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向成功——记江苏电器产品检测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吴发强[1](2019)在《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以海南为例》文中指出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确保食品安全是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是政府职责所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各项指标稳居世界前列,各级政府为保障食品安全做了大量工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稳中向好。但近年来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频发,给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伤害,同时也暴露出政府在应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国内外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理论进行初步梳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经验总结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使其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指导我国政府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工作,提高政府应对危机能力。全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全文研究的主体框架。第二部分是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概况--以海南为例,主要对危机、危机管理和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内涵、特征进行概括,同时介绍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成效,为全文撰写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是国外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经验及启示,介绍了美国、日本及欧盟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和特点,研究提出国外先进食品安全监管经验给我国的启示。第五部分是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重点对食品安全危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机构建设、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善后管理和评估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阐述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途径和内容。
黄文丰[2](2018)在《PLC控制的自动送料机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指出针对螺纹挡圈在装夹及运送过程中工作效率低、加工精度低、加工强度大、夹具精度低等问题,研发了一台汽缸驱动的螺纹挡圈下压自动送料机,并用可编程控制器来实现整个螺纹挡圈的运送和下压过程中的精准定位和下压量控制等功能,最终提出并研发出一台针对螺纹挡圈运送与下压的自动送料机。该工作台运用直线感应电动机驱动送料过程,实现螺纹挡圈的运送上升,该螺纹挡圈运送与下压的自动送料机系统运用可编程控制器与位置、距离传感器相连接,实现螺纹挡圈运送过程中的精准定位和下压量控制,并结合人机界面实现整个系统的参数设置和显示等作用,为工业自动化发展提供有力铺垫。为了精确控制螺纹挡圈运送与下压过程,首先从自动送料机的外观设计开始,逐步深入研究至送料机的行程定位,传感器连接、螺纹挡圈下压至螺栓时的工装装夹、工作效率提升、PLC控制的系统参数设置等内容。螺纹挡圈自动送料机主要针对螺纹挡圈尺寸为:外径20mm,内径10.2mm,厚1.5mm,螺纹挡圈下压时螺栓尺寸为:直径10mm,长度40mm而设计。自动送料机自身参数如下:行程范围100cm,定位精度±0.2mm,控制电压220V,机体主要采用铝合金而制成。前期从实际需求出发构图设计,进行仿真模拟,到后期投入实际生产过程中逐步进行优化,从位移传感器、激光距离传感器感应精度出发,结合自动送料机整体外观设计,优化螺纹挡圈与螺栓同轴度精度,确保螺纹挡圈在下压过程中尽量不发生偏心情况给工件造成使用寿命折损等影响,利用可编程控制系统优化设置参数使之与自动送料机机体连接,控制自动送料机从送料,定位,下压,感应下压量,出料过程中的定位精度与工作效率,制定柔性化夹具与可替换性零部件,使其后期能够运用于不同尺寸的螺纹挡圈下压工作,大大提高自动送料机的应用范围的多元化。最后,介绍了本文中螺纹挡圈运送下压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在硬件设备上,详细说明了PLC及其扩展模块、人机界面的选型依据、电机型号的选用依据、自动送料机外观设计的依据来源,在确定好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建立好电气设备之间的连接与通讯;在软件上设计了PLC主程序和人机结合界面,通过PLC与人机结合界面使整个系统的参数设定和更改优化更方便于实际工作中操作者根据自动送料机工作情况进行调整。本文所研发的螺纹挡圈下压自动送料机已成功投入市场使用,实际结果表明,该螺纹挡圈自动送料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大幅度降低了人工作业强度;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的自动送料机,该螺纹挡圈下压自动送料机在零件装夹夹具和零部件柔性更换上提高了机器的应用范围,给生产制造带来便利。最后,本文所研发的自动送料机在外观设计上更符合人体工学,机体材料选择上更利于生产需求。
