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护理专业实施护理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论护理专业实施护理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论护理专业实施专科护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文献综述)

闫媛媛[1](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宋莉娟[2](2021)在《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看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医学生是死亡教育的先行者,未来也是与濒死患者接触最多的照护者。医学生获取死亡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仅影响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态度和应对,也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其对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乃至临终患者及家属的生命质量。死亡相关课程是普及性和专业性死亡教育的最有效形式。然而我国死亡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实践极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本课题旨在以医学院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医学院校本科生学情特点为基础,通过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以课程设计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并通过教育实验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从而为我国医学院校死亡教育开展推广提供相应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方法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调查分析:采用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性研究了解上海市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影响路径及各路径的影响效应,构建基于学情背景特点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模型。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目前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从课程目标、性质、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数、教学师资以及课程评价等比较要素进行比较研究。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理论设计课程,以泰勒目标模式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选择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课程目标分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借鉴;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分析结果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进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包括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采用Delphi法专家咨询论证课程的关键要素,最终确定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4.《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评价:采用教育实验方案评价课程效果,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研制实验测评工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单组前后测分析和比较分析,了解两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的课程前后变化及两组间的区别;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改变,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结果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态度得分3.739±0.575。死亡教育态度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形、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对死亡教育的了解共5个外因变量,死亡态度、死亡焦虑以及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共3个中介变量。其中医学生年龄、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死亡态度、死亡焦虑均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直接影响,性别、对死亡教育的了解、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分别通过中介变量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间接影响;另外年龄、死亡态度和死亡焦虑既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路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结果: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实习年级学生,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目标多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设定;课程内容集中于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但各国的侧重点不同;理实融合教学法是死亡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策略,其中临床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是应用最多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学时数与课程内容相一致,各国差异较大;师资队伍以多学科教学团队为主;课程评价以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方式。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计结果: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指导设计形成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包含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课程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维度共计17个项目;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死亡与死亡教育展开,涵盖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3个主题8个章节27项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践14学时。4.《死亡教育》课程实施评价结果:教育实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课程实施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认知、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三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课程实施后:(1)死亡教育相关知识方面,《死亡教育》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大部分项目准确率得分显着高于实验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各项目准确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患者家属的关怀态度维度得分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和实验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应对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实验质性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出8个主题25个亚主题:(1)个体收获与改变方面,包括死亡认知的深入、死亡态度的改变、死亡应对能力的提升、延伸思考共计4个主题11个亚主题。(2)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方面,包括课程的优点、课程存在的不足、自我表现评价、对课程的建议共计4个主题14个亚主题。结论1.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总体持积极和肯定态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从低年级开始,定位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通识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死亡相关背景经历。2.我国死亡教育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情和授课对象学习特点,充分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促进多维课程评价。3.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和学习对象的学情。包含普适性死亡教育和专业性死亡教育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体验式教学的应用。4.死亡教育课程能够改变学生对死亡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学生对课程评价较高,对课程的建议对后续课程的完善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推广提供了参考。

