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醛使溴水褪色之谜(论文文献综述)
范素琴,钟文丽[1](2021)在《借力pH传感器探究乙醛与溴水反应机理》文中提出一、乙醛与溴水反应机理困惑的产生1.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在高中化学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第78~79页乙醛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了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乙醛与银氨溶液的反应,并认识了在反应中乙醛体现的都是还原性,而新制氢氧化铜和银氨溶液都是作为弱氧化剂起氧化作用。那么,乙醛遇到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等强氧化剂是否会因氧化还原而出现试剂褪色的现象呢?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就会产生困惑,并向我们讨教。因此,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会在课堂中给学生补充乙醛和酸性高锰酸钾、乙醛和溴水的褪色实验,
李锦玲[2](2020)在《基于科学论证的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科学论证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了教学应该具备的价值取向和能力取向,提出了五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强调学生应该具备证据意识,能够进行假设、分析、推理活动,形成证实或证伪某一主张的能力,这与科学论证的要求相一致。然而,在传统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中,往往较为关注实验的结果,忽视“论证”的过程,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和模型,科学论证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因此,本研究尝试提出基于科学论证的有机化学教学策略,以期发展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落实培养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为一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研究通过整理和分析所收集的相关文献,了解中学化学科学论证和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研究现状,结合新课标改革的要求,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对话教学、非形式逻辑学为理论指导,对桂林市某中学高二年级7班和10班的学生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研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纸笔测验法、实验研究法等。整个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四个步骤:首先,在科学论证和有机化学教学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问卷内容,选取桂林市某中学高二年级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和科学论证能力水平,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其次,根据有机化学知识的特点及发展科学论证能力的需求,遵循主体性、科学性、趣味性、发展性原则,构建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论证动力”、“利用结构模型,提供理论依据”、“组织实验探究,关联证据论证”、“敢于质疑批判,提高论证品质”的教学策略。然后,为检验所提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的部分内容为载体,开展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最后,为检验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向对两个班级的学生发放问卷,并利用SPSS 22.0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水平主要集中在水平2,即能够提出有理由支持的主张,但不能进行反驳活动,反驳能力较弱,其科学论证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所提教学策略经小范围的教学实践检验,证实其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科学论证能力,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由于研究对象、研究时间及研究者自身能力有限,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所提出的教学策略有待完善和发展,得出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王贺[3](2020)在《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苯及芳香烃”为例》文中提出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ARCS动机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凯勒(J.M.Keller)首先提出,是探讨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理论范式。该模型包含注意(Attention)、相关性(Relationship)、自信心(Confidence)、满意(Satisfaction)四个要素,简称“ARCS”动机模型。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苯及芳香烃”的知识内容为例,结合有关文献,提出了在教学中融入动机要素的“四环节”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并在和田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进行教学实践。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概述。主要叙述动机模型的研究背景,根据新课标对学习动机的培养要求,阐明选题缘由,综述ARCS动机模型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介绍本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ARCS动机模型及混合式教学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整理动机模型的相关理论以及该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对ARCS动机模型的构成要素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首先对实验班以及对照班的学业水平现状进行前测,收集前测数据,选用SPSS 25.0数据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保证所选班级化学成绩无明显差异。通过问卷前测调査,了解学生对苯及芳香烃的学习现况。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基于前几章的分析,以“苯及芳香烃”的知识点为教学实例。