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XML的开放式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姜良存[1](2018)在《空间数据溯源建模与语义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地理空间信息是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发展,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得到充分共享。在信息基础设施环境中,地理空间数据以不可预知的方式被广泛且频繁地分发和处理,使得对空间数据溯源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近年来,众源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地理信息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加快了数据更新与传播速度,拓展了当代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方向,深刻影响了地理信息产业化模式。在自发地理信息与专业地理信息融合应用的背景下,如何表达和利用众源地理信息的时空溯源信息,满足众源数据“从哪里来”、“是否可用”、以及“怎么用”等需求,充分发掘众源数据时空溯源信息中隐藏的信息和知识,是丰富空间数据溯源理论与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众源地理信息深入应用的重要切入点。地理信息时空溯源记录了地理空间数据的来源信息和处理过程,有助于对数据产品追踪溯源进而评估其可靠性,为地理信息的质量分析、产品复演提供重要参考信息。然而,在协同处理的网络环境下,空间数据溯源的互操作共享和语义计算仍然存在挑战,具体表现在:(1)在模型互操作方面,缺乏统一、可扩展的、适应不同数据来源的时空溯源互操作模型,现有的地理信息溯源模型共享性差,而通用的溯源模型无法表达溯源的时空语义;(2)在概念认知与计算层次,传统地理信息科学缺乏对溯源的概念认知,且当前地理空间计算的框架难以支持溯源的操作;(3)在分析与应用方面,尚缺乏时空溯源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对众源地理空间数据溯源信息的分析挖掘,在众源数据与传统专业数据结合应用的发展趋势下变得日益迫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围绕空间数据溯源的建模与语义计算方法展开研究。在建模方面,针对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空间数据溯源互操作的需求,结合语义网技术,建立空间数据溯源模型及其语义表达,刻画空间数据溯源中的时空溯源、溯源粒度、状态标识、元溯源与溯源继承等特性;在语义计算方面,拓展地理核心概念体系,引入溯源的概念,设计和实现溯源概念上的语义操作,建立支持溯源分析的地理空间语义计算接口。在此基础上,研究时空溯源分析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结合其在众源地图领域的应用,为众源地理信息的质量评估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的创新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支持语义互操作的空间数据溯源建模方法。从模型层面的互操作方法出发,提出了空间数据溯源的语义描述模型,建立空间数据溯源模型通用溯源信息模型的映射框架和映射规则,支持空间数据溯源的跨领域查询和推理。(2)地理核心概念和计算的溯源拓展。在语义认知层面上,将溯源概念引入到地理核心概念体系中,在分析溯源涉及核心问题的基础之上,定义溯源概念上的核心操作,实现支持溯源分析的空间计算语义API。(3)结合众源地理信息的时空溯源分析方法。目前关于时空溯源分析还少有研究,本文结合众源地图OpenStreetMap,进行时空溯源的分析,在众源地理数据与传统专业地理数据结合应用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价值。
刘为[2](2018)在《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也飞速发展。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作为互联网(Internet)的一种应用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最常用的平台与工具。在Web1.0环境中,人们只能单向被动地阅读和获取信息;在Web2.0环境中,所有人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提供者在这一全球化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交流。为适应人们不断升级的信息需求,语义网(Semantic Web)作为Web3.0的主要组成部分被提出。信息资源在语义网中被层层递进相互继承的置标语言在不同粒度、维度、层次上进行描述与揭示,从而使得这些信息资源能够被机器处理和理解。语义网打破了机器与机器之间、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壁垒,使得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内容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关联性与智能化。在语义网环境下,利用相关语义方法与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能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并在最大程度和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知识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也应顺应这一趋势被开发管理。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研究基础和傣族历史档案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对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结合语义网的特性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赋予了新的内涵。接着,本文针对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实施进行了论述。微观层面,本文根据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性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设计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以期能够充分揭示其各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并以傣族医药知识领域本体构建为例说明了该工作实施的方法和优越性,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中观层面,本文提出基于关联数据技术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创建为关联数据集,并构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在档案馆之间、与其他信息机构之间、以及语义网信息空间中其他信息源之间的资源整合与知识融合。宏观层面,为实现和保障前两个层面的工作,本文提出在语义网环境下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应实现转型,并融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了相关保障机制,从现实层面提供了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策略。
胡玲[3](2013)在《基于HTML5和GIService的WebGIS系统开发》文中提出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一门多学科和多技术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的发展得益于各学科和技术的综合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地球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GIS已从之前的单机模式逐步发展为现在的网络GIS,并进一步朝着网格GIS、云GIS的方向发展。Web服务的出现为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技术支持途径,数据共享和GIS系统功能互操作的需求使GIS的网络化趋势成为必然。而WebGIS作为网络GIS的一种,从一出现就极大地促进了GIS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现有WebGIS系统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HTML5、Web服务在WebGIS中的应用,探讨和研究了一种基于HTML5和GIService的轻量级、开放式WebGIS系统模型,并初步实现了原型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土地利用信息WebGIS系统,对论文中提出的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具体内容包括:(1)在对HTML5、GIService和Ajax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优点,构建了基于HTML5和GIService的轻量级、开放式WebGIS系统模型,阐述了其设计思想,初步实现了原型系统,探讨了开源软件下服务器端的实现;(2)研究和探讨了基于HTML5的原型系统客户端研究与实现。主要探讨了基于HTML5canvas的客户端矢量地图绘制和渲染,根据点、线、面状符号的数据结构,基于HTML5canvas,设计并实现了点、线、面状符号的绘制和渲染,并存储在二维符号库中以供用户调用;初步探讨了基于HTML5Web Database机制的客户端空间数据存储;(3)构建了一个土地利用信息WebGIS系统,详细阐述了其构建背景和过程,并对其相关功能进行了编程实现,对本文提出的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实践证明,本论文构建的WebGIS系统模型,其浏览器客户端在不依赖第三方插件的条件下实现了矢量地图的可视化和操作,丰富了浏览器端的应用;具有典型的开放能力,达到了数据与功能的分布式布局及共享与互操作;且系统小巧、轻便、简单易于开发。总的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
