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库渗水的三种处理方法

小水库渗水的三种处理方法

一、小型水库渗漏的三种处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博[1](2021)在《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演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人类活动的影响对自然界输入了关键驱动因子,因此在人类活动带来的强烈扰动条件下,对生态环境地质在一定周期尺度内发生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尤为必要。喀什噶尔河流域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缘,生态环境脆弱且容量有限。地下水是维系平原区生产、生活、生态的重要水源,长期持续大规模开采已诱发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进而由量变至质变导致生态环境演化发展,探究其内在机制对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水资源调查评价,综合运用地下水动力学、遥感解译分析、统计学、数值模型模拟等多学科研究技术手段,揭示了地下水系统水流特征和循环机理,分析了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绿洲的演化规律,重点对其盐渍化的成因和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还从突出实践性的角度对地下水两级功能区划分进行了优化改进,对超采区进行了划定和复核。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根据地形地貌、含水层特征、富水性特征、地下水流场特征、水化学特征和地表水河流展布等特点的相似性和关联密切性,将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流动系统划分为克孜勒苏河地下水流亚系统(Ⅰ1)、盖孜河-库山河-依格孜亚河地下水流亚系统(Ⅰ2-3-4)、恰克马克河-布谷孜河地下水流亚系统(Ⅰ5-6),作为调查评价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的理论基础;(2)根据均衡计算得出,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总量(M≤2g/L)为14.61×108m3/a,其中:克孜勒苏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02×108m3/a;盖孜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20×108m3/a;库山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48×108m3/a;依格孜亚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0.82×108m3/a;恰克马克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0.21×108m3/a;布谷孜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0.88×108m3/a;(3)根据地下水资源管理实践经验,从更加突出功能导向、更加突出水质因素、更加突出优先保护、更加突出后备水源、更加便于基层管理出发,对地下水两级功能区划分进行优化改进,将一级功能区分为生活功能区(L)、生态功能区(E)、生产功能区(P);将二级功能区在一级功能区的基础上又分为8类功能区,分别是生活功能区(L)中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区(L1)、水处理供水水源区(L2)、备用优质水源区(L3),生态功能区(E)中的水源涵养区(E1)、生态脆弱区(E2)、生态保护区(E3),生产功能区(P)中的生产开发区(P1)、应急水源区(P2)。按照优化后的地下水功能区划分体系,喀什噶尔河流域共划分集中式供水水源区(L1)4个,面积为49.86km2;水处理供水水源区(L2)7个,面积为75.49km2;备用优质水源区(L3)2个,面积为1952.54km2;水源涵养区(E1)8个,面积为45302.54km2;生态脆弱区(E2)14个,面积为3949.56km2;生态保护区(E3)7个,面积为3457.97km2;生产开发区(P1)11个,面积为9104.73km2;尚未规划应急水源区(P2);(4)喀什噶尔河流域下游六县市尚未出现大范围、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但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湿地等天然水域萎缩、局部植被退化,局部已出现地下水超采,但程度尚不严重;(5)喀什噶尔河流域下游六县市2000~2010年期间、2010~2017年期间盐渍土主导变化类型均为极重度盐渍土向重度盐渍土转化。2000~2010年盐渍化严重度指数相对变化率为-6.68%,2010~2017年相对变化率为-8.05%,盐渍土的修复速度有增加趋势,表明土壤盐渍化问题总体上正在趋于好转。NDVI、ET、LST三个参数的变化与土壤盐渍化严重度的变化呈显着线性关系(P<0.01),且△ET和△NDVI可有效解释盐渍化严重度变化量,其中△ET对盐渍化严重度变化的解释能力最强。此外,研究区地下水位正在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也是土壤盐渍化不断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6)对于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典型区域伽师县,现状地下水开采量方案情况下,势必将导致地下水位持续快速下降,地下水过度开采终将引起湿地等天然水域的萎缩和天然植被的退化,或将引发更加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适度的地下水开采量方案情况下,地下水位在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将略微上升,生态环境将逐步趋于好转;相对较小的地下水开采量方案情况下,地下水位将缓慢回升,虽生态环境有向好的趋势,但也存在引发较大次生盐渍化问题的风险。从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角度出发,应制定适度的地下水开采计划。

赵瑞家[2](2020)在《灵新煤矿地下水库渗流研究及人工坝体设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灵新煤矿因煤炭开采产生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减少矿井水资源的流失,实现保水采煤,利用煤矿地下水库技术,在矿井采空区进行储水,使用人工挡水坝体与保护煤柱连接,形成封闭储水空间,而矿区渗流场的变化以及坝体稳定对地下水库的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灵新煤矿为工程背景,基于矿区地质调查报告和现场实际情况,详细地对矿区从矿井开发、采区分布、矿井地质构造、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矿井充水条件等基本情况进行调研,该矿区地质条件符合煤矿地下水库的建设要求。为确定矿区地下渗流场随不同工况的进行而产生的变化,建立沿4号勘探线的二维渗流模型。该模型涵盖了第四系覆盖层、1-17#各煤层、煤层间各隔水层、下部岩体以及即将采掘的6盘区等共20个不同渗透系数的岩层分区。通过模拟5种工况,确定灵新煤矿一采区北翼采空区形成地下水库后渗透性较小,密闭性完好,不会对周边岩层和采区造成影响。设置防水坝体,将一采区北翼采空区完全封闭,从而达到封闭储水目的。依据《煤炭矿井防治水设计规范》等规范确定坝体安全煤柱高度,根据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及安全保护层厚度计算得出地表水与井下水库可能存在水力联系,坝体的设计承受水压为1.4~2.7MPa,以直墙形挡水坝体为例对坝体抗滑性能进行分析说明。考虑坝体主要荷载为自重、静水压力、摩擦力,得到三种不同煤层厚度情况下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与水头之间关系,建立挡水坝体与煤柱为主体的计算模型,设置覆岩与水力条件作为计算荷载,研究作用下的受力特征,为挡水坝体的设计提供参考。为提高围岩强度及密闭性,需要对围岩进行注浆,注浆长度以不少于防水煤柱宽度为宜,注浆材料选用水泥与水玻璃混合浆液,泥浆液与水玻璃体积比为1:0.5,水灰比为0.75:1,为提高注浆的防渗性及防腐性,需要在浆液中掺入一定量的超细矿渣、防腐剂及缓凝剂。

