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β淀粉样蛋白在老年性痴呆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李星[1](2021)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AD大鼠海马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机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课题组前期PET-CT成像结果显示,针刺督脉腧穴百会、水沟可改善AD大鼠海马区葡萄糖代谢,本实验以AD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胰岛素PI3K/AKT信号通路入手,探讨针刺督脉腧穴百会、水沟调节AD大鼠海马区葡萄糖代谢的具体机制。方法选取SPF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4组,每组各20只。采用D-gal联合Aβ25-35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针刺组大鼠针刺百会、水沟,每天1次,连续治疗6天、间歇1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其余三组只常规抓取。针刺结束后观察以下指标:(1)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估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的一般结构和基本病理变化。(3)TUNEL染色检测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4)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Aβ、Tau、p-tau、GLUT1、GLUT3、GLUT4蛋白的表达情况。(5)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区胰岛素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指标蛋白INSR、PI3K、AKT、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1)在定位航行实验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2)空间探索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增加(P<0.01)。(2)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核结构完整,细胞排列有序,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空泡变性和细胞坏死,染色深。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形态不规则、肿胀,结构紊乱,排列不均匀,出现空泡样细胞,神经元胞体缩小、胞核固缩,染色淡。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神经元细胞形态较为正常,结构相对完整,排列较整齐。(3)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海马区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1)。(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各组大鼠海马区Aβ、Tau、p-tau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区Aβ、Tau、p-tau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区Aβ、Tau、p-tau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2)各组大鼠海马区血脑屏障处相关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针刺组大鼠海马区GLUT1、GLUT3、GLUT4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区GLUT1、GLUT3、GLUT4的表达均显着增高(P<0.01)。(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区INSR、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区INSR、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GSK-3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1)针刺百会、水沟可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针刺百会、水沟可减轻AD大鼠海马神经元病理损害,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3)针刺百会、水沟能修复和激活中枢胰岛素PI3K/AKT信号通路,有效调节AD大鼠海马区葡萄糖代谢关键转运蛋白表达,从而综合提高AD大鼠海马区葡萄糖代谢水平。
刘南阳[2](2021)在《还脑益聪方通过干预PS/γ-分泌酶/α-Nrxn 1通路调节阿尔茨海默病突触可塑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目的:采用系统评价再评价方法对现有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质量进行评价,为中医药治疗AD的疗效及安全性提供证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筛选中医药治疗AD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发表日期限定在从建库开始到2020年12月14日。两名研究者参考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2(AMSTAR-2)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结局测量的证据等级质量由建议、评估、发展和评价分级(GRADE)量表评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阐述研究结果。定性研究主要描述AMSTAR-2和GRADE结果,定量研究以森林图形式表示。结果:共2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符合纳入标准。主要结局指标评估包括:日常生活能力(ADL)、简易智力状态检测(MMSE)、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ADAS-Cog)、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不良事件发生率、总有效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长谷川痴呆(HDS)、临床痴呆评定(CDR)。根据AMSTAR-2的结果,2项研究被评为低质量,18项研究被评为极低质量。在GRADE分级中,未发现高质量的证据,仅3项研究的有效率、MMSE和ADL被评为中等质量,其余研究被评为低或极低质量。在降级因素中,原始试验中的偏倚风险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发表偏倚、不一致性和不精确性。所有研究未发现升级因素。仅2项研究量化了不良事件发生率,证据质量均为极低级。14项针对总有效率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OR=1.44;95%CI=1.29-1.62);19项研究合并结果显示治疗组显着改善MMSE评分(WMD=1.19;95%CI=0.80-1.57);16项研究合并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ADL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19;95%CI=-0.92-0.54);3项研究合并结果显示治疗组可显着改善AD患者中医证候积分(WMD=4.26;95%CI=3.22-5.30)。7项研究合并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ADAS-Cog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96;95%CI=-2.12-0.21)。结论:中医药或联合西药治疗AD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西药或安慰剂,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然而,基于AMSTAR-2质量评价和GRADE分级发现现有中医药治疗AD的证据质量较低,目前尚不能提供强有力的推荐。此外,基于现有证据无法评估中医药治疗AD的安全性,未来需开展更多设计严谨的高质量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以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第二部分:目的:观察还脑益聪方(HYD)通过干预PS/γ-分泌酶/α-Nrxn 1通路对早老素双基因敲除小鼠(PScDKO)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探讨HYD治疗AD的潜在机制。方法:3月龄PScDKO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模型Ⅰ组、模型Ⅱ组、γ-分泌酶抑制剂组(DAPT组)、HYD低剂量组、HYD中剂量组和HYD高剂量组,每组16只,相同遗传学背景的C57小鼠16只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和模型Ⅰ组每日予生理盐水灌胃,DAPT组每日腹腔注射5.0mg/kg,模型Ⅱ组每日予DAPT组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HYD低、中、高剂量组每日给予HYD提取物1.7g/Kg、3.4 g/Kg、6.8g/Kg灌胃,每日一次,连续给药3个月。水迷宫和跳台实验分别观察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和记忆保持能力,电生理检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长时程增强时间,透射电镜观察突触形态和数量,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和尼氏小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γ-分泌酶、APP、Aβ1-40、Aβ1-40水平,免疫共沉淀法观察α-Nrxn1与α-DG、Cstn3、Nxph1的结合作用,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α-Nrxn1通路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电生理实验显示模型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斜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药物干预后,HYD高剂量组长时程增强持续时间较模型Ⅰ组增加(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HYD高剂量组突触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多,突触后致密物颜色较深。水迷宫实验发现模型Ⅰ组的穿台次数、原平台象限路程比和原平台象限时间比均减少(P<0.05)。HYD低剂量组穿台次数比模型Ⅰ组增加(P<0.05)。HYD低、中、高剂量组的错误次数均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海马CA1区形态紊乱,用药各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异常的形态。用药各组海马CA1区细胞排列较整齐,细胞坏死不明显,尼氏小体较模型组增加。研究发现PScDKO小鼠突触可塑性损伤与Aβ沉积无关。PS功能失活未破坏α-Nrxn 1与突触后蛋白的结合作用。模型小鼠中α-Nrxn1、Nxph 1和GluRδ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用药后的表达水平均上调(P<0.05)。PS功能失活导致α-DG、Cstn3和AchE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上调(P<0.05),用药后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结论:HYD可能通过调节α-Nrxn 1通路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改善PScDKO异常的突触可塑性从而发挥治疗AD的作用。
