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拓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咨询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袁权[1](2021)在《基于共生理论的建筑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
李国献[2](2021)在《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规划研究》文中认为物流行业是我国关键的支柱产业,2019年高达14.6万亿元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就占了全年GDP的14.7%。我国物流的信息化水平率依然相当低,仅约为0.08%,较国际上0.9%的信息化平均率,还有很大距离。也有一些物流企业较为重视信息化的应用,在使用庞大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但前期缺乏有效的规划甚至没有规划,或后续的系统推广和运行维护没做好,最终效果与管理预期相差甚远。原尚股份其核心业务就是物流,因此,本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显得尤其关键。如何把信息化规划工作做得不但切实可行,而且符合物流行业信息化战略目标,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信息化规划从理论角度包括信息化战略和企业架构两部分,而原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没有明确的信息化规划,本文致力于采用战略一致性模型和TOGAF企业架构规范,提出切实可行的信息化规划方案。本文首先对公司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通过与公司中高层领导、业务负责人与关键人员的交流访谈和文献查阅,梳理出目前原尚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化现状,并总结出信息化主要问题。然后,根据战略一致性模型分析,由企业战略导出信息化战略;接着根据企业架构的框架理论指导下,设计出原尚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应用、数据、技术四方面架构。根据方案情况,最后提出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项目实施的计划、管控和关键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规划工作,希望能够为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达成系统业务拉通、信息共享互通、决策支持共通,顺利支撑企业战略转型需要。同时,也可为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其他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化规划参考。
冯学伟[3](2020)在《普联软件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联软件于2001年在山东济南成立,自成立以来业务聚焦于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系统,2018年度营业收入为3.68亿元。目前公司已形成大型央企、行业龙头企业、金融保险企业三大客户群,涉及石油、石化、建筑、地产及银行、保险领域。本文以普联软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本文发现普联软件在外部环境方面拥有国家政策、市场需求旺盛、技术进步和上下游关系等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人才结构和人才成本的挑战。而对于内部环境,普联软件在技术研发、产品解决方案、行业案例、本土化服务、团队方面具备优势,但是在规模、高端人才储备、融资渠道上存在劣势。从公司内外部环境出发,未来五年发展总体目标应当是努力成为国内领先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综合服务提供商,成为客户信赖的长期合作伙伴。一方面聚焦大型集团战略客户,稳固提升现有大型集团战略客户信息化市场的优势地位,着力拓展更多大型集团企业新客户;另一方面聚焦资金、财务、共享领域,提炼打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方案,加快拓展更多行业领域客户。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公司应当采取四大战略举措,一是聚焦集团客户,发挥资源优势,二是聚焦行业需求,拓展未来行业领域,三是加强研发投入,增强客户交付能力,四是加强营销建设,完善服务网络体系。此外,为了提高战略举措的实施效果,公司应当构建战略保障体系,公司需要调整组织架构,提高运转效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技术平台建设与应用,提升财务融资能力。
冯琪[4](2020)在《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行业在国家发展及其在国际化进程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国内建筑企业面临着国际化竞争与考验,传统的运作模式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作为覆盖工程建设从策划阶段至设计施工运营的一体化管理咨询服务,通过对各阶段的产业链整合,构建一体化技术和管理咨询服务,解决工程建设项目碎片化管理等弊病,提升项目整体价值,近年来被国家大力推广,为建筑类企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出台了大量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政策文件,并选取试点企业来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普及,许多政策文件和专家都重点提出设计企业在其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设计院也响应号召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但是企业本身却无法精确得知自己所处的水平和企业方向。所以本文以设计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进行评价,促进设计企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对国内外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概念、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理论研究,归纳其全过程工程咨询业的现状;选取国际标杆设计企业,分析出其发展阶段和特征;明确我国设计企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必要性;对比国内全过程工程咨询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国内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的特征,以此作为主要指标来源,结合相关政策和文献归纳,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对常见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筛选,选取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本文的评价计算方法,指标权重的确定是由专家打分得出,为增加客观性,在运用层次分析法时选取多位专家的打分取平均值的方法;综合评价的后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能力进行计算,得到评价结果。首次提出了针对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最后,选取S设计院进行实证研究,对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定性指标的等级,并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根据评价计算结果对S设计院从基础条件方面给出了巩固自身核心技术、拓宽各阶段业务,完善激励机制和员工体系建设,建立和研发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建议;从交互能力方面给出了提高资本运营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市场范围的建议;从结果质量方面提出提高项目完成水平,增强顾客满意度的建议。为设计行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提供借鉴意义。
