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统中微生物与碳酸钙混合垢的形成过程

水系统中微生物与碳酸钙混合垢的形成过程

一、水系统中微生物与碳酸钙混合垢的形成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贾旋[1](2021)在《钙镁离子对垃圾渗滤液厌氧生物处理效果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钙镁离子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须的金属元素,参与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垃圾渗滤液中普遍含有钙镁离子而且浓度差别较大,不同浓度钙镁离子对厌氧微生物产生不同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厌氧生物处理效果,因此,探究钙镁离子对厌氧微生物的影响是解决厌氧生物处理效果的关键问题。然而,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有关不同浓度钙镁离子对厌氧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较少,钙镁离子对厌氧微生物影响的作用关系更是鲜有研究。因此,该试验设计不同浓度梯度钙、镁离子及其混合物,通过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3种不同浓度配比(Ratio1、Ratio2和Ratio3)钙镁离子混合物,钙离子占比分别为0.2675、0.5228和0.7668,研究钙、镁离子及其混合物对厌氧生物处理效果的影响,厌氧微生物活性随钙、镁离子和混合物浓度和反应周期的变化;采用等效线图模型法分析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关系;采用高通量测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对不同比例钙镁离子混合物的响应;采用冗余分析揭示环境因子与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关系及样品间物种相似性,为深入研究钙镁离子对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了不同浓度配比不同浓度梯度的钙、镁离子及钙镁离子混合物,研究对垃圾渗滤液厌氧生物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反应周期,钙、镁离子及3种浓度配比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厌氧微生物COD降解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相剂量效应,钙、镁离子最佳促进浓度点均为1073 mg/L,3种配比混合物最佳促进浓度点均为858 mg/L。在相同浓度条件下,钙镁离子对COD降解的促进效应随反应周期增加逐渐降低,抑制效应随反应周期增加逐渐增大,具有时间依赖效应。钙离子对厌氧微生物COD降解的抑制作用大于镁离子,3种浓度配比钙镁离子最大抑制率逐渐降低,分别为98.1%、74.4%和65.8%。钙、镁离子及其3种配比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反应器出水碱度和p H具有显着影响且作用规律相同。低浓度钙镁离子作用下,碱度和p H下降程度较少;高浓度钙镁离子作用下,碱度和p H下降程度较大。钙离子对碱度和p H影响最大,碱度下降89.4%,p H由7.76下降至6.19;镁离子影响最小,碱度仅下降5.1%,p H由7.66下降至7.21;3种配比混合物对碱度和p H影响介于钙、镁离子之间,整体下降程度随钙离子占比增加而逐渐增大。(2)通过等效线图模型法分析3种浓度配比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厌氧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钙镁离子配比为Ratio1时,混合物对厌氧微生物作用关系均为协同作用;钙镁离子配比为Ratio2时,前4周期混合物对厌氧微生物作用关系为协同作用,第5周期低浓度效应为部分加和作用,高浓度效应转变为拮抗作用;钙镁离子配比为Ratio3时,随着反应周期和作用效应增加,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厌氧微生物由协同作用过渡到部分加和作用,最终转变为拮抗作用。(3)通过检测酶及电子传递体系活性研究钙、镁离子及其3种配比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厌氧微生物呼吸和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钙离子及3种配比钙镁离子混合物对转化酶、脲酶和电子传递体系活性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相剂量效应。镁离子对转化酶活性表现出双相剂量效应,其作用规律与钙离子及混合物相同;镁离子对脲酶、电子传递体系活性仅表现出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镁离子浓度和反应周期的增加而增大。而钙、镁离子及3种配比钙镁离子混合物对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抑制效应。由于离子种类、酶活种类和混合物配比不同,钙镁离子对厌氧微生物呼吸和代谢活性影响程度均不同。(4)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厌氧微生物群落结构在3种配比钙镁离子混合物作用下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微生物在3种配比钙镁离子混合物作用下,其相对丰度变化程度不同。3种配比钙镁离子混合物对产甲烷丝状菌(Methanosaeta)具有双相剂量效应,导致3种配比混合物作用下出水COD抑制程度不同。当钙镁离子配比为Ratio3,浓度为8000 mg/L时,由于高浓度钙离子作用下,微生物菌属相对丰度均显着下降,因此,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避免高浓度钙离子对厌氧微生物群落的影响。(5)通过冗余分析揭示不同环境因子与微生物之间的作用关系及样品间物种相似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微生物与环境因子作用关系随着钙镁离子配比的变化而变化。当钙镁离子混合物配比为Ratio1和Ratio3时,低浓度钙镁离子作用下物种相似性较高,高浓度钙镁离子作用下物种相似性较低;当钙镁离子混合物配比为Ratio2时,物种相似性较低。钙镁离子含量是影响厌氧生物处理的关键问题,该试验通过设计不同浓度、不同配比钙镁离子研究其对厌氧生物处理效果的影响,揭示钙镁离子间作用关系和厌氧微生物呼吸和代谢对钙镁离子的响应过程,为垃圾渗滤液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环境因素对厌氧微生物影响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具有一定创新性和理论价值。图[44]表[5]参[184]

