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军区召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讨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全平[1](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指出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靳晓菡[2](2020)在《基于5E教学模式《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青少年健康问题不断增加、我国采取的体育课+心理课的模式并不能全面解决青少年正在面临的一些健康问题的情况下,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甚至课程体系构建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现状并不理想,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由于学校整体课程结构的固定化也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借助校本课程开发这一契机,从学生传染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出发,借助促进学生概念构建及探究能力培养的5E教学模式,旨在回答以下两大关键研究问题:(1)如何构建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中传染病防控相关的校本课程?(2)如何评价该课程的有效性与适用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现状并以此作为课程需求分析,进一步确定《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课程的设计原则、总目标、核心概念及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框架,细化课程章节目标及内容,形成了指导基于5E教学模式《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教学实践的相关材料,完成了课程的设计。完成课程设计后,采用实验法以上海某中学高中选修拓展课为依托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学习课程前后传染病预防相关知识、行为与态度的变化及其在课程过程中完成的作品评价该课程的有效性,通过回收的学生课程评价问卷及半结构化访谈记录分析该课程对我国高中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参与本课程的14名学生学习课程前后传染病防治知识与行为、态度发生了显着变化;参与课程的所有学生均表示课程内容难度适中、课堂活动形式丰富、课程对自身防治传染病的态度与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本课程应用于高中生传染病防治相关的健康教育十分有效,实验组学生传染病知识与行为以及态度前后测之间呈现显着性差异;(2)本课程适用于我国高中课堂,课程内容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且难易度适于高二学生,同时参与课程的全部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课程中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而本课程对于生活中学生传染病防治的态度与行为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建议将本课程引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同时在健康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课程案例的即时性以及课程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在教师实施《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课程教学时,建议注意控制学生的数量及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安排进行灵活调整。
张宏哲[3](2016)在《防控突发性传染病医疗建筑网络的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正处在飞速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医疗建筑体系也进入了健全和成熟的关键性阶段,数量巨大的医疗建筑正在规划、立项、审批、建设进程中。如何规划、如何建设才能够在突发性传染病疫情爆发时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的医疗服务,这需要对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现阶段的情况有较为透彻的认识,并且构建起与之对应的评定系统。文章以应对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为研究对象,构建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模型,为传染病医疗建筑网络的现状评测提供适用的实践方法,为传染病医疗建筑网络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文章首先架构评价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然后选取模型的评价指标,并构造模型运算系统,最后应用模型评测典型城市。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模型运用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救治和恢复的全过程中医疗建筑网络的防控职能,结合传染病预防学理论,研究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传播的全过程中医疗建筑网络的阻断机制,作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选取和权重设置的理论依据;模型选择适应医疗建筑网络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评测工具,以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运算原理、层级结构和分析方法构造医疗建筑网络的评价模型。防治公共疫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模型的构建从整个防控过程的基本概念出发,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各个阶段的特点,构建一个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指标体系。除此之外,还要依照对几个代表性城市现存疫情医疗建筑系统和相关法律的整合以及梳理,统计灾前预防、灾中救治、灾后恢复全过程的建筑功能指标,形成科学、适用、完整的评价指标模型。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功能,从统计指标的数据处理过程入手,根据典型城市的实测结果,定量各评价指标数值;根据危机管理理论和传染病传播机理,定量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模型,实际评测三座中国典型城市的医疗建筑网络对突发性传染病的防控能力,模拟城市在突发性传染病爆发时医疗建筑体系的反应过程,得出城市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优势和劣势,阐明模型的实测方法和应用范围,提出现有医疗建筑网络整合策略。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模型将危机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领域,并结合传染病防控理论、评价学方法等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尝试,形成建筑学领域内新的学科理论生长点;将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引入到医疗建筑评价中,将医疗建筑中的各要素用评价指标和权重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新型的评价模型,并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使用防治公共疫情医疗建筑网络评定手段,评测现有医疗建筑网络,得出评测结论。实现理论和方法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医疗建筑理论研究与社会实际的直接连接的评价方法。
胡娜娜[4](2016)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中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越来越重视研究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工作。随着形势的变化,应急响应工作的研究开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国民经济动员一直有着完备的体系和运行架构,有充足的设施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平台信息、先进技术等优势,要将这些优势特长引领到突发事件应对领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样既能服务于民,同时也激发国民经济动员力量对机制体制、人财物要素、运行流程等各个要素环节进行检验和提高,真正实现应急与应战兼顾、军用与民用融合的目标。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在物资、人力、平台技术等方面优势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发挥作用,实现配置资源,共享信息,协同联动,开展了省级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模式研究,提出构建黑龙江省协同联动式应急响应模式。