覃绍媛[3](2020)在《黑滩河水库多层复杂岩溶水系统及水库防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滩河水库位于滇东山原区,区内下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上石炭统马平组可溶岩之间发育厚度不均的下二叠统梁山组非可溶岩,在空间上叠置组合成双层含水层结构。褶皱隆起、断层切割以及梁山组地层厚度变化将造成部分地区双层含水系统沟通联系,形成复杂的多层岩溶水系统。在空间上,双层含水层产状平缓,岩体厚度变化大,岩溶发育极度不均一,水库增容后,潜在库水沿双层含水层岩溶介质及裂隙介质向库外渗漏的可能,进而影响着水库工程的经济效益。双层岩溶水系统控制下水库岩溶渗漏的工程地质问题复杂,增加了水库防渗难度。因此,深入研究库区双层岩溶含水系统对水库渗漏影响,不仅可以分析水库渗漏问题,还可以为水库防渗设计提供依据。本文详细分析区内双层含水层岩溶发育特征,查明多层岩溶含水层在梁山组非可溶岩及断裂构造控制下的空间结构和分布特征以及岩溶水流动特征,进一步研究双层复杂岩溶水系统中水库潜在的渗漏问题,并提出适宜的防渗方案;采用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分析水库在天然、蓄水以及蓄水加防渗条件下渗流场和渗漏量变化特征,对防渗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提出水库防渗工程的优化设计方案建议。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下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与上石炭统马平组可溶岩在下二叠统梁山组非可溶岩阻隔下,形成双层岩溶含水层结构。栖霞组和茅口组为区内优势岩溶发育地层,岩溶发育程度及岩体渗透性整体强于马平组地层。钻孔揭露岩溶发育具有垂向分带性,在1940m高程以上岩溶强发育,岩体以中等透水性为主;1900~1940m高程之间岩溶中等发育;1900m高程以下岩体溶蚀现象消失,岩溶弱发育。(2)梁山组非可溶岩在区内大部分地区分布连续、厚度可靠,将栖霞组和茅口组岩溶含水层与马平组岩溶含水层阻隔成两个相互独立的岩溶含水系统,两层地下水沿岩溶介质分层径流。在九个洞-菱角塘F3、F11、F12断层发育区,两层含水层衔接沟通,建立水力联系,形成复杂的双层岩溶水系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地下水在库区右岸存在天然分水岭,将水库与菱角塘低邻谷相隔开;马平组地下水位较低,具有一定承压性,水动力条件与栖霞组和茅口组相似。岩溶水为大气降水补给,在断层、裂隙、溶隙等导水作用下地下水以顺层径流为主,向黑滩河下游汇集,并通过暗河管道向牛栏江排泄。(3)对双层岩溶水系统中水库渗漏进行分析评价:水库受双层岩溶水系统控制,水库增容后库区右岸水井坪-九个洞库段为主要渗漏段,库水将沿栖霞组和茅口组含水层岩溶介质、双层含水层衔接处及断层向低邻谷渗漏,其中栖霞组和茅口组含水层为主要渗漏岩体,为裂隙性和溶隙性岩体渗漏。水库区渗流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库区天然渗流场等水位线分布与地形地貌变化大体一致,地下水整体由东向西径流,小循环遍布库区;水库蓄水后,天然地下水分水岭消失,地下水渗流能力增强,存在向低邻谷方向径流的水动力条件。(4)根据双层岩溶含水系统中水库渗漏段潜在的渗漏问题,共设计三条防渗方案。沿库水渗漏方向分为上游栖霞组和茅口组岩体渗漏段,下游栖霞组、茅口组岩体与马平组岩体渗漏段和库区F3断层渗漏段。防渗线路布置在库水渗漏方向上游的栖霞组和茅口组岩体及F3断层渗漏段内,将库水阻隔在栖霞组和茅口组含水层中,避免库水进入下游马平组后防渗深度加深。各方案帷幕深度取值55m、85m、105m、155m。防渗方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防渗帷幕时,库区渗漏量约83543m3/d,为严重渗漏;在防渗帷幕条件下,库区最大渗漏量为方案一55m帷幕深度,渗漏量约61358m3/d,最小为方案一155m帷幕深度,渗漏量约5678m3/d。各方案随帷幕深度增加渗漏量减小,帷幕阻水效果越明显。(5)对防渗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认为各方案在帷幕深度105m时,经济损失和成本投入较为合理,渗漏风险较小。方案二与其他方案相比,重点防渗平面距离最短,经济损失和成本投入相比较小,且在105m帷幕深度下,渗漏量约10906m3/d,渗漏量减小量可达87.12%,为轻微程度渗漏。因此,建议选择方案二,帷幕深度建议取地面以下105m,占渗漏岩体(P1q+m)厚度的70%。

雷蕾[4](2020)在《华坪岩溶地区水库渗漏分析及处理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坪县地质条件复杂、水库众多其中尤以岩溶水库为多。本文阐述了岩溶水库的特征,分析了岩溶水库渗漏形式和原因,提出了处理岩溶水库渗漏的思路并介绍了一些具体处理方法。

付晓刚[5](2019)在《羊庄盆地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及硝酸盐污染模拟修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庄盆地地下水流系统四周较封闭,出口狭窄,具有完善的输导、调蓄功能,是典型的封闭式泉排型地下水流动系统。羊庄盆地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区内建立了后石湾、西石楼、魏庄、羊庄等大中型水源地。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成为影响和制约羊庄盆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地下水位下降、岩溶泉水断流等,更为严重的是地下水水质不断恶化,尤其硝酸盐污染超标区范围已达盆地面积的1/3,部分地段甚至超标2.5-3倍,对城市供水水质安全已形成潜在威胁。目前,羊庄盆地相关生态、环境、地质等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监测与定量研究工作。然而,现有的定量研究往往将地表水与地下水两个系统分离开来单独研究,例如,在评价地下水资源时,往往将地表水简单处理为源汇项,忽略了地表水的流动性,进而可能给羊庄盆地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演变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带来一定的误差。因此,本研究将地表水与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以羊庄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的供水安全为目标,从水资源管理(水量)、污染物迁移(水质)、含水层修复(治理)三个方面来研究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变异规律。在水资源管理(水量)方面,本研究采用SWAT和MODFLOW完全耦合模型评价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其中SWAT模型和MODFLOW模型分别描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过程。同时,将校准和验证后的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再与优化管理模型相结合,建立了羊庄盆地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管理模型。以盆地内的10个集中水源地开采量达到最大为优化目标,以水位不低于限定的控制水位为约束条件,对不同环境模式下的可开采源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各个水源地相应的优化开采方案,最终为羊庄盆地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为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在污染物迁移(水质)方面,本次研究基于耦合模型中的水流系统,进一步建立了盆地溶质运移模型,对羊庄盆地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迁移与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含水层修复(治理)方面,本次研究选择羊庄盆地内主要岩溶含水层的典型污染地段开展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与水力截获技术研究,以探索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保高效的技术措施,取得原创性的技术参数,为今后实施岩溶区污染含水层修复工程、保障居民饮水安全提供技术示范。