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11月部分水泥企业产、销、存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陈妮[1](2020)在《四川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关系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水泥工业随着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发展突飞猛进,为区域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粗放式发展也造成了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顽疾和环境污染物排放大的现状,尤其是当前四川经济增速放缓,水泥行业从高速增长期进入平台期,产能过剩这一状况更加凸显。面对产能严重过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历来在四川有着重要地位的水泥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近几年,为缓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改善环境质量,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错峰生产政策。错峰生产有效实行必须靠政府和企业联动,政府起到支持引导的作用,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四川西南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CXN公司)开始了改革创新之路,而营销创新成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营销理论——关系营销,如今已被SCXN公司认识并加以运用。关系营销以系统论为基本指导思想,认为企业的营销活动应致力于妥善处理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消费者、中介机构、政府、员工、竞争对手和社会公众等)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发展和保持这些良好互惠关系,以期获得长期的市场利益和竞争优势。[20]SCXN公司通过关系营销建立起庞大的关系网,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关系网中最重要的是客户和竞争对手,前者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后者是错峰生产特殊时期下必须拿下的难题。本文着重对客户关系和竞争对手关系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对策。首先,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研究,结合四川水泥市场情况,考虑到错峰生产特殊背景,明确了SCXN公司关系营销的着重点在客户、竞争对手方面。其次,本文对SCXN公司市场营销环境、错峰生产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充分了解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错峰生产势在必行;介绍了SCXN公司客户群及其销量情况,设计客户满意度调查表,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还详细介绍了前十家竞争对手,从分布地区、水泥年产能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做到对SCXN公司市场竞争的优势和劣势精准把握。然后,从分析结论中,找出了关系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客户满意度不高,市场掌控过于依赖经销商;SCXN公司与部分竞争对手未建立良好关系,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环境因素,得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提高客户感知价值,降低客户感知成本,提高直销率,对经销商进行专有性投资,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客户忠诚。建议政府提高奖惩力度,软硬兼施,同时提高自身区域竞争优势。
赖世贤[2](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高岩[3](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华新水泥脱困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水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其作用无可替代。但在水泥行业盲目扩张的背景下,水泥市场已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在此基础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水泥需求增速逐渐放缓,我国水泥行业面临的困境逐渐显现,急需从宏观上统筹安排。为解决日益严峻的产能过剩、集中度偏低等问题,中央审时度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便应运而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使得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局面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也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状况。本文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重点分析案例企业实施举措及供给侧改革前后的实施效果,期望案例企业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我国其他企业推进供给侧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其次阐述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从面上分析我国水泥行业运营环境现状。在此基础上,以华新水泥为例,详细论述华新水泥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华新水泥供给侧改革的几项重要举措在于去产能模式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为公司的横向扩张及纵向渗透打下坚实基础;在改革方案的设计中,坚持自主创新;产业链逐渐延伸,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优化资本结构,缩小带息债务规模。案例企业的改革计划层层推进,多措并举,形成了混合、多元化的供给侧改革体系。接下来本文分析其方案实施前后公司财务业绩的变动情况。通过对案例企业改革效果研究发现,供给侧改革促使公司财务业绩大幅提升,同时,员工整体素质和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公司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最后本文根据案例分析结果,认为虽然案例企业的实施路径对改善财务绩效产生了一定积极的影响,但是也存在待完善的后续问题。针对供给侧改革后企业在财务方面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若干建议,认为华新水泥应科学设计能源成本管控方案、提升存货管理水平、妥善处理资产及人员整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正处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华新水泥及其他公司实施改革举措提供一些思路。
