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信世界》走过一年(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16)在《中国铁塔成国企改革“试验田” 2015年节约行业投资500亿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铁塔的改革就是典型的3家拥有各自共性的资源,集约起来为3家共同享用,也能更好地为社会享用,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此。"截至2016年2月18日,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铁塔)已经走过一年半的时间,从筹备期的备受质疑,到存量资产的艰难交割,这家中国新国企的成长之路并不容易。然而,中国铁塔作为电信行业探索体制改革、通信设施探路共建共享的"先头部队",深知自身所背负的国家使命,在2016年农历新年之际,中国铁塔总经理佟吉禄在公司"一岁半"之际,面向全
舒文琼[2](2010)在《联通“聚焦”策略切入万亿级物联网市场 访中国联通技术部物联网办公室主任马彦》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联通要想很好地切入物联网市场就必须做到‘聚焦’,这其中包括网络的聚焦、定位的聚焦和应用领域的聚焦。
李享[3](2010)在《浅谈3G初期我国运营商发展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自2009年年初工信部正式发放3G牌照至今,中国的3G市场发展已一年有余。之前人们所期待的3G高速发展的红火局面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观望的消费者及不温不火的市场。本文从网络、终端、资费及应用等多方面深入分析了阻碍3G前进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张新盛[4](2006)在《基于软交换技术的SIP视频会议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需求的不断提出和技术的日益进步,下一代电信网络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增值业务研究成为现阶段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软交换以及Parlay作为其中的代表技术,能实现业务逻辑和交换控制的分离,是实现新型增值业务的理想技术平台。 传统电信网上的视频会议应用,主要基于H.320或H.323标准,由于其实现机制的复杂、造价高昂,难以向普通大众推广。另一方面,传统电信网的封闭架构和低带宽也很难实现多媒体业务的快速开发与部署,并难以满足大量多媒体用户的带宽需求。下一代网络(NGN)、软交换、SIP协议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为实现高效率、易于扩展的视频会议系统提供了平台。 本文在研究了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及其关键技术、软交换、NGN、SIP协议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SIP协议的符合NGN框架的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交换的SIP视频会议系统。首先介绍下一代电信网络的体系结构和优势,分析软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重点剖析Parlay业务平台和基于Parlay接口开发的增值业务之间的接口和通信流程,讲述基于Parlay的增值业务开发方法。同时,以Parlay为基础,结合目前电信热点增值业务视频会议需求,提出设计基于Parlay平台的视频会议业务系统iWeSee的基本模型,然后详细讨论了iWeSee设计整体过程,对其中的会议管理子系统、媒体处理子系统、Parlay-GW子系统、会议终端子系统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设计。 最后,以iWeSee在上海盛大游戏项目的实际部署和使用为例,给出了一个真实电信运营环境下系统的部署和实现情况,并对会议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
程胜[5](2003)在《移动Ad hoc网络中虚拟骨干网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移动Ad hoc网络在国际国内得到了显着的重视,Ad hoc网络具备无需基础设施、临时组网、动态网络拓扑和自组织的优点。使得其非常适合于在会议、学术交流、灾难救援和恢复、家庭网络和战场军事指挥等环境使用。论文主要对Ad hoc虚拟骨干网技术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Ad hoc虚拟骨干网的构建;2)Ad hoc虚拟骨干网的移动性管理;3)基于虚拟骨干网的Ad hoc路由协议。第2章对Ad hoc虚拟骨干网技术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用于构建虚拟骨干网的单位圆图(UDG)模型下CDS算法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无线MAC协议的原理和应用;对现有的CDS算法和Ad hoc路由协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虚拟骨干网技术的Ad hoc网络体系结构。第3章集中讨论了虚拟骨干网的构建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费率优先的分布式近似MCDS查找算法,并通过实例和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现有CDS算法的增强的主节点负载均衡CDS算法,通过仿真比较验证了该算法对于改善Ad hoc虚拟骨干网负载均衡起到了显着效果。