马进军[2](2020)在《翅片管式换热器污垢特性及传热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翅片管式换热器是换热器中的一种,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大、构造简单紧凑、耐热耐温耐腐蚀性能好、空气通过后压降较低、翅片上的尘垢易于清理,由于这些优点从而使翅片管式换热器普遍应用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蒸发器与冷凝器等。但翅片管式换热器长时间使用后设备表面会存在污垢问题,污垢的存在会影响翅片管式换热器换热,增加压降,也会使换热表面产生腐蚀,从而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本文针对析湿工况下翅片管式换热器翅片表面冷凝水中常见的黑曲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所形成的微生物污垢和空气中的粉尘在翅片表面形成的粉尘污垢两者组成的混合污垢进行研究,并对翅片管式换热器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从而为翅片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以及翅片管式换热器的除垢抑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实地调研了几家当地工厂,了解翅片管式换热器使用一定年限后翅片上的污垢情况,并采集污垢试样带回检测污垢中微生物的种类,从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微生物——黑曲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在无菌环境下制备了黑曲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后续在析湿工况下往翅片管式换热器翅片上冷凝水里接种微生物实验做准备。(2)在水入口流速为0.7m/s、水入口温度为7℃、空气入口风速为0.9m/s、空气入口温度为25℃、粉尘浓度为2g/m3、空气含湿量为80%的工况条件下,对开窗翅片管换热器表面污垢沉积过程及生成不同污垢厚度所需要的时间进行记录,计算得出不同污垢厚度时的污垢热阻,得出翅片上污垢厚度为0.5mm时的换热热阻大约是翅片上无污垢时换热热阻的2.35倍,此时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已经降低了很多,污垢热阻值也为后来的翅片管式换热器数值模拟提供数值依据。实验中发现污垢厚度为0.2mm时翅片管换热器的制冷量比无污垢时的制冷量大,分析得出原因是污垢颗粒增加了翅片表面气流的扰动,增加了换热。(3)在不同的水入口流速、不同的空气入口风速及不同的空气入口温度情况下分别实验,记录生成不同污垢厚度所需要的时间,看外部条件对微生物污垢特性的影响。得出在粉尘浓度为2g/m3、空气含湿量为80%的工况条件下,水入口流速为0.7m/s、水入口温度为7℃、空气入口风速为0.9m/s、空气入口温度为25℃时,翅片管式换热器翅片上生成污垢的速度最慢。(4)对翅片管式换热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然后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0.2mm厚污垢时空气侧进出口温差比无污垢时增加了3.52%。(5)数值模拟结合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厚度污垢时翅片管式换热器出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翅片管换热器表面污垢不同厚度时与制冷量的关系;载冷介质水的入口温度为7℃的条件下,不同的水入口流速条件下对翅片管换热器的制冷量的影响;不同的空气入口风速条件下对翅片管换热器的制冷量的影响;不同的外部条件下翅片管换热器换热过程中管内的载冷介质水的温度分布规律。

牛颖[3](2020)在《造纸废水厌氧颗粒污泥钙化控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IC厌氧反应器处理造纸废水具有容积负荷高、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等优点,但是由于近些年政府提倡节约用水及造纸原料发生变化等,厌氧颗粒污泥钙化现象严重,影响造纸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效果,不利于造纸废水达标排放。本研究针对现存问题,进行以下三方面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1)调研不同造纸厂,分析造纸废水Ca2+浓度高的原因;目前,造纸厂废水处理主流工艺为“厌氧+好氧+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出水能够满足相应的达标排放标准。造纸废水中Ca2+浓度高的主要原因有:(1)造纸原料:国产废纸基本为草浆,灰分含量较高,造纸过程中添加了大量含钙填料;(2)国产废纸循环量大:随着废纸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国产废纸灰分也不断增加,造成钙含量累积;(3)吨纸用水量:随着吨纸用水量的减少,造纸添加剂的加入,废水酸化度升高,导致灰分中Ca2+大量溶出,进入废水处理系统中的Ca2+浓度相应增加。(2)讨论厌氧颗粒污泥钙化控制方法;分析讨论现行的造纸废水厌氧颗粒污泥钙化控制方法。(1)采用双碱法去除厌氧进水中Ca2+,去除效率高但是成本高;(2)加酸调节厌氧反应器p H,理论上Ca2+截留率能够降低,但是操作困难,若p H未控制好,将会抑制产甲烷菌活性进而影响厌氧处理效果;(3)二沉池稀释厌氧进水,虽然能够减少Ca2+截留率,但是厌氧进水Ca2+含量也相应增加,污泥吸附的钙质总量并没有减少;(4)改变反应器内部结构及时排除钙质污泥,操作简单但是反应器内污泥浓度较难控制,且厌氧反应器长时间运行,管道内部仍然会出现结垢甚至堵塞的现象。(3)探究“绿色环保型阻垢剂”聚环氧琥珀酸(PESA)对厌氧颗粒污泥的阻垢作用。投加阻垢剂PESA后(PESA:Ca2+=1:0.02(质量比)),IC厌氧反应器运行良好,处理效果稳定。容积负荷可达12 kg COD/(m3?d),COD平均去除率为82.3%,厌氧出水挥发酸(VFA)均值为5.1 mmol/L,碱度与挥发酸比值大于2(即ALK/VFA>2),IC厌氧反应器硬度(镁离子影响很小,主要以Ca CO3计)截留率为34.12%,Ca2+截留率为39%,总硬度(厌氧出水混合液)截留率为17.21%,总钙(厌氧出水混合液)截留率为21.69%。投加阻垢剂PESA后,厌氧颗粒污泥V/T(VSS/TSS)值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颗粒污泥钙含量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随着阻垢剂PESA的不断加入,厌氧出水中出现钙含量为34%、V/T值为38.1%的絮状污泥。厌氧反应器中部颗粒污泥钙含量10.1%,低于底部颗粒污泥钙含量17.6%;中部颗粒污泥V/T值62.6%,高于底部颗粒污泥V/T值45.7%。投加阻垢剂PESA后,厌氧颗粒污泥粒径分布变化不明显,整个运行期间颗粒污泥粒径集中分布在0~1.81 mm之间;一定范围内随着颗粒污泥粒径的增加,颗粒污泥钙含量增加、V/T值降低、盐酸不溶物增加,使得颗粒污泥活性降低处理能力下降。阻垢剂PESA属于易降解物质,具有较优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COD贡献值。向IC厌氧反应器中投加阻垢剂PESA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运行状况和稳定的处理效果,而且能够为为企业节省废水处理成本。

