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丹参注射液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义,孙怿泽,张媛凤,田金洲,卢涛[1](2022)在《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VIP、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6.0软件和RevMan 5.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0个RCT,包括8种治疗措施(7种中药注射剂):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2)在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3)在Barthel指数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丹参多酚酸注射液+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最高,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分别在改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方面有优势。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马玉景,郎晓猛,康欣,杨倩,刘建平,李佃贵[2](2021)在《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应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9月1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按照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49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涉及10种中药注射液,3820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疗效排序从优到劣为参麦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联用常规治疗;病死率排序从低到高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分别联用常规治疗;血淀粉酶恢复时间排序从优到劣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联用常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从低到高为川芎嗪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分别联用常规治疗。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不同中药注射液可提高SAP的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缩短血淀粉酶恢复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由于纳入研究的局限性,方法学质量普遍不高,应谨慎选择用药,未来仍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RCTs予以验证。
王哲义[3](2021)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的水溶性物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网络药理、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丹参酮ⅡA可能作用机制,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PC12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中对可能的靶点和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NCBI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并将药物和疾病交集后的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3)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根据神经功能评分(Z-Longa)、TTC染色及HE染色评价MCAO/R模型及药物疗效。(4)使用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各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的情况,根据|log2FC|≥0.58且p<0.05的标准筛选差异蛋白;利用R软件绘制火山图和差异蛋白聚类分析热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蛋白的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ClueGO等工具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RM)的方法验证蛋白表达。(5)利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1μM、5μM、10μM、20μM、40μM)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3h、6h、12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给药剂量和时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蛋白组学预测的可能靶点。结果:(1)共纳入160项研究,总样本量18079例,共纳入7种中药注射剂和8种治疗措施,包括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在 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在 Barthel 指数方面,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2)从丹参中共筛选出65个活性成分和108个对应靶点,以及缺血性卒中相关靶点2558个,取交集后获得靶点87个,其中度值大于50的靶点有6个,包括AKT1、IL6、FOS、VEGFA、MAPK1、EGFR,即本研究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4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出134条信号通路(p<0.05),以PI3K/AKT、HIF-1信号通路所占靶点数目最多。构建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丹参酮ⅡA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升高,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扩大,HE染色显示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组织变性明显。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空泡样改变及胞核皱缩等病变。(4)蛋白组学在大鼠脑组织中共鉴定出5880个蛋白,其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蛋白为423个。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85个差异蛋白。将三个组别进行整合分析,共有127个有表达趋势的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GO富集主要参与缺氧反应、神经元凋亡过程、钙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PPI网络获得Alb、mTOR、Dync1h1、Stxbp1、Cltc、Sptan1等核心差异蛋白。