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机械》2001年总目录

《广西机械》2001年总目录

一、《广西机械》2001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威[1](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黄金[2](2020)在《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文中认为长久以来高度物质化的商业环境遏制了香港人文文化的发展,使香港一直无法摆脱“文化沙漠”的粗浅印象,大陆中心意识也导致香港文学在“九七”回归以前都不受重视,被形容为中国文学的“弃婴”、“边缘”。不过,这种边缘的处境同时也可以视作一种契机,香港作家由此努力探索文学的多元性与可能性,力图突破种种刻板的论述。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便是执掌旗帜行进其中的一支个性队伍。混杂着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中与西等多种文化特质,产生中心与边缘、都市与个人、物质与精神、商业体制与文学场域、区域与整体等多重权力关系与复杂矛盾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化领域中进行着带有差异性、异质性、颠覆性的文学实践。而消费文化语境的限定,不仅仅是把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和消费主义带来的种种问题当作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也是将商业语境作为一种境遇现实,观察消费文化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传播和接受产生的深刻影响。基于此,论文将从香港边缘状态的呈现、异化主题的延伸与小说的跨界实验三个角度出发,在消费文化语境中考察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精神思想及形态特征,并追寻其在香港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当中的意义与价值。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首先界定了与现代主义文学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梳理广义上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脉络、理论谱系、美学特色及相关主义之间的关联,简要讨论香港现代主义的关键特质及个中联系,并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选题价值、框架思路进行总括性的阐述。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前两章通过香港文学生态环境的探讨和地域文化的比较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进行外部研究,后三章结合文本细读展开文学的内部研究。第一章试图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生存空间与状态作出整体描述。从香港商业化的文学运行机制可以看到,奉行坚守严肃文学品性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一直以来都在以商业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城市环境中艰难生存。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也在不断调适自我,试图在文学理想、市场趣味和公共规则中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香港对现代与后现代的接受过程与西方同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存在一定时差,香港现代主义经过现代化、本土化、后现代化的影响,逐渐呈现现代与后现代的杂糅。因此,对于香港现代主义整体的内涵与性质便容许一定的模糊性和弹性理解。除此以外,中西文化交织的复杂文化环境赋予香港文学“混杂”的特质,在此情境中发展起来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文学既有借鉴吸收,也有批判反思。第二章从香港的“边缘”状态及其独特价值出发,探讨了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学互动交流。依据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地区发生的时间线索,可以得到一条完整、连续的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路线,而香港现代主义运动无疑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革命中的一次高峰。香港不仅在传统断裂的特殊时期接过了文学薪火,承担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在不同地区间发挥了不可小觑的转承枢纽作用。在此意义上,香港文学的意义不能仅以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对立作僵化论述,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存在相对性和变化性。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地理版图中,上海、香港、台湾三地的现代主义文学经验不尽相同,彼此之间既有继承和转化,也有文学内部的交融与碰撞,通过比较上海与香港、香港与台湾的异同,可以看到社会状况、政治体制、文化环境与风俗人情等文化因素对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学表现与个性。第三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进入到小说文本内部的分析,主要探索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在思想精神。从文学整体的发展脉络来看,不同代际的作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与特性,崛起于50年代的刘以鬯、昆南、马朗等是香港现代主义的先驱,之后的“资深一代”、“中生代”与“新生代”作家,每一代作家的书写都不同程度地对前代进行拓展延伸,也有反省和创造。章节内分别选取刘以鬯、西西、董启章、潘国灵作为四代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他们的创作反映了不同时期香港城市意识与历史精神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香港现代主义书写旨趣与方式的演变以及作家思想观念上的突围与超越。第四章围绕现代主义的“异化”主题,讨论都市人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挑战。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异化的现代城市,承受着由物质带来的巨大压力,使人对城市产生强烈疏离感,但另一方面,香港也因其开放多元的历史传统而具有文化包容性。作为亲历异化的都市人,作家借助作家形象的塑造进入城市言说,同时还扮演叙述者的角色。他们群体性地在都会情境中经历迷失,也从中探求自我拯救之路。异化造就了香港独特的生活景观,从病态的市井男女到纷繁庞杂的物质,都可以见到现代文明病影响下人类的历史命运,以及物化逻辑之下“人”与“物”既互相对立又彼此和解的矛盾关系。此外还探讨了殖民环境影响下港人历史观念的异化问题,香港现代主义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地区断裂的殖民记忆和疏离的历史意识。第五章主要讨论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以及对通俗文学的跨界影响。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很注重发掘个人的内在意识世界,表现人类颓废虚无、荒唐放纵等负面心理倾向,导致了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家的质疑和批评,并由此引起关于“真实”与“虚构”的争论。但从现代主义作家具体的创作主张与实践来看,他们不仅没有割裂写实与虚构的联系,还尝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现实存在与现代、后现代内容与形式的融汇。此外,香港现代主义很注重叙述形式、技巧和结构的实验性与先锋性,作家通过形式的创新和文体的越界探索了文学表达的多种可能。现代主义不仅在吸引着纯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作家也产生影响,从古龙小说可以看到存在主义与武侠文学的融合,这种尝试使通俗小说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结语部分重申了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现代性意义,并探讨了现代性的书写方向。