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担保工作独具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彭一玻[1](2021)在《内蒙古农牧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信贷担保模式设计研究》文中提出
张晗[2](2021)在《江州农商银行市场竞争战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行已从简单的“金融业”,逐渐变身为多功能的“服务业”,“金融业”的地位降至“服务业”,迫使银行跨界改变自身,商业银行间的激烈竞争角逐,也迫使江州农村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无法依赖传统的经营模式,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寻找顺应市场变化的新方法。近几年来,第三方金融机构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步伐,逐渐进入柴桑区人民的视角,使江州农商银行的基础客户越来越少,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客户呈现持续性下降态势,农村网点的业务量也随之减少,农商行的整体情况每况愈下。当前情形已经对农商银行的存在产生了威胁,发展根基受到了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农商银行的存在和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实现减少客户地流失、稳住江州农商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无论是实现市场竞争战略还是促进农商银行的业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充分整理和归纳了现有的国内外关于市场竞争战略的文献资料和理论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江州农商行的发展现状以及市场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及分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SWOT分析法对江州农商银行竞争战略展开分析,研究首先从江州农商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开始,其次是江州农商银行的市场竞争战略目标规划,在目标规划中看到江州农商银行的市场竞争战略定位和市场竞争战略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一步步将江州农商银行市场竞争愿景描述出来,再次是通过分析江州农商银行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接着根据SWOT分析法得出江州农商银行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最后确定了江州农商银行总体竞争战略目标,以及市场竞争战略的优化选择为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通过优化江州农商银行市场竞争战略,江州农商银行决定从引进优质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以及健全产品种类四个方面进行竞争战略优化,这不仅有利于江州祛除陈规陋习、加强创新、完善机制,还能进而提升江州农商银行市场地位,提高市场份额,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近年来的文献资料大多都是研究国有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战略,地方中小银行的市场竞争战略分析研究较少。分析江州农商银行市场竞争战略,可以增加中小银行市场竞争战略研究资料,抛砖引玉,完善银行业市场竞争战略优化框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李凯[3](2021)在《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物权法》规定的浮动抵押制度不仅是大陆法系吸收英美法系制度的成果,而且也是民法商法化的典型,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我国缺乏关于浮动抵押受偿顺位规则的制度安排,这一立法漏洞使得浮动抵押的整体制度价值大打折扣,应借鉴外国立法并结合浮动抵押的特性,基于浮动抵押的安全与效率的双重价值诉求,完善我国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浮动抵押制度实践中发生权利竞合时的受偿顺位出发,分析以下问题:浮动抵押权与固定担保物权之间的受偿顺位问题;浮动抵押财产“流出”时,浮动抵押权与抵押财产买受人取得的所有权之间的受偿顺位以及存在限制性担保条款时,浮动抵押权的受偿顺位问题。本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的整体概述。主要简要介绍浮动抵押制度的起源,特征以及界定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的重要意义。指出浮动抵押人的自由处分权是浮动抵押的本质特征。《民法典》第404条将其扩张至动产抵押权领域不甚合理。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浮动抵押受偿顺位规则的检视。首先交代了浮动抵押在我国的立法沿革,言明我国浮动抵押受偿顺位规则的立法现状和司法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浮动抵押受偿顺位规则存在不足:存在固定担保物权时的受偿顺位不明、存在正常经营活动买受人时的受偿顺位难以界定、存在限制性担保条款时的受偿顺位未被明确以及作为受偿顺位基础制度的浮动抵押登记制度存在缺陷。第三部分主要是对针对我国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域外经验的考察借鉴,以期对我国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之完善有所裨益,尤其着眼于对“美式浮动抵押”和“英式浮动抵押”经验之借鉴。第四部分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首先,明确浮动抵押权和固定担保权之间的受偿顺位,在考虑如下因素的基础上对二者优先顺位作出特殊安排:其一,浮动抵押财产“结晶”与否;其二,在上述基础上,考虑担保物权公示与否以及先后顺序。其次,界定浮动抵押权与动产买受人所有权之间的权利顺位,明确买受人优先于浮动抵押权的“正常经营活动”范围。此外,针对存在限制性担保条款时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应当明确承认经登记的限制性担保条款享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但须对其适用范围作出限制。最后,作为浮动抵押受偿顺位规则的制度基础,浮动抵押登记制度应当在现行立法基础上增设抵押财产确认登记制度。
汪雷,王佳佳[4](2020)在《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障碍与路径选择——基于安徽黄山供销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考察》文中认为黄山市供销合作社借鉴商业金融机构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创造性地实行"两级控股,双向参股"的股权结构,形成了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中独具特色的"黄山模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如何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合适的、优质的金融服务,以更好地促进"三农"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家积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鼓励支持商
