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消费信贷时机 增创银行经营效益——对官渡区金融系统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情况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毅[1](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杨韵[2](2020)在《G银行昆明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引进银行卡业务开始至今已有近40个年头,我国信用卡市场经历了社会征信体系未形成的拓荒期、发卡量爆发增长的时期到如今互联网金融渗透,产品更新速度过快的跨越。各大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市场中为取得地位和市场份额而争相竞争,所以营销策略的实施成功与否是一家商业银行能否在信用卡市场上保持竞争力、获得更多盈利空间实现业务拓展的关键之举。G银行昆明分行作为全国股份制大型商业银行,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必须创新营销模式和渠道,制定出一套符合本行特色且行之有效的信用卡营销策略,加速产品、服务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来适应市场趋势的变化。本文将G银行昆明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作为研究案例和对象,在营销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下,通过STP战略理论、4Ps营销组合理论分析G银行昆明分行现阶段实行的信用卡营销策略,运用PEST理论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四个角度研究昆明分行面临的宏观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中行业壁垒、竞争对手、替代品威胁、顾客和供应商议价能力五个维度对昆明分行的行业环境剖析。通过环境分析可以明晰昆明分行在后续制定策略中应当把握的环境和资源优势,避免不利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综合营销现状发现研究对象在市场策略、品牌策略、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方面存在市场定位不精准、缺少客户品牌忠诚度、产品权益趋同、营销渠道较传统等问题。之后针对昆明分行的特点和待完善部分在市场策略、品牌策略、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上提出较全面的优化与改进方案,并提出人力资源、技术、风险控制和资金支持等相关联的措施是营销策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最后提出了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所以,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的成功对实现G银行昆明分行“打造国内一流财富管理银行,推进转型创新,持续优化结构,提升客户粘性,实现特色发展”的目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黄文静[3](2020)在《昆明K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大客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一系列科技手段,分流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一部分客户,同业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利率市场化,想从中争得一席之地,大客户营销是突破点。大客户具有合作时间长、客户粘性大、忠诚度高、信任度好等特点,是支持银行业务主体的重要客户,不仅仅可以保障银行资金流动的整体稳定性,也有利于银行推进新业务,持续的创造利润。抢占大客户,成为了各家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所以K银行也需要把大客户的营销策略放在首要地位。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营销力度,保留老客户,吸引新客户。综合提高银行的效益。本文以K银行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本人实际工作经验,对K银行大客户营销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从选题入手,探讨了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阐述了研究的内容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是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一个梳理。第三章是通过对K银行大客户营销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个人贷款市场,第五章是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K银行在大客户营销上的内部优势和不足、外部机会和威胁,找出目前K银行在大客户营销策略上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以STP战略为指导,结合K银行的自身情况和资源优势,以及目前大客户营销的发展趋势,找到准确的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第七章是设计营销策略解决存在的问题。本文对K银行大客户营销提供了一些想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K银行深入挖掘大客户资源,开拓市场,发展业务,从而改善信贷资产结构,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对可以为同业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提供有益借鉴。
王琼[4](2019)在《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机构率先占领了农村市场,在2005年-2015年,存贷规模迅速扩张,但是在高速增长中,忽视了对信贷资产结构的整体把握,以发放数额巨大的企业贷款为目标,企业贷款规模比例远远大于个贷规模比例,资产集中度较高,导致2015年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节节攀升,不良资产拨备压力巨大。作为本土金融机构的GD农村合作银行也不例外。一方面面临外部竞争的巨大压力。另外一方面GD农村合作银行自身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存在许多的问题。GD农村合作银行是一家本土金融机构,在三农市场已经拔得头筹,树立了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良好形象,但是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农民正在消失,传统的三农客户需求逐渐发生变化,但是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存在很多问题,造成客户忠诚度减弱、客户资源被抢夺的情况。如何解决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主要目的。为了总结目前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趋势,并找出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的差距。