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生木本纤维加工五法(论文文献综述)
发展改革委[1](2017)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第4号《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予以发布,自2017年7月28日起施行。2015年3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同时废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商务部部长:钟山2017年6月28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一、农、林、牧、渔业1.木本食用油料、调料和工业原料的种植及开发、生产2.绿色、有机蔬菜(含食用菌、西甜瓜)、干鲜果品、茶叶栽培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
胡娟[2](2016)在《汉简帛医书五种字词集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和《马王堆汉墓帛书[伍][陆]》中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杂禁方》,以及《武威汉代医简》是我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五部汉代简帛医书方药类文献。这批出土简帛文献,因在我国药物学、临床医学、文献学、文字学、语言学上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故自出土以来的四十余年间,引起了中医学、文献学、文字学、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并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其间出版的相关成果主要有《马王堆汉墓帛书[肆]》、《马王堆医书考注》、《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壹][贰]》、《马王堆出土文献译注丛书——五十二病方》、《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五十二病方注补译》、《武威汉代医简》、《武威汉代医简注解》、《简帛医药文献校释》,等等。前人时贤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医简成书年代考证、简序梳理、释文正读、字词考释、残片缀合、句读勘误和临床应用、医学文化研究等方面。2014年,裘锡圭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伍][陆]》和李盛华、张延昌主编的《武威汉代医简研究集成》是这批简帛文献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後出转精的集大成者。但是,由於这批出土的简帛方药文献,都是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的写本,因其书写材料或为竹简木牍,或为帛书,书写者又多为当时的中下层知识份子,用字不甚规范,书写较为随意、潦草,再加之书写时代古远,出土时破损严重,故给文字学、语言学、文献学、中医学和祝由术等的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本文运用“综合归纳”和“比较互证”的研究方法,将前人对汉简帛医书方药类文献五种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并精选以下四类字词进行集释:(一)前人注本中有争议的;(二)前人虽无争议而本文认为结论有误的;(三)前人释义大致正确,但本文认为可以补充完善的;(四)部分前人注明“待考”的。由於本文集释体例的原因,本文集释词条中,暂不包含以下三类:(一)释文的漏释;(二)释文的补释;(三)句读的勘误。本文由以下五章构成:第一章绪论。内容包括:(1)题解和本文所研究语料的介绍;(2)各研究语料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介绍;(3)分析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4)阐明本文研究的价值和字词集释的方法、凡例。第二章普通字词集释(上):实词集释。本章集释的是除药名之外的普通字词当中“实词”一类,因实词类数量较多,单独成章。内分“动词集释”和“其他实词集释”两节,共集释“凄”“祝”等动词五十六条,集释其他实词(包括名词、形容词、量词等)“隋”“尤”等三十三条,共集释实词八十九条。第三章普通字词集释(下):虚词和短语集释。本章集释的是除药名之外的普通字词当中虚词和短语两类。内分“虚词集释”和“短语集释”两节,共集释“财”“决”等虚词八条,“抒浚”“再食浖”等短语二十一条。共集释虚词和短语二十九条。第四章药名字词集释。本章是对药物名称类字词的集释。内分“植物类药名字词集释集释”“动物类药名字词集释”“矿物类药名字词集释”三节,分别集释了“隐夫木”“并符”等植物方药名三十条;“男子洎”“飞虫”等动物方药名十二条;“最後是结语。是对本文的创新点进行总结。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一)对前人释文的勘误;(二)对前人注释的纠正;(三)对部分“待考”字词的考证。对汉代简帛医书方药文献字词的研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许多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才能使之更加完善。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为汉简帛方药文献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为更真实客观地还原古医书的面貌及理解古人的语义提供途径和思路,以期汉简帛方药文献的研究工作更加完善。
张明山[3](2014)在《明代农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明代农业经济状态、农业制度、农业科技、农学和人文思想等与明代农具发展有关的农业状况,为明代农具设计研究提供背景资料,从而分析明代农具设计独特的特点。通过对明代农具设计与农事应用、明代农具设计与手工业两方面的研究,探究农具设计与农业各生产环节之间的联系。首先,明代农具设计与农事应用方面,以农作物(主要指粮食作物)耕种先后环节为序,选取各环节中典型性农具作为分析的切入点,研究耕垦农事、播种农事、田间农事、收获农事、加工农事五个生产环节对农具设计的不同需求,不同的农事需求产生不同的农具设计创意,农具设计创意改良农业生产状态;其次,明代农具设计与手工业方面,根据手工业行业的不同,选取各行业中代表性农具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研究大农业及农具设计对手工百业,如织造业、烧造业、髹造业、木作业、皮作业与畜牧业、纸作业六大行业的深刻影响,发达的明代大农业和先进的农具影响着同时期所有手工业的材料、工艺、形态等设计条件与设计手段。大农耕经济孕育下的明代农具设计,具有创新性、实用性、适人性及普惠性的特点,体现了中国设计传统的最突出特点,使用方面的因人而异、条件方面的因地制宜、成本方面的因陋就简、事理方面的因势利导。
连雯[4](201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生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有人类以来,居民就与其生态环境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居民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活,环境在居民的参与下进行演化。本文尝试用这种观点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及其生活进行考察:及考察当时南方的生态环境对于居民及其生活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考察居民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以期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居民生活做出新的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生态环境由自然的生态环境与人工改造过的生态环境组成。自然的生态环境即自然形成并且依照其内在规律演化的环境,人工改造过的生态环境是人对自然改造后形成的生态环境。当时自然的生态环境总体呈现为:气候以湿热为主,地貌多样,水体丰富,河流众多,森林覆盖率高,动物种类繁多,数量众多。人工改造过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运河、人工培植的树木园林与牧养的牲畜。当时自然的生态环境比重远远大于人工改造过的生态环境。这种状况对其居民展现出机遇与挑战的双重面貌,一方面以其广阔的空间、温暖的气候、丰富的水体和动植物,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另一方面,其众多的山地丘陵、茂密的森林和潮湿的气候,又给当时的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从总体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协调的,人在适应与改造其环境中获得了发展,而自然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状态与内外部平衡。