刘云娇[5](2020)在《基于4PL的“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船舶行业作为军民结合战略性和现代综合性的产业,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技术装备,为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近些年来,世界造船业陷入高技术船舶市场急剧萎缩、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不景气和主流船舶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等困境。和世界造船业处境相似,我国船舶行业处境也不容乐观,各船海工业企业均面临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压力,迫切需要船海装备制造用物资、尤其是品种规格最多的船用钢材实行综合一体化的“点到点”物流配送服务。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船舶钢贸物流正是船舶制造业与物流行业的融合,因此研究船舶钢贸物流转型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本文在研究“互联网+钢贸”、“互联网+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钢贸物流”的内涵、类型和服务模式。其中将类型按照构建的主体不同分为钢企与船海企合建、钢企与钢贸商搭建、钢贸商与船海企联盟三类。服务模式分为自营服务模式、第三方服务模式、联合服务模式和第四方物流服务模式四种,且每种服务模式特征和适用性都各不相同。(2)本文基于4PL“互联网+钢贸物流”的发展现状,通过文献法和专家访谈法得出了16个影响4PL“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发展的相关因素,通过德尔菲法对16个影响因素进行二轮的专家筛选,专家建议删除监管体系完善程度和财政支持力度、将信息化水平细分为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合作商信息化水平,最终得出15个影响4PL发展的因素,如企业协同管理能力、专业人才占比、4PL意识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等。(3)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和区间层次法对识别出的15个影响“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先通过ISM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对15个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将影响因素分为了5层,其中第一层和第二层归为表层影响因素,第三层和第四层归为深层影响因素,第五层则是根本影响因素;最后通过IAHP法(Interva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对每个层次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计算,得出每个层次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表层影响因素中企业协同管理能力影响最大,深层影响因素中企业整合供应链资源能力影响最大,根本影响因素中客户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影响最大。(4)依据分析出的4PL“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的关键影响因素,结合中船工业集团公司的发展现状,本文基于4PL各个阶段运作模式给出集团公司发展4PL“互联网+钢贸物流”的路径建议,具体包括前期协同运作模式发展路径建议、中期方案集成商运作模式发展路径建议以及后期行业创新者运作模式发展路径建议。
查理[6](2020)在《面向制造业边缘市场的A企业SO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改革的背景下,边缘市场的企业亟需革新运营方式。然而,边缘市场的中小微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有限,自身缺乏技术支撑,若想革新,则需要依托第三方咨询企业。而大型第三方咨询企业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模式往往不适合中小微企业,这加大了边缘市场的中小微企业的转型难度;而小微咨询企业,却又面临着市场空间小,发展困难的问题。本文就以符合该种条件下的处于起步阶段的第三方小微创业咨询A企业进行切入,探究初创的A企业采用何种服务模式来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寻求自身的发展机遇。本文从第三方小微创业咨询A企业的特质分析入手,重点把握A企业的特点以及生存的实际需求,成长过程中的瓶颈与机遇,找寻A企业的市场定位与最优要素。通过最优要素最大化,形成优势来突破阈值,全力投入资源来使得A企业获得新的增长点。围绕A企业的最优要素来构建A企业的SO服务模式和价值体系。然后将该种模式运用到实际项目中——边缘市场的中小型制造企业——X企业,验证SO服务模式使用在特定目标市场的结果。通过满意度调查与项目结论,来佐证A企业提出的SO服务模式的可行性。最后针对实际项目案例的不足点,来进行服务模式的优化分析,完善该服务模式。本文对A企业针对自身优势要素的分析以及来自市场需求的供需链突破提出的SO服务模式进行了特征化描述及应用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边缘市场定位打开了第三方小微创业咨询企业的服务市场边际,增大了发展空间;(2)第三方小微创业咨询企业构建SO服务模式价值体系,突破了传统价值链;(3)通过SO服务模式的应用,尝试了客户与伙伴的关系转化,对第三方小微创业企业资源加速扩张具有现实价值;(4)SO服务模式仍需进行上游供应链优化以进一步凸显优势,并通过人才连接和放大沟通视窗的公开象限来培养抓住更多机遇的能力。
周长安[7](2020)在《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工程勘察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工程勘察质量关乎整个工程质量,加之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过程不可逆”的工程勘察工作决定了其质量受岩土变化多、波动大、过程短、检验困难等影响,同时,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工勘察质量管理相融合,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充分应用到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如何有效地推进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进而探索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运行与实证分析已迫在眉睫。首先,研究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现状,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机制、效能等方面剖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构建与运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解决思路。