本文采用PEST分析方法分析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因素,再通过3C分析法分析了影响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的三个微观影响因素即企业内部、消费者、竞争对手,在对企业内部进行分析时,主要阐述了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的发展现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其个人贷款业务的消费者偏好,在同业竞争分析中,通过市场调查重点分析了GD农村合作银行及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产品差异,并且对比分析了处于互联金融前沿的网络金融平台公司的个人贷款产品,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目前个人贷款产品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宏观及微观环境分析的基础,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总结了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的内部优势和不足、外部机会和威胁,明确其短期及长期应该采取的策略选择。由于策略的正确运用要建立在正确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基础之上,因此,本文以STP战略为指导,找出了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战略中存在市场细分标准单一、目标市场选择不合时宜、市场定位不匹配等问题。再以7Ps营销理论的指导,以7P为框架,提出了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过程等7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性、无差别低价策略隐藏流动性风险、员工营销协作意识淡薄、申请渠道及获客渠道单一、个人贷款业务促销缺位,可获得性差、个人贷款业务有形展示不足、个人贷款业务营销过程及服务流程不畅,客户体验差等问题,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运用STP战略理论和7Ps理论,结合GD农村合作银行的自身情况和资源优势,以及目前个人贷款产品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是营销为王。本文对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拓展提供了一些想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也可以为同业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提供有益借鉴。但是本文提出的优化策略,主要体现为创新产品、强化服务体验、增强科技感三个方面,对于解决GD农村合作银行目前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比较有效,但是长期来看创新产品、强化服务体验这两项策略的实施主要依托于科技的力量,然而对于GD农村合作银行而言,由于自身发展原因,其科技实力相对较弱,想在短时间内突破确实存在困难,因此,从长远来看,增强GD农村合作银行的金融科技实力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金融科技支撑跟不上,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营销的策略的实施总是被动的。
胡瑞珏[5](2019)在《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8年房改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经历了蓬勃发展的20年。个人住房贷款凭借着相对量大、风控佳、利润高的特点,成为各商业银行间的兵家必争之地。截止2018年上半年,全国26家上市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20.7万亿元。但在新形势下,随着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规模不断增长,商业银行各种风险问题也频频暴露。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成因如果能够被有效的识别和分析,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乃至对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运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其经营情况和资产情况具体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结合现有风险管理举措,总结了C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其次,从C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典型风险案例着手展开了深入研究,从银行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论述了业务发展和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并分析了造成风险的成因。最后,根据风险各成因相应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本文以C银行案例展开研究,希望从根源上找到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的成因,并进行风险控制。论文的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基层分行业务开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王哲[6](2018)在《吉林省Z银行企业不良信贷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13年贷款利率无下限及2015年10月存款利率无上限的政策出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由原有的“躺着挣钱”净息差收入转变为向银行各环节、各产品及各服务等多方面要效益的“求人挣钱”。在这种形式下不良信贷的风险管理工作成为各家银行“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商业银行管理好信贷资产,不良信贷率走低,才能实现经营收益,才能使国家在经济改革上走的平坦。因此对不良信贷成因及风险防范研究尤为重要。本论文主要以吉林省Z银行为例,分析该行不良信贷的现状、特点、成因及风险防范预警等情况。以吉林省这个农业大省努力转型升级为背景,对吉林省部分大型企业的信贷贷前调查情况不充分或贷款管理不到位情况为代表案例进行研究,为其他同业提供参考。在研究该行不良贷款成因时,本文通过对发生不良信贷的案例进行分析找出不良信贷的原因,并且结合不良贷款后期清收情况进行反向分析形成该局面的成因,之后对该行形成不良信贷的之前发生的指标进行归纳,并且形成风险防范预警信号,对存续的信贷客户及未来新增信贷客户增加风险防控管理手段。对于最终总结的观点,有利于商业银行尤其银行一线客户经理成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冯志峰[7](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陈智明(CHEN Chih-ming)[8](2017)在《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研究》文中指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台湾地区金融行业迈向混业经营之路,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因此而诞生。2003年后,台湾地区经过“三次金改”,金融控股集团已由单一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渐转换为混业的经营营管理模式。