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叶片表面压力测量新技术——压敏漆技术

转子叶片表面压力测量新技术——压敏漆技术

一、转子叶片表面压力测量新技术——压敏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傅文广[1](2019)在《非轴对称静叶对畸变条件下压气机流场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与动力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变化,燃气轮机得到了电力、动力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美、欧、日等国先后制定了先进燃气轮机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高性能燃气轮机对压缩系统提出了高负荷、高效率、高稳定裕度的急切需求。而高负荷必然使压气机端壁和叶片吸力面的附面层承受更大的逆压梯度,对保证其气动稳定性带来很大难度。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压气机几乎无一例外都工作在非均匀进气条件下。进气畸变改变了压气机原有的设计工况,破坏了气流的轴对称流动,轻则造成压气机稳定裕度下降、性能恶化,重则引起压气机失速和喘振,严重影响整机的正常工作。由此可见,提高压气机稳定性和抗畸变能力对于保证动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大连海事大学船用小型燃气轮机技术重点实验室单级跨声速轴流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周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在数值结果得到校核的基础上,探索了均匀/畸变进口条件下压气机失速机理,并研究了不同非轴对称静叶方案对畸变条件下压气机流场的影响。首先通过对比原型压气机级与单转子的流动特性发现级失速提前与静叶内流动存在密切关联,压气机级与单转子的失速先兆均为“尖脉冲”型。通过研究不同畸变度对压气机进出口流场的影响,系统地给出了进口总压畸变在压气机中的传递情况。进口周向总压畸变会导致压气机性能的严重下降,且畸变度越大,下降越明显;进气畸变对动静叶流场均产生较大影响,在动叶流场中表现为激波前后移动幅度增加、叶尖泄漏流增强,在静叶流场中表现为上角区大范围流动分离,进气畸变使得压气机内部流场呈现明显的非轴对称性。进气畸变并没有改变压气机失速先兆的类型。然后,对原型压气机静叶开展弯扭造型,并采用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弯扭静叶对压气机的影响,结果表明,弯扭静叶吸力面附面层抵抗逆压梯度的能力更强,且叶型损失更低。在此基础上构造了由5个弯扭静叶和41个原型静叶组成的非轴对称弯扭静叶,非定常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非轴对称弯扭静叶能有效提高压气机的抗畸变能力和流动稳定性。在畸变度DA=0.05条件下,非轴对称弯扭静叶使得压气机的稳定裕度相对提高11.63%;在畸变度DA=0.1条件下,非轴对称弯扭静叶使得压气机稳定裕度相对提高16.7%。非轴对称弯扭静叶通过抑制静叶上角区流动分离改善畸变区内通流能力,进而降低动叶气动负荷,抑制激波的前后移动幅度以及叶尖泄漏流,但弯扭静叶改善上角区流动状态的同时也导致了下角区的流动分离,动叶32%叶高以下流动损失也随之增加,与弯扭静叶相邻的9个原型静叶下角区出现大范围分离。对静叶稠度储备20%开展单流道定常数值模拟研究,静叶稠度储备20%并不影响压气机的堵塞流量,稳定裕度略微提升,静叶稠度储备20%可以推迟静叶角区失速的发生,从而减小气动损失,但是对动叶激波的迁移影响不大。静叶畸变区内采用稠度储备20%的方式构成的非轴对称稠度储备静叶并对其流场进行求解。非轴对称稠度储备静叶可以提高畸变条件下压气机的稳定裕度,在畸变度DA=0.05条件下,非轴对称弯扭静叶使得压气机的稳定裕度相对提高10.07%;在畸变度DA=0.1条件下,非轴对称弯扭静叶使得压气机稳定裕度相对提高18.83%。非轴对称稠度储备静叶可以推迟畸变区静叶角区分离的产生,进而减弱动叶激波移动幅度和叶尖泄漏流。但是非轴对称稠度储备静叶对压气机性能的改善效果稍弱于非轴对称弯扭静叶,然而非轴对称稠度储备静叶不会造成静叶其他区域流场恶化。最后,在前两型非轴对称静叶的基础上构造了非轴对称组合静叶方案并对流场进行求解。结果显示,非轴对称组合静叶能有效提高压气机的抗畸变能力和流动稳定性,在畸变度DA=0.05条件下,非轴对称弯扭静叶使得压气机的稳定裕度相对提高22.30%;在畸变度DA=0.1条件下,非轴对称弯扭静叶使得压气机稳定裕度相对提高24.87%。非轴对称组合静叶则综合了先前两种非轴对称静叶的优点,改善静叶角区流动分离的同时提高动叶流道内的流动稳定性。另外,通过对比不同转速下非轴对称组合静叶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可以发现,非轴对称组合静叶在低转速下抗畸变能力更强,在80%设计转速下相对于原型压气机稳定裕度提高了51.74%。

史佳艳[2](2018)在《压力敏感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压力测试对于设计和研制飞行器非常重要。通过对模型的压力测试来获得飞行器空气动力机理和流动性能,服务于飞行器的设计及质量。传统的压力测量方法主要是通过在被测模型表面开孔,以阵列方式安插传感器,从而得到被测模型表面的压力。这种方法测量精度高,但是测量周期长,成本较高,不能得到样品表面的连续压力,不仅对样品的形状、体积有要求而且还会损坏样品形貌。因此需要一种非接触无损伤的测量方法。压力敏感漆是一种飞行器表面压力测量的新技术。压力敏感漆根据氧猝灭原理,通过被测飞行器表面荧光强度的变化得到飞行器表面此时所对应的压力。几乎所有发光分子在室温下都处于基态,光照后,发光分子吸收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发光分子不稳定,会释放能量回到基态,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当激发态分子与周围的氧分子发生碰撞时,氧分子会转移走部分能量,使释放的光的强度减弱。氧气在这个过程中减弱光强,因此称为“氧猝灭”原理。这种无损的测试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成本低,测量周期短,不受被测模型形状影响,不会损伤被测模型。水溶性压力敏感漆。常规压力敏感漆通常是使用有机溶剂完成喷涂成膜的过程,而有机溶剂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因此,我们使用乳液聚合制备无规共聚物P(IBM-co-TFEM)作为水溶性压力敏感漆粘结层。将五氟四苯基卟啉铂(Pt TFPP)作为发光分子掺入乳液中制备了一种水溶性压力敏感漆。并对水溶性压力敏感漆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多臂高分子压力敏感漆。多臂高分子与相同分子量的线形聚合物相比,其分子链不易缠结,溶液和本体黏度较低。多臂聚合物的分子链末端往往带有大量官能团,赋予高分子材料一定的功能性。这些特点使多臂聚合物在加工、涂装、光电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众多领域显示出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五种多臂高分子压力敏感漆,并对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嵌段高分子压力敏感漆。提高氧渗透性是提高压力敏感漆性能的重要方法。本文选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嵌段高分子的一部分,从而提高材料的氧渗透性。选用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作为单体,提高材料的透光性,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三种不同的高分子。同时,选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三种不同的高分子。对两类不同的嵌段高分子压力敏感漆进行结构和性能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进行对比。

