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民间走来的"泥土诗人"——简论徐玉诺和他的诗(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锋[1](2011)在《寻路的人—徐玉诺综论》文中研究指明徐玉诺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了大量作品,他的创作以“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指导,反映出中原家乡农村特有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表现出其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同时他在小说题材的拓宽、诗体解放的探索以及诗歌艺术追求上在当时表现出现代的先锋姿态,也有着比较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在寻求文学道路的过程中,徐玉诺正确的文学态度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在当时甚至对后来的为文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徐玉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案”提出,试图通过史料的挖掘对徐玉诺生活经历和主要作品的评述,并和同时代作家比较,论述他的文学寻路历程和深远、积极的影响。全文共分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徐玉诺及其作品的意义。第一章主要论述徐玉诺的生平和创作实绩。分两节进行论述:第一节,论述徐玉诺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之前的生活情况以及他所接受的教育情况。第二节,论述徐玉诺走上文学道路之后取得的创作实绩。第二章论述徐玉诺在中国现代文学道路上的寻求。分三节论述:第一节,阐述徐玉诺在小说题材拓宽方面的贡献,他将家乡的匪事写入小说,成为中原匪事主题小说叙述第一人。第二节,叙述徐玉诺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先锋姿态的探索。在当时极力要求新文学的条件下,在他的诗歌中语言较早用韵,把家乡方言入诗,较先使用象征、比喻、复沓、意象等手法,在很多方面都有开先之举。第三节,论述徐玉诺响应诗体解放的要求,在小诗、散文诗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散文诗创作方面贡献较大,是中国散文诗的早期开拓者之一,更是河南散文诗的最早尝试者。第三章论述徐玉诺在寻找文学道路的过程中,他对待文学的正确态度使他走上正确的文艺道路。结语主要论述徐玉诺一生寻路的经验对后世为文者的影响,指出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龙建人[2](2008)在《悲悯情怀·生态忧虑·家园追寻 ——世纪之交中国大陆乡村诗歌主题初探》文中认为乡村诗歌从上个世纪末以来开始兴盛,但是相对于先锋诗歌,乡村诗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即使有一些论着涉及一部分,但也只是一些简单的评论,其中存在的许多重要问题也没有得到深入的阐发。基于此,本文以乡村诗歌作为研究的对象,详细分析新旧世纪之交,中国大陆乡村诗歌中的主题指向。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分析乡土、新乡土、农村题材等内涵不确定,而研究者们又极易混用的几个概念入手,确定以乡村诗歌这个具有科学性的概念来统摄其它几个概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所发生的变化,为乡村诗歌的出现梳理出现实的背景。第二章从乡村诗歌的一般审美特征或者称作一般精神导向——苍凉和悲悯入手,论述乡村诗歌的主要内容:一是乡村诗歌蕴含着大量的分别以反映工业对乡村的破坏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生态意识,二是乡村诗歌中也蕴藏着诗人们回归大地和回归童年的意识。第三章则分析呈现于乡村诗歌中生态意识和返回意识的深层动因。本文认为这与诗人的世界观和文化身份有关。诗人由于诗歌写作的要求和受到西方批判“形而上学”的文化的影响,在世界观中坚持着移情化的思维方式,放弃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抹去了人类中心主义和强者中心主义的可能;又由于诗人深受现代文明深入农村时的负面影响,因而他们总是坚持着实现诗性的“农业人生”的意识,返回乡村和童年也就成了必然的表现。最后,本文指出,乡村诗歌在当下的诗歌创作中,是成就很大的一支,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创作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学史不应该忽略它的存在。
谢玉娥[3](2003)在《2002年10~12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提出
韩爱平[4](2002)在《从民间走来的"泥土诗人"——简论徐玉诺和他的诗》文中认为徐玉诺,生于1894年11月,河南鲁山县人。192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2年就出版了个人诗集《将来之花园》。以后几年间,他的新诗接二连三地问世,约有二百多首。这些诗作,以愤怒地诅咒黑暗现实与执着地希求美好未来为内容,表现出粗犷如黄河怒吼般的格调和月亮女神型的梦想,从而初步形成了他满带泥土气息、豪放而又清新的艺术风格。故此,徐玉诺不但是中国新诗运动早期的辛勤耕耘者,而且也是成绩卓着的重要新诗人,是一颗闪耀在20年代前期中国新诗天空中的引人瞩目的明星。
二、从民间走来的"泥土诗人"——简论徐玉诺和他的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民间走来的"泥土诗人"——简论徐玉诺和他的诗(论文提纲范文)
(1)寻路的人—徐玉诺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徐玉诺生平与创作实绩 |
一 狷介的寻路者 |
二 文学实绩钩沉 |
第二章 多种文体的探寻者 |
一 现代小说题材的拓宽 |
二 诗歌艺术道路上的探索 |
三 小诗、散文诗创作的尝试 |
第三章 文学之路:从迷茫到坚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悲悯情怀·生态忧虑·家园追寻 ——世纪之交中国大陆乡村诗歌主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乡村诗歌的概念及世纪之交的现实背景 |
第一节 几个历史性概念的梳理 |
第二节 乡村的陷落与乡村诗歌的产生 |
第二章 世纪之交乡村诗歌的主导精神 |
第一节 乡村诗歌中的悲悯情怀 |
第二节 乡村诗歌中的生态意识探微 |
第三节 家园意识与乡村诗人的精神返乡 |
第三章 乡村诗歌的主旨成因探析 |
第一节 乡村诗人的世界观 |
第二节“两栖人”的身心矛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没有答案,我依然思索(代后记) |
四、从民间走来的"泥土诗人"——简论徐玉诺和他的诗(论文参考文献)
- [1]寻路的人—徐玉诺综论[D]. 李建锋. 河南大学, 2011(08)
- [2]悲悯情怀·生态忧虑·家园追寻 ——世纪之交中国大陆乡村诗歌主题初探[D]. 龙建人. 贵州师范大学, 2008(09)
- [3]2002年10~12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J]. 谢玉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04)
- [4]从民间走来的"泥土诗人"——简论徐玉诺和他的诗[J]. 韩爱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