第4章集中讨论了虚拟骨干网的移动性管理,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骨干网节点打开/关闭的CDS节点增加和删除算法;并基于节点打开/关闭提出了一种虚拟骨干网节点移动CDS算法。通过仿真结果说明了算法的可实现性和效果。第5章主要介绍了虚拟骨干网的路由协议,提出了一种适用于AdhocVB的虚拟骨干网分布式Ad hoc路由协议(VBDAR),并将该协议与经典的Ad hoc路由协议进行了仿真比较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AdhocVB的QoS路由体系结构,并对该体系结构进行了阐述和说明。第6章介绍了AdhocVB技术与移动IP和MPLS技术的结合,为Ad hoc虚拟骨干网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项立刚[6](2001)在《《通信世界》走过一年》文中认为
二、《通信世界》走过一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信世界》走过一年(论文提纲范文)
(3)浅谈3G初期我国运营商发展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费首当其冲为最大绊脚石 |
二、终端市场发展不尽如人意 |
三、应用尚未紧贴国人需求 |
四、网络建设规划仍显不足 |
(4)基于软交换技术的SIP视频会议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SIP视频会议系统和技术简介 |
1.3 SIP及SIP多媒体会议系统研究进展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论文的安排 |
第2章 软交换平台及 Parlay技术 |
2.1 NGN概述 |
2.2 软交换技术 |
2.2.1 软交换定义 |
2.2.2 功能模型 |
2.2.3 体系结构 |
2.3 Parlay及其应用 |
2.3.1 Parlay概述 |
2.3.3 Parlay API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IP协议及其实现模型 |
3.1 SIP多媒体通信协议简介 |
3.1.1 SIP协议主要特点和功能 |
3.1.2 SIP协议在网络协议栈中的位置 |
3.2 SIP协议模型 |
3.3 SIP实现分析 |
3.3.1 SIP消息 |
3.3.2 SIP的层次结构 |
3.3.3 SIP的典型呼叫流程 |
3.4 SIP与H323的比较 |
3.3.1 H.323协议 |
3.3.2 SIP协议 |
3.3.3 H.323和SIP的简单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IP视频会议系统的构建与分析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系统功能需求 |
4.1.2 系统安全需求 |
4.2 系统模型及总体架构 |
4.2.1 系统架构模型 |
4.2.2 SIP会议系统总体架构 |
4.3 iWeSee会议系统组成 |
4.4 各组成设备的功能 |
4.5 业务流程 |
4.5.1 预定会议 |
4.5.2 审批会议 |
4.5.3 加入会议 |
4.5.4 指定会议主席 |
4.5.5 申请担当会议主席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iWeSee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 |
5.1 会议管理子系统介绍 |
5.1.1 总体描述 |
5.1.2 功能模块及接口 |
5.1.3 数据库设计 |
5.1.4 结构详细设计 |
5.2 媒体处理子系统 |
5.2.1 APM系统结构 |
5.2.2 接口定义 |
5.2.3 算法描述 |
5.2.4 消息队列 |
5.3 Parlay GW子系统 |
5.3.1 Parlay组成介绍 |
5.3.2 Parlay GW在iWeSee中的应用 |
5.3.3 接口定义 |
5.3.4 流程介绍 |
5.4 会议终端子系统 |
5.4.1 系统介绍 |
5.4.2 系统模块结构 |
5.4.3 通信方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上海盛大视频会议业务实施方案 |
6.1 系统及组网介绍 |
6.1.1 会议特点 |
6.1.2 网元功能 |
6.2 具体业务流程 |
6.2.1 预定会议 |
6.2.2 加入会议 |
6.3 用户开户及批量放号 |
6.3.1 用户开户 |
6.3.2 批量放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系统测试与评估分析 |
7.1 测试环境 |
7.1.1 测试组网 |
7.1.2 硬件需求 |
7.1.3 测试设备工具 |
7.2 系统功能测试 |
7.3 系统性能测试 |
7.4 测试结果及评价 |
7.4.1 SIP-SIP电话性能测试 |
7.4.2 SIP-SIP电话/视频会议/用户注册性能测试 |
7.4.3 预定会议性能测试 |
7.4.4 结果评价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移动Ad hoc网络中虚拟骨干网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的创新点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4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章 Ad hoc 虚拟骨干网技术概述 |
2.1 单位圆图(UDG)理论基础 |
2.1.1 单位圆图(UDG)的定义 |
2.1.1.1 相交模型(Intersection) |
2.1.1.2 临近模型(Proximity) |
