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F/TA~2系统中景象匹配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彬彦[1](2020)在《2500米极地冰下湖钻具自容式摄像系统研制》文中提出科学家在南极厚重的冰盖底下,发现一个巨大的冰下湖,其深度达到数千米,在冰下沉寂了数千万年之久,据科学家推测,冰下湖内部的水源极为纯净,且整个冰下湖还可能存在着新的微生物种。因此,南极冰下湖的科学考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由于冰下湖上方的冰盖极为深厚,所以需要用专业的冰下湖钻具设备进行钻冰,从而进入冰下湖。本文主要为南极科学考察设计一款自容式摄像机,搭载在冰下湖钻具的科学载荷平台上,与其他实验装置一起装配在冰下湖钻具的内部,既可以用来记录整个钻具的工作过程,也能拍摄冰下湖的湖中景象。本摄像系统采用DM368芯片核心板搭载在外围电路上,外围电路完成了电源模块、存储模块、以太网模块、视频输入模块、USB模块、调试串口模块等电路设计。并搭载了照明电路与加热电路。并完成系统主控板、LED电路板、加热控制板的PCB图绘制、焊接与调试。三块电路板均装载在长112mm,宽76mm的圆柱体水密外壳中。本文完成了对水密外壳材料的选型、前端观察窗透镜的选型,整个系统在Solidworks中进行了3D建模仿真。视频输入接口搭载小型CMOS摄像头,系统主处理器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H.264编码、图像增强等处理。拍摄的视频分辨率为720*576,视频传输帧率最高可达25帧。系统设计了上位机控制平台,通过网口通信,可查看摄像机实时拍摄内容,摄像机可在自容模式和在线模式中切换,在线模式中,可手动操作存储图像、视频、开关LED与加热丝,自容模式中,系统将自动工作,使拍摄到的视频信息自容储存到主控制板上的128G的TF卡中。本文所使用的摄像系统,已经在实验室内完成了模拟低温实验与模拟高压环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摄像系统可以在零下40℃低温情况下稳定可靠运行,且可在2500米的水深正常工作。此摄像系统装载在科学载荷平台,封装在冰下湖钻具上进行了联调,进行了钻冰实验。下一步将会到南极实地进行科学考察。
别博文[2](2019)在《高速机动平台大斜视SAR宽幅成像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和远距离成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研究、地表预警和变化检测。将合成孔径雷达装载于高速机动平台,使平台在飞行过程中能够实时获取航迹两侧区域的图像,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导手段。与已有的机载和星载平台不同,弹载平台天线尺寸小、飞行速度快、运动轨迹曲线化,并要求具有对侧前方目标实时成像的能力。这些特点导致弹载SAR成像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需要设计可处理部分孔径数据的高效算法,需要对平台的运动轨迹精确建模,需要解决大斜视模式带来的距离方位耦合,以及为了获取更大的方位幅宽,采用方位扫描模式带来的多普勒模糊问题。本文主要解决以上高速机动平台SAR成像所面临的问题,在高精度斜距建模、包络空变校正、相位空变校正、多普勒解模糊等方面开展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频域相位滤波的多普勒空变校正方法本文第二章研究了曲线轨迹大斜视成像中的多普勒方位空变问题。在处理大斜视数据时,一般采用走动校正处理去除大部分距离与方位的耦合,同时也可降低对方位采样率的要求。由于平台做曲线轨迹运动,传统的双曲线几何构型不再成立,其回波信号二维谱的推导具有一定难度。可将级数反演法应用至弹载俯冲段回波信号二维谱的推导中,得到回波信号的高阶近似二维谱,但已有方法在方位聚焦时,未考虑方位调频率空变,聚焦效果有限。也可在此基础上采用参变量解耦的方法,替换二维谱中的方位空变项,但其必须满足远场假设近似条件,而实际中该条件很难满足。同时,也可采用非线性变标(NCS)的方法来解决方位空变问题,但均无法直接用于子孔径处理。本章则针对小型机动平台高实时性的要求,采用子孔径数据处理,通过预处理补偿加速度对调频率的影响后,通过频域相位滤波的方法消除调频率的二阶空变,最终实现方位统一聚焦。(2)采用正交展开斜距模型和多普勒重采样成像方法本文第三章针对曲线轨迹斜距历程的建模,提出一种改进的斜距模型,并结合多普勒重采样技术处理恒加速大斜视SAR数据。基于对信号特性的分析,信号通过正交泰勒展开斜距模型建模,这一模型可以适应走动校正造成的坐标旋转,与参考模型相比具有更小的残余相位误差。与非线性变标算法不同,这里提出一种多普勒重采样的方法用于校正多普勒参数空变。在实验部分,对比了所提方法和参考算法的处理结果。在对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的处理上,所提算法的方位聚焦性能与参考算法相比均有明显提升。(3)采用频域后向投影的方位精聚焦方法本文第四章针对调频率的距离失配和方位空变,提出一种频域后向投影(FDBP)算法。