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艺制备微量A(D)C发泡剂的研究

新工艺制备微量A(D)C发泡剂的研究

一、新工艺法制备微细A(D)C发泡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武[1](2017)在《茶叶籽茶皂素高效制备及体外抗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皂素是主要存在于山茶科植物(山茶、油茶、茶树等)种子中的一类具有齐墩果烷型结构的五环三萜类皂甙物质,含有亲水性的糖体和疏水性的配体,是一种纯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农业保护、医药、日化、建筑材料等领域。我国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茶叶籽资源丰富,茶皂素在脱油茶叶籽饼粕中的含量达1825%,但因茶叶籽通常作为茶叶生产副产物而使得茶皂素未能有效利用。为此,本研究以茶叶籽饼粕为原料,开展茶叶籽茶皂素高效制备及体外抗癌活性研究,以期为茶叶籽中茶皂素的工业化分离制备及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茶皂素提取:以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后的饼粕为原料,以乙醇为提取溶剂,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及最优工艺组合验证实验,考察了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温度、时间等因素对茶叶籽茶皂素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20、乙醇体积分数70%、提取温度70℃、提取2小时的最优工艺技术下,茶皂素得率为16.3%,且工艺稳定。同时,以最优乙醇提取工艺技术为基础,对比研究了热水提取、乙醇提取及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三种方法对茶叶籽茶皂素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从茶皂素得率、纯度及提取效率上考虑,以乙醇提取较好。(2)茶皂素分离纯化:将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后的饼粕经90%乙醇回流提取、抽滤、减压浓缩回收乙醇、加水稀释配制成料液后,比较研究了D101、AB-8、ADS-17、HPD400、HP2MG、SP70、S-8、CAD-40、H-20及XAD-16N十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料液中茶皂素的静态吸附与解吸效果,筛选了最优树脂,并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及验证性实验,优化了最优树脂动态吸附与解吸茶皂素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D101树脂的静态吸附量与解吸率分别达到142.974 mg/g和98.02%,为分离纯化茶皂素的最优树脂;当主要以茶皂素得率为考察对象时,其最优动态吸附与解吸工艺技术为上样质量浓度10mg/mL、上样流速3BV/h、上样体积6BV、乙醇洗脱体积分数80%、洗脱流速3BV/h、洗脱体积5BV,在该工艺条件下,茶皂素得率为74.25%,纯度为84.30%;当主要以茶皂素纯度作考察对象时,最优动态吸附与解吸工艺技术为上样质量浓度10mg/mL、上样流速4BV/h、上样体积7BV、乙醇洗脱体积分数70%、洗脱流速3BV/h、洗脱体积5BV,在该工艺条件下,茶皂素纯度为97.7%,得率为72.04%;由此说明D101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可应用于茶叶籽饼粕中茶皂素分离纯化的理想树脂。(3)茶皂素体外抗癌活性研究:以分离纯化获得的高纯度茶叶籽茶皂素提取物为原料,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罗丹明123染色后检测细胞荧光强度以及细胞不同浓度处理划痕等方法,研究了茶皂素对Hela人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抗癌活性。结果显示,在30μg/ml的较低浓度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纯度茶叶籽茶皂素提取物处理组表现出(P<0.01)极显着的抗癌活性;在4050μg/ml范围内,高纯度茶叶籽茶皂素提取物对Hela人宫颈癌细胞具有致死作用;说明高纯度茶皂素对防止癌细胞扩散、削弱癌细胞活力甚至杀灭癌细胞具有较好的作用。

王慧君[2](2016)在《PVC开孔材料成型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分子开孔型多孔材料是一类由高分子物质和气体组成的微孔复合材料。开孔型泡沫的固相与气相复合体与闭孔型多孔材料是不同的,其高分子物质相和气体相两相均是连续的。由于气相的连续性,在材料内部能形成复杂的通道,从而具有特殊的应用特性。大部分研究者对PVC闭孔泡沫材料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在开孔发泡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对PVC开孔型发泡材料的研究内容如下。一、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A分析了PVC成型过程所需发泡剂种类,以及发泡剂在PVC/NBR共混胶料中的分解特性;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泡沫材料的泡孔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当发泡剂AC与助泡剂并用比为5:1时,发泡剂AC的峰温降为183.5℃,发泡材料的开孔率为12.4%,发泡材料的开孔性能和泡孔结构效果最佳;当发泡剂H与助泡剂BK并用比为1:1时,发泡剂H的峰温降为151℃,开孔率为11.6%;发泡剂NaHCO3与发泡剂H及发泡剂AC并用时,加入10份NaHCO3,PVC/NBR发泡材料开孔率值可达到14.1%。二、研究不同塑橡并用比例、PVC聚合度等对PVC/NBR共混胶的相容性、共混性能以及对发泡材料性能和泡孔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塑橡比影响了共混胶的相容性、泡孔的结构以及泡沫材料的密度;PVC的聚合度影响了PVC/NBR的共混相容性,以及泡孔的结构。PVC/NBR共混比例为70/30,P-450与P-440并用比例为95:5时泡沫材料的开孔性能和泡孔结构效果最佳。三、研究增塑剂、稳定剂、填充剂等不同助剂及时间、温度对材料泡孔结构和材料密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塑剂用量为80份,稳定剂为4份,填充剂为50份,6min,180℃的发泡条件下泡沫材料的开孔性能和泡孔结构效果最佳,开孔率达到14.1%,泡孔均匀,连通性好。

