1 根据词语间的差异选择合适的语境 |
3.1.1 语言语境的运用 |
3.1.2 非语言语境的运用 |
3.2 语境具体真实,切合实际 |
3.3 教学循序渐进 |
第4章 对外汉语同义词语境教学运用 |
4.1 教学准备与教学内容 |
4.1.1 教学准备 |
4.1.2 教学内容 |
4.2 同义词讲解 |
4.2.1 语言语境的运用 |
4.2.2 非语言语境的运用 |
4.3 教学反馈 |
第5章 结论 |
5.1 问题 |
5.2 思考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Kahoot!和Quizlet在对美国中学生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相关动态 |
一、Kahoot!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Quizlet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美国中学中文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行动研究法 |
二、文献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第四节 Kahoot!和Quizlet的平台介绍 |
一、Kahoot!平台及其操作流程 |
二、Quizlet平台及其操作流程 |
第一章 Kahoot!和Quizlet在美国中学中文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说明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问卷 |
三、访谈设计 |
第二节 Kahoot!在美国中学中文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
一、教师调查结果 |
二、学生调查结果 |
三、总结与分析 |
第三节 Quizlet在美国中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
一、教师调查结果 |
二、学生调查结果 |
三、总结与分析 |
第四节 Kahoot!和Quizlet的对比分析 |
一、Kahoot!和Quizlet功能设计的异同 |
二、Kahoot!和Quizlet应用效果的异同 |
三、Kahoot!和Quizlet应用问题的异同 |
第二章 应用Kahoot!和Quizlet的中文教学实践 |
第一节 Kahoot!和Quizlet中文教学实践背景 |
一、教学实践目的 |
二、教学对象 |
三、教学实践内容 |
第二节 Kahoot!和Quizlet的中文教学实践 |
一、Kahoot!和Quizlet的教学实践一 |
二、Kahoot!和Quizlet的教学实践二 |
三、Kahoot!和Quizlet的教学实践三 |
第三节 Kahoot!和Quizlet的教学效果反馈调查 |
一、教师应用Kahoot!和Quizlet的效果反馈 |
二、学生使用Kahoot!和Quizlet的行为倾向 |
三、学生对Kahoot!和Quizlet应用方式的期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Kahoot!和Quizlet应用于中文教学的思考 |
第一节 Kahoot!和Quizlet应用于中文教学的现存问题 |
一、部分教师对Kahoot!和Quizlet的认识不足 |
二、教师使用Kahoot!和Quizlet存在较多问题 |
三、Kahoot!和Quizlet的中文功能存在一定欠缺 |
第二节 Kahoot!和Quizlet应用于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
一、教师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
二、教师应不断提高Kahoot!和Quizlet应用能力 |
三、教师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使用需求 |
四、教师可采用“扬长补短”的应用策略 |
结语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Kahoot!教师问卷 |
二、Kahoot!学生问卷 |
三、Quizlet教师问卷 |
四、Quizlet学生问卷 |
五、Kahoot!教学效果反馈调查问卷 |
六、Quizlet教学效果反馈调查问卷 |
七、教师访谈提纲(前期调查) |
八、学生访谈提纲(教学反馈调查) |
致谢 |
(10)留学生HSK六级语病题型备考行为及策略研究 ——以四川师大南亚汉语师资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HSK六级及六级语病题型介绍 |
1.2.1 HSK六级介绍 |
1.2.2 HSK六级语病题型介绍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新旧HSK研究现状 |
1.3.2 HSK六级研究现状 |
1.3.3 HSK六级语病题型研究现状 |
1.3.4 国内第二语言测试研究现状 |
1.4 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
1.4.1 调查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2 南亚师资班学生对语病题型掌握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
2.1 问卷设计及其目的 |
2.2 语病题型主要语病类型介绍 |
2.2.1 语病类型划分依据 |
2.2.2 HSK六级语病题型统计和分析 |
2.3 学生语病题解答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2.3.1 语病题型问卷来源与依据 |
2.3.2 语病题型前测的统计与分析 |
3 南亚师资班学生备考行为及效果调查 |
3.1 问卷设计与目的 |
3.2 教学方面的辅导行为及效果调查 |
3.2.1 语病题型课堂辅导类型调查 |
3.2.2 语病题型课堂辅导效果及满意度调查 |
3.3 学生自我备考行为及效果的调查 |
3.3.1 学生自我备考行为的调查及研究 |
3.3.2 学生自我备考效果的调查 |
4 学生备考语病题型的不足及困难因素分析 |
4.1 HSK六级语病题型课堂培训的不足 |
4.1.1 课堂教学时间较少 |
4.1.2 教学形式较单一 |
4.1.3 教师讲解侧重词汇和语法 |
4.2 HSK六级语病题型学生自我备考的不足 |
4.2.1 练习题不统一 |
4.2.2 自我管理意识不强 |
4.2.3 汉语小老师辅导效果不佳 |
4.3 学生解答语病题型困难的原因及分析 |
4.3.1 学生认为选择困难因素调查 |
4.3.2 学生的畏难情绪 |
5 提高学生语病题型解答效率的策略 |
5.1 培养汉语语感 |
5.1.1 语感不强的表现 |
5.1.2 语感培养的实施 |
5.2 训练学生全面分析病句的方法 |
5.2.1 全面分析病句的方法的介绍 |
5.2.2 全面分析病句的方法的实施 |
5.3 由易到难递进式讲解语病题型 |
5.3.1 语病类型由易到难划分依据 |
5.3.2 由易到难递进式讲解的课堂实施 |
5.4 加强汉语词汇及句型的学习 |
5.4.1 加强汉语词汇的学习 |
5.4.2 加强汉语短语或句型结构的语法知识学习 |
5.4.3 学习汉语词汇及句型的措施实施 |
5.5 培养学生应试技巧 |
5.5.1 查找句子中的标志性词 |
5.5.2 考虑占比大的语病类型 |
5.6 调整应试心态 |
6 备考策略实施后语病试题解答后测结果统计分析 |
6.1 语病题型后测结果统计和分析 |
6.2 前、后测比较分析 |
6.3 小结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四、外语课堂错误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D]. 许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复述训练研究[D]. 张淋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常用动结式双动词隐现规律及其对外汉语应用研究[D]. 边婷婷. 山东大学, 2020(12)
- [4]“以读促说”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夏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叶凤琴. 苏州大学, 2020(03)
- [6]对外汉语视听说教材研究 ——以《家有儿女》为例[D]. 茹扎·巴特尔汗.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7]语义透明度、词汇熟悉度和语境对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以朝鲜族小学生为例[D]. 展华清. 延边大学, 2020(06)
- [8]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何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1)
- [9]Kahoot!和Quizlet在对美国中学生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甜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留学生HSK六级语病题型备考行为及策略研究 ——以四川师大南亚汉语师资班为例[D]. 代和凤.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