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室限制性充盈血流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和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左心室限制性充盈血流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和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一、急性心梗后左室限制型充盈血流对病人预后诊断意义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伟[1](2021)在《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首先,选取2001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所有已发表或注册登记的试验,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CBM数据库、Wan Fang Data、维普数据库以及CNKI;国外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搜集有关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还有在中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和美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检索已行临床实验但未发表的相关文献。其次,开始筛选文献,主要是2名研究者各自单独实施、从中挖掘合格数据,评价是否可用,最后得到筛选的合格文献数据。用Cochrane风险偏倚的评估工具,来衡量此次研究文献的质量的高低。使用Rev Man 5.3版本软件行统计分析,以LVEDD、NT-proBNP、Hs-CRP、LVEF,为主要的研究指标,检测文献及数据异质性,并用敏感性分析评价结果的稳定性,用森林图展示最后结果,是否发表偏倚则通过考量漏斗图判断。结果:1.通过数据库检索到的8398篇相关文献,通过逐层筛选,剩余适合研究的文献10篇即10项研究,包括患者1145例,包括实验组573例,对照组572例,9个实验报告了LVEF的改善情况,5个试验报告了LVEDD的改善情况,7个试验包含有Hs-CRP的改善情况,8个试验包含有NT-proBNP的改善情况。2.10个样本研究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的评估工具,以此来衡量此次研究文献的质量的高低,故此次研究的10项研究结果中,包含8项研究为A级;2项研究为B级;0项研究为C级。代表本次试验的文献整体的质量高。3.(1)以LVEF为研究指标:9项研究,包括1085例患者。异质性较高,采用随机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28,95%置信区间为(4.08-6.47),且具有统计学意义,z=8.67,p<0.05,说明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独使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改善5.28。提取只有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5项研究,做异质性检验,结果I2=37%<50%,Q检验的P值>0.1,使用固定效应合并研究的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4.20,95%CI(3.44-4.96),Z=10.81,P=0.00001<0.05,有统计学的意义,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参附注射液)治疗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改善4.20;(2)以LVEDD为研究指标:4篇文献,研究试验患者纳入了345例。做异质性检验后,提示文献数据间异质性小,P=0.75>0.1,I2=0%<50%,使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86,95%置信区间为(-6.52,-5.20),且具有统计学意义,z=17.34,p=0.00001<0.05,说明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较单独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改善5.86;(3)以Hs-CRP为研究指标,7篇文献,共纳入患者589例。异质性较高,寻找异质性原因,从中选出均为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共有4篇文献,再次行异质性检验,I2=0%<50%,且Q检验的P=0.94>0.1,提示本次亚组研究选择的文献之间没有异质性,故可以使用固定效应的方法计算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24,95%CI(-5.87,-4.61),Z=16.35,P=0.00001<0.05,有统计学的意义,以Hs-CRP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参附注射液)治疗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治疗效果改善5.24;(4)以NT-proBNP为研究指标:8篇文献,共961例患者。异质性较高,查找异质性原因,从中选出均为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共有4篇文献,再次行异质性检验,I2=21%<50%,且Q检验的P=0.28>0.1,提示本次研究选择的文献之间没有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亚组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行亚组分析,汇总的MD值为-2159.36,95%CI(-2186.11,-2132.61),Z=158.22,P<0.05,有统计学的意义,以NT-proBNP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rh BP联合中药治疗相比较rh BNP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治疗效果的改善2159.36。结论:该研究以LVEDD、NT-proBNP、Hs-CRP、LVEF,四个为主要的研究指标,行系统评价即Meta分析得出结论:在基础治疗之上rh BNP联合中药相比较在基础治疗之上仅使用rh BNP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效果好,其中尤其是联合使用参附注射液这一中药的效果改善情况最优。

柴文文[2](2021)在《左心房容积及应变参数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功能及预后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患者左心房容积及应变参数与AMI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事件)的关系,为AMI患者预后预测提供超声参考指标。2、研讨二维斑点追踪检测技术(2D-STI)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左心房功能里发挥的实用价值。方法:这项实验是对泰州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0年9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70例患者进行二维超声、M型超声及2D-STI超声检查,且对研究对象是否出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事件)进行5个月的随访。根据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把这些患者分别纳入A组(LAVI≥30 ml/m2,34例)和B组(LAVI<30 ml/m2,36例),另外选取36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C组)。1、测量A、B、C三组与左心参数测值相关的心脏常规参数包括:给所有入选者进行二维超声和M型超声检查,测量他们的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这其中,LAd是在左室长轴面上度量得出来的,LVEF是采用Simpson法度量出来的。2、2D-STI技术测量A、B、C三组的容积相关参数包括:运用2D-STI软件技术来测取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和左心房收缩期前容积(LAVp),并参照给出的公式计算出左心房总排血分数(LATEF)和左心房被动排血分数(LAPEF),左心房主动排血分数(LAAEF)和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3、2D-STI技术测量A、B、C三组的应变相关参数包括:运用2D-STI软件工具来分析左心室心尖位置各切面的动态化影像数据资料,在取得的左心房容积曲线上测量并计算左心房收缩期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和左心房舒张早期平均峰值应变率(mSRe)、左心房舒张晚期平均峰值应变率(mSRa)和左心房收缩期平均峰值应变(mSs)。4、MACE事件随访:以上研究对象离院5个月后通过门诊、再住院及电话对其进行随访,记录其是否发生MACE事件。结果:1、基础信息的比较:A、B、C组入选者的性别、身高、体重、体表面积(BSA)和心率等基础体征信息被纳入比较,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均P>0.05)。