苏兴根[3](2013)在《玉米皮纤维/聚乳酸纤维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玉米产量较大,玉米的农作物废弃物较多,对其再利用率较低。研究发现,包裹玉米棒的玉米皮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对其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可以减少焚烧等带来的环境污染,又可以解决资源匮乏所带的能源问题,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玉米皮如不进行脱胶处理再利用率低,剩余价值不高,但是通过脱胶处理后获得的玉米皮纤维,可以制备中密度纤维板,若在制备纤维板时进行阻燃处理可以获得更大的使用范围。本论文意在寻找高效、环保的脱胶方法,制备纤维板的最佳工艺条件,阻燃作用明显的阻燃方法,从而可以扩展纤维板的利用范围,开发玉米皮纤维的剩余价值,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脱胶工艺主要采用预尿氧、碱煮工艺,以提取率和残碱值为检测指标来优化脱胶工艺条件;以玉米皮纤维的质量分数、玉米皮纤维的长度、热压温度、热压时间为优化条件来优化纤维板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以聚磷酸铵和氢氧化镁、聚磷酸铵和季戊四醇为阻燃剂的复配配方,4A和13X沸石分子筛为协效剂,研究阻燃剂、协效剂的配方对极限氧指数、力学性能的影响,最终获得阻燃效果好且力学性能较优的阻燃型纤维板。通过正交实验得到预尿氧的最佳工艺为:浴比1:15、温度30℃、尿素浓度6g/L、双氧水浓度8g/L、时间40min;玉米皮碱煮工艺的最佳工艺为:浴比1:15、温度100℃、氢氧化钠浓度2%、时间30min。在玉米皮纤维的质量分数为45%、阻燃剂选取聚磷酸铵和季戊四醇(2:1)、阻燃剂的添加量为10%、协效剂为13X、其添加量为3%,制备的阻燃型纤维板阻燃效果和力学性能优异。阻燃型纤维板的理化性能如下:纤维板的极限氧指数为35%,弯曲强度为84MPa,拉伸强度为40MPa,冲击强度为6.4KJ/m2,符合我国国家标准的要求。

王香爱[4](2011)在《改性ADC发泡剂的研究进展与市场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者介绍了目前传统ADC发泡剂存在的问题,重点综述了改性ADC发泡剂产品的研究进展,包括合成工艺的改进及添加促进剂对ADC发泡剂性能的改进;同时分析了ADC发泡剂的市场情况,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高富强[5](2011)在《SiO2气凝胶/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应用领域的开发,对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绝热材料作为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纳米多孔SiO2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具有低导热系数、良好力学性能、低密度、易加工等优点,在航天飞行器热防护系统、军用热电池以及热力、化工、冶金、消防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纳米孔超级绝热材料大多是以Si02气凝胶作为纳米孔的载体,SiO2气凝胶从结构上完全符合超级绝热材料的基本特征。SiO2气凝胶的微孔尺寸小于空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从本质上切断了气体分子的热传导,而且微孔足够小,可有效控制气体对流传热。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多采用超临界干燥工艺,但超临界干燥工艺复杂、成本高,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为了实现气凝胶的大规模生产及其在诸多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低成本常压干燥工艺制备气凝胶非常必要;纯SiO2气凝胶的脆性很大,力学性能差,对其力学性能的提高也是现代绝热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以正硅酸已酯(TEOS)为前驱体,乙醇和水为溶剂,采用HCl和NH3·H2O两步催化法,以莫来石纤维为增强材料,在溶胶-凝胶过程后,经过表面改性,采用常压干燥工艺、真空干燥工艺,制备了轻质纳米SiO2气凝胶/莫来石纤维复合材料。在莫来石纤维含量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对水的用量、乙醇的用量、甲酰胺的用量、反应温度及pH值等各条件对凝胶时间的影响作了讨论,得出当TEOS:ETHOS:H2O:甲酰胺=1:4:6:0.4时,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复合材料。采用XRD、TG-DSC、IR、SEM、BET等测试方法对SiO2气凝胶/莫来石纤维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形貌及化学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为多孔、轻质、高比表面积的纳米复合材料。当纤维含量在0-20%的时候,平均密度在0.188-0.292g/cm3之间,比表面积在779.29-1046.73m2/g之间,孔径分布在3-14nm之间。对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纯SiO2气凝胶的导热系数很低,为0.031W/mK,随着莫来石纤维的加入,当含量达到10%以后,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迅速增大。