毕亚平[3](2021)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科化培养模式构建 ——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研究生专科化培养现状;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构建MNS研究生专科化培养模式,为护理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方法1.采用网络信息检索法,通过对我国专科护士培养方向调研,了解我国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情况;采用内容分析法,对MNS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了解我国MNS研究生专科化人才培养现状。2.基于MNS研究生专科化培养现状研究结果,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会议法,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分层教育理论为指导,对重庆医科大学的MNS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构建MNS研究生专科化培养模式。结果1.我国专科护士培养方向设置情况共获取了8个护理学会的专科护士培养方向信息,设置了46个专科护士培养方向,各护理学会普遍设置了重症护理、急诊急救护理、手术室护理、血液净化护理、肿瘤护理等专科方向。存在专科护士培养方向名称不统一的问题。2.MNS研究生培养方案内容分析(1)培养目标:38所(76%)高校的培养目标将MNS研究生培养定位为“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31所(62%)高校培养目标中对专科护理知识、专科护理工作能力提出了要求。(2)专科方向:50所高校共设置了61个专科方向,设置危重症护理方向的高校最多,有23所(46%)。其次是设置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肿瘤护理方向的高校,均有18所(36%)。(3)课程设置:专科课程与专科方向对应情况:50所高校中专科课程与专科方向完全对应的有11所(22%),部分对应的有9所(18%),未设置专科课程的有30所(60%)。(4)临床实践:28所(56%)高校采用“基础培养阶段+专科实践阶段”两阶段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其中7所(14%)院校允许有临床经验者可以缩短基础能力培养阶段的时间或直接进入专科阶段培养。10所(20%)高校要求对专科知识和专科护理技能进行考核。(5)带教教师资格:3所(6%)高校对临床带教教师的专科工作资质作出要求,其余高校未提及专科工作能力的要求。(6)学位论文要求:13所(26%)高校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与所选专科方向一致。(7)与专科护士职业资格衔接情况:3所(6%)高校MNS研究生教育与专科护士培训进行了衔接,3所(6%)高校鼓励MNS研究生考取专科护士证。3.MNS研究生专科化培养模式的构建组织召开2轮专家会议,共10位校内外专家参与讨论。对MNS研究生培养方案新增了7个方面的内容、修改了3个方面的内容。根据专家意见和课题组讨论结果,构建了MNS研究生专科化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临床实践、考核评价及授位标准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突出了MNS研究生培养职业化、专科化的特点。结论1.我国专科护士培养方向数量多,需求广泛,但存在专科方向名称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同时,MNS研究生的专科培养方向与专科护士培养方向吻合度低,不利于MNS研究生教育与专科护士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2.MNS培养方案中普遍存在专科培养目标要求不具体,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及考核评价均缺乏专科特色的问题,与MNS“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的总体目标定位存在较大差距,亟需开展MNS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研究构建的MNS研究生专科化培养模式,符合我国MNS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和专科化护理发展需要,可促进MNS院校教育与专科护士职业资格衔接,为护理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陈红[4](2021)在《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期开展干预研究奠定基础。2.评价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干预效果,为叙事教育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丰富国内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方法。[方法]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关怀能力量表(CAI)、自制一般资料情况调查表编制调查问卷,于2019年7月对我校护理学院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2016级共694名护生进行资料收集。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叙事教育干预研究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通过网络查询收集教学素材,以解释性现象学和人性关怀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叙事教育教学程序,通过专家论证最终确立叙事素材和教学方案。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9月~2020年12月选择我校护理学院2018级全日制护理本科大三学生215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入学时学校的随机分组方案,将一大班共108人作为实验组,二大班共107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类型是随机对照实验性研究,以《护理心理学》为教学平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叙事教育进行教学。教学结束,采用关怀能力量表(CAI)、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教学满意度评价、课程成绩、半结构化访谈、反思日记对比分析等质性和量性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叙事教育的干预效果。采用SPSS 25.0对量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olaizzi资料分析法分析质性资料。[结 果]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状:护生的CAI评分为181.70±16.94,显着低于国内外常模分值(P<0.001),关怀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单因素分析结果:CAI得分在参加社会活动情况、与母亲关系、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4个因素的差异上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是否担任职务、与父亲关系、与老师关系3个因素的CA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及与母亲关系。2.叙事教育干预研究(1)专家论证结果: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叙事教育教学程序及方案无修改内容,部分叙事素材需要修改语句和补充内容,最终构建了叙事教育教学6程序及初步建立了符合心理护理教学的素材库。