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性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的欧洲规范安全评估

延性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的欧洲规范安全评估

一、欧洲规范关于延性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彬[1](2021)在《加速度和位移双谱匹配地震动选取及合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地震动是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重要数据基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可以科学地揭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评估其抗震水平。因此,科学合理的地震动选取理论和方法一直是地震工程和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新一代基于性态和韧性的抗震设计对设计地震动的确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各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给出了可供参考的地震动选取规则,但由于地震动的强随机性且对结构的破坏形式复杂,对于如何选取既能体现目标抗震水平又能充分考虑地震动随机性的典型地震动尚存在争议。传统方法通常采用增加地震动数量的方式提高地震动选取方法的可靠性,但当结构模型规模较大或者结构进入高度非线性响应等问题时将显着增加计算量。为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地震动选取方法,该方法同时以加速度和位移设计谱为目标谱,从实际地震动中选取可同时匹配两种设计谱的记录,并基于加速度小波方法对所选地震动进行修正以提高地震动反应谱与设计谱的匹配水平,最后,在以上两种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地震动强度向量,并设计新型的地震动抽样方法,研究地震动数量对结构抗震性态评估的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地震动数据处理是地震动选取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高通滤波截止频率是地震动数据处理的重要参数,其值的选取对长周期位移谱的影响却非常显着,因此可能导致结构非线性响应估计偏差。为了得到更可靠地震动位移谱,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高通滤波截止频率确定方法:采用地震动P波到达之前的瞬态位移平均值和结束时刻的位移作为标定参数,并通过地震动峰值位移(PGD)做规准化处理,采用基于曲率的角点检测方法得到滤波后位移时程和PGD不显着变化的临界值,确定地震动的高通滤波截止频率。最后与前人提出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了滤波截止频率对非弹性位移谱和等延性强度折减系数谱的影响。(2)长周期位移谱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地震动的低频能量,地震动选取时提高位移谱匹配可以降低地震动低频能量的离散性,降低结构响应估计离散性。尽管地震动选取时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的变异系数较小,然而其长周期位移谱离散性却十分显着。为了选取与目标加速度和位移谱谱型匹配的地震动,本文提出了基于非支配序多目标优化算法选取地震动。该方法首先采用基于平稳分布马尔科夫链的抽样方法得到匹配长周期位移谱的初始种群;其次,基于多元正态分布方法得到短周期加速度模拟谱,通过加速度谱匹配方法快速进化种群,得到匹配两个目标谱的地震动。最后,对比分析考虑长周期位移谱匹配与仅考虑加速度匹配地震动选取方法对框架结构(RCF)最大响应估计的影响。(3)结构抗倒塌估计是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仅考虑谱型匹配的传统地震动选取方法需要较多的地震动可以得到可靠的结果,因此计算量较大。考虑目标谱谱型匹配的地震动选取方法可以反映地震动的幅频特性,但并不能反应地震动持时特性,那么,匹配设计谱选取有限数量地震动得到的结构抗倒塌估计计算结果可能不可靠。本文采用匹配设计谱的合成地震动分析地震持时与结构抗倒塌估计的相关性,通过匹配设计谱的地震动研究与结构抗倒塌估计相关的地震动参数,提出一种新的地震动强度向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考虑持时和双谱匹配的地震动选取方法。分析地震动数量对6个RCF结构抗倒塌估计的影响,给出合理估计结构抗倒塌估计的地震动数量。(4)基于天然地震动的合成方法是时程分析过程中天然地震动数量不足或计算结果离散性较大时的有效方法,它既可以研究谱匹配水平对结构响应估计的影响,也可以研究地震动参数对结构响应估计的影响。但是当地震动长周期位移谱与位移设计谱偏差较大时,传统合成方法得到的地震动位移时程可能出现基线偏移。为此,本文采用多分辨率的小波包变换方法分析地震动各频率成分的反应谱特性,重新调整地震动成分,并采用遗传算法得到各频率成分的系数,线性叠加得到与目标设计谱匹配的合成地震动。最后,对比分析与设计谱匹配的天然地震动和合成地震动对RCF结构最大层间位移比、残余位移比和抗倒塌估计等计算结果的影响。

李思齐[2](2021)在《基于地震烈度的桥梁结构易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对桥梁结构的破坏一直被国际抗震领域所广泛关注,为了深入了解各类桥梁结构在地震中的损伤程度与特征,以实际震害调研数据为依托探究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成为国际桥梁抗震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全球多个地域烈度标准的不同使得评定桥梁结构易损性等级存在差异,且桥梁结构损伤常受到多因子耦合影响,以分析震区单一桥梁结构易损性情况较难实现对整体区域及某类桥梁结构损伤的整体把握。本文对典型桥梁结构震害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收集整理典型地震中的桥梁结构震害调研数据,运用不同烈度标准及生命线工程规范对其进行易损性等级评定,建立桥梁震害易损性矩阵模型,并对其进行烈度等级评定;基于数值、概率模型及应用泛函相关理论,提出易损性非线性拟合模型法(非线性回归模型法和矩阵概率模型法),建立典型桥梁结构非线性模型,并依靠实测数据对该组模型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结合典型烈度标准,以失效比和超越概率为易损性评定参数对RC梁桥进行了易损性分析,分别得到基于典型烈度标准评定下的易损性矩阵模型;基于所建易损性模型,以汶川地震中22条公路路段中的群体桥梁结构实际震害数据为依托,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分别建立各公路路段群体桥梁结构实际震害易损性函数、矩阵和曲线模型。本文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对RC梁桥与砌体拱桥(圬工拱桥)结构进行了震害调查分析,以汶川地震调研资料为例,给出了两类桥梁典型震害破坏特征分析。并从材料角度,对比分析RC梁桥与建筑、圬工拱桥与砌体建筑的震害破坏异同,并就对比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RC梁桥和砌体拱桥抗震性能的意见与建议。2.对 EMS-98、MSK-81、MMI-56、JMA-96、CSIS-08 和 CSIS-57 标准中可用于评定桥梁结构易损性与不同烈度等级的条文进行分类和对比分析,并选取汶川地震10条公路路段中破坏典型的105座桥梁实际震害样本为例,运用典型烈度标准对其进行逐一的易损性等级评定,并对评定数据进行了统计,得到不同烈度标准评定下典型群体桥梁的易损性与烈度等级矩阵。3.提出实际震害易损性非线性拟合模型计算方法,建立一组典型桥梁结构易损性非线性模型,并分别运用EMS-98、MSK-81和CSIS-08标准对1516座梁桥和612座拱桥样本进行了评定与统计,以数量和失效比为参数建立易损性矩阵模型,并对所建的易损性非线性模型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桥梁易损性回归函数及非线性曲线模型。4.以失效比和超越概率为桥梁易损性参数对RC简支梁和连续梁桥进行易损性分析,分别得到基于EMS-98、MSK-81和CSIS-08标准评定下两类梁桥的易损性等级分布、参数矩阵及曲线模型。提出基于失效比模型的平均震害指数矩阵模型计算方法,分别得到了基于EMS-98、MSK-81和CSIS-08标准评定下,不同烈度区RC梁桥及其包含的RC简支和连续梁桥的平均震害指数矩阵模型。选取汶川地震中1069座典型RC梁桥和949栋RC建筑震害调查样本,结合EMS-98、MSK-81和CSIS-08的易损性评定准则,分别计算得到了 RC梁桥与建筑基于失效比和超越概率的易损性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改善RC梁桥抗震能力的措施与方法。5.收集整理汶川地震中22条(47条子段)公路路段的2134座群体桥梁震害调查资料,结合CSIS-08标准和相关非线性易损性模型,分别对各公路路段群体桥梁易损性进行分析,并建立各公路路段基于群体桥梁样本数量的震害易损性矩阵、函数和曲线模型。分别考虑失效比和超越概率参数建立了各公路路段的群体桥梁易损性概率矩阵及曲线模型,验证了易损性模型的工程可靠性。

