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棚的建造及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姜竹会,李国良,孙志强,李志才[1](2022)在《奶羊养殖塑膜大棚的建造方法》文中指出塑膜大棚在寒冷的冬季,能有效地利用太阳能,提高奶羊饲养棚舍的光照和温度,提高奶羊饲养舒适度,改善奶羊生产环境,减少维持能量需要,降低羊体热能损耗,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保证奶羊生长、泌乳、繁殖等生产性能正常发挥。塑膜大棚羊舍投入少、建设快,可取得与投资多、建设周期长的传统密闭式羊舍相同的饲养生产效果,是一项先进、适用、成熟的设施农牧业生产技术。本文结合奶羊养殖生产实际,围绕奶羊饲养塑膜大棚建造的方法,就其大棚建造准备工作、骨架建造施工、塑膜安装施工、保温被应用、地面硬化与设施配套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广大奶羊养殖生产场(户)提供参考。
徐磊[2](2021)在《福建设施农业温室大棚适用棚型集成推广》文中认为福建省针对设施农业发展需求,优化集成智能温控大棚、立柱式大棚、避雨大棚、插地式拱棚、锯齿型温控大棚、双层覆盖立柱式大棚、多层覆盖拱棚等7种棚型,广泛应用于蔬菜、果树、花卉、中药材等生产,推广总面积约2万hm2。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福建省围绕"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加快园艺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蔬菜等设施园艺产业气候好、区位佳、季节异、民资足、效益高等资源和生产优势,将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王君,李衍素,张爱民,孟雷,张胜丰,于贤昌[3](2021)在《外保温覆盖大跨度塑料大棚在徐淮地区番茄越冬生产上的实践》文中指出外保温覆盖大跨度塑料大棚具有栽培空间大、土地利用率高、机械操作方便等优势,已逐渐成为设施蔬菜越冬生产可选择的设施类型之一。在徐州地区建造外保温覆盖大跨度塑料大棚,与当地典型60 cm厚砖墙(混凝土砌砖)日光温室内部环境温度进行比较,并进行了番茄越冬茬生产实践。结果发现:在1—3月非连续低温条件下,外保温覆盖大跨度塑料大棚内部空气温度可以达到砖墙日光温室保温性能,气温维持在10 ℃左右;且番茄产量没有降低;初始建设成本与砖墙日光温室非常接近,但土地利用率高达84.0%,较砖墙日光温室提高了35.5百分点。综上,外保温覆盖大跨度塑料大棚可以作为徐淮地区果菜类蔬菜越冬生产的新型栽培设施大面积推广应用。
郑钦中[4](2021)在《冀南地区盖苫塑料大棚结构优化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冀南地区普通塑料大棚主要用于春、秋季生产,由于建造成本低、管理技术难度和生产风险小,因此在早春和深秋季蔬菜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近年来,由于结构不合理、抗冬季极端天气能力差及生产风险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塑料大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与对比,针对不同走向的盖苫塑料大棚各项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对盖苫塑料大棚进行结构优化和性能提升,为筛选出适合冀南地区科学合理的蔬菜大棚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创新设计了两种盖苫塑料大棚,其中南北走向盖苫塑料大棚长度80 m,跨度10 m,脊高3.8 m,拱架间距1.0 m,设纵向拉杆6道,中间设有2排立柱,立柱沿跨度方向间距1.0 m,沿长度方向间距1.0 m;东西走向非对称盖苫塑料大棚长度80 m,跨度14.6 m,脊高4.0 m,拱架间距1.0 m,设拉杆8道,脊部下方设有1排立柱,立柱间距3.0 m;盖苫塑料大棚所用棚膜均选用PO膜,其主体材料使用热镀锌和防锈螺纹钢。2.通过典型天气条件下对南北走向盖苫塑料大棚(T1、T2)、东西走向盖苫塑料大棚(T3、T4)、南北走向普通塑料大棚(CK1)和东西走向普通塑料大棚(CK2)的空气温度、相对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光照强度进行测定。研究发现在极端天气(雪天)、连续阴天和晴天的条件下,T1、T2、T3、T4盖苫塑料大棚日平均空气温度、日平均土壤温度和日平均光照强度显着高于CK1、CK2普通塑料大棚,日平均相对空气湿度显着低于CK1、CK2普通塑料大棚。表明两种盖苫塑料大棚具有更好的性能,更适合在设施周年生产中推广和应用。3.为确定盖苫塑料大棚的生产使用效果,通过在T1、T2、T3、T4和CK1、CK2大棚内栽培油麦菜,分别研究油麦菜生长的各项生理特性、品质性状和产量经济指标。结果表明:T1、T2、T3、T4盖苫塑料大棚内油麦菜的SPAD平均值、净光合速率、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单株鲜重、单株干重、产量和经济收益显着高于CK1、CK2普通塑料大棚;T1、T2、T3、T4盖苫塑料大棚栽培的油麦菜其硝酸盐含量与CK1、CK2普通塑料大棚栽培的油麦菜并没有显着差异。CK1、CK2普通塑料大棚栽培的油麦菜坏棵率显着高于T1、T2、T3、T4盖苫塑料大棚栽培的油麦菜。
孙潜[5](2021)在《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光温室是满足冬季作物生产的重要农业设施,不仅能够解决我国北方冬季新鲜蔬菜水果供应少而难的问题,同时能够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温室生产的能量来源,降低能耗甚至是零能耗,为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带来了巨大效益。内蒙古地处我国北疆,光照充足,是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理想区域之一。但是,往往也要面临冬季高寒风冽的气候问题。传统日光温室常采用保温被外覆盖方式进行温室保温,但是外保温被很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保温被老化破损都会导致温室保温性下降,甚至受潮吸水而增大自重,对温室结构安全产生威胁。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不仅是温室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也是生产实践的重要保障。