(2)均衡性比较结果:两组护生在一般资料情况、CAI及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的总分和各维度得分的差异上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关怀能力量表(CAI)得分结果:①组间比较:叙事教育干预后,CAI总分和3个分维度的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在总分、理解及勇气维度的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耐心维度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内比较:实验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CAI总分、各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CAI总分和3个分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得分结果:①组间比较:叙事教育干预后,量表总分、八个分维度的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除S3(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维度外,其余7个维度得分、总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5(协助满足基本需要)、S8(帮助解决困难)两个维度的得分、总量表得分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②组内比较:实验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量表的总分、各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量表的总分、S1(灌输信念和希望)、S2(健康教育)、S4(科学解决健康问题)、S6(提供良好环境)、S7(促进情感交流)等5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3个分维度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教学满意度、课程成绩比较:①实验组护生对教学评价中各项条目的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②实验组、对照组的平时成绩为90.64、85.75,得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83、85,综合成绩分别为85.97、85.09,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教学反馈:对实验组护生的半结构化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3个主题: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态度、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评价、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改进意见;任课教师也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出了 3个方面的反馈。(7)反思日记对比分析结果:教学结束后,两组护生的反思日记所表达内容内容均涉及到以下4个主题:意识到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理解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增强同理心;树立职业信念。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护生反思日记的内容还涉及感知和学习人文关怀、对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反思及体会职业价值3个主题。[结论]1.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关怀能力总体水平为中等偏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参加社会活动情况、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与母亲关系,其中前两者对护生的关怀能力有显着影响;其他影响因素为是否担任职务、与父亲及老师关系。2.本研究构建的叙事教育教学6程序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叙事教育对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效果显着,但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发现了需要改进的问题,为今后叙事教育的完善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借鉴意义。

潘燕鸿[5](2020)在《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与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叙事教学法对提升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性,为临床管理者实施相关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现状研究(1)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手术室护士15名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手术室护士实施护理人文关怀的真实体验、感受。运用现象学研究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归纳得出主题和各级亚主题。(2)量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5月-2018年6月就职于福州市三家省级综合性医院及两家市级医院255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参考国内文献基础上,修订编制形成《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调查问卷》。同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8月-2018年9月就诊于福州市三家省级综合性医院及两家市级医院的197名手术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中文版《护士关怀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使用SPSS25.0进行双人录入,正态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2.干预研究选取2020年6月-2020年7月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70名手术室护士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施手术室专科护理人文关怀培训,干预组采用叙事教学法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培训共历时8周,1次/周,每次1小时。两组在培训开始前、结束后填写《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水平调查问卷》、《关怀能力评价量表》、《护士关怀行为评价表》、《共情能力评价表》,并在培训第8周结束后填写《教学活动满意度评估问卷》,干预组在培训后撰写反思日记。收集的资料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正态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等;非正态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Wilcoxon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结果:1.质性研究的结果手术室护士的护理人文关怀体验提炼三个主题:手术室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手术室护理人文关怀的临床实践要素、手术室护士实施护理人文关怀的影响因素。其中内涵有3个亚主题:提供心理、社会、疾病层面的全方位照顾;服务对象拓展至患者家属为关怀服务对象;提供围手术期的持续性关怀。实践要素有3个亚主题:沟通性关怀、个性化关怀、情感性关怀。影响因素有3个亚主题:临床客观因素、护士自身因素、培训教育因素。2.量性研究的结果(1)护士调查1)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总得分128.35±15.57,得分率71.3%,其中人道利他价值观(20.06±2.77,得分率83.6%)、促进情感交流(16.44±2.57,得分率82.2%)、健康教育(22.41±3.61,得分率80.0%)得分率较高;提供良好环境(6.50±3.95,得分率32.5%)、帮助解除困难(10.32±3.56,得分率51.6%)、协助满足基本需求(12.09±1.76,得分率75.6%)得分率较低。2)不同出生地、年龄、工作年限、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婚姻等社会人口学因素,是否接受人文关怀知识教育培训情况,对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均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调查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士关怀行为感知评价的条目总均分5.23±0.74,得分率87.1%。知识和技能维度的条目均分5.39±0.77,得分率89.8%,支持和保证维度的条目均分5.25±0.86,得分率87.5%,尊重和联系维度的条目均分5.14±0.76,得分率85.6%。3.干预研究的结果(1)干预前基线纳入培训对象共70人,完成整个培训共62人,其中干预组33人、对照组29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在一般资料、关怀能力、关怀行为、共情能力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1)组间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关怀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培训后较培训前《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均有显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协助满足基本需求”、“帮助解决困难”、“提供良好环境”三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培训后较培训前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得分均有显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认知”维度得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培训前后量表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提供良好环境”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关怀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培训后干预组组内人文关怀行为得分较培训前有显着提高(P<0.05),对照组组内人文关怀行为得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知识与技能”维度得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共情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三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关怀共情能力存在正相关(r=0.421,P<0.001)。