翟若莼[5](2020)在《JS分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已经在目前的企业管理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体现在不同供应链链条上的企业之间形成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有经营周转困难的情况,希望能得到资金支持。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及时进行金融创新,配套制定出一系列能够满足供应链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扶持企业更好经营的同时,也能促进整个供应链更健康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来说,供应链融资业务不仅可以围绕核心企业辐射上下游企业以提供融资支持,维持整条供应链的稳定及效率,让上下游中小企业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另外,商业银行还可以以此拓宽获客渠道,实现多点开花,获取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让风险更可控。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影响较大,需要尽快完善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体系。本文以JS分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为研究对象,以商业银行融资理论为基础,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析了 JS分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结合本人在JS分行参与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实践经验,从营销思路、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共享合作、信息化、创新产品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贴合JS分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助于促进JS分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张延雷[6](2020)在《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扶贫作为一种政府脱贫减贫的手段,在脱贫攻坚阶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扶贫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现阶段各商业银行都充分发挥自身各项优势,积极参与到金融扶贫的实践工作中去,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而且形成了多样化的扶贫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政府及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对促进和鼓励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做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内在运行规律,对于我国现阶段金融扶贫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DE农行作为研究对象,对金融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商业银行金融扶贫作用机制和路径方面入手,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致贫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金融排斥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为商业银行金融扶贫问整理出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对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的背景、人员及组织框架、产品及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中面临的客户基础薄弱、业务发展方式较为传统、金融扶贫渠道建设能力较弱等问题。通过SWOT分析,结合DE农行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和DE县产业结构特点,提出金融扶贫业务提升的措施,确立了优化客户结构、风险缓释物的多元化、业务转型发展、推动金融创新、渠道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措施提升金融扶贫水平,并由此提出资源配置、政策制度、专业扶贫方案、专项考评与统计监测、业务流程优化等保障措施支持金融扶贫业务的提升。通过本文对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研究,有助于农业银行DE县支行能够以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为DE县贫困人口的脱贫提供支持,推动DE县域内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县域地区商业银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闫国倩[7](2020)在《我国专利质押融资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制度基础和法制保障。“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由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战略机遇期,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对于进一步加快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发展压力增大,资金问题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开展专利质押融资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内容,能够提升专利运用水平,拓宽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有积极作用,因此获得了高度的重视。近年来,政府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专利质押融资业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业务开展中,专利担保能力较弱、专利价值评估难度大、融资程序较为繁琐、专利处置存在困难及银企信息对接不畅等制约因素迟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专利质押融资成为社会各界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专利和专利质押融资等核心概念界定入手,梳理涉及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合作博弈理论,整体上分析了我国专利质押融资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着重分析了我国开展专利质押融资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在深入分析武汉博昇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专利质押融资案例,借鉴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专利质押融资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升专利转化率、规范交易市场、建立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加强专利质押融资知识培训、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专利质押融资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开展专利质押融资进行分析,在以往研究中几乎没有。本文认为我国开展专利质押融资的优势有:政策环境持续向好、国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总量较大、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高速增长;劣势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尚未形成、专利转化率不高;面临的机遇有:“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金融科技推动服务创新;挑战有:国外专利质押融资竞争力较强带来的挑战,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以及自由化带来的挑战。