邵锋[3](2014)在《浙江方圆检测公司网络电商第三方检测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增长,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爆发式的新兴消费方式。网络购物环境的悄然变化,必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纳入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第三方检测机构将迎来新的契机。面对机遇的同时也将是挑战,在网络产品大市场面前,第三方检测机构将迎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必定会成为为网购电商提供产品安全保障的最可靠的服务商。本文以浙江方圆检测公司的网络电商第三方检测业务为研究对象,运用市场营销理论的基本模型和分析方法,旨在为浙江方圆检测公司的网络电商第三方检测业务研究和制定营销策略。首先,运用PEST工具对浙江方圆检测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研究,并对网络电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再运用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竞争状况,找出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接着,分析公司的资源和能力等内部环境,找出公司内部的优势和劣势。而后结合网络电商的发展趋势,运用SWOT分析和一般竞争战略模型,通过对浙江方圆检测公司网络电商第三方检测业务可采取的营销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根据市场细分及定位策略,对浙江方圆检测公司进行市场定位,随后确定浙江方圆检测公司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服务策略、大客户管理策略。最后,文章还提出了一系列推动营销策略稳步实施的一系列保障体系。由于本人在知识水平、研究方法、资料来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方圆检测网络电商第三方检测业务营销策略的方案设计只是提出了一个框架,希望这些工作可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较大便利。
王志永[4](2014)在《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方案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意味着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顾客信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为确保A公司HP船建造项目符合客户要求,就要根据现有情况改进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方案,保证生产出高质量的HP船,使A公司具有更好的市场竞争力。本文通过介绍A公司和HP船建造项目的概况、组织结构,分析A公司HP船建造项目现行质量管理内容、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和质量管理流程,并分析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制定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改进目标,在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阐述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立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思想,即TQM-ISO9000质量管理思想。重构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方案,添加持续改进模式,重构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的运作流程。在此基础上,重构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能内容。为确保改进后的质量管理方案能够在A公司HP船建造项目中有效实施,提出加强全员质量意识培训,完善标准化工作管控措施,建立并持续优化质量信息系统和质量制度保障四个保障措施。
朱明年[5](2013)在《同心双柔轴的机构设计及其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设计的同心双柔轴螺钉螺母智能调节系统,实现对现阶段断路器生产工艺变革,结束了塑壳式断路器生产线手工时代,使其进入智能化生产时代,并且拓展了对智能装备理论研究的深度;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从而使得断路器的年产量适应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备产生的大电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为了实现测控系统快速稳定的功能,首先,本文对塑壳式断路器过载延时校验理论和脱扣器中热双金属片受热机理的深入研究,得出实验电流大小(电流在允许的最大极限值内)和螺钉长度的调整时间成反比例关系;然后,从热双金属片受热变形机理入手,对热传导基本理论方程推导,建立热双金属片悬臂梁热电机械耦合模型,并且通过对螺钉调整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建立同心双柔轴机构动力学模型,指导设计调整机构;从而,设计了基于图像视觉定位系统的同心双柔轴螺钉螺母调节机构,实现对热双金属片上的螺钉螺母高精度、高效率的实时跟踪调整;最后,设计了同心双柔轴控制系统结构-分布式控制系统,分为操作层、过程控制层及其现场层。操作层负责图像定位信息的处理及通过OPC技术与过程控制层的通信,实现对工况检测、控制和数据管理;过程控制层是通过可编程控制器PLC及相关程序,实现上电自检模块、轴向移动模块、螺钉螺母调节模块等复杂工艺;现场层是动作机构执行器,同心双柔轴螺钉螺母调节机构通过内外套筒动作相互配合实现螺钉螺母准确定位。从调试结果可以看出:同心双柔轴系统设计的定转矩和定速度的双定量信号控制体系,克服了使用扭矩传感器信号易受外界变化力干扰造成调节过程失败的弊端;采用图像对位方式及其采用丝杠步进电机和磁栅的配合使用方法,使得调整定位误差小于0.2。现在本测试系统已进入生产阶段,运行状况稳定、良好。与原手工测试模式相m比m,生产每台断路器的时间减少30%以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孙顺远[6](2009)在《管状电机智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管状电机被广泛的用于电动车库门、电动卷帘窗、电动防火帘、教学电动银幕等智能化驱动系统中。随着人们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管状电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生产厂家对管状电机的出厂检验工作随之增大。若采用手动测试,则测试效率低下,并且测试误差大。本文中结合这些原因采用新的设计思想,选择高性能的嵌入式微控制器,设计出基于ARM的Cortex-M3内核微控制器的管状电机自动测试系统。该系统提高了管状电机的出厂合格率,推动了智能电机测试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了整个智能仪器行业的技术更新,其是一个有着良好的学术价值与市场效益的课题。本论文在根据管状电机的生产厂家的技术需求以及调查总结,分析了整个电机测试过程需要。