并混合PPT、图片、视频、教科书等多种教学资源,将ARCS动机模型四要素融入混合式教学的“四环节”教学设计中。应用“四环节”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了《苯》《苯的同系物》及《芳香烃》的教学案例。第五部分:结果与分析。教学实施完成后,进行“苯及芳香烃”相关知识的专项测试及学习状态的后测调查。使用SPSS 25.0软件对两个班的成绩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问卷星”软件分析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教学实施结果进行评估。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最后一部分基于教学案例的实施情况汇总研究成果,阐述研究工作的创新点,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与展望。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论证了将动机要素融入混合式教学设计中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动机要素的“四环节”教学设计模式,并进行了“苯”、“苯的同系物”及“芳香烃”的教学案例设计,以期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高铭俊[4](2019)在《“核心素养”为本的有机化学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在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学生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是为了发展其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能够从容地应对各种现实问题。如何让学生领悟学习的真谛,带着问题和思考走进课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化学教学的现实需要”以及“有机化学的地位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了研究背景,并对素养、核心素养以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三个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STSE理念以及深度学习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通过与一线教师访谈发现,虽然“核心素养”早已风靡全球,但一线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却是相对模糊,并表示缺乏能够真正适用于中学日常教学的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笔者又深入中学课堂教学一线,对有机化学落实核心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调研,以两种有代表性的有机化合物学习为例,一种是烃—《乙烯》;另一种是烃的衍生物—《葡萄糖》,分别挑选四节有代表性的中学常规课进行分析,发现在中学有机化学教学中,主要表现为: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方法;重讲解,轻讨论,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不容乐观。为此,笔者设计了两堂“素养为本”的有机常规课,通过分析多位优秀一线教师和专家点评,学生访谈以及后续观察发现,“素养为本”的有机化合物教学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其建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热爱化学,发展化学学科素养,促进其终身发展。最后,笔者结合实践经历提出了一些反思,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杭伟华,凌勇[5](2017)在《“溴水褪色”的观念建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核心素养明确了"育什么人"。基于这一目标,以"溴水褪色"教学为例,展示"站在观念建构的角度"设计教学,通过设置驱动性问题链、设计探究性实验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对化学知识进行反思、概括,从而提升化学学习能力,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陈思恭[6](2016)在《有机化学试题精粹》文中指出一、有机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1.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用CO2合成聚碳酸酯可降解塑料,实现"碳"的循环B.通过有机物合成可制造出比钢铁更强韧的新型材料C.二氧化碳和甲烷等物质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D.安装煤炭燃烧过程中的"固硫"装置,主要是提高煤的利用率
董顺,熊言林[7](2016)在《乙醇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探究教学》文中提出实验发现乙醇可使溴水褪色,引导学生探究乙醇使溴水褪色的可能原因,从而进一步强化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白建娥[8](2016)在《2016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 第六部分 有机化学基础》文中研究指明
张秀球,吴南萍,黎国华,王笃年,刘孝元,戈益超,曾应超,毛杨林[9](2015)在《2015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文中研究指明
陈思恭[10](2015)在《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分类精编与规律总结》文中指出纵观各地的高考试题,化学实验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内容。试题在考查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题型多变,知识点迁移量较大,对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研究新形势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是备战高考复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对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化学实验高频考点试题进行解析,旨在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高考实验题的命题方向和特点,
二、乙醛使溴水褪色之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醛使溴水褪色之谜(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科学论证的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
1.1.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3 有机化学教学的现实需求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学策略 |
2.1.2 论证与科学论证 |