基于内蒙古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日光温室设计理论,内蒙古农业大学设施农业课题组在传统日光温室的基础上,优化了温室结构,针对性地设计出保温被内置式的内保日光温室,为日光温室结构创新提供了依据,也驱使日光温室向着更加保温蓄热的方向发展优化,同时也能够缓解了内蒙古高寒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所面临的燃眉之急。但是,基于传统日光温室基础上优化改进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在实践中也存在大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与内保温日光温室相配套的一些理论及技术的研究相对滞后,为此,本研究首先对比分析了普通日光温室(NG)和内保温日光温室(IG)室内光照的时空变化规律,明确了内保温日光温室的采光特性。其次在前人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影响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对比四种不同覆盖类型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即单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1)、双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2)、双膜双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3)、双膜双保温被覆盖薄型墙体温室(G4),明确了不同内保温日光温室的热环境特性,以期为内蒙古高寒地区温室结构设计优化、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于普通日光温室,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在不同天气条件及时空分布均有提高。晴天时(2015年1月10日),内保温日光温室平均太阳辐射较普通日光温室可提高9.7%~16.8%,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1.11%~16.89%,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9.82%~17.06%;而阴天时(2015年1月6日),平均太阳辐射可提高14.4%~17.7%,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5.22%~19.64%,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17.28%~17.51%。2)建立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模型R2在0.89~0.96之间,模拟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的精准度较高。通过模型计算可知,冬至日时,上午偏东方位温室透光率高于偏西方位,而下午则相反;不同方位温室内地面太阳辐射差异较小,主要是温室墙体获得最大太阳辐射的时间节点,正南方位出现于中午,偏西方位中午延后,偏东方位中午提前。全天地面和墙体太阳辐射累积总量正南方向最多,随方位角增大而减少,且相同方位温室之间的差异较小。3)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保温被位置对室内光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增加时,保温被越来越多地阻止了进入温室的太阳辐射,尤其是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与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为0时(L=0m)相比,不同水平投影长度降低了墙体和地面太阳辐射日累积量11%~78.53%,不利于温室采光以及墙体蓄热。4)相比于其他三座温室,G3对于温室热环境的营造要更突出。连续一个月(2016年12月15日~2017年1月15日)测试结果表明:夜间温度G1下降最快,G3下降最慢;连续晴好天气时(2017年1月11日9:00~1月14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10.5℃、12.4℃、13.1℃、11.9℃。连续不良天气时(2016年12月22日9:00~12月26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8.5℃、10.4℃、11.1℃、9.3℃。G1表现最差,G4表现次之,G2表现较好,G3表现最佳。5)连续一周(2017年1月1日~1月7日)的温室运行中,4座温室夜间相对湿度均可达90%以上。土壤20 cm处平均温度G1、G2、G3、G4分别为13.7℃、16.8℃、17.5℃、14.2℃。6)4座温室墙体20 cm处温度变化最剧烈,晴天时(2017年1月2日9:00~1月3日9:00),G1、G2、G3、G4平均温度分别为13.4℃、16.3℃、17.4℃、11.9℃;阴天时,(2017年1月6日9:00~1月7日9:00),分别为10.9℃、12.9℃、14.2℃、10.8℃。晴天时G1、G2、G3墙体40 cm、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阴天时G1、G2、G3墙体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40 cm处仍然释放热量。7)G1、G2、G3、G4每平方米建造成本分别为284.7元、293.4元、317.7元、236.9元。G3热环境营造最好,但成本也最高;G4成本最低,热环境略好于G1,但墙体蓄热效果较差。
钟浩[6](2021)在《基于高分六号影像的农业大棚信息提取 ——以萍乡市为例》文中认为卫星遥感技术以其在获取信息方面具备的快速、无损、大范围的特点,在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结合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农业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农业资源、监测农作物长势、农作物估产等。在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首要工作是快速收集农作物生长状况,而遥感无疑在农作物信息的快速收集中具有明显优势。高分六号卫星属于我国高分卫星发展项目,空间分辨率可达2米,对地面地物有较好的识别度,本文基于高分六号卫星影像特点,选取面向对象分类的方式进行农业大棚信息提取。面向对象分类中,对象是否贴合实际直接决定分类精度,因此影像分割是重要一环,在影像处理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分割方法与分割尺度的选择问题。