徐明芝[4](2019)在《煤电厂循环水系统药剂转换阶段微生物群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冷却水的不断蒸发,水中盐离子、碱度和COD的浓度不断升高,引起系统的腐蚀与结垢,而含磷化学缓蚀阻垢剂的使用不仅引入了大量的磷元素,造成磷排放超标,对循环冷却水中的高浓度CODcr无削减能力,已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采用基于生物竞争排斥、低营养限制等原理构建的以降解COD、产酸和生物絮凝剂为主要功能的微生物混合菌剂,研究该生物制剂的缓蚀阻垢及降解污染物能力和机理。进行了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以不加缓蚀阻垢剂为对照,监测实验组与对照组水质变化情况,同时用碳钢挂片和碳钢换热管以研究系统腐蚀与结垢情况。随后将该缓蚀阻垢剂应用于天津某煤电厂循环水系统以替代化学缓蚀阻垢剂,监测过渡期20天内水质状况,监测凝汽器传热端差和污垢热阻以及循环水结构倾向指数Puckorius指数(PSI)以监测系统结垢情况,通过碳钢和铜合金换热管监测系统腐蚀情况,同时监测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变化情况。动态模拟实验中,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循环水浊度由17.28 NTU降至13.44NTU,CODcr从32.52 mg/L降至21.34 mg/L,总磷从0.46 mg/L降至0.40 mg/L;碳钢挂片腐蚀率为0.0585 mm/a低于对照组0.1375 mm/a,碳钢换热管腐蚀率为0.070 mm/a低于对照组0.210 mm/a,换热管的污垢沉积率由39.936 mg/(cm2·月)降至11.225 mg/(cm2·月),表明生物制剂具有良好的缓蚀阻垢能力和污染物降解能力。煤电厂循环水系统缓蚀阻垢剂转换阶段,与化学法相比,循环水浊度由19.44NTU降至9.60 NTU,CODcr由71.55 mg/L降至45.47 mg/L,浓缩倍数提高了1.27倍,Cl-、SO42-和钙硬度的浓度与往年平均值无显着差异,总磷由2.35 mg/L降至0.38 mg/L,碳钢管腐蚀率0.955 mm/a小于化学期1.189 mm/a,铜合金管腐蚀率0.030 mm/a小于化学期0.045 mm/a,循环水PSI指数6.68低于化学法6.87。这些均表明相比于化学缓蚀阻垢,生物制剂缓蚀阻垢性能更好,且对于污染物的削减、浓缩倍数的提升以及磷减排的效果更优。投加生物制剂后,循环水中悬浮微生物群落中与腐蚀相关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Sediminibacterium、土微菌属(Pedomicrobium)和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和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的相对丰度大大降低,污染降解微生物CL500-3、SM1A02、CL500-29marinegroup等的相对丰度增加;纤维球附着微生物群落中污染降解微生物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CL500-3、SM1A02、红细菌属(Rhodobacter)、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和红细菌属(Rhodobacter),能强化对循环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集水池底泥中厌氧绳菌(Anaerolineaceae)、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等厌氧菌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能辅助降低对系统的腐蚀。综合而言,生物缓蚀阻垢剂的投加不仅能降低循环水系统中腐蚀性微生物的相对丰度起到优于化学药剂的缓蚀阻垢能力,还能通过增大污染降解微生物种群数量提高对污染物去除的能力,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还能极大降低磷排放,为煤电厂循环水系统化学缓蚀阻垢剂的可靠替代。

苏玲莉[5](2019)在《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中阻垢剂的应用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咸阳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的取样分析,得出其水质存在高硬度易腐蚀的问题。本研究以衣康酸(IA)、烯丙基磺酸钠(SAS)、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叔丁醇为分子量调节剂,采用水溶液自由基共聚合法,合成出一种具有多种官能团的三元共聚物阻垢剂。通过正交对比实验确定三元共聚物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配比(IA:SAS:HEMA)=3.5:1.0:0.8,引发剂用量占单体总质量的11%,分子量调节剂占单体总质量的10%,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2h,其合成出的三元共聚物阻垢剂的阻垢率为98.76%,固含量为13.25%。静态实验结果表明,共聚物在夏冬两个温度体系下对CaCO3和CaSO4都具有良好的阻垢效果。当共聚物浓度为5mg/L,温度为25℃,水浴时间为10h时,对CaCO3的阻垢率为98.25%,对CaSO4的阻垢率为80.05%,与市售阻垢剂聚天冬氨酸在同水质条件下进行对比,效果明显优于聚天冬氨酸,因此更适用于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中。凝胶色谱图显示,该共聚物分子量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属于一种分子量分布较窄的聚合物;红外光谱图显示,共聚物含有羧基、羟基、磺酸基、酯基等官能团,多种官能团相互协同对共聚物起到增效作用;扫描电镜图显示,共聚物可以改变CaCO3、CaSO4晶体在成核过程中的排列方式,使得晶体形貌发生变化,对CaCO3和CaSO4具有较好的阻垢分散性能。采用旋转挂片法,研究了共聚物与锌盐复配的缓蚀性能以及pH值对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物与锌盐的协同作用明显,比较适合于碱性环境中,当锌离子(Zn2+)投加量为3mg/L时,与共聚物的复配效果最好其缓蚀率可达90%以上,而且当共聚物投加量较少时,锌离子(Zn2+)的加入明显提高了缓蚀性能,同时共聚物在第28d的生物降解率达到了理论值得60%,满足易生物降解型阻垢剂的条件。采用朗格利尔的饱和指数(L)以及雷兹纳的稳定指数(R)对循环水水质分析得出,空调循环水的硬度相对较大具有结垢倾向。将共聚物在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中现场应用,试验表明,共聚物具有良好的阻垢性能,有效地缓解了系统的结垢腐蚀等问题,验证了共聚物能够适用于纺织厂敞开式空调循环水系统中。图41幅,表12个,参考文献87篇。