2.1.3 科学论证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对话教学理论 |
2.2.3 非形式逻辑学理论 |
3 文献综述 |
3.1 中学化学科学论证的相关研究 |
3.2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相关研究 |
4 有机化学学习现状的调查 |
4.1 调查目的与内容 |
4.2 调查对象与方法 |
4.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5 基于科学论证的有机化学教学原则与策略 |
5.1 教学原则 |
5.1.1 主体性原则 |
5.1.2 科学性原则 |
5.1.3 趣味性原则 |
5.1.4 发展性原则 |
5.2 教学策略 |
5.2.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论证动力 |
5.2.2 利用结构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
5.2.3 组织实验探究,关联证据论证 |
5.2.4 敢于质疑批判,提高论证品质 |
6 基于科学论证的有机化学教学设计的实验研究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内容 |
6.3 实验方案 |
6.3.1 实验对象 |
6.3.2 实验变量 |
6.3.3 实验结果的检测方法 |
6.3.4 实验过程 |
6.4 教学实施案例 |
6.4.1 案例1—醇酚 |
6.4.2 案例2—醛 |
6.5 实验效果及分析 |
6.5.1 科学论证能力分析 |
6.5.2 学习成绩分析 |
7 研究结论和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反思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3)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苯及芳香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标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要求 |
1.1.2 高中化学学科学习现状的需求 |
1.2 ARCS动机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1 ARCS动机模型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ARCS动机模型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ARCS动机模型的概念界定 |
2.1.1 学习动机概念 |
2.1.2 学习动机分类 |
2.1.3 ARCS动机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混合式教学 |
2.2.2 游戏教学 |
2.2.3 数字化微格教学与微课 |
2.2.4 PBL教学 |
2.2.5 CBL教学 |
2.2.6 思维导图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人本主义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2.3.3 期望价值理论 |
2.3.4 成就动机理论 |
第三章 动机教学前期分析与准备 |
3.1 学业水平成绩的前测统计与分析 |
3.2 学生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2.1 前测调查问卷编制与发放 |
3.2.2 前测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3.3 教学课时安排 |
3.4 教学微课设计及制作 |
3.4.1 基于ARCS动机要素的化学微格教学技能整合 |
3.4.2 微课的前期制作 |
3.5 ARCS动机教学模型的建构 |
3.5.1 教学模型的建构 |
3.5.2 教学研究对象 |
3.5.3 教学实施方案 |
第四章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
4.1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苯”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
4.1.1 教材分析 |
4.1.2 学情分析 |
4.1.3 教学目标 |
4.1.4 教学思路 |
4.1.5 教学过程 |
4.1.6 教学反思 |
4.2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苯的同系物”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
4.2.1 教材分析 |
4.2.2 学情分析 |
4.2.3 教学目标 |
4.2.4 教学思路 |
4.2.5 教学过程 |
4.2.6 教学反思 |
4.3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芳香烃”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
4.3.1 教材分析 |
4.3.2 学情分析 |
4.3.3 教学目标 |
4.3.4 教学思路 |
4.3.5 教学过程 |
4.3.6 教学反思 |
第五章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教学实施结果与分析 |
5.1 课堂教学实践展示 |
5.1.1 教学课堂展示 |
5.1.2 学生思维导图作品展示 |
5.2 学业水平后测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
5.2.1 “苯及芳香烃”专项习题编制 |
5.2.2 “苯及芳香烃”专项试卷编制 |
5.2.3 “苯及芳香烃”专项试卷成绩统计与分析 |
5.3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5.3.1 后测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5.3.2 后测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核心素养”为本的有机化学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化学教学的现实需要 |
1.1.3 有机化学的地位作用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内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外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1.2.3 有机化学教学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核心素养 |
1.3.2 为有机化学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素养 |
2.1.2 核心素养 |
2.1.3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STSE教育理念 |
2.2.4 深度学习理论 |
3 一线教师对有机化学的认识和教学现状 |
3.1 一线教师对有机化学的认识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式和内容 |
3.1.4 调查结果 |
3.1.5 调查结论与思考 |
3.2 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
3.2.1 《乙烯》的教学现状 |
3.2.2 《葡萄糖》的教学现状 |
4 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机化学实践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内容 |
4.3 研究方案 |
4.3.1 研究对象 |
4.3.2 研究时间 |
4.3.3 研究调查及评价方式 |
