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创业投资体制建设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婷[1](2021)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期,为了深化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政策驱动下风险投资业获得较大的鼓舞,资本市场建设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风险投资金额为7630.94亿元,风险投资案例数为8234起。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提升新三板、设立科创板、完善创业板。其中,提升新三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推进“双创战略”实施有更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为,新三板是专门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孵化平台。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是真正的中小微企业,它们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达不到上市条件,但自身又具有融资需求和发展愿望。这部分企业的数量较大,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最多的时候为2017年末达到11630家。本文认为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属于“双创战略”框架中的重要支撑内容。它们具备共同的政策目标,即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发展。然而,学界对“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主题并未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前期学者较多地关注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而对风险投资与场外市场企业的探讨较少。前期学者较多的关注风险投资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结果,而忽略风险投资的影响机制和宏观溢出效果。针对以上现实背景和研究不足,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价值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受资企业,它可能对整个产业或区域都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从宏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和溢出机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获得政策启示,为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和充分释放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提供有益的借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全球疫情尚未得到缓解,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常态化时期。中国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业能否在更大范围普及和更高层次推进。而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平台作为纽带将资本与中小企业的发展连接起来。毋庸置疑,新三板便是这个重要的连接纽带。因此,以中小企业为切入点,探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法、数理模型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该主题。全文的逻辑思路为“提出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分析+机制分析→实证检验→结论”。就具体章节而言,本文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共分4个章。其中,第1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与研究设计;第2章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章对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理论;第4章描述了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是本文的核心,包括3个章。其中,第5章为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第6章从微观视角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7章从宏观视角验证了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和溢出效应。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第三部分重在“解决问题”。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并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和提出研究展望。通过研究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机制分析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治理作用机制、认证作用机制、支持作用机制对被投新三板企业发挥积极作用。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创业企业有信任风险投资的企业文化,风险投资人的声誉资本昂贵且失难复得,风险投资和创业企业能建立建设性的互动关系。(2)风险资本投于新三板企业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其中,竞争合作机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协作链接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当前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投入金额较小。因此,风险投资通过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的效果可能会被削弱。风险投资溢出机制有效运作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政府有适当的引导政策,市场环境存在适度的竞争,中小微企业具备吸收能力,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完善。(2)微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且这种正向作用并非风险投资自选择效应的结果。(2)风险投资通过改善新三板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股票流动性、外部融资能力实现公司价值增值,即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存在治理作用、认证作用和支持作用的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个中介效应中,股票流动性(认证作用)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说明信息效率的改善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3)进一步,还发现风险资本投资于不同特征的企业对价值增值的影响存在差异。新三板挂牌企业在收入增长能力、无形资产占比、治理规范性、股票流动性、股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正向影响。而企业规模、债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负向影响。(3)宏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微观企业主体将影响放大到宏观层面而产生溢出效应。即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是存在的(竞争合作机制存在)。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路径也是存在的(协作链接机制存在)。(2)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显着,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不显着。(3)考虑空间因素也获得相同的结论。新三板市场的风险资本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超过了直接效应。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4)以上结论说明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支持,确实促进了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主导产业的演变,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但对产业整合方面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是因为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投入金额较小。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受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的实现。因此,风险投资较难引导产业进行整合、关联、聚集,即现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较难发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鉴于此,应进一步培育和规范风险投资事业及新三板市场,形成规模的同时要具备质量,使风险投资支持新三板企业的同时,不仅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还能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释放出来。使风险投资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以上结论获得如下政策启示:(1)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价值增值作用和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2)风险投资机构要提升专业运作水平,积极参与被投新三板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新三板企业要摒弃只想获得资金支持,不愿接受风险投资人管理的家族企业文化观念。(3)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4)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新三板企业要注重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及长期竞争力的培养。(5)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结构合理化溢出效应的发挥。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拓展了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边界。首先,以往学者大多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次,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关注风险资本的异质性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本文则探讨了新三板挂牌企业异质性对风险投资作用效果的影响。