周越[3](2020)在《海域地震动特性及场地影响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海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海洋开发战略需求,大量海洋工程与跨海交通工程的建设步入高潮,随之出现的是面对复杂海域地震地质环境、缺乏历史震害资料及可供参考的抗震设计规范条件,如何保障建设工程结构的地震安全性。我国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以及欧亚地震带之间,受板块间运动挤压作用,包括板块俯冲带区域的海域地质构造活动非常活跃。相较于陆域,海域场地强震动数据更为稀缺,且俯冲带板缘/板间地震与大陆板内地震、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及海、陆域局部场地条件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海域场地地震动工程特性、海洋工程抗震设计地震动的确定等方面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美国与日本的海域场地强震动观测资料开展海域场地地震动工程特性研究,对比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特征差异,并结合陆域场地分类标准提出典型海域场地类别划分建议,研究海域场地地震反应非线性特征,建立了综合考虑海域震源、传播路径及典型场地条件等因素的海域场地地震动预测模型,以期为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的海洋重大工程抗震设防提供可靠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回顾世界范围内针对海域强震动特征、海洋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海域场地效应以及强地面运动模拟方法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对世界范围内海域强震动观测台网建设以及海域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总结。2.引入小波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对典型海域场地地震动进行分析,表明海域场地地震动频域能量主要集中于低频段,部分海域地震事件存在能量的阶段性释放现象;海域场地地震动水平与竖向分量边际谱形状相似,呈现脉冲式分布的特征;频域能量统计结果揭示了海域场地地震动存在较丰富的中长周期成分。3.基于海域场地地震动记录资料,考虑震源、震中距、场地等因素分析地震动参数特征,研究了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差异。根据震源位置将海域场地地震动分为海域地震与陆域地震所分别引起,并按照震级与震中距分档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相同震级与震中距范围内海、陆域地震动反应谱差异无明显规律性;各震中距区间对应地震动EW和NS向分量反应谱曲线形状一致,对海域场地地震动而言,竖向分量强度比水平向分量小一个量级;选取的海域场地地震动动力放大系数谱值明显高于我国大陆常用规范谱,显示海域场地实际强震动与陆域规范设计地震动参数间存在较大差异。4.开展海域场地强震动观测记录统计分析,研究了海域场地对地震动的影响及强震动作用下的海域场地非线性特征。根据陆域台站场地土层资料得到场地平均剪切波速,结合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法给出了陆域台站场地类别;计算得到了三种典型的海域场地放大系数,并以此进行场地分类;震中距的变化对海域台站场地HVSR曲线的峰值周期几乎没有影响,而PGA与HVSR曲线特征周期有较强关联性,存在随输入PGA增大HVSR曲线峰值周期变大的现象;展现了强震动作用下海域场地的非线性效应,并计算场地非线性参数DNL与PNL;基于规范标准与海、陆域场地对比结果,给出了海域台站场地的剪切波速建议值;计算给出日本海域场地水平向和竖向分量的高频衰减参数?0参考值和误差范围。5利用随机有限断层地震动模拟方法,面向海域震源、地壳介质与场地条件建立了地震动预测模型。对比研究日本海域、近海、陆域三次地震的模拟结果与实测记录的加速度时程及PGA、加速度反应谱、傅里叶谱等地震动参数特征,证明利用合适的地震动模拟方法可以实现对典型海域场地强震动参数的有效模拟。

朱尧于[4](2020)在《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桥塔受力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桥塔是缆索支承桥梁中重要的受力构件,尤其是斜拉桥对桥塔的刚度、承载力等力学性能有严格的要求。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桥塔丰富了桥塔结构形式的选择,对于解决多塔斜拉桥中塔刚度不足等关键技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模型试验、数值分析、理论研究等多种方法,对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桥塔从界面连接、塔壁构件、桥塔整体三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在组合桥塔的受力机理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设计了一组用于组合桥塔界面连接的单孔及三孔薄开孔板连接件抗拔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和试件破坏形态的分析,系统研究了薄开孔板连接件的抗拔性能及破坏机理。根据理论推导和试验标定,提出了准确预测薄开孔板连接件抗拔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及简化设计公式。(2)建立了薄开孔板连接件的精细数值模型、简化数值模型并得到了试验的有效性验证,基于简化数值模型对开孔钢板抗拔刚度进行了1000个算例的参数分析。建立了连接件抗拔刚度的弹簧计算模型,并推导了抗拔刚度计算公式,给出了薄开孔板连接件的简化弹簧本构。(3)设计了一组足尺塔壁四点弯曲试验,通过试验分析对组合桥塔塔壁钢、混凝土协同工作性能进行了研究。试件包括两个组合结构试件TL1、TL2以及混凝土结构试件TL3,通过对其加载过程、破坏形态以及实测力学性能参数的对比研究,给出了组合桥塔符合平截面假定等设计建议。(4)提出了组合塔壁的精细数值建模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对足尺塔壁试件试验进行了比较与扩充,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基于该方法开展了组合塔壁试件的参数分析,研究了混凝土、钢板、连接件等参数的影响。推导了保证组合塔壁协同工作的基于强度-刚度相关关系的连接件抗拔设计公式,给出了系统的设计流程。(5)建立了局部桥塔精细化的多尺度斜拉桥模型时程分析方法,结合工程实例研究了组合桥塔的抗震性能。提出了组合桥塔综合设计方法,并对组合桥塔、混凝土桥塔、钢桥塔进行了算例对比,比较了提出的连接件设计方法与现有规范设计方法,给出了组合桥塔及薄开孔板连接件的具体设计建议。

黎久辉[5](2020)在《大跨独塔自锚式悬索桥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锚式悬索桥取消了巨大的锚碇,将主缆直接锚固于加劲梁上,主缆锚固点巨大的竖向分力直接传递在加劲梁上,在一些特殊地形条件下,依靠主梁自重平衡主缆竖向力的方式并不适合,此时将加劲梁与墩固结,主缆竖向力的一部分由基础来承担,可有效减轻梁体自重,减少造价,但也存在其他一些抗震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本文的依托工程在其中一个主缆锚固点处采用了墩梁固结方式,其他桥墩处墩梁还是通过支座连结,由于该桥位于高烈度地震区,墩梁固结后,结构的动力特性及水平地震力的分配发生了很大变化,抗震设计成为该桥的一个重点。本文结合该依托工程,重点进行了下列研究工作:(1)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墩梁连接方式下的自锚式悬索桥的动力特性。墩梁连接方式的变化对结构的动力特性有明显的影响;(2)墩梁固结后,结构的地震响应随着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发生了改变,水平地震力在不同塔墩之间的分配变得非常复杂,固结墩的抗震设计成为重点。本文建立了依托工程墩梁固结、墩梁非固结的弹塑性有限元动力分析模型,进行了墩梁连结方式变化前后该桥的非线性时程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墩梁连接方式变化对该桥地震反应的影响,并对墩梁固结体系与墩梁活动支座体系下的自锚式悬索桥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3)线性情况下,采用具有相同反应谱的多条地震波进行结构地震响应时程分析时,不同波得到的结构地震时程响应最大值基本相同,但非线性情况下,不同波得到的结构地震时程响应最大值相差很大,这点已有研究者通过非线性地震时程反应分析进行了研究,但研究考虑的非线性情况主要是双线性情况。本文结合依托工程,采用更加复杂的非线性滞回曲线,选择多条具有相同反应谱的地震波,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了该桥不同地震波作用下地震响应,研究了其非线性响应的离散性,分析了离散性产生的原因。

方东[6](2019)在《矮墩长桩大跨长联连续梁桥减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连续梁桥的震害概述出发,简述了目前连续梁桥减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并选用包树黄河特大桥的主桥部分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该桥具有矮墩、长桩、大跨、长联的特点,且桥梁所在场区地基液化严重。本文根据不同的基础模拟方式对主桥进行了有限元建模,之后对该桥梁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并进行了阻尼器参数与阻尼器布置方案的研究。文本主要研究内容为:1、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时,分别采用线性弹簧和三维梁单元等代法模拟桩基的两种模式建立有限元模型,以考察不同基础刚度以及桩自身动力特性对地震反应的影响。2、通过分析研究在不同的桩基自由长度下,矮墩及基础内力的变化规律。3、结合此桥梁的结构特点,对此桥在非线性时程下阻尼系数C和速度指数α的取值以及阻尼器的布设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线性弹簧和三维梁单元等代法模拟桩基两种模式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桥梁的动力特性影响基本相当。但三维梁单元等代法可以反应出单桩的内力情况。2、对于墩高较矮的桥梁,桥梁整体刚度较大,但是随着桩基自由长度的增加,桥梁开始变柔,同时,其自振周期也开始变长。3、针对此类桥梁,分析研究得出了合适的阻尼系数C和速度指数?,并得到了较优的阻尼器布置方案。