黄璞[6](2019)在《新疆油田弱碱三元复合驱地面系统除防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油田老油区含水90%左右,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为实现油田连续千万吨稳产,新疆油田开展三元复合驱试验项目。自投产以来,油田地面系统结垢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针对现场情况制定相对应的除防垢对策,保证弱碱三元复合驱的工业化推广。对地面系统水质进行了分析检测,研究了各节点的水质变化情况,并重点分析了相变炉和生化池的垢样组成。模拟现场影响因素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了地面系统三元液浓度、反应时间、温度、曝气、压力、流速、净水药剂、破乳剂、腐蚀、泥砂等影响因素对水质结垢的影响。其中相变炉中腐蚀最严重,动态腐蚀速率数倍于静态腐蚀,50℃下动态腐蚀速率为0.0913mm/a。配注系统采用电磁处理方法进行防垢,于注入管段增加强磁管道保护器,效果较佳,设备安装至今未出现结垢所引发的问题。采出液处理系统采取工艺法与化学法相结合的防垢方式。工艺方面,着重考虑一段沉降罐脱水时间、温度及除砂结合,进行复合驱低温除砂脱水原油处理工艺研究,降低温度、泥砂、离子浓度对结垢的影响;化学方面,针对现场水质配制缓蚀阻垢剂,缓蚀阻垢性能良好,参考加药量为20mg/L-50mg/L,投加位置为72#站进液端,缓蚀率高于85%,阻垢率可达到90%以上。

方日[7](2019)在《激励换能器分布对超声导波管道除垢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管道运输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成熟、复杂且庞大的管道系统衍生了大量垢体,将极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生产能耗,污染管道内容物。传统的化学阻垢方法和物理除垢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化学阻垢方法存在着环境负担大、除垢范围小、成本高。高强度的物理除垢方法可能会对管道内壁造成潜在的损伤,为事故爆发埋下安全隐患。如何有效的去除管道垢体是生产生活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提出了一种零污染,实时在线的,大范围除垢的创新方法。主要研究激励换能器分布模式下的超声导波对于管道除垢的可行性,相关科研成果在SCI期刊《Clean Technologie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JCR:Q2,IF:2.374)发表。课题组通过对准轴对称模式和非轴对称模式两种激励分布进行多物理场仿真,探究导波在充液管道的传播特性。发现准轴对称模态下导波的位移场和声压场呈现对称均匀特性,为均匀性除垢提供理论基础。为了排除多元无机垢和有机垢、混合垢对除垢实验的影响和遵循唯一变量原则,我们对单元碳酸钙垢体进行镀垢实验,并对镀垢后管道内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谱分析(EDS)。通过搭建实验硬件平台,进行了轴对称激励模式分布下的导波系统特征测量和管道除垢实验,并与多物理场仿真进行相互验证。在准轴对称模式激励分布下的超声导波除垢实验中,通过多普勒激光测振仪标定系统共振频率,并与仿真模型相互比较分析得出超声换能器最佳驱动频率。对于除垢效果评估,采用质量分析的宏观方法。通过SEM和EDS对除垢前后的样本点进行微观形态特征和成分分析。基于在本课题实验条件下,得出如下研究结果:仿真模型和实验频率特征相互吻合,实验测量的系统共振频率出现在理论仿真频率32.5KHz和38KHz附近。通过分析除垢率发现,对于lm管道,经过一个小时的除垢时间可有效去除管道垢体,除垢效果明显。根据SEM和EDS的结果,除垢前后管壁内表面形态及关键成分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本课题的实验条件,准轴对称模式下激励分布超声导波可均匀去除管道垢体。通过轴对称超声导波除垢可行性和均匀性进行两方面研究,为后面研究工作铺垫道路。为使其具有更大的实际应用价值,设计可移动式模块化安装超声换能器阵列组和配套的超声换能器功率供给系统是有突出的必要性。

张利平[8](2019)在《再生水中氨氮在循环冷却系统内迁移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激烈,一边是对于水资源的爆炸性增长需求,另一边是水资源枯竭、污染,此时以城市再生水作为循环冷却系统的补给水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城市再生水水质复杂,其中氮元素是关系循环冷却系统结垢、腐蚀和微生物滋生三大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城市再生水为补给水中的氨氮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设计的循环冷却实验装置,探究了常规条件对循环冷却系统中氨氮形态转移及系统结垢腐蚀的影响。通过改进河床底泥中磷的分级提取方法,分析了沉积垢中不同赋存形态,建立了循环冷却系统沉积垢体中氮的提取方法;对氮在循环冷却系统液-固两相中形态和含量进行分析测定,总结氨氮在循环冷却系统内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对系统结垢腐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改进而建立的氮的分级提取方法,可以应用于循环冷却系统沉积垢体中氮的提取,该方法对系统沉积垢中氮的回收率为96.5%,回收率较高,表明优化后的方法能对沉积垢中不同形态氮进了有效的回收和测定,循环冷却系统沉积垢中氮的赋存形态有两种,分别为离子态交换氮和碳酸盐结合态氮。温度和浓缩倍率是影响氨氮在循环冷却系统内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离子态交换氮在沉积垢中的占比由10.26%小幅上升至10.53%,碳酸盐结合态氮在沉积垢中的占比由89.76%小幅下降至88.56%;随着浓缩倍率的增大,离子态交换氮在沉积垢中占比缓慢下降,碳酸盐结合态氮在沉积垢中的占比随之上升,离子交换态氮占比由10.5%下降至7.79%,碳酸盐结合态氮占比由89.26%上升至91.88%。不同条件对系统的影响不同,不同温度条件下,系统结垢量和氨氮迁移转化具有高度相关性,温度越高氨氮转移率越大,系统结垢量越大;不同投加量条件下,氨氮投加量增大,消耗了水中的碳酸氢根,降低了系统的碱度,系统结垢量降低;浓缩倍率条件下,浓缩倍率越高,成垢离子浓度越高,系统结垢量越大,但浓缩倍率在2-3之间,系统内氨氮浓度低于2mg/L,金属腐蚀率无显着变化,腐蚀情况得到抑制。

