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心绞痛患者高位硬膜外阻滞前后内皮素含量的变化

难治性心绞痛患者高位硬膜外阻滞前后内皮素含量的变化

一、顽固性心绞痛患者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前后内皮素含量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怡帆[1](2020)在《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已被广泛应用于以难治性疼痛为代表的多种疾病的治疗当中。而目前国内无自主研发的SCS刺激系统,所用设备均来自进口,价格昂贵,限制了该疗法的普及应用。为打破国外技术对SCS的技术垄断,提高国内SCS治疗的应用水平,课题组前期与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实验室、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合作自主研发了植入式SCS设备(包括刺激电极、脉冲发生器、延长导线、程控仪等)。目的:验证设备系统的生物安全性、系统稳定性、手术操作性、组织相容性及刺激作用有效性;同时在中医“痛证”理论指导下,观察设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SCS治疗提供切入点。方法:本研究包括动物研究以及临床研究两部分。(1)动物研究:在小尾寒羊身上行SCS植入术,分别验证在不同刺激模式下(低频及10kHz高频模式)穿刺电极、外科电极以及脉冲发生器的性能;观察术后动物的行为学改变、血白细胞水平、设备阻抗值,并在术后1个月时取脊髓标本行HE染色;以此验证SCS刺激对实验动物感觉运动功能、感染状态和脊髓结构等的影响,同时验证设备连接稳定性。(2)临床研究:纳入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行SCS设备(穿刺电极)植入治疗(传统刺激模式),测试成功的患者后续植入脉冲发生器;分别在入组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评估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36问健康测量量表(SF-36)、简式麦吉尔疼痛量表2(SF-MPQ-2)、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贝克抑郁量表(BDI),观察SCS设备对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状态以及心理情况的影响;同时在患者入组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划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两型,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在测试期和术后3月的有效率。结果:(1)动物研究:实验羊术后1月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术后WBC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术中、术后阻抗值正常,设备运转工作正常。治疗1月后,电极未见明显的位置移动;且脊髓组织HE染色结果提示,与未刺激节段相比,刺激节段脊髓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细胞坏死、水肿、缺血、炎症等病理改变。(2)临床研究:共纳入11例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男性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7.33岁,平均病程5.18年;VAS评分在术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分别为8.12±0.32、4.06±0.79、3.59±0.77、4.22±0.86,治疗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以VAS下降≥50%评定的测试期有效率为81.8%(9/11),治疗3月时的有效率为75%(6/8);术后3月时,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BP)维度、SF-MPQ-2四个维度以及A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SF-36量表中其他维度及BDI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11例患者中,2例患者为“不荣则痛”型(A组),9例患者为“不通则痛”型(B组),测试期A组成功率为0,B组为100%,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时B组患者有效率为66.7%,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临床研究过程中设备连接良好,未见不良事件报告。结论:(1)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包括穿刺电极以及外科电极,能够实现传统低频刺激模式,以及新型高频(10kHz)刺激模式;优化的电极锚定装置能够更好地固定电极,避免电极移位的发生;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以及可操作性;设备连接状态良好,功能稳定,能够符合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需求。(2)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规范手术操作下,SCS设备能够显着改善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本研究首次在SCS治疗中引入了中医“痛证”的概念,发现中医证型与SCS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提示了基于“痛证”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指导SCS治疗的可行性。

王莹[2](2018)在《射频消融胸交感神经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经射频消融术和药物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及不同时段疼痛评分等指标变化,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冠心病的短期临床疗效,为治疗冠心病探索新的方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心绞痛住院患者58例,均根据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诊断为心绞痛。对于符合研究条件并同意进行射频消融术患者纳入治疗组29例,同期收治的药物治疗患者纳入对照组29例。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基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胸椎核磁、24小时动态心电等辅助检查。治疗组采取射频消融术治疗、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视觉模拟评分、辅助检查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均较治疗前心绞痛症状好转,发作次数减少,患者生活质量与活动量、睡眠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无明显差异,经过药物治疗与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的患者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较术前降低。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VAS评分均较治疗之前下降。结论:1.经射频治疗与传统药物治疗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有好转,发作次数减少,患者生活质量与活动量、睡眠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2.经过药物治疗与射频治疗后的患者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较术前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VAS评分均较治疗之前下降,且经过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近期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组。