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居民状况颇为复杂:人口数量与分布处于剧烈变化与分布不平衡的状态,居民来源包括土着居民与南迁移民;他们分属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形成了世族大地主与依附民两个新的阶层。这种状况的形成,除了复杂的历史社会原因而外,也与当时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居民生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社团特色与发展变化特色。这种状况的形成,除了社会历史原因而外,还与当时生态环境及其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饮食、服饰、居住状况、出行等四个方面。首先是在饮食。关于食材,南方各区域的居民都能就地取材,从自然界直接获取食物,同时人工栽培及饲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动物作为饮食资源;各地的居民也通过流通来调节互通有无;在饮食消费方面,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居民,都有自己的特色;在饮食的消费观念上,他们也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尽管有着传统、阶级、文化等各种原因,但都与各自具体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关。其次是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服饰,依其所用的衣料与使用人数的规模及范围,依次分为麻类、蚕丝类、棉类、葛蕉竹树皮类饰和鸟类羽毛服饰等五类。这与居民各自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首先是取材于当地服饰材料资源,其次与当地的气候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所产的饰品主要由珍珠、翠羽、犀角、玳瑁等为原材料制成,以其数量稀少,所产具有地域限制珍贵。总之,南方的服饰使用,尽管因民族、阶级而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及自然资源有关。再次是居所。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居住建筑以干栏为主,在山区、水域高低各有差异;在吴越、交广、荆楚巴蜀各区,形制稍有差异。汉族民居在形制、建材使用中,体现出阶级差别:皇室专用山区的贵重木材为木结构宫殿;世家大族所居则多为土木结构的瓦屋,形制较为多样;平民则多居于用以竹类、茅草建造的草屋;修道、隐逸之人也有居石室洞窟者。居所范围再扩大便是聚落,庄园与城市是聚落的不同形式:庄园为世族及其依附民提供生产生活场所;城市本为防御和交易而建,后来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南方的民居、聚落和城市都带有明显的地方自然环境特色。最后是出行。南方的交通环境具有地方特色,北方多陆路,南方多水路。不同地域的交通工具不同,山地多乘坐牲畜,水路则主要是船与竹筏。岭南地区所造之船与北方、江南大有不同。交通设施方面,则逆旅兴盛。此时南方居民出行途中比北方危险更多,水路易遭船覆水溺,山路多有毒动植物。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医药知识与文化策略,特别是《抱朴子·登涉篇》,详细记载南方出行所遇环境危险,及解决方法,不仅是修道人士必备,而且也为一般民众所依赖。这一切,固然带有社会、文化色彩,但也无不与生态环境相关。从以上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居民的生活,既有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险境丛生的一面,这是南方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的双重赠与。而居民们除了从中直接获益,同时也在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适应、改造自然,以得到更好的生活。这个适应—改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发自然、发展经济的过程,这为唐宋以后南方地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坚[5](2012)在《柑橘绿色组织特异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文中指出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hlorophyll a/b binding protein gene,Cab)启动子在多种植株中已被验证具有绿色组织特异性。本实验克隆了甜橙[Critus sinensis (L.) Osbeck]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的全长序列。以此为基础利用染色体步移法克隆了该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的调控序列,并研究该调控序列在转基因番茄中的表达情况。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chlorophyll a/b binding protein gene"为关键词在NCBI中检索,获得部分柠檬Cab氨基酸序列,以及马尾松、麻风树等16种植物的Cab全长氨基酸序列等信息。利用DNAman比对上述序列,在保守区设计特异引物,以甜橙总RNA反转录产物为模板PCR扩增得到甜橙Cab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284bp。利用RACE技术扩增得到了甜橙Cab基因的全长999bp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甜橙Cab基因全长cDNA为795bp,编码264个氨基酸。根据甜橙Cab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编码区两端设计引物,以甜橙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了Cab的全长基因。2.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以甜橙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3轮热不对称PCR克隆了甜橙Cab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708bp序列。将获得的序列分别提交PLACE和Plant Care服务器进行分析,发现该序列存在一般启动子的保守元件TATA-box和CAAT-box,以及决定组织特异表达的GATA-box,此外还有一些与光应答反应的顺势元件等。3.以GUS为报告基因,利用该启动子构建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番茄,获得了转基因番茄植株,研究该调控序列的组织表达特异性。4.对转基因番茄植株的叶、花、未成熟呈绿色的果实、成熟呈红色的果实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发现转入PBI121表达载体的植株中Gus报告基因在叶、花、未成熟呈绿色的果实、成熟呈红色的果实都表达。在转入甜橙Cab基因启动子+报告基因Gus表达载体的植株中叶和未成熟呈绿色的果实中Gus基因表达,在花和成熟呈红色的果实中不表达。
李雪艳[6](2012)在《《天工开物》的明代工艺文化 ——造物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工开物》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晚明时期中国的传统造物工艺,本文通过对于《天工开物》文本与图像资料、相关文献史料、实地考察与工艺试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初步提出《天工开物》着者宋应星的思想之源,分析《天工开物》诞生的主客观原因;围绕《天工开物》文中的手工艺记录,着重探讨了明代工艺文化的文化结构与文化特点,提出明代工艺造物的宗教信仰具有关注民生、进行社会整合、强化政权统治的特点与功能;提出明代造物观中,凝结于物,政权意味浓厚的天地观的强化,传统天人观、道器观的颠覆;描绘以物为载体,由简入奢的明代生活习俗的转化现象与动因;完善、补充、阐释《天工开物》中相关手工造物的工艺环节与技术要素。通过以上研究力图勾画出明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手工造物的整体文化面貌及明代工艺造物技术、工具、物质形态、品质发展演变的状态、动因、受限因素与明代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关联。