通过最优分割尺度预测,以及对不同尺度分割效果的实验对比,可以对图像最优分割参数做出合理确定,达到理想的分割效果。为选择合适的分割尺度,本文通过KNN(最近邻)分类法,对不同分割尺度下的影像进行分类,通过对比分类精度得到最优分割尺度。在进行分类之前,对高分影像分类中常用的55个影像特征进行选取,构建特征空间,并做出特征空间优化。然后结合最优分割尺度,分别使用CART决策树分类法、SVM(支持向量机)分类法、KNN分类法对影像进行分类对比,得出最适合用于大棚提取的分类算法,并用于萍乡市农业大棚信息提取。最后根据提取结果,统计萍乡市农业大棚面积与分布情况等信息。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介绍棋盘分割法、四叉树分割法、FNEA分割法以及光谱差异分割法,通过对比分割效果以及客观评价指标,发现FNEA分割法在高分辨率影像分割中有较好的适用性。结合ESP2工具预测最优分割尺度,在{50,120}尺度范围以10为步长选取8组分割尺度,选择一块实验区,采用面向对象的KNN分类法对不同分割尺度下得到的实验区影像进行分类。在{0.3,0.8}区间内以0.1为步长,对比不同权重组合的形状因子与紧致度因子下,农业大棚分割效果,最后得出适合农业大棚提取研究的最优分割尺度与参数;(2)选取合理的特征维数与特征值可以提高分类精度与效率,结合农业大棚空间分布特征、纹理特征、几何与光谱特征,选取在高分影像分类中常用的55个特征构建特征空间。通过分析特征维数与样本可分离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在特征维数为26时,样本间有较好的分离度,分类效果较好。根据特征分析后特征的重要性排序,选取前26个影像特征用于后续分类提取工作;(3)采用相同分割参数与特征,利用CART决策树法、SVM法、KNN法分别对同一实验区域分类,对比分类效果与精度,得到更适合用于农业大棚信息提取的分类方法。发现在总体分类精度与大棚的提取精度上,CART决策树分类优于其他两者,更适合用于农业大棚提取;(4)根据萍乡市农业大棚提取成果,统计得出萍乡市农业大棚数量共1249个,总面积3910947.82m2,发展规模较小。通过分析大棚分布情况,得出大棚主要分布在靠近公路、水流的区域,其次是分布在农田中间,有较少大棚分布在山脚下。
刘晓文[7](2021)在《烟草漂浮育苗大棚及烟苗晾盘装置设计》文中指出烟草是我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压舱石作用。我国的烟草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一,每年需要大量的烟草幼苗用于移栽。然而,近几年育苗户生产烟苗的积极性有所下降,除了受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影响外,育苗生产方式落后,烟草育苗人工成本过高,也是造成四川攀枝花烟草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目前四川攀枝花烟草在育苗过程中,晾盘控湿环节采用的是人工在育苗棚内架杆晾盘,因烟苗生长的各个时期农艺需求不同,育苗晾盘控湿需重复多次,劳动强度大,还容易损伤育苗盘和池膜。育苗户靠经验来进行晾盘控湿,很不准确,难以指导生产。为了解决这一制约四川烟草育苗生产发展的难题,助力我国烟草农业降本增效,本课题根据四川攀枝花二半山区的生态环境特点,选择建造了一套适合当地烟草的育苗大棚,并重点研发与育苗大棚相匹配的烟苗晾盘装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育苗效率。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国内外的烟草育苗状况进行分析,了解到我国四川攀枝花二半山区烟草育苗生产基础设施和机械化技术水平现状,根据烟草育苗各阶段的农艺要求及当地生态环境条件,选择并确定烟草漂浮育苗大棚及烟苗晾盘装置设计的最佳方案。2.明确了解烟草种子从萌发到成苗各阶段生长的农艺特点和需求,以使建造的育苗大棚和研发的晾盘装置与烟草农艺能有效融合。3.对适合我国西南地区的育苗大棚进行全面分析后,针对四川攀枝花烟区的气候特征、自然环境、经济等实际情况,选择塑料薄膜中拱棚作为育苗温室,并根据该大棚的特点及农艺要求设计改进了一种自动化、智能化整体垂直升降的漂浮育苗晾盘装置,降低了劳动强度,然后用强度分析软件对育苗大棚和晾盘装置主要受力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了育苗大棚和装置主要受力部件的结构及材料均能满足设计要求,能保证漂浮育苗晾盘装置各项功能的实现。4.根据烟草育苗各生育阶段的农艺要求对研发设计的育苗晾盘装置进行控制系统设计,以实现自动化、机械化晾盘操作模式。5.利用Inventor软件完成烟草育苗晾盘装置三维建模,并对样机加工完成样机制造。对研究的四川攀枝花山区漂浮育苗晾盘装置进行田间性能验证试验,试验结果充分证明了该育苗大棚及育苗设备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并满足了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需求。
孙鑫[8](2020)在《大跨度塑料大棚热环境及有限元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现有传统小型塑料大棚夏季通风效果较差、冬季保温增温性能不佳、空间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等问题,本研究设计建造了“10-10”南北走向对称塑料大棚(N10-10)、“13-7”东西走向非对称塑料大棚(WE13-7)和“15-5”东西走向非对称(WE15-5)的3种20m大跨度塑料大棚。为了探究夏季高温天气和冬季低温天气下三座大棚的热环境,对其进行了气温与土壤温度的连续监测以及典型天气条件下气温与土壤温度的比较测定,利用Fluent16.0软件对三座大棚内的温度场及气流场进行了模拟,并利用ANSYS软件对3座大棚的结构稳定性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1)3座塑料大棚夏季典型天气下日均气温表现为WE15-5>WE13-7>NS10-10,土壤温度在相同深度下也表现相同规律。晴天条件下NS10-10平均最高气温为33.5℃,较WE13-7和WE15-5低1.3℃和1.5℃,南北跨度方向气温差异为0.4℃,土壤平均最高温度22.4℃,较WE13-7和WE15-5低0.4℃和0.8℃,阴天条件下平均最高气温为30.8℃,较WE13-7和WE15-5低1.4℃和2.4℃,南北气温差异为0.5℃,土壤平均最高温度21.1℃,较WE13-7和WE15-5低0.7℃和1.1℃。可见夏季高温天气下以NS10-10通风降温效果最好,气温变化相对平稳。采光性能晴天与阴天条件下均以WE13-7采光量最大,WE15-5次之,NS10-10最差。(2)3座塑料大棚冬季典型天气下日均气温表现为WE13-7>WE15-5>NS10-10,土壤温度在相同深度下也表现相同规律。