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内蒙古农业科技总目录》

2001年《内蒙古农业科技总目录》

一、2001年《内蒙古农业科技》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华,宋学洲,李春安,钱爱东[1](2017)在《《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年载文作者统计分析》文中指出科技论文作者是科技期刊的主要信息源。作者担负的生产、教学及科研工作的经历及所具有的学术水平,与其撰写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导向性和实用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保证刊物的水平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现就2014年《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和综合指导版载文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与畜牧和动物医学相关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研究的借鉴。1《黑龙江畜牧兽医》简况《黑龙江畜牧兽医》最初是由黑龙江省畜牧兽医

孙丹丹[2](2015)在《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语运动的开展,我国进入现代辞书出版时期。自此以来,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发展走过了百年历程,出版了汉语知识辞书11080多部。如果加上汉语语文辞书和外语辞书,已达2万多部。从出版规模看,我们可以算得上辞书大国了。然而,我国还不是辞书强国。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及文化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辞书强国梦”。因此关于汉语辞书编纂出版问题和发展对策的研究越来越迫切。为了探讨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对策,需要回顾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现代化演进过程,总结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并藉此分析我国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汉语知识辞书研究的意义,知识辞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主要阐述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现状、理论材料以及研究方法。第三章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在引进国内外主要的知识辞书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已有辞书理论和知识辞书信息库中的知识辞书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简约分类体系。第四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我们把进入现代出版时期的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1912-1948),转折期(1949-1977),繁荣期(1978-2000),新世纪(2001-2012)。第五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辞书内部世界、语言世界、辞书外部世界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六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我国知识辞书经历了由起步期草创既成、随着建国后辞书出版政策的变化而转折、逐步走向繁荣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的进步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的。汉语知识辞书理念由朦胧到清晰、类型从无到有、品种由少到多、理论由粗浅到成熟、体例由略到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七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本文主要从学术界、出版社、教育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徐文修[3](2008)在《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当前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和国际化进程,给新疆农业与农村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农业生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冲击。本文应用数理分析、经济学分析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1949-2005年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绿洲耕作制度演变的驱动因子,深入研究了影响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和关键技术,并对各个农作区未来耕作制度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为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优化的耕作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自1949年以来,新疆农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结构逐渐向种植业产值比重减少、畜牧业、林业产值比重增加的趋势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粮、经、饲“三元”结构体系仍未建立。作物布局形成以棉花、小麦为主、玉米为辅,蔬菜、甜菜、油料、果用瓜不断增长的新格局。新疆粮食总产量经历了缓慢增长、波动徘徊、直线上升及波动上升四个发展阶段,从1983年开始彻底改变了新疆粮食长期以来依靠外调的历史,由缺粮省转变为富余省,自1987年起,新疆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保持在400kg以上,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棉花生产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波动徘徊和快速增长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其单产、总产、播种面积位均居全国首位。新疆复种指数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由1949年的103.6%发展到2006年的113.41%,而且种植模式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新疆农田培肥制度由解放初期的主要依靠土地轮歇及施用粪肥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苜蓿轮作和草田轮作,进而发展到以施用化肥为主的农田培肥制度。对推动耕作制度演变因子的研究表明:政策因素是推动耕作制度演变的间接驱动力,每次政策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农民行为、进而影响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推动耕作制度改革与之相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动力,而作物产量的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耕作制度演变提供了重要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比较优势直接影响着作物种植的规模,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推动耕作制度的演变。