针对如上三方面的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取得成果有:(1)构建了羊庄盆地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模型(水量)针对羊庄盆地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问题,本研究建立了SWAT-MODFLOW耦合模型,并利用位于盆地出口处的官庄水文站逐月实测径流量和盆地内的25个观测孔地下水位动态数据对耦合模型进行了参数识别与验证。模型识别效果较好,为模拟不同的地下水开采方案提供了可靠支撑。(2)羊庄盆地地下水资源优化开采量确定(水量)本研究将SWAT-MODFLOW耦合模型与优化管理模型GWM耦合起来,建立起羊庄盆地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管理模型,从盆地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及各水源地优化开采量两个角度对羊庄盆地地下水资源问题进行了系统地评价。结果表明:现状情景下,羊庄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是5 745万m3/年(15.74万m3/d),宋屯、后石湾、南庄、魏庄、西石楼、许坡、龙山头、羊庄、东于、段庄以及王杭水源地的优化开采量分别为0.18、1.4、2.6、1.86、3.8、1.7、0.4、0.4、0.5、1.4和1.5万m3/d;庄里水库建成情景下,羊庄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是7 285万m3/a(19.96万m3/d),宋屯、后石湾、南庄、魏庄、西石楼、许坡、龙山头、羊庄、东于、段庄以及王杭水源地的优化开采量分别为0.18、2.06、3.40、2.24、4.15、1.86、0.72、1.31、0.63、1.75和1.66万m3/d。(3)羊庄盆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预测(水质)本次研究基于耦合模型中的水流系统,进一步建立了盆地溶质运移模型,对羊庄盆地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迁移与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硝酸盐浓度预测结果可知,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羊庄断块地下水中硝酸盐浓度将呈增大趋势,这主要是当地农民对氮肥的过量使用和盆地内养殖场粪便随意堆放造成的。同时根据预测结果可知,辘轳井区域地下水中的硝酸盐长期存在浓度较高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该处以往建有多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场,虽然这些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养殖场已于2010年前后被清理拆除,但当时未进行必要的场地土壤修复,而完全靠含水层自身净化修复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农业施肥面状污染源,并对以往养殖场发生过污染的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进行修复(治理),以削减残留污染物对地下水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4)基于随机模拟的地下水污染物最优水力截获量研究(治理)由于羊庄盆地的尺度比较大,因此在SWAT-MODFLOW耦合模型中,本研究采用等效多孔介质(EPM)方法模拟了羊庄地下水流系统中岩溶含水系统的水动力和污染物运移规律。这种处理方法在区域尺度问题上精度相对比较高,但是不能精确地反映含水层局部的非均质性,对于小尺度问题其模拟结果往往不可靠。为此,本研究在区域地下水流模型所确定的宏观参数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蒙特卡洛随机模拟,研究了羊庄盆地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试验场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异性对地下水污染物水力截获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确定性方法所估算的水力截获系统最优抽水量,并不能完全截获污染物,其稳定平均风险率高达23%。通过羊庄盆地硝酸盐原位修复试验场实例研究可知,不同水力截获量与相应的稳定平均风险率之间满足对数关系,截获系统抽水量选择得越大,由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所带来的风险越小,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经济合理性和可接受的风险大小从对数关系曲线上选取合适的截获量,以便从风险损失角度出发对截获系统最优截获量进行合理的确定。(5)生物修复技术去除岩溶地下水中硝酸盐试验研究(治理)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碳源及生物反应器进行了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试验,比选了脱氮治理效果,通过本次试验结果可知液态碳源反应效果最高可达34.5%;固态碳源反应效果最高可达46.5%。液态碳源修复试验由于没有良好的反应载体,受环境影响较大,出现降雨或附近民井开采时,数值波动较大。液态碳源停止供应后,监测孔硝酸盐含量在24小时内恢复到自然水平。固态碳源修复试验启动反应速率比液态碳源试验慢,但由于有较好的载体,反应相对稳定,效果更好,持续时间更长。固态碳源反应器取出后,监测孔硝酸盐含量在48小时内恢复到自然水平。总之,本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为今后开展鲁中南地区硝酸盐污染含水层修复、改善地下水水质,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李文溢[6](2019)在《平原水库渗漏及其对区域地下水动态影响研究 ——以斗门水库试验段为例》文中认为建设平原水库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调配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渗漏作为平原水库建设及运行中所面临的常见问题之一,会对区域地下水环境带来一定的隐患。为揭示平原水库渗漏特性,分析其对区域地下水动态的影响,本文以陕西省斗门水库试验段为例,分析了渗漏对地下水位、水质的影响,研究了渗漏强度的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预测了斗门水库整体建成后的渗漏特性及区域地下水流场变化规律,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斗门水库试验段沉积物渗透系数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中等空间变异性,在垂向上表现为强空间变异性。经验公式(A&S公式)所得结果与室内渗透试验结果差异较小,可用于渗透系数的推求。(2)试验段库区渗漏使得区域地下水流场整体上升0.5—2.5m/a,库区年渗漏量约为7026m3/a,约占总库容(155万m3)的4.53‰,不会造成较大水量损失,现行防渗措施可行。(3)试验段库区渗漏强度在时间上表现为丰水期较小,枯水期较大的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北部(壤土、粉土、中砂)较大,南部较小(壤土)的特征。渗漏强度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渗透系数,时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按综合排序依次为东部地下水位(GWF1)、库水位、降雨量、西部地下水位(GWA1)、蒸发量。(4)渗漏对试验段库区东部(GWF1)地下水水质指标影响较为明显,其中温度、pH、总磷指标变化在一定范围之内,不会带来水质隐患,氨氮浓度存在超标现象。