朱晓婷[3](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姜海伟[4](2021)在《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相关“毒邪”进行具体分类,了解各类毒邪的临床分布特征及总体特性,初步分析黄连解毒汤用于PSCI治疗的可行性。2.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通过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PSCIND患者,分析其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评分的疗效作用,并了解PSCI毒邪的动态变化特点。3.通过实验研究探讨黄连解毒汤干预PSCI的应用时机及部分相关机制,并进一步讨论“毒损脑络”理论对于PSCI病机的合理性。方法1.参考大数据分析结果及“SDSVD量表”中的症状要素,对入选的123例PSCI患者,参考“一般病证+严重、秽浊、迁延邪气”原则制定“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并进行“毒邪”分类,并采用“SDSVD量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各类毒邪与各中医证型、非特异性症状、发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CRP、NSE、D-D、FIB、Hcy)、TOSAT分型、影像学特征(侧支代偿、梗死部位、脑灌注)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从毒邪相兼情况及热性症状存在情况,评价PSCI相关“毒邪”分类方法的临床基础,分析毒邪的共同特性。分布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2.将60例PSCIN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行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31例加用黄连解毒汤,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的MMSE、Mo CA、NIHSS、ADL、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的CRP、NSE、D-D、FIB、Hcy值,对治疗后1月、6月的疗效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总结分析“毒邪”的动态变化特点。计数资料根据方差检验情况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疗效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3.将多发性脑梗死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24h模型对照组、7d模型对照组、24h黄连解毒汤组、7d黄连解毒汤组。给药28天后对比观察其水迷宫检测结果以了解其认知功能,光镜观察梗死及周围区病理,CD34标记MVD,WB法测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2、Hes1、Stat3蛋白及VEGF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IL-6、IL-1β、TNF-β、IL-4、IL-10表达情况。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结果1.据“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毒邪分类为热毒、痰毒、瘀毒、腑滞浊毒、正虚蕴毒。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各中医证型与各毒邪分布具有线性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热毒与无多次脑梗死、无高血压、有糖尿病、侧支代偿差、CRP升高、嗜睡相关;痰毒与卒中到PSCI时间短、高脂血症、侧支代偿差、NSE升高相关;瘀毒与有高血压、吸烟、饮酒、小血管或前循环大血管病变、D-D及FIB升高有关;腑滞浊毒与侧支代偿差、CRP升高、嗜睡有关;正虚蕴毒与卒中到PSCI时间短、Hcy升高有关。整体毒邪与侧支代偿差、卒中到PSCI时间短、CRP升高、Hcy升高有关。各类“毒邪”相互交织,热象存在率平均达79.60%,提示各类“毒邪”存在共性及整体统一性。2.黄连解毒汤治疗PSCIND,在MMSE及Mo CA评分方面治疗组起效更早,可显着提高ADL评分(p<0.05)。对热毒内盛、痰浊阻络、腑滞浊留、气血不足证候评分可在治疗早期产生更积极作用(p<0.05),可防阴虚阳亢证进一步加重。治疗组在CRP、NSE、D-D方面的改善作用更明显(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后1月有效性与采用黄连解毒汤,降低热毒内盛评分及清除热毒相关,同时与CRP、NSE值降低、ADL值降低相关。治疗后6月有效性与采用黄连解毒汤、总体毒邪被清除ADL值降低有关。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在认知功能行为学方面24h及7d黄连解毒汤组定位航行及空间探索能力优于各模型对照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梗死及周围区存活细胞密度相对较高。各黄连解毒汤组在大脑皮层Notch1、Jagged2、Hes1、STAT3蛋白及IL-6、IL-1β、TNF-α、IL-4、IL-10表达改善作用均优于各模型对照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在Hes1蛋白、IL-6、IL-4的表达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各黄连解毒汤组与对照模型组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脑组织MVD显着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结论1.对毒邪的分类研究发现,各类毒邪在中医辨证分型、非特异性症状、TOSAT分型、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方面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趋向性和相关性。多数毒邪相互交织存在,多数存在热性症状,具有整体统一性,采用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PSCI具有可行性。2.采用黄连解毒汤干预PSCICN患者可对患者血CRP、NSE、D-D等及中医证候评分产生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黄连解毒汤对其整体毒邪具有清除作用,不单纯局限于热毒。其毒邪动态变化特点进一步反应了毒邪的整体性,也反应了随着病情发展进行“辨证论治”的必要性。3.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尽早使用黄连解毒汤可减轻多发性脑梗死动脉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行为学损害,其部分机制是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炎性因子及改善梗死周围区域微循环而实现的。“毒损脑络”理论反应了PSCI的病机特点,也反应了PSCI的“防”与“治”的整体一致性。
高炎[5](2021)在《黄连解毒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阿尔兹海默病(Alzeimer disease,AD)以起病隐匿、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为特征,属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给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目前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加,AD的患病人数也逐年上升,药物治疗可改善AD患者临床症状,但不能彻底阻断其病程发展,服药疗程较长。既往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黄连解毒汤对AD具有治疗作用,在实验研究方面,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具有抑制AD特征性病理改变,下调炎性因子表达等作用效应。本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对照、非劣效性设计,以多奈哌齐为对照药物,通过整体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中医证候方面综合评价黄连解毒汤对AD的疗效,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点疗效以及不同时间段的疗效维持效应,分析黄连解毒汤治疗AD的时效特征。通过分析中医证候要素与整体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从现代医学角度理解AD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意义。为中医诊疗AD及应用黄连解毒汤治疗AD提供研究依据。本研究从学习记忆能力、Aβ及相关炎性因子、组织病理表现、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多层面观察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的作用效应,探讨黄连解毒汤干预AD的可能性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AD患者,研究过程包含筛选AD患者、基线评价、随机分组、治疗阶段(12周)、随访阶段(12周)。经筛选后的A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基线评价,评估可比性。在治疗阶段,对照组用多奈哌齐治疗,试验组用黄连解毒汤治疗。在随访阶段,停用黄连解毒汤和多奈哌齐。在疗效评价的指标方面,主要观察指标为MMSE量表与ADAS-Cog量表的评分以评价整体认知功能,ADL量表评分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QOL-AD量表评分评价生活质量,次要观察指标为PES-D/11量表评分评价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程度。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在治疗后各时间点(入组第4、8、12、16、20、24周)与治疗前的差异,并分析同一时间点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的组间差异。