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主要内容索引

2000 年主要内容索引

一、2000年主要目录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尤梓竹[1](2021)在《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一)》文中研究说明自甲骨文发现以来,众多甲骨文学者投入於甲骨文字的释读工作中,产生了丰富的成果。这些考释成果发布在各种各样的杂志报刊中,为了通盘了解甲骨文字的考释情况,以及学者对某一字形认识的发展和变化,学界曾多次整理总结甲骨文的考释成果。本论文即是在前(5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以往甲骨文考释所取得的成绩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汇集,以提要方式,用简洁的话语陈述诸家考释过程及成果。论文搜集的范围主要是1899年至2005年甲骨学在文字考释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参考《甲骨文字诂林》的体例进行编纂,基本按照《甲骨文字诂林》的顺序编排甲骨文字头,重新加以编号,并附以每一字头在《甲骨文字诂林》和《甲骨文字编》相应的编号。在每一字头下按照年代先後阐述各家观点。为便於检索字形,我们编制了甲骨文部首检字表、拼音检字表等索引。本论文为《甲骨文字考释提要》的第一部分,与贝梦娟《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相配套,主要收录《甲骨文字诂林》中编号为1-1889甲骨文字头的考释成果。

王忠民[2](2021)在《王一亭花鸟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一亭(1867-1938)是20世纪继吴昌硕之后海派重要的写意花鸟画家之一,与吴昌硕并称“海上双璧”。其写意花鸟画风与任伯年、吴昌硕画法风格一脉相承,并吸收了西洋画法特点,又与民间美术相融,雅俗共赏。作为主体和研究对象的王一亭,在民国的场域中是多重身份的集合体,并非是后世所建构的艺术家或商人这样较为单纯和片面的身份。因而,我们对于王一亭的解读,应把其置放在整个海派的背景下。在民国时期不仅延续了金石入画这一传统画学,而且在写意花鸟画的现代化实验领域和现代展览机制也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晚清到民国时期政坛复杂而又多变,王一亭身兼书画家、艺术活动家以及艺术赞助人为一身的综合身份以及在海上画坛的位置和影响力使其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多重身份建构的主题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形塑了王一亭的花鸟画风,而花鸟画创作,亦成为王一亭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与生活,相互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博涉与精取”的高度。本文详细梳理和探讨王一亭绘画早期的博涉与日常生活及交游之间的形构关系,并将之置放于民国上海这一具有“世界场域”的租界城市的历史情境中进行细致考察,探讨王一亭的“博涉与精取”为其写意花鸟画带来的重大影响。其一,笔者对于王一亭花鸟画风格特征以及散见于画跋中的艺术思想进行理论透视,从中管窥王一亭的绘画观念和审美思想;其二,在此论述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王一亭日常生活、交游与画风建构的关系,并试图厘清王一亭花鸟画风格成因的背后社会因素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形塑。最后,笔者以其花鸟画创作中福寿吉祥题材为例,着重探讨并试图厘清王一亭花鸟画创作题材、风格与心理认同的关系。微观而言,探讨作为主体的王一亭在多元的文化情境中进行的个体选择与价值认同;宏观而言无疑是民国时期历史语境下“文化转型”这一时代大潮对于类似王一亭——作为多重身份交融的个体的“投射”。总之,本文在探讨王一亭及其所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重新检视王氏在近代美术史的文化转型中的问题和现象;王一亭的博涉与精取为其花鸟画风格演变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而王一亭的绘画经历和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在探索中国美术的现代之路上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段晓林,庄雷[3](2021)在《民国时期目录着作新编出版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编制的目录着作的数量,应不低于1 500种。2000年后,文献整理机构及学者收集整理并汇编出版了20余种大型影印文献,收录的原版目录着作超过700种。文章对新版文献的出版概况进行了详细梳理,总结出版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分析出版趋势,以期对民国时期目录着作的进一步出版整理有所裨益。

马峥[4](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蒋国民[5](2020)在《S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值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市值管理自诞生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市值管理随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诞生并伴随2007年股市“牛市”迎来第一个发展高峰;2014年“新国九条”鼓励上市公司设立市值管理制度和2015年的股市“牛市”带来了市值管理的第二个高峰;2019年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正式开板,同年证监会发文宣布加快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上市公司数量势必随注册制迎来快速增加,各上市公司从竞争与忧患意识角度纷纷重视市值管理,由此正在形成市值管理的第三个发展高峰。