王浩赟[8](2020)在《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发展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设工程担保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手段之一应合理推广应用,在工程担保市场成熟的国家地区已广泛应用。我国引入工程担保制度以来,从部门规章和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相继出台的政策文件来看,大力推行的工程担保结构设计主要有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履约担保、付款担保、业主支付担保、质量保证金担保、农民工工资支付担保等。由于建设工程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差异,市场资源配置和统筹秩序力量差异,我国逐步推行的建设工程担保制度还应进一步完善,优化建设工程市场诚信主体,提升建设工程市场诚信竞争。本文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书籍及主要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美国、英国、FICID合同范本、《世行采购指南》等主要成熟的工程担保结构设计为研究比较对象:第一:采用横向比对方法针对我国工程担保结构设计合理性,进而重新构建适应我国目前建筑业的基本工程担保结构设计和辅助担保结构设计两部分;构建工程担保方式和担保保额设计合理性,是否满足当前建设工程担保市场主体需求。第二:采用纵向比对方法针对我国工程担保发展历程合理划分发展阶段,研究不同阶段我国工程担保结构设计、担保方式和担保保额完善演化;第三:通过实践案例及相应学术研究,归纳我国目前建设工程担保完善实施过程存在主要问题,分析其产生根源并给予解决建议。本文主要结论:通过以上内容梳理,我国工程担保结构设计应逐渐建立以“投标担保+履约担保+付款担保”为核心的基本结构,并辅以“维修担保”逐渐替代质量保证金和工程修复费用的辅助结构;建设工程担保方式以银行保函、建设工程担保公司保函和保险公司保险单等主要保函为主,建设工程担保保额根据我国市场结构,以基本担保结构设计逐渐向高保额担保模式过渡,加强落实建设工程担保制度及完善实践过程中问题。切实完善工程担保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可有效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合同履约水平、保障合同主体各方利益,促进和完善建设工程担保制度有利于我国工程担保市场发展、有利于工程担保人业务发展,进一步促进建设工程市场和工程担保市场诚信机制。
邢晓东[9](2019)在《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文中指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而言,究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金融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即什么样的金融体制、金融市场和发展思路能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经济学家观点各异。Lucas(1988)认为,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经济学家们夸大了。而鉴于当今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现状,我们已经无法忽视金融体系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唯一源泉。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越发受到学者关注,更多研究集中到如何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上。从现有研究成果看,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形成定论,King和Levine(1993)认为两者有显着的正向关系,Rioja和Valev(2004)则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的关系。笔者认为,金融发展要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必须要考虑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支持和激励。早在1912年,Schumpeter就提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而金融的本质或者说核心功能就是筛选和支持企业家,为企业家创业创新提供资金,帮助企业家配置生产要素,实现“革命性”变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大量学者研究认为: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可以克服流动性和市场摩擦,打破原有财富积累的局面,激发企业家创业和创新,从而促进新企业数量增长和自我雇佣率提高,并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他们发现,企业家对于就业机会的创造贡献最大(Beck,2000;Maksimovic,2000;Levine,2008;Demirgü?-Kunt、Levine,2010;Szabo,2012),这一点正在当今中国各层面、各区域的发展现实中得到不断验证。从2011年起,中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开始超过国有单位,之后这一差距便逐步扩大差距。2011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6704万,首次低于私营企业的6912万,到了2017年,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减少到6064万,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却快速增长到13327万。Dabla-Norris(2010)等人还发现,金融通过支持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能助推新技术、新工艺更快转化运用于生产过程。Ayyagari(2007)等人认为金融支持的可得性会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显着正向影响,而且更加宽松的金融环境会明显改善私营企业的创新能力。结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发展越是支持企业家创业创新,就越能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更能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本论文共分6章。