分析两组患者于入组第12周至第16周、入组第16周至第20周、入组第20周至第24周的主要观察指标差异率,进而比较两组疗效维持效应的差异。通过分析PES-D/11量表评分与MMSE、ADAS-Cog、ADL、QOL-AD量表评分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证候要素与整体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比较两组患者次要观察指标于入组第12周的组间差异,观察黄连解毒汤与多奈哌齐对中医证候的影响并分析疗效差异。最后对两组服药的安全性以及依从性进行评价。2.实验研究:本实验以9月龄Tau/APP/PS1三转基因的AD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模型组、多奈哌齐组、黄连解毒汤(Huanglian Jiedu Decoction,HLJDT)大剂量组、黄连解毒汤中剂量组、黄连解毒汤小剂量组。模型组予以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多奈哌齐组予以盐酸多奈哌齐片溶液,黄连解毒汤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予以865mg·kg-1·d-1、433mg·kg-1·d-1、216mg·kg-1·d-1不同浓度的黄连解毒汤提取物溶液,均灌胃给药3个月。实验一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五组小鼠的学习能力与记忆能力。实验二通过ELISA法检测五组小鼠海马组织中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的Aβ 1-40及Aβ 1-42、IL-1 β、IL-18的表达水平。实验三运用HE染色法观察五组小鼠海马CA1区的组织形态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五组小鼠海马CA1区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及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实验四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五组小鼠海马组织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 p20的蛋白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五组小鼠海马组织NLRP3、ASC、Caspase-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观察(1)患者招募情况本研究纳入AD患者50例,脱落8例,最终完成研究患者42例,试验组21例,对照组21例。(2)基线资料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在一般资料、痴呆评价相关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证候程度、神经影像学评分方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各时间点疗效指标比较在MMSE量表评分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于入组第4、8、20、24周的评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于入组第12、16周的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入组第4、8、12、16、20、2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评分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ADAS-Cog量表评分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于入组第4、8、20、24周的评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于入组第12、16周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入组第4、8、12、16、20、2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评分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ADL量表评分方面,试验组于入组第4、8、20、24周的评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于入组第4、8、16、20、24周的评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于入组第12、16周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于入组第12周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入组第4、8、12、16、20、2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评分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QOL-AD量表评分方面,试验组于入组第4、20、24周的评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于入组第4、8、20、24周的评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于入组第8、12、16周的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升高(P<0.05),对照组于入组第12、16周的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升高(P<0.05),入组第4、8、12、16、20、2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评分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因素影响两组患者的MMSE、ADAS-Cog、ADL、QOL-AD评分。两组MMSE、QOL-AD评分在时间与组别间不存在交互效应,两组ADAS-Cog、ADL评分在时间与组别间存在交互效应。在MMSE、ADAS-Cog、ADL、QOL-AD评分方面,作为主体内差异因素的各时间点,其评分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作为主体间差异因素的两治疗方法,其评分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MMSE、QOL-AD评分随两组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均在入组第12周升至最高水平。ADAS-cog、ADL评分随两组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均在入组第12周降至最低水平。疗程结束后两组MMSE、QOL-AD评分出现降低,ADAS-cog、ADL评分出现升高。(4)疗效的维持效应入组第12周至第16周试验组与对照组ADL、QOL-AD评分差异率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试验组的疗效维持效应优于对照组,而同时间段MMSE、ADAS-cog评分差异率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第16周至第20周以及入组第20周至第2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MMSE、ADAS-cog、ADL、QOL-AD评分差异率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中医证候要素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髓减、毒盛积分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31,P=0.04;r=-0.33,P=0.03),肾虚、毒盛积分与 ADAS-Cog评分呈正相关(r=0.39,P=0.01;r=0.31,P=0.04)。髓减、毒盛积分与ADL 评分呈正相关(r=0.35,P=0.02;r=0.32,P=0.04)。肾虚、痰浊、毒盛积分与QOL-AD评分呈负相关(r=-0.35,P=0.03;r=-0.36,P=0.02;r=-0.32,P=0.04)。(6)黄连解毒汤对中医证候要素的影响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结束后(入组第12周)阳亢证、火毒证、痰浊证的积分均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入组第12周)肾虚证、气虚证、血虚证、髓减证、血瘀证、阳亢证、痰浊证、火毒证的积分均无显着改变(P>0.05)。于两组治疗结束后(入组第12周),试验组阳亢证、火毒证的积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两组肾虚证、气虚证、血虚证、髓减证、痰浊证、血瘀证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7)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于入组、治疗、随访期间的安全性相关实验室指标均未发生异常。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恶心1例,试验组腹胀2例,均为轻度。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8)依从性观察试验组服药依从率为85.71%(18/21),对照组为80.95%(17/21),两组服药依从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研究(1)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在前4天训练期以及第5天的定位航行实验中,5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与游泳总路程逐渐缩短。第5天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组、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的逃避潜伏期均显着减少(P<0.01),HLJDT小剂量组的逃避潜伏期也较模型组减少(P<0.05),多奈哌齐组与HLJDT大、中、小剂量组的游泳总路程均较模型组减少(P<0.05)。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多奈哌齐组、HLJDT大剂量组及中剂量组的穿越平台次数与目标象限时间比均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1),第一次抵达原平台时间均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1)。HLJDT小剂量组的穿越平台次数与目标象限时间比均较模型组增加(P<0.05),HLJDT小剂量组的第一次抵达平台时间较模型组减少(P<0.05)。