S药业公司是一家主营中成药研发生产销售的医药制造企业,自2011年上市至2019年底营业收入增长近2倍,净利润增长近34%,但总市值却下降21%。这是否说明S药业公司市值管理能力较差,其市值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其市值管理能力。这些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希望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市值管理研究现状,并整理出本文研究的主要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从市值管理核心内涵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价值创造、价值经营、价值实现,对S药业公司当前市值管理举措与现状进行逐项分析。然后以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创设的市值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为基础,结合S药业公司实际情况构建其市值管理评价模型,从基础价值创造、成长价值创造、内在价值实现三个维度,以S药业公司和从核心产品相似性角度选取的数家可比上市公司作为比较评测对象,对S药业公司的市值管理工作进行详细、客观与全面测评分析。通过现状分析与模型评测总结出S药业公司市值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战略上,缺乏市值管理的整体规划,相关工作缺少目的性与协同性,并且公司管理层尤其是核心决策层对市值管理认识较浅,难以形成系统有效的市值管理举措,同时重视程度不足;价值创造能力较差,公司核心产品的销售收入规模与增长能力相对可比公司偏弱,产品利润率偏低且利润增长能力相对较弱;由于缺乏对于市值管理的系统认知导致所采取的价值经营手段较少且效果欠佳,与公司业绩增长及市值改善之间缺乏协同性;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公司价值实现效率较差,公司4R管理基本处于初级阶段等等。对此,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了16条优化改进措施,并配套保障措施以及监督、考核与奖惩机制以确保方案能够持续有效得以实施。通过研究,一方面希望能够切实提升S药业公司的市值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为其他中药行业上市公司,尤其是与S药业公司相对具有可比性的中药上市公司提升其市值管理能力起到一定的启发或借鉴作用。

苏日娜[6](2020)在《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文中研究表明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理论逻辑或逻辑斯蒂,数学的一个分支,用数学方法研究的逻辑或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诞生于17世纪末,迄今为止,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数理逻辑最初是作为“运用数学方法的逻辑”而兴起的。随后,数学的发展提出并要求解决数学的逻辑和哲学基础问题,于是数理逻辑又进一步发展成主要是“关于数学的逻辑”,并且与数学基础理论相结合,成了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应用的数学科学。1920年,随着英国着名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数理逻辑的集大成者罗素(1872-1970)来华,数理逻辑正式传入中国。本文以1920-1966年间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地挖掘、收集和整理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力图从整体上厘清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主要科学家的贡献和中外数理逻辑交流等情况,较为客观地反映其发展水平和特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4部分内容:1.分前史时期、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梳理数理逻辑的诞生及其各分支的发展历史。2.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数理逻辑的引介工作。分析了罗素来华之前,中国学者关于数理逻辑的探讨以及罗素《数理逻辑》讲演的历史背景、内容与影响。围绕中国第一部数理逻辑译着《罗素算理哲学》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探讨了数理逻辑被最初引进时中国学者的态度、学术水平与传播范围等问题。搜集了早期中国学者的数理逻辑论文,介绍了他们对集合论、数学基础、数理逻辑基础理论3个方面的引介工作。3.回顾和总结了数理逻辑在中国初步奠基时期(1920-1949)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以汪奠基的《逻辑与数学逻辑论》、《现代逻辑》和金岳霖的《逻辑》3部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为切入点,探究了这一时期中国学者数理逻辑研究的方向、水平与贡献。特别探讨了各层次数理逻辑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一批数理逻辑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研究。4.回顾和总结了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49-1966)的发展历史与特点。