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路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海勇,叶海平,王凯君,蔡聪艺,张明建,沈延文[1](2021)在《1+X证书制度下数控技术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架构》文中指出"学历证书(‘1’)+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证书’)"是数控技术专业在新时代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数控技术专业应将产业发展急需的核心岗位职业技能贯穿于学历课程教学和X证书培训的全过程中,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课程教学与X证书培训在学习内容、标准体系、考核评价等要素的有机融通,为数控技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黄玉卿[2](2021)在《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与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职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向社会输送劳动者的同时,还保证劳动者的“质”与“量”,保证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具有强大的专业素质,这一问题成了中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势必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中职院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应运而生,不仅能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更能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途径,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对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巨大影响。现如今对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发展依旧缺乏相对应的理论支持。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之下,笔者采用案例研究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调查法等,对案例工作室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研究综述了研究现状,并介绍了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缘起,介绍了建设的目标以及建设程序,介绍了江苏省名师工作室的评选标准。其次,介绍了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发展过程,从发展初期到成熟期最后到考核期的一个发展历程。另外,本研究通过对案例工作室的分析与研究,借助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等研究方式,对“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进行分析,并通过案例工作室的运行成效总结建设经验以及建设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提出了一些建设启示。
徐世东[3](2020)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数控实训项目库构建研究》文中提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本文基于XX地区机械行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且地域分散的现状,结合由此给职业学校校外开展生产实训/实践带来的诸多不便,且多数职校学生在正式上岗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和跟岗学习,导致企业培养新人成本增加等等,建设性提出了构建数控实训项目库以对接企业产品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进一步完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本文首先就数控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情况,开展了新一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构建了生产性实训校企合作教学方案和学生动态管理机制;其次,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把“产学结合”作为提升学校教学的重要措施,将企业产品融入到数控实训项目库中;再次,采取借助1个平台(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立2个团队(数控专业教学团队和技能大师团队),创建3个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企业教室实训基地”和“智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措施,数控专业课程实行一体化教学,项目选用企业的典型零件,建立了数控专业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三级逐级提升的实训项目库,推进课程改革,形成“1+2+1”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实现实训基地开放与共享、提升师资的技能水平等目标。上述举措对于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有着重要意义,一是做法创新:数控实训基地企业化的成功转型;二是课程建设创新:建立了企业产品导向的数控实训项目库,开发了贴标机、旋盖机、干燥机、积木螺杆等多套实训项目,作为实训教学、顶岗实习、课题开发、产品研发等项目资源。强调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统一,突出了“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车间即教室、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学徒、作品即产品”格局,丰富并凸显数控技能课程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
古远明[4](2020)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广东省加工制造业对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不断扩大,企业对多轴数控加工相关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多。中职学校机械类相关专业从事多轴数控加工相关岗位的毕业生数量也逐渐增多。目前,《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作为中职学校数控技术等加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门课程除了需要学生掌握识读零件图样、操作多轴数控机床及检测零件质量,还需培养学生零件多轴编程与仿真加工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的课程内容侧重于培养多轴数控机床技术员,忽视了学生多轴编程与仿真加工的能力培养,而且采用命题网络或概念上下位关系的学科教学方式;课程目标定位于识记和理解层次,较少涉及应用层次,忽视了中职学生的认知方式;课程评价采用理论笔试的方式居多,涉及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的真实性考核评价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对《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进行课程开发,旨在培养出符合企业多轴加工相关岗位需求的人员。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理论进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本门课程现状进行调研并分析原因。之后,采用访谈法及观察法对企业岗位进行调研并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获取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整合归纳典型工作过程及行动领域,然后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以及选择加工方法难易程度为参照系设计了难度递进的四个学习情境,根据企业典型零件加工案例以及选择加工对象复杂程度为二级参照系设计了8个典型的学习任务,每个任务的课程目标定位是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参照。学习任务的教学实施是将典型工作过程与普适性工作过程进行耦合,锻炼学生的心智技能,教学评价以企业职业考核标准及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为参照设计考核评价指标。最后,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本课程开发的效果。本研究解决了中职学校《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目标定位低层次,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课程评价缺乏真实性,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满足企业多轴加工相关岗位的职业要求。