为解决走动校正后信号与斜距模型的失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直角坐标系的斜距模型。通过子区域距离徙动校正(SR-RCMC),徙动的方位空变被精确补偿,加速度的方位空变也同时被补偿。最终,方位聚焦通过距离-多普勒域相干积分实现,因此被称为频域后向投影。与传统斜距模型相比,所提出的斜距模型近似误差更小。各子区域的信号处理具有相同的处理架构,且处理后不需要进行子块拼接。与NCS相比,采用频域后向投影可使方位信号具有更好的聚焦效果。(4)采用Keystone变换校正包络方位空变和非线性解斜处理的波束扫描模式成像算法本文第五章旨在解决斜距建模、空变距离徙动校正和空变多普勒调频率校正。通过对第四章斜距模型的些微改进,具有相同参考斜距的点目标被定义在同一等距离环上,这被称作大斜视等距离环斜距模型。为了校正距离徙动的方位空变分量,首先对信号乘以线性相位和距离非相关解斜函数。经过Keystone变换和相位补偿后,距离徙动可在时域统一校正。对于多普勒域模糊的信号,其Keystone变换可通过额外的两步相位相乘实现。具有相同参考斜距的点目标将被聚焦在相同的距离位置,这与所提出的斜距模型完全吻合。根据时频图分析,在进行信号时频重构时,信号的非线性变化和距离相关性被同时考虑。多普勒调频率空变通过方位时域非线性变标校正,这一过程是基于修正后的斜距模型实现的。最终,录取的全孔径被聚焦在两维时域,不需进行补零和子孔径处理。仿真SAR数据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所有关键步骤和聚焦性能。
曹兵兵[3](2017)在《考虑零售商心理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TSP)报童决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温度敏感型产品报童决策问题是指温度敏感型产品零售商如何确定最优销售策略的一种决策问题,该问题具有广泛的现实背景,如冷饮等消暑产品的订货问题、羽绒服等保暖产品的零售价格决策问题和空调等产品的销售努力水平决策问题等。近年来,关于传统报童决策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大多是针对一般类型产品、易腐产品或季节性产品取得的,并未涉及温度敏感型产品以及销售季内平均温度变化对温度敏感型产品市场需求影响的研究,显然,已有研究成果并不适用于解决针对温度敏感型产品的报童决策问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温度敏感型产品报童决策问题的理论与模型。由于温度敏感型产品市场需求受到销售季内温度变化的影响且销售季内温度变化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致使零售商承受较大的市场风险,为了权衡利润与风险,零售商往往会表现出一些能够影响决策结果的心理行为。显然,在研究温度敏感型产品零售商的报童决策问题时,考虑零售商的心理行为效应是必要的。目前,关于考虑零售商心理行为的报童决策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并未考虑零售商针对温度敏感型产品决策过程中可能表现出的后悔规避以及失望规避与欣喜寻求行为。因此,对考虑零售商后悔规避或失望规避与欣喜寻求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报童决策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给出决策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考虑零售商心理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报童决策模型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具体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考虑后悔规避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报童定价与订货联合决策模型。为了解决考虑零售商后悔规避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定价与订货联合决策问题,首先,给出了决策问题的一般性描述;然后,依据四种类型温度敏感型产品的需求特征,给出了加性和乘性需求函数;进一步地,针对零售商在定价与订货联合决策过程中可能表现出的剩余后悔规避和缺货后悔规避行为,给出了后悔规避行为效用描述函数: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温适用型产品、中温适用型产品、低温适用型产品和高-低温适用型产品,分别构建了考虑零售商剩余后悔规避和缺货后悔规避行为的定价与订货联合决策模型。通过模型求解确定了零售商的最优零售价格与最优订货量,并分析了温度相关参数、剩余后悔规避和缺货后悔规避行为参数对零售商最优零售价格与最优订货量的影响。(2)考虑失望-欣喜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报童定价与订货联合决策模型。