重点讨论了这一时期数理逻辑界为消除科学界和大众对数理逻辑的歪曲和误解所做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分析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开展与“12年远景规划”对数理逻辑的助推作用,总结了中国学者在数理逻辑理论与应用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以1952年“院系大调整”为背景,讨论了数理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情况。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民国时期,以傅种孙、张申府、金岳霖、汪奠基为代表的先行者们为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引介和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引介工作是谨慎的、负责的,也是先进的。他们的工作使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了较高的起点和良好的基础,迈出了历史性的、坚实的一步。2.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初步奠基时期(1920-1949),国内学习和研究数理逻辑的人屈指可数,并没有广泛和稳固的发展基础。一些科学家的工作和具有前瞻性的成果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数理逻辑只是中学、大学课堂里讲授的内容,并没有成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3.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49-1966),为使数理逻辑具备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中国数理逻辑学家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宣传与普及工作。20世纪五十年代,数理逻辑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数理逻辑发展已经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阶段进入专门研究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数理逻辑在逻辑演算、递归论及数理逻辑的应用等领域有比较集中的研究,尤其在逻辑演算、递归论两个领域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4.大学数理逻辑教育的开展为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转折。1927年,金岳霖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开设数理逻辑课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内接受数理逻辑教育的第一批留学人员出国深造,师从世界知名大师学习。他们回国后,投身教育与科学研究第一线,开创了我国数理逻辑崭新的局面。5.国家政策是助推数理逻辑发展的重要动力。1956年,《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颁布后,数学界及全国各地高等学校相应地开展了远景规划的实施工作。数理逻辑界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科学研究,构建了中国数理逻辑发展的新格局。

孔繁鑫[7](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优化及SUMO仿真》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与人口的聚集,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支撑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方式之一,被形象地称为“城市血脉”。与此同时,城轨交通每年产生巨大的牵引能耗。列车节能优化运行是降低列车牵引能耗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不仅响应了国家“节约用电,绿色发展”的号召,也提高了城市轨道运营公司的经济效益。列车节能优化运行通常分为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和列车速度曲线跟踪两个部分。针对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问题,建立以位置为自变量的列车动力学模型,通过列车位置离散化,将速度曲线优化问题转换为多阶段决策过程,然后利用动态规划逆序解法求解,得到列车站间最优速度曲线。基于线路速度限制、轨道坡度信息对位置进行离散化处理,充分利用线路条件搜索最优的列车站间速度曲线。对列车的速度状态进行缩减,提高了动态规划算法的搜索效率,减少了求解时间。结合列车实际运行情况,改进列车位置的离散化规则,适当缩小列车牵引阶段和制动阶段位置离散的间隔,得到更优的列车站间速度曲线。针对列车速度曲线跟踪问题,给出模型预测控制求解优化问题的一般步骤。假设列车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到满足均匀分布的随机干扰,分别实现了基于位置的列车速度曲线跟踪和基于时间的列车速度曲线跟踪。其中,基于位置的列车速度曲线跟踪没有考虑优化问题的求解时间。基于时间的速度曲线跟踪通过将上一步最优控制序列的第二个控制系数作为列车当前阶段的控制系数,考虑了优化问题的求解时间,实现了可用于实际控制的列车速度曲线跟踪。开发基于SUMO的多列车运行平台。从Open Street Map下载北京地铁亦庄线地图作为道路文件,将实际的列车时刻表作为需求文件,模仿亦庄线列车的实际运营情况。通过Python接口获取列车当前状态并控制列车的运行,实现列车的在线控制。

