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发育不全患病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文娟[1](2021)在《儿童口腔门诊患者牙科焦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全身麻醉及保护性固定的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山西省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患者牙科焦虑症的患病情况并探究儿童牙科焦虑症与人口学特征、口腔健康状况、家庭环境、就诊经历等因素的相关性;2.评价全身麻醉与保护性固定对儿童牙科焦虑症的干预效果,为制定牙科焦虑症防治指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选择2019.10-2020.10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山西省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3-12岁儿童305名,经患者及其家长知情同意后,在患儿候诊时由调查员对患儿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口腔检查,获取儿童的牙科焦虑状况、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环境、就诊经历、身高体重与口腔健康状况等资料,诊疗后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医护人员进行诊疗评价。调查员均经过培训并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回收、清洗调查数据后建立数据库,采用卡方检验或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2.选择符合全麻手术适应症且为牙科焦虑症的3-5岁患儿,其中,家长意向全麻的患儿纳入全麻组行全麻下口腔治疗,其余患儿行保护性固定下的口腔治疗。根据全麻组患儿的基本特征在行保护性固定下治疗的患儿中寻找匹配患儿(匹配要求:年龄相差≤3个月、焦虑评分差异≤3分、父母文化程度相当),最终全麻组、保护性固定组各纳入患儿32名。在干预前、干预后2小时,干预后1周分别测评患儿的CFSS-DS焦虑评分与Venham治疗依从性评级,建立数据库,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及每组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差异。结果:1.在本次调查中,共调查儿童患者320名,回收有效问卷与检查表305份,数据有效率为95.3%。调查儿童改良中文版CFSS-DS量表的平均评分为27.21±8.67,儿童口腔门诊患者中牙科焦虑症的患病率为23.9%,12.8%的儿口门诊患者为高度焦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期(3-5岁)儿童的患病率(46.1%)高于在学龄期(6-12岁)儿童(25.2%)(P<0.05);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儿童患病率(41.7%)高于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大学(25.7%)、研究生及博士(12.1%)的儿童(P<0.05);患有成人牙科焦虑症的家长其儿童患病率(48.9%)明显高于家长未患该病的儿童(19.4%)(P<0.05);CFSS-DS评分与患者的DMFT-deft、DMFS-defs皆呈低度相关(P<0.01);有不良口腔诊疗经历的儿童(如口腔诊疗时哭闹)患病率(47.2%)显着高于无不良口腔诊疗经历的儿童(11.2%)(P<0.01)。相比诊疗一般患儿,诊疗CDF患儿时口腔医师自述压力、焦虑甚至想终止治疗的比例较大(67.1%)(P<0.01)。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口腔门诊3-5岁患儿,母亲学历、家长对待CDF的态度、诊疗疼痛程度、患儿是否有错畸形均为儿童牙科焦虑症的影响因素。对于口腔门诊6-12岁患儿,家长是否患牙科焦虑症、家长对待儿童牙科焦虑症的态度、诊疗疼痛程度、患儿的不良口腔诊疗经历、患儿的DMFT-deft均为儿童牙科焦虑症的影响因素。3.全麻组患儿在术后2h时CFSS-DS评分(27.88±7.06)明显低于术前评分(34.06±9.69),全麻干预后的患儿,在复诊中焦虑、失控的行为明显减少(Z=-2.843,P=0.004<0.01);保护性固定组患儿干预后2h时CFSS-DS评分(36.63±9.15)明显高于干预前评分(34.13±8.70),复诊时儿童焦虑、失控等的临床就诊行为没有减少(Z=-0.421,P=0.674>0.01)。结论:1.在儿童口腔门诊中,3-12岁患者中儿童牙科焦虑症的患病率较高(23.9%),学龄前儿童(3-5岁)牙科焦虑症的患病率高达46.1%,提示在口腔临床诊疗中须首要加强学龄前儿童牙科焦虑症的防治,儿童口腔科推广舒适化口腔治疗迫在眉睫,亟需规范且行之有效的牙科焦虑症防治指南。2.儿童牙科焦虑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家长对待口腔诊疗的态度、患儿的诊疗经历、母亲的学历与口腔健康状况;其中,家长有牙科焦虑症状、患儿负面口腔诊疗经历及口腔健康状况不良是儿童牙科焦虑症的危险因素。3.应用保护性固定技术管理牙科焦虑症患者不能缓解其在口腔诊疗中的焦虑;全身麻醉下的口腔治疗可降低牙科焦虑症患儿的焦虑程度,全身麻醉为牙科焦虑症有效的干预方法。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2](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刘志刚[3](2020)在《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江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洞庭湖等沿江大型湖泊的淡水豚类物种。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生态遭受严重破坏,长江江豚的栖息地环境持续恶化,导致其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由20世纪90年代的2700头,下降至2017年的1014头。目前,长江江豚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迁地保护是进行长江江豚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江豚保种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疾病感染和饲养管理技术欠缺严重制约了迁地保护区江豚的健康生长和种群繁育。近年来,长江江豚疾病频发,而关于长江江豚病原学(细菌和病毒)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迁地保护区饲养管理不当又时常引起江豚死亡率高和繁殖效率低。因此,有必要对长江江豚感染性疾病和迁地保护区江豚的饲养管理开展系统性研究,初步了解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原,掌握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建立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技术规范。本研究开展了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学调查;长江江豚病料样本的病毒群落研究;长江江豚6种危害较大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理化鉴定、PCR鉴定等,对462份长江江豚呼吸孔、粪便、血液、内脏组织、皮肤病灶、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样品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同时使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对患病长江江豚和健康长江江豚的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从462份长江江豚样本中,获得655个细菌纯培养,分离鉴定成功31种细菌,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微球菌(Micrococcus)、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变形杆菌(Prote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嗜麦芽窄杆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链球菌(Streptococc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诺卡氏菌(Nocardia)、弧菌(Vibrio)、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魔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肠球菌(Enterococcus)、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黄杆菌(Flavobacterium)、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志贺样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和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其中产气荚膜梭菌、弧菌、爱德华菌等11种细菌在长江江豚属首次发现,大肠杆菌、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在所有样品中检出率相对较高;肠道内容物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菌属340种,其中15种为潜在致病菌属,分别为埃希氏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气单胞菌属、诺卡氏菌属、弧菌属、巴氏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魔氏摩根菌、肠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弯曲杆菌。2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兽医药理学和兽医病理学方法对分离自长江江豚的6种主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魔氏摩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分离菌株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均可良好生长,与其他动物源细菌无明显差异;生化研究和16s r RNA序列测定结果与各菌最初鉴定结果表型一致;细菌耐药性研究结果显示,6种菌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以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弱,气单胞菌属不同菌之间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BALB/c小鼠致病性试验证实,6种菌对小白鼠均有致病性,以维氏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致病力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最弱,感染小白鼠剖解病理变化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以肺脏瘀血、出血和肝脏瘀血、变性和坏死为主。3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初探通过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对收集自2017-2019年野外患病死亡的长江江豚组织病料(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皮肤等)进行了病毒群落研究和分析。结果共获得10600个重叠序列(contigs),检测到病毒65个,其中,基于参考序列鉴定出病毒25种,Denovo序列鉴定病毒42种。科水平上,两种方法鉴定出的优势病毒为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阿克曼病毒科(Ackermannviridae)、痘病毒科(Poxviridae)、丝状噬菌体科(Inoviridae)、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砂粒病毒科(Arenaviridae)、有尾噬菌体目未分类病毒科(Caudovirales unclassified)。除疱疹病毒外,噬菌体病毒、逆转录病毒、线头病毒、痘病毒和砂粒病毒等均为首次在长江江豚上发现。4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通过临床大量实践和数据分析,分别对迁地保护区大水域、围网环境下和疗养池中生长的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总结制定出迁地保护区大水域、围网环境下和疗养池中长江江豚饲养管理的技术规范,计算统计出长江江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的正常阈值,发现了长江江豚各生理生化指标与江豚疾病诊断间的相关性,建立了长江江豚健康体检的技术规范和健康评价标准,基本形成了长江江豚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技术体系,其中通过静脉滴注对患病长江江豚进行治疗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特点;初步探明了长江江豚病料样本病毒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并首次发现了大量的长江江豚源病毒;揭示了6种常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细菌性疾病药物治疗和疫苗研发的参考信息;建立了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饲养管理和疾病诊疗的技术规范。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是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长江江豚保种面临的主要问题,知己(不断提高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水平等)和知彼(掌握长江江豚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病原的生物学特性、长江江豚生长特性和各个生长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等),方能有效解决长江江豚在迁地保护过程中疾病防控盲目和饲养管理欠缺的现状,为长江江豚、中华白海豚等鲸类动物的健康成长和种群繁育提供理论支持。
