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文测验实习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源[1](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指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魏玲娜,宁玮,葛慧[2](2018)在《“水文测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文气象作为水文学和气象学交叉衍生出来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球上水圈与大气圈层面上的水的运动与变化规律。由于台风、洪涝、干旱、山洪泥石流等极端水文气象事件频繁发生,水文气象学专业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学科发展需要产生。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方向)专业是水文气象学科发展的初步探索,是在大气科学大类学科中设立的一个新的方向性的本科专业。本文介绍了该专业"水文测验"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情况,总结了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借鉴了国内外高校水文测验类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初步探索了"水文测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实践与探索,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水文气象复合型人才。
韩娜娜,王仰仁,周青云,叶澜涛[3](2018)在《多元化水文测验实践教学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本文根据《工程水文学》课程中水信息采集与水文数据处理两大部分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实验手段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水文信息采集的方法原理、仪器结构、性能和操作方法,帮助学生加强理解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是提高水利学科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胡中升[4](2014)在《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而言,治水活动十分重要。而作为中国重要水道的黄河,则夙以难治闻名于世,治黄遂成为中国历代治水的重要任务。近代以来,西方水利科技的传入,为黄河治理带来新的契机,使治黄思想、方略与手段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作为与作用值得检讨。鉴于黄河灾害频发,为有效开展治黄工作,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成立了黄委会,结束了清末以来黄河下游河防的分省治理体制。随着时局的发展及治黄任务的改变,黄委会大致经历了“初创”与“扩张与调整”两个阶段。作为一个近代水利机构,黄委会组织结构科层化的特点较为明显,委员会下依次设处、科等层级,各级部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而委员会决策制和委员长执行制的相互结合,则既能收集思广益之效,又能杜决而不行之弊,有利于工作绩效提升。委员长在黄委会中据有重要地位,不论是对该会的日常管理,还是对治黄事业的发展规划,都有重要权责。历任委员长均为治黄事业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此外,黄委会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作流程以及人事与财务管理制度,为该会的日常运行与业务开展提供了条件。黄委会在权限、人事与财务方面均受中央节制,又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其委员构成及会址确定都曾受到地方的影响,双方的行政博弈迹象明显。黄委会与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简称黄灾会)、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亦有密切联系。虽然黄灾会曾与黄委会发生工作冲突,但“华北水利”及“导淮”两委员会则与黄委会合作顺利,成效显着。黄委会不再仅凭经验治黄,而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不再局限于整治黄河下游,而是着眼于整个黄河流域,坚持上中下游并重、干支流兼顾的方针。该会不仅在黄河堵口、修防等治标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而且不断探索黄河治本之策,诸如建立测量队、水文站、水位站,开展河道地形及水文测量,开展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拟订各种专门及综合治本计划。该会还促成在德国举行治导黄河试验,并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期多管齐下,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在治理河患的同时,黄委会还致力于开发黄河水利事业。该会不仅关注与支持黄河下游的虹吸放淤工程,而且积极发展西北灌溉事业。为适应抗战及开发西北的需要,黄委会对黄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进行测勘,并对局部河道实施重点整治,以改善其通航条件。该会还勘查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力资源,并拟订了一些发展黄河水利的计划,虽然未能付诸实施,却为此后的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黄委会对黄河标本兼治的各项探索,开辟了近代治黄的新趋向,将中国治黄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黄委会虽然不同于普通衙署,但毕竟也是国民政府的行政性机构之一,后者的相关决策与政令无疑都会影响黄委会的工作。经费不足制约着治黄事业的开展,政府不当人事任免也给黄委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抗战时期,黄委会被纳入战时体制,成为配合政府对敌斗争的工具;战后,在花园口堵口活动中,黄委会成为国民党方面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工程博弈的主要角色之一。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式微及终结,黄委会的历史使命也很快结束。
刘贤娟[5](2003)在《水文测验实习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水文测验实习是水利类专业学习基础课必修的一个教学环节。通过对测验方法和内容的实践操作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与工作人员的接触 ,真正体验到水利行业精神的内涵
宋松柏,康艳,宋小燕,降亚楠[6](2016)在《美国水文水资源方向本科创新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查阅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等大学水文水资源方向本科教育资料的基础上,文章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分析总结了美国水文水资源方向本科的创新教育,提出了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建设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提供参考。