尤宇[4](2020)在《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文中研究指明水泥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伟大发明,广泛应用于铁路建设、市政工程、住宅建设、桥梁工程、水利建设等领域,被誉为现代建筑的“粮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889年唐廷枢从国外引进水泥制造技术,成立唐山细棉土厂,水泥工业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年产量已达23.3亿吨,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水泥技术也位居世界先进水平。水泥工业技术作为中国在近代化早期引入的西方技术之一,它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最终奠定现代水泥工业发展的基石,这一过程值得被追溯。本文选择晚清民国时期的水泥工业及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历史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以下问题:西方水泥技术是如何被引进与发展的?中国水泥工业建设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什么不同的特征?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期探寻水泥工业发展与水泥技术引进、革新、变迁之间的联系,丰富近代工业史及技术史的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胶凝材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介绍了水泥技术诞生及前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探讨了我国水泥工业起步的背景、水泥烧制技术的引进、发展过程及结果。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国外水泥开始向中国输入,并逐步取代了传统胶凝材料。1889年,为满足官办工矿企业的建设需要,发展水泥工业,洋务派人士唐廷枢在河北唐山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族水泥工厂——唐山细棉土厂,这是我国水泥工业的开端。在该厂创办过程中,通过从国外购买水泥生产设备和雇佣技师,水泥的烧制技术被引进。因企业经营策略不当和产业政策缺位,唐山细棉土厂仅仅经营了两年即宣告停业,但该企业为之后中国民族水泥工业的崛起打下了基础。本文第二部分梳理了近代水泥工业在发展阶段(1907-1936年)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情况,对该阶段水泥工业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例,探讨了此时期水泥技术革新的成果。水泥工业在1907-1936年期间,因甲午战后工商矿业的快速发展、中华民国成立及“一战”爆发、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建设等因素的推动,得到了快速发展。启新、华商、中国等民族水泥企业纷纷建立并投产,水泥工业的实力大增,取得了不俗成绩。在此时期,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代表的水泥工厂,通过将水泥加工工艺由干法加工更新为湿法加工,升级水泥的生料加工、熟料煅烧和原动设备,提高了国产水泥的品质,我国水泥加工技术在此过程中得到革新。本文第三部分研究水泥工业在1937年至1949年存在的停滞现象和技术变迁。全面抗战的爆发使水泥工业蒙受了巨大损失,陷入停滞。与此同时,水泥的供求关系和水泥工业布局也发生了变化。为保障抗战建国,政府开始引导并参与水泥工业生产。战时的水泥工业,虽为抗战建国做出了贡献,但因受到日军多次轰炸,加之进口设备渠道被封锁,产量始终未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战后,因外货倾销、内战爆发、水泥税复征等因素干扰,水泥工业的实际产量并未明显增加,产业发展停滞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变。技术层面,因无法进口熟料煅烧设备,王涛、胡庆泉等人在抗战时期自行设计了半机械化立窑。此外,导淮委员会技士王鹤亭对从印度引进回国的灰土代水泥进行了技术改良,并加以生产和运用,成为波特兰水泥的替代解决方案,扩充了水泥工业产品的种类,在战时大后方,为水利和航运等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水泥标准方面,相关机构开始进行水泥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于1947年正式公布了我国第一部水泥标准规范。总体而言,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在近代的发展极其艰难曲折。受战争破坏严重,政府的产业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初期缺位,但后期政府也曾出台过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水泥行业人员则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从技术到标准的本土化努力。在晚清民国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水泥工业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足,如过度依赖进口设备、产品品种不丰富和工业体系不健全等。尽管如此,近代水泥工业在工业布局、技术设备基础和人员储备方面,还是为新中国水泥事业提供了重要基础。
杨立国[5](2017)在《中国水泥产能过剩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水泥需求因此下降,2015年全国水泥产量23.5亿吨,同比下降4.9%,为本世纪来首次负增长,全国水泥产能发挥率下降到75%以下,行业内竞争加剧,大部分企业效益下滑,甚至亏损,职工收入下降,因此如何化解当前和未来水泥产能过剩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内关于产能过剩研究近10多年来逐步增多,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一套完整的化解产能过剩的理论和方法,但相对缺乏针对水泥行业过剩的研究,本文从研究水泥产业特点出发,按照产业组织SCP理论分析产业发展和运行规律,提出针对性的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的政策。经测算,认为当前水泥产能过剩严重,且具有结构性过剩特点,是长期性的过剩问题,化解产能过剩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削减产能,调节总供给;二是在解决产能过剩情况下市场恶性竞争的问题。通过SCP分析结论提出了鼓励适度竞争、改变兼并重组模式、鼓励强强联合、区域内合并、形成有效集中度及大小企业分层竞争模式,缓解恶性竞争,维护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任利刚[6](2015)在《邢台金石水泥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在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国内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也随之不断增加,为水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8年经济危机后,国家启动了4万亿的救市计划,由于投资和需求的不断增加,水泥企业不断加速扩张产能,中小水泥企业也抓紧机遇进入市场抢夺客户资源,水泥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邢台金石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石水泥)作为市场的新人,面对目前复杂的市场形势,投入了激烈的竞争中。