比较最终入选者的年龄这类统计资料时,分析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组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B、C这两个组(P<0.01),但B、C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无显着差异(P>0.05)。2、A、B、C组的患者常规超声检查参数的均值比较:A和B这两组相比于C组,A、B组的LAd均值都明显增大,LVEF均值都明显减小,且这种改变更为明显的是A组,以上差异均具有一定统计学分析意义(均P<0.05)。3、2D-STI技术所测得的A、B、C组各项容积参数的均值比较:A和B这两组相比于C组,A、B两组的LAVmin均值、LAVp均值都明显增大,LATEF均值、LAPEF均值都减小,且这种改变更为明显的是A组,差异都具有一定的统计学分析意义(均P<0.05)。A组相比于C组,A组的LAVmax均值、LAVI均值都稍微增大,LAAEF均值稍微减小,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特征意义(均P<0.05)。但是当B、C两组的LAVmax均值、LAVI均值、LAAEF均值进行比较时,差异无明显统计学特征意义(均P>0.05)。4、2D-STI技术所测得的应变参数及其绝对值的分析比较:A和B这两组相比于C组,A、B两组所测得的mSRs、mSRe和mSs的绝对值均降低,且这种改变较为明显的是A组,差异都有一定统计学分析意义(均P<0.05)。A组相比于C组,A组受检患者mSRa绝对值的水平显着减低(P<0.05),但是当B、C两组的mSRa绝对值水平进行比较时,差异不具有明显统计学特征意义(P>0.05)。5、LAVI与左心房容积、应变等参数的相关性:LAVI与患者年龄、LAd、mSRs、mSRe、mSRa、mSs和LVEF等参数明显相关。其中呈正相关的是年龄、LAd等参数,呈负相关的是mSRs、mSRe、mSRa、mSs和LVEF等参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MACE事件出现的概率与各个典型参数之相关性:在5个多月的临床随访观察时间里,B组患者该时限内发生典型MACE事件的比例显着低于A组(B组27.78%,A组58.82%),差别具有一定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单一因素的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示,与变量MACE事件的发生频率所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变量年龄、LAd、LVEF、mSRa、LAVI等(均P<0.05),相关性尤其显着的因素是mSRa绝对值及LAVI值(均P<0.01)。采用ROC曲线法进行预测价值评估,发现mSRa绝对值对MACE事件预测的AUC为0.73,最佳截断值为2.17(1/s)。结论:1、二维超声结合2D-STI能检测出AMI患者左心房功能的改变,其中LAVI≥30ml/m2、mSRa绝对值<2.17(1/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MACE事件的强有力预测因子。LAVI越大、mSRa绝对值越小,说明AMI患者左心房重构往往越严重,患者发生MACE事件的风险往往越大,预后可能越差。在疾病诊疗方面,有效地把各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因素相结合起来看,能减少错漏和误判。将左心房容积和应变参数相结合,可使两者相互补充,这样能更好地预测AMI患者的不良预后。2、2D-STI可以评估AMI患者左心房应变能力的改变,为判断AMI患者早期左心房功能损害及运动失同步提供一种重要的评测手段。

赵鸿泽[3](2020)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时间窗与心室重塑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从整个发病时间窗来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急救时间窗与再灌注治疗后心室重塑(Ventricular remodeling,VR)的相关性,为指导临床提供急救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手术并住院治疗的STEMI患者共253例,根据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容积增长率(Left ventricular end-to-end volume growth rate,△LVEDV)是否大于或等于20%分为两组,即VR组(n=87例)和非VR组(n=166例)。准确收集各组患者的资料:(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身高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高尿酸血症史、外周动脉硬化史)、既往用药史(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ARB)、降脂药、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首次医疗接触方式、冠脉病变情况、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室壁活动障碍;(2)血清学生化指标:肌酐(Creatinine,CREA)、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3)急救时间窗:入门至球囊扩张(Door to balloon,D2B)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on,FMC-to-B)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ymptom onset to first medical contact,SO-to-FMC)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Symptom onset to balloon,STB)时间;(4)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end-diastolic thinkness,IVS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end-diastolic thinkness,LVPW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index,LVESVi)、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长率(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growth rate,△LVEDV)、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生化指标及急救时间窗等情况,以SO-to-FMC时间大于120min定为暴露因素,行四格表统计分析,得出暴露因素SO-to-FMC>120 min与左室重塑的关联性;对入选患者行急救时间窗与心室重塑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最后做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心室重塑的危险因素。结果:(1)VR组与非VR组基线资料比较:1)VR组高尿酸血症史、首次医疗接触方式中的其他(院内发病、门诊发病)高于非VR组,性别(男性)、首次医疗接触方式中的急诊低于非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吸烟史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资料基本具有可比性;2)两组急救时间窗及LVEF比较:VR组SO-to-FMC时间、STB时间均高于非VR组,而LVEF低于非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C-to-B时间、D2B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SO-to-FMC时间比较:将SO-to-FMC时间>120 min定为暴露因素,做四格表统计分析显示SO-to-FMC时间>120 min是STEMI患者发生左室重塑存在正关联,其中x2=13.66,OR值2.85,95%置信区间(1.62,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所有入选患者急救时间窗与左室重塑指标行S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O-to-FMC时间(rs=0.21,P<0.001)、STB时间(rs=0.23,P<0.001)与左室重塑指标LVEDd呈正相关;SO-to-FMC时间(rs=0.37,P<0.001)、STB时间(rs=0.36,P<0.001)与左室重塑指标LVESd呈正相关;SO-to-FMC时间(rs=0.30,P<0.001)、STB时间(rs=0.31,P<0.001)与左室重塑指标LVEDV呈正相关;SO-to-FMC时间(rs=0.36,P<0.001)、STB时间(rs=0.37,P<0.001)与心室重塑指标LVESV呈正相关;SO-to-FMC时间(rs=0.38,P<0.001)、STB时间(rs=0.38,P<0.001)与心室重塑指标LVESVi呈正相关;SO-to-FMC时间(rs=0.33,P<0.001)、STB时间(rs=0.35,P<0.001)与心室重塑指标LVEDVi呈正相关;SO-to-FMC时间(rs=0.40,P<0.001)、STB时间(rs=0.39,P<0.001)与ΔLVEDV呈正相关;SO-to-FMC时间(rs=-0.27,P<0.001)、STB时间(rs=-0.28,P<0.001)与IVSD呈负相关;STB时间(rs=-0.22,P<0.001)与LVPWD呈负相关;SO-to-FMC时间与LVPWD无显着相关性(P>0.05);而SO-to-FMC时间、STB时间与LVMI无显着的相关性(P>0.05);D2B时间、FMC-to-B时间与左室重塑指标无显着相关性(P>0.05);Logistics回归示:SO-to-FMC时间(OR=1.001,95%CI:1.001,1.002)、SO-to-FMC时间>120min(OR=2.82,95%CI:1.42,5.61)及STB时间(与SO-to-FMC时间具共线性,方差膨胀因子大于200)均是STEMI患者心室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高尿酸血症史、首次医疗接触方式与左室重塑指标均无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SO-to-FMC时间、STB时间是STEMI患者发生心室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心梗后心室重塑指标(LVEDd、LVESd、LVESV、LVEDV、LVESVi、LVEDVi、ΔLVED)呈正相关;SO-to-FMC时间>120min是STEMI患者发生心室重塑的危险因素,将SO-to-FMC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可能降低患者心室重塑发生率,减轻后期心血管不良事件,这为临床提供了思考。

