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罗斯的中产阶级是哪些人?(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月[1](2021)在《法汉同传中的简明策略研究 ——基于MTI口译课堂的实例分析》文中认为同声传译中,受限于有限的时间、精力以及自然语言中客观存在的大量冗余,译员几乎不可能再现原文的全部信息和表达方式。鉴于此,简明策略应运而生,旨在不影响原文理解的基础上省略对听众而言多余的信息、或对多个信息点进行概括整合,以减少信息输出时长,提高逻辑表达清晰度,从而优化译员的同传表现。本文为探究简明策略在法汉同传中应用的实证研究报告。笔者选取了具有一年以上口译学习经验的9名MTI专业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以两段语速相近、难度不同的法文演讲为实验语料开展了法汉同传实验,并邀请12名母语受众对上述翻译实践进行评分,以受众打分结果作为评判同传质量的主要参照。此外,笔者还分别针对发言人和受试译员设计问卷,一方面探究发言人对于简明策略应用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受试译员的内省式问答了解其采取简明策略的场景、原因、方法和困难。实验结果表明:第一,受试译员的翻译得分与简明策略的使用频次呈高度正相关。第二,当语料难度较低时,受试译员有更多精力打磨译文,使其表述更加简明;而面对难度较高的语料,译员则难以顾及译文的简明性。第三,在Kirchhoff(2002)提出的简明策略三技巧(省略、概括和压缩)中,消耗精力最少的省略技巧使用频率最高。需要注意的是,现行的简明策略分类标准在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性方面有所欠缺,因此笔者尝试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思路,并基于这一思路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文本分析。在本研究中,笔者将简明策略分为结构简明和含义简明两种类型。前者在不改变原文含义的基础上着力减少语言冗余,包含纯语言层面的省略和压缩两种技巧;后者则是更高层次的简明策略,会针对认知载荷对原文含义进行一定的加工整合,提升翻译交际效果,包含概括、关联性处理、概念整合三种技巧。笔者希望此研究可以帮助译员更加系统地了解简明策略,以提高包含口译在内各类交际行为的有效性。
朱玉[2](2021)在《经济类英语文本中隐喻的汉译 ——《衰败的经济》(第3、5、7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衰败的经济》(第3、5、7章)的英汉翻译实践撰写而成,主要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重点归纳经济文本中概念隐喻的翻译方法与技巧。该文本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带领读者回顾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从十九世纪的无情竞争到二十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的成熟,再到今天金融业的衰落。该文本引用大量评论性话语,其中包含丰富的具有文学色彩的概念隐喻,并且该文本作者也习惯使用较为隐晦的隐喻,来表达自己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某些历史现象的态度。这些都增加了本次翻译实践的难度。根据文本类型理论,该文本属于信息兼表达型文本。因此,在翻译该文本时,既要传达源语文本承载的信息,又要体现其蕴涵的情感。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充分理解源语文本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并辅以转换、引申、增译等翻译技巧。本翻译实践报告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概念隐喻分为本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对这三类隐喻的翻译难点、解决过程与方案进行汇报,加深了笔者对概念隐喻及其翻译方法的理解。本报告有望为从事经济文本翻译的译者提供一定参考。
王斐[3](2019)在《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世纪末俄国的民粹派运动、美国的“人民党”运动开始,民粹主义便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尤其进入21世纪,民粹主义迅速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政治潮流。拉丁美洲作为典型的民粹主义发生地之一,其民粹主义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拉丁美洲的20世纪,被看作是“民粹主义的世纪”。从发展历程来看,民粹主义贯穿南美大陆的现代化进程,几度兴衰而绵延不绝,其兴起、发展、兴盛、衰败和复苏与政权变迁和政治利益斗争密切相关,反映了拉美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的变化与价值评判的多样性。无论根源如何,是好还是坏,民粹主义始终是拉美国家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拉美国家,民粹主义作为是一种具有历史复发性的社会政治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现代化相伴而行并休戚相关。从现代化进程来说,拉美国家作为现代化的“实验室”,其艰难曲折的探索之路成为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19世纪末期以来,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种现代化战略,即古典自由主义、发展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三种经济模式,即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化和新型出口导向;多种政治模式,即寡头威权主义、官僚威权主义、现代代议制民主等。当前,拉美国家仍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基于此,本研究力图在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探究民粹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影响,通过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考察民粹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概括民粹主义的普遍性特征与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特征,理清产生和发展的深刻根源,呈现民粹主义的影响,并尝试给出作者对拉美民粹主义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导论部分突出依据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提出拉美现代化进程中民粹主义这一研究主题,着重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阐述意义所在。