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五四”人生派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牛党杰[1](2021)在《主观的批判和客观的承袭 ——五四散文中的“文以载道”观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五四散文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其与“文以载道”观念之间的关系。自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以来,区别于桐城派等古体文章的新体散文逐渐发展并壮大起来。在现代文学的范畴下,作为与小说、诗歌和戏剧并立的文学体裁,散文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巨大。除去通行概念中的美文,杂文、通讯以及报告文学等诸多具体文体均可被纳入到散文文体的框架之下。五四时期,新体散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阶段。与古代散文相比,新体散文在语言和思想内涵上均有极大的突破与创新。五四前后,因外国文论的集中引入和推广新文学观念的需要,大量传统文学观念遭到质疑甚至批判,“文以载道”的写作原则首当其冲,被大批学者批驳否定。王国维通过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率先对“文以载道”观念发难。鲁迅、周作人和胡适等人紧随其后,高扬“纯文学”和“言志说”等理念,试图彻底否定“文以载道”观念。此外,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倡导“文学革命论”的学者和日后宣扬“革命文学”主张的文人一道,对“文以载道”观念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批判。在五四时期,反传统无疑具有显然的先锋性和正确性,然而通过对当时各类作家作品的考察,遭受猛烈批判的“文以载道”观念不仅没有彻底消失,反而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于新文学作品之中。在古代文学的视域下,“文以载道”观念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其目的在于教化大众。故此,五四时期的学人认为这一观念忽视了文学自身的性质,限制了创作自由。然而从学理角度来讲,五四散文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由文化传统与现实环境双重因素催生而成一种新式文体。从理论层面来看,“文界革命”是现代与传统的博弈,但想要完全弃绝文化传统的影响,无异于痴人说梦。五四时期为推广白话文和新文学而出现的种种“矫枉过正”的行为,恰恰是传统因素之强大的例证。从创作层面来看,五四散文多向现实和人生问题发难,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明显的即时性与评论性,并非均为抒怀式的美文。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五四散文同“文以载道”观念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第一,对五四时期学界对待“文以载道”观念的态度进行详细分析。在五四时期,相关学者与作家对于“文以载道”观念普遍持质疑否定态度。然而对文学的功利性倾向的反拨和对人性的高扬,实质上是在用“新道”换“旧道”,因此新文学同样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与政治功能。这一部分的研究目的在于从宏观上总体把握五四时期的“文以载道”观念,为之后深入研究五四散文和“文以载道”观念之间的关系做铺垫。第二,从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入手,并以瞿秋白等人在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为例,具体分析五四时期革命类散文和“文以载道”观念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之一,彻底超越阶级或完全脱离现实的作品并不存在,因此对于瞿秋白等人在文学或文化方面的地位,我们应当予以正视。瞿秋白等人在五四时期着有大量提倡社会革命或文学革命的散文作品,带有强烈的反传统色彩。然而这类被社会现实和政治思想所规训的散文作品,其本身所带有的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同“文以载道”观念的内在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第三,以鲁迅等人在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为例,具体分析五四时期启蒙类散文和“文以载道”观念之间的关系。提倡立人和启蒙的鲁迅为破枷锁而立新规,对诸多传统观念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但通过对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散文作家的成长环境和文化经验的分析,可发现他们对于“文以载道”观念的批判,其目的在于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进行纠偏,而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矫枉过正”无疑是迅速树立新文学观念的不二法门。