吴桂安[6](2010)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及MOF/偶氮二甲酰胺复合物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一类新型多孔材料,在催化、吸附分离、气体储存等广泛领域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对苯二甲酸(H2BDC)作配体,硝酸锌提供金属离子,氨水去质子化,首次通过慢扩散法这一新途径合成单一晶相的新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为配合物1,并通过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1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研究。确定其化学组成为[Zn(NH3)2(BDC)]n,它属于单斜晶系,晶体群为P2(1)/m。晶胞常数为a=5.253(2)A,b=16.240(6)A,c=6.002(2)A,户111.168(5)°。配合物1结构中四面体的中心为Zn2+,Zn2+分别与来自两个NH3的两个N原子配位及两个对苯二甲酸的两个O原子配位。热分析表明配合物1有两个明显的失重台阶,分别对应配合物1中两分子NH3的脱去和配体BDC的氧化分解。此外,我们采用相同原料,用水热合成法在100℃条件下制备出的配合物,经检验确定为非单一晶相。其中单晶相为配合物2,其化学组成为[Zn(NH3)2(BDC)]n。它属于单斜晶系,晶体群为P2(1)/m。晶胞常数为a=5.2624(2)A,b=16.2214(8)A,c=5.9829(3)A,β=111.322(2)°。另外一相为配合物3。经证实,配合物1,2具有相同的结构。水热法制得的混合晶相中配合物2晶体相量较少。采用水热法制备的晶体(MOF)作主体材料与客体分子偶氮二甲酰胺(AC)、尿素(Urea)和水合肼(Hydrazine)分别成功地复合制备了新型复合材料AC@MOF,Urea@MOF和Hydrazine@MOF。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13C固体核磁共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热分析及紫外光谱对复合物AC@MOF, Urea@MOF, Hydrazine@MOF进行表征分析。在复合物的X-射线衍射谱图中,2θ=6.1°与8.2°处衍射峰相对峰强度的变化表明客体分子的成功负载。在AC@MOF的13C CP/MAS NMR谱图中AC羰基碳化学位移值由159.7ppm移至163.3 ppm。尿素羰基碳的化学位移值由162.2 ppm增大至163.2ppm。红外谱图中AC羰基伸缩振动谱带从1728 cm-1红移至1688 cm-1。热分析结果表明AC@MOF中AC负载量大约10%。

赵晓燕[7](2010)在《双氧水法制备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及其改性研究》文中认为偶氮二甲酰胺(发泡剂ADC)是橡塑制品中使用最广泛的有机发泡剂。发泡剂ADC具有发气量大,分解产物无毒、无污染,价格便宜等优点。但是其分解温度高,分解速度快,不能满足所有的发泡制品的加工需要。为了使其能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发泡制品,通常添加一种或几种活化剂对其性能进行改性。本文研究了用双氧水法制备的丁酮连氮和尿素、水一步法合成联二脲,生成的联二脲用双氧水氧化制备偶氮二甲酰胺,考察了各步合成中反应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用IR、NMR、DSC、TG-DTA对产品的结构和物性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不同种类的活化剂不同添加量时对发泡剂ADC性能的改变。用该合成路线制备的发泡剂ADC的性能达到了化工行业执行标准HG/T 2097-2008的优等品指标。通过改变乙酸锌、氧化锌、硬脂酸锌、硬脂酸钙、硬脂酸、尿素、乌洛托品、碳酸氢钠、柠檬酸等活化剂的用量,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发泡剂ADC的分解温度和发气量。与传统工艺相比,该工艺反应流程短,能耗低、环境污染小,是理想的合成方法。改性的发泡剂ADC拓展了在发泡制品中的应用范围。