但是随着水泥产能的过度扩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放缓,水泥行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金石水泥虽然立足邢台这个区域市场,也遇到了很多发展的困境。本文在简要说明选题背景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首先详细介绍了邢台金石水泥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营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利用PEST和SWOT分析法,分析了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竞争环境,同时通过和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的比较研究,得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按照4PS理论,提出了金石水泥在营销组合策略方面的改进建议和保障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邢台金石水泥有限公司走出困境,拓展更大的市场,同时希望对类似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石喜军[7](2014)在《水泥行业功能拓展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水泥行业中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作业方式依旧占有不小比重,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水泥窑具有高温、高压、大容量和全封闭等特点,很适合处置城市污泥、城市垃圾、污染土及其它产业废弃物等,因此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在相关规划中多次强调水泥行业的功能拓展作用。目前,一些水泥企业已经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并收到了良好效果。本文主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水泥行业功能拓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指标值是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研究,其中判断矩阵采用权重分配的方式来确定。首先,作者对模糊集及模糊层次分析法中的有关定义和定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为了解决模糊数加和减、乘和除不再是一对逆运算的问题,并使得运算法则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而引入了经典数学中自变量、因变量、代表系统和自由度等概念,继而定义了模糊集理论中自变模糊数、因变模糊数、代表系统和自由度等概念,并据此对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乘性一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若一个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满足一些文献对其乘性一致性的定义则个矩阵一定是精确数互补判断矩阵这一不合理之处,进而作者结合模糊集截集理论,利用判断矩阵元素间的关系,重新对乘性一致性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进行了定义。再次,文章给出了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和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间的相互转换数学表达式,并证明了通过此数学表达式相互转换后的矩阵与原矩阵保持着相同的一致性。最后,作者结合传统层次分析法中关于正互反判断矩阵的权重求解过程和模糊集截集理论,给出了基于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模糊权重求解算法,继而给出了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模糊权重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求解算法。(2)对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首先,作者根据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轨迹,将水泥行业发展历史划分为诞生阶段、衰落停滞阶段、自行研制阶段、发展阶段和产能结构调整蓬勃发展阶段五个阶段。其次,分析了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水泥行业产能持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集中度持续提高、节能减排持续改善、技术装备水平持续进步。再次,指出了我国水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综合表现为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生产技术水平低下、水泥生产集中度低等。最后,对我国水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水泥行业应以解决过剩产能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大对水泥行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提高优质水泥生产比重,并重点发展绿色水泥工业。(3)对水泥行业处置城市污泥和城市垃圾的功能拓展进行了研究。水泥行业的功能拓展是指水泥企业在进行正常水泥生产活动的同时,还要利用水泥窑具有的高温、高压、大容量和全封闭等特点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城市垃圾、污染土及其它产业废弃物。水泥行业功能拓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影响着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作者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城市污泥和城市垃圾的水泥窑协同处置与传统处置方式在环境影响上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目前城市污泥的主流处置方式有五种:其中两种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即城市污泥脱水后外运水泥厂处置和石灰石稳定后外运水泥厂处置,另外三种为传统的处置方式,即城市污泥干化后填埋处置、焚烧后填埋处置和脱水后堆肥处置;而目前城市垃圾的主流处置方式也有五种:其中三种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即城市垃圾焚烧后水泥窑处置、直接水泥窑处置和水泥窑综合处置,另外两种为传统的处置方式,即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处置和焚烧后填埋处置。(4)对水泥行业功能拓展与措施进行了分析。目前国内水泥行业功能拓展实践主要集中在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和污染土上,因此作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水泥行业在这几个方面的功能拓展上。另外,水泥行业要想功能拓展成功,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从内部环境看,企业需要做好以下五点:一要转变管理方式;二要优化能源结构;三要完善环保措施;四要突破关键技术;五要替换矿产资源。从外部环境看,政府需要制定五大政策:一要统筹规划布局,开展试点示范;二要完善税收优惠及改造补贴政策;三要出台国家标准、规范;四要加大全过程监督管理力度;五要加强宣传推广。