由于金融控股集团有经营管理很多的特别经营管理方式与繁复性的内部控制方式,公司治理自然成为金融控股集团的重要内容,积极改革金融控股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特别是防范金融行业的经营风险与道德风险,已成为台湾地区政府、金融行业与社会大众的共识。本文在选题背景下,首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论述,然而构建论文所做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奠定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内涵、一般机理和相关理论,最主要内容是金融控股集团、股权结构、委托代理、内部人控制、搭便车与逆向选择、利益相关者和激励机制等理论分析;探讨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其次要内容是金融控股集团的特点、法人治理、权力制衡、母子公司控制权和母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与员工的激励机制等;研究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第三要点是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架构、内部治理监督机制和内部治理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财务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有效性等;分析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第四要点是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架构、外部治理对外营运的市场竞争机制、内部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争夺与政府部门的外部接管机制、人力资源的竞争机制、外部治理的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法律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外部治理的利益冲突的多方共同治理与金融监管的有效等;研究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内外部治理的经验、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对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企业文化精神与社会责任、特别制度与规范的启示等;提出了完善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建议,第五要点是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内部治理控股股东行为、迈向集团控股联合经营、法人分业规避风险的改善建议,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内部治理股权交叉投资和业务交叉经营、提高金融控股集团对外竞争力,政府针对公司治理未来的政策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管制、推进利率汇率更市场化、减少政府保护和行政干预和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
李舒娜[9](2016)在《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研究 ——以GD农合行为例》文中提出目前,在我国的金融体制中,农村信用社系统(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中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但是,随着经济大环境下行,企业经营不善,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下滑更加严重,导致信用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资本实力较弱、信贷管理薄弱、不良资产大量出现、人才流失等弊端显现,农村信用社由此背负了巨额债务,创造的经济效益逐步降低,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农信社下一步对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完善将对企业和农信社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农合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重点分析GD农合行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A、B公司的案例研究,进一步探讨了GD农合行经营情况、中小企业信贷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最后从明确市场定位、加强内控体系建设,重塑信贷流程,建立正向人才晋升通道、强化信贷队伍建设,积极创新风控措施、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为GD农合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提升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对提高GD农合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提供了思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以期帮助信贷工作人员提高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水平,能够更好地预防和防范贷款风险,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中小企业能否成为农信社信贷业务支持的对象,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最终能够实现银企双赢的局面,支持本地中小企业的成长,扩大就业,提高居民的收入,以及财政的增长。
李友权[10](2017)在《市场行动逻辑:转型期的住房获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房市场化改革后,市场途径成为我国城市居民住房获得的主要方式,如何解释我国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住房获得模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目前大致形成了再分配中的权力机制和市场机制两种理论解释范式。本文结合市场行动理论,利用定量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社会成员的市场能力、市场观念及市场机会、住房福利等要素对其住房获得的内生性影响。本文围绕“住房市场化时期的住房获得”命题,从市场机制视角分析住房获得的路径、影响与后果,并以市场能力、市场观念、市场机会、住房福利为分析维度,提出住房获得的市场机制分析框架;利用市场行动理论,区分市场体系中的理性行动与非理性行动,建立起市场与社会“嵌入性”关系的住房市场合理性评判方法。通过定量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住房市场化既影响住房获得途径,也影响住房获得结果。在市场体系下,人们的市场能力对住房获得有较大影响,人们住房获得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市场能力,主要体现在教育程度上,其次是家庭收入自我评价上,职业阶层对住房获得的影响作用不大;市场观念对住房获得发生作用,市场观念越强越可能从市场中获得住房,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市场主动意识上;市场机会对住房获得影响有限,人们购买商品房不是建立在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判断基础,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房价,但尚未影响到人们购买商品房;住房福利对住房获得有刺激作用,住房公积金能显着提升居民购买商品房的可能性,享受货币分房福利的居民购买商品房的可能性也高于其他居民。