mTOR、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调控自噬的上游信号,将上述通路的关键靶点及自噬相关蛋白进行PRM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mTOR和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HIF-1α、LC3-Ⅱ/LC3-Ⅰ、PI3K和AKT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HIF1α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mTOR、PI3K和AK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外研究中CCK-8结果显示,与OGD/R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1μM、5μM的给药浓度在3h、6h、12h等不同给药时间对细胞活力均无显着影响;而10μM、20μM和40μM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各个给药时间均表现出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且依赖给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梯度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模型组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与OGD/R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改善患者NIHSS评分方面有优势;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丹参酮ⅡA可能是丹参主要活性化合物,并且经蛋白组学预测其磺化后可能作用于mTOR等核心靶点,参与调节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调节自噬等作用;体内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作用于mTOR等靶点,抑制细胞自噬,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体外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途径上调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戴璐璐[4](2020)在《加味紫归油治疗干燥性鼻炎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加味紫归油治疗干燥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干燥性鼻炎的中医病机,为加味紫归油申请院内制剂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120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干燥性鼻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及随机隐藏将患者2:1:1分配到治疗组(A组)、阳性对照组(B1组)、阴性对照组(B2组),分别予加味紫归油、复方薄荷油、麻油滴鼻,每次每鼻孔各2滴,每日2次。连续治疗1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症状体征量化计分,鼻部整体症状、鼻干、鼻刺痒、鼻痛、鼻塞等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药物起效时间,入组4周时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A组总有效率为88.14%,对照B1组总有效率为72%,对照B2组总有效率为53.33%。2.症状体征计分比较:治疗前主症得分、次证得分、体征得分、总分和各单项症状体征得分在组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时主证得分、体征得分、总分、鼻干燥感、涕中带血、利特区黏膜糜烂症状得分在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证得分、体征得分、总分、鼻干燥感、涕中带血、鼻腔黏膜、鼻腔痂皮、利特区黏膜糜烂的疗后差值在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鼻部总体感觉、鼻塞、鼻痛、鼻干、鼻刺痒评分测量值在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时,鼻部总体感觉、鼻干评分测量值在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部总体感觉、鼻塞、鼻痛、鼻干、鼻刺痒评分的疗后差值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药物平均起效时间:加味紫归油组2.42±0.17天,复方薄荷油组3.24±0.33天,麻油组3.87±0.38天,三组药物起效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入组4周时复发率:治疗A组复发率为23.73%,对照B1组复发率为56%,对照B2组复发率为53.33%。结论:加味紫归油对干燥性鼻炎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改善鼻干燥感、涕中带血等症状及体征,药物起效时间较短,可降低本病的复发率,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崔冰冰[5](2020)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3A4、CYP3A5、CYP2E1基因多态性对丁苯酞血药浓度及临床有效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YP3A4、CYP3A5、CYP2E1基因多态性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丁苯酞稳态血药浓度的影响,同时观察基因多态性与丁苯酞治疗AIS患者临床有效性的关联性。方法1.HPLC-Orbitrap法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丁苯酞稳态血药浓度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HPLC-Orbitrap)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丁苯酞进行定量检测,血浆样品预处理采用蛋白沉淀法;色谱柱:Thermo Hypersil GOLD LC columns C18(100mm×2.10mm,1.7μm),流动相:甲醇-水(80:20),采用等度洗脱,流速:0.3m L·min-1,进样量:10μL,检测总运行时间:5min;MS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源ESI﹢和静电场轨道阱质量分析器采集,定量分析监测的离子对:m/z 191.11→173.10(丁苯酞)、m/z 285.08→222.11(地西泮)。通过以上方法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丁苯酞稳态血药浓度,利用Xcalibur、SPSS软件计算血药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2.CYP3A4、CYP3A5、CYP2E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丁苯酞稳态血药浓度的相关性选择2019年3月到2019年10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要求对接受丁苯酞治疗的入组患者采用HPLC-Orbitrap法测定稳态谷浓度,通过Hi-SNP中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进行测序。检测入组患者外周血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包括:CYP3A4:*1G、*4、*5、*18、*19、*22;CYP3A5:*3、*4;CYP2E1:*5B、*2。根据受试者SNP基因多态性分型结果分组,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携带不同基因型受试者与丁苯酞稳态谷值血药浓度变化是否具有相关性。3.CYP3A4、CYP3A5、CYP2E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丁苯酞临床有效性的相关性通过Hi-SNP中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对接受丁苯酞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测序,检测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患者外周血CYP3A4、CYP3A5、CYP2E1基因多态性,根据人体内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的高低分为快代谢组和慢代谢组。