万尊慧[4](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无复流现象高危因素的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血运重建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PCI可使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正常血流,大部分患者的心肌得到有效的灌注,但仍有部分患者即使开通了IRA,但心肌仍无法获得正常的血流灌注,从而出现无复流的现象。其可导致心肌进一步坏死、梗死范围扩大、心室扩张、心室重构,造成心力衰竭和致死性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从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因此,AMI患者PCI术后心肌是否得到有效的灌注是PCI成功的首要问题,但是目前,对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学机制、诊断、防治等相关因素的研究仍不明确。本文通过对无复流现象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从而明确高危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PCI防治的有效措施,从而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进一步提高生存率。研究方法:收集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就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行直接PCI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共213例,通过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MI)的标准(冠脉前向血流TIMI≤2级诊断为无复流,TIMI分级为3级为正常血流),将病人分为2组,其中无复流的患者有98例,正常血流的患者有115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的特点、相关生化指标等,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应用X2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变量;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高危因素;最后得出相应连续性变量预测的最佳临界点。研究结果:通过对正常血流与无复流患者相关因素的比较,应用x2检验、非参数检验、T检验等分析,发现无复流组在年龄、Killip分级≥II级、发病至血管开通的时间、术前TIMI血流分级、术前TIMI血流分级≤1、血栓负荷、血栓负荷≥4、侧枝循环、侧枝循环≤1、ST段抬高的导联数、ST抬高的导联数≥4、ST段抬高的幅度、ST段抬高幅度≥0.4、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等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发病至血管开通的时间、白细胞计数、TIMI血流分级≤1、侧枝循环≤1、血栓负荷≥4、ST段抬高的导联数≥4是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心梗发病至血管开通的时间、白细胞计数、TIMI血流分级≤1、侧枝循环≤1、血栓负荷≥4和ST段抬高的导联数≥4与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显着相关,且均可作为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侧枝循环≤1可显着影响AMI患者无复流现象的发生。2、年龄、心梗发病至血管开通的时间和白细胞计数均可作为心梗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最佳界限值分别为67.5岁、7.5h、12.955*109/L。

朱贝利[5](2020)在《心肌梗死后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血浆半乳糖凝集素3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在临床上呈现出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预后差。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由心肌长期缺血、缺氧或坏死所导致的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并逐渐成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心肌梗死后引起的ICM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更高、预后更差。新近研究表明,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是一种β半乳糖结合蛋白,在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在临床上成为诊断心力衰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Gal-3在心肌梗死后引起的ICM心力衰竭中的确切作用国内外少有研究。目的研究心肌梗死后缺血性心肌病(ICM)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3)的表达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07至2019-02在我院收治的29例心肌梗死后ICM心衰患者(心梗后ICM心衰组,均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符合ICM及心衰诊断标准),27例非心肌梗死后ICM心衰患者(非心梗后ICM心衰组,排除心肌梗死,行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符合ICM及心衰诊断标准),21例非ICM心衰患者(非ICM心衰组,行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符合心衰诊断标准),22例正常对照患者(正常对照组,行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超声心动图正常并排除心衰诊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四组患者血浆中Gal-3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表达水平,并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其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应用ROC曲线进行敏感度和特异性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四组患者Gal-3水平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随后将四组患者Gal-3水平两两比较:心梗后ICM心衰组Gal-3水平均高于非心梗后ICM心衰组、非ICM心衰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非心梗后ICM心衰组、非ICM心衰组Gal-3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非心梗后ICM心衰组和非ICM心衰组Gal-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ROC分析,Gal-3对心力衰竭诊断的ROC AUC为0.989,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Gal-3对心梗后ICM心衰诊断的ROC AUC为0.753,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四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其中LVEDD、LVEF有显着差异(P<0.01),心梗后ICM心衰组LVEDD最高,LVEF最低。