李良民[3](2018)在《高超声速风洞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高超声速武器和再入飞行器研制需求的与日俱增,迫切需要详实可靠的高超声速气动数据。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作为高超声速风洞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快速准确地采集数据,控制试验过程的作用,关乎风洞试验数据的系统性。本文基于实验室马赫数M=10的风洞,开发了高超声速风洞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根据高超声速激波快速压缩燃料燃烧试验要求,设计了高超声速风洞构成的总体方案。在风洞的总体方案基础上,确定了系统各部件的工作条件、数据测控要求及难点,继而设计了系统传感器、控制装置布置方案。针对暂冲式风洞马赫数高,试验时间短的特点,设计了实验中关键的流量控制系统和加热器阀门控制系统。其次,采用上位机与下位机组合来实现数据采集和监控的设计方案。下位机为PLC(可编程序控制器),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采集经变送器变送的温度、压力等信号,并使用模拟量输出模块控制流量调节阀。上位机为研华工控机,用于对下位机进行集中管理。上、下位机之间使用以太网建立起通信。本文使用MagicWorks PLC开发平台开发下位机程序,实现加热器阀门的自动控制等功能,采用PID控制方式闭环调节系统流量。然后,通过建立组态软件FameView与下位机PLC的双向通信,使用设备数据表作为高速缓存建立与PLC内存间的关联,实现数据的动态刷新;使用运行数据库从设备数据表中读取数据,并确定数据的处理方式。基于运行数据库,将实时采集数据保存于本地数据库中。同时,开发了监控画面来完成数据的实时显示、控制下位机。此外,还开发了参数汇总和历史数据查询等图形界面满足数据查询需求。最后,为验证数据通道及系统的可靠性,在高背压水射流实验台架上进行了数据采集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石清[4](2017)在《机翼增升减阻的流动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机翼作为飞机的关键部件,增升减阻事关机翼设计及其优化的成败。机翼增升减阻亟待攻克两大技术难关:一是解决低速时流动分离、高速时产生激波导致升/阻特性恶化的问题,二是解决在非设计状态下对升/阻特性变差如何进行改善的问题。流动控制的本质是控制流场的局部流动,利用流体间流体动力的相互作用,引发流场的局部或全局流动改变。尤其是基于微型流动控制器件的流动控制,是现代流体力学及交叉学科活跃的研究领域,也是飞行器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源头和新的技术制高点。尽管控制器件、控制机理、控制效果三位一体,一直是制约流动控制技术实用化的瓶颈难题,但随着流动控制技术自身的研究和发展,以及计算、试验和测量等手段的配套完善,协调解决机翼增升减阻中的流动控制问题、达成实用化目的成为可能。通过分析升力或阻力的产生机制,应选择适宜的流动主动/被动控制策略来增加升力或减小阻力。翼型的升力是物面压强分布积分的结果,依据升力的产生机制和流动的性态对翼型升力的影响,可利用零质量射流改善翼型表面的压强分布以增加升力。若不计及机翼与飞机其它部件的干扰阻力,机翼自身的阻力可分为四种:由迎风面积而形成的压差阻力、由存在激波而形成的激波阻力、由粘性空气与机翼表面摩擦而形成的摩擦阻力、由涡系引起升力倾斜而形成的涡阻力。依据阻力的构成机制和流动的性态对阻力的影响,可采用相应的流动控制方法来减小机翼阻力:可采用微型涡流发生器阻滞机翼边界层分离以减小压差阻力,可采用实体鼓包减弱翼型的激波强度以减小激波阻力。由于流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涉及时空多尺度的复杂流场,包含着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中诸多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加之流动控制的目标有时是彼此关联和相互制约的,流动控制问题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实质就是对流体力学技术体系的挑战,但综合利用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手段,可以厘清流动控制的机理、提炼控制器件参数的影响规律、评估增升减阻的综合成效,既为流动控制技术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又为突破制约流动控制技术实用化的瓶颈难题提供依据。本文针对超临界机翼/翼型上的复杂流动,和微型涡流发生器、实体鼓包和零质量射流微小流动控制器件及其诱导的时空多尺度复杂流动,综合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和风洞实验技术,研究了减小机翼压差阻力和翼型激波阻力以及增加翼型升力的流动控制问题,在计算方法和软件的研发与应用、流动控制机理的分析、控制器件参数影响的规律分析、控制效果的综合评估四个方面取得创新,为机翼增升减阻气动优化设计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参考。第一章为绪论,以微型涡流发生器、实体鼓包、零质量射流为重点,综述了国内外流动主动/被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机翼增升减阻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概述了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的技术现状,以及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第二章阐释了本文应用及发展的数值计算方法,并验证所发展的数值计算方法和所建立的计算程序。本文应用和发展的方法是基于RANS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方法离散,离散方程右端粘性项的离散采用了中心差分格式,右端无粘性项的离散采用了多种迎风差分格式及其限制器,湍流模型采用了多种模型。非定常计算以双时间步算法为主。采用了多重网格加速收敛方法。采用了拼接网格生成方法。采用多个算例,验证了本文发展和应用的边界层流动的计算方法、跨声速激波流场的计算方法和非定常流动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网格生成方法,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三维边界层流动计算软件、二维跨声速激波流场计算软件和二维非定常流动计算软件的粘性计算精度、时间精度、计算鲁棒性及计算效率。验证结果表明,本文发展及建立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软件适用于研究机翼增升减阻的流动控制问题。