疗效指标:NBP稳态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和随访接受丁苯酞续贯治疗90天后受试者RANKIN改良量表(m RS)。利用SPSS17.0分析不同基因型受试者NBP临床疗效。结果1.NBP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12261.6+235971X,r=0.9973,0.025-2.5μg·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LLOQ)为5ng·m L-1;回收率和基质效应考察结果:NBP在浓度高、中、低(1800、1000、10μg·m L-1)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7.23%、100.82%、94.32%,RSD分别为8.68%、3.78%、5.19%;基质效应分别为101.55%、106.99%、105.08%,RSD分别为6.32%、4.96%、7.60%;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结果:丁苯酞高、中、低浓度,日内、日间RE均小于±15%,日内与日间RSD均在10%以内;稳定性考察结果:室温下放置6h、-20℃反复冻融3次、-80℃冻存1月、自动进样器放置12h条件下,RSD在0.29%-9.29%范围内、RE值小于±15%;计算受试者丁苯酞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0.488±0.524μg·m L-1。2.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受试者共69例。本研究中69例患者CYP3A4*1G、CYP3A5*3、CYP2E1*5B等位基因频率为22.46%、24.64%、17.39%。CYP3A4*1G携带CC型患者丁苯酞稳态血药浓度为0.57±0.58μg·m L-1,TC型为0.32±0.35μg·m L-1,TT型为0.031μg·m L-1。与CC型相比,TC型血药浓度显着降低(P<0.05);CYP3A5*3携带CC型患者丁苯酞稳态血药浓度为0.60±0.58μg·m L-1,TC型为0.31±0.33μg·m L-1、TT型为0.05±0.02μg·m L-1。三组基因型间NBP血药浓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C型显着高于TC型、TT型;CYP2E1*5B携带GG型患者丁苯酞稳态血药浓度为0.56±0.59μg·m L-1,CG型为0.39±0.31μg·m L-1,CC型为0.099μg·m L-1。与GG型相比,GC型血药浓度显着降低(P<0.05);对CYP3A4*1G和CYP3A5*3单倍型与丁苯酞血药浓度相关性分析显示,与慢代谢型(CCCC)相比,中间代谢型(TCTC)丁苯酞稳态血药浓度显着降低(P<0.05);与慢代谢型(CCCC)相比,快代谢型(TTTT)无统计学意义(P>0.05)。3.CYP3A5*3 CC型T-AOC总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TT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90日随访预后良好率及预后不良率与TT型/TC型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YP2E1*5B GG型T-AOC较GC型/CC型显着升高(P<0.05),其预后良好率及预后不良率与CG型/CC型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建立的HPLC-Orbitrap法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丁苯酞稳态血药浓度的检测;2.CYP3A4*1G、CYP3A5*3、CYP2E1*5B基因多态性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BP稳态血药浓度。进一步研究发现CYP3A4*1G和CYP3A5*3单倍型与NBP血药浓度相关,表现为慢代谢型(CCCC)患者血药浓度显着高于快代谢型(TTTT)。3.CYP3A5*3、CYP2E1*5B基因多态性与接受丁苯酞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T-AOC总抗氧化水平相关(P<0.05);CYP3A4*1G、CYP3A5*3、CYP2E1*5B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丁苯酞良好预后未见有相关性。
刘施,吴嘉瑞,张丹,谭迪,张冰[6](2017)在《基于Meta分析的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Sino Med、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有关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9月。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表评价其研究质量,提取资料通过Stata 13.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累计948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西医常规可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4,95%CI:1.141.35,P<0.01),改善神经功能缺损(MD=-4.78,95%CI:-7.27-2.30,P<0.01),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2篇文献明确无不良反应,1篇研究报道了共1例不良反应,其他文献均未对安全性进行说明。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西医常规治疗在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单一的西医常规治疗,对于安全性,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证实。
刘施[7](2017)在《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据世卫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丹参类注射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经常需要从丹参类注射剂中选择出疗效较好的品种,然而丹参类注射剂间缺乏直接对比的随机试验,且经典Meta分析因其局限性无法实现多品种间的综合比较分析。故而,探索应用新的研究方法综合评价不同品种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临床价值。正基于此,本研究以急性脑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为切入点,应用Meta分析、网状Meta分析等方法,对丹参类注射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横向综合评价,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研究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基于贝叶斯理论,运用WinBUG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Stata13.0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绘制曲线下面积图,预测治疗措施疗效排序。计算不一致因子(IF)及其95%CI评价一致性。2.Meta分析全面、系统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质量评价采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运用RevMan软件、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对丹参类注射剂基本功效、适应症、安全性和对已发表的丹参类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结果对于急性脑梗死,共检索到10007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157个RCT,15570例受试者,所有研究都是二臂RCT,所有患者均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纳入干预措施包括丹参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丹参川芎嗪注射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丹参多酚酸注射剂、冠心宁注射剂。