李志刚[4](2012)在《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可持续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消费总量和质量将持续增长和不断提高。但伴随着资源的开发,我国许多矿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日趋严峻的问题,如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安全事故频繁;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加,引起资源的短缺加大,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后,又使得环境容量降低,从而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降低,导致矿区缓慢发展。因此,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的研究当然就成为地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焦点问题。虽然,关于矿区可持续发展和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目前应用空间信息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融合来研究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信息服务的成果并不多,且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所以,对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信息服务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和拓展。论文是在《四川省矿产资源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西南地区暗色岩套矿产数据库构建及技术经济评价》、《四川省矿产储量利用调查数据库建设项目》等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动力学、管理科学为理论方法,以攀西矿区、山东省龙口矿区等为研究对象,以3S技术为主的空间信息技术为手段,研究矿区可持续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空间信息服务的技术和方法。研究成果对提高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信息服务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为国家、地方政府、矿区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了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的层次结构,针对矿区可持续开发和管理过程和内容等特点,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设计了矿区开发管理信息服务的立体概念模型,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空间信息服务的内容与对象,能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理解矿区可持续发展对空间信息服务的需求,明确信息服务的目标。并对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特征和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以达到利用空间信息处理与分析功能来提高决策分析能力的目的。(2)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理论的框架下,应用SOA架构和Web Services技术,构建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的框架,按数据管理、图形管理、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应用模型设计了系统的功能结构,并较详细地阐述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方式,以及具体的应用技术方案。为矿区开发多层次、多功能、多用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帮助。(3)在讨论了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信息内容、类型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目前的数据整合技术,重点研究了面向服务的矿区数据整合架构。其次,阐述了数据库建设的工作流程、依据标准,通过需求分析,设计了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数据库系统的结构,说明了数据库系统建设的具体内容。最后,介绍了基于UML和Geodatabase数据库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成果为探索科学、合理地组织矿区海量、异质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和整合方案提供思路。(4)以系统科学和产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反馈控制为特点的系统动力学为方法,构建了矿区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模型。分别对矿区选择的依赖采掘业与粗加工业、实行产业创新战略两种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仿真,对矿区的五种产业园区演变产生的经济成效GDP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将GIS用于模型的空间数据前处理和模拟结果的空间可视化表达。从而为矿区产业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控提供依据,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将系统动力学和GIS整合应用于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丰富和拓展了矿区模拟的研究思路,在矿区规划的空间动态模拟方面建立了一套新的模式和方法。研究表明: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依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策略是不可持续的,还会导致矿区的经济体系在今后30-35年内突然衰退以至崩溃;通过采矿技术创新来优选矿藏、科学探矿的策略也是不可持续的,只能或多或少延缓该地区经济体系崩溃的时间;通过采矿副产品作为其他产业资源投入的循环经济体系,也不能保证该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因为完全依赖采掘业产出的其他制造加工业不但会随着采掘业的萧条而逐渐丧失资源渠道。即矿区的资源开发是有限的,要尽早做长期发展规划。矿区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引入―资源深度加工业‖、―矿业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业‖、―矿区生活服务业和相关制造业‖、―生态业‖等产业,并大力扶持。同时,要推进循环经济建设,重点是进行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投资结构调整,使产业链向矿区外延拓。(5)针对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现状,研究了矿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为指导矿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社会发展提供依据,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投资提供决策支持。
赵姗[5](2011)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与网格集成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理空间信息网格依托网格基础设施,通过对网格内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和非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描述、组织、管理、处理和分发,将地理上分布的各类资源整合为一体,最终实现按需服务能力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和协同解决问题。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的目标是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的共享和互操作,其核心和主体是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本文对地理空间信息网格中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和网格集成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和实践的目标是将现有开放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和Web服务技术标准融入网格标准,在共享网格基础设施提供的计算、存储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遵循Web服务标准规范和地理信息标准规范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地理空间数据和功能。在现有的开放地理信息标准、Web服务技术体系和网格技术的基础上,探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和网格集成中存在的问题及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并最终构建了原型实验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现有的网格资源模型的描述对象多为计算、存储等网格通用资源,缺乏对地理空间数据及功能的描述能力,不利于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的资源共享。本文提出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的资源抽象定义和基于GLUE模型的扩展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模型GLUE-Ex,采用XML对网格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描述。GLUE-Ex能够为网格中空间信息资源和非空间信息资源描述提供统一的模型,具有层次性、通用性、扩展性和复用性的特点。2、现有的OGC Web服务体系和标准Web服务在架构和实现上有所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OWS在网格体系下难于集成和管理。