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慈五行针治疗飞行人员高脂血症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迈兰,胡薇,谢慎,张佳丽,赵钊,刘密,常小荣[1](2015)在《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提炼并分析针灸治疗高脂血症选穴用经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检索主要中英文数据库,纳入有明确选穴的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治疗高脂血症选穴用经的特点和规律。发现高脂血症针灸处方的选穴以特定穴为主,选穴频次居于前5位的依次为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和天枢;高脂血症针灸处方的用经包括10条经脉,选用经脉频次较高的为胃经、脾经、任脉、膀胱经和心包经;高脂血症的针灸处方以胃经、脾经、任脉、膀胱经和心包经的特定穴为主。高脂血症的针灸处方体现了"从脾论治、循脾胃经取穴、远近结合""调整脏腑虚实、辨证取穴、前后结合"和"辨症取穴"的选穴特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2](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许辛寅[3](2012)在《艾灸足三里丰隆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干预及临床验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我们在挖掘祖国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归纳与整理,在“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脾为生痰之源”等中医传统经典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深化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我们认为:升高的血脂属于中医无形之痰的范畴,病变主要在脾胃二脏,虚以脾虚为主,实以痰滞为标。在本次研究中,先观察艾灸足三里、丰隆穴、足三里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再将动物实验得的成果运用到临床中,观察艾灸足三里、丰隆穴、足三里合丰隆穴在动物研究与临床研究是否有差别。方法:本论文第一部分是关于高脂血症的文献研究,阐述了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治疗、以及临床上遇到的问题,重点说明了针灸在这方面的优势。在第二部分动物研究中,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普通饲料喂养2天后,根据体重按随机数字表,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模型对照组11只,足三里组13只,丰隆组14只、足三里合丰隆组14只。以高脂饲料喂养模型对照组、足三里组、丰隆组、足三里合丰隆组,四周后,检测各组的血清学指标,以确定造模成功,再在接下来的8周里,都用普通饲料喂养,治疗组给予艾灸相关穴位,模型对照组只抓取动物,而不进行治疗,以观察艾灸足三里、艾灸丰隆、艾灸足三里合丰隆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在第三部分,先选取75名高脂血症患者,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到足三里组25例、丰隆组23例、足三里合丰隆组27例,后共脱落9例,观察患者的血脂指标、体型、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1.模型大鼠血脂及AI水平比较:在艾灸治疗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组、丰隆组、足三里合丰隆组血清TG、TC、LDL-C水平、AI指数都显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HDL-C水平都显着升高。其中足三里组、足三里合丰隆组在降TC方面更具有优势;丰隆组、足三里合丰隆组在降LDL-C方面更具有优势。2.血液流变学比较: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组、丰隆组、足三里合丰隆组的高切变率、低切变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都显着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3.临床患者血脂水平比较:足三里组、丰隆组、足三里和丰隆组皆可降血脂,其中足三里合丰隆组更有效。4.临床患者体型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体型无明显改变。5.临床患者症状积分比较:足三里组、丰隆组、足三里和丰隆组皆可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症状积分,其中足三里合丰隆组更有效。结论:1.艾灸足三里、丰隆穴、足三里合丰隆穴,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血清TC、TG、LDL-C、AI指数,升高HDL-C。2.艾灸足三里、足三里合丰隆穴在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TC明显,艾灸丰隆、足三里合丰隆穴在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LDL-C明显。3.艾灸足三里、丰隆穴、足三里合丰隆穴,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4.艾灸足三里、丰隆穴、足三里合丰隆穴可有效治疗患者的高脂血症,而且两穴合用效果更好。5.艾灸足三里、丰隆穴、足三里合丰隆穴可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积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两穴合用效果更好,但改善患者体型作用不明显。6.为“脾主运化”“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为生痰之源”的中医基础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室和临床依据。
林婉敏[4](2011)在《温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高脂血症是脂质在人体代谢紊乱的结果,包括血浆TC及TG水平过高或血浆HDL-C水平过低;人体血浆中TC、TG和各种脂蛋白含量高于同龄正常值者的疾病。高脂血症是临床上多发性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与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肥胖症等疾病关系密切。我国老年群体日益增加,血脂异常群体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因此,积极检查、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的重要卫生策略。目前,临床上调血脂的主要方案以降血脂药为主,降血脂药物发展很快,临床疗效肯定,但其副作用及潜在危险,以及过高的药费,临床运用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非药物疗法治疗高血脂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极好的临床前途。其中,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针灸治疗高脂血症,以其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而更具独特优势,并逐渐被广大病员所接受。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温针灸对脾虚痰浊型高脂血症研究对象分组进行治疗对照,观察治疗前后对象血清TG、TC、HDL-C、LDL-C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变化等结果,进行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和分组组间比较,综合评价治疗效果。探讨辩证取穴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的机制,温针灸及电针疗效关系的优化方案,为针灸治疗高脂血症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以及纳入范围的研究对象,采用自愿原则按随机数字表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灸共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共30例。温针组和电针组每天治疗1次,每次约30分钟,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每一疗程为一个观察周期。疗效指标选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血脂参考标准及症状分级量化表。各项指标于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评价,将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治疗后,温针组总有效率为90.0%,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3.