第1章,绪论,提出问题;第2章,文献综述;第3章,论述中国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第4章,对中国企业家精神受到融资约束进行事实描述和实证分析;第5章,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第6章,总结并提出对策建议;附录,介绍国外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践和启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论证和检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和全要素生产率三者的关系。在理论层面,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出发点,提出金融发展通过支持企业家精神从而促进TFP增长的基本假说。同时,论证民营企业作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更能代表中国企业家精神。在实证层面,采用2006—2016年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汇总形成区域数据,通过对比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企业家精神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验证金融发展水平高、企业家精神相对活跃的区域,金融发展通过支持企业家精神能更好地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及实证结果,立足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提出对策建议,供相关方面参考。
韩伟[10](2019)在《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法调整》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的物流行业已经进入了“第三方物流”时代,第三方物流是一体化、系统化、个性化的新型商业服务模式,起源于企业物流业务的外包需求。然而与西方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不同,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仍处于起步期,不仅理论与实务对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认识,立法对第三方物流的调整也表现出碎片化、立法层级低、针对性不强的缺陷。从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法律调整出发,由于第三方物流合同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复合性、信息性、程式性与专属性属于商事合同,且民、商法调整在基本原则、主体规则、行为规则、责任规则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对第三方物流合同的调整应当由商法完成。围绕合同的要素以及不同阶段进行分析,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事特殊性及与其相关的现行法所存在的局限性和法律完善需求昭然若揭。第一是第三方物流合同订立的商事特殊性。与一般民事合同不同,第三方物流合同的订立方式主要是竞争缔约和附和缔约。其中竞争缔约是以竞争方式订立第三方物流合同,第三方物流合同的竞争缔约主要采取的是招标与投标方式,对此《合同法》以及《招标投标法》的规则都无法满足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法调整需求。附和缔约是以格式条款订立第三方物流合同,对此,《合同法》在格式合同使用人、格式合同缔约过程与结果、“格式之战”等规定上都存在不足。第二是第三方物流合同履行的商事特殊性。第三方物流合同基本上都是涉他合同,且往往既是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又是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对于这类合同,检验、履行标准不一致时应当如何处理,以及不同的第三人之间是否存在合同义务,当前立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第三是第三方物流合同变更与转让的商事特殊性。由于第三方物流合同具有开放性与继续性的特点,所以对于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完善,立法应当从提高效率和尊重商业判断两方面入手。第四是第三方物流合同的解除的商事特殊性。第三方物流合同的解除与一般民事合同存在诸多共性,但是在预告解除、任意解除与非任意解除等规则方面,第三方物流合同需要与一般民事合同相区别,尤其是任意解除制度,该制度在第三方物流合同之中应当被限制适用。第五是第三方物流合同终止的商事特殊性。第三方物流合同的终止需要重点解决交易习惯与民事一般法存在冲突时的法律适用问题,同时关注交互计算规则的适用。第六是第三方物流合同责任的商事特殊性。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从归责原则、责任制度形式、赔偿范围、责任赔偿限制到责任期间都存在商事特殊性,第三方物流合同的责任体系是独立的商事责任体系。对于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规范的完善问题,理论上存在制定单独的《第三方物流法》、对现有法律规范逐一完善、在《合同法》中将第三方物流合同有名化三种立场,其中将第三方物流合同有名化应当是最佳选择。从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事特殊性出发,第三方物流合同有名化的具体方案应当包括规范概念的选择与界定、合同主体的法律地位条款、与合同订立有关的条款、与合同履行有关的条款、与合同变更与转让有关的条款、与合同解除有关的条款、与合同终止有关的条款、与合同责任有关的条款的完善等几个方面。
二、信用担保工作独具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用担保工作独具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2)江州农商银行市场竞争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市场竞争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市场竞争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
第二章 市场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
2.1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 |
2.1.1 供应商议价 |
2.1.2 购买者议价 |
2.1.3 同业竞争力 |
2.1.4 潜在竞争力 |
2.1.5 替代品威胁力 |
2.2 波士顿矩阵理论 |
2.2.1 波士顿矩阵 |
2.2.2 销售增长率 |
2.2.3 市场占有率 |
2.3 公司竞争战略 |
2.3.1 成本领先战略 |
2.3.2 差异化战略 |
2.3.3 目标聚集战略 |
第三章 江州农商银行现行市场竞争战略分析 |
3.1 江州农商银行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江州农商银行简介 |
3.1.2 江州农商银行市场发展现状 |
3.1.3 江州农商银行市场发展问题及原因 |
3.2 江州农商银行现行市场竞争战略规划情况 |
3.2.1 江州农商银行现行总体战略目标 |
3.2.2 江州农商银行现行市场竞争战略的定位 |
3.2.3 江州农商银行现行市场竞争战略具体实施方案 |
3.3 江州农商银行现行市场竞争战略评价 |
3.3.1 江州农商银行现行市场竞争战略优势 |
3.3.2 江州农商银行现行市场竞争战略劣势 |
第四章 江州农商银行战略环境分析及市场竞争战略目标优化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一般环境分析 |
4.1.2 产业环境分析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人力配置情况 |
4.2.2 资产负债情况 |
4.2.3 产品种类情况 |
4.3 江州农商银行SWOT分析 |
4.3.1 竞争优势分析 |
4.3.2 竞争劣势分析 |
