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蟹养殖技术经验总结

稻田蟹养殖技术经验总结

一、稻田养蟹技术经验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李荣福,寇祥明,王守红,孙龙生,王曙光[1](2020)在《新中国稻田渔业发展的经验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稻田渔业的发展成就和主要经验,根据稻田渔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体制、社会需求和经济政策条件,将新中国成立70年稻田渔业发展过程为三个发展时期,其中第一、第二发展时期,又分别划分为两个阶段。从党和政府政策推动、稻田渔业理论与技术创新、经营方式转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稻田渔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原因,并对十八大之后,稻田渔业顺应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求和新发展理念,进行生态化探索,在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安全、引导绿色健康生活和带动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郭秋慧[2](2019)在《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米东区是自治区水稻种植生产基地,种植历史悠久,水稻生产是米东区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主导产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从高度依赖资源、追求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强调绿色生态、追求质的发展模式转变。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的通知,将水稻作为必保品种,强调要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和农资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由此可见,生态为核的“稻蟹共生”模式能够打开绿色农业新局面。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自2008年引进以来,经历了试点、发展和瓶颈阶段。目前,技术创新少、营销推广范围小、品牌效应缺失等多方面问题制约着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潜力的发挥。这对创立农业经济品牌,完成科技兴农的长远目标不利。本文以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分析法对当前区域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的发展现状,主要从稻蟹共生模式的结构与环节、规模与分布、效益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之后,从技术层面、推广层面和品牌建设层面归纳和总结了当前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再次,在借鉴辽宁盘锦稻蟹共生模式、上海崇明岛稻蟹共生模式、宁夏稻蟹共生模式的基础上,得到了国内稻蟹共生模式的经验,并进一步归纳出相应的启示;最后,基于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优化的思路与对策。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高稻蟹共生产品市场竞争力,最终使得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王政杰[3](2019)在《原阳县水牛稻田园综合体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7年田园综合体项目首次提出以来,我国各地的田园综合体项目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而其作为乡村新兴产业的发展亮点,各地区根据自身不同的社会形态与乡村风貌,因地制宜的对田园综合体进行开发,从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本文通过到原阳县水牛稻田园综合体项目基地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项目负责人和村民进行走访,通过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手段,总结了原阳县水牛稻田园综合体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原阳县水牛稻田园综合体在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二是产品单一,农副产品附加值低;三是知名度低,游客较少;四是项目建设进度缓慢;五是管理团队人员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优化政策建议,一是科学合理规划,配齐基础设施;二是加大技术引入,打造多方位特色产品;三是加强宣传力度,打造自身亮点;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多元化融资;五是规范企业制度,配备专用人才。

王艳波,孔令杰,张毅,高天宇[4](2015)在《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 促进龙江生态农业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稻田综合种养是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水稻为鱼、河蟹等水生动物提供了优良安全的生长与栖息环境,稻田中施肥可间接为河蟹培育天然饵料。同时,鱼、蟹等水生动物在稻田中觅食可起到松土、除草、灭虫、防病、增温、增肥作用,促进水稻生长,减少或不使用除草剂、化肥。由此形成了良性生态循环系统,达到了水生动物与水稻共生、互利双赢的目的。这样既促进了水稻增产,减少了农药、除草剂、化肥的使用,降低了成本,又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稻。因此,

迟丙会,王树元[5](2013)在《稻田生态养殖大规格河蟹技术》文中提出对稻田养蟹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所获收益情况进行了介绍,从田间工程建设、投放田螺、移栽水草、蟹种投放、饵料投喂、水质调节、病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稻田生态养殖大规格河蟹技术,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经验。

王华,刘春兰,冯国君[6](2011)在《佳木斯地区稻田应用生物链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技术要点总结》文中研究指明前言:中国着名水产专家王武教授指出:水产与水稻结合是1+1=5的工程,即水产加上水稻等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水产+水稻就是在水稻田中放养可以与水稻共生的河蟹类、虾类、鱼类。水稻获得了增产——粮食安全;蟹