论文从多角度对两者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给出一种基于要素解析和映射的WSDL生成和SOAP代理服务的OWS——Web服务兼容性方案,通过对用户透明的方式提供SOAP/WSDL风格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调用,有效屏蔽两个体系的差异。该方案在WS-I测试环境中通过了Web服务标准性测试。3、探讨主流网格体系架构核心技术,从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资源、隐式资源模式、服务寻址、资源属性文档及资源生命周期管理等角度阐述WSRF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构建的关键技术。在GLUE-Ex以及OWS——Web服务兼容性实验的基础上,以WMS为例介绍地理空间信息网格数据服务实现的主要技术和流程。4、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是构建网格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链的基础。本文以OGC Web处理服务作为功能服务的实现规范,针对WPS应对计算密集型/数据密集型的处理效率低,用户响应性差的问题,提出基于WS-Notification的代理通知方案,实现了代理通知服务方式下的网格处理服务资源状态主题订阅/发布的全过程。服务实例运行中能够随时获取服务状态,有效解决处理服务的超时问题。5、服务注册和发现是面向服务的地理空间信息网格中重要的环节。主流Web服务体系采用UDDI作为服务注册中心。论文分析UDDI作为地理空间网格注册中心的优势和不足。从UDDI内置分类法、UDDI数据结构、UDDI API、管理和部署方式等多角度入手对UDDI进行了扩展,扩展后的注册中心兼容WSRF规范,可以支持用户发现和使用网格内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资源。6、借鉴虚拟组织对网格资源组织和管理的特点,提出UDDI注册中心池的概念,进行分布式注册中心节点的组织和维护。并在原型系统中实现了网格UDDI注册中心的单点登录以及主动服务机制,包括服务状态获取机制、服务订阅通知机制和基于QoS的服务登记机制,有效提高网格UDDI注册中心的友好性、可信度和稳定性。
窦平安[6](2009)在《电子商务语义信息共享模式》文中提出论文研究电子商务领域的事务信息共享技术实施模式,重点是可公开的产品和销售信息、供求商机和消费评论的共享方案。基于语义数据技术,提出了电子商务语义信息共享的RSS/Atom模式、微格式模式和RDF模式。三种共享模式基于万维网技术标准、有实践基础、有双重理论支撑、有可操作性。在理论基础部分,对情报学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做扩展,提出了信息共享原理和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内容营销和渐进性竞争披露,成为电子商务语义信息共享的新动力。在上架就绪包装合作方式基础上,提出了产品制造商与其网上经销商之间的新型合作方式“上网就绪包装”。现有的B2C和C2C电子商务信息共享模式,主要面向基于内容树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当前主流的B2B电子商务信息共享表现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本文提出的信息共享模式兼顾人与计算机,以信息交流与数据交换一体化为主要特征,属于语义万维网上的电子商务信息共享方式。重点探讨了RSS/Atom在电子商务中的扩展应用,微格式和RDFa在网页中表达商务语义信息的方法。共享客户的信息利用方式有混搭装配和聚合装配。在被共享的商务信息利用方面,提出了商务搜索聚合模式、图书馆与网上书店的混搭实施方案、基于外部语义化网页群构建松散联邦数据库的架构。对三种共享模式的信息表达方式做共性抽象,发现了数据分层与信息拼装效应、信息应用价值跃升规律。原始数据、结构数据和样式数据构成三个基础数据层;三者之间可以分离,三者叠加甚至两两叠加都有实际意义;在基础数据层之上可以构建多层应用信息。从较低有序状态向上一级有序状态演进过程中,信息的应用价值渐进性提升;每到达一个高级有序状态就发生一次突变,成就一种全新应用,应用价值就发生一次跃升。
许欢[7](2009)在《面向服务的土地资源空间信息多级语义网格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由各种多元异构问题引起的“信息孤岛”现象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土地资源信息全面共享的最大障碍。近年来,网络服务技术的成熟以及网格服务(Grid Services)技术体系的形成,为解决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实现地理信息服务(GIS Services)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将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技术、网格技术和土地信息管理方法与技术三者相结合,选取了基于开放地理空间联盟(OGC)技术集成网格技术的途径,提出了面向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并在该模型基础上构架了土地资源多级语义网格,最后,实现了按省、市、县三级划分的土地资源语义网格原型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当前GIS与网格技术集成的两种途径。鉴于传统途径,即在已有网格平台上搭建GIS功能的方法,在设计思路、采用的技术手段、遵循的标准规范、适合的应用场景等方面对区域管理领域的不适宜性,选取了基于OGC技术集成网格技术的途径。该技术途径目前在国内仅限于理论探讨,在国内外尚无在土地管理等区域管理领域的实践尝试。为此,本文深入剖析了在区域管理领域实现该技术途径所涉及的各种问题。2、从语法角度探讨网络环境下地理信息服务的框架结构和实现技术,在借鉴OGC网络服务体系结构和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参考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土地资源服务的分类体系,提出了面向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重点分析了模型的框架结构,并结合地理空间开放源码项目,给出了模型的解决方案。3、从语义角度尝试解决土地资源的语义异构问题。在对信息科学中的本体理论和本体工程方法进行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资源混合本体的结构,提出了本体开发和应用的一般技术路线,并通过解决三个具体问题,建立了本体应用的三种模式。4、在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的基础上,从土地资源网格的内涵着手,结合网格理论和网格技术,设计了基于网格服务的土地资源多级语义平台,研究了该平台的体系结构、网格服务的分级模式和网格结点的部署策略。5、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和部署了按照省、市、县三级划分的土地资源语义网格平台,并经过大数据量的测试,在实践中进行试用。研究表明,本文选取的OGC技术集成网格技术的途径是正确的;提出的面向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是可行的;所构架的土地资源多级语义网格具有实用性;本研究所实现的按省、市、县三级划分的土地资源语义网格原型平台,达到预期目标。本文提出的方法,为提高土地资源共享与互操作水平,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新途径。
曾志宏[8](2008)在《基于Web Services.的WebGIS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地球空间技术的发展,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正成为大众化的信息工具,越来越多的Web站点提供空间数据服务。但是由于行业政策和数据安全等客观的原因,这些空间资源大多是存在于特定的GIS系统和桌面应用中,各自为政,相对封闭,从而形成空间信息孤岛,难以满足Internet上空间信息决策所需要的共享的要求。传统的三层WebGIS构造模型,以及后继发展的基于中间件的分布式WebGIS构造模型,无论它们是采用RMI、DCOM还是采用CORBA等分布式对象技术,虽然在实现网络负载平衡、分布式计算等方面有了较好进展,但对解决开放式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异构系统间的互操作及跨平台的数据集成与共享等核心问题上仍然无能为力。XML在复杂数据编码和信息交换中有着明显的优势,是解决当今WebGIS所面临主要问题的有效途径。Web Services是一种解决在异构网络环境下建立分布式系统的又一全新的网络构架技术。基于Web Services的WebGIS具有分布式、可互操作、方便集成、扩展性良好的特点,是WebGIS的发展趋势。本文着重于探索新的网络技术XML技术和Web Services技术,及其在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提出以Web Services体系构造WebGIS平台。本文的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首先本文介绍了国内外WebGIS发展现状,WebGIS的概念与特点,开放性地理信息互操作平台(OGC),然后比较分析了当前WebGIS主要的开发技术和实现策略及其利弊,指出了当今WebGIS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使用不同产品开发的系统之间地理数据不能充分共享,相似的功能不能互操作。其次本文分析了目前XML在WebGIS中的应用状况,研究了OGC发布的简单要素模型和地理数据编码标准GML,详细论述了基于GML的地理编码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得出采用XML/GML作为地理数据存储和传输的载体可以方便地实现多源异构地理数据的集成和共享的论证。再次本文对Web Services的核心技术: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SimpleObject Access Protocol)、网络服务描述语言WSDL(web Service DescriptionLanguage)、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Discovery andIntegration)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利用Web Services可以搭建一个松散藕合的WebGIS环境,给GIS的Web应用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最后在参考OGC的开放式地理网络服务模型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Web Services体系的开放式WebGIS设计方案,并给出各项主要服务的接口设计。并根据上述方案设计开发了一套简单的原型系统,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基于Web Services的WebGIS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基于GML的空间数据建模技术和数据转换技术以及基于Web Services的系统构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都会给传统的WebGIS技术带来极大的冲击,对传统WebGIS的方方面面的应用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理论上已基本成熟,但实践上由于行业标准束缚、网络固有的问题限制以及原有WebGIS系统的拘囿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基于该技术的成熟的WebGIS网站在国内外还不多见。本文对基于XML/GML、Web Services技术的WebGIS理论进行了的初步的探讨与研究,利用Web Services体系构建的一个网络地图服务原型系统与实际的WebGIS应用系统也存在很大的差距,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不吝指正。