杜进军[7](2010)在《皂荚提取物对肝癌细胞小鼠TGF-β/Smads信号系统调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全世界平均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肝癌。近年来,研究肿瘤细胞中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成为阐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寻找有效生物学治疗手段的热点。研究表明TGF-β/Smads信号异常的传导是肿瘤浸润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病机很复杂,认为痰浊内阻是肿瘤形成的病机关键。着名医学家朱丹溪在他的主要着作都列有痰门,探讨其理法方药,尤其在肿瘤的发病因素的认识上提出与痰有关。皂荚是具有“祛痰化湿、散结消肿”功效的抗肿瘤的常用中药。我们希望通过研究皂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对小鼠肝癌细胞TGF-β/Smads信号系统调控的影响,为皂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是否具有抗肝癌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部分:理论探讨1从中医理论上阐明痰和肿瘤的关系。强调痰、毒和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胶着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2提出从“痰”论治肝癌的可行性。并阐明化痰药“皂荚”具有抗癌作用的前期研究依据。第二部分:皂荚的文献研究从皂荚的一般特性研究;皂荚的历史研究探讨;含有皂荚的方剂研究;皂荚的药理学研究和皂荚的临床应用等方面阐明皂荚的特点和研究价值。第三部分:实验研究我们采用清洁级的昆明种小鼠60只。通过随机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6组,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吐温80溶剂);皂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3个浓度组(26.0mg/d、13.0mg/d、7.8mg/d);阳性对照组(金龙胶囊组);空白对照组(不造模组)。每组10只小鼠。造模采用小鼠右腋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悬液的方法。造模后第2天到第16天,按实验分组和要求(每只灌胃量为0.4ml,已经配好浓度)进行灌胃。造模后第17天处死小鼠,收集标本进行各项检查。实验一:观察各组小鼠大体情况;各组小鼠死亡率;各组小鼠剥瘤称重,计算各组肿瘤抑制率和病理学观察。实验二: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甲胎蛋白(AFP)的浓度。实验三: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Smad4mRNA和Smad7mRNA的表达。实验四: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Smad4和Smad7蛋白质的表达。结果:实验一:皂荚提取物对接种H22肝癌细胞荷瘤小鼠一般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的观察1鼠大体观察:空白对照组小鼠活动正常,精神状态很好,毛发正常,并且有光泽,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皂荚提取物(高剂量组),皂荚提取物(中剂量组),皂荚提取物(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金龙胶囊组),各组小鼠毛发脱落、有稀疏感、光泽度欠佳,精神不振,活动明显减少,饮食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饮水少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不明显,大小便情况较空白对照组少,对外界反应慢。阴性对照组(溶剂土温80)的情况类似。右侧前肢接种H22肝癌细胞的小鼠,接种部位可见大小不等的肿块。有部分小鼠腹腔部位出现腹部胀大,用指尖触诊,有明显波动感,考虑为形成的腹水。2昆明种小鼠的死亡率达21.67%。3各组小鼠肿瘤重量比较:皂荚提取物(高)平均肿瘤重量2.87±0.34,皂荚提取物(中)平均肿瘤重量3.68±0.34,皂荚提取物(低)平均肿瘤重量3.64±0.36,阳性对照组平均肿瘤重量2.60±0.36与阴性对照组平均肿瘤重量4.73±0.40比较明显降低,P<0.01;阴性对照组,皂英提取物(中),皂荚提取物(低)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皂荚提取物(高)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肿瘤重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小鼠肿瘤抑制率:阳性对照组为45%;阴性对照组为0;皂荚提取物高剂量组39%;皂荚提取物中剂量组22%;皂荚提取物低剂量组为23%。4病理学观察:空白对照组小鼠肝脏的肉眼和显微镜下观察都表现正常,模型组各组小鼠总体上较空白对照组(非模型组)有更多的不正常的表现。阴性对照组,皂荚提取物中剂量组和皂荚提取物低剂量组病理学观察:肉眼大体观察:小鼠的肝脏体积较空白对照组小鼠明显增大;质地较空白对照组硬度增强;肝脏表面可见多个散在的灰白结节。阴性对照组最多,皂荚提取物中剂量组和皂荚提取物低剂量组比阴性对照组略少。光学显微镜下:肝小叶结构不清晰,肝细胞索排列不整齐。细胞核形态明显异常,肝细胞有部分细胞核增大,或核质比例增大。阳性对照组,皂荚提取物高剂量组病理学观察:肉眼大体观察:小鼠的肝脏体积较空白对照组小鼠略有增大;质地较空白对照组硬度略有增强,但不及阴性对照组;肝脏表面可以偶见散在的灰白结节。阳性对照组和皂荚提取物高剂量组没有明显差别。光学显微镜下:肝小叶结构欠清晰,肝细胞索排列不整齐。细胞核形态异常不明显。推测皂荚提取物高剂量组能通过对肝癌癌瘤有明显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从而延缓肝癌细胞造成肝脏组织的进一步损伤,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的目的。实验二:皂荚提取物对接种H22肝癌细胞荷瘤小鼠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小鼠血清GGT水平:阳性对照组平均值23±2 U/L、皂荚提取物组(高)平均值23±2 U/L与阴性对照组平均值38±2U/L比较明显降低,P<0.01;皂荚提取物组(中)平均值27±2U/L,皂荚提取物组(低)平均值37±2U/L与阴性对照组平均值比较降低P<0.05。皂荚提取物组(中)平均值,皂荚提取物组(低)平均值,阴性对照组平均值与阳性对照组平均值比较明显降低,P<0.01。小鼠血清ALP水平:阳性对照组平均值25±5 IU/L、皂荚提取物组(高)平均值34±6 IU/L、皂荚提取物组(中)平均值56±5 IU/L与阴性对照组平均值90±8 IU/L比较明显降低,P<0.01;皂荚提取物组(低)平均值75±7水平于阴性对照组比较降低P<0.05。皂荚提取物组(高)皂荚提取物组(中),皂荚提取物组(低),阴性对照组ALP水平于阳性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小鼠血清TP:阳性对照组平均值70±2、皂荚提取物组(高)平均值65±6、皂荚提取物组(中)平均值59±3和皂荚提取物组(低)平均值58±3的TP水平于阴性对照组平均值47±4比较明显增高,P<0.01;。皂荚提取物组(中),皂荚提取物组(低)和阴性对照组的TP水平于阳性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小鼠血清ALB:阳性对照组平均值30±2、皂荚提取物组(高)平均值29±1的小鼠ALB水平于阴性对照组平均值22±2比较明显增高,P<0.01。皂荚提取物组(中)平均值25±3,皂荚提取物组(低)平均值23±2和阴性对照组的小鼠ALB水平于阳性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小鼠血清AFP:结果各组小鼠AFP的数值均没有测出。实验三:皂荚提取物对接种H22肝癌细胞荷瘤小鼠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smad4 mRNA和smad7 mRNA表达的影响Smad4mRNA表达:扩增倍数阳性对照组平均值0.566±0.092和皂荚提取物高剂量组平均值0.471±0.069与阴性对照组平均值0.320±0.099比较明显增高,P<0.01;皂荚提取物中剂量组平均值0.363±0.058和皂荚提取物低剂量组平均值0.280±0.067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比较明显降低,P<0.01。Smad7mRNA表达:扩增倍数阳性对照组平均值2.007±0.499、皂荚提取物组(高剂量组)平均值2.230±0.491的小鼠肝脏组织中Smad7mRNA表达水平于阴性对照组平均值3.537±0.401比较明显降低,P<0.01。皂荚提取物组(中剂量组)平均值3.106±0.410,皂荚提取物组(低剂量组)平均值3.613±0.416和阴性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Smad7mRNA表达水平于阳性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实验四:皂荚提取物对接种H22肝癌细胞荷瘤小鼠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smad4和smad7蛋白表达的影响Smad4蛋白表达:阳性对照组的小鼠肝脏Smad4蛋白表达水平平均值2973.190±248.540与阴性对照组平均值1196.399±837比较明显增高,P<0.01。皂荚提取物组(高剂量组)平均值2295.187±820.119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增高,P<0.05。