孙竹[5](2020)在《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培养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量。中职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充分体现了后备军的重要作用。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作为我国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在其发展中依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其中,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岗位需求就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偏差,例如缺少通过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分析所得出来的与能力对接的课程总体与单元模块目标;缺乏匹配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能力模块内容。从宏观层面来看,产生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从微观层面来看,是由于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高端定位与具有学科化倾向的课程不统一造成的。本研究课题基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进行中职数控专业主干课程《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旨在更好地促使学生所学专业能力有效过渡为岗位职业能力,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职责相衔接。本课题在对能力本位课程以及数控专业课程教学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问卷辅助访谈的调查研究方法对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数控一线生产岗位实际需求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其次,通过走访数控相关企业,了解数控市场人才需求,总结数控工作岗位群,并深入生产一线与行业骨干、一线员工进行密切交流归纳出数控铣床操作员岗位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进而在岗位一线实践专家的指导下,依据职责与任务转化为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接着对职业专项能力进行职业认知、通用能力、特定能力、关键能力、拓展能力五个能力维度的结构化分析,转化出课程总体目标和能力导向模块目标,确定匹配于五大能力模块的课程内容,进而完成课程内容组织关系分析,并以轮廓类零件编程与铣削为范例进行具体内容开发说明,最终形成课程内容实施路线及其评价方法;最后,本研究以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为例形成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进一步提出实施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内容的教学实施建议,为中职数控专业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刘玉洁[6](2020)在《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重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形式。本文通过分析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了构建该模式的核心要素,厘清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对提升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现有的研究主要针对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以及培养方式和相关的实践展开,研究相对丰富且多从具体专业出发探究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实施情况,缺乏对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本研究从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和特点出发,运用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工具探究构建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要素,并总结的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选取江苏省两所实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院校,对其数控技术和工程造价两个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通过对院校老师、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其对现代学徒制本身、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及教学模式、校企监督管理机制等现状,总结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施成效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结论。本文一共分为5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2章为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主要从五年制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特色角度阐述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区别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运行框架等。同时选取两所五年制高职对其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访谈,了解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施现状。第3章通过分析调研资料总结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第4章主要归纳构建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明确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基础,包括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多元智能理论、从课程教学角度出发的情景教学理论以及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的人力资本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构成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过程以及支持三大系统和理念、目标、课程、教学、师资、实训基地、组织管理等七个要素,最后提出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第5章主要是本研究的反思及展望,希望能给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借鉴,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方向。