具体地,首先给出了决策问题的一般性描述;然后,依据四种类型温度敏感型产品的需求特征,给出了对应的需求函数;进一步地,针对零售商在定价与订货联合决策过程中可能表现出的失望规避与欣喜寻求行为,给出了失望规避与欣喜寻求行为效用描述函数;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温适用型产品、中温适用型产品、低温适用型产品和高-低温适用型产品,分别构建了考虑零售商失望规避与欣喜寻求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定价与订货联合决策模型。通过模型求解确定了零售商的最优零售价格与最优订货量,并分析了温度相关参数、失望规避与欣喜寻求行为参数对零售商最优零售价格与最优订货量的影响。(3)考虑后悔规避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报童订货与销售努力联合决策模型。具体地,首先给出了决策问题的一般性描述;然后,依据四种类型温度敏感型产品的需求特征,给出了对应的需求函数;进一步地,针对零售商在订货与销售努力联合决策过程中可能表现出的剩余后悔规避和缺货后悔规避行为,给出了后悔规避行为效用描述函数;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温适用型产品、中温适用型产品、低温适用型产品和高-低温适用型产品,分别构建了考虑零售商剩余后悔规避和缺货后悔规避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订货与销售努力联合决策模型。通过模型求解确定了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与最优销售努力水平,并分析了温度相关参数、剩余后悔规避和缺货后悔规避行为参数对零售商最优订货量与最优销售努力水平的影响。(4)考虑失望-欣喜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报童订货与销售努力联合决策模型。具体地,首先给出了决策问题的一般性描述;然后,依据四种类型温度敏感型产品的需求特征,给出了对应的需求函数;进一步地,针对零售商在订货与销售努力联合决策过程中可能表现出的失望规避与欣喜寻求行为,给出了失望规避与欣喜寻求行为效用描述函数;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温适用型产品、中温适用型产品、低温适用型产品和高-低温适用型产品,分别构建了考虑零售商失望规避与欣喜寻求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订货与销售努力联合决策模型。通过模型求解确定了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与最优销售努力水平,并分析了温度相关参数、失望规避与欣喜寻求行为参数对零售商最优订货量与最优销售努力水平的影响。上述构建的联合决策模型能够解决考虑零售商剩余后悔规避与缺货后悔规避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定价与订货联合决策问题、考虑零售商失望规避与欣喜寻求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定价与订货联合决策问题、考虑零售商剩余后悔规避与缺货后悔规避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订货与销售努力联合决策问题和考虑零售商失望规避与欣喜寻求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订货与销售努力联合决策问题。构建的模型为考虑零售商心理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报童决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模型与方法层面的借鉴和指导,并为相关研究的扩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建涛[4](2014)在《面向参数估计的认知雷达自适应发射波形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有雷达系统的发射波形和工作模式一般固定不变,接收系统仅被动地处理雷达信号和数据,使得即使精心设计的雷达系统也难以在复杂的时空多变环境中获得理想的处理性能。认知雷达具有接收机到发射机的闭环反馈机制,能够根据先验和实时的环境及目标知识自适应动态调整雷达收发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雷达单向的信息处理方式,能够大幅提高雷达系统性能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军事应用价值,受到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和军方的广泛关注。自适应发射波形优化技术是认知雷达系统的基础关键技术之一,论文主要研究了面向目标参数估计问题的雷达发射系统自适应优化调整技术,具体内容可分为目标跟踪(运动目标状态估计)和雷达成像(静止目标电磁散射系数估计)两个方面:在目标跟踪方面,研究了杂波环境下以提高机动目标跟踪精度为目的的自适应波形选择技术。