本研究揭示了连作棉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的变化趋势:随着棉花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速效钾呈下降趋势: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的残膜数量越多;随棉花连作年限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总量呈减少趋势,而且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朝着不利于作物养分吸收的方向发展,即土壤微生物区系从高肥的“细菌型”土壤向低肥的“真菌型”土壤转化。系统分析的结果明确了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目标与方向:首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将在保障新疆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适当降低种植业产值比重,逐渐改变新疆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的初级水平。其次,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和棉花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多元结构转变,逐步使饲料作物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为发展农区畜牧业提供饲料保障。第三,畜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则是坚持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肉、毛、乳品生产和畜产品加工,实现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突破性进展,使畜牧业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赵慧峰[4](2007)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28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时代的发展昭示着我们要进行新的农村改革。为此,中共中央2006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和完善的重要形式,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合作经济理论的指导和规范,本选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分析工具,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和农民合作经济理论为理论依据,在对我国特别是河北省的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规律(第4~6章)、运行机制(第7~9章)和成长规律(第10~11章)。 本论文由12章组成。 第1章导论,着重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等。 第2章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对本文的概念作了基本界定,介绍了西方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并从中找到以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第3章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及现状,回顾了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和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史,并总结了若干启示。对发达国家和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作了整体描述。 第4章则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从实地调查数据和发起方式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特征为由外界力量推动为主的“外生诱致性变迁”。 第5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对这一选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演进式、多样化、外生诱导型”原则和模式类型。 第6章从对保定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的实证分析入手,总结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分为起步、成长和企业化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7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对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讨论了在多元所有的复合产权结构特征下,成员资格、资本结构和债务承担等产权运行中的关键问题。 第8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分配方式的类型的现状提出

苏俊[5](2008)在《低剂量辐射对HMW-GS基因转化小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主要有两方面研究内容:1.用剂量为0.5KRad、1.0KRad和1.5Krad的γ射线照射孕穗期的小麦,开花期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HMW-GS 5+10亚基基因导入小麦;2.用剂量为0.5KRad、1.0KRad、2.0KRad和5.0KRad的软γ射线照射小麦幼胚后诱导愈伤组织,恢复培养后用基因枪法导入HMW-GS5+10亚基基因。目的是利用辐射与遗传转化相结合的方法,将优质蛋白亚基HMW-GS5+10基因导入小麦中改良其品质,同时研究低剂量辐射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确定促进小麦遗传转化的活体和幼胚的适宜照射剂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13个基因型的幼胚进行培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分化率和培养力均存在基因型差异,而各基因型的出愈率差别不大。农大718、龙麦29和龙麦8培养力较高,是较理想的转化试材。三种外植体(幼胚、幼穗和成熟胚)培养效果表明,幼胚、成熟胚的出愈率基本相同,高于幼穗,且差异达极显着。分化率差异较大,高低趋势为幼胚>幼穗>成熟胚,培养力大小为幼胚>成熟胚>幼穗。可见幼胚是较理想的遗传转化外植体,但选择何种外植体作为试材还应考虑试验条件,取材方便与否等因素。以龙辐麦8、龙辐819、龙麦29、东大718、K1122和K234品种(系)的幼胚为试材,在三种培养基上(MS、2MS和B5)进行培养力的研究。6个品种(系)在三个培养基上的诱导率在93.98%~100%之间;在MS培养基上6份材料的平均分化率为26.7%,2MS培养基上为18.3%,而在B5培养基为1.7%。综合出愈率、分化率情况,对以上6个品种进行幼胚的离体培养,最适宜培养基为MS培养基。软γ射线照射后对愈伤组织增重量有影响,0.5KRad照射的愈伤组织增重量与对照差异不大,且随照射剂量的加大愈伤组织增重量呈递减趋势。龙麦29、龙辐819、农大718和龙辐麦8四个品种的幼胚辐射后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第14-16天左右出现增重量峰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愈伤组织重量呈递减趋势,随着剂量增加愈伤组织增重逐渐下降。超微结构观察表明软X射线照射小麦幼胚产生的愈伤组织会产生核膜断裂、质壁分离、线粒体空泡化、液泡数增多变大等现象,且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其变化更明显。从形态和功能上分析辐射能够打破细胞自身防卫封闭系统,有利于外源基因导入。利用基因枪法将HMW-GS5+10亚基基因导入愈伤组织中,在照射剂量为0.5和1.0 KRad的软γ射线照射幼胚的处理中有4株经PCR和PCR-Southem杂交检测证实该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试验结果证实,转基因植株均为经过低剂量辐射处理得到的,且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对照及其它辐射处理均没有获得转化植株。经SDS-PAGE电泳分析,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HMW-GS5+10亚基基因的龙辐麦8号和龙辐麦10号中,已在3株小麦中有HMW-GS5+10亚基基因的蛋白表达,经PCR和PCR-Southern杂交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到这3株小麦基因组中。龙辐麦10号转化率为1.95‰;龙辐麦8号转化率为6.51‰。这3株小麦的照射剂量分别是:龙辐麦10号1株,剂量为1.0KRad;龙辐麦8号2株,剂量为0.5KRad。由此可认为,对小麦进行低剂量的辐射处理可提高其遗传转化率。低剂量辐射处理促进遗传转化的适宜剂量大致为:用γ射线照射孕穗期植株剂量为0.5KRad-1.0KRad;用软γ射线照射幼胚为0.5-1.0KRad。转基因品系除目的基因性状表达外,其它农艺性状也产生变化,主要是由于目的基因整合位点的随机性及基因间互作造成的。对转HMW-GS5+10基因的品系进行品质分析,其沉淀值、稳定时间、延伸性和面积较受体有较大提高。对转HMW-GS5+10基因的转基因品系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均具有5亚基和10亚基,从蛋白质水平证实目的基因的表达。