熊海成[8](2014)在《南方水泥余杭区混凝土项目并购方案设计》文中指出杭州市余杭区作为南方水泥的传统核心利润区,对于南方水泥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该区域处于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因此长期以来就是商家必争之地。一方面在区域内部钱潮水泥、美亚水泥虎视眈眈,步步紧逼;另一方面,海螺水泥、山东水泥等外埠水泥借助便利的水运条件对当地市场造成激烈冲击。内忧外患之下,南方水泥在余杭区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如何超越对手,走出困境,成为每一个南方水泥员工所深思、而又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本文在对余杭区混凝土行业现状进行详尽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试着探讨南方水泥在余杭区发展混凝土业务,在方法和模式上的可行性。即对余杭区全部28家混凝土企业逐一摸底,并参考其投资价值和可操作性因素对其逐一排序,有针对性地设计并购方案,采用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并购策略进入余杭区混凝土市场,拟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并购约20家混凝土企业,扩大南方水泥在余杭区的水泥市场份额;针对并购企业管理体系及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设计管理整合方案,利用1-2年的时间对并购的混凝土企业进行管理整合,最终将其培育成南方水泥新的利润增长点。
李雪宝[9](2011)在《中材股份收购赛马实业与祁连山的过程分析及经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并购”,之后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企业外部扩张的有效手段。我国从1984年开始第一例企业并购活动以来,出现了几次并购高潮,尤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伴随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并购也已发展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结构调整重点行业,如水泥等行业,更需要通过这种手段进行行业整合和跨行业扩张。我国水泥行业多年来存在“三低”现象(产业集中度低、工艺水平低、散装比例低)。2004年时国内十大水泥企业产量不到全国总产量的9%,而世界十大水泥企业产量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1/3以上……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水泥行业在产业升级、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收购作为并购的重要方式,是水泥行业调整结构的理想选择,近些年政府也大力推行水泥行业收购整合,整个行业收购活动频繁。然而,收购并不都能达到预期目的,很多时候对发起收购的企业而言收购活动是无效的,甚至会出现负溢价现象。如何提高企业收购的有效性?在上述背景下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收购案例研究分析,探讨有效的做法,为其它收购活动提供借鉴,是本文的着眼点和意义所在。为此,本文选取了国内水泥行业区域领跑者中国中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股份”)在西北地区的收购案例进行研究。中材股份在我国水泥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经过6年多的时间,已经占据了西北水泥市场的“多半壁江山”,在西北水泥市场上的收购活动富有成效。文章的研究思路是在对并购相关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和分析选取案例中各企业基本情况、发展状况及收购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做法,通过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结合,对收购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最终总结分析收购活动的有效做法,并对类似收购活动提出建议,从而使整个文章贯穿为一体。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五章,分别是导论、理论综述、并购企业、收购的实施过程、收购效果评价。本文的前面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方法等内容,然后对并购和收购的有关理论进行说明,包括基本概念、并购的动因、目标企业选择、价值估计,以及收购活动的实施。后面部分是案例分析和启示,包括案例发生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主被并企业的介绍、收购行为的实施动因、实施的具体过程、收购的实施方式和价格、收购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水泥行业收购活动提出的建议。文中选取了中材股份对祁连山和赛马实业的收购案例进行分析,这两个案例发生的时间较近,案例也比较有代表性,通过对这两个案例的分析基本能够满足本文提到问题的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的重点是战略选择和收购实施中的交易方法,以及收购后效果的评价,以这三个具体问题为“切入点”,内容覆盖了收购中需要考虑的各主要方面。通过本文的研究,最终得出了“中材股份在西北市场的收购活动是非常有效的”这一结论,无论是战略目的,还是财务目标,中材股份都得到了很好的回报,既实现了“称霸”西北水泥市场、找到水泥产业发展空间的战略构想,也从收购企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利润回报。基于本文写作的目的,根据案例的有效性评价和思考,本人做了一点引申,根据案例中的“亮点”,提出了一些建议,也即文章的“启示”部分,即:一是企业收购活动要以战略收购为取向,基于战略分析,择机而动;二是成功收购的着眼点是各取所需,找到收购活动双方一致的动因,作为“契合点”;三是收购活动要区别情况决定买资产还是买股权,但在战略导向下扩展市场,在我国特定的企业规模、优势,以及特定市场特点下,建议以收购股权为主;四是重视收购方式的设计,以善意收购为主,根据收购双方企业所处的具体情况设计交易方式,运用“组合拳”开展收购,能够提高收购效果;五是收购作为多元化经营的有效手段,要注意针对特定的收购对象实行专业化管理,避免因为收购失去原有企业的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六是对收购效果的分析要以计量分析为基础,争取以科学的结论分析和约束收购行为。希望这些分析和建议能够对实业界的并购活动,尤其是对水泥行业的并购活动有一些帮助。