此外,风险投资的影响可能不局限于接受投资的公司,基于风险资本对新三板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并尝试性地分析空间溢出效应。补充和拓展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2)丰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有学者从中介效应模型角度探讨风险投资影响企业价值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本文把治理作用、认证作用、支持作用同时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从定量角度解释风险投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作用机制。同时基于新三板市场的独特情景,分析了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更客观地评价风险投资的作用,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3)揭示了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工作原理。溢出机制好似一个“黑箱”,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驱动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力量或规则。现有研究成果对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探讨较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组成产业的细胞。从企业角度切入,探讨风险投资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的溢出机制。并借鉴经典生物数学Lotka-Volterra模型对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进行刻画。这种尝试性的探索丰富了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
许嘉禾[2](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韩笑[3](2021)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与解决途径研究 ——以硅谷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十四五规划将创新放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之一,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坚实力量。尽管近几年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不断加强,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的融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阻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障碍进行深入研究并设法解决这些融资障碍,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好的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硅谷银行作为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为美国境内的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硅谷银行能在面临较高投资风险的同时保持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得益于硅谷银行独特的运营模式,是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典范。借鉴硅谷银行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国从促进科技银行发展,完善资本市等方面促进金融发展以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本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经营风险高、调整成本高、资产规模小、企业各发展阶段面临的融资需求不同等特点。接着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的融资现状,同时归纳总结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五大融资障碍: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易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易得到股权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利用应付账款进行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根据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政府层面、金融机构层面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了造成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随后本文以美国硅谷银行为案例,分析了硅谷银行独特的经营模式:硅谷银行提供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服务、硅谷银行提供灵活的贷款方式、硅谷银行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硅谷银行强化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硅谷银行准确定位客户。并探究硅谷银行模式如何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本文提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最后,以硅谷银行模式的成功经验作为参考,提出我国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建议。
熊俊龙[4](2021)在《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业务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进入发展期。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融资方式和金融工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具有投资灵活、融资门槛低等特点,有效解决了初创期企业的难融资、融资贵等问题,丰富和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对扶持实体经济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公司治理、财务规范和战略资源等增值性服务,为企业建立现代化公司治理机制和优化企业管理方式。但随着“资管新规”和《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等监管政策出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如何高效、稳健和优质发展,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重要议题。本文以D私募股权基金公司为研究案例,首先通过整理和搜集国内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关于顶目估值、投后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研究成果,明确了本文研究方向。其次,分析了国内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发展趋势,梳理私募基金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为后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再次,从“募投管退”的业务流程出发,结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及公司内部环境优劣势,分析了 D公司业务发展现状。并以D公司业务流程为主线,揭示D公司存在缺乏有效募资渠道、投资决策过于简单、投后管理缺乏针对性、退出渠道单—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完善、缺乏外部决策与监督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缺失和未建立智慧业务系统。最后,本文通过剖析业务发展问题和原因,提出—揽子业务优化策略,助推D公司业务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赵鑫[5](2020)在《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异常迫切。为了应对这种需求,我国自2014年起成立了数量众多、总规模庞大的政府投资基金。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基金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各自优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起兼容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机制的投资策略体系,并完善相应的财政支持机制,以最小化政府干预的成本,最大化政府投资基金的干预收益,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和经济效应。而以往的研究或偏重于宏观战略的探讨、或偏重于微观效果的分析,缺乏宏观目标与微观机制相融合的分析视角。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的研究,将财政的宏观策略目标与基金的微观效率目标相统一,建立起目标清晰、路径明确的投资策略和财政支持体系,为更好的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失灵,正是因为市场失灵的存在,才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纠正市场失灵。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合力,突破关键领域的发展瓶颈。政府投资基金则是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基金运作中,要实现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兼顾,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投资策略体系,而这一策略体系要得到有效的执行,离不开完善的财政支持机制。本文从投资方向、投资方式和投资时点三个维度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模型,并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力的印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美国经验的深入对比分析,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而这方面也正是中国政府投资基金面临的短板,急需完善相关机制。结合理论、实证和美国经验的分析,本文对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基金、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投入产出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向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应该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为宏观策略目标,投资于带动效应强、市场失灵显着、社会综合收益高的产业。