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10年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李金钰[2](2021)在《丹柴通痹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与西医基础治疗对比,观察丹柴通痹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心血管科就诊的气滞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入选病例6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治疗组予丹柴通痹汤+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基础治疗。以14天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1个疗程前后两组的中医疗效、西医临床疗效及安全指标,并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脱落病例4例,入组病例60例,每组30例。两组之间,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分布比较均无差异。2、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用药后,中医症候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为70%,经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4、在改善心绞痛方面: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5、心绞痛积分:治疗后两组的心绞痛积分,组内比较(P<0.05)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6、心电图: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63.33%和53.33%,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后两组Hcy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安全指标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丹柴通痹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方面疗效确切,能够有效降低中医症候积分、心绞痛积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心电图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适用于临床。
付思思[3](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PCI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择期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用的潜在优势,评判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按照相关标准选取冠心病病人40例,按编号随机分入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人,最后实际纳入37例,脱落3例。实验组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行假刺激,即接通电针仪的电源但无电流输出,治疗3d后行PCI术。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择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术前焦虑抑郁情绪、术后临床症状及心肌酶四项的影响。结果:(1)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在一般情况、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心肌酶四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治疗后,实验组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实验组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在胸闷程度、胸痛程度、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上,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心悸、气促、疲倦乏力、口干等症状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治疗后,实验组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3%;经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心肌酶四项:治疗后,实验组的心肌酶指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CI术前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2)PCI术前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可减轻冠心病患者的胸闷、胸痛等症状,减少胸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3)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PCI的临床治疗中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高。
张彤[4](2020)在《加味人参养荣汤治疗气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查阅和整理与气虚证相关的文献,挖掘出气虚证的研究主体、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等。2.通过观察气虚证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对依据调补元气法总结出的经验方加味人参养荣汤治疗气虚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有关临床评价,为缓解患者症状、推广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基于Gephi和CiteSpace软件对近10年气虚证的中医药文献进行挖掘。2.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观察2018年3月2019年3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门诊、武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的1865岁患者,试验入组为符合中医气虚证诊断标准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入颗粒组或饮片组,两组各50例,共100例。