耿相日[7](2019)在《混凝土柱震致残余侧移和剩余抗震能力评价方法》文中指出强震后,一定程度的残余侧移是混凝土结构重要震损现象。震致残余侧移不仅集中体现了结构在进入非线性阶段后的混凝土压碎及纵筋屈曲,具有着便于观察和快速测量等特点;同时根据震致残余侧移大小更能定量地分析震损结构的剩余抗震能力,为综合评定结构抵御次级地震或其他荷载作用的能力、特别是震损结构加固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为此,以量大应用面广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要对象,聚焦震致残余侧移和剩余抗震能力,按普通混凝土柱、后张预应力柱和柱底开槽自复位框架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针对普通混凝土柱,以震损构件的耗能能力作为考察其剩余抗震能力的主要指标,提出了残余侧移和剩余抗震能力的对应关系,并结合残余侧移和剩余抗震能力系统地划分柱的震损等级,建立了震致残余侧移的量化分析方法;针对沿截面形心布置并张拉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后张预应力柱,定性分析后张预应力筋对残余侧移和剩余抗震能力的影响,并确定了用于划分震损等级的残余侧移指标;针对柱底开槽自复位框架结构,研究其滞回性能,分析了残余侧移和震损划分指标。为模拟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底层框架柱,完成了以剪跨比、轴压比和加密区体积配箍率为主要分析参数的24根普通混凝土柱低周反复荷载试验。通过考察各试验柱在达到2%侧移状态时的柱底箍筋加密区截面曲率,确定了在2%侧移状态下的柱底等效塑性铰长度;定量分析了试验柱塑性铰形成和发展阶段弯曲、剪切以及由柱底纵筋滑移所引起的侧移,确定了叠加后的屈服侧移;获得了以柱底塑性铰区纵筋外鼓屈曲为标志的破坏时极限侧移。以柱底等效塑性铰长度和延性系数为主要指标,系统地评价了普通混凝土柱的侧移能力,为进一步提出震致残余侧移的量化计算模型奠定基础。基于混凝土柱在低周反复荷载试验中的试件滞回关系,以普通混凝土柱在每个加载级所对应的侧移和残余侧移为研究变量,将试件的极限侧移和按卸载刚度分析得到的破坏状态下残余侧移作为归一化标准,建立了侧移相对值和残余侧移相对值的对应关系,提出了普通混凝土柱的震致残余侧移量化分析模型。以震损混凝土柱所能吸收能量的大小作为评价其剩余抗震能力的主要依据,获得不同残余侧移相对值所对应的剩余抗震能力,并以此建立了剩余抗震能力和残余侧移相对值的函数关系,确定了以可考虑剩余抗震能力的混凝土柱震致残余侧移评价方法,对普通混凝土柱进行了震损等级划分,提出了以满足震损混凝土柱可加固性为目标的残余侧移相对值限值。研究了与普通混凝土柱试件采用相同尺寸及相同基本参数的24根后张预应力柱,其特点为沿截面形心布置并张拉无粘结预应力筋。通过分析比较两类试验柱在低周反复荷载试验中的破坏模式、侧移能力和能量耗散等性能差异,发现在预应力的作用下,后张预应力柱的破坏程度发展得到一定延缓,但最终的严重破坏现象并不可避免。后张预应力柱的侧移能力和耗能能力也具有与普通混凝土柱相近的性能水平。对残余侧移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后张预应力柱较好地控制了残余侧移的发展,最大控制程度可达38%;在达到破坏状态时,后张预应力柱的剩余抗震能力平均提升了约10%;同时提高了以满足震损混凝土柱可加固性为目标的残余侧移相对值限值。为控制震致残余侧移、降低结构破坏程度、快速恢复震损结构使用功能,构建了一种柱底开槽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完成了3榀该类框架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通过总结试件破坏模式,发现框架柱的主要破坏被限制在开槽区域,柱底没有出现塑性铰;在开槽区域的部分耗能纵筋断裂后,耗能能力没有被显着削弱,但加剧了割线刚度的退化程度;提出了采用四折线形式的骨架曲线模型和在不同加载阶段的卸载规则模型,较好地预测了结构的残余侧移。分析了残余侧移变化规律,该类框架结构对残余侧移的最大控制程度可达58%,确定了用于评定震损结构剩余抗震能力的残余侧移相对值评价指标;在与普通混凝土柱对比分析后认为,该类框架结构发生严重破坏的侧移变化范围仅占试验全过程的23%,同时结构在达到破坏状态时的剩余抗震能力平均提升了约21%;以满足震损结构可加固性为目标的残余侧移相对值限值,较普通混凝土柱和后张预应力柱得到进一步提高。

姜辉[8](2019)在《墩柱-盖梁-箱梁体系的横桥向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桥梁作为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而连续箱梁桥作为城市高架及部分跨河桥梁普遍采用的一种构造形式,其地震作用下的稳定与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横桥向位移过大、墩柱破坏是近年来地震中连续桥梁的主要震害形式。随着抗震理念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延性的桥梁设计理念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延性设计利用桥墩塑性铰耗能的机制,造成震后残余变形较大,影响桥墩正常使用,一种基于装配式的,能够有效控制残余变形的新型自复位桥墩进入视野。本文基于以上背景,以连续箱梁桥为原型,建立墩柱-盖梁-箱梁体系进行了相关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主要内容如下:(1)简要介绍了桥梁抗震的研究背景,分析了地震作用下连续桥梁的主要震害形式,强调了连续桥梁横桥向与桥墩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回顾了抗震设计思想从基于能力的抗震思想向基于性能的抗震思想的转变及自复位桥墩发展史。(2)对桥梁不可避免的桩土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使用Midas软件分别建立考虑了桩土作用及底部固结的墩柱-盖梁-箱梁体系模型,分析了体系中墩柱、盖梁及箱梁各结构组成在横桥向地震下的响应,研究了桩土作用对体系的横桥向抗震性能的影响。(3)系统分析了矩形桥墩的截面形式、混凝土强度、纵向钢筋、箍筋等参数对桥墩控制截面延性能力的影响规律。比较了基于控制截面的弯矩-曲率曲线的公式法与Pushover分析法计算双柱式矩形桥墩弹塑性位移的误差。(4)基于延性抗震的设计理念,通过改变桥墩的混凝土强度、纵向钢筋配筋率和体积配箍率等参数改善了桥墩的延性能力,进行抗震验算,提高了体系横桥向抗震性能,并研究了体系中盖梁及箱梁的受力与墩柱参数之间的一般关系。(5)将自复位的理念应用到双柱式桥墩中,从自复位桥墩的基本概念、结构组成及受力机理入手,并结合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双柱式自复位桥墩模型和普通双柱式桥墩模型,通过对比桥墩的受力形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等参数,分析了桥墩的抗震性能。

欧阳硕[9](2019)在《高烈度区环形矮塔斜拉桥抗震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迅速,大跨桥梁设计和施工实力不断提升,桥梁结构类型多种多样,各类异形桥塔的使用丰富了桥梁体系的外观,受力性能也与常规桥梁存在差别。柳东大桥采用国内首例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环形塔柱,与其他常见索塔风格迥异,同时,塔梁固结体系设置大吨位摩擦摆支座进行减隔震设计,桥梁结构处于高烈度地区下的地震响应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对于环形矮塔斜拉桥的抗震分析做出如下研究:1.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柳东大桥东西侧主桥和中央主桥计算模型,合理模拟桥梁主体结构、非线性连接及桩土效应,考虑相邻引桥桥跨作为主桥结构的边界条件,并对主桥进行静动力特性分析。2.采用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对主桥结构进行E1频遇地震作用下的二维地震响应分析,地震考虑纵+竖方向、横+竖方向输入,得出各地震方向下的桥梁体系响应特征,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计算结果趋势相同,数值接近。3.对主桥结构进行E2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考虑地震输入组合方向为横+竖方向、纵+竖方向以及三向地震,通过支座栓钉验算判定减隔震支座的工作状况,重点关注了环形桥塔、主墩、交界墩、桩基础的抗弯、抗剪能力以及减隔震支座的变形能力。结果表明E2罕遇地震作用下环塔、主墩及桩基础皆未屈服,主桥结构处于弹性阶段,支座满足变形和剪力需求。同时,通过研究不同墩梁约束体系的主墩主塔受力情况,得出在高烈度区环形矮塔斜拉桥采用减隔震设计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摩擦摆支座表现出高效的减隔震性能。4.为研究环形桥塔结构的抗震特性,比较不同类型桥塔对于矮塔斜拉桥的抗震性能影响。本文建立门式桥塔、双柱式桥塔、椭圆拱塔、环形桥塔的对比模型,并开展四类塔型工况的静动力特性分析和横桥向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四组模型自振特性类似,桥塔结构对矮塔斜拉桥整体动力特性影响较小,环形桥塔与椭圆拱塔地震响应相近,塔底恒载内力明显,地震弯矩相对较小。5.为研究塔部预应力钢束对环塔正常工作性能和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环塔预应力的布置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得出设置预应力可提高环塔的整体性能,明显抵消环塔在塔底所产生的恒载拉应力,同时预应力的增设会使得环塔轴力得到增加,增强地震作用下塔底截面的抗弯能力,避免产生塔底拉应力裂缝,总体而言,预应力混凝土环形桥塔表现了较好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江力强[10](2019)在《基于易损性与敏感性的多层冷成型钢结构强震倒塌机理及鲁棒性评估》文中指出冷成型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环保节能、施工快捷等特点,契合我国大力倡导的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多层冷成型钢结构更符合我国民用建筑的需求,为此叶继红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能兼顾结构竖向承载、水平抗侧和抗火等多项需求的多层冷成型钢住宅结构体系,本文针对该体系若干关键问题——装配式建造技术、大型结构振动台试验、简化数值分析方法、强震倒塌机理、地震风险和抗震鲁棒性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为进一步简化多层冷成型钢结构体系的现场施工工序,提高该体系建筑工业化水平,提出可模块化建造的装配式多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PM-CFS-CSWS),通过开展4栋5层结构分层次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了冷成型钢龙骨框架、新型加强块节点、加强型墙体和普通型墙体对多层体系抗震的贡献,得到以下结论:(1)经过4个振动台模型试验的考验,PM-CFS-CSWS体系的各模块间冷成型钢构件的关键连接均未发生破坏,安全可靠;(2)底层冷成型钢管混凝土(CFRST)柱柱身和柱底屈曲、梁柱连接件破坏是冷成型钢龙骨框架典型的破坏模式,自攻螺钉连接件破坏(螺钉倾斜、拔出和剪断)和墙板破坏(开裂、局部脱落和脱离掉落)是复合剪力墙典型的破坏模式;(3)新型加强块节点、加强型墙体和普通型墙体均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普通型墙体在地震作用较大时贡献突出,加强型墙体的CFRST柱与梁形成的龙骨框架可为结构提供最后一道抗震设防;(4)试验模型基本满足我国抗震规范对多、高层钢结构的要求,具备与多、高层钢结构相近的抗震能力。