论文首先对雷达接收系统和跟踪测量数据获取过程进行了详细建模,分析了不同信噪比情况下雷达发射波形对测量数据统计特性的影响及定量计算方法,并设计了与自然界中蝙蝠发射声波信号类似的CF-HFM(Constant Frequency-Hyperbolic Frequency Modulation)雷达脉冲串波形,提出了杂波环境下基于雷达任务的机动目标跟踪自适应波形选择算法及自适应发射波形与检测门限联合优化方法;其次,为了较为精确地估计机动目标混合运动状态后验概率密度函数,提出了一种完全分离连续基状态与离散模型状态估计的交互多模型概率数据关联粒子滤波器(Interacting Multiple Model Probabilistic Data Association Particle Filter,IMMPDAPF),估计循环仅需要基状态粒子,能够控制每个运动模型对应的粒子数,并引入稳健性较好的Amariα-散度表征不同发射波形对应雷达测量数据包含的信息量,提出了与IMMPDAPF实现过程紧密结合的杂波环境下基于信息论准则的机动目标跟踪自适应波形选择算法。在雷达成像方面,研究了以降低成像处理复杂度为目的的自适应发射分集技术和基于发射分集的曲线弹道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算法。首先,针对以景象匹配制导为目的的曲线弹道SAR成像问题,提出通过自适应调整雷达波束指向使雷达近似工作于等效正侧视几何下,能够大大减小距离徙动校正难度及回波信号方位向和距离向耦合,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利用部分孔径数据和高效频谱分析方法的RD-Dechirp(Range Doppler-Dechirp)快视成像算法;其次,针对以寻的制导为目的大斜视曲线弹道SAR成像问题,通过在雷达发射信号中引入自适应调整的非线性调频分量,提出了曲线弹道SAR非线性调频变标(Nonlinear Chirp Scaling,NCS)成像算法,能够同时处理大斜视曲线弹道情况下距离徙动校正和二次距离压缩的方位频率依赖性和距离空变性,算法计算量与标准CS算法及RD算法相当,提供了成像性能与计算量的完美折中;最后,针对任意航迹和斜视几何情况下的聚束SAR成像问题,提出了基于PRI(Pulse Repetition Interval)自适应调整的PFA(Polar Format Algorithm)成像算法,能够避免原始PFA算法的插值操作和利用全部波数域数据进行成像,生成高质量SAR图像仅需要FFT和复乘运算,能够兼顾平台航迹灵活性、成像精度及成像效率。论文充分利用雷达接收系统到发射系统的反馈机制和先验知识,研究了面向目标参数估计问题的雷达发射系统自适应调整技术和方法,研究成果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现有雷达系统的工作方式,提高现有雷达系统的工作性能和复杂环境适应能力,为推动我国雷达系统的智能化和认知雷达技术的实用化提供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
彭岁阳[5](2011)在《弹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新一代精确制导武器不仅要求能快速突防并精确识别和打击高价值军事目标,还必须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和远距离作战能力。因此,将合成孔径雷达应用于弹载平台以进行二维成像制导的模式日益受到重视。与机载和星载平台相比较,弹载平台具备高速度、大斜视和非匀直的特性,弹载SAR需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大斜视角SAR成像方法和非匀直弹道SAR成像方法等。同时,弹载新体制SAR也是未来精确制导武器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合成带宽SAR体制和双基地SAR体制是最具前途的发展方向。一方面,需要解决弹载SAR中的普遍性关键技术;另一方面,需要研究新体制SAR的特殊性关键问题。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四个具体问题,本文围绕弹载SAR成像技术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研究了弹载大斜视角SAR成像方法。首先分析了瞬时斜距方程与二维频谱的泰勒展开近似公式,从中得到耦合相位校正的关系,并由此导出了弹载条件下的Range Doppler算法和Chirp Scaling算法。然后,提出了基于时域距离走动校正的CS算法。并为适应更大斜视角下的成像,提出了冗余设计的策略,并对该算法作了三次距离偏移相位校正的改进。最后,为获取更精确的成像参数,改进了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参数估计方法,并利用仿真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2、研究了弹载非匀直弹道SAR成像方法。首先通过分析非匀速直线运动弹道,建立了距离向和方位向的速度分解模型。阐述了从非均匀数据重构虚拟均匀数据的角度来解决变速直线运动SAR成像的原理,从这一思想出发,研究了弹载平台变速直线运动时基于内插阵列变换SAR成像方法。