通过回顾学界相关研究,期望在民粹主义的内涵界定、表现特征、产生根源、积极作用、消极影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第一章从历史角度对拉美民粹主义进行纵向梳理,主要从三个阶段入手,即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拉美民粹主义的萌芽时期、30年代至80年代末的拉美民粹主义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民粹主义的新演化。本文选取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国家与代表人物,结合时代背景、政策取向等进行梳理,形成对拉美民粹主义的初步判断。第二章从比较分析的视角,总结了世界民粹主义普遍存在的普遍性特征与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特征。普遍性特征主要有草根性、非理性、批判性与易变性;独特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城市为主要阵地,领袖个人崇拜且带有卡里斯马式的领导特点,普遍采取的是改革而非革命的方式。第三章主要分析民粹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根源。一是从经济根源来看,拉美国家作为后发国家,由于依附性经济地位难以改变,加之市场经济的缺失和不彻底的土地改革,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经济出现增长性贫困,基础薄弱的现状难以改变;二是从政治根源来看,拉美国家作为美国的“后院”,受美国影响较大,加之自身政治体制的缺陷、政党力量较为弱小、军队强大与活跃等问题,致使威权有余而民主不足,“政治钟摆”早已成为常态;三是从思想文化根源来看,拉美国家受西班牙和葡萄牙影响较大,缺乏科学民主文化传统,国家认同存在危机,加之外来文化冲击,致使民粹主义长期存在;四是从社会根源来看,拉美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纵向的社会分层化和横向的社会结构流动,导致社会冲突频发,为民粹主义滋生和蔓延提供了肥沃土壤。第四章主要分析民粹主义的影响。一是从政治视角而言,民粹主义在关怀民众、维护弱势社会群体利益和推动政治参与平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加剧了政治领袖专断,煽动性的政治动员冲击民主转型,加深了政治体制危机;二是从经济视角而言,民粹主义在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但其采取的经济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三是从社会视角而言,民粹主义的施政维护了部分民众利益,提高了民众生活质量,但因福利赶超加剧了中等收入陷阱和收入分配不公,与民粹主义的政治口号背道而驰。第五章着重分析了当前拉美民粹主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试图剖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内部问题与挑战主要集中在政党自身建设不足、政治生态恶化、经济发展问题突出和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暴力升级等方面;外部问题与挑战主要集中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美国政策影响拉美地缘政治等。面对这些问题,拉美国家需从指导理论、政治选举、政党建设等方面完善自身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推进改革,拉动现代化发展进程,以重新获得地区主导权。结语部分对本研究做了回顾性总结与反思,得出基本结论并探讨了可能的研究空间与理论生长点。
林莹[4](2018)在《中产阶级与威权体制转型——基于普京时代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解析》文中研究说明自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来,中产阶级与威权体制转型的关系,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中产阶级是威权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有学者认为中产阶级是既得利益者,是社会稳定器,将阻碍转型的发生。就俄罗斯而言,一方面,俄罗斯中产阶级内部异质化,公共部门的中产阶级严重依赖威权体制,是阻碍转型的力量;另一方面,俄罗斯私人部门的中产阶级不满现有的经济政治地位,是转型的推动力量。两者的分裂导致俄罗斯中产阶级无法以独立、整体的身份发出政治诉求。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如何处理与中产阶级的关系,特别是私人部门的中产阶级,平息由其充当主力的抗议活动,将成为俄罗斯政府的一大挑战。
曲文轶,苏兆荣[5](2018)在《俄罗斯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社会稳定:以中产阶级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以后由欧美主要国家实施制裁引发的经济危机极大地打击了俄罗斯经济,对俄罗斯居民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不仅恶化了底层居民生活水平,也影响到了部分中产阶级居民的生活质量,其生活方式受到的影响最大。尽管如此,仅仅是经济利益受损的中产阶级举行了小规模的抗议卢布贬值和工资拖欠的集会,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抗议运动或者反政府运动,相反,西方主要国家的制裁,让中产阶级深深体会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观恶意,促使他们与政府达成共渡难关的共识,在经济危机中通过调整经济行为化解冲击,对俄罗斯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后果是有一部分教师、医生等从中产阶层滑落至底层社会,这打击了知识分子阶层,恶化了社会生态,导致贫富差距增大,社会分层加剧,维护社会稳定的不确定性增加、压力增大。
李春雨[6](2017)在《试论普京时代俄罗斯中产阶级职业结构演化》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职业结构区别于美国、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呈现出封闭性、保守性、聚集性等特征。中产阶级的职业结构演化过程反映了现今俄罗斯依旧是第一、第二产业占经济主导,生产部门技术水平低下,生产结构老化。这种经济结构下的中产阶级职业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差距。中产阶级职业结构受经济改革及其他社会阶层的经济收入、社会福利、受教育状况制约,影响了俄罗斯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普京时代中产阶级职业结构的动态变化,揭示了俄罗斯转轨后国家的政治、经济转型和中产阶级职业结构演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对中产阶级职业结构在社会运动结构中的微观变化的分析,可以总结与评判俄罗斯政治、经济变革,进一步预测俄罗斯社会的未来发展。