(5)建议多层冷成型钢结构仍需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变形验算,其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可取为1/301/25。2.基于OpenSees数值平台,建立适用于多层冷成型钢结构抗震模拟的简化数值分析方法,包括:(1)将CFRST柱内钢管和混凝土一并简化成带“新材料”属性的组合截面,实现CFRST柱的非线性模拟;(2)将复合剪力墙等效为交叉布置的非线性弹簧,通过Pinching04材性输入剪力墙滞回参数,实现复合剪力墙的非线性模拟;(3)采用弹簧单元模拟柱底抗拔连接件的力学行为,弹簧刚度可根据墙体拟静力试验获取;(4)基于“刚性楼盖假定”将组合楼盖简化成刚性平面,并通过算例验证其适用性。采用振动台试验结果验证所提简化数值分析方法,发现数值分析所得结构底层峰值位移、底层墙体累积耗能、顶层峰值位移和结构累积耗能与试验结果相比的误差大多处于10%左右,最大误差为20.8%;数值分析所得结构位移时程曲线和累积耗能曲线准确地追踪了试验模型的变形和耗能过程。表明简化分析方法合理有效且具有较高计算精度。3.针对经典构形易损性理论应用于框架类结构(钢框架和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的不足,提出改进式理论方法。得到以下结论:(1)改进式理论考虑了延性构件节点区域由刚接到铰接的破坏过程,可识别经典理论无法识别的结构破坏模式;(2)准确预测出4层钢框架的底层柱端成铰的薄弱层倒塌模式,以及塑性铰形成的位置和顺序,从理论层面进一步验证了“强节点弱构件”、“强柱弱梁”抗倒塌概念设计的合理性;(3)准确预测出2层普通型和新型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的失效位置与倒塌模式,发现边柱刚度对结构抗倒塌能力有较大影响,应在设计中着重考虑;(4)分析得到5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可能发生的结构整体倒塌模式,发现易损性指数最高的整体倒塌模式与试验破坏模式一致,最先被解簇的构件与试验破坏最严重的构件一致,验证了改进式理论应用于多层冷成型钢结构倒塌分析的正确性,进而提出多层冷成型钢结构“强框架弱墙板”的抗震设计理念。4.基于响应敏感性分析方法实现多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的冗余特性研究,包括:(1)提出将冷成型钢构件应变能对弹性模量的敏感性和复合剪力墙耗能对构件刚度的敏感性分别作为冷成型钢构件和复合剪力墙的冗余度评价指标;(2)克服现有数值手段应用于冷成型钢结构敏感性分析的局限性,提出双单元“叠加式”数值建模法,分别用以输入滞回参数和敏感性参数,并利用经典动力学理论推导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3)提出冗余度比例系数限值挑选结构关键性构件。对一栋5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振动台试验模型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发现所挑选的关键性构件恰是试验模型破坏最严重的构件,表明,从冗余特性角度可有效识别多层冷成型钢结构的薄弱区域,进而揭示结构的倒塌机理。5.基于所提简化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一栋典型的6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数值模型,定量分析结构设计、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多重不确定性作用,并求解结构使用周期内的地震风险。得到以下结论:(1)结构性能指标的不确定性应作为不确定因素之一,通过对108组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振动台试验校核,建议冷成型钢结构IO、SD和CP性能指标分别为0.5%、1.3%和3.5%,对应的不确定性参数分别为0.300、0.215和0.336;(2)建议采用数据统计法求解冷成型钢结构的建模不确定性,以36次振动台试验和数值分析的对比结果作为统计依据,得到基于OpenSees建模的冷成型钢结构的建模不确定参数为0.493;(3)得到6层模型结构的地震不确定参数为0.2860.344,略低于木结构(0.39),但高于钢框架结构(0.19-0.26),表明冷成型钢结构作为复合结构体系,同时具备两类体系的抗震特性;(4)得到6层模型结构的结构不确定参数为0.1250.161,略低于木结构(0.18),与钢框架结构(0.110.22)相近,建议研究和设计人员可根据当地建造水平和施工环境,在0.150.2之间选取合适的结构不确定性参数;(5)考虑多重不确定性后,冷成型钢结构50年使用周期内的破坏概率显着提高,因此建议应全面考虑多重不确定评估多层冷成型钢结构的地震风险,而不应忽略其中任何一种不确定性影响。6.以构形易损性理论的分离系数作为后果评价指标,以概率易损性的各性能点的超越概率作为概率评价指标,提出基于双重易损性的结构鲁棒性评估方法。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双重易损性的结构鲁棒性评估方法同时兼顾后果和概率的不成比例性影响,在评估结构鲁棒性时更为灵活与全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完成多层钢框架结构基于双重易损性的抗连续性倒塌条件鲁棒性评估,发现所得鲁棒性结果与结构力学概念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3)以关键性构件失效作为局部损伤事件,完成振动台试验模型基于双重易损性的抗震条件鲁棒性评估,所得鲁棒性结果与相应失效构件的冗余度指标为正相关关系,验证了该方法评估抗震条件鲁棒性的正确性;(4)摒弃绝大部分文献采用的条件鲁棒性评估假定,不再预先设定局部破坏事件,而以结构基于性能抗震分析的IO、SD和CP破坏状态作为局部破坏事件,提出基于全概率的抗震全局鲁棒性评估方法,发现延性越好的结构具有更高的抗震全局鲁棒性,与Baker教授理论分析结论一致,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主要创新点:(1)率先提出可模块化建造的装配式多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完成国内首例的大型多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分层次振动台试验;(2)针对经典构形易损性理论应用于框架类结构的不足,提出改进式构形易损性方法,以易损性视角揭示多层钢框架及冷成型钢结构强震倒塌机理;(3)提出性能指标不确定性概念和基于试验数据统计不确定性的计算方法,率先开展考虑多重不确定性的多层冷成型钢结构地震风险评估;(4)提出构形+概率双重易损性的结构鲁棒性评估方法,初步回答了Baker教授在2008年提出的难题——“基于风险的鲁棒性评估框架如何应用于实际结构”。

二、欧洲规范关于延性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的安全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规范关于延性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加速度和位移双谱匹配地震动选取及合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震动选取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地震信息的地震动选取方法
        1.2.2 基于谱型匹配的地震动选取
        1.2.3 基于地震动强度指标的地震动选取
        1.2.4 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的地震动选取及调幅方法
    1.3 地震动选取方法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1.3.1 地震动数据处理
        1.3.2 地震动选取中的反应谱谱型匹配
        1.3.3 地震动选取对地震动合成的影响
        1.3.4 结构高度非线性响应分析中的地震动选取
        1.3.5 基于性态抗震设计地震动选取方法的关键问题总述
    1.4 课题来源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地震动高通滤波截止频率的定量确定
    2.1 引言
    2.2 本文采用的地震动数据
        2.2.1 地震动数据库来源
        2.2.2 地震动数据统计分析
    2.3 截止频率的重要性
        2.3.1 截止频率定量方法简介
        2.3.2 截止频率对地震动数据的影响
    2.4 截止频率的定量方法
        2.4.1 低频噪声模拟及定量参数
        2.4.2 截止频率自动算法
        2.4.3 地震动滤波基线校正前处理
        2.4.4 与传统定量方法的计算结果对比
    2.5 截止频率对非弹性反应谱的影响分析
        2.5.1 非弹性反应谱
        2.5.2 截止频率定量方法对非弹性位移谱的影响
        2.5.3 截止频率定量方法对等延性强度折减系数谱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匹配加速度和位移双谱的地震动选取方法
    3.1 引言
    3.2 双谱匹配的必要性及步骤
        3.2.1 规范设计谱的有效周期
        3.2.2 加速度与位移设计谱的相容性
        3.2.3 匹配双目标谱的地震动选取步骤
    3.3 基于多元正态分布模拟谱的PMDS方法
        3.3.1 MCMC抽样选取初始种群
        3.3.2 被动匹配子目标谱
        3.3.3 多元正态分布模拟谱谱型匹配的种群进化
    3.4 PMDS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3.4.1 目标谱及初始地震动种群选取
        3.4.2 非支配排序选取父代种群
        3.4.3 多元正态分布模拟谱匹配进化种群
        3.4.4 与REXEL-DISP v 1.2选取结果对比
    3.5 PMDS方法在结构抗震性能估计中的应用
        3.5.1 基于PMDS方法选取地震动
        3.5.2 基于贪婪算法选取地震动
        3.5.3 地震动选取方法对抗震性能估计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地震持时的双谱匹配地震动选取方法