张希海[9](2018)在《高含水集输管道原油与碳酸钙混合污垢沉积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陆上油田相继进入开采的中后期,综合含水率往往达到90%以上,管道输送温度可以低于原油凝固点,油品和无机盐垢会沉积在管壁上,导致管线截面积变小、摩阻增加,严重时因沉积物堵塞管道而使油井停产。针对高含水期集输管道中混合污垢的特点,采用搅拌法配置模拟的原油与碳酸钙混合垢,用流变仪来测量屈服应力。分析了浓度和温度变化对污垢整体强度的影响,构建了混合污垢屈服应力与碳酸钙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式,形式简洁且各参数均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实验研究了水平管道流动过程中碳酸钙在不锈钢和凝油壁面上的沉积特性,采用称量法获得壁面上结垢质量,测量了去离子水在不锈钢和凝油表面的接触角,用显微镜观察结垢过程形貌,探究了浓度、管道周向位置对结垢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管壁被凝油覆盖后会抑制碳酸钙的沉积过程,从表面特性的角度对此现象做出了解释;碳酸钙在凝油壁面上的沉积物形貌与在金属表面的沉积物形貌不同;不同周向位置处的沉积速率存在差异,且在凝油壁面上表现更为明显。

周昌琴,孔秀琴,陈磊,高萌[10](2017)在《PESA对高钙废水中污泥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提出鉴于聚环氧琥珀酸钠(PESA)对高钙废水中酶活性研究不足的问题,在SBR反应器中研究了不同ρ(Ca2+)和ρ(PESA)对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蛋白酶、灰分和F值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ρ(Ca2+)由0升至1 920 mg·L-1过程中,过氧化氢酶从2.3下降至0.5 mg·(g·min)-1,磷酸酶变化为2 325→4 579→2 394μg·(g·h)-1,脲酶变化为:105→56.5→70.6→39.51μg·(g·h)-1,蛋白酶变化为:6.81→14.28→3.49→14.22→0.73 mg·(g·h)-1,F值从0.86降至0.69,灰分从402 mg·L-1上升至1 890 mg·L-1;当系统中ρ(Ca2+)达到1 920 mg·L-1时,保持系统ρ(Ca2+)不变,向其中等梯度加入PESA(ρ为525 mg·L-1),过氧化氢酶从0.5降至0.3 mg·(g·min)-1,磷酸酶从2 394.8上升至9 336.7μg·(g·h)-1,脲酶从39.51升至82.31μg·(g·h)-1,蛋白酶基本不变,F值保持在0.7左右,ρ(灰分)从1 890降至1 358 mg·L-1。研究表明高浓度钙离子严重影响生物酶、生物量和灰分;而PESA可与钙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分散在水中,具有使沉积钙盐减少和酶活性恢复的作用。