郁青[8](2009)在《淀粉/秸秆发泡缓冲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可降解环保型缓冲包装材料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包装工程研究的热点,也是包装材料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本课题采用玉米淀粉/稻草秸秆纤维、玉米淀粉/玉米秸秆纤维、马铃薯淀粉/稻草秸秆纤维、马铃薯淀粉/玉米秸秆纤维为基体和增强材料,添加聚乙烯醇(PVA)、水和发泡剂制备了4种类型发泡缓冲材料,基于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了模压成型工艺参数和4种类型发泡缓冲材料的原材料配比,对4种发泡缓冲材料的抗压性、回弹性、密度、吸湿性、微观结构及可降解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优化的模压工艺参数为:模压温度160℃,模压压力2MPa,预热15min,固化2min,此时发泡缓冲材料的压缩屈服应力较高,密度较小。(2)PVA、发泡剂及秸秆与淀粉的配比对发泡缓冲材料的抗压性影响较大,PVA含量越高,发泡剂含量越低,发泡缓冲材料抗压性能越好;玉米秸秆纤维发泡缓冲材料抗压性优于稻草秸秆纤维发泡缓冲材料。4种发泡缓冲材料抗压性能最优配比制备的材料与发泡聚苯乙烯(EPS)比较发现,试样抗压性均优于EPS,但比抗压强度较差。(3)PVA对发泡缓冲材料回弹性影响最大,随PVA添加量增大,发泡缓冲材料回弹率先上升后下降;稻草秸秆纤维发泡缓冲材料回弹率优于玉米秸秆纤维发泡缓冲材料。4种发泡缓冲材料回弹性最优配比制备的材料第一、二次压缩回弹率优于EPS,第三次压缩易失效。(4)PVA、水和发泡剂对发泡缓冲材料密度影响较大,随PVA和水添加量增大,发泡缓冲材料密度先减小后增大。发泡剂添加量越多,材料密度越小。(5)PVA含量较高的发泡缓冲材料吸湿率较低,PVA能起良好防潮效果。淀粉/秸秆发泡缓冲材料在潮湿环境下的降解性能良好。(6)淀粉/秸秆发泡缓冲材料与EPS相比,其微观结构中闭孔率低,泡孔尺寸和分布不均匀。论文的研究结论为今后开展淀粉/植物纤维类发泡缓冲材料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对可降解环保型包装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拓展了新思路。

陈立军,张心亚,黄洪,沈慧芳,陈焕钦[9](2005)在《正交试验法优化微细A(D)C发泡剂的制备》文中认为以水合肼、尿素、硫酸、氯气为主要原料,采用缩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两步法制备微细A(D)C发泡剂。通过正交试验,对制备过程中影响产物粒径和产率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优选条件进行了验证。产品粒径在6.010.0μm,产率为94.54%。制备出的微细A(D)C发泡剂用于塑料制品发泡以制备微孔泡沫塑料时,发泡过程中发泡比较均匀,泡孔微小而均匀,发泡制品表面未见泛黄和喷霜。

陈立军,沈慧芳,张心亚,刘小鸿,陈焕钦[10](2004)在《新工艺法制备微细A(D)C发泡剂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了酸度、反应温度、加料方式、搅拌器的转速对 A(D)C发泡剂粒径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 m(NaBr):m(V2O5)=1:1的质量约为反应物质量的1%~2%,反应体系的 pH 值3~4,反应温度控制在50℃左右,氯酸钠溶液(质量分数20%)采用通管滴加的方法加入,整个反应时间约为25 min,搅拌器的转速一般控制在350~360 r/min。还发现在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能够减小产品粒径,但产品晶型会受到破坏。