4.4 研究过程 |
4.5 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
4.5.1 《乙烯》的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
4.5.2 《葡萄糖》的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思考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思考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有机化学试题精粹(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机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
1.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3.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4. 下列食品加工方法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的是() |
5. 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填序号)。 |
二、有机物的分类与命名 |
1. 下列化合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 请根据官能团的不同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 |
4.(1)某有机物分子中含有1个—C6H5、1个—C6H4—、1个—CH2—、1个—OH,该有机物属于酚类的结构有____种。 |
5. 请根据有机物结构的不同,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
三、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
3. 下列现象是由加成反应造成的是() |
4. 下列反应中前者属于取代反应,后者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5. 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
四、有机化学实验 |
1. 下列各组有机物只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的是() |
2. 能一次区分乙酸、乙醇、苯、四氯化碳4种物质的试液是() |
3. 提纯下列有机物(括号内的是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均正确的是() |
4.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是() |
五、多种官能团性质的比较 |
六、同分异构体的辨别与书写 |
1. 下列各组物质中,一定不是同分异构体的是() |
2. 下列有机反应的产物中不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的是() |
3. C6H14的各种同分异构体中,所含甲基数和它的一氯取代物的数目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4. 分子式为CnH2nO2的有机物A,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有机物B和C,且B在催化剂作用下可氧化为D。 |
七、合成材料 |
1. 下列物质中属于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5. 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来源不同,但它们在组成、结构、特性等方面仍有若干共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填序号)。 |
八、有机化合物的推断和知识应用 |
1. 富马酸(反式丁烯二酸)与Fe2+形成的配合物富马酸铁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药物之一,富马酸二甲酯是一种杀菌剂。以下是合成富马酸铁和富马酸二甲酯的一种工艺路线: |
2. 有机物M的分子式是C12H15O3Br,且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中部分产物已略去)。已知:E的水溶液呈酸性,分子中含有一个连有4个不同原子或原子团的碳原子;B分子除苯环外核磁共振氢谱中共有3组吸收峰,其峰面积比为4∶2∶1;1 mol F与足量的新制Cu(OH)2在加热条件下充分反应,可生成2 mol红色沉淀。 |
3. 以芳香烃A为主要原料合成有机物F和高分子化合物J,其合成路线如下: |
4. PMAA是一种“智能型”大分子,可用于生物制药中大分子与小分子的分离。下列是以物质A为起始反应物合成PMAA的路线: |
5. 聚苯基丙烯酸丙二醇酯(F)是一种应用前景很广的高分子材料。F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
一、有机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
1. D【解析】煤炭燃烧过程中的“固硫”装置,主要是减少SO2的排放,不是提高煤的利用率,D项说法错误。 |
2. C【解析】汽油标准由“国Ⅲ”提到“国Ⅳ”,意味着氮氧化物的排放尽可能减少,A项错误;光导纤维的成分是SiO2,属于无机物,B项错误;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不包括CO2,D项错误。 |
3. B【解析】丝、毛是蛋白质,燃烧产物除CO2和H2O外,还有氮和硫的化合物,B项说法错误。 |
4. A【解析】用硫黄熏制的银耳有毒;“牛肉膏”“瘦肉精”、三聚氰胺均对人体有害;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能使蛋白质变性,且有毒。(2)(5)(7)加工方法正确。 |
5.(4)(8)【解析】胶粒直径介于1nm至1 0 0 nm之间,2.5微米大于1 0 0 nm,不是胶体,(1)错误;开发利用可燃冰,可能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2)错误;塑化剂和白酒是混溶的,无法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3)错误;(4)正确;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是高温下N2和O2反应生成的,不是汽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5)错误;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化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6)错误;日常生活中用75%的乙醇溶液杀菌消毒,(7)错误;(8)正确。 |
二、有机物的分类与命名 |
1. D【解析】CH3OCH3的名称为二甲醚或甲醚;醇类命名要从离羟基最近端开始编号,B项中有机物的名称为2-丁醇;C项中有机物是二烯烃,正确的名称为1,3-丁二烯。 |
2. A【解析】丙氨酸和苯丙氨酸脱水,最多可生成4种二肽,(1)错误;(2)中化合物与苯通式不同,不是苯的同系物,(2)错误;(3)(4)正确;质子数碳原子少于氯原子,按照次序规则,(5)中物质名称是2-甲基-2-氯丁酸甲酯,(5)错误;(6)中两种化合物都是α-氨基酸,但官能团羟基数不等,不是同系物。 |
3. A、G B、J、M D F C、H E、I K |
三、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
1. A【解析】题干中的反应是加成反应,B项中反应是氧化反应,C、D两项中反应是取代反应。 |
2. D【解析】题干中的反应是取代反应,而A项中反应是氧化反应,B项中反应是消去反应,C项中反应是加成反应。 |
3. A【解析】B项中现象是取代反应造成的,C项中现象是萃取(不是化学反应)造成的,D项中现象是氧化反应造成的。 |