娄春杰,曲文轶[7](2015)在《中产阶级促进了经济增长吗?——基于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经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产阶级崛起引起了学术界的日益关注,但关注点主要在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影响上,而忽略了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文章首先根据俄罗斯纵向监测调查数据,采用相对标准测算出俄罗斯19942012年8个区域的中产阶级规模,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考察了转型时期俄罗斯中产阶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中产阶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关系,这说明中产阶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研究还发现,尽管中产阶级在总体上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其内部群体对经济增长影响存在差异,市场型中产阶级与经济增长存在显着的正向关系,而非市场型中产阶级与经济增长存在显着的负向关系。
娄春杰[8](2015)在《中产阶级在俄罗斯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底,大规模的抗议运动使中产阶级正式登上俄罗斯历史舞台,并引发大量学术讨论和社会政治辩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在现代化改革的条件下,作为俄罗斯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保障及其创新潜力的载体,中产阶级将扮演什么角色?事实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已使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充分暴露。在此背景下,经济现代化也被重新提上了议程,而中产阶级则被认为是无可替代的倚靠力量。那么,中产阶级能否担此重任?由此延伸,中产阶级在整个俄罗斯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具体来讲,中产阶级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如果是的话,通过哪些方式和途径?中产阶级又能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其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关系又是怎样?正是基于这些问题思考,本文根据俄罗斯市场经济改革历程,梳理了俄罗斯中产阶级发展概况,同时,利用俄罗斯纵向监测调查数据库对俄罗斯中产阶级进行测算,并从经济体制、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三个方面考察了其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具体而言,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和背景,同时梳理了目前关于中产阶级作用的相关文献和俄罗斯中产阶级问题的相关研究,重点分析经济学对中产阶级的相关研究。并指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潜在的创新以及论文的章节安排。第二章为中产阶级作用的理论框架。首先明确了本文用于分析的中产阶级概念,并根据俄罗斯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从市场型和非市场型视角观察中产阶级,并结合已有理论和俄罗斯现实,对中产阶级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为以后的章节内容安排奠定了理论架构。第三章梳理了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发展演变历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章根据俄罗斯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结合各个时期的改革政策,从市场型和非市场型视角对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发展演化过程进行了梳理。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苏联后期,是社会结构分化与中产阶级萌芽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叶利钦改革时期,中产阶级开始由非市场型向市场型转化;第三阶段是普京统治时期,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在对俄罗斯中产阶级发展演变历史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于影响俄罗斯中产阶级发展壮大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中产阶级规模之间存在显着正向关系,政府支出也能够促进中产阶级发展,但主要是通过社会支持实现的。另外,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水平和非国有经济比重都对中产阶级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俄罗斯转型的特殊国情,非国有经济比重对中产阶级的影响表现还不明显。研究还表明,通货膨胀不利于中产阶级发展,但影响也较小。第四章分析了中产阶级对市场化转型的影响。俄罗斯经济转型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经济体制的改变,即从传统的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本章首先梳理了中产阶级在经济体制变革中的表现及作用,并提出了中产阶级对经济体制变革产生影响的两个假设命题:第一、中产阶级能够促进市场化改革;第二、市场型中产阶级对市场化的推动大于非市场型中产阶级。其次,为了验证这两个命题,笔者选取了相关指标进行验证,建立模型对中产阶级对经济体制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模型结果显示两个假设命题是成立的。第五章分析了中产阶级对经济增长影响。尽管经济转型主要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但在体制转变以后,转型的任务有了新的内涵,即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合理的经济结构,鉴于此,在接下来的两章中,我们主要是对中产阶级对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本章主要是分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鉴于理论上中产阶级对经济增长的论述,笔者利用计量模型对俄罗斯转型时期中产阶级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首先,笔者基于俄罗斯的家庭调查数据对中产阶级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把其细分为市场型和非市场型,然后建立模型考察了中产阶级及内部不同群体对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也对中产阶级作用经济增长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在对中产阶级与经济增长关系考察后,第六章分析了中产阶级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对经济结构的分析主要分两部分: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为了观察俄罗斯中产阶级的消费结构,本文利用前文中产阶级的标准和RLMS的数据按照俄罗斯统计的统计标准进行整合,结果发现,中产阶级消费存在显着特点:俄罗斯的中产阶级对教育支出占比很高,这说明他们比较重视教育。