事实上,在五四启蒙类散文中,“文以载道”这一观念一直蛰伏在“矫枉过正”的方法背后,始终未曾缺位。第四,以周作人等人在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为例,具体分析五四时期人生类散文和“文以载道”观念之间的关系。周作人认为传统的“载道说”严重制约了文学创作与民族生命的自由发展,而“言志说”则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人性的解放。但“言志”本身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文论思想,同时也是对于个人之“道”的承载。周作人等作家在散文中对人生的种种抒怀,即为对个人之“道”的弘扬。第五,基于先前的分类研究,对五四散文和“文以载道”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揭示五四散文对“文以载道”观念的主观批判和客观承袭并存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批判“文以载道”观念的同时,五四散文还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由来已久的“文以载道”观念,并对其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改造,以赋予其新的内涵,进而为新文学道统的建构提供思路。
黄蕴雅[2](2019)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小说中的诗意化倾向》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小说受新旧思潮融汇和西方思想文化冲击的影响,出现明显的诗意化倾向。这种诗意化的倾向使得中国古典诗歌渗透和内化进小说之中,又外化为诗意化的语言或直接引诗入文,小说从此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通过对诗意化倾向实质的解读和对相关作家作品的梳理,可加深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变化及其特点的理解。
唐敏[3](2018)在《文学是为了人的自由——再论新文学散文运动的启蒙思想》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白话散文紧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勃兴,从一开始就带着思想启蒙的目的。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反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方面,忽略了其更深层次启蒙的一面,那就是对人的自由的倡导。现代白话散文的杂感文,更多的是针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体现了启蒙者们政治文化思想上的自觉,而言志抒情散文则更多集中在个体和审美上,体现了启蒙者们个人和审美层面的自觉,为人生散文主要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体现了启蒙者们存在层面的自觉,三者一起,共同指向真正的人的自由状态。
陈啸[4](2016)在《批评本身也是美文——读《悦读白马湖派散文家》》文中认为用"白马湖"式的笔触研究"白马湖"文派,是朱惠民先生有意识地追求,也就成了他的特点,悦读朱先生"白马湖"化的大作,便能咂摸出"白马湖"的清幽。按说,我对"白马湖"派散文家的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等并不陌生,我在研读京派海派散文的时候,就曾近距离地关注过白马湖派的一些散文家,但充分认识他们的"白马湖"文派属性及其"白马湖"文派的历史地位与独特个性,却是从朱惠民先生的论着开始的。然而,从京派海派散文研究的
翟利强[5](2011)在《论丰子恺的散文创作特色》文中提出丰子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一无二的艺术家,在绘画、音乐、宗教、哲学、书法、文学、戏剧等多个领域都具有突出的贡献和成就。多年来,由于他全方位的艺术成就,一直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热门话题。他的散文创作中,融入了宗教意识,运用了漫画的元素,而且与他的音乐艺术教育思想达到了殊途同归的契合。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丰子恺散文中的宗教意识,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护生”意识,一个是悲智双运,利他无我的精神。第二部分论述了丰子恺散文创作中的漫画元素白描手法的运用,以及散文与漫画共同的儿童题材,并且从选题与表现形式方面论述他漫画与散文的和谐融汇。第三部分论述丰子恺的音乐教育思想,从音乐与散文共同的功用来着重论述他散文对于童心童趣的提倡。由此扩展到他把艺术真正深入到生活中,从生活中提炼艺术,把艺术的功能变得生活化。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丰子恺的散文创作特色。