李继清,吴月秋[7](2015)在《水文实验室建设实践与教学应用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水文实验室作为华北电力大学水电实验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学基地也是科研场所,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阐述了水文学实验室的建设规划与指导思想,回顾和总结了我校水文学实验室的建设历程,并对水文实验室的教学应用进行剖析,提出了未来改革思路。
李继清,杨卓[8](2015)在《水情自动测报实验室建设实践与应用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实验室及实验教学对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水情自动测报实验室作为华北电力大学水电学科教学实验中心的一部分,既是教学基地也是科研场所,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推动华北电力大学水电实验中心不断优化、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张建军[9](2009)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改革初探》文中认为作者根据多年"水文与水资源学"的教学实践,结合农林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水文与水资源学"的特色,制定了"水文与水资源学"教学的基本方针,构建了"水文与水资源学"的课程体系,探讨了"水文与水资源学"教学以及实习实验的组织方式与方法。教学实践表明,"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唐洁颖[10](2021)在《地理新闻在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坚持反映时代要求,提出含区域认知在内的四大核心素养,强调应在教学内容中积极展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等。地理新闻作为时效性较强的新课程资源,将其应用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出发分析区域内的实际问题,符合地理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本文以地理新闻这一重要课程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区域认知素养之间的关联,并提出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途径,以期为一线教师应用地理新闻提供理论参考。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课程标准及相关文献,了解地理新闻和区域认知素养等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同时分析地理新闻在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中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包括人教版2004年版及2019年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部分)、地理教学以及(包括新高考在内的各省市2010-2020年间文综卷的地理试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理新闻与区域认知的联系日益密切,以地理新闻素材作为背景材料培养及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的频率呈递增趋势,应用地理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第三部分:根据地理新闻和区域认知培养教学的实际,提出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途径,如合理获取、分类、整理地理新闻,在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地理新闻落实区域认知,借助不同主体的力量推进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等。另外,地理新闻的解读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之间能互相促进,一方面充分挖掘地理新闻基本要素分析区域,能有效渗透、培育区域认知。相对应地,通过地理新闻培养的区域认识素养反过来也能更深入地分析和解读地理新闻事件。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深入剖析地理新闻各个基本要素,是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途径。第四部分:结合运用地理新闻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途径,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并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及分析。结果显示应用地理新闻能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具备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总结研究结论,指出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水文测验实习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文测验实习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水文测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文测验”课程建设的背景 |
二、“水文测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1. 师资和教材资源紧缺。 |
2. 实验教学手段落后。 |
3. 考核评价方式陈旧。 |
三、“水文测验”课程建设的优化路径 |
1. 多元化教学模式。 |
2. 虚拟仿真实验环节。 |
3. 让学生动手实验。 |
(3)多元化水文测验实践教学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理论的引导 |
二、利用实验录像演示 |
三、加强虚拟仿真实验环节 |
四、增强现场示范 |
五、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
1. 实验设计。 |
2. 测试手段。 |
3. 实验结果分析。 |
(4)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创新 |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黄委会的成立 |
第一节 近代水利科技在治黄中的运用 |
第二节 早期的水利“海归”派与黄河治理 |
第三节 黄委会的成立 |
一、1933年前黄河下游的河防体制 |
二、黄委会的成立 |
第二章 组织管理 |
第一节 黄委会的组织机构 |
一、组织沿革 |
二、机构设置 |
三、组织结构特点 |
第二节 黄委会委员长 |
一、首任委员长李仪祉 |
二、其他历任委员长 |
第三节 内部管理 |
一、建立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
二、人事管理 |
三、财务管理 |
第三章 与各方的关系 |
第一节 黄委会与中央及地方的关系 |
一、中央的管理与控制 |
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第二节 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 |
一、黄委会与黄灾会 |
二、与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的合作 |
第四章 治黄实践与探索 |
第一节 黄委会的黄河治标实践 |
一、从贯台堵口到董庄堵口 |
二、黄委会与黄河修防 |
三、严密黄河防汛 |
第二节 黄委会对黄河治本的探索 |