李占魁[10](2010)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这对临夏回族自治州来说尤为重要,临夏是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和四大门宦发源地,在全国信仰伊斯兰教的2千多万穆斯林当中,居于比较重要的位置。临夏地区的经济发展超越了本身,具有跨区域影响和全国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综合采用实地调查研究方法、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历史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临夏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归纳出解决临夏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及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及操作性。全文共包括绪论和正文两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创新、研究概况。正文共有八章。第二章总结了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理论及西部民族省份近年来某一特色经济领域内超前发展的一些经验模式。以后的七章着重分析了临夏特色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及临夏特色经济发展,原则与战略,并对临夏农业特色经济、旅游特色经济、商贸特色经济、特色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则、思路、方向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战略发展模式。对特色经济与国家扶持、特色经济与基础教育做了探讨。
二、2001年11月部分水泥企业产、销、存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11月部分水泥企业产、销、存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关系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线路 |
2 核心概念和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关系营销 |
2.1.2 STP理论 |
2.2 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
2.2.1 关系营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2.2 关系营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2.3 关系营销的重要性 |
2.2.4 STP理论阐释 |
3 SCXN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及重点关注对象现状分析 |
3.1 企业市场营销环境 |
3.1.1 企业简介 |
3.1.2 企业市场营销环境 |
3.2 客户现状 |
3.2.1 客户现状分析 |
3.2.2 客户满意度调查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
3.3 竞争对手现状 |
3.3.1 竞争对手概况 |
3.3.2 竞争对手现状分析 |
3.4 错峰生产现状 |
3.4.1 错峰生产政策 |
3.4.2 错峰生产现状分析 |
4 关系营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客户关系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1 存在的问题 |
4.1.2 原因分析 |
4.2 竞争对手关系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存在的问题 |
4.2.2 原因分析 |
5 解决关系营销问题的对策 |
5.1 SCXN公司与客户关系营销对策 |
5.1.1 提高客户感知价值,降低客户感知成本 |
5.1.2 提高直销率,对经销商进行专有性投资 |
5.2 SCXN公司与竞争对手关系营销对策 |
5.2.1 提出奖惩建议,软硬兼施 |
5.2.2 提高区域竞争优势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表 |
致谢 |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1.2.2 时间概念界定 |
1.2.3 空间范围说明 |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难点 |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
2.4.4 天津机器局 |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
2.5.4 天津机器局 |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
4.3.1 制砖技术传播 |
4.3.2 制砖工业分布 |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
7.2 研究创新 |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
7.3 未竟之处 |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A:随文附表 |
附录B:随文附图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华新水泥脱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 |
1.2.2 国内文献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概念 |
2.1.2 财务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权变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价值管理理论 |
3 华新水泥发展现状分析 |
3.1 华新水泥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运营情况 |
3.2 水泥行业运营环境分析 |
3.2.1 水泥行业发展 |
3.2.2 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现状 |
4 华新水泥案例分析 |
4.1 华新水泥陷入困境的成因 |
4.1.1 行业产能全面过剩 |
4.1.2 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
4.1.3 资本结构不够合理 |
4.2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华新水泥脱困路径 |
4.2.1 结合企业战略,创新产能外输模式 |
4.2.2 持续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
4.2.3 延伸产业链,提升市场控制力 |
4.2.4 优化要素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
4.2.5 约束负债规模,优化资本结构 |
4.3 华新水泥改革效果分析 |
4.3.1 生产能力方面 |
4.3.2 运营成本方面 |
4.3.3 财务绩效方面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华新水泥供给侧改革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
5.2.1 科学设计能源成本管控方案 |
5.2.2 提升存货管理水平,缓解库存压力 |
5.2.3 妥善处理资产整合 |
5.3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1.2 前人研究综述 |
1.3 研究资料及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起步与技术引进(1889-1906) |
1.1 中国传统的胶凝材料 |
1.1.1 气硬性胶凝材料 |
1.1.2 水硬性胶凝材料 |
1.2 西方水泥技术的诞生及初期发展 |
1.3 第一个民族水泥厂的创立与水泥技术的引进 |
1.3.1 唐山细棉土厂创立背景 |
1.3.2 唐山细棉土厂创立过程 |
1.3.3 水泥烧制技术的引进 |
1.3.4 唐山细棉土厂的失败及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及技术更新(1907-1936) |
