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论文文献综述)
桑先军[1](2021)在《自治区刑事执行检察制度研究》文中认为
胡那苏图[2](2020)在《产业地域典型社区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日本丰田市的个案分析》文中认为伴随着社会治理的深化,协同治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的社会治理实践,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社区作为人们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领域,也是汇集社会问题的重要场域。尤其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和居民公共意识的培育更显紧迫。在中国社会治理深化历程中,社区治理呈现“管理/服务—建设—治理”实践路径,促进了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是,一方面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和住房商品化,社区的分化和居民的混住化问题凸显,不得不关注社区的“社区性”和“地域性”;另一方面由于多元主体发育程度相异,存在“内卷化”、“碎片化”困境,明确主体边界、建构协同治理机制是当前社区治理最为紧迫的任务。基于此,本研究以“如何建构社区协同治理机制”问题为驱使,展开了探索性研究。与此同时,本研究选取的是产业地域社会典型的“单位社区”。在“单位制”时期建成的一个个封闭性、集中性生活空间的“单位社区”作为多样化社区类型之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被解构,成为旧城改造、城市扶贫的重要区域。尤其在“典型单位制”东北地区,单位社区治理影响着城市空间建设,也成为振兴东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指标。所以,关注产业地域社会中典型社区的协同治理,不仅有助于微观的单位社区治理实践,而且也对于宏观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学界开展了较为成熟和多元化的单位社区研究,但是还缺乏国际之间的比较研究,难以与国外对话。对此,笔者结合在日本的调研研究,梳理和分析产业地域典型社区协同治理机制以及多元治理主体的社区参与路径和实践,进而弥补现有研究文献的不足,促进人们对日本地方政府与基层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的认识和了解,为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日本在多年的社区治理改革中,通过公共意识的发展,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社区营造等活动,形成了社区自治的基础,使市民自治团体、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从诉求和对抗发展到合作与协商,促进了社区公共问题的解决,形成了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与互动的治理形态。在日本典型的产业地域,丰田市在当地龙头企业“丰田汽车公司”的影响之下,发展成为世界有名的汽车城市。在企业员工聚集的典型社区中,居民在丰富的工作收入、稳定的社区生活、完善的治理网络以及纷繁的社区活动中积累较高的整合性社区社会资本,并在积极与行政组织、邻近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和高校等多元主体建构协同关系,促进了“共同体”建构。虽然在经济全球化、少子高龄化等国内外社会环境影响之下,社区中“本地人—外地人”、“本国人—外国人”的混住化加剧社区异质化,增加了社区治理难题。但是,在完善和有效的协同治理网络和社区协同治理实践中有效避免问题的复杂化,保障了基层社会的稳定和谐。剖析丰田市社区协同治理机制的建构和实践,了解到日本实施的地方自治制度提高丰田市政府的自主性,在丰富的财政收入的基础上,以多样类型、多种渠道、多年支持等方式支持着社区治理;日本集团主义文化和社区自治传统为居民的自助、互助提供社会基础,历史悠久的“町内会”(自治区)组织的架构完备也成为居民和多元治理主体建构协同关系的平台;日本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背景下提出的《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和活化社会力量的政策为NPO法人、志愿者团体等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合法性,促进了“新公共性”建构。除此之外,典型社区中存有的“地缘”、“业缘”复合关系,企业的正式与非正式参与,高校的智力支持和合作等多种途径,又对社区协同治理实践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可见,社区协同治理有助于协商社区课题、建构社区规则、解决社区问题、形塑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归属感。日本产业地域社区协同治理经验,为我国社区协同治理和单位社区治理具有几点借鉴意义。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治理政策,剥离社区杂乱无章的行政手续,提供长期有效的社区治理支持,建构平等开放的协同治理网络。其次,居民自治组织和多样化社会组织应该提升自身自治性、专业性,积极参与和建构协同治理平台。最后,单位社区应该结合地域特点,与驻区企业建构协同关系、实现“单位人—非单位人”的双重动员、以及推行“一区一品”项目等,继而创新社区治理。
纪新波[3](2020)在《新疆南疆地区贫困治理效果研究 ——基于沙雅县努尔巴克乡村民满意度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也是全球发展治理领域的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到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贫困县还有52个。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南疆地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之一,其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约占南疆总人口的90%。但随着精准脱贫实施以来,截止2019年底,南疆贫困治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出实质性步伐,脱贫人口达251.16万,剩下的16.58万人在今年年底将全部如期脱贫,贫困治理效果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贫困治理相关理论的学习,选取沙雅县努尔巴克乡为调研地,对村民基本情况和村民经济收入、脱贫举措、基础设施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贫困治理实践效果的满意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到评价结果:沙雅县努尔巴克乡村民对贫困治理效果满意度趋于满意但还有一定差距。贫困治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村民收入来源单一;农产品加工程度化低,农民收入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未能形成;思想落后,专业技术人才欠缺;教育水平落后,文化程度低,关键是部分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低,自身能力不足。为此本文从提高村民思想观念、脱贫举措、基础设施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南疆地区贫困治理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扶贫先扶志,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合理转移劳动力就业;积极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贫困治理,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借助“一带一路”,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兵团重心向南发展,政策吸引人才;实施动态管理,做好贫困人口核查工作;进一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教育、医疗、交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引西藏水入疆,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治工作,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储备及培养,构建干部作风监管体系等。