但是,对奢侈品的支出比重远远大于耐用品,说明俄罗斯中产阶级还是存在明显的炫富心理。为了进一步分析中产阶级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我们利用年度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产阶级规模与居民食物、酒精类支出存在显着负相关;同时,中产阶级规模与住房、交通、通讯、教育等显着正相关。这种结果可能与中产阶级的消费结构和收入弹性有关。产业结构方面,计量结果显示,中产阶级对农业的影响为显着负相关;对工业的影响也是负向的,但是并不显着;中产阶级对服务业的影响为显着正相关;同时,计量结果还显示,消费是中产阶级实现此结果的一个途径(农业除外)。这表明中产阶级规模扩大能够降低农业、工业比重,扩大服务业占比。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
曲文轶,娄春杰[9](2014)在《俄罗斯中产阶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年底抗议运动爆发以后,中产阶级正式登上俄罗斯历史舞台,但现有文献侧重考察其社会政治影响,对于中产阶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其途径缺乏实证分析。本文利用俄罗斯纵向调查数据(RLMS),采用全球绝对标准测算出俄罗斯19942012年八个区域的中产阶级规模,在此基础上实证考察了俄罗斯中产阶级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俄罗斯中产阶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着正向联系,并且,中产阶级比重的上升对于扩大消费以及增加投资均有显着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尽管中产阶级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截至目前尚难被看成是推动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富人因其强大的经济能力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在投资分析中得到了证实。
史为磊[10](2014)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形成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社会阶层结构,而中等收入阶层的发育和成熟则是建立现代阶层结构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领域梳理了中等收入阶层(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基础,并立足于制度变迁的研究思路,在进行实际调查和跟踪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历史演变考察——现状与问题分析——发展路径探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共分成六个部分,即绪论和后五章正文。整个篇章结构,根据学术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般要求进行有序排列,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绪论部分,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研究背景。分析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理论界关于中产阶层与社会和谐关系的研究现状,针对其研究不足,介绍了这一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并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第一章,分析了中等收入阶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本章是全文的逻辑起点和立论之基。首先从界定“中等收入”的概念开始,比较了“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阶层”之间的异同,明确了“中等收入阶层”的划分标准,认为“中等收入阶层”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提法。然后重点考察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等收入阶层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形成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并为中等收入阶层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平台;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是民主政治的推动力量,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两者具有共生的内在关系和一致的实现过程。本章的创新:吸取了西方“中产阶级”概念和我国“中等收入者”概念的精华,既避免了西方“中产阶级”概念过于看重主观认同的缺陷,又突破了我国“中等收入者”概念仅从以经济尺度作为划分标准的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等收入阶层”的核心概念。第二章,在文本考察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中等收入阶层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理论进行了梳理研究。首先,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中间阶级”思想进行了文本研究。其次,考察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理论和新韦伯主义中产阶级理论,分析了中产阶级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再次,分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间阶层”的思想认识。本文还尝试梳理和研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有关中等收入阶层的论述。第三章,考察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征。首先,将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演变历程分为萌生、消失和重生三个阶段,又将重生阶段分为重新成长与开始兴起、快速发展与基本定型、迅速增长和多元发展等三个发展时期。