所有研究均提及"随机分组",29个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序列,11个研究提及盲法,2个研究有不完整结局,其他研究均无失访或撤出病例。所有纳入研究未获得提前发布的试验方案,可能存在选择性报告。133个研究报告了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12个研究报告了神经功能缺损,31个研究报告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24个研究报告了全血高切黏度,24个研究报告了全血低切黏度,25个研究报告了血浆黏度,27个研究报告了纤维蛋白原。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丹参类注射剂能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冠心宁注射剂排序最佳,但因纳入数量仅有1项,研究结果无法确证;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方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降低血浆黏度方面,丹红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方面,丹参多酚酸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25个研究共报道70例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皮疹、滴注侧肢体皮肤红肿等。(2)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结果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共检索到3966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172 RCTs,16306例受试者,所有纳入研究都是二臂研究,所有患者均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纳入干预措施包括丹参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丹参川芎嗪注射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丹参多酚酸注射剂、冠心宁注射剂。所有研究均提及"随机分组",20个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序列,7个研究采用盲法,均未提及分配隐藏,所有研究均无失访或撤出病例。所有纳入研究未获得提前发布的试验方案,可能存在选择性报告。5个研究报告了心血管事件,8个研究报告了硝酸甘油用量,18个研究报告了心绞痛发作频率,15个研究报告了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172个研究报告了心绞痛疗效,108个研究报告了心电图疗效,32个研究报告了总胆固醇,31个研究报告了甘油三酯,23个研究报告了高密度脂蛋白,27个研究报告了低密度脂蛋白。Met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提高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改善血脂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因原始研究大多数未提及心血管事件、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无法构建证据网络,故仅对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血脂指标进行网状Meta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心绞痛疗效方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提高心电图疗效方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TC方面,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TG方面,丹红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HDL-C方面,丹参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LDL-C方面,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32个研究共报道117例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腹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皮肤点片状出血点等。研究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丹参类注射剂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冠心宁注射剂在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较好,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全面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方面效果较好,在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方面较好;丹红注射剂在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黏度、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甘油三酯方面较好;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在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较好;丹参多酚酸注射剂在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方面效果较好。对于丹参类注射剂的安全性,因纳入研究安全性不一,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仍需进一步探讨。今后应开展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丹参类注射剂的疗效与安全性作进一步评价。
刁宇[8](2018)在《复方丹参膜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制备一种复方丹参膜剂,提取丹参,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辅以冰片为组方,配以可食用高分子材料为膜剂基质,制备一种具有能够在口腔溶解,吸收的膜剂。筛选最优膜剂制备工艺;借助精密仪器设备,建立简洁,高效,准确的复方丹参膜剂质量控制方法。在完善了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的基础之上,观察并测定复方丹参膜剂的的各项指标的稳定性,为实际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提取工艺中,通过对2015版《中国药典》的丹参,三七的提取工艺的优化,并确定最终提取方案。在制备工艺中,以复方丹参膜剂的成膜时间,外观性状,韧度和厚度,溶解时间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进行处方优化,考察PVA17-88,CMC-Na及甘油的用量,并得出最佳方案,并进行验证。在复方丹参膜剂的含量测定中,其主要成分丹参酮ⅡA,丹酚酸B使用RP-HPLC的外标法进行测定,在复方丹参膜剂中的三七的主要成分含量测定中使用一测多评法。在薄层鉴别中,对膜剂中的丹参,三七成分进行了鉴别。在膜剂稳定性考察中,以膜剂的外观性状,薄层鉴别,含量为指标,进行加速试验,考察复方丹参膜剂的稳定性。结果:复方丹参膜剂的提取工艺可较好地提取丹参,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15%PVA17-88、2%CMC-Na、15%甘油为处方的复方丹参膜剂具有良好的性质。建立的RP-HPLC外标法用于复方丹参膜剂主要成分丹参酮ⅡA,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结果确切,所创建的一测多评法用于复方丹参膜剂的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重现性好,外标法测得的含量与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对复方丹参膜剂进行6个月的稳定性试验,考察各种指标发现复方丹参膜剂无明显变化,有效成分含量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经过初步研究讨论,所制备的复方丹参膜剂稳定性好,质量可控。结论:本课题制备的复方丹参膜剂具有良好性质,工艺简单易行,满足膜剂各项质量要求。所建立的该制剂多项质量控制方法,简单有效、客观易行,有效的保证了复方丹参膜剂的质量。本课题拓展并丰富了复方丹参方的剂型,为其膜剂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及研究依据。