折晶[4](2020)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致病基因突变的研究》文中提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指40岁以下的女性出现月经稀发或闭经时间超过4个月且同时满足两次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25 IU/L(间隔 4 周)的一类临床综合征。POI具有高度异质性,常见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医源性因素、免疫因素、原因不明性因素等。其中,遗传学因素作为POI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存在于家族性POI患者中,目前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散发性POI发病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不可逆性,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恢复和改善患者的卵巢功能。因此对于POI患者分子遗传学病因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明确POI患者的基因诊断,深入了解卵巢和卵泡发生发育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实现高危人群之筛查和POI早期诊疗。第一章,对一个中国汉族近亲婚配的家系中的两个具有POI典型临床特征的患病姐妹及其临床表型正常的生物学父母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进行检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患病姐妹中存在一个与减数分裂相关的SYCE1基因区域内的大片段纯合缺失突变,其父母为表型正常的杂合缺失携带者,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提示SYCE1大片段缺失与POI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第二章,通过对一个中国汉族非近亲婚配家系进行WES及分析,在患病母亲和先证者中发现了位于HFM1基因上的杂合错义突变(c.3470G>A),而在其临床表型正常的妹妹及父亲中均未发现该突变。HFM1作为一个重要的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编码的蛋白被认为是一种ATP依赖的DNA螺旋酶,且在生殖细胞中高表达。HFM1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损伤修复、基因调节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后续功能实验证实突变p.C1157Y在两种细胞中均影响剪切功能。由此推测,POI-2家系中HFM1基因突变(c.3470G>A)对可变剪切功能的影响是POI发生之可能致病机制。第三章,对GJA4基因与中国POI患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索。对95例中国散发性POI患者及18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GJA4基因变异筛查,发现GJA4基因与中国POI患者发病关联性不大。提示GJA4基因变异可能不是中国散发性POI患者常见的致病原因。第四章,对51例中国POI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及运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探寻其遗传学病因。归纳总结51例POI患者的临床特征,为POI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再运用WES进行测序分析,在部分患者中发现与POI发病相关的多个已知或新的致病基因突变,结果对于今后POI患者在遗传学咨询,患病风险评估及干预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张新芳[5](2020)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干预对紫绀型先心病手术患儿父母积极心理的干预效果》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照顾心理感受和延续性护理需求,为延续性护理干预评价指标的筛选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2.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提高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父母积极心理水平的效果及对患儿术后康复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1.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创伤后成长(PTGI)量表、照顾积极感受(PAC)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II-CV)对259例先心病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社会人口学资料使用描述性分析,量表得分单因素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PTGI与PAC,SAS,FACESII-CV得分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PTGI得分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先心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2.质性访谈。对15例已实施手术治疗的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父母进行术后照顾心理体验及延续性护理需求访谈。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分析方法研究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父母在患儿出院后的真实心理感受和延续性护理需求。3.准实验研究。随机便利抽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拟实施手术治疗的110例紫绀型先心病患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儿家长实施常规护理和随访;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儿父母实施为期6个月的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方案,干预内容包括提供延续性护理技术指导、优化家长育儿知识体系、关注并改善患儿父母心理状态、强化社会支持系统。比较两组患儿父母在术后1、3、6个月的PTGI、PAC得分情况、父母焦虑程度,术后3、6个月的GSES、FACESII-CV得分情况,术后6个月的照顾知识得分情况,患儿术后3个月心功能(LVEF)情况、术后1、3、6个月生长发育及患病情况。社会人口学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两组患儿及患儿父母一般人口学资料、手术情况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两组患儿父母相关量表得分及生长发育情况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两组患儿父母焦虑程度比较使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了解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患儿父母积极心理及患儿术后康复的干预效果。结果:1.患儿父母的积极心理状况和术后照顾心理现状及延续性护理需求:(1)先心病患儿父母PTGI总得分为(68.10±19.28)分,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居住地为农村、有宗教信仰、婴儿期的患儿父母PTGI得分高于居住地为城市和城镇、无宗教信仰、幼儿期的父母(P<0.05)。(2)患儿父母PAC得分中位数为34分,复杂先心病患儿父母PAC得分高于简单先心病患儿父母(P=0.017)。(3)患儿父母SAS得分中位数为46.25分,出现焦虑情绪的有90人(35%)。患儿主要照顾者为母亲、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下、患儿为女性的父母出现焦虑的比例高于患儿主要照顾者为父亲、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及以上、患儿为男性者(P<0.05)。(4)患儿父母PTGI得分与PAC得分、SAS得分和FACESII-CV得分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儿父母PTGI的主要因素为家庭居住地、有无宗教信仰、患儿年龄分期、PAC和SAS得分。2.紫绀型先心病婴幼儿父母心理感受复杂,主要表现为震惊逃避,焦虑及对再次手术的担心,对患儿护理知识,喂养,服药,随访及日常照顾延续性护理具有强烈需求,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和积极心理的提升。3.延续护理干预效果:(1)干预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及问卷初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干预后后1、3个月,两组患儿父母PAC得分及焦虑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儿父母GSES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儿父母PAC得分(35.81±5.59)分,高于对照组的(32.33±6.35)分(P=0.024);干预组患儿父母GSES得分(26.07±5.70)分,高于对照组的(22.82±5.89)分(P=0.032);干预组患儿父母焦虑比例(5.6%)低于对照组的(23.7%)(P=0.022)。(2)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父母照顾者知识得分(52.60±4.70)分,高于对照组的(50.21±5.04)分(P=0.032)。(3)干预后3、6个月干预组患儿患病比例(47.5%,42.1%)低于对照组(70.7%,78.9%)(P=0.030,P=0.018)。(4)两组患儿父母在随访期间的PTGI、FACESII-CV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生长发育情况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先心病患儿父母的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居住地,宗教信仰,患儿年龄分期,PAC和SAS得分为影响患儿父母PTGI得分的因素;先心病疾病分类为影响患儿父母照顾积极感受得分的因素;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先心病患儿父母存在焦虑,先心病患儿主要照顾者、家庭人均月收入、患儿性别为影响患儿父母焦虑程度的因素。2.紫绀型先心病手术患儿父母心理感受复杂,出院后对患儿护理知识,喂养、服药及术后随访等存在强烈的延续性护理需求,患儿父母社会支持系统薄弱,有一定积极心理的提升。3.延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紫绀型先心病手术患儿父母的积极心理:提升患儿父母的照顾积极感受和自我效能,降低患儿父母焦虑程度;提升患儿父母的照顾知识得分;降低患儿出院后的患病率。