4)干预组的教学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课堂内容满足需求”、“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氛围”、“教学方式”4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反思日记的结果提炼干预组在培训结束后,撰写主题“人文关怀”的反思日记,对人文关怀护理临床实践进行回顾及自我反思。1)手术室人文关怀护理体现在接待患者态度热情、提供语言表达性关怀、重视患者隐私保护、关爱患者家属。2)人文关怀护理中应使用共情技巧及换位思考。3)护士人文关怀护理知识储备不足。4)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群体的职业关怀,让护士“工作并快乐着”。结论:1.手术室护士对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护理人文关怀临床实践要素和影响因素均有一定的体验及认知。但手术室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仅处于中等水平,尚待提高。不同出生地、年龄、工作年限、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婚姻等社会人口学因素、接受的人文关怀知识教育培训情况、手术室的工作时限、工作压力、手术室人力资源等均是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的能力和实施关怀行为的影响因素。2.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士的操作性行为(注射、技能等方面)的关怀度评价较高;而手术室护士的表达性行为(情感的倾诉、陪伴等)的关怀度评价较低。3.叙事教学法在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的培训教学中具有可行性,能够促进人文关怀能力、关怀行为和共情能力水平的提高。

袁美玲[6](2020)在《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文中指出目的以能力结局—行为评估(The Competency Outcome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odel,COPA)模型为指导,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相互衔接的培养思路融入到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旨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体现ICU专科特色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方法1.文献回顾: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查阅国内外医学高校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国家相关文件政策,了解新入职护士培训及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现状,根据文献回顾结果拟定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初稿。2.半结构访谈:课题组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ICU专科护理相关领域的6位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结束后修订函询问卷,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3.德尔菲专家函询:从全国选取30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函询,请专家按Likert5级评分法对各条目进行重要性评分。指标删除标准为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3.5、变异系数>0.25,结合课题组讨论意见进行修改或删除。4.统计学方法:函询专家一般资料用率、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研究可靠性用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协调系数表示;条目重要程度用均数±标准差、权重值表示。结果1.文献回顾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268篇文献,依据相关程度将文献分为两组:一组是非直接相关文献(78篇),这组文献主要包括培养现状、对策及发展建议,旨在了解目前MNS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本研究建立科学可行的MNS培养方案奠定基础。另一组是直接相关文献(190篇),主要围绕MNS培养内容探索,包括培养模式、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及与新入职护士培训并轨等内容。2.半结构访谈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共确定了包括MNS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有效衔接可行性及衔接后ICU方向MNS培养策略两大主题。3.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来自12个省份的25位专家完成了两轮专家函询。专家年龄为(49.56±7.56)岁,参加工作年限为(28.32±8.93)年。两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3.33%和89.29%,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1,两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17(P<0.001)和0.206(P<0.001)。4.指标修改结果:第一轮专家函询指标共174项,共有12名专家提出35条修改建议。按照本研究的指标纳入排除标准,本轮共增加指标29项,删除指标4项,修改指标12项;第二轮专家函询指标共199项,共有3名专家提出5条修改建议。修改指标4项,增加指标1项。最终形成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总体时间安排、临床实践内容、过程考核及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6部分在内的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结论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家积极性及权威程度较高,构建的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科学性,可为我国新入职护士培训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

崔晓红[7](2020)在《骨科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初步构建》文中提出目的:以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及骨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为框架,参考国内外骨科专科护理教育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法,初步构建骨科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骨科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参考。方法:1.运用文献分析法,查阅国内外关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及骨科专科护理教育等相关文献及教材,初步拟定骨科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专家函询问卷。2.运用半结构访谈法,对骨科护理专家、骨科医疗专家、护理教育专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及骨科患者进行访谈,完善初步拟定的专家函询问卷。3.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对骨科专科护士、骨科护理专家、骨科医疗专家、护理教育专家及护理管理专家进行函询。综合指标纳入标准(重要性赋值均数Mj>3.5,变异系数CV<0.2,满分率Kj>20%)及专家意见,经课题组成员讨论后,确定骨科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4.使用Excel 2010和SPSS 20.0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函询专家一般资料用例数及构成比表示,分别用有效问卷回收率、权威系数Cr描述函询专家的积极性及权威性。专家的协调性用肯德尔协调系数W表示。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用重要性赋值Mj、变异系数CV、满分率Kj表示。通过比例分配法计算出了一二级指标的权重值。结果:1、本研究两轮专家函询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3.33%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和0.88,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306和0.363。2、对两轮专家函询结果进行整理,最终构建出骨科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包含3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96个三级指标。3、本研究通过比例分配法计算出了3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的权重。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培养目标:0.3415,培养方法:0.3217,培养要求及考核:0.3368。结论:1、本研究所选函询专家积极性好,权威程度高,协调程度也较高,所得结果真实可靠。2、本研究构建出的骨科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较为具体,可为我国高等护理院校培养骨科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参考。