品种管理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6](2006)在《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稻(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建斌[7](2004)在《奶牛体细胞评分与乳房炎抗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利用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2002年1月~2004年3月间的1973头荷斯坦奶牛的15421条DHI记录,1088头荷斯坦奶牛体型线性鉴定记录以及350头牛排乳速度记录,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影响体细胞评分(SCS)、体型线性鉴定评分以及排乳速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影响显着性的因素水平进行校正;利用单元内半同胞相关法对18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的估计,在此基础上利用遗传相关阵作因子分析得到乳房炎抗性因子。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场、季对SCC和SCS的影响显着,不同的年对SCC的影响不显着而对SCS的影响显着;不同胎次,不同泌乳月对SCC和SCS影响显着;公牛对SCC和SCS有极显着性的影响。SCS对乳脂率、标准乳有显着性的影响。不同的场、胎次和泌乳月对体型线性评分的影响不同;公牛对体型线性性状有显着性影响。乳房深度、悬韧带、前乳房附着对SCS影响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胎次、泌乳月对采用不同方法评价的排乳速度影响显着性不同,但对平均排乳流速均有显着性影响,平均流速对SCS有显着性的影响。 遗传力的估计值为0.04(蹄角度)—0.52(前乳头位置),乳房性状有中到高等的遗传力,平均排乳流速的遗传力为0.45。估计SCS与各性状的遗传相关为0.03(蹄踵深度)—-0.65(悬韧带),乳房深度、悬韧带、前房附着与SCS具有较强的遗传负相关。 通过因子分析,由18个性状简化为8个主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到69%。并得到乳房炎抗性因子F1,它包括乳房深度、悬韧带、前房附着和SCS。F2为肢蹄因子(或者称为长寿因子),它包括蹄角度、蹄踵深度和后肢侧视。 分析表明:各种固定效应对体型性状、体细胞评分和排乳速度影响的显着性不同;选择部分乳房性状和肢蹄性状可以提高奶牛群乳房炎抗性及长寿性。

李会平[8](2007)在《桑天牛幼虫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筛选及其致病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黄粉虫诱集法从土壤中采集并筛选到了对桑天牛幼虫具有较高毒性的球孢白僵菌Bb00菌株,并系统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对桑天牛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因子、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入侵和致病过程、桑天牛幼虫对白僵菌入侵和致病的防御反应、桑天牛幼虫染病后的病理学变化,及主要化学杀虫剂与该菌株的相容性等内容。结果如下:利用黄粉虫诱集法从不同土壤中分离到球孢白僵菌9株,分离率为45%,并对桑天牛幼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其中以Bb00菌株的致病力最强,校正死亡率及感染率分别为100%和86.3%,致死中时LT50为4.13 d,致死中浓度LC50为3.05x106 mL-1。该菌株营养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PDA,最适温度和湿度分别为25℃和100%。紫外线照射对其营养生长无显着影响。该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为察氏培养基,2%葡萄糖+1%蛋白胨的混合营养液最利于孢子萌发。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湿度为100%。紫外线对孢子的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光照对其影响不显着。白僵菌Bb00菌株不能侵染桑天牛卵,对成虫有一定的侵染力,但侵染率不高,仅为24.0%。Bb00菌株对桑天牛幼虫产生致病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湿度为100%。察氏培养基上传代,会导致菌株致病力的降低,而通过桑天牛幼虫传代培养可以提高菌株的致病力。桑天牛幼虫接菌后20~24h,孢子即可穿透体壁,之后进入血腔并大量繁殖,逐渐侵染体腔内的组织与器官,直至寄主死亡。寄主在遭受真菌入侵时受到一定的损伤,其免疫互作使酚氧化酶活性先迅速上升,但随后因菌株的适应性增强而使酚氧化酶活性开始下降。白僵菌经过数次在普通察氏培养基上传代比在桑天牛幼虫上传代可引起染病桑天牛幼虫血淋巴内更高的酚氧化酶活性,各菌株引起的天牛幼虫酚氧化酶活性出现高峰的时间与其LT50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反应了不同的侵染速度;同时各菌株酚氧化酶活性高峰值也与LC50高度相关。桑天牛幼虫的血细胞对侵入体内的白僵菌的菌丝段具有黏附、吞噬、囊包、聚集及形成结节等反应,高峰期发生在接种后2~2.50d,参与防御反应的血细胞主要是粒细胞和浆细胞。但由于菌丝段在血液中大量增殖,最终血细胞对白僵菌只起暂时的阻碍和抑制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白僵菌的发展。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其取食量、平均体重增加量和食物利用率均比健康虫体降低。呼吸强度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先上升而后迅速下降。但氨基酸总量的变化则出现先下降而后上升的趋势,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含量变化情况不一致。桑天牛幼虫被白僵菌侵染后,为抵御外界干扰,其机体内SOD、POD和CAT活性在接种后初期迅速提高,但在接种后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血淋巴主要解毒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变化均表现为先上升而后又逐渐下降。而白僵菌对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影响则表现为先抑制后激活再抑制再激活再抑制。白僵菌侵入昆虫血腔后,随着菌丝在体腔内大量繁殖,受侵的各器官和组织均发生明显的病变,如皮细胞层和表皮分离、脂肪体松散、消化道被解体、肌肉组织出现裂缝、气管组织被解体破坏等。灭幼脲对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最低,而其在低浓度下对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也较弱,认为是菌药混用的最佳杀虫剂。

二、2001年《内蒙古农业科技》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内蒙古农业科技》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年载文作者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畜牧兽医》简况
2 数据来源和方法
3 统计分析
    3.1 作者发文情况
    3.2 论文作者合作及合作度情况
    3.3 作者所在地区分布情况
    3.4 核心作者及其所在机构分布情况
    3.5 高产机构分布情况
4 讨论

(2)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1.1 小辞书 大民生
        1.1.2 辞书出版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建设
        1.1.3 辞书出版是一个国家话语权的体现