李一鸣[6](2010)在《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现代游记散文卷帙浩繁,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将游记散文作为一种独立文学体式,试图从宏观与微观、史与论、文化心理审视与艺术美学探微结合的路径,较全面地对中国现代游记散文进行整体性研究,挖掘其中传达的现代人看世界的精神图景,阐释现代游记散文中体现的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范式,初步构建一个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研究轮廓。本论文主要从文化心理论与审美艺术论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引论”,重点对游记散文和中国现代游记散文进行“史”的考察和“论”的探析,明确游记散文理论的概念范畴。全面梳理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研究状况,系统考察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历史状貌,归结出“发端期”、“繁荣期”和“转折期”三个时期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征,将中国现代游记散文归纳为三种类型:山水自然类现代游记散文、社会人生类现代游记散文和文化行旅类现代游记散文,并以此作为考察中国现代游记散文人文精神内涵的文本类型。第二部分“文化心理论”,从分析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文本出发,系统探讨其中传达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取向和文化心理,在古今中外对比视野上,概括不同类型现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征。论文第一章,以“山水自然的心灵映照”为题,深入探讨“山水自然类现代游记散文”的精神内涵。根据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主体取向,将现代山水游记散文划分为“彷徨型”、“隐逸型”和“逍遥型”三种形态。分析了“彷徨型”现代知识分子进退失据于山水自然与人事泥淖,踯躅于传统与现代两难冲突,盘桓于回顾与前瞻的尴尬与矛盾之中的精神困境;论述了“隐逸型”现代知识分子作家面对纷杂时事,不愿委曲求全,警觉地保持与社会政治的疏离,把山水自然作为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并在其中建构清高隐逸独立自由人格的价值追求;探究了“逍遥型”现代知识分子以自然作为理想王国,逍遥山水的自由心理和追求审美理想的浪漫情思。总结了现代山水游记散文寄情自然的社会性、社会批判的深广性、抒发情怀的本真性和主观化、主情化、自由化等现代性、超越性特征。指出其中涵蕴的积极社会参与意识、建构独立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强烈的人文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的现代价值;点明“士”的传统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担当,顺适自然的隐逸文化与建构独立自由隐逸人格的向度,对古典游记本体论的潜在认同与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偏爱接受,是形成其现代性特征的源流。论文第二章,以“社会人生的精神镜像”为题,选择“家国想象”、“怀乡情结”和“都市困境”三个母题切入分析,透视了“社会人生类现代游记散文”的精神特质,挖掘了现代知识分子在流寓转徙中,背负沉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与民族、国家、家乡、都市、个人关系上,对民族国家前途的深情关注,对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深入思考,对人生问题的深切体察。论文对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进行全面考察,从批判与建构二元向度上,研究现代游记散文关于民族国家叙事的表达和以人为基点的民族国家想象,分析了现代游记散文在民族国家想象中的意义。论文以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多重视域深入分析“怀乡情结”的形成,从“精神怀乡”和“现实还乡”两种体验进行研究考察,揭示了现代知识分子对故乡感性与理性、苦恋与批判、控诉与改造等复杂的情感状态。论文将现代游记散文中的“都市困境”作为研究对象,以外在和内心的双重视角,分析了“五四”作家对都市的理性审视和批判,海派作家对都会人性的体察和书写,京派作家对都市病态的抨击和对理想人性和现代文明的追求,评价了现代游记散文都市叙写的意义。论文第三章“文化行旅的生命体验”,对“文化行旅类现代游记散文”进行研究,沿着“时间”、“空间”和“心间”三个维度,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位格上,考察探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以“文化记忆”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现代游记散文所涵蕴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的深入探询和对文化记忆的还原叙写,对“文化符号”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思和时间体验的生成与发展;分析了现代游记散文作家对特定地域文化的心灵体认,对异域文化感知中获得的精神唤醒,指明了现代知识分子以个体有限生命体验无限存在、着力张扬强烈生命意识、建构现代文化人格的精神取向:解析了现代游记散文作家的宗教文化意识和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精神犹豫以及普世价值关怀的向度,进而评析了“文化行旅类现代游记散文”具有的历史性蕴含和时代性价值。