一、关于黄河治本的准备与初步设计 |
二、恩格斯的黄河模型试验 |
三、黄委会的水土保持思想和实践 |
四、黄委会的黄河治本方略 |
第五章 黄委会与黄河水利事业的发展 |
第一节 参与开发黄河流域灌溉事业 |
一、对黄河中下游虹吸淤灌的关注与支持 |
二、黄委会与西北地区的灌溉 |
第二节 黄委会与黄河航运之发展 |
一、整治黄河航道的必要性 |
二、提出发展黄河航运的办法 |
三、对黄河干支流河道的勘测与整治 |
第三节 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
一、注重黄河水力开发之原因 |
二、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
第六章 黄委会与抗战 |
第一节 黄委会与花园口事件 |
一、被纳入战时体制 |
二、花园口决堤前之战场形势 |
三、黄委会参与并指导了花园口掘堤 |
第二节 继续开展“以黄制敌”的斗争 |
一、筑堤坝阻敌 |
二、黄委会对敌伪处置黄泛办法之反制 |
三、以水代兵的继续 |
四、侦查新黄河两岸敌情,搜集提供相关情报 |
第三节 黄委会与黄河花园口堵口 |
一、花园口堵口问题的提出与准备 |
二、关于黄河归故的谈判及第一次堵口的失败 |
三、花园口合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美国水文水资源方向本科创新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 |
二、课程体系 |
三、学习平台 |
四、素质培养与教学实践 |
五、工程与研究创新训练 |
(一)课题方案 |
(二)研讨会课程 |
(三)大学生研究计划 |
(四)整合式课程 |
(五)水文水资源类俱乐部 |
(六)本硕连读 |
(七)国际学习经历 |
六、成绩评定 |
七、美国水文水资源方向创新教育对我国专业教育的启示 |
(一)加强追求科学和崇尚真理的大学精神文化教育,培养学术诚信 |
(二)加大学生学习资源建设力度,营造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
(三)改革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
(四)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
(7)水文实验室建设实践与教学应用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文实验室建设规划及指导思想 |
二、水文实验室建设历程及实践 |
三、水文实验室教学应用及改革 |
四、结语 |
(8)水情自动测报实验室建设实践与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及规划历程 |
二、实验室建设实践 |
1. 系统设计。 |
2. 系统组成。 |
3. 系统功能。 |
三、实验室教学科研应用及改革 |
四、结语 |
(9)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文与水资源学”教学基本方针的确定 |
二、“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体系的确定 |
三、“水文与水资源学”课堂教学方式的确定 |
四、野外实习的教学方式 |
五、开展网络教学 |
六、实施效果和评价 |
(10)地理新闻在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地理课程标准的需要 |
二、地理学科特性的需要 |
三、地理高考的需要 |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 |
五、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地理新闻的研究 |
二、关于区域认知的研究 |
三、关于地理新闻为与区域认知相结合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区域认知素养 |
二、地理新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二、信息加工理论 |
三、学习迁移理论 |
第三章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现状 |
第一节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应用 |
第二节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应用 |
第三节 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
第四节 在地理高考中的应用 |
一、地理新闻的频次、分值比重分析 |
二、区域认知各维度考查分析 |
三、地理新闻的类型分析 |
四、考查题目类型分析 |
第四章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途径 |
第一节 收集地理新闻,感知区域认知 |
一、地理新闻的获取 |
二、地理新闻的分类 |
三、地理新闻的整理 |
第二节 剖析地理新闻,渗透区域认知 |
一、抓取地点信息,明确区域位置(where) |
二、聚焦事件、原因,分析区域特征(what、why) |
三、了解人、物要素,分析区域联系及差异(who) |
四、关注事件进展,谋求区域发展(when、how) |
第三节 运用地理新闻,实践区域认知 |
一、课前地理新闻素材:有效融入区域认知 |
二、课中地理新闻导学:深入渗透区域认知 |
三、课后地理新闻拓展:真正内化区域认知 |
第四节 协力推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 |
一、教师需丰富知识储备并掌握科学的策略 |
二、学生需提高学习意识和地理新闻解读能力 |
三、“家校社”需凝聚力量,协同共育 |
第五章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效果评价 |
第一节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设计评价 |
第二节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效果评价 |
一、效果评价目的 |
二、效果评价的对象 |
三、效果评价的方法 |
四、效果评价的流程 |
五、测验卷内容分析 |
六、效果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2019 年新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涉及的地理新闻汇总 |
附录B:2010——2020 年各版本地理高考地理新闻类题目汇总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水文测验实习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水文测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 魏玲娜,宁玮,葛慧.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8(11)
- [3]多元化水文测验实践教学研究与应用[J]. 韩娜娜,王仰仁,周青云,叶澜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18(08)
- [4]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D]. 胡中升. 南京大学, 2014(05)
- [5]水文测验实习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刘贤娟. 运城学院学报, 2003(05)
- [6]美国水文水资源方向本科创新教育研究[J]. 宋松柏,康艳,宋小燕,降亚楠. 高等理科教育, 2016(05)
- [7]水文实验室建设实践与教学应用改革探索[J]. 李继清,吴月秋. 教育教学论坛, 2015(15)
- [8]水情自动测报实验室建设实践与应用探析[J]. 李继清,杨卓. 教育教学论坛, 2015(08)
- [9]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改革初探[J]. 张建军. 中国林业教育, 2009(05)
- [10]地理新闻在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 唐洁颖.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