魏颖[6](2020)在《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现状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分析了中国西部某市现阶段精神障碍尤其是严重精神障碍的流行及分布状况,重点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城乡接受药物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首发年龄和首次治疗年龄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阐述,为进一步开展当地严重精神障碍的社区防治和康复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为优化当地精神卫生资源配置,制定精神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原始数据来自中国西部某市精神卫生服务系统2011年8月至2019年6月登记在册管理的当地户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体检数据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管理;SPSS 2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城乡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采用Power BI进行可视化图表制作。结果:1.研究对象的样本描述1.1患者的基本情况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年龄多聚集在45-59岁(3356例),占比43.10%;男性(4264例)多于女性(3518例),占比分别为54.80%和45.20%;已婚患者(3511例)最多,占比45.10%;居住在城市的患者(4874例)多于农村患者(2908例),占比分别为62.60%和37.40%;汉族患者最多(7577例),占比97.40%;文盲及半文盲(2179例)最多,占比28.00%;农民患者最多(3375例),占比43.40%;以贫困患者为主(5453例),占比70.10%。1.2患者患病与治疗情况无两系三代精神病家族史患者较多(6948例),占比89.30%;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多(4459例),占比57.30%;患病时间为10年以下患者最多(2399例),占比30.80%;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较多(5477例),占比70.40%%;住院次数为0-1次患者最多(5834例),占比75.00%。2.患者的基本人口学数据分布及与患病情况的差异性分析各年龄段罹患不同严重精神障碍的分布上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18岁及以下人群中,患病最高的是精神发育迟滞患者,18岁以上人群中,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最多;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态、不同居住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就业程度、不同经济状况患者罹患不同严重精神障碍的分布上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但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均最多。3.患者发病、治疗情况与患病情况的差异性分析不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有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患病时间长短、接受药物治疗的情况、接受药物治疗的机会等方面均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4.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情况的城乡间差异分析农村地区中,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年龄/年龄段、患病时间、住院次数在患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在城市地区中,婚姻、文化程度、就业状况、经济状况、年龄/年龄段、住院次数在患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城乡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5.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年龄和首次治疗时间的相关性将首次治疗时间转换为首次治疗年龄,和首次发病年龄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77,p<0.01,说明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且通过了显着性检验。6.严重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中国西部某市各地区间的发病情况各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1区患病数量最多(1961例),4区患病数量最少(39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1区患病数量最多(1018例),4区患病数量最少(197)例。7.针对农村和城市分别观察罹患严重精神障碍的顺位情况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精神分裂症都是严重精神障碍排序的第一顺位。结论:在严重精神障碍各类疾病中我们关注的重点依然是精神分裂症,除了进一步研究其人口学特征、患病及治疗情况之外,我们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且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治疗年龄和首次发病年龄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对这些数据深层次的整理分析,了解其患病特点,为进一步更好的完善社区严重精神障碍卫生防治体系,开展社区严重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陈兰兰[7](2019)在《基于文献挖掘的常见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文中认为根据老年疾病的中医状态特点,采取相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医养生的效果。为此,本研究对当前老年疾病的现代中医文献元数据进行系统化整理与分析,以期探索老年疾病的中医状态特点。目的:分析我国老年疾病分类与中医证候分类特点,探索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系统化、规范化分类方法,以及利用该分类方法分析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特点。方法:以老年疾病现代中医临床文献元数据为研究对象,规范主题词、关键词中的病证术语,并进行系统化分类与编码。分析老年疾病、中医证候的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关系。按照本研究构建的中医状态框架,把中医证候名称转换成中医状态名称,系统分析老年疾病的中医状态特点。1、文献元数据分析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至2018年4月所发表的老年疾病中医研究文献,导出文献元数据,通过自主开发的数据转换工具,将文献题录文本转换为数据库格式,并导入Access数据库中管理。纳入分析的元数据为主题词或关键词中含疾病或证候内容。2、术语规范化方法:对主题词、关键词进行分词、语义消歧、术语分类标记。包括:(1)中医疾病与证候术语规范:参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进行疾病、证候名称规范与编码;(2)西医疾病名称规范:参照ICD 10进行疾病名称规范与编码;(3)中医状态规范与编码:在中医状态分类框架指导下对将中医证候名称转换为中医状态名称,并进行编码,中医状态由态基组成,态基由病位元和邪机元构成。3、统计分析法:采用SAS 9.3软件编程统计。(1)频数统计:中西医疾病、中医证候、中医状态的文献引用频数;(2)关联规则分析:分析疾病与证候以及疾病与态元、态基之间的关联关系。(3)采用proc report过程将结果以Word格式输出。结果:共检索得到8822篇文献,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共有6652篇。1.老年疾病的病证分类频数1.1老年疾病分布频数涉及西医病名共898种,循环系统疾病占27.58%,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占12.88%,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占10.29%。主要西医病名为高血压、痴呆、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分别占比11.00%、9.61%、4.80%、4.68%和3.99%。涉及中医病名110种,内科病占88.48%,骨伤科病占6.99%。内科病频数最多的为心系病类,占41.29%;其次为肝系病类和脾系病类,分别占比14.37%和13.77%。中医病名频数最多的为痴呆病、便秘病、中风病、痹病和骨折病,分别占27.04%、11.06%、7.57%、7.53%和6.46%。1.2老年疾病中医证候分类频数主要为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和脏腑经络证候类,两者分别占47.32%和38.32%。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主要以痰证类、血证类、气证类为主,分别占中医证候的22.02%、19.75%和19.20%。脏腑经络证候类主要以肾证类、肝证类、脾证类为主,分别占比27.84%、13.10%和11.65%。证候频数中,肾虚证频数最多,占9.42%;其次为血瘀证,占8.46%;再次为虚证,占4.77%。1.3常见老年疾病中医证候频数1.3.1常见老年疾病(西医病名)证候分布频数高血压证候权重值最大的为血瘀证,权重值为22.13;痴呆证候权重值最大的为肾虚证,权重值为35.17;糖尿病证候权重值最大的为肾虚证,权重值为30.45;冠心病证候权重最大的为肾虚证,权重值为40.6;脑卒中证候权重值最大的为血瘀证,权重值为38.28。1.3.2常见老年疾病(中医病名)中医证候频数在当前研究中,痴呆病证候权重值最大的为肾虚证,权重值为37.8;便秘病证候权重值最大的为虚证,权重值为54.56;中风病证候权重值最大的是血瘀证,权重值为43.17;痹病权重值最大的为风寒湿邪证和寒湿痹阻证,权重值16.92;癌病权重值最大的证候为气虚痰湿证、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权重值均为18.28。2老年疾病的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2.1老年疾病中医状态分类频数病位元一级分类频数统计结果中,无特定病位占56.36%,脏腑病位占41.68%。具体病位元中,病位及其占比依次为肾17.91%、肝6.73%、脾6.16%、肺5.46%、心1.75%、胃1.31%。邪机元一级分类频数统计结果中,生命物质不足类占50.55%,运动异常类占40.19%。运动异常类邪机元中,不通(阻滞)占24.38%;不足类邪机元中脏腑经络虚占19.66%。邪机元频数较多的有虚19.76%、阴虚11.07%、气虚10.32%老年疾病中医基本状态频数最多的为血瘀和肾虚,分别占比11.40%、10.00%。2.2常见老年疾病(西医病名)中医状态特点高血压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为血瘀,权重值为26.19;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66,具体病位为肾和肝,权重值分别为19.3和13.92;邪机元主要为阳亢和阴虚,权重值分别为25.14和20.87。痴呆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肾.精亏和血瘀,权重值分别为29.91和26.05;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64.82,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25.32;主要邪机元为精亏和血瘀,权重值分别为24.7和21.62。冠心病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为血瘀和肾.精亏,权重值分别为37.47和23.13;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85.04,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12.86,主要邪机元为血瘀和精亏,权重值分别为31.87和19.67。糖尿病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血瘀、阴虚、气虚,权重值均为19.21;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70.3,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21.27;主要邪机元为气虚、阴虚,权重值为40.5、26.42。脑卒中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血瘀和气虚,权重值分别为50.15和35.91;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92.09;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6.38;主要邪机元为血瘀和气虚,权重值分别为45.92、39.13。2.3常见老年疾病(中医病名)中医状态特点痴呆病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为肾.精亏和血瘀,权重值为31.74和26.07;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64.51,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26.42;主要邪机元为精亏和血瘀,权重值为26.72、22.08。