(5)建立了斗门水库区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预测分析表明水库蓄水面积的扩大会使得地下水流场出现了大范围的水位抬升区。北湖(第二阶段建设)和南湖(第三阶段建设)蓄水造成的水位抬升区面积分别为18.8km2、31.44km2,抬升区中心地下水位抬升值分别为0.2 m、0.36m。斗门水库整体蓄水5年,区域地下水位抬升约1.2—3m,库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始终表现为库水补给地下水。(6)斗门水库整体蓄水情况下,水库渗漏表现出明显的时空间分布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南湖>北湖>试验段,南湖渗漏量占总渗漏量比约为55%。在时间上水库渗漏量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88万m3/a,多年平均渗漏量约为22.4万m3/a,约占库容的4.87‰。地下水位和库水位分别是造成水库渗漏时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7)斗门水库整体蓄水情况下,渗漏强度与地下水位呈负相关关系,与库水位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地下水位平均每上升1m,水库渗漏强度减小约3.3—3.7mm/a。库水位平均每上升1m,渗漏强度增大约4.34mm/a。不同库水位条件下水库渗漏损失占库容比均在9‰以下,对水库运行影响不大。

刘青[7](2019)在《四川会东县两岔河水库枢纽区岩溶介质识别与渗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两岔河水库是鲹鱼河干流梯级电站开发规划的龙头水库,坝址位于鯵鱼河及野租河汇合口下游约950m处。两岔河水库枢纽区是构造线方向与河谷走向一致的纵向岩溶河谷,广泛分布着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3e)可溶岩。在枢纽区附近有多个岩溶泉点出露,显示枢纽区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岩溶化空间及岩溶发展历史,对水库的防渗工作及水库工程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我们用勘探方法解析纵向岩溶河谷的岩溶介质,评价其渗漏问题及设置合理的防渗方案,既是为该类型的水库渗漏研究提供了实例,也为纵向谷型岩溶水库渗漏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枢纽区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多期多次的演化和构造控水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采用地面勘探、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综合识别枢纽区岩溶介质的空间结构特征,同时利用水化学场、同位素场的特征和地下连通试验查明枢纽区地下水流动系统,最终综合两者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岩溶渗漏概化模型。基于岩溶渗漏概化模型,利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可以针对枢纽区地下水渗流场在蓄水前后的变化进行动态预测,对添加防渗帷幕后枢纽区的渗漏量进行估计,并提出相应的防渗措施。对优化水库防渗设计、评估判断项目损失和制定适宜实际情况的防渗方案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和依据。现有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成如下几点:(1)枢纽区出露可溶岩为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3e),可溶岩地层分布与出露特征受褶皱构造与地形切割的控制。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三段(?3e3)靠近地层顶部整体岩性以纯碳酸盐岩夹不纯质碳酸盐岩为主,中下部以两者互层为主;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二段(?3e2)以不纯质碳酸盐岩与不纯碳酸盐岩互层为主,偶夹较纯的碳酸盐岩和非可溶岩,且该段中部非可溶岩比例较三段明显升高;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一段(?3e1)以不纯质碳酸盐岩与非可溶岩互层为主,局部夹较纯的碳酸盐岩,该段底部为石英砂岩。(2)枢纽区?3e1岩溶整体发育微弱或不发育,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二段和三段地层内岩溶整体发育中等。在坝轴线位置处高程1838m以上,?3e3岩溶发育中等强烈;高程在1750m1838m区间,?3e2可溶岩地层中岩溶发育程度弱。高程1750m以下?3e2可溶岩及?3e1不纯可溶岩岩溶整体发育程度较弱,局部稍强。具体来看它们主要发育一些小规模的溶蚀裂隙管道,无大的岩溶管道存在,岩溶裂隙连通性较好。(3)坝址区地下水在整体上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集中性在鲹鱼河发生排泄,与邻谷小岔河、官村河之间存在天然地下分水岭或者存在物理性隔水边界,具有独立的水系统特征。坝址区左岸地下水除蒸发排泄及少部分向鲹鱼河的线状泄流排泄外,其余部分地下水以岩溶泉的形式呈现分散式排泄。地下水径流途径整体上较通畅,水循环速率较快。两岸岩体以弱透水为主,坝址区相对隔水层埋藏不深,在河床及左岸埋藏较浅,右岸埋藏较深。但基岩与覆盖层交界处透水性较好,存在一强透水性的强渗流带。主要渗漏通道表现在沿表层岩溶带的裂隙型渗漏。(4)水库不存在向下游的邻谷渗漏问题,我们分别通过解析解与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在天然情况不同防渗条件下水库渗漏量的计算与模拟,并指出了在无防渗工况下,坝基及右坝肩是该岩溶区水库渗漏的主要部位。(5)综合不同防渗方案的渗漏量计算与可行性对比,选择建立坝基基岩以下40-60米深的防渗帷幕,能够有效限制枢纽区水库渗漏,以确保水库的效益和安全运行。

张叶[8](2018)在《玛纳斯河流域平原水库调蓄对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玛纳斯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是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降水稀少且蒸发量大,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地表水资源的缺乏使地下水成为重要的可利用水源,流域内修建了多级水库以缓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带来的用水压力,但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使区域水循环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本文通过水均衡法和数值模拟法建立了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运动模型,研究玛纳斯河流域平原水库调蓄过程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水均衡法进行2013年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均衡计算,2013年研究区地下水总体处于负均衡的状态,地下水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下水开采、渠道渗漏及灌溉入渗补给。地下水总补给量为7.434×108m3,地下水总排泄量为8.073×108m3,补排差为-6382×104m3,地下水的储变量为-7830×104m3,绝对均衡误差为1448×104m3,相对均衡误差为1.95%,地下水均衡计算结果为数值模型的建立和检验提供了参考。(2)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数学模型,采用Visual MODFLOW对模型进行求解,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标准均方根误差比例均在3%以内,绝大部分地区水头误差不超过1m。