张晓朦[9](2015)在《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系统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据世卫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虽然西医常规治疗效果良好,但仍有着较大的残存风险,容易导致更小栓塞的发生或引起抗栓过度的出血。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某种中药注射剂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但是,中药注射剂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研究结果尚不统一,这就需要采用更加科学、规范地评估临床实践数据以提供可靠证据。正是基于对此现状的思辨,本研究以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为切入点,应用Meta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综合评价其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适当性,促进其安全合理用药。研究目的1.综合评价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2.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对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组方基本功效、适应症、市场份额的统计,以及对已发表该类系统评价现状的分析等。2.Meta分析全面、系统检索1979-2014年国内外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 和 Cochrane协作网的Cochrane Library.纳入符合标准的RCTs,并使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其方法学质量。提取研究的基本信息,采用RevMan 5.2软件对具有相同疗效指标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呈现。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以漏斗图分析纳入RCTs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研究一、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统计分析临床常用的34个品种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基本情况。参照品种功效分类、临床研究文献数量、《2012年、2013年心脑血管药市场研究报告》中所列市场份额,选择10个品种详细分析其功效、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文献综述二,是分析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二、系统评价研究本部分可分为10个研究,即对综述一中选取的10个品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或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分别是:(1)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壁性心肌梗死;(7)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8)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0)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结果10个品种的系统评价结果如下:(1)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共纳入了13篇研究,受试者1156例。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较西医常规治疗可提高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7RCTs,RR=1.32,95%CI(1.21,1.43),P<0.00001];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较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也可提高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4RCTs, RR=1.29,95%CI(1.17,1.42),P<0.00001]等。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9例,对照组9例。(2)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共纳入27篇文献,受试者2660例。丹红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较对照组疗效更佳,可以更好地提高总有效率[11RCTs, RR=1.25,95%CI(1.16,1.35), P<0.00001],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14RCTs, MD=-1.43,95%CI(-1.79,-1.08), P<0.00001]等。实验组未见不良反应。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共纳入9篇文献,受试者596例。丹红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对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更好,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RCTs,RR=1.30,95%CI(1.21,1.41),P<0.00001]等。实验组报道了6例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共纳入12篇研究,受试者1145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2RCTs, RR=1.27,95%CI(1.19,1.35),P<0.00001]等。临床未见不良反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共纳入11篇文献,受试者1034例。在西医常规用药基础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更佳,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RCTs,RR=1.27,95%CI(1.18,1.35),P<0.00001],降低总胆固醇[4RCTs,MD=-0.58,95%CI(-0.83,-0.33),P<0.00001]等。实验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4)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22篇文献,受试者2172例。舒血宁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6RCTs,RR=-1.24,95%CI(1.18,1.30),P<0.00001],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RCTs,MD=-2.49,95%CI(-3.59,-1.39),P<0.00001]等。