其次,构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论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提出了由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工程勘察地质数据中心来共同构建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梳理分析了工程勘察相关企业、相关人员、项目内容以及管理环节、主体工作职责、各环节等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研究制定了工程勘察项目建设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等6类相关勘察企业及10类勘察人员信息采集标准、4个阶段工程勘察项目质量信息采集标准、5个方面工程勘察质量管理信息采集标准、4个环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以及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明确了工程勘察地质的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和采集标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讨了工程勘察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总体设计、需求分析、流程分析、功能分析等,分析了系统结构、技术方法、开发工具、数据库环境、运行环境、信息传递、系统构建等技术路线;结合工程勘察地质数据的多样性、特殊性,分析了基于多元数据和多方法集成的模型构建策略,探讨了采用C/S模式、B/S模式、Sky Line 6.5平台软件以研发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从信息化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地质数据中心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有效性。第三,探索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论文分析了在工程勘察项目如何执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如何有效运行工程勘察项目管理平台、如何发挥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的作用等问题;分析了系统运行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提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从三个层级研究了系统运行的监管主体、责任主体、运行对象,分析了系统运行的组织结构和模型框架;研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外业勘探、试验测试、资料整理、报告编制、审核审查等阶段,研究分析了“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等运行机制,解决数据和信息采集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梳理了工程勘察各阶段各环节的主要工作以及工作成果,设立了“外业申报采集”、“试验报告扉页打印采集”、“见证登记采集”、“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等数据采集环节,从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选取重庆为例,构建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通过地质数据采集、工程地质选址、工程地质走廊线路等3个方面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采集了重庆市勘察行业全部的勘察企业、勘察人员和勘察项目的基础数据,实时采集了勘察外业申报、勘察外业见证登记、勘察试验报告打印、勘察报告在线审查等四个环节的项目基础数据,采集了全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监项目数量、抽查项目数量、抽查比例以及违规项目、违规企业、违规人员数量与查处、通报情况等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分析了全市6类589家勘察企业构成、勘察资质与类别、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分析了全市10类15062名勘察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男女占比、注册多少、职称关系、专业比例、专业搭配、工龄长短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基本改变了工程勘察质量“无法监管”状态,通过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了动态抽查管控的预期目的,并分析了全市勘察质量发展、勘察行业发展的态势;从住建部质安司组织上海等省市调研考察、中勘协勘察分会专题评价、主要专家学者点评分析等社会综合评价中确认了实证效果,从而验证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杨烈龙[8](2020)在《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讯速进入各行各业,信息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本世纪来,企业信息化,给企业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提高生产管理效率,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推动着企业管理流程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和企业管理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各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很多企业信息化的支持下,实现经营和管理质量的提升,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比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以10年左右的时间,取得了很多传统企业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成果,这体现出信息化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H教育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面向教育领域的工程企业成长为一家面向“产教融合”,专业教育解决方案输出为主的教育技术服务企业。公司通过对行业产业链进行分析,抽取行业主流技术,采用主流商用设备,将企业级应用转化为实用的工程案例库,并将其融入高校教学和实验实训之中。帮助高校进行通信、云计算、智能制造、新型能源、智能汽车等专业实验室系统集成、专业课程建设、并参与部分教学等服务。公司目前有员工1000余人,项目部100余个。伴随公司的成长,一些信息系统续建成投入使用,对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竞争力都有很大提升。但是在公司从实验室硬件集成起步的工程服务公司向教育技术服务转型服务型公司的这个过程中,大家越发感受曾经好用的信息系统越来越不顺手。这些系统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论文梳理了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相关概念、理论,认为企业信息化要取得成功,不仅仅是在电脑设备和网络设备上投资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开发几个应用系统让大家使用就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做好实施信息化的过程管理。就像盖大楼需要首先做好设计、打好地基,要抓好盖楼的过程一样,企业信息化首先是做好规划工作,做好企业架构、业务架构、IT架构的研究、规划和设计,然后才能进行信息化实施,在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和监控,使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符合设计、工作过程符合流程规范、验收投产符合质量标准。同时还要注意做好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工作,找出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新的优化改进工作,使得信息化作用和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论文结合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案例分析,介绍了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组织结构、信息化管理流程和现有信息系统使用情况,然后对H教育公司信息化系统进行了评价指标设计和指标评价,对H教育公司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指标分析,发现H教育公司信息化投资水平并不低,但是在投资方向有所偏差,几个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在当前来看也不是很出色,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关键业务还没有信息化,信息化人才流失问题也突出。