(2)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海马Aβ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在小鼠海马的A β 1-40及Aβ 1-42表达水平方面,与模型组相比,HLJDT大、中、小剂量组的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β 1-40、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β 1-42、总A β 1-40、总Aβ 1-42均显着降低(P<0.01),多奈哌齐组的不可溶性A β 1-40表达降低(P<0.05),多奈哌齐组的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β 1-42、可溶性A β 1-40、总Aβ 1-40、总Aβ 1-42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多奈哌齐组相比,HLJDT大剂量组的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 β 1-40、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 β 1-42、总A β 1-42表达量均降低(P<0.05),HLJDT大剂量组的总A β 1-40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HLJDT中剂量组的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 β 1-40、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β 1-42、总Aβ 1-40、总A β 1-42表达量均较多奈哌齐组降低(P<0.05);与HLJDT小剂量组相比,HLJDT大剂量组的可溶性A β 1-40和总A β 1-40表达量降低(P<0.05,P<0.01),HLJDT中剂量组的可溶性A β 1-40和总Aβ 1-40表达量降低(P<0.05)。在小鼠海马IL-1 β表达量方面,HLJDT大、中、小剂量组与多奈哌齐组的表达量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在小鼠海马IL-18表达量方面,HLJDT大、中、小剂量组与多奈哌齐组的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的表达量均较多奈哌齐组降低(P<0.05),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的表达量均较HLJDT小剂量组降低(P<0.05)。(3)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海马组织形态学及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的影响海马CA1区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细胞层次减少,组织结构松散,排列紊乱,轮廓不清,神经细胞肿胀,部分细胞有空泡变性或固缩坏死。多奈哌齐组、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HLJDT小剂量组的海马CA1区形态学表现较模型组改善,椎体细胞排列较整齐,组织结构更清晰,空泡变性或固缩坏死的细胞更少。在海马CA1区神经元总数目方面,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1),多奈哌齐组、HLJDT小剂量组较模型组增加(P<0.05)。海马CA1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胶质细胞为活化状态,呈阿米巴状。多奈哌齐组、HLJDT大、中、小剂量组均较模型组的小胶质细胞体积小,染色浅,细胞突起长,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在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方面,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1),多奈哌齐组、HLJDT小剂量组较模型组减少(P<0.05),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较多奈哌齐组减少(P<0.05)。(4)黄连解毒汤对海马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多奈哌齐组及HLJDT大、中、小剂量组海马NALRP3、ASC、Caspase-1 p20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多奈哌齐组、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海马NALRP3、ASC、Caspase-1 p20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HLJDT小剂量组降低(P<0.05);五组海马Pro-caspase-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多奈哌齐组与HLJDT大、中、小剂量组海马NLRP3、ASC、Caspase-1的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其余组间NLRP3、ASC、Caspase-1的mRNA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经临床观察认为,黄连解毒汤治疗AD患者可改善整体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与多奈哌齐相比,黄连解毒汤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起效时间更早,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疗效维持效应方面优于多奈哌齐。AD患者肾虚、髓减、毒盛与整体认知功能,髓减、毒盛与日常生活能力,毒盛、痰浊与生活质量均存在相关性。黄连解毒汤可有效减轻AD患者阳亢证、火毒证、痰浊证的严重程度,对阳亢证、火毒证的改善作用优于多奈哌齐。黄连解毒汤在服药安全性与患者依从性方面表现良好。2.实验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对Tau/APP/PS1三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改善作用,可下调海马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β 1-40、总Aβ 1-40、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 β 1-42、总A β 1-42以及IL-18、IL-1 β的表达水平,可减轻海马的组织病理损害,对海马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具有抑制作用,可下调海马 NLRP3、ASC、Caspase-1 p20 蛋白以及 NLRP3、ASC、Caspase-1 mRNA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剂量黄连解毒汤的作用差异方面,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对海马可溶性A β 1-40、总Aβ 1-40、IL-18表达的抑制作用以及对海马NLRP3、ASC、Caspase-1 p20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均优于小剂量。上述实验结果提示黄连解毒汤改善Tau/APP/PS1三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其抑制海马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调节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抑制神经炎症、保护神经元的作用有关。
陈静[6](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有效成分,推测其有效成分作用的靶点,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探讨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检索温脾通络开窍汤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和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治疗AD的作用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蛋白互作网络;借助Cytoscape3.7.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温脾通络开窍汤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构建KEGG-基因网络关系图。结果:(1)中药有效成分:以“OB≥30%和DL≥0.18”为筛选条件,通过TCMSP数据库得到温脾通络开窍汤其中五味药(黄芪、三七、益智仁、绞股蓝、石菖蒲)的活性成分共有60个,其中黄芪活性成分87个,筛选后有20个有效成分;三七活性成分119个,筛选后有8个有效成分;益智仁活性成分41个,筛选后有4个有效成分;绞股蓝活性成分202个,筛选后有24个有效成分;石菖蒲活性成分105个,筛选后有4个有效成分。由于TCMSP数据库未收录温脾通络开窍汤中的何首乌,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何首乌活性成分8个,筛选后得到1个有效成分。(2)核心靶点:AKT1、IL6、VEGFA、CASP3、JUN等很可能成为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核心靶点。(3)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共富集到2209个GO条目,其中包括1975个生物过程条目、69个细胞功能条目和165个分子功能条目。它们主要包括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起源分子的反应、对氧水平的反应、对活性氧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膜筏、膜微区、膜区、突触后膜等细胞组成;直接的配体调节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核受体活性和转录因子活性等分子功能。(4)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富集到151条通路,涉及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我们可以推测温脾通络开窍汤很可能是通过芒柄花黄素、大黄素、槲皮素、毛蕊异黄酮、山奈酚等核心成分,作用于AKT1、IL6、VEGFA、CASP3、JUN等核心基因,发挥氧化还原、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等生物学作用,最终调控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通路发挥治疗AD的作用。