阚国坤[7](2010)在《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旱改水,是指在水利兴修的基础上,将原来旱地改造为水田,将原来种植的旱作物改为水稻。论文主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苏北地区各级政府在1953-1983年领导广大干群艰苦奋斗推行旱改水农业开发活动,系统分析兴起的背景条件、发展历程、实践经验,进而,深入地探讨农业旱改水对当地生产、农村经济生活与及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总结探索这项以农业耕作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与成效,并以此展示苏北地区人民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不懈奋斗、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得出结论是旱改水促进了苏北形成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水土条件,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当今苏北地区农业经济特色的形成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长期农业旱改水开发的基础上。因此,从历史角度研究苏北农业旱改水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稻麦生产、农民生活、农业生态问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活动兴起背景及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及农业合作化,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充满活力,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农民改善生活的愿望也很迫切。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把关心群众疾苦、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制定多项政策引导农民扩大生产,提高粮食产量,改变了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其二是苏北地区过去水旱灾害频发,严重水灾导致群众饥荒,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政府组织民众在影响较大的沂、沭两大骨干河流上进行“导沂整沭”和“导沭整沂”治理工程,打响了新中国治水第一仗。很快解除灾害,而后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使得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改变。为实施旱改水创造了基本条件。其三是苏北实行旱改水地区绝大部分处于淮河以北,属黄淮海平原南部,气候、土壤及降水条件均属优越,适合水稻生长。其四是苏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穆子、山芋、玉米、大豆、高粱等旱作物为主耕作制度,为了这种多灾低产面貌,在实践中先后试验种植了马铃薯、甘薯、水稻等高产作物。苏北地区处于东部季风气候区,每年洪水涝害发生时期,也正是水稻需水最多的时期,在旱改水田种植高产作物水稻,实现了水稻生育期与当地降水高峰期、温度高峰期的基本同步,实现了种稻治水抗灾,迅速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并且水稻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旱涝保收,能够有效利用瘠薄土地,改良盐碱土壤及营养价值好、经济价值高、民众喜食等优点,是成为符合旱改水条件的首选作物。因此,苏北各级政府在农业上推行旱地改水田种植水稻的耕作制度改革。相关资料显示苏北地区推行农业旱改水活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逐步开展取得显着的成效。按照旱改水实施时间大致经过:由个别试点到大范围推开(1953-1959)、因灾回旱到旱改水逐渐恢复(1960-1965)、学大寨治水改土旱改水快速扩大(1966-1977)、联产计酬责任制旱改水稳定发展(1978-1983)四个阶段,到1984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集体经济时代有组织、大规模农业旱改水活动基本结束。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干群为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实现改善民生目标而付出的艰辛劳动。其中值得记取的教训是受到1960-1962年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天灾加人祸使得旱改水刚推开就在一些地方被迫下马,导致大面积回旱,人为破坏了与稻作相关的水利设施,使得干群对旱改水是谈虎色变,回旱导致了群众生活艰难。值得推广的经验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苏北地区农村只在初期影响较大,尔后在“抓革命,促生产”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在农业上大力推行“以粮为纲”和“农业学大寨”运动,同时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能够将江淮水通过江苏省内南水北调工程输送到最北端的徐州丰沛县,有效保障了发展旱改水水源供应。同时因旱改水需要的机械、电力、农药、化肥增多,农业科学技术尤其是高产杂交稻种植技术的推广,促进苏北地区旱改水获得迅猛发展。到实行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后,苏北地区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长期存在大锅饭、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稳步发展,水稻保持在较高面积。在没有稻作种植技术的苏北地区,大规模推行农业旱改水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没有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和持续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推广的组织管理。领导始终重视与支持并亲自参与旱改水,甚至对旱改水中遇到问题采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按级负责,定时、定人办法子以一一解决。当时苏北旱改水地区经济十分贫困,群众无力拿出经费来推行旱改水,政府采取下拨经费及给予优惠贷款等方式解决所缺的经费予以支持。为了让苏北民众尽快掌握陌生的稻作技术,在大规模推行旱改水前,政府组织科技人员到各地进行多点试验。邀请并选派农作物育种、栽培、耕作及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科技专家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水稻专家陈永康多次前来传播高产稻作经验,许多农业科技人员亲自深入旱改水地区在理论与实践上给予技术指导,使得旱改水在科学指导下顺利发展。为加强苏北地区旱改水领导与技术力量,实现水稻高产,江苏省多次从南方稻作地区选派多批有领导水稻生产经验的管理干部及掌握水稻栽培技术的稻农,到达苏北地区传授稻作技术。苏北地区在推行农业旱改水缺少相关生产工具与资料,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证提水工具、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供应,以使旱改水得以顺利实施。政府的组织管理毕竟只是推动苏北地区旱改水发展的外在因素,而农民由思想到行动的自觉参与才是旱改水发展的真正动力,采取促进干群思想观念与行动的转变等管理举措,推动了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逐步在实践运用,收到良好效果。推广南方插秧稻的种植技术经验是苏北地区旱改水主要内容。而对本区民众来说,插秧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作物,比种植旱作物复杂、繁琐得多,而且劳动力投入也大大增加,群众起初不适应也颇感辛苦。政府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尤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技术指导,传授及推广从平田整地、水稻选种、浸种、催芽、落谷、拔秧、栽插、耘耥除草、施肥、治虫、收获等一整套水稻生产技术经验,以保证水稻有效增产,实现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生活,增加群众收入,摆脱其贫困生活。其中,最显艰难是对高低不平的田地进行勘测整理,有计划进行灌溉沟渠闸坝等配套水利设施建设,稳定种植地块。其次是插秧。插秧是苏北旱改水地区群众较为生疏与旱作区别大的农活,也是水稻生产中费工多、要求高、难度大的环节。插秧用工数比小麦、玉米田多,因劳畜力不足及技术不熟练而费工更多。虽然如此,在上下努力下,到1965年各地普遍实现插秧稻,不再种植直播稻,并逐步建立稻麦两熟的耕作制度。苏北地区推广旱改水过程中始终重视水稻优良品种引进、研制及推广应用,是实现不花钱增产多、收效快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地不断引进推广并培育应用水稻高产和优质品种,奠定水稻单产和稻米品质不断提高的技术基础,更新换代的水稻品种为增加粮食产量起到促进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北地区群众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水稻生产的技术,表现引进推广杂交稻种植上不仅与苏南同步发展而且使得水稻产量普遍超过苏南。苏北地区民众在上级支持与领导下,克服诸多的困难,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旱改水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实现了耕作制度的改革,不仅使得水稻面积扩大,而且使得稻麦一年两熟的面积也扩大,实现了当初制定旱改水目标。苏北地区旱改水变革对当地农业生产、民众生活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在对农业生产方面能够促进水利规划与建设一直是遵照“水随农走”的原则为旱改水服务,先后修建水库、骨干河道及跨流域调引江、淮水工程为旱改水提供水源保证,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进行梯级河网化及灌溉站建设,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溉系统,改变了单纯依靠雨水灌溉农业生产。使得苏北地区能够充分利用水源,有效地管理与维护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效益。实现了水利条件好地方都进行了大面积旱改水,而实行旱改水地方都能保持良好的水源利用条件,形成旱改水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用水管理的良好互促互动关系。苏北地区推行旱改水促进当地民众社会生活改善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民众饮食结构,改善民众生活水平,使得民众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养成并增强了民众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减轻妇女劳动,发挥了妇女作用等方面,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苏北地区推行旱改水兴修众多水库及稻田也为水产养殖提供基地,逐渐增多的水稻面积及产量为稻米相关的加工业兴起创造了条件。对此,当地民众多有切身体会,诸如增产了粮食、消灭了蝗虫等。旱改水还能够调节、改善气候状况,拦蓄雨洪,防治洪涝灾害,减少水土污染。改良当地盐碱土、砂姜黑等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巨大成功也为其它地区提供诸多的启示,农业旱改水是一场集中干群智慧与力量的农业生产改革。在推行旱改水过程中调动了数以万计的基层干群劳动力量,促进了水利建设发展,为当今苏北地区农业经济特色的形成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走出一条至今仍然被借鉴与实践的成功之路:苏南支援苏北发展、苏北学习苏南先进技术经验。真实地反映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与实绩。旱改水是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为有效保障国家与区域的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探求一条值得借鉴的可行之路及其经验。