其次,分析了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状况、发展问题,并提炼出中等收入阶层的基本特征:数量规模偏小、来源构成广泛、地域分布不均、职业构成多样、文化观念多元、消费上的前卫性和发展性、政治上的依附性和建设性并存、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本章的创新:一是在问卷调查和跟踪访谈等形式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力求做到掌握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数据,准确描述当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现实境遇;二是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中等收入阶层的基本特征,既看到其积极的建设性的一面,也指出了其自身劣根性的一面。第四章,揭示了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瓶颈问题,包括中等收入阶层有萎缩的苗头、内部结构差异过大、阶层意识难以形成、社会功能发挥不足、阶层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包括收入差距拉大趋势仍未根本扭转、贫富分化开始从单纯的量变向阶层分割的质变转化、农民工进城的规模速度正在和改革“赛跑”、劳资关系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群体性事件处于高位运行的态势、腐败现象在多个领域蔓延、社会组织建设发展比较滞后和混乱等。第五章,指明了和谐社会条件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和培育。本章首先论述了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理念和原则;提出了“稳中”与“扩中”并重、重视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后备军的发展策略,其中包括工人阶级主体、小微企业主、大学生就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先富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发展策略;考察了英国、美国、瑞典、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以期对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全文的落脚点放在了和谐社会条件下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机制上,从中等收入阶层与和谐社会的互动机制、内生动力、制度变迁、结构动因、社会力量和教育孵化等方面深入阐述了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路径。
二、俄罗斯的中产阶级是哪些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的中产阶级是哪些人?(论文提纲范文)
(1)法汉同传中的简明策略研究 ——基于MTI口译课堂的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Remerciements |
内容摘要 |
Résumé |
Introduction |
Chapitre Ⅰ Interpretation simultanee: conflits et solution |
1.1 Concision:strategie deliberee de l'IS |
1.1.1 Definition de la concision |
1.1.2 Evolution des etudes sur la concision dansl'interpretation |
1.2 Pertinence: facteur legitime de la concision |
1.3 IS:deux imperatifs de la concision |
1.3.1 Stress temporel |
1.3.2 Charge cognitive |
Chapitre Ⅱ Methodes de recherche experimentale |
2.1 Echantillonnage du corpus |
2.1.1 Objectifs |
2.1.2 Participants |
2.1.3 Corpus |
2.1.4 Procedure |
2.1.5 Traitement du corpus |
2.1.6 Enquete introspective des participants |
2.1.7 Enquete aupres de l'orateur |
2.2 Evaluation faite par le public |
2.2.1 Evaluateurs |
2.2.2 Criteres |
2.2.3 Procedure |
Chapitre Ⅲ Analyse des donnees |
3.1 Correlation entre la concision et la performance d'IS |
3.2 Correlation entre la concision et la difficulte du texte |
3.3 Correlation entre les techniques de concision et la consommationd'energie |
Chapitre Ⅳ Typologie de la strategie de concision |
4.1 Concision au niveau de la forme |
4.1.1 Concision liee a l'omission |
4.1.2 Concision liee a la compression |
4.2 Concision au niveau du sens |
4.2.1 Concision liee a la generalisation |
4.2.2 Concision liee a la pertinence optimale |
4.2.2.1 Double negation |
4.2.2.2 Pluralite du sens des modalisateurs en chinois |
4.2.2.3 Idees reliees implicitement |
4.2.3 Concision liee a l'integration conceptuelle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ie |
Annexe |
Annexe 1-Discours originaux |
Annexe 2-Glossaire des discours originaux |
Annexe 3-Traduction litterale des discours originaux |
Annexe 4-Transcription de l'interpretation des participants |
Annexe 5-Notation originale des evaluateurs |
Annexe 6-Resultat de l'enquete introspective des participants |
Annexe 7-Resultat du questionnaire de l'orateur |
(2)经济类英语文本中隐喻的汉译 ——《衰败的经济》(第3、5、7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介绍 |
1.2 文本特征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文本的确定 |
2.1.2 相关技术和资源支持 |
2.1.3 翻译计划的制定 |
2.1.4 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准备 |
2.2 翻译实践过程 |
2.3 译后事项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本体隐喻 |
3.1.1 实体和物质隐喻 |
3.1.2 拟人隐喻 |
3.2 方位隐喻 |
3.2.1 上/下方位隐喻 |