伍媛[7](2021)在《补肾益脑方治疗脾肾阳虚型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观察及对Hcy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肾益脑方治疗脾肾阳虚型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Hcy水平的影响,评估其安全性,为临床工作者及研究者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按照随机数字分配法,纳入符合中医及西医标准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上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片口服,治疗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肾益脑方,治疗2个月,共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 M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简称MMSE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简称ADL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简称Mo CA量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简称Hcy)以及中医症候评分表来观察其治疗结果,另外也需评估其安全性。结果:最终共有57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其中对照组29例,治疗组28例。整理数据结果显示:(1)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MMSE量表评分、ADL量表评分及Mo CA量表评分组内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使AD患者的认知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提高,但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Hcy水平组内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使AD患者的Hcy水平下降,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3)比较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后的中医症状变化情况,治疗组在改善AD患者脾肾阳虚型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受试者临床疗效对比P<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9.3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评价两组的用药安全性,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认知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即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肾益脑方治疗脾肾阳虚型阿尔茨海默病,能够使其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降低Hcy水平,并有效改善脾肾阳虚的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李海燕[8](2021)在《热敏灸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热敏灸对阿尔茨海默病(Aizheimer’s disease,AD)大鼠模型血清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与核转录因子‐кB(nuclear factor‐кB,NF‐кB)水平的影响,以探讨热敏灸治疗A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6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以及手术组(70只)。采用水迷宫实验进行造模评价,造模成功的大鼠再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9只)、模型组(9只)、艾灸治疗组(52只)。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不予其他处理;阳性对照组予以药物多奈哌齐干预,0.5mg/kg/d;艾灸治疗组于大鼠颈部“大椎穴”行艾灸治疗,40min/次,每日1次,根据艾灸过程中尾温变化情况,再分为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和艾灸持续不热敏组3个亚组。治疗28天后,选用Morris水迷宫、HE染色、ELISA检测分别评估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形态学改变以及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的水平。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造模成功后的AD大鼠第1-5天的逃避潜伏期均显着性增加(P<0.01),穿越平台次数、停留时间比显着性降低(P<0.01)。经热敏灸和多奈哌齐干预后,可显着性缩短AD大鼠第1-5天的逃避潜伏期(P<0.01),并增加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停留时间比(P<0.01)。艾灸干预的三个亚组中,尤以艾灸热敏组效果更佳,大鼠第1-5天的逃避潜伏期均显着性降低(P<0.05),穿越平台次数、停留时间比均显着性升高(P<0.05)。HE染色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胶质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正常,细胞质丰富,无坏死。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损伤严重,大量神经元丢失、凋亡,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形态异常、肿胀,部分细胞核溶解、固缩。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热敏组、艾灸持续不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阳性对照组均显示脑组织损伤减轻,其中艾灸热敏组损伤程度最低,脑组织形态较正常,神经细胞排列有序,且无炎性细胞浸润。HE半定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脑组织HE半定量评分显着下降(P<0.05或P<0.01)。艾灸干预的三个亚组中,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大鼠脑组织HE半定量评分较艾灸持续不热敏组显着下降(P<0.05)。ELISA检测结果:造模成功后的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经热敏灸和多奈哌齐干预后,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艾灸干预的三个亚组中,尤以艾灸热敏组效果更佳,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结论:1热敏灸治疗可有效改善AD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且以速发型腧穴热敏化的疗效更佳;2热敏灸治疗可有效减轻AD大鼠脑组织损伤;3热敏灸治疗可显着降低AD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的水平,且速发型腧穴热敏化的干预效果比迟发型更佳,这可能是热敏灸疗法发挥保护神经元作用的机制之一。
彭红梅[9](2020)在《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对Aβ1-42致BV2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对寡聚体Aβ1-42诱导的BV2细胞凋亡与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寡聚体Aβ1-42诱导BV2细胞,复制细胞损伤模型。将处于对数期的BV2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β模型组,石杉碱甲含药脑脊液组、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10%空白脑脊液,10%空白脑脊液,10%石杉碱甲含药脑脊液,5%、10%、20%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寡聚体Aβ1-42,复制小胶质细胞凋亡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BV2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BV2细胞上清液中IL-10、IL-6、IFN‐γ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BV2细胞Arg-1与i N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β模型组BV2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细胞上清液中IL-10显着降低(*P<0.01),IL-6、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2.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能够降低寡聚体Aβ1-42诱导BV2细胞凋亡。3.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能够升高BV2细胞上清液中抗炎因子IL-10(*P<0.05),降低促炎因子IL-6、IFN‐γ水平(*P<0.05)。4.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能够上调BV2细胞中Arg-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i NOS于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1.寡聚体Aβ1-42能够诱导BV2细胞凋亡,抑制BV2细胞M2型激活,促进BV2细胞促炎M1型激活,释放IL-6、IFN‐γ等促炎因子。2.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能够改善寡聚体Aβ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释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能够保护小胶质细胞,减少小胶质细胞凋亡,从而减少IFN‐γ合成,促进抗炎因子IL-10释放,促进BV2细胞M2型激活,减少促炎M1型激活,降低IL-6表达水平有关。
毕晓晨[10](2020)在《电针抑制大脑氧化应激反应和脑铁沉积改善慢性脑低灌注老龄大鼠认知障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炎症、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神经损伤相关基因的表达,检测铁死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探讨电针治疗慢性脑低灌注的作用机制,为电针治疗脑低灌注导致的认知障碍探寻关键靶点及有效方法提供理论实验基础。方法采用Morris水迷宫分析CCH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评估大鼠脑损伤。通过Western blot分析NOX1、NOX2和NOX4基因在CCH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利用qRT-PCR检测microRNA的表达并筛选合适的microRNA;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实验,确定microRNA与NOX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TUNEL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动脉血及脑组织中Ang Ⅱ、NOX4、ROS、SOD、MDA、CAT和IL-6 的相对含量;qRT-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 NOX4、COX-2、eNOS 和 iNOS 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观察NOX和GFAP的表达。普鲁士蓝染色观察电针治疗后CCH模型大鼠脑铁沉积;qRT-PCR检测miR485-3p和miR29的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 PTGS2、ASCL4、IREB2、GPX4 和 FPN 基因的表达。