        1.1.4 辞书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1.1.5 辞书出版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1.1 建立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1.2.1.2 总结经验 找出规律
        1.2.1.3 分析知识辞书出版的影响因素
        1.2.1.4 探讨知识辞书发展对策
        1.2.2 研究思路
        1.2.2.1 理论驱动
        1.2.2.2 摸清家底
        1.2.2.3 找出问题
        1.2.2.4 提出对策
        1.2.3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
    2.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2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内容
    2.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状况
        2.2.1 知识辞书系列化理论的研究
        2.2.2 知识辞书系列化状况的研究
        2.2.2.1 辞书系列化现状的研究
        2.2.2.2 辞书系列化历史的研究
        2.2.3 知识辞书系列化建设的研究
    2.3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和材料
        2.3.1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原则
        2.3.1.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3.1.2 系统观
        2.3.1.3 辞书类型学理论
        2.3.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材料
第3章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1 国外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2 国内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3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3.1 普及型与学术型知识辞书
        3.3.2 大型、中型、小型知识辞书
        3.3.3 单科、多科、百科、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3.3.4 单语、双语、多语知识辞书
第4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
    4.1 汉语知识辞书起步期
        4.1.1 单科知识辞书
        4.1.2 多科知识辞书
        4.1.3 百科知识辞书
        4.1.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2 汉语知识辞书的转折期
        4.2.1 单科知识辞书
        4.2.2 多科知识辞书
        4.2.3 百科知识辞书
        4.2.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3 汉语知识辞书的繁荣期
        4.3.1 单科知识辞书
        4.3.2 多科知识辞书
        4.3.3 百科知识辞书
        4.3.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4 汉语知识辞书的新世纪
        4.4.1 单科知识辞书
        4.4.2 多科知识辞书
        4.4.3 百科知识辞书
        4.4.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第5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
    5.1 辞书内部世界
        5.1.1 辞书研究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1.2 知识辞书类型理论影响辞书的策划与编纂出版
        5.1.3 知识辞书编纂理念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2 语言世界
        5.2.1 汉语汉字类型特征影响汉语知识辞书类型和结构
        5.2.2 语文文字发展的影响
        5.2.3 语言文字研究的影响
    5.3 辞书外部世界
        5.3.1 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5.3.2 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3 国家辞书出版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4 政治因素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5 政治家对辞书出版的影响
        5.3.6 出版社的意志
        5.3.7 读者需求影响
        5.3.8 辞书编纂出版人才影响辞书出版
        5.3.9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辞书出版发展
第6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
    6.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意识增强
        6.1.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理念不断提高
        6.1.2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规划意识不断增强
    6.2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渐趋繁荣
        6.2.1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数量增多
        6.2.2 汉语知识辞书品种类型增多
        6.2.3 汉语知识辞书体例结构由粗略到详细
        6.2.4 汉语知识辞书分众化趋势明显
第7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
    7.1 学术界有所作为
        7.1.1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问题
        7.1.2 正确处理理论借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7.1.3 加强汉语知识辞书理论创新
        7.1.4 加强辞书评论工作
    7.2 出版社有所作为
        7.2.1 加强资源建设和技术革新
        7.2.2 重视辞书用户调查
    7.3 教育机构有所作为
        7.3.1 加强辞书用户教育
        7.3.2 加快培养辞书学专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状况
    2.2 国内研究状况
    2.3 小结
第三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现状特征
    3.1 新疆农业资源状况
    3.2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3.3 新疆耕作制度区域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
    4.1 农业生产结构演变趋势
    4.2 耕地面积演变趋势
    4.3 新疆粮食、棉花播种面积、总产演变趋势
    4.4 全疆作物布局演变趋势
    4.5 全疆复种指数、种植模式变化趋势
    4.6 农田培肥制度的变化趋势
    4.7 新疆畜牧业发展变化趋势
    4.8 小结
第五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驱动因子分析
    5.1 政策因素是推动耕作制度演变的间接驱动力
    5.2 市场是影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物种植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5.3 比较优势是种植业生产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5.4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