晴天条件下WE13-7平均最高气温为30.3℃,高于外界19.4℃,较WE15-5和NS10-10高1.9℃和5.8℃,土壤平均最高温度为13.4℃,较WE15-5和NS10-10高0.9℃和1.2℃,阴天条件下WE13-7平均最高气温为26.4℃,高于外界18.6℃,土壤平均最高温度为12.1℃,较WE15-5和NS10-10高0.8℃和1.4℃,且晴天与阴天条件下棚内夜间最低温度均在7℃以上。温度均匀性以NS10-10最好,典型天气下南北气温差异均为0.1℃;冬季观测期间,WE13-7的最低气温高于5℃的天数为52d,WE15-5为40d,NS10-10为41d;采光性能晴天与阴天条件下均以WE13-7采光量最大,WE15-5次之,NS10-10最差。(3)3座大棚CFD模型的建立及其准确性验证结果表明,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WE13-7的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8467℃;WE15-5的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为0.7253℃;NS10-10的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为0.7265℃,误差均在合理范围内,3座大棚的CFD模型成立。(4)依据3座大棚有限元结构仿真模拟结果,提出了结构优化策略:对于WE15-5来说,需要增强短柱柱顶周边区域的桁架腹杆的抗压强度和加固南、北两侧棚底区域的桁架与地面连接处;对于WE13-7来说,需要增强短柱柱顶周边区域的桁架腹杆的抗压强度及加固北侧棚底区域桁架与地面的连接处,并将短立柱由7m南移至7.4m附近;对于NS10-10来说,需要增强拱底部区域桁架腹杆的抗压强度,并在东、西两侧拱形桁架中间位置设置立柱支撑。(5)对3座大棚早春茬与秋冬茬番茄进行了生长、产量和品质的测定,结果表明:早春茬番茄的生长指标无明显差异,其中WE13-7和WE15-5的品质优于NS10-10,番茄产量3座塑料大棚无明显差异;秋冬茬番茄WE13-7与WE15-5的生长指标优于NS10-10,品质以WE13-7最优,番茄产量以WE13-7最大。
雷娜[9](2020)在《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环境特点及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能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设施生产的主要结构,可显着提高冬季蔬菜质与量,增加效益,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大庆市地处黑龙江省,冬季环境条件恶劣,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其摆脱寒冷气候的束缚,是大庆市地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有力支柱。但传统日光温室初期建设时的高投入制约了设施农业的推广,现根据大庆市地域特点及现状,推广建设新型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以低投入、高效益来满足温室冬季生产的需求。为研究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大庆地区蔬菜生产的应用效果,以传统砖混结构日光温室为对照,在2018年9月-2020年1月内监测夏季最热、冬季最冷时温室内温、湿度变化,温室温度包括水平方向东西和南北的气温、土温变化规律,竖直方向不同膜层结构下气温,不同深度土温变化规律。同时分析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骨架结构和适宜的蔬菜茬口安排。试验结果表明:(1)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夏季各时间段内,温室内平均温度不高于室外平均温度0.89°C,东西方向气温差为06.2°C,南北方向气温差为05°C,竖直方向气温差为08.5°C,后墙内壁面不同高度气温差为01°C,温室内温度较均匀,接近室外温度,适宜植物在适当遮阴条件下整齐生长。(2)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冬季各时段内气温变化情况为:夜间平均气温在0.6°C,最低气温在-2.5°C以上,对比室外温度平均提高了17.83°C,相较于传统日光温室平均低0.8°C;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东西方向气温差为07.5°C,南北方向气温差为04.5°C,传统日光温室东西方向气温差为06.6°C,南北方向气温差为05.2°C;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2019年11月11日-12月20日的时段内(极端恶劣天气下适当补温),温室内部温度表现良好。说明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南北气温差小于传统日光温室,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冬季基本生产需求。(3)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土层10cm处东西、南北方向温差不超过2.50°C,平均温差不超过1.365°C,最低土层温度为5°C;20cm土层温度东西、南北温差不超过1.50°C,平均温差不超过0.75°C,最低土层温度为6°C。表明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内各点土壤温差较小且适宜耐低温植物生长。(4)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晴、阴、雨雪三种天气状况下,温室内部湿度呈现递减,但始终高于传统日光温室。温室内部温湿度变化规律呈现负相关关系,夜间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最高相对湿度可达100%,需在生产中及时降湿,避免病害发生。(5)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骨架结构简单,一体化程度高,建设成本为80-150元/m2,对土壤耕层破坏小,多层膜的设置延长生产周期,从而实现错峰产出,增加效益。综上所述,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结构简单,初期投入低,茬口安排多样化。其能够在夏季适当遮阴条件下正常生产;冬季单膜结构时可实现春提前至3月中下旬定植、秋延后至11月上旬结束采收;冬季4膜结构低温种植叶菜类植物;适当补温条件下可越冬生产或提前育苗,从而实现温室的周年生产。