    4.1 引言
    4.2 场地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动选取
    4.3 抗倒塌估计与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选取与参数设计
        4.3.2 结构抗倒塌估计计算方法
        4.3.3 地震动参数与抗倒塌估计的相关性
    4.4 基于谱位移和地震持时的分层抽样方法
        4.4.1 新型地震动强度向量与样本筛选
        4.4.2 分层抽样方法
        4.4.3 分层抽样在结构响应估计中的应用
        4.4.4 分层抽样在结构抗倒塌估计中的应用
    4.5 地震动选取方法对分层抽样结果的影响
        4.5.1 地震动选取方法对有效样本的影响
        4.5.2 地震动选取方法对抗倒塌估计的影响
    4.6 基于双谱匹配的地震动选取数量研究
        4.6.1 每层抽样数量对结构抗倒塌估计的影响
        4.6.2 分层数量对结构抗倒塌估计的影响
    4.7 基于双谱匹配选取方法结构抗震性态评估中的应用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匹配加速度和位移谱的地震动合成方法
    5.1 引言
    5.2 加速度小波地震动合成方法的改进
        5.2.1 目标反应谱选取
        5.2.2 基于加速度小波合成地震动方法
        5.2.3 谱型匹配对地震动合成的影响及其改进
    5.3 小波包变换方法
        5.3.1 小波包变换理论
        5.3.2 小波包分解
        5.3.3 小波包重构
    5.4 基于小波包变换遗传算法的地震动合成方法
        5.4.1 地震动合成原理
        5.4.2 地震动合成步骤
        5.4.3 单目标谱匹配地震动合成
        5.4.4 双目标谱匹配地震动合成
    5.5 谱匹配水平对结构抗震性能估计的影响
        5.5.1 双谱匹配地震动选取及其合成
        5.5.2 结构抗震性能估计对比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匹配TDSI目标谱的地震动信息
附录B 匹配双目标谱的地震动信息
附录C 建筑结构配筋图
附录D 建筑结构信息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地震烈度的桥梁结构易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地震烈度标准发展沿革
    1.3 多烈度标准下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3.1 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3.2 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桥梁结构实际震害破坏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钢筋混凝土梁桥实际震害调查分析
        2.2.1 主梁位移过大或落梁
        2.2.2 墩台严重破坏
        2.2.3 挡块破坏及支座位移较大
        2.2.4 次生灾害引起的梁桥震害
    2.3 砌体拱桥实际震害调查分析
        2.3.1 主拱圈严重破坏
        2.3.2 腹拱与拱墙开裂破坏
        2.3.3 桥面附属设施破坏
    2.4 小结
3 不同烈度标准下桥梁结构易损性分析
    3.1 引言
    3.2 各震害等级条文量化评定对比
        3.2.1 桥梁结构分类及易损性等级划定
        3.2.2 不同烈度标准中桥梁震害评定的条文对比
    3.3 桥梁结构易损性矩阵模型建立与评价
        3.3.1 典型桥梁震害易损性矩阵模型建立
        3.3.2 典型桥梁震害易损性矩阵模型评价
    3.4 小结
4 基于实测数据桥梁结构非线性震害易损性研究
    4.1 引言
    4.2 易损性非线性拟合模型的数值算法
        4.2.1 多点迭代插值
        4.2.2 拟Newton法
        4.2.3 多项式插值逼近
        4.2.4 样条插值逼近
        4.2.5 最佳平方逼近
    4.3 典型桥梁结构非线性模型建立
    4.4 典型桥梁结构非线性模型可靠性分析
        4.4.1 不同烈度标准下梁拱桥易损性评定
        4.4.2 不同烈度标准下梁拱桥非线性回归模型
    4.5 小结
5 基于失效比及超越概率的RC梁桥地震易损性模型
    5.1 汶川地震RC梁桥样本易损性数量分布
    5.2 不同烈度区RC梁桥易损性矩阵概率模型
        5.2.1 典型桥梁结构失效比概率模型
        5.2.2 典型桥梁结构超越概率模型
    5.3 平均震害指数矩阵概率模型
    5.4 RC梁桥与建筑易损性模型对比
    5.5 小结
6 桥梁地震易损性模型工程可靠性分析
    6.1 引言
    6.2 汶川地震桥梁震害调研介绍
    6.3 汶川地震典型公路路段桥梁易损性回归模型
        6.3.1 桥梁震害易损性矩阵模型
        6.3.2 桥梁易损性回归函数及曲线模型
    6.4 实际桥梁震害易损性模型可靠性分析
        6.4.1 桥梁震害易损性失效比模型
        6.4.2 桥梁震害易损性超越概率模型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海域地震动特性及场地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域场地地震动特征研究
        1.2.2 海域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现状
        1.2.3 海域场地效应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地震动模拟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海域地震动观测及分析方法
    2.1 海域地震动观测系统简介
        2.1.1 北美海底地震监测系统
        2.1.2 欧洲海底观测系统
        2.1.3 日本海底地震观测系统
        2.1.4 中国海底地震观测系统
    2.2 小波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基本理论
        2.2.1 小波变换基本原理
        2.2.2 希尔伯特黄变换基本理论
    2.3 基于小波包分解的海域地震动特性分析
        2.3.1 海域强震动记录的小波包分解与重构
        2.3.2 典型海域场地地震动小波包分解
    2.4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海域场地地震动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地震动观测的海域地震动参数特征与工程特性
    3.1 海域地震动数据选择与计算
        3.1.1 日本与美国海、陆域场地地震动数据预处理
        3.1.2 反应谱相关概念与计算
    3.2 日本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分析
        3.2.1 海、陆域震源对海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影响
        3.2.2 震中距对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的影响
        3.2.3 不同PGA对应海、陆域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
    3.3 美国海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分析
    3.4 海域工程抗震设计相关规范及海域地震动工程特性研究
        3.4.1 海域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规定
        3.4.2 海域地震动工程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域地震动台站场地效应研究
    4.1 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现状
    4.2 基于HVSR方法的海、陆域场地效应研究
        4.2.1 HVSR方法与场地非线性影响
        4.2.2 地震作用下陆域场地效应及非线性影响
        4.2.3 地震作用下海域场地类别划分
        4.2.4 海域场地非线性效应研究
    4.3 海域场地地震动高频衰减特性研究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典型海域地震动场模拟及与观测记录的对比
    5.1 随机有限断层方法相关理论和方法
        5.1.1 随机有限断层法介绍
        5.1.2 震源模型与参数
        5.1.3 地震波传播路径参数
        5.1.4 地震动场地效应
    5.2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海域地震动场模拟
        5.2.1 日本M_w5.1级海域地震模拟
        5.2.2 日本M_w4.9级近海地震模拟
        5.2.3 日本M_w5.2级陆域地震模拟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4)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桥塔受力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斜拉桥桥塔结构形式
        1.2.2 斜拉桥刚度提升措施
        1.2.3 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
        1.2.4 开孔板连接件
        1.2.5 斜拉桥抗震分析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思路
        1.3.1 研究目标及思路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薄开孔板连接件抗拔性能试验
    2.1 概述
    2.2 试验方案设计
        2.2.1 参数设计
        2.2.2 加载和量测方案
    2.3 试验前期准备