赵敬[8](2020)在《概念式教学方案在本科护生安宁疗护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文献回顾、问卷调查以及质性访谈的方式,全面了解本科护生的安宁疗护能力以及对安宁疗护培养的期待;2.构建符合我国护理教育现状的本科护生安宁疗护概念式教学方案,并开展实践研究和效果评价。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本科护生安宁疗护能力现状以及培养期待研究第一阶段 本科护生安宁疗护能力现状调查①本科护生安宁疗护能力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研究团队成员查阅国内外本科护生安宁疗护能力相关文献,初步构建本科护生安宁疗护能力问卷的条目池,并通过专家小组会议、认知性访谈以及预调查等进一步修订问卷的内容。便利选取198符合纳入标准的本科护生,采用临界比值法、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项目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及重测信度检验问卷信度。②本科实习护生安宁疗护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本科护生安宁疗护能力问卷为调查工具,便利选取6所院校的296名本科大四护生进行调查,以全面了解其安宁疗护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本研究中概念式教学方案的设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第二阶段 本科护生的安宁疗护能力培养期待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7名安宁疗护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对本科护生安宁疗护能力培训的看法及期待,并进一步补充概念式教学方案的内容。第二部分:本科护生安宁疗护概念式教学方案的构建和实施在前期文献回顾、现状调查和访谈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确定本科护生安宁疗护概念式教学方案的初稿,并选取8名相关领域专家对教学方案进行论证并通过预试验进一步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采取自愿原则招募某高校本科大三护生,并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护生参与常态化教学、网络互动以及安宁疗护概念式教学,对照组护生仅参加常态化教学和网络互动。在干预前后采用本科护生安宁疗护能力问卷、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进行调查,并评价干预的效果。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参与本研究的部分护生进行访谈,充分了解护生参与安宁疗护培训的收获、体验。结果第一部分:1.①经过专家小组会议、认知性访谈等,最终修订后的问卷共包括16个条目。预调查发现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16,初步显示信度良好。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各条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处于0.652~0.828,问卷的I-CVI为0.83~1.00,S-CVI为0.96。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共产生3个特征根>1的共因子,即有效的照护技能、文化及伦理价值观、跨专业团队合作,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0.737%。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2,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依次为0.890、0.858、0.840。间隔2周进行重测,重测信度为0.793,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813-0.854。②本科实习护生的安宁疗护能力得分为(41.52±9.59)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有效的照护技能得分为(14.48±3.91)分、文化及伦理价值观得分为(15.49±3.34)分、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为(11.55±2.96)分。生源地、是否照护过危重患者、是否参加过安宁疗护相关培训是本科实习护生安宁疗护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2.通过分析专家对本科护生安宁疗护能力培养期待,共提炼出两大主题和八个亚主题:本科护生应具备的安宁疗护能力(能够树立科学的死亡态度、具备安宁疗护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初步解决安宁疗护领域的实际问题)、本科护生安宁疗护教学的期待(以培养护生的安宁疗护实践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以护教协同为师资团队特点、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为途径、以安宁疗护服务需求为教学依据、采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评价方式)。第二部分:1.结合前期的研究结果初步构建教学方案,并经8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论证以及预试验最终形成的本科护生安宁疗护概念式教学方案包括内涵与发展、生死认知与教育、角色职责与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症状评估与管理、灵性需求与照护、心理需求与照护、家庭与社会支持、伦理与道德困境9个教学主题,16个核心概念以及相关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等。2.干预前两组护生基线资料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为期9周的概念式教学结束后,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干预组护生的安宁疗护能力总分、有效的照护技能和文化及伦理价值观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护生在死亡恐惧、死亡逃避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生在自然接受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趋近接受、逃离接受维度两组护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文献回顾、现状调查、质性访谈以及专家论证等最终构建的本科护生安宁疗护概念式教学方案,有助于帮助本科护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提高护生的安宁疗护能力和职业认同感,并促使护生主动构建安宁疗护的知识体系,可为我国护理专业安宁疗护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实践思路和参考依据。

张娟[9](2020)在《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及不同培训模式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查阅文献、横断面调查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一套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并将该培训方案应用于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养中,比较基于“钉钉App”线上联合线下培训模式和传统教学方式对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训效果,以探索“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下借助移动智能平台的教学方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方法1.初拟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了解某省363名肿瘤科护士对灵性和灵性照护的认知状况、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和灵性照护能力现状,分析横断面调查结果,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学时和培训方法4个方面初拟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2.制定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根据德尔菲专家函询原则,对省内外15名专家实施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并分析函询结果,从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协调程度和专家意见集中程度4个方面判断函询结果的可行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完善培训方案后形成最终培训方案。3.“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下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养:选取某省某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72名肿瘤科护士作为培训对象。