4. C【解析】A项,前者是取代反应,后者是氧化反应;B项,前、后均是加成反应;D项,前者是消去反应,后者是加聚反应。 |
四、有机化学实验 |
1. C【解析】A项,可用水来鉴别,与水互溶的是丙醇,不互溶、油层在上的是苯,不互溶、油层在下的是溴苯;B项,可选浓溴水来鉴别,甲苯不和溴水反应,苯酚和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己烯可使溴水褪色;C项,苯、甲苯和环己烷三者性质相似,无法鉴别;D项,可选新制Cu(OH)2悬浊液来鉴别,不能溶解Cu(OH)2的是乙醛,能溶解新制Cu(OH)2的是甲酸、乙酸,但加热时生成红色沉淀的是甲酸,无沉淀生成的是乙酸。 |
2. C【解析】与NaHCO3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是乙酸,不反应、不分层的是乙醇,分层、油层在上的是苯,分层、油层在下的是四氯化碳。 |
3. D【解析】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的三溴苯酚可溶于苯,用过滤的办法无法除去,A项错误;乙烯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成CO2,使得CH4中仍混有杂质,B项错误;乙醇更易溶于水,CCl4无法萃取,C项错误。 |
4. C【解析】电石与水反应除生成C2H2外,还有H2S等还原性杂质生成,溴水可与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A项错误;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加热反应,挥发出的乙醇可使KMnO4溶液褪色,B项错误;浓硫酸与蔗糖反应,溴水褪色,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氧化性,D项错误。 |
五、多种官能团性质的比较 |
1. C【解析】分枝酸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COOH、—OH和醚键4种官能团,A项错误;1 mol分枝酸最多消耗2 mol NaOH,B项错误;分枝酸中无酚羟基,不能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D项错误。 |
3. A【解析】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CHO,可与H2、O2反应,即可进行加成、还原、氧化反应;分子中的—COOH可进行酯化、中和、取代反应;分子中的醇羟基可进行消去反应;不能进行水解反应。 |
六、同分异构体的辨别与书写 |
1. C【解析】(1)乙醚是C4H10O,乙醇是C2H6O,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2)软脂酸是C15H31COOH,硬脂酸是C17H35COOH,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3)虽然淀粉与纤维素的通式相同,但结构和n值不同,因而不是同分异构体;(4)(5)(6)是同分异构体。 |
3. B【解析】写出C6H14的同分异构体,判断一氯代物的数目。根据等效氢原则可知,2个—CH3,能生成3种一氯代物;3个—CH3,能生成4种或5种一氯代物;4个—CH3,能生成2种或3种一氯代物。 |
七、合成材料 |
1. C【解析】聚乳酸塑料不属于新型高分子材料。 |
2. D【解析】聚乙烯中没有双键,单体乙烯中有双键,说明加聚反应中的链节与单体组成不相同,A项错误;乳酸可发生缩聚反应生成聚乳酸,说明单体是一种物质时可发生缩聚反应,也说明缩聚反应的单体可以是一种,B、C两项错误。 |
八、有机化合物的推断和知识应用 |
(10)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分类精编与规律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无机化学部分】 |
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高考题回放】 |
【新题速递】 |
二、实验用品的选择 |
【高考题回放】 |
【新题速递】 |
三、常见气体的制取、净化、收集 |
【高考题回放】 |
【新题速递】 |
四、物质的鉴别、鉴定 |
【高考题回放】 |
【新题速递】 |
五、物质的分离、除杂 |
【高考题回放】 |
【新题速递】 |
六、化学工艺流程 |
【高考题回放】 |
【新题速递】 |
七、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 |
【高考题回放】 |
【新题速递】 |
八、化学实验探究 |
【高考题回放】 |
【新题速递】 |
【有机化学部分】 |
一、有机物的鉴别和鉴定 |
【高考题回放】 |
【新题速递】 |
二、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 |
【高考题回放】 |
【新题速递】 |
三、新型有机物的制备 |
【高考题回放】 |
【新题速递】 |
四、课本实验的延伸 |
【高考题回放】 |
【新题速递】 |
参考答案: |
【无机化学部分】 |
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二、实验用品的选择 |
三、常见气体的制取、净化、收集 |
四、物质的鉴别、鉴定 |
五、物质的分离、除杂 |
六、化学工艺流程 |
七、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 |
八、化学实验探究 |
【有机化学部分】 |
一、有机物的鉴别和鉴定 |
二、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 |
三、新型有机物的制备 |
四、课本实验的延伸 |
四、乙醛使溴水褪色之谜(论文参考文献)
- [1]借力pH传感器探究乙醛与溴水反应机理[J]. 范素琴,钟文丽.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1(06)
- [2]基于科学论证的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研究[D]. 李锦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3]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苯及芳香烃”为例[D]. 王贺.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核心素养”为本的有机化学教学实践研究[D]. 高铭俊.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溴水褪色”的观念建构教学设计研究[J]. 杭伟华,凌勇.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7(09)
- [6]有机化学试题精粹[J]. 陈思恭. 试题与研究, 2016(32)
- [7]乙醇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探究教学[J]. 董顺,熊言林.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6(17)
- [8]2016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 第六部分 有机化学基础[J]. 白建娥.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6(Z1)
- [9]2015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J]. 张秀球,吴南萍,黎国华,王笃年,刘孝元,戈益超,曾应超,毛杨林.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5(Z1)
- [10]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分类精编与规律总结[J]. 陈思恭. 试题与研究,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