李忠儒[9](2006)在《基于XML的WebGIS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异常迅速,则将空间数据通过网络来实现共享、互操作,便成为WebGIS所研究的主要课题。WebGIS的目的主要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地理信息的发布、数据共享、互操作,让用户能够对GIS数据直接通过Web浏览器进行访问,实现地理数据和业务逻辑数据的查询、统计、编辑、专题图等GIS功能。XML技术的出现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它的结构化、可扩展性及灵活性等特点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对于WebGIS而言,地理空间数据的规范化存储、地理数据共享、网络传输、电子地图显示和GIS软件体系架构的建立等都离不开XML相关技术的支持。本文着重探讨了基于XML的WebGIS数据互操作技术。首先讨论了GIS和WebGIS的基础知识,包括GIS定义、功能、发展趋势、WebGIS的定义、体系结构、解决方案、产品综述及WebGIS面临的问题。并对XML的基础知识,包括XML的发展、特点、主要应用及相关的标准进行了介绍。其次,剖析了目前WebGIS开发面临的网上数据发布、数据互操作、数据挖掘和数据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WebGIS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则必须走开放的道路,符合Open GIS规程。分析和研究了GIS互操作的概念、现状,提出了从技术实现层面实现WebGIS互操作的问题。开放的互联网系统协会组织是致力于地理信息标准化的组织,它制定了一系列开放式地理空间数据互操作规范,GML是基于OGC制定的数据抽象模型的空间数据表达标准,是XML在GIS领域的应用,它继承了XML的一切优点,是一种理想的空间数据描述语言,是实现空间数据共享及互操作的关键技术之一。GML为空间数据表达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实现了利用XML描述复杂的空间数据结构;提出了利用基于XML的万维网接口定义语言(WIDL)技术,实现异构WebGIS应用系统的层体系结构模型,实现了WebGIS应用系统比较完善的建设方案,对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实例展示了WebGIS应用系统中浏览器图形的显示,对服务器端应用层给了使用移动代理模型,使得WebGIS应用系统具有扩展性、开放性。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探讨了模型设计中尚需深入研究的地方。
张娜娜[10](2006)在《基于GML/SVG的WebGIS试验模型》文中研究指明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是Internet技术与GIS相结合的产物,WebGIS为公众获取GIS数据和地理信息服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但是WebGIS的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客户端的交互性差、异构空间数据的访问能力有限,空间数据共享及互操作困难等。本文针对当前WebGIS所面临的空间数据共享及互操作困难等方面的不足,把WebService技术、地理标记语言(GML)技术以及扩展矢量图形(SVG)技术引入到WebGIS中,基于OpenGIS联盟(OGC)的地理信息Web服务规范构建开放式的WebGIS系统。 本文首先介绍WebGIS原理及其相关技术,分析当前WebGIS的主要实现技术及其利弊,以及WebGIS发展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然后,对基于GML/SVG和Web Service技术的WebGIS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WebGIS数据组织与体系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的WebGIS模型,利用Web Service实现Web地图服务,采用GML作为统一的地理数据描述语言,选择SVG作为网络地图可视化的工具。最后,进行开发实践,在.NET框架下开发了一个WebGIS原型系统,初步达到了地理空间数据共享与交互的目标,实现了基于SVG图形数据的分层显示、属性查询、最短路径分析等功能,用实例验证了所提模型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二、基于XML的开放式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XML的开放式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数据溯源建模与语义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溯源信息模型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2 地理计算与溯源的研究现状 |
1.2.3 溯源分析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础知识 |
2.1 基本概念 |
2.1.1 空间元数据与数据溯源 |
2.1.2 地理概念认知与计算 |
2.1.3 知识图谱与溯源图谱 |
2.2 主要模型 |
2.2.1 ISO 19115溯源模型简介 |
2.2.2 W3C PROV模型简介 |
2.3 主要理论方法 |
2.3.1 语义网框架和技术栈 |
2.3.2 数据溯源分析方法 |
2.3.3 众源地理信息质量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间数据溯源语义建模方法 |
3.1 空间数据溯源需求分析 |
3.1.1 案例分析 |
3.1.2 需求分析 |
3.2 溯源模型的语义映射 |
3.2.1 基本映射框架 |
3.2.2 映射规则 |
3.2.3 本体描述 |
3.3 溯源的空间语义扩展 |
3.3.1 时空溯源 |
3.3.2 溯源粒度 |
3.3.3 状态标识 |
3.3.4 溯源继承与元溯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溯源支持的地理语义计算方法 |
4.1 地理核心概念体系 |
4.1.1 基本概念:位置 |
4.1.2 内容概念 |
4.1.3 质量概念 |
4.2 地理概念计算 |
4.2.1 地理概念模型的语义描述 |
4.2.2 地理空间计算语义规范 |
4.3 地理核心概念的溯源拓展 |
4.3.1 溯源概念扩展 |
4.3.2 溯源概念的语义描述 |
4.3.3 溯源操作接口定义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众源地理信息时空溯源分析方法 |
5.1 时空溯源分析 |
5.1.1 概念 |
5.1.2 内涵 |
5.2 众源地理信息的溯源模型 |
5.2.1 众源地图OSM平台 |
5.2.2 OSM溯源建模 |
5.3 基于溯源的众源地理信息质量分析方法 |
5.3.1 基于溯源的众源数据质量评价 |
5.3.2 基于溯源的众源志愿者信誉度分析 |
5.3.3 基于溯源的众源数据可信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原型系统与实验评估 |
6.1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1 原型系统设计 |
6.1.2 系统实现 |
6.2 实验评估 |
6.2.1 空间数据溯源互操作实验 |
6.2.2 地理核心概念语义计算API实验 |
6.2.3 OpenStreetMap溯源分析实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2)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
1.2.1 语义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思路设计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
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念 |
2.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理论 |
2.2 语义网相关理论 |
2.2.1 语义网概述 |
2.2.2 语义网信息组织方法与本体理论 |
2.2.3 语义网最佳实践——关联数据 |
2.3 语义网和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 |
2.3.1 语义网是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 |
2.3.2 语义网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方法 |
2.3.3 语义网的实现得益于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
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总体方案设计 |
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现状 |
3.1.1 收集与保管的现状 |
3.1.2 整理、翻译和编目的现状 |
3.1.3 传播和传承的现状 |
3.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
3.2.1 必需手段:充分实现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
3.2.2 必要条件:发挥档案工作作用和适应学科发展规律 |
3.2.3 必需方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利用需求 |
3.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
3.3.1 实体储备与数字资源基础 |
3.3.2 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支持 |
3.3.3 理论研究和实现方法参考 |
3.4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方法 |
3.4.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基本任务 |
3.4.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步骤与技术方法 |