从一般的现代性意义来说,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思想精神上,都在实现向传统反叛、与传统决裂的目标,从具体的实践成果来看,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香港历史与城市文化的优势与缺失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构建起多元的审美思维和艺术风格,其现代性书写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接下来面对现代性书写如何继续进行下去的问题,无论是倡导回到“以人为本”的“多元现代性”理论,还是面向未来的“重写现代性”,都颇具启发作用,香港的现代性书写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薛江谋[3](2012)在《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星云人间佛教是人间佛教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当代表现形态之一,因其影响大、贡献大、有代表性,而不断引起世人的关注。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是星云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星云人间佛教中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影响最大、最具有感染力和最能够彰显其思想生命力的部分,也是中国佛教伦理完成现代诠释和理论转换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星云人间佛教契理契机的思想贡献。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研究涉及到其伦理思想的界定、其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理论、道德实践及其伦理精神、伦理特征等内容。本文基于伦理学的视角,以上述内容为主体,对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进行梳理和概括,以期对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做较为系统的探讨和把握。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首先是建立在对人间佛教的整体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基础之上的。因此,本文的第一章对人间佛教的历史溯源、人间佛教的兴起及原因考察、人间佛教的发展及意涵、人间佛教与佛教伦理以及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意涵等五个方面逐一进行解析,并选取太虚大师、印顺大师和星云大师作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说了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以星云大师为代表的人间佛教的理论及其实践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思想,其伦理思想理论整体上是对太虚、印顺两位大师的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承接,尤其是对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和实践的脉络尤为明显,但星云人间佛教进一步拓展了佛教理论中的入世意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意义,使得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和现实人生价值问题得以进一步凸显,也使得佛教伦理精神与现实社会的道德关怀进一步结合,使佛教伦理进一步落实到百姓日用和社会道德建设中,这是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最主要的创见所在。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与其整体思想一样,建立在继承传统佛教教义的基础之上,这是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内学依据;同时,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充分地吸收和融合了一切改善社会人生的思想成果,这是星云人间伦理思想的外学资源;此外,星云人间佛教契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星云大师个人的践行等因素共同组成了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现实依据,这三方面是第二章所要呈现的主要内容。其中,星云人间佛教的内学依据包括作为“佛教道德形上学的第一原理”的缘起论和“为人的道德权利和义务作出圆融阐释并唤起人的道德责任感”的因果论;还包括奠定了人的道德实践的现实基础的佛性论和心性论;以及为人道德实践指明道路的佛教人生论和解脱论。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外学资源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伦理思想资源的融合,对包括基督教伦理在内的西方文化的贯通,以及对现代化思潮和全球化思潮等现代社会思潮的融摄。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现实依据主要是从现实社会的需要、佛教发展的需要以及星云大师自身的理想和行谊三方面进行展开。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星云人间佛教的道德理论,因此第三章就对星云人间佛教的道德理论进行具体的展开。星云人间佛教的道德理论主要可以从道德心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以及道德理想四个方面进行阐发。其中,道德心理主要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道德原则主要体现为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和八正道等;道德理想可以总结为“心灵祥和,人格崇高”、“生活佛教,幸福生活”以及“和谐世界,人间净土”等三个方面。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特色在于其淑世品格和现实关怀,星云大师对人们社会生活中关涉伦理道德的许多议题都从佛教的立场出发,阐明了其独特的看法。第四章对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从最基本的家庭伦理、人际伦理和职业伦理、女性伦理、宗教伦理以及生命伦理等五个方面作了梳理,第五章则从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乃至环保等方面继续以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组织伦理思想和生态伦理思想四个方面进行阐发,尽可能详备地呈现了星云人间佛教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看法和见解。研究伦理思想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伦理精神的精髓,第六章着力考察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精神。星云人间佛教的内在精神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呈现为典型的星云人间佛教的外在气象,而外在气象所反映的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特征,分析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特征是对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研究的整体总结。最后,本文对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做了尝试性的理论审视。

杨柱星[4](2010)在《科技期刊总目次和索引的调查评析与选择》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500种科技期刊卷(期)终总目次和索引的调查,发现目前科技期刊以编印总目次占多数,编印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及着者索引的期刊尚少。文中分析了选择总目次和索引的原由,认为: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卷(期)终宜编印主题索引或关键词索引,可配置着者索引;综合性期刊、科普性期刊宜编印总目次或主题索引,可不编印着者索引;检索性期刊中的文摘期刊宜编印关键词索引。总目次和索引的页码以约占期刊总页码的1.5%为宜。总目次和索引的着录编排格式不规范现象较为普遍,应加强对GB/T 3179—2009的培训学习,按标准办刊。