实证分析显示,政府投资基金对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产业进行投资后,切实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并且这种促进效用是其他财政支出方式所不具有的。2、通过分阶段、分行业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式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在政府干预成本低、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干预成本高、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投资基金采取间接投资方式取得的效果更好,尤其是混合所有制的管理人具有最优的投资效果,应给予重点支持。3、通过分阶段效果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时点策略的有效性。即财政应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加强对政府投资基金的资本和机制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基金的积极投资带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政府投资基金对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都更显着。4、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三维度投资策略的合理性,并指出财政支持机制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和A基金的失败教训,验证了遵循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是实现政府投资基金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两只基金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得以切实执行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建立了兼容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体系。2、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为财政创新投入方式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撑。3、从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高度,提出了系统性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政策建议。
董健霖[6](2020)在《政府引导基金在文创产业中的模式研究 ——S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文中提出政府引导基金,称作Government Venture Capital(Funds),或称为Public Venture Capital Programs,是由政府主导出资,通过结合社会资本化运作,且不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扶持型基金。一般是对新兴产业或政府引导产业提供较早期的政策性支持。通过结合产业创新、金融服务以及政策引导,以实现产业创新的发展与结构优化。基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数据验证,政府引导基金具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消费需求、扩大就业机会等作用,因此政府引导基金对于产业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着重要作用。由此,针对政府引导基金在文创产业中的有效运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实践情况进行讨论与分析。从广义而言,政府设立的政策性基金,通常是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为主要形式,以财政资金作为该基金资本构成之一,包含但不限于财政预算支出、一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形式对于特定产业提供支持,都属于政府引导基金的范畴。狭义而言,引导基金主要是指政府主导投资的创业引导基金。政府引导基金通常以“母基金”(Fund of Funds,FOFs)形式进行基金运作,“母基金”的特点可以通过专业的管理与子基金的决策提高投资企业的评估能力。同时,借助“母基金”在各子基金层面放大社会资本引导作用,逐层提高产业投入杠杆比例,释放产业金融供给端的服务效果,以承担更多的创业投资政策引导与产业经济战略的目标职能。首先,文化创意领域是具有公益性与经济性双重特征的新兴支柱产业,对传统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在国民经济生活与文化商品消费中具有着重要地位。而文创产业的早期创业投资领域中存在着诸如投入周期较长、市场性风险等情况造成的市场资源匹配失灵等问题,则需要通过政府政策资金的引导进行市场化干预。本文主要研究政府引导基金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作模式,试通过对文创引导基金发展中诸如资金渠道狭窄,基金运作效率评价体系的缺失,社会产业资本与政策性资本的目标冲突等问题分析,借助国外对政府引导基金的理论研究与国内政府引导基金实际发展的现状分析,试结合国外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与国内S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试图对引导基金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其次,对S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的运作模式作描述分析,通过比对政府引导基金的现有模式,从补贴奖励、融资贷款、投资退出、信用担保等方面,以实现对于政府财政资金向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预期与市场化运作效率的优化。进而对引导基金的资本构成、组织形式、投资模式、退出方式等方面作出符合我国现有文化创意产业中实际运用的适应性概述,从而为我国现阶段各区域间文创引导基金的发起与运作等日常管理提供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同时着重研究S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的运作模式,对政府投入文创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路径的启示。从基金设立基础、管理机制、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描述分析,总结出该类型引导基金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母基金借助子基金的产业资本放大与产业政策匹配作用、基金多层次资本构成与交易结构设计、防止政府过度干预“臂距原则”(孙黎,2010)而设立的市场化制衡机制、国有资本的混合管理范畴与高度市场化运作的矛盾统一等方面的实践成果分析。进而阐述该案例如何在解决扩大募资渠道、提高市场化效率、对文创产业成果有效评估等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与操作路径。最后,分析提出政府引导基金在文创产业邻域中的积极作用,对文创产业中早期融资需求,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引导基金的机制运作对于规避政策干预文创市场金融服务,所具有的规范化作用;最后通过基金定位、治理结构、权责分化、绩效评估等专业化运作的提升,以提高文创引导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效率。最终,对于文创引导基金发展的外在社会环境,专业化人才梯队的需求,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与建议并展望政府引导基金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李世尤[7](2020)在《Y市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运作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设立和运作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是政府支持地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创新之举。按照《Y市政府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设立与运行方案》文件部署,Y市于2017年5月设立了总规模为100亿元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旨在推动和引导社会资本,联合下属县、区政府共同组建产业基金母子基金集群,助推Y市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采取项目直投和参股子基金等多种投资方式,吸引域外投资者和民间资本参与Y市经济发展建设。在5+3年的基金存续期内,打造百亿级规模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集群,最终实现财政对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支持的预期目标,助推Y市现有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本文将结合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历程,通过分类阐述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总结Y市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指出基金当前发展困境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并给出行之有效的参考建议和对策。Y市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遵照Y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定位要求进行设立,借助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并通过支持县级政府部门组建子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创新创业、产业升级。引导基金通过优先重点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地方支柱产业发展融资模式创新,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和生产管理规范化工作。落实基金方案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使基金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新样式;推进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崛起的新引擎;优质企业发展建设的新方法;打造市县两级地方政府合作的新平台;为地方金融管理人才的发展培养和财政资金的创新使用开辟新的路径。但在基金的管理和运作过程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例如,政府行政化主导理念未完全转变,在基金中扮演的角色中越位;有限的财政存量资金难以通过基金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增量需求;投资地域范围局限性和资金流动性受限引发了引导基金设立规模扩张和实际投资进度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现象。Y市政府引导基金管理团队在基金管理运作过程中,应当做到大力借鉴国内外同类基金的有效措施进行改进,明确产业基金投资运作的市场化理念,引入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尝试进行分类管理、分步投资,完善项目审查,通过业务管理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助推基金早日达成预期发展目标。