针对管状电机的结构以及出厂质量要求,采用RS485总线进行模块通信,设计了基于旋转编码器、电流电压传感器和STM32的具有实时显示、分析比较、存储记录、自动测试等智能化功能的管状电机自动测试系统。该智能测试系统的研制将传统的手动测试过程改为全自动化测试过程,克服了现有人工手动测试过程中,测试效率低下,读数误差大的缺点,大大提高了对电机参数的测试效率。整个智能测试系统主要由机械部分、电路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机械部分包括传动装置、样品台和仪器外观的设计。电路部分包括继电器控制电路、信号采集电路、信号处理电路、SD卡存储电路、LCD显示电路、通信接口电路、电机电阻测试电路、CAN总线通信控制电路等。软件部分包括系统软件设计、PC机软件设计以及系统中CAN和串口通信协议的制定。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控制电路的程序、信号的处理、LCD显示、SD卡的文件系统、模块之间的通信协议等。PC机软件即上位机,其负责PC与测试系统数据交换,并为客户在PC机上提供一个很好的测试操作界面。经在厂家车间的实际使用,表明该测试仪具有测试效率高、测试精度高、测试简单等特点,能运用于管状电机性能的分析和检测,保证了管状电机的性能和出厂合格率,推动管状电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较好的实用价值。此外,该测试仪易于扩展,扩展后也可以测试其他类型电机的性能,在自动化测试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俞慧忠[7](2007)在《40.5kV柜式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的研制与开发》文中提出柜式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简称C-GIS)是全封闭组合电器(简称GIS)向中压领域拓展形成的产品,它将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等高压元件装在密封的金属柜体中,内充低压力的绝缘气体介质,并以电缆终端作为进出线,是高压电器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论述了C-GIS产品的一次接线方案选择的原则,在比较各种元件构成及箱体结构的基础上确定了产品的总体结构;分析了SF6气体的绝缘特性,并对SF6气体间隙及沿面绝缘进行了工程计算;阐述了气室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强度分析方法,对影响气室温升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散热措施;介绍了C-GIS用真空断路器及三工位隔离开关的设计技术:运用微机技术开发了专用的三工位隔离开关控制器;在阐述新型传感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C-GIS的控制和保护系统;简述了C-GIS产品及内部元件的型式试验项目,证明本产品的研制是成功的。
姚玉南[8](2005)在《虚拟维修系统及维修生产组织与实施过程模型的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维修已成为一种内容广泛、涉及面广、技术复杂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维修在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和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在产品上的应用使产品不断更新,其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应用新的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实施对产品的维护、保养和修理,是保障产品使用的有效途径。虚拟维修系统是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建模与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对维修系统的模拟和仿真,以指导产品的维护、保养和实施过程,它的提出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本论文以虚拟维修系统的体系框架及其系统建模为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由五部分组成。 (1)提出了虚拟维修系统的概念,研究了虚拟维修系统的体系结构。这一结构从系统和全寿命的观点出发,充分考虑了与虚拟制造、虚拟企业的结合,使设备从设计、制造、使用维护与修理形成有机的联系。 (2)提出了维修生产系统的概念,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仿真与模型理论,建立了维修生产系统的模型体系。 (3)提出了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概念,运用企业建模理论,建立了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功能模型、资源模型、信息模型、过程模型与组织模型。 (4)运用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过程模型,建立了并行维修生产系统中维修生产实施过程的维修计划与控制的模型和算法。 (5)运用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模型,结合修船企业的实际,设计了修船企业的并行维修生产系统。 论文的研究发展了虚拟维修系统的概念及研究内涵,所建立的虚拟维修系统体系框架、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模型、维修生产实施过程的计划与控制算法以及设计的基于修船企业的并行维修生产系统,对维修企业实施对设备维修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杨丽丽[9](2002)在《加入WTO后江苏外贸企业发展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自1974年,江苏经批准成立外贸口岸以来,对外贸易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增长,并形成一类专门从事进出口业务的贸易公司,即以省、市、县三级外贸公司为主体的外贸企业群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江苏外贸企业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从收购调拨到自主经营、从国家补贴到自主经营、从独家垄断到多元化竞争的发展历程,进入以建立现代外贸企业制度为标志的改革新阶段,江苏外贸企业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经营实力、人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一部分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加入WTO后,国内外经济环境、国际贸易环境、外贸产业环境的变化和进一步完善给江苏外贸企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的挑战。