阐述了将变速运动等间隔时间采样的回波数据等效为匀速运动中非等间隔时间采样数据的原理,并由此导出了基于非均匀傅里叶变换的变速直线运动SAR算法。其次分析了俯冲向运动和横向规避运动在距离向的运动偏移方程,得出了其运动补偿函数。构建了非匀速直线运动SAR成像的方案——距离向进行运动补偿,方位向采用非均匀方法处理。然后,考虑到工程实践中测量误差的因素,阐述了基于弹道拟合方法获取弹道参数的原理,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弹道拟合方法和非匀直SAR方案的有效性。最后,讨论了末制导寻的阶段基于PFA算法的聚束SAR成像方法。3、研究了基于合成带宽技术的成像方法。首先,提出了基于多频段子脉冲信号合成带宽技术的SAR成像方法。为实现不同参数条件下的合成带宽,构建了合成信号的非均匀采样模型,并通过SINC插值完成信号重建。讨论了带宽合成技术在成像前处理和后处理的问题,认为前处理方式适合各子脉冲间参数不同的情况,并给出了重新处理后的参数和成像流程。然后,研究了末制导跟踪段高重频随机频率步进雷达成像的方法,解决了高重频条件下的频率匹配和运动补偿问题。提出了利用相邻良好距离像间具有强相关系数的特性判定回波是否正确混频的方法,并设计了基于收缩式频率匹配搜索策略的算法流程。4、研究了弹载双基地SAR成像方法。首先从弹载平台运动特点和作战样式的可适应性出发,讨论双基地SAR各种组合模式和几何构形在弹载平台应用的可行性,并研究平飞、一基固定一基飞行和双基斜飞等几何场景下的双基地SAR成像算法。重点构建了斜飞双基地SAR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距离向空变误差,并为此设计了一阶近似法和模型近似法两种运动补偿的的方法。然后深入分析了收发平台非匀速平飞模式下的非同步双基地SAR成像问题。该方法将非匀速平飞双基地模型等效成单基地变速运动模型,并采用非均匀傅立叶变换处理变速运动引起的非均匀采样的问题。最后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应用前景作了总结与展望,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叶文,姜文志,刘博[6](2007)在《飞机低空突防航路规划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航路规划是新一代低空突防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介绍了军用飞机航路规划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的功能模型。论述了航路规划的基本要求,如导航要求、突防要求、飞行器性能要求及战略和战术要求。最后分析了航迹规划需要解决的威胁建模、威胁处理、数字地图、整体航线优化、航迹动态优化和轨迹跟踪控制等关键技术。
叶文,朱爱红,刘博,范洪达[7](2007)在《飞机低空突防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的战争显示,低空突防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了飞机突防技术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且详细分析了低空飞行的飞机主要特点。最后对军用飞机进行低空突防飞行的主要相关技术,如低空突防技术、地形跟随/地形回避/威胁回避技术、航迹规划技术、轨迹跟踪技术的发展过程、重要的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这对低空突防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萍[8](2007)在《基于某型导弹的航迹规划与地形匹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空突防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回避威胁信息,从而极大提高飞行器在飞行和攻击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精确性。本文针对某型导弹设计一个低空突防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是根据作战任务、战区地形特征、飞行器机动性能以及目标类型等因素,对突防飞行器进行作战任务规划,以提高飞行器任务生存能力。本文主要工作包括:飞行器低空突防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采用随机算法生成三维随机地形,同时根据威胁类型与特征生成相应的威胁区域,并将威胁信息融合到地形数据中。采用航迹优化算法求解出满足地形、地物信息的优化参考航线。该航线满足飞行器约束条件,同时又最大程度地回避威胁信息。根据飞行器气动参数和约束条件建立简化的弹体模型和简单稳定回路模型。飞行器采用的惯性导航系统存在随时间累积的漂移误差。因此,采用地形轮廓匹配算法消除该导航误差,为飞行器提供更为精确的导航信息。根据飞行器当前飞行状态和优化参航线,设计航迹控制器。