颗粒组采用加味人参养荣配方颗粒剂治疗,饮片组采用加味人参养荣传统汤剂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8周,第4周、第8周各复诊一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气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表、疲劳量表-14(FS-14)、疲劳自评量表(FSAS)、多维疲劳量表(MFI-20)、CD4+/淋巴细胞、IgA、IgG、IgM、C3、C4的变化,评价加味人参养荣配方颗粒剂与传统汤剂治疗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观察受试对象用药前后的生命体征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临床常用安全指标的变化,询问具体用药感受,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气虚证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李泽庚等人为高产作者,研究合作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合作网络较为密集,关键词中药复方从2018年开始突现,补中益气汤研究频次较高。2.研究实际纳入病例100例,脱落8例,完成受试者分析92例,其中颗粒组46例,饮片组46例。主要疗效指标:饮片组临床痊愈率10.9%,显效率43.5%,有效率30.4%,无效率15.2%,总有效率为84.8%;颗粒组临床痊愈率15.2%,显效率28.3%,有效率39.1%,无效率17.4%,总有效率为82.6%,饮片组总有效率略高于颗粒组,但两者差异性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疗效指标:就中医证候各症状分值而言,饮片组与颗粒组第4周中医证候各症状分值均较第0周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除饮片组懒言第8周分值与第4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两组第8周各症状分值与第4周比较均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饮片组与颗粒组第0周组间比较除气短、乏力分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各症状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就量表评分而言,饮片组和颗粒组治疗后气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表、FS-14、FSAS和MFI-20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两组降低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就免疫功能而言,两组治疗后CD4+/淋巴细胞、IgA、IgG、IgM、C3、C4含量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组间比较仅IgG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安全性指标:本研究不良反应共发生8例,其中颗粒组发生4例(8.7%),饮片组发生4例(8.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了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测,均未发现异常。结论:1.气虚证日益受到中医药研究者的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进一步加强不同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和资源整合,共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进步。2.本研究初步验证了加味人参养荣汤治疗气虚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课题组依据调补元气法总结出的经验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中医经典方剂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3.加味人参养荣汤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虚证各项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力有关。
羊措吉[5](2020)在《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属藏医临床医技医法理论基础研究。首先通过藏区十个县地级藏医院的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出院病人诊断病例为主,通过对疾病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筛选出四十余种藏区多发病。并以《秘诀补遗》和《工竹元旦加措藏医笔记》、《新编藏医学》三大藏医着作为主要指导依据,通过拜读名着、收集经验治疗药方、专家采访、临床实地考察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藏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把具有藏医特色的内服藏药及老药新用和新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整理,特别对已失传多年但近年来已恢复的藏医脉泻发等。重点研究对藏区常见病及多发病中极富成效,又顺应时代要求且经济实用的藏医药临床治疗方法中濒临失传的部分外治疗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简便化的总结。最终对这些藏区常见病的内服藏药,外治疗法的具体用药、用法、用量及疗程进行了系统且相对完整的整理和研究,以期为藏医药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临床理论支撑,使其临床使用更为方便。
张乾坤[6](2019)在《基于关联规则探索近10年心悸病相关文献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近10年有关心悸病的期刊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出心悸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医师使用中药治疗心悸病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8年12月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与心悸病相关的文献,利用关联分析提取不同证型的药物组合,总结现代中医治疗心悸病的用药规律。结果:(1)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心悸病出现频次较高的证型为气阴两虚、心脾两虚和痰火扰心。(2)治疗心悸病的常用单味中药有炙甘草、酸枣仁、黄芪、茯苓等,临床常用药对有龙骨-牡蛎、五味子-麦冬、桂枝-炙甘草等。(3)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气阴两虚型心悸常用单味中药为麦冬、炙甘草、五味子等,常用药对有五味子-麦冬、炙甘草-麦冬和生地黄-麦冬等,心脾两虚型心悸常用单味中药有当归、酸枣仁、黄芪等,常用药对有黄芪-当归和酸枣仁-当归和白术-当归等,痰火扰心型心悸常用单味中药有半夏、陈皮、茯苓,常用药对有陈皮-半夏、茯苓-半夏和竹茹-半夏等。结论: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心悸病不同证型的核心用药发现,气阴两虚型心悸病的核心用药为炙甘草-麦冬、五味子-麦冬和生地黄-麦冬,心脾两虚型心悸病的核心用药为黄芪-当归、白术-当归和酸枣仁-当归,痰火扰心型心悸病的核心用药为陈皮-半夏、茯苓-半夏和竹茹-半夏。