流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商品结构的高级化、信息手段的普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使得外贸企业的传统的政策、信息优势逐步丧失,外贸企业必须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在巩固外贸主营业务的前提下,努力向实业、第三产业等领域发展,拓展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今后,江苏外贸企业必须在正确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进行企业发展的重新定位,及时调整、创新企业的发展策略,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进行管理创新、实施资产运作、开展多元化经营、积极“走出去”、建立战略联盟、发展电子商务、优化管理者群体结构和建立学习型员工队伍,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新确立外贸企业在人才、信息、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适应加入WTO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王军,华新莲,李正法[10](2000)在《走向成功——记江苏电器产品检测中心》文中研究表明
二、走向成功——记江苏电器产品检测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向成功——记江苏电器产品检测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以海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主要创新 |
2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概况-以海南为例 |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及特征 |
2.1.1 危机的概念 |
2.1.2 危机的特征与分类 |
2.1.3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概念 |
2.1.4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特征与分类 |
2.1.5 食品安全危机的分类 |
2.2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成效 |
2.2.1 危机管理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
2.2.2 危机管理机构初步设立 |
2.2.3 危机预警机制逐渐发挥作用 |
2.2.4 危机的应对流程日趋合理 |
2.2.5 危机善后处置工作逐步完善 |
2.2.6 危机的评估机制基本形成 |
3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
3.1.1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设置和规定不合理 |
3.1.2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
3.1.3 相关食品安全模块缺乏法定性 |
3.2 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3.2.1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缺陷 |
3.2.2 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偏差 |
3.2.3 食品安全监管意识不足 |
3.3 我国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
3.3.1 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有待完善 |
3.3.2 食品安全预警数据库不完备 |
3.3.3 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
3.4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应对机制存在的问题 |
3.4.1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有待完善 |
3.4.2 舆论引导有待加强 |
3.4.3 食品安全危机应急保障不到位 |
3.5 食品危机善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
3.5.1 缺乏独立的善后综合协调机构 |
3.5.2 缺乏对受害者心理引导 |
3.5.3 善后管理对产业扶持不足 |
3.6 食品安全危机评估存在的问题 |
3.6.1 评估对象单一 |
3.6.2 食品安全危机评估指标不规范 |
3.6.3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评估监督不到位 |
4 国外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4.1 美国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制及特点 |
4.1.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
4.1.2 美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 |
4.1.3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特点 |
4.2 日本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模式及特点 |
4.2.1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
4.2.2 日本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 |
4.2.3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特点 |
4.3 欧盟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模式及特点 |
4.3.1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
4.3.2 欧盟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 |
4.3.3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特点 |