二、新工艺法制备微细A(D)C发泡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工艺法制备微细A(D)C发泡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茶叶籽茶皂素高效制备及体外抗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茶皂素研究进展
        1.1 茶皂素的理化性质
        1.1.1 茶皂素的组成和结构
        1.1.2 茶皂素性质
        1.2 茶皂素的制备技术
        1.2.1 茶皂素的提取
        1.2.2 茶皂素的分离纯化
        1.2.3 茶皂素的脱色工艺研究
        1.3 茶皂素的定量分析
        1.4 茶皂素的功能及应用
        1.4.1 茶皂素的表面活性
        1.4.2 茶皂素的生物活性
        1.4.3 茶皂素的应用
    2 抗癌功能成分研究进展
        2.1 癌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2 癌症治疗方法及药物开发
    3 发展趋势
    4 选题目的意义
    5 主要研究内容
        5.1 茶叶籽茶皂素提取工艺研究
        5.2 高纯茶叶籽茶皂素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5.3 茶叶籽茶皂素体外抗癌生物活性研究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茶叶籽茶皂素提取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茶皂素提取单因素实验
        1.3.2 茶皂素标准曲线制作
        1.3.3 计算方法
        1.3.4 茶皂素提取的正交实验
        1.3.5 最优正交实验的验证及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皂素提取单因素实验
        2.1.1 不同料液比对茶叶籽茶皂素提取得率的影响
        2.1.2 不同乙醇体积分数对茶叶籽茶皂素提取得率的影响
        2.1.3 不同提取温度对茶叶籽茶皂素提取得率的影响
        2.1.4 不同浸提时间对茶叶籽茶皂素提取得率的影响
        2.2 正交实验
        2.3 最优正交组合验证性实验
        2.4 乙醇提取与其他提取方法效果比较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茶叶籽饼粕中的茶皂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茶皂素提取液制备
        1.3.2 茶皂素标准曲线的制作
        1.3.3 树脂预处理
        1.3.4 分离纯化茶皂素的最优树脂筛选
        1.3.5 最优树脂动态分离纯化茶皂素的工艺参数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纯化茶皂素最优树脂筛选
        2.1.1 树脂静态吸附茶皂素的最优料液浓度筛选
        2.1.2 不同树脂静态吸附与解吸茶皂素的效果比较
        2.1.3 pH值对D101树脂静态吸附茶皂素的效果影响
        2.2 D101树脂动态分离纯化茶皂素的工艺参数优化
        2.2.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2.2.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2.2.3 最优正交组合验证性实验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茶叶籽茶皂素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株
        1.2 样品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4 实验方法
        1.4.1 Hela人宫颈癌细胞传代培养
        1.4.2 MTT法检测Hela细胞活力
        1.4.3 罗丹明123染色检测细胞荧光强度
        1.4.4 Hela细胞划痕生长状态
        1.4.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叶籽茶皂素对Hela细胞活性影响
        2.2 茶皂素处理后对罗丹明123染色细胞荧光强度的影响
        2.3 茶皂素处理对细胞划痕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PVC开孔材料成型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0 引言
    1.1 聚氯乙烯的背景
        1.1.1 聚氯乙烯简介
        1.1.2 聚氯乙烯生产、性质、性能
    1.2 聚氯乙烯的相关助剂
        1.2.1 稳定剂
        1.2.2 环保增塑剂
        1.2.3 着色剂
        1.2.4 填充剂
        1.2.5 润滑剂
    1.3 聚合物的发泡
        1.3.1 发泡原理与过程
        1.3.2 发泡剂
        1.3.3 开孔发泡
        1.3.4 聚合物的共混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2 实验准备及说明
    2.1 实验准备
        2.1.1 主要原材料
        2.1.2 实验设备与用途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配方
    2.3 实验工艺
        2.3.1 主要注意事项及说明
    2.4 性能测试
        2.4.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
        2.4.2 制品密度的测试
        2.4.3 聚氯乙烯增塑糊表观粘度的测定(Brookfield试验法)
        2.4.4 拉伸负荷及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2.4.5 撕裂负荷的测定
        2.4.6 泡孔结构观察
        2.4.7 吸水率的测定
        2.4.8 开孔率的测定
        2.4.9 透气性的测定
3 实验配方探讨
    3.1 发泡剂
        3.1.1 发泡剂的选择
        3.1.2 发泡剂用量的选择
        3.1.3 发泡剂AC,H,NaHCO3复配用量及PVC/NBR配比的选择
    3.2 PVC分子量的选择
    3.3 DOP用量的选择
        3.3.1 实验方案
        3.3.2 实验结果讨论
    3.4 稳定剂用量的选择
    3.5 填料CACO3的选择
4 实验工艺探讨
    4.1 加热温度的选择
    4.2 加热时间的选择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玉米皮纤维/聚乳酸纤维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玉米皮发展现状
        1.3.1 玉米皮力学性能研究
        1.3.2 玉米皮制作手工编织品
        1.3.3 玉米皮制取羧甲基纤维素
        1.3.4 玉米皮制取淀粉
        1.3.5 玉米皮制备沼气
        1.3.6 玉米皮制备膳食纤维
        1.3.7 玉米皮用于建筑工业
        1.3.8 玉米皮制备纤维素纤维
    1.4 韧皮纤维脱胶方法简介
        1.4.1 化学脱胶方法
        1.4.2 生物脱胶方法
        1.4.3 超声波脱胶方法
        1.4.4 闪爆脱胶方法
    1.5 聚乳酸及其纤维板的研究现状
        1.5.1 聚乳酸的性能
        1.5.2 天然纤维增强聚乳酸纤维板
        1.5.3 废弃纤维增强聚乳酸纤维板
        1.5.4 阻燃纤维板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1.7.1 研究特色
        1.7.2 创新点
第二章 玉米皮纤维的制备
    2.1 玉米皮主要组分测定
        2.1.1 试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2.1.2 试验方法依据
        2.1.3 玉米皮化学成分含量与其他几种植物纤维对比
        2.1.4 玉米皮各组分成分分析
    2.2 预尿氧预处理玉米皮纤维工艺优化
        2.2.1 理论依据
        2.2.2 预尿氧正交试验设计
        2.2.3 试验步骤
        2.2.4 测试方法
        2.2.5 预尿氧工艺结果与分析
    2.3 碱煮法脱胶玉米皮纤维工艺优化
        2.3.1 碱煮工艺试验步骤
        2.3.2 单因素试验设计
        2.3.3 碱煮工艺结果与分析
    2.4 碱煮法最优工艺条件下玉米皮纤维理化性能
    2.5 小结
第三章 玉米皮纤维/聚乳酸纤维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试验原料和设备
        3.1.1 试验原料
        3.1.2 试验设备
    3.2 成型工艺和试验设计
        3.2.1 成型工艺的选择
        3.2.2 成型工艺路线
        3.2.3 固定参数的确定
        3.2.4 变量因子的选择
        3.2.5 试验表格设计
    3.3 拉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3.3.1 试验原理
        3.3.2 试验设备及条件
        3.3.3 计算公式
        3.3.4 拉伸试样断口图
        3.3.5 拉伸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弯曲性能测试与分析
        3.4.1 试验原理
        3.4.2 试验设备及条件
        3.4.3 计算公式
        3.4.4 弯曲试样断口图
        3.4.5 弯曲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冲击性能测试与分析
        3.5.1 试验原理
        3.5.2 试验设备及条件
        3.5.3 计算公式
        3.5.4 冲击试样断口图
        3.5.5 冲击试验结果
    3.6 最优工艺参数优化
    3.7 变量因子对纤维纤维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3.7.1 纤维长度对纤维纤维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3.7.2 玉米皮纤维质量分数对纤维纤维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3.7.3 热压时间对纤维纤维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3.7.4 热压温度对纤维纤维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3.7.5 最优工艺参数条件下纤维纤维板的力学性能
    3.8 脱胶对纤维纤维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3.8.1 成型工艺路线
        3.8.2 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3.8.3 未脱胶和脱胶后的纤维板力学性能对比
    3.9 小结
第四章 阻燃型玉米皮纤维/聚乳酸纤维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2 阻燃型纤维板成型工艺和试验设计
        4.2.1 阻燃剂的选取原则
        4.2.2 复配阻燃剂的选取
        4.2.3 试验设计及成型工艺路线
    4.3 评价指标及检测方法
        4.3.1 评价指标
        4.3.2 检测方法
    4.4 极限氧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阻燃剂添加量对极限氧指数的影响
        4.4.2 阻燃纤维质量分数对极限氧指数的影响
        4.4.3 阻燃剂种类对极限氧指数的影响
        4.4.4 协效剂种类对极限氧指数的影响
        4.4.5 协效剂添加量对极限氧指数的影响
    4.5 变量因子对阻燃型纤维板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4.5.1 变量因子对纤维板弯曲强度的影响
        4.5.2 变量因子对纤维板拉伸强度的影响
        4.5.3 变量因子对纤维板冲击强度的影响
    4.6 最优变量因子的选定与检验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5)SiO2气凝胶/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隔热材料
        1.2.1 隔热材料分类
        1.2.2 隔热材料的发展趋势
    1.3 SiO_2气凝胶
        1.3.1 气凝胶简介
        1.3.2 气凝胶隔热性能应用现状
        1.3.3 气凝胶导热机理分析
    1.4 SiO_2气凝胶/纤维隔热复合材料复合机理
        1.4.1 晶须和短纤维增强SiO_2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
        1.4.2 长纤维增强SiO_2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
    1.5 SiO_2气凝胶纤维复合材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5.1 国外发展现状
        1.5.2 国内发展现状
    1.6 莫来石陶瓷纤维
        1.6.1 莫来石概况
        1.6.2 莫来石纤维
    1.7 本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7.1 本课题的来源
        1.7.2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7.3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案设计及其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研究过程
        2.2.1 设计思想
        2.2.2 实验工艺过程
    2.3 实验条件
        2.3.1 实验用原料及化学试剂
        2.3.2 实验用仪器及设备
    2.4 样品表征方法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2 比表面及孔径分布分析
        2.4.3 红外分析(IR)
        2.4.4 热稳定性分析
        2.4.5 外观形貌及密度测量
        2.4.6 电镜显微结构分析
        2.4.7 导热系数分析
第三章 SiO_2气凝胶/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原料的选择
        3.2.1 母体原料的选择
        3.2.2 溶剂的选择
        3.2.3 纤维的选择
        3.2.4 制备工艺的选择
    3.3 制备工艺原理
        3.3.1 SiO_2气凝胶的制备原理
        3.3.2 醇凝胶的形成原理
        3.3.3 醇凝胶的老化
        3.3.4 凝胶的干燥
    3.4 影响溶胶凝胶工艺因素的研究
        3.4.1 水解度对凝胶化时间和结构的影响
        3.4.2 乙醇用量对凝胶化时间的影响
        3.4.3 pH值对凝胶化时间的影响
        3.4.4 温度对凝胶时间的影响
        3.4.5 甲酰胺对凝胶时间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O_2气凝胶/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4.1 SiO_2气凝胶的物相结构
    4.2 红外分析
    4.3 外观形貌及密度测量
    4.4 热稳定性分析
    4.5 微观结构分析
    4.6 BET分析
        4.6.1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4.6.2 吸附曲线
    4.7 导热性能分析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致谢
附件