刘冰涛[8](2020)在《宋代五大地理总志中蜀道记述的历史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代地理总志的编纂蔚为大观,有北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和南宋《舆地纪胜》及《方舆胜览》共五部。传统意义上的蜀道主要指由关中平原翻越秦岭、经过汉中盆地再穿越大巴山通往成都平原的道路,主干道有“北四南三”包括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及荔枝道,主要覆盖了宋代行政区划下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及夔州路等。在五大地理总志中,保存了大量蜀道路线所属府州县的山川、动植物、名胜古迹及碑记等珍贵的史料。通过汇总制成对比表格发现,五部总志的记述可从体例与内容两方面进行论述,体例上,五部都记述了各个府州的建置沿革,除《胜览》之外,其他四部还对府州下的领县建置沿革进行了单独记述;五部中只有《寰宇记》、《九域志》及《胜览》对府州的土产进行了简述;《寰宇记》、《纪胜》及《胜览》详细论述了府州县的山川、名胜古迹,但前部未进行分类记述,而南宋两部详分了如“山川”、“古迹”等栏目;在五部的总体对比中,发现南宋两部有最多的相似之处,《胜览》的记述基本包含在《纪胜》中,但是不可否认《胜览》语言更为简练,便于查找。而从内容来看,北宋的《九域志》重经济,《广记》重政治,《寰宇记》经济、政治、风土并重;南宋的《纪胜》重政治、风土名胜及地方文化,《胜览》则只重风土名胜及地方文化。从内容与体例两个维度进行对比后发现,蜀道路线州县的名胜古迹数量多少与其道路的废弃次数成反比,山川数量多少与其道路的废弃次数成正比。总之,通过对于宋代五大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州县的记述研究,即可对五大地理总志进行其编纂的对比研究,又可以进一步认识蜀道的废弃使用、险峻程度及旅游价值等,且五大地理总志中的蜀道记述保存大量的文化遗存记述及自然生态记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对地名史料、碑记石刻及部分图经的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樊伟[9](2020)在《乌鲁木齐城投集团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平台公司尤其是城投类企业是在我国财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殊企业形态,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形成了巨大的政府隐性债务风险。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规定“将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剥离出来,不得新增政府债务”,2015年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城投类企业围绕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诉求强烈,步伐加快。乌鲁木齐城投集团就属于乌鲁木齐市的政府平台公司,作为市属国有独资公司,市管一类企业,为乌鲁木齐的城市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局限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战略定位,乌鲁木齐城投集团存在着资产盈利性差、债务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运用PEST分析、SWOT分析模型,结合乌鲁木齐地区实际情况及国内优秀城投公司经验,对乌鲁木齐城投集团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了全面深层次的分析,明确了其转型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提出由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战略向市场化发展战略的转型发展战略;通过实施路径选择和产业转型调整,逐步实现由“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向“城市运营商、公共服务提供商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主体”的转变,通过转型发展的方式来化解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在分析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制定相应的路径对策及有效的保障措施,确保转型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实施。

宋若谷[10](2020)在《敦煌残写本《阃外春秋》(P.2501/P.2668)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2501/P.2668两份文书所存《阃外春秋》残卷是此书在世间仅存唯一版本,亦是现在仅有的中古时期通代编年体战争史书,在文献学和史料学两方面均有重要价值。通过对写卷字体,每行字数,修改程度的分析,发现两份写卷出自不同的抄写者之手。是书编写背景与唐代树立儒家为主的正统观念有很大关系,同时此阶段史学之发展,贡举考试录取人数较少且受士族挤压及唐代“公共知识”体系建立对作者知识结构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亦是促使书写成的重要因素;另据献书表可知,《阃外春秋》原书所记起周武王灭商,讫唐太宗擒窦建德两千年间征战谋略之事。据现存写卷内容的比对分析,可证是书体例从史论、用词及叙述基本是模仿《春秋左传》,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有自己的改编与创造。其中P.2668仅存283行,所录《阃外春秋》一、二卷事,其中卷二后半部分残缺,所记事从周武王灭商至韩信破赵,共计有28事;P.2501现存400行,所录《阃外春秋》四、五卷事,其中卷四前半部分残缺,所记事从西汉宣帝赵充国破羌至东汉献帝刘晔谏刘勋,共计38事。《阃外春秋》之名在传世史籍多有记载,主要以目录书为主,据此可以分析史书部类变化原因及其传播情况。在系统分析是书成书背景及内容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此书在史学史、文献学、叙事学上的独特价值,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唐代政治文化、史学史及中古文献奠定基础。