第三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微型涡流发生器与边界层的干扰;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和风洞实验方法,研究了微型涡流发生器减小大展弦比超临界机翼的压差阻力。边界层流动、网格生成、加速收敛技术,是计算微型涡流发生器减小超临界机翼阻力的技术难点。采用有限体积方法离散三维RANS方程,离散方程左端项的求解采用LU-SGS方法,右端粘性项的离散采用了中心差分格式,右端无粘性项的离散采用Roe的通量差分分裂格式,湍流模型采用S-A模型,采用多重网格技术加速收敛。采用对接、拼接网格技术生成网格。计算了单个微型涡流发生器与边界层的干扰。计算了有多个微型涡流发生器时超临界机翼的流场和气动力,分析了微型涡流发生器不同高度和弦向安装位置的影响。采用测力、油流、丝线、热线等实验测量与显示技术,进行了气动力测量、边界层特性测量和模型流态显示,研究了干净机翼边界层特性,研究了微型涡流发生器控制机翼边界层分离特性,研究了微型涡流发生器的高度、弦向安装位置、展向间隔和安装偏角对超临界翼身组合体流场和气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微型涡流发生器增强超临界机翼近壁流动控制流动分离、减小压差阻力的机理,提炼了微型涡流发生器的高度、弦向安装位置、展向间隔和安装偏角对超临界机翼阻力和升力的影响规律,综合评估了微型涡流发生器对超临界机翼减阻增升的作用效果。第四章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和风洞实验方法,研究了实体鼓包减小超临界翼型的激波阻力。跨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超临界翼型发散后缘边界条件的处理,是计算实体鼓包减小超临界翼型阻力的技术难点。采用有限体积方法离散二维RANS方程,离散方程左端项的求解采用LU-SGS方法,右端粘性项的离散采用了中心差分格式,右端无粘性项的离散采用了Roe的通量差分分裂格式,湍流模型采用k-?SST模型。计算了不同高度的实体鼓包对超临界翼型流场和气动力特性的影响。采用电子扫描阀测量压力,采用尾流测压耙测量尾迹流场,研究了加装实体鼓包的超临界翼型在不同来流迎角时的表面压力分布和尾流阻力因子分布。分析了实体鼓包弱化超临界翼型激波强度、减小激波阻力的机理,提炼了给出了实体鼓包的高度和来流迎角对超临界翼型阻力和升力的影响规律,综合评估了实体鼓包对超临界翼型减阻增升的作用效果。第五章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零质量射流致动器的流场;研究了零质量射流增加翼型的升力。非定常流动和湍流计算以及如何明确边界条件,是计算零质量射流增加翼型升力的技术难点。基于二维非定常RANS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方法离散,右端粘性项的离散采用中心差分格式,右端无粘性项的离散以Roe的通量差分分裂格式为主,在对比不同格式的差异时才采用其他格式。采用了多种湍流模型进行对比计算,其中包括BL模型、BLDS模型、SA模型、k-?SST模型。非定常计算中以双时间步长法为主,采用了多种非定常计算方法进行对比计算,包括四步RK、LU-SGS、双时间方法。采用多重网格技术加速收敛。对零质量射流致动器的计算,研究了动网格、几何守恒率、边界条件和湍流模型的影响。对有零质量射流的翼型计算,研究了非定常计算方法、多重网格技术、差分格式、湍流模型、射流频率和速度峰值以及来流条件的影响。提炼了零质量射流的射流频率、射流幅值、来流迎角、来流马赫数对翼型升力和阻力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零质量射流致偏翼型流线改变压强分布、增加升力的机理,综合评估了零质量射流对翼型增升减阻的作用效果。第六章是结束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工作和技术进步。最后是本文的致谢和参考文献。

徐凡[5](2016)在《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设计理论研究及实验》文中认为气体轴承具有旋转精度高、摩擦系数低、定位精度高、摩擦磨损极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传统结构的静压气体轴承也存在供气压力低、承载力小、刚度低的缺点,使其仅用于轻载精密支承。然而随着现代尖端工业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开发高压重载气体润滑轴承。气体轴承的承载能力取决于轴承间隙内部气流的流动状态,而气流的流动状态又与轴承结构有着紧密联系。借鉴风洞中收缩段的相关设计理论,提出了一种采用双对称收缩段供气的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通过对轴承流道结构的重新设计,改善轴承内部流场情况,消除供气压力的限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基于不可压缩位势流的双对称收缩段流动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收缩段出口流场特性进行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初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方法的可行性。2.基于可压缩湍流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采用双对称收缩段供气的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利用Fluent软件计算的收缩段出口流场特性与利用MATLAB软件计算的收缩段出口流场特性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方法的可行性。3.对不同结构和参数情况下,采用双对称收缩段供气的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内部流场特性以及相应的压力分布特性、雷诺数分布、质量流量以及承载力特性进行了分析与对比。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在高供气压力和大气膜间隙条件下,采用双对称收缩段供气的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内部可以实现平稳均匀的流场,并且能够克服轴承承载力受限于供气压力的缺点,其承载力将随着供气压力的提高而线性增大。

宁润果[6](2016)在《基于单片机的弹丸表面压力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在弹箭研制过程中,弹丸表面压力准确测定对于弹丸的飞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而集成电路芯片因其体积小、功耗低、成本小、结构简单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现代武器弹箭系统的研制工作中。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弹丸表面压力测量方法,设计了相应的测试系统。基于C8051F380单片机和一种片状微型压力传感器构建了弹体表面压力测试系统组成,组建了硬件电路和相应软件程序,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用于弹丸表面气体压力的试验测试。基于单片机的弹丸表面压力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有调理电路、C8051F380数据采集电路两大部分。信号调理电路主要用于滤除传感器输出的气压信号中的杂波和对滤波后的气压信号进行相应的放大,以满足单片机的采集要求。C8051F380单片机数据采集电路主要是由AD电路、数据存储电路和结果输出电路等组成,主要用于对调理电路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数模转换,并将转换后的电压数据存储起来。然后将单片机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串口传输到上位机,通过上位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本系统将实测气压信号作为系统输入,通过测试证明本系统具有采集气压信号的功能,未来可用于弹箭表面压力测试系统研制工作中。