王松华[8](2020)在《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 ——影响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国家层面也在不断出台诸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类的新政策,彰显党及政府对创新的高度重视。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资本,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不论是从基金募集情况还是风险投资市场投资总量来看,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2016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创业投资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资本引擎地位的充分肯定。为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政府除通过补贴或减税等直接支持外,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和发展风险投资,希望利用其在融资、智力和资源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市场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那么风险投资是否真正发挥了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显得十分有意义。本文在对过往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关于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结论,且关于具体影响机制的分析进行的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以创业板2009-2015年上市的企业为样本,以企业上市前三年到上市后一年为研究区间,收集创新数据及财务数据,在对二者关系进行验证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影响机制的分析。借助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本文将有风险投资进入的企业与没有风险投资进入的企业进行配对,通过反事实样本的构建来控制内生性问题的影响。然后,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分析风险投资进入以后对初创企业专利总量及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是正向的。进一步地,本文从行业异质性的角度对被投企业是否属于高科技行业进行了划分,发现风险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要强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关于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论证。首先,在理论方面,风险投资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基础包括认证监督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把风险投资影响企业创新的具体机制分为两个方向展开。第一是内部机制,主要体现在风投入股直接为企业带来了资金,缓解融资压力;第二是外部机制,主要围绕增值服务展开,包括风险投资为企业引进高精尖人才、输出行业经验和资源以及参与被投企业管理等。再者,在实证方面,本文选取了派驻董事和风险投资行业经验两个虚拟变量来对影响机制进行验证,发现在有风投参与的样本中,两个变量的系数均显着为正,证实了派驻董事和风险投资行业经验对于企业创新的积极影响。最后,本文从政府、被投企业以及风险投资三方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了展望。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丰富二者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也从侧面为国家建立健全金融体系、借助资本市场推动创新发展战略以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意义。
周乐乐[9](2020)在《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全面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正在持续加快推进,经济发展面临着升级传统制造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需要,产业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其中部分处于起步期和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在培育技术、创新产品及商业模式时,由于技术不成熟、市场认可度低,很难满足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不能及时得到资金支持,面临严重的经营风险和生存困境。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背景下,政府希望通过政策和资本等宏观调控手段,弥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失灵的问题。政府引导基金已成为政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聚集社会资本、培育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几年,郑州市相继成立了多支政府引导基金,主要投资于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在推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显着成效。因此,本文以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为研究对象。通过查找各种文献资料,分析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政策引导和杠杆效应,弥补市场对社会资本配置的失灵缺陷。通过调研访谈和收集一手数据资料,介绍了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设立和发展的背景、运作模式、发展成效、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虽然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数量不少,但还存在基金规模小、运行模式落后、杠杆效应不够、市场化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通过分析深圳、重庆、杭州等城市政府引导基金发展成效,获得相关启示,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最后,提出了优化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的合理化对策建议。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采取“母基金+子基金”架构模式,制定有吸引力的激励考核办法,引进专业的管理团队,构建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参股子基金投资为主、母基金跟投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流入到郑州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从而更好地推动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
庞尼夏(PHONEXAY KOUDLAVONG)[10](2020)在《吸引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的市场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企业到老挝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老挝国内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国际合作也变得更为便利,这就为国际资本、商品、技术等进入老挝国内市场提供了便利。中国企业到老挝投资创业,一方面,能够拓宽中国企业的资本收益来源、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能够为老挝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随着中老两国在各个领域合作的不断加强,老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吸引中国企业到老挝投资创业,中老双方的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由于老挝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门类也不够齐全以及投资环境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果老挝不能采取有力的措施,极有可能会对中国企业到老挝投资创业产生不利影响。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投资产业、区域相对比较集中,这与老挝的自然条件、市场因素等密切相关。老挝要想进一步加强中老合作的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老挝创业,就必须要创造更加有利于投资创业的市场环境。本文中,主要运用查阅文献法、数量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PESTLE分析模型、五力分析模型等作为理论指导,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老挝吸引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的市场因素。首先,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并对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其次,结合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面临的主要市场问题,重点从贸易与金融因素、产业结构及发展情况、市场供求因素、市场风险因素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老挝吸引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的市场因素。最后,重点从合理运用贸易金融环境、优化供需结构、科学选择老挝创业投入模式、降低创业风险、注重技术创新、打造具有核心价值的企业品牌、制定完善的营销方案、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成功的应对策略,这对促进老挝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中国创业投资体制建设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创业投资体制建设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影响 |
2.1.1 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 |
2.1.2 风险投资与公司治理 |
2.1.3 风险投资与信息认证 |
2.1.4 风险投资与网络支持 |
2.2 风险投资对产业的影响 |
2.2.1 风险投资影响战略新兴产业 |
2.2.2 风险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
2.2.3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
2.2.4 产业结构升级与融资制度 |
2.3 风险投资与溢出 |
2.3.1 关于溢出效应的综述 |
2.3.2 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 |
2.3.3 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 |
2.3.4 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的溢出效应 |
2.4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 |
2.4.1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 |