将四组患者LVEDD水平两两比较:心梗后ICM心衰组LVEDD水平均高于非心梗后ICM心衰组、非ICM心衰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梗后ICM心衰组、非ICM心衰组LVE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梗后ICM心衰组和非ICM心衰组LVE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四组患者LVEF水平两两比较:心梗后ICM心衰组LVEF水平均低于非心梗后ICM心衰组、非ICM心衰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梗后ICM心衰组、非ICM心衰组LVEF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梗后ICM心衰组和非ICM心衰组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梗后ICM心衰组Gal-3水平与LVEDD成正相关(P<0.05),LVEF成负相关(P<0.05),与LAD无明显相关性(P>0.05)。非心梗后ICM心衰组、非ICM心衰组、正常对照组Gal-3水平与其LAD、LVEDD、LVEF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心梗后ICM心衰患者血浆中Gal-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Gal-3对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Gal-3对心梗后ICM心衰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Gal-3能够间接反映心梗后ICM心衰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

华玥[6](2017)在《补阳还五汤抑制TGFBR1防治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心肌纤维化(Cardiac Fibrosis)是心室重构的主要特征,是指由于心脏组织中心肌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胶原蛋白的浓度和体积分数显着增加,各种类型的胶原比例失衡,排列秩序紊乱,降低心脏组织的顺应性,加速心室重构的进展,最终引发心力衰竭、猝死,是远期发生心源性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但其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制作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模型,探索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抗大鼠心梗后心肌纤维化模型的作用。进一步探讨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对纤维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补阳还五汤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从信号转导方面阐述补阳还五汤防治心肌纤维化的机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中采用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发掘TGFBR1作为补阳还五汤抗心肌纤维化靶点后,采用虚拟筛选技术从补阳还五汤有效成分中筛选出20个能与TGFBR1结合的候选化合物,再使用机器学习对筛选结果进行优化,应用同位素标记法检测筛选成分对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作用,应用免疫共沉淀WB法检测检测筛选成分对靶点蛋白水平影响,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筛选成分对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补阳还五汤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远期生存率、心脏形态和功能,抑制心肌组织间质胶原沉积,该作用可能通过拮抗TGF-β1/Samd信号通路从而抑制心肌纤维化的作用。补气组对心梗后心肌纤维化改善作用与补阳还五汤作用相似,而活血组作用较差,提示补阳还五汤中补气药和活血药之间通过协同作用而发挥功效。通过虚拟筛选技术和机器学习最终确定补阳还五汤组分中的黄芪皂苷Ⅳ为TGFBR1有效作用成分。与TGF-β1刺激模型组相比,同位素标记脯氨酸渗入实验结果显示黄芪皂苷Ⅳ能呈剂量依赖性抑制TGF-β1诱导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P<0.0001),WB结果显示黄芪皂苷Ⅳ能显着抑制TGFBR1的表达,以及下游信号分子Smad2、Smad3的磷酸化(P<0.0001),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黄芪皂苷Ⅳ能显着抑制TGFBR1下游心肌纤维化相关基因CTGF、TIMP1和MMP9的表达水平。结论:补阳还五汤在补气药和活血药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抑制TGF-β1/Samd信号通路,有效缓解甚至逆转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进程,且在组方中君药黄芪之补气组抗心肌纤维化作用明显。基于TGFBR1这一靶点,通过计算机辅助虚拟筛选和机器学习筛选,并在心肌成纤维细胞中体外验证了黄芪皂苷Ⅳ作为补阳还五汤抗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有效成分,是潜在的TGFBR1抑制剂。

毛幼林[7](2015)在《急性心梗患者无复流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对急性心梗患者无复流的预防作用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的患者,经冠脉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或经冠脉给予生理盐水,观察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对急性心梗患者无复流预防作用疗效的差异。探讨药物联合治疗对预防STEMI患者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STEMI并且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9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A组98例(经冠脉导管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和试验B组98例(经冠脉导管给予生理盐水),分析术后各组患者血运,心脏功能相关参数的改善情况。并且观察随访术后1个月与6个月内两组患者的主要心脏不良反应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的发生率,观察指标包括靶血管血运重建、急性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再次心肌梗死以及死亡。结果:经冠脉导管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的患者TIMI血流明显优于经冠脉导管给予生理盐水的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房早、短阵房速、房颤和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发生率在经冠脉导管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的患者明显少于经冠脉导管给予生理盐水的患者。在经冠脉导管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的患者的室扑或室颤、窦性心动过缓、二度及以下房室传导阻滞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例数无显着差异。CK峰值、CK-MB峰值及ST段回落比例在经冠脉导管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的患者明显优于经冠脉导管给予生理盐水的患者。并且术后在经冠脉导管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的患者PCI术后5-7天及PCI术后1月的LVEF、LVESV及LVEDV明显优于经冠脉导管给予生理盐水的患者。但是,PCI术后6月的LVEF、LVESV及LVEDV在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别。主要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包括死亡、靶血管重建、再发心梗、再发心绞痛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在经冠脉导管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的患者也低于经冠脉导管给予生理盐水的患者。结论:经冠脉导管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明显优于采用冠脉导管内给予生理盐水。第二部分急性心梗患者血栓抽吸后通过不同途径给药预防慢流的疗效观察目的采用血栓抽吸合并冠脉导管内给药和抽吸导管中心腔给药的两种方法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了解疗效的差异。