黄育群,王延奎,段卓毅[7](2016)在《空气动力学学科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一、引言空气动力学是一门兼具基础性与应用性的学科,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具备双重任务[1],一是加强学科基础研究,关注流动现象、剖析流动机理;二是面向型号研制亟需,注重研究和解决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提供数据支撑。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水平,对于指明国家航空飞行器及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提升国家国防整体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包秀珍[8](2012)在《双掺稀土压敏漆的制备及氧猝灭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联吡啶,三氯化钌,稀土氯化物为原料合成了稀土掺杂的探针分子,也合成了稀土掺杂的硅胶基质。将掺稀土的探针分子加入到掺杂稀土硅胶基质中获得了双掺稀土压敏漆样品。采用IR、SEM、EDS、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对探针分子和压敏漆进行了测试分析。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在掺杂稀土联吡啶钌探针分子的制备过程中,联吡啶的基本结构没有被破坏。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探针分子呈花瓣状或一定的层状结构。能谱测试发现探针分子中含有稀土元素,说明稀土元素确实被掺入到探针分子中。紫外吸收光谱表明探针分子和压敏漆样品的最佳吸收波段均位于200nm-500nm处,选择410nm作为激发光源,掺稀土的压敏漆在590nm-600nm处有很强的荧光发射,并且随着空气压力的增大即(氧分子浓度的增加),双掺稀土压敏漆的荧光强度降低,说明双掺稀土压敏漆具有较好的氧猝灭特性。

张伟[9](2011)在《XX风洞测控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XX风洞是国内自行设计、建造的一座直流暂冲式跨超声速风洞,它是我国主力的导弹等飞行器选型、定型的试验风洞,该风洞自1975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为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选型、定型验证完成了数万次的风洞试验,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试验数据。该风洞测控系统经过多年的运行,设备老化、精度和可靠性下降,已不能满足目前型号试验对风洞测控系统提出的要求。为了提高系统的易操作性和自动化水平,增加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及可维护性,提高马赫数控制及压力控制精度,提高系统测量精准度,缩短试验运行时间,降低试验成本,提高试验效率,需要研制新的风洞测控系统。XX风洞测控系统总体结构采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其控制系统采用控制台手动控制与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控制形式,采用数字PID控制算法,实现马赫数和总压控制。阀门控制采用交流变频调速系统,投放机构控制采用交流伺服系统,模型姿态角控制采用混合式步进电机驱动系统。测量系统采用计算机通过总线桥与PXI系统组成风洞数据采集系统,压力的测量采用PSI压力测量系统。测控系统软件采用结构化设计,测控软件采用Lab Window/CVI 2009开发。新研制的风洞测控系统经过流场校测和标模试验验证,试验结果完全满足国军标技术指标要求;测控软件符合试验工作流程,界面友好,使用方便。该系统必将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瑞[10](2010)在《气动力压敏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联吡啶和氯化钌为原料合成了压敏漆探针分子,将该探针分子均匀分散到经溶胶-凝胶法制备的SiO2基质中,获得了性能优异的气动力压敏漆。对探针分子的结构、基质的涂膜特性及压敏漆的氧猝灭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探针分子联吡啶钌在合成过程中,原料联吡啶的结构没有被破坏。XRD分析发现压敏漆探针分子是以晶体状态存在的;TG-DTA分析表明探针分子在低于560℃左右稳定存在;SEM观察发现合成的探针分子呈现均匀的层状六边形结构。基质SiO2的涂膜性能与HCl、水、乙醇、DMF的用量及溶胶温度有关。压敏漆吸收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其吸收波段位于200-500nm,探针分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06g/5mlSiO2溶胶。压敏漆的荧光发射波长为604nm,同时随着氧浓度的增加,荧光发射强度减弱,说明压敏漆有很强的氧猝灭性能,为压敏漆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转子叶片表面压力测量新技术——压敏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子叶片表面压力测量新技术——压敏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非轴对称静叶对畸变条件下压气机流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压气机的失速、喘振和进气畸变
        1.2.1 压气机的失速与喘振
        1.2.2 畸变的产生与分类
        1.2.3 畸变的特点及影响
    1.3 进气畸变研究的进展
        1.3.1 平行压气机模型
        1.3.2 进气畸变的实验研究
        1.3.3 进气畸变的数值研究
    1.4 弯扭叶片控制压气机角区流动研究
        1.4.1 角区流动研究回顾
        1.4.2 弯扭叶栅在压气机中应用
    1.5 非轴对称结构在叶轮机械领域中的应用
        1.5.1 非均匀安装角
        1.5.2 非均匀栅距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第2章 数值模拟方法及计算方案