第二,在市场体系中,人们的住房获得有理性一面,也有非理性一面。从市场能力、市场观念看,住房获得符合理性行动解释逻辑;从市场机会看,住房获得是非理性行动。住房市场体系产生理性行动与非理性行动,根源在于住房市场“脱嵌”于社会,即住房价格远高于社会的实际购买能力、支付能力。从这个意义讲,个体的市场因素在市场机制下对住房获得是起到实质性作用,但是如果市场“脱嵌”于社会,市场结构具有张力,会造成市场机制的失灵,无法发挥个体的市场因素对住房获得的作用;如果市场“嵌入”于社会,市场体系具有合理性,个体的市场因素作用在住房获得中得到有效显现。第三,尽管市场化时期的住房获得以市场机制为前提,但由于我国商品房开发模式、住房供给模式等先天不足,人们的市场能力普遍不能追赶住房价格的飙升,在市场体系中市场能力与住房价格明显不匹配,人们在住房市场中过度消费市场能力。市场能力在市场体系中存在很大局限,在没有建立完善的保障房制度和租赁市场的前提,将大部分人驱赶到商品房市场中,极大影响市民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住房获得中政策能力,重视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此外,本研究中存在变量选择问题,在未来对住房问题的研究空间上,市场化条件下住房获得中的市场能力失灵研究有很大理论意义,住房获得中的社会政策失灵研究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二、把握消费信贷时机 增创银行经营效益——对官渡区金融系统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情况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握消费信贷时机 增创银行经营效益——对官渡区金融系统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结构安排 |
1.3.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
2.1.5 对发展的理解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内生增长理论 |
2.2.2 自组织理论 |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
2.3 相关文献评述 |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
3.5 历史价值评价 |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
4.3.1 全面对外开放 |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
4.5 历史价值评价 |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分析背景 |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1 研究方法 |
5.2.2 研究对象 |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
5.3.1 研究假设 |
5.3.2 研究方法介绍 |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3.6 中介效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
6.1.1 数据来源 |
6.1.2 研究模型介绍 |
6.1.3 变量介绍 |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
6.2.1 全样本分析 |
6.2.2 第二阶段分析 |
6.2.3 第三阶段分析 |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
6.3.3 城市商业银行 |
6.3.4 农村商业银行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内生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
致谢 |
(2)G银行昆明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信用卡相关基础知识 |
一、信用卡的概念界定与特点 |
二、信用卡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市场营销理论基础 |
一、STP理论 |
二、4Ps营销组合理论 |
第三节 市场营销分析工具 |
一、PEST分析法 |
二、波特五力模型 |
第三章 G银行昆明分行信用卡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G银行昆明分行信用卡营销现状 |
一、G银行昆明分行简介 |
二、访谈调查设计 |
三、G银行昆明分行信用卡营销现状 |
第二节 G银行昆明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环境 |
一、PEST分析 |
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第三节 G银行昆明分行信用卡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目标市场选择失误,信用风险与道德风险并存 |
二、产品与服务难有特色,同质化竞争激烈 |
三、渠道运营较落后,激励机制待完善 |
四、价格优势逐渐失效,场景促销不到位 |
五、缺少对特约商户的日常管理,员工风险意识淡薄 |
第四章 G银行昆明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设计 |
第一节 信用卡营销策略设计原则 |
第二节 信用卡营销策略设计方案 |
一、信用卡业务STP战略 |
二、信用卡营销组合策略 |
第五章 G银行昆明分行信用卡营销保障措施 |
第一节 营销团队人员专业化建设 |
一、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 |
二、重视员工的激励政策 |
三、营销理念的转变 |
四、全方位考核体系 |
第二节 大数据在客户信息处理的运用 |
一、大数据给客户画像 |
二、拓宽网络获客渠道 |
第三节 细节的信用风险管理保障 |
一、“精瘦”网点 |
二、“挑好”商户 |
第四节 资金的鼎力支持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3)昆明K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大客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深度访谈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市场营销与银行业营销 |
2.2 服务营销理论 |
2.3 关系营销理论 |
2.4 大客户与大客户营销概述 |
2.4.1 大客户定义 |
2.4.2 大客户营销概述 |
2.5 银行大客户营销文献综述 |
2.6 7P营销理论 |
第三章 K银行大客户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K银行简介 |
3.2 K银行业务概况 |
3.3 个人贷款中心部门简介和业务流程 |
3.3.1 个人贷款中心简介 |
3.3.2 个人贷款中心人员配置 |
3.3.3 中心客户经理岗位的岗位职责及业务流程 |
3.3.4 个人贷款中心客户经理岗位的绩效管理 |
3.3.5 K银行近年关键业务统计分析 |
3.4 K银行营销策略 |
3.4.1 K银行大客户界定 |
3.4.2 K银行大客户营销渠道 |
3.4.3 K银行营销策略 |
3.5 K银行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1 K银行营销渠道比较单一 |
3.5.2 K银行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联动营销差 |