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H教育公司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在企业架构、业务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信息系统和人才培养上都有改进空间。同时针对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探讨适合H教育公司管理和发展实际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对策建议。由于企业运营模式各种各样,企业信息化的结果和效果也各有不同。为了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还希望企业管理者首先重视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加强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注意标准、规范、规划和过程管理。信息化工作可以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但是都需要从自身企业实际出发进行适当调整,适合企业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黄月明[9](2020)在《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开始至今,为深化建筑业改革,推进工程咨询行业发展,我国各省、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全过程工程咨询等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全过程工程咨询旨在提高工程项目管理和咨询服务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是咨询行业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项目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工程设计企业面临提供的咨询服务单一、深度不足、各阶段咨询成果合理对接机制欠缺、综合管理人才缺乏、政策文件可操作性不强、收费标准偏低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本文旨在识别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因素,通过建立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评价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提高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水平。本文首先对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概念界定,同时梳理了风险管理、平衡计分法、全生命周期等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行业、企业现状以及面临的经营困境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其次,通过对比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的区别,并结合文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式识别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因素,通过调查224位专业人士,收集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因素评价数据,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紧接着基于平衡计分卡(BSC)建立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并利用Yaaph软件创建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三级指标创建各个判断矩阵,量化确定各指标相应权重及综合权重。通过对评估指标进行无纲量化计算,确定各个指标分值评定标准,构建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并确定综合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和设定预警临界值。再者,从工程设计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和外部经营风险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企业内部经营风险主要从资质、企业组织结构与文化建设、人员及项目管理队伍的建设、企业薪酬及绩效考核制度、合同风险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及风险预警与防范体制机制等方面采取应对策略;企业外部经营风险主要从业主及合作方的选择、应对政策、市场竞争及与国际融合等方面采取应对策略。最后通过A工程设计企业进行实证案例分析,对其内外部经营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验证经营风险综合评价模型的可靠性,并确定A工程设计企业风险等级、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林桑[10](2020)在《基于信息化的L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信息技术产生了高度的依赖,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而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信息化新形势下,传统内部控制手段已无法适应飞跃式的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应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优化和完善,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带来的各种挑战。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和资料,对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与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采取比较分析法对比传统内部控制与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区别,分析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本文以L公司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分析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L公司当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以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等原则为指导,提出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构建嵌入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加强风险评估中大数据分析的应用、规范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运用物联网等手段优化日常业务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信息与沟通、强化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充分发挥内部监督部门的监管作用等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内部控制优化建议。希望能为同类企业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优化提供借鉴。
二、拓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咨询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咨询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埃森哲信息化规划理论 |
2.2 SAM战略一致性模型理论 |