实验组报道了12例不良反应,但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5)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23个研究,2196例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23RCTs,RR=1.21,95%CI(1.16,1.25),P<0.00001],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7RCTs,MD=-3.31,95%CI(-4.10,-2.52),P<0.00001]等。纳入研究共计报告37例不良反应,其中实验组17例,对照组20例。(6)葛根素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前壁性心肌梗死:共纳入6篇文献,受试者354例。葛根素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可以更好地降低QRS记分[6RCTs,MD=-1.69,95%CI(-2.07,-132), P<0.00001],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4RCTs,MD=42.18,95%CI(2.97,21.39),P=0.010],减少梗死面积[6RCTs,MD=-9.46,95%CI(-11.37,-7.55),P<0.00001]。实验组有1例不良反应发生。(7)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14篇研究,受试者145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灯盏细辛注射液较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愈显率[12RCTs,RR=1.54,95%CI(139,1.71), P<0.00001],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RCTs,MD=-4.22,95%CI(-5.65,-2.79), P<0.00001]等。实验组报道13例不良反应,但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8)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共纳入9篇文献,受试者932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生脉注射液可以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RCTs, RR=1.24,95%CI(1.17,1.32), P<0.00001]等。临床未见不良反应。(9)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21篇文献,受试者2292例。疏血通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更佳,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7RCTs,RR=1.23,95%CI(1.18,1.28), P<0.00001],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5RCTs, MD=-3.91,95%CI(-4.90,-2.91), P<0.00001]等。共计报道19例不良反应,其中实验组14例,对照组5例,6例出现转氨酶升高,考虑和依达拉奉有关。(10)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8篇文献,受试者633例。清开灵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具有很好的疗效,较对照组可以提高总有效率[8RCTs, RR=1.28,95%CI(1.18,1.39), P<0.00001]等。共计报道8例不良反应,其中实验组3例,对照组5例。研究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注射剂可以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的治疗效果。2.从纳入研究的文献分析,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安全性不一,但均未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与患者过敏体质及临床用药因素有关,仍需进一步探讨。这也提示临床联合使用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时需谨慎,并给予严格监测护理。3.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将中药注射剂与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结合形成安全有效的临床决策支持解决方案来应对心脑血管事件。创新点1.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Meta分析等方法,从心脑血管疾病切入,探索中药注射剂临床疗效、安全性评价的新方法、新思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2.本研究打破单一评价中药注射剂疗效的常规模式,结合临床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中药与西药的联用,更具有临床实际指导意义。3.部分研究内容在该领域属首次展开,如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壁性心肌梗死等。
张涛,张娟红,徐丽婷[10](2015)在《中药丹参类制剂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文中指出丹参制剂在治疗心脑血管系统、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胰腺炎、器官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恢复、恶性肿瘤等方面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并且已经取得很好的疗效。本研究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对丹参制剂的临床研究及其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使用丹参制剂提供依据和实验基础。
二、复方丹参注射液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丹参注射液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1.5 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4.1 网状关系图 |
2.4.2 不一致性检验 |
2.4.3 总有效率 |
2.4.4 NIHSS评分 |
2.4.5 Barthel指数 |
2.5 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
2.6 发表偏倚检验 |
3 讨论 |
(2)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数据库和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1.5 偏倚风险评价 |
1.6 GRADE证据质量评价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基本特征 |
2.3 质量评价 |
2.4 临床疗效 |
2.4.1 证据网络图 |
2.4.2 发表偏倚 |
2.4.3 网状Meta分析 |
2.4.4 网状Meta分析结果排序 |
2.5 病死率 |
2.5.1 证据网络图 |
2.5.2 发表偏倚 |
2.5.3 网状Meta分析 |
2.5.4 网状Meta分析结果排序 |
2.6 血淀粉酶恢复时间 |
2.6.1 证据网络图 |
2.6.2 发表偏倚 |
2.6.3 网状Meta分析 |
2.6.4 网状Meta分析结果排序 |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7.1 证据网络图 |
2.7.2 发表偏倚 |
2.7.3 网状Meta分析 |
2.7.4 网状Meta分析结果排序 |
2.8 GRADE证据质量评价 |
3 讨论 |
(3)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和自噬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研究一 丹参类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基于DIA和PRM技术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MCAO/R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组学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加味紫归油治疗干燥性鼻炎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中医对干燥性鼻炎的认识 |