第四章 K银行个人贷款市场调查 |
4.1 问卷设计 |
4.1.1 客户年龄段 |
4.1.2 客户用途 |
4.1.3 客户贷款金额区间,贷款年限区间 |
4.1.4 客户的职业和收入情况 |
4.1.5 客户选择银行产品因素,了解银行渠道 |
4.2 问卷收集 |
4.3 问卷分析 |
4.3.1 客户了解银行产品科技营销渠道不足 |
4.3.2 客户选择K银行原因 |
4.3.3 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改进要求 |
第五章 K银行个贷中心业务SWOT分析 |
5.1 竞争分析 |
5.2 K银行的优势 |
5.2.1 业务品种齐全 |
5.2.2 办理效率保障 |
5.2.3 信贷资金充足 |
5.2.4 专业的团队 |
5.3 K银行的劣势 |
5.3.1 科技营销渠道太单一 |
5.3.2 信贷资金流动性压力大 |
5.3.3 贷后管理不合理 |
5.4 K银行面临的机会 |
5.4.1 国家支持,转型的机遇 |
5.4.2 区位优势 |
5.4.3 消费者观念的转变 |
5.5 K银行面临的威胁 |
第六章 K银行的STP战略研究 |
6.1 市场细分 |
6.1.1 客户价值来细分 |
6.1.2 客户交易习惯来细分 |
6.1.3 客户业务偏好进行细分 |
6.1.4 客户的职业进行细分 |
6.2 目标市场的选择 |
6.2.1 房贷市场 |
6.2.2 公职人员、国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个人消费贷款市场 |
6.2.3 个人经营性贷款市场 |
6.3 市场定位 |
第七章 K银行大客户营销策略改进 |
7.1 产品策略 |
7.1.1 房贷市场推出“安居易贷”、“二手房快贷”和“法拍贷快贷”产品 |
7.1.2 公职人员、国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个人消费贷款市场推出“掌上通” |
7.1.3 个人经营性贷款市场推出”普惠贷“ |
7.2 价格策略 |
7.3 促销营销策略 |
7.3.1 广告营销 |
7.3.2 利用互联网平台营销 |
7.3.3 构建农信社“客户体系”,推进信贷业务线上化 |
7.4 渠道策略 |
7.5 人员服务策略 |
7.5.1 调整人员安排 |
7.5.2 明确岗位职责,增强员工能力 |
7.5.3 维护大客户关系,提升大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 |
7.6 有形展示策略 |
7.6.1 环境展示 |
7.6.2 员工展示 |
7.6.3 将VR技术运用到金融场景,增强营销效果 |
7.7 完善过程策略 |
7.7.1 健全客户评价反馈机制 |
7.7.2 完善手机银行贷款相关功能,提升客户自助体验 |
7.7.3 培养营销习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贷款增值服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K银行贷款大客户营销课题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4)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理论、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一、研究理论 |
二、技术路线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一节 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法律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第二节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的微观环境分析 |
一、企业内部 |
二、同业竞争 |
三、消费者 |
第三章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SWOT分析及营销问题 |
第一节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SWOT分析 |
一、内部优势分析 |
二、内部劣势分析 |
三、外部机会分析 |
四、外部威胁分析 |
第二节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战略规划问题 |
一、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市场细分的问题 |
二、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目标市场选择的问题 |
三、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市场定位的问题 |
第三节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策略问题 |
一、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性 |
二、无差别“低价”策略隐藏流动性风险 |
三、申请渠道及获客渠道单一 |
四、个人贷款业务促销缺位,可获得性差 |
五、员工营销观念及协作意识淡薄 |
六、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有形展示不足 |
七、个人贷款业务营销过程及服务流程不畅,客户体验差 |
第四章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改进 |
第一节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战略规划改进 |
一、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市场细分 |
二、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目标市场 |
三、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市场定位 |
第二节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策略改进 |
一、个人贷款业务营销产品策略 |
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价格策略 |
三、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渠道策略 |
四、个人贷款业务营销促销策略 |
五、个人贷款业务营销人员策略 |
六、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有形展示策略 |
七、个人贷款业务营销过程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个人住房贷款基本内容 |
2.1.1 个人住房贷款概念及分类 |
2.1.2 个人住房贷款的特点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1 危机管理理论 |
2.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3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相关内容 |
2.3.1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含义及特点 |
2.3.2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概念 |
2.3.3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理论 |
3 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
3.1 云南省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面临的环境 |
3.1.1 云南省地区经济金融形势与房地产发展状况 |
3.1.2 云南省个人住房贷款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2 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经营情况 |