二、2000年主要目录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主要目录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说明
字头索引表
前言
甲骨文字考释提要
甲骨文着录文献
参考书目

(2)王一亭花鸟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关于王一亭花鸟画研究的现状
        一 关于王一亭生平的研究
        二 关于王一亭交游的研究
        三 关于王一亭绘画思想的研究
    第三节 目前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视角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视角
第一章 “博涉”之“博”——王一亭绘画的取法与师承
    第一节 王一亭绘画的早期蒙养
        一 家庭书画氛围的影响
        二 晚清金石学的余绪
        三 王一亭早期花鸟画的师承
    第二节 王一亭与“海上画派”
        一 拜师任伯年与徐小沧
        二 与吴昌硕的师友情缘
        三 王一亭对海派风格的继承
        四 王一亭在海上画派中的位置
        五 王画吴题:采访中对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第二章 中西共鉴——王一亭绘画的积学与互融
    第一节 王一亭对西方绘画理念的接受
        一 对景写生观念的理解
        二 油画的新尝试
        三 王一亭花鸟画中西方绘画观念自然生成
    第二节 东方传统艺术门类的融通与互补
        一 诗、书、画、印的审美综合
        二 笔墨与程式的互衬
    第三节 中国画科的边界与交融
        一 山水、花鸟、人物的边界
        二 以线塑形的艺术主张与实践
第三章 “博涉”到“精取”之变的内外因
    第一节 王一亭花鸟画转变的形式
        一 从“小写意”到“大写意”
        二 笔法转变的契机与表现
    第二节 文化认同——艺术观念转变的内因
        一 王一亭绘画思想承变的境遇
        二 文化认同的自律性
    第三节 环境、条件与个人抉择的外因
        一 民国时期海上画坛和美术教育的赞助人
        二 绘画风格的继承与个性化推进
        三 民间审美文化的借鉴与再创造
第四章 王一亭花鸟画的新变
    第一节 题材的扩展
        一 从生活到画面
        二 绘画题材扩展的表现
        三 笔墨与题材的适应调和
    第二节 笔墨语言的创新
        一 水、色、墨破染与勾勒技巧的分期演进
        二 色彩语言的融合发展
        三 个性化的构图手法
        四 笔墨程式的突破
    第三节 中西绘画融合的拓展
        一 西洋造型手法的吸收
        二 背景渲染与光色意识
第五章 王一亭花鸟画的精神内涵与时代意义
    第一节 境界高远:人文精神的体现
        一、题材的范围
        二 主题的提炼
        三 寓意与象征
    第二节 画为心声:悲悯情怀的表现
        一 从生活体验到笔墨转换
        二、悲悯情怀与精神寄托
    第三节 孑然独立:王一亭绘画的意义与回响
        一 王一亭花鸟画的时代内涵
        二 时代审美观视野下王一亭花鸟画的格调
        三 王一亭花鸟画的现代性与当代意义
        四 王一亭花鸟画的价值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一亭现存作品图录
附录二 访谈资料汇总
附录三 笔者考察王一亭故居影像资料
附录四 王一亭常用印索引
附录五 吴昌硕曾孙吴越先生提供影印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民国时期目录着作新编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民国时期目录编制概况
    1.1 民国时期目录着作的数量
    1.2 民国时期出版的目录着作类型
2 新编目录文献整理与出版概况
    2.1 公私藏书目录
    2.2 出版发行目录
    2.3 专题文献目录
    2.4 综合性书目汇编
    2.5 其他类型目录
    2.6 索引文献
3 民国时期目录着作整理出版现状及趋势
    3.1 整理的原版目录着作数量较多,但类型分布不平衡
    3.2 目录整理起步较晚,但近年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3.3 出版机构较为集中,出版规模大型化倾向明显

(4)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2.3.1 热力学熵概念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2.3.3 信息熵概念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2.3.5 信息熵的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3.2.1 构造指标矩阵
        3.2.2 标准化处理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3.3.1 数据来源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3.3.3 指标计算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4.1.1 研究假设
        4.1.2 测度思路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4.3.1 实证测算
        4.3.2 结果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5.1 构建指标体系