结果1.电针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动物的认知功能。2.NOX 1、NOX2和NOX4基因的表达量在CCH模型组明显上调,电针治疗后NOX1、NOX2和NOX4基因表达显着下调。3.电针治疗后,9种micro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改变,其中miR96、miR501-3p、miR9-5p、miR9 和 miR27a 下调,miR132、miR181c、miR137、miR195上调。4.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发miRNA137与NOX4基因存在互作关系。5.电针治疗后神经元细胞凋亡减少,miR137的表达明显上调,同时NOX4基因、炎症和氧化应激的相关指标明显下调。6.电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CCH模型大鼠的脑铁沉积。7.电针治疗后CCH模型大鼠FPN和GPX4表达明显上调,ASCL4、Ireb2、PTGS2表达明显下调。miR29表达量明显上调,miR485-3p表达明显下调。结论1.电针治疗改善CCH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2.通过上调miR137抑制NOX4基因的表达,进而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可能是电针治疗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3.电针治疗抑制脑缺血导致的炎症反应,防止星形胶质细胞过度的胶质化,促进神经元细胞的修复和功能恢复;通过miR137调控NOX4基因的表达,减少活性氧的产生,降低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减轻脑缺血造成的氧化应激反应,缓解脑损伤。4.电针治疗通过对microRNA的调控影响ASCL4、Ireb2、PTGS2、FPN和GPX4基因的表达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导致的脑铁沉积。
二、β淀粉样蛋白在老年性痴呆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β淀粉样蛋白在老年性痴呆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AD大鼠海马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的筛选与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2.3 干预方法 |
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1 行为学检测(Morris水迷宫) |
3.2 标本采集及处理 |
3.3 指标检测 |
3.4 数据处理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行为学检测结果 |
4.2 各组大鼠海马区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 |
4.3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4.4 各组大鼠海马区胰岛素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指标蛋白的表达情况 |
5.讨论 |
5.1 百会、水沟选穴依据 |
5.2 针刺百会、水沟对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 |
5.3 针刺百会、水沟对A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
5.4 针刺百会、水沟对AD大鼠海马区相关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
5.5 针刺百会、水沟对胰岛素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大脑葡萄糖代谢异常与阿尔兹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还脑益聪方通过干预PS/γ-分泌酶/α-Nrxn 1通路调节阿尔茨海默病突触可塑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PS/γ-分泌酶/α-Nrxn 1通路调控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
1 早老素基因突变假说 |
2 Nrxn及突触后神经连接蛋白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
2.1 Nrxn蛋白在突触可塑性调节方面起着组织者的作用 |
2.2 α-Nrxn1与突触后相互作用蛋白结合共同调节突触可塑性 |
3 PS调节Nrxn在突触可塑性中的功能 |
4 PS1/2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4.1. 脑组织形态学改变 |
4.2. 认知功能和情绪改变 |
4.3. 神经炎症反应和神经元凋亡 |
4.4. 突触可塑性损伤 |
综述二 “虚-瘀-浊-毒”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病机演变规律 |
1 AD始发于肾虚 |
2 AD进展于浊、瘀等病理产物的蓄积 |
3 AD恶化于毒邪的转化 |
4 “虚-瘀-浊-毒”病机演变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AMSTAR-2质量评价和GRADE证据分级的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2.4 质量评估 |
2.5 再评价指标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筛选结果 |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3 AMSTAR-2质量评价结果 |
3.4 GRADE证据质量分级 |
3.5 结局指标再评价 |
4 讨论 |
4.1 中医药治疗AD疗效显着 |
4.2 中医药治疗AD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有待提高 |
4.3 中医药治疗AD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证据等级较低 |
4.4 中医药治疗AD的安全性尚待确定 |
4.5 对未来中医药治疗AD疗效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建议 |
4.6 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Pubmed检索策略 |
附表2 AMSTAR-2详细清单 |
附表3 AMSTAR-2详细清单 |
附表4 AMSTAR-2详细清单 |
附表5 排除文献及理由 |
第三部分 还脑益聪方通过PS/-分泌酶/α-Nrxn 1通路调控阿尔茨海默病突触可塑性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水迷宫实验 |
3.2 跳台实验 |
3.3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长时程增强时间 |
3.4 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 |
3.5 各组APP、Aβ_(1-40)、A β_(1-42)、γ分泌酶水平 |
3.6 各组α-Nrxn1与突触后连接蛋白的结合作用 |
3.7 各组α-Nrxn1信号通路的蛋白水平 |
3.8 各组α-Nrxn 1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 |
4 讨论 |
4.1 HYD可提高模型鼠学习记忆能力 |
4.2 HYD通过提高LTP时间改善突触可塑性 |
4.3 HYD发挥保护神经元功能 |
4.4 PScDKO小鼠的AD样表型与Aβ沉积无关 |
4.5 PS功能突变未影响α-Nrxn1与突触后蛋白的绑定作用 |
4.6 HYD通过调节α-Nrxn1及突触后相关蛋白和基因水平改善突触可塑性 |
5 小结 |
6 创新点 |
7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
2.3 甘露特纳胶囊 |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
1.1 Aβ的产生 |
2 Aβ的清除 |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
1.1 脑髓理论 |
1.2 髓虚毒损 |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对PSCI相关中医“毒邪”分类的研究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排标准 |
3.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入选患者中医证型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的总体分布情况 |
2.各中医证型与所观察指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
3.毒邪的分类与所观察指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
4. 各中医证型与相应毒邪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
5. 各类毒邪相兼情况分布特征 |
6. 各类毒邪中热性症状存在情况 |
7. 各类毒邪与所观察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PSCI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
2.对PSCI毒邪的分类定义 |
3.对PSCI中医证型及毒邪分类研究结果的解读及探讨 |
4.对于“素毒”与“新毒”的理解 |
5.PSCI毒邪的整体统一性及黄连解毒汤治疗的可行性 |
6.本研究需要进一步延伸的方向 |
第二部分:早期应用黄连解毒汤对PSCIND患者的疗效观察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排标准 |
3.分组情况及治疗方法 |
4.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
5.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黄连解毒汤对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影响 |
2.黄连解毒汤对认知功能MoCA评分的影响 |
3.黄连解毒汤对神经功能NIHSS评分的影响 |
4.黄连解毒汤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影响 |
5.黄连解毒汤对各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 |
6.黄连解毒汤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7.对治疗后1 月、6 月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1.PSCI的治疗与“毒损脑络”学说 |
2.黄连解毒汤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
3.导师组有关黄连解毒汤在认知障碍方面的研究基础 |
4.对神经、认知功能及ADL评分的影响作用分析 |
5.对各中医证候评分及有关毒邪的动态影响作用分析 |
6.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作用分析 |
7.本研究的意义及仍需解决的问题 |
第三部分:黄连解毒汤对脑梗死动物模型认知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引言 |
实验动物与方法 |
1.实验动物 |