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比较。治疗后,温针组及电针组,血脂调节情况有明显改善。对于TC、TG、HDL-c治疗前后对比均有明显差异,其中温针组对TG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01。电针组对HDL-c治疗前后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TG组间差异温针组明显优于电针组(P<0.001)。TC、HDL-c组间对比,温针组明显优于电针组(P<0.05),对于LDL-c含量变化,本次研究,温针组及电针组治疗前后均有改善,但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脾虚痰湿的症状改善方面,通过温针组及电针组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治疗,在一个疗程结束后,其温针组有效率(83.3%)、电针组有效率(76.7%),可见电针组与温针组对象治疗前后症状均有改善。其中温针对怯寒、纳差、手足冰冷的改善情况较明显。电针组对脘腹痞闷、肢体浮肿、失眠的症状改善明显。3.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研究对象未有出现任何针刺或艾灸引起的不良反应,并发症或后遗症。结论1.两组研究对象在经历1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的总体疗效为温针组>电针组,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经治疗后,温针及电针治疗对脾虚痰湿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温针对怯寒、纳差、手足冰冷的改善情况较明显。电针组对脘腹痞闷、肢体浮肿、失眠的症状改善明显。据此可应用于临床优化各种症状的治疗方案。3.在不良反应方面,经临床研究证实,温针及电针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周玉娟[5](2010)在《针灸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脂血症是指血清(或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浓度明显升高。而血脂过高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其中胆固醇的升高是引起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而高胆固醇血症是高脂血症西医分型中的一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工作、家庭压力也在增大,这都导致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最终引起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和向中年人群发展的趋势。人们也逐渐地认识到胆固醇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独立的危险因素。因此,如何防治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探索非药物调脂的有效方法,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目前针灸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方面有着很好的调脂效果。但根据有关这方面的文献统计,穴位、针灸方法及疗程长短的选择都有很大差异,临床治疗上难以规范应用。本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探寻出针灸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最优方案。目的:通过采用不同针灸方法、选取不同经穴、配合不同疗程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临床效果及总胆固醇(TC)水平的变化,通过总结疗效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从而探寻出针灸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最佳组合方案。方法: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选择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法,应用L9(34)正交试验用表,对符合试验条件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分为脾胃经穴+艾灸+治疗1个疗程组、脾胃经穴+、电针+治疗2个疗程组、脾胃经穴+穴位注射+治疗3个疗程组、背俞穴+艾灸+治疗2个疗程组、背俞穴+电针+治疗3个疗程组、背俞穴+穴位注射+治疗1个疗程组、任脉经穴+艾灸+治疗3个疗程组、任脉经穴+电针+治疗1个疗程组、任脉经穴+穴位注射+治疗2个疗程组,每组收取5例患者,共计45例。本试验研究中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原有的饮食、生活习惯,不服用任何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治疗前、后分别采血检测总胆固醇(TC)指标。结果:通过正交试验的统计结果提示:所有组对降低血清TC值均有效果,其中以脾胃经穴+艾灸+治疗3个疗程的组合为最优(FC> FB> FA, KA1> KA3> KA2, KB1> KB3 >KB2, KC3>KC2>KC1);所有组的治疗后较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即所有组对各年龄层次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临床表现出的眩晕、头痛、胸闷、心悸、肢麻、纳差等症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其中以任脉经穴+艾灸+治疗3个疗程这一组合(FC>FA>FB, KA3>KA1>KA2, KB1>KB2>KB3, KC3>KC2>KC1),对减轻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临床症候表现效果最佳。结论:(1)所有组对降低血清TC值均有效果,其中以脾胃经穴+艾灸+治疗3个疗程的组合最优;(2)所有组对各年龄层次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临床表现出的眩晕、头痛、胸闷、心悸、肢麻、纳差等症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任脉经穴+艾灸+治疗3个疗程这一组合,对减轻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临床症候表现效果最优。
李艳芬[6](2008)在《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国人高脂血症患病率逐年上升,规范有效的治疗本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战略性任务。近年来,中医药的介入为本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中医辨证为痰浊阻遏及脾肾阳虚证的高脂血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高脂血症痰浊阻遏及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探索了古代和现代中医家对高脂血症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其治疗等的认识,综述了现代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评述和展望。临床研究选取了中医辨证为痰浊阻遏及脾肾阳虚证的高脂血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患者60例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药物组两组,各30例。埋线组选用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穴、内关、脾俞和胃俞等穴位,每2周埋线1次,每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6周);药物组服用血脂康,每次2粒,每日2次,连服6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项血脂水平,并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分级计分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分级计分。3.结果3.1文献研究结果文献研究表明,高脂血症虽为现代医学病名,但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等早有认识及文献记载。穴位埋线疗法操作方便,作用持续时间长,对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可以长期持久作用。近年来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报道不断增多,其疗效确切、简便安全,值得临床继续深入研究并加以推广应用。