便秘病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为虚、气虚,权重值为31.91和23.96;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83.62,具体病位主要在肾和脾,权重值为9.29和6.65;主要邪机元为气虚、虚,权重值为47.17和21.93。中风病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为血瘀、气虚,权重值为54.77、33.14;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93.91,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5;主要邪机元为血瘀、气虚,权重值为49.41、39.04。痹病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为血瘀,权重值为14.78;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86,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10.71;主要邪机元为血瘀、瘀阻、湿阻,权重值均为12.88。癌病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为气虚,权重值为53.05;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87.77,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7.89;主要邪机元为气虚,权重值为58.39。结论:1、对老年疾病现代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元数据中的疾病与证候术语进行了全面收集与系统化整理,分析了老年疾病分类与证候分类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老年疾病态元、态基和状态三层次的中医状态分类框架,初步分析了老年疾病总体的中医状态特点以及常见老年疾病的中医状态特点。2、研究构建的老年疾病的中医状态系统命名规则与分类编码体系,有利于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特点的统计分析,可为老年疾病的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制定提供借鉴。
赵忠毅[8](2019)在《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超重肥胖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之一,70%的儿童期症状及功能损害会持续到青春期,30-50%的症状可持续到成年期并伴随终身。除了ADHD疾病本身所致的行为学异常之外,其多种共患疾病也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在诸多儿童ADHD的共病中,超重肥胖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临床和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均表明ADHD与超重肥胖发病有一定相关性,而且超重肥胖是ADHD的一个共病。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儿童ADHD与超重肥胖共病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据。此外,到目前为止,探讨ADHD症状与超重肥胖之间关联的行为路径的实证研究成果还非常有限。因此,本研究以人群为基础开展沈阳市城市学龄儿童青少年ADHD和超重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旨在探讨1)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的流行现状及个体和家庭影响因素;2)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3)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过度进食症状和超重肥胖之间的相关行为机制;4)抑郁症状在ADHD症状和异常饮食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明确ADHD和超重肥胖的风险因素将有助于探索建立有效的早期预防干预机制,将为后续从行为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相关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沈阳市皇姑区内共抽取13所公立小学和中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8-18岁,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8335份,回收问卷7293份,有效问卷6606份,有效率为90.58%。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个人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以及涉及ADHD、抑郁和进食障碍的社会心理量表。身体测量在问卷调查完成后的一周内进行。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录入、整理和核查,应用Stata 13.0软件和Amo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分析方法上,采用t检验和?2检验进行不同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青少年ADHD的影响因素,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在调整个体和家庭混杂因素后的儿童青少年ADHD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抑郁症状、过度进食症状和超重肥胖之间的路径模型。结果:1.沈阳市儿童青少年ADHD的患病率为9.5%,男孩的ADHD的患病率为12.9%,女孩ADHD的患病率为6.4%,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2=82.21,P<0.001)。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较小、挑食、平日每天玩手机时间≥1小时、同学关系不和睦、焦虑抑郁症状、品行障碍症状、对立违抗性障碍症状、父亲BMI较高、母亲学历较低、家庭月总收入较低、母亲孕期吸烟、父亲在母亲孕期吸烟、出生时窒息史和家长体罚孩子的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较多,而每天户外运动时间≥1小时的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较少。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可能的混杂因素后,男性、平日每天玩手机时间≥1小时、同学关系不和睦、焦虑抑郁症状、品行障碍症状、对立违抗性障碍症状、父亲BMI较高、母亲学历较低、家庭月总收入较低、母亲孕期吸烟、父亲在母亲孕期吸烟、出生时窒息史和家长体罚孩子的儿童青少年ADHD患病率较高。4.儿童青少年超重患病率为22.1%,男孩为22.2%,女孩为22.1%;肥胖患病率为20.6%,男孩为29.6%,女孩为12.2%。男孩和女孩的超重肥胖的分布有显着差异(?2=331.80,P<0.001)。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较小、巨大儿、周末每天玩手机时间≥1小时、每天看电视时间≥1小时、父母BMI较高、独生子女、母亲学历较低、父亲在母亲孕期吸烟和剖宫产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较高,而有挑食习惯和每天户外运动时间≥1小时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较低。6.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个体和家庭因素后,相比于非ADHD症状组,有ADHD症状的儿童青少年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为1.37倍(OR=1.37)。7.儿童样本中,ADHD症状正向预测过度进食症状(?=0.38,P<0.001),而过度进食症状与BMI之间的关联并不显着(?=0.04,P=0.969);ADHD症状正向预测抑郁症状(?=0.35,P<0.001),抑郁症状正向预测过度进食症状(?=0.21,P<0.001),而过度进食症状与BMI之间的关联并不显着(?=0.05,P=0.637)。8.青少年样本中,所有的路径在统计学上都是显着的,ADHD症状正向预测过度进食症状(?=0.37,P<0.001),进而导致BMI增加(?=0.14,P<0.001);ADHD症状正向预测抑郁症状(?=0.36,P<0.001)、抑郁症状正向预测过度进食症状(?=0.44,P<0.001),进而导致BMI增加(?=0.17,P<0.001)。结论:1.男性、年龄较小、挑食、平日每天玩手机时间≥1小时、同学关系不和睦、焦虑抑郁症状、品行障碍症状、对立违抗性障碍症状、父亲BMI较高、母亲学历较低、家庭月总收入较低、母亲孕期吸烟、父亲在母亲孕期吸烟、出生时窒息史和家长体罚孩子是ADHD症状或患病的危险因素,而每天户外运动时间≥1小时是ADHD的保护因素。2.男性、年龄较小、巨大儿、周末每天玩手机时间≥1小时、每天看电视时间≥1小时、父母BMI较高、独生子女、母亲学历较低、父亲在母亲孕期吸烟和剖宫产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而有挑食习惯和每天户外运动时间≥1小时的儿童青少年不易发生超重肥胖。3.在调整了个体和家庭因素后,患有ADHD的儿童青少年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是非ADHD患者的1.37倍。4.儿童ADHD症状正向预测过度进食症状,儿童ADHD症状也可以通过抑郁症状间接预测过度进食症状。5.青少年ADHD症状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其一,ADHD症状正向预测过度进食症状,进而导致BMI的增加;其二,ADHD症状正向预测抑郁症状,抑郁症状正向预测过度进食症状,进而导致BMI的增加。
侯侃[9](2017)在《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人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材料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进行的山西榆次高校园区考古项目中的小南庄墓地和聂店墓地出土的先秦时期人骨。针对这些人骨材料,结合已有的人类骨骼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本文进行了古人口学、古病理学、颅骨形态学和古人种学、体型估算和行为重建等方面的研究,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古人口学和古病理学的概念、方法和研究史,讨论了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理论问题。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在一方面为研究晋中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特征、健康状况、人口情况、体型和日常行为积累一些基础成果,另一方面为我国人类骨骼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构建添砖加瓦。以下分章介绍本文内容。第一章绪论首先,对人类骨骼考古学、生物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指出本文的研究理念是建立在“人类骨骼考古学”这一概念之上的。其次,认为人类骨骼考古学存在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进化论与文化生态学、均变论、概率论与统计学这三个方面,此外,对本学科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骨学悖论”和人骨样本的代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简述了人类骨骼考古学的研究逻辑。第二章研究的材料首先介绍了山西榆次高校园区的地理位置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并对山西榆次地区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和晋文化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而后,对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的考古发现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埋藏学理论,对聂店组样本的骨骼保存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发现骨骼的保存情况有显着的性别差异。第三章古人口学研究首先阐述了古人口学的概念和国外古人口学的研究简史,指出古人口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次,从理论、方法和技术层面上对体质人类学中估计人骨样本性别、年龄的方法进行了总结,结合本文所研究的人骨材料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性别、年龄鉴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估计成人年龄中存在的困难并介绍和实践了针对此问题的一种方法“转换分析(transition analysis)”。