(6)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及MOF/偶氮二甲酰胺复合物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简介及发展
        1.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简介
        1.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研究进展
        1.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分类
        1.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方法
        1.1.5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结构影响因素
        1.1.6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应用研究
    1.2 偶氮二甲酰胺
        1.2.1 偶氮二甲酰胺简介
        1.2.2 偶氮二甲酰胺的活化
        1.2.3 偶氮二甲酰胺颗粒细化
        1.2.4 偶氮二甲酰胺分解途径
        1.2.5 偶氮二甲酰胺用途
        1.2.6 偶氮二甲酰胺复合发泡剂
    1.3 联二脲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4.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表征方法
        2.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
    2.2 配合物晶体1的结构及表征
        2.2.1 晶体结构的测定及分析
        2.2.2 FT-IR表征
        2.2.3 XRD表征
        2.2.4 热稳定性分析
    2.3 配合物晶体2的结构及表征
        2.3.1 晶体结构的测定及分析
    2.4 水热法晶体的表征分析
        2.4.1 XRD表征
        2.4.2 FT-IR表征
        2.4.3 TG分析
    2.5 配合物3表征分析
        2.5.1 XRD表征
第三章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负载型复合物的制备
    3.1 引言
    3.2 样品的制备
        3.2.1 偶氮二甲酰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复合物
        3.2.2 尿素/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复合物
        3.2.3 肼/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复合物
    3.3 样品的表征与讨论
        3.3.1 偶氮二甲酰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复合物的表征
        3.3.2 尿素/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复合物的表征
        3.3.3 肼/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复合物的表征
第四章 结论
    4.1 本论文的结论
    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和作者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双氧水法制备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及其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发泡剂
        1-1-1 发泡剂的分类
        1-1-2 发泡剂的应用
    §1-2 偶氮二甲酰胺发泡剂的性能和应用
        1-2-1 发泡剂ADC 的性能
        1-2-2 发泡剂ADC 的应用
    §1-3 ADC 发泡剂的制备方法
        1-3-1 水合肼的生产
        1-3-2 联二脲的生产
        1-3-3 氧化联二脲制备发泡剂ADC 的方法
    §1-4 发泡剂ADC 的改性研究
        1-4-1 ADC 发泡剂原粉的应用缺点
        1-4-2 ADC 发泡剂的改性途径
        1-4-3 改性产品的类型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 反应原理
    §2-3 实验方法
        2-3-1 丁酮连氮的制备
        2-3-2 联二脲的制备
        2-3-3 发泡剂ADC 的制备
    §2-4 分析方法
        2-4-1 红外(IR)分析
        2-4-2 核磁共振(NMR)分析
        2-4-3 气相色谱(GC)分析
        2-4-4 差热-热失重(TG-DTA)分析
        2-4-5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2-5 发泡剂ADC 性能测试方法
        2-5-1 发气量的测定
        2-5-2 分解温度的测定
        2-5-3 加热减量的测定
        2-5-4 灰分的测定
        2-5-5 筛余物的测定
        2-5-6 pH 值的测定
        2-5-7 纯度的测定
第三章 丁酮连氮的制备
    §3-1 前言
    §3-2 有机相产物分析
        3-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 有机相气相色谱图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变催化剂甲酰胺的用量对合成丁酮连氮的影响
        3-3-2 不同助催化剂对合成丁酮连氮的影响
        3-3-3 改变氨水的投料量对合成丁酮连氮的影响
        3-3-4 反应体系浓度对合成丁酮连氮收率的影响
        3-3-5 反应温度对合成丁酮连氮的影响
        3-3-6 反应时间对合成丁酮连氮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二脲的制备
    §4-1 前言
    §4-2 联二脲的表征与物性测试
        4-2-1 IR 分析
        4-2-2 13CNMR 分析
        4-2-3 TG-DTA 分析
        4-2-4 DSC 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变丁酮连氮与尿素的摩尔比对联二脲收率的影响
        4-3-2 改变反应时间对联二脲收率的影响
        4-3-3 尿素浓度对联二脲收率的影响
        4-3-4 母液循环使用对反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泡剂 ADC 的制备
    §5-1 前言
    §5-2 发泡剂ADC 的表征
        5-2-1 IR 分析
        5-2-2 13CNMR 分析
        5-2-3 TG-DTA 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改变碘化钾催化剂的用量对合成发泡剂ADC 的影响
        5-3-2 反应温度对合成发泡剂ADC 的影响
        5-3-3 反应时间对合成发泡剂ADC 的影响
        5-3-4 硫酸的加入量对合成发泡剂ADC 的影响
        5-3-5 硫酸的加入方式对合成ADC 产品的影响
        5-3-6 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产品的性能与优等品指标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发泡剂 ADC 的改性
    §6-1 前言
    §6-2 发泡剂ADC 的分解原理
    §6-3 影响ADC 分解的因素
        6-3-1 温度
        6-3-2 活化剂和其他组分活化
        6-3-3 细度
        6-3-4 延缓ADC 分解的抑制剂
    §6-4 对ADC 分解温度的改性
        6-4-1 添加硬脂酸对发泡剂ADC 分解温度的影响
        6-4-2 添加硬脂酸锌对发泡剂ADC 分解温度的影响
        6-4-3 添加硬脂酸钙对发泡剂ADC 分解温度的影响
        6-4-4 添加乙酸锌对发泡剂ADC 分解温度的影响
        6-4-5 添加氧化锌对发泡剂ADC 分解温度的影响
        6-4-6 添加尿素对发泡剂ADC 分解温度的影响
        6-4-7 添加乌洛托品对发泡剂ADC 分解温度的影响
    §6-5 对ADC 分解趋势的改性
        6-5-1 添加碳酸氢钠对发泡剂ADC 分解趋势的影响
        6-5-2 添加柠檬酸对发泡剂ADC 分解趋势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相关科研成果