为飞行器提供航迹跟随指令,使其在飞行系统的控制下跟随优化参考航线。本文对该系统各部分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效果良好,符合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黄玲玲[9](2007)在《巡航导弹的三维精确末制导律及三维动画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巡航导弹事业虽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较大,尤其是导弹的射击精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巡航导弹作为一种精确制导武器,制导技术很关键,因而本文从航迹规划、航迹跟踪、景象匹配、中制导和末制导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实现巡航导弹精确打击目标。本文在第二章中介绍了一种基于最小威胁曲面的分层规划法。此方法通过引入最小威胁曲面的概念生成三维航迹搜索空间,根据投影唯一性,转化为XOY平面内二维航迹的搜索,从而原来的规划问题简化为在一个一元函数多项式系数空间中的搜索寻优。采用粒子群搜索算法,求解出一条二维次优航迹,即得到一条三维航迹。在此航迹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以更好的进行地形回避。目前,景象匹配已用于辅助导弹跟踪航迹。本文在第三章中针对航迹控制中匹配的特点,提出了抗旋转的基于环投影特征和不变矩特征的匹配算法,文中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搜索法对两种尺寸的基准图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这些算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抗旋转性。很多导弹在命中目标时,不仅希望获得最小脱靶量,还希望命中目标时姿态最佳,以使战斗部发挥最大效能,取得最佳毁伤效果。本文在第四章中提出的基于GA的带落角限制的变结构三维末制导律,就能很好的满足上述要求。另外,本文对神经网络制导律及模糊制导律也做了研究。最后,本文利用Multigen Creator/Vega及VC制作了巡航导弹打击目标的三维动画。
李丽荣,陆宇平,沈春林[10](2006)在《直升机超低空突防辅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直升机超低空突防辅助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关键技术,研究表明,将现有超低空突防技术应用于直升机,有效降低直升机的飞行高度,实现直升机超低空贴地飞行,可以大大提高武装直升机攻击的突然性、精确性和多样性,提高武装直升机的空战能力以及远程突袭的安全性,也可以提高民用直升机的任务成功率和安全性。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TF/TA~2系统中景象匹配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F/TA~2系统中景象匹配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500米极地冰下湖钻具自容式摄像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水下摄像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总体方案介绍 |
2.2 系统相关原理 |
2.2.1 达芬奇技术概述 |
2.2.2 网络协议介绍 |
2.3 系统硬件方案概述 |
2.3.1 硬件总体方案介绍 |
2.3.2 图像传感器选取 |
2.4 系统软件方案概述 |
2.4.1 DM368启动过程 |
2.4.2 H.264编码简介 |
2.4.3 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
2.4.4 水下图像模糊分析及增强算法实现 |
2.5 水密外壳概述 |
2.5.1 观察窗材料强度分析 |
2.5.2 水密外壳结构要求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1 硬件系统结构图与简介 |
3.2 DM368芯片介绍 |
3.3 核心板电路介绍 |
3.3.1 DDR2模块介绍 |
3.3.2 闪存模块介绍 |
3.3.3 以太网模块介绍 |
3.4 外围电路设计 |
3.4.1 电源系统设计 |
3.4.2 TF卡存储电路设计 |
3.4.3 音频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
3.4.4 网络接口模块电路 |
3.4.5 USB模块和串口模块 |
3.4.6 视频输入模块 |
3.4.7 LED照明电路 |
3.4.8 加热电路设计 |
3.5 PCB图与实物图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4.1 UBL和 U-BOOT文件烧写 |
4.2 LINUX内核移植和烧写 |