3.2.1 C银行云南分行简介 |
3.2.2 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基本情况 |
3.2.3 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资产情况 |
3.2.4 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基本流程 |
3.3 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 |
3.3.1 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 |
3.3.2 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
4 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分析 |
4.1 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4.1.1 XX借款人不良案例分析 |
4.1.2 XX支行不良案例分析 |
4.2 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银行内部风险管理问题 |
4.2.2 银行外部风险管理问题 |
4.3 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 |
4.3.1 主观原因 |
4.3.2 客观原因 |
5 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类贷款风险管理改进措施 |
5.1 培养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和风险文化 |
5.2 健全风险管理的人力资源体系 |
5.2.1 加大对信贷员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
5.2.2 增强信贷员队伍的稳定性 |
5.3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5.3.1 事前风险识别 |
5.3.2 事中风险评估 |
5.3.3 事后风险控制 |
5.4 规范外部合作方的管理 |
5.5 加快不良资产化解 |
5.5.1 建立多样化的风险转移机制 |
5.5.2 探索不良处置与“互联网+”的结合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吉林省Z银行企业不良信贷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不良信贷资产的概述 |
2.1.1 不良信贷资产的含义 |
2.1.2 不良信贷资产的分类 |
2.1.3 不良信贷资产的成因 |
2.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
2.3 基于统计的分析方法 |
2.3.1 相关性分析 |
2.3.2 主成分分析 |
第3章 企业不良信贷案例分析 |
3.1 吉林省Z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
3.1.1 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
3.1.2 不良贷款业务现状分析 |
3.2 吉林省Z银行企业不良信贷客户案例分析 |
3.2.1 吉林省GTHSY有限公司案例 |
3.2.2 吉林DC有限公司案例 |
3.2.3 吉林HZ集团案例 |
3.2.4 小微企业案例 |
3.3 吉林省Z银行不良信贷因素归纳 |
3.3.1 吉林省Z银行不良信贷案例启示 |
3.3.2 发生不良信贷的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不良信贷因素主成分分析 |
4.1 不良信贷因素与原始数据的获取 |
4.1.1 不良信贷因素的含义 |
4.1.2 原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2 相关性分析 |
4.3 主成分分析 |
4.3.1 主成分分析中的适应性分析 |
4.3.2 计算公因子方差 |
4.3.3 主成分的提取 |
4.4 防范对策 |
4.4.1 针对首个主成分因素的防范对策 |
4.4.2 针对其余主成分的防范对策 |
4.4.3 Z银行企业信贷发展展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8)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国内文献 |
(二) 国外文献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与内容 |
(一) 论文结构 |
(二) 论文主要内容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 可能的创新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内涵 |
一、金融控股集团 |
二、案例分析 |
三、公司治理 |
四、案例分析 |
第二节 金融控股集团治理的一般机理 |
一、股权结构 |
二、机构投资者 |
三、公司治理演变之机理 |
第三节 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内部人控制理论 |
三、道德风险、搭便车与逆向选择 |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五、激励机制理论 |
第一章 小结 |
第二章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 |
第一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法人治理 |
一、公司治理的组织形式 |
二、案例分析 |
三、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特点 |
四、官有金融控股的法人治理 |
第二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权力制衡 |
一、实际控制人与小股东 |
二、董事会与经理层 |
三、股东会、董事会与监事会 |
第三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母子公司控制权 |
一、母子公司的界定 |
二、母子公司的管理体制 |
三、母子公司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
四、案例分析 |
第四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激励机制 |
一、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 |
二、子公司专业经理人的激励 |
三、员工的激励 |
第二章 小结 |
第三章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 |
第一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架构 |
一、内部治理和单一内部治理 |
二、内部治理的经营决策与执行 |
第二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机制 |
一、公司内部治理监事会的监督机制 |
二、公司内部治理董事会的监督机制 |
三、公司内部治理的激励机制 |
第三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有效性 |
一、内部治理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的有效性 |
二、内部治理财务控制和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
第三章 小结 |
第四章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 |
第一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架构 |
一、政府部门规制的影响 |
二、政府部门道德风险 |
三、行政干预对所有权的影响 |
四、外部监管的影响 |