李文颢[7](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7707例脑卒中后遗症中药应用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近10年脑卒中后遗症病案的中药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总结中药应用规律。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岭南地区脑卒中后遗症的常用养生本草,并初步制定适合岭南地区的脑卒中后遗症中药养生方案。另外在数据挖掘的过程中,尝试改进关联规则的解读方法,提高数据挖掘的质量和效率。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梳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进展,以及中医养生学防治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为本研究打下基础。(2)检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10年主要诊断为“脑卒中”的病案2万余例,其中脑卒中后遗症8052例,最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7707例。对病案数据进行筛选和预处理后,整理出标准化的中药处方3976条。使用频数统计、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对中药数据进行整体的和分层次的研究,总结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中药应用规律。其中在关联规则的研究中,使用了“吻合度”这一新指标来辅助解读关联规则。(3)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公布的标准,筛选岭南地区脑卒中后遗症常用的养生本草,初步制定适合岭南地区的脑卒中后遗症中药养生方案。成果:(1)统计一般资料发现:脑卒中后遗症患病人群中,男性4775人次,女性2932人次;入院时间在四季中的分布较为平均,夏秋入院4211人次,冬春入院3496人次;入院科室情况中,针灸康复科5925人次,脑病中心987人次,其他科室795人次。统计主要诊断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5416例,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2249例,未特指出血或缺血的脑卒中后遗症42例。统计证型发现:气虚血瘀证4408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2305例、阴虚风动证641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77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65例、痰湿壅闭心神证30例、痰热内闭清窍证18例,其他类证158例。(2)共纳入中药处方3976条,共涉及中药374种,累计频数43017次;脑卒中后遗症的高频用药(使用频率>10%)有29种,通过因子分析筛选出9个公因子,包括25种核心药物,通过聚类分析聚为6类。由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支持度≥0.10的规则301条,并绘制了支持度-吻合度散点图(以下简称SF散点图)。(3)按照证型进行分层研究:①气虚血瘀证的高频用药(使用频率>10%)有20种,通过因子分析筛选出7个公因子,包括18种核心药物,通过聚类分析聚为5类。由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支持度≥0.10的规则360条,并绘制了SF散点图。②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的高频用药(使用频率>10%)有28种,通过因子分析筛选出10个公因子,包括25种核心药物,通过聚类分析聚为6类。由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支持度≥0.10的规则363条,并绘制了 SF散点图。③阴虚风动证的高频用药(使用频率>10%)有32种,通过因子分析筛选出8个公因子,包括27种核心药物,通过聚类分析聚为4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支持度≥0.05,吻合度≥0.30的规则488条,并绘制了 SF散点图。(4)通过筛选养生用药,得到气虚血瘀证的常用养生本草15种,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23种,阴虚风动证28种。(5)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适合岭南地区使用的脑卒中后遗症中药养生方案,初步拟定了不同证型的中药处方、养生协定处方和食疗处方。结论:(1)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在中药应用规律研究、针灸选穴规律研究、食疗养生研究及预防医学研究等方面,以回顾性研究为主;在证候学研究方面,以前瞻性研究为主。常用数据挖掘技术包括频数统计、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少数研究者使用了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隐马尔科夫模型等方法。最常用的数据挖掘工具是“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其次为“SPSS modeler”、“Microsoft Excel”、“Microsoft Sql server”、“R语言”等,个别研究者使用自主开发的数据挖掘工具。(2)通过一般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脑卒中后遗症的患病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夏秋入院者多于冬春;住院科室以针灸康复科为主,其次为脑病中心;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多于出血性;证型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和阴虚风动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的比例下降,气虚血瘀证的比例基本不变,阴虚风动证的比例上升;随着季节的变化,各证型比例没有明显波动。(3)通过3976条中药处方的数据挖掘,初步总结出脑卒中后遗症的中药应用规律。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中最关键的三味药是“茯苓-法半夏-陈皮”,中药处方常以补阳还五汤、温胆汤等为基础进行加减变化。又按照证型进行分层研究发现:①气虚血瘀证的处方中最关键的三味药是“黄芪-当归-川芎”;使用最多的药物组合是赤芍、桃仁、红花、黄芪、当归、川芎、地龙,在此基础上常加用茯苓、五指毛桃;其次较为常用的中药组合还有桂枝茯苓丸、二陈汤、四君子汤等。脑卒中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治疗以补气活血为主,兼顾通络、化痰、健脾。②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的处方中最关键的三味药是“陈皮-法半夏-茯苓”;使用最多的药物组合是法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白术、甘草,在此基础上常加用天麻、生姜、大枣、石菖蒲等;其次较为常用的方剂还有半夏白术天麻汤、补阳还五汤等。脑卒中后遗症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的治疗以燥湿化痰为主,兼顾健脾行气、活血通络。