2.4.2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 |
2.4.3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信息认证作用的影响 |
2.4.4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网络支持作用的影响 |
2.5 简要评述 |
3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风险投资 |
3.1.2 新三板 |
3.1.3 企业价值 |
3.1.4 机制 |
3.1.5 溢出效应 |
3.2 相关基础理论 |
3.2.1 风险投资理论 |
3.2.2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
3.2.3 企业创新成长理论 |
3.2.4 溢出效应理论 |
3.2.5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 |
4.1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进程 |
4.1.1 萌芽期(1986-1997):政策鼓励下风险投资起步且发展缓慢 |
4.1.2 探索期(1998-2008):外部环境不确定下风险投资曲折前行 |
4.1.3 成长期(2009-2014):金融危机之后风险投资复苏与成长 |
4.1.4 发展期(2015 至今):第四次创业浪潮给风险投资新的机会 |
4.2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
4.2.1 募资层面:强监管下募资缩减,早期风投基金募集堪忧 |
4.2.2 投资层面:风险投资避险情绪强烈,偏向后期成熟市场 |
4.2.3 退出层面:退出案例增加且IPO为主,境外上市减少 |
4.3 新三板市场的演变进程 |
4.3.1 “两网系统”盛衰更迭,整顿之后被取缔(1992-2000) |
4.3.2 三板市场应时而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2001-2005) |
4.3.3 新三板试点开启,市场逐渐扩大(2006-2012) |
4.3.4 股转系统成立,市场活力显现(2013-今) |
4.4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
4.4.1 新三板发展趋势放缓,市场强调质量且回归理性 |
4.4.2 分层制度改善市场结构,公司治理与监管逐渐提升 |
4.4.3 新三板市场交易低迷,多重因素导致流动性不足 |
4.4.4 挂牌企业定位“双创一成长”,市场沟通能力有待提升 |
4.5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互动关系 |
4.5.1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契合之处 |
4.5.2 新三板为风险资本筛选优质项目提供平台与便利 |
4.5.3 新三板增加了风险投资实现资本退出的渠道 |
4.5.4 风险投资作为机构投资者利于新三板市场成熟发展 |
4.6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
4.6.1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规模较小 |
4.6.2 风险投资以新三板为退出渠道的案例数量较少 |
4.7 本章小结 |
5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 |
5.1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理论分析 |
5.1.1 基于监督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
5.1.2 基于信息认证理论视角的分析 |
5.1.3 基于增值服务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5.2.1 基于风险投资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2 基于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3 基于企业创新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4 基于企业成长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3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分析 |
5.3.1 治理作用机制 |
5.3.2 认证作用机制 |
5.3.3 支持作用机制 |
5.3.4 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
5.4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分析 |
5.4.1 资源配置机制 |
5.4.2 竞争合作机制 |
5.4.3 协作链接机制 |
5.4.4 溢出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
5.4.5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溢出机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6.1 变量说明及基本统计分析 |
6.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
6.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6.2 研究假设与计量模型设定 |
6.2.1 研究假设回顾 |
6.2.2 计量模型设定 |
6.3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6.3.1 治理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3.2 认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3.3 支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4 内生性分析 |
6.4.1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
6.4.2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 |
6.5 稳健性检验 |
6.5.1 稳健性检验Ⅰ:每股净资产(BPS) |
6.5.2 稳健性检验Ⅱ:总市值(Mvalue) |
6.5.3 稳健性检验Ⅲ:每股价值(p_value) |
6.5.4 稳健性检验Ⅳ:东部地区 |
6.6 进一步探讨:考虑异质性因素 |
6.7 本章小结 |
7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1 变量与研究假设 |
7.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
7.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7.1.3 研究假设回顾 |
7.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机制的验证 |
7.2.1 计量模型设定 |
7.2.2 实证分析与结果 |
7.2.3 稳健性检验 |
7.3 基于面板模型: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7.3.2 实证分析与结果 |
7.3.3 稳健性检验 |
7.3.4 内生性分析 |
7.4 考虑空间因素: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4.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 |
7.4.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7.4.3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与效应的测算 |
7.4.4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7.4.5 稳健性检验 |
7.4.6 内生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2.1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 |
8.2.2 风险投资方提升自身实力,新三板企业接纳风险投资介入 |
8.2.3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
8.2.4 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
8.2.5 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 |
8.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产业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2.1.4 金融支持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
2.2.5 文献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
2.3.5 金融结构理论 |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 |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
5.2.2 耦合的应用 |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5.4.1 耦合测度模型 |
5.4.2 灰色关联模型 |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
5.4.4 熵值赋权处理 |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
5.6.1 影响因素识别 |
5.6.2 变量选取 |
5.6.3 影响因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
6.1 研究方案设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 |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6.3.1 模型构建 |
6.3.2 样本选取 |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
7.1 研究方案设计 |
7.2 研究方法选择 |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
7.3 建模准备 |
7.3.1 模型构建原则 |
7.3.2 系统边界确定 |
7.3.3 模型基本假设 |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
7.5 模型检验 |
7.5.1 外观检验 |
7.5.2 运行检验 |
7.5.3 稳定性检验 |
7.5.4 历史检验 |
7.5.5 灵敏度检验 |
7.6 策略仿真分析 |
7.6.1 基础仿真结果 |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与解决途径研究 ——以硅谷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1.3.1 关于金融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
1.3.2 关于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的研究 |
1.3.3 关于科技银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
1.3.4 总体评价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结构安排 |
1.6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1.6.1 论文创新点 |
1.6.2 论文不足 |
第2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小企业概念 |
2.1.2 科技型企业概念 |
2.1.3 科技型中小企业概念 |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 |
2.2.1 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风险高 |
2.2.2 科技型中小企业调整成本高 |
2.2.3 科技型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 |