刘永团[4](2020)在《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受世界经济下行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我国地勘行业的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矛盾,为了地勘企业在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潮流下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对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进行评价,使地勘企业自身发展在纵向准确了解其发展趋势,横向上明确其发展的短板,为地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地勘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促进作用。本论文以企业竞争能力、绿色产业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地勘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出地勘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的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地勘行业应用的实践证明,走绿色勘查开发道路成果显着,可以有效的解决此问题。在此基础上厘定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对地勘行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地勘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讨论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涵了 7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选择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AHP-模糊评价法对内蒙古地矿集团近五年竞争能力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横向上,在2014年-2018年每年的地勘企业总体竞争能力均一般,其中,企业的资源能力、冶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评价较好,勘查能力、开发能力、营运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评价一般,而绿色发展能力得分最低;纵向上,2014年-2018年地矿集团总体竞争能力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不变。从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各子能力评价结果可知,资源能力、冶炼能力和开发能力有不断上升趋势,营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基本不变,勘查能力趋势下降。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按其各子能力对地勘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地勘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勘企业行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和地勘企业受传统地勘思想影响比较严重,缺乏营运和组织管理学习能力,所以,本文主要从资源能力、绿色发展能力、营运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实现地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郭瑞[5](2020)在《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际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也将受到影响,但我国经济的基本发展趋势是乐观的,依然是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没有变。电网企业传统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亟待变革,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面临的投资压力和运营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发展是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国有独资大型电网企业,是国家第三大电网企业,负责建设和运行维护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输配电网,供电营业区域面积约为72万平方公里,承担着蒙西8个市(盟)工农牧业生产及城乡1429万居民生活供电任务。同时,承担向华北电网、陕西榆林和蒙古国提供跨省区、跨国境送电任务。内蒙古自治区区内电力供需形势正在发生转变,公司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企业战略转型步伐将加快。结合以上背景,本文以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为例,基于相关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对公司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规模、战略困惑作了介绍,得出公司在营商环境优化、电网发展和子公司竞争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首先使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对公司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企业目前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再使用资源能力分析法对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企业自身具有的优势与劣势;最后通过SWOT分析得出企业应选择的具体的发展战略。综合以上分析对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结合企业愿景和使命,选择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为稳定型发展战略,并实行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在公司治理、电网运行、优质服务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本文所提出的观点可以为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提供参考,使之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更好的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坚强的电网支撑。同时也为其他电网企业在发展战略的思考上提供借鉴。