董江水[8](2009)在《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在对高淳二十年河蟹养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已形成的“河蟹—水草—螺蛳—鳜鱼—青虾”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开展了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这一养殖模式,保证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健康持续地发展。主要内容如下:1池塘生态养殖河蟹生长特性及投饵技术研究试验采用高淳团结圩渔场的2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分别为1.7hm2和2.9hm2,水深1.3-1.5m。采取相同放养模式和饲养方法。得出了池塘生态养殖河蟹生长规律、体重增长的逻辑斯蒂曲线和蜕壳规律,计算出河蟹养殖过程中各月现存量,以及投饵率和综合饵料系数。高淳地区河蟹养殖投喂新鲜小杂鱼、全价配合饲料和农家料(小麦、黄豆、玉米等),综合饵料系数为:小杂鱼4.5kg+颗粒料1kg+农家饲料0.6kg。根据净增肉倍数和综合饵料系数做好全年饲料计划;根据各月现存量、投饵率和每日投喂量,优化了投饵技术,提高了投喂效率,改善了水域环境,加速了河蟹生长。2放养密度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取高淳县沧溪2814渔场的8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为0.67-0.8hm2,水深1.3-1.5m。幼蟹放养密度设计为3750、5250、6000、6750、7500、10500、11250、12000ind·hm-2。采取相同饲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河蟹平均育成规格(Y)与放养密度(x)的关系为:Y=215.15-0.007x(R2=0.962)(P<0.05);河蟹产量(Z)与放养密度(x)的关系为:Z=270.97+0.079x(R2=0.960)(P<0.05);河蟹成活率与放养密度的关系差异不显着(P>0.05)。可以根据市场对河蟹规格的需求,调整放养密度,达到养殖效益最大化。在幼蟹规格为120-140ind·kg-1,成活率为75%左右,平均育成规格达到170g·ind-1以上,目前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最佳放养密度不宜超过6000ind·hm-2。3螺蛳投放量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取高淳县沧溪2814渔场的7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为0.67-0.8hm2,水深1.3-1.5m。螺蛳投放量设计为750、1070、2250、4500、5440、5630、6750kg·hm-2。采取相同饲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河蟹产量(Z)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Z=528.138+0.228x-0.000029x2(R2=0.959)(P<0.05):河蟹平均育成规格(Y)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Y=155.368+0.014x-0.0000017x2(R2=0.934)(P<0.05);河蟹成活率与螺蛳投放量的关系为:L=52.208+0.018x-0.0000023x2(R2=0.957)(P<0.05)。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螺蛳最佳投放量为4500kg·hm-2。