2.3 TOGAF企业架构框架理论 |
第三章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现状 |
3.1 公司概况 |
3.1.1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核心业务 |
3.1.3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架构 |
3.2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现状 |
3.2.1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发展历程 |
3.2.2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整体情况 |
3.2.3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规划设计 |
4.1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规划概述 |
4.2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战略分析 |
4.2.1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战略阐述 |
4.2.2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战略导出信息化战略 |
4.3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架构设计 |
4.3.1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架构概述 |
4.3.2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架构设计 |
4.3.3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应用架构设计 |
4.3.4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数据架构设计 |
4.3.5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架构设计 |
第五章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规划实施 |
5.1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实施计划 |
5.2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实施管控 |
5.3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实施的关键保障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访谈清单 |
附录B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收集表单 |
附录C 原尚股份有限公司高阶业务流程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普联软件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工具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企业战略 |
2.1.2 企业发展战略 |
2.2 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产业基础观理论 |
2.2.2 资源基础观理论 |
2.2.3 动态能力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 |
3.2.1 行业经济特性及生命周期分析 |
3.2.2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3.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5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6 替代品的威胁 |
3.3 竞争环境 |
3.3.1 战略群组分析 |
3.3.2 竞争对手分析 |
3.4 机会与威胁 |
3.4.1 机会 |
3.4.2 威胁 |
3.5 外部环境评价矩阵的构建 |
第4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价值链构建 |
4.2 企业资源 |
4.2.1 有形资源 |
4.2.2 无形资源 |
4.3 企业能力 |
4.3.1 售前咨询能力 |
4.3.2 需求分析能力 |
4.3.3 订单获取能力 |
4.3.4 方案实施能力 |
4.3.5 研发能力 |
4.3.6 售后服务能力 |
4.3.7 组织管理能力 |
4.4 企业优势与劣势 |
4.4.1 企业优势 |
4.4.2 企业劣势 |
4.4.3 公司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市场地位、技术实力的比较 |
4.5 内部环境要素评价矩阵的构建 |
第5章 发展战略的确定 |
5.1 公司的使命与愿景 |
5.1.1 公司的使命 |
5.1.2 公司的愿景 |
5.2 战略定位 |
5.2.1 战略组合分析 |
5.2.2 公司战略定位 |
5.3 战略目标的制定 |
5.3.1 总体目标 |
5.3.2 经济目标 |
5.3.3 技术目标 |
5.3.4 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
5.3.5 财务管理目标 |
5.3.6 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
5.4 战略举措 |
5.4.1 聚焦集团客户,发挥资源优势 |
5.4.2 聚焦行业需求,拓展未来行业领域 |
5.4.3 加强研发投入,增强客户交付能力 |
5.4.4 加强营销建设,完善服务网络体系 |
第6章 战略保障体系的构建 |
6.1 调整组织架构,提高运转效率 |
6.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
6.3 加强技术平台建设与应用 |
6.4 提升财务融资能力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普联软件发展战略研究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国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分析 |
2.1 国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相关概念 |
2.2 国外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概况 |
2.3 国际标杆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分析 |
3.1 国内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现状 |
3.2 国内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必要性 |
3.3 国内外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特征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
4.1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收集 |
4.2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3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
5.1 设计企业的选取及评价计算 |
5.2 评价结果分析与发展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Ⅱ S设计院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调查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4PL的“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互联网+物流”综述 |
1.2.2 “互联网+钢贸”综述 |
1.2.3 4PL综述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概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互联网+钢贸物流”理论概述 |
2.1.2 4PL理论概述 |
2.2 方法概述 |
2.2.1 解释结构方程理论概述 |