乌兰[6](2020)在《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区域性股权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共有34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基本实现“一省一中心”(含计划单列市),挂牌企业2.88万家,累计实现各类融资11294.9亿元,累计转沪深交易所上市10家、新三板挂牌513家、被上市公司或新三板挂牌公司收购21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在帮助地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区域性股权市场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发挥普惠性、帮助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丰富中小企业融资手段、支持市场创新发展,促进市场结构性转型升级、加速供给侧改革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利用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普惠性,推动区内中小企业发展,对于推动内蒙古地区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化体制改革、聚集资本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于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发展现状、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制定了差异化发展战略,从建立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工商登记对接机制、推动区域股权中心市场化运作、完善股权市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合作机制、推进县域金融工程加强四板的普惠功能、展开市场化转让试点规范股权转让、建立统一行业信息平台严格执行自律监管等六个方面提出发展战略实施措施,从而保证发展战略措施的顺利推进。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选择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能够帮助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不断增加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的竞争优势。
李英[7](2020)在《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户问卷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自2007年开始实施政府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政策以来,经过十一年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种植业保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种植业保险的保费补贴金额和保费收入不断增加、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参保农户数量不断增多。内蒙古自治区的种植业保险规模位列全国前三位。为了准确识别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实证检验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规模及种植结构的影响,进而为促进内蒙古甚至全国的种植业保险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本研究也是对我国农业保险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本文在梳理当前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作物种植状况以及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年的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实践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种植业保险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分别从农户的种植规模和种植结构两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是否有助于农户稳定和扩大保险农作物的种植规模?是否有助于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增加保险农作物的种植比例?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实证分析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规模的影响。揭示现行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是否有效提高了农民对政府保费补贴农作物的种植积极性,是否有助于稳定和扩大保险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而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以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主产区玉米种植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实证结果来看,保费补贴的种植业保险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有积极影响,参保农户比未参保农户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积极性更高。种植业保险政策对保护农民玉米种植积极性具有一定作用。第二,实证分析参保农户对种植业保险政策的认知和评价是否影响其种植规模。基于参保农户视角,采用横截面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估计。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参保农户对种植业保险的认知没有显着影响其种植规模决策,这主要与参保农户对种植业保险认知度不高有关;二是参保农户对农业保险政策评价显着影响农户种植规模决策。参保农户对种植业保险政策越满意,其稳定和扩耕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一方面要以保险公司为主要宣传主体、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种植业保险的认知度,有利于增加其参保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增强其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参保农户对种植业保险满意度高的原因是,由于存在“协议理赔”模式,种植业保险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普惠政策被农户所接受,应从提高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坚持“据实赔付”、不断开发种植业保险新产品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农户对种植业保险的满意度。第三,实证分析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研究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结构的政策效应,检验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是否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增加保险农作物的种植比重,进而引导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研究发现:种植业保险促使农户在有政策性保险覆盖的农作物和没有政策性保险覆盖的农作物之间做出选择,将现有的耕地面积用于种植更多的、有政策性保险覆盖的农作物。最后,本论文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种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证研究结论,从政府及相关部门、种植业保险供给主体以及国外的经验方面分别提出建议,以期为内蒙古自治区种植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王建新[8](2019)在《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和资源形势面临重大转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战略性矿产的兴起,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将不断拓展地质勘查的空间。