2.2.4 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多样化的资金来源 |
2.3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以及成因分析 |
3.1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
3.1.1 政府方面 |
3.1.2 银行方面 |
3.1.3 资本市场方面 |
3.1.4 创业投资方面 |
3.1.5 信用担保方面 |
3.1.6 金融创新方面 |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 |
3.2.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实证研究 |
3.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 |
3.3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形成的原因 |
3.3.1 政府扶持方面 |
3.3.2 金融机构方面 |
3.3.3 资本市场方面 |
3.3.4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方面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案例研究——以硅谷银行为例 |
4.1 硅谷银行基本情况 |
4.1.1 硅谷银行 |
4.1.2 上海浦发硅谷银行 |
4.2 硅谷银行模式 |
4.2.1 硅谷银行提供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服务 |
4.2.2 硅谷银行提供灵活的贷款方式 |
4.2.3 硅谷银行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 |
4.2.4 硅谷银行强化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 |
4.2.5 硅谷银行准确定位客户 |
4.3 硅谷银行的SWOT分析 |
4.4 硅谷银行模式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分析 |
4.4.1 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不足的困境 |
4.4.2 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 |
4.4.3 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应付账款融资 |
4.4.4 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
4.4.5 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
4.4.6 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元的资本需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研究 |
5.1 推动科技银行建设 |
5.1.1 创新科技银行金融服务模式 |
5.1.2 强化科技银行风险控制 |
5.2 强化政府扶持 |
5.3 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5.4 推进高科技产业发展 |
5.5 强化风险投资和科技担保支持力度 |
5.6 强化金融创新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业务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基础理论及概念 |
2.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关理论 |
2.1.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概念 |
2.1.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分类 |
2.1.3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特点 |
2.1.4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流程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金融中介理论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2.2.4 投资组合理论 |
3 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业务发展现状 |
3.1 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概况 |
3.1.1 基本简介 |
3.1.2 组织架构 |
3.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概况及趋势 |
3.2.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阶段 |
3.2.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
3.2.3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趋势 |
3.3 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业务现状分析 |
3.3.1 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业务发展原则 |
3.3.2 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业务发展策略 |
3.3.3 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业务发展效果 |
3.4 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4.1 业务发展优势 |
3.4.2 业务竞争劣势 |
4 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业务存在的问题 |
4.1.1 募集筹资问题 |
4.1.2 对外投资问题 |
4.1.3 投后管理问题 |
4.1.4 项目退出问题 |
4.2 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业务问题的原因 |
4.2.1 多层次资本市场待完善 |
4.2.2 外部决策与监督机制缺乏 |
4.2.3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缺失 |
4.2.4 智慧业务系统未建立 |
5 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业务发展的优化策略 |
5.1 募资环节优化措施 |
5.1.1 加强对外合作、引入政府资金 |
5.1.2 增强资金筹划、提升融资能力 |
5.2 投资环节优化措施 |
5.2.1 完善投资流程、建立风险隔离制度 |
5.2.2 引入外部机构,增强业务监督 |
5.2.3 提升创新能力、创新基金产品 |
5.3 投后环节优化措施 |
5.3.1 改变投后方式、提升管理效率 |
5.3.2 构建风险控制框架,建立风险评价体系 |
5.4 退出环节优化措施 |
5.4.1 关注行业动态,寻求多元化退出 |
5.4.2 灵活选择退出,提高决策效率 |
6 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业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制度框架 |
6.1.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制度依据 |
6.1.2 优化业务管理、强化内部控制 |
6.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人才队伍 |
6.2.1 完善选聘方式、配备复合型人才 |
6.2.2 完善薪酬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
6.2.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素质 |
6.3 建设金融平台、打造信息化系统 |
6.3.1 建设金融平台、形成金融生态圈 |
6.3.2 采用信息技术、建立智能风控体系 |
7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主题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一般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
1.2.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
1.2.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产业政策 |
1.2.4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技术经济 |
1.2.5 政府投资基金与财政支持机制 |
1.2.6 文献评述 |
1.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
1.3.1 市场失灵理论 |
1.3.2 财政相关理论 |
1.3.3 政府失灵及委托代理理论 |
1.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
1.3.5 理论评述 |
1.4 主要概念界定 |
1.4.1 政府投资基金的概念 |
1.4.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概念 |
1.4.3 财政支持机制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6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1.6.1 本文的创新 |
1.6.2 存在的不足 |
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 |
2.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设立情况 |
2.1.1 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总量及结构情况 |
2.1.2 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及分类情况 |
2.2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支持机制现状 |
2.2.1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出资支持 |
2.2.2 其他配套支持机制 |
2.2.3 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支持部门现状 |
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三维度分析 |
3.1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
3.1.1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宏观策略模型 |
3.1.2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微观机制模型 |
3.1.3 投资方向的宏观策略内涵 |
3.1.4 投资方向的微观策略内涵 |
3.2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
3.2.1 投资方式的模型构建 |
3.2.2 投资方式的宏观策略内涵 |
3.2.3 投资方式的微观策略内涵 |
3.3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
3.3.1 不同水平生产模型的构建 |
3.3.2 宏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
3.3.3 微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
3.3.4 低水平经济均衡的判断依据 |
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实证分析 |
4.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
4.1.1 高带动效应产业分析 |
4.1.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特点分析 |
4.1.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宏观效果分析 |