③阴虚风动证的处方中最关键的三味药是“山茱萸-山药-茯苓”;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是山茱萸、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其次较为常用的方剂还有镇肝熄风汤等。脑卒中后遗症阴虚风动证的治疗以滋阴为主,兼顾息风止痉、重镇安神。(4)通过筛选养生用药,得到常用养生本草共37种,其中13种属于药食同源本草。气虚血瘀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和阴虚风动证的治疗中使用频率最高,关联性最强的养生用药组合分别为“黄芪-当归-川芎”、“茯苓-陈皮-竹茹”和“茯苓-山茱萸-山药”。拟定了 3条养生协定处方,制定了分3个阶段的中药养生方案,为未来在临床开展实证研究以及中药养生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5)在中药关联规则分析中,使用了吻合度这一新指标(吻合度=支持度X提升度),并绘制“支持度-吻合度散点图”,从而实现了中药关联规则挖掘结果的可视化分析,为中医传统方剂在现代临床应用的实用性、科学性找到依据,对未来关联规则技术在中医、中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梓洁[8](2019)在《经—穴体外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康复作用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经-穴体外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均衡的临床试验设计,纳入急性心梗并成功行PCI术患者113例患者(剔除20例),最终纳入93例,随机分为三组:经-穴组31例,对照组30例,空白组32例。经-穴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的同时加入穴位刺激;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空白组仅常规西医治疗。经-穴组与对照组连续进行20天经-穴体外反搏与常规体外反搏治疗,三组分别于术后第2天及治疗20天后完成中医证候疗效积分、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心肺运动试验、试验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的数据收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与积分三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经-穴组87.1%、对照组76.67%、空白组59.37%,经-穴组与对照组组间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经-穴组与空白组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心理状态积分治疗前三组焦虑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经-穴组、对照组、空白组焦虑积分分别为:(4.29±2.94)、(8.03±3.32)、(8.03±3.47);治疗后各组焦虑积分间有显着差异(P<0.05),经-穴组与对照组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三组抑郁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经-穴组、对照组、空白组焦虑积分分别为:(3.87±1.63)、(7.8±0.76)、(10.88±1.83);治疗后各组抑郁积分间有显着差异(P<0.05),经-穴组与对照组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3.心肺运动试验在无氧阈水平下各参数的对比情况,三组患者心肺运动数值代谢当量(METs值)、公斤摄氧量(V02/kg)、摄氧量(V02)、氧脉搏(V02-HR)在治疗前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经-穴组、对照组、空白组三组数据经自身前后配对检验,经-穴组与对照组中 METs 值、V02/kg、V02、V02-HR 有显着差异(P<0.05)。无氧阈水平下,三组治疗后数据进行比较中METs值、V02/kg、V02、V02-HR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事后两两比较,经-穴组分别与对照组、空白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差值进行比较中METs值、V02/kg、V02、V02-HR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峰值水平下各参数的对比情况,三组患者心肺运动数值代谢当量(METs值)、公斤摄氧量(V02/kg)、摄氧量(V02)、氧脉搏(V02-HR)在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心率(HR)、心率储备(HRR)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5)。峰值水平下,治疗后,经-穴组METs值、V02/kg、V02、HR均值较前升高,HRR均值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ETs值、V02/kg、V02较前升高,HRR均值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V02-HR、HR较前升高,HRR均值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间在METs值、V02/kg、V02、HR、HRR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V02-HR中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数据经事后两两比较,在METs值、V02/kg、V02、HR、HRR 比较中,经-穴组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对照组优于空白组(P<0.05)。三组数据各项差值分析,METs值、V02/kg、V02、HRR、V02-HR有显着差异(P<0.05),HR 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中医证候疗效经-穴体外反搏与常规体外反搏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中医证候评分,且经-穴体外反搏优于常规体外反搏。2.心理状态评分经-穴体外反搏与常规体外反搏可以减少焦虑及抑郁积分,且经-穴体外反搏优于常规体外反搏。3.心肺功能经穴体外反搏与常规体外反搏可以改善患者无氧阈条件下的METs值、V02/kg、V02、V02-HR,改善峰值水平下的METs值、V02/kg、V02、HR,且经-穴体外反搏优于常规体外反搏。
陈纪华,梁睿智,刘运珠[9](2016)在《近10年针灸治疗血瘀型胸痹心痛的选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近10年针灸治疗血瘀型胸痹心痛的选穴情况,为今后展开相关的临床研究提供穴位依据。方法: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从中选出近10年来使用频次排名前20位的腧穴,应用聚类分析,结合针灸处方,分析其潜在的规律与联系,就腧穴的组方、归经、特性作一总结。结果:纳入的28篇文献中手厥阴经穴位使用的频率最高,为43.17%。具体穴位使用的总频次上,内关占14.5%,膈俞占10.8%,膻中、心俞各占9.0%,特定穴占92.0%。结论:针灸治疗血瘀型胸痹心痛以内关、膈俞、膻中、心俞等穴使用频次最高,以理气宽胸、活血化瘀为法,在辅引穴这两层腧穴选用上还兼顾安神、化痰等。在经脉的选用上则以手厥阴经为主。