最后,重点针对聂店组样本进行了人口学静态参数(性别与死亡年龄结构)和人口学动态参数(人口增长情况)的分析。第四章古病理学研究首先,介绍了古病理学的概念、研究史和研究方法。第二,对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上的古病理现象进行了诊断、统计与分析,主要包括对创伤、骨膜炎、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脊柱关节病和发育异常与先天性疾病的研究。第三,对口腔疾病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针对聂店组样本分析了生前失牙、龋病、根尖周炎、牙周病和牙釉质发育不全的情况。第四,对聂店组样本存在的颅骨的枕部人工变形和拔除上颌右侧侧门齿的现象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五,对本文所研究的材料中能体现人群饮食结构、健康水平和生存压力的几项指征——骨膜炎、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龋病和牙釉质发育不全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聂店组样本所代表的人群生存压力相对较低、食物结构可能比较多元化、营养状况尚可。第五章颅骨形态学与古人种学研究首先,对非测量性状和测量性状所体现的颅骨的形态进行了分析,表明聂店组和小南庄组的颅面形态不存在明显差异;种系纯度检验表明聂店组样本可能是异种系的,而小南庄组男性可能是同种系的、女性可能是异种系的。其次,与现代人种和现代人群的对比分析表明,两组人群属于亚洲蒙古人种,比较接近东亚类型,其次是南亚类型,面部扁平度较大且阔面的特征却类似北亚类型,与现代华南地区人群比较接近,与北亚人群差异最大。最后,通过对比中国先秦时期的各个古人种类型和黄河中游地区夏商周时期人群,认为聂店组和小南庄组比较接近古中原类型和古华北类型,与山西地区许多两周时期人群类似,体现了这一时期山西地区晋文化和宗周文化、戎狄和华夏族交融的现象。第六章体型估算与行为研究在体型估算方面,依据股骨最大长估算了身高,依据股骨头宽估算了体质量,依据身高和体质量估算了能反映体型的罗氏指数和达氏指数。在行为研究方面,通过对以主要的滑膜关节骨性关节炎、椎骨骨赘病、黄韧带骨化、椎体上下表面多孔性状和施莫尔结节为代表的退行性关节病的研究,和以“Marriotti方法”、“Villotte方法”、“科英布拉方法”记录得到的肌腱、韧带起止点改变的研究,对聂店组和小南庄组样本所代表的人群可能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第七章结语概括全文内容并指出了本文的意义与主要不足。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10](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二、精神发育不全患病状况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发育不全患病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口腔门诊患者牙科焦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全身麻醉及保护性固定的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口腔门诊患者CDF的相关因素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量 |
1.3 调查内容 |
1.4 调查工具及标准 |
1.4.1 问卷调查工具及标准 |
1.4.2 检查工具及标准 |
1.5 调查方法 |
1.6 质量控制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调查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
2.2 儿童口腔门诊患者中CDF的患病现况 |
2.3 CDF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单因素分析 |
2.3.1.1 不同家庭环境对CDF的影响 |
2.3.1.2 不同就诊经历对CDF的影响 |
2.3.1.3 不同体格、生育方式对CDF的影响 |
2.3.1.4 CDF与口腔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
2.3.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3.2.1 3-5 岁年龄组 |
2.3.2.2 6-12 岁年龄组 |
2.4 CDF对口腔医师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儿童口腔门诊患者中CDF的患病情况 |
3.2 影响儿童口腔门诊CDF的相关因素 |
3.2.1 人口学因素 |
3.2.2 家庭环境因素 |
3.2.3 口腔科就诊经历 |
3.2.4 CDF与口腔健康 |
3.3 CDF对口腔医师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全身麻醉与保护性固定治疗CDF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量与样本纳入 |
1.3 实验工具及实验人员 |
1.4 实验方法 |
1.4.1 样本纳入 |
1.4.2 干预的实施 |
1.4.3 干预前后牙科焦虑水平测评与术后回访 |
1.5 质量控制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样本特征 |
2.2 GA、PSD干预前后患儿的焦虑水平 |
2.2.1 GA干预前后患儿的焦虑水平 |
2.2.2 PSD干预前后患儿的焦虑水平 |
2.2.3 GA、PSD干预前后的患儿的焦虑水平 |
2.3 GA、PSD干预前后患儿的临床就诊行为 |
2.3.1 GA干预前后患儿的临床就诊行为 |
2.3.2 PSD干预前后患儿的临床就诊行为 |
3 讨论 |
3.1 GA干预效果评价 |
3.2 PSD干预效果评价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牙科焦虑症患者的评估与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儿童评估量表 |
附件2:医生评估量表 |
附件3:儿童牙科焦虑症(CDF)影响因素调查表——家长问卷 |
附件4:Wong and Baker面部表情量表 |
附件5:口腔健康状况检查表 |
附件6:2-18 岁儿童与青少年BMI参考值 |
附件7:美国麻醉师协会患者体质评估(ASA) |
附件8:知情同意书 |
附件9:全麻手术知情同意书 |
附件10:伦理审查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3)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长江江豚概况 |
1.1 江豚分类 |
1.2 江豚的地理分布 |
1.3 长江江豚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
1.4 长江江豚现状 |
1.5 长江江豚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
2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概述 |
2.1 迁地保护 |
2.2 江豚迁地保护历史 |
2.3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现状 |
2.3.1 湖北石首天鹅洲江豚保护区天鹅洲故道江豚繁育群体 |
2.3.2 安徽铜陵淡水豚保护区夹江江豚繁育群体 |
2.3.3 安徽安庆西江迁地保护区江豚繁育群体 |
2.3.4 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垸迁地保护区江豚繁育群体 |
2.3.5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人工养殖种群 |
2.4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
2.4.1 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欠缺 |
2.4.2 长江江豚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
2.4.3 人工调控和生态补偿机制不足 |
2.4.4 人为伤害和气候条件是潜在的致危因素 |
3 鲸豚类动物疾病研究进展 |
3.1 海洋鲸豚类动物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
3.2 海洋鲸豚类动物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 |
3.2.1 鲸豚源麻疹病毒 |
3.2.2 鲸类痘病毒 |
3.2.3 鲸类乳头状瘤病毒 |
3.2.4 疱疹病毒/类疱疹病毒 |
3.2.5 流感病毒 |
3.2.6 其他病毒 |
3.3 海洋鲸豚类动物真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
3.4 海洋鲸豚类动物寄生虫性疾病研究进展 |
4 长江江豚疾病研究概况 |
4.1 长江江豚疾病研究现状 |
4.1.1 解剖学研究 |
4.1.2 血液生理学研究 |
4.1.3 饲养管理研究 |
4.1.4 疾病相关研究 |
4.2 有关长江江豚疾病防控的几点讨论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一章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试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分离鉴定 |
2.2.3 长江江豚肠道菌群16SrDNA测定 |
3 结果 |
3.1 长江江豚细菌性样品采集结果 |
3.2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3.2.1 呼吸孔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3.2.2 粪便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3.2.3 内脏组织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3.2.4 皮肤病灶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3.2.5 腹腔积液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3.2.6 胸腔积液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3.2.7 血液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3.3 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及染色镜检结果 |
3.4 细菌理化鉴定结果 |
3.5 细菌PCR鉴定结果 |
3.6 长江江豚肠道菌群16SrDNA测定结果 |
3.6.1 测序数据处理 |
3.6.2 OTU分析和物种注释 |
3.6.3 各样品细菌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4.1 长江江豚样品采集方法和处理方法的选择 |
4.2 水生哺乳动物细菌性疾病检测方法 |
4.3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情况 |
4.4 江豚呼吸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 |
4.5 江豚胃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 |
4.6 长江江豚的主要致病菌 |
5 总结 |
第二章 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细菌样本 |
2.1.2 试验动物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试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细菌培养特性观察 |
2.2.2 细菌理化特性鉴定 |
2.2.3 PCR扩增和测序 |
2.2.4 基因序列分析 |
2.2.5 药物敏感性试验 |
2.2.6 细菌致病性试验 |
3 结果 |
3.1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
3.1.1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
3.1.2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
3.1.3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
3.1.4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
3.1.5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
3.2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
3.2.1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
3.2.2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
3.2.3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
3.2.4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
3.2.5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
3.3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
3.3.1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