4.4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4.4.1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
4.4.2 建立精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
4.4.3 完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 |
4.4.4 完善危机应对机制建设 |
4.4.5 完善善后处置机制建设 |
4.4.6 完善危机评估管理建设 |
5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5.1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5.1.1 构建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
5.1.2 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相当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5.1.3 推动食品相关模块法制化建设 |
5.2 完善机构体系,建立高效迅速的协调机制 |
5.2.1 建成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
5.2.2 加强执法,落实监管职责 |
5.2.3 提高监管人员食品安全意识 |
5.3 完善危机预警机制 |
5.3.1 完善基础检验检测体系 |
5.3.2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预警体系 |
5.3.3 提高信息共享和互动性 |
5.4 完善食品安全应对机制 |
5.4.1 完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
5.4.2 加强舆论引导 |
5.4.3 加强食品安全应急保障 |
5.5 完善食品安全善后管理机制 |
5.5.1 建立独立善后管理机构 |
5.5.2 注重危机心理干预 |
5.5.3 加强产业扶持力度 |
5.6 完善食品安全评估管理机制 |
5.6.1 丰富食品安全评估对象 |
5.6.2 合理制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评估指标 |
5.6.3 加强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评估监督力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PLC控制的自动送料机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自动送料机的发展及研究 |
1.3 PLC的特点及应用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1 螺纹挡圈自动送料机整体外观设计 |
1.4.2 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 |
1.4.3 螺纹挡圈自动送料机可靠性分析 |
第2章 螺纹挡圈自动送料系统设计 |
2.1 螺纹挡圈自动送料机的结构 |
2.2 螺纹挡圈自动送料机的原理 |
2.3 螺纹挡圈自动送料系统的硬件选择 |
2.3.1 PLC主机及其模块的选择 |
2.3.2 送料系统的选择 |
2.3.3 人机界面的选择 |
2.3.4 气动回路的设计 |
2.4 PLC的I/O端口分配 |
2.5 螺纹挡圈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螺纹挡圈自动送料机系统的软件设计 |
3.1 系统PLC主控制程序设计 |
3.1.1 PLC梯形图基本原理 |
3.1.2 系统控制流程 |
3.2 人机界面程序设计 |
3.2.1 人机界面编程软件各功能介绍 |
3.2.2 人机界面显示设计 |
3.3 本章小节 |
第4章 螺纹挡圈自动送料机可靠性分析 |
4.1 螺纹挡圈自动送料机故障分析方法概述 |
4.2 螺纹挡圈自动送料机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
4.3 螺纹挡圈自动送料机故障的预防与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浙江方圆检测公司网络电商第三方检测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浙江方圆检测公司网络电商第三方检测营销环境分析 |
2.1 浙江方圆检测公司基本状况 |
2.1.1 企业简介 |
2.1.2 检测业务现状 |
2.2 需求分析 |
2.3 宏观环境分析(PEST 分析) |
2.3.1 政治环境(Political) |
2.3.2 经济环境(Economic) |
2.3.3 社会环境(Social & Cultural) |
2.3.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
2.4 行业环境分析 |
2.4.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2.4.2 买方议价能力 |
2.4.3 供方议价能力 |
2.4.4 替代产品压力 |
2.4.5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
2.5 方圆检测的 SWOT 分析 |
第3章 浙江方圆检测公司网络电商第三方检测市场营销策略 |
3.1 浙江方圆检测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原则 |
3.2 浙江方圆检测公司市场细分及定位 |
3.2.1 市场细分思路 |
3.2.2 市场定位 |
3.3 基于 STP 理论的网络电商第三方检测业务营销策略 |
3.3.1 产品策略 |
3.3.2 服务策略 |
3.3.3 价格策略 |
3.3.4 渠道策略 |
3.3.5 促销策略 |
3.3.6 大客户管理策略 |
第4章 方圆检测网络电商第三方检测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4.1 网络电商第三方检测营销队伍建设 |
4.2 适当的增加人员培训 |
4.3 建立激励机制 |
4.4 充分发挥市场部作用 |
4.5 增强检测能力 |
4.6 增强公信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方案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
2.1 A公司及HP船建造项目基本情况 |
2.1.1 A公司简介 |
2.1.2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概况 |
2.1.3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组织结构 |
2.2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情况 |
2.2.1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内容 |