    2.1 引言
    2.2 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
    2.3 研究对象及边界条件
        2.3.1 研究对象介绍
        2.3.2 数值仿真模型
        2.3.3 边界条件
    2.4 非轴对称静叶方案
        2.4.1 静叶进口畸变位置预测模型
        2.4.2 模型验证
        2.4.3 非轴对称静叶方案
        2.4.4 数值模拟方案
    2.5 计算结果校核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均匀和畸变进口条件下压气机失速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均匀进口条件下压气机级与单转子的失速特性
        3.2.1 压气机级与单转子特性曲线
        3.2.2 失速工况流场分析
    3.3 进气畸变对压气机性能影响
    3.4 进气畸变对压气机内流场影响分析
        3.4.1 畸变对动叶流场影响
        3.4.2 畸变对静叶流场影响
    3.5 畸变条件下压气机失速流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轴对称弯扭静叶对畸变条件下压气机流场影响
    4.1 引言
    4.2 叶片三维造型
        4.2.1 静叶造型方案
        4.2.2 静叶造型对压气机性能影响
    4.3 畸变条件下非轴对称弯扭静叶压气机特性分析
        4.3.1 畸变度为0.05时压气机特性分析
        4.3.2 畸变度为0.1时压气机特性分析
        4.3.3 流动堵塞
    4.4 非轴对称弯扭静叶对动叶流场影响
    4.5 非轴对称弯扭静叶对静叶流场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轴对称稠度储备静叶对畸变条件下压气机的影响
    5.1 引言
    5.2 静叶稠度储备对压气机性能影响
    5.3 畸变条件下非轴对称稠度储备静叶压气机特性分析
        5.3.1 畸变度DA=0.05时压气机特性分析
        5.3.2 畸变度DA=0.01时压气机特性分析
    5.4 非轴对称稠度储备静叶对动叶流场影响
    5.5 非轴对称稠度储备静叶对静叶流场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非轴对称组合静叶对畸变条件下压气机的影响
    6.1 引言
    6.2 畸变条件下非轴对称组合静叶压气机特性分析
        6.2.1 畸变度DA=0.05时压气机特性分析
        6.2.2 畸变度DA=0.1时压气机特性分析
        6.2.3 80%设计转速DA=0.05时压气机特性分析
    6.3 非轴对称组合静叶对动叶流场的影响
    6.4 非轴对称组合静叶对静叶流场的影响
    6.5 非轴对称组合静叶压气机失速流场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专利
致谢
作者简介

(2)压力敏感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压力敏感漆
        1.3.1 发光分子
        1.3.2 载体材料
        1.3.3 基底材料
        1.3.4 底漆
        1.3.5 存在的问题
    1.4 压力敏感与温度敏感漆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材料制备方法
        2.2.1 乳液聚合
        2.2.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2.3 材料分析方法及仪器设备
        2.3.1 动态光散射测试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核磁共振波谱
        2.3.4 渗透凝胶色谱
        2.3.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6 氧滴定测试
        2.3.7 响应时间测试
        2.3.8 压力传感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溶性压力敏感漆
    3.1 引言
    3.2 水溶性压力敏感漆的制备
        3.2.1 高分子乳液的制备
        3.2.2 水溶性压力敏感漆的制备
    3.3 材料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1 材料的表征
        3.3.2 材料的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臂高分子压力敏感漆
    4.1 引言
    4.2 多臂高分子压力敏感漆的制备
        4.2.1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制备
        4.2.2 多臂高分子压力敏感漆的制备
    4.3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4.3.1 材料的表征
        4.3.2 材料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嵌段高分子压力敏感漆
    5.1 引言
    5.2 嵌段高分子压力敏感漆的制备
        5.2.1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制备
        5.2.2 嵌段高分子压力敏感漆的制备
    5.3 材料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5.3.1 材料的表征
        5.3.2 材料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3)高超声速风洞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超声速风洞数据采集系统发展状况
    1.3 高超声速风洞监控系统发展状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高超声速风洞系统组成
    2.1 高超声速风洞总体方案
    2.2 高超声速风洞主体构成
    2.3 高超声速风洞辅助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高超声速风洞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硬件配置
    3.1 系统核心硬件选择
    3.2 系统硬件集成设计
    3.3 变量寻址与I/O内存分配
    3.4 本章小结
4 高超声速风洞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软件开发
    4.1 高超声速风洞控制程序开发
    4.2 高超声速风洞组态及监控功能实现
    4.3 系统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机翼增升减阻的流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流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1.1.2 流动控制的意义