3.2.2 前/后方位隐喻 |
3.3 结构隐喻 |
3.3.1 动植物隐喻 |
3.3.2 战争隐喻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问题总结 |
4.2 对今后工作的启发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3)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一) 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
(二) 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民粹主义的概念梳理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相关概念辨析 |
四、理论工具 |
(一) 现代化理论 |
(二) 社会公正理论 |
(三) 社会分层理论 |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拉美国家民粹主义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萌芽 |
一、时代背景(20世纪初) |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
三、政策取向 |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发展 |
一、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末) |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
三、改革取向 |
第三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新演化 |
一、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 |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
三、改革取向 |
第二章 拉美现代化进程中民粹主义的特征分析 |
第一节 民粹主义的普遍性特征 |
一、草根性 |
二、非理性 |
三、批判性 |
四、易变性 |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 |
一、城市为主要阵地 |
二、卡里斯马式的上层领导 |
三、妥协的改良主义 |
第三章 拉美民粹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根源 |
第一节 经济根源 |
一、经济基础薄弱 |
二、市场经济不完善 |
三、土地改革不彻底 |
第二节 政治根源 |
一、美国干涉与控制 |
二、威权主义盛行 |
三、政治体制缺陷 |
四、军队强大且活跃 |
五、政党力量相对弱小 |
第三节 思想文化根源 |
一、缺乏科学民主的文化传统 |
二、国家认同危机 |
三、传统的一体化团结思想 |
四、外来文化冲击 |
第四节 社会根源 |
一、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
二、社会分层趋势显着 |
三、社会结构流动多变 |
四、社会冲突激烈且常态化 |
第四章 民粹主义对拉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
第一节 政治视角 |
一、维护社会群体利益 |
二、推动政治参与平等性 |
三、煽动性政治动员冲击民主进程 |
四、加剧领袖政治专断 |
第二节 经济视角 |
一、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变 |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
三、加深经济发展不平衡困境 |
第三节 社会视角 |
一、提升民众利益和生活质量 |
二、加剧收入分配不公 |
三、福利赶超加重中等收入陷阱 |
第五章 拉美民粹主义的挑战与趋势 |
第一节 当前拉美民粹主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一、拉美的新民粹主义 |
二、内部问题与挑战 |
三、外部问题与挑战 |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未来发展趋势 |
一、民粹主义的政治选举 |
二、民粹主义的指导理论 |
三、民粹主义的改革 |
结语 |
一、基本结论 |
(一) 拉美民粹主义与现代化进程相伴而行 |
(二) 拉美民粹主义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 |
(三) 拉美民粹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尚未终结 |
二、研究展望 |
(一) 拉美民粹主义政府、军队和民众互动的机制研究 |
(二) 拉美民粹主义的国别研究和区域的比较研究 |
参考文献 |
(4)中产阶级与威权体制转型——基于普京时代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回顾 |
三、中产阶级的规模、内部结构、政治倾向与社会运动 |
(一) 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规模 |
(二) 职业分类 |
(三) 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 |
(四) 社会运动 |
(五) 中产阶级的国家构想 |
四、结论 |
(5)俄罗斯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社会稳定:以中产阶级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文献综述 |
(一) 中产阶级。 |
(二) 社会稳定。 |
(三) 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
三、经济危机对中产阶级的冲击 |
(一) 经济地位优势弱化。 |
1. 货币贬值对核心中产阶级产生直接影响。 |
2. 核心中产阶级的绝对收入相对减少。 |
(二) 社会经济安全保障明显下降。 |
四、中产阶级对经济危机相关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
(一) 中产阶级对与经济危机相关事件影响的评价。 |
(二) 中产阶级在国家稳定与变革方面的立场。 |
(三) 中产阶级应对生活恶化的可能措施。 |
(四) 中产阶级在个人与社会利益之间的选择。 |
五、经济危机中中产阶级发挥的社会作用 |
六、总结 |
(6)试论普京时代俄罗斯中产阶级职业结构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界定及现状 |
二、中产阶级的职业结构演化 |
1. 中产阶级职业构成的动态变化 |
2. 中产阶级的职业流动 |
3.2014—2015年经济危机对中产阶级职业选择的影响 |
三、中产阶级职业流动的原因 |
1. 较低的社会经济保障, 公共部门职业受青睐, 职业流动呈封闭性 |
2. 较高的决策影响力, 贸易、服务领域受追捧, 职业流动呈聚集性 |
3. 经济结构转型较大, 就业主要在第四产业, 职位与教育呈依赖性 |
4. 经济改革完成, 人力资本投资低, 职业流动呈缓慢性 |
四、结论 |
1. 发挥中产阶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正向功能 |
2. 教育与中产阶级规模正相关, 是阶层流动的有力手段 |
3. 适度扩大中产阶级规模, 促进产业调整, 保持经济发展 |
(8)中产阶级在俄罗斯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中产阶级概念 |
1.2.2 中产阶级作用研究综述 |
1.2.3 关于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研究综述 |