4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 |
4.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 |
4.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现状 |
4.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
4.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
4.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与步骤 |
4.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元数据方案分析 |
4.2.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构建 |
4.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 |
4.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原则 |
4.3.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方法与工具 |
4.3.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的实现——以傣族医药本体构建为例 |
5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
5.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与任务 |
5.1.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目标 |
5.1.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任务 |
5.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设计 |
5.2.1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优势分析 |
5.2.2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参考模型 |
5.2.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构建 |
5.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方法 |
5.3.1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创建模块的实现方法 |
5.3.2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发布模块的实现方法 |
5.3.3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融合模块的实现方法 |
6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现策略 |
6.1 面向语义网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转型 |
6.1.1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
6.1.2 基于语义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 |
6.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保障机制构建 |
6.2.1 意识观念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
6.2.2 组织管理体制与合作交流机制 |
6.2.3 标准规范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HTML5和GIService的WebGIS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WebGIS 及其相关知识概述 |
1.2.1 WebGIS 概述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构建 WebGIS 系统的相关技术 |
2.1 Ajax 技术 |
2.1.1 Ajax 概述 |
2.1.2 B/S 请求响应机制 |
2.2 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 |
2.3 地理标记语言 GML |
2.4 GIService 技术 |
2.4.1 Web Service |
2.4.2 从 GISystem 到 GIService |
2.4.3 Web Service 角色与操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TML5 及其在 WebGIS 中的应用 |
3.1 HTML5 简介 |
3.1.1 HTML5 规范 |
3.1.2 HTML5 新特性及其兼容性分析 |
3.2 HTML5 Canvas 及其在 WebGIS 中的应用 |
3.2.1 HTML5 Canvas 基本语法 |
3.2.2 HTML5 Canvas 图形元素及其在 WebGIS 中的应用 |
3.3 HTML5 Web Database 机制 |
3.4 地图符号结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HTML5 和 GIService 的轻量级、开放式 WebGIS 系统 |
4.1 系统模型设计思想 |
4.2 轻量级、开放式 WebGIS 系统模型 |
4.3 系统模型功能模块 |
4.4 基于 HTML5 的原型系统客户端研究与实现 |
4.4.1 基于 HTML5 canvas 的矢量地图符号化 |
4.4.2 基于 HTML5 Web Database 的空间数据存储 |
4.5 原型系统服务器端研究与实现 |
4.6 原型系统特点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原型系统构建土地利用信息系统 |
5.1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构建背景 |
5.2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构建 |
5.2.1 系统开发环境配置 |
5.2.2 矢量空间数据的预处理 |
5.2.3 Geoserver 平台及数据准备 |
5.2.4 空间分析服务器——52 North WPS |
5.2.5 定制客户端 |
5.3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 GIS 模块功能的实现 |
5.3.1 符号样式选择 |
5.3.2 放大、缩小、漫游等基本地图操作 |
5.3.3 地图图层的显示控制 |
5.3.4 获取 WFS、WCS、WMS 服务 |
5.3.5 获取 WPS 服务 |
5.4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特点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特色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摘要 |
ABSTRACT |
(4)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可持续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作用意义 |
1.1.3 科研项目的支撑 |
1.2 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空间信息技术发展概述 |
1.2.2 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开发管理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
1.2.3 目前研究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1.4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2章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的信息需求与空间分析 |
2.1 矿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
2.1.1 矿区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2.1.2 矿区发展过程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 |
2.1.3 矿区的灾害和生产安全问题 |
2.1.4 矿区发展的经济、产业、社会等问题 |
2.2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与空间信息服务需求分析 |
2.2.1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的层次结构 |
2.2.2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空间信息服务的立体模型 |
2.2.3 矿区可持续发展空间信息服务的目标 |
2.2.4 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中应用的优势 |
2.3 矿区可持续发展空间特征与空间关系 |
2.3.1 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特征 |
2.3.2 空间关系在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空间分析中的作用 |
第3章 矿区可持续发展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研究 |
3.1 SOA 架构与服务式 GIS 技术 |
3.1.1 面向服务的 SOA 架构 |
3.1.2 服务式 GIS 技术 |
3.2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的结构 |
3.2.1 系统的体系结构 |
3.2.2 系统的分层设计 |
3.3 矿区可持续发展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功能设计 |
3.3.1 数据管理子系统 |
3.3.2 图形管理子系统 |
3.3.3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子系统 |
3.3.4 应用模型子系统 |
3.4 系统实现的方式和关键技术 |
3.4.1 Web service 技术 |
3.4.2 Web service 方式实现矿区空间信息服务 |
3.4.3 元数据技术 |
3.4.4 空间数据库技术 |
第4章 矿区开发管理空间数据整合与建库 |
4.1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信息的内容与特征 |
4.1.1 矿区开发管理信息的采集内容 |
4.1.2 开发管理信息的类型 |
4.1.3 矿区开发管理信息的特征 |
4.2 面向服务的数据整合技术 |
4.2.1 基于数据格式的整合技术 |
4.2.2 面向服务的空间地理数据整合架构 |
