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结石并肾盂癌4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韦堂墙,李云祥,郭晓光,张宗平,伍季,王安果[1](2021)在《肾结石伴无功能肾合并肾盂癌的漏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肾结石伴无功能肾合并肾盂癌的漏诊原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例肾结石伴无功能肾合并肾盂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70~78岁;肾结石病史11~16年。4例患者均出现腰痛、血尿及合并泌尿道感染,其中2例合并发热,静脉尿路造影、彩超及CT等检查均未发现肾盂癌。1例患者因合并输尿管下段结石及膀胱结石,遂行肾输尿管切除及膀胱切开取石术,其余3例行单纯肾切除。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原发肾盂腺癌1例,肾盂尿路上皮细胞癌2例,肾盂鳞状细胞癌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1例半年后死于肿瘤复发转移,1例半年后失访,1例随访4.5年肿瘤无复发,1例随访1.5年肿瘤无复发。结论肾结石伴无功能肾合并肾盂癌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容易漏诊,年龄较大、长期肾结石合并重度肾积水伴感染的患者应考虑合并肾盂癌可能,需进一步检查,术中应常规仔细检查切除的肾脏标本。
但超,姚启盛,杨勇,陈从波,龚小新,黄力,王黎,李昊[2](2020)在《肾结石合并上尿路上皮癌鳞状化生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肾盂尿路上皮癌与肾结石密切相关,而肾盂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化生是其一种亚型。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术前诊断非常困难,容易漏诊。我科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对480例肾鹿角形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碎石术,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持续性左侧腰腹部疼痛,再次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检证实为肾盂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化生(鳞状成分约占60%)。为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和诊疗水平,现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报告如下。病例报告患者,男,53岁,因"左侧腰腹部胀痛不适1月余"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等症状。既往史:有肾结石病史20
杨相雄[3](2019)在《PD-1在上尿路结石合并肾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肾癌是泌尿外科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肾癌合并上尿路结石的患者也逐年增加。总结分析此类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机制,提高对此类病人的临床诊治水平,揭示其可能的致病机制,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2018年间我院收住院的肾癌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结石分为结石组和非结石组,总结其诊疗经验。第二部分是临床基础实验部分,收集上述病例的手术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PD-1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对结石组54例和非结石组133例肾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上尿路结石合并肾癌病人占同期诊断为肾癌的28.9%。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肿瘤部位及大小、肿瘤分期、分化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在临床症状、尿路感染、肾功能受损、肾盂积液上有统计学差异,结石组有临床症状的占72.22%,尿路感染38.39%,肾功能受损29.63%,肾盂积液59.26%。在结石组中,合并肾结石占74.07%,结石小于1 cm占比57.41%,合并的同侧结石占48.15%,合并对侧结石占24.07%。结石组中8例术前未拟诊为肿瘤,漏诊率为14.8%,肾盂癌漏诊占比最高,达62.5%。在临床基础实验部分,运用IHC检测免疫抑制性蛋白PD-1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与尿路结石及肿瘤类型的关系。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发现,PD-1在结石组与非结石组均有表达,但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在cc RCC、p RCC、UTC中均有表达且阳性表达率具有统计学意义,以cc RCC中阳性表达率最高。结论:1.上尿路结石患者,当合并有尿路感染、肾盂积液或肾功能受损时,应警惕合并肾癌的可能。2.上尿路结石合并肾癌很容易漏诊,特别是合并肾盂来源肿瘤时。3.PD-1在肾癌中的表达与组织病理类型有关,以cc RCC阳性率最高;与是否合并结石无明显相关性。
赵志易,谷安娜,蔡星建,朱武安,张湜,张慕淳[4](2019)在《上尿路结石合并上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征和漏诊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合并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征和漏诊原因,以减少此类疾病的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上尿路结石合并尿路上皮癌4例,伴腺性分化1例,术前行超声造影、静脉尿路造影(IVU)、CT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手段辅助诊断。结果 2例获术前诊断后行肾-输尿管切除术,1例PCNL术中见可疑病变,快速病理证实后行肾-输尿管切除术,1例行肾切除术后病理证实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未进一步治疗;此4例获3~18个月随访,1例因肿瘤远处转移死亡,余3例存活。结论上尿路结石继发肾重度积水、肾功能减退及组织坏死等危险因素时,需警惕其合并恶性肿瘤的可能,超声造影可提高诊断本病的准确率,早期诊断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必要时应积极手术探查并送快速病理,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金纪忠,丁滔,韩跃辅,许小林,刘峰,刘林涛,俞建军[5](2017)在《上尿路结石合并肾盂癌的诊治(附6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高上尿路结石合并肾盂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院及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6例上尿路结石合并肾盂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结果:6例患者中,1例术前CT提示肾盂癌,另外5例术前B超、IVU、CT扫描均未发现肾盂癌,3例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发现肾盂肿物取活检病理证实为肾盂癌,1例肾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肾盂癌,1例PCNL术后沿穿刺通道广泛转移CT扫描考虑为肾盂癌。6例患者中,肾盂癌根治术5例,1例PCNL术后肿瘤广泛转移失去手术机会,患者放弃治疗、失访;行手术5例患者术后3例患者未见肿瘤进展,2例在术后3个月内出现肿瘤复发、转移,术后6个月内死亡。结论:上尿路结石病史长、年龄较大、合并肾积水及感染的患者,应考虑合并肾盂癌的可能;明确上尿路结石合并肾盂癌的诊断后,应放弃对结石的治疗,尽快行肾盂癌根治术。
任选义,黄随富,江海波,李华强[6](2017)在《肾结石合并肾盂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我们2004年6月至2016年3月收治6例肾结石并肾盂肿瘤患者,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6例肾结石并肾盂肿瘤患者,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63岁,平均肾结石病史12年。主要表现为左腰痛1例,间断肉眼血尿1例,左肾切开取石术后8个月间断发热1例,右肾经皮肾镜碎石取石(PCNL)后3年镜下血尿1例,左肾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后半年伴纳差、乏力1例,PCNL手