2.2.2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组织结构 |
2.2.3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流程 |
2.3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2.3.1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2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产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
3.1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改进目标 |
3.2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思想 |
3.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 |
3.2.2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 |
3.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异同 |
3.2.4 TQM-ISO9000质量管理思想 |
3.3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方案改进的主要内容 |
3.3.1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方案改进 |
3.3.2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改进的持续改进模式 |
3.3.3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方案改进的运作流程 |
3.4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的组织重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的实施保障 |
4.1 加强全员质量意识培训 |
4.2 完善标准化工作管理控制措施 |
4.3 建立并持续优化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 |
4.4 加强质量制度保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同心双柔轴的机构设计及其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现况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现状 |
1.3 课题选题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 “同心双柔轴”机构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1.5.1 断路器长延时保护基本原理 |
1.5.2 同心双柔轴机构调节技术参数 |
1.5.3 热双金属片结构与材质 |
1.5.4 热双金属片热力耦合变形理论 |
第二章 系统力学性能分析 |
2.1 脱扣器动力学分析 |
2.1.1 热传导基本方程 |
2.1.2 热双金属片悬臂梁的热—电耦合模型 |
2.1.3 热—机械耦合模型 |
2.1.3.1 静态模型的建立 |
2.1.3.2 动态机械模型 |
2.2 同心双柔轴系统调节过程受力分析建模 |
2.3 同心双柔轴系统动力学平衡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同心双柔轴整体机构设计 |
3.1 整体机构设计方案选择 |
3.1.1 机构实现功能 |
3.1.2 整体方案设计 |
3.2 同心双柔轴轴向移动调节机构 |
3.3 同心双柔轴角度调节机构 |
3.4 同心双柔轴螺钉螺母锁紧机构 |
3.4.1 调整机构设计 |
3.4.2 重要部件参数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同心双柔轴控制系统设计 |
4.1 整体控制设计概述 |
4.2 控制程序设计与开发 |
4.2.1 总体策略 |
4.2.2 图像定位模块 |
4.2.3 轴向移动模块 |
4.2.4 螺钉螺母锁紧模块 |
4.2.5 异常处理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及分析 |
5.1 同心双柔轴机械系统调试 |
5.2 同心双柔轴系统控制系统调试 |
5.2.1 整体电路调试 |
5.2.2 系统通电调试 |
5.3 图像定位模块测试 |
5.3.1 低像素照相机调试 |
5.3.2 红外线照相机调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管状电机智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机测试系统的发展 |
1.3 电机测试系统国内外现状及趋势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论文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节 |
第2章 管状电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
2.1 管状电机简介 |
2.2 管状电机的主要技术标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测试系统的总体方案 |
3.1 总体方案的设计 |
3.2 主控制器的选择 |
3.3 传感器的选择 |
3.3.1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
3.3.2 本实验台选用的传感器 |
3.4 继电器的选择 |
3.4.1 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简单介绍 |
3.4.2 继电器相关参数 |
3.4.3 系统中选用的继电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总体框架 |
4.2 系统主控板 |
4.2.1 系统的SD 卡存储电路 |
4.2.2 系统的通信模块 |
4.2.3 系统的编码器接口电路 |
4.2.4 系统液晶电平转换电路 |
4.2.5 系统CAN 接口电路 |
4.2.6 系统主控板硬件电路实物 |
4.3 继电器控制及电机参数测量板 |
4.3.1 测量板单片机的选择 |
4.3.2 电源模块设计 |
4.3.3 系统的测试电机电阻及保护电路 |
4.3.4 系统的继电器驱动电路 |
4.3.5 CS5460 测试模块电路 |
4.3.6 继电器控制及电机参数测量板硬件电路实物 |
4.4 按键及指示灯控制板 |
4.4.1 指示灯显示电路 |
4.4.2 按键控制电路 |
4.4.3 系统的按键及指示灯控制板硬件电路实物 |
4.5 硬件抗干扰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下位机软件 |
5.1.1 下位机开发环境 |
5.1.1.1 芯片STM32 开发环境 |
5.1.1.2 芯片MEGA16 开发环境 |