4.3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数据库建设流程与内容 |
4.3.1 数据采集及数据库建立工作流程 |
4.3.2 数据分类及编码依据的标准 |
4.3.3 需求分析 |
4.3.4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
4.3.5 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
4.4 基于 UML 和 GEODATABASE 的空间数据库模型的建立 |
4.4.1 Geodatabase 空间数据库模型概述 |
4.4.2 基于 UML 的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设计方法 |
4.4.3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数据库的 UML 类图构建 |
第5章 基于 SD 与 GIS 的矿区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模型与仿真 |
5.1 系统动力学及其建模方法 |
5.1.1 概述 |
5.1.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过程 |
5.2 矿区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模型的建立 |
5.2.1 模型构建的思路和视角 |
5.2.2 系统动力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的优势 |
5.2.3 系统结构与子系统划分 |
5.2.4 系统的因果关系图 |
5.2.5 系统的结构流程图及主要方程 |
5.3 矿区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型的仿真与发展方案建议 |
5.3.1 系统参数的确定与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
5.3.2 基本仿真(Base Simulation)——现有发展趋势结果及分析 |
5.3.3 优化仿真(Optimization Simulation)——实行产业创新战略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矿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
6.1 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思路 |
6.1.1 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概述 |
6.1.2 评价的基本思路 |
6.2 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2.1 评价原则 |
6.2.2 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3 确定评价指标的方法 |
6.3.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
6.3.2 综合指标处理的方法 |
6.4 基于 DEA 方法的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实证研究 |
6.4.1 基于 DEA 的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
6.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6.4.3 实证分析与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与网格集成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
1.1.2 网格计算与Web服务 |
1.1.3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相关标准和组织 |
1.2.2 相关科研和项目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模型 |
2.1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 |
2.1.1 定义 |
2.1.2 特征 |
2.1.3 分类 |
2.2 网格资源建模方法 |
2.2.1 网格资源模型需求 |
2.2.2 建模方法 |
2.2.3 建模流程和原则 |
2.2.4 常见资源模型 |
2.3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模型GLUE-Ex |
2.3.1 资源构成抽象定义 |
2.3.2 GLUE-Ex整体结构 |
2.3.3 扩展元素GDE建模 |
2.3.4 扩展元素GSE建模 |
2.3.5 模型特点 |
2.4 基于XML的网格资源描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S-I兼容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实验 |
3.1 Web服务体系结构 |
3.1.1 面向服务体系结构 |
3.1.2 标准Web服务协议栈 |
3.1.3 RESTful Web服务 |
3.1.4 WS-I组织 |
3.2 OGC地理空间信息服务 |
3.2.1 网络服务通用规范 |
3.2.2 网络地图服务实现规范 |
3.2.3 网络要素服务实现规范 |
3.3 OWS和标准Web服务的差异 |
3.3.1 分布式架构 |
3.3.2 传输协议和编码 |
3.3.3 服务描述 |
3.3.4 发现机制 |
3.3.5 分析 |
3.4 兼容试验 |
3.4.1 设计方案 |
3.4.2 WSDL生成技术 |
3.4.3 WSDL要素映射 |
3.4.4 SOAP代理服务 |
3.5 WS-I兼容性测试 |
3.5.1 测试工具 |
3.5.2 调用过程 |
3.5.3 测试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SRF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技术实现 |
4.1 Web服务资源框架 |
4.1.1 网格体系结构 |
4.1.2 OGSA、WSRF与Web服务 |
4.1.3 WSRF规范构成 |
4.2 WSRF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关键技术 |
4.2.1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资源 |
4.2.2 隐式资源模式 |
4.2.3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寻址 |
4.2.4 资源属性文档 |
4.2.5 生命周期管理 |
4.3 基于WSRF的地理空间信息网格数据服务 |
4.3.1 Grid WMS资源的定义 |
4.3.2 Grid WMS资源的创建 |
4.3.3 Grid WMS资源的访问与更新 |
4.3.4 Grid WMS资源的销毁 |
4.4 异步通知机制的地理空间信息网格功能服务 |
4.4.1 OGC Web处理服务 |
4.4.2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链 |
4.4.3 基于WS-Notification的异步处理服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网格的UDDI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注册中心 |
5.1 UDDI注册中心 |
5.1.1 注册中心地位与作用 |
5.1.2 UDDI规范概述 |
5.1.3 UDDI数据结构 |
5.1.4 分类法和标识法 |
5.1.5 UDDI和WSDL的关系 |
5.1.6 UDDI的不足 |
5.2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分类扩展 |
5.2.1 外部校验法 |
5.2.2 网格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分类 |
5.2.3 tModel编写和导入 |
5.3 UDDI数据结构和接口扩展 |
5.3.1 UDDI服务属性的表示方法 |
5.3.2 GSE 到 UDDI 映射 |
5.3.3 UDDI注册查询接口扩展 |
5.4 分布式UDDI组织和维护 |
5.4.1 UDDI 数据的复制和共享机制 |
5.4.2 基于注册中心池分布式UDDI组织 |
5.4.3 注册中心池节点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原型系统 |
6.1 系统总体构架 |
6.2 系统关键实现 |
6.2.1 开发环境 |
6.2.2 总体功能模块 |
6.2.3 主要功能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术语及缩略语 |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6)电子商务语义信息共享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Brief Summary |
第一篇 电子商务语义信息共享理论与实践基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主题与基本概念 |
1.1.1 语义信息的含义 |
1.1.2 语义数据技术 |
1.1.3 语义万维网 |
1.1.4 电子商务信息的含义 |
1.1.5 共享的电子商务信息类型 |
1.1.6 数据交换与基于内容树的信息交流 |
1.1.7 模式的含义 |
1.2 研究目标与学术价值 |
1.2.1 研究目标 |
1.2.2 情报学研究价值 |
1.3 相关学术研究与技术进展 |
1.3.1 跨组织信息共享与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共享学术研究 |
1.3.2 电子市场信息共享学术研究 |
1.3.3 RSS/Atom学术研究与技术进展 |
1.3.4 微格式学术研究与技术进展 |
1.3.5 RDF学术研究与技术进展 |
1.4 研究导向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导向 |
1.4.2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电子商务语义信息共享理论基础 |
2.1 信息共享基础理论与扩展分析 |
2.1.1 信息共享基础理论 |
2.1.2 信息共享基础理论扩展分析 |
2.2 信息共享原理 |
2.2.1 信息共享一般模式与共享中介的作用 |
2.2.2 信息共享激励机制 |
2.2.3 信息共享中的渐进性竞争披露 |
2.2.4 信息共享类型 |
2.2.5 信息共享的特征 |
2.3 网上销售链中的信息共享 |
2.4 上网就绪包装:制造商向网上经销商共享产品信息创新模式 |
2.4.1 制造商负责提供数字化产品信息 |
2.4.2 专供网上经销和满足配送要求的产品包装 |
2.5 联属营销与商务信息共享 |
2.6 内容营销与商务信息共享 |
2.6.1 内容营销概念 |
2.6.2 内容营销手段与实例分析 |
2.6.3 内容营销的信息发布特征 |
2.6.4 语义内容营销作为新型内容营销 |
2.7 多重分类与分面浏览 |
2.7.1 电子目录多重分类 |
2.7.2 分面检索与分面浏览 |
2.8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电子商务信息共享现有模式分析 |
3.1 B2B供求商机共享案例分析 |