阴性对照组的小鼠肝脏Smad4蛋白表达水平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皂荚提取物组(中剂量组)平均值1558.835±302.801和皂荚提取物组(低剂量组)平均值988.614±338.99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降低,P<0.05。Smad7蛋白表达:阳性对照组平均值1454.381±302.405和皂荚提取物组(高剂量组)平均值1494.202±399.553的小鼠肝脏Smad7蛋白表达水平与阴性对照组平均值2239.589±272.892比较明显降低,P<0.01。皂荚提取物组(中剂量组)平均值1496.981±505.12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降低,P<0.05。阴性对照组和皂荚提取物组(低剂量组)平均值2330.056±177.105的小鼠肝脏Smad7蛋白表达水平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结论:皂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的抗肝癌的作用可能有下列机理实现:①改善荷瘤小鼠的生存质量而抑制肿瘤对机体的损伤。②通过抑制接种部位肿瘤体的大小而起到抗癌的作用。③通过保护荷瘤小鼠的肝脏功能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④皂荚提取物高剂量组(26.0mg/d)能通过增强Smad4mRNA的表达和下调Smad7mRNA的表达。⑤皂荚提取物高剂量组(26.0mg/d)能通过增强Smad4蛋白的表达和下调Smad7蛋白的表达。综合起到抗癌作用。
张家勤[8](2008)在《六安市生态市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科学发展观的逐步确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得到空前重视,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和模式,很多省、市开展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试点工作,旨在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被动局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生态环境,但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六安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问题,建设生态市是六安市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提出六安市生态市建设应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生态文化为经络,生态环境为基础,突出循环经济、资源经济、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生态内涵,创建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论文探讨了六安市建设生态市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六安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和生态功能的区划。论文分别从六安市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角度阐述了六安市建设生态市的途径与方案。最后,论文叙述了实施六安生态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李继光[9](2003)在《野生木本纤维加工五法》文中研究说明 1 山棉皮树纤维的加工 山棉皮树纤维细长柔软、坚韧,是制造蜡纸、薄型纸、打字纸、机械电器工业特种用纸和人造棉的上好原料,也可混纺棉纱织布。山棉皮树株高1~1.3米即可采割。采割时,可在基部3厘米处割下,不要连根拔起或挖起,使来年可继续萌生。收割回来的山棉皮应及时加工。加工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熟剥:将收割回来的山棉皮茎盘置于木桶内,再将木桶倒放在蒸锅上,锅内装满水,密封,用猛火煮1~2小时,以手接触桶底的热度烫手为度,即可取出剥皮。
杨世琦[10](2003)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较低的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赤贫和经济贫困的共生区。长期以来,由于对乱垦滥伐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而疏于治理,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西北地区和东中部区城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途径,治理和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已迫在眉捷。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也出现了经济发展滞缓、农民增收缓慢和农产品质量难以适应市需求等不合理现象也日趋突出,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刻不容缓。 西北地区面对退耕还林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两大重任,既要完成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工程建设,又要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协调与处理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西北地区全面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对西北地区退耕坡地与退耕沙化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与退耕还草区,对完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方案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西北地区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林业结构、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技术保障体系及新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技术体系,形成了完善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研究的理论体系,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 西北地区涉及退耕坡地和退耕沙化地共276.7万hm2,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17.1%,退耕坡地主要在陕西和甘肃两省,退耕沙化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宁夏两个自治区,退耕坡地占退耕面积的61.3%,其中陕西省占到退耕坡地的73.0%,退耕沙化地占退耕面积的38.7%,其中新疆自治区占退耕沙化耕地的80.3%。退耕还林还草涉及25°以下缓坡耕地梯田化面积527.5万hm2,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47.7%。其中陕西省占33.3%,甘肃省占55.4%。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以年降水量500mm为分界线,大于500mm的区域以还林为主,400~500mm区域以造灌木林为主,小于400mm还草为主。退耕还林还草要乔灌草三结合,用宫胁造林理论指导西北地区林草植被的恢复,还林主要面积在陕西省。林业结构调整要坚持的生态防护林为主,不低于60%,控制经济林不高于20%,要选择适地树种和草种,还林还草要树立植物群落思想,避免林、草品种单一化种植模式。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要体现科技调整、市场调整和优势调整特点,要协调好生l1...........‘......目...............口..-日一,..........目...................口口..口.口.............口州..........目.......................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之间的关系。在粮食发展问题上坚持稳总量求优质,总体上粮食目标定为人均300kg,西北地区保持退耕还林还草之前的粮食总产水平是能够实现的,要打破以粮为纲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把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作为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只要农民富裕了,就能从市场上购买口粮,自然就解决了粮食的问题,特别对于陕西、甘肃和青海三省,宁夏和新疆人均粮食接近400kgo 西北地区发展优质农作物要利用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发展产业化,主要包括:新疆优质甜菜、棉花、葡萄、啤酒大麦和瓜果种植产业区,甘肃优质马铃薯、瓜果和啤酒大麦种植产业区,陕西优质苹果和优质小麦种植产业区,宁夏优质粳稻种植产业区,青海优质马铃薯和优质油菜种植产业区,西北地区高产优质玉米种植产业区,西北地区黄士高原优质小杂粮种植产业区,同时还要重视农产品安全问题。