5.1.2 主控板程序设计 |
5.1.3 测量板程序设计 |
5.1.4 按键及指示灯控制板程序设计 |
5.2 上位机软件 |
5.2.1 上位机软件的功能设计 |
5.2.2 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
5.3 系统通信协议的制定 |
5.3.1 MODBUS 通信协议的制定 |
5.3.2 CAN 应用层通信协议制定 |
5.4 系统软件可靠性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6.1 电机电气特性测试结果 |
6.2 测试设备的检测报告 |
6.3 电机测试结果分析 |
6.4 测试设备的EMI 测试 |
6.5 测试设备实物图 |
6.6 测试设备的自动测试步骤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7)40.5kV柜式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开发40.5kV C-GIS的必要性 |
1.2 中压 C-CIS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一次主接线方案及总体结构 |
2.1 一次主接线方案 |
2.2 总体结构 |
2.2.1 箱体结构 |
2.2.2 气室 |
2.2.3 母线结构 |
2.2.4 断路器 |
2.2.5 三工位隔离开关 |
2.2.6 其他一次元器件 |
2.2.7 控制和保护系统 |
2.2.8 总体结构 |
第三章 气室绝缘设计 |
3.1 SF_6气体的绝缘特性与气室充气压力的确定 |
3.1.1 SF_6气体绝缘特性 |
3.1.2 SF_6气体中绝缘子的沿面放电特性 |
3.1.3 气室充气压力的确定 |
3.2 SF_6气体间隙绝缘的工程计算及绝缘件的设计 |
3.2.1 SF_6气体绝缘的工程计算 |
3.2.2 绝缘件的设计 |
3.3 绝缘结构设计 |
3.4 本研究选用的主要绝缘件 |
第四章 气室结构设计与气室内的散热 |
4.1 气室结构设计 |
4.1.1 箱型充气壳体的设计因素 |
4.1.2 充气壳体的强度分析 |
4.2 气室内的散热 |
4.2.1 高压开关的允许温升 |
4.2.2 减少发热功率 |
4.2.3 散热措施 |
第五章 主元件及其关键技术 |
5.1 真空断路器 |
5.1.1 真空断路器的结构 |
5.1.2 机械特性分析 |
5.2 三工位隔离开关 |
5.3 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 |
5.4 过电压保护装置 |
5.5 插接式电缆终端 |
5.6 联锁 |
第六章 C—GIS的控制与保护系统 |
6.1 C—GIS的控制与保护系统的基本要求 |
6.2 C—GIS的主要传感器件 |
6.2.1 光电位置传感器 |
6.2.2 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 |
6.3 SF_6气体控制 |
6.3.1 SF_6气体密度控制 |
6.3.2 C—GIS的水分控制 |
6.4 C—GIS的电气控制 |
6.4.1 C—GIS的电气控制方式 |
6.4.2 三工位隔离开关的微机控制 |
第七章 产品的试验及验证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虚拟维修系统及维修生产组织与实施过程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
1.2.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当前研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3.2 全文的组织和结构 |
第2章 虚拟维修系统体系及其关键技术 |
2.1 虚拟维修系统 |
2.1.1 虚拟维修系统的定义 |
2.1.2 虚拟维修系统的特征 |
2.1.3 虚拟维修系统的优点 |
2.2 虚拟维修系统的分类 |
2.2.1 以设计为中心的虚拟维修系统 |
2.2.2 以生产为中心的虚拟维修系统 |
2.2.3 以控制为中心的虚拟维修系统 |
2.3 虚拟维修系统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2.3.1 虚拟维修系统与虚拟制造系统之间的关系 |
2.3.2 虚拟维修系统与其它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
2.4 虚拟维修系统的体系结构 |
2.4.1 虚拟维修系统设计平台 |
2.4.2 虚拟维修系统生产平台 |
2.4.3 虚拟维修系统企业平台 |
2.4.4 基于PDM的虚拟维修系统平台集成 |
2.5 虚拟维修系统的关键技术 |
2.5.1 虚拟维修系统研究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 |
2.5.2 虚拟维修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虚拟维修生产系统及其模型 |
3.1 虚拟维修生产系统 |
3.1.1 维修 |
3.1.2 维修系统 |
3.1.3 维修生产系统与虚拟维修生产系统 |
3.2 维修生产系统的模型体系 |
3.2.1 维修系统的模型框架 |
3.2.2 维修系统模型的分类 |
3.2.3 模型框架之间的关系 |
3.2.4 维修生产系统模型体系 |
3.3 维修生产系统的组成及其设计 |
3.3.1 维修生产过程子系统 |
3.3.2 维修生产管理子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及其模型 |
4.1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定义及其特点 |
4.1.1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定义 |
4.1.2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特点 |
4.1.3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组成及其模型 |
4.2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功能结构及其模型 |
4.2.1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功能结构 |
4.2.2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功能模型 |
4.3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组织结构及其模型 |
4.3.1 维修单元体 |
4.3.2 Agent与多Agent系统 |
4.3.3 基于维修单元体Agent的模型 |
4.3.4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组织结构 |
4.4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资源组成及其建模 |
4.4.1 维修资源的概念及状态 |
4.4.2 维修资源的分类 |
4.4.3 维修资源的描述方法 |
4.4.4 基于Agent的维修资源模型 |