3.1.1 世界贸易点协会案例 |
3.1.2 B2B供求商机共享对比分析 |
3.2 通过外网门户实现的合作伙伴之间信息共享模式分析 |
3.2.1 外网门户用于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共享 |
3.2.2 紧密连接与松散连接的比较优势 |
3.3 基于Excel的B2B商务信息交换案例分析 |
3.3.1 Excel贸易网格 |
3.3.2 Excel 2007用于数据交换的优势 |
3.4 产品图片B2B共享案例分析 |
3.4.1 以Orbis为中心的产品图片供应链 |
3.4.2 Orbis运作模式分析 |
3.5 以搜索引擎为中介的产品销售信息共享模式分析 |
3.5.1 网上零售商在搜索引擎发布产品销售信息的优化做法 |
3.5.2 语义信息搜索作为新的网上信息共享激励机制 |
3.6 消费评论信息共享模式分析 |
3.6.1 网上消费评论与交流机制 |
3.6.2 网上消费评论的结构化 |
3.6.3 网上消费评论的集成 |
3.7 网民之间的电子商务知识共享模式分析 |
3.7.1 消费者电子商务知识共享平台 |
3.7.2 消费者电子商务知识组织方式分析 |
3.8 电子商务信息共享现有模式的缺陷与发展方向 |
3.8.1 目前的万维网在支持电子商务信息共享与重用方面的缺陷 |
3.8.2 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的一体化趋势 |
3.9 本章小节 |
第二篇 电子商务语义信息共享模式搭建 |
第四章 电子商务语义信息共享 RSS/ATOM模式 |
4.1 RSS/Atom基础 |
4.1.1 RSS/Atom源的结构 |
4.1.2 RSS/Atom的通讯模式与支持平台 |
4.1.3 RSS/Atom源的生成与自动发现 |
4.2 RSS/Atom的包容性与可扩展 |
4.2.1 RSS/Atom的包容性 |
4.2.2 用于网站之间数据交换的RSS/Atom源简单共享扩展 |
4.2.3 列表RSS/Atom源 |
4.3 零售信息RSS源B2C发布模式 |
4.3.1 采用标准RSS源发布零售信息 |
4.3.2 采用扩展的RSS源发布零售信息 |
4.3.3 RSS零售信息源的个性化 |
4.4 谷歌产品源用于网站之间的数据交换 |
4.5 借助RSS源实现商务信息分层披露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电子商务语义信息共享微格式模式 |
5.1 微格式概述 |
5.1.1 微格式作为网页语义片段 |
5.1.2 微格式作为文本知识元标引的实现方式 |
5.1.3 微格式已经实现的知识元标引 |
5.2 微格式数据表达方式与应用支持 |
5.2.1 微格式数据表达方式 |
5.2.2 微格式应用支持 |
5.3 浏览器网页剪报 |
5.3.1 网页剪报概述 |
5.3.2 拍卖网页剪报示例 |
5.3.3 网页剪报的发现、更新与显示 |
5.4 微格式数据共享 |
5.4.1 微格式数据C2B共享 |
5.4.2 微格式数据B2B共享 |
5.4.3 商务微格式数据B2B共享模式 |
5.5 商务微格式数据源链 |
5.6 拍卖网站eBay微格式应用案例分析 |
5.6.1 eBav网页剪报显示 |
5.6.2 eBay网页剪报源代码分析 |
5.6.3 微格式源与RSS/Atom源适用性分析 |
5.7 产品微格式hProduct应用模式 |
5.7.1 hProduct微格式实例分析 |
5.7.2 hProduct对产品专类属性的揭示方式 |
5.7.3 基于hProduct的买方渴望商品列表Giftag |
5.8 商务邮件微格式应用方案 |
5.8.1 微格式用于客户沟通电子邮件签名 |
5.8.2 当当网收货确认流程现状分析 |
5.8.3 当当网收货确认流程微格式改进方案 |
5.8.4 微格式用于客户调查邮件的一般思路 |
5.9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电子商务语义信息共享RDF模式 |
6.1 RDF核心概念分析 |
6.1.1 RDF中的资源概念与资源的全球唯一标识URI |
6.1.2 表达知识元的三元组 |
6.1.3 表达语义的RDF词汇表及其与叙词表的区别 |
6.2 通过关联创造分散发布的信息的聚合价值 |
6.2.1 链接的数据作为知识关联方式 |
6.2.2 逆向链接作为创新性信息共享方式 |
6.3 RDF的语义信息表达方式 |
6.3.1 基于XML的语义信息表达方式RDF/XML |
6.3.2 基于XHTML的语义信息表达方式RDFa |
6.3.3 通过RDFa语法表达的产品零售信息共享实例 |
6.4 RDF在电子商务信息共享领域的应用模式 |
6.4.1 RDF在商务领域应用的总体思路 |
6.4.2 电子商务领域URI选定与用引策略 |
6.4.3 电子商务RDF词汇表选用策略 |
6.5 RDF与微格式和RSS/Atom对比分析 |
6.5.1 RDF、微格式、RSS/Atom三个技术家族之间的关系 |
6.5.2 RDFa与微格式的区别 |
6.5.3 三种语义信息共享模式的递进关系与区别 |
6.6 RDF与微格式和 RSS/Atom融合趋势 |
6.6.1 搜索引擎对多种语义数据格式的支持 |
6.6.2 DataRSS:嵌入RDFa的Atom源 |
6.6.3 电子商务RDFa与微格式信息并行发布实例分析 |
6.7 本章小节 |
第三篇 电子商务语义信息共享模式拓展应用与理论概括 |
第七章 电子商务语义信息混搭利用模式 |
7.1 混搭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联系 |
7.1.1 混搭概念 |
7.1.2 混搭网页与部件页 |
7.1.3 混搭系统与信息门户的关系 |
7.2 混搭供源提供的服务 |
7.2.1 SaaS与外部数据消费 |
7.2.2 DaaS与外部数据调用 |
7.3 混搭应用中调用外部数据的方法 |
7.3.1 利用外部网站提供的API |
7.3.2 调用外部网站提供的Web源 |
7.3.3 采用Web抓取技术 |
7.4 混搭技术路线 |
7.4.1 客户端混搭与服务器端混搭 |
7.4.2 混搭装配模式与聚合装配模式 |
7.4.3 混搭应用开发工具 |
7.4.4 协同商务混搭信息系统 |
7.5 商务搜索聚合模式 |
7.6 图书馆与网上书店的混搭实施方案 |
7.6.1 图书馆作为网上书店的联属营销加盟网站 |
7.6.2 图书馆加盟网上书店的实施方案 |
7.7 语义化网页作为联邦数据库的松散数据源 |
7.7.1 联邦数据库技术 |
7.7.2 基于外部语义化网页群的松散联邦数据库 |
7.8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三种共享模式信息表达共性抽象:数据分层与信息拼装效应 |
8.1 一个文档的多层应用信息 |
8.1.1 文档多层应用信息实例分析 |
8.1.2 含有三个基础数据层和三个应用信息层的网页构架 |
8.2 信息有序化进程与信息应用价值跃升规律 |
8.2.1 信息应用价值跃升规律 |
8.2.2 网页从半结构化到语义链接的演变进程 |
8.3 三个基础数据层分离与叠加:实现信息结构化的进程分析 |
8.3.1 第一层数据:原始数据 |
8.3.2 第二层数据:结构数据 |
8.3.3 结构化信息:原始数据与结构数据的整合 |
8.3.4 第三层数据:样式数据 |
8.3.5 可视化信息:结构化信息与样式数据的整合 |
8.4 三个基础数据层叠加后再剔除:信息结构化进程的逆过程 |
8.4.1 印刷版图书三层基础数据分解试验 |
8.4.2 可视化信息中的样式数据剔除 |
8.4.3 可视化信息中的原始数据剔除 |
8.4.4 结构化信息中的原始数据剔除 |
8.4.5 三层数据不可分的电子文档 |
8.5 依据一种基础数据实现的信息转换 |
8.5.1 一种结构化信息转换为另一种结构化信息 |
8.5.2 一种可视化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可视化信息 |
8.6 依据信息应用价值跃升规律对博士论文脚注用法的反思 |
8.6.1 对博士论文脚注用法反思的起源 |
8.6.2 在脚注与文后参考文献中同时给出引文出处的弊端 |
8.6.3 正文引用标记与文后参考文献双向链接的价值 |
8.6.4 本文的相关做法与建议 |
8.7 本章小节 |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1.1 三种共享模式的特征与实施 |
9.1.2 信息理论贡献 |
9.2 研究方法总结 |
9.2.1 基础理论的处理方式 |
9.2.2 逐层深入的研究路线 |
9.3 关于百度支持语义信息共享的建议 |
9.3.1 百度搜索开放平台分析与相关建议 |
9.2.2 百度框计算与语义信息共享的结合点 |
9.4 未来研究与技术展望 |
9.4.1 HTML5的微数据 |
9.4.2 电子商务语义信息中的电子将隐去 |
9.4.3 万维网科学研究 |
9.4.4 物联网上的信息交互拓展 |
9.4.5 XML+XHTML5+RSS+RDF教材编写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关于博士论文排版打印的环境保护建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附图 |
(7)面向服务的土地资源空间信息多级语义网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索引 |
表索引 |
1 绪论 |
1.1 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综述 |
1.1.1 共享与互操作的概念 |
1.1.2 GIS互操作综述 |
1.1.3 GIS语义互操作 |
1.2 网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
1.2.1 网格技术的概念 |
1.2.2 网格技术的特征 |
1.2.3 网格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
1.3 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1.3.1 土地资源的概念 |
1.3.2 土地资源信息化发展现状 |
1.3.3 土地资源信息化存在问题 |
1.4 GIS与网格技术集成研究进展 |
1.4.1 SIG与网格 GIS |
1.4.2 SIG研究方法 |
1.5 GIS与网格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 |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特色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特色 |
1.7 论文的组织思路和章节安排 |
2 面向服务的地理空间网格基础理论及其支撑技术 |
2.1 GIS共享与互操作 |
2.1.1 GIS互操作发展 |
2.1.2 GIS语法互操作 |
2.1.3 GIS语义互操作 |
2.2 网格与网格 GIS体系结构 |
2.2.1 网格体系结构 |
2.2.2 网格 GIS体系结构 |
2.3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 |
2.3.1 网络服务综述 |
2.3.2 SOA综述 |
2.3.3 SOA架构模型 |
2.3.4 SOA支撑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面向网络服务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 |
3.1 OGC网络服务体系结构 |
3.1.1 OGC网络服务层次结构 |
3.1.2 OGC网络服务框架组成 |
3.1.3 OGC网络服务互操作堆栈 |
3.1.4 OGC网络服务互操作架构 |
3.2 基于开放源码的解决方案 |
3.2.1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 |
3.2.2 开放源码项目简介 |
3.2.3 OpenGeo体系结构 |
3.3 SOA参考架构 |