钟景就[5](2020)在《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文中研究说明《申报》在1872年创刊初期曾尝试刊登小说,但不久便停刊了,直到1907年才再次刊登小说。自1907年复刊小说以来,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了大量的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长篇创作小说在主旨上以批判官场、揭露政治黑暗较为多见,在体式上可分为章回体小说和非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中的《自由女》《绣衣盗》等作品虽用传统的通俗小说体式但有一些新的变化,具有创新性。非章回体小说中的《滑稽生》《缦卿小传》等作品尝试用现代小说模式进行创作,具有现代性意识。短篇创作小说主要以唤醒国民为目的,重视小说对时事的及时反映,同时也描摹社会风俗、民生百态,题材广泛,严肃性与趣味性并存。《申报》上刊载的翻译小说主要译自欧美国家,且多为侦探小说和言情小说,整体特色较为鲜明。翻译小说的作者和译者大多难以确认身份,张春帆是可确认身份的译者中较有名气的一位。张春帆译作的发现有利于加深对张春帆的认识。《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中不乏意译自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童话故事等世界名着中的篇章。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的小说作品,是晚清时期报刊小说的缩影,影响着晚清小说生态,促进了我国近代小说的发展。

杨芹[6](2020)在《从都察院到平政院(1901-1916) ——清末民初的官员监督与惩戒》文中研究指明都察院是清代专门的监察机关,上以启沃君心,中以纠劾官邪,下以舒表民志,在朝廷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都察院之职由各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等科道言官行使,他们“匡君德,儆官邪,达民情”,地位清要,享有威权。迨至清末新政时期,科道不仅继续弹劾贪墨权贵,揭参违法官吏,而且就新政改制发表卓见,还通过处理吏民申冤,监督地方,为中央集权助力。然而,因内外交困启动的新政,很快走上仿行西法、改革官制的快车道,传统的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官制受到巨大冲击。就都察院而言,倡议裁撤者有之,反对裁改者有之,主张都察院代下议院者颇有其人,提议改都察院为行政或惩戒裁判所者亦不乏。一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其中,左都御史陆宝忠、御史汪凤池、王步瀛、赵炳麟、江春霖等人颇多建言和运作,引人瞩目。这不仅反映出中外思想观念的杂糅和碰撞,也意味着监察体制的新旧转型即将来临。尽管直至辛亥革命爆发都察院仍然存留,但其编制和人员大为缩减,影响力也颇见式微。1912年民国成立,除旧布新,都察院被大总统袁世凯下令裁撤。但是,官员的监督和惩戒仍是亟待考虑的问题。1914年平政院设立,附设肃政厅,专司纠弹官吏。一方面,平政院评事和肃政史颇多前清科道出身,肃政厅与都察院设置相仿,职能相近,可见新旧监察制度的延续性。另一方面,肃政厅设在平政院,除弹劾以肃政史的名义,其他公文往来冠以平政院,并非完全独立的机构。肃政史依据纠弹法案行使职权,对弹劾案件进行调查取证,由平政院审理,再依违法还是犯罪,分别由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惩处或法庭裁判,最后上呈大总统定夺。这不同于前清由堂官、督抚查核,吏部议处的程序。因此,民初的机构分工更加凸显分权制衡,更加追求弹劾与惩戒程序的司法化,在行政案件的审理上初步实现了近代转型。进言之,平政院并非具有裁决权的审判机关,其对官员赃私案构成犯罪的审理后,交大理院裁决执行;对官员渎职违法应予惩戒的交惩戒委员会处分。平政院仅为接收行政案件的机构,对一些行政决定做出维持或者撤销、变更的决定,对官员违法情事不具有裁决权。因此,平政院设立之初职务较为清简,与惩戒委员会、肃政厅之间也存在权限之争。不论在职权还是公署的争取上,平政院都频频落败。后来平政院长周树模改任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委员长以后,要求各省呈劾属员的案件交付惩戒委员会惩戒,不必再交平政院审理;加以司法官惩戒委员会、审计官惩戒委员会相继成立,官员惩戒的专门化逐渐实现。伴随着袁世凯政权的起落,肃政厅从1914年设立到1916年裁撤。此期延续传统监察制度与仿行西式建制并行,是旧制度与新举措交汇之时。从都察院到平政院肃政厅,从御史到肃政史,从台规到纠弹法,名称的变化不仅蕴含着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也反映着由帝制到共和的政治体制变革。但改革背后一直不变的主题,就是对官员的监督与惩戒。中国历来重治吏,通过各种方式掌握大小官吏的动向,监督一切官吏,监督官吏的一切。这是中国古代治吏的传统情形,是巩固皇权的重要手段。这种治吏的方式发展到清代,历经清末民初的改革,不仅机构形式有所不同,而且职能也多有改变。本文从清末都察院的改革切入,从都察院上奏纠弹、审判覆核、申冤呈请到肃政厅专职弹劾,再到平政院受理诉讼、惩戒委员会职司惩处,挖掘制度变化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内在的张力。在各个事件中探寻真相,揭示机构的制度设计与运行状况,以期展现1901-1916年间官员监督与惩戒制度的延续、改革和探索。

张帆[7](2016)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认为《<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三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黄宗华[8](2010)在《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32-1949》文中提出国民党江西省的干部训练是国民党整体干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训练团是省政府进行干训的主要机构。江西省的干训,是在国民党的干训政策、蒋介石的干训思想以及国民党的整体干训氛围影响之下,结合省内的具体情况展开的。江西省的干训从1932年开始至1949年结束,历经四个阶段。县政研究会和县政训练所时期,各方面很不完善,但该阶段的干训在“协剿”方面发挥了一定效用,搭建了干训机构的基本架构。政治讲习院时期的训练重心转向区乡镇干部,组织结构、训练规模、训练内容、训练措施比之前有较大进展。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时期,无论从组织健全程度,还是从训练规模、正规化程度等方面来看,都是干训最繁盛的阶段。江西省训练团时期,由于机构的调整与裁撤、国民党的迅速溃败等原因,效果不可与之前同日而语,但转业军官训练是一个亮点。省训团的组织结构经过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但机构设置与机构职责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特别是从政讲院开始变化不大。省训团在发展变迁历程中,逐渐形成—整套教职员的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职员队伍,而且队伍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干训科目包括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各个班(组)的共同科目大致相同,专业科目则和各班(组)受训学员的实际工作相联系。这种课程设置从总体上来分析与干训目标相匹配,但有些课程与学员的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而且,单科训练时间过短,使得学员不能对课程很好掌握。训练的教材,主要包括孙中山和蒋介石的思想言论、基本政治理论和国民党现行政策、中国历史地理、国民党历史以及传统知识和传统道德、党务、行政工作的实际应用技术等。此外,省训团和各县市训练机构还编辑了部分省情和县情教材。江西省对受训学员的选拔、训练、考核以及服务指导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在选拔方面,江西省制订了严密的选拔程序,但对于学员的思想意识难以考察。对学员的训练,是以课堂讲授为基础,以训育、军事训练和军事化管理为重点,同时辅之于各种社团活动。这些措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以军训的方式来对党政干部进行训练,没有考虑到党政干部的特殊性。江西省对学员的考核制订了详细的标准,但是考核方式存在机械、呆板、不能与人事行政相联系的弊端。对学员结业后进行服务指导具有良好的设计意愿,但学员对于无职无权的干训机构缺乏敬畏,因而敷衍了事,造成跟踪辅导流于形式。省训团在其发展历程中,与境内的其他干训机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省训团和庐山军官训练团同作为国民党的干训机构,从历史渊源、训练模式和内容、时代背景、战略任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二者在举办主体、训练对象、具体训练目标、训练方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蒋经国主办的青干班,名义上附属于省训团,但实际是蒋氏的“独立王国”。至于江西各地的训练机构,从组织体系上说隶属于省训团,但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省训团更多的是对其进行业务指导。本文认为,以省训团为核心的江西省干训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它增强了学员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推动了“三保”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民众组训与抗战动员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学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干部考察和干部晋升的平台,强化了省政府对各地的了解与监控。但江西省的干训从总体来看是失败的,它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干部的素质特别是精神素质,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强化党组织的内聚力和扩大党务的目的。造成干训效果不佳的原因,既存在于训练本身,也存在于国民党江西省和整个国民党的深层次弊端。训练本身存在学员规避训练、单科训练时间太短、训练的方式方法存在弊端、考核标准与方式不科学、受训成绩的运用不够、讲师素质参差不齐、结业后的辅导工作有名无实等问题。但效果不佳的根源在于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制度规范、干部政策、组织结构、廉政建设、教育文化发展水平和干部素养、经济发展程度和干训经费等因素。