4.5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信息建模 |
4.5.1 维修信息的特点 |
4.5.2 维修信息的建模方法 |
4.5.3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信息模型 |
4.6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维修过程模型 |
4.6.1 并行维修生产过程 |
4.6.2 并行维修实施过程的IDEF3模型 |
4.6.3 并行维修实施过程的Petri网模型 |
4.6.4 并行维修生产实施过程的甘特图CPM和PERT模型 |
4.7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集成模型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并行维修生产过程的计划与控制 |
5.1 并行维修生产过程计划与控制的内容 |
5.1.1 维修计划 |
5.1.2 维修生产控制 |
5.2 并行维修生产计划的编制 |
5.2.1 甘特图编制方法 |
5.2.2 网络计划的编制方法 |
5.3 并行维修生产实施中的控制与调度 |
5.3.1 时间优化 |
5.3.2 时间—资源优化 |
5.3.3 时间—成本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修船企业的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设计 |
6.1 修船企业的生产管理现状 |
6.2 船舶维修企业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设计 |
6.2.1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维修生产组织设计 |
6.2.2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维修生产资源设计 |
6.2.3 并行维修生产系统的维修生产信息与流程设计 |
6.3 船舶维修企业并行维修生产实施实例 |
6.3.1 实船简介 |
6.3.2 修理内容的确定 |
6.3.3 维修生产组织与信息流程的确定 |
6.3.4 维修生产过程的实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所做的科研工作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9)加入WTO后江苏外贸企业发展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体制改革与江苏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
2.1 体制改革与江苏外贸企业的发展 |
2.2 江苏外贸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入世效应与江苏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 |
3.1 入世对中国经济的深远影响 |
3.2 入世后江苏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 |
3.2.1 国际经济环境 |
3.2.2 国际贸易环境 |
3.2.3 国内经济环境 |
3.2.4 外贸产业环境 |
第4章 比较优势和江苏外贸企业的选择空间 |
4.1 外贸流通领域 |
4.2 实业领域 |
4.3 第三产业 |
第5章 加入WTO后江苏外贸企业的发展策略 |
5.1 竞争优势与外贸企业发展的战略思想 |
5.1.1 竞争优势的层次 |
5.1.2 外贸企业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观 |
5.2 外贸企业发展的模式定位 |
5.3 加入WTO后江苏外贸企业的发展策略 |
5.3.1 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构筑企业的制度竞争力 |
5.3.2 管理创新,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 |
5.3.3 从国际贸易到国际市场营销,深层次开拓国际市场 |
5.3.4 树立资产经营的价值观,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加速企业的发展 |
5.3.5 围绕外贸主业,开展适度相关的多元化经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
5.3.6 抓住机遇,积极“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经营 |
5.3.7 建立进出口战略联盟,从单纯的竞争走向竞争—合作 |
5.3.8 充分利用新经济手段,积极开展电子商务 |
5.3.9 提高外贸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建立合理的管理者群体结构和学习型的组织队伍 |
第6章 案例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走向成功——记江苏电器产品检测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走向成功——记江苏电器产品检测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以海南为例[D]. 吴发强. 海南大学, 2019(06)
- [2]PLC控制的自动送料机系统设计及应用[D]. 黄文丰. 南昌航空大学, 2018(11)
- [3]浙江方圆检测公司网络电商第三方检测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邵锋. 湖南大学, 2014(09)
- [4]A公司HP船建造项目质量管理方案改进研究[D]. 王志永.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4)
- [5]同心双柔轴的机构设计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 朱明年.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3(07)
- [6]管状电机智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顺远.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 [7]40.5kV柜式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的研制与开发[D]. 俞慧忠. 浙江大学, 2007(04)
- [8]虚拟维修系统及维修生产组织与实施过程模型的研究[D]. 姚玉南.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8)
- [9]加入WTO后江苏外贸企业发展策略的研究[D]. 杨丽丽. 江苏大学, 2002(09)
- [10]走向成功——记江苏电器产品检测中心[J]. 王军,华新莲,李正法. 中国检验检疫,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