3.2临床研究结果3.2.1血脂疗效评定结果显示,经6周治疗后,埋线组与药物组都有较好的疗效,但两组患者改善血脂指标的总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3.2.2埋线组血脂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分析显示,埋线组痰浊阻遏证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脾肾阳虚证,两证型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2.3中医症状总疗效判定结果显示,埋线组疗效令人满意,明显优于药物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2.4埋线组与药物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显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两组血清TC、埋线组血清TG水平明显下降,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血清LDLC含量与治疗前比较也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埋线组与药物组中血清TC、TG、HDLC、LDLC含量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结论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在中医症状改善、持续穴位刺激、就诊次数少等方面体现了其治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万文俊[7](2007)在《电针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一种或多种脂质的含量超过正常高限时的疾病,它是脂质代谢紊乱的结果,与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肥胖症关系密切。中医学把高脂血症归属于血脉中的病变,为血中之痰浊,无外乎血脉不畅、气滞血瘀、痰阻脉络等经络气血的运行失常。而丰隆穴为祛痰之要穴,该穴在调理脾胃功能、调节血脂方面具有显着的疗效。并且近年有大量相关临床报道证实针灸对脂质及脂蛋白的代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达到血脉畅通、血脂降低的效果,其临床疗效是肯定的。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特定穴的深入研究颇少,并且很多临床报道缺乏科学严格的设计与对照,其结果不能得到世界的公认。本课题正是基于此,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盲法的研究方法,观察电针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丰隆腧穴主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于2003年9月~2005年12月选择武汉市中西结合医院针灸科、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针灸科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288例为研究对象。区组随机法分为电针丰隆穴组144例、药物对照组144例。患者均知情同意。电针丰隆穴组:取双侧丰隆穴,选用30号2寸“瑞琪尔”(NATURAL)牌一次性无菌毫针,以90°夹角快速刺入,进针1.5寸,接LH 202H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等幅疏密波,电流强度8-12mA,频率2/100Hz,留针30min,1次/日。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2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共29天。药物对照组:口服普伐他汀钠片10mg/次,每晚1次,连续治疗29天。检测治疗前后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结果:3个临床中心共纳入288例病例,247例完成临床研究,其中电针丰隆穴组127例、药物对照组120例。①药物对照组在调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明显优于电针丰隆穴组[治疗前,治疗结束后2个月药物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3.28±0.10),(2.93±0.11)mmol/L;(1.15±0.03),(1.87±0.06)mmol/L;电针丰隆穴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3.56±0.11),(3.71±0.10)mmol/L;(1.22±0.04),(1.39±0.06)mmol/L,P<0.01]。②两组在调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方面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③电针和药物在治疗后29天,治疗结束后1、2个月总有效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电针丰隆穴组分别为56.7%,57.5%,57.5%;药物对照组分别为62.5%,70.8%,74.2%,P>0.05)。结论:电针丰隆穴组和药物对照组均对血脂有较好的良性调节作用。
施昱丞[8](2007)在《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该类疾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的基本病因之一,而血脂代谢紊乱可致动脉粥样硬化,这在国内外许多研究报道中已证实;血脂异常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高脂血症是引起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害因素;高脂血症约占整个脑卒中发病率的1/3,因此,降低血脂对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脑血管病患者大多有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患者在脑卒中后,会因原本的血脂代谢紊乱,更加重脑缺血后损伤,比单纯性脑缺血损伤更严重;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就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寻找适当有效的早期干预防治措施是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方法:(1)首先以高脂饲料喂养大鼠造成高脂血症大鼠后,采用氯化铁(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法,将高脂血症大鼠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八组,电针术前干预及脑缺血后全程治疗;(2)应用生化法观察高血脂大鼠脑缺血后血脂四项变化及针刺的影响;(3)应用神经行为学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应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缺血侧及海马区大脑病理改变状况及针刺的作用;(4)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针刺前后大鼠缺血侧及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HSP70、S-100β、vimentin等的变化;(5)通过双抗夹心ABC-ELISA法,测定脑匀浆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结果:1.经典高脂配方饲料喂养所致的高血脂模型较为理想,然后采用氯化铁(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法,将高脂血症大鼠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以大鼠血脂四项的变化,可以作为大鼠高血脂模型检测的方法之一。2.大鼠在造成脑缺血损伤后,1-2h的神经行为症状均有阳性反应,各脑缺血模型组神经行为症状评分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脂模型组,脑缺血模型各组行为症状评分总体高于各针刺组,针刺各组有减少评分趋势。提示针刺可以降低大鼠神经行为症状评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3.针刺可以通过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4.在单纯高血脂大鼠海马区、缺血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脂模型组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减少,经针刺治疗7d后,与高血脂模型组比较,高血脂治疗组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增加。而在脑缺血损伤发生后,在大鼠海马区、缺血区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显着增加;经针刺治疗7d后,与脑缺血模型组比较,脑缺血治疗组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增加。在高脂血症大鼠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后,与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在大鼠海马区、缺血区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降低。