        2.3.1 钢筋及钢板
        2.3.2 贯穿钢筋定位
        2.3.3 混凝土浇筑
        2.3.4 三孔连接件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材性试验
        2.4.2 加载过程
        2.4.3 荷载-位移曲线
        2.4.4 应力-应变分析
        2.4.5 性能指标
    2.5 破坏形态梳理
        2.5.1 SVD试件
        2.5.2 SVM试件
        2.5.3 SVU试件
        2.5.4 SH试件
        2.5.5 TV试件
        2.5.6 TH试件
    2.6 抗拔承载力计算
        2.6.1 单孔试件
        2.6.2 三(多)孔试件
        2.6.3 结果检验
        2.6.4 设计公式
        2.6.5 薄开孔板连接件判定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薄开孔板连接件抗拔刚度理论及数值研究
    3.1 概述
    3.2 薄开孔板连接件精细数值模型
        3.2.1 模型概述
        3.2.2 模型参数
        3.2.3 数值结果分析
    3.3 薄开孔板连接件抗拔刚度模型
        3.3.1 弹簧模型
        3.3.2 刚度等效
        3.3.3 刚度集成
    3.4 薄开孔板连接件简化数值模型
        3.4.1 模型简化
        3.4.2 模型验证
    3.5 薄开孔钢板刚度参数分析
        3.5.1 板厚影响
        3.5.2 孔径影响
        3.5.3 孔底距影响
        3.5.4 孔侧距影响
    3.6 薄开孔板连接件综合弹簧模型
        3.6.1 榫刚度反推
        3.6.2 弹簧本构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足尺组合塔壁协同工作性能试验
    4.1 概述
    4.2 试验方案设计
        4.2.1 试验原理
        4.2.2 参数设计
        4.2.3 加载和量测方案
    4.3 试验前期准备
        4.3.1 钢结构
        4.3.2 钢筋及栓钉
        4.3.3 贯穿筋定位
        4.3.4 混凝土浇筑
    4.4 试验加载过程
        4.4.1 组合试件TL1
        4.4.2 组合试件TL2
        4.4.3 混凝土试件TL3
    4.5 破坏形态
        4.5.1 组合试件TL1
        4.5.2 组合试件TL2
        4.5.3 混凝土试件TL3
    4.6 试验结果分析
        4.6.1 材性试验
        4.6.2 荷载-位移曲线
        4.6.3 性能指标
        4.6.4 荷载-应变分析
        4.6.5 滑移分析
    4.7 平截面假定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合塔壁精细数值模型及界面设计理论
    5.1 概述
    5.2 组合塔壁试件精细数值模型
        5.2.1 精细建模方法
        5.2.2 参数计算方法
        5.2.3 考虑钢板屈曲
        5.2.4 连接件建模
    5.3 数值模型有效性检验
        5.3.1 宏观力学行为对比
        5.3.2 应变行为对比
        5.3.3 滑移行为对比
    5.4 组合塔壁试件参数分析
        5.4.1 混凝土强度
        5.4.2 钢板厚度
        5.4.3 配筋含量
        5.4.4 连接件抗拔刚度
        5.4.5 连接件抗剪刚度
    5.5 连接件抗拔需求分析
        5.5.1 理论模型
        5.5.2 弹性屈曲分析
        5.5.3 二阶效应分析
        5.5.4 连接件抗拔设计方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组合结构桥塔抗震性能分析及综合设计方法
    6.1 概述
    6.2 工程背景
    6.3 有限元分析方法
        6.3.1 斜拉桥多尺度建模
        6.3.2 地震输入确定
        6.3.3 多点激励模拟
        6.3.4 行波效应
    6.4 弹塑性时程分析
        6.4.1 合理成桥状态
        6.4.2 时程分析结果
    6.5 组合桥塔设计方法
        6.5.1 一般设计建议
        6.5.2 施工阶段设计
        6.5.3 成桥阶段设计
    6.6 桥塔设计实例及对比
        6.6.1 力学性能对比
        6.6.2 经济指标分析
        6.6.3 连接件方案对比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7.1.1 薄开孔板连接件抗拔试验
        7.1.2 薄开孔板连接件抗拔刚度研究
        7.1.3 足尺组合塔壁试验
        7.1.4 组合塔壁精细数值模型及设计理论
        7.1.5 组合桥塔综合设计方法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大跨独塔自锚式悬索桥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悬索桥非线性研究
    1.3 悬索桥抗震理论研究
    1.4 悬索桥抗震性能优化设计及发展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墩梁连接形式对结构动力特性影响
    2.1 概论
    2.2 工程概况
    2.3 加劲梁约束体系
    2.4 有限元模型建立
    2.5 动力特性分析
    2.6 桥梁质量累计参与系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锚式悬索桥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3.1 概论
    3.2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3.3 延性抗震的意义
    3.4 输入地震动
    3.5 纤维单元建立
    3.6 材料参数设定
        3.6.1 钢筋本构模型
        3.6.2 混凝土本构模型
    3.7 时程响应结果
        3.7.1 墩梁固结体系响应结果
        3.7.2 墩梁活动支座体系地震响应结果
        3.7.3 两种体系的地震响应对比
        3.7.4 两种体系优劣比较
        3.7.5 优化建议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地震响应离散性的讨论
    4.1 概论
    4.2 人工地震响应离散性
        4.2.1 墩梁固结体系地震响应离散性
        4.2.2 墩梁活动支座体系地震响应离散性
    4.3 实际地震波响应离散性
    4.4 人工波与实际地震波的离散性对比
    4.5 地震动幅值与离散性的关系
    4.6 抗震设计方法的优化建议
        4.6.1 抗震设计方法的现有问题
        4.6.2 相关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着及获得科研成果

(6)矮墩长桩大跨长联连续梁桥减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连续梁桥的主要震害
        1.2.1 主梁的损坏
        1.2.2 支座的损坏
        1.2.3 墩台的损坏
        1.2.4 基础的损坏
    1.3 连续梁桥减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桥梁抗震分析常用方法
    2.1 引言
    2.2 弹性静力法
    2.3 反应谱法
        2.3.1 反应谱方法的简述
        2.3.2 反应谱的基本概念
        2.3.3 反应谱的组合方法
    2.4 时程分析法
第3章 桥梁的力学模型建立以及动力特性分析
    3.1 工程背景
        3.1.1 桥梁概况
        3.1.2 场地条件
    3.2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及基础模拟方法
        3.2.1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
        3.2.2 基础的模拟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 动力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桥的反应谱分析
    4.1 引言
    4.2 反应谱的选择
    4.3 地震反应谱的计算结果
        4.3.1 模式一的反应谱计算结果
        4.3.2 模式二的反应谱计算结果
    4.4 对反应谱计算结果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桥时程反应分析及减震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地震波的选择与输入
    5.3 流体粘滞阻尼器概述
    5.4 线性地震时程反应分析
        5.4.1 P1 概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结果
        5.4.2 P2 概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结果
    5.5 非线性地震时程反应分析
        5.5.1 阻尼系数C的取值影响
        5.5.2 阻尼器速度指数?的取值影响
    5.6 基于既定参数的非线性地震时程反应分析
        5.6.1 P1概率地震作用下地震时程反应分析
        5.6.2 P2概率地震作用下地震时程反应分析
        5.6.3 两种概率下墩梁连接装置地震反应
        5.6.4 阻尼器三种布置方案的比较结论
        5.6.5 地震位移反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混凝土柱震致残余侧移和剩余抗震能力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混凝土柱震致残余侧移量化分析研究
        1.2.1 混凝土柱侧移能力
        1.2.2 混凝土柱震致残余侧移