2.试剂及仪器 |
3.多发性脑梗死大鼠动物模型的制作 |
4.随机分组及给药 |
5.大鼠脑组织取材 |
6.指标检测及方法 |
7.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认知功能检测 |
2. 各组大鼠皮层组织 HE 染色病理检查 |
3. 各组大鼠脑组织梗死周围区 MVD 检测 |
4.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Notch信号通路及VEGF蛋白检测 |
5.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炎性相关因子的检测 |
讨论 |
1.对PSCI发生机制的认识及所观察指标的选择 |
2.黄连解毒汤对于脑缺血及PSCI影响的可能机制 |
3.对PSCI相关信号通路的选择 |
4.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 |
5.对实验分组方法的选择 |
6.对实验结果的解读及分析 |
7.本研究的意义及有待延伸的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毒损脑络”学说与卒中后认知障碍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诊断量表(SDSVD) |
附录3 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 |
附录4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
附录5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
附录6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量表 |
附录7 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 |
附录8 各组实验动物水迷宫活动轨迹图例 |
附录9 各组实验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 HE 染色病理结果 |
附录10 各组实验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微血管密度情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黄连解毒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
1.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 |
1.1 AD的临床诊断 |
1.2 A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3 AD的临床药物治疗与新药研发 |
2.中医学对AD的认识 |
2.1 AD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AD的毒损脑络理论 |
2.3 AD的中药治疗方案 |
3.黄连解毒汤治疗AD |
3.1 黄连解毒汤对AD的临床疗效 |
3.2 黄连解毒汤治疗AD的可能性机制 |
第二部分 黄连解毒汤治疗AD的临床观察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试验标准 |
2.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方法和评价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患者招募完成情况 |
3.2 基线资料 |
3.3 两组各时间点疗效指标比较 |
3.4 两组疗效的维持效应 |
3.5 中医证候要素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
3.6 黄连解毒汤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
3.7 安全性观察 |
3.8 依从性观察 |
4.讨论 |
4.1 黄连解毒汤治疗AD的临床依据 |
4.2 黄连解毒汤的临床疗效分析 |
4.3 中医证候与整体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
4.4 黄连解毒汤对AD患者的中医证候的影响 |
4.5 黄连解毒汤的安全性评价及依从性评价 |
5.小结 |
第三部分 黄连解毒汤干预AD模型小鼠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
1.2 实验主要药物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定位航行实验结果 |
2.2 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
3.讨论 |
3.1 动物模型与水迷宫检测选择依据 |
3.2 黄连解毒汤对Tau/APP/PS1三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
4.小结 |
实验二 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海马组织Aβ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主要仪器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组织Aβ1-40及Aβ1-42 水平的影响 |
2.2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组织IL-1β、IL-18表达的影响 |
3.讨论 |
3.1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组织Aβ水平的影响 |
3.2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组织IL-1β、IL-18 的影响 |
4.小结 |
实验三 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海马组织形态学及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仪器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实验动物、分组、干预方法 |
1.4 标本制备 |
1.5 苏木素-伊红(HE)染色的主要操作步骤 |
1.6 免疫组化(IHC)方法的主要操作步骤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HE染色观察五组小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 |
2.2 免疫组化观察五组小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 |
3.讨论 |
3.1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组织形态的保护作用 |
3.2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 |
4.小结 |
实验四 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海马NLRP3 炎性小体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实验动物、分组、干预方法 |
1.4 标本制备 |
1.5 指标检测 |
1.6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组织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 p20蛋白表达的影响 |
2.2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组织NLRP3、ASC、Caspase-1mRNA表达的影响 |
3.讨论 |
3.1 NLRP3/ASC/Caspase-1在AD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
3.2 黄连解毒汤对Tau/APP/PS1小鼠海马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
4.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小胶质细胞与NLRP3炎性小体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 |
1.1 AD的病理特征 |
1.2 AD的发病机制 |
1.3 AD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
2.1 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的辨证论治 |
3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与进展 |
3.1 网络药理学的概述 |
3.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方面价值研究 |
3.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中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温脾通络开窍汤有效活性成分及化学结构 |
2.2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潜在靶点 |
2.3 中药复方调控网络 |
2.4 构建中药-疾病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与筛选核心基因的结果 |
2.5 GO富集分析 |
2.6 KEGG富集分析 |
2.7 KEGG-基因关系网络图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理论探讨 |
1.1 立法选方依据 |
1.2 温脾通络开窍汤的方义 |
1.3 温脾通络开窍汤中的单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
2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2.1 温脾通络开窍汤有效成分分析 |
2.2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核心基因分析 |
2.3 GO富集分析 |
2.4 KEGG富集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缩略词表 |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7)补肾益脑方治疗脾肾阳虚型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观察及对Hcy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中医对AD的研究概况 |
1.1 古代文献研究 |
1.2 病因病机研究 |
1.3 中医复方研究 |
2 西医对AD的研究概况 |
2.1 AD的发现及命名 |
2.2 AD的流行病学 |
2.3 AD的危险因素 |
2.4 AD的发病机制 |
2.5 AD的治疗现状 |
3 同型半胱氨酸的意义 |
3.1 Hcy生成及代谢 |
3.2 Hcy导致神经变性的机制 |
3.3 Hcy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1.1 样本量估计 |
1.1.2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1.8 伦理准则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案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评估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例数及实际完成例数 |
3.2 基本情况比较 |
3.3 两组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温阳法治疗脾肾阳虚型AD的理论依据 |