2.2.2 区间层次分析法理论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4PL“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影响因素识别 |
3.1 4PL“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发展概况 |
3.1.1 4PL“互联网+钢贸物流”发展现状 |
3.1.2 4PL“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发展现状 |
3.2 4PL“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概况影响因素识别 |
3.2.1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影响因素 |
3.2.2 基于现状分析法的影响因素 |
3.3 基于德尔菲法对影响因素筛选 |
3.3.1 初选指标筛选 |
3.3.2 第一轮专家筛选结果与分析 |
3.3.3 第二轮专家筛选结果与分析 |
3.3.4 4PL“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影响因素的汇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ISM-IAHP的4PL“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
4.1 构建4PL“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ISM模型 |
4.1.1 建立影响因素的关联矩阵 |
4.1.2 影响因素的邻接矩阵建立 |
4.1.3 影响因素的可达矩阵建立 |
4.1.4 可达矩阵的分解 |
4.1.5 构建ISM图 |
4.1.6 解释结构模型解析 |
4.2 基于IAHP对 4PL“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建立4PL“互联网+钢贸物流”影响因素层次结构 |
4.2.2 一致性检验 |
4.2.3 计算两两比较的区间判断矩阵 |
4.2.4 影响因素总排序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4PL“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发展路径 |
5.1 “中船工业”协同运作模式的发展路径 |
5.1.1 加强信息化水平协同,降低隐形物流成本 |
5.1.2 注重物流效率协同,满足客户“准时化”需求 |
5.1.3 增强集团公司与合作企业发展4PL共识 |
5.2 “中船工业”方案集成商模式的发展路径 |
5.2.1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企业竞争力 |
5.2.2 加强企业合作,提高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 |
5.2.3 加强与政府间合作 |
5.3 “中船工业”行业创新者模式的发展路径 |
5.3.1 加强资源交互,增强合作双方信任度 |
5.3.2 加强企业物流服务质量,提高客户认可度 |
5.3.3 拓展线下物流服务范围 |
5.3.4 加强创新和人才保障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解释结构方程matlab代码 |
附录3 基于4PL的“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影响因素与策略研究专家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6)面向制造业边缘市场的A企业SO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创新点 |
1.2.4 技术路径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第三方咨询企业 |
2.1.2 边缘市场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供需链管理 |
2.2.2 PEST分析 |
2.2.3 SWOT分析 |
2.2.4 “乔哈里”视窗 |
2.3 文献综述 |
2.3.1 第三方小微创业咨询企业特点 |
2.3.2 第三方小微创业咨询企业生命周期 |
2.3.3 第三方小微创业咨询企业的破局点 |
2.3.4 传统制造业边缘市场 |
2.4 简要框架 |
2.5 小结 |
3 小微创业咨询A企业特质分析 |
3.1 A企业组织架构分析 |
3.2 A企业PEST分析 |
3.3 A企业生命周期分析 |
3.4 A企业最优要素分析 |
3.5 A企业市场定位分析 |
3.6 小结 |
4 小微创业咨询A企业SO服务模式构建 |
4.1 行业环境分析 |
4.2 SO服务模式的提出 |
4.3 SO服务模式的价值体系构建 |
4.4 SO服务模式的服务流程构建 |
4.5 小结 |
5 小微创业咨询A企业SO服务模式应用 |
5.1 SO服务模式应用项目简介 |
5.1.1 项目来源与基本情况 |
5.1.2 项目的服务需求 |
5.1.3 SO服务模式的具体应用 |
5.2 SO服务模式满意度分析 |
5.2.1 调查目的和数据收集 |
5.2.2 项目应用的满意度分析 |
5.2.3 项目满意度调查结论 |
5.3 A企业SO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
5.4 小结 |
6 小微创业咨询A企业SO服务模式优化 |
6.1 开发上游供应链服务模式 |
6.2 提升人才连接与储备 |
6.3 开拓边缘市场 |
6.4 提高企业管理能力 |
6.5 加强资源整合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2 个人调查问卷 |
致谢 |
(7)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 |
2.1.4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质量管理理论 |
2.2.2 信息技术理论 |
2.2.3 系统控制理论 |
2.3 概念界定与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
2.3.1 概念界定 |
2.3.2 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理论分析 |
3.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
3.1.1 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
3.1.2 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
3.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 |
3.2.1 管理机制问题分析 |
3.2.2 管理应用问题分析 |
3.2.3 管理效能问题分析 |
3.2.4 管理理论问题分析 |
3.3 基于系统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3.3.1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3.3.2 基于前景理论的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
4.1 总体设计 |
4.1.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 |
4.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主要目标 |
4.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功能分析 |
4.1.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模型框架 |
4.1.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关键模块的数学模型 |
4.2 信息化数据标准构建 |
4.2.1 工程勘察信息数据采集标准 |
4.2.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 |
4.2.3 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 |
4.3 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
4.3.1 总体分析 |
4.3.2 需求分析 |
4.3.3 技术路线 |
4.3.4 功能分析 |
4.4 地质信息数据中心构建 |
4.4.1 需求分析 |
4.4.2 技术路线 |
4.4.3 功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
5.1 运行组织结构分析 |
5.1.1 组织构架分析 |
5.1.2 模型框架分析 |
5.2 运行流程分析 |
5.2.1 工程勘察外业申报采集流程 |
5.2.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登记采集流程 |