梁睿智[10](2016)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针药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对2003-2013年针灸治疗本病的文献进行广泛搜集,系统整理,统计分析筛选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的常用腧穴。比较统计分析筛选穴结合药物、常规选穴结合药物和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研究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纳入冠心病心绞痛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统计分析筛选腧穴+西药组(治疗T组)30例,常规腧穴+西药组(对照A组)30例,单纯西药组(对照B组)30例。治疗T组予针刺结合口服西药治疗,腧穴选取内关、膻中、心俞、膈俞、足三里,基于2003-2013年针灸治疗冠心病选穴的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筛选所得的腧穴,每天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A组予针刺结合西药治疗,腧穴选取内关、膻中、巨阙、阴郄、郄门,参考王启才主编的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第277-278页“心绞痛”使用的腧穴,每天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单纯西药组仅予西药治疗,不予针刺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指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积分、中医症状积分,并比较三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组间比较:(1)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指标:发作次数、发作时间、负荷值治疗T组均低于对照A组(P<0.05),对照A组均低于对照B组(P<0.05)。(2)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积分方面:心绞痛稳状态情况(AS)、心绞痛发作情况(AF)及治疗满意程度(TS):治疗T组均高于对照A组(P<0.05),对照A组均高于对照B组(P<0.05);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及疾病认知程度(DS):治疗T组与对照A组相当(均P>0.05),治疗T组、对照A组均高于对照B组(P<0.05)。(3)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治疗T组低于对照A组(P<0.05),对照A组低于对照B组(P<0.05);(4)心绞痛症状疗效方面:治疗T组优于对照A组(P<0.05),对照A组优于对照B组(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指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积分、中医症状积分,治疗T组、对照A组与对照B组,治疗后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01)。结论:针药结合疗效较单纯西药疗效优。并且,统计分析筛选腧穴比常规腧穴疗效更优。通过应用统计分析,结合理论筛选腧穴,能优化临床选穴方案,能更有效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并能为今后针灸治疗选穴提供新的思路。
二、近10年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10年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丹柴通痹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代医学对稳定性心绞痛的认识 |
1.1.1 稳定性心绞痛认识过程及分类 |
1.1.2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
1.1.3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4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
1.1.5 冠心病的治疗 |
1.1.6 现代医学治疗冠心病的不足与展望 |
1.2 祖国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现状 |
1.2.1 冠心病心绞痛病名的认识 |
1.2.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
1.2.3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
1.2.4 冠心病心绞痛的内治疗法 |
1.2.5 冠心病心绞痛的针刺及外治疗法 |
1.3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西医诊断标准 |
2.1.3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1.7 终止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 |
2.2.2 治疗 |
2.2.3 观察指标 |
2.3 疗效指标判定 |
2.3.1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2.3.2 心绞痛积分评定标准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标准 |
2.3.3 中医证候疗效 |
2.3.4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
2.3.5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
2.4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4.1 安全性指标判定标准 |
2.4.2 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
2.5 统计学处理 |
2.6 结果 |
2.6.1 一般资料比较 |
2.6.2 疗效指标比较 |
2.6.3 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分布比较 |
2.7 不良反应记录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1.1 立题背景 |
3.1.2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3.1.3 丹柴通痹汤的方药分析 |
3.1.4 现代药理研究 |
3.1.5 临床疗效分析 |
3.2 结论 |
3.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PCI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终止标准 |
2.试验方法 |
2.1 器材准备 |
2.2 穴位选取 |
2.3 操作方法 |
3.疗效观察及评价 |
3.1 疗效观察内容 |
3.2 疗效评价标准 |
3.3 安全性评估指标 |
4.统计学处理 |