樊腾[3](2017)在《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雄性Wistar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前给予胸段硬膜外阻滞处理,采集大鼠心率、心电图及平均动脉压,测定大鼠各时间段之间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检测心肌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水平及TTC染色计算心肌梗死面积,来探讨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方法1、研究分组将30只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胸段硬膜外阻滞组(TEB)组,每组10只。TEB组、I/R组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前分别向硬膜外腔给予体积分数0.5%罗哌卡因0.125ml·kg-1和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大鼠给予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但不结扎,穿线前硬膜外腔给予生理盐水0.125ml·kg-1;TEB组和I/R组大鼠给予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并结扎,40min后解开结扎线复灌120min。TEB组大鼠胸段硬膜外阻滞后根据大鼠胸腹肌肉松弛,阻滞区体表温度升高,大鼠左前降支结扎、复灌后,根据心肌大体颜色观察及心电图等提示动物模型制备成功。2、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检测:利用多功能生物采集系统,在大鼠体表连接肢体导联,持续检测记录各组大鼠开胸前(T0)、左冠状动脉结扎前(T1)、缺血20min(T2)、缺血40min(T3)、再灌注120min(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3、ELISA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含量:每只大鼠于开胸前(T0)、左冠状动脉结扎前(T1)、缺血20min(T2)、缺血40min(T3)及再灌注120min(T4)时取静脉血,用ELISA法测血清cTnI水平。4、TTC染色:再灌注120min时处死大鼠,取心脏,用冰盐水冲洗干净积血,将心脏放入-20℃冰箱冷冻20min,切成2mm厚的心肌切片,用TTC染色,用Image—Pro Plus6.0图象分析软件(美国Media Cybernetics公司)计算梗死区和心肌缺血危险区面积。5、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水平:再灌注120min后取心脏,将缺血危险区心肌组织放液氮冷冻后,提取组织蛋白,检测心肌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水平。6、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单因素AVONA方差分析,两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组内T0时及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T2T4时I/R组、TEB组大鼠HR、MAP显着降低(P<0.05);与I/R组同时间点比较,T2T4时TEB组HR、MAP显着升高(P<0.05)。与T0时比较T1时三组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0时比较,T2T4时I/R组、TEB组血清cTnI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T2T4时I/R、TEB组血清cTnI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TEB组同时间点比较,T2T3时I/R组血清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I/R组血清cTnI水平较TEB组显着升高(P<0.01),T0时三组之间比较血清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I/R组比较,TEB组心肌梗死区与心肌缺血危险区的百分比显着降低(P<0.01),假手术组大鼠无心肌梗死。4、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eclin-1表达显着增高(P<0.01),与I/R组比较TEB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eclin-1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TEB能够减轻MIRI,对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心肌细胞自噬因子表达,从而减少再灌注阶段心肌细胞自噬有关。

郭伟岩,韩红强,张翠丽,富路[4](2012)在《高位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药物治疗和介入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预后,然而仍有很多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后的症状不能明显缓解。高位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心脏交感神经,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同时降低心率和心脏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意义。现就近年来关于高位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进展予以综述。

田文彬[5](2010)在《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全麻术中内皮素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高位硬膜外阻滞(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TEA)对全麻术中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影响,讨论高位硬膜外阻滞在全麻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为高位硬膜外阻滞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推广作参考。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Pubmed,EMCC,及手工检索和收集高位硬膜外阻滞与内皮素相关文献,制定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收集文献相关资料,制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用jadad评分标准评分,统计文献中内皮素量的变化,计量资料料用加权平均差(WMD)和95%可信区间表示。统计分析用Revman 4.2.2软件完成,得出森林图及漏斗图,分析偏倚性及异质性。结果:符合标准的文献9篇,患者313人,分析显示,高位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相比,能使手术患者术后血浆内皮素含量降低[WMD=-210.41:95%CI(-22.80,-18.03)],异质性检验P=0.10,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论:高位硬膜外阻滞能明显降低全麻手术中患者体内内皮素含量。

刘晓[6](2007)在《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中药对哮喘大鼠ET-1和TNF-α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中药法对哮喘大鼠模型肺泡灌洗液(BALF)及血浆中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阐明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中药法对哮喘防治作用的机理。方法:40只大鼠按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哮喘模型组、中药组、单纯硬膜外阻滞组、硬膜外阻滞联合中药组。用卵蛋白致敏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建立胸段硬膜外阻滞模型,中药灌胃及硬膜外给药,用放免法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ET-1,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哮喘大鼠模型BALF及血浆中ET-1,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中药灌胃与硬膜外阻滞以及二者的联合应用的处理均可抑制ET-1,TNF-α含量的升高。中药组与单纯硬膜外阻滞组BALF及血浆中ET-1,TNF-α含量无显着性差异。二者联合应用组ET-1,TNF-α水平低于中药组与单纯硬膜外阻滞组。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中药对ET-1及TNF-α有抑制作用