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为:研究区的地下水总补给量为7.554×108m3,其中面状补给量、地下水侧向流入量、水库渗漏补给量分别占总补给量的75.19%、21.22%、3.60%;研究区的地下水总排泄量为8.247×108m3,其中蒸发量、泉水溢出量、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侧向流出量分别占总排泄量的27.07%、16.08%、50.90%、5.95%;研究区地下水处于负均衡状态,补排差为-6927×104m3。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与传统水均衡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各项误差在10%以内,且补排差更接近于实际地下水水储量变化,构建的数值模型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真实的反映出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特征。(3)根据构建好的地下水数值模型对不同水库调蓄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行研究,水库正常运行时,水库的渗漏量为2735×104m3;水库始终以最低蓄水位运行时水库渗漏量最小,渗漏量为1347×104m3;水库始终以正常蓄水位运行时水库的渗漏量最大,渗漏量为4185×104m3。水库以最低蓄水位运行时,水库周边地下水位相对正常运行水位状态有所下降,地下水观测井最大降幅2.1m,最大月平均降幅0.99m。水库以正常蓄水位运行时,水库周边地下水位相对正常运行水位状态有所上升,地下水观测井最大增幅1.5m,最大月平均增幅0.78m。(4)水库调蓄方式对水库周边地下水位变化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距离水库越近受水库调蓄的影响越大,水库调蓄对地下水位的最大影响距离为上游2000m,下游12000m。

陈亮亮[9](2017)在《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防渗节水及对下游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水资源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要素,但水资源紧缺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解决水资源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地处内陆干旱区的新疆修建了大量的平原水库。平原水库由于自身的特点,不仅蒸发渗漏量大而且还会抬升水库周边尤其是下游的地下水位,引起水库周边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本文以恰拉水库为例,系统研究恰拉水库完善防渗体系前、后坝体和坝基渗流及对水库下游地下水位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自主开发“基于边界元法土石坝渗流分析系统”,计算恰拉水库在不同长度水平铺盖下坝体和坝基的渗透坡降、单宽渗流量。计算结果表明当水平铺盖长度达坝前水深的5倍时,坝后渗透坡降就已经满足渗透稳定的要求;随着坝前水平铺盖的延长,坝后渗透坡降和单宽渗流量都在减小,当水平铺盖长度达到坝前水深的22倍及以上时,渗透坡降和单宽渗流量接近常数,此时再试图通过增加水平铺盖长度的方式减少渗流量,收效甚微。(2)恰拉水库在改扩建时,将坝前水平铺盖长度延长至坝前水深的22倍左右,改扩建后水库每年减少渗漏量1240.70万m3(约为恰拉水库兴利库容的8.2%),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更加重要的是在进一步完善防渗体系后有效降低了水库下游地下水埋深,从而大大缩小了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的范围。(3)恰拉水库下游荒地地下水埋深呈现季节性变化,随着距坝轴线距离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对水库下游荒地地下水埋深影响因素最大的是水库水位,蒸发量次之。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埋深也呈现季节性变化,对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埋深影响因素最大的是排渠水位,水库水位、蒸发量次之。坝后排水是控制水库下游地下水埋深的关键措施。(4)恰拉水库下游耕地耕作层(0-40cm)中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在土壤较深层位(40-100cm)处,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的相关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即距离地下水位越近,土壤中的含水量越高。(5)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各监测点在2012年7月27日至2013年4月18日内,分层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为:0-20cm土层含盐量较少,20-40cm土层含盐量增大,40-60cm土层含盐量减少,60-80cm土层含盐量增大,80-100cm土层含盐量减少,土壤含盐量沿深度变化较大。耕地在排水与滴灌相结合的条件下,0-60cm土壤层总含盐量降低了约50%。(6)恰拉水库下游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为:荒地土壤含水量整体变异性较大,尤其是表层土壤;耕地各监测点中除0-20cm土层含水量表现出中等变异强度,其余各层均为弱变异性。恰拉水库下游土壤盐分时空变异性为:荒地土壤含盐量与土层深度没有明显的关系,整体波动较大,各监测点变异系数变化较大;耕地各监测点土层含盐量变异系数的变化均呈现M型,在土层深度为40cm和85cm两处,出现土壤含盐量变异性的峰值。(7)以恰拉水库2012-2013年实际监测数据为依据,利用HYDRUS-1D模型建立了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耕地土壤水盐运移一维数值模型,并根据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验证模型参数可靠合理。采用2013年的气象资料和灌溉定额,根据模型预测了在不同地下水埋深和不同地下水矿化度值的条件下土壤剖面的水盐运移情形,根据预测结果可知,防止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耕地土壤表层积盐的关键在于降低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

李晓芳[10](2017)在《玛纳斯河流域平原水库渗漏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平原水库能有效缓解灌区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对灌区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前期研究表明水库渗漏是导致平原水库周边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大坝失事等的主要因素。因此,探究平原水库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分析平原水库渗漏对地下水水位、水量的影响,对水库管理与安全运行、库区周边土壤盐碱化防治等具有显着意义。研究以玛纳斯河流域的蘑菇湖水库、大泉沟水库及库区周边区域为新疆平原水库群的典型代表,以地下水动力学、同位素水文学为指导,以同位素水文学法、数值模拟法为手段,探究库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探讨水库不同运行工况下,水库渗漏对库区周边地下水水位及水量的影响。结论如下:(1)水库水、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均落在乌鲁木齐降水线附近,说明共同补给源为降水,且水体不同时期的同位素关系斜率均小于当地降水线斜率,表明均受到蒸发分馏作用。水库水与库区周边地下水的同位素关系为:水库>地下水;两者同位素变化趋势一致,即5月δ18O<7月δ18O<10月δ18O,二者存在相对密切的水力联系。(2)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3445.27万m3。