新的形势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同时为地质勘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也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探索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更好的把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参考借鉴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及国内的地质勘查形势、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等方面,围绕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动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新地勘经济体系”,新地勘经济体系是由地勘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是建立新地勘经济体系,包括地勘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和对外地勘。地勘产业体系是建立行业化管理、专业化细分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产业体系;企业化经营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实体经济就是组建地矿集团公司,地矿集团公司采取勘查开发一体化、大地质、地质跨界的战略。并论述了地质跨界战略实施是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衍生和实体经济的补充。建立了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就是要创建高效的组织管控制度,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健全的地勘金融机制,充满活力的文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机制。以此为基本点构建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为方案层。实施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地勘新经济,地勘新经济就是在地质勘查业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基础上与新经济的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结合体。
肖龙沧[9](2018)在《砥砺奋进七十载 初心不忘央行梦——纪念人民银行成立70周年》文中研究说明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同年,内蒙古银行改组为内蒙古人民银行。内蒙古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拥有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金融机构。1951年,随着东部区的内蒙古人民银行改组为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银行(系统)认真贯彻党和国
么红杰[10](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二、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2)产业地域典型社区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日本丰田市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基础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日本社区治理研究 |
二、国内外产业地域典型社区研究 |
三、国内外“协同治理”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理论框架 |
第五节 章节安排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参与观察法 |
三、无结构访谈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第二章 社区协同治理制度背景与多元主体发育 |
第一节 政治制度与地方自治制度 |
一、政治制度与政党政治 |
二、地方自治制度的转型与特点 |
三、住民运动对地方自治的影响 |
四、“中央—地方”关系 |
第二节 居民自治组织的类型化分析 |
一、町内会 |
二、地缘型团体 |
三、志愿型组织 |
四、多元主体的类型化分析 |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兴起与“新公共性”建构 |
一、日本社会组织发展的背景 |
二、日本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
三、“新公共性”的提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城下町”的形成与其特点 |
第一节 丰田市历史与现在 |
一、丰田市历史与地理 |
二、丰田市人口 |
三、丰田市经济 |
第二节 丰田市的社会特点 |
一、空间特点 |
二、人口结构 |
三、组织特征 |
第三节 “企业城下町”的形成与转型 |
一、丰田汽车公司的发展与现状 |
二、地域独占与“企业城下町”的形成 |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 |
四、志愿者中心的成立与服务活动 |
第四节 “丰田人”的群体特征及地域生活 |
一、“丰田人”的地域生活 |
二、“丰田人”的社区活动参与特征及缘由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社区治理中的行政参与及“协同”关系建构 |
第一节 社区治理转型中的行政力量 |
第二节 丰田市政府的社区治理参与 |
一、“制度化”路径 |
二、“项目制”嵌入 |
三、“非正式”参与 |
四、“授渔式”支持 |
第三节 围绕政府建构的“协同”关系分析 |
一、政府与居民自治组织 |
二、政府与社会组织 |
三、政府与企业 |
四、政府与高校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共同体”建构:社区协同治理两种路径 |
第一节 建设“故乡”:居民主导的社区营造 |
一、D社区介绍及社区网络 |
二、身份建构:成为“居民” |
三、居民的社区参与特点及原因分析 |
四、组织化参与:丰富且持续化的参与路径 |
五、多元化的协同治理网络 |
第二节 融入“社区”:社会组织的治理参与 |
一、B社区介绍及人口特征 |
二、社区问题的形成与困境 |
三、“以舞会友”:促进社区融入 |
四、协同网络扩张:社会组织的参与 |
五、多元化的协同治理网络 |
第三节 社区协同治理成效 |
一、协商社区课题 |
二、建构社区规则 |
三、解决社区问题 |
四、形塑社区文化 |
五、获得社区归属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业地域社区协同治理内涵及建构特点 |
第一节 社区协同治理内涵解构 |
一、社区协同治理主体 |
二、社区协同治理场域 |
三、社区协同治理目标 |
四、社区协同治理影响因素 |
五、社区协同治理实践 |
六、社区协同治理效果 |
第二节 社区协同治理建构特点分析 |
一、围绕政府的协同治理网络 |
二、围绕社区的协同治理网络 |
第三节 地域特点对社区协同治理建构的影响 |
一、企业成败对于社区盛衰 |
二、企业责任对于社区建设 |
三、企业文化对于居民性格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日本产业地域社区协同治理总结 |
一、推进地方自治制度、培育多元治理主体 |
二、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促进主体协同关系 |
三、居民自治组织完备、吸纳多元主体参与 |
四、地缘业缘多重关系、企业社区双重建设 |
第二节 日本社区协同治理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一、日本社区协同治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
二、丰田市个案对中国“单位社区”可能的启示 |
第三节 有待研究的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3)新疆南疆地区贫困治理效果研究 ——基于沙雅县努尔巴克乡村民满意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贫困(poverty) |
2.1.2 贫困治理(poverty governance) |
2.1.3 满意度(degree of satisfaction)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贫困治理理论 |
2.2.2 反贫困治理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章 沙雅县努尔巴克乡贫困治理实践成效 |