而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Ⅱ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升高均有极显着差异, 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Ⅰ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各项升高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5.NGF、BDNF及bFGF的含量:脑缺血治疗组>脑缺血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高血脂治疗组>高血脂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脂模型组及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的NGF、BDNF及bFGF含量均极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及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的NGF及bFGF含量均极显着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P<0.01) ;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的BDNF含量极显着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P<0.01),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的BDNF含量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但二者无差异(P>0.05);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及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的NGF及BDNF含量均极显着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P<0.01) ;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的bFGF含量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结论:1.本实验首先选用经典高脂饲料喂养大鼠6周造成高血脂模型后,接着再用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法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最终二种模型结合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建立成功,将可为往后的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各种实验研究及探究高血脂合并脑缺血的发病机理提供正确的动物模型。2.脑缺血损伤过程中,高脂血症可加重脑缺血损伤程度;3.针刺可以通过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4.持续电针治疗可使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HSP70、S-100β、vimentin及大脑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修复;电针介入治疗时间点有其重要性,电针早期介入治疗可能是治疗高血脂合并脑缺血疾病的良策,而电针持续增高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HSP70、S-100β、vimentin及持续增高大脑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可能是电针抗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任秀君[9](2007)在《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由血中脂蛋白合成与清除紊乱所致,表现为血浆脂蛋白异常、血脂增高等,属于祖国医学的“痰浊”“瘀血”范畴。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有效地防治HLP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死于脑血管病者居三大死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60%~80%。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是威胁人类尤其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了减少和延缓中风的发生,减轻中风后机体状态,从高血脂阶段早期进行针刺干预,是针刺防治中风的新视角,具有重要流行病学研究意义。高血脂与中风,神经干细胞与神经营养因子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研究尚未进行探讨的部分,本研究试图通过建立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动物模型,并观察针刺的影响,探讨在高血脂阶段积极早期进行针刺干预,是否可通过升高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与分泌,从而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促进脑损伤的修复和再生。研究方法:应用大鼠喂养经典高脂饲料,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制造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八组:正常对照组、高血脂模型组、高血脂治疗组、脑缺血模型组、脑缺血治疗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Ⅱ组。高血脂治疗组用电针三阴交、丰隆穴治疗10天。脑缺血治疗组用针刺人中、百会穴治疗7天。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Ⅱ组,先给大鼠喂养高脂饲料造成高血脂模型,治疗Ⅰ组电针三阴交、丰隆穴10天后,两组同时电针三阴交、丰隆穴,针刺人中、百会穴,7天后处死。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不针刺。用生化方法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脂四项。应用神经行为学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实验结束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区和额叶皮层脑缺血病理改变、室管膜下区和大脑额叶皮层nestin、PCNA、vimentin、Tuj-1表达情况。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右侧大脑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浓度。实验结果:1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的建立本实验选用经典高脂饲料喂养6周造成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用大脑中动脉FeCl3刺激血栓性闭塞法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最终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预实验结果显示,与同时段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脂组4周、6周CHO、LDL-C、TG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HDL-C没有显着差异。说明高脂饲料喂养4-6周可以造成大鼠高血脂模型。由于高血脂形成时间较长,饲养6周的高血脂症大鼠模型更近似于人类高血脂症的病理变化,正式实验定为6周。正式实验,42天,高脂饮料喂养的各组大鼠的CHO和LDL-C、TG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HLD-C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证明高血脂症大鼠造模成功,可以进行实验。52天脑缺血造模后,在MCAO清醒(术后约1h)后,在1~2h内观察模型动物有脑缺血模型出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各组大鼠在造模后1~2h的神经症状行为在评定上均有阳性反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HE染色结果可见,实验组动物脑缺血造模后,缺血灶出现在额叶,位置比较恒定,缺血灶内细胞排列散乱,并见大量神经元变性坏死,出现脑水肿表现,海马区大量神经元变性坏死,排列紊乱,各组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元脱失现象等病理改变,说明本实验的脑缺血模型制作是成功的。本实验首次建立高血脂合并脑缺血的动物模型,此模型成功率高,死亡率小,重复性好,充分模拟了人类疾病的病理及生理改变。2正常大鼠血脂、HE染色结果、神经干细胞、NSE、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正常大鼠CHO 51.92±9.46mg/dL, HDL-C 26.80±8.16 mg/dL,LDL-C 30.50±8.19 mg/dL,TG47.98±12.18 mg/dL。HE染色结果显示,大鼠右侧海马区和额叶皮层神经细胞排列清楚,细胞形态清晰。