4.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
4.2.1 数据的分类处理 |
4.2.2 模型与变量设置 |
4.2.3 回归结果 |
4.2.4 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
4.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
4.3.1 对经济均衡水平的研判 |
4.3.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微观效果分析 |
4.3.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宏观效果分析 |
4.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效果评价的案例分析 |
4.4.1 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成功案例分析 |
4.4.2 基金的失败案例分析 |
4.4.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效果评价 |
4.5 财政支持机制对投资策略的影响分析 |
4.5.1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
4.5.2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
4.5.3 财政相关机制变化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
4.5.4 财政的公共性是投资策略得以切实执行的机制保障 |
4.5.5 财政的资本动员机制是提升投资策略效果的物质保障 |
5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经验借鉴 |
5.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
5.1.1 DARPA计划的投资方向 |
5.1.2 SBIC计划的投资方向 |
5.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
5.2.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间接投资策略 |
5.2.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直接投资策略 |
5.3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
5.3.1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宏观指标 |
5.3.2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产业结构指标 |
5.4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监管与支持机制分析 |
5.4.1 DARPA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
5.4.2 SBIC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
5.5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对比分析 |
5.5.1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相同点 |
5.5.2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支持机制的不同点 |
5.6 美国经验对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借鉴意义 |
5.6.1 投资于市场失灵明显并且社会综合收益高的领域 |
5.6.2 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强度并实现差异化出资安排 |
5.6.3 采取信息成本最低的投资方式 |
5.6.4 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才进行大规模投资 |
5.6.5 建立完善的基金支持机制 |
6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及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6.1 政府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
6.1.1 投资方向不当导致投资策略执行偏差 |
6.1.2 直接投资方式占比过高与成功经验不符 |
6.1.3 基金部门化和同质化降低了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
6.1.4 单只基金规模过大造成忽视投资策略经济性的压力 |
6.2 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 |
6.2.1 相关配套支持机制的碎片化 |
6.2.2 资本动员机制缺乏稳定性和带动性 |
6.2.3 缺乏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 |
6.3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
6.3.1 转轨中部门和局部利益尾大不掉导致战略扭曲 |
6.3.2 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到位 |
6.3.3 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措施不到位 |
6.3.4 基金立法不健全且执行机构缺失 |
7 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思路与建议 |
7.1 以现代财政制度为统领建立通盘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 |
7.2 以财政全域治理理念建立常态化的财政支持机制 |
7.2.1 建立现代政府投资基金预算制度 |
7.2.2 加强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差异化投入力度 |
7.2.3 落实财政绩效管理机制 |
7.2.4 理顺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 |
7.3 由财政部牵头建立政府投资基金监管体系 |
7.3.1 部际协调监管模式 |
7.3.2 组建政策性金融监管委员会模式 |
7.3.3 建立统一规范的基金管理制度 |
7.4 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 |
7.4.1 细分与整合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
7.4.2 缩小单只基金的资金管理规模 |
7.4.3 降低国家级基金直接投资方式的比重 |
7.4.4 改变部门各自为政的基金设立方式 |
7.4.5 动态优化掌握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
7.5 建立科技银行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
7.6 加强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 |
7.6.1 加强制度统筹协调 |
7.6.2 加强政策执行协调 |
7.6.3 加强人员交流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6)政府引导基金在文创产业中的模式研究 ——S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结构、研究内容 |
一、研究结构 |
二、研究内容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国内外文创产业政府投资主要模式与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国外政府产业投资模式 |
一、美国信用模式: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 |
二、以色列母基金模式:启动计划 |
三、澳洲委托模式:创新投资基金 |
四、德国混合模式:中小型科技企业股权投资计划 |
五、国外引导基金的产业投入模式 |
第二节 我国政府对文创产业投资发展的推动 |
一、文创产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日趋重要 |
二、我国政府在文创产业中的主要投入模式 |
第三节 关于政府投入文创产业存在的几个问题 |
一、文创产业的融资困境 |
二、文创产业的政府投入干预界限 |
三、文创产业的政府投入效率评估 |
第四节 政府引导基金的实践现状 |
一、政府引导基金的定义与特征 |
二、政府引导基金的分布现状 |
三、文创引导基金的发展现状 |
第三章 政府文创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 |
第一节 文创引导基金的资本构成 |
一、政策资本 |
二、社会资本 |
第二节 文创引导基金的组织形式 |
一、公司制 |
二、信托制 |
三、合伙制 |
第三节 文创引导基金的投资模式 |
一、融资担保模式 |
二、权益投资模式 |
三、联合投资模式 |
四、综合补助模式 |
第四节 文创引导基金的退出模式 |
一、上市退出 |
二、兼并收购 |
三、股权转让 |
四、清算退出 |
第四章 S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案例 |
第一节 S母基金的相关简述 |
一、资金结构 |
二、运作模式 |
第二节 S母基金主要的管理机制 |
一、内部管理机制 |
二、外部管理机制 |
第三节 S母基金的运作机制 |
一、子基金合作甄选 |
二、投资决策管理 |
三、投后管理 |
四、风险管理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与启示 |
第一节 投资成果 |
一、子基金合作甄选 |
二、股权投资成果 |
三、S母基金对于文创产业融资困境的帮助 |
第二节 与台湾文创产业投资管理模式比较 |
一、台湾文创产业投资管理模式 |
二、S母基金投资管理模式 |
三、S母基金对于政府干预界限的启示 |
第三节 S母基金对于政府产业投入效率评估的启示 |
一、绩效评估管理 |
二、核心管理机制的设立 |
三、S母基金实践过程中的启示 |
第四节 S母基金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 |
一、S母基金的保守倾向 |
二、S母基金退出渠道有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加强对文创产业早期融资的积极作用 |
二、政策干预新兴文创市场的规范机制作用 |
三、绩效评估在政府文创投入中的专业化作用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一、全面强化专业人才梯队建设 |
二、深化文化引导基金专业化管理能力 |
三、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Y市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运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案例分析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文献资料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概述 |
2.1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特性及意义 |
2.1.1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特性 |
2.1.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意义 |
2.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 |
2.2.1 组织形式 |
2.2.2 投资模式 |
2.2.3 资金来源 |
2.2.4 投资领域 |
第3章 Y市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运作概况及成效 |
3.1 基金设立的背景 |
3.2 基金投资运作模式 |
3.3 基金取得的主要成效 |
第4章 Y市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现存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现存的主要问题 |
4.1.1 财政资金向基金化转变进程受阻 |
4.1.2 社会资本投资跟进不及时 |
4.1.3 基金管理人投资风格与政策预期偏离 |
4.1.4 基金投资进度未达设立时预期目标 |
4.2 原因分析 |