3.1 沙雅县努尔巴克乡基本情况 |
3.2 努尔巴克乡贫困现状 |
3.2.1 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 |
3.2.2 生产方式落后,农作物产量低 |
3.2.3 基础设施条件差,生活质量低 |
3.2.4 宗教文化影响深厚,村民好吃懒做 |
3.2.5 干部能力素质低,为民服务意识不高 |
3.3 努尔巴克乡贫困治理实践效果 |
3.3.1 村民经济收入状况的实践效果 |
3.3.2 脱贫举措状况的实践效果 |
3.3.3 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效果 |
3.3.4 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效果 |
第4章 沙雅县努尔巴克乡贫困治理效果统计分析 |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1.1 村民经济收入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
4.1.2 脱贫举措评价指标体系 |
4.1.3 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4.1.4 干部队伍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4.1.5 贫困治理效果满意度指标评价体系 |
4.2 数据来源及结果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样本构成 |
4.2.3 贫困治理效果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4.2.4 贫困治理效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5 贫困治理整体评价结果分析 |
第5章 南疆地区贫困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5.1 贫困治理的主要问题 |
5.1.1 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村民收入来源单一 |
5.1.2 教育水平落后,文化程度低 |
5.1.3 农产品加工程度化低,农民收入低 |
5.1.4 思想落后,劳动技能低,专业技术人才欠缺 |
5.1.5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未能形成 |
5.1.6 水资源匮乏,交通运输体系不完善 |
5.2 贫困治理存在的主要困难 |
5.2.1 思想观念落后,能力不足 |
5.2.2 贫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 |
5.2.3 脱贫成果巩固难度大 |
第6章 对南疆地区贫困治理实践的建议 |
6.1 对提高村民思想观念的建议 |
6.1.1 扶贫先扶志,同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6.1.2 加强教育,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言能力 |
6.1.3 加大培训力度,注重提高农民技能 |
6.1.4 转变村民思维模式,合理转移劳动力就业 |
6.2 对脱贫举措方面的建议 |
6.2.1 积极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贫困治理 |
6.2.2 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成效 |
6.2.3 借助“一带一路”,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
6.2.4 兵团向南发展,政策吸引人才,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
6.2.5 实施动态管理,做好核查工作,实现全面奔小康 |
6.3 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建议 |
6.3.1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6.3.2 引藏水入疆,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
6.3.3 加大交通枢纽建设投入,为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
6.4 干部作风建设方面的建议 |
6.4.1 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治工作,增强干部务实的工作作风 |
6.4.2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储备及培养,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 |
6.4.3 加强干部监管体系建设,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论文工作量 |
2 企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竞争力理论回顾 |
2.1.1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
2.1.2 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
2.1.3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主要学派 |
2.2 绿色发展理论 |
2.2.1 绿色产业 |
2.2.2 绿色矿业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4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
2.4.1 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评价体系 |
2.4.2 世界主要杂志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
2.4.3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
2.4.4 国内学者提出的企业竟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2.4.5 我国各行业竟争力评价应用实践 |
2.4.6 地勘及相关行业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3 地勘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地勘企业发展历程回顾 |
3.2 我国地勘行业发展现状 |
3.2.1 我国资源供需概述 |
3.2.2 地质勘查现状 |
3.2.3 矿业开发现状 |
3.3 我国地勘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我国传统地质勘查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2 我国矿业开发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3 资源需求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
4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绿色发展现状及成果 |
4.1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 |
4.2 绿色勘查发展 |
4.2.1 绿色勘查发展历程 |
4.2.2 绿色勘查的重大意义 |
4.2.3 绿色勘查典型案例 |
4.3 绿色开发发展 |
4.3.1 绿色矿山发展历程 |
4.3.2 绿色矿山建设的意义 |
4.3.3 绿色矿山典型案例 |
5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内涵 |
5.1 地勘企业的定义及特点 |
5.1.1 地勘企业定义 |
5.1.2 地勘企业特点 |
5.2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内涵 |
5.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特征 |
5.3.1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外部环境分析 |
5.3.2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因素 |
5.3.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影响因素框架构建与分析 |
6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系统构建 |