神经干细胞标志,nestin、PCNA、vimentin、Tuj-1阳性细胞,在正常大鼠右侧脑内表达较少,在前脑背外侧伸展、侧脑室外侧壁可观察到散在的nestin、PCNA、vimentin、Tuj-1的阳性细胞(背外侧伸展nestin:阳性细胞数63±9.40;面密度0.62±0.10%;光密度0.50±0.03%。PCNA:阳性细胞数185±10.60;面密度1.93±0.11%;光密度1.22±0.07%。vimentin:阳性细胞数95±6.31;面密度0.61±0.04%;光密度0.34±0.02%。Tuj-1:阳性细胞数56±7.69;面密度0.96±0.13%;光密度0.22±0.03%。侧脑室外侧壁:nestin:阳性细胞数41±5.61;面密度0.35±0.05%;光密度0.23±0.03%。PCNA:阳性细胞数114±22.79;面密度1.25±0.25%;光密度0.94±0.19%。vimentin:阳性细胞数48±11.85;面密度1.05±0.26%;光密度0.58±0.14%。Tuj-1:阳性细胞数35±4.69;面密度0.88±0.12%;光密度0.45±0.06%。)正常对照组大脑右侧额叶皮层相应区域表达更少。(nestin:阳性细胞数14±3.47;面密度0.11±0.03%;光密度0.09±0.02%。PCNA:阳性细胞数58±6.52;面密度0.64±0.07%;光密度0.39±0.04%。vimentin:阳性细胞数56±6.46;面密度0.22±0.03%;光密度0.11±0.01%。Tuj-1:阳性细胞数13±5.14;面密度0.08±0.03%;光密度0.05±0.02%。)右侧大脑匀浆中NSE(41.70±3.47 ng/dL)及神经营养因子NGF(79.36±7.07 pg/ml)、BDNF(5.66±0.86μg/L)、bFGF(51.20±6.05 ng/L)含量呈基础表达。3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的治疗作用3.1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血脂的作用经针刺治疗后,和高血脂模型组相比,高血脂治疗组大鼠的CHO、LDL-C、TG降低有极显着差异,P<0.01。HLD-C升高有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针刺能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大鼠CHO、LDL-C、TG,升高HLD-C,调节血脂水平。3.2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右侧大脑SVZ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作用nestin、PCNA、vimentin、Tuj-1在实验性高血脂造模后大鼠脑内表达较少,在室管膜下区SVZ、背外侧角可观察到散在的nestin、PCNA、vimentin、Tuj-1的阳性细胞,额叶皮质表达更少,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阳性细胞数、面密度、光密度没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nestin、PCNA、vimentin、Tuj-1表达影响不大。3.3针刺对高血脂大鼠右侧脑组织匀浆中NSE的作用高血脂造模后,右侧脑匀浆中NSE浓度与正常脑匀浆中NSE浓度没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高血脂本身不能影响右侧脑组织中NSE的分泌与合成。高血脂大鼠治疗组和模型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说明针刺不能影响实验性高血脂大鼠NSE的分泌。3.4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右侧脑组织匀浆中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脂模型组大鼠大脑匀浆中NGF、BDNF、bFGF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高血脂模型组比较,针刺治疗组BDNF显着升高,P<0.05,NGF、bFGF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有升高的趋势。实验结果提示高血脂可降低大鼠大脑中NGF、BDNF、bFGF的分泌与合成,针刺可升高高血脂状态某些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如BDNF。4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4.1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缺血后神经行为评分和脑缺血病理改变的作用59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缺血模型组和脑缺血治疗组神经症状评分升高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脑缺血模型对照组比较,脑缺血治疗组的神经症状评分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HE染色结果显示,脑缺血治疗组缺血区周围组织水肿减轻,无明显的细胞空泡变性,细胞核正常。海马CA3区结构完整的神经细胞明显增多,变性坏死细胞较少,细胞周围间隙明显缩小,血管病变主要以内皮细胞肿胀,空泡形成为主。说明针刺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4.2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缺血后缺血侧SVZ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作用脑缺血后,大鼠缺血侧前脑室管膜下区(背外侧伸展、侧脑室外侧壁)、缺血区额叶皮层nestin、PCNA、vimentin、Tuj-1强表达,并有多层阳性细胞,背外侧角可见大量的nestin、PCNA、vimentin、Tuj-1阳性细胞,并向外形成了背外侧伸展,脑缺血区可见散在的nestin、PCNA、vimentin、Tuj-1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缺血模型组、治疗组nestin、PCNA、vimentin、Tuj-1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升高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脑缺血模型组比较,脑缺血治疗组各项升高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脑缺血后存在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并有一部分神经干细胞有向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祖细胞定向分化的趋向。针刺后各项指标高于脑缺血组。说明针刺可提高实验性脑缺血大鼠大脑侧脑室背外侧伸展、侧脑室外侧壁、缺血区nestin、PCNA、vimentin、Tuj-1的表达。针刺结果显示,针刺可促进大脑SVZ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的增殖,并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祖细胞定向分化,同时可能促进神经干细胞从SVZ区向缺血区迁移。4.3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NSE的作用与正常组相比,脑缺血模型组大脑匀浆中NSE含量明显上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脑缺血模型组相比,脑缺血治疗组大脑匀浆中NSE含量降低有极显着差异,P<0.01。实验结果提示:脑缺血后,脑匀浆中NSE浓度显着升高,说明出现脑损伤。针刺可降低NSE浓度,从而减轻脑损伤。4.4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缺血后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与正常组相比,脑缺血模型组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NGF、BDNF、bFGF含量明显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脑缺血模型组相比,脑缺血治疗组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NGF、bFGF含量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实验结果提示脑缺血后,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NGF、BDNF、bFGF浓度显着升高,说明脑缺血后,自身可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从而产生一定的脑保护作用。针刺可通过促进缺血侧大脑NGF、bFGF的分泌与合成,加强脑保护作用。