第三部分“审美艺术论”,则深入研究涵容于现代游记散文文本的现代性诗性精神追求和艺术美学特征。论文第四章“栖居大地的审美诗学”,从“审美品格”、“艺术趣味”、“意象凝造”三方面,研究现代游记散文在“精神诗性的自由绽放”、“艺术趣味的尽兴呈现”和“审美诗意空间的着意凝造”上的创造性建构。“五四”启蒙思潮确立了现代知识分子在游记散文中的主体地位,作家由此获得精神的解放和自由;自我意识的高涨,使个性表现成为现代游记散文的根本指向,现代游记作家尽情宣泄自我,尽兴张扬个性,尽心表达对于人类、民族、国家和个人命运的自由思考;“写我”、“主真”、“贴心”乃是现代游记散文表现自我的鲜明特征。对外来思潮的主动承接,对传统观念的颠覆解构,推进了现代游记散文的现代性,深刻影响了“五四”乃至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论文阐释了现代游记散文艺术趣味的美学内涵,结合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俞平伯等人的创作,辩明艺术趣味乃是“人生观”观照下的尽兴表达,并论述了现代游记散文的源流和对于古代游记散文审美趣味的超越发展。论文对现代游记散文生命化意象进行了实例分析和客观评价,对现代游记散文意象凝造特征突出进行了归纳。标举中国现代游记散文作家,在“五四”人文主义运动风潮中,秉持自由自主精神,充分展露自我,表达个性趣味,营造生命意象,调和古今,贯串中外,表现出自由主体精神,呈现为多元审美趣味,创造了斑斓散文意象,使现代游记散文获得了特有的现代诗性艺术魅力。论文第五章,是现代游记散文的外部形式研究。对现代游记散文“自由多元的文体追求”进行了审视,就现代游记散文的结构营构、语言营造、叙述转换等方面作分类探究。论文确认了游记散文结构的概念;阐述现代游记散文突破传统文章线式结构,文体形态自由多变,多元拓展;并论述了现代游记散文结构营建对传统和西方散文的借鉴。以“语言是文学存在的家园”为立论起点,阐述了适应现代人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的现代游记散文在语言方面的变化,评析了现代游记散文语言变化的价值。从叙事学角度考察中国现代游记散文,指出以人为本位的文学不仅使作家有了“个人的发见”,而且“平等”的思想理念也使作家关注到“读者”的存在,并从而带来现代游记散文在“叙述”上的鲜明特点和形态变化,出现谈话式叙述和自语式叙述。论文进一步论述了现代游记散文作家在叙述上对传统的扬弃,对外来因素的借鉴,适应现代游记散文的文体形式,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带来了中国游记散文文体形式上的现代性变革。第四部分结语,对中国现代游记散文总体状貌进行了总结性评价,对现代游记散文研究作了展望。
黄健[7](2009)在《以真挚、精美、传神笔法叙写深厚人生内蕴——朱自清、叶圣陶、郑振铎的记叙抒情散文的文体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朱自清、叶圣陶、郑振铎等社会派散文家,富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他们怀着人生启蒙和社会改良的心态,致力于"为人生"的散文创作,他们的散文作品以真挚、精美、传神的记叙抒情笔法,抒写出内蕴深厚的人生情境和美的韵味,其作品在"五四"散文领域独树一帜。
张艳华[8](2009)在《试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的散文语言》文中研究表明"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崛起,既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转折点,也为各类文体的革新带来了契机。然而与诗歌、小说、戏剧不同,散文因其表达的内容、诉诸的对象与启蒙事业相距较远,反而在吸收西方知性文化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而成为最有艺术成就的文学类型。一方面,散文家散漫随意的写作态度更接近于艺术创作的自由心态;另一方面,他们文白相间的语言运用、诗文交融的意义构成、文乐相通的形式追求更符合艺术发展的美学规律。于是,由"五四"时期所开创的随笔、杂感、时评等"杂文体"散文及游记、叙事、抒情等"美文体"散文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充分展示出一个"王纲解纽"的时代现代文人自由言说的精神世界。
丁晓原[9](2009)在《论散文史书写的历史抵达与主体生成——兼论范培松《中国散文史(20世纪)》》文中研究指明散文史书写涉及诸多事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抵达历史本真而又不失生成的主体性。实现散文史书写的历史抵达与主体化生成的有机统一,治史者除了确立合乎历史存在的散文观、散文史观外,还必须处理好若干重要的书写"技术"问题。
陈剑晖,司马晓雯[10](2009)在《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新时期散文研究三十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研究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由于种种原因,散文研究一直受到轻视和责难。本文从作家作品研究、专题性研究、散文史建设和散文理论建构诸方面,对30年来的散文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评析,并追寻散文研究长期被冷落的原因。文章认为21世纪的散文研究要走向深入和阔大,必须从三方面用力:其一是建立现代意识的散文批评视野;其二是"化西方"与"中国化";其三是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改变。这三方面不但是认识和解决当代散文问题的重要维度,而且对散文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二、论“五四”人生派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五四”人生派散文(论文提纲范文)