于跃函[7](2020)在《趣味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加工实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社会,解决目前社会人才紧缺的现象。数控技术是制造业中的重要技术,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综合实力提供可能,在国家同社会对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我们聚焦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中职学校数控毕业生每年都有很多,但还是出现人才紧缺现象,为了改善人才供需错位的情况,本研究首先通过数控加工实训课的教学现状及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发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依旧存在着教学内容和岗位实际所需不符、教学模式古板老旧、学生厌学心理严重,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等原因,教育部提倡中职院校做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可实际根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基于中职数控实训教学现状提出趣味项目教学法,探究趣味项目教学法的效能。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等分析;接着对目前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国内国外的研究,在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提出了趣味项目教学法;趣味项目教学法是趣味性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的整合,将教学内容涵盖在有趣味性的项目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主线,以兴趣性作为突破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部分对趣味项目教学法做核心概念的界定并且通过文献法对趣味项目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支撑。第三部分运用调查问卷法及访谈法对所在实习学校当前数控教学现状及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为趣味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提供可行性分析。第四部分是对趣味项目教学法做具体的教学设计——《AK子弹工艺品加工》,设计了趣味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流程及各环节的学习内容和安排。第五部分是对趣味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结果分析与评价。第六部分是对趣味项目教学法的总结与展望。本论文的设计主线是:问题的提出——设立假设——设计——具体实施——结果验证。通过对实验研究表明,趣味项目教学法对数控加工实训课具有一定的效果,为摆脱学生学习困境提供现实需要,为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人才紧缺提供对口服务,是数控实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张旭,李玉爽,戴晓东,张广祥[8](2020)在《一体化教学案例设计研究——基于数控技术专业零件设计与加工类核心课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不科学且发展滞后、师资队伍整体教学实力不突出、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模式等问题和发展瓶颈,通过对目前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数控技术专业为对象,探究了一体化教学案例的实践意义、设计方法、实施路径,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参考路径。
任江波[9](2019)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D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行业企业不断升级的人才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有效培养满足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就成了中职学校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来解决该问题已是职教领域的共识,国内很多学校都在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但受限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在既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更科学、更有效、更具操作性的新模式,来克服既有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指导校企合作顺利实施,作者选取了D校作为案例学校,从既有模式的运行情况、在人才培养哪些方面有促进作用、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有何对策可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既有模式的基础上构建新模式等问题着手,展开本研究。本文首先对该校基本情况和企业冠名培养、订单培养、引企进校等既有模式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梳理。通过从教师、学生、企业等三个维度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既有模式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自信、提高学习预期、提高对学校的满意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既有模式也存在政府推动力度不足、企业兼职教师难以实现、合作程度还不够深入、人才培养质量还不理想等问题。针对既有模式存在的问题,作者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和观点,提出了从创新机制促合作、遴选互补型企业开展合作、校企双元共建师资队伍、强化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同时,结合社会交换论、人力资本论、协同理论等理论基础,提出了校企合作多元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多元协同育人培养方案的构建、校企双元融合培养、第三方介入、培养过程、教学形态、构建原则等几个方面的内涵分别进行了阐述。本研究所构建的新模式,保留并强化了既有模式对于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创新性地引入了第三方,包括专指委、法律咨询、行业协会、职能部门、考评机构等机构。新模式在D校的部分专业试点实施,效果较为理想,具有推广价值,为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参考。