    5.5 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农作物产量增加的物质基础
    5.6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6.1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及地位
    6.2 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6.3 棉田长期连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6.4 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调整优化的发展对策
    7.1 新疆耕作制度优化调整指导思想及原则
    7.2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方向
    7.3 各农作区耕作制度优化调整发展的对策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4)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及论文框架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价
        1.4.1 国外合作社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4.3 有关国内外研究评价
    1.5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对象和样本
        1.5.3 主要创新点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合作、合作社与合作制
        2.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2 西方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
        2.2.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2.2.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理论
    2.3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社思想
        2.3.2 列宁斯大林的合作社思想
        2.3.3 毛泽东有关合作经济的思想
        2.3.4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小结
3 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3.1.1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3.1.2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3.1.3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长盛不衰的启示
    3.2 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3.2.1 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
        3.2.2 改革开放后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3 回顾合作社发展史的若干启示
        3.3.1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怎样对待农民问题
        3.3.2 合作社的特点
        3.3.3 家庭经营在合作经济中的作用
    3.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3.4.1 总体数量稳中有升但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
        3.4.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多样
        3.4.3 管理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3.4.4 行业分布依托区域主导或特色产业、服务领域专业化
        3.4.5 由盲目组建向有序发展转变
        3.4.6 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满意度
        3.4.7 中央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但地方政府行动滞后
        3.4.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3.5 小结
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和制度变迁特征
    4.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
        4.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制度基础
        4.1.2 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社会条件
        4.1.3 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市场化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经济条件
        4.1.4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尖锐矛盾激发了农民合作的需求
        4.1.5 农产品的市场特性是其产业基础
    4.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特征
        4.2.1 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
        4.2.2 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特征
    4.3 小结
5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
    5.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选择面临的问题
        5.1.1 “依赖现有制度路径”和“自发重组”之间的选择
        5.1.2 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合作社的选择
        5.1.3 “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选择
    5.2 本章小结与结论
        5.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原则
        5.2.2 结论
6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
    6.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分析
        6.1.1 初期的自发组织阶段
        6.1.2 中期的快速发展和逐渐解散阶段
        6.1.3 进入21世纪以来的稳定发展阶段
    6.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分析
        6.2.1 起步阶段
        6.2.2 成长阶段
        6.2.3 企业化阶段
    6.3 本章讨论及总结
        6.3.1 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阶段的判断
        6.3.2 关于“规范化”和“紧密型联合”问题
        6.3.3 关于企业化问题
7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
    7.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现状
        7.1.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结构现状
        7.1.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组织形式现状
    7.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的构建
        7.2.1 合作社社员资格与产权安排
        7.2.2 合作社资本结构与产权安排
        7.2.3 合作社的债务承担问题
    7.3 小结