其中地下水侧向补给为7088.75万m3,占总补给量的57.72%;垂向补给量为4108.53万m3,占总补给量的30.55%。垂向补给量中水库渗漏量为2247.99万m3,占总补给量比例为16.72%。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为人工开采,占总排泄量比例为54.65%。(3)水库水位始终保持正常蓄水位时,水库渗漏量最大,对库区周边的地下水水位影响最大,月最大增幅为1.04m。水库周边的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受水库渗漏与地下水开采量综合影响。增加库区周边的地下水开采量有助于降低库区周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概率。(4)水库正常蓄水位、历年最低蓄水位、运行水位工况时,地下水对水库的补给量分别为10.45万m3、729.94万m3、24.69万m3。地下水对水库的补给量受水库水位与地下水水位共同作用。春灌期,当两者水位差较小时,水库渗漏呈下降趋势,地下水补给量呈增加趋势;夏灌期,水位差过大时,水库渗漏补给对地下水补给量增加。水库水位与地下水位之差是影响两者转化关系及转化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水库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与水位差呈正相关关系,地下水对水库的补给量与水位差呈负相关关系。

二、小型水库渗漏的三种处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水库渗漏的三种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气象条件概况
    2.3 流域水系概况
    2.4 地形地貌概况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2.6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地下水系统特征分析
    3.1 重要控水地质构造
    3.2 地层岩性
    3.3 地下水系统划分
    3.4 平原区第四系含水层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水系统均衡计算分析
    4.1 研究中的辩证法应用
    4.2 研究尺度选择
    4.3 均衡计算单元
    4.4 地下水均衡法
    4.5 地下水均衡计算
    4.6 水均衡分析
    4.7 地下水资源量
第5章 基于水质考量的地下水系统功能区评价
    5.1 地下水系统质量评价
    5.2 地下水系统功能区划分
    5.3 超采区划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遥感解译的生态环境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6.1 数据与预处理
    6.2 生态地貌遥感解译分析
    6.3 超采区划定复核
    6.4 盐渍化程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典型区域地下水系统生态策略
    7.1 模拟范围
    7.2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7.3 数学建模
    7.4 数值方法
    7.5 参数选用
    7.6 模型参数率定
    7.7 模拟结果和预测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灵新煤矿地下水库渗流研究及人工坝体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矿区水文地质概况
    2.1 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2.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井区地下渗流场分析
    3.1 模型建立
    3.2 工况计算
    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坝体防护煤柱设计
    4.1 坝体布置原则
    4.2 防护煤柱高度
    4.3 防护煤柱宽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工坝体分析
    5.1 井下坝体型式
    5.2 坝体抗滑稳定计算
    5.3 防水坝体力学模拟分析
    5.4 井下坝体尺寸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坝体及围岩加固
    6.1 注浆加固材料选择
    6.2 水泥—水玻璃浆液配比
    6.3 注浆参数选择
    6.4 注浆工艺及要求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黑滩河水库多层复杂岩溶水系统及水库防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滇东高原岩溶发育特征
        1.2.2 多层岩溶水系统特征
        1.2.3 岩溶水库渗漏及防渗研究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第3章 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
    3.1 可溶岩空间展布及出露特征
    3.2 岩溶发育类型
        3.2.1 地表岩溶现象
        3.2.2 地下岩溶现象
    3.3 岩溶空间发育特征
        3.3.1 地表岩溶发育特征
        3.3.2 钻孔揭露岩溶发育特征
    3.4 岩溶发育规律
    3.5 岩体渗透性
第4章 多层岩溶水系统特征
    4.1 岩溶含水岩组特征
    4.2 多层岩溶含水层空间结构
    4.3 隔水岩组特征
        4.3.1 梁山组隔水层空间分布
        4.3.2 梁山组隔水层厚度变化
    4.4 多层岩溶水流动特征
        4.4.1 岩溶水动力条件分析
        4.4.2 地下水补径排及动态特征
        4.4.3 地下水化学特征
    4.5 多层岩溶水系统概念模型
第5章 岩溶水库渗漏分析
    5.1 多层岩溶水系统中岩溶水库概述
    5.2 多层岩溶水系统控制下水库渗漏条件分析
        5.2.1 渗漏水动力条件分析
        5.2.2 渗漏通道条件分析
    5.3 多层岩溶水系统中岩溶水库的渗漏模式与途径
    5.4 水库区多层岩溶水系统渗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5.4.1 数值模型建立
        5.4.2 天然渗流场特征
        5.4.3 水库蓄水条件下渗流场特征
第6章 水库防渗分析及可行性评价
    6.1 多层岩溶水系统中岩溶水库防渗分析
        6.1.1 水库重点渗漏段防渗分析及防渗线路布置
        6.1.2 水库防渗线路地质条件分析
        6.1.3 水库防渗帷幕深度设计
    6.2 各防渗方案下渗流场及渗漏量分析
        6.2.1 防渗方案模拟工况
        6.2.2 渗流场分析
        6.2.3 渗漏量分析
    6.3 防渗方案可行性评价
        6.3.1 防渗方案经济性及风险性分析
        6.3.2 防渗方案选择及帷幕深度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华坪岩溶地区水库渗漏分析及处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岩溶水库特征
2 岩溶水库渗漏
    2.1 渗漏形式分类
    2.2 坝区渗漏主要原因
3 渗漏处理方式
    3.1 岩溶区渗漏处理方法
    3.2 坝基泉水处理
    3.3 对坝基溶洞、竖井和溶蚀裂隙的处理
        3.3.1 对溶洞与竖井的处理
        3.3.2 对小溶洞和溶蚀裂隙的处理
    3.4 绕坝渗漏的处理
4 处理渗漏方法简述
    4.1 灌浆处理法
    4.2 黏土斜墙法
    4.3 套井回填法
    4.4 坝体防生法
5 结束语

(5)羊庄盆地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及硝酸盐污染模拟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岩溶水资源评价
        1.2.2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研究