        5.1.1 准则层构建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5.2.3 计算权重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5.3.1 样本的特点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6.3 讨论
        6.3.1 未来研究展望
        6.3.2 研究局限性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5)S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值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内容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市值管理的核心内涵
        1.3.2 市值管理的影响因素
        1.3.3 市值管理的主要举措
        1.3.4 市值管理的绩效评价
    1.4 研究框架与意义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意义
2 理论基础
    2.1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信号传递理论
3 S药业公司市值管理现状分析
    3.1 公司经营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业务现状
        3.1.3 财务概览
    3.2 公司市值表现
    3.3 公司市值管理现状分析
        3.3.1 价值创造现状
        3.3.2 价值经营现状
        3.3.3 价值实现现状
    3.4 公司市值管理现状总结
4 S药业公司市值管理评价分析
    4.1 市值管理评价模型
        4.1.1 基础模型介绍
        4.1.2 评价模型的构建
    4.2 公司市值管理评价分析
        4.2.1 市值管理总体评价
        4.2.2 基础价值创造评价
        4.2.3 成长价值创造评价
        4.2.4 内在价值实现评价
    4.3 公司市值管理评价总结
5 S药业公司市值管理问题与优化方案
    5.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1 价值创造方面
        5.1.2 价值经营方面
        5.1.3 价值实现方面
    5.2 优化方案的设计基础
        5.2.1 优化方案设计的出发点
        5.2.2 优化方案的设计原则
        5.2.3 优化方案的实施主体
    5.3 优化方案的主要内容
        5.3.1 市值管理整体规划
        5.3.2 价值创造方面
        5.3.3 价值经营方面
        5.3.4 价值实现方面
    5.4 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5.4.1 综合保障促使决策层坚定推行
        5.4.2 考核监督促使执行层有效执行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数理逻辑发展史概述
    2.1 前史时期(古典形式逻辑时期)
        2.1.1 古典形式逻辑发展史简述(至17 世纪末)
        2.1.2 数理逻辑诞生的科学基础与思想基础
    2.2 第一阶段
        2.2.1 数理逻辑指导思想的提出
        2.2.2 布尔代数与关系逻辑的建立
    2.3 第二阶段
        2.3.1 集合论及其悖论
        2.3.2 数学基础三大学派对数理逻辑的贡献
        2.3.3 公理集合论的创建
        2.3.4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及其意义
        2.3.5 逻辑演算的建立与发展
    2.4 第三阶段
第3章 20世纪上半叶数理逻辑的引进
    3.1 罗素《数理逻辑》讲演及其影响
        3.1.1 《数理逻辑》讲演的历史背景
        3.1.2 《数理逻辑》讲演的内容及其影响
    3.2 《罗素算理哲学》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
        3.2.1 《罗素算理哲学》成书背景与内容
        3.2.2 《罗素算理哲学》引起的学术争论
    3.3 张申府对数理逻辑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贡献
        3.3.1 张申府生平
        3.3.2 数理逻辑学术活动与贡献
    3.4 数理逻辑其他方面的引介
        3.4.1 集合论与数学基础的引介
        3.4.2 数理逻辑基础理论的引介
    3.5 小结
第4章 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初步奠基(1920-1949)
    4.1 汪奠基《逻辑与数学逻辑论》与《现代逻辑》
        4.1.1 《逻辑与数学逻辑论》
        4.1.2 《现代逻辑》
    4.2 金岳霖的数理逻辑贡献
        4.2.1 金岳霖生平
        4.2.2 《逻辑》及其影响
    4.3 数理逻辑教育的初步开展
        4.3.1 中等教育中的数理逻辑
        4.3.2 高等教育中的数理逻辑
    4.4 留学人员的数理逻辑学习与研究
        4.4.1 留学人员基本情况
        4.4.2 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研究
    4.5 小结
第5章 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49-1966)
    5.1 数理逻辑的宣传与普及
        5.1.1 对数理逻辑唯心主义的批判
        5.1.2 数理逻辑科学价值的宣传
    5.2 数理逻辑科学研究的全面开展
        5.2.1 数理逻辑领域的学术交流