(1)主观的批判和客观的承袭 ——五四散文中的“文以载道”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 |
0.2 概念界定 |
0.2.1 “文以载道”的概念流变 |
0.2.2 “五四散文”的范围界定 |
0.2.3 五四时期的“文以载道” |
0.3 研究现状 |
0.4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1 五四时期的“文以载道”:批判与承袭共存 |
1.1 批判:对文学功利性倾向的反拨 |
1.2 承袭:变化的道统与不变的载道 |
1.3 现实与传统的交汇:众说纷纭的“文以载道” |
2 革命类散文中的“文以载道”:意识形态色彩的突显 |
2.1 新文化运动中的散文风格:议论与政论的融合 |
2.1.1 陈独秀和李大钊:国族命运的呼号 |
2.1.2 钱玄同和刘半农:文化传统的革命 |
2.2 五四时期的瞿秋白散文:意识形态属性的突显 |
2.2.1 《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苏俄色彩的投射 |
2.2.2 文学和政治的交融:反映和规训 |
2.3 革命类散文的“道之所存”:社会历史变局中的破局之法 |
3 启蒙类散文中的“文以载道”:为“矫枉”而“过正” |
3.1 鲁迅杂文:立人和启蒙 |
3.1.1 从《文化偏至论》到《我之节烈观》:由来已久的立人思想 |
3.1.2 从“随感录”到《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矫枉过正”的启蒙主张 |
3.1.3 “战士鲁迅”的抗争:破枷锁而立新规 |
3.2 启蒙散文之“过正”的“矫枉”:白话文学和思想革新 |
3.2.1 现代白话散文的奠基:从《文学改良刍议》谈起 |
3.2.2 国民性格的深刻反思:对文化传统的全面扫荡 |
3.3 启蒙类散文的“道之所存”:蛰伏在“矫枉过正”背后的文化传统 |
4 人生类散文中的“文以载道”:从集体化到个人化 |
4.1 二十年代的周作人:随心任性的诗化散文 |
4.1.1 “赋得的文学”:“载道”说的束缚 |
4.1.2 “即兴的文学”:“言志”说的解放 |
4.1.3 新旧道统的冲突:集体之“道”和个人之“道” |
4.2 个人化书写的美文创作:远时事而近人生 |
4.2.1 宏大题材的消解 |
4.2.2 个人志趣的突显 |
4.2.3 “费厄泼赖”式的自由追求 |
4.3 人生类散文的“道之所存”:从集体到个体 |
5 新文学道统的建构尝试 |
5.1 反传统:审美功利性的消解 |
5.2 化新知:文学工具性的赓续 |
5.3 五四散文中的“文以载道”:悖论之下的道统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2)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小说中的诗意化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意化倾向之实质 |
二、作家作品中的诗意化倾向分析 |
(一) 郁达夫的感伤小说 |
(二) 许地山的禅意小说 |
(三) 沈从文的文化小说 |
(四) 其他作家的诗化小说 |
三、结语 |
(3)文学是为了人的自由——再论新文学散文运动的启蒙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杂感文的政治文化思想自觉 |
二、言志抒情散文的审美自觉 |
三、为人生散文的存在自觉 |
(5)论丰子恺的散文创作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丰子恺散文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2 佛教与丰子恺散文 |
2.1 护生意识 |
2.2 悲智双运,利他无我 |
3 漫画与丰子恺散文 |
3.1 白描手法 |
3.2 儿童题材 |
3.3 选题与表现形式 |
4 音乐艺术与丰子恺散文 |
4.1 童心童趣 |
4.2 艺术的生活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致谢 |
(6)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游记散文和中国现代游记散文 |
二、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
三、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历史状貌 |
1、1917—1927:发端期的中国现代游记散文 |
2、1928-1937:繁荣期的中国现代游记散文 |
3、1937-1949:转折期的中国现代游记散文 |
第一章 山水自然的心灵映照 |
一、进退失据:彷徨者沉陷自然与人事的纠葛 |
1、"士"与"现代知识分子"身份 |
2、现代知识分子进退失据的彷徨困境 |
3、超越古代山水游记的现实情怀 |
二、归隐自然:隐逸者寻求宁静温馨的憩园 |
1、顺适自然的隐逸文化 |
2、建构独立自由的隐逸人格 |
3、铭写现代山水游记散文主体性价值 |
三、拥抱山水:逍遥者融入自然的理想王国 |