        1.1.3 流动控制的发展
    1.2 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微型涡流发生器
        1.2.2 实体鼓包
        1.2.3 零质量射流
    1.3 数值模拟技术现状
    1.4 风洞实验与测试技术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数值模拟方法及其验证
    2.1 前言
    2.2 控制方程
    2.3 离散方法
    2.4 空间计算格式
        2.4.1 中心型格式
        2.4.2 基于MUSCL方法的迎风偏置格式
    2.5 时间计算方法
        2.5.1 四步Runge-Kutta方法
        2.5.2 Lower-Upper Symmetric Gauss-Seidel(LU-SGS)方法
        2.5.3 双时间方法
    2.6 湍流模型
        2.6.1 Baldwin-Lomax(BL)模型
        2.6.2 Spalart-Allmaras(SA)模型
        2.6.3 Menter’s k-ωSST模型
        2.6.4 EASM k-ω模型
    2.7 拼接网格技术
    2.8 多重网格方法
    2.9 对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的验证
        2.9.1 验证边界层流动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
        2.9.2 验证跨声速流场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
        2.9.3 验证非定常流动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
        2.9.4 验证拼接网格的生成方法和计算程序
        2.9.5 对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的综合验证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型涡流发生器控制超临界机翼减小压差阻力
    3.1 前言
    3.2 研究模型和研究方法
        3.2.1 计算模型
        3.2.2 数值计算方法
        3.2.3 计算网格
        3.2.4 实验模型和实验设备
        3.2.5 实验方法
    3.3 微型涡流发生器的减阻机理研究
        3.3.1 微型涡流发生器减阻机理的计算研究
        3.3.2 微型涡流发生器减阻机理的实验研究
        3.3.3 微型涡流发生器减少压差阻力的机理分析
    3.4 微型涡流发生器的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3.4.1 干净机翼的边界层分离特性计算研究
        3.4.2 微型涡流发生器参数对减阻影响的计算研究
        3.4.3 干净机翼的边界层分离特性实验研究
        3.4.4 微型涡流发生器参数对减阻影响的实验研究
    3.5 微型涡流发生器作用与效果的综合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体鼓包控制超临界翼型减小激波阻力
    4.1 前言
    4.2 研究模型和研究方法
        4.2.1 计算模型
        4.2.2 数值计算方法
        4.2.3 计算网格
        4.2.4 实验模型和实验设备
        4.2.5 实验方法
    4.3 实体鼓包的减阻机理研究
        4.3.1 实体鼓包控制激波的计算研究
        4.3.2 实体鼓包减弱激波强度的作用
        4.3.3 实体鼓包减小激波阻力的机理分析
    4.4 实体鼓包的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4.4.1 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
        4.4.2 来流迎角对减阻影响的计算研究
        4.4.3 鼓包高度对减阻影响的计算研究
        4.4.4 来流迎角和鼓包高度对减阻影响的实验研究
    4.5 实体鼓包作用与效果的综合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零质量射流控制翼型增加升力
    5.1 前言
    5.2 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5.2.1 计算模型
        5.2.2 数值计算方法
        5.2.3 计算网格
    5.3 零质量射流的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5.3.1 零质量射流致动器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5.3.2 零质量射流控制翼型增升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5.4 零质量射流的增升机理研究
    5.5 零质量射流作用与效果的综合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研究内容
    6.2 主要创新工作
    6.3 对未来工作的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设计理论研究及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背景
        1.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1.2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气体轴承的研究进展
        1.2.1 气体轴承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气体轴承静态和动态特性的研究现状
        1.2.3 气体轴承中超音速流动现象的研究现状
    1.3 收缩段壁型曲线设计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物理建模
    2.1 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的物理模型
    2.2 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收缩段内部流动模型
        2.2.1 正交曲线坐标系统中不可压缩位势流的Laplace方程
        2.2.2 圆柱坐标系中轴对称不可压缩位势流的Laplace方程
    2.3 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收缩段内部流动的边界条件
        2.3.1 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收缩段与风洞收缩段对比
        2.3.2 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收缩段内部流动的边界条件
    2.4 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收缩段壁型曲线