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应分牧区牧业和农区牧业。牧区要加强草地和畜种改良建设,农区要加强饲草基地和畜禽改良建设,发展规模化和设施化养殖,农区和牧区都要向牧业产业化发展。西北地区农区牧业要发挥优势,合理布局,主要是陕西陕南生猪,关中肉牛和奶牛,陕北和渭北奶山羊养殖产业区,甘肃河西、陇南、天水和定西生猪,甘南、临夏、庆阳和河西肉羊,甘南肉牛,陇东奶牛养殖产业区,宁夏肉羊、奶牛养殖产业区,新疆奶牛、肉牛和肉羊养殖产业区,青海肉牛和肉羊养殖产业区,同时也要重视畜产品安全问题。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快农村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发展基础,同时要引导和重视农村运输业、旅游业、餐饮、农业贸易和其它行业的服务业等。 西北地区还耕还林还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经济补偿(贴)制度,生态移民工程,科技还林还草方案,依法退耕和依法保护林草,开发农村新能源技术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和引导农民增收的机制。农业结构调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技术体系,农业与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农业与农村综合体系建设。
二、野生木本纤维加工五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生木本纤维加工五法(论文提纲范文)
(2)汉简帛医书五种字词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解题及研究材料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汉简帛医书的价值 |
第四节 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五节 字词集释的原则、方法和凡例 |
第二章 普通字词集释(上):实词集释 |
第一节 动词集释 |
第二节 其他实词集释 |
第三章 普通字词集释(下):虚词和短语集释 |
第一节 虚词集释 |
第二节 短语集释 |
第四章 药名字词集释 |
第一节 植物类药名字词集释 |
第二节 动物类药名字词集释 |
第三节 矿物类药名字词集释 |
结语 |
附录一 待考字词 |
附录二 汉简帛医书五种字词集释索引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3)明代农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
1. 研究对象与主题 |
2. 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关于农具的界定 |
2. 关于时期和地域的界定 |
3. 关于案例采选范畴的界定 |
三.论题的研究现状与回顾 |
1. 古代文献 |
2. 现代着作 |
3. 论文 |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
1. 研究框架 |
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明代农业状况与农具设计 |
第一节 明代农业经济状态 |
1. 明代农业经济的规模 |
2. 明代农作物常规品种 |
3. 明代南北社会农业经济特点分析 |
4. 明代农业在明代经济社会所占重要比重 |
第二节 明代农业制度与生产方式 |
1. 明代朝廷官府的农业政策 |
2. 明代农业经济的赋税制度 |
3. 明代乡村自耕农生产状态 |
4. 明代乡村佃户生产状态 |
5. 明代乡村雇佣生产状态 |
第三节 明代农业科技与农具设计 |
1. 明代水利与农业排灌 |
2. 明代历法与农时 |
3. 明代漕运、车船建造与农产品物流 |
4. 明代冶铁与铁制农具普及 |
5. 明代机械与农事动能来源 |
第四节 明代农学与人文思想 |
1. 明代文化精英的“重农”思想 |
2. 明代统治者的“重农”言论 |
3. 《农政全书》、《便民图纂》、《农说》、《天工开物》与明代农学研究 |
第二章 明代农具设计与农事应用 |
第一节 耕垦农事与农具 |
1. 垦荒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
2. 粗耕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
3. 耘作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
第二节 播种农事与农具 |
1. 选种技术与农具设计特点 |
2. 育秧技术与农具设计特点 |
3. 播种技术类农具设计特点 |
第三节 田间农事与农具 |
1. 排灌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
2. 培植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
3. 除害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
第四节 收获农事与农具 |
1. 采割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
2. 运输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
3. 仓储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
第五节 加工农事与农具 |
1. 脱粒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
2. 粉碎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
3. 大型加工机械农具设计特点 |
4. 小型加工手持农具设计特点 |
第三章 明代农具设计与手工业 |
第一节 明代织造业与农具设计 |
1. 桑农生产与农具设计 |
2. 麻农生产与农具设计 |
3. 棉农生产与农具设计 |
4. 毛织生产与农具设计 |
5. 农家纺织器具设计 |
6. 农家刺绣器具设计 |
7. 农家印染器具设计 |
第二节 明代烧造业与农具设计 |
1. 农家酿造与农具设计 |
2. 农家制茶与农具设计 |
3. 农家汲水与农具设计 |
4. 农家烹饪与农具设计 |
5. 农家焙烤与农具设计 |
6. 农家储物与农具设计 |
7. 农家砖瓦与农具设计 |
第三节 明代髹造业与农具设计 |
1. 漆农种植与农具设计 |
2. 漆农采割与农具设计 |
3. 漆农熬制与农具设计 |
4. 漆农坯制与农具设计 |
第四节 明代木作业与农具设计 |
1. 明代建筑大木作与机械农具设计 |
2. 明代家具细木作与手持农具设计 |
3. 竹农、林农种植与编结农具设计 |
第五节 明代皮作业与畜牧业农具设计 |
1. 围栏与牧场类农具设计 |
2. 畜棚类农具设计 |
3. 禽舍类农具设计 |
4. 农家皮革硝制类用具设计 |
5. 乡村出行类用具设计 |
第六节 明代纸作业与农具设计 |
1. 原料种植类农具设计 |
2. 浸泡类用具设计 |
3. 抄纸类用具设计 |
第四章 明代农具设计特点与研究价值 |
第一节 明代农具设计的创新特点 |
1. 明代创新农具是明代大农业的重要动力之一 |
2. 明代创新农具是对古代农具体系改良革新的产物 |
3. 明代创新农具是明代科技进步的产物 |
第二节 明代农具设计的实用性特点 |
1. 功能简明 |
2. 材料简单 |
3. 构造简洁 |
4. 制作简易 |
5. 使用简便 |
第三节 明代农具设计的适人性特点 |
1. 劳作负载的体感与农具适人设计 |
2. 附着接触的肤感与农具适人设计 |
3. 尺度把持的手感与农具适人设计 |
4. 操作辨识的视觉与农具适人设计 |
第四节 明代农具设计的普惠性特点 |
1. 明代农具的“南北分宗”与融合 |
2. 明代农具对少数民族与周边外民族的影响 |
3. 明代农具是传统农具设计的“巅峰之作” |
4. 明代农具对现代设计的启迪价值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一.学术论文 |
二.编着 |
(4)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历史是人类史与自然史统一 |
第二节 本课题的选题旨意、缘由及研究目标 |
一、本课题的选题意旨 |
二、本课题的选题缘由 |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相关研究概述 |
二、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
第三节 本课题的内容、创新、特色与意义 |
一、本课题的内容 |
二、本课题的创新与特色 |
三、本课题的意义 |
第四节 本课题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与材料 |
一、本课题所采用的理论方法 |
二、本课题的材料及其使用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生态环境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
第一节 关于生态环境几个问题的讨论 |
一、生态环境的概念 |
二、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 |
三、生态环境及其要素的变化 |