二、水系统中微生物与碳酸钙混合垢的形成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系统中微生物与碳酸钙混合垢的形成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钙镁离子对垃圾渗滤液厌氧生物处理效果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目标、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1.2.1 研究目标
        1.2.2 可行性分析
        1.2.3 研究内容
    1.3 创新点、拟解决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图
        1.3.1 创新点
        1.3.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ASBR反应器启动装置
        2.1.2 小试反应器装置
    2.2 试验水质
        2.2.1 ASBR大反应器启动阶段进水水质
        2.2.2 ASBR小反应器进水水质
    2.3 试验污泥来源
        2.3.1 ASBR大反应器启动阶段污泥来源
        2.3.2 小试试验阶段污泥来源
    2.4 运行周期设置
        2.4.1 ASBR运行周期设置
        2.4.2 小试试验运行周期设置
    2.5 浓度效应曲线拟合及稀释因子计算
        2.5.1 曲线拟合公式
        2.5.2 稀释因子的选取
    2.6 钙镁离子混合物设计
        2.6.1 计算钙、镁离子半数效应浓度EC50
        2.6.2 设计混合物浓度及其比例
        2.6.3 不同比例钙镁离子混合物小试试验
    2.7 钙镁离子混合物作用关系判断
    2.8 分析项目和方法
    2.9 设备仪器与主要试剂
第三章 ASBR启动及运行状况
    3.1 前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反应器出水COD状况
        3.2.2 反应器出水碱度及VFA状况
        3.2.3 反应器ORP及p H状况
        3.2.4 典型周期反应器运行状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浓度钙离子对处理垃圾渗滤液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础指标分析
        4.2.2 钙离子对厌氧微生物的作用效应
        4.2.3 钙离子对厌氧微生物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4.2.4 钙离子对厌氧微生物脲酶活性的影响
        4.2.5 钙离子对厌氧微生物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2.6 钙离子对厌氧微生物电子传递体系活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浓度镁离子对处理垃圾渗滤液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础指标分析
        5.2.2 镁离子对厌氧微生物的作用效应
        5.2.3 镁离子对厌氧微生物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5.2.4 镁离子对厌氧微生物脲酶活性的影响
        5.2.5 镁离子对厌氧微生物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2.6 镁离子对厌氧微生物电子传递体系活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处理垃圾渗滤液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6.1 前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基础指标分析
        6.2.2 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微生物的作用效应
        6.2.3 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关系
        6.2.4 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厌氧微生物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6.2.5 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厌氧微生物脲酶活性的影响
        6.2.6 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厌氧微生物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6.2.7 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厌氧微生物电子传递体系活性的影响
        6.2.8 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6.2.9 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翅片管式换热器污垢特性及传热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微生物污垢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原理及实验系统
    2.1 实验原理简介
        2.1.1 污垢热阻的计算原理
        2.1.2 诱导期分析
    2.2 实验系统
        2.2.1 翅片管式换热器实验系统简介
        2.2.2 实验方法及过程
    2.3 实验系统误差分析
    2.4 实验系统重复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翅片管式换热器污垢特性的实验研究
    3.1 微生物的获取与制备
        3.1.1 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AN)制备
        3.1.2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制备
    3.2 翅片管式换热器表面污垢的生成
    3.3 不同实验条件下对翅片管式换热器污垢厚度生成速率的影响
        3.3.1 不同污垢厚度时的污垢热阻
    3.4 本章小结
4 翅片管式换热器模型建立与验证
    4.1 物理模型
    4.2 数学模型
        4.2.1 数学方程
    4.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的设定
    4.4 数值求解方法
    4.5 网格无关性验证
    4.6 数值模拟结果及误差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以水为载冷剂时翅片管式换热器换热特性研究
    5.1 翅片管式换热器表面污垢厚度与出风温度的关系
    5.2 翅片管式换热器表面污垢厚度与制冷量的关系
    5.3 翅片管式换热器载冷介质为7℃水时入口流速与制冷量的关系
    5.4 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入口风速与制冷量的关系
    5.5 翅片管式换热器换热过程中载冷介质水的温度分布规律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造纸废水厌氧颗粒污泥钙化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造纸废水的产生及特点
    1.2 造纸废水国内外处理研究
        1.2.1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1.2.2 生物处理技术
        1.2.3 联合处理技术
    1.3 厌氧颗粒污泥钙化研究
        1.3.1 厌氧颗粒污泥概述
        1.3.2 钙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危害
        1.3.3 厌氧颗粒污泥钙化原因分析及影响
        1.3.4 颗粒污泥钙化国内外研究
    1.4 阻垢剂PESA综述
    1.5 论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5.1 论文研究目的
        1.5.2 论文研究内容
        1.5.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5.4 拟解决关键性问题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调研造纸厂废水Ca~(2+)浓度高的原因
    2.1 焦作市某造纸废水处理
    2.2 新乡市某纸业造纸废水处理
    2.3 舞钢市某纸板废水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厌氧颗粒污泥钙化控制的方法
    3.1 Na_2CO_3碱法前端去除
    3.2 加酸调节pH预防钙化
    3.3 二沉池回流稀释厌氧进水
    3.4 改变反应器结构排除钙化污泥
    3.5 本章小结
4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废水
        4.1.2 厌氧颗粒污泥
        4.1.3 阻垢剂PESA
    4.2 试验装置与方法
        4.2.1 试验装置
        4.2.2 试验方法
    4.3 试验参数测定方法
    4.4 试验仪器
    4.5 试验药品
    4.6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4.6.1 COD的测定
        4.6.2 挥发酸及碱度的测定
        4.6.3 Ca~(2+)及硬度的测定
        4.6.4 污泥粒径分布的测定
        4.6.5 污泥灰分(V/T值)的测定
        4.6.6 污泥中盐酸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5 阻垢剂PESA对厌氧系统的影响
    5.1 阻垢剂PESA生物降解性能
    5.2 阻垢剂PESA在厌氧处理系统中的作用
        5.2.1 IC厌氧反应器COD去除效果
        5.2.2 IC厌氧反应器pH、挥发酸和碱度变化
        5.2.3 硬度及Ca~(2+)截留率的变化
        5.2.4 颗粒污泥钙含量变化
        5.2.5 颗粒污泥V/T值变化
        5.2.6 颗粒污泥粒径变化
    5.3 阻垢剂PESA经济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研究项目
致谢