        2.4.1 无量纲收缩段壁型曲线的推导
        2.4.2 实际收缩段壁型曲线的推导
        2.4.3 实际收缩段壁型曲线的应用
        2.4.3.1 已知出口截面尺寸的算例分析
        2.4.3.2 已知入口截面尺寸的算例分析
        2.4.4 实际收缩段出口气流速度分布的流函数解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内部流场分析
    3.1 控制方程
    3.2 湍流模型
    3.3 简化假设
    3.4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3.5 数值模拟结果
        3.5.1 收缩段出口流场速度特性
        3.5.2 气膜间隙内部流场速度特性
        3.5.3 气膜间隙内部流场压力分布特性
        3.5.4 气膜间隙内部流场雷诺数分布特性
    3.6 结果分析
        3.6.1 收缩段性能分析
        3.6.2 轴承间隙内部流场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特性分析
    4.1 分析过程中的发现
    4.2 计算模型
    4.3 h=250μm,P*=20atm,R=30mm时轴承内部流场特性
        4.3.1 气膜间隙内部流场速度特性
        4.3.2 气膜间隙内部流场压力分布特性
        4.3.3 气膜间隙内部流场雷诺数分布特性
    4.4 h=500μm,P*=20atm,R=30mm时轴承内部流场特性
        4.4.1 气膜间隙内部流场速度特性
        4.4.2 气膜间隙内部流场压力分布特性
        4.4.3 气膜间隙内部流场雷诺数分布特性
    4.5 h=1mm,P*=20atm,R=30mm时轴承内部流场特性
        4.5.1 气膜间隙内部流场速度特性
        4.5.2 气膜间隙内部流场压力分布特性
        4.5.3 气膜间隙内部流场雷诺数分布特性
    4.6 流场参数对比分析
        4.6.1 流场速度特性对比
        4.6.2 流场压力分布特性对比
        4.6.3 流量特性对比
    4.7 轴承承载力特性分析
        4.7.1 供气压力变化,气膜厚度不变时轴承的承载特性分析
        4.7.2 供气压力不变,气膜厚度变化时轴承的承载特性分析
        4.7.3 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与传统结构轴承的承载特性对比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实验方案
    5.1 暂冲气源系统
    5.2 轴承测试实验台系统
    5.3 测量方案
        5.3.1 近壁区流场测量方案
        5.3.2 气膜内某一过流截面的流场测量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详细摘要

(6)基于单片机的弹丸表面压力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测试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弹丸气压数据采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设计目标
    2.2 系统总体结构
    2.3 系统软件工作原理
    2.4 C8051F380微控制器概述
        2.4.1 CIP-51内核
        2.4.2 通用串行总线控制器(USB0)
        2.4.3 10位ADC
    2.5 本章小结
3.调理电路设计
    3.1 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3.2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3.2.1 电源模块电路
        3.2.2 信号调理电路的硬件设计
    3.3 本章小结
4.信号处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信号处理系统组成
    4.2 主控制器的选型
    4.3 AD电路设计
    4.4 主控制器功能模块设计
        4.4.1 主控制器的电源模块
        4.4.2 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4.4.3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4.4.4 RS232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4.4.5 LED指示电路
        4.4.6 按键输入电路
    4.5 本章小结
5.软件设计
    5.1 系统软件流程总体设计
    5.2 模块化程序设计
        5.2.1 单片机系统初始化
        5.2.2 AD转换
        5.2.3 M25P128的读写程序
    5.3 数据采集模块
    5.4 数据传输模块
    5.5 数据处理模块
    5.6 本章小结
6.系统性能测试
    6.1 系统测试概括
    6.2 传感器的安装
    6.3 系统硬件测试
    6.4 系统安装调试的结果
    6.5 本章小结
7.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双掺稀土压敏漆的制备及氧猝灭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压敏漆简介
        1.1.1 压敏漆概念
        1.1.2 压敏漆测压原理
        1.1.3 压敏漆的组成及种类
        1.1.4 掺稀土的研究意义
    1.2 压敏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压敏漆探针分子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和药品
    2.3 表征方法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分析
        2.3.3 扫描电镜分析
        2.3.4 分子荧光光谱法分析
    2.4 压敏漆探针分子的制备
        2.4.1 稀土氯化物的制备
        2.4.2 镧、铒共掺杂探针分子的制备
        2.4.3 单掺稀土探针分子的制备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探针分子的红外光谱分析
        2.5.2 探针分子的微观形貌观察
        2.5.3 探针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5.4 探针分子的荧光光谱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掺稀土硅胶基质的制备
    3.1 硅胶基质的制备原理
    3.2 掺稀土硅胶基质的制备
        3.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3.2.2 单掺稀土硅胶基质的制备
        3.2.3 镱、钕共掺杂硅胶基质的制备