8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
    8.1 中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益分配机制现状
        8.1.1 多样性
        8.1.2 不规范性
        8.1.3 制度约束有待完善
    8.2 中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益分配机制原则
        8.2.1 遵守国际合作社联盟规定的利益分配机制原则
        8.2.2 适合中国国情原则
    8.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方式类型
        8.3.1 社员按不同身份区别对待
        8.3.2 理事会成员与社员区别对待
        8.3.3 分配比例基本固定,以利润返还为主、股利分红为辅
        8.3.4 分配比例固定,以股利分红为主、利润返还为辅
        8.3.5 总结及讨论
    8.4 政策建议
        8.4.1 出台统一的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合作社利益分配行为
        8.4.2 制定相关会计制度,培训合作社会计人员
        8.4.3 加强监督机制
    8.5 小结
9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机制
    9.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9.1.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分析
        9.1.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9.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设计
        9.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9.2.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的设计
        9.2.3 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设置
    9.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监管机制
        9.3.1 风险监管机制的目标
        9.3.2 风险监管机制的构建
    9.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文化建设
        9.4.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结构
        9.4.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
        9.4.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对策
    9.5 小结
10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行为分析
    10.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理分析
        10.1.1 运行机理分析模型及其运算
        10.1.2 分析
        10.1.3 主要结论
    10.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外部经济行为分析
        10.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行为
        10.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源配置行为
        10.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规避行为
    10.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
        10.3.1 经营绩效
        10.3.2 市场效率
    10.4 小结
1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评价及其实证分析
    11.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分析
        11.1.1 外部影响因素
        11.1.2 内部影响因素
    1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分析
        11.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11.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
        11.2.3 河北省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证分析
    11.3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对策
        11.3.1 开拓市场
        11.3.2 扩大规模
        11.3.3 使用和推广新技术
        11.3.4 培养组织成员的合作能力
        11.3.5 政府对于农民合作事业的扶持
    11.4 小结
1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研究
    1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12.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策的战略选择
        12.2.1 战略选择
        12.2.2 几个重要政策的把握
        12.2.3 不同成长阶段采取的不同政策
    1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建议
        12.3.1 提供制度供给
        12.3.2 政府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领域
结束语
    1. 主要结论
    2. 对策建议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1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一、个人墓本情况
    二、在读博士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发表文章

(5)低剂量辐射对HMW-GS基因转化小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
        1.1.2 小麦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1.1.3 高分子谷蛋白(HMW)基因的遗传及与品质的关系
        1.1.4 辐射诱变对作物遗传转化的影响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质粒的构建
    2.3 质粒转化方法
        2.3.1 花粉管通道法
        2.3.2 基因枪转化法
    2.4 转基因植株检测
        2.4.1 植株叶片全DNA的提取
        2.4.2 PCR扩增
        2.4.3 POR—Southern杂交
    2.5 HMW-GS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测定
        2.5.1 HMW-GS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提取
        2.5.2 蛋白分离
3 结果和分析
    3.1 基因枪法转化小麦的研究
        3.1.1 组织培养的基因型效应
        3.1.2 低温处理的培养效果
        3.1.3 不同外植体的培养效果
        3.1.4 不同培养基的培养效果
        3.1.5 照射后愈伤组织重量的变化
        3.1.6 辐射处理后愈伤组织的超微结构的变化
        3.1.7 基因枪转化5+10基因的植株再生及PCR检测
        3.1.8 PCR—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
    3.2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小麦
        3.2.1 γ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品种结实率的影响
        3.2.2 T_1代SDS—PAGE电泳检测导入目的基因