        1.2.3 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研究
        1.2.4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羊庄盆地研究区概况
    2.1 地形地貌特征
    2.2 气象水文特征
        2.2.1 气象
        2.2.2 水文特征
    2.3 地质特征
        2.3.1 地层
        2.3.2 侵入岩
        2.3.3 地质构造
        2.3.4 新构造运动
    2.4 水文地质特征
        2.4.1 含水岩组分布及其富水性特征
        2.4.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4.3 地下水动态特征
第三章 羊庄盆地地下水动力场及化学场演化特征
    3.1 羊庄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特征
    3.2 羊庄盆地地下水化学场演化特征
        3.2.1 不同区域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变化
        3.2.2 地下水水化学环境多年演化特征
        3.2.3 羊庄断块浓度场演化特征研究
第四章 羊庄盆地地表水-地下水联合模拟及管理模型构建
    4.1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与优化管理模型
        4.1.1 SWAT地表水模型原理
        4.1.2 MODFLOW地下水模型的原理
        4.1.3 SWAT-MODFLOW耦合模型的原理及构建方法
        4.1.4 GWM优化管理模型原理
        4.1.5 SWAT-MODFLOW-GWM耦合模型原理
    4.2 羊庄盆地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构建与识别
        4.2.1 羊庄盆地地表水模型数据准备
        4.2.2 羊庄盆地地表水模型的构建
        4.2.3 羊庄盆地地下水模型的构建
        4.2.4 耦合模型的识别验证
第五章 羊庄盆地地下水资源优化配置评价
    5.1 优化管理模型
    5.2 优化模型条件的设定
        5.2.1 优化模拟阶段的降雨量确定
        5.2.2 开采约束条件
    5.3 现状条件下地下水优化开采量确定及结果分析
    5.4 庄里水库建成条件下地下水优化开采量确定及结果分析
        5.4.1 庄里水库概况
        5.4.2 水库渗漏补给量计算
        5.4.3 优化开采量计算及结果分析
第六章 羊庄盆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预测
    6.1 溶质运移模型的建立
        6.1.1 溶质运移数学模型
        6.1.2 弥散系数的确定
        6.1.3 模型硝酸盐污染源强确定
        6.1.4 溶质运移模型的识别
    6.2 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演化趋势预测
        6.2.1 现状情景硝酸盐浓度演化趋势预测
        6.2.2 庄里水库建成情景硝酸盐浓度演化趋势预测
第七章 羊庄盆地硝酸盐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7.1 生物修复技术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试验研究
        7.1.1 理论基础及试验内容
        7.1.2 反硝化细菌的选取和培养
        7.1.3 硝酸盐去除室内模拟试验
        7.1.4 硝酸盐污染野外原位修复试验
        7.1.5 结论
    7.2 基于随机模拟的地下水污染物最优水力截获量研究
        7.2.1 研究方法
        7.2.2 羊庄盆地硝酸盐污染修复试验场实例研究
        7.2.3 基于稳定平均风险率的最优截获量确定
        7.2.4 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平原水库渗漏及其对区域地下水动态影响研究 ——以斗门水库试验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平原水库渗漏研究现状
        1.2.2 水库渗漏对地下水动态影响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 斗门水库工程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工程建设规划与防渗概况
    2.2 气象及水文条件
    2.3 地貌及地层岩性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潜水含水层组
        2.4.2 补径排特征
    2.5 斗门水库智能监测系统的建立
        2.5.1 地下水及气象监测系统位置
        2.5.2 监测所用传感器概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渗透系数的测定与分析
    3.1 渗透系数的测定方法
        3.1.1 变水头渗透试验
        3.1.2 颗粒分析试验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土样颗粒级配特征
        3.2.2 土样渗透系数
        3.2.3 空间变异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库渗漏特性分析
    4.1 区域地下水位动态特征
        4.1.1 地下水位年际变化特征
        4.1.2 地下水位年内变化特征
    4.2 试验段地下水位动态特征
        4.2.1 监测井地下水位特征
        4.2.2 区域地下水流场特征
        4.2.3 地下水位剖面线特征
    4.3 库水-地下水位动态分析
    4.4 渗漏量及渗漏强度的计算
        4.4.1 水库渗漏模型的建立
        4.4.2 库底渗漏分区
        4.4.3 渗漏计算结果
    4.5 渗漏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4.5.1 渗漏强度时空分布特征
        4.5.2 渗漏影响因子分析
        4.5.3 渗漏特性的总结分析
    4.6 渗漏条件下地下水质特征指标变化
        4.6.1 库水-地下水温度及pH
        4.6.2 库水-地下水氨氮及总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渗漏条件下地下水流场预测
    5.1 模型的概化
        5.1.1 模拟区范围
        5.1.2 水力特征及边界条件
        5.1.3 数学模型
    5.2 模型高程及剖分
        5.2.1 模型剖分
        5.2.2 模型顶底板标高
    5.3 模型的识别和校正
        5.3.1 水文地质参数初值的确定
        5.3.2 模型初始流场
        5.3.3 拟合校正结果
    5.4 模型的应用
        5.4.1 模型应用情景
        5.4.2 不同情景下地下水流场特征
        5.4.3 不同情景下观测井水位特征
    5.5 不同情景下水库渗漏预测
        5.5.1 渗漏的时空间分布特征
        5.5.2 地下水及库水位对渗漏强度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四川会东县两岔河水库枢纽区岩溶介质识别与渗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水库渗漏研究
        1.2.2 岩溶水库渗漏勘探方法研究
        1.2.3 岩溶水库渗漏评价方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第3章 枢纽区岩溶渗漏概念模型识别
    3.1 枢纽区岩溶介质识别
        3.1.1 枢纽区可溶岩空间分布特征
        3.1.2 可溶岩岩溶发育特征及其规律
        3.1.3 含水介质空间分异特征及渗透性
        3.1.4 含水介质空间结构模型