通过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目前在体制机制、人力资源、物资储运和平台技术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应急管理体系与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相对独立,国动办发挥作用受限。黑龙江省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预案和演练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应急专家作用有限。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国民经济动员应急规划建设没有与应急管理部门统筹联动。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未完成升级改造阻碍了与省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的信息共享。在总结和借鉴先进省份省级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经验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省情,本文提出构建黑龙江省协同联动式应急响应模式的建议和实施对策,具体建议包括体制机制的对接整合,人力资源的作用发挥,物资储运的规划建设和平台技术的整合。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研究、文献法、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所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尝试解决省政府应急响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摸索一条适合黑龙江省情的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之路。
吴穹[5](2015)在《涉军网络突发事件传播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涉军网络突发事件是伴随着网络的发生和发展而产生的,与军队人员和军队事务密切相关。能否通过系统研究深入了解把握这一新生事物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手段进行妥善处置,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不仅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有关决策部署的务实举措,而且是应对外界对我军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适应信息网络时代传播技术和手段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清楚界定网络突发事件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涉军网络突发事件的概念,并依据内容这个标准,将其划分为“反思历史”类、“抨击现实”类、“歪曲发展”类这三大类,这种划分方法有助于全面、客观认识这一事物的本质。本文注重在网络背景下研究探讨涉军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特点,合理划分传播周期,遴选信息来源、信息内容、信息热度和信息恒度这四个一级指标和九个二级指标,初步构建了评判指标体系。作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和技术原因这三个层面对涉军网络突发事件的成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着重突出了网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信息发布、官兵媒介素养等因素也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在应对策略方面,着眼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所提出的适应我军特点有效进行涉军信息发布、培养使用军队意见领袖、努力提升我军官兵的媒介素养、综合运用军地各方力量等,既牢牢把握网络时代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韩雪磊[6](2013)在《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综合性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能实现策略及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了解我国综合性公立医院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现状以及公共卫生部门建设情况,明确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定位和权责范围,探讨公立医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能过程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影响因素,对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工作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提出提升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工作、强化其公共卫生职能的有效建议,构建基于预防服务—临床服务连续性的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协同管理模式。研究内容与方法(1)文献回顾与情报分析。查阅国内外关于公共卫生体系职责与运行现状的相关文献,了解我国公共卫生职能落实存在的问题,分析公共卫生与医疗这两者的职能的连续性与区分,研究不同的主体执行公共卫生职能的优劣势,并进行职能定位分析。(2)实证研究。在湖北省和广东省总计调查了53家医院(二级医院26家,三家医院26家,民营医院1家),共计1115名医务人员。采用现有资料、统计报表数据收集、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样本地区综合性公立医院公共卫生部门建设情况、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人力资源情况,了解医院公共卫生工作运行模式及承担职能现状,调查医院医务人员对开展公共卫生部门的看法和建议以及对公共卫生工作的知晓情况;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的方法,了解公共卫生工作取得的收益,存在的障碍和改善建议;通过典型案例收集的方法,对在公共卫生工作建设方面有一定创新性的综合性医院进行资料收集、案例研究和分析,探索影响公共卫生工作开展的关键问题,为构建公共卫生协同管理模式提供研究基础。(3)定量分析。运用描述性分析分析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人力资源情况以及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工作职责范围的知晓度现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每个受评估医院组织管理、传染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与促进、卫生应急这六项的评估分值,选择K-means Cluster过程进行聚类,对参评机构进行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评估各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的运行现状,总结公立医院在履行公共卫生职能时存在的关键问题;利用皮尔逊卡方检验以及Binary Logistic回归方法,探索和分析公共卫生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其影响因素,为相关策略研究提供实践分析基础。(4)定性分析。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理清医院公共卫生工作涉及到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程度、影响力、立场和受政策影响程度,通过权衡各方利益从而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运用SWOT分析,通过调查的获得资料,将医院构建公共卫生科、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等因素列出,再运用系统分析理论等方法,匹配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与结论结果:(1)本研究发现,综合性公立医院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之间存在制度性裂痕,两者缺乏有效的双向联系和协作机制。(2)医院负责公共卫生工作部门人员工作职责有交叉的情况,存在一人负担多项工作职责,公共卫生专职工作人员较为缺乏。公立医院在公共卫生科室建立的过程中,与医院原有公共卫生相关科室存在一定的整合和融合的过程。(3)医院公共卫生部门人员平均配置数为3.35人,女性所占比例较高;从年龄结构上看,平均年龄为43.1岁,存在着年龄老化的现象;职业类型中公共卫生医师所占比例较小,主要为护士和临床医师,说明专业背景并不强;学历主要集中于大学专科和本科,高学历人才比例较低(7.1%);接受专业培训情况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4)经问卷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中有98%赞同医院承担公共卫生工作,90.8%的医务人员知晓公共卫生科的存在,对医院公共卫生部门的工作内容、职责和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5)对两省医院公共卫生工作效果差异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分析,湖北省和广东省虽然医院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模式不同,但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相关工作(χ2=1.6,P>0.05)、消毒与院感控制工作(χ2=2.5,P>0.05)、卫生应急处置(χ2=3.5,P>0.05)等公共卫生制度知晓差异不大;湖北省公共卫生科的构建显然对临床医务人员产生的作用较大,临床医务人员了解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员工作职责的程度要远远大于广东省(χ2=81.2,P<0.01)。