四、生态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的生态环境与人工改造过的生态环境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气候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气候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气候对居民及其生活的影响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貌水体的变化及其人为因素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地貌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水体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人工改造过的地貌和水体 |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植被的变化与居民生活 |
一、汉末以前南方植被状况概述 |
二、居民生产生活对自然植被的利用与损害 |
三、人工植被的营造和发展 |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动物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野生动物 |
二、居民与野生动物的矛盾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家养动物 |
小结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居民人数及分布与生态环境 |
一、魏晋南北朝南方的人口数量 |
二、魏晋南北朝南方人口密度及分布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居民人口数量、居民分布与生态环境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移民与生态环境 |
一、移民的原因与经过 |
二、移民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移民与生态环境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居民的民族结构与生态环境 |
一、关于民族问题的几点认识 |
二、魏晋南北朝南方的民族分布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民族状况与生态环境 |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居民的阶级变化 |
一、世家大族地主 |
二、依附民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阶级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小结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饮食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饮食资源 |
一、野生资源 |
二、人工培植类资源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饮食流通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饮食消费 |
一、魏晋南北朝基于南方自然资源的食物种类 |
二、魏晋南北朝基于南方生态环境的消费观念 |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饮食与生态环境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服饰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麻类服饰 |
一、大麻纤维类 |
二、苎麻纤维类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蚕丝类服饰 |
一、巴蜀地区 |
二、吴越、荆楚地区 |
三、交、广地区 |
四、云南地区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棉类服饰 |
一、交、广地区 |
二、云南地区 |
三、闽越地区 |
四、海南岛 |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其他植物纤维服饰 |
一、葛布类 |
二、蕉布类 |
三、竹布、树皮、藤布类 |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生态环境下的鸟类羽毛服饰 |
一、雉头裘 |
二、鹤氅 |
三、白鹭縗 |
四、孔雀裘 |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配饰 |
一、羽毛佩饰 |
二、珍珠佩饰 |
三、玳瑁佩饰 |
四、犀角发簪 |
小结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居民的居所状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少数民族居民的居所建筑 |
一、吴越地区 |
二、交广地区 |
三、巴蜀荆楚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汉族居民的居所建筑 |
一、统治者居所:宫殿 |
二、世族居所:瓦屋 |
三、平民阶层居所:草屋 |
四、特殊人群住所:石室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聚落 |
一、庄园 |
二、城市 |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居民的居所与生态环境 |
一、居住地与生态环境 |
二、民居的建筑材料与生态环境 |
三、民居的建筑模式与生态环境 |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出行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居民的交通工具与交通设施 |
一、陆路交通工具 |
二、水路交通工具 |
三、交通设施 |
第二节 南方居民行旅在外的灾厄疾病及其应对办法 |
一、行旅威胁 |
二、应对办法 |
第三节 《抱朴子·登涉篇》所见应对南方出行危险的策略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及参与项目 |
(5)柑橘绿色组织特异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植物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
1.1 真核生物启动子的概念 |
1.2 启动子的结构 |
1.2.1 启动子的保守元件 |
1.2.2 植物启动子的特异元件 |
1.2.3 远端调控元件 |
2 启动子的分类 |
2.1 组成型启动子 |
2.1.1 CaMV 35S启动子 |
2.1.2 ACMV启动子 |
2.1.3 Act1启动子 |
2.1.4 Nos和Ocs启动子 |
2.1.5 Ubiquitin启动子 |
2.1.6 组成型启动子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2.2 组织或器官特异性启动子 |
2.2.1 根特异启动子 |
2.2.2 叶特异启动子 |
2.2.3 韧皮部及维管束特异启动子 |
2.2.4 花特异启动子 |
2.2.5 果实特异启动子 |
2.2.6 种子特异启动子 |
2.3 诱导型启动子 |
2.3.1 光诱导型表达基因启动子 |
2.3.2 热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 |
2.3.3 创伤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 |
2.3.4 创伤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 |
2.3.5 病原菌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 |
3 启动子的克隆方法 |
3.1 基因组文库筛选法 |
3.2 启动子探针载体筛选启动子 |
3.3 常规PCR法 |
3.4 反向PCR法 |
3.5 锅柄PCR法 |
3.6 热不对称交错式PCR法 |
3.7 YADE克隆法 |
4 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
4.1 序列结构分析 |
4.2 功能验证 |
4.2.1 点突变分析 |
4.2.2 缺失突变分析 |
4.2.3 瞬时表达分析 |
4.2.4 转化分析 |
5 Cab启动子的研究 |
6 柑橘特异组织启动子的研究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甜橙Cab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其启动子序列的克隆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总RNA的提取 |
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3 RT-PCR反应 |
2.4 Cab基因片段的扩增 |
2.5 Cab基因片段的克隆测序 |
2.6 RACE |
2.6.1 3'RACE |
2.6.2 5'RACE |
2.6.3 序列拼接 |
2.7 Cab基因全长序列的扩增 |
2.8 Cab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和测序 |