6.1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及原则 |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 |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6.2 指标体系构建 |
6.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方法 |
6.3.1 评价方法概述 |
6.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6.4 指标权重性质及定义 |
6.5 指标权重确定 |
6.5.1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 |
6.5.2 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步骤 |
6.6 地勘企业竞争力评价权重计算 |
6.6.1 建立评价指标结构 |
6.6.2 计算准则层权重 |
6.7 企业竞争能力模糊评价模型 |
6.7.1 模糊评价判定法思想与原理 |
6.7.2 模糊评价步骤 |
7 内蒙古地矿集团竞争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
7.1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回顾 |
7.1.1 发展概况 |
7.1.2 发展现状 |
7.2 确定评价级 |
7.2.1 因素集的确定 |
7.2.2 评价级的确定 |
7.3 模糊判断矩阵判定 |
7.4 模糊矩阵计算 |
7.5 结果综合判定 |
7.6 评价结果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8 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8.1 资源能力 |
8.1.1 资源禀赋 |
8.1.2 人力资源 |
8.1.3 科技创新 |
8.2 绿色发展能力 |
8.2.1 绿色发展理念 |
8.2.2 绿色勘查、开发 |
8.2.3 绿色转型——构建“大地质、大生态、大服务”的工作格局 |
8.3 营运及组织管理方面——创建学习型企业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5)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理论回顾 |
1.4 分析工具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发展现状与战略困惑分析 |
2.1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
2.2 公司现状 |
2.2.1 公司组织架构 |
2.2.2 产品与服务 |
2.2.3 公司发展规模 |
2.2.4 公司财务状况 |
2.3 发展中的战略困惑 |
第三章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3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3.3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面临的机遇与威胁 |
3.3.1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机遇分析 |
3.3.2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威胁分析 |
第四章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资源分析 |
4.1.1 文化资源分析 |
4.1.2 人力资源分析 |
4.1.3 财务资源分析 |
4.2 公司能力分析 |
4.2.1 公司电网运营能力分析 |
4.2.2 公司创新能力分析 |
4.2.3 公司服务能力分析 |
4.3 公司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1 公司优势分析 |
4.3.2 公司劣势分析 |
第五章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1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SWOT分析矩阵 |
5.2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战略选择 |
5.2.1 发展战略定位 |
5.2.2 总体发展目标 |
5.2.3 竞争战略 |
5.3 重点工作 |
5.3.1 加快电网转型升级,提升外送能力 |
5.3.2 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办电成本 |
5.3.3 积极跟进改革,主动迎接市场变化 |
第六章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保障实施 |
6.1 全面推进改革,提升公司治理能力 |
6.2 加强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
6.3 健全制度和文化体系建设 |
6.4 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优化用电营商环境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观点综述 |
1.2.1 资本市场 |
1.2.2 场外交易市场 |
1.2.3 股权交易中心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发展现状 |
2.1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背景 |
2.2 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概况 |
2.2.1 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简介 |
2.2.2 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组织结构 |
2.2.3 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业务板块 |
2.3 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运行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外部环境分析 |
3.1 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前景预测 |
3.3 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发展面临机遇和威胁 |
3.3.1 机遇 |
3.3.2 威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内部环境分析 |
4.1 内部环境分析 |
4.1.1 企业资源分析 |
4.1.2 业务能力分析 |
4.1.3 平台资源分析 |
4.2 优势和劣势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战略定位与设计 |
5.1 SWOT矩阵分析 |
5.2 战略定位 |
5.3 战略实施内涵 |
5.4 战略实施路径 |
第六章 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
6.1 建立区域股权市场与工商登记对接机制 |
6.2 推动区域股权中心市场化运作 |
6.3 完善股权市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合作机制 |
6.4 推进县域金融工程加强四板的普惠功能 |
6.5 开展市场化转让试点规范股权管理转让 |
6.6 建立统一行业信息平台严格执行自律监管 |
6.7 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7.1 以市场化方式完成对区域市场的资源整合 |
6.7.2 加大对区域市场创新业务发展制度支持 |
6.7.3 做好服务和风险管理分层工作 |
6.7.4 加强各参与主体的市场化培育和孵化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户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农户种植业保险购买决策研究 |
1.2.2 农户种植行为决策研究 |
1.2.3 种植业保险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与假说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假说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户 |
2.1.2 农户种植行为决策 |
2.1.3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期望效用理论 |