1.2.4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中产阶级界定与理论框架 |
2.1 中产阶级的概念与界定 |
2.1.1 中产阶级概念 |
2.1.2 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界定 |
2.1.3 俄罗斯中产阶级的测量标准 |
2.2 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分类 |
2.2.1 中产阶级的类别 |
2.2.2 市场型中产阶级与非市场型中产阶级 |
2.3 中产阶级与经济转型 |
2.3.1 经济转型的概念 |
2.3.2 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目标与内涵 |
2.3.3 中产阶级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
第3章 俄罗斯中产阶级的演化过程 |
3.1 苏联时期:社会结构的分化与中产阶级萌芽 |
3.2 中产阶级发展的影响因素 |
3.2.1 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规模测算 |
3.2.2 模型的构建及数据说明 |
3.2.3 实证结果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中产阶级与俄罗斯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
4.1 中产阶级对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 |
4.1.1 叶利钦时期:1992-2000 |
4.1.2 普京时期:2000-2008 |
4.1.3 梅普时期:2008- |
4.2 中产阶级对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1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
4.2.2 计量结果及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中产阶级与经济增长 |
5.1 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规模 |
5.2 中产阶级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 |
5.2.1 模型设定及数据介绍 |
5.2.2 计量结果及分析 |
5.3 俄罗斯中产阶级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途径 |
5.4 小结 |
第6章 中产阶级与经济结构 |
6.1 中产阶级与消费结构 |
6.1.1 中产阶级消费结构的衡量方法 |
6.1.2 中产阶级的消费结构 |
6.1.3 中产阶级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
6.2 中产阶级与产业结构 |
6.2.1 俄罗斯产业结构概况 |
6.2.2 中产阶级对产业结构影响 |
6.3 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附表:俄罗斯居民消费结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9)俄罗斯中产阶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中产阶级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
俄罗斯中产阶级规模测算 |
计量方法及实证结果分析 |
计量结果及分析 |
三结论 |
(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价值和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价值 |
三、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关于中产阶级与社会和谐关系的研究 |
二、 国内关于中等收入阶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 实证分析法 |
二、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相结合 |
三、 比较性研究方法 |
四、 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框架 |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难点 |
二、 创新之处 |
第六节 若干研究建议 |
一、 建议采用“中等收入阶层”的提法 |
二、 “扩中”的路径应该以培养持续收入能力为视域 |
三、 “扩中”的对象需要包括中等收入阶层的潜在人群 |
第一章 中等收入阶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 |
第一节 中等收入阶层概念界定及相关辨析 |
一、 中等收入者及其相关概念 |
二、 “中等收入者”和“中产阶层”之间的关系 |
三、 “中等收入阶层”的提法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
第二节 和谐社会为中等收入阶层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平台 |
一、 和谐社会以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为重要目标 |
二、 改革开放催生了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 |
三、 阶级分析理论的创新解开了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政治羁绊 |
四、 快速城镇化建设为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
第三节 中等收入阶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作用 |
一、 经济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建设的推手 |
二、 社会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
三、 政治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民主政治的推动力量 |
四、 文化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
第四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等收入阶层同步共进 |
一、 两者具有内在的共生性 |
二、 两者的实现过程具有一致性 |
第二章 中等收入阶层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探源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中产阶级”思想述论 |
一、 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述论 |
二、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的发展 |
第二节 西方中产阶级理论概述 |
一、 新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理论 |
二、 新韦伯主义中产阶级理论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间阶级”的认识 |