4.3.3 竞争机会分析 |
4.3.4 竞争威胁分析 |
4.3.5 江州农商银行市场竞争的SWOT矩阵 |
4.4 江州农商银行总体竞争战略目标 |
4.5 江州农商银行市场竞争战略的优化选择 |
4.5.1 差异化战略 |
4.5.2 目标聚集战略 |
第五章 江州农商银行市场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优质人才的引进 |
5.2 科技水平的提高 |
5.3 服务质量的提升 |
5.4 产品种类的健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五、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浮动抵押之历史渊源 |
第二节 浮动抵押之识别 |
一、浮动抵押物具有浮动性 |
二、浮动抵押人享有自由处分权 |
三、浮动抵押具有可转化性 |
第三节 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之界定及意义 |
一、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之界定 |
二、浮动抵押受偿顺位研究之意义 |
第二章 我国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之检视 |
第一节 我国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之现状 |
一、我国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之立法现状 |
二、我国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之司法现状 |
第二节 我国浮动抵押受偿顺位规则之检讨 |
一、存在固定担保权时的受偿顺位规则不明 |
二、存在正常经营买受人时的受偿顺位难以界定 |
三、存在限制性担保条款时的受偿顺位未被明确 |
四、浮动抵押登记制度存在缺陷 |
第三章 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之域外考察 |
第一节 域外浮动抵押权和固定担保权之受偿顺位规则 |
一、依担保权益确定受偿顺序的立法例 |
二、依登记顺序确定受偿顺序的立法例 |
第二节 域外“正常经营活动”范围之界定 |
一、英国法上的“正常经营活动” |
二、美国法上的“正常经营活动” |
第三节 域外限制性担保条款在浮动抵押制度中的效力 |
一、域外对限制性担保条款效力之规定 |
二、域外限制性担保条款和登记的关系 |
第四节 域外浮动抵押登记制度之规定 |
一、登记生效主义模式 |
二、登记对抗主义模式 |
第四章 我国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之设计 |
第一节 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一、效率价值主导原则 |
二、依权利确定时序确定优先顺位原则 |
三、正常经营活动中自由处分权优先原则 |
第二节 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设计之制度基础 |
一、明确正常经营买受人优先制度之适用要件 |
二、明确限制性担保条款优先权制度之运用 |
三、增设浮动抵押财产确认登记制度 |
第三节 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之具体设计 |
一、浮动抵押权与固定担保权之间的受偿顺位 |
二、浮动抵押权和抵押物买受人之间的受偿顺位 |
三、存在限制性担保条款时浮动抵押权的受偿顺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障碍与路径选择——基于安徽黄山供销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运行机制分析 |
“黄山模式”的产生背景 |
“黄山模式”的主要特色 |
资金互助的成效 |
面临的现实困境 |
完善发展举措 |
结论与启示 |
(5)JS分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供应链的概念 |
2.1.2 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及参与主体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供应链管理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自偿性贸易融资理论 |
2.3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概述 |
2.3.1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产生与发展 |
2.3.2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与传统融资模式的对比 |
2.3.3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模式 |
第3章 JS分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现状 |
3.1 JS分行简介 |
3.2 JS分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背景分析 |
3.2.1 外部环境分析 |
3.2.2 内部环境分析 |
3.3 JS分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部门分工 |
3.4 JS分行供应链融资的业务类型 |
3.4.1 线下供应链融资业务 |
3.4.2 线上供应链融资业务 |
3.5 JS分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现状 |
3.5.1 总体经营情况 |
3.5.2 各类业务的经营情况 |
第4章 JS分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客户群体方面 |
4.1.1 现有客户群体分析 |
4.1.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3 案例分析 |
4.2 专业人才方面 |
4.2.1 现有人才结构 |
4.2.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3 案例分析 |
4.3 风险防控体系方面 |
4.3.1 现有风险防控体系 |
4.3.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3 案例分析 |
4.4 信息化管理水平方面 |
4.4.1 现有信息化管理情况 |
4.4.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4.3 案例分析 |
4.5 产品的创新能力方面 |
4.5.1 现有产品与同业比较 |
4.5.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5.3 案例分析 |
第5章 JS分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对策 |
5.1 转变营销思路,提高拓客效率 |
5.1.1 持续营销优质核心企业 |
5.1.2 转换营销优质链条中小企业 |
5.2 重视人才培养、完善激励机制 |
5.2.1 制定合理的人才招聘策略 |
5.2.2 加大人才定期培训力度 |
5.2.3 优化完善薪酬激励政策 |
5.3 完善管理机制,严格把控风险 |
5.3.1 不断优化现有的组织架构 |
5.3.2 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体系 |
5.3.3 加强防范关联企业信用风险 |
5.3.4 建立健全第三方信息采集机制把控风险 |
5.4 加强电子化信息共享,制定合理营销策略 |
5.4.1 加强互联网平台的共享合作 |
5.4.2 业务推广营销方案设计 |
5.4.3 优化产品融资定价方案 |
5.5 加强科技融合,研发创新产品 |
5.5.1 加强网络供应链平台的技术提升 |
5.5.2 研发独具特色的创新产品 |
5.5.3 现有产品的创新运用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框架 |
2 相关理论 |
2.1 金融扶贫的内涵和运行机制 |
2.1.1 精准扶贫与贫困人口认定 |
2.1.2 金融扶贫的内涵 |
2.1.3 金融扶贫的运行机制 |
2.1.4 金融扶贫的经济学含义 |