(6)本文建立了《医院公共卫生工作考核标准》,并对样本医院进行分项评估和总体评估。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综合评估后的医院分为四大类别(第一类机构各方面评分均较差,第二类机构传染病防治、卫生应急较差,第三类机构各方面评分均较好,第四类机构组织管理、传染病防治较好但其他得分中等);经方差分析检验,本研究发现在组织管理(F=78.374,P<0.01)、传染病防治(F=28.94,P<0.01)、健康教育与促进(F=7.765,P<0.01)和卫生应急(F=5.643,P<0.01)四个方面工作开展有显着差异,慢性非传染病疾病管理工作在医疗机构之间广泛推行(F=2.079,P>0.05),妇幼保健工作逐步规范(F=2.231,P>0.05)。选择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医务人员公共卫生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只和对医院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了解程度有关(OR=10.23, P<0.01),而与医务人员受教育状况、是否接受公共卫生培训、以及工作年限均无关(7)本研究认为,公立医院应主要承担下列公共卫生职责:保障基本医疗服务、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卫生应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健康教育与促进。(8)本研究构建了医院公共卫生四级网络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有行政管理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公共卫生科和临床科室公共卫生管理员四级。结论: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医院公共卫生工作要实现疾病预防和医疗服务两个系统协同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1)医院领导层对公共卫生工作的认可度不够;(2)公共卫生工作缺乏政府经费补偿机制;(3)医院临床与公卫部门协同合作机制不明确;(4)公共卫生工作缺少激励机制;(5)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有待改善;(6)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缺乏;(7)公共卫生科人员结构不合理。医院在保证履行自身公共卫生职责的同时,还要构建公共卫生与临床服务工作协同合作机制:(1)构建院内协同要素,包括协同的组织、协同的频率、协同的内容、协同的机制等;(2)构建医院协同体系,建立医院公共卫生四级网络合作机制,包括行政管理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公共卫生科和临床科室公共卫生管理员四级,通过四级网络强化自组织行为,进行院内公共卫生工作的良好合作,以达到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建议结合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1)明确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协同工作体系补偿机制;(2)明确医院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同等地位,提高医院公共卫生工作社会认可度;(3)构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人才交流机制,提高公共卫生科人员专业素养;(4)强化疾病三级预防的理念,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5)构建公共卫生部门与临床科室协同工作绩效考核与监督机制;(6)完善体制建设,将医院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医政管理范畴;(7)建立医院公共卫生工作四级网络管理机制,强化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协同工作机制;(8)提高各区域公共卫生工作质量。创新本研究从医院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医疗服务协同发展的独特视角出发,在了解综合性公立医院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现状以及公共卫生部门建设情况下明确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定位和权责范围,探讨公立医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能过程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影响因素,并从组织管理、传染病防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健康教育与促进和卫生应急五个方面对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工作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基于服务连续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协同管理模式。本研究论文来源于方鹏骞教授主持的《武汉市医院公共卫生部门运行状况评估》
徐慧[7](2013)在《探索构建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的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提出当前,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越显频繁,涉及面更加宽泛,不是一县、一市甚至一省能够有效解决的,需要动用更广泛区域的力量。另外,中国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大都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迫切需要建立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统筹防灾和抗灾,降低灾害损失。建立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要针对不同公共突发事件的区域性、集合性特征,实行区域联动机制分类应急管理。要做好区域联动机制组织架构,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应急管理中心,负责区域内重大公共事件处置;中心下设分中心及应急联动单位。三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包括信息传递流程、决策流程、执行流程和监控流程。四要建立科学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包括预警监测系统、应急联动系统、信息传递系统、应急决策系统等。以在西南地区建立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为例,进行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的初步建议的实证分析。重庆是西南地区中心城市,处在中西部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近年来在应急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很多新成绩。重庆还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有四通八达的水路、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线路,是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和交通、物流枢纽。重庆医药科研水平领先西部,医疗救助水平全国领先。重庆建立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的初步建议。加强区域联动机制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更加注重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保证应急物资调度及时有序。加强区域联动应急队伍建设,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性,鼓励公民积极加入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快应急物资产业园和通用航空应急基地建设,增加对中心区域的天然气、煤炭、石油等能源及粮油、医疗设备等重点战备物质供应和储备。加快构建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由预防能力、应急准备能力、前期评估能力,事件实施能力、事后恢复能力和意见反馈能力等指标构成。