(4)煤电厂循环水系统药剂转换阶段微生物群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2 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
        1.2.1 冷却水系统简介
        1.2.2 煤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特征
        1.2.3 循环水处理技术
        1.2.4 煤电循环冷却水处理面临的问题
    1.3 生物法处理循环冷却水的进展
    1.4 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生物缓蚀阻垢剂在循环水动态模拟装置中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生物缓蚀阻垢剂来源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3 实验步骤
        2.1.4 动态模拟循环水水质分析
        2.1.5 缓蚀阻垢性能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循环冷却水水质情况
        2.2.2 缓蚀阻垢情况分析
    2.3 小结
3 煤电系统缓蚀阻垢药剂切换期间循环水的水质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生物缓蚀阻垢剂来源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3 实验步骤
        3.1.4 运行效果评价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系统改造结果
        3.2.2 循环冷却水水质指标分析
        3.2.3 系统腐蚀情况分析
        3.2.4 系统结垢情况分析
    3.3 小结
4 缓蚀阻垢药剂转换期间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4.1.2 实验方法
        4.1.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循环冷却水水体理化性质
        4.2.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2.3 优势菌群分布特征
        4.2.4 循环水系统细菌类群生态功能及细菌类群组成影响因子分析
        4.2.5 循环水池底泥微生物群落变化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中阻垢剂的应用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1.1.2 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2 空调循环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纺织厂空调循环水水质稳定方法
        1.2.2 国外空调循环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3 国内空调循环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共聚物缓蚀阻垢剂的开发与应用
        1.3.1 羧酸类聚合物阻垢剂
        1.3.2 绿色环保型阻垢剂
    1.4 阻垢机理
    1.5 缓蚀机理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设备
    2.3 水质测定
    2.4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纯化
    2.5 共聚物表征方法
        2.5.1 分子量分布表征
        2.5.2 红外光谱表征
        2.5.3 扫描电镜表征
    2.6 共聚物的性能测试方法
        2.6.1 共聚物固含量的测定
        2.6.2 阻垢性能的测试
        2.6.3 缓蚀性能的测试
        2.6.4 分散氧化铁性能的测试
        2.6.5 生物降解性能的测试
3 IA/SAS/HEMA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3.1 实验方案设计
        3.1.1 聚合方式的选择
        3.1.2 单体的选择
        3.1.3 引发剂的选择
        3.1.4 正交实验
    3.2 聚合机理
        3.2.1 链引发
        3.2.2 链增长
        3.2.3 链转移
        3.2.4 链终止
    3.3 三元共聚物的表征
        3.3.1 凝胶色谱表征
        3.3.2 红外光谱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IA/SAS/HEMA三元共聚物的性能研究
    4.1 IA/SAS/HEMA三元共聚物阻垢性能
        4.1.1 浓度对IA/SAS/HEMA三元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4.1.2 硬度对IA/SAS/HEMA三元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4.1.3 碱度对IA/SAS/HEMA三元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4.1.4 水浴时间对IA/SAS/HEMA三元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4.1.5 硫酸根离子浓度对IA/SAS/HEMA三元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4.1.6 垢样的电镜扫描(SEM)分析
    4.2 IA/SAS/HEMA三元共聚物与锌盐复配的缓蚀性能
        4.2.1 锌离子浓度对IA/SAS/HEMA三元共聚物缓蚀性能的影响
        4.2.2 pH值对IA/SAS/HEMA三元共聚物与锌盐复配缓蚀性能的影响
        4.2.3 碳钢挂片表面腐蚀宏观分析
    4.3 IA/SAS/HEMA三元共聚物分散氧化铁性能
    4.4 IA/SAS/HEMA三元共聚物生物降解性能
    4.5 本章小结
5 IA/SAS/HEMA三元共聚物在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中的现场应用
    5.1 咸阳纺织厂某织布车间空调循环水系统概况
    5.2 水质分析
        5.2.1 水质测定
        5.2.2 水质评价
    5.3 实验步骤
    5.4 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试验期间水质变化情况
        5.5.2 挂片腐蚀情况
        5.5.3 系统结垢情况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新疆油田弱碱三元复合驱地面系统除防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三元复合驱技术
        1.2.1 三次采油技术
        1.2.2 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
        1.2.3 三元复合驱应用现状
    1.3 三元复合驱除防垢方法
        1.3.1 物理防垢方法
        1.3.2 化学防垢方法
        1.3.3 其他防垢方法
        1.3.4 除防垢技术应用情况
    1.4 复合驱结垢机理分析
        1.4.1 结晶热力学
        1.4.2 结晶动力学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1 现场问题
        1.5.2 研究路线
        1.5.3 研究内容
第2章 弱碱三元复合驱地面系统现场取样分析
    2.1 采出液水质分析
        2.1.1 采出液处理工艺
        2.1.2 采出液处理系统各单元概况
        2.1.3 采出液处理系统水质全分析
        2.1.4 钙离子在处理系统中的变化情况
    2.2 垢样分析
        2.2.1 生化池垢样
        2.2.2 相变炉垢样
    2.3 配注水分析
    2.4 地面水系统结垢原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弱碱三元复合驱结垢影响因素分析
    3.1 配注系统结垢影响因素分析
        3.1.1 实验设计
        3.1.2 结果与讨论分析
    3.2 采出液处理系统结垢影响因素分析
        3.2.1 时间对水质结垢的影响
        3.2.2 温度对水质结垢的影响
        3.2.3 气浮对水质结垢的影响
        3.2.4 压力对水质结垢的影响
        3.2.5 流速对水质结垢的影响
        3.2.6 净水药剂对水质结垢的影响
        3.2.7 破乳剂对水质结垢的影响
    3.3 腐蚀影响
        3.3.1 常压静态腐蚀速率
        3.3.2 动态腐蚀速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除防垢方法
    4.1 阻垢防垢措施分析
    4.2 配注系统除防垢措施
    4.3 采出液处理系统除防垢措施
        4.3.1 工艺防垢
        4.3.2 化学防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激励换能器分布对超声导波管道除垢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抑垢、除垢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国内外超声导波技术研究现状及研究设想
    1.4 课题研究内容
2 超声导波中空圆柱体传播理论研究
    2.1 导波概述
    2.2 导波基本传播特性
        2.2.1 频散特性
        2.2.2 反射与折射
    2.3 空心圆柱中的导波
        2.3.1 空心圆柱体中的周向导波
        2.3.2 空心圆柱体中的纵向导波
    2.4 实验管道理论频散曲线绘制
        2.4.1 频散曲线绘制工具简介
        2.4.2 频散曲线绘制设置
    2.5 本章小结
3 准轴对称和非轴对称模式超声导波仿真模型设计
    3.1 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简介
    3.2 准轴对称模态激励分布仿真模型
        3.2.1 仿真模型
        3.2.2 仿真结果
    3.3 非轴对称模式激励分布仿真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管道镀垢实验设计
    4.1 实验背景及原理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轴对称激励模式分布超声导波管道除垢系统设计
    5.1 实验除垢系统总体设计
    5.2 实验除垢系统软件与硬件
        5.2.1 LabVIEW软件平台
        5.2.2 函数信号发生模块
        5.2.3 USB-6366数据采集卡
        5.2.4 HFVA-83A功率放大器
    5.3 实验步骤及处理
    5.4 本章小结
6 实验结果分析
    6.1 位移-频率特性分析
    6.2 宏观评估
    6.3 微观评估
        6.3.1 形态特征
        6.3.2 成分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课题总结
    7.2 课题创新性
    7.3 课题需改进之处
8 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1 致谢