2.2.3 行为决策理论 |
2.2.4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
2.2.5 农业保险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内蒙古农作物种植规模与种植结构状况 |
3.1 内蒙古自然资源条件 |
3.2 内蒙古农作物布局 |
3.3 内蒙古农作物种植规模和种植结构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4 内蒙古及美国种植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
4.1 内蒙古种植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
4.1.1 内蒙古种植业保险政策背景 |
4.1.2 内蒙古种植业保险运营模式 |
4.1.3 内蒙古种植业保险发展现状 |
4.2 美国种植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
4.2.1 美国农作物保险的政策背景 |
4.2.2 美国农作物保险的运营模式 |
4.2.3 美国农作物保险的发展现状 |
4.3 本章小结 |
5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规模的影响 |
5.1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影响农户种植规模的理论分析 |
5.2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参保决策对农户种植规模的影响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农户的基本特征分析 |
5.2.3 模型构建 |
5.2.4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
5.2.5 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
5.3 参保农户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对其种植规模的影响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参保农户的基本特征分析 |
5.3.3 变量设置 |
5.3.4 模型构建 |
5.3.5 实证结果分析 |
5.3.6 讨论与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6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 |
6.1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机理 |
6.2 研究方法 |
6.3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
6.4 实证结果 |
6.5 讨论和启示 |
6.5.1 讨论 |
6.5.2 启示 |
6.6 本章小结 |
7 完善内蒙古种植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
7.1 内蒙古种植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
7.2 完善种植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
7.2.1 政府及相关部门方面的建议 |
7.2.2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供给主体方面的建议 |
7.2.3 美国农作物保险的发展给我国的启示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
1.2.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2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和实现方式 |
2.3 转型升级研究评价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体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分析 |
3.1 全球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
3.2 国内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
3.3 小结 |
4 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
4.1 综述 |
4.2 矿产资源 |
4.3 地质矿产勘查 |
4.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
4.5 小结 |
5 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 |
5.1 内蒙古地勘行业单位情况 |
5.2 内蒙古地勘行业从业人员 |
5.3 内蒙古地勘行业资产状况 |
5.4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历程 |
5.5 内蒙古地矿集团SWOT分析 |
5.6 小结 |
6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
6.1 转型升级发展模型构建 |
6.2 深耕地勘产业体系 |
6.2.1 行业化管理 |
6.2.2 专业化细分 |
6.2.3 企业化经营 |
6.3 服务绿色矿业发展 |
6.4 “走出去”拓宽地质市场 |
6.4.1 海外发展方案 |
6.4.2 境外投资架构 |
6.5 小结 |
7 实现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动力 |
7.1 发展动力指标构建 |
7.2 构建新型组织管控制度 |
7.3 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
7.4 强化地勘金融管理 |
7.5 探索科技创新途径 |
7.6 小结 |
8 结论 |
8.1 成果和认识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砥砺奋进七十载 初心不忘央行梦——纪念人民银行成立7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回顾与发展脉络 |
辉煌业绩与发展成就 |
未来的展望 |
(10)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理论层面 |
1.1.2 现实层面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4.3.3 攻关计划 |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
5.4.5 科技投资结构 |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
7.1 科技评价综述 |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
7.3.2 样本归集 |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治区刑事执行检察制度研究[D]. 桑先军.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产业地域典型社区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日本丰田市的个案分析[D]. 胡那苏图. 吉林大学, 2020(01)
- [3]新疆南疆地区贫困治理效果研究 ——基于沙雅县努尔巴克乡村民满意度视角[D]. 纪新波.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4]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D]. 刘永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郭瑞.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发展战略研究[D]. 乌兰.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户问卷调查[D]. 李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8]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D]. 王建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砥砺奋进七十载 初心不忘央行梦——纪念人民银行成立70周年[J]. 肖龙沧. 北方金融, 2018(09)
- [10]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