赵晋山[9](2007)在《盘锦地区稻田生态养殖成蟹操作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盘锦地区稻田生态养殖成蟹的操作技术进行了总结:稻田的选择,放养前稻田内的准备工作,水稻的栽植及一龄扣蟹的放养,在日常管理方面强调了水质调节、饲料的投喂和河蟹的疾病防治。

杨益众,邵益栋,余月书,仲崇翔,陆自强[10](2006)在《养蟹稻田减量使用农药对稻、蟹生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了在养蟹稻田减量使用农药防治病虫草害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养蟹稻田内,选择性地施用某些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并以60%的田间推荐用量防治主要病虫草后对稻田内河蟹不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相反能显着提高养蟹稻田内水稻产量,实现了水稻与河蟹的共同发展。适量施用三唑磷并与其它药剂混配,达到既能使河蟹安全生长又对水稻害虫有较好防效的目的。

二、稻田养蟹技术经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田养蟹技术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稻田渔业发展的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中国成立后稻田渔业历史分期
2 传统稻田渔业发展时期
    2.1 传统稻田渔业快速扩展阶段
    2.2 传统稻田渔业曲折徘徊阶段
3 现代稻田渔业科学发展时期
    3.1 稻田渔业快速扩张阶段
        3.1.1 规模与生产水平全面提升
        3.1.2 政府与政策强力推动
        3.1.3 理论与技术创新推动
    3.2 稻田渔业适应市场发展阶段
        3.2.1 政府和部门推动
        3.2.2 技术创新推动
        3.2.3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带动
    3.3 稻田渔业科学发展经验
        3.3.1 建立利益机制,经济利益与生产成果挂钩
        3.3.2 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养殖结构
        3.3.3 建设田间工程,防范自然风险
        3.3.4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增产增效
        3.3.5 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模经营
4 现代稻田生态渔业建设时期
    4.1 稻田渔业生态化探索
    4.2 稻田渔业的湿地生态功能
        4.2.1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4.2.2 治理污水,预防疾病
        4.2.3 蓄水保土,防控洪涝
    4.3 稻田渔业提升生态安全
    4.4 稻田渔业引导绿色健康生活
    4.5 稻田渔业带动生态文化旅游
    4.6 现代稻田生态渔业的发展经验