        5.2.2 “12 年远景规划”中的数理逻辑
    5.3 数理逻辑各领域重要研究成果
        5.3.1 理论研究成果
        5.3.2 应用研究成果
    5.4 数理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
        5.4.1 高等院校专门人才的培养
        5.4.2 科研机构专门人才的培养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民国时期数理逻辑发展的特点
        6.1.1 第一代数理逻辑学家的卓越贡献
        6.1.2 数理逻辑是引介的对象,而非研究的对象
        6.1.3 数理逻辑留学人员回国后开创新的局面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数理逻辑发展的特点
        6.2.1 数理逻辑从教学研究相结合到专门研究的阶段
        6.2.2 国家政策助推数理逻辑的发展
        6.2.3 中国数理逻辑学家的国际影响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优化及SUMO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
        1.2.2 列车速度曲线跟踪控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列车运行模型构建及参数描述
    2.1 列车运行受力分析
        2.1.1 列车牵引力
        2.1.2 列车制动力
        2.1.3 列车运行阻力
    2.2 列车运行模型构建
        2.2.1 基于时间的列车运行模型
        2.2.2 基于位置的列车运行模型
    2.3 线路及列车参数描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动态规划的目标速度曲线优化
    3.1 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问题描述
    3.2 动态规划算法简介
    3.3 动态规划求解目标速度曲线
        3.3.1 离散化处理
        3.3.2 速度状态缩减
        3.3.3 动态规划正向递推
        3.3.4 动态规划反向搜索
    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3.4.1 仿真验证
        3.4.2 算法比较
        3.4.3 位置离散化改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速度曲线跟踪
    4.1 列车速度曲线跟踪控制问题描述
    4.2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简介
    4.3 模型预测控制跟踪目标速度曲线
    4.4 仿真实验与分析
        4.4.1 基于位置的速度曲线跟踪
        4.4.2 基于时间的速度曲线跟踪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UMO的多列车运行平台搭建
    5.1 SUMO软件包简介
    5.2 SUMO仿真准备
        5.2.1 道路文件
        5.2.2 需求文件
    5.3 亦庄线列车运行平台
    5.4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宋代五大地理总志中蜀道记述的历史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范围界定
    四、学术史回顾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宋代五大地理总志的蜀道记述
    第一节 五大地理总志的蜀道记述
        一、宋代的行政区划
        二、宋代五大地理总志简述
    第二节 宋代狭义蜀道基本概况
        一、故道路线走向及其特点
        二、褒斜道的路线走向及其特点
        三、傥骆道的路线走向及其特点
        四、子午道的路线走向及其特点
        五、金牛道的路线走向及其特点
        六、米仓道的路线走向及其特点
        七、荔枝道的路线走向及其特点
第二章 宋代五大地理总志中的蜀道自然生态
    第一节 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的山川
    第二节 地理总志中的蜀道沿线动植物
第三章 宋代五大地理总志中的蜀道名胜古迹
    第一节 地理总志中的蜀道名胜古迹
    第二节 地理总志中的蜀道碑记石刻
第四章 宋代五大地理总志中蜀道记述对比研究及历史地理价值
    第一节 总志蜀道记述的内容详略与侧重对比
        一、从体例来看
        二、从内容来看
    第二节 《舆地纪胜》与《方舆胜览》蜀道记述对比
        一、从体例来看
        二、从内容来看
    第三节 宋代五大地理总志蜀道记述的历史地理价值
        一、文化遗存记述价值
        二、自然生态记述价值
        三、史料保存辑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乌鲁木齐城投集团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投公司
        2.1.2 发展战略
        2.1.3 转型发展战略
    2.2 理论基础
        2.2.1 波特菱形理论
        2.2.2 发展战略理论
        2.2.3 竞争战略理论
第3章 乌鲁木齐城投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3.1 乌鲁木齐城投集团发展概况
        3.1.1 城投集团概况
        3.1.2 现行战略
        3.1.3 运营状况
        3.1.4 存在的问题危机
    3.2 乌鲁木齐城投集团转型原因
        3.2.1 政策调整要求转型
        3.2.2 国资企业改革要求转型