探讨血栓抽吸合并药物治疗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2年5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STEMI并且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A组40例(血栓抽吸并经冠脉导管给药)和试验B组40例(血栓抽吸并经抽吸导管中心腔给药),分析术后各组患者血运,心脏功能相关参数的改善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6个月内各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MACE)的发生率,包括再发心绞痛、急性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死亡。结果血栓抽吸并经抽吸导管中心腔给药的患者与并经指引导管给药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脂、是否有高血压病史、是否有吸烟史进行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心功能Killip分级,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中性粒细胞比值,并进行心脏彩超射血分数的检查,上述结果两组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时间、梗死相关血管的分布、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情况、侧枝循环的发生情况、血栓积分以及术前的TIMI血流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平均支架的长度和直径,后扩张平均压力方面也没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栓抽吸并经抽吸导管中心腔给药术后达到TIMI3级血流的患者明显多于血栓抽血并经指引导管给药的患者,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在血栓抽吸并经抽吸导管中心腔给药术后达到TMP3级血流的患者明显多于血栓抽血并经指引导管给药的患者,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CI术后1小时,在血栓抽吸并经抽吸导管中心腔给药患者的心电图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50%的例数显着高于在血栓抽吸并经指引导管中心腔给药患者,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患者在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射血分数)、再次血管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死亡及发生非致命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血栓抽吸并经抽吸导管中心腔给药患者的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发生率明显低于血栓抽吸并经指引导管中心腔给药患者。1个月随访时,抽吸合并抽吸导管中心腔给药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最好,心绞痛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与抽吸合并指引导管中心腔给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抽吸合并抽吸导管中心腔给药组再次血管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死亡及发生非致命的脑血管事件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6个月抽吸合并抽吸导管中心腔给药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最好,心绞痛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与抽吸合并指引导管中心腔给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抽吸合并抽吸导管中心腔给药组再次血管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死亡及发生非致命的脑血管事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血栓抽吸合并抽吸导管中心腔给药冠脉导管内给药途径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明显优于采用血栓抽吸合并冠脉导管内给药途径。

曹媛[8](2013)在《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前后心功能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几十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而且研究者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识别和清除冠状动脉狭窄上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已成为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缺血心肌再灌注的重要措施。但微循环障碍及再灌注损伤现象的出现,使得开放动脉理论受到一定程度质疑。PCI前后心功能改善的研究多集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且结果存在较多争议,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多支冠脉病变患者的研究多集中在应用生存分析方法探讨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上,应用多种超声指标综合量化评估其PCI前后心功能变化的研究尚无报道。目的本研究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方法,结合SYNTAX评分及残余SYNTAX评分综合评价PCI对不同病变程度及不同血运重建程度的多支病变患者心功能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运重建策略对预后的影响。研究对象及方法病例组为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其中多支血管病变患者62例。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所有病例组均采用Judkins法行体位造影并置入支架。根据SYNTAX积分系统将多支病变患者病变程度分为3个亚组:轻度(0-17分)、中度(17~27.5分)及重度(≥27.5分)冠脉病变组;根据残余SYNTAX评分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rss=0)及不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rss>0)。收集一般资料及实验室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天及术后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GE 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M3S探头,探头频率1.7-3.4MHz,测量指标包括:①采用简化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②二尖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血流频谱(E峰)、舒张晚期血流频谱(A峰)、E/A;③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频谱(Ea波)、舒张晚期运动频谱(Aa波)、收缩期运动频谱(Sa波),并计算E/Ea和E/Ea×Sa的值;④组织多普勒Tei指数。采用SPSS13.0及Graphpad Prism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及作图,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检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着性水准为P<0.05。结果1.基本资料比较: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室检查中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超声指标也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2.病例组:和PCI术前相比,术后1天LVEF无明显改善(P>0.05),E/A明显增高(P<0.05),E/Ea、Tei指数、E/Ea×Sa明显降低(P<0.05);术后1月各超声指标较术前及术后1天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3.多支病变患者不同病变程度亚组间的比较: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术前Tei指数、E/Ea×Sa依次显着升高(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病变组PCI术后1天及术后1月的Tei指数、E/Ea×Sa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轻度和中度病变组术后1天及术后1月Tei指数和E/Ea×Sa变化率均明显大于重度病变组(均P<0.05)。4.多支病变患者CR组与IR比较:CR组SYNTAX评分明显低于IR组(P<0.05);CR组和IR组PCI术后1天及术后1月Tei指数、E/Ea×Sa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CR组术后1月Tei指数和E/Ea×Sa变化率明显大于IR组(均P<0.05)。5.相关性分析:SYNTAX评分与E/Ea、Tei指数、E/Ea×Sa均呈正相关,与LVEF、E/A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8,0.777,0.724,-0.592,-0.561,均P<0.05。结论1.患者多存在血脂异常,PCI可以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功能,而且舒张功能比收缩功能更早发生改善。2.组织多普勒Tei指数、E/EaxSa可较敏感地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3.PCI术可明显改善多支病变患者的心功能,但PCI对于重度病变患者的短期疗效不及轻中度病变者。完全血运重建者比不完全血运重建有更好的心功能改善率。