3.3.2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
3.3.3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
3.3.4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
3.3.5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
3.4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
3.4.1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细菌培养特性 |
3.4.2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
3.4.3 魔氏摩根菌YMM-AQ株遗传进化关系 |
3.4.4 魔氏摩根菌YMM-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
3.4.5 魔氏摩根菌YMM-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
3.5 大肠杆菌YE-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
3.5.1 大肠杆菌YE-AQ株细菌培养特性 |
3.5.2 大肠杆菌YE-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
3.5.3 大肠杆菌YE-AQ株遗传进化关系 |
3.5.4 大肠杆菌YE-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
3.5.5 大肠杆菌YE-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
3.6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
3.6.1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细菌培养特性 |
3.6.2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
3.6.3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遗传进化关系 |
3.6.4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
3.6.5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
4 讨论 |
4.1 长江江豚常见致病菌的培养特性 |
4.2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鉴定方法 |
4.3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耐药性 |
4.4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致病性 |
5 结论 |
第三章 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初探 |
1 研究背景 |
1.1 病毒性疾病对人和动物的危害 |
1.2 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现状 |
1.3 未知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料样本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试剂耗材 |
2.2 方法 |
2.2.1 试验流程 |
2.2.2 测序数据质控 |
3 结果 |
3.1 测序数据质控 |
3.2 去除宿主污染 |
3.3 病毒组成分析 |
3.4 数据组装 |
3.5 病毒序列鉴定 |
3.5.1 基于参考序列的鉴定 |
3.5.2 Denovo病毒序列鉴定 |
3.5.3 基于参考序列鉴定与Denovo序列鉴定的比较 |
3.6 病毒丰度 |
3.7 基因预测 |
3.8 功能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4.1 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未知病毒检测 |
4.2 长江江豚病毒宏基因组学样本的处理 |
4.3 检测相关病毒分析 |
5 总结 |
第四章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
2.2.2 长江江豚血液学研究 |
2.2.3 长江江豚健康体检方法的建立 |
2.2.4 长江江豚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
2.2.5 长江江豚典型病例诊治分析 |
3 结果 |
3.1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
3.1.1 围网环境下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
3.1.2 迁地保护区大面积水域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
3.1.3 疗养池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
3.2 长江江豚血液学研究 |
3.2.1 长江江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方法的建立 |
3.2.2 长江江豚正常生理生化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
3.2.3 长江江豚生理生化指标与其疾病的相关性 |
3.2.4 长江江豚健康体检技术规范 |
3.2.5 长江江豚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
3.2.6 长江江豚典型病例诊治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致病基因突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中国一近亲婚配POI家系中SYCE1基因大片段缺失突变的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中国一非近亲婚配POI家系中HFM1基因突变的发病作用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GJA4基因与中国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相关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运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51例中国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基因变异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全文小结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附录1 ACMG致病变异分级标准 |
附录2 20种氨基酸符号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5)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干预对紫绀型先心病手术患儿父母积极心理的干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 |
2.1 紫绀型先心病概述 |
2.2 先心病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 |
2.2.1 先心病患儿父母常见负性情绪和影响因素 |
2.2.2 先心病患儿父母积极心理研究现状 |
2.3 延续性护理概念及临床护理应用 |
2.3.1 延续性护理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
2.3.2 延续性护理在儿童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
2.4 研究的目的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先心病患儿父母的创伤后成长水平和延续护理需求研究 |
3.1 先心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工具 |
3.1.3 主要变量的定义 |
3.1.4 资料收集方法 |
3.1.5 统计学方法 |
3.1.6 伦理说明 |
3.1.7 技术路线 |
3.1.8 研究结果 |
3.1.9 讨论 |
3.2 紫绀型先心病患儿出院一个月后父母照顾心理体验及对院外延续性护理的需求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2.3 质量控制 |
3.2.4 伦理说明 |
3.2.5 技术路线 |
3.2.6 研究结果 |
3.2.7 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干预对紫绀型先心病手术患儿父母积极心理的干预研究 |
4.1 研究对象及观察指标 |
4.1.1 研究对象 |
4.1.2 观察指标 |
4.2 研究工具及资料收集方法 |
4.2.1 研究工具 |
4.2.2 资料收集方法 |
4.3 干预方法及质量控制 |
4.3.1 对照组干预方法 |
4.3.2 干预组干预方法 |
4.3.3 质量控制 |
4.4 统计学方法 |
4.5 伦理说明 |
4.6 技术路线 |
4.7 研究结果 |
4.7.1 干预组和对照组紫绀型先心病患儿及家长一般资料及可比性分析 |
4.7.2 延续性护理对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父母积极心理的干预效果 |
4.7.3 延续性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儿父母照顾知识得分比较 |
4.7.4 延续性护理干预后不同时期两组患儿生长发育、LVEF及患病情况比较 |
4.8 讨论 |
4.8.1 延续性护理对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影响 |
4.8.2 延续性护理对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父母照顾积极感受的影响 |
4.8.3 延续性护理对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父母自我效能的影响 |
4.8.4 延续性护理对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父母焦虑状态和照顾知识水平的影响 |
4.8.5 延续性护理对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父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影响 |
4.8.6 延续性护理对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生长发育及出院后患病情况的影响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5.2.1 研究的局限性 |
5.2.2 对临床护理的展望 |
5.2.3 对护理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6)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现状 |
1.3 国外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伦理审核 |
2.2 研究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4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样本描述 |
3.1.1 患者的基本情况 |
3.1.2 患者患病与治疗情况 |
3.2 患者的基本人口学数据分布及与患病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
3.2.1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3.2.2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3.2.3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婚姻状况分布情况 |
3.2.4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居住地分布情况 |
3.2.5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民族分布情况 |
3.2.6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
3.2.7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就业状况分布情况 |
3.2.8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经济状况分布情况 |
3.3 患者发病、治疗情况与患病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
3.3.1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分布情况 |
3.3.2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患病时间分布情况 |
3.3.3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状况分布情况 |
3.3.4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次数分布情况 |
3.4 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情况的城乡差异分析 |