1、融入山水自然的精神谱系 |
2、"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双向同构 |
3、现代"逍遥型"山水游记散文的审美精神特征 |
第二章 社会人生的精神镜像 |
一、家国想象:批判与建构的二元向度 |
1、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和表达 |
2、批判与建构的民族国家叙事 |
3、以"个人"为基点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 |
4、现代游记散文在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意义 |
二、怀乡情结:现实和精神的双重指归 |
1、一个魂牵梦萦的怀乡情结 |
2、一脉穿越精神空间的还乡情感 |
3、一幅现代意识烛照的现实图景 |
三、都市困境:内心和外在的两相观照 |
1、城市病象的揭露与批判 |
2、"都市边缘人"寄身都市的心灵体验 |
3、理想人性的深切呼唤 |
第三章 文化行旅的生命体验 |
一、文化记忆:历史境域的时间刻度 |
1、历史的识记与重建 |
2、"文化符号"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思 |
3、时间体验的生成与发展 |
二、生命体认:地域文化的空间深度 |
1、特定地域文化的心灵体认 |
2、异域文化的精神唤醒 |
3、地域文化空间的现代穿越 |
三、心灵游走:宗教文化的心间向度 |
1、寻求生命境界的提升 |
2、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犹豫 |
3、普世价值关怀的向度 |
第四章 栖居大地的审美诗学 |
一、审美品格:自由绽放的精神诗性 |
1、思想启蒙与"个人的发见" |
2、自主意识与自我的表现 |
3、解构传统与现代性创造 |
二、艺术趣味:尽兴洒脱的文人才情 |
1、艺术趣味的美学涵义 |
2、"人生观"观照下艺术趣味的尽兴表达 |
3、现代游记散文艺术趣味的源流与超越 |
三、意象凝造:浸润生命的诗意空间 |
1、意象与散文意象 |
2、生命化的现代游记散文意象 |
3、现代游记散文的意象营构特征 |
第五章 自由多元的文体追求 |
一、结构之美:文体的自由 |
1、关于游记散文的结构 |
2、现代游记散文结构的创造性发展 |
3、现代游记散文结构营建的继承与借鉴 |
二、语言之变:创造的旨趣 |
1、语言:文学的家园 |
2、现代游记散文语言之变 |
3、现代游记散文语言变革评析 |
三、叙事之魅:言说的转换 |
1、"读者"的出现 |
2、叙述的形态 |
3、转换与借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以真挚、精美、传神笔法叙写深厚人生内蕴——朱自清、叶圣陶、郑振铎的记叙抒情散文的文体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二 |
三 |
(8)试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的散文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一“这是一条古河, 却又是新的”——新文学散文中西溯源 |
二“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新文学散文的话语视角 |
三“历史的力量究竟太大了”——新文学散文的书写方式 |
(10)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新时期散文研究三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散文研究被误解的原因 |
二、平静中的觉醒与回归 |
三、建构理论话语和增强批判意识 |
四、21世纪散文研究的几个问题 |
四、论“五四”人生派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主观的批判和客观的承袭 ——五四散文中的“文以载道”观念研究[D]. 牛党杰. 辽宁大学, 2021
- [2]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小说中的诗意化倾向[J]. 黄蕴雅. 滁州学院学报, 2019(03)
- [3]文学是为了人的自由——再论新文学散文运动的启蒙思想[J]. 唐敏.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4]批评本身也是美文——读《悦读白马湖派散文家》[J]. 陈啸. 博览群书, 2016(02)
- [5]论丰子恺的散文创作特色[D]. 翟利强. 重庆师范大学, 2011(09)
- [6]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研究[D]. 李一鸣.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
- [7]以真挚、精美、传神笔法叙写深厚人生内蕴——朱自清、叶圣陶、郑振铎的记叙抒情散文的文体特性[J]. 黄健. 名作欣赏, 2009(26)
- [8]试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的散文语言[J]. 张艳华. 文学评论, 2009(02)
- [9]论散文史书写的历史抵达与主体生成——兼论范培松《中国散文史(20世纪)》[J]. 丁晓原. 江苏社会科学, 2009(02)
- [10]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新时期散文研究三十年[J]. 陈剑晖,司马晓雯.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