1.1 中医对干燥性鼻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治疗干燥性鼻炎 |
2. 现代医学对干燥性鼻炎的认识 |
2.1 概念 |
2.2 病因 |
2.3 病理 |
2.4 治疗现状 |
3. 加味紫归油成分分析 |
3.1 紫草 |
3.2 当归 |
3.3 桑白皮 |
3.4 麻油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与样本量估算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7 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法 |
2.8 观察时点及指标 |
2.9 疗效评价标准 |
2.10 安全性评价 |
3. 数据分析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基线分析 |
4.3 疗效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2. 加味紫归油治疗干燥性鼻炎机理的分析 |
3. 结论 |
优势、不足、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3A4、CYP3A5、CYP2E1基因多态性对丁苯酞血药浓度及临床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HPLC-Orbitrap法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丁苯酞血药浓度的方法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3A4*1G、CYP3A5*3、CYP2E1*5B基因多态性与丁苯酞药物浓度相关性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3A4*1G、CYP3A5*3、CYP2E1*5B基因多态性与丁苯酞有效性的相关性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文献综述 丁苯酞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人CYP450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基于Meta分析的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6 资料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概述 |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临床疗效总有效率 |
2.4.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2.4.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2.4.4 安全性 |
2.5 发表偏倚检测 |
2.6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7)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丹参类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
综述二 网状Meta分析及其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研究 |
一、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一) 丹红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 复方丹参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 丹参多酚酸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l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五) 丹参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六)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七) 丹参川芎嗪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八) 丹红注射剂和复方丹参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性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九)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一)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丹红注射剂辅助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丹参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 冠心宁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六)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复方丹参膜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复方丹参膜剂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一节 丹参提取工艺 |
1 仪器和试药 |
2 丹参提取工艺 |
2.1 丹参提取工艺的选择及依据 |
2.2 不同浓度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对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 |
2.2.1 方法 |
2.2.2 结果 |
2.3 不同液料比对丹参酮ⅡA提取的影响 |
2.3.1 方法 |
2.3.2 结果 |
第二节 三七提取工艺 |
3.1 三七提取工艺的选择及依据 |
3.2 不同浓度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对三七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
3.2.1 方法 |
3.2.2 结果 |
3.3 不同液料比对三七总皂苷的提取的影响 |
3.3.1 方法 |
3.3.2 结果 |
3.4 提取工艺结论 |
第二章 复方丹参膜剂制备工艺研究 |
5 仪器和试药 |
5.1 膜剂基质材料处方的初步筛选 |
5.1.1 方法及指标 |
5.1.2 筛选结果 |
5.2 复合膜剂基质材料处方的筛选 |
5.2.1 复合膜剂基质材料处方筛选的方法及结果 |
5.3 处方单因素考察实验 |
5.3.1 单因素考察溶液配制及考察内容设定 |
5.3.2 PVA17-88含量单因素考察实验 |
5.3.3 CMC-Na含量单因素实验 |
5.3.4 甘油含量单因素考察实验 |
5.4 正交试验 |
5.4.1 正交试验制备方案 |
5.4.2 正交试验评分设计 |
5.4.3 处方评分要求及记录内容: |
5.4.4 正交试验安排及结果 |
5.4.5 验证实验 |
5.5 复方丹参膜剂工艺流程图 |
5.6 总结及讨论 |
第三章 复方丹参膜剂的质量控制研究 |
第一节 复方丹参膜剂的质量检查 |
6.1 仪器及试药 |
6.2 复方丹参膜剂的质量检查 |
第二节 复方丹参膜剂的薄层鉴别 |
7.1 仪器及试药 |
7.2 复方丹参膜剂中丹参的主要成分鉴别 |
7.2.1 丹参酮ⅡA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7.2.2 供试品溶液及丹参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 |
7.2.3 阴性对照溶液的配置 |
7.2.4 薄层层析条件 |
7.2.5 结果 |
7.3 复方丹参膜剂中三七的薄层鉴别 |
7.3.1 复方丹参膜剂中三七的主要成分的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7.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7.3.3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7.3.4 薄层层析条件 |
7.3.5 结果 |
7.4 讨论 |
第三节 复方丹参膜剂的含量测定 |
8.1 仪器及试药 |