(8)淀粉/秸秆发泡缓冲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淀粉/植物纤维类缓冲包装材料概况
        1.2.1 缓冲包装材料的特点
        1.2.2 常用缓冲包装材料性能比较
        1.2.3 植物纤维类发泡缓冲材料制备工艺
    1.3 植物纤维类发泡缓冲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
第二章 淀粉/秸秆发泡缓冲材料原材料特性及选用
    2.1 基体材料
        2.1.1 淀粉的组成及结构
        2.1.2 淀粉种类及性能差异
        2.1.3 淀粉的属性及改性
    2.2 增强材料
        2.2.1 秸秆纤维组成及作用
        2.2.2 几种秸秆纤维化学成分比较
        2.2.3 秸秆纤维性能及改性
    2.3 发泡剂
        2.3.1 发泡剂分类及发泡原理
        2.3.2 发泡剂的比较及选择
    2.4 增塑剂
    2.5 防潮剂
    2.6 其他助剂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性能测试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3 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3.3.1 抗压性能
        3.3.2 回弹性能
        3.3.3 密度
        3.3.4 吸湿性
        3.3.5 可降解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压成型实验研究
    4.1 发泡缓冲材料热压模具设计
    4.2 模压成型工艺研究
        4.2.1 模压成型工艺
        4.2.2 工艺参数计算及初选
        4.2.3 工艺参数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淀粉/秸秆发泡缓冲材料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
    5.1 实验方法研究及设计
        5.1.1 实验设计目的
        5.1.2 正交实验设计方案
    5.2 抗压性能
        5.2.1 屈服压应力正交分析
        5.2.2 抗压性能最优化的发泡缓冲材料与EPS比较
    5.3 回弹性能
        5.3.1 三次压缩回弹性能分析
        5.3.2 回弹性能正交分析
        5.3.3 回弹性能最优化的发泡缓冲材料与EPS比较
    5.4 密度
        5.4.1 密度正交分析
        5.4.2 改善密度方法
    5.5 吸湿性能
        5.5.1 材料吸湿性对比
        5.5.2 改善吸湿性方法
    5.6 微观结构研究
        5.6.1 微观结构比较
        5.6.2 改善微观结构方法
    5.7 可降解性能研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正交试验法优化微细A(D)C发泡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原料
    1.2 试验方法
    1.3 正交试验方案的确定
        1.3.1 缩合反应
        1.3.2 氧化反应
2 结果与讨论
    2.1 缩合反应工艺条件的优化
    2.2 表面活性剂加入对联二脲颗粒粒径影响
    2.3 氧化反应工艺条件的优化
        2.3.1 联二脲微粒粒径
        2.3.2 催化剂用量和搅拌器转速
        2.3.3 反应温度
        2.3.4 反应时间
    2.4 添加尿素对A (D) C发泡剂粒径影响
    2.5 产品的性能测试
3 结论