    3.2 枢纽区地下水流系统识别
        3.2.1 地下水流动特征
        3.2.2 地下水水化学场特征
        3.2.3 地下水同位素场特征
        3.2.4 岩溶通道连通性分析
    3.3 枢纽区岩溶渗漏概化模型
第4章 枢纽区岩溶渗漏评价
    4.1 枢纽区岩溶渗漏分析
    4.2 枢纽区渗漏量解析计算
    4.3 枢纽区渗流场数值模拟及渗漏预测
        4.3.1 枢纽区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4.3.2 枢纽区渗流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3.3 枢纽区数值模拟渗漏量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防渗方案可行性评价
    5.1 防渗方案初选
    5.2 防渗方案三维数值模拟
    5.3 防渗方案可行性评价
    5.4 工程防渗处理措施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玛纳斯河流域平原水库调蓄对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地下水均衡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使用
    2.3 研究区地下水均衡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拟
    3.1 地下水数值模型简介
    3.2 地下水数值模型的建立
    3.3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库调蓄过程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
    4.1 不同水库调蓄方案下地下水位变化
    4.2 不同水库调蓄方案下地下水量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9)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防渗节水及对下游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区域地质
    2.3 恰拉水库概况
第3章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的渗流计算
    3.1 渗流计算概述
    3.2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渗流计算边界元法
    3.3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渗漏量计算
    3.4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地下水埋深计算
    3.5 小结
第4章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研究
    4.1 恰拉水库下游荒地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研究
    4.2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研究
    4.3 小结
第5章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土壤水盐运移机理研究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5.2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矿化度变化规律
    5.3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
    5.4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
    5.5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的关系
    5.6 恰拉水库下游土壤水盐时空变异性
    5.7 小结
第6章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耕地水盐运移数值模拟
    6.1 概念模型
    6.2 数学模型
    6.3 数值模拟模型
    6.4 模型识别及验证
    6.5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土壤积盐预测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附录一 基于边界元法土石坝渗流计算程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玛纳斯河流域平原水库渗漏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2.3 区域水资源利用现状
    2.4 地下水动态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原水库水与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特征
    3.1 环境同位素理论基础
    3.2 样品采集与测试
    3.3 研究区水体环境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
    3.4 水库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数值模拟及分析
    4.1 理论基础
    4.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构建
    4.3 数值模型的构建
    4.4 模型识别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原水库渗漏对地下水的影响
    5.1 不同蓄水位工况对地下水水位影响
    5.2 不同蓄水位工况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
    5.3 平原水库渗漏评价及防渗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四、小型水库渗漏的三种处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演化分析[D]. 王博. 新疆农业大学, 2021(02)
  • [2]灵新煤矿地下水库渗流研究及人工坝体设计分析[D]. 赵瑞家.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3]黑滩河水库多层复杂岩溶水系统及水库防渗研究[D]. 覃绍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华坪岩溶地区水库渗漏分析及处理探讨[J]. 雷蕾. 低碳世界, 2020(02)
  • [5]羊庄盆地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及硝酸盐污染模拟修复研究[D]. 付晓刚.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6]平原水库渗漏及其对区域地下水动态影响研究 ——以斗门水库试验段为例[D]. 李文溢. 长安大学, 2019(01)
  • [7]四川会东县两岔河水库枢纽区岩溶介质识别与渗漏评价[D]. 刘青.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玛纳斯河流域平原水库调蓄对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D]. 张叶. 石河子大学, 2018(12)
  • [9]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防渗节水及对下游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研究[D]. 陈亮亮.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10]玛纳斯河流域平原水库渗漏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D]. 李晓芳. 石河子大学, 2017(11)

标签:;  ;  ;  

小水库渗水的三种处理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