2.2 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理论基础 |
2.2.1 金融资本相关的致贫理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相关理论 |
2.2.3 金融减贫相关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3 DE农行金融扶贫状况分析 |
3.1 DE县及地方扶贫工作概况 |
3.1.1 DE县概况 |
3.1.2 DE县扶贫工作概况 |
3.2 DE农行的金融扶贫现状 |
3.2.1 DE农行概况 |
3.2.2 金融扶贫组织架构及扶贫方式 |
3.2.3 主要金融扶贫产品介绍 |
3.2.4 DE农行金融扶贫实效 |
3.3 DE农行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金融扶贫客户结构失衡 |
3.3.2 传统业务模式影响金融扶贫业务效率 |
3.3.3 金融扶贫的渠道建设有待加强 |
4 DE农行SWOT分析及金融扶贫提升目标和思路 |
4.1 DE农行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遇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2 金融扶贫工作提升目标和总体思路 |
4.2.1 总体目标 |
4.2.2 总体思路 |
4.2.3 支持重点 |
4.3 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提升路径 |
4.3.1 优化金融扶贫客户结构 |
4.3.2 转型发展提高金融扶贫业务效率 |
4.3.3 渠道优化升级 |
5 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提升保障措施 |
5.1 资源配置保障 |
5.1.1 加强信贷规模和费用资源保障 |
5.1.2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
5.2 政策制度保障 |
5.2.1 强化金融扶贫优惠政策落实 |
5.2.2 强化专项金融服务方案设计 |
5.3 风险控制保障 |
5.3.1 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 |
5.3.2 坚持依法合规 |
5.4 专项考评与统计监测保障 |
5.4.1 设立金融扶贫专项业务指标 |
5.4.2 设立专职统计监测岗位 |
5.5 业务流程优化保障 |
6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我国专利质押融资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专利质押融资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专利 |
2.1.2 专利质押融资 |
2.1.3 专利质押融资与其他质押融资方式的比较 |
2.2 专利质押融资相关理论 |
2.2.1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合作博弈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开展专利质押融资的SWOT分析 |
3.1 优势 |
3.1.1 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
3.1.2 国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
3.1.3 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总量较大 |
3.1.4 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高速增长 |
3.2 劣势 |
3.2.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3.2.2 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 |
3.2.3 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尚未形成 |
3.2.4 专利转化率不高 |
3.3 机遇 |
3.3.1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 |
3.3.2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
3.3.3 金融科技推动服务创新 |
3.4 挑战 |
3.4.1 国外专利质押融资竞争力较强带来的挑战 |
3.4.2 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以及自由化带来的挑战 |
第四章 我国专利质押融资开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
4.1 我国专利质押融资开展的现状 |
4.1.1 规模不断扩大 |
4.1.2 区域发展不平衡 |
4.1.3 融资模式多样化 |
4.2 我国专利质押融资发展的制约因素 |
4.2.1 专利担保能力弱 |
4.2.2 专利价值评估难度大 |
4.2.3 专利质押融资程序较为繁琐 |
4.2.4 专利处置存在困难 |
4.2.5 银企信息对接不畅 |
第五章 博昇光电专利质押融资案例分析 |
5.1 融资主体概况 |
5.1.1 借款人:博昇光电 |
5.1.2 贷款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光谷支行 |
5.2 融资客体概况 |
5.3 融资流程 |
5.4 案例结果 |
5.5 案例经验 |
5.5.1 加速专利成果转化 |
5.5.2 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 |
5.5.3 引入专业中介机构 |
5.5.4 出台相关补贴政策 |
5.5.5 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
5.5.6 推进专利反担保质押融资模式 |
第六章 国外专利质押融资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借鉴 |
6.1 完善专利质押融资的法律制度 |
6.2 建立专业机构提供配套服务 |
6.3 建立独具特色的专利质押融资模式 |
6.3.1 美国:市场型模式 |
6.3.2 日本:半市场型模式 |
6.3.3 德国:风险分摊型模式 |
6.3.4 韩国:政府主导模式 |
第七章 完善我国专利质押融资的发展策略 |
7.1 完善专利质押融资法律制度 |
7.2 增强专利质量意识,提升专利转化率 |
7.3 规范专利质押融资交易市场 |
7.4 建立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 |
7.5 加强专利质押融资知识培训 |
7.6 借力金融科技,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发展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筑产业背景 |
1.1.2 我国工程担保背景 |
1.1.3 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设计的目的性 |
1.1.4 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研究的必要性 |
1.2 问题提出 |
1.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2 关键问题的拟定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设计框架 |
第二章 建设工程担保现状及研究方法 |
2.1 建设工程担保理论基础 |
2.1.1 信息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 |
2.1.2 逆向选择导致承包商履约能力下降 |
2.1.3 工程担保有助于化解承包商履约能力下降 |
2.2 建设工程担保发展现状及问题 |
2.2.1 建设工程担保概念溯源 |
2.2.2 我国建设工程担保政策现状 |
2.2.3 我国建设工程担保研究现状 |
2.3 建设工程担保比对研究 |
2.3.1 研究比较对象选择 |
2.3.2 研究方式方法选定 |
2.3.3 研究比较内容确定 |
第三章 工程担保结构设计比对研究 |
3.1 国际工程担保横向比对 |
3.1.1 国际建设工程担保品种 |
3.1.2 国际工程担保品种形成机制 |
3.1.3 工程担保法理背景比对研究 |