徐立[8](2012)在《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系统分析、内容分析、专家咨询、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家应急卫生队伍、外军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经验,研究其概念、性质、任务功能、建设背景、建设特点、能力要素构成,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建设理论为指导,以建设需求为牵引,对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并提出建设的策略措施。论文分为七部分,包括前言和六章正文。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正文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国内外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情况与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和美国、加拿大、法国、俄国、日本、以色列、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军队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的情况,总结其建设特点和模式,借鉴其建设经验。第二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基础研究。主要对应急医疗救援、应急医疗救援队、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性质、组织形式,建设的形势背景、基本特点、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问题分析。介绍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检索筛选的92篇与军队机动医疗分队建设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建立了8个一级分析类目,用人工方法分析每篇文献的内容并按既定的类目归类,形成16个二级类目,通过统计分析,指出军队机动医疗分队既往遂行应急医疗救援存在的问题大小依次为装备保障、组织指挥、药材保障、卫勤训练、组织建设和卫勤预案等6个主要方面,并通过二级类目详细介绍了各类问题的具体表现,为确定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需解决的问题提供依据。第四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及建设要求。分析了确定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的依据和原则,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了应急医疗救援队的能力要素构成及各项能力要素的重要程度,形成了包括应急筹划能力、应急准备能力、机动部署能力、医疗后送能力、药材装备保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6个一级要素、17个二级要素、29个三级要素的能力要素体系,分析了各个能力要素的内涵和建设要求。第五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总体设计。包括七个部分。一是明确了应急医疗救援队的建设任务、总体建设目标和具体建设目标。二是在职能分析基础上,进行工作岗位设计、组室设计、职责权限设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设计,形成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结构。三是根据军队应急医疗救援的需求和野战医疗所的相关指标,参考国家有关规定,确定了应急医疗救援队的技术结构。四是对应急医疗救援队的药材装备配备进行设计,提出药材储备供应采取基本模块(战常材)+补充模块(水灾、地震、火灾、特殊人群)+药材单品种(缺乏消耗规律的品种)的模式;装备配备采用基本模块加补充模块的方式,以野战医疗所的基本卫生装备为基本模块,配备抗洪抢险(包括洪涝水灾、海难)、重大伤亡事故救援(包括地震、重大交通事故、矿山事故、航空事故等)和火灾救援(包括重大火灾火情等)3个补充子模块。五是设计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室关系、标准制度、救援预案、运行机制和组织适应性。六是在应急医疗救援队信息化建设方面,提出应接入国家卫生信息平台、改造野战医疗所信息系统、研发指挥管理信息系统、伤病救治智能专家系统、研制或改造信息化卫生装备。七是采取合理安排岗位和人员、灵活编组、加强对任务和环境的预测、加强组织间合作、降低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性等措施,增强应急医疗救援队的适应性。第六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策略措施研究。提出了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团组织,加强思想建设;组织试点试验,确保建设质量;抓好综合集成,形成整体救援能力;开展基地化训练;加强检查评估6个方面的策略措施。本研究主要有以下4个创新点:一是运用组织理论,首次分析提出应急医疗救援队与医院在组织结构上构成矩阵式关系;二是首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开展应急医疗救援问题研究;三是首次运用组织设计方法,分析应急医疗救援队职能,并进行岗位设计、组室划分、职责权限划分,以及技术结构、物资配备、运行机制和组织适应性设计;四是突破传统预案模式,以救援行动程序为主线制订基本预案框架。本研究提出的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特点、基本原则、各项能力要素的构成及建设要求,已经在总参谋部颁发的《医疗防疫救援队建设方案》、即将由总后勤部颁发的《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防疫救援队建设使用管理规定》中得到应用,在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基础上撰写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卫勤分队能力建设》被收入《军队卫生发展研究报告》。
陈昊[9](2012)在《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刻不容缓。心血管病的急救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从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领域入手,探索依据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以人为中心,高效,易推广的心血管病急救模式。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对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及防治现状、区域医疗协同、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综合分析、提炼创新,提出了心血管病“时空救治”概念,并明确了其基本概念和特点,即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通过区域医疗协同,为心血管病病人提供适时、适地、无边界的连续性医疗服务,使心血管病急救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高度统一,最终获得最好的救治效果,促进心血管病病人健康的恢复。积极探索以时空救治理论为中心的心血管病急救模式。以区域医疗协同为基本途径,通过物联网、云计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信息技术与心血管病急救流程管理的综合集成运用,实现对象的感知、急救流程的标准化处置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将院内信息系统的集成与整合扩展到了院前,并提供远程专家会诊与诊疗指导,使院内急救向院前延伸。以远程急救与健康管理云平台为支撑,构建了“高危预警→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闭环管理,以及监控的数据链和标准化业务流程,形成区域性技术纽带和优势。通过中心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联合,打造“移动ICU”和“远程ICU”,使其运行机制与急救机构合作机制、服务衔接机制和信息畅通机制有机结合,形成了以社区医疗服务为网底、以大型医院专科救治力量为中心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网络。围绕上述理论探索,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一是对8084例心血管病病人资料进行危险因素综合危险分层分析。研究发现:危险因素常规分级与综合危险分层不一致、常用正常值与个体化治疗目标的不一致、不同指南建议的治疗目标不一致,显示在临床实践中多指南综合分析、指南的个体化执行的重要性,这对于心血管病急救预警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以某军区总医院胸痛中心和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军地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建设运营为研究对象,将实施“新模式”后收治的609例胸痛病人作为研究组,实施“新模式”前收治的528例胸痛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效果评价分析,结果显示:①缩短了救治时间:研究组82.5%病人D2B时间低于90min、最短时间24min,中位D2B时间仅为69min;对照组26.0%病人D2B时间低于90min、最短时间72min,中位D2B时间为121min,结果显示“新模式”的实施显着缩短了D2B时间(P<0.001),优于国际标准(中位D2B时间90min,D2B时间低于90min的不少于75%)。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位D2B时间为55min147min,D2B达到指南目标值的4.2%80%,国内最近研究报道中位D2B时间为92min135min,D2B达到指南目标值90min的仅有18.1%58.4%。同时发现,“新模式”实施后绕行急诊科直接进心内科导管室和院前实时传输ECG是D2B时间<90min的独立预测因素(OR1.973,95%CI:1.0403.788,P=0.028和OR1.876,95%CI:1.0303.465,P=0.021)。②提高了救治成功率:PCI、主动脉夹层和其他急诊手术院内死亡率研究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6%vs.2.4%,11.1%vs.22.7%,0vs.2.3%,P>0.0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成功率97.4%(150/154),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率88.9%(24/27),而国内平均水平分别为90%和10%。③缩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住院费用:研究组中引起胸痛的三大重症(ST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的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其中平均住院日缩短了30.3%42.3%,人均住院费用下降了8.0%14.5%,而国内心血管病出院人次数年平均增长速度8.28%,急性心肌梗死人均住院费用增长速度为9.68%。实证研究中通过在急救第一时间采集病人生命体征数据、生化检测指标等关键诊疗信息,并准确有效的传递,与专家远程指导的实时同步,为快速诊断、危险分层和不同救治策略的实施赢得最佳时间提供了技术保障。打造了高效的专业化急救团队,建立了快速急救反应机制和绕行急诊的绿色通道,提高了急救医疗服务传递系统中合作和沟通的效率。建立多机构、跨学科、多部门的分级救治机制、协同救治机制和科研合作机制,并在区域内形成网络化布局,中心医院参与基层医院急救,实现了信息共享、服务协同和管理协同,在不改变现有医疗资源格局前提下,充分利用大医院的资源优势带动基层医院全面发展和技术提升,创新了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帮带模式。实证启示:在我国胸痛中心建设中一是要提高对胸痛中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规范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方向;三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最新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为胸痛中心建设提供借鉴和支撑。心血管病急救模式建设需要审慎、有计划的组织,探索定性和定量的评定和分析方法。需要详细和充分地确定医疗系统各种真正的医疗需要,探讨针对现有的医疗急救体系的优化改进方案,逐步建立起心血管病急救医疗服务及其相应的标准,对急救机构、急救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对急救医疗服务产生影响的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规范和培训。