成丽[9](2010)在《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宋《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自九十年前,即1919年初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并付印后,数代学者持续不辍地开展有关《营造法式》的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文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已有研究和成果,全面考察相关研究主体、学术流派,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研究几个层面,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学术发展理路尝试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尽可能在总结研究目的、方法、成就和影响的基础上,彰显各个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审视因果,探寻得失,明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以深入的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路,以促进《营造法式》研究的继续深入以至新的突破,为完善中国建筑史学框架乃至重振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潘霞[10](2007)在《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动已进入新一轮的繁荣,截至2004年底,中国实际吸收外资存量总值为2132.88亿美元,到2005年6月底,外资以各种方式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750家,世界500强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投资热潮的掀起使得各地对投资环境的改善进入了高潮。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小环境中,学者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以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5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系统。在对各个子系统分别选取衡量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招商引资的经济环境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政治法律子系统和自然地理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中国的31个地区为研究样本,主要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06》等数据资料,赋予样本相应的指标值。对于各个子系统的指标,主要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筛选,选出与利用外资因子和利用内资因子相关程度较强,但彼此间的相关程度又较弱的指标,组成新的指标体系,分别建立利用外资和利用内资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在第9章,综合运用前几章的指标筛选结果,建立了利用外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内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被选出的指标与利用外资因子和利用内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权重为100的基础上,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运用对象性评价方法对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进行评价。对于31个地区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子系统分别进行评价,并依据地区得分对地区进行排序和分类。在对地区的投资环境子系统进行评价之后,对于31个地区总体的利用外资投资环境和利用内资投资环境进行了分类和评价。把31个地区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分成了4类:投资环境优秀型地区,投资环境优良型地区,投资环境不均衡型地区和投资环境落后型地区。通过评价和分类,每个地区都可以找出本地区的区域投资环境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投资环境的策略。第10章是实证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黑龙江地处东北地区,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在中国提倡和鼓励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下,黑龙江省的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因此,选取黑龙江进行实证研究对于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特殊的意义。论文首先对黑龙江当前的投资环境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5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对黑龙江的招商引资情况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这两个方面是:1995-2005年黑龙江招商引资的纵向对比和2005年黑龙江与中国其他30个地区招商引资的横向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纵向看黑龙江的招商引资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引资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改观;横向看黑龙江的招商引资情况却不容乐观,利用外资数量和质量都处在落后的地位,利用内资也由于优惠政策的匮乏而收效甚微。通过对第9章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对黑龙江的基于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的评价是,总体看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但是却有较强的社会文化竞争力和自然资源竞争力。因此黑龙江的投资环境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相应的改善原则应当是,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劣势因素,逐步变劣为优。

二、《广西机械》2001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机械》2001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未竟的现代
    一、“现代”的内涵与外延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动机、方法与框架思路
第一章 文学生态的多元发展
    第一节 严肃文学的绝境逢生:资本规则下文学的发生与承续
    第二节 文学转向的岔口:现代与后现代的交错并置
    第三节 文化心理的自省:于中西“之间”及“之外”的本土
第二章 “边缘”状态的复杂呈现
    第一节 一场悄然的中国“文学革命”