3.1.4 工程担保社会背景比对研究 |
3.2 我国工程担保结构纵向比对 |
3.3 工程担保结构设计比对结论 |
第四章 工程担保形式设计比对研究 |
4.1 工程担保方式设计比对研究 |
4.1.1 工程担保方式设计横向比对 |
4.1.2 我国工程担保方式纵向比对 |
4.1.3 工程担保形式设计比对结论 |
4.2 工程担保保额设计比对研究 |
4.2.1 工程担保保额设计横向比对 |
4.2.2 我国工程担保保额纵向比对 |
4.2.3 工程担保保额设计比对结论 |
第五章 建设工程担保实施研究 |
5.1 工程担保保函方式推行困难 |
5.1.1 我国力推保函担保方式 |
5.1.2 保函申请管理解除困难 |
5.1.3 保函推行困难的应对措施 |
5.2 工程担保制度落实困难 |
5.2.1 预付款担保实践应用困难 |
5.2.2 工程款支付担保进展困难 |
5.3 工程担保制度实施中财务处理问题 |
5.3.1 投标保证金利息处理矛盾 |
5.3.2 利息退还矛盾解决新思路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 |
一、金融发展概念及相关理论 |
二、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概念及测算 |
三、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
四、金融发展促进TFP增长的途径和差异 |
第二节 企业家精神的概念与现实意义 |
一、企业家精神的基本概念 |
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
三、企业家精神的现实价值 |
第三节 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 |
一、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家精神的途径 |
二、金融体系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
三、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章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理论分析 |
一、动员储蓄投资技术进步项目 |
二、信息处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三、风险管理分散技术创新风险 |
四、激励和监督改善公司治理 |
第二节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区域性差异 |
一、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
三、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描述 |
第三节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 |
一、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 |
二、计量模型、指标测算与数据描述 |
三、实证结果、检验及分析 |
第四章 中国企业家精神受到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企业家精神发展状况和衡量指标 |
一、选取民营企业代表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对象的原因 |
二、中国企业家精神发展历程 |
三、企业家精神衡量指标 |
四、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区域性差异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家精神融资约束事实描述及存在问题 |
一、银行业发展现状与企业家精神 |
二、证券业发展现状与企业家精神 |
三、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家精神 |
四、区域企业家精神受到融资约束小结 |
第三节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家精神的实证分析 |
一、计量模型构建 |
二、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五章 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
二、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
三、计量模型主要结论及建议 |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三、研究展望 |
附录 国外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TFP增长的实践和启示 |
第一节 美国案例及启示 |
一、美国TFP增长与金融发展现状 |
二、美国金融发展对企业家精神的支持 |
三、美国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实践经验 |
四、美国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促进TFP增长的启示 |
第二节 德国案例及启示 |
一、德国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 |
二、德国金融体系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
三、德国金融发展经验小结 |
第三节 英国案例及启示 |
一、英国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
二、英国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
三、英国金融发展经验小结 |
第四节 典型国家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启示 |
一、资金流向企业家精神聚集的创新企业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
二、通过解除融资约束来培育企业家精神 |
三、风险投资基金助力企业家大胆创新 |
参考文献 |
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法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与切入点 |
二、第三方物流概念的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事属性与民商法律调整的差异 |
第一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事属性 |
一、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定义 |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的特征 |
三、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基本主体 |
四、第三方物流合同是商事合同 |
第二节 民商法调整差异的理论渊源 |
一、民商分立:偶然抑或必然 |
二、营利性:商法的核心特征 |
第三节 民、商法调整的具体差异 |
一、营利目标与市民生活区分下的法律原则差异 |
二、职业商人与一般市民区分下的主体规则差异 |
三、营业活动与一般法律行为区分下的行为规则差异 |
四、交易秩序保障与私法自治维护区分下的责任规则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订立的商事特殊性 |
第一节 合同订立的一般规则 |
一、合同订立的基本方式 |
二、合同订立的特殊方式 |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竞争缔约的独特性 |
一、以招投标为竞争方式 |
二、招投标过程具有程序性、技术性和有偿性 |
三、合同的成立条件与无效的法定情形具有特殊性 |
四、竞争缔约中的先合同义务独具特色 |
五、竞争缔约中的担保机制具有特殊性 |
六、竞争缔约须关注第三人保护问题 |
第三节 现行法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竞争缔约的局限性 |
一、《合同法》调整的不足 |
二、《招标投标法》立法理念与第三方物流合同存在差异 |