尹燕伟[7](2005)在《高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测定血浆中内皮素-1(ET-1)及心钠素(ANP),肌酸肌酶同功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不同阶段的浓度变化,研究高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从而探索一种新的心肌保护方法。 方法:30例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气管内插管全麻组(Ⅰ组,n=15);高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内插管全麻组(Ⅱ组,n=15),Ⅱ组患者术前12~24h行T4.5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不注药,无菌覆盖备用。全麻诱导前硬膜外注入0.8%利多卡因,维持阻滞平面范围T1~T7。麻醉方法Ⅱ组患者全麻方案同Ⅰ组,同时复合硬膜外持续注射0.8%利多卡因5mL·h-1(含2μg·mL-1芬太尼)。持续监测有创桡动脉压、中心静脉压(CVP)、ECG、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SpO2、PetCO2、体温、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等。分别于术前(T1)、术后1h(T2)、术后24h(T3)、术后48h(T4)抽取动脉血10ml,其中5mL送检CK-NB及cTnI,其余5mL离心、分离血浆后置于-20℃冰箱保存,待全部标本采集结束后统一测定ET-1及ANP浓度。 结果:血流动力学变化:气管内插管、切皮、劈胸骨、冠状动脉吻合、闭胸骨各时点Ⅰ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Ⅱ组各时点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各时点Ⅱ组低于Ⅰ组(P<0.05)。术后Ⅰ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在术后1h、术后24h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Ⅱ组各时间点无显着性差异;组间比较Ⅱ组术后1h、术后24h和48h显着低于Ⅰ组(P<0.05)。ET-1、ANP变化:Ⅰ组术后1h、术后24h和48h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Ⅱ组各时点无差异;组间比较Ⅱ组术后1h、术后24h和48h明显低于Ⅰ组(P<0.05)。CK-MB及cTnI变化:两组患者术前CK-MB均在正常范围,术后1h开始升高,术后24h达峰值,与麻醉前比较,均高于麻醉前水平(P<0.05);术后48h明显下降,但仍高于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Ⅱ组术后24h和48h显着低于Ⅰ组(P<0.05)。cTnI值与术前比较,术后1h开始升高(P<0.05),24h达峰值(P<0.05),术后48h有所下降,但仍高于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术后24h及48hⅡ组患者cTnI水平低于Ⅰ组(P<0.05)。 结论:高胸段硬膜外阻滞抑制ET-1、ANP的释放,降低CK-MB及cTnI的活力,有利于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维持,对冠脉搭桥后的心脏有保护作用。

陈国忠,李中言,窦元元,王金华,陈东生,吴晓智[8](2001)在《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 (TEA)对顽固性心绞痛 (RAP)的治疗效果 ,监测血压 心率和心电图变化并检测血浆内皮素 1(ET 1)浓度的变化。方法 :61例RAP患者接受TEA治疗 ,停用硝酸甘油。观察疗效 血流动力学和心电图变化 ,同时检测血浆TEA前及TEA后第 14天ET 1水平。结果 :TEA治疗后心绞痛缓解率 10 0 % ,TEA后 30分钟、2 4小时、第 7天和第 14天血压 心率虽较TEA前有所下降 ,但均无显着差异 (P >0 .0 5 ) ;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数和ST压低值显着减少 (P <0 .0 5 ) ;TEA后第 14天ET 1浓度较TEA前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TEA治疗对RAP患者疗效满意并改善心肌供血 ,可能与ET 1浓度下降有关。

陈国忠,李中言,窦元元,王金华,陈东生,吴晓智[9](2001)在《顽固性心绞痛患者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后一氧化氮和循环内皮细胞变化》文中研究说明观察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顽固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 ,将 6 1例顽固性心绞痛患者接受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 ,停用硝酸甘油 ,观察疗效及心电图变化 ,并于阻滞前及阻滞后第 14天检测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 - 1和循环内皮细胞水平。结果发现 ,胸段硬膜外阻滞后心绞痛缓解率为 10 0 % ,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数和ST压低值显着减少 (P <0 .0 5 ) ,一氧化氮水平升高而内皮素 - 1和循环内皮细胞水平下降 (P <0 .0 1)。结果提示 ,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顽固性心绞痛疗效满意 ,并可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起作用。