    第二节 香港的“边缘”之名
    第三节 香港对上海的文化反思与超越
    第四节 香港与台湾的文学互动与想象
第三章 曲折的回旋:价值观念的代际更迭与体认差异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呼喊:香港现代主义先驱的意识自省与欲望批判
    第二节 主体性的建构:资深一代作家的本土凝视与文化复归
    第三节 个人化的另类书写:中生代作家的压抑经验与末世情结
    第四节 重返存在的诘问:新生代作家的生存体悟与危机意识
第四章 抗争与认同:异化主题的基本架构与扩展延伸
    第一节 书写的起点:异化的城与人
    第二节 自我的指涉:从迷失到救赎
    第三节 “物质”的美学:“物化”与“化物”
    第四节 历史的焦虑:从断裂到自适
第五章 求新立异:形式文体的先锋实验与跨界探索
    第一节 理念的争论:写实与虚构的界限
    第二节 技艺的突破:文本的形式探险
    第三节 与俗文学的融合:存在与写意的武侠世界
结语 现代性的多重意义与重新书写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立论依据
    三、文献综述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人间佛教与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
    第一节 人间佛教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人间佛教的兴起及原因考察
        一、佛教积弊与衰微之内因
        二、社会变革与动荡之外因
        三、太虚大师等大德之首倡
    第三节 人间佛教的发展进程
        一、太虚大师——“人生佛教”
        二、印顺法师——“佛在人间”
        三、星云大师——“生活佛教”
    第四节 人间佛教与佛教伦理
        一、太虚大师——“佛学之人生道德”
        二、印顺大师——“人本菩萨道德观”
    第五节 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意涵
        一、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意蕴
        二、星云大师谈伦理道德
        三、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界定
第二章 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内学依据
        一、缘起论与因果论
        二、佛性论与心性论
        三、人生论与解脱论
    第二节 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外学资源
        一、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西方文化的贯通
        三、现代社会思潮的融摄
    第三节 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现实依据
        一、现实社会的需要
        二、佛教发展的需要
        三、星云自身的践行
第三章 星云人间佛教的道德理论
    第一节 道德心理
        一、道德认识——“般若为诸佛之母”
        二、道德情感——“慈悲喜舍”
        三、道德意志——“发心立愿”
    第二节 道德原则
        一、去恶行善——“多行善因,多聚善缘”
        二、平等慈悲——“众生平等,离苦得乐”
        三、克己利他——“自觉行佛,化世益人”
    第三节 道德规范
        一、“自由尊重”的五戒十善
        二、“自他两利”的四摄六度
        三、“导正离邪”的八正道
    第四节 道德理想
        一、心灵祥和,人格崇高
        二、生活佛教,幸福生活
        三、和谐世界,人间净土
第四章 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具体展开(一)
    第一节 和合幸福——家庭伦理
        一、伦理准则:和乐爱敬
        二、基本要求:责任的承担
        三、主要法宝(一):沟通与同心
        四、主要法宝(二):容忍与和合
        五、践行目标:美满幸福
    第二节 人我不二——人际伦理和职业伦理
        一、星云人间佛教的人际伦理思想
        二、星云人间佛教的职业伦理思想
    第三节 平等互尊——女性伦理
        一、“男女平等,两性平权”
        二、“男女有别,各显其长”
        三、“男女互尊,自我期许”
    第四节 共存共荣——宗教伦理
        一、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
        二、佛教与世界其他宗教之间
    第五节 护生自在——生命伦理
        一、了悟生死:认清生命之相
        二、自在生活:落实生命之用
        三、爱护生命:把握生命之体
第五章 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具体展开(二)
    第一节 安和利乐——政治伦理
        一、人间佛教的“问政不干治”
        二、“安和利乐”的政治伦理目标
        三、“和平统一”的两岸关系
    第二节 福乐净财——经济伦理
        一、“正命的净财”
        二、“开源节流”
        三、“利和同均”
    第三节 弘法利生——组织伦理
        一、“以戒为师”的组织伦理制度
        二、“六和敬”的组织伦理原则
        三、“弘法利生”的组织伦理价值观
    第四节 共生平等——生态伦理
        一、核心理念:同体共生
        二、基本态度:慈悲护生
        三、主要举措:惜福勤俭
        四、落实途径:内外净化
        五、践行目标:人间净土
第六章 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精神与伦理特征
    第一节 内在的伦理精神
        一、“无我”、“精进”与“大我”
        二、“中道”与“融合”
        三、“慈悲”与“共生”
    第二节 外在的喜乐气象
        一、“财富丰足”与“生活乐趣”
        二、“结缘进取”与“普济共修”
        三、“利生奉献”与“当下净土”
    第三节 整体的伦理特征及其理论审视
        一、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特征
        二、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理论审视
        三、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两个发展向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的总体形态
    第一节 1907年之前《申报》刊载小说的历程
    第二节 1907-1911年《申报》刊载小说的概况
    第三节 晚清《申报》所刊小说体现的小说观念
第二章 晚清《申报》刊载的长篇创作小说
    第一节 长篇创作小说的概貌
    第二节 长篇创作小说中的章回体小说
    第三节 长篇创作小说中的非章回体小说
第三章 晚清《申报》刊载的短篇创作小说
    第一节 短篇创作小说对时事政治的反映
    第二节 短篇创作小说对社会民生的反映
    第三节 短篇创作小说中的滑稽气质
第四章 晚清《申报》刊载的翻译小说
    第一节 晚清《申报》所刊翻译小说的总体情况
    第二节 张春帆及其翻译作品
    第三节 晚清《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与名作意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申报》(1907-1911)刊载的小说目录
附录二 《申报》(1907-1911)长篇创作章回体小说回目
附录三 《申报》(1907-1911)所刊小说的广告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从都察院到平政院(1901-1916) ——清末民初的官员监督与惩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价值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清末都察院的编制及职权
    第一节 清末都察院的编制
        一、1906年官制改革前的编制
        二、1906年官制改革后的编制
    第二节 清末都察院的规章
        一、《钦定台规》的内容
        二、台规与会典、例律的关联
        三、台规的效力与意义
    第三节 清末都察院的职权及其保障
        一、都察院的职权
        二、科道行使职权的方式
        三、科道行使职权的保障
第二章 科道的纠弹与冤抑受理
    第一节 官吏纠参与申冤的律例规定
        一、被参官吏的处分之例
        二、构成犯罪的处罚之律
        三、被参官吏的宽免与申诉
    第二节 科道对京官的纠弹
        一、弹劾王公亲贵案
        二、弹劾官员舞弊:以邮传部李德顺案和吏部受贿案为例
        三、都察院堂官弹劾科道案
    第三节 科道对外官的纠弹
    第四节 清末都察院受理革员申冤