(2)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2.1 米东区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2.2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历程
        2.2.1 试点阶段:2008-2012年
        2.2.2 发展阶段:2012-2016年
        2.2.3 瓶颈阶段:2016 年至今
    2.3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结构与环节
        2.3.1 稻蟹共生模式结构
        2.3.2 稻蟹共生模式环节
    2.4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规模与分布
    2.5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效益分析
        2.5.1 经济效益分析
        2.5.2 社会效益分析
        2.5.3 生态效益分析
第三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3.1.1 成蟹养殖水平低
        3.1.2 规模化、产业化配套不完善
        3.1.3 技术支持不够
    3.2 推广层面存在的问题
        3.2.1 蟹田米推广方面
        3.2.2 成蟹推广方面
    3.3 品牌建设层面存在的问题
        3.3.1 品牌建设不完善
        3.3.2 市场上假冒及粗制滥造现象严重
        3.3.3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3.3.4 品牌经济效益不高
第四章 国内典型稻蟹共生模式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稻蟹共生模式概述
        4.1.1 辽宁盘锦稻蟹共生模式
        4.1.2 上海崇明岛稻蟹共生模式
        4.1.3 宁夏稻蟹共生模式
    4.2 国内稻蟹共生模式经验借鉴及启示
        4.2.1 经验借鉴
        4.2.2 启示
第五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5.1 技术层面的对策建议
        5.1.1 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供技术保障
        5.1.2 出台科技人才管理创新政策
        5.1.3 构建技术服务培训机制
    5.2 推广层面的对策建议
        5.2.1 建立养殖与推广基地
        5.2.2 建立信息网络推广体系
        5.2.3 完善稻蟹作物营销管理体系
    5.3 品牌建设层面的对策建议
        5.3.1 努力创建米东区“稻田蟹”和“稻蟹米”品牌
        5.3.2 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构建利益共同体
        5.3.3 塑造绿色品牌形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原阳县水牛稻田园综合体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田园综合体的相关概念
        1.2.2 田园综合体的理论研究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原阳县水牛稻田园综合体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原阳县水牛稻概况
        2.1.1 区位优势与特色品牌
        2.1.2 原阳县水牛稻的发展历程
    2.2 原阳县水牛稻田园综合体发展现状
        2.2.1 水牛稻周边基础设施
        2.2.2 水牛稻生产经营方式
    2.3 原阳县水牛稻田园综合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2.3.2 产品单一,经济效益低
        2.3.3 知名度低,游客较少
        2.3.4 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2.3.5 管理团队缺乏人才
第三章 制约水牛稻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原因分析
    3.1 认识不足,缺乏合理规划
    3.2 自身局限和缺乏加工体系
    3.3 宣传力度低,缺少特色
    3.4 行业发展不完善,项目资金不足
    3.5 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第四章 田园综合体优秀案例经验借鉴
    4.1 迁西县花乡果巷
    4.2 无锡阳山镇田园东方
    4.3 经验总结
第五章 推动水牛稻田园综合体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科学合理规划,配齐基础设施
    5.2 加大技术引入,打造多方位特色产品
    5.3 加强宣传力度,打造自身亮点
    5.4 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多元化融资
    5.5 规范企业制度,配备专用人才
参考文献
致谢

(4)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 促进龙江生态农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稻田综合种养的优点
二、我省稻田综合种养现状
    (一) 现状
        1、技术水平有了显着提高。
        2、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稻生产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
        3、效益显着。
    (二) 制约因素
        1、资金不足, 社会化服务跟不上。
        2、认识和宣传上的不足。稻田综合种养涉及到千家万户, 要通过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认识, 办好示范点、示范县, 定期召开现场会介绍经验, 用产量、效益来提高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3、稻田综合种养配套体系不健全。
三、黑龙江省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思路