3.4.1 农村和城市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情况的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
3.4.2 农村和城市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情况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5 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年龄和首次治疗时间的相关性 |
3.6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西部某市发病情况的热力图 |
3.7 中国西部某市城乡间罹患严重精神障碍各类疾病的顺位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4.2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4.3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婚姻状况分布情况 |
4.4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居住地分布情况 |
4.5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民族分布情况 |
4.6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
4.7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就业状况分布情况 |
4.8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经济状况分布情况 |
4.9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族史相关情况 |
4.10 城乡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服药及人口学分析 |
4.11 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年龄与首次治疗时间之间的相关性 |
4.12 严重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区域患病情况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
5.1 优点 |
5.2 不足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文献挖掘的常见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中医状态研究概况 |
1.1 中医状态概念的提出 |
1.2 中医状态分类与中医健康状态指标 |
1.3 中医状态辨识与辨态论治 |
小结 |
2 中医学对老年人状态的认识 |
2.1 古代医家对老年人状态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学对老年人状态的认识 |
小结 |
3 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现状及影响因素 |
3.1 老年人健康状况现状 |
3.2 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 |
小结 |
第一部分 老年疾病的病证分类研究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文献检索与纳入 |
1.3 数据构建与数据加工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老年疾病分类频数 |
2.2 老年疾病中医证候分类频数 |
2.3 常见老年疾病中医证候特点 |
3 讨论 |
3.1 老年疾病分布特点 |
3.2 老年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3.3 常见老年疾病与中医证候关联特点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老年疾病的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 |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1 研究思路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老年疾病中医状态分类特点 |
2.2 常见老年疾病(西医病名)中医状态特点 |
2.3 常见老年疾病(中医病名)中医状态特点 |
3 讨论 |
3.1 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特点 |
3.2 常见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特点 |
3.3 证候分类和中医状态分类对比 |
3.4 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特点对于老年人养生的提示 |
小结 |
结论 |
不足与创新之处 |
创新点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老年人现代中医临床研究文献西医疾病主题词ICD10分类频数统计表 |
附录二 老年人证候名称与中医状态及编码对应表 |
附录三 老年人中医态基频数统计结果 |
附表3-1 依据病位元分类的老年人态基频数统计 |
附表3-2 依据邪机元分类的老年人态基频数统计 |
作者简历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8)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超重肥胖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前言 |
2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对象 |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3 伦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方法 |
2.2.2 调查工具 |
2.3 质量控制 |
2.3.1 研究设计 |
2.3.2 问卷调查 |
2.3.3 资料整理 |
2.4 统计分析 |
2.4.1 统计分析方法 |
2.4.2 变量分组及赋值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问卷回收情况 |
3.1.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2 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的分布特征 |
3.2.2 影响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的个体因素分析 |
3.2.3 影响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的家庭因素分析 |
3.2.4 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与个体和家庭因素的相关分析 |
3.2.5 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3 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儿童青少年ADHD的患病率 |
3.3.2 影响儿童青少年ADHD患病率的个体因素分析 |
3.3.3 影响儿童青少年ADHD患病率的家庭因素分析 |
3.3.4 儿童青少年ADHD患病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超重肥胖患病风险的影响研究 |
1 前言 |
2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对象 |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3 伦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方法 |
2.2.2 调查工具 |
2.3 质量控制 |
2.3.1 研究设计 |
2.3.2 问卷调查 |
2.3.3 身体测量 |
2.3.4 资料整理 |
2.4 统计分析 |
2.4.1 统计分析方法 |
2.4.2 变量分组及赋值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问卷回收情况 |
3.1.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2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患病率 |
3.3 儿童青少年ADHD与超重肥胖患病风险的关联分析 |
3.3.1 超重肥胖的个体因素分析 |
3.3.2 超重肥胖的家庭因素分析 |
3.3.3 ADHD对超重肥胖患病影响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超重肥胖影响的路径分析 |
1 前言 |
2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对象 |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3 伦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方法 |
2.2.2 调查工具 |
2.3 质量控制 |
2.3.1 研究设计 |
2.3.2 问卷调查 |
2.3.3 身体测量 |
2.3.4 资料整理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问卷回收情况 |
3.1.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2 各量表及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
3.3 观察变量间的相关性 |
3.4 测量模型的适配度 |
3.5 ADHD症状、抑郁症状、过度进食症状与BMI的假设模型的SEM检验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理念 |
1.2 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进化论与文化生态学 |
1.2.2 均变论 |
1.2.3 概率论与统计学 |
1.2.4 骨学悖论与人骨样本的代表性问题 |
1.2.5 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的逻辑 |
1.2.6 小结 |
1.3 人骨观察与记录的标准 |
第二章 研究的材料 |
2.1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2.2 山西榆次地区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与晋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
2.2.1 历史沿革 |
2.2.2 山西榆次地区的考古发现 |
2.2.3 晋文化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2.3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的考古发现 |
2.3.1 山西中医学院墓地(小南庄战国墓地) |
2.3.2 山西传媒学院墓地(聂店墓地) |
2.4 人骨材料的保存情况 |
2.4.1 人类骨骼考古研究中的埋藏学 |
2.4.2 聂店墓地人骨保存情况的分析 |
第三章 古人口学研究 |
3.1 古人口学概况 |
3.1.1 古人口学的概念 |
3.1.2 国外古人口学研究简史 |
3.2 对研究材料的性别、年龄的估计 |
3.2.1 判断性别的方法 |
3.2.2 估计年龄的方法 |
3.2.3 对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的性别、年龄估计 |
3.3 基本的人口学静态参数研究 |
3.3.1 小南庄墓地战国墓葬人骨的性别、年龄 |
3.3.2 聂店墓地周代墓葬人骨的性别、年龄结构研究 |
3.4 聂店墓地人口学动态参数的估计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
3.4.1 平均死亡年龄的含义和生命表法的缺陷 |
3.4.2 对人口增长情况的估计 |
3.5 小结 |
第四章 古病理学研究 |
4.1 古病理学概要 |
4.1.1 古病理学的概念 |
4.1.2 古病理学研究简史 |
4.1.3 古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
4.2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人骨古病理现象的统计与分析 |
4.2.1 创伤 |
4.2.2 骨膜炎与骨膜反应 |
4.2.3 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 |
4.2.4 脊柱关节病 |
4.2.5 发育异常和先天性疾病 |
4.3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人类口腔疾病的统计与分析 |
4.3.1 聂店组牙齿的保存情况 |
4.3.2 聂店组的生前失牙 |
4.3.3 聂店组的龋病及根尖周炎 |
4.3.4 聂店组的牙周病 |
4.3.5 聂店组的牙釉质发育不全 |
4.3.6 小南庄组口腔疾病的统计结果 |
4.4 人为因素造成的骨骼和牙齿的改变 |
4.4.1 颅骨的人工变形 |
4.4.2 拔牙 |
4.5 讨论 |
4.5.1 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存压力的衡量 |
4.5.2 骨膜炎、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的对比分析 |