5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5.1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的作用经针刺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治疗Ⅰ组、Ⅱ组CHO、LDL-C升高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治疗Ⅱ组TG升高,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比较,治疗Ⅰ组CHO、TG、LDL-C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治疗Ⅱ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与治疗Ⅰ组比较,治疗Ⅱ组CHO、LDL-C、TG没有显着差异,P>0.05;HDL-C,各组之间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与42天比较,治疗Ⅰ组HDL-C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本实验表明,针刺可降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CHO、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治疗治疗Ⅰ组疗效好于治疗Ⅱ组,从而说明从高血脂阶段积极介入针刺治疗,可更好、更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5.2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脑缺血后神经行为评分和脑缺血病理改变的作用与合并模型组比较,合并治疗组神经症状评分显着降低,p<0.05;与合并治疗Ⅰ组比较,Ⅱ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针刺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针刺后缺血区HE结果显示,针刺后缺血区周围组织水肿减轻。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水肿程度最轻,无明显的细胞空泡变性,细胞核正常。海马CA3区结构完整的神经细胞明显增多,变性坏死细胞较少,细胞周围间隙明显缩小,血管病变主要以内皮细胞肿胀,空泡形成为主。说明电针在高血脂成模后积极治疗可减轻脑损害。5.3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缺血侧SVZ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作用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前脑侧脑室背外侧伸展、侧脑室外侧壁、额叶缺血区nestin、PCNA、vimentin、Tuj-1阳性细胞的表达弱于单纯脑缺血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Ⅱ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升高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Ⅱ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升高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Ⅱ组各项降低有极显着差异,P<0.01。实验结果提示高血脂可减弱脑缺血后nestin、PCNA、vimentin、Tuj-1阳性细胞的表达。即高血脂可减弱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针刺可提高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大鼠大脑侧脑室背外侧伸展、侧脑室外侧壁、缺血区nestin、PCNA、vimentin、Tuj-1的表达。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比Ⅱ组各项表达要强,说明在高血脂阶段介入治疗,更能提高nestin、PCNA、vimentin、Tuj-1表达。针刺结果显示,针刺可促进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大鼠大脑SVZ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的增殖,并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祖细胞定向分化,同时可能促进神经干细胞从SVZ区向缺血区迁移。说明在高血脂阶段介入治疗,更能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5.4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NSE的作用与正常对照组和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大脑匀浆中NSE含量显着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合并各组缺血侧大脑匀浆中NSE含量明显上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合并模型组比较,合并治疗Ⅰ组、Ⅱ组下降有显着差异P<0.01,P<0.05;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治疗Ⅰ组比较,Ⅱ组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结果提示,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可加重脑缺血后脑损伤,针刺可减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的脑损伤,尤其在高血脂阶段介入针刺治疗的治疗Ⅰ组疗效远远好于治疗Ⅱ组。5.5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与正常对照组、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NGF、BDNF、bFGF降低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比较,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NGF、bFGF上升有显着差异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比较,Ⅱ组NGF、BDNF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实验结果提示:高血脂可降低脑缺血后脑自身的保护作用,针刺可通过促进NGF、BDNF、bFGF的分泌和合成,从而起到脑保护的作用。针刺治疗Ⅰ组的NGF、BDNF高于Ⅱ组,说明在高血脂阶段积极进行针刺治疗可更好的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分泌,从而起到脑保护的作用。实验结论:1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2高血脂本身并不能影响实验性高血脂大鼠右侧室管膜下区和右侧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和右侧脑匀浆中NSE的表达,但能降低右侧大脑匀浆中神经营养因子,如NGF、BDNF、bFGF的分泌。3脑缺血能增强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侧室管膜下区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促进缺血侧脑组织中NSE的分泌,促进缺血侧脑组织中NGF、BDNF、bFGF的分泌与合成。4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可减弱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和右侧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促进缺血侧脑组织NSE的分泌,降低缺血侧脑组织NGF、BDNF、bFGF的分泌,减弱大脑的自我保护作用。5针刺“丰隆”、“三阴交”,可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大鼠CHO、TG、LDL-C,升高HDL-C水平。针刺不能影响实验性高血脂大鼠高血脂后大脑右侧室管膜下区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和右侧脑组织中NSE的分泌,但能促进右侧脑组织中BDNF的分泌与合成。6针刺“百会”“人中”可改善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症状评分,改善脑缺血状态,降低缺血侧NSE的分泌,增强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侧大脑室管膜下区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促进大脑缺血侧脑组织NGF、bFGF的分泌与合成。7针刺可降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CHO、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改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行为症状评分,改善脑缺血状态,可提高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后缺血侧室管膜下区和缺血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降低缺血侧脑组织中NSE的分泌,促进缺血侧脑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bFGF的分泌与合成。8从高血脂阶段积极介入针刺治疗,可更好、更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脑缺血状态,明显提高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后缺血侧室管膜下区和缺血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降低缺血侧大脑NSE的分泌,促进缺血侧大脑匀浆中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bFGF的分泌与合成。9针刺能通过促进缺血侧脑组织NGF、BDNF、bFGF的分泌,降低NSE分泌,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从而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显示,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分化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实验性脑缺血和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脑缺血造模后,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升高,往往同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同时出现,所以猜测本实验脑缺血后是神经营养因子的升高促进了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实验结果表明,针刺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从而最终促进了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尤其在高血脂阶段针刺治疗可减轻脑缺血后损伤,促进神经元的修复与再生。