        3.2.3 T_2代PCR扩增检测导入目的基因
        3.2.4 T_2代PCR—Southern杂交检测目的基因
    3.3 转基因品系农艺性状的分析
    3.4 转基因品系品质性状的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转基因后代的性状多样性问题
    4.2 照射后结实率、愈伤重量及超微结构变化
    4.3 低剂量辐射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4 基因枪转化法中辐射剂量的选择
5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成果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7)奶牛体细胞评分与乳房炎抗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的整理
    2.4 各种固定效应水平的划分
    2.5 数据库的建立
    2.6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体型线性评分的因素分析
    3.2 影响排乳速度的因素分析
    3.3 影响SCC和SCS的因素分析
    3.4 体型性状对SCC、SCS的影响
    3.5 排乳速度对SCC和SCS的影响
    3.6 SCC和SCS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3.7 各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值
    3.8 因子分析的结果
4 讨论
    4.1 奶牛体型线性评分
    4.2 奶牛的排乳速度
    4.3 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
    4.4 因子分析对乳房健康的选择
5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8)桑天牛幼虫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筛选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白僵菌生长发育的营养要求
        2.2.2 白僵菌生长发育的环境要求
        2.2.3 白僵菌的生活力
        2.3 影响白僵菌致病性的因素
        2.4 白僵菌的致病机理
        2.4.1 白僵菌的致病过程
        2.4.2 罹病昆虫的病理变化
        2.5 昆虫对白僵菌入侵和致病的防御体系
        2.5.1 体壁防御
        2.5.2 消化道防御
        2.5.3 血细胞免疫
        2.5.4 体液免疫
        2.6 生产及应用现状
    3 研究内容
        3.1 桑天牛幼虫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筛选
        3.2 白僵菌生物学特性
        3.3 白僵菌对桑天牛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因素
        3.4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过程及桑天牛幼虫对白僵菌的免疫反应
        3.5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病理变化
        3.6 白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相容性
第一章 桑天牛幼虫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土样
        1.1.2 供试昆虫
        1.1.3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白僵菌诱集
        1.2.2 悬浮液制备
        1.2.3 生物测定
        1.2.4 高毒力菌株致死中浓度(LC_(50))的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壤中白僵菌分离结果
        从不同土壤中诱集白僵菌的情况
        2.2 不同菌株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力
        2.3 Bb00菌株的致死中浓度(LC_(50))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白僵菌BB00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第一节 白僵菌BB00菌株营养生长的影响因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培养基对Bb00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1.2.2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1.2.3 湿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1.2.4 紫外线照射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Bb00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2.3 湿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2.4 紫外线照射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白僵菌BB00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因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营养成分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2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3 相对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4 紫外光照射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5 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成分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相对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4 紫外光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性及影响因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1.1.3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白僵菌对桑天牛卵及成虫的侵染力
        1.2.2 温度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1.2.3 相对湿度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1.2.4 不同传代方式及传代次数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僵菌对桑天牛卵及成虫的侵染力
        2.2 温度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2.3 湿度对白僵菌Bb00菌株致病性的影响
        2.4 不同传代方式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2.4.1 不同传代菌株感染桑天牛幼虫的校正死亡率
        2.4.2 不同传代菌株对桑天牛幼虫的致死速率
        2.4.3 不同传代菌株对桑天牛幼虫的致死中浓度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过程及桑天牛幼虫对白僵菌的免疫反应
    第一节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入侵和致病过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1.2 试验方法
        1.2.1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外部症状观察
        1.2.2 电镜样品制备和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外部症状