余路明[10](2020)在《大跨度保温塑料大棚(WSOTPG)小气候特征与评价》文中提出WSOTPG大棚结合了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的特点,有机械卷放的外保温、无后墙结构。该种WSOTPG大棚是一种新的设施形式,目前对其各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探明该种设施环境小气候特征,指导其科学利用,本文研究了 3中番茄茬口管理模式下大棚的小气候特征,以及2种保温被管理方法对大棚小气候的影响,调查了不同大棚番茄生长模式的成本和收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3种茬口生产中大棚温度与番茄生长适温的匹配度,从而对该种WSOTPG大棚进行基于小气候的分析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棚室整体小气候特征:该种WSOTPG大棚周年月均气温为10.9~30.4℃,地温为12.7~31.2℃。冬季典型节气晴天日均温在10℃以上,阴天最低日均温5℃以上,夏季典型天气最高日均温为32.8℃。大棚纵切面温度日分布较为均匀,但10时~14时的温度均匀性略低。按气候学划分,该种大棚能增加春季33d、延长秋季41d。棚内月均湿度在11月~次年2月较高(高于90%RH);在10月下旬至3月上旬棚内夜间均为叶片沾湿的状态,白天叶片沾湿时间也在一半以上。大棚晴天日均光照在25479Lux~84217Lux之间,透光率在51.8%~67.5%之间,对大棚保温被阴影的出现时间、位置的模拟与实测有较高的相关性(R2=0.997),误差在0.6m以内。2.温度适宜度:该种WSOTPG大棚冬春茬温度适宜度最高,秋冬茬最低。冬春茬气温、地温的适宜均为苗期最高,结果期最低,气温、地不适宜(<0.3)的情况基本未发生。越冬茬气温、地温的适宜度为苗期最高,开花期最低。气温不适宜主要发生在12月6日~1月4日、1月5日~2月23日;地温不适宜发生在1月10日~1月15日、2月10日~2月18日,不适宜的因素主要是低温,气温低于适宜的平均时长为9h(每12h),低于适宜温度2.51℃。秋冬茬气温适宜度为开花期最高,结果期最低;地温适宜度为开花期最高,苗期最低。气温的不适宜主要发生在8月31日~9月9日、12月6日~1月15日;地温不适宜发生在8月31日~9月9日、1月10日~1月15日。在苗期温度不适宜的因素主要是高温,气温可高出适宜4.5h(每12h),高出0.78℃。地温高出适宜8h(每12h),高出0.59℃。结果期不适宜的主要因素为气温过低,气温低于适宜温度的时长达7h(每12h)、低于适宜0.9℃。3.环境调控措施:冬季晴天保温被分段覆盖的处理日均气温比对照高1.8~3.5℃,地温高0.9~2.5℃;阴天处理日均气温比对照高0.8~1.8℃,地温高1.2~2.2℃。晴天处理的白天湿度比对照低8.9~19.7%RH,阴天低1.0~7.3%RH。晴天处理的光照比对照低1.6%、阴天低16.4%。冬季晴天双层覆盖处理平均气温比对照高2.1~6.6℃,地温高0.9~2.9℃;阴天处理气温比对照高0.3~2.4℃,地温高0.7~1.3℃。白天处理平均湿度比对照高1.8%RH;夜间比对照高0.7%RH。晴天处理光照比对照低22.4%,阴天处理比对照低19.3%。夏季晴天保温被遮阳处理日均气温比对照低1.9~3.7℃,地温低1.8~3.1℃。阴天处理气温比对照低0.2~1.4℃,地温低0.7~1.0℃。晴天遮阳时段,处理相对湿度比对照高3.1%RH,阴天遮阳时段,处理大棚比对照高4.3%RH。晴天日均光照比对照低28.1~41.0%。阴天处理比对照低26.0·40.2%。4.利用模式及效益分析:该种WSOTPG大棚较为科学的利用模式为:冬春茬2月下旬定植,3月下旬结束夜间外保温覆盖,6月下旬拉秧。随后进行秋冬茬番茄栽培,秋冬茬在8月下旬定植,8月下旬~9月下旬高温时段可使用保温被遮阳,10月末开始夜间外保温覆盖,至1月中旬拉秧。该大棚总造价29.87万元,折合149.34元/m2,大棚每年折旧费2.6万元。按照冬春茬-秋冬茬的番茄种植模式,年成本为5.7万元,年收入约为13万元,收益率FIRR为22.3%,收回投资为5.2年。
二、大棚的建造及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棚的建造及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奶羊养殖塑膜大棚的建造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准备工作 |
1.1 场地的选择 |
1.2 样式的选择 |
1.3 骨架材料的选择 |
1.4 常用规格参数 |
2 骨架的建造施工 |
2.1 前期准备工作 |
2.2 具体安装 |
2.2.1 前端部骨架安装 |
2.2.2 中部骨架安装 |
2.2.3 后端部骨架安装 |
2.2.4 纵拉杆和纵向压膜槽安装 |
2.2.5 塑膜大棚端部抗风柱与塑钢门窗框安装 |
2.2.6 补刷油漆 |
2.2.7 骨架基坑浇筑混凝土 |
2.3 塑膜大棚两侧矮墙的建造 |
2.4 压膜线地锚的安装 |
3 大棚塑膜的安装施工 |
3.1 塑膜的选择 |
3.1.1 聚氯乙烯(PVC)塑膜 |
3.1.2 聚乙烯(PE)塑膜 |
3.1.3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EVA)塑膜 |
3.1.4 多层共挤黑白(PO)塑膜 |
3.2 塑膜的安装 |
3.2.1 准确计算棚膜的长度和宽度 |
3.2.2 放置塑膜压膜线 |
3.2.3 折叠棚膜 |
3.2.4 大棚扣膜 |
3.2.5 塑膜固定 |
3.2.6 调整、固定压膜线 |
3.2.7 塑膜大棚端部塑膜开门方法 |
3.2.8 塑膜大棚留通风间隔段的塑膜扣膜方法 |
3.2.9 塑膜大棚纵向两端砌墙开门留窗 |
3.3 塑膜使用注意事项 |
3.3.1 不同季节黑白塑膜翻换使用 |
3.3.2 寒冷季节和夜间覆盖保温被保温 |
3.3.3 提高养殖塑膜大棚的透光率 |
3.3.4 延长塑膜使用寿命的方法 |
4 塑膜大棚保温被的应用 |
4.1 应用大棚保温被的意义 |
4.2 大棚保温被的种类 |
4.3 使用保温被的注意事项 |
4.4 保温被的安装 |
5 大棚地面硬化与设施配套 |
5.1 棚内地面硬化处理 |
5.2 砌筑钢筋混凝土硂梁 |
5.3 安装奶羊饲养管理设施 |
5.4 安装棚舍漏粪地板和粪尿收集设施 |
5.5 通道与门窗规格参数设置 |
5.6 通风设施的设置 |
5.7 奶羊运动场设施的设置 |
6 奶羊养殖塑膜大棚的注意事项 |
6.1 科学规划设计 |
6.2 栓系好压膜绳 |
6.3 覆盖保温被 |
6.4 完善通风设施 |
6.5 配备暖风设备 |
6.6 其他 |
7 小结 |
(2)福建设施农业温室大棚适用棚型集成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温控大棚 |
1.1 结构及主要建造技术参数 |
1.2 适用范围及推广应用成效 |
2 立柱式大棚 |
2.1 结构及主要建造技术参数 |
2.2 适用范围及推广应用成效 |
3 避雨大棚 |
3.1 结构及主要建造技术参数 |
3.2 适用范围及推广应用成效 |
4 插地式拱棚 |
4.1 结构及主要建造技术参数 |
4.2 适用范围及推广应用成效 |
5 锯齿型温控大棚 |
5.1 结构及主要建造技术参数 |
5.2 适用范围及推广应用成效 |