(8)再生水中氨氮在循环冷却系统内迁移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水资源危机
        1.1.2 国内水资源现状
        1.1.3 国内发电厂用水现状
    1.2 再生水
        1.2.1 再生水回用动态
        1.2.2 再生水水质特点
        1.2.3 再生水回用于循环冷却系统带来的问题
    1.3 循环冷却水中的氮元素
        1.3.1 氮元素的来源
        1.3.2 氮元素的形态
        1.3.3 氮元素对循环水系统影响
        1.3.4 循环冷却系统氮的形态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氨氮迁移转化实验设计与方案
    2.1 技术路线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1 实验试剂
        2.3.2 实验仪器
    2.4 研究方法
        2.4.1 循环水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4.2 垢层中各形态氮的提取测定
        2.4.3 正交试验设计
        2.4.4 结垢量与腐蚀率的测定
第3章 循环冷却系统中氨氮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温度对系统中氨氮形态转移的影响
        3.1.1 温度对水中硬度和碱度的影响
        3.1.2 温度对水中pH值变化的影响
        3.1.3 温度条件下氨氮在系统内的迁移转化
    3.2 浓缩倍率对系统中氨氮形态转移的影响
        3.2.1 浓缩倍率对水中硬度与碱度变化的影响
        3.2.2 浓缩倍率对水中pH值变化的影响
        3.2.3 浓缩倍率条件下氨氮在系统内的迁移转化
    3.3 氨氮投加量对系统中氨氮形态转移的影响
        3.3.1 投加量对水中硬度与碱度变化的影响
        3.3.2 投加量对系统中pH值变化的影响
        3.3.3 氨氮投加量条件下氨氮在系统内的迁移转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循环冷却系统中结垢腐蚀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不同温度条件下氨氮迁移转化对系统腐蚀结垢的影响
        4.1.1 温度条件下氨氮迁移转化对系统结垢的影响
        4.1.2 温度条件下氨氮迁移转化对系统腐蚀的影响
    4.2 不同浓缩倍率条件下氨氮迁移转化对系统腐蚀结垢的影响
        4.2.1 浓缩倍率条件下氨氮迁移转化对系统结垢的影响
        4.2.2 浓缩倍率条件下氨氮迁移转化对系统腐蚀的影响
    4.3 不同氨氮投加量条件下氨氮迁移转化对系统腐蚀结垢的影响
        4.3.1 投加量条件下氨氮迁移转化对系统结垢的影响
        4.3.2 投加量条件下氨氮迁移转化对系统腐蚀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高含水集输管道原油与碳酸钙混合污垢沉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油田结垢问题概述
        1.2.2 油田垢的主要成分
        1.2.3 碳酸盐成垢机理及影响因素
        1.2.4 原油粘壁研究
        1.2.5 混合污垢研究
        1.2.6 污垢强度测量研究
        1.2.7 表面性质对结垢影响研究
        1.2.8 课题相关领域研究小结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第2章 原油与无机盐混合污垢强度研究
    2.1 研究现状分析
    2.2 实验目的及意义
    2.3 实验仪器及实验油样的基础物性
        2.3.1 主要实验仪器
        2.3.2 实验规范
        2.3.3 原油预处理
        2.3.4 实验油样的基础物性
    2.4 实验方案设计
        2.4.1 实验方案概述
        2.4.2 恒剪切速率法测试原油屈服应力原理
        2.4.3 降温速率的选择
        2.4.4 恒温时间的选择
        2.4.5 剪切速率的选择
        2.4.6 混合物的配制温度
        2.4.7 碳酸钙在原油中的沉降分析
        2.4.8 实验步骤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温度和混合污垢屈服应力的关系
        2.5.2 碳酸钙浓度和混合污垢屈服应力的关系
        2.5.3 混合污垢屈服应力与碳酸钙含量和温度的综合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酸钙在凝油壁面上沉积实验总体设计
    3.1 实验目的及意义
        3.1.1 碳酸钙沉积速率的研究
        3.1.2 高含水原油粘壁速率的研究
        3.1.3 碳酸钙与高含水原油沉积速率对比分析
    3.2 实验台介绍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操作步骤
        3.3.2 插片预涂凝油方法
        3.3.3 插片干燥方法
    3.4 实验可信度分析
        3.4.1 污垢质量测量分析
        3.4.2 水流对凝油的冲刷分析
        3.4.3 干燥涂凝油插片
        3.4.4 涂油层厚度的影响
        3.4.5 实验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酸钙在凝油壁面上的沉积研究
    4.1 本章主要内容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碳酸钙在不锈钢和凝油壁面上沉积质量对比
        4.2.2 浓度对结垢的影响分析
        4.2.3 结垢过程形貌变化研究
        4.2.4 周向位置对结垢的影响
        4.2.5 冲刷效果分析
        4.2.6 污垢质量误差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PESA对高钙废水中污泥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1.2 废水水质及活性污泥来源
    1.3 实验设计
    1.4 酶及其他指标的测试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钙和PESA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2 钙和PESA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2.3 钙和PESA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2.4 钙和PESA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5 钙和PESA对活性污泥体系灰分的影响
    2.6 钙和PESA对活性污泥体系F值的影响
    2.7 钙和PESA对活性污泥体系出水p H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四、水系统中微生物与碳酸钙混合垢的形成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钙镁离子对垃圾渗滤液厌氧生物处理效果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D]. 贾旋.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翅片管式换热器污垢特性及传热性能的研究[D]. 马进军.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3]造纸废水厌氧颗粒污泥钙化控制的研究[D]. 牛颖. 郑州大学, 2020(02)
  • [4]煤电厂循环水系统药剂转换阶段微生物群落分析[D]. 徐明芝. 重庆大学, 2019(02)
  • [5]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中阻垢剂的应用与性能研究[D]. 苏玲莉.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6]新疆油田弱碱三元复合驱地面系统除防垢研究[D]. 黄璞.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7]激励换能器分布对超声导波管道除垢效果的研究[D]. 方日.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8]再生水中氨氮在循环冷却系统内迁移转化研究[D]. 张利平.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9]高含水集输管道原油与碳酸钙混合污垢沉积特性研究[D]. 张希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PESA对高钙废水中污泥酶活性的影响[J]. 周昌琴,孔秀琴,陈磊,高萌.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4)

标签:;  ;  ;  ;  ;  

水系统中微生物与碳酸钙混合垢的形成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