4.3 H.264编码设计 |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5 图像增强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5 水密外壳结构设计 |
5.1 水密外壳 |
5.1.1 材料选取 |
5.1.2 外壳受力计算 |
5.2 前盖观察窗设计 |
5.3 Solidworks绘图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联调与测试 |
6.1 系统调试方案概述 |
6.2 系统硬件调试与测试 |
6.3 系统软件测试 |
6.3.1 系统上位机软件调试 |
6.3.2 水下拍摄图片预览与图像增强 |
6.4 模拟高压环境实验 |
6.5 系统低温测试 |
6.6 钻具装载联调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高速机动平台大斜视SAR宽幅成像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概述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应用平台 |
1.2.2 技术发展概况 |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基于频域相位滤波的机动平台SAR成像算法 |
2.1 引言 |
2.2 成像几何及瞬时斜距模型 |
2.2.1 成像几何模型 |
2.2.2 瞬时斜距模型 |
2.3 预处理 |
2.3.1 走动校正及多普勒中心补偿 |
2.3.2 加速度对方位谱宽的影响 |
2.4 距离向处理 |
2.5 基于FDPF的方位压缩处理 |
2.5.1 多普勒参数空变分析 |
2.5.2 基于频域相位滤波的调频率一致化补偿处理 |
2.6 仿真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
2.7 结论 |
第三章 基于改进斜距模型和多普勒重采样的大斜视SAR成像算法 |
3.1 引言 |
3.2 斜距模型 |
3.2.1 正交展开斜距模型 |
3.2.2 不同空变方位角选取对残余相位误差的影响 |
3.3 采用多普勒重采样的谱分析成像方法 |
3.3.1 多普勒重采样空变校正 |
3.3.2 谱分析方位聚焦 |
3.4 实验分析 |
3.4.1 点目标仿真 |
3.4.2 实测数据处理 |
3.5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局部直角坐标系和子区域处理的频域后向投影算法 |
4.1 引言 |
4.2 斜距模型 |
4.3 FDBP算法 |
4.3.1 距离脉压、一致距离走动校正和加速度补偿 |
4.3.2 方位谱滤波划分子区域 |
4.3.3 子区域距离徙动校正和二次距离脉压 |
4.3.4 频域后向投影 |
4.4 应用和讨论 |
4.4.1 基于局部直角坐标系斜距模型的优势 |
4.4.2 加速度和距离徙动的方位空变对子区域划分的影响 |
4.4.3 算法局限性 |
4.5 仿真和实测数据处理 |
4.5.1 仿真 |
4.5.2 实测数据处理 |
4.6 结论 |
第五章 机动平台大斜视波束扫描SAR全孔径成像算法 |
5.1 引言 |
5.2 信号模型和特性分析 |
5.2.1 斜距模型 |
5.2.2 时频特性 |
5.3 成像算法 |
5.3.1 通过Keystone变换校正方位空变的距离徙动 |
5.3.2 时频重构 |
5.3.3 方位聚焦 |
5.3.4 几何校正 |
5.4 实验结果 |
5.4.1 短时傅里叶变换时频分析 |
5.4.2 采用Keystone变换的距离徙动校正 |
5.4.3 几何形变校正和两维聚焦性能分析 |
5.5 结论 |
附录:式(5-29)中的系数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考虑零售商心理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TSP)报童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中温度敏感型产品(TSP)的报童决策问题广泛存在 |
1.1.2 TSP报童决策模型研究需要考虑零售商的心理行为 |
1.1.3 研究考虑零售商心理行为的TSP报童决策问题的必要性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考虑零售商后悔规避行为的TSP报童定价与订货决策模型 |
1.2.2 考虑零售商失望-欣喜行为的TSP报童定价与订货决策模型 |
1.2.3 考虑零售商后悔规避行为的TSP报童订货与销售努力决策模型 |
1.2.4 考虑零售商失望-欣喜行为的TSP报童订货与销售努力决策模型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范围界定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1.6 本文创新性工作说明 |
1.7 数学符号及用语的说明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 |
2.1.2 相关文献情况分析 |
2.1.3 学术趋势分析 |