陈永乐[9](2012)在《超声评价心肌灌注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相关性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超指标及心肌灌注的影响1.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超指标的影响目的:在缺血性心肌病中研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对二维、三维心脏超声指标的影响。方法:20只比格犬随机分成CRT组(实验组)和非CRT组(对照组),每组10只。每条比格犬均开胸结扎第一对角支及其相关吻合支,制作比格犬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在心肌梗死后2周植入三腔起搏器。实验组启动起搏器,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照组不启动起搏器。在基础状态、CRT术前、CRT术后4周,分别行二维及三维心超检查,测量LVEF、 LVEDV、 LVESV、 Cir12SD、 R12SD和L12SD,研究CRT对LVEF、 LVEDV、 LVESV、 Cir12SD、 R12SD和L12SD的影响。结果:基础状态及CRT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LVEF、 LVEDV、 LVESV、 Cir12SD、 R12SD和L12SD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CRT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LVEF、 LVEDV、 LVESV、 Cir12SD和R12SD分别为53。3±12.6%vs.39.2±6.9%,30.0±4.1ml vs.34.0±2.1m1,14.3±2.5ml vs.22.8±4.3m1,31.2±6.9msvs.41.7±10.8ms和43.9±17.1ms vs.65.7±9.7ms(p均<0.05)。CRT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L12SD分别为55.4±9.7ms vs.55.9±15.0ms(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犬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缺血性心肌病的左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1.2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肌灌注的影响目的:采用心肌声学造影超声心动图(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MCE)研究在缺血性心肌病中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 blood flow, MBF)的变化。方法:20只比格犬随机分成CRT组(实验组)和非CRT组(对照组),每组10只。每条比格犬均开胸结扎第一对角支及其相关吻合支,制作比格犬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在心肌梗死后2周植入三腔起搏器。实验组启动起搏器,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照组不启动起搏器。在基础状态、CRT术前、CRT术后4周,分别行MCE检查,测量A、p和MBF值,研究CRT对A、p和MBF值的影响。结果:基础状态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A、8和MBF值分别为13.5±4.2dBvs.15.2±3.2dB,5.2±2.31/s vs.5.1±2.21/s,70.2±11.3dB/s vs.76.4±9.3dB/s(p>0.05)。在CRT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A、p和MBF值分别为7.2±2.8dB vs.7.7±1.7dB,3.3±1.61/s vs.3.0±1.91/s,25.9±5.9dB/s vs.23.6±5.7dB/s(p均>0.05)。在CRT术后4周实验组的A、p和MBF值较对照组有显着提高,分别为11.3±2.7dBvs.9.0±3.5dB,4.2±1.21/s vs.3.1±1.81/s,49.8±15.5dB/s vs.28.5±4.6dB/s(p均<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犬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缺血性心肌病的心肌灌注。第二部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研究2.1生化指标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目的:在缺血性心肌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研究B型脑钠肽(brain-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20只比格犬随机分成CRT组(实验组)和非CRT组(对照组),每组10只。每条比格犬均开胸结扎第一对角支及其相关吻合支,制作比格犬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在心肌梗死后2周植入三腔起搏器。实验组启动起搏器,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照组不启动起搏器。在CRT术后4周根据比格犬对CRT的疗效,将CRT组分成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在基础状态、心肌梗死后1小时、心肌梗死后1天、CRT术前、CRT术后2周和CRT术后4周,分别留取比格犬血清,测量血清BNP、 CRP和MPO水平,比较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中BNP、 CRP和MPO的区别,研究CRT术前血清BNP、 CRP和MPO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在基础状态、心梗后1小时、心梗后1天及CRT术前,对照组、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的血清BNP、 CRP (?)口MPO水平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CRT术后2周及术后4周,CRT有效组血清BNP、 CRP和MPO水平较CRT无效组和对照组有显着的降低(p均<0.05)。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CRT术前BNP、 CRP和MPO的水平对CRT疗效的预测AUC分别为0.576、0.696和0.596,p均>0.05。结论:在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模型中,血清BNP、 CRP和MPO水平随时间变化而改变。有效的CRT可以降低血清BNP、 CRP和MPO的水平。CRT术前血清BNP、 CRP和MPO水平不能有效预测CRT术后的疗效。2.2超声指标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目的:在缺血性心肌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研究LVEDV、 LVESV、 Cir12SD.R12SD和L12SD,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20只比格犬随机分成CRT组(实验组)和非CRT组(对照组),每组10只。每条比格犬均开胸结扎第一对角支及其相关吻合支,制作比格犬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在心肌梗死后2周植入三腔起搏器。实验组启动起搏器,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照组不启动起搏器。在CRT术后4周根据比格犬对CRT的疗效,将CRT组分成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在基础状态、CRT术前和CRT术后4周,分别测量LVEF、 LVEDV、 LVESV、 Cir12SD、 R12SD和L12SD,比较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中LVEF、 LVEDV、 LVESV、 Cir12SD、 R12SD和L12SD的区别,研究LVEDV、 LVESV、 Cir12SD、 R12SD和L12SD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在基础状态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的LVEF、LVEDV、LVESV、Cir12SD、 R12SD和L12SD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CRT术后4周,CRT有效组中LVEF、 LVEDV和R12SD较CRT无效组有显着的改善(p均<0.05),而LVESV、 Cir12SD和L12SD在两组间无明显的改善(p>0.05)。