按病区相邻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名护士,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实施面授教学,观察组采用基于“钉钉App”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在每组培训前后分别评价2组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认知状况、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和灵性照护能力现状,比较两种教学方式的培训效果,以探索“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下借助移动智能平台的教学方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结果1.横断面调查结果:363名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得分为(93.11±17.83),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得分为(105.52±17.02),灵性照护能力得分为(68.79±21.11),整体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因此,急需对肿瘤科护士的灵性照护能力给予系统化培训。2.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参与函询的15名专家平均年龄为(45.62±5.93)岁,副高及以上职称占76.60%,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00.00%;2轮专家函询分别发放15份函询表且全部收回,回收率均为100.00%,第1轮和第2轮专家函询表中分别有15名和6名专家提出意见;2轮专家函询的权威程度分别为0.884和0.774,专家的权威性较高;2轮专家函询时的Kendall’s W为0.327和0.494,表明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较高。从2轮专家函询的结果来判断本研究构建的培训方案具有一定可行性、可靠性和科学性。3.“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下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养结果:(1)最终对照组32名肿瘤科护士,观察组36名肿瘤科护士完成全部培训课程,2组护士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最高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带教情况、是否为宗教信仰者、是否接受过灵性照护教育或相关培训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肿瘤科护士培训前的组间比较:2组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得分(t=-0.916,P=0.376)、对临终关怀态度的得分(t=-0.352,P=0.726)和灵性照护能力的得分(t=0.078,P=0.09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肿瘤科护士培训前后的组内培训效果比较:观察组培训后灵性照护认知的量表总分、临终关怀态度的量表总分和灵性照护能力的量表总分与培训前相比差异显着(t=21.604,P<0.05)、(t=28.825,P<0.05)、(t=11.162,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培训后灵性照护认知的量表总分、临终关怀态度的量表总分和灵性照护能力的量表总分与培训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组肿瘤科护士培训后的组间效果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培训后灵性照护认知、临终关怀态度和灵性照护能力的量表总分均较培训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科护士对灵性和灵性照护的认知状况、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和灵性照护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需要进行系统化培训以提升其灵性照护能力。本课题构建的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实用性,该培训方案能够加强肿瘤科护士对灵性和灵性照护的认知,显着改善其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和提升其灵性照护能力。基于“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的线上联合线下培训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传统教学方式可满足肿瘤科护士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能培养出符合教学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是临床护士培训学习的一种高效便捷手段。

王丽婷[10](2020)在《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国内家庭护理需求激增而家庭护士岗位未专职化的背景,通过探讨护士胜任家庭护理工作所需的能力指标,构建一套客观的胜任力模式,可作为定量评价护士从事家庭护理工作胜任力水平的评估工具,并为医疗机构后续任用考核家庭护士及开展教育培训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检索分析国内120篇与家庭护理相关的文献,从中提取并归纳家庭护士所需胜任力的关键条目;2.半结构访谈:采用滚雪球抽样法选取南昌市2所三级综合医院的护士和护士长共12名进行胜任家庭护理工作能力期望的访谈,对胜任力条目进行补充;3.专家函询:以前期形成的胜任力条目为基础设计专家函询问卷,共选择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和医院管理四个领域的16名专家进行函询,根据两轮函询结果删除、修改和增加胜任力条目;4.问卷调查:以专家函询后的胜任力框架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南昌市2所三级综合医院177名护士和28名护理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采用满分率和界值法进一步筛选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最终的胜任力维度,并对模式进行信效度检验,最终构建出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结果:1.文献分析和半结构访谈结果:通过文献提取出入户前准备、入户中实施和入户后反馈三个模块的32个条目;在对访谈资料逐字稿的分析后,提炼出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评估、专业、规划管理、人际交往、协调合作和安全防护8大胜任能力主题;两者间的结果相互整合初拟出32个胜任力条目。2.专家函询结果:专家在两轮函询中的积极性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757,两轮函询中条目重要性的Kendall?s W值分别为0.332和0.304,可行性的Kendall?s W值分别为0.368和0.332,经χ2检验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两轮专家函询后删除4个条目,新增2个条目,修改8个条目。3.问卷调查结果:经满分率、均数和变异系数界值法分析后删除4个胜任力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入户前准备模块形成3个维度,入户中实施模块形成5个维度,入户后总结模块形成1个维度,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4.978%、76.764%和72.713%;问卷的I-CVI在0.8131.000间,S-CVI/Ave为0.983;问卷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08,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0.6840.878之间。最终形成的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共包括3个模块,9个维度,26个胜任力条目。结论: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和问卷筛查后,本研究构建出的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主要包括3大模块,9个维度和26个条目;并通过项目分析、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信度分析等指标,证实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较好,其结果基本可取。

二、论护理专业实施专科护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护理专业实施专科护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造口适应意义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2 理论基础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2.2 行动研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5 概念界定
    6 研究内容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6.2 研究步骤
        6.3 研究方法
    7 伦理问题
    8 质量控制过程
        8.1 方法控制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参与者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过程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5 讨论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6 反思评价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过程