2.1.1.3 移动Ad hoc 网络的UDG 模型 |
2.1.2 UDG 模型的主节点集(DS) |
2.1.2.1 最大独立子集(MIS) |
2.1.2.2 连接主节点集(CDS) |
2.1.3 UDG 模型的首节点选举(LE) |
2.1.4 UDG 模型中的基本定理 |
2.2 CDS 算法综述 |
2.2.1 CDS 算法概述 |
2.2.1.1 CDS 算法基本特征 |
2.2.1.2 CDS 算法性能度量 |
2.2.1.3 CDS 算法消息复杂度下限 |
2.2.2 几种经典的CDS 算法 |
2.2.2.1 S.Guha 和S.Khuller 算法 |
2.2.2.2 B.Das 和V.Bharghavan 算法 |
2.2.2.3 Wu 和Li 算法 |
2.2.2.4 I.Stojmenovic 算法 |
2.2.2.5 M.Alzoubi 算法 |
2.2.2.6 Xiuzhen Cheng 算法 |
2.2.2.7 CDS 算法小结 |
2.3 移动Ad hoc 网络中的MAC 协议 |
2.3.1 隐终端和暴露终端的概念 |
2.3.2 隐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的解决策略 |
2.3.3 无线多址接入冲突避免协议(MACAW) |
2.4 Ad hoc 路由协议概述 |
2.4.1 Ad hoc 单播路由协议 |
2.4.2 Ad hoc 组播路由协议 |
2.5 AdhocVB 技术的体系结构 |
2.6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章 AdhocVB 的分布式 CDS 构建算法 |
3.1 分布式CDS 算法思路 |
3.1.1 基本原理 |
3.1.2 算法思路 |
3.2 一种费率优先分布式CDS 算法 |
3.2.1 费率优先CDS 算法描述 |
3.2.2.1 构建MIS |
3.2.2.2 构建CDS |
3.2.2.3 算法实例 |
3.2.2 性能分析 |
3.2.3 仿真比较 |
3.3 一种增强的主节点负载均衡CDS 算法 |
3.3.1 CDS 算法中的负载均衡问题 |
3.3.2 算法阶段I:CDS 的生成 |
3.3.2.1 算法阶段I 的描述 |
3.3.2.2 算法阶段I 的运行实例 |
3.3.3 算法阶段II:主节点负载均衡 |
3.3.3.1 算法阶段II 的描述 |
3.3.3.2 算法阶段II 的运行实例 |
3.3.4 仿真分析 |
3.4 总结与展望 |
3.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章 AdhocVB 的 CDS 移动性管理算法 |
4.1 CDS 移动性管理问题 |
4.2 一种节点开/关CDS 算法 |
4.2.1 节点打开CDS 算法 |
4.2.1.1 算法描述 |
4.2.1.2 算法实例 |
4.2.1.3 算法分析 |
4.2.2 节点关闭CDS 算法 |
4.2.2.1 算法思路 |
4.2.2.2 算法描述 |
4.2.2.3 算法实例 |
4.2.2.4 算法分析 |
4.3 一种节点移动CDS 算法 |
4.3.1 算法思路 |
4.3.2 算法实例 |
4.4 总结与展望 |
4.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章 基于 AdhocVB 的 Ad hoc 路由协议 |
5.1 Ad hoc 虚拟骨干网路由体系 |
5.2 一种基于AdhocVB 的VBDAR 路由协议 |
5.2.1 VBDAR 的网络构建 |
5.2.2 VBDAR 的路由协议 |
5.2.3 VBDAR 的路由表 |
5.2.4 系统仿真 |
5.3 VBDAR QoS 路由协议框架结构 |
5.3.1 VBDAR QoS 路由的特点 |
5.3.2 VBDAR QoS 路由分层模型 |
5.3.3 VBDAR QoS 路由结构 |
5.4 总结与展望 |
5.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章 Adhoc 虚拟骨干网技术的发展展望 |
6.1 移动IP 与AdhocVB 技术的结合 |
6.1.1 移动IP 的基本原理 |
6.1.2 基于移动IP 的AdhocVB 网络模型 |
6.2 MPLS 与AdhocVB 技术的结合 |
6.2.1 MPLS 基本原理 |
6.2.2 基于MPLS 的AdhocVB 网络模型 |
6.3 总结与展望 |
6.4 本章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I:单位圆图定理及证明 |
附录II:GloMoSim 仿真平台配置脚本文件 |
附录III:论文仿真程序设计说明 |
III-1 源文件说明 |
III-2 数据结构定义 |
III-3 主要函数说明 |
结束语 |
缩略词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科研经历 |
个人简历 |
科研经历 |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通信世界》走过一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铁塔成国企改革“试验田” 2015年节约行业投资500亿元[J]. 张鹏. 通信世界, 2016(05)
- [2]联通“聚焦”策略切入万亿级物联网市场 访中国联通技术部物联网办公室主任马彦[J]. 舒文琼. 通信世界, 2010(35)
- [3]浅谈3G初期我国运营商发展问题及对策[J]. 李享.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03)
- [4]基于软交换技术的SIP视频会议系统研究[D]. 张新盛.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 [5]移动Ad hoc网络中虚拟骨干网技术的研究[D]. 程胜. 北京邮电大学, 2003(04)
- [6]《通信世界》走过一年[J]. 项立刚. 通信世界,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