8.2 丹参酮IIA含量测定 |
8.3 供试品及色谱条件考察 |
8.3.1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考察 |
8.3.2 色谱条件考察 |
8.4 丹参酮IIA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试验及结果 |
8.4.1 色谱条件 |
8.4.2 对照品制备 |
8.4.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8.4.4 阴性对照品的制备 |
8.4.5 丹参酮ⅡA的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
8.4.6 日内精密度及日间精密度测定 |
8.4.7 稳定性实验 |
8.4.8 重复性实验 |
8.4.9 加样回收率实验 |
8.4.10 样品含量测定 |
8.5 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 |
8.6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及色谱条件考察 |
8.6.1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考察 |
8.6.2 色谱条件考察 |
8.7 丹酚酸B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试验及结果 |
8.7.1 色谱条件 |
8.7.2 对照品制备 |
8.7.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8.7.4 阴性对照品的制备 |
8.7.5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
8.7.6 日内精密度及日间精密度测定 |
8.7.7 稳定性实验 |
8.7.8 重复性实验 |
8.7.9 加样回收率实验 |
8.7.10 样品含量测定 |
8.8 复方丹参膜剂中三七的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8.9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考察及色谱条件考察 |
8.9.1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考察 |
8.9.2 色谱条件考察 |
8.10 皂苷类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试验及结果 |
8.10.1 色谱条件 |
8.10.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8.10.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8.10.4 阴性对照品制备 |
8.10.5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
8.10.6 校正因子计算 |
8.10.7 日内精密度及日间精密度测定 |
8.10.8 稳定性实验 |
8.10.9 重复性实验 |
8.10.10 加样回收率实验 |
8.10.11 常规外标法(ESTD)与一测多评法(QAMS)测定结果比较 |
8.11 结论及讨论 |
第四节 复方丹参膜剂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9 复方丹参膜剂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9.1 仪器与试药 |
9.2 复方丹参膜剂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五节 复方丹参膜剂质量标准的制订 |
10 复方丹参膜剂质量标准 |
10.1 复方丹参膜剂质量标准(草案) |
10.2 复方丹参膜剂质量标准(草案)说明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间复方丹参方制剂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常用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基本情况概述 |
一、中、西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认识 |
二、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况 |
三、常用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品种功效、安全性分析 |
四、结语 |
综述二 常用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分析 |
一、系统评价概述 |
二、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 |
三、结语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研究二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一)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三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一)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四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五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六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壁性心肌梗死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七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八 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九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十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药丹参类制剂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丹参剂型 |
2临床应用 |
3新剂型研究进展 |
4展望 |
四、复方丹参注射液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J]. 王哲义,孙怿泽,张媛凤,田金洲,卢涛.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2(02)
- [2]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J]. 马玉景,郎晓猛,康欣,杨倩,刘建平,李佃贵. 中草药, 2021
- [3]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D]. 王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加味紫归油治疗干燥性鼻炎临床疗效研究[D]. 戴璐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3A4、CYP3A5、CYP2E1基因多态性对丁苯酞血药浓度及临床有效性的影响[D]. 崔冰冰.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2)
- [6]基于Meta分析的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评价研究[J]. 刘施,吴嘉瑞,张丹,谭迪,张冰.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7(07)
- [7]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刘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复方丹参膜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刁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系统评价研究[D]. 张晓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10]中药丹参类制剂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J]. 张涛,张娟红,徐丽婷.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