第四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附和缔约的独特性 |
一、缔约主体都是商主体 |
二、名为格式条款实为个别协议 |
三、存在“格式之战” |
第五节 现行法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附和缔约的局限性 |
一、与格式合同使用人有关的规定存在不足 |
二、与格式合同缔约过程及结果有关的规定存在不足 |
三、与“格式之战”有关的规定存在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履行的商事特殊性 |
第一节 合同履行的一般规则 |
一、合同履行的基本规则 |
二、合同履行的特殊规则:涉他合同的履行 |
第二节 涉他的第三方物流合同履行的独特性 |
一、涉及第三人是合同履行的基本特征 |
二、合同的第三人是集合体 |
三、合同的履行具有动态性、持续性与技术性 |
四、合同的关系结构中可能存在第四关系 |
五、合同履行中的争议条款解释具有特殊性 |
六、合同的履行障碍具有独特性 |
第三节 现行法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履行的局限性 |
一、检验标准不一致如何处理 |
二、履行标准不一致如何处理 |
三、第四关系双方之间的义务如何认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变更与转让的商事特殊性 |
第一节 合同变更与转让的概述 |
一、合同变更与转让的含义 |
二、合同变更的要件及效力 |
三、合同转让的要件及效力 |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变更与转让的独特性 |
一、第三方物流合同变更的独特性 |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转让的独特性 |
第三节 现行法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变更与转让的局限性 |
一、简约化问题 |
二、商业判断或者说商法思维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解除的商事特殊性 |
第一节 合同解除概述 |
一、合同解除的含义及类型 |
二、合同解除制度辨析 |
三、合同解除的条件与效力 |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解除的独特性 |
一、合同解除具有外部性、程序性、复杂性 |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允许预告解除但限制任意解除 |
第三节 现行法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解除的局限性 |
一、《合同法》应区分民商事合同 |
二、《合同法》应当关注继续性合同 |
三、《合同法》还应当关注继续性合同的非任意解除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终止的商事特殊性 |
第一节 合同终止概述 |
一、合同终止的含义 |
二、合同终止的类型与效力 |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终止的独特性 |
一、合同终止中存在民事一般法与商事交易惯例的冲突问题 |
二、合同约定的终止事由具有多样性 |
三、合同存在部分终止的情形 |
四、合同终止中存在交互计算的问题 |
第三节 现行法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终止的局限性 |
一、交互计算规则的空白 |
二、交易习惯的忽视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责任的商事特殊性 |
第一节 商事责任的理论基础及分类 |
一、商事责任的理论基础 |
二、商事责任的分类 |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
一、民事合同违约责任归责原则 |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理论分歧 |
三、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法律规定 |
四、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应然选择:严格责任 |
第三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的责任制度形式 |
一、责任主体的分歧与选择 |
二、责任标准的分歧与选择 |
第四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的赔偿范围与责任限制 |
一、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的赔偿范围 |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的责任赔偿限制 |
第五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的责任期间 |
一、第三方物流合同责任期间的法律规定 |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责任期间的应然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规范的完善 |
第一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规范的主要问题 |
一、物流合同法律规则的碎片化 |
二、现有规则特别是《合同法》的商事属性不足 |
第二节 完善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调整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第三方物流合同有名化的具体方案 |
一、规范概念的选择与界定 |
二、合同主体的法律地位条款 |
三、与合同订立有关的条款 |
四、与合同履行有关的条款 |
五、与合同变更与转让有关的条款 |
六、与合同解除有关的条款 |
七、与合同终止有关的条款 |
八、与合同责任有关的条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四、信用担保工作独具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农牧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信贷担保模式设计研究[D]. 彭一玻.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2]江州农商银行市场竞争战略优化研究[D]. 张晗.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浮动抵押权受偿顺位规则研究[D]. 李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障碍与路径选择——基于安徽黄山供销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考察[J]. 汪雷,王佳佳. 中国合作经济, 2020(07)
- [5]JS分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研究[D]. 翟若莼. 苏州大学, 2020(03)
- [6]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延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我国专利质押融资发展策略研究[D]. 闫国倩.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8]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发展比对研究[D]. 王浩赟.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7)
- [9]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D]. 邢晓东. 武汉大学, 2019(05)
- [10]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商法调整[D]. 韩伟. 南京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