2.9 Genome Walking |
2.9.1 高Tm值的特异引物设计 |
2.9.2 Genome Walking克隆Cab启动子 |
2.10 Cab启动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ab氨基酸序列的检索与比对 |
3.2 甜橙RNA的提取 |
3.3 甜橙Cab基因片段PCR扩增的结果 |
3.4 RACE分析 |
3.5 Cab基因全长cDNA |
3.6 Cab基因序列基因组扩增结果 |
3.7 染色体步移克隆Cab基因启动子 |
4 讨论 |
第三章 Cab基因启动子的功能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2.1 表达载体构建 |
2.2.1 引物设计 |
2.2.2 Cab基因启动子片段的克隆 |
2.2.3 双酶切及连接转化 |
2.3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
2.3.1 农杆菌EHA105感受态制备 |
2.3.2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EHA105 |
2.4 番茄遗传转化体系 |
2.5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2.6 Gus染液的配置 |
2.7 转基因番茄Gus染色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ab基因启动子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
3.2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
3.3 转基因番茄Gus染色分析结果 |
4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天工开物》的明代工艺文化 ——造物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外研究的总体状态 |
二. 研究成果 |
三.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缺点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的创新 |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宋应星、“天工开物”与明代社会 |
第一节 宋氏宗族与生存之乡 |
一. 盛衰之间:明帝国兴衰荣辱的历史缩影 |
二. 宋氏宗族族训中的儒学与实学思想 |
三. 宋氏宗族的宗教信仰与民俗生活 |
四. 宋氏宗族的生存与发展之乡 |
第二节 宋应星:家、国、天下 |
一. 科举入仕:幻灭的理想 |
二. 实学的走向 |
三. 传统士人情怀、时代与阶层的烙印 |
第三节 天工开物的诞生与科学实证精神 |
一. 时代造就的《天工开物》 |
二. 科学的实证精神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多元的明代文化 |
一. 大明帝国的立与覆 |
二. 儒学的平民化 |
三. 明代的商业文化 |
四. 明代的手工业 |
第二章 明代工艺造物与宗教信仰 |
第一节 造物缘起的神话传说:祖先崇拜及其现实意义 |
一、 神人、圣人造物 |
二. 《天工开物》中的造物神话与传说 |
第二节 火纸的抄造:民间多神信仰及对民生的关注 |
一. 奉新九仙一带山区土纸制作的历史渊源 |
二. 土纸抄制:多神崇拜及关注民生的信仰心态 |
三. 成品纸的使用-贯穿于民俗信仰体系中的象征物 |
第三节 窑与窑祭:窑神的形成及其社会整和功能的实现 |
一. 明窑 |
二. 窑神的形成 |
三. 祭拜仪式及仪式中的社会整和功能 |
第四节 钟、鼎、佛像铸造:神权与政权的统一 |
一. 九鼎的神化 |
二. 政、教之声 |
三. 仙佛铜像 |
第三章 凝结于物的哲学观念 |
第一节 天人合一:造物中的生态伦理观 |
一. “天与人”的学说 |
二. 天工与开物 |
三. “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 |
第二节 天圆地方:通宝钱币铸型中的君权与神权 |
一. 天圆地方的空间结构观 |
二. 通宝钱币:“形”与铸造工艺 |
三. 政权与神权相统一的货币符号 |
第三节 百姓日用为道:江南稻作用器及“中”与“至善”的成器之道 |
一. 道器观的演化 |
二. 百姓日用为道 |
三. 稻作器具的用器之道 |
四. “中”与“至善”的成器之道 |
第四章 明代造物的等级制约与僭奢之风 |
第一节 由敦朴到好美 |
一. 皇权的盛衰 |
二. 工匠的创造 |
三. 发达的商业 |
四. 工艺的成熟 |
第二节 尊卑贵贱,望而知之 |
一. 草木染色与色之尊卑 |
二. 丝裘棉麻与料之贵贱 |
三. 砖瓦、陶、瓷器皿中的等级制 |
第三节 僭礼越制与奢侈之风 |
一. 服饰的时尚之风 |
二. 房舍的由简入奢 |
三. 乘舆张盖的泛化 |
四. 笺纸与工艺墨:文房雅玩之奢 |
第五章 成熟的明代手工技艺 |
第一节 草木染色与纺织工艺 |
一. 草木染色工艺 |
二. 纺织工艺 |
第二节 砖瓦、白瓷的成型与烧制 |
一. 砖瓦成型与烧制 |
二. 白瓷成型与烧制 |
第三节 造纸工艺 |
一. 竹纸的制作 |
二. 皮纸的制作 |
第四节 制墨工艺 |
一. 制墨工艺的发展 |
二. 松烟墨与油烟墨的制作技艺 |
第五节 金属的铸造与锤锻工艺 |
一. 青铜铸造 |
二. 铁的捶锻工艺 |
三. 熔铸器具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苎麻与夏布织造 |
二. 桑树种植与蚕的养殖 |
三. 扩丝绵与制丝绵被 |
四. 龙袍织造 |
五. 富阳的竹料制作 |
六. 草木染红 |
(7)皂荚提取物对肝癌细胞小鼠TGF-β/Smads信号系统调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正文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 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历史沿革 |
2 痰与肿瘤的关系 |
3 从痰论治肝癌的理论依据 |
第二部分 中药皂荚的研究 |
1 皂荚的一般特性研究 |
2 皂荚的历史研究探讨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皂荚提取物对接种H22肝癌细胞荷瘤小鼠一般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的观察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二 皂荚提取物对接种H22肝癌细胞荷瘤小鼠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三 皂荚提取物对接种H22肝癌细胞荷瘤小鼠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smad4 mRNA和smad7 mRNA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四 皂荚提取物对接种H22肝癌细胞荷瘤小鼠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smad4和smad7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和科研工作 |
致谢 |
附图 |
(8)六安市生态市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历史概述 |
3 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4 六安市市情概况 |
5 六安生态市建设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
第二章 六安市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及生态功能区划 |
1 生态市评价指标体系 |
2 六安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
3 生态功能区划 |
第三章 六安市生态经济建设 |
1 生态经济发展思路及产业布局 |
2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
3 生态林业建设规划 |
4 生态工业 |
5 生态旅游业建设规划 |
第四章 六安市生态环境建设 |
1 生态环境系统的现状分析 |
2 生态建设规划 |
3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4 农村环境保护 |
5 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
第五章 六安市城乡生态人居环境建设 |
1 六安城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
2 生态城镇体系划分 |
3 生态城镇建设 |
4 农村生态家园建设 |
第六章 生态文化建设 |
1 生态文化背景与现状分析 |
2 生态文化理念与建设目标 |
3 主要建设内容和措施 |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
1 可持续发展能力架构 |
2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步骤与目标 |
3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战略措施 |
第八章 六安市生态市建设实施保障体系 |
1 政策法规体系 |
2 组织与管理体系 |
3 教育培训体系 |
4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体系 |