1.1 阳气致密,精气充足 |
1.2 精气充沛,脑髓得养 |
1.3 脾肾阳虚,生髓不足 |
2 选方依据 |
2.1 补肾益脑方的药物分析 |
2.2 补肾益脑方的配伍意义 |
3 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近10年同型半胱氨酸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热敏灸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 AD 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 AD 的认识 |
3 AD 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
4 艾灸治疗 AD 的研究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AD模型造模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2.2 热敏灸对A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2.3 热敏灸对AD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2.4 热敏灸对AD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AD模型复制及其评价 |
3.2 实验指标的选取依据 |
3.3 选穴依据 |
3.4 腧穴热敏化理论的探讨 |
3.5 热敏灸治疗AD大鼠疗效的探讨 |
3.6 热敏灸治疗AD大鼠作用机制的探讨 |
3.7 热敏灸疗法在AD防治中的作用 |
4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9)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对Aβ1-42致BV2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
1.1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假说 |
1.2 Aβ沉积与阿尔茨海默病 |
1.3 小胶质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 |
1.3.1 小胶质细胞对脑稳态的保护作用 |
1.3.2 小胶质细胞通过表面受体响应吞噬功能 |
1.3.3 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与凋亡促进神经炎症 |
2 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 |
3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现状 |
3.1 胆碱酯酶抑制剂 |
3.2 抑制Aβ蛋白沉积药物 |
3.3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 |
3.4 钙离子拮抗剂 |
3.5 抗氧化药物 |
3.6 非甾体抗炎药物 |
3.7 靶向小胶质细胞治疗 |
4 黄连解毒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基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细胞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5 实验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寡聚体Aβ_(1-42)淀粉样蛋白孵育 |
2.2 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脑脊液制备 |
2.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2.2 制备含药脑脊液 |
2.3 小胶质细胞培养 |
2.3.1 细胞换液 |
2.3.2 细胞传代 |
2.3.3 细胞冻存 |
2.3.4 细胞复苏 |
2.4 实验检测 |
2.4.1 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寡聚体Aβ_(1-42)致BV2 细胞损伤的影响 |
2.4.2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凋亡 |
2.4.2.1 寡聚体Aβ_(1-42)诱导小胶质细胞凋亡浓度确定 |
2.4.2.2 流式细胞术检测黄连解毒汤对寡聚体Aβ_(1-42)致小胶质细胞凋亡率影响 |
2.4.3 Western Blot检测黄连解毒汤对寡聚体Aβ_(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Cleave Caspase-3、Arg-1与i NOS蛋白表达水平影响 |
2.4.3.1 小胶质细胞蛋白提取 |
2.4.3.2 BCA蛋白定量检测与蛋白变性 |
2.4.3.3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BV2 细胞Cleave Caspase-3、Arg-1与i NOS蛋白的表达 |
2.4.4 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对寡聚体Aβ_(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IFN-γ、IL-6、IL-10 表达的影响 |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不同浓度寡聚体Aβ_(1-42)作用于BV2细胞毒性作用观察 |
4.2 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对Aβ_(1-42)致BV2细胞凋亡的影响 |
4.2.1 寡聚体Aβ_(1-42)诱导小胶质细胞凋亡浓度确定 |
4.2.2 黄连解毒汤对寡聚体Aβ_(1-42)致小胶质细胞凋亡影响 |
4.3 黄连解毒汤对寡聚体Aβ_(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Cleaved Caspase-3、Arg-1与i NOS蛋白表达水平影响 |
4.4 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对寡聚体Aβ_(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IFN-γ、IL-6、IL-10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AΒ沉积与细胞凋亡 |
1.1 细胞凋亡与AD |
1.2 Aβ诱导细胞凋亡 |
2 神经炎症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
3 小胶质细胞凋亡加重AΒ沉积与神经炎症 |
4 黄连解毒汤可以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凋亡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改善神经炎症 |
5 “毒损脑络”理论与黄连解毒汤在AD中的运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从“毒损脑络”探讨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电针抑制大脑氧化应激反应和脑铁沉积改善慢性脑低灌注老龄大鼠认知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microRNA的筛选和验证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及细胞 |
2. 实验试剂 |
3. 实验器材 |
(二) 实验方法 |
1. 动物选择与分组 |
2. 实验步骤 |
二、结果 |
(一) 实验动物存活率 |
(二) 慢性脑缺血大鼠NOX蛋白的表达 |
(三) 慢性脑缺血大鼠microRNA的表达 |
(四) 生物信息学分析miR137与NOX4的互作 |
(五) 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R137与NOX4的互作 |
三、小结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二部分 电针对慢性脑低灌注老龄大鼠氧化应激的作用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试剂 |
3. 实验器材 |
(二) 实验方法 |
1. 动物选择与分组 |
2. 实验步骤 |
二、结果 |
(一) 实验动物存活率 |
(二) 行为学观察结果 |
(三) 脑组织中神经元凋亡 |
(四) 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
(五) 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检测 |
(六) COX-2、eNOS、iNOS和NOX4的蛋白表达量检测 |
(七) miR137相对表达量检测 |
三、小结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CCH模型大鼠行为学比较 |
(二) 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和修复 |
(三) CCH与炎症反应 |
(四) CCH与氧化应激反应 |
第三部分 电针对慢性脑低灌注老龄大鼠脑铁沉积及铁死亡相关靶基因的作用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试剂 |
3. 实验器材 |
(二) 实验方法 |
1. 动物选择与分组 |
2. 实验步骤 |
二、结果 |
(一) 实验动物存活率 |
(二) 脑铁沉积检测结果 |
(三) miR485-3p和miR29的相对表达量检测 |
(四) PTGS2、ASCL4、IREB2、GPX4和FPN表达量检测 |
三、小结 |
四、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慢性脑低灌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β淀粉样蛋白在老年性痴呆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AD大鼠海马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机制[D]. 李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还脑益聪方通过干预PS/γ-分泌酶/α-Nrxn 1通路调节阿尔茨海默病突触可塑性的实验研究[D]. 刘南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姜海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黄连解毒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 高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D]. 陈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补肾益脑方治疗脾肾阳虚型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观察及对Hcy的影响[D]. 伍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热敏灸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D]. 李海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对Aβ1-42致BV2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D]. 彭红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电针抑制大脑氧化应激反应和脑铁沉积改善慢性脑低灌注老龄大鼠认知障碍的研究[D]. 毕晓晨.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