4.2.1 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大 |
4.2.2 产业发展状况欠佳 |
4.2.3 本地潜在项目屈指可数 |
4.2.4 基金投资理念尚未明确 |
第5章 国内外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运作案例及经验借鉴 |
5.1 国内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
5.1.1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 |
5.1.2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
5.1.3 苏州工业园区创投基金 |
5.2 国外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
5.2.1 美国SBIC计划 |
5.2.2 以色列YOZMA基金 |
5.3 国内外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发展经验借鉴 |
5.3.1 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
5.3.2 选择恰当的运作模式 |
5.3.3 寻求社会各界参与合作 |
5.3.4 注重绩效严控风险 |
5.3.5 探索有效激励机制 |
第6章 基金发展运作的对策建议 |
6.1 明确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运作理念 |
6.2 提升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管理水平 |
6.3 完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评价体系 |
6.4 建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激励机制 |
6.5 立足区域特色,加强产业引导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 ——影响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影响的相关研究 |
(二)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
(三)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机制研究 |
(四)相关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性工作 |
第二章 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风险投资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基础 |
二、风险投资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 |
(一)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外部影响机制 |
(二)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内部影响机制 |
第三章 我国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一)中国风险投资的机构与资本 |
(二)我国风险投资参与企业经营的基本情况 |
二、我国企业创新的现状分析 |
三、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 |
第四章 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一)样本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一)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
(二)解释变量的选取 |
(三)控制变量的选取 |
(四)基于反事实框架的PSM-DID政策评估模型 |
(五)模型设定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回归分析 |
(三)风险投资创新效应的作用机制分析 |
(四)稳健性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评述 |
二 国内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政府引导基金发展概述 |
第一节 政府引导基金概念 |
第二节 政府引导基金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政府引导基金分类 |
第四节 政府引导基金特点 |
一 不以盈利为目的 |
二 市场化运作原则 |
三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
四 政策导向性作用明显 |
第五节 政府引导基金作用 |
一 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
二 有效汇集社会资本,加大产业支持力度 |
三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
四 提高企业融资能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
第三章 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现状 |
一 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总体情况 |
二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基金概况 |
三 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运行成效 |
第二节 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运行存在的问题 |
一 市场化运作水平较低 |
二 基金投资管理效率较低 |
三 基金杠杆放大效应不足 |
四 基金引导作用发挥有限 |
第三节 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运行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管理体制机制行政化 |
二 投资运作程序复杂 |
三 资金募集渠道受限 |
四 项目投资条件限制较严 |
第四章 部分城市政府引导基金分析和经验借鉴 |
第一节 部分城市政府引导基金案例分析 |
一 深圳市引导基金管理研究分析 |
二 重庆产业引导基金研究分析 |
三 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研究分析 |
第二节 部分城市政府引导基金经验借鉴 |
一 政府引导基金架构设计方面 |
二 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模式方面 |
三 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方式方面 |
第五章 促进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厘清政府职能定位,强化基金引导作用 |
第二节 降低政府出资比例,撬动社会资本参与 |
第三节 完善市场化决策机制,提高专业化投资效率 |
第四节 实行市场化激励考核机制,吸引优秀管理人才 |
第五节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基金运作水平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吸引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的市场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吸引国际企业到国内投资 |
2.1.2 中国企业在老挝投资创业 |
2.1.3 文献述评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创业 |
2.2.2 市场环境 |
2.3 相关理论介绍 |
2.3.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2.3.2 PESTLE分析模型 |
2.3.3 五力分析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现状分析 |
3.1 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的历程回顾 |
3.1.1 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的发展 |
3.1.2 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的动因分析 |
3.2 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现状 |
3.2.1 产业分布 |
3.2.2 区域分布 |
3.2.3 经营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面临的市场问题及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
4.1 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的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
4.1.1 贸易与金融因素 |
4.1.2 产业结构及发展情况 |
4.1.3 市场供求因素 |
4.1.4 市场风险因素 |
4.2 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面临的主要市场问题 |
4.2.1 创业风险较大 |
4.2.2 市场供需结构失衡 |
4.2.3 创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
4.3 投资机会 |
4.3.1 老挝政府的优惠政策 |
4.3.2 丰富中国企业投资的行业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促进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成功的应对策略 |
5.1 合理运用贸易金融环境,优化供需结构 |
5.1.1 合理运用贸易金融环境 |
5.1.2 优化供需结构 |
5.2 科学选择老挝创业进入模式,降低创业风险 |
5.2.1 科学选择老挝创业进入模式 |
5.2.2 降低老挝创业风险 |
5.3 注重技术创新,打造具有核心价值的企业品牌 |
5.3.1 注重技术创新 |
5.3.2 打造具有核心价值的企业品牌 |
5.4 制定完善的营销方案,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 |
5.4.1 制定完善的营销方案 |
5.4.2 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四、中国创业投资体制建设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D]. 曹文婷. 四川大学, 2021(12)
- [2]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3]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与解决途径研究 ——以硅谷银行为例[D]. 韩笑.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业务发展对策研究[D]. 熊俊龙.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D]. 赵鑫.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6]政府引导基金在文创产业中的模式研究 ——S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D]. 董健霖.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7]Y市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运作问题研究[D]. 李世尤. 南昌大学, 2020(01)
- [8]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 ——影响与作用机制[D]. 王松华. 河南大学, 2020(02)
- [9]郑州市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周乐乐. 郑州大学, 2020(03)
- [10]吸引中国企业在老挝创业的市场影响因素分析[D]. 庞尼夏(PHONEXAY KOUDLAVONG).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