5.2.3 试验报告打印采集流程 |
5.2.4 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流程 |
5.3 运行机制分析 |
5.3.1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机制 |
5.3.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抽查机制 |
5.3.3 外业抽查工作通报督促机制 |
5.3.4 工程勘察岩土试验测试管理机制 |
5.3.5 工程勘察文件签章管理机制 |
5.3.6 工程勘察文件审查机制 |
5.3.7 工程勘察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研究-以重庆为例 |
6.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
6.1.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实现 |
6.1.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
6.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
6.2.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分析 |
6.2.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
6.2.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功能分析 |
6.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践与效果分析 |
6.3.1 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
6.3.2 勘察企业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
6.3.3 勘察人员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
6.3.4 勘察项目质量信息管理效果分析 |
6.3.5 勘察质量发展效果分析 |
6.3.6 勘察行业发展效果分析 |
6.3.7 社会综合评价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成果 |
7.2 主要结论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定义 |
(二)企业信息化要素 |
1.信息基础设施要素 |
2.信息资源要素 |
3.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要素 |
4.外部供应商 |
5.政策法规与规范标准 |
(三)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 |
1.使企业的组织架构更合理 |
2.推动企业管理流程分析、重组和优化 |
3.共享信息资源,使业务处理更快捷、准确、高效 |
4.整合企业资源,支持管理决策和服务客户 |
5.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 |
(五)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理论 |
1.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理论 |
2.企业架构理论 |
二、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其绩效评价 |
(一)H教育公司概况及其信息化管理背景与目标 |
1.H教育公司简介 |
2.H教育公司战略 |
3.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背景 |
4.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目标 |
(二)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现状 |
1.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的组织架构现状 |
2.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流程现状 |
3.H教育公司信息系统现状 |
(三)H教育公司信息化水平绩效评价 |
1.H教育公司信息化水平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
2.H教育公司信息化水平绩效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
3.H教育公司信息化水平绩效评价结果 |
三、基于绩效评价结果的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
1.信息化管理机构缺失 |
2.信息系统还不完善 |
3.信息化应用状况不佳 |
4.信息化建设效益不佳 |
5.信息化管理人才问题突出 |
(二)H教育公司的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 |
2.信息化建设规划不合理 |
3.组织流程固化,活力不足 |
4.信息系统集成度不够,关键业务没有信息化 |
5.缺乏对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
四、H教育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方案优化建议 |
(一)提升信息化管理重视度,优化信息化管理体系 |
(二)优化信息化建设规划 |
(三)改革组织,完善考核和激励制度 |
(四)补齐信息系统短板,实现数据共享 |
(五)加强对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综合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4.1 相关概念 |
1.4.2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现状与经营困境分析 |
2.1 工程设计行业及企业的现状分析 |
2.1.1 工程设计行业的现状分析 |
2.1.2 工程设计企业的现状分析 |
2.2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困境分析 |
2.2.1 设计人员思想认识不统一 |
2.2.2 全局统筹的综合素质人才缺乏 |
2.2.3 现有资质使业务承接受到限制 |
2.2.4 各阶段咨询成果合理对接机制欠缺 |
2.2.5 相关政策及收费标准不完善 |
2.2.6 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 |
2.3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困境原因分析 |
2.4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的类型 |
2.4.1 企业内部经营风险 |
2.4.2 企业外部经营风险 |
第三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
3.1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与传统模式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的区别 |
3.1.1 建设各方合同关系不同 |
3.1.2 工程设计企业资质及规模要求不同 |
3.1.3 人力资源方面要求不同 |
3.1.4 业务承接与发展方向不同 |
3.2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因素的识别 |
3.3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因素调查 |
3.3.1 问卷设计 |
3.3.2 问卷的发放和收集 |
3.4 问卷的检验与统计分析 |
3.4.1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4.2 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
3.4.3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四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评价 |
4.1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经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
4.1.2 经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模型 |
4.2.1 层次分析法的适用性 |