        3.2.3 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转型
第4章 乌鲁木齐城投集团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4.1 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SWOT分析
        4.2.1 优、劣势分析
        4.2.2 机遇与威胁分析
    4.3 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4.3.1 SWOT分析总结
        4.3.2 国内先进城投公司转型经验
        4.3.3 城投公司转型战略方向
        4.3.4 市场化定位下的增长型战略选择
第5章 乌鲁木齐城投集团转型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5.1 转型发展战略原则
        5.1.1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
        5.1.2 坚持稳中求进原则
        5.1.3 坚持市场开放原则
        5.1.4 坚持集约发展的原则
    5.2 转型发展战略路径
        5.2.1 完善公司管理体系与组织构架
        5.2.2 建立新兴产业投融资模式
        5.2.3 重组城市建设传统投融资平台
        5.2.4 推进资本运作运营功能发挥
        5.2.5 强化国有资产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整合
    5.3 转型发展产业调整
        5.3.1 创新发展金融产业
        5.3.2 投资新兴装备制造业
        5.3.3 区域开发建设与土地房屋征收储备
        5.3.4 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
        5.3.5 PPP项目建设与投融资
第6章 乌鲁木齐城投集团转型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政策及制度保障
        6.1.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运营补偿机制
        6.1.2 对城市土地进行再规划再利用
        6.1.3 明确城投公司在经营城市资产中的定位
    6.2 健全企业管理体系
        6.2.1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6.2.2 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6.2.3 进行行业分类管理和专业管理
    6.3 完善投融资保障体系
        6.3.1 构建完整的乌鲁木齐市政府投融资体系
        6.3.2 建立健全投融资的风险预警和控制系统
        6.3.3 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偿债模式
    6.4 人才保障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索引目录
附录B 图索引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敦煌残写本《阃外春秋》(P.2501/P.2668)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篇:研究编
    第一章 《阃外春秋》基本面貌
        第一节 《阃外春秋》写卷叙录
        第二节 《阃外春秋》成书原因
        第三节 《阃外春秋》上献原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阃外春秋》内容研究
        第一节 《阃外春秋》的体例
        第二节 P.2668《阃外春秋》的史文
        第三节 P.2501《阃外春秋》史文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阃外春秋》部类归属及流传考述
        第一节 《阃外春秋》部类归属
        第二节 《阃外春秋》传播情况
        第三节 《阃外春秋》之价值
        本章小结
    结语
下篇:释录编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2000年主要目录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一)[D]. 尤梓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王一亭花鸟画研究[D]. 王忠民.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民国时期目录着作新编出版研究[J]. 段晓林,庄雷. 图书馆, 2021(01)
  • [4]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5]S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值管理研究[D]. 蒋国民.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D]. 苏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优化及SUMO仿真[D]. 孔繁鑫.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7)
  • [8]宋代五大地理总志中蜀道记述的历史地理研究[D]. 刘冰涛. 西南大学, 2020(01)
  • [9]乌鲁木齐城投集团转型发展战略研究[D]. 樊伟. 新疆大学, 2020(07)
  • [10]敦煌残写本《阃外春秋》(P.2501/P.2668)研究[D]. 宋若谷.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2000 年主要内容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