2.1 水泥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
2.1.1 甲午战争后的设厂热潮 |
2.1.2 民国成立及“一战”爆发 |
2.1.3 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建设 |
2.2 水泥工业的发展 |
2.2.1 水泥工厂陆续建立 |
2.2.2 水泥的供给总体状况 |
2.2.3 水泥工业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
2.3 水泥技术的更新——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例 |
2.3.1 水泥生料加工技术及设备的更新 |
2.3.2 熟料煅烧设备的发展——普通立窑与回转窑 |
2.3.3 原动设备及其他设备升级 |
2.3.4 水泥质量控制与品质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萎缩与技术变迁(1937-1949) |
3.1 全面抗战时期的水泥工业 |
3.1.1 战时水泥工业损失与水泥供求关系变化 |
3.1.2 后方水泥工厂的增设与水泥工业布局的调整 |
3.1.3 工业统制下的水泥生产 |
3.2 特殊时期的水泥技术 |
3.2.1 半机械立窑 |
3.2.2 灰土代水泥 |
3.3 抗战胜利后的水泥工业 |
3.3.1 战后初期水泥工业迎来新局面 |
3.3.2 水泥工业萎缩终成定局 |
3.4 水泥标准规范的讨论与草拟 |
3.4.1 水泥标准的讨论 |
3.4.2 各机构拟定的水泥生产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晚清民国时期水泥工业及技术变迁的评析 |
4.1 水泥工业及技术的总体评价 |
4.1.1 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特点 |
4.1.2 水泥工业及技术作出的贡献 |
4.1.3 水泥工业及技术存在的不足 |
4.2 近代水泥工业发展对新中国水泥事业的影响 |
4.2.1 形成新中国水泥工业布局基础 |
4.2.2 奠定新中国水泥工业设备基础 |
4.2.3 为新中国水泥事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5)中国水泥产能过剩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写作结构和安排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业组织理论 |
2.1.2 波特五力模型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文献评述 |
3 水泥行业介绍及过剩状况分析 |
3.1 水泥行业介绍 |
3.1.1 水泥产品及发展介绍 |
3.1.2 水泥行业特点分析 |
3.2 水泥产能过剩状况分析 |
3.2.1 水泥产能过剩度分析 |
3.2.2 水泥产能过剩属性分析 |
3.3 发达国家水泥发展状况分析 |
4 基于SCP范式的水泥产业分析 |
4.1 水泥市场结构分析 |
4.1.1 水泥市场集中度分析 |
4.1.2 水泥产品差异化分析 |
4.1.3 水泥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
4.2 水泥企业市场行为分析 |
4.2.1 水泥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
4.2.2 水泥行业价格竞争分析 |
4.2.3 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协同行为 |
4.3 水泥行业市场绩效分析 |
4.3.1 水泥行业经营业绩水平分析 |
4.3.2 水泥行业相对运转效率分析 |
4.3.3 水泥行业技术进步情况分析 |
4.4 水泥行业SCP分析总结 |
5 化解中国水泥产能过剩对策分析 |
5.1 化解产能绝对过剩问题对策 |
5.1.1 适度价格竞争 |
5.1.2 发挥优势产能 |
5.1.3 推动国标升级 |
5.2 化解过剩状况下市场无序竞争对策 |
5.2.1 协同自律保障 |
5.2.2 转变并购模式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邢台金石水泥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营销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1.3.1 营销相关理论 |
1.3.2 水泥营销相关文献 |
第二章 金石水泥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金石水泥概况 |
2.1.1 公司简介 |
2.1.2 水泥产品及生产工艺流程简述 |
2.2 金石水泥营销现状 |
2.2.1 产品策略现状 |
2.2.2 价格和渠道策略现状 |
2.2.3 促销策略现状 |
2.3 金石水泥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2.3.1 产品和服务 |
2.3.2 价格变化不灵活 |
2.3.3 经销商水平较低 |
2.3.4 促销活动不足 |
2.3.5 缺乏科学的营销管理 |
第三章 金石水泥面临的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 |
3.2.1 竞争对手概况及对比 |
3.2.2 竞争要素分析 |
3.2.3 SWOT分析 |
第四章 金石水泥的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
4.1 产品策略 |
4.1.1 品牌策略 |
4.1.2 进一步改进产品质量 |
4.1.3 改进产品包装 |
4.1.4 增加高标号水泥 |
4.1.5 增加个性化定制服务 |
4.1.6 增加配套服务质量 |
4.2 价格策略 |
4.2.1 低价策略 |
4.2.2 针对中间商的差别价格策略 |
4.2.3 多种定价方式并存策略 |
4.2.4 回款方式条件下的差别价格策略 |
4.3 渠道策略 |
4.3.1 营销渠道改进 |
4.3.2 加大经销商管理 |
4.4 促销策略 |
4.4.1 加强广告宣传,增加品牌效应 |
4.4.2 淡季预售 |
4.4.3 人员推销 |
第五章 金石水泥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加强营销团队的管理 |
5.2 制定绩效考核办法 |
5.3 提升销售人员相关知识和技能 |
5.4 提高服务质量 |
5.5 加强公司科学管理水平 |
5.6 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水泥行业功能拓展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水泥行业功能拓展研究进展 |
1.2.2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在水泥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结构和创新点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结构和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水泥行业现状分析 |
2.1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历史 |
2.2 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2.3 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概述 |
3.1 生命周期评价的起源与发展 |
3.2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
3.3 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框架 |
3.3.1 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
3.3.2 清单分析 |
3.3.3 影响评价 |
3.3.4 结果解释 |
3.4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局限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