        3.1 确定研究主题
        3.2 文献检索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3.4 数据评估
        3.5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5 反思评价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对象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5 研究结果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6 讨论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7 反思评价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收集数据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资料
        3.2 个案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5 反思评价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1 讨论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2 未来建议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现状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第五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实验研究
    一、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验课程实施
    三、实验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讨论
第六部分 讨论
    一、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考
    二、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建议
    三、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推广价值
小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思考
附录一 《死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二 《死亡教育》课程前后测问卷(节选)
附录三 关于《死亡教育》课程访谈的知情同意书
综述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3)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科化培养模式构建 ——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图
    五、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二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科化培养现状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科化培养模式构建——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全文总结
    一、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护士培养衔接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相关概念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研究理论基础
    5 研究内容和目的
    6 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
    技术路线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叙事教育干预研究
    技术路线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叙事教育在我国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问题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相关概念
    6 理论基础
    7 研究技术路线图
    8 科研伦理
第一部分 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研究
    一、手术室护士实施护理人文关怀相关体验的质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二、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量性调查(护士角度)
        1 研究对象
        2 调查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三、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行为的量性调查(患者角度)
        1 研究对象
        2 调查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叙事教学在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培训的应用效果研究
    1 研究对象
    2 干预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2 研究创新点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未来研究的方向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手术室护士访谈提纲
    附录二 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三 护士关怀行为量表
    附录四 关怀能力评价量表
    附录五 共情能力量表
    附录六 教学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七 “手术室护士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八 反思日记(节选)“白衣天使”为什么去关怀
    附录九 叙事教学活动节选
综述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5 质量控制
结果
    1 文献研究结果
    2 半结构访谈结果
    3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讨论
    1 ICU方向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2 ICU 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衔接方案指标分析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7)骨科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2.1 成立课题小组
    2.2 文献研究法
    2.3 半结构访谈法
    2.4 确定专家函询问卷
    2.5 讨论
3 构建骨科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
    3.1 德尔菲函询的实施
    3.2 德尔菲函询结果
    3.3 函询条目权重设置
    3.4 讨论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个人简历

(8)概念式教学方案在本科护生安宁疗护培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本科护生安宁疗护能力现状以及培养期待研究
    第一阶段 本科护生安宁疗护能力现状调查
        1 本科护生安宁疗护能力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2 本科实习护生安宁疗护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分析
        2.6 结果
        2.7 讨论
        2.8 小结
    第二阶段 本科护生安宁疗护能力培养期待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本科护生安宁疗护概念式教学方案的构建和实施
    1 概念式教学方案初稿的设计过程
    2 专家论证概念式教学方案
    3 预试验
    4 施测稿的正式运行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模拟教学在本科护生安宁疗护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及不同培训模式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安宁疗护
        1.1.2 安宁疗护中的全人护理理念
        1.1.3 肿瘤患者的灵性、灵性需求和灵性照护
        1.1.4 肿瘤科护士在灵性照护中的角色和地位
        1.1.5 灵性照护教育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灵性照护培训的发展历程和课程设置
        1.2.2 护理人员灵性照护能力不足且缺乏相关培训
        1.2.3 安宁疗护中的灵性照护培训
        1.2.4 “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
    1.3 国外研究现状
        1.3.1 护理人员灵性照护教育已成体系
        1.3.2 灵性照护教育的发展历程
        1.3.3 灵性照护教育的教学方案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初拟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
    2.1 调查对象
    2.2 计算样本量
    2.3 调查工具
    2.4 收集数据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
    2.7 研究结果
        2.7.1 肿瘤科护士基本信息