万文俊,张唐法,张红星,周利,黄国付[10](2006)在《针灸调脂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哈慈五行针治疗飞行人员高脂血症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慈五行针治疗飞行人员高脂血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文献检索数据库 |
1.2 检索方法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文献筛选流程 |
1.6 数据的提取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的结果 |
2.2 高脂血症针灸处方的选穴情况 |
2.3 高脂血症针灸处方的用经结果 |
3 讨论 |
3.1 从脾论治、循脾胃经取穴、远近结合 |
3.2 调整脏腑虚实、辨证取穴、前后结合 |
3.3 突出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体现“辨症取穴”的选穴特点 |
(3)艾灸足三里丰隆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干预及临床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理论研究概况 |
1.1.1 现代医学关于高脂血症的分类和危害 |
1.1.2 现代医学认为高脂血症形成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
1.1.3 现代医学的降脂途径 |
1.1.4 血脂的生化特点 |
1.2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理论研究概况 |
1.2.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总体认识 |
1.2.2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形成的主要病理 |
1.3 高脂血症的中西医治疗的研究概况 |
1.3.1 西医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
1.3.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
1.3.3 针刺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
1.3.4 艾灸 |
1.3.5 其他疗法 |
1.4 高脂血症的动物研究概况 |
1.5 小结 |
第二章 动物实验研究 |
2.1 实验前期准备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动物饲料 |
2.1.3 药品和试剂 |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1.5 动物分组 |
2.1.6 动物模型建立 |
2.1.7 取穴和治疗 |
2.1.8 指标检测 |
2.1.9 统计方法 |
2.2 艾灸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体重、血脂水平及AI指数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3 艾灸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 |
2.3.3 讨论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3.1 临床实验前准备 |
3.1.1 纳入对象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脱落标准 |
3.1.6 分组方法 |
3.1.7 治疗措施 |
3.1.8 疗程 |
3.1.9 疗效评定 |
3.1.10 统计方法 |
3.2 艾灸对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及血脂水平、体型的影响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 |
3.2.3 讨论 |
3.3 艾灸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结果 |
3.3.3 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温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 高脂血症现代研究 |
1.1 高脂血症概念及流行病学 |
1.2 血脂的生化特点 |
1.3 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4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
1.5 高脂血症的治疗 |
2 中医对高脂血症认识 |
2.1 病因 |
2.2 发病机理 |
2.3 中医治疗 |
第2章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观察指标 |
2.1 血脂疗效判定标准 |
2.2 中医症状疗效判标准定 |
2.3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2.5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3 结果 |
3.1 总体疗效 |
3.2 组间比较 |
3.3 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比较 |
3.4 中医症状分项组间比较 |
4 讨论 |
4.1 取穴原理分析 |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针灸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西医理论概述 |
1.1 高胆固醇血症的概念 |
1.2 血浆胆固醇的代谢 |
1.3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4 临床表现 |
1.4.1 黄色瘤 |
1.4.2 角膜弓 |
1.4.3 游走性多关节炎 |
1.5 诊断标准 |
1.6 西医治疗方法 |
2.中医理论概述 |
2.1 祖国医学对"血脂"的认识 |
2.2 中医病因病机 |
2.2.1 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因 |
2.2.2 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 |
2.2.2.1 从脾胃论之 |
2.2.2.2 从肝胆论之 |
2.2.2.3 从肾论之 |
2.2.2.4 从痰瘀论之 |
2.3 高脂血症的临床分型治则 |
2.3.1 治痰以健脾调肝为重 |
2.3.2 治瘀注重疏肝理气 |
2.3.3 痰瘀胶结,肝脾肾并治 |
2.4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 |
2.4.1 单味药物试验研究 |
2.4.2 复方药物试验研究 |
2.4.2.1 祛痰化浊方药 |
2.4.2.2 化痰逐瘀法或活血化瘀方药 |
2.4.2.3 健脾除痰化瘀方药 |
2.4.2.4 疏肝柔肝和血方药 |
2.4.2.5 滋补肝肾方药 |
2.5 高脂血症的针灸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试验标准 |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7 疗效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1.1 分组 |
2.1.2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2.1.3 临床观察 |
2.2 数据录入与统计 |
3.结果 |
3.1 试验前后TC值的变化 |
3.2 试验前后症候积分的改变 |
第三部分 试验讨论与分析 |
1.试验的意义与目的 |
2.试验中经穴及针灸方法的选择依据 |
2.1 经络及选穴探讨 |
2.1.1 脾胃经穴 |
2.1.2 背俞穴 |
2.1.3 任脉经穴 |
2.2 针灸方法的选择 |
2.2.1 艾灸法 |
2.2.2 电针 |
2.2.3 穴位注射 |
3.观察指标的选择 |
3.1 实验室观察指标 |
3.2 中医症候观察指标 |
4.试验分析 |
4.1 试验结果分析 |
4.2 影响因素及其处理 |
4.3 问题与展望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1.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辨证分型 |
1.4 治疗原则 |
1.5 小结 |
2.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 |