在CRT术前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的LVEDV、 Cir12SD、 R12SD和L12SD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是两组间的LVESV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46)。CRT术前LVESV与CRT的疗效呈现强相关(相关系数r=0.836,p=0.010)。以CRT术前LVESV为17.3m1为截值,预测CRT的疗效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100%。结论:CRT可以有效的改善缺血性心肌病的LVEF、 LVEDV、 LVESV、 Cir12SD和R12SD。缺血性心肌病CRT术前的LVEDV、 Cir12SD、 R12SD和L12SD均无法有效预测CRT术后的疗效。缺血性心肌病CRT术前的LVESV可以预测CRT术后的疗效。2.3心肌灌注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目的:运用MCE在缺血性心肌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研究A、β和MBF值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20只比格犬随机分成CRT组(实验组)和非CRT组(对照组),每组10只。每条比格犬均开胸结扎第一对角支及其相关吻合支,制作比格犬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在心肌梗死后2周植入三腔起搏器。实验组启动起搏器,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照组不启动起搏器。在CRT术后4周根据比格犬对CRT的疗效,将CRT组分成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在基础状态、CRT术前和CRT术后4周,分别测量A、p和MBF值,比较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中A、p和MBF值的区别,研究CRT术前A、p和MBF值对CRT术后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在基础状态下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的LVEF、 A、β和MBF之间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CRT后4周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的LVEF、 A和MBF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的β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CRT术前A和β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两组间的MBF有统计学差异。MBF对CRT的疗效有预测价值(p=0.042)。CRT术前MBF与CRT的疗效呈现强相关(相关系数r=0.917,p=0.001)。以CRT术前MBF=24.9dB/s为截值,其预测CRT的疗效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100%。结论:CRT术前的A和β不能有效预测CRT术后疗效。CRT术前MBF与CRT的疗效呈中度相关。缺血性心肌病CRT术前MBF对CRT疗效具有预测价值。第三部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肌灌注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研究在缺血性心肌病中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肌灌注水平得到改善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20只比格犬随机分成CRT组(实验组)和非CRT组(对照组),每组10只。每条比格犬均开胸结扎第一对角支及其相关吻合支,制作比格犬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在心肌梗死后2周植入三腔起搏器。实验组启动起搏器,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照组不启动起搏器。在CRT后4周根据CRT疗效将实验组分成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分别采集各组比格犬左室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研究基础状态、CRT术后4周对照组、CRT有效组和CRT无效组中TGF-β1、p-Smad2/3和Smap2/3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心肌组织中TGF-β1p-Smad2/3和Smap2/3的表达处于较低水平。心肌梗死后梗死边缘组织内TGF-β1、 p-Smad2/3和Smad2/3的表达明显升高。CRT术后4周CRT有效组梗死边缘区的胶原纤维明显少于对照组和CRT无效组;同时CRT有效组的TGF-β1p-Smad2/3(?)(?)Smad2/3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和CRT无效组(p<0.05)。结论: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有效的个体中,CRT可以通过抑胄(?)TGF-β1、 p-Smad2/3和Smad2/3的表达,减少胶原组织沉积和心肌纤维化达到改善心功能和心肌灌注的目的。

刘俊英,纳丽莎[10](2011)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AMI患者PCI术前、后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行皮冠状动脉介入(PC I)术前、后的左室舒张功能。方法 30例首次确诊为AM I患者,行PC I术前及术后1个月和3个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QTVI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频谱,并分析左室舒张功能评价资料。结果 30例AM I患者术后1、3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左室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及其与左室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A)比值E/A、二尖瓣环平均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m)及其与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m)比值Eam/Aam增高,心率(HR)、E/Eam显着减低(均为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E、Eam、E/A、Eam/Aam增高(P<0.05或P<0.01),E/Eam减低(P<0.01),HR未见明显变化(P>0.05)。本组AM I患者舒张功能异常以充盈迟缓型为主,少数为假性正常型,未见限制型。等容舒张时间在舒张功能充盈迟缓时延长,假性正常化时缩短至正常范围(P<0.01)。年龄、HR都是舒张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年轻AM I患者的舒张功能在PC I术后显着提高,QTVI所测E/Ea可反映左室舒张功能异常,Ea、Ea/Aa E/A联合及IRT可更准确地反映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程度,估测AM I后左室心肌缺血受损程度。

二、急性心梗后左室限制型充盈血流对病人预后诊断意义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梗后左室限制型充盈血流对病人预后诊断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实验设计
第2章 综述 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重组人脑利钠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2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3 结语
第3章
    3.1 研究对象(文献检索结果)
    3.2 研究方法(文献的筛选和纳入)
    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5 讨论
第4章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存在的问题
    4.4 今后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检索策略汇总表(检索表达式)