杨宏蕾[10](2019)在《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在线课程交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的科技与教育行业飞速发展,在线教育逐渐占据教育模式的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资源缺乏和分配不均等不足之处。建设在线课程平台有助于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在教学理念、内容、方式、手段、管理、评估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实现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的多元化的“施教”与“受教”特色,从而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交互设计是在线教育的关键核心,对提高其教学质量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探讨影响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行为的交互设计要素,以增进师生、生生间的学识、情感双维度交流互动为设计目的,让“施教”与“受教”过程的契合度更高、更加轻松。本文以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为基础,研究、分析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的一系列行为,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体现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的在线课程网站交互设计要素,以此开展对《现代数控技术》在线课程网站的交互设计研究;探讨如何通过网站界面的交互设计将在线课程网站的教学质量提升优化,来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丰富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建设。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依次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逐步进行。首先从行为导向教学理念出发,以影响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的交互因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在线课程网站的信息架构、界面布局、视觉可视化等方面系统化的分析研究,然后以设计实践来充分体现在线学习平台的互动性特点,利用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与交互设计原则针对在线课程网站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本论文包含图81幅,表5个,参考文献65篇。
二、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路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路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X证书制度下数控技术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1 “1”与“X”的关系 |
2 数控技术1+X证书下的书证标准对接 |
2.1 人才培养标准对接 |
2.2 核心职业课程体系架构 |
2.2.1 核心职业课程体系架构原则 |
2.2.2 核心职业课程体系架构思路 |
2.2.3 课程与X证书的融通 |
3 数控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架构 |
3.1 数控技能标准模块化分析 |
3.1.1 数控车铣加工技能标准模块化分析 |
3.1.2 多轴数控加工技能标准模块化分析 |
3.1.3 数控设备维护与维修技能标准模块化分析 |
3.2 X证书模块化技能与课程的映射关系 |
3.3 书证融通下的课程体系重构 |
3.4 书证融通下的课程体系评价 |
4 结语 |
(2)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是国际教育研究热点 |
1.1.2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是中职教育改革难点 |
1.1.3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是中职教师成长的支点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第2章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缘起与发展 |
2.1 名师工作室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
2.1.1 名师工作室 |
2.1.2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
2.2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缘起 |
2.2.1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程序 |
2.2.2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 |
2.2.3 名师工作室的评选标准 |
2.3 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历程 |
2.3.1 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初创期 |
2.3.2 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期 |
2.3.3 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考核期 |
第3章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案例研究 |
3.1 案例描述 |
3.1.1 “R名师工作室”案例 |
3.1.2 “L名师工作室”案例 |
3.2 案例研究设计 |
3.2.1 案例分析问题 |
3.2.2 案例分析框架 |
3.2.3 案例分析工具 |
3.3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3.3.1 “R名师工作室”的资料收集与分析 |
3.3.2 “L名师工作室”的资料收集与分析 |
3.4 案例研究结果 |
3.4.1 建设成效 |
3.4.2 存在问题 |
第4章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启示 |
4.1 发挥名师引领,实现角色重现 |
4.1.1 建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培训制度 |
4.1.2 成员树立终身发展意识 |
4.2 改进考核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
4.3 提高保障力度,保证健康发展 |
4.3.1 学校增加场地支持 |
4.3.2 营造学习氛围 |
4.3.3 强化激励作用 |
4.4 搭建资源平台,推广教学成果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评选标准》 |
附录二: 2015-2019江苏省遴选名师工作室名单、2020年江苏省名师工作室考核名单 |
附录三: L名师工作室规定 |
附录四: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五: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访谈提纲(主持人版) |
附录六: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访谈提纲(成员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产教融合视域下数控实训项目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宏观层面:产教融合下合作机制的研究 |
1.3.2 中观层面:产教融合下场所空间的建立 |
1.3.3 微观层面:企业导向下产品库的建立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产品导向下的数控实训项目库构建理论分析 |
2.1 数控实训项目库的内涵 |
2.1.1 数控实训项目 |
2.1.2 企业产品实训库 |
2.2 数控实训项目库的特点 |
2.2.1 真实性 |
2.2.2 阶段性 |
2.2.3 功能多样性 |
2.3 数控实训项目库的意义 |
2.3.1 促进企业全面支持和参与中职教育 |
2.3.2 有利于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 |
2.3.3 增强学生兴趣、提升技能 |
2.3.4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2.3.5 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
2.3.6 有利于实现学校设施设备功能最大化 |
2.4 数控实训的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
2.4.1 情境学习理论 |
2.4.2 行动导向理论 |
2.4.3 教学做合一理论 |
第三章 数控人才培养调研分析 |
3.1 调研背景 |
3.2 调研目的 |
3.3 调研设计 |
3.3.1 调研思路 |
3.3.2 调研方式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人才需求分析 |
3.4.2 企业对核心技能要求分析 |
3.4.3 岗位群分析 |
3.4.4 数控人才培养分析 |
第四章 数控实训项目库开发方案分析 |
4.1 基于职业能力校企共同体的开发 |