2.1 针刺研究 |
2.2 灸法研究 |
2.3 其他方法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中止、剔除标准等 |
1.3 中止、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意外情况的处理 |
2.4 疗效判定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临床疗效分析 |
3.2 血脂水平情况分析 |
4 讨论 |
4.1 选择高脂血症痰浊阻遏证及脾肾阳虚证的原因 |
4.2 干预措施选择依据 |
4.3 穴位选择依据 |
4.4 观察项目的选择依据 |
4.5 临床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电针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诊疗标准 |
治疗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发表论文 |
致谢 |
(8)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损伤作用机理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后作用机理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治疗前后血脂含量变化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症状及病理改变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HSP70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S-100β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七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vimentin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八 针刺干预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NGF、BDNF、bFGF 含量的变化..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合讨论 |
1. 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建立 |
2.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治疗前后血脂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3.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症状及病理改变的影响 |
4.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海马、缺血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 GFAP、HSP70、S-100β 及 vimentin 等的影响研究 |
5.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 NGF、BDNF 及 bFGF 等表达的影响研究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9)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abbeviations)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刺治疗高血脂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高脂血症认识 |
2 高血脂的病因病机 |
3 针刺治疗高血脂的临床研究 |
4 针刺治疗高血脂的实验研究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1 病名 |
2 病位 |
3 病因 |
4 促发因素 |
5 临床症状 |
6 辨证施治 |
7 预后 |
8 针灸在治疗中风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针刺对脑缺血合并症的实验研究 |
2 针刺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神经干细胞与脑缺血 |
1 神经干细胞的发现 |
2 神经干细胞的概念 |
3 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4 神经干细胞的定位和标记 |
5 脑缺血与NSC 的激活 |
6 脑缺血时影响NSC 增殖的因素 |
7 针灸与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
8 研究展望与科学意义 |
参考文献 |
综述五 神经营养因子与脑缺血及神经干细胞的关系 |
1 神经干细胞分化及其相关因子 |
2 NGF 家族与脑缺血及神经干细胞的关系 |
2.1 NGF |
2.2 BDNF |
3 GDNF 家族与脑缺血及神经干细胞的关系 |
4 其他生长因子与脑缺血及神经干细胞的关系 |
4.1 bFGF |
4.2 其他生长因子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电针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血脂四项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电针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四项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神经行为及脑缺血病理改变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HE 染色图 |
实验五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Nestin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Nestin 表达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PCNA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PCNA 表达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七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vimentin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Vimentin 表达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八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Tuj-1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Tuj-1 表达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九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十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bFGF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合讨论 |
实验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哈慈五行针治疗飞行人员高脂血症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分析[J]. 刘迈兰,胡薇,谢慎,张佳丽,赵钊,刘密,常小荣. 中国针灸, 2015(05)
- [2]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3]艾灸足三里丰隆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干预及临床验证研究[D]. 许辛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4]温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 林婉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5]针灸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D]. 周玉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6]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 李艳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7]电针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 万文俊. 湖北中医学院, 2007(02)
- [8]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 施昱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D]. 任秀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针灸调脂作用的临床研究[J]. 万文俊,张唐法,张红星,周利,黄国付.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