4.5.3 口腔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颅骨形态学与古人种学研究 |
5.1 颅骨形态学研究 |
5.1.1 非测量性状的分析 |
5.1.2 测量性状的分析 |
5.1.3 种系纯度检验 |
5.2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与现代人种的对比分析 |
5.2.1 与现代人种类型的对比 |
5.2.2 与近现代人群的对比 |
5.3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与其他古代人群的对比分析 |
5.3.1 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各人种类型的关系 |
5.3.2 与黄河中游地区夏商周时期人群的对比 |
5.4 小结 |
第六章 体型估算与行为研究 |
6.1 引言 |
6.2 身高的估算 |
6.2.1 方法 |
6.2.2 结果 |
6.2.3 黄河中游地区古代人群的身高对比 |
6.3 体质量的估算 |
6.3.1 方法 |
6.3.2 结果 |
6.3.3 体型指数的计算 |
6.4 退行性关节病的研究 |
6.4.1 方法 |
6.4.2 结果 |
6.4.3 讨论 |
6.5 肌腱、韧带起止点改变的研究 |
6.5.1 方法 |
6.5.2 结果 |
6.5.3 讨论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全文内容概要 |
7.2 本文的意义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聂店组、小南庄组全部个体的性别、年龄鉴定结果 |
附表二 聂店组采样个体的年龄估计记录 |
附表三 颅骨测量项目代号说明 |
附表四 小南庄组成年男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
附表五 小南庄组成年女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
附表六 聂店组成年男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
附表七 聂店组成年女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
图版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
1.2.1. 1 总体用药: |
1.2.1. 2 单一用药: |
1.2.1. 3 联合用药: |
1.2.1. 4 复方制剂: |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
2.2 药物分类 |
2.2.1 利尿剂 |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
2.2.3钙通道阻滞剂 |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
2.2.7. 1 硝酸酯类[34] |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
3.1 利尿剂 |
3.1.1 概述 |
3.1.2 分类 |
3.1.3 用药原则 |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2 钙通道阻滞剂 |
3.2.1 概述 |
3.2.2 CCB的分类 |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
3.2.3 用药原则 |
3.2.3. 1 适应证: |
3.2.3. 2 禁忌证: |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3.3.1 概述 |
3.3.2 分类 |
3.3.3 用药原则 |
3.3.3. 1 适应证: |
3.3.3. 2 禁忌证 |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3.4.1 概述 |
3.4.2 分类 |
3.4.3 用药原则 |
3.4.3. 1 适应证: |
3.4.3. 2 禁忌证: |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5 β受体阻滞剂 |
3.5.1 概述 |
3.5.2 分类 |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
3.5.3 用药原则 |
3.5.3. 1 适应证: |
3.5.3. 2 禁忌证: |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 α受体阻滞剂 |
3.6.1 概述 |
3.6.2 分类 |
3.6.3 用药原则 |
3.6.3. 1 适应证: |
3.6.3. 2 禁忌证 |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 固定复方制剂 |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
3.7.1. 1 概述: |
3.7.1. 2 分类: |
3.7.1. 3 用药原则 |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
3.7.2. 1 分类: |
3.7.2. 2 应用证据: |
3.7.2. 3 应用原则: |
3.7.2. 4 方案推荐 |
3.8 中枢性降压药 |
3.8.1 概述 |
3.8.2 分类 |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
3.8.3 用药原则 |
3.8.3. 1 适应证 |
3.8.3. 2 不良反应 |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
3.8.4 方案推荐 |
4 国产创新药物 |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
4.1.1 药理学 |
4.1.2 创新点 |
4.1.3 药物作用 |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
4.1.5 规格和用法 |
4.2 尼群洛尔片 |
4.2.1 药理作用 |
4.2.2 降压特点 |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4.2.4 药物规格 |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
4.3 阿利沙坦酯 |
4.3.1 临床药理学 |
4.3.2 创新点 |
4.3.3 临床效果 |
4.3.4 安全性 |
4.3.5 禁忌证 |
4.3.6 药物相互作用 |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
4.4.1药理学 |
4.4.2适应证 |
4.4.3 原创点 |
4.4.4 开发背景 |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4.4.6 循证证据 |
4.4.7 药物规格 |
4.5 左旋氨氯地平 |
4.5.1 药学部分 |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
4.5.4 临床推荐 |
4.5.5 |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5.1.1 概述 |
5.1.2 降压药物选择 |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1.2. 2 药物推荐: |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
5.2.1 概述 |
5.2.2 降压药物选择 |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5.3.1 概述 |
5.3.2 降压药物选择 |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3.2. 2 目标管理: |
5.3.2. 3 药物推荐: |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
5.4.1 概述 |
5.4.2 降压药物选择 |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
5.5.1 概述 |
5.5.2 降压药物选择 |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5.2. 2 指南推荐 |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
5.6.1 概述 |
5.6.2 降压药物选择 |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6.2. 2 指南推荐: |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5.7.1 概述 |
5.7.2 降压药物选择 |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
5.7.2. 2 指南推荐: |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
5.7.3. 5 监测血钾: |
5.8 高血压急症 |
5.8.1 概述 |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
5.8.3 |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
6.1.1 概述 |
6.1.2 降压药物选择 |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
6.1.2. 2 指南推荐: |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1.3. 1 降压目标: |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
6.2.2 诊断和评估 |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
6.2.2. 2 诊断和评估: |
6.2.3 综合干预 |
6.2.3. 1 非药物治疗: |
6.2.3. 2 药物治疗 |
6.2.3. 3 其他治疗: |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
6.3.1 概述 |
6.3.2 降压药物选择 |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
6.3.2. 5 联合用药: |
6.3.3 注意事项 |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
6.4.1 概述 |
6.4.2 降压药物选择 |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5 老年高血压 |
6.5.1 概述 |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
6.5.5 药物选择 |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
6.6.1 概述 |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
6.6.3. 2 术前准备: |
6.6.3. 3 预后: |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
6.6.4. 2 药物治疗: |
6.7 难治性高血压 |
6.7.1 概述 |
6.7.2 降压药物选择 |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
6.8.1 概述 |
6.8.2 降压药物选择 |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
6.9.1 定义与病因 |
6.9.2 诊断 |
6.9.3 药物治疗 |
6.9.4 其他治疗 |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
6.1 0. 1 概述 |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
8 小结 |
四、精神发育不全患病状况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口腔门诊患者牙科焦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全身麻醉及保护性固定的干预效果评价[D]. 任文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3]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D]. 刘志刚.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致病基因突变的研究[D]. 折晶.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5]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干预对紫绀型先心病手术患儿父母积极心理的干预效果[D]. 张新芳.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6]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现状分析[D]. 魏颖. 兰州大学, 2020(01)
- [7]基于文献挖掘的常见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D]. 陈兰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超重肥胖关系的实证研究[D]. 赵忠毅.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9]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人骨研究[D]. 侯侃. 吉林大学, 2017(09)
- [10]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