        一、赴都察院呈控的案件总体情况
        二、呈控人与当事人
        三、都察院受理革员京控的程序
        四、革员呈控的事由
        五、京控的拟断与呈控的差异
        六、革员呈控案的总体处理结果评析
        七、都察院在革员京控案中的功用评析
    小结
第三章 清末都察院的裁改争议
    第一节 裁改的动因与起始
        一、内忧外困的时势迫使变法改制
        二、迎合预备立宪的需要
    第二节 丙午官制改革前后都察院的裁改
        一、丙午官制改革前左都御史陆宝忠整顿都察院的努力
        二、丙午官制改革中都察院的改制方案
        三、反对都察院裁改的理据
        四、都察院官制初步厘订
        五、都察院奏定整顿章程
    第三节 都察院代下议院的争议
        一、都察院代下议院的倡议
        二、反对设下议院更改都察院
    第四节 再次厘订台规
    第五节 都察院裁改期间的民间舆论
        一、报刊舆论
        二、宋教仁的议论
    小结
    附录 清末科道对待新政的态度
第四章 都察院的裁撤与平政院的建立
    第一节 都察院的末路与科道的去留
        一、都察院的末路
        二、科道的去留
    第二节 平政院的设立及争议
        一、平政院筹设的过程
        二、平政院的设立与职权
        三、平政院与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的争议
        四、平政院与肃政厅的权限争议
    第三节 肃政厅的设立、规章与职权
        一、肃政史的产生
        二、肃政厅的法规
        三、肃政厅的职权与行使方式
    第四节 肃政史的上奏建言与监察纠仪
        一、上奏建言
        二、监察政务
        三、纠仪
    小结
第五章 肃政史的弹劾与惩戒委员会的惩戒
    第一节 民初官员弹劾与惩戒的法律规定
        一、肃政史弹劾的范围
        二、肃政史弹劾的程序
        三、官员的惩戒机构、处分与开复
    第二节 肃政史的弹劾案
        一、肃政史弹劾之预闻
        二、肃政史纠劾大员
        三、肃政史弹劾赌博、种烟
        四、肃政史弹劾中央部院案
        五、肃政史弹劾巡按使
        六、肃政史弹劾法官
        七、肃政史弹劾知事案
        八、肃政史平反冤案
    第三节 文官高等惩戒委员的惩戒
        一、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的惩戒程序
        二、惩戒滥押、疏脱监犯的案件
        三、惩戒由巡按使弹劾的其他案件
    第四节 其他惩戒委员会的惩戒
        一、司法官惩戒委员会
        二、审计官惩戒委员会
    小结
第六章 肃政厅的裁撤及后续
    第一节 肃政厅的最后光景
        一、肃政史奏劾复辟
        二、肃政史弹劾筹安会及反对帝制
    第二节 肃政厅裁撤始末
        一、主要人物请辞
        二、改制与合署办公
        三、裁撤书记官及人员安置
        四、废止法令
        五、肃政史的流向
    第三节 外界对于肃政厅肃政史的评价
        一、对于肃政厅肃政史之质疑
        二、对于平政院与肃政厅关系之论评
        三、肃政厅裁撤之后的评议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01 方濬颐《梦园丛说内篇》《外篇》
02 王初桐《奁史》《拾遗》
03 王韬《瓮牖馀谈》
04 王韬《遁窟谰言》
05 王韬《淞滨琐话》
06 毛祥麟《对山书屋墨馀录》
07 孔毓埏《拾箨馀闲》
08 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
09 竹勿山石道人《(?)蛣杂记》
10 沈起凤《谐铎》
11 沈瓒《近事丛残》
12 李元复《常谈丛录》
13 李庆辰《醉茶志怪》
14 宋咸熙《耐冷谈》
15 金捧阊《客窗偶笔》
16 俞蛟《梦厂杂着》
17 俞梦蕉《蕉轩摭录》
18 俞樾《隐书》
19 杜纲《娱目醒心编》
20 陆寿名《续太平广记》
21 孙橒《馀墨偶谈》
22 徐一麟《牧庵杂记》
23 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24 徐昆《柳崖外编》
25 徐崑《遁斋偶笔》
26 徐震《女才子集》
27 许叔平《兰苕馆外史》
28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
29 黄承增《广虞初新志》
30 黄凯钧《遣睡杂言》
31 黄鸿藻《逸农笔记》
32 张培仁《静娱亭笔记》
33 张贞《渠邱耳梦录》
34 张纯照《遗珠贯索》
35 张贵胜《遣愁集》
36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
37 彭孙贻《客舍偶闻》
38 彭昌祚《恐自逸轩琐录》
39 雷琳《渔矶漫钞》
40 杨望秦《巽绎编》
41 杨懋建《京尘杂录》
42 叶承宗《耳谈》
43 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
44 蒲松龄《聊斋志异》
45 蒲松龄撰,刘瀛珍编《聊斋志异遗稿》《附录》
46 刘世馨《粤屑》
47 刘寿眉《春泉闻见录》
48 乐钧《耳食录》《二编》
49 谢香开《瓜架夕谈》
50 缪艮《涂说》
51 缪荃孙《秦淮广记》
52 双保《铁若笔谈》
馀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3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干部训练背景、政策及思想基础
    一、国民党的干部训练概貌
    二、国民党的干部训练政策
    三、蒋介石的干训思想
第二章 江西省干部训练的演变
    一、县政研究会和县政训练所时期
    二、地方政治讲习院时期
    三、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时期
    四、江西省训练团时期
第三章 组织结构与教职员工
    一、机构设置与机构职责
    二、教员与管理人员分析
第四章 训练的课程与教材
    一、课程设置与编排
    二、教材的来源与内容
第五章 学员选拔与训练实施
    一、学员的选拔
    二、学员的训练
    三、学员的考核
    四、学员的服务指导
第六章 省训团与相关训练机构的关系
    一、与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关系
    二、与三青团支团部训练班的关系
    三、与江西各地训练机构的关系
第七章 干部训练效果及症结
    一、训练的效果
    二、存在的不足
    三、问题溯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9)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收获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法式》版本研究
    第一节 “丁本”与“陶本”
        一、丁氏钞本的发现与石印刊行
        二、学术团队型的版本研究及“陶本”的刊行
    第二节 学社期间的版本研究
        一、阚铎再次校订《法式》
        二、以“故宫本”校对《法式》
    第三节 宋本《法式》的发现与辨识
    第四节 《法式》版本后续研究举略
        一、梁思成
        二、刘敦桢
        三、陈明达
        四、陈仲篪
        五、傅熹年
        六、其他
    第五节 《法式》版本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对《法式》是否完本的探讨
        二、关于“万有文库本”
        三、展望
第二章 《法式》与实物测绘的互证研究
    第一节 实物测绘研究的前奏
        一、研究平台的构建
        二、梁思成、刘敦桢入社主持工作
        三、“前理解”性的清代官式建筑研究
    第二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的初期实践
        一、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研究方法的初步确立
        二、广济寺三大士殿——对辽代建筑形制认识的强化
        三、正定调查——初涉北宋木构
        四、大同古建筑测绘调查——对宋、辽、金建筑认识的系统化
        五、密集高效的大规模实物调查
        六、佛光寺东大殿——“中国最古的木构”
        七、昆明、李庄时期的工作
    第三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念
        三、以《法式》为标尺架构中国建筑史框架
    第四节、实物与《法式》互证研究的后续发展
        一、建国后的实物调查及测绘研究
        二、继续完善中国建筑史框架
        三、对早期建筑地域差异的审视
        四、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三章 《法式》术语及文本解读
    第一节 学社前期的相关研究
        一、纂辑营造词汇
        二、改编《法式》为读本
        三、《〈营造法式〉新释》
    第二节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一、李庄时期的整理和研究