4.1 预备知识 |
4.2 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乘性一致性 |
4.3 两类模糊数矩阵的相互转化关系 |
4.4 基于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模糊权重求解算法 |
4.5 模糊层次分析法权重求解算法及环境综合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泥行业处置城市污泥的功能拓展研究 |
5.1 研究范围与研究目的 |
5.2 城市污泥处置过程中的清单分析 |
5.2.1 脱水后外运水泥厂处置清单分析 |
5.2.2 石灰稳定后外运水泥厂处置清单分析 |
5.2.3 干化后外运填埋场处置清单分析 |
5.2.4 焚烧后外运填埋场处置清单分析 |
5.2.5 脱水后外运堆肥场处置清单分析 |
5.3 发电和运输过程中的清单分析 |
5.3.1 发电阶段的清单分析 |
5.3.2 运输清单 |
5.4 环境影响标准化 |
5.5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
5.6 结果解释 |
5.6.1 不同环境类型下的对比分析 |
5.6.2 综合对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水泥行业处置城市垃圾的功能拓展研究 |
6.1 研究范围与研究目的 |
6.2 清单分析 |
6.2.1 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处置的清单分析 |
6.2.2 城市垃圾焚烧后填埋处置的基础清单分析 |
6.2.3 城市垃圾焚烧后水泥窑处置的基础清单分析 |
6.2.4 城市垃圾直接水泥窑处置的基础清单分析 |
6.2.5 城市垃圾水泥窑综合处置的基础清单分析 |
6.3 环境影响标准化 |
6.4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
6.5 结果解释 |
6.5.1 不同环境类型下的对比分析 |
6.5.2 综合对比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水泥行业功能拓展实证分析与措施保障 |
7.1 水泥行业功能拓展实证分析 |
7.1.1 功能拓展一:协同处置城市污泥 |
7.1.2 功能拓展二: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 |
7.1.3 功能拓展三:协同处置城市工业危险废弃物 |
7.1.4 功能拓展四:协同处置污染土 |
7.2 水泥行业功能拓展的措施保障 |
7.2.1 水泥企业自身措施保障 |
7.2.2 行业政策措施保障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不同环境影响类型相对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 B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 MATLAB 求解程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南方水泥余杭区混凝土项目并购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 研究问题与思路 |
(三) 论文创新与不足 |
二、相关理论综述 |
(一) 产业链理论 |
(二) 并购理论 |
(三) 管理整合理论 |
三、浙江省水泥市场分析和余杭区混凝土市场分析 |
(一) 区域内部水泥企业现状 |
(二) 外埠水泥进入情况 |
(三) 当地政府对混凝土“禁现和限批”政策执行情况 |
(四) 余杭区混凝土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
四、南方水泥在杭州的业务分析 |
(一) 南方水泥在杭州区域业务简介 |
(二) 杭州南方的水泥业务发展困境 |
(三) 南方水泥发展混凝土业务思路 |
(四) 南方水泥发展混凝土业务SWOT分析 |
五、南方水泥混凝土业务并购方案制定 |
(一) 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
(二) 编制混凝土业务发展规划 |
(三) 混凝土业务并购流程管理 |
(四) 混凝土业务并购目标选择 |
(五) 征得政府支持,推进与余杭区政府开展战略合作 |
六、南方水泥余杭区混凝土业务管理整合 |
(一) 编制《混凝土业务运营管控工作指引》 |
(二) 构建混凝土业务管控架构体系 |
(三) 制订混凝土业务各管理层级部门职能 |
(四) 制订混凝土业务各管理层级部门编制管理 |
(五) 摸清混凝土行业及企业特点,紧抓经营管理 |
(六) 严格预算管理,强化对标管理 |
(七) 用好预算对标结果,推进监督考评工作 |
七、保障措施 |
(一) 人力资源储备 |
(二) 应收账款控制措施 |
(三) 资金保障措施 |
(四) 管理体系保障 |
(五) 项目建设保障 |
(六) 技术保障 |
八、结论 |
(一) 主要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中材股份收购赛马实业与祁连山的过程分析及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方法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2 收购活动的分类 |
2.3 收购的几种主要形式 |
2.3.1 协议收购(Tender Offer) |
2.3.2 要约收购(Agreement Offer) |
2.3.3 招标拍卖收购(Competitive bidding, auction and acquisitions) |
2.3.4 其它收购 |
2.4 收购实施的动因分析 |
2.5 收购目标选择分析 |
2.5.1 目标企业的选择标准 |
2.5.2 目标企业的评价 |
2.5.3 收购的实施流程 |
2.6 价值估计的几种方法 |
2.6.1 净资产法 |
2.6.2 市场价值法 |
2.6.3 未来收益贴现法 |
2.6.4 期权估价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材股份及目标企业的基本情况 |
3.1 我国水泥行业基本情况 |
3.1.1 国内水泥行业基本状况 |
3.1.2 国内水泥行业竞争格局 |
3.2 主并企业 |
3.2.1 中材股份(01893.HK) |
3.2.2 中材股份的股权结构 |
3.3 目标企业 |
3.3.1 赛马实业(600449) |
3.3.2 祁连山(600720)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材股份对目标企业的收购过程 |
4.1 中材股份收购活动的战略选择 |
4.1.1 中材股份所处的环境 |
4.1.2 中材股份优劣势分析 |
4.1.3 收购的动因选择 |
4.1.4 收购目标的选择 |
4.2 收购的具体进程 |
4.2.1 对赛马实业的收购过程 |
4.2.2 对祁连山的收购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材股份收购后的效果评价 |
5.1 收购效果评价 |
5.1.1 财务效果评价 |
5.1.2 非财务效果评价 |
5.2 收购活动带来的启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本论文研究总结 |
6.2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2.3 主要创新 |
1.3 研究概况 |
第二章 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理论及模式 |
2.1 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竞争优势理论 |
2.1.3 非均衡发展理论与均衡发展理论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5 后发优势理论 |
2.2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些经验模式 |
2.2.1 云南的歌舞模式 |
2.2.2 新疆的石油模式 |
2.2.3 青海的创意经济模式 |
2.2.4 宁夏的影视文化和伊斯兰模式 |
2.2.5 广西山水+民俗文化旅游模式 |
2.2.6 内蒙古的牛羊模式 |