5 实施手段与技术体系 |
6 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体系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世界农业发展背景 |
1.1.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
1.1.2 可持续发展农业思潮 |
1.1.3 精确化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道路 |
1.1.4 高效化的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的方向 |
1.1.5 提供安全无毒的农产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
1.1.6 全球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
1.2 中国农业发展的背景 |
1.3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的影响状况 |
1.4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与结构调整战略研究的思路 |
1.5 小结 |
第二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分析 |
2.1 退耕还林还草背景及政策 |
2.1.1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背景、目标及意义 |
2.1.2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
2.2 西北地区环境 |
2.2.1 概况 |
2.2.2 陕西省自然环境概况 |
2.2.3 甘肃省自然环境概况 |
2.2.4 青海省自然环境概况 |
2.2.5 宁夏自然环境概况 |
2.2.6 新疆自然环境概况 |
2.3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2.3.1 陕西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2.3.2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2.3.3 青海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2.3.4 宁夏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2.3.5 新疆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2.3.6 五省区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2.4 小结 |
第三章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
3.1 引言 |
3.2 西北地区的产业环境 |
3.2.1 第一产业现状及其产业发展环境 |
3.2.2 第二产业现状 |
3.2.3 西北地区第三产业现状 |
3.3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总体现状 |
3.3.1 西北地区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现状 |
3.3.2 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环境 |
3.3.3 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状况 |
3.4 小结 |
第四章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 |
4.1 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现状 |
4.2 西北地区农作物生产潜力 |
4.3 林业结构 |
4.4 牧业与渔业结构 |
4.4.1 牧业结构 |
4.4.2 渔业结构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界定及造林理论 |
5.1 区域界定相关理论研究 |
5.1.1 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 |
5.1.2 还林还草区域界定理论 |
5.2 还林区植被恢复理论与途径研究 |
5.3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启示 |
5.4 还林区域界定范围 |
5.5 小结 |
第六章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 |
6.1 农业结构调整思路 |
6.2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
6.3 “以工促农”的工业调整战略 |
6.3.1 西北地区工业状况 |
6.3.2 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战略 |
6.4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 |
6.4.1 农林牧结构调整 |
6.4.2 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种植结构调整战略) |
6.4.3 区域优势作物调整战略 |
6.4.4 西北地区农作物结构调整比较优势 |
6.5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域林业结构调整 |
6.5.1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及林草建设基本原则 |
6.5.2 西北地区功能林划分及树种特点 |
6.5.3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域适地主要树种 |
6.5.4 西北地区树种草种结构调整战略 |
6.6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 |
6.6.1 西北地区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6.6.2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战略 |
6.7 第三产业调整战略 |
6.7.1 西北地区第三产业构成分析 |
6.7.2 西北地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
6.8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目标 |
6.8.1 农业结构调整依据的标准 |
6.8.2 农业结构需求目标 |
6.9 小结 |
第七章 退耕还林还草与结构调整的技术体系研究 |
7.1 退耕还林还草的保障技术体系 |
7.2 农业结构调整的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
7.2.1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概述 |
7.2.2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
7.3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
7.4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技术体系 |
7.5 农业与农村教育体系建设 |
7.6 农业综合体系建设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野生木本纤维加工五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J]. 发展改革委.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17(40)
- [2]汉简帛医书五种字词集释[D]. 胡娟. 西南大学, 2016(12)
- [3]明代农具设计研究[D]. 张明山. 南京艺术学院, 2014(02)
- [4]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生活[D]. 连雯. 南开大学, 2013(07)
- [5]柑橘绿色组织特异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 陶坚.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 [6]《天工开物》的明代工艺文化 ——造物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 李雪艳.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1)
- [7]皂荚提取物对肝癌细胞小鼠TGF-β/Smads信号系统调控的影响[D]. 杜进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六安市生态市建设研究[D]. 张家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9]野生木本纤维加工五法[J]. 李继光. 中小企业科技, 2003(05)
- [10]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 杨世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