5.结果与统计分析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5.2 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
5.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5.4 总体疗效比较 |
5.5 心肌酶四项比较 |
6.安全性监测 |
6.1 生命体征比较 |
6.2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6.3 不良反应监测 |
第二部分 讨论 |
1.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 |
1.1 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
1.2 西医对冠心病的治疗 |
1.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概况 |
2.中医对胸痹的认识及治疗 |
2.1 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
2.2 中医对胸痹的治疗 |
3.经皮穴位电刺激 |
3.1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特点 |
3.2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应用优势 |
4.选穴依据 |
4.1 内关穴 |
4.2 大陵穴 |
4.3 心俞穴 |
4.4 厥阴俞穴 |
5.关于本试验的结果讨论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表 |
附录B 焦虑自评量表 |
附录C 抑郁自评量表 |
附录D 临床观察表 |
综述 近5年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围术期的临床应用概述 |
参考文献 |
(4)加味人参养荣汤治疗气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近10年气虚证中医药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4 研究方案 |
1.5 数据管理 |
1.6 统计学分析 |
1.7 试验流程 |
2 结果 |
2.1 人口学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
2.2 疾病信息比较 |
2.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4 中医证候各症状分值比较 |
2.5 量表评分比较 |
2.6 免疫功能 |
2.7 安全性观察 |
3 讨论 |
3.1 气虚证的理论探讨 |
3.2 调补元气法应用浅析 |
3.3 加味人参养荣汤组成及研究现状 |
3.4 加味人参养荣汤治疗气虚证的疗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正文 |
参考文献 |
(6)基于关联规则探索近10年心悸病相关文献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检索方法 |
3 纳入标准 |
4 剔除标准 |
5 数据预处理 |
5.1 证候规范 |
5.2 药名规范 |
6 建立数据表 |
7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文献统计结果 |
2 证型统计结果 |
3 中药统计结果 |
3.1 心悸病总体用药规律 |
3.2 气阴两虚型心悸病用药规律 |
3.3 心脾两虚型心悸病用药规律 |
3.4 痰火扰心型心悸病用药规律 |
讨论 |
1 心悸病的研究概况 |
1.1 心悸病的病名起源 |
1.2 心悸病的病因病机 |
1.3 心悸病的证型 |
1.4 心悸病的中医药治疗 |
2 数据挖掘系统与应用 |
2.1 数据挖掘系统 |
2.2 数据挖掘技术概况 |
2.3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
3 结果分析 |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文献信息数据表(部分) |
附录2:事实表(部分) |
附录3:文献综述 心悸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4 :在校期间论文和科研情况 |
(7)基于数据挖掘的7707例脑卒中后遗症中药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数据挖掘技术用于中医防治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1.1 研究概况 |
1.1.2 近3年研究进展 |
1.1.3 常用数据挖掘方法介绍 |
1.1.4 总结和展望 |
1.2 中医养生在脑卒中后遗症的应用研究进展 |
1.2.1 中国的脑卒中疾患复发率高,危害大 |
1.2.2 现代医学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现状及借鉴意义 |
1.2.3 中医预防脑卒中复发的现状 |
1.2.4 关于“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思考 |
第二章 近10年脑卒中后遗症病案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建立数据库 |
2.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
2.3.3 数据预处理 |
2.3.4 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工具和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描述性统计 |
3.1.1 一般资料的统计分析 |
3.1.2 主要诊断和证型的统计分析 |
3.2 脑卒中后遗症的中药数据挖掘 |
3.2.1 全部病案的中药数据挖掘 |
3.2.2 分层研究——脑卒中后遗症3个主要证型的数据挖掘 |
3.3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使用“吻合度”指标的意义 |
第四章 适合岭南地区的脑卒中后遗症中药养生方案的拟定 |
4.1 养生用中药的筛选 |
4.1.1 筛选标准 |
4.1.2 筛选结果 |
4.1.3 小结与讨论 |
4.2 中药养生方案的拟定 |
4.2.1 方案流程 |
4.2.2 中药处方的设置 |
4.2.3 中成药或养生协定处方的设置 |
4.2.4 食疗处方的设置 |
结语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全部病案的中药关联规则 |
附录2: 气虚血瘀证的中药关联规则 |
附录3: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中药关联规则 |
附录4: 阴虚风动证中药关联规则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8)经—穴体外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康复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体外反搏在冠心病康复的研究现状 |
一、体外反搏的作用原理 |
二、体外反搏的作用机制 |
第三节 经络-腧穴-络病理论与冠心病关系 |
一、经络-腧穴与冠心病关系 |
二、络病理论与冠心病治疗 |
第四节 经-穴体外反搏的研究情况 |
第五节 心肺运动试验在冠心病康复研究中的评估作用 |
一、心肺运动试验概述 |
二、心肺运动试验指标与冠心病康复的关系 |
三、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一、诊断标准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脱落及终止实验标准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研究方法 |