4.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企业教室实训基地”的开发 |
4.2.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校企合作教学方案 |
4.2.2 “校外企业教室实训基地” |
4.3 数控智慧互动实训室的开发 |
4.3.1 智慧互动实训室建设目标 |
4.3.2 智慧互动实训室实施思路 |
4.4 教师团队的职能开发 |
4.5 学生动态管理机制的开发 |
4.5.1 生产性实习的总体要求 |
4.5.2 生产性实训的组织和管理 |
4.5.3 对参加生产性实训学生的基本要求 |
4.5.4 学生实习岗位的调整 |
4.5.5 学校对参加生产性实训实习的学生考核 |
第五章 数控实训项目库内容构建 |
5.1 数控专业职业能力应用分析 |
5.2 数控实训项目的实现过程——以“剪切块零件”为例 |
5.2.1 分析企业零件 |
5.2.2 提出工艺改进思路 |
5.2.3 工艺改进实施过程 |
5.2.4 项目取得成效 |
5.3 数控实训项目库的发展 |
5.3.1 数控实训项目库的建立 |
5.3.2 数控实训项目选择 |
5.3.3 数控实训项目制定 |
5.4 数控实训项目库的应用延伸 |
5.4.1 编写完成了数控活页教材 |
5.5 以数控项目库构建数控人才培养模式 |
第六章 数控实训项目库应用实践与评估反馈 |
6.1 数控实训项目库应用示例——以“旋盖机固定板零件加工”为例 |
6.1.1 基于企业工作情境的教学过程 |
6.1.2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创新应用 |
6.1.3 贴近企业标准的教学评价 |
6.1.4 创新成效 |
6.2 师资力量明显增强 |
6.3 校企合作深度拓展 |
6.4 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升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 |
4 实用新型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四)理论研究基础 |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
2.行动-经验学习理论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职业能力 |
2.课程开发 |
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
4.典型工作任务 |
5.学习情境 |
6.多轴加工技术 |
7.零部件 |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征 |
1.课程目标 |
2.课程内容 |
3.课程结构 |
4.课程评价 |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流程 |
1.调研工作岗位(群) |
2.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
3.归纳典型工作过程及行动领域 |
4.转换学习领域 |
5.学习情境设计 |
6.教学设计 |
三、中职《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现状调研 |
(一)学生需求分析 |
1.课程内容方面 |
2.课程实施方面 |
3.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
4.胜任企业岗位方面 |
(二)《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对应工作岗位调研 |
(三)中职《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的主要问题 |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设计 |
(一)调研工作岗位(群)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
(二)归纳典型工作过程及行动领域 |
(三)转换学习领域 |
1.描述典型工作任务 |
2.确定课程目标 |
3.选择工作与学习内容 |
(四)《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
1.设计学习情境 |
2.学习情境描述 |
3.学习情境内容描述 |
五、中职《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实施 |
(一)木工刀体教学案例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1.零件图样识图 |
2.三维造型设计 |
3.零件工艺设计 |
4.零件程序编制 |
5.零件程序仿真加工 |
6.零件机床加工 |
7.零件质量检测 |
(三)教学评价 |
1.教师对学生考核评价 |
2.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
(四)教学效果分析 |
1.教学反馈 |
2.学生学习效果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学生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开发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岗位工作任务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五 实践专家研讨会名单 |
附录六 实践专家研讨会相关表格 |
附录七 《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的课程标准 |
附录八 木工刀体二维图 |
附录九 《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实施效果评价问卷 |
附录十 学生工作页 |
附录十 一任务指导书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
致谢 |
(5)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技术路线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研究内容 |
2.研究创新点 |
二、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分析 |
(一)核心概念 |
1.课程模块 |
2.能力本位相关概念 |
3.《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1.CBE课程理论 |
2.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
3.博比特的现代课程论 |
4.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
(三)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理论范式 |
1.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一般原则 |
2.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协助团队 |
3.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步骤 |
三、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
1.调查对象 |
2.问卷设计 |
(三)调查信息的收集与数据分析 |
1.学生问卷情况分析 |
2.教师访谈情况分析 |
3.企业调研情况分析 |
(四)调查结果总结与分析 |
1.课程存在问题 |
2.问题解决途径 |
(五)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
四、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方案 |
(一)数控工作岗位分析 |
1.确定所要分析的数控岗位群结构 |
2.明确数控铣床操作员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 |
(二)数控铣床操作员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
1.依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确定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 |
2.数控铣床操作员职业能力结构化分析 |
(三)课程目标的确定与编制 |
1.课程总体目标的确定 |
2.能力导向下课程培养模块目标的确定 |
(四)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及其关系分析 |
1.课程内容的选择 |
2.课程内容的组织 |
3.课程内容组织关系分析 |
4.知识本位课程内容与能力本位课程内容的对比 |
5.课程内容开发范例 |
(五)课程内容的实施与评价 |
1.课程内容的实施 |
2.课程内容的评价 |
五、基于能力本位的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课堂教学案例 |
(一)教学实施前端分析 |