吴诗熳,陈湘[7](2016)在《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影像学表现与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术前确诊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肾结石、肾盂癌和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探讨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影像学诊断表现。X线检查和B超仍是肾结石患者检查的重要项目,但对同时合并的肾盂癌漏诊率较高,易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所以临床上对怀疑合并肿瘤的尿石症患者有必要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一步检查,同时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尿路造影(MRU)、CT尿路造影(CTU)和肾脏核素扫描(ECT)综合考虑能提高肾结石患者中肾盂癌的检出率。
张发财,吴志平,钟渠梁,毛永富,胡江生,刘波[8](2016)在《肾结石合并肾盂尿路上皮癌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肾结石作为一种良性病变常导致肾积水,甚至影响患肾功能。肾结石合并肾盂癌在临床并不多见,且多因结石症状干扰而忽略肾脏肿瘤诊断。今报告4例患者均因肾结石症状就诊,术后病理显示肾结石合并尿路上皮癌。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2例;
董泽红[9](2015)在《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临床诊治方案研究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 10例肾结石合并肾盂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者经CT、B超、静脉尿路造影术(IVU)、病理学检查均确诊为肾结石合并肾盂癌,且均接受肾盂输尿管切除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经治疗后出现癌细胞转移死亡的情况。结论临床对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诊断比较困难,应联合病理学以及影像学为患者实施检查。患者经确诊后,应尽快接受肾输尿管全切术治疗。
赫崇军,秦彩朋,李建兴,熊六林,许清泉,杨波,徐涛,黄晓波,王晓峰[10](2014)在《肾结石伴积水合并肾盂肿瘤的诊治(附5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肾结石伴积水合并肾盂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方法: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肾结石积水合并肾盂肿瘤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诊治经过。结果:5例患者在结石术前均未发现合并肾盂肿瘤。3例在肾结石术中行肾盂黏膜活检确诊肾盂癌;1例术后经影像学复查确诊;1例因感染症状行肾盂血肿清除术,通过肾盂黏膜活检确诊。5例患者中,肾盂癌根治术1例,肾盂肿瘤电灼术1例,肾动脉栓塞术2例,另1例因肿瘤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而放弃治疗。行手术治疗的4例患者术后随访至2014年3月,行肾盂癌根治术和肾盂肿瘤电灼术的2例患者未见肿瘤进展;行肾动脉栓塞术的2例患者,1例因出现新的肿物影再次行肾动脉栓塞术,另1例患者于栓塞术后2周复查发现肿瘤略增大。结论:肾结石积水合并肾盂肿瘤患者临床较为隐匿,容易漏诊;解除梗阻、肾脏血供改善后肾盂肿瘤往往进展迅速,对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积极干预和严密随访非常必要。
二、肾结石并肾盂癌4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结石并肾盂癌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肾结石伴无功能肾合并肾盂癌的漏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治过程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2)肾结石合并上尿路上皮癌鳞状化生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报告 |
讨论 |
(3)PD-1在上尿路结石合并肾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上尿路结石合并肾癌的临床资料分析 |
2.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第三章 上尿路结石合并肾癌中 PD-1 的表达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尿路结石合并肾癌的临床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比表 |
致谢 |
(4)上尿路结石合并上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征和漏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2 诊治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上尿路结石合并肾盂癌的诊治(附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肾结石合并肾盂尿路上皮癌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临床诊治方案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肾结石伴积水合并肾盂肿瘤的诊治(附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情况 |
1.2 诊治经过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肾结石伴发肾盂肿瘤的发病率 |
3.2 肾结石积水合并肾盂肿瘤的发病机制 |
3.3 肾结石积水合并肾盂肿瘤的诊断 |
3.4 肾结石合并肾盂肿瘤的治疗 |
3.5 肾结石合并肾盂肿瘤的随访 |
四、肾结石并肾盂癌4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肾结石伴无功能肾合并肾盂癌的漏诊分析[J]. 韦堂墙,李云祥,郭晓光,张宗平,伍季,王安果. 西部医学, 2021(08)
- [2]肾结石合并上尿路上皮癌鳞状化生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但超,姚启盛,杨勇,陈从波,龚小新,黄力,王黎,李昊.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20(01)
- [3]PD-1在上尿路结石合并肾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杨相雄.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上尿路结石合并上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征和漏诊原因分析[J]. 赵志易,谷安娜,蔡星建,朱武安,张湜,张慕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03)
- [5]上尿路结石合并肾盂癌的诊治(附6例报告)[J]. 金纪忠,丁滔,韩跃辅,许小林,刘峰,刘林涛,俞建军.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7(07)
- [6]肾结石合并肾盂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J]. 任选义,黄随富,江海波,李华强.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7(01)
- [7]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影像学表现与探讨[J]. 吴诗熳,陈湘. 中国医学工程, 2016(04)
- [8]肾结石合并肾盂尿路上皮癌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张发财,吴志平,钟渠梁,毛永富,胡江生,刘波. 贵州医药, 2016(02)
- [9]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临床诊治方案研究与分析[J]. 董泽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22)
- [10]肾结石伴积水合并肾盂肿瘤的诊治(附5例报告)[J]. 赫崇军,秦彩朋,李建兴,熊六林,许清泉,杨波,徐涛,黄晓波,王晓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