周扬明[10](2011)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程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系统相互依存度增加,以公共危机方式存在的社会风险层出不穷。尤其是我国处于经济、政治体制转型期,利益冲突加剧、社会矛盾凸显,公共危机给人们生命安全和社会政治、经济造成了极大危害,是我国政府必须应对的挑战。目前学术界对公共危机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分类,本文认为对公共危机概念的清晰界定和准确分类有助于公共危机理论的范式研究,有助于各个国家根据各自社会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危机制定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来降低危害,增强化危机为机遇能力。本文借鉴4R危机管理模型理念,介绍了其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可行性,并对“9.11”危机和SARS危机在4R阶段进行案例分析,剖析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不足。最后,在4R危机管理理念下,从宏观战略整合的角度,结合我国管理体系的特点,给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程序优化建议。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几种公共危机的定义,并对其优点和局限性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公共管理角度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危机定义。第二部分,总结了目前关于公共危机的几种分类,提出采用社会生产过程因素作为纵向维度和地理区域因素作为横向维度对公共危机进行框定。按照社会生产生活的纵向维度把目前的公共危机大致分为四大类,拟合地理区域横向维度按影响范围又细化为12小类。目的是尽量界定出公共危机不同类型和特征,为危机管理提供依据。并对4R危机管理模型进行介绍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应用4R危机管理模型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在4R危机管理模型下,对美国“9.11”危机管理和我国SARS危机管理进行分析和进行比较,提取经验和不足。通过我国典型的公共危机管理剖析,指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不足。第四部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融合4R危机管理理念,并结合我国实际,对公共危机管理程序优化提出建议。
二、广州军区召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讨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军区召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基于5E教学模式《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青少年的接受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
1.1.2 借助校本课程构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 |
1.1.3 传染病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良好切入点 |
1.1.4 基于5E教学模式构建传染病相关校本课程具有合理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学校健康教育 |
1.3.2 5E教学模式 |
1.3.3 校本课程的开发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问题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实验研究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研究思路 |
3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的开发 |
3.1 课程设计原则的确定 |
3.2 课程需求分析 |
3.2.1 传染病相关校本课程建设的需求 |
3.2.2 基于5E教学模式建设校本课程的需求分析 |
3.3 课程目标的确定 |
3.3.1 课程目标的来源 |
3.3.2 课程总目标 |
3.4 课程设计的过程与结果 |
3.4.1 课程重要概念的组织 |
3.4.2 课程框架的构建 |
3.4.3 课程章节目标的细化 |
3.4.4 课程章节具体内容的设计 |
4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高中生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行为与态度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优化 |
4.1.1 知识与行为部分难度与区分度分析 |
4.1.2 态度部分内部一致性分析 |
4.1.3 调查问卷优化结果 |
4.2 课程评价问卷与访谈提纲的编制 |
5 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结果分析 |
5.1 课程实施与资料收集分析 |
5.2 课程评价结果与分析 |
5.2.1 课程有效性分析与讨论 |
5.2.2 课程适用性分析与讨论 |
6 研究讨论与结论 |
6.1 研究讨论 |
6.2 研究结论 |
6.2.1 基于5E教学模式《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的设计成果 |
6.2.2 基于5E教学模式《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的实践效果 |
6.3 研究建议 |
6.3.1 关于学校健康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
6.3.2 关于《人类与传染病斗争》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的建议 |
6.4 研究局限 |
6.4.1 课程需求分析不足 |
6.4.2 研究样本量较小,覆盖面不够广 |
6.4.3 课程评价时学生形成性材料的收集不足 |
6.4.4 课程评价方式具有局限性 |
6.5 研究展望 |
6.5.1 增大样本量、拓展研究对象 |
6.5.2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生传染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初稿) |
附录2 高中生传染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正式) |
附录3 高中生传染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正式前测) |
附录4 高中生传染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正式后测) |
附录5 学生微生物培养记录(部分) |
附录6 课程评价问卷 |
附录7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8 学生访谈记录 |
附录9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课程纲要 |
致谢 |
(3)防控突发性传染病医疗建筑网络的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关于危机管理学研究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传染病防控的理论和法规研究 |
1.2.3 国内外关于医疗建筑网络危机评价理论 |
1.2.4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医疗建筑网络防控评价体系建构基础 |
2.1 医疗建筑网络评价理论基础 |
2.1.1 危机管理理论基础 |
2.1.2 传染病防控理论基础 |
2.1.3 全过程防控理论基础 |
2.2 医疗建筑网络评价原则 |
2.2.1 全过程评价原则 |
2.2.2 全局性评价原则 |
2.2.3 准确性评价原则 |
2.3 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模糊算法 |
2.3.1 模糊综合评价运算原理 |
2.3.2 模糊综合评价矩阵结构 |
2.3.3 模糊综合评价层级算子 |
2.3.4 医疗建筑网络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医疗建筑网络防控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3.1 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指标总体设计 |