6 双层覆盖立柱式大棚 |
6.1 结构及主要建造技术参数 |
6.2 适用范围及推广应用成效 |
7 多层覆盖拱棚 |
7.1 结构及主要建造技术参数 |
7.2 适用范围及推广应用成效 |
(3)外保温覆盖大跨度塑料大棚在徐淮地区番茄越冬生产上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外保温覆盖大跨度塑料大棚结构参数 |
1.2 试验设计 |
1.3 空气温湿度记录仪布置与温湿度测定 |
1.4 产量测定 |
1.5 土地利用率 |
1.6 建造成本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内外气温极值和平均值变化 |
2.2 典型天气下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空气温湿度日变化 |
2.3 番茄产量 |
2.4 土地利用率和建造成本 |
3 讨论 |
4 结论 |
(4)冀南地区盖苫塑料大棚结构优化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外设施研究现状 |
1.1.2 国内设施研究现状 |
1.1.3 我国塑料大棚的发展方向 |
1.2 冀南地区不同类型塑料大棚结构及应用 |
1.2.1 冀南地区区域概况 |
1.2.2 不同类型塑料大棚结构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可行性分析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比较研究法 |
1.5.3 综合分析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盖苫塑料大棚结构优化设计 |
2.1 试验地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盖苫塑料大棚与对照组大棚设置 |
2.3 盖苫塑料大棚结构和材料优化 |
2.3.1 盖苫塑料大棚的棚膜材料选择 |
2.3.2 盖苫塑料大棚的跨度设计 |
2.3.3 盖苫塑料大棚的肩高设计 |
2.3.4 盖苫塑料大棚的矢跨比设计 |
2.3.5 盖苫塑料大棚的立柱设计 |
2.3.6 盖苫塑料大棚整体设计 |
第3章 盖苫塑料大棚性能分析 |
3.1 测量指标与布点 |
3.1.1 盖苫塑料大棚与对照组大棚内外空气温度测定 |
3.1.2 盖苫塑料大棚与对照组大棚内外相对空气湿度测定 |
3.1.3 盖苫塑料大棚与对照组大棚内外土壤湿度测定 |
3.1.4 盖苫塑料大棚与对照组大棚内外光照强度测定 |
3.1.5 盖苫塑料大棚与对照组大棚内外土壤温度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塑料大棚内空气温度变化分析 |
3.2.2 不同塑料大棚内相对空气湿度变化分析 |
3.2.3 不同塑料大棚内平均土壤湿度变化分析 |
3.2.4 不同塑料大棚内土壤温度变化分析 |
3.2.5 不同塑料大棚内光照强度变化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盖苫塑料大棚对油麦菜生长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品种选择 |
4.1.2 油麦菜种植栽培管理 |
4.1.3 盖苫塑料大棚与对照组大棚油麦菜生长势测定 |
4.1.4 盖苫塑料大棚与对照组大棚油麦菜品质与产量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盖苫塑料大棚对油麦菜生长势的影响 |
4.2.2 盖苫塑料大棚对油麦菜品质的影响 |
4.2.3 盖苫塑料大棚对油麦菜产量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状况 |
1.1.2 日光温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新要求 |
1.2 研究状况 |
1.2.1 日光温室结构合理性及优化研究 |
1.2.2 日光温室环境调控及理论研究 |
1.3 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方法 |
2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
2.1.2 试验项目 |
2.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 |
2.2.1 模型概述与简化 |
2.2.2 模型建立 |
2.3 评价指标与数据处理 |
2.3.1 评价指标 |
2.3.2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内保温日光温室室内太阳辐射照度分布规律分析 |
2.4.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验证 |
2.4.3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2.5 讨论与小结 |
2.5.1 讨论 |
2.5.2 小结 |
3 内保温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
3.1.2 试验方法及项目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温室太阳辐射对比 |
3.2.2 不同温室气温对比 |
3.2.3 不同温室空气相对湿度对比 |
3.2.4 不同温室土壤温度对比 |
3.2.5 不同温室墙体温度对比 |
3.2.6 不同温室建造成本对比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主要结论 |
4.2 建议 |
4.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基于高分六号影像的农业大棚信息提取 ——以萍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 |
1.2.2 农业大棚提取分类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区数据与预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区数据来源 |
2.2.1 高分系列卫星 |
2.2.2 研究区影像 |
2.3 数据预处理 |
2.3.1 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 |
2.3.2 几何校正与正射校正 |
2.3.3 图像配准与融合 |
2.3.4 图形镶嵌与裁剪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遥感影像研究方法 |
3.1 CART决策树分类 |
3.2 支持向量机分类 |
3.3 最近邻分类 |
3.4 精度评价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方法 |