        2.7.2 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得分
        2.7.3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得分
        2.7.4 肿瘤科护士的灵性照护能力得分
    2.8 讨论
        2.8.1 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现状
        2.8.2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现状
        2.8.3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现状
第3章 制定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
    3.1 函询专家
    3.2 制定专家函询表
    3.3 函询过程
    3.4 函询结果的分析方法
    3.5 函询专家基本信息
    3.6 函询结果
        3.6.1 专家积极系数
        3.6.2 专家权威程度
        3.6.3 专家协调程度
        3.6.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第4章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养
    4.1 培训对象
    4.2 分组方法
    4.3 计算样本量
    4.4 干预方法
        4.4.1 组建研究小组
        4.4.2 对照组干预方法
        4.4.3 观察组干预方法
    4.5 观察指标
    4.6 质量控制
    4.7 知情同意
    4.8 统计学方法
    4.9 结果
        4.9.1 肿瘤科护士基本信息
        4.9.2 观察组应用“钉钉App”的线上学习情况
        4.9.3 两组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认知的培训结果
        4.9.4 两组肿瘤科护士对临终关怀态度的培训结果
        4.9.5 两组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训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构建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必要性
    5.2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科学性
    5.3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实用性
    5.4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有效性
        5.4.1 基于“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可增强培训效果,提升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水平
        5.4.2 基于“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可增强培训效果,改善肿瘤科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
        5.4.3 基于“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可增强培训效果,提升肿瘤科护士的灵性照护能力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局限性
    6.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调查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 C 中文版灵性培训前后量表
附录 D 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量表
附录 E 护士灵性照护能力量表
附录 F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专家函询(第一轮)
附录 G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专家函询(第二轮)
附录 H 灵性照护能力培训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10)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家庭护士的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家庭护士现状
        1.2.2 国内家庭护士现状
    1.3 国内外家庭护士胜任力现状
        1.3.1 国外家庭护士胜任力现状
        1.3.2 国内家庭护士胜任力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家庭护理
        1.4.2 家庭护士
        1.4.3 护士胜任力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文献分析
        2.1.1 成立课题小组
        2.1.2 内容分析法
    2.2 半结构访谈
        2.2.1 选取访谈对象
        2.2.2 拟定预访谈提纲
        2.2.3 正式访谈
        2.2.4 资料分析方法
    2.3 德尔菲法筛选胜任力条目
        2.3.1 确定专家
        2.3.2 进行两轮专家函询
        2.3.3 统计学分析
    2.4 问卷调查筛选胜任力条目
        2.4.1 调查工具
        2.4.2 调查对象
        2.4.3 预调查
        2.4.4 调查实施
        2.4.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初步构建
    3.1 文献分析结果
        3.1.1 预试的评判信度
        3.1.2 内容分析结果
    3.2 半结构访谈结果
        3.2.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3.2.2 家庭护理的工作内容
        3.2.3 家庭护理胜任力条目主题
        3.2.4 与家庭护理工作相关的其他主题
第4章 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4.1 专家函询结果
        4.1.1 专家一般资料
        4.1.2 专家积极性
        4.1.3 专家的权威程度
        4.1.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1.5 胜任力条目的筛选与确定
    4.2 预调查结果分析问卷的信效度
        4.2.1 内容效度
        4.2.2 信度
    4.3 问卷调查筛选胜任力条目结果
        4.3.1 问卷回收情况
        4.3.2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4.3.3 胜任力条目筛选
    4.4 不同人口学资料的胜任力条目评分结果
        4.4.1 不同职位的家庭护理胜任力条目评分结果
        4.4.2 不同家庭护理工作经历的护士胜任力条目评分结果
    4.5 胜任力模式的信效度检验
        4.5.1 项目分析
        4.5.2 探索性因子分析模式的结构效度
        4.5.3 克朗巴哈系数分析模式的内在信度
第5章 讨论
    5.1 构建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意义
    5.2 胜任力模块内容构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5.2.1 胜任力模块内容构建的科学性
        5.2.2 胜任力模块内容构建的可靠性
    5.3 胜任力条目筛选结果的讨论
        5.3.1 专家函询筛选胜任力条目结果的讨论
        5.3.2 问卷调查筛选胜任力条目结果的讨论
    5.4 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讨论
        5.4.1 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特点
        5.4.2 以医院为主导的胜任力模式内容的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局限性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论护理专业实施专科护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 宋莉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科化培养模式构建 ——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D]. 毕亚平.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D]. 陈红.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与干预研究[D]. 潘燕鸿. 福建医科大学, 2020(02)
  • [6]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D]. 袁美玲. 青岛大学, 2020(01)
  • [7]骨科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初步构建[D]. 崔晓红.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8]概念式教学方案在本科护生安宁疗护培训中的应用研究[D]. 赵敬. 郑州大学, 2020(02)
  • [9]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及不同培训模式的效果比较[D]. 张娟. 南昌大学, 2020(08)
  • [10]以医院为主导的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式的构建[D]. 王丽婷. 南昌大学, 2020(08)

标签:;  ;  ;  

论护理专业实施护理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