陈国忠,孙淑清,李中言,任旷,李学,曲仁海[10](2001)在《顽固性心绞痛患者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前后内皮素含量变化》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 (TEA)对顽固性心绞痛患者 (FAP)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内皮素(ET 1)的影响。方法 选择药物不能控制的心绞痛患者 2 0例接受TEA治疗。观察疗效并于TEA治疗前及TEA治疗后第 14天检测血浆ET 1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心绞痛缓解率 10 0 % ,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数和ST压低值显着减少 (P <0 .0 5 ) ,血浆ET 1显着下降 (P <0 .0 1)。结论 TEA对顽固性心绞痛疗效满意 ,并可能与血浆ET 1下降有关

二、顽固性心绞痛患者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前后内皮素含量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顽固性心绞痛患者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前后内皮素含量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疼痛的概述、发病及治疗进展
    综述二 脊髓电刺激的镇痛机制及应用进展
    综述三 慢性疼痛的中医辨证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正文
    动物实验植入式国产SCS设备的临床前验证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基于“痛证”理论的国产SCS设备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射频消融胸交感神经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冠心病概述
    1.2 冠心病治疗
        1.2.1 药物治疗
        1.2.2 介入治疗
        1.2.3 微创治疗
    1.3 射频消融术
        1.3.1 射频消融术原理
        1.3.2 应用现状
第2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对照组治疗方法
        2.4.2 治疗组治疗方法
    2.5 观察指标及随访
        2.5.1 观察指标
        2.5.2 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3.3 临床症状
    3.4 静脉血中去甲肾上腺含量
    3.5 VAS评分
第4章 讨论
    4.1 射频消融术靶点治疗的理论基础
        4.1.1 胸交感神经解剖
        4.1.2 交感神经作用
    4.2 射频消融术优点
    4.3 射频消融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
    4.4 并发症
    4.5 射频消融术治疗心绞痛的有效机制:
    4.6 本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4.6.1 本研究的意义
        4.6.2 展望
    4.7 本研究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交感神经
        1.1 交感神经概述
        1.2 交感神经与心血管疾病
    2 微创治疗
        2.1 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
        2.2 星状神经节阻滞
        2.3 胸交感神经毁损术
        2.4 其他微创方法
    3 射频消融术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分组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高位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TESB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1 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保持氧供需平衡
    1.2 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3 抗心律失常作用
    1.4 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1.5 对肺功能的影响
2 HTESB后主要的临床表现
3 HTESB的临床应用
    3.1 治疗冠心病
    3.2 治疗DCM
    3.3 围术期管理及术后镇痛
4 风险及并发症
5 结 语

(5)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全麻术中内皮素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全麻术中内皮素影响的META 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
致谢
个人简历

(6)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中药对哮喘大鼠ET-1和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高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附录
第六章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综述
致谢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8)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2.高位硬膜外阻滞方法
    3.临床观察
    4.实验室检测
    5.统计学处理
结果
    1.疼痛缓解率
    2.血压、心率变化
    3.心电图变化
    4. ET-1变化
讨论

(9)顽固性心绞痛患者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后一氧化氮和循环内皮细胞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方法
    1.3 临床观察
    1.4 实验室检测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疼痛缓解率
    2.2 血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
    2.3 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循环内皮细胞水平变化
3 讨 论

四、顽固性心绞痛患者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前后内皮素含量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D]. 李怡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射频消融胸交感神经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评价[D]. 王莹. 吉林大学, 2018(01)
  • [3]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 樊腾. 新乡医学院, 2017(04)
  • [4]高位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进展[J]. 郭伟岩,韩红强,张翠丽,富路. 医学综述, 2012(18)
  • [5]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全麻术中内皮素影响的META分析[D]. 田文彬.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6]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中药对哮喘大鼠ET-1和TNF-α的影响[D]. 刘晓.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4)
  • [7]高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 尹燕伟. 青岛大学, 2005(07)
  • [8]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 陈国忠,李中言,窦元元,王金华,陈东生,吴晓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1(03)
  • [9]顽固性心绞痛患者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后一氧化氮和循环内皮细胞变化[J]. 陈国忠,李中言,窦元元,王金华,陈东生,吴晓智.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1(04)
  • [10]顽固性心绞痛患者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前后内皮素含量变化[J]. 陈国忠,孙淑清,李中言,任旷,李学,曲仁海. 上海医学, 2001(01)

标签:;  ;  ;  ;  ;  

难治性心绞痛患者高位硬膜外阻滞前后内皮素含量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