    1.3 混凝土柱震致残余侧移可控性研究
        1.3.1 基于残余侧移震损评价
        1.3.2 基于残余侧移可控混凝土柱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普通混凝土柱侧移能力
    2.1 引言
    2.2 普通混凝土柱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验方案与过程
    2.3 基本试验结果
        2.3.1 试验现象
        2.3.2 滞回曲线
        2.3.3 骨架曲线
    2.4 集中塑性铰转动能力
        2.4.1 侧移状态确定
        2.4.2 等效塑性铰长度
        2.4.3 结果分析和讨论
    2.5 延性系数
        2.5.1 屈服侧移
        2.5.2 破坏状态侧移
        2.5.3 结果分析和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普通混凝土柱残余侧移和剩余抗震能力评价
    3.1 引言
    3.2 普通混凝土柱残余侧移
        3.2.1 相对残余侧移和相对侧移对应关系
        3.2.2 破坏状态残余侧移
    3.3 普通混凝土柱剩余抗震能力
        3.3.1 剩余抗震能力的概念
        3.3.2 剩余抗震能力和相对残余侧移对应关系
        3.3.3 基于相对残余侧移震损评价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张预应力柱残余侧移和剩余抗震能力评价
    4.1 引言
    4.2 试验数据
    4.3 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4.3.1 破坏模式
        4.3.2 滞回曲线
        4.3.3 骨架曲线
        4.3.4 侧移能力
        4.3.5 耗能能力
    4.4 后张预应力筋效应
        4.4.1 预应力筋应力变化规律
        4.4.2 震致残余侧移控制分析
        4.4.3 震损评价指标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柱底开槽自复位混凝土框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
        5.2.1 韧性设计思路
        5.2.2 试件设计
        5.2.3 试验方案与过程
    5.3 试验现象
        5.3.1 底部开槽自复位框架柱
        5.3.2 框架梁
    5.4 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性能
        5.4.1 滞回曲线
        5.4.2 骨架曲线
        5.4.3 刚度退化
        5.4.4 耗能能力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柱底开槽自复位混凝土框架残余侧移和剩余抗震能力评价
    6.1 引言
    6.2 残余侧移分析
    6.3 滞回模型分析
        6.3.1 骨架曲线模型
        6.3.2 卸载刚度模型
        6.3.3 残余侧移预测
    6.4 柱底开槽自复位混凝土框架震损评价指标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墩柱-盖梁-箱梁体系的横桥向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桥梁抗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桥梁震害
        1.2.2 抗震设计理念的国内外现状
        1.2.3 自复位桥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 桩土作用下墩柱-盖梁-箱梁体系的横桥向抗震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桩土共同作用理论
        2.2.1 基础刚度模拟
        2.2.2 用m法计算等代土弹簧刚度
    2.3 工程概况
    2.4 墩柱-盖梁-箱梁体系有限元模型建立
        2.4.1 墩底固结模型
        2.4.2 桩土作用模型
    2.5 反应谱分析
        2.5.1 反应谱理论
        2.5.2 地震动反应谱设计
        2.5.3 特征值分析
    2.6 内力、位移分析
        2.6.1 箱梁分析
        2.6.2 墩柱分析
        2.6.3 盖梁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延性的墩柱-盖梁-箱梁体系双柱式桥墩设计
    3.1 引言
    3.2 矩形桥墩延性影响因素
        3.2.1 弯矩-曲率分析
        3.2.2 材料本构模型
        3.2.3 延性能力指标
        3.2.4 各因素对矩形桥墩控制截面延性能力的影响
    3.3 双墩柱矩形桥墩横桥向位移能力计算
        3.3.1 双墩柱矩形桥墩模型
        3.3.2 Pushover分析法
        3.3.3 基于弯矩-曲率曲线的公式法
        3.3.4 Pushover法与公式法结果对比
    3.4 基于延性的体系横桥向抗震性能优化
        3.4.1 桥墩参数设计
        3.4.2 桥墩延性能力变化及抗震验算
        3.4.3 桥墩参数对箱梁与盖梁内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柱式自复位耗能桥墩与普通桥墩抗震性能对比
    4.1 引言
    4.2 自复位耗能桥墩概念
        4.2.1 自复位耗能桥墩定义
        4.2.2 自复耗能桥墩构成
    4.3 自复位耗能桥墩理论分析
        4.3.1 自复位耗能桥墩力学机理
        4.3.2 自复位耗能桥墩的位移计算
    4.4 模型简介
        4.4.1 普通双柱式桥墩构造
        4.4.2 双柱式自复位耗能桥墩构造
    4.5 Abaqus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4.5.1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4.5.2 钢筋弹塑性模型
        4.5.3 接触设置
        4.5.4 加载设置
    4.6 桥墩抗震性能分析
        4.6.1 桥墩的受力分析
        4.6.2 桥墩的滞回性能分析
        4.6.3 桥墩的骨架曲线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高烈度区环形矮塔斜拉桥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矮塔斜拉桥发展简介及部分异形桥塔概况
    1.2 矮塔斜拉桥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3 斜拉桥桥塔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
    2.1 桥梁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及方法
    2.2 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常用分析方法
        2.2.1 静力法
        2.2.2 反应谱法
        2.2.3 动态时程分析法
        2.2.4 随机振动法
    2.3 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2.3.1 延性抗震设计
        2.3.2 减隔震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概况和有限元模拟
    3.1 柳东大桥工程概况
    3.2 有限元建模
        3.2.1 桥梁主体结构模拟
        3.2.2 减隔震支座模拟
        3.2.3 桩土效应模拟
        3.2.4 有限元模型
    3.3 桥梁结构静动特性概况
        3.3.1 桥梁静力计算
        3.3.2 桥梁动力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柳东大桥频遇地震响应分析及验证
    4.1 反应谱分析及验证
        4.1.1 场地设计反应谱
        4.1.2 反应谱分析响应结果
    4.2 地震时程波选取
        4.2.1 地震波选取方法
        4.2.2 地震波样例
    4.3 纵+竖地震响应分析
        4.3.1 结构位移响应情况
        4.3.2 塔梁内力响应情况
        4.3.3 索力响应情况
    4.4 横+竖地震响应分析结果
        4.4.1 结构位移响应情况
        4.4.2 塔梁内力响应情况
        4.4.3 索力响应情况
    4.5 本章小结
5 罕遇地震作用下柳东大桥抗震性能验算
    5.1 结构抗震性能验算方法
        5.1.1 结构抗弯性能评估方法
        5.1.2 结构抗剪性能评估方法
        5.1.3 主桥结构地震易损部位概况
    5.2 纵+竖工况下罕遇地震作用验算结果
        5.2.1 减隔震支座响应及栓钉验算
        5.2.2 位移及内力响应结果
        5.2.3 易损部位抗震验算结果
    5.3 横+竖工况下罕遇地震作用验算结果
        5.3.1 减隔震支座响应及栓钉验算
        5.3.2 位移及内力响应结果
        5.3.3 易损部位抗震验算结果
    5.4 三维地震作用验算结果
        5.4.1 三维地震位移响应结果
        5.4.2 三维地震抗震性能评估
    5.5 高烈度区合理约束体系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塔形和塔部预应力对主塔地震响应影响研究
    6.1 矮塔斜拉桥塔形抗震性能影响分析
        6.1.1 矮塔斜拉桥对比塔型选取
        6.1.2 塔形工况静动力特性对比
        6.1.3 横桥向地震计算结果分析
    6.2 环塔预应力布置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6.2.1 环塔预应力束布置情况及对照组设置
        6.2.2 预应力对照组静力分析