3.1.1 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指标设置基础 |
3.1.2 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3.1.3 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指标设定标准 |
3.2 医疗建筑网络防控评价指标设定 |
3.2.1 医疗建筑网络预防评价指标 |
3.2.2 医疗建筑网络救治评价指标 |
3.2.3 医疗建筑网络恢复评价指标 |
3.2.4 医疗建筑网络防控评价指标体系总表 |
3.3 典型城市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指标数据采集 |
3.3.1 广州市评价指标数据采集 |
3.3.2 哈尔滨市评价指标数据采集 |
3.3.3 苏州市评价指标数据采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医疗建筑网络防控评价运算模型 |
4.1 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模型运算原理 |
4.1.1 运算方法 |
4.1.2 运算步骤 |
4.1.3 质量控制 |
4.2 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模型矩阵 |
4.2.1 因子定量 |
4.2.2 权重计算 |
4.2.3 矩阵数据 |
4.3 医疗建筑网络评价计算分析 |
4.3.1 模型运算 |
4.3.2 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医疗建筑网络防控评价实测应用 |
5.1 城市医疗建筑网络评价实测分析 |
5.1.1 广州市评价模型实测分析 |
5.1.2 哈尔滨市评价模型实测分析 |
5.1.3 苏州市评价模型实测分析 |
5.2 城市之间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数据分析 |
5.2.1 三城市评价数据汇总 |
5.2.2 三城市评价分值比较 |
5.3 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模型检验 |
5.3.1 评价模型结果验证 |
5.3.2 评价模型适应性分析 |
5.4 医疗建筑网络整合策略及发展方向 |
5.4.1 医疗建筑网络整合系统 |
5.4.2 医疗建筑网络系统整合策略 |
5.4.3 医疗建筑网络评价模型应用方向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 |
1.3.1 理论预设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现状与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现状 |
2.1.1 黑龙江省公共安全情况 |
2.1.2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情况 |
2.2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问题 |
2.3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问题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先进省份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模式经验 |
3.1 西南省份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体制机制建设经验 |
3.2 河北广东省应急响应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
3.3 江苏省应急响应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经验 |
3.4 广东陕西省应急响应平台技术建设经验 |
3.5 先进省份经验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构建黑龙江省协同联动式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模式 |
4.1 体制机制的对接整合 |
4.2 人力资源的作用发挥 |
4.3 物资储运的规划建设 |
4.4 平台技术的整合共享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协同联动式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模式实施对策 |
5.1 机制体制 |
5.2 人力资源 |
5.3 物资储运 |
5.4 平台技术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5)涉军网络突发事件传播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有关决策部署的务实举措 |
1.1.2 积极回应外界对我军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的现实需要 |
1.1.3 主动适应信息网络时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进攻仗 |
1.2.2 有利于切实维护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 |
1.2.3 有利于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 |
1.2.4 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感召力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发展趋势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涉军网络突发事件界定 |
2.1 相关概念 |
2.1.1 现代信息传播网络 |
2.1.2 网络突发事件 |
2.1.3 涉军网络突发事件 |
2.2 分类 |
2.2.1“反思历史”类 |
2.2.2“抨击现实”类 |
2.2.3“歪曲发展”类 |
2.3 评判指标 |
2.3.1 评判指标遴选条件 |
2.3.2 评判指标体系构成及应用 |
第三章 涉军网络突发事件传播 |
3.1 传播特点 |
3.1.1 传播目的的复杂多变性 |
3.1.2 传播渠道的丰富多样性 |
3.1.3 传播主体的匿名多元性 |
3.1.4 传播范围的扩展广泛性 |
3.1.5 传播发生的难以预见性 |
3.2 传播周期 |
3.2.1 潜伏期 |
3.2.2 爆发期 |
3.2.3 蔓延期 |
3.2.4 消退期 |
第四章 涉军网络突发事件成因分析 |
4.1 外部原因 |
4.1.1 西方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刻意炒作 |
4.1.2 普通民众对我军关注程度日益提高 |
4.1.3 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备 |
4.2 内部原因 |
4.2.1 我军的相关信息发布机制不够完善 |
4.2.2 官兵媒介素养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 |
4.2.3 涉事主体宽泛庞杂及素质参差不齐 |
4.3 技术原因 |
4.3.1 网络迅猛发展带来的传播方式变革 |
4.3.2 异化的网络对广大网民造成的影响 |
4.3.3 过分追求点击率驱使下的不当炒作 |
第五章 涉军网络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
5.1 适应我军特点有效进行涉军信息发布 |
5.1.1 加强对受众的分析研究 |
5.1.2 建好用好网络发布平台 |
5.1.3 切实把握“时、度、效” |
5.2 培养使用军队意见领袖 |
5.2.1 培养使用军队意见领袖是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必然要求 |
5.2.2 军队意见领袖培养使用的原则 |
5.2.3 培养使用军队意见领袖要把握的典型效应 |
5.3 努力提升我军官兵的媒介素养 |
5.3.1 加强我军官兵媒介素养培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
5.3.2 我军官兵媒介素养的基本构成 |
5.3.3 提升我军官兵媒介素养水平的制度机制 |
5.4 综合运用军地各方力量实现有效应对 |
5.4.1 采用军民融合方式应对涉军网络突发事件的必要性 |
5.4.2 采用军民融合方式应对涉军网络突发事件的原则 |
5.4.3 采用军民融合方式应对涉军网络突发事件的实践路径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2011 年以来国防部常态化涉军信息发布简要情况 |
附录B 军校学员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
(6)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综合性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能实现策略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中国公共卫生体系 |
1.2 中国公共卫生职责与运行现状 |
1.3 国外公共卫生职责与运行现状 |
1.4 中国公共卫生职能落实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意义 |
2 理论基础与评议 |
2.1 协同理论 |
2.2 公共卫生与医疗的关系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3.5 论文逻辑框架图 |
4 综合性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能现状分析 |
4.1 综合性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能现状和运行模式分析 |
4.2 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情况分析 |
4.3 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公共卫生工作知晓情况分析 |
4.4 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职能落实定性分析 |
4.5 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职责落实的比较分析 |
5 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科评估和协同影响因素分析 |