4.2.2 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经营风险评估指标的无纲量化计算 |
4.2.4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
4.3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综合评价 |
4.3.1 综合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 |
4.3.2 预警临界值的确定 |
第五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
5.1 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
5.2 企业外部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
第六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识别与评价实证分析 |
6.1 A工程设计企业情况简介 |
6.2 A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识别与分析 |
6.2.1 A工程设计企业内部经营风险识别与分析 |
6.2.2 A工程设计企业外部经营风险识别与分析 |
6.3 A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评价 |
6.3.1 经营风险评估指标值的计算 |
6.3.2 经营风险指标的综合评价 |
6.4 A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
6.4.1 A工程设计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
6.4.2 A工程设计企业外部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因素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信息化的L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
1.2.2 企业信息化文献综述 |
1.2.3 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1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1.1 内部控制的含义 |
2.1.2 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
2.1.3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
2.1.4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
2.2 信息化相关理论 |
2.2.1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
2.2.2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
2.2.3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
2.2.4 相关信息技术 |
2.3 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
2.3.1 信息化对控制环境的影响 |
2.3.2 信息化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
2.3.3 信息化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
2.3.4 信息化对信息与沟通的影响 |
2.3.5 信息化对内部监督的影响 |
3 L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3.1 L公司概况 |
3.2 L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3.2.1 控制环境 |
3.2.2 风险评估 |
3.2.3 控制活动 |
3.2.4 信息与沟通 |
3.2.5 内部监督 |
4 L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 |
4.1.1 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 |
4.1.2 组织内部凝聚力较弱 |
4.1.3 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足 |
4.2 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结合度不高 |
4.3 风险评估缺乏全面数据分析 |
4.4 内部控制机制缺失 |
4.4.1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
4.4.2 岗位设置与权限定义不准确 |
4.4.3 内部控制执行力度较弱 |
4.5 日常业务活动运行方式较为落后 |
4.6 缺乏有效的内外部信息沟通渠道 |
4.6.1 内部信息传递与沟通渠道不成体系 |
4.6.2 对外信息交流途径缺乏维护 |
4.7 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
4.8 内部监管效力较弱 |
5 基于信息化的L公司内部控制优化对策 |
5.1 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
5.1.1 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
5.1.2 优化内部组织架构 |
5.1.3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5.2 构建嵌入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 |
5.3 加强风险评估中大数据分析的应用 |
5.4 规范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
5.5 运用物联网等手段优化日常业务管理 |
5.5.1 优化顾客用餐体验 |
5.5.2 完善服务员管理模式 |
5.5.3 优化厨房工作模式 |
5.5.4 完善餐厅结算流程 |
5.6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信息与沟通 |
5.6.1 优化内部信息沟通渠道 |
5.6.2 运用新媒体手段对外宣传 |
5.7 强化企业信息安全管理 |
5.8 充分发挥内部监督部门的监管作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拓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咨询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共生理论的建筑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袁权.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原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规划研究[D]. 李国献. 兰州大学, 2021(02)
- [3]普联软件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冯学伟. 山东大学, 2020(05)
- [4]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冯琪.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5]基于4PL的“中船工业”互联网+钢贸物流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研究[D]. 刘云娇.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2)
- [6]面向制造业边缘市场的A企业SO服务模式研究[D]. 查理.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7]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D]. 周长安. 重庆大学, 2020(02)
- [8]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杨烈龙.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D]. 黄月明. 福建工程学院, 2020(03)
- [10]基于信息化的L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林桑.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