4.1 分割原理 |
4.2 典型的影像分割方法 |
4.2.1 棋盘分割(chessboard segmentation) |
4.2.2 四叉树分割(quadtree segmentation) |
4.2.3 光谱差异分割(spectral different segmentation) |
4.2.4 FNEA多尺度分割(fractal net evolution approach) |
4.3 分割方法比较与分析 |
4.4 分割参数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萍乡市农业大棚提取 |
5.1 农业大棚特征分析 |
5.1.1 农业大棚特征 |
5.1.2 大棚影像特征 |
5.1.3 最优特征选取 |
5.2 分类方法对比 |
5.3 农业大棚提取结果 |
5.4 萍乡市农业大棚信息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烟草漂浮育苗大棚及烟苗晾盘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烟草育苗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育苗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育苗技术研究现状 |
1.4 烟草育苗机械化晾盘装置发展的趋势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课题的技术路线 |
1.7 本课题创新点 |
1.8 本章小结 |
2 烟草漂浮育苗的农艺要求及装置设计目标 |
2.1 烟草种子的萌发要求 |
2.1.1 种子的萌发过程 |
2.1.2 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
2.2 烟草幼苗生育期的划分要求 |
2.2.1 烟草幼苗生育期划分的意义 |
2.2.2 苗床期幼苗生长发育及需水特点 |
2.3 烟草幼苗苗床管理要求 |
2.3.1 水肥管理 |
2.3.2 温湿度管理 |
2.3.3 病虫害防治 |
2.3.4 锻苗 |
2.4 烟草漂浮育苗基质装盘要求 |
2.4.1 基质装填量 |
2.4.2 基质装填方法 |
2.5 烟草漂浮育苗晾盘装置设计目标 |
2.6 本章小结 |
3 育苗大棚的建造及育苗盘的选型 |
3.1 育苗大棚建造的作用和意义 |
3.2 育苗大棚的选择 |
3.2.1 育苗大棚的主要类型 |
3.2.2 育苗大棚的主要材料 |
3.3 育苗大棚的建设 |
3.3.1 育苗大棚场地的选择 |
3.3.2 育苗大棚的尺寸确定 |
3.4 育苗池的制作及育苗盘的规格 |
3.4.1 育苗池的制作 |
3.4.2 育大苗的漂盘农艺规格 |
3.5 育苗大棚的三维模型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4 烟苗晾盘装置的总体方案及结构设计 |
4.1 烟苗晾盘装置的设计要求 |
4.2 烟苗晾盘装置方案的形式与初步设计 |
4.2.1 悬挂式晾盘装置 |
4.2.2 托盘倾转式晾盘装置 |
4.2.3 绞盘升降式晾盘装置 |
4.2.4 充气式晾盘装置 |
4.3 烟苗晾盘装置的结构设计 |
4.4 烟苗晾盘装置方案的使用比较分析 |
4.4.1 烟苗晾盘装置的优缺点分析 |
4.4.2 烟苗晾盘装置的价值工程分析 |
4.5 确定最佳的晾盘装置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5 苗晾盘装置的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
5.1 导入零部件三维模型 |
5.2 设定材料及外部载荷 |
5.3 划分网格 |
5.4 检查结果 |
5.5 强度判定与讨论 |
5.6 关键零部件的模态分析 |
5.6.1 模态分析的定义 |
5.6.2 关键零部件的模态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
6.1 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
6.2 硬件电路设计 |
6.2.1 电源模块设计 |
6.2.2 检测单元设计 |
6.2.3 继电器控制电路 |
6.2.4 直流电机控制模块 |
6.2.5 USB转串口电路 |
6.2.6 控制单元设计 |
6.3 软件设计 |
6.3.1 开发软件选择 |
6.3.2 温湿度传感器 |
6.3.3 软件总体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样机制造与试验 |
7.1 样机制造 |
7.1.1 样机三维模型建立 |
7.1.2 样机制造及样机装配 |
7.2 试验验证 |
7.2.1 试验目的 |
7.2.2 试验地点及时间 |
7.2.3 试验准备 |
7.2.4 试验内容 |
7.3 试验总结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大跨度塑料大棚热环境及有限元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内外设施研究现状 |
1.1.2 国内外基于CFD的温室小气候研究现状 |
1.1.3 国内外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温室结构安全性研究 |
1.1.4 国内外对设施内番茄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棚内环境因子的测量 |
2.2.2 基于CFD的棚内气温模型建立 |
2.2.3 基于有限元法大棚结构的应力分析 |
2.2.4 棚内作物生长测定 |
2.2.5 棚内作物产量及品质测定 |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塑料大棚热环境及CFD模型的分析 |
3.1.1 夏季典型晴天 |
3.1.2 夏季典型阴天 |
3.1.3 冬季气温月变化 |
3.1.4 冬季典型晴天 |
3.1.5 冬季典型阴天 |
3.1.6 棚内气温模型结果验证 |
3.1.7 棚内温度场、气流场分析 |
3.2 应力结果分析 |
3.3 棚内作物生长指标 |
3.3.1 株高、茎粗 |
3.3.2 叶面积与叶片数 |
3.3.3 产量及品质 |
4 讨论 |
4.1 塑料大棚温光性能及热环境模拟分析 |
4.2 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结构优化 |
4.3 不同结构塑料大棚对棚内番茄生长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环境特点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当前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现状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 |
1.2.1 日光温室的结构研究 |