5.1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考核标准 |
5.2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分项评估分析 |
5.3 医院公共卫生科总体评估 |
5.3.1 医院公共卫生工作总体描述分析 |
5.3.2 医院公共卫生工作总体评估聚类分析 |
5.3.3 医务人员公共卫生工作知晓与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
5.4 医院公共卫生工作协同影响因素 |
6 综合性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能落实路径构建 |
6.1 医院公共卫生职能合理定位 |
6.2 医院公共卫生组织管理 |
6.3 医院公共卫生工作与其他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协同机制构建 |
7 政策与建议 |
7.1 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协同工作体系补偿机制 |
7.2 明确医院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同等地位 |
7.3 构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人才交流机制 |
7.4 强化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自组织行为和协同机制 |
7.5 构建公共卫生部门与临床科室协同工作绩效考核与监督机制 |
7.6 将医院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医政管理范畴 |
7.7 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 |
7.8 提高各区域公共卫生工作质量 |
8 创新与不足 |
8.1 研究结果小结 |
8.2 研究创新之处 |
8.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 2 医院公共卫生部门人员配置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件 3 医务人员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知晓情况调查表 |
附件 4 医院分管公共卫生工作院长访谈提纲 |
附件 5 医院公共卫生部门负责人访谈提纲 |
附件 6 医院公共卫生部门运行状况评估资料收集清单 |
(7)探索构建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的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 选题价值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概述及综合评价 |
1.4 研究目的和创新之处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基本框架和写作思路 |
2 构建区域性应急联动机制的必要性 |
2.1 降低突发公共事件事故损失的需要 |
2.2 提高应急管理效率的需要 |
2.3 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
3 中国构建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的可行性 |
3.1 中国应对重大危机性事件的实践启示 |
3.2 中国已建立日趋成熟的区域经济的现实背景 |
4 中国应急区域联动机制组织架构设计及运行机理 |
4.1 国外应对重大危机性事件的区域联动机制经验的借鉴 |
4.2 实行区域联动机制分类应急管理 |
4.3 区域联动机制应急体系组织架构设计 |
4.4 基于区域联动机制的应急体系运行机理分析 |
5 重庆的应急管理制度 |
5.1 重庆应急管理的做法与成效 |
5.2 重庆应急管理工作的启示 |
5.3 当前重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 |
6 在西南地区构建以重庆为中心的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的可行性 |
6.1 重庆具备构建“区域联动机制”应急管理中心的基础条件 |
6.2 重庆拥有雄厚的应急产业基础 |
6.3 重庆拥有较完善的医疗救援体系 |
6.4 重庆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应急产业研发队伍 |
6.5 重庆构建西南地区应急管理中心的区际条件 |
7 为建立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重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
7.1 加强综合管理应急物资储备 |
7.2 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
7.3 加快应急物资产业园和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
7.4 加快构建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 |
(8)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目的与意义 |
三、 主要研究内容 |
(一) 国内外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情况与经验借鉴 |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基础研究 |
(三) 应急医疗救援问题分析 |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及建设要求 |
(五)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总体设计 |
(六) 加强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策略措施 |
四、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国内外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情况与经验借鉴 |
一、 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情况及经验借鉴 |
(一) 基本情况 |
(二) 建设特点 |
(三) 经验借鉴 |
二、 外军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与经验借鉴 |
(一) 基本情况 |
(二) 力量类型 |
(三) 建设模式 |
(四) 经验借鉴 |
第二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基础研究 |
一、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性质、形式和任务 |
(一) 相关概念 |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性质 |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形式 |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任务功能定位 |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环境背景 |
(一) 国家完善应急医学救援体系,要求统一规划军地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 |
(二) 全面履行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医学救援能力 |
(三)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要求军队卫勤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
(四) 学习借鉴世界灾害医学救援经验,要求建立军民一体的医疗救援体系 |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基本特点 |
(一) 组织建设上强调一队多用 |
(二) 技术建设上强调一专多能 |
(三) 物资和基础建设上强调依托现有 |
(四) 后勤建设上强调独立保障 |
(五) 经费投入和资源开发利用上强调寓军于民 |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 军地联合,共同建设 |
(二) 统筹兼顾,一队多用 |
(三) 功能配套,素质过硬 |
(四) 全面建设,突出重点 |
五、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理论依据 |
(一) 组织设计理论 |
(二) 综合集成理论 |
第三章 应急医疗救援问题分析 |
一、 内容分析法介绍 |
(一) 内容分析法的概念 |
(二) 内容分析法的由来 |
(三)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
(四) 采用内容分析法的原因 |
二、 主要分析过程 |
(一) 检索并筛选文献 |
(二) 建立分析类目 |
(三) 内容分析和归类 |
(四) 定量处理与计算 |
(五) 结果解释 |
三、 分析结论 |
(一) 装备配备不尽合理 |
(二) 组织指挥制约因素多 |
(三) 药材品量不适用 |
(四) 卫勤训练效果差 |
(五) 组织构成不合理 |
(六) 卫勤预案不实用 |
(七) 标准制度不健全 |
(八) 医疗后送文书不配套 |
(九) 综合救援能力有差距 |
第四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及建设要求 |
一、 确定能力要素构成的依据 |
(一) 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
(二) 非战争军事行动医疗救援的特点及能力需求 |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需解决的问题 |
二、 能力要素筛选原则及过程 |
(一) 能力要素筛选原则 |
(二) 能力要素的筛选过程 |
三、 能力要素内涵及建设要求 |
(一) 应急筹划能力 |
(二) 应急准备能力 |
(三) 机动部署能力 |
(四) 医疗后送能力 |
(五) 药材装备保障能力 |
(六) 环境适应能力 |
第五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总体设计 |
一、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任务和目标设计 |
(一) 建设任务和目标设计的依据 |
(二) 建设任务 |