第二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机制 |
一、外部治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
二、控制权的争夺与外部接管机制 |
三、人才竞争机制 |
第三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生态 |
一、公司外部治理的经济环境 |
二、公司外部治理的信用环境 |
三、公司外部治理的法律环境 |
四、公司外部治理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四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关联性 |
一、利益冲突的多方共同治理 |
二、公众利益代言能力与金融监管 |
第四章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内外部治理经验 |
一、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内部治理的经验 |
二、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外部治理的经验 |
第二节 对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治理的启示 |
一、企业文化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启示 |
二、金融控股集团特别制度和规范的启示 |
三、金融控股集团治理经验与借鉴案例分析 |
四、金融控股集团母子公司经验与借鉴案例分析 |
第五章 小结 |
第六章 完善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建议 |
第一节 台湾地区内部治理的改善建议 |
一、控股股东行为的改善建议 |
二、迈向集团控股联合经营的建议 |
三、法人分业规避风险 |
第二节 台湾地区外部治理的改善建议 |
一、股权交叉投资和业务交叉经营的建议 |
二、提高金融机构的对外竞争力的建议 |
第三节 政府对公司治理未来改善的建议 |
一、放松金融市场准入管制的建议 |
二、推进利率汇率更市场化的建议 |
三、减少政府保护和行政干预 |
四、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 |
第六章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英文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附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研究 ——以GD农合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商业银行信贷现状 |
二、商业银行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主要措施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各类型银行信贷比较分析 |
一、信贷投放整体稳步增长 |
二、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进一步暴露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三章 GD农合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GD农合行简介 |
第二节 GD农合行信贷管理的现状分析 |
一、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流程 |
二、单一客户授信额集中度高 |
三、信贷资产质量大幅下降 |
第三节 GD农合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市场定位模糊不清 |
二、信贷流程不合理 |
三、信贷管理技术落后 |
四、信贷人才缺失 |
五、信贷制度滞后 |
六、风控手段单一 |
第四章 A、B公司案例分析 |
第一节 A公司信贷管理分析 |
一、公司基本情况 |
二、资信状况分析 |
三、财务数据情况 |
第二节 B公司信贷管理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资信情况分析 |
三、财务数据分析 |
第三节 A、B公司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外部原因 |
二、企业原因 |
三、银行原因 |
第四节 GD农合行对A、B公司贷款风险的对策措施 |
第五章 GD农合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提升对策 |
第一节 明确市场定位 |
第二节 调整内控体系 |
第三节 重塑业务流程 |
一、岗位设置 |
二、优化业务流程 |
第四节 加强制度建设 |
第五节 强化信贷队伍建设 |
第六节 创新风控措施 |
第七节 优化薪酬分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市场行动逻辑:转型期的住房获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市场行动理论 |
二、住房获得研究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分析框架 |
二、数据来源 |
三、主要变量的测量 |
四、主要统计方法 |
五、篇章结构安排 |
第四章 市场能力与住房获得 |
一、市场能力:理论源流与概念内涵 |
二、市场能力对住房获得的影响分析 |
三、小结 |
第五章 市场观念与住房获得 |
一、理性的社会建构:市场观念及其内在因素 |
二、市场观念对住房获得的影响分析 |
三、小结 |
第六章 市场机会与住房获得 |
一、从计划到市场:住房获得的改革历程 |
二、市场机会对住房获得的影响分析 |
三、小结 |
第七章 住房福利与住房获得 |
一、住房福利及其类型 |
二、住房福利对住房获得的影响分析 |
三、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一、结论与讨论 |
二、贡献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后记 |
四、把握消费信贷时机 增创银行经营效益——对官渡区金融系统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情况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2]G银行昆明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D]. 杨韵.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昆明K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大客户营销策略研究[D]. 黄文静.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王琼.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C银行云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 胡瑞珏. 云南大学, 2019(03)
- [6]吉林省Z银行企业不良信贷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 王哲.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5)
- [7]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8]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研究[D]. 陈智明(CHEN Chih-ming). 南京大学, 2017(09)
- [9]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研究 ——以GD农合行为例[D]. 李舒娜. 云南财经大学, 2016(06)
- [10]市场行动逻辑:转型期的住房获得[D]. 李友权. 上海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