        二、建国后的研究及《〈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出版
        三、《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四、徐伯安、郭黛姮《宋〈营造法式〉术语汇释》
    第三节 相关研究后续
        一、陈明达《〈营造法式〉辞解》、《〈营造法式〉研究札记》
        二、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
        三、其他相关研究
第四章 《法式》与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探索
    第一节 梁思成、刘敦桢的相关研究思路
    第二节 陈明达的开创性探索与研究
        一、《应县木塔》——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有设计规律可循
        二、《〈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北宋“以材为祖”的模数制设计方法
        三、《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回归传统建筑语言体系
    第三节 从单体推及组群和城市规划设计——傅熹年的研究
    第四节 从推断引向实证——王其亨对古代设计实物资料的研究
    第五节 围绕《法式》“以材为祖”设计规律的细致研究
        一、材分制(模数制)研究
        二、尺度规律研究
第五章《法式》多元化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通史中的相关研究
        一、《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四、《中国建筑艺术史》
        五、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
        六、《中国建筑史》教材
        七、《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第二节 专项研究
        一、《法式》大木构件和做法研究的继续深入
        二、《法式》其他各作研究的扩展
        三、《法式》“功限”、“料例”研究
    第三节 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
        一、文献学方法的应用
        二、考古学方法的应用
        三、力学方法的应用
        四、文化比较和多元化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的研究
第六章 《法式》若干问题探讨
    第一节 《法式》卷、篇、条目考辨
        一、传世宋《营造法式》是否完本
        二、《法式》卷数考辨
        三、《法式》篇数考辨
        四、《法式》条数考辨
        五、结语
    第二节 《法式·看详》的意义
        一、“看详”的诠释与歧义
        二、“看详”的丰富历史蕴涵
        三、《法式·看详》的意义
    第三节 李诫《法式·序》的语境解析
        一、《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二、《法式·序》所涉经典及相关史料
        三、结语
    第四节 附识
        一、“崇宁本”《法式》海行时间
        二、《法式》作者之名
        三、《法式》与南方建筑的关系
        四、《法式》的实际影响
附录 1 《法式》相关记载及评述
附录 2 《法式》研究论着目录
附录3 全国早期木构建筑概况及相关研究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总体结构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内部化理论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 投资环境理论
    2.2.1 仿真国际投资环境理论
    2.2.2 低门槛理论
    2.2.3 综合投资环境理论
    2.2.4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2.5 区位经济理论
2.3 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2.3.1 国别冷热比较法
    2.3.2 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
    2.3.3 投资环境动态分析法
    2.3.4 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估法
    2.3.5 抽样评估法
    2.3.6 相似度评价法
    2.3.7 准数分析法
2.4 招商引资理论
    2.4.1 马克思的区域平均利润率——招商引资的理论基础
    2.4.2 “两缺口模型”理论
    2.4.3 “四缺口模型”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系统分析
3.1 区域投资环境概述
    3.1.1 区域的概念
    3.1.2 区域投资环境的概念
    3.1.3 区域投资环境的作用
    3.1.4 区域投资环境的特征
    3.1.5 区域投资环境的类型
    3.1.6 区域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
3.2 招商引资概述
    3.2.1 招商引资概念解析
    3.2.2 招商引资的分类
    3.2.3 招商引资对受资地区的作用分析
    3.2.4 衡量招商引资的主要量化指标分析
3.3 区域投资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关系分析
    3.3.1 经济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3.3.2 社会文化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3.3.3 基础设施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3.3.4 政治法律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3.3.5 自然地理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3.4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系统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墓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经济环境子系统要素分析
4.1 经济环境子系统要素分析
    4.1.1 经济环境子系统概述
    4.1.2 经济环境子系统评价要素框架
4.2 关键经济环境指标的筛选
    4.2.1 经济环境指标主成分分析模型的构建
    4.2.2 经济环境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4.2.3 经济环境指标筛选的结果
4.3 经济环境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建立
    4.3.1 经济环境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前提条件
    4.3.2 经济环境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构建
    4.3.3 关系模型运行的结果
4.4 运行结果的分析
    4.4.1 经济竞争力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
    4.4.2 经济效益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
    4.4.3 金融与市场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
    4.4.4 经济结构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
    4.4.5 经济发展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
4.5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经济环境子系统总体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社会文化子系统要素分析
5.1 社会文化子系统要素分析
    5.1.1 社会文化子系统概述
    5.1.2 社会文化子系统评价要素框架
5.2 区域投资环境社会文化指标的筛选
    5.2.1 样本的选取
    5.2.2 模型的选取
    5.2.3 社会文化指标的聚类结果
    5.2.4 社会文化指标聚类结果的解释
5.3 社会文化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建立
    5.3.1 社会文化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前提条件