一、 毛泽东的中产阶级理论 |
二、 邓小平的阶级理论 |
三、 江泽民的“新社会阶层”理论 |
四、 胡锦涛对社会阶层理论的新发展 |
五、 习近平有关中等收入阶层的论述 |
第三章 中等收入阶层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特征 |
第一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发展变迁的历程 |
一、 萌生:我国中产阶层的短暂发展 |
二、 消失:我国中产阶层不复存在 |
三、 重生: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 |
第二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 中等收入阶层基本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三、 中等收入阶层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基本特征 |
一、 数量规模偏小 |
二、 构成来源广泛 |
三、 地域分布不均 |
四、 职业构成多样 |
五、 文化观念多元 |
六、 消费上的前卫性和发展性 |
七、 政治上的依附性和建设性 |
八、 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 |
第四章 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瓶颈问题 |
一、 中等收入阶层有进一步萎缩的苗头 |
二、 中等收入阶层的内部结构差异过大 |
三、 中等收入阶层的阶层意识难以形成 |
四、 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功能发挥不足 |
五、 中等收入阶层认同存在一定的局限 |
六、 中等收入阶层焦虑限制其素质提高 |
第二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瓶颈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仍未根本扭转 |
二、 贫富分化开始从单纯的量变向阶层分隔的质变转化 |
三、 劳资关系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
四、 群体性事件处于高位运行的态势 |
五、 腐败现象在多个领域蔓延 |
六、 社会组织建设发展比较滞后和混乱 |
第五章 和谐社会条件下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和培育 |
第一节 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理念和原则 |
一、 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基本理念 |
二、 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主要原则 |
第二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
一、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策略分析 |
二、 工人阶级主体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
三、 小微企业主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
四、 大学生就业群体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
五、 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
六、 农村先富群体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
第三节 国外中产阶级发展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一、 英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
二、 美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
三、 北欧福利国家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
四、 社会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
五、 印度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
六、 国外中产阶级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第四节 和谐社会条件下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机制 |
一、 互动机制:中等收入阶层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发展 |
二、 内生动力:市场化改革的动力 |
三、 制度变迁:所有制变化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四、 结构动因: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 |
五、 社会力量:现代社会流动机制的健全 |
六、 教育孵化:中等收入阶层的孵化器 |
参考文献 |
附录:关于中等收入阶层基本问题的调查问卷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四、俄罗斯的中产阶级是哪些人?(论文参考文献)
- [1]法汉同传中的简明策略研究 ——基于MTI口译课堂的实例分析[D]. 张文月.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经济类英语文本中隐喻的汉译 ——《衰败的经济》(第3、5、7章)翻译实践报告[D]. 朱玉.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D]. 王斐.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4]中产阶级与威权体制转型——基于普京时代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解析[J]. 林莹. 俄罗斯研究, 2018(05)
- [5]俄罗斯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社会稳定:以中产阶级为视角[J]. 曲文轶,苏兆荣. 湖北社会科学, 2018(03)
- [6]试论普京时代俄罗斯中产阶级职业结构演化[J]. 李春雨. 学术交流, 2017(08)
- [7]中产阶级促进了经济增长吗?——基于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经验研究[J]. 娄春杰,曲文轶. 世界经济研究, 2015(05)
- [8]中产阶级在俄罗斯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研究[D]. 娄春杰. 辽宁大学, 2015(12)
- [9]俄罗斯中产阶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 曲文轶,娄春杰.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14(06)
- [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研究[D]. 史为磊.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