1.2.2 日光温室环境因子研究 |
1.3 研究的主要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温室结构概述 |
2.1.1 两种温室的基本参数 |
2.1.2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骨架结构及成本分析 |
2.2 试验材料 |
2.2.1 气温监测仪器 |
2.2.2 湿度监测仪器 |
2.2.3 土层、内壁面温度监测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温室气温监测方法 |
2.3.2 温室土层温度监测方法 |
2.3.3 温室内部湿度监测方法 |
2.3.4 温室后墙内壁面温度监测方法 |
2.3.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夏季运行情况 |
3.1.1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内部气温变化分析 |
3.1.2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内部湿度变化分析 |
3.1.3 小结 |
3.2 冬季温室内部环境因子变化分析 |
3.2.1 温室内部气温监测分析 |
3.2.2 温室土层温度监测分析 |
3.2.3 温室内部湿度监测分析 |
3.2.4 小结 |
3.3 茬口分析 |
3.3.1 大庆市地区塑料大棚与日光温室基本种植模式 |
3.3.2 单双膜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长期温度分析比较 |
3.3.3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茬口设置 |
4 讨论 |
4.1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骨架结构优势 |
4.2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保温、蓄热方面较对照温室的优势与差异 |
4.3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湿度方面较对照温室的差异 |
4.4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茬口优势 |
5 结论 |
5.1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骨架特点 |
5.2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温湿度特点 |
5.3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种植安排特点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10)大跨度保温塑料大棚(WSOTPG)小气候特征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设施的小气候特征研究 |
1.2 温度适宜度评价研究进展 |
1.3 大棚调控措施的研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WSOTPG大棚基本结构 |
3.1.1 WSOTPG大棚的结构 |
3.1.2 WSOTPG大棚的建造成本 |
3.2 WSOTPG大棚小气候环境测试 |
3.2.1 温度环境 |
3.2.2 湿度环境 |
3.2.3 光照环境 |
3.3 不同调控措施对WSOTPG大棚环境因子的影响 |
3.3.1 冬季双层覆盖 |
3.3.2 冬季保温被分段覆盖 |
3.3.3 夏季保温被遮阳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3.4.1 温度的计算及分析软件 |
3.4.2 温度适宜度及游程计算 |
4 结果与分析 |
4.1 WSOTPG大棚小气候特征 |
4.1.1 WSOTPG大棚温度特征 |
4.1.2 WSOTPG大棚湿度特征 |
4.1.3 WSOTPG大棚光照特征 |
4.2 温度适宜度及游程分析 |
4.2.1 WSOTPG大棚番茄茬口安排及适宜度取值 |
4.2.2 番茄秋冬茬温度适宜度特征 |
4.2.3 番茄越冬茬温度适宜度特征 |
4.2.4 番茄冬春茬温度适宜度特征 |
4.2.5 不适宜阶段的游程分析 |
4.2.6 适宜阶段的不适宜时刻分析 |
4.3 不适宜天气下小气候调控措施及效果 |
4.3.1 低温条件下保温措施及效果分析 |
4.3.2 高温条件下降温措施及效果分析 |
4.4 WSOTPG大棚科学利用模式及经济分析 |
4.4.1 WSOTPG大棚生产利用模式 |
4.4.2 WSOTPG大棚经济评价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小气候特征 |
5.1.2 适宜度及游程特征 |
5.1.3 调控措施及效果 |
5.1.4 利用模式及经济分析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四、大棚的建造及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奶羊养殖塑膜大棚的建造方法[J]. 姜竹会,李国良,孙志强,李志才. 中国乳业, 2022(01)
- [2]福建设施农业温室大棚适用棚型集成推广[J]. 徐磊. 中国蔬菜, 2021(10)
- [3]外保温覆盖大跨度塑料大棚在徐淮地区番茄越冬生产上的实践[J]. 王君,李衍素,张爱民,孟雷,张胜丰,于贤昌. 中国蔬菜, 2021(08)
- [4]冀南地区盖苫塑料大棚结构优化及性能研究[D]. 郑钦中.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5]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D]. 孙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6]基于高分六号影像的农业大棚信息提取 ——以萍乡市为例[D]. 钟浩.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7]烟草漂浮育苗大棚及烟苗晾盘装置设计[D]. 刘晓文. 成都大学, 2021(07)
- [8]大跨度塑料大棚热环境及有限元模拟分析[D]. 孙鑫.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9]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环境特点及应用分析[D]. 雷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1)
- [10]大跨度保温塑料大棚(WSOTPG)小气候特征与评价[D]. 余路明.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