        6.2.3 预应力对照组横桥向地震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基于易损性与敏感性的多层冷成型钢结构强震倒塌机理及鲁棒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研究现状
        1.2.2 结构鲁棒性评估研究现状
        1.2.3 构形易损性理论研究现状
        1.2.4 地震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1.2.5 结构冗余特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装配式多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
    2.1 引言
    2.2 装配式多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PM-CFS-CSWS)
        2.2.1 PM-CFS-CSWS建造技术方案
        2.2.2 PM-CFS-CSWS建造实例
    2.3 五层装配式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
        2.3.1 试验概况
        2.3.2 试验模型设计
        2.3.3 测点布置及加载方案
        2.3.4 试验模型破坏现象
        2.3.5 试验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多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抗震分析简化数值方法
    3.1 引言
    3.2 结构简化分析模型
        3.2.1 简化分析模型概况及假定
        3.2.2 冷成型钢管混凝土(CFRST)柱的简化
        3.2.3 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的简化
        3.2.4 抗拔连接件的简化
        3.2.5 新型组合楼盖的简化
        3.2.6 结构质量与阻尼比
    3.3 振动台试验结果验证
    3.4 小结
第四章 改进式构形易损性理论揭示多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强震倒塌机理
    4.1 引言
    4.2 经典构形易损性理论
        4.2.1 结构构形的含义与节点构形度
        4.2.2 结构环和结构簇
        4.2.3 结构构形度
        4.2.4 集簇过程和解簇过程
        4.2.5 易损性评价指标
        4.2.6 算例验证分析
    4.3 改进式构形易损性理论
        4.3.1 刚性连接的影响
        4.3.2 集簇与解簇准则的改进
        4.3.3 构件失效过程及结构损伤需求
    4.4 算例1:改进式构形易损性理论揭示4层钢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强震倒塌机理
        4.4.1 分析过程
        4.4.2 分析结果
        4.4.3 振动台试验验证
    4.5 算例2:改进式构形易损性理论揭示2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试验模型失效机理
        4.5.1普通型剪力墙W_1
        4.5.2加强型剪力墙W_2
        4.5.3 边柱对加强型剪力墙失效模式的影响
    4.6 算例3:改进式构形易损性理论揭示多层冷成型钢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强震倒塌机理
        4.6.1 基本假定
        4.6.2 分析过程
        4.6.3 分析结果
        4.6.4 振动台试验验证
    4.7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响应敏感性的多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冗余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响应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5.2.1 静力荷载作用
        5.2.2 地震作用
        5.2.3 结构冗余度评价指标
    5.3 敏感性方法在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抗震分析中的实现
        5.3.1 传统数值方法的局限性
        5.3.2 “叠加式”数值模型的提出
        5.3.3 “叠加式”数值模型可行性理论证明
    5.4 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的敏感性参数选取
    5.5 多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冗余特性分析
        5.5.1 数值分析模型
        5.5.2 敏感性及冗余度结果
        5.5.3 振动台试验模型失效模式验证
    5.6 小结
第六章 考虑多重不确定性的多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地震风险评估
    6.1 引言
    6.2 地震风险评估理论
        6.2.1 地震风险概率函数
        6.2.2 多重不确定性的定义
        6.2.3 结构破坏状态与性能指标
        6.2.4 地震风险评估流程
    6.3 多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算例
        6.3.1 结构模型概况
        6.3.2 结构数值分析模型
    6.4 多重不确定性的定量评估
        6.4.1 地震的不确定性
        6.4.2 性能指标的不确定性
        6.4.3 结构的不确定性
        6.4.4 认知的不确定性
    6.5 基于性能的地震概率易损性分析
        6.5.1 增量动力分析(IDA)
        6.5.2 地震易损性曲线
    6.6 地震风险分析结果
        6.6.1 地震灾害曲线
        6.6.2 结构各性能状态年发生概率和50年发生概率
    6.7 小结
第七章 考虑构形和概率双重易损性的多层冷成型钢复合剪力墙结构抗震鲁棒性评估
    7.1 引言
    7.2 基于风险的鲁棒性评估方法
        7.2.1 鲁棒性与易损性的关系
        7.2.2 基于风险的鲁棒性函数模型
        7.2.3 传统鲁棒性评估方法的局限性
    7.3 考虑构形和概率双重易损性的鲁棒性评估方法
        7.3.1 后果评价指标定义
        7.3.2 概率评价指标定义
    7.4 算例1:基于双重易损性的多层钢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条件鲁棒性评估
        7.4.1 结构模型概况
        7.4.2 分析流程
        7.4.3 失效后果评估
        7.4.4 失效概率评估
        7.4.5 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条件鲁棒性评估结果
    7.5 算例2:基于双重易损性的多层冷成型钢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抗震条件鲁棒性评估
        7.5.1 结构模型概况
        7.5.2 局部损伤事件定义
        7.5.3 分析流程
        7.5.4 失效后果评估
        7.5.5 失效概率评估
        7.5.6 结构抗震条件鲁棒性评估结果
    7.6 算例3:基于双重易损性的多层冷成型钢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抗震全局鲁棒性评估
        7.6.1 结构模型概况
        7.6.2 分析流程
        7.6.3 失效后果评估
        7.6.4 失效概率评估
        7.6.5 结构抗震全局鲁棒性评估结果对比
    7.7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欧洲规范关于延性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的安全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加速度和位移双谱匹配地震动选取及合成方法研究[D]. 陈亚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地震烈度的桥梁结构易损性研究[D]. 李思齐.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海域地震动特性及场地影响分析[D]. 周越.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0(03)
  • [4]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桥塔受力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D]. 朱尧于. 清华大学, 2020(01)
  • [5]大跨独塔自锚式悬索桥抗震性能研究[D]. 黎久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矮墩长桩大跨长联连续梁桥减震技术研究[D]. 方东.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3)
  • [7]混凝土柱震致残余侧移和剩余抗震能力评价方法[D]. 耿相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8]墩柱-盖梁-箱梁体系的横桥向抗震性能研究[D]. 姜辉.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9]高烈度区环形矮塔斜拉桥抗震性能分析[D]. 欧阳硕.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基于易损性与敏感性的多层冷成型钢结构强震倒塌机理及鲁棒性评估[D]. 江力强.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延性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的欧洲规范安全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