    5.3.2 社会文化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构建
    5.3.3 模型运行的结果
    5.3.4 社会文化指标的选择
5.4 对筛选结果的分析
    5.4.1 社会状况与招商引资
    5.4.2 文化环境与招商引资
    5.4.3 科技教育与招商引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子系统要素分析
6.1 基础设施子系统要素分析
    6.1.1 基础设施子系统概述
    6.1.2 基础设施子系统评价要素框架
6.2 区域投资环境的基础设施指标的筛选
    6.2.1 样本的选取
    6.2.2 模型的选取
    6.2.3 基础设施指标聚类
    6.2.4 基础设施指标聚类结果解释
6.3 基础设施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建立
    6.3.1 基础设施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前提条件
    6.3.2 建立关系模型中若干问题的处理
    6.3.3 基础设施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构建
    6.3.4 模型运行的结果
    6.3.5 基础设施指标的选择
6.4 对筛选结果的分析
    6.4.1 生活设施与招商引资
    6.4.2 交通运输设施与招商引资
    6.4.3 邮电通讯设施与招商引资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政治法律子系统要素分析
7.1 政治法律子系统要素分析
    7.1.1 政治法律子系统概述
    7.1.2 政治法律子系统评价要素框架
7.2 区域投资环境的政治法律指标的筛选
    7.2.1 样本的选取
    7.2.2 指标的分类
    7.2.3 政治法律指标聚类结果分析
7.3 政治法律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的模型分析
    7.3.1 关系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
    7.3.2 政治法律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构建
    7.3.3 模型运行的结果
    7.3.4 政治法律指标的选择
7.4 运行结果的分析
    7.4.1 政府环境与招商引资
    7.4.2 政策环境与招商引资
    7.4.3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与招商引资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墓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自然地理子系统要素分析
8.1 自然地理子系统要素分析
    8.1.1 自然地理子系统概述
    8.1.2 区域投资环境自然地理子系统构成框架
8.2 区域投资环境自然地理子系统指标的筛选
    8.2.1 样本的选取
    8.2.2 自然地理指标的聚类
    8.2.3 自然地理指标聚类结果分析
8.3 自然地理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研究
    8.3.1 自然地理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构建前提条件
    8.3.2 自然地理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构建
    8.3.3 模型运行的结果
    8.3.4 自然地理指标的选择
8.4 对筛选结果的分析
    8.4.1 自然资源与招商引资
    8.4.2 环境状况与招商引资
    8.4.3 区位条件与招商引资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9.1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综述
    9.1.1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含义
    9.1.2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意义
9.2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9.3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确定
    9.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9.3.2 对评价指标的处理
    9.3.3 样本的选取
9.4 经济环境评价
    9.4.1 利用外资的经济环境评价
    9.4.2 利用内资的经济环境评价
9.5 社会文化环境评价
    9.5.1 利用外资的社会文化环境评价
    9.5.2 利用内资的社会文化环境评价
9.6 基础设施环境评价
    9.6.1 利用外资的基础设施环境评价
    9.6.2 利用内资的基础设施环境评价
9.7 政治法律环境评价
    9.7.1 利用外资的政治法律环境评价
    9.7.2 利用内资的政治法律环境评价
9.8 自然地理环境评价
    9.8.1 利用外资的自然地理环境评价
    9.8.2 利用内资的自然地理环境评价
9.9 区域投资环境总体评价
    9.9.1 利用外资的区域投资环境总体评价
    9.9.2 利用内资的区域投资环境总体评价
9.10 本章小结 第10章 实证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10.1 黑龙江省当前投资环境综述
    10.1.1 经济环境
    10.1.2 社会环境
    10.1.3 基础设施环境
    10.1.4 政治法律环境
    10.1.5 自然地理环境
10.2 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研究
    10.2.1 纵向对比:1995-2005年黑龙江省招商引资变化情况
    10.2.2 横向对比:黑龙江省与其他地区招商引资情况对比
    10.2.3 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的产业分布
10.3 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评价
    10.3.1 黑龙江省投资环境在全国的定位
    10.3.2 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优劣势分析
10.4 黑龙江省投资环境改善的建议
    10.4.1 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政府效率
    10.4.2 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0.4.3 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
    10.4.4 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服务业
    10.4.5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功能
    10.4.6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10.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四、《广西机械》2001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2]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D]. 黄金. 浙江大学, 2020(07)
  • [3]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研究[D]. 薛江谋. 南京大学, 2012(08)
  • [4]科技期刊总目次和索引的调查评析与选择[J]. 杨柱星. 编辑学报, 2010(05)
  • [5]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D]. 钟景就. 暨南大学, 2020(04)
  • [6]从都察院到平政院(1901-1916) ——清末民初的官员监督与惩戒[D]. 杨芹. 吉林大学, 2020(08)
  • [7]《<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8]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32-1949[D]. 黄宗华. 南开大学, 2010(07)
  • [9]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D]. 成丽. 天津大学, 2010(11)
  • [10]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 潘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广西机械》2001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