(5)稻田生态养殖大规格河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2011年项目实施及所获经济效益概况
2 稻田生态养殖大规格河蟹技术
    2.1 田间工程建设
    2.2 投放田螺, 移栽水草
    2.3 蟹种投放
    2.4 饵料投喂
    2.5 水质调节
    2.6 病害防治
3 2011年河蟹生长情况抽样及起捕收获情况
4 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1 蟹种投放要早
    4.2 田螺投放与水草移栽需加量
    4.3 防逃设施需加强
5 经验总结

(6)佳木斯地区稻田应用生物链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技术要点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稻田养蟹的优点:
二、稻田养蟹条件
三、养蟹管理
四、水质调控:
五、疾病预防:

(7)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 相关研究概述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五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兴起的背景与条件
    第一节 苏北地区旱改水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大规模水利建设为推行旱改水创造基本条件
    第三节 苏北具备实施旱改水的气候和水土资源条件
    第四节 水稻高产抗灾特性符合苏北旱改水的条件
第二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由个别试点到大范围推开(1953-1959)
    第二节 因灾回旱到旱改水逐渐恢复(1960-1965)
    第三节 学大寨治水改土旱改水快速扩大(1966-1977)
    第四节 联产计酬责任制旱改水稳定发展(1978-1983)
第三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实施措施
    第一节 制定规划,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第二节 给予拨款及贷款的财政支持
    第三节 采取多种方式传播稻作技术与经验
    第四节 邀请和选派农技专家与稻农指导旱改水
    第五节 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第六节 促进干群观念与行动的转变
第四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种稻的技术经验
    第一节 土地整理,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
    第二节 育秧、插秧
    第三节 水稻田间管理
    第四节 水稻种植方式
第五章 苏北旱改水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改变耕作制度,增加粮食产量及效益
    第二节 加快当地养殖业及农村副业发展
    第三节 促进农田水利建设与用水管理
第六章 苏北旱改水对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二节 改变饮食结构,增强民众身心素质
    第三节 养成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第四节 减轻妇女劳动,发挥妇女作用
第七章 苏北旱改水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第二节 改良当地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
    第三节 减少某些病虫害的发生
    第四节 旱改水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河蟹及其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1.1 栖居方式
        1.2 食性
        1.3 争食和格斗
        1.4 感觉和运动
        1.5 对温度的适应
        1.6 对光线的适应
        1.7 蜕壳
        1.8 生长
        1.9 对水质的适应
    2 河蟹养殖历史
        2.1 天然蟹的捕捞
        2.2 人工增殖期
        2.3 人工养殖期
    3 河蟹养殖现状
        3.1 养殖区域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迅速增加
        3.2 养殖方式多样化
        3.3 河蟹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3.3.1 蛋白质
        3.3.2 脂类
        3.3.3 碳水化合物
        3.3.4 能量
        3.3.5 维生素
        3.3.6 矿物质
        3.4 河蟹种质研究进展
        3.4.1 形态学研究
        3.4.2 养殖及生态学研究
        3.4.3 细胞遗传学研究
        3.4.4 生化遗传学研究
        3.4.5 分子遗传学研究
        3.5 河蟹疾病研究进展
        3.5.1 病毒性疾病
        3.5.2 原核生物样性疾病
        3.5.3 细菌性疾病
        3.5.4 真菌性疾病
        3.5.5 免疫预防的研究
    4 养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河蟹种质不纯,产品质量明显下降
        4.2 长江水系河蟹种质资源出现混杂现象
        4.3 病害日趋严重
        4.4 河蟹食用时期短,河蟹市场狭窄,销售区域性明显
    5 河蟹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对策
        5.1 加强河蟹天然繁育场所的保护工作
        5.2 加快河蟹原良种场建设
        5.3 加强河蟹苗种场管理,提高苗种质量
        5.4 积极推广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技术
        5.5 积极引导和推进河蟹养殖的产业化建设
        5.6 控制河蟹养殖规模,防止盲目发展
        5.7 火力开拓国内外河蟹市场
        5.8 积极开发深加工技术
        5.9 依托蟹文化节,提升河蟹的品牌效应
第二章 高淳县河蟹生态养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1 求实的探索,开创一流产业的先河
        1.1 首建河蟹种子工程体系
        1.2 创新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
        1.3 效益领先的战略
    2 科学的引导,构建新行业的产业链
        2.1 新产业的引导与扶植
        2.2 新产业的拓展与链接
    3 长远的思考,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3.1 生态养殖技术的改进与科学技术的支撑
        3.2 产品的环保意识与走向国际市场
第三章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生长特性及投饵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池塘条件
        1.2.2 苗种放养
        1.2.3 种草投螺
        1.2.4 饲养管理
        1.2.5 日常管理
        1.2.6 捕捞统计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河蟹群体生长规律
        2.2 河蟹蜕壳规律
        2.3 河蟹增肉倍数
        2.4 综合饵料系数
        2.5 套养生物情况
    3 讨论
        3.1 池塘生态养殖的河蟹生长规律
        3.1.1 生长曲线
        3.1.2 蜕壳次数与增重关系
        3.1.3 高温季节河蟹的生长
        3.1.4 河蟹生殖蜕壳与丰满度的增长
        3.2 不同季节的投饲规律
        3.2.1 河蟹的生活习性与投饲时间
        3.2.2 投饲率的季节性安排
        3.2.3 不同季节的饲料组合选择
        3.2.4 高温季节和蜕壳期的减食现象
        3.3 水生生态环境的改善在饲料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3.3.1 水草种植
        3.3.2 水质与底质
        3.3.3 套养鱼、虾的增值效应
    4 小结
        4.1 全年投饵量
        4.2 每月投饵量
        4.3 投饵时间
        4.4 投饵方法
第四章 放养密度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池塘条件
        1.2.2 苗种放养
        1.2.3 种草投螺
        1.2.4 饲养管理
        1.2.5 日常管理
        1.2.6 捕捞统计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放养密度对河蟹产量的影响
        2.2 放养密度对河蟹平均育成规格的影响
        2.3 放养密度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放养密度对河蟹的产量的影响
        3.2 放养密度对河蟹平均育成规格的影响
        3.3 放养密度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3.4 最佳放养密度
第五章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池塘条件
        1.2.2 苗种放养
        1.2.3 种草投螺
        1.2.4 饲养管理
        1.2.5 日常管理
        1.2.6 捕捞统计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产量的影响
        2.2 螺蛳投放量对成蟹规格的影响
        2.3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附录
致谢