        2.2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入侵和致病过程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桑天牛幼虫对白僵菌的免疫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1.2 试验方法
        1.2.1 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1.2.2 血细胞总数(THC)的变化
        1.2.3 血细胞形态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桑天牛幼虫感染不同基质传代白僵菌后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2.2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与毒力的关联
        2.3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血细胞数量与组成变化
        2.4 接种白僵菌后桑天牛幼虫血细胞的行为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病理变化研究
    第一节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营养生理及呼吸节律的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1.2 试验方法
        1.2.1 白僵菌Bb00菌株对桑天牛幼虫营养生理的影响
        1.2.2 白僵菌Bb00菌株对桑天牛幼虫呼吸节律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取食量的影响
        2.2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体重增加量的影响
        2.3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2.4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呼吸节律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生理生化病理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1.2 试验方法
        1.2.1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测定及电泳分析
        1.2.2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1.2.3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主要保护酶的影响
        1.2.4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2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2.3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3.1 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变化
        2.3.2 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中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2.4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主要保护酶活性及电泳图谱的影响
        2.4.1 球孢白僵菌侵染后桑天牛幼虫体内SOD酶活性及电泳图谱变化
        2.4.2 球孢白僵菌侵染后桑天牛幼虫体内POD酶活性及电泳图谱变化
        2.4.3 球孢白僵菌侵染后桑天牛幼虫体内CAT活性和电泳图谱的变化
        2.5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主要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1.2 试验方法
        1.2.1 试虫的处理
        1.2.2 切片的制备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白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相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化学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2.2 化学杀虫剂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学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1 氧化乐果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2 对硫磷对球抱白任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3 灭幼脲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4 吡虫啉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5 氯氰菊酯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五种化学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2.1 氧化乐果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2 对硫磷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3 灭幼服对球袍白住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4 吡虫啉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5 氯氰菊酯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
    7.1 Bb00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7.2 白僵菌Bb00菌株致病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7.3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过程及桑天牛幼虫对白僵菌的免疫反应研究
    7.4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病理变化研究
    7.5 白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相容性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发表文章

四、2001年《内蒙古农业科技》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年载文作者统计分析[J]. 马丽华,宋学洲,李春安,钱爱东.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12)
  • [2]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D]. 孙丹丹. 鲁东大学, 2015(07)
  • [3]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 徐文修.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4]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D]. 赵慧峰.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1)
  • [5]低剂量辐射对HMW-GS基因转化小麦的影响[D]. 苏俊.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6]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稻(2)[J]. 品种管理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种子科技, 2006(06)
  • [7]奶牛体细胞评分与乳房炎抗性关系的研究[D]. 李建斌. 河北农业大学, 2004(04)
  • [8]桑天牛幼虫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筛选及其致病机理研究[D]. 李会平.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2001年《内蒙古农业科技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