1.教学条件准备 |
2.教学指标分析 |
(二)教学实施设计与分析 |
1.资讯阶段 |
2.计划阶段 |
3.决策阶段 |
4.实施阶段 |
5.检查阶段 |
6.评价阶段 |
(三)教学实施相关建议 |
1.增加教师教学监控力度,健全教师教学一线管理 |
2.面向学生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能力成长过程 |
3.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提高学生的行动力 |
4.加强教学材料处理,促进师生教学互动的协调性 |
六、结论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现状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四 数铣加工方向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五 数控行业企业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六 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教学设计 |
附录七 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加工工作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6)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现实需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迫在眉睫 |
1.1.2 政策导向: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
1.1.3 价值旨归: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
1.2 研究综述 |
1.2.1 学徒制的发展沿革 |
1.2.2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研究 |
1.2.3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 |
1.2.4 对既有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现代学徒制 |
1.3.2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
1.3.3 人才培养模式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2章 现状调查 |
2.1 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调查与分析 |
2.1.1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基本特征 |
2.1.2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2.1.3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
2.2 五年制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案调研 |
2.2.1 定向培养,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
2.2.2 校企协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
2.2.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
2.2.4 校内外实训基地系统化建设 |
2.2.5 校企管理与评价考核机制 |
2.3 五年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案调研 |
2.3.1 中德合作,制定本土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
2.3.2 依据专业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
2.3.3 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的选拔与培训制度 |
2.3.4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外实训制度 |
2.3.5 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运行机制 |
第3章 结果分析 |
3.1 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
3.1.1 校企行合作,共同制定职业人才培养方案 |
3.1.2 学生主体,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知识 |
3.1.3 双师团队,提升教师整体专业能力水平 |
3.2 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 |
3.2.1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定位还不够精准 |
3.2.2 人才培养规模受定向培养形式制约 |
3.2.3 双师队伍建设不规范,激励晋升机制缺位 |
3.2.4 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管理保障不足 |
3.2.5 教育成本的投入分担机制缺乏有效保障 |
第4章 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归纳与构建 |
4.1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理论基础 |
4.1.1 多元智能理论 |
4.1.2 情境认知理论 |
4.1.3 人力资本理论 |
4.2 构建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三系统七要素” |
4.2.1 目标系统 |
4.2.2 过程系统 |
4.2.3 支持系统 |
4.3 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
4.3.1 多方联合,创新招生模式 |
4.3.2 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
4.3.3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
4.3.4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
4.3.5 教学评价与组织管理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7)趣味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加工实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课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第四节 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实训课教学方法选择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趣味项目教学法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趣味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第三节 趣味项目教学法概述 |
第三章 趣味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分析 |
第二节 中职《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课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趣味项目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分析 |
第二节 趣味项目教学设计方案的指导思想 |
第三节 趣味项目教学设计 |
第四节 趣味项目教学实施 |
第五章 趣味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实施 |
第一节 项目教学实施前期准备 |
第二节 趣味项目教学具体实施《AK子弹工艺品加工》 |
第三节 对趣味项目教学法的评价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等职业学校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课教学现状调查(学生版) |
附录二 趣味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中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实验班) |