第三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
3.1 临夏回族自治1990—2008年的农业(个案)及工业发展(个案) |
3.2 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现状 |
3.2.1 经济发展速度 |
3.2.2 经济发展水平 |
3.3 临夏州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发展速度慢 |
3.3.2 临夏州农民人纯收入增长缓慢 |
第四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发展条件与思路 |
4.1 基础条件的SWOT分析 |
4.1.1 优势(S)分析 |
4.1.2 劣势(W)分析 |
4.1.3 机遇(O)分析 |
4.1.4 威胁(T)分析 |
4.2 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 |
4.2.1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发展思路 |
第五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 |
5.1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
5.1.1 特色农业发展 |
5.1.2 渔业的发展 |
5.1.3 养殖业的发展 |
5.1.4 林业的发展 |
5.2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
5.2.1 信息方面的问题 |
5.2.2 科技方面的问题 |
5.2.3 空间布局方面的问题 |
5.3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思考研究 |
5.3.1 对把临夏建成我国同中东食品贸易的加工业基地问题的对策研究 |
5.3.2 以创意农业促推临夏回族地区经济发展 |
5.3.3 临夏州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
5.3.4 临夏州东乡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
5.3.5 临夏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思考 |
5.3.6 临夏州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
5.3.7 临夏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
5.3.8 临夏州羊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
第六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 |
6.1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6.1.1 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资源 |
6.1.2 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
6.2 临夏旅游经济发展的RMP分析 |
6.2.1 旅游资源(R)分析 |
6.2.2 旅游市场(M)分析 |
6.2.3 旅游产品(P)分析 |
6.3 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
6.3.1 临夏回族自治州刘家峡区域旅游的现状及对策 |
6.3.2 临夏回族自治州伊斯兰风情旅游的现状及对策 |
6.3.3 临夏回族自治州古动物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对策 |
第七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 |
7.1 特色工业的现状 |
7.2 临夏特色工业经济发展中制约因素 |
7.3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
7.3.1 从广河县回族特色工业经济发展看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特色工业经济的策略 |
7.3.2 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水产养殖现状及思考 |
7.3.3 扶持壮大支柱产业 加快临夏地区发展 |
7.3.4 抓好畜产品精深加工 获取畜产品最大利润 |
7.3.5 临夏发展清真食品HALAI现状及思考 |
7.3.6 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砖雕产业的现状和思考 |
第八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商贸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 |
8.1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商贸经济的形成与特点 |
8.1.1 民间商贸经济的历史追述 |
8.1.2 民间商贸经营的特点 |
8.1.3 特色民间商贸与"河州模式"形成的机理 |
8.2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商贸经济发展现状 |
8.2.1 发展取得的成就 |
8.2.2 发展面临的制约和存在问题 |
8.3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商贸发展对策 |
第九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与国家特殊扶持政策 |
9.1 加大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落实力度 促进临夏特色经济发展 |
9.2 实施特殊扶持政策加快特困县—东乡族县特色经济发展 |
9.3 加大对临夏州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临夏特色经济发展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2001年11月部分水泥企业产、销、存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关系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陈妮. 西南大学, 2020(05)
-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华新水泥脱困路径研究[D]. 高岩. 河南大学, 2020(02)
- [4]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D]. 尤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中国水泥产能过剩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立国.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6]邢台金石水泥营销策略研究[D]. 任利刚.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8)
- [7]水泥行业功能拓展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 石喜军.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8]南方水泥余杭区混凝土项目并购方案设计[D]. 熊海成. 兰州大学, 2014(10)
- [9]中材股份收购赛马实业与祁连山的过程分析及经济评价[D]. 李雪宝.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1)
- [10]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D]. 李占魁. 兰州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