        3.2.4 影响硅胶基质性能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掺稀土压敏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双掺稀土压敏漆的制备
        4.2.1 镧、铒双掺稀土压敏漆的制备
        4.2.2 镱、钕双掺稀土压敏漆的制备
        4.2.3 铒、铕双掺稀土压敏漆的制备
        4.2.4 钕、铕双掺稀土压敏漆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双掺稀土压敏漆的扫描电镜分析
        4.3.2 双掺稀土压敏漆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4.3.3 双掺稀土压敏漆的荧光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掺稀土压敏漆的发光光谱及其氧猝灭性能
    5.1 压敏漆的氧猝灭原理
    5.2 双掺稀土压敏漆的发光强度及氧浓度的关系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XX风洞测控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的来源
    1.4 改造主要内容及达到的技术指标
        1.4.1 改造主要内容
        1.4.2 达到的技术指标
第二章 开发风洞测控系统软件的技术基础
    2.1 虚拟仪器简介
        2.1.1 虚拟仪器
        2.1.2 虚拟仪器的硬件构成
        2.1.3 虚拟仪器的软件体系构成
        2.1.4 虚拟仪器的关键技术
        2.1.5 虚拟仪器的整体设计
    2.2 虚拟仪器的软件开发平台
        2.2.1 虚拟仪器的软件开发平台LabWindows/CVI
        2.2.2 LabWindows/CVI 程序的结构
        2.2.3 LabWindows/CVI 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2.2.4 使用LabWindows/CVI 设计虚拟仪器的步骤
第三章 系统设计总体方案
    3.1 设计思路
    3.2 被测参数
    3.3 被控对象
    3.4 系统总体结构
第四章 硬件系统的设计
    4.1 工业控制计算机
    4.2 传感器
        4.2.1 压力传感器
        4.2.2 力传感器(天平)
        4.2.3 旋转式光电编码器
        4.2.4 磁栅尺
        4.2.5 其他传感器
    4.3 通道数据放大器
    4.4 数采系统
        4.4.1 PXI 系统
        4.4.2 数采系统结构
    4.5 PSI 压力测量子系统
        4.5.1 PSI 9016 模块简介
        4.5.2 PSI 9016 模块的工作原理
        4.5.3 系统特点和构成
    4.6 阀门控制子系统
        4.6.1 总阀控制系统
        4.6.2 快速启动阀控制系统
        4.6.3 主阀控制系统
        4.6.4 引阀控制系统
    4.7 投放控制子系统
    4.8 模型姿态角控制子系统
        4.8.1 混合式步进电机
        4.8.2 模型上攻角控制系统
        4.8.3 模型下攻角控制系统
    4.9 安全防护子系统
        4.9.1 对快速启动阀的安全保护
        4.9.2 对风洞现场的安全监控
第五章 测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风洞试验流程
    5.2 数字PID 控制器
    5.3 测控软件设计
        5.3.1 试验参数设置模块
        5.3.2 采数
        5.3.3 试验准备
        5.3.4 风洞试验
第六章 系统软件调试
    6.1 测控系统调试
    6.2 流场校测和标模试验
        6.2.1 流场校测
        6.2.2 标模试验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附录B 亚跨声速试验程序源码

(10)气动力压敏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压敏漆简介
    1.2 压敏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压敏漆探针分子的制备
    2.1 压敏漆探针分子的种类
    2.2 探针分子的制备
    2.3 探针分子的表征
    2.4 小结
第三章 Sol-gel法制备压敏漆基质SiO_2溶胶
    3.1 Sol-gel法制备SiO_2溶胶原理
    3.2 影响SiO_2溶胶性能的因素分析
    3.3 SiO_2溶胶的涂膜方法及涂膜性能的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压敏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压敏漆的制备
    4.2 压敏漆的吸收光谱分析
    4.3 压敏漆的发射光谱分析
    4.4 压敏漆的氧碎灭性能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本人在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四、转子叶片表面压力测量新技术——压敏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轴对称静叶对畸变条件下压气机流场影响研究[D]. 傅文广.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5)
  • [2]压力敏感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史佳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 [3]高超声速风洞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的研究[D]. 李良民.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4]机翼增升减阻的流动控制研究[D]. 石清.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5]高供气压圆盘止推轴承设计理论研究及实验[D]. 徐凡. 武汉科技大学, 2016(05)
  • [6]基于单片机的弹丸表面压力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宁润果. 中北大学, 2016(08)
  • [7]空气动力学学科发展研究[A]. 黄育群,王延奎,段卓毅. 2014-2015航空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16
  • [8]双掺稀土压敏漆的制备及氧猝灭特性[D]. 包秀珍. 长春理工大学, 2012(02)
  • [9]XX风洞测控软件设计与实现[D]. 张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10]气动力压敏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杨瑞. 长春理工大学, 2010(08)

标签:;  ;  ;  

转子叶片表面压力测量新技术——压敏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