附录三 教师及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AK子弹工艺品加工》参考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一体化教学案例设计研究——基于数控技术专业零件设计与加工类核心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1 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1.1 课程建设内容局限并且缺乏学科活力 |
1.2 知识体系构建独立并且缺乏多元合力 |
1.3 教研活动开展不足并且缺乏内生动力 |
1.4 人才培养模式传统并且缺乏办学水平 |
2 一体化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 |
2.1 有利于构建专业核心课程间的知识逻辑体系 |
2.2 有利于激发校企合作活力 |
2.3 有利于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
2.4 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3 一体化教学案例设计路径探究 |
3.1 重塑专业知识体系 |
3.2 积极落实课程教法改革 |
3.3 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合作 |
4 采用一体化教学案例的专业课程建设 |
5 结束语 |
(9)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D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社会交换论 |
2.3 人力资本论 |
2.4 协同理论 |
第3章 D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3.1 D校办学基本情况 |
3.2 D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
第4章 D校既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及问题的调查 |
4.1 调查问卷的实施 |
4.2 D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
4.3 D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
第5章 有效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
5.1 创新机制促合作 |
5.2 遴选互补型企业开展合作 |
5.3 校企双元共建师资队伍 |
5.4 强化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 |
5.5 校企合作多元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构思 |
第6章 总结、应用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成果应用与展望 |
6.3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调查问卷(学校卷) |
附录3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企业问卷) |
后记 |
(10)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在线课程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在线学习现状研究 |
1.2.1 在线学习模式的发展 |
1.2.2 在线学习网站交互设计理论研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线 |
2 基础理论研究 |
2.1 行为导向教学理念概述 |
2.1.1 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的发展 |
2.1.2 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的优势 |
2.1.3 行为导向常用教学方法 |
2.2 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的应用研究 |
2.3 在线学习平台的分类 |
2.3.1 在线学习平台的性质分类 |
2.3.2 在线学习平台的模式分类 |
2.3.3 在线学习平台调研分析 |
2.4 交互设计理论概述 |
2.4.1 交互设计概念及应用 |
2.4.2 以目标为导向的交互设计 |
2.5 在线学习平台的交互设计 |
2.5.1 在线学习平台的技术支撑 |
2.5.2 交互设计优化在线学习模式 |
2.5.3 在线学习的未来交互 |
2.6 本章小结 |
3 在线课程网站的用户行为研究 |
3.1 在线学习用户行为研究 |
3.1.1 常用的用户研究方法 |
3.1.2 用户的在线学习行为研究 |
3.2 在线学习用户行为分析 |
3.3 在线课程网站用户分析 |
3.3.1 在线课程网站用户分类 |
3.3.2 在线课程网站用户的需求分析 |
3.3.3 在线课程网站用户的特征分析 |
3.4 在线课程网站用户的交互行为模型 |
3.4.1 用户行为模型概述 |
3.4.2 在线课程网站交互行为的用户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在线课程交互设计 |
4.1 在线课程交互设计因素分析 |
4.1.1 网站信息架构 |
4.1.2 交互界面设计 |
4.1.3 界面可视化元素 |
4.2 在线课程的交互设计原则 |
4.2.1 行为逻辑性原则 |
4.2.2 可体验性原则 |
4.2.3 一致性与标准化原则 |
4.2.4 激励性原则 |
4.3 在线课程网站交互设计的方法 |
4.3.1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
4.3.2 用户需求的等级法 |
4.3.3 视觉极限推敲法 |
4.3.4 模块化划分法 |
4.4 行为导向教学下的交互要素 |
4.4.1 在线学习平台的行为导向教学理念 |
4.4.2 在线学习平台的交互设计应用 |
4.5 设计评价体系及其方法 |
4.5.1 建立设计评价体系 |
4.5.2 评价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5 《现代数控技术》在线课程网站的设计实践 |
5.1 在线课程网站的设计定位 |
5.1.1 目标用户定位 |
5.1.2 目标角色构建 |
5.1.3 使用场景构建及需求分析 |
5.2 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的交互设计体现 |
5.2.1 功能模块 |
5.2.2 信息架构 |
5.2.3 主要功能交互任务流程 |
5.3 关键页面原型设计 |
5.4 关键页面视觉设计 |
5.4.1 局部设计分析 |
5.4.2 整体效果图 |
5.5 可用性测试 |
5.5.1 测试目的 |
5.5.2 测试任务 |
5.5.3 测试实施 |
5.5.4 测试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路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X证书制度下数控技术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架构[J]. 吴海勇,叶海平,王凯君,蔡聪艺,张明建,沈延文.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06)
- [2]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与运行研究[D]. 黄玉卿. 扬州大学, 2021(09)
- [3]产教融合视域下数控实训项目库构建研究[D]. 徐世东.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开发[D]. 古远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D]. 孙竹.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D]. 刘玉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5)
- [7]趣味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加工实训中的应用研究[D]. 于跃函.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8]一体化教学案例设计研究——基于数控技术专业零件设计与加工类核心课程[J]. 张旭,李玉爽,戴晓东,张广祥.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0(02)
- [9]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D校为例[D]. 任江波.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10]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在线课程交互设计研究[D]. 杨宏蕾.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