(10)新工艺法制备微细A(D)C发泡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1.2 反应机理[1]
    1.3 实验过程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酸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2.2 温度对产品产率和粒径的影响
    2.3 加料方式的影响
    2.4 搅拌器转速的影响
    2.5 最佳条件下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6 表面活性剂对产品晶型的影响
    2.7 新工艺法的优点
3 结论

四、新工艺法制备微细A(D)C发泡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茶叶籽茶皂素高效制备及体外抗癌活性研究[D]. 李国武.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2]PVC开孔材料成型工艺及性能研究[D]. 王慧君. 东华大学, 2016(08)
  • [3]玉米皮纤维/聚乳酸纤维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苏兴根. 大连工业大学, 2013(07)
  • [4]改性ADC发泡剂的研究进展与市场前景[J]. 王香爱. 化工科技, 2011(03)
  • [5]SiO2气凝胶/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高富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6]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及MOF/偶氮二甲酰胺复合物的制备[D]. 吴桂安.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1)
  • [7]双氧水法制备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及其改性研究[D]. 赵晓燕. 河北工业大学, 2010(03)
  • [8]淀粉/秸秆发泡缓冲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郁青.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9]正交试验法优化微细A(D)C发泡剂的制备[J]. 陈立军,张心亚,黄洪,沈慧芳,陈焕钦.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005(06)
  • [10]新工艺法制备微细A(D)C发泡剂的研究[J]. 陈立军,沈慧芳,张心亚,刘小鸿,陈焕钦. 现代化工, 2004(S1)

标签:;  ;  ;  ;  ;  

新工艺制备微量A(D)C发泡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