三、随机分组方法 |
四、对照设计 |
五、治疗方法 |
六、观察指标 |
七、技术路线图 |
八、统计分析 |
第五节 研究结果 |
一、基线资料比较 |
二、证候疗效评价 |
三、心理状态评价 |
四、心肺运动结果评价 |
五、脱落及终止实验情况 |
第六节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基线资料分析 |
第二节 疗效分析 |
一、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二、心理状态评价 |
三、心肺运动试验结果评价 |
第三节 结论 |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五节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近10年针灸治疗血瘀型胸痹心痛的选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方法 |
1.4 数据提取 |
2 研究结果 |
2.1 腧穴使用频次 |
2.2 聚类分析 |
2.3 组方结构 |
2.4 特定穴 |
2.5 腧穴归经 |
3 讨论 |
3.1 腧穴与组方 |
3.2 特定穴的运用 |
3.3经脉的运用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针药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1.1 病名及症状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
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2.1 分型 |
2.2 发病机制 |
2.3 稳定型冠脉病新认识 |
2.4 预防与治疗 |
2.4.1 药物治疗 |
2.4.2 血运重建 |
3 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的进展 |
3.1 单纯针刺治疗 |
3.2 电针治疗 |
3.3 针灸合用治疗 |
3.4 针罐结合治疗 |
3.5 针药并用治疗 |
3.6 其他疗法 |
4 2003-2013 年对针灸治疗冠心病(胸痹心痛)选穴的数据挖掘* |
4.1 资料和方法 |
4.1.1 检索范围及方法 |
4.1.2 评价对象的确定 |
4.1.3 选穴标准 |
4.1.4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文献检索结果 |
4.2.2 选穴频次结果 |
4.2.3 聚类分析结果 |
4.3 讨论 |
4.3.1 聚类分析概述 |
4.3.2 现代文献对针灸治疗胸痹选穴规律考察 |
4.3.3 现代文献对针灸治疗胸痹选穴潜在规律探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病例概述 |
2.1.1 受试者来源 |
2.1.2 受试范围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剔除标准 |
3 观察指标 |
3.1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指标 |
3.1.1 Holtet数据收集 |
3.1.2 Holter对心肌缺血的判定标准 |
3.1.3 Holter指标 |
3.2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 |
3.2.1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 |
3.2.2 SAQ赋值 |
3.2.3 SAQ积分表填写注意事项 |
3.3 中医症状积分 |
3.3.1 中医症状评估要素 |
3.3.2 中医症状赋值与计算 |
3.4 心绞痛症状疗效 |
3.4.1 心绞痛症状分级 |
3.4.2 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 |
4 统计方法 |
5 治疗方法 |
5.1 针刺器具的选择 |
5.2 针刺治疗 |
5.2.1 统计分析筛选腧穴+西药组 |
5.2.2 常规腧穴+西药组 |
5.2.3 单纯西药组 |
5.3 西药治疗 |
5.4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5.5 治疗期间异常情况处理 |
6 研究结果 |
6.1 一般资料 |
6.1.1 分组情况 |
6.1.2 各组基线资料 |
6.2 疗效观察 |
6.2.1 Holter指标比较 |
6.2.2 SAQ积分比较 |
6.2.3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6.2.4 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临床依据 |
2 治疗方法 |
2.1 腧穴的归经 |
2.2 腧穴的部位 |
2.3 腧穴的特性 |
2.3.1 内关 |
2.3.2 膻中 |
2.3.3 心俞 |
2.3.4 膈俞 |
2.3.5 足三里 |
2.3.6 巨阙、郄门、阴郄 |
2.4 腧穴的作用机制 |
2.4.1 物质基础 |
2.4.2 效应途径 |
2.5 腧穴的配伍意义 |
3 观察指标的科学性及结果意义 |
3.1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指标 |
3.1.1 心肌缺血发作次数 |
3.1.2 心肌缺血持续时间 |
3.1.3 负荷值 |
3.2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积分 |
3.2.1 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维度) |
3.2.2 心绞痛稳定状态情况(AS维度) |
3.2.3 心绞痛发作情况(AF维度) |
3.2.4 治疗满意程度(TS维度) |
3.2.5 疾病认知程度(DS维度) |
3.3 中医症状积分 |
3.4 临床疗效 |
3.5 小结 |
3.6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近10年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丹柴通痹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D]. 李金钰. 河北大学, 2021(11)
- [3]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PCI的应用研究[D]. 付思思.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加味人参养荣汤治疗气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D]. 羊措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基于关联规则探索近10年心悸病相关文献用药规律[D]. 张乾坤.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基于数据挖掘的7707例脑卒中后遗症中药应用规律研究[D]. 李文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经—穴体外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康复作用初探[D]. 张梓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近10年针灸治疗血瘀型胸痹心痛的选穴研究[J]. 陈纪华,梁睿智,刘运珠. 湖南中医杂志, 2016(11)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针药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D]. 梁睿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