(10)养蟹稻田减量使用农药对稻、蟹生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蟹稻田减量使用农药对水稻生产效益的影响
        1.1.1 试验地点
        1.1.2 试验材料及方法
    1.2 三唑磷对河蟹的急性毒性试验
    1.3 大田喷雾模拟试验
2 结 果
    2.1 使用药剂后水稻生产的效益分析
        2.1.1 试验区主要病虫草害发生简况
        2.1.2 使用药剂后水稻产量及其经济效益
    2.2 施用三唑磷后河蟹的中毒症状及死亡率
    2.3 稻田喷药后落入水中的药液比例
3 讨 论

四、稻田养蟹技术经验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稻田渔业发展的经验启示[J]. 李荣福,寇祥明,王守红,孙龙生,王曙光.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02)
  • [2]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D]. 郭秋慧.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3]原阳县水牛稻田园综合体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D]. 王政杰.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4]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 促进龙江生态农业发展[J]. 王艳波,孔令杰,张毅,高天宇. 黑龙江水产, 2015(05)
  • [5]稻田生态养殖大规格河蟹技术[J]. 迟丙会,王树元. 北方水稻, 2013(02)
  • [6]佳木斯地区稻田应用生物链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技术要点总结[J]. 王华,刘春兰,冯国君. 黑龙江水产, 2011(01)
  • [7]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D]. 阚国坤.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8]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D]. 董江水.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9]盘锦地区稻田生态养殖成蟹操作要点[J]. 赵晋山. 北方水稻, 2007(04)
  • [10]养蟹稻田减量使用农药对稻、蟹生产的影响[J]. 杨益众,邵益栋,余月书,仲崇翔,陆自强. 江苏农业学报, 2006(01)

标签:;  ;  ;  ;  ;  

稻田蟹养殖技术经验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