3.3.1 参考架构综述 |
3.3.2 IBM SOA解决方案堆栈 |
3.3.3 CFA SOA技术参考架构 |
3.4 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 |
3.4.1 地理信息服务分类标准 |
3.4.2 土地资源网络服务分类 |
3.4.3 土地资源服务模型体系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混合本体的土地资源语义互操作模式 |
4.1 本体分类及使用途径 |
4.1.1 本体的分类方法 |
4.1.2 本体的使用途径 |
4.2 本体构造原则与方法 |
4.2.1 本体构造原则 |
4.2.2 本体构造方法 |
4.3 本体描述语言与工具 |
4.3.1 本体描述语言 |
4.3.2 本体构建工具 |
4.4 土地资源本体应用模式 |
4.4.1 基于知识类的本体推理——宗地编号亲缘关系的构建 |
4.4.2 基于规则库的本体推理——土地利用新旧分类的转换 |
4.4.3 基于混合法的本体推理——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升级 |
4.5 本章小结 |
5 面向网格服务的土地资源多级语义网格平台设计 |
5.1 土地资源网格的内涵 |
5.1.1 地理科学视角 |
5.1.2 社会科学视角 |
5.1.3 计算科学视角 |
5.2 土地资源多级语义网格平台设计 |
5.2.1 LR-MSG体系结构 |
5.2.2 LR-MSG服务分级模式 |
5.2.3 LR-MSG网格结点部署策略 |
5.3 网格服务的实现技术 |
5.3.1 网络服务资源框架的基本原理 |
5.3.2 网络服务资源框架的支撑工具 |
5.3.3 网格服务实现示例 |
5.4 本章小结 |
6 土地资源省、市、县三级语义网格原型平台实现 |
6.1 系统设计 |
6.1.1 系统体系结构 |
6.1.2 系统功能设计 |
6.2 系统运行环境 |
6.2.1 试验数据 |
6.2.2 试验环境 |
6.3 系统运行示例 |
6.3.1 网格系统管理子系统 |
6.3.2 网格资源管理子系统 |
6.3.3 地理空间网格通用客户端 |
6.3.4 土地业务集成子系统 |
6.4 系统性能测试 |
6.4.1 测试环境 |
6.4.2 测试结果 |
6.4.3 测试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内容 |
7.2 创新特色 |
7.3 未来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8)基于Web Services.的WebGIS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WebGIS的发展简史 |
1.2 WebGIS的概念和特点 |
1.3 开放的地理信息互操作平台-OpenGIS |
1.4 WebGIS现状 |
1.5 目前WebGIS存在的问题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 |
1.6.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6.2 论文的内容组织 |
第二章 WebGIS原理及相关技术 |
2.1 基于服务器的Web地图服务技术 |
2.1.1 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技术 |
2.1.2 服务器应用程序接口(Server API)方法 |
2.2 基于客户机的Web地图服务技术 |
2.2.1 Java Applet技术 |
2.2.2 Plug-in技术 |
2.2.3 ActiveX方法 |
2.3 服务器/客户机混合的Web地图服务技术 |
2.4 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构造模型 |
2.4.1 WebGIS的B/S三层结构 |
2.4.2 基于中间件的B/S多层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ML及Web Services在WebGIS中的应用 |
3.1 HTML在WebGIS中的技术缺陷 |
3.2 可扩展标识语言XML |
3.2.1 XML适用于WebGIS的特点 |
3.2.2 可扩展标志语言XML的标准框架 |
3.2.3 XML解析器-XML Parser |
3.3 地理标记语言-GML |
3.3.1 GML概述 |
3.3.2 GML对地理信息的表达 |
3.3.3 GML的特征 |
3.4 Web服务(Web Services)概述 |
3.4.1 UUID |
3.4.2 WSDL |
3.4.3 SOAP |
3.5 基于Web Serivces的WebGIS系统 |
3.5.1 系统角色 |
3.5.2 系统体系结构 |
3.6 OGC地理信息Web服务规范 |
3.7 Web Services在GIS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原型系统结构模型 |
4.2 地理空间数据组织 |
4.3 客户交互功能 |
4.3.1 用例图(Use Case) |
4.3.2 具体实现 |
4.4 应用逻辑层概述 |
4.4.1 系统数据流程设计 |
4.5 Web Services接口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存储方式设计 |
5.1 XML数据库设计与数据映射 |
5.1.1 XML文档结构到数据库结构的映射 |
5.1.2 数据库到XML文档的映射 |
5.2 基于XML/GML的数据存储结构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XML的WebGIS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GIS 基础知识 |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论文研究的实际意义 |
2 WebGIS 基础 |
2.1 WebGIS 基础知识 |
2.2 WebGIS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3 XML 概述 |
3.1 XML 基础知识 |
3.2 XML 相关的理论 |
4 基于 XML 的 WebGIS 的研究与实现 |
4.1 在WebGIS 中引入XML 的作用 |
4.2 国内外基于XML 的WebGIS 研究成果 |
4.3 GML 概述 |
4.4 基于XML 的WebGIS 互操作的实现 |
4.5 基于XML 的WebGIS 实现技术 |
5 总结与探讨 |
5.1 本文总结 |
5.2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GML/SVG的WebGIS试验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互联网的发展与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 |
1.1.1 WebGIS的发展简史 |
1.1.2 WebGIS的概念与特点 |
1.1.3 开放的地理信息互操作平台(Open GIS) |
1.2 WebGIS原理及相关技术 |
1.2.1 基于服务器的Web地图服务技术 |
1.2.2 基于客户机的Web地图服务技术 |
1.2.3 服务器/客户机混合的Web地图服务技术 |
1.2.4 WebGIS主要构造模型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4.2 论文的内容组织 |
第2章 网络平台架构技术概述 |
2.1 Web ServiCe概述 |
2.1.1 Web Service特征 |
2.1.2 web Service相关规范与标准 |
2.2 实现Web Service的支撑技术 |
2.2.1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 |
2.2.2 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 |
2.2.3 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UDDI) |
2.2.4 Web服务工作流程 |
2.3 OGC地理信息Web服务规范 |
2.3.1 OGC Web Map Service(WMS)规范 |
2.3.2 OGC Web Feature Service(WFS)规范 |
2.4 Web Service技术平台 |
第3章 基于GML/SVG的地理数据组织与可视化 |
3.1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
3.1.1 XML产生的背景 |
3.1.2 XML的标准框架 |
3.1.3 XML解析器(XML Parser) |
3.1.4 XML适用于WebGIS的特点 |
3.2 地理标记语言(GML) |
3.2.1 GML概述 |
3.2.2 GML的特征 |
3.2.3 GML对地理信息的表达 |
3.3 可扩展矢量图形(SVG) |
3.3.1 SVG概述 |
3.3.2 SVG图形格式 |
3.3.3 国际研究现状 |
第4章 基于GML/SVG的WebGI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目标设计 |
4.1.2 结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客户端功能设计 |
4.2.2 服务器端功能设计 |
4.3 系统数据源组织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数据格式转换 |
4.4 地理信息的可视化 |
4.4.1 地理空间数据的SVG编码 |
4.4.2 图层管理 |
4.4.3 属性查询 |
4.4.4 加亮显示 |
4.4.5 最短路径分析 |
4.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基于XML的开放式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数据溯源建模与语义计算方法研究[D]. 姜良存. 武汉大学, 2018(01)
- [2]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D]. 刘为. 云南大学, 2018(01)
- [3]基于HTML5和GIService的WebGIS系统开发[D]. 胡玲. 长沙理工大学, 2013(01)
- [4]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可持续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李志刚.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1)
- [5]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与网格集成理论与方法研究[D]. 赵姗.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
- [6]电子商务语义信息共享模式[D]. 窦平安. 吉林大学, 2009(11)
- [7]面向服务的土地资源空间信息多级语义网格研究[D]. 许欢. 浙江大学, 2009(12)
- [8]基于Web Services.的WebGIS研究与设计[D]. 曾志宏. 复旦大学, 2008(08)
- [9]基于XML的WebGIS的研究与实现[D]. 李忠儒.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6(04)
- [10]基于GML/SVG的WebGIS试验模型[D]. 张娜娜.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