    附录 B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信息汇总表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左心房容积及应变参数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功能及预后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仪器使用及方法
    3.测量及观察指标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2.常规超声参数比较
    3.2D-STI所测左心房容积参数比较
    4.2D-STI所测左心房应变参数比较
    5.LAVI与相关参数的相关性比较
    6.AMI患者5个月内MACE事件的比较
    7.各参数与MACE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比较
    8.梗死部位与MACE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比较
讨论
    1.AMI患者左心功能变化
    2.年龄对AMI患者心脏功能造成的影响
    3.AMI患者左心房容积参数变化的原因分析
    4.AMI患者左心房应变参数变化的原因分析
    5.AMI患者相关参数与MACE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6.展望及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心动图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功能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时间窗与心室重塑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无复流现象高危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概念及目前的现状
    2.2 发生的机制
    2.3 诊断的方法
    2.4 临床治疗
        2.4.1 药物治疗
        2.4.2 非药物治疗
    2.5 小结及展望
第3章 研究对象、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相关定义
    3.2 研究方法
        3.2.1 病史采集及体征
        3.2.2 辅助检查
        3.2.3 治疗方法
        3.2.4 统计学的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相关因素的比较
        4.1.1 无复流与正常血流组基本情况的比较
        4.1.2 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手术相关因素的比较
        4.1.3 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心电图、心脏彩超结果的比较
        4.1.4 无复流与正常血流组化验结果的比较
    4.2 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无复流发生的高危因素
    4.3 通过ROC曲线确定年龄、时间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的界限值
        4.3.1 年龄预测的ROC曲线
        4.3.2 发病至血管开通的时间预测的ROC曲线
        4.3.3 白细胞计数预测的ROC曲线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心肌梗死后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血浆半乳糖凝集素3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半乳糖凝集素3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补阳还五汤抑制TGFBR1防治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拆方研究探索补阳还五汤中抑制心梗后心肌纤维化及TGFBR1信号通路激活的机制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虚拟筛选结合机器学习探索补阳还五汤中抑制TGFBR1的有效成分
    2.1 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研究生期间成果
致谢

(7)急性心梗患者无复流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对急性心梗患者无复流的预防作用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急性心梗患者血栓抽吸后通过不同途径给药预防慢血流的疗效观察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经验与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个人简历及在博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前后心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及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超声评价心肌灌注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超指标及心肌灌注的影响
    1.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超指标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1.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肌灌注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研究
    2.1 生化指标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2.2 超声指标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2.3 心肌灌注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肌灌注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研究主要结果
研究创新之处
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拓展方向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AMI患者PCI术前、后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与设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CI术后AMI患者舒张功能恢复情况
    2.2 不同类型左室舒张功能异常各舒张功能指标的比较
    2.3 舒张功能恢复情况与患者年龄
    2.4 年龄、HR及舒张功能各参数间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四、急性心梗后左室限制型充盈血流对病人预后诊断意义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D]. 赵永伟. 北华大学, 2021(12)
  • [2]左心房容积及应变参数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功能及预后中的价值[D]. 柴文文.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时间窗与心室重塑的相关性研究[D]. 赵鸿泽.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无复流现象高危因素的分析[D]. 万尊慧. 吉林大学, 2020(08)
  • [5]心肌梗死后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血浆半乳糖凝集素3的临床意义[D]. 朱贝利.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补阳还五汤抑制TGFBR1防治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D]. 华玥.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7]急性心梗患者无复流治疗的临床研究[D]. 毛幼林. 郑州大学, 2015(03)
  • [8]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前后心功能变化的研究[D]. 曹媛. 山东大学, 2013(11)
  • [9]超声评价心肌灌注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 陈永乐. 复旦大学, 2012(03)
  • [10]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AMI患者PCI术前、后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J]. 刘俊英,纳丽莎.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05)

标签:;  ;  ;  ;  

左心室限制性充盈血流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和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