(三) 建设目标 |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组织结构设计 |
(一) 职能分析 |
(二) 工作岗位设计 |
(三) 组室划分 |
(四) 职责和权限划分 |
(五) 管理层次及管理幅度设计 |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技术结构设计 |
(一) 设计技术结构的基本依据 |
(二) 预编人员类型及数量测算 |
(三) 人员抽组条件 |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物资配备设计 |
(一) 药材配备与管理 |
(二) 装备配备与管理 |
五、 应急医疗救援队制度设计 |
(一) 组室关系设计 |
(二) 标准制度设计 |
(三) 救援预案设计 |
(四) 运行机制设计 |
(五) 应急响应机制常态化设计 |
六、 应急医疗救援队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 |
(一) 接入国家卫生信息平台 |
(二) 改造利用军队《野战医疗所信息系统》 |
(三) 研发应急医疗救援队管理与指挥信息系统 |
(四) 研发伤病救治智能专家系统 |
(五) 研制或改造信息化卫生装备 |
七、 应急医疗救援队组织适应性设计 |
(一) 合理安排岗位和人员 |
(二) 采取灵活的编组形式 |
(三) 加强计划及对任务和环境的预测 |
(四) 加强组织间合作,降低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性 |
第六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策略措施 |
一、 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领导 |
(一) 总后勤部各部门的职责 |
(二) 军区联勤部职责 |
(三) 抽组单位职责 |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职责 |
二、 建立党团组织,加强思想建设 |
(一) 建立党团组织 |
(二)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
(三) 加强作风纪律建设 |
三、 组织试点试验,确保建设质量 |
(一) 明确试点试验目的 |
(二) 确定试点试验内容 |
(三) 搞好试点试验保障 |
(四) 抓好经验总结推广 |
四、 抓好信息集成,形成整体救援能力 |
(一) 抓好卫勤指挥信息集成 |
(二) 加强伤员搜救信息集成 |
(三) 加强伤病救治信息集成 |
(四) 加强药材保障信息集成 |
五、 开展基地化训练 |
(一) 构建逼真的训练环境 |
(二) 合理划分功能区域 |
(三) 构建模拟救援对象 |
(四) 健全训练科目与内容 |
(五) 统一训练评估标准 |
六、 加强检查评估 |
(一) 评估内容 |
(二) 评估办法 |
(三) 评估步骤 |
(四) 结果评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内容分析法相关统计表 |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咨询及统计表 |
三、 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基本预案模板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代表性论着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Abstract |
摘要 |
绪论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前言 |
一、国内外心血管病急救研究现状 |
二、区域协同医疗 |
三、信息协同技术 |
四、时空救治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模式构建 |
一、引言 |
二、构建规则 |
三、组织框架 |
四、运行机制 |
五、保障机制 |
六、小结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一、心血管病人群综合风险评估 |
二、某地区胸痛急救现况调查 |
三、胸痛急救模式的建立 |
四、运行效果评价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创新点 |
三、建议 |
四、研究不足 |
五、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基于体域网和云平台的远程健康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10)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程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外公共危机发生现状 |
1.4.2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
1.4.4 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比较分析 |
第2章 公共危机管理综述 |
2.1 公共危机的概念 |
2.1.1 国内外普遍界定 |
2.1.2 定义总结 |
2.1.3 本文对公共危机的定义 |
2.2 公共危机的分类 |
2.2.1 国内外普遍分类 |
2.2.2 分类总结 |
2.2.3 本文对公共危机的分类 |
2.3 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
2.4 4R 危机管理模型的介绍及分析 |
2.4.1 4R 危机管理模型简介 |
2.4.2 4R 危机管理模型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2.4.3 4R 危机管理模型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的理论分析 |
2.4.4 4R 危机管理模型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3章 基于4R 模型的典型公共危机案例分析 |
3.1 美国9.11 案例分析 |
3.1.1 9.11 事件回顾 |
3.1.2 在缩减(Reduction)阶段 |
3.1.3 在预备(Readiness)阶段 |
3.1.4 在反应(Response)阶段 |
3.1.5 在恢复(Recovery)阶段 |
3.2 中国SARS 危机案例分析 |
3.2.1 SARS 事件回顾 |
3.2.2 在缩减(Reduction)阶段 |
3.2.3 在预备(Readiness)阶段 |
3.2.4 在反应(Response)阶段 |
3.2.5 在恢复(Recovery)阶段 |
3.3 9.11 案例和SARS 案例的对比分析 |
第4章 我国目前公共危机管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在缩减(Reduction)阶段 |
4.1.1 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不足 |
4.1.2 缺乏有机、统一、权威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 |
4.2 在预备(Readiness)阶段 |
4.2.1 公共危机管理计划有待完善 |
4.2.2 欠缺科学、联动的风险预警机制 |
4.2.3 信息沟通表达机制不畅 |
4.3 在反应(Response)阶段 |
4.3.1 未能及时、有效的确认和隔离危机 |
4.3.2 常规管理让位于危机管理 |
4.4 在恢复(Recovery)阶段 |
4.4.1 恢复计划缺乏系统、可持续性 |
4.4.2“问”与“责”本末倒置 |
4.4.3 化危机为机遇能力弱 |
4.5 小结 |
第5章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程序优化设计 |
5.1 程序优化的优化原则 |
5.2 优化重点 |
5.3 优化方式和路径 |
5.4 公共危机管理程序优化设计 |
5.4.1 在缩减(Reduction)阶段 |
5.4.2 在预备(Readiness)阶段 |
5.4.3 在反应(Response)阶段 |
5.4.4 在恢复(Recovery)阶段 |
5.5 对SARS 公共危机管理的程序优化应用 |
5.5.1 在缩减(Reduction)阶段 |
5.5.2 在预备(Readiness)阶段 |
5.5.3 在反应(Response)阶段 |
5.5.4 在恢复(Recovery)阶段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广州军区召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讨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2]基于5E教学模式《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校本课程的研究[D]. 靳晓菡.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防控突发性传染病医疗建筑网络的评价体系研究[D]. 张宏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1)
- [4]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模式研究[D]. 胡娜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5]涉军网络突发事件传播及对策研究[D]. 吴穹.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2)
- [6]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综合性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能实现策略及路径研究[D]. 韩雪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
- [7]探索构建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的研究 ——以重庆为例[D]. 徐慧. 重庆大学, 2013(06)
- [8]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研究[D]. 徐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10)
- [9]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D]. 陈昊. 第三军医大学, 2012(12)
- [10]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程序优化研究[D]. 周扬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