2.2 关于传统报童决策问题的相关研究 |
2.2.1 报童决策问题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
2.2.2 考虑价格因素的报童决策问题相关研究 |
2.2.3 考虑销售努力因素的报童决策问题相关研究 |
2.2.4 考虑风险因素的报童决策问题相关研究 |
2.3 关于考虑零售商心理行为的报童决策问题相关研究 |
2.3.1 考虑零售商有限理性的报童决策问题相关研究 |
2.3.2 考虑零售商参照依赖的报童决策问题相关研究 |
2.3.3 考虑零售商损失规避的报童决策问题相关研究 |
2.3.4 考虑零售商后悔规避的报童决策问题相关研究 |
2.3.5 考虑零售商失望规避与欣喜寻求的报童决策问题相关研究 |
2.3.6 考虑零售商其他行为的报童决策问题相关研究 |
2.4 关于需求随气象环境变化产品报童决策问题相关研究 |
2.4.1 针对季节敏感型产品的报童决策问题相关研究 |
2.4.2 针对温度敏感型产品报童决策问题相关研究 |
2.5 对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的总结 |
2.5.1 已有成果的主要贡献 |
2.5.2 已有成果的不足之处 |
2.5.3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3.1 温度敏感型产品(TSP) |
3.1.1 TSP的含义 |
3.1.2 TSP的类别及市场需求特征 |
3.2 零售商的心理行为特征 |
3.2.1 零售商的有限理性行为 |
3.2.2 零售商的后悔规避行为 |
3.2.3 零售商的失望规避与欣喜寻求行为 |
3.3 报童模型 |
3.3.1 原始报童模型 |
3.3.2 扩展报童模型 |
3.4 后悔理论 |
3.5 失望理论 |
3.6 研究框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后悔规避行为的TSP报童定价与订货联合决策摸型 |
4.1 问题描述与符号定义 |
4.2 零售商后悔规避效用函数的构建 |
4.3 加性需求下效用函数与联合决策模型的构建 |
4.3.1 加性需求函数和利润函数的构建 |
4.3.2 零售商效用函数的构建 |
4.3.3 TSP报童定价与订货联合决策模型的构建 |
4.4 乘性需求下效用函数与联合决策模型的构建 |
4.4.1 乘性需求函数和利润函数的构建 |
4.4.2 零售商效用函数的构建 |
4.4.3 TSP报童定价与订货联合决策模型的构建 |
4.5 模型求解 |
4.5.1 加性需求下的模型求解 |
4.5.2 乘性需求下的模型求解 |
4.6 数值分析 |
4.6.1 加性需求下模型参数对零售商最优策略影响的数值分析 |
4.6.2 乘性需求下模型参数对零售商最优策略影响的数值分析 |
4.7 管理启示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失望-欣喜行为的TSP报童定价与订货联合决策模型 |
5.1 问题描述与符号定义 |
5.2 效用函数构建 |
5.2.1 需求函数与利润函数的构建 |
5.2.2 零售商失望-欣喜效用函数的构建 |
5.2.3 零售商效用函数的构建 |
5.3 TSP报童定价与订货联合决策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5.3.1 模型构建 |
5.3.2 模型求解 |
5.4 数值分析 |
5.4.1 行为参数对零售商最优策略影响的数值分析 |
5.4.2 温度参数对零售商最优策略影响的数值分析 |
5.5 管理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后悔规避行为的TSP报童订货与销售努力联合决策模型 |
6.1 问题描述与符号定义 |
6.2 效用函数的构建 |
6.2.1 需求函数和利润函数的构建 |
6.2.2 零售商后悔规避效用函数的构建 |
6.2.3 零售商效用函数的构建 |
6.3 TSP报童订货与销售努力联合决策模型构建与求解 |
6.3.1 模型构建 |
6.3.2 模型求解 |
6.4 参数分析 |
6.4.1 行为参数对零售商最优策略影响的参数分析 |
6.4.2 温度参数对零售商最优策略影响的参数分析 |
6.5 管理启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考虑失望-欣喜行为的TSP报童订货与销售努力联合决策模型 |
7.1 问题描述与符号定义 |
7.2 效用函数的构建 |
7.2.1 需求函数与利润函数的构建 |
7.2.2 零售商失望-欣喜效用函数的构建 |
7.2.3 零售商效用函数的构建 |
7.3 TSP报童订货与销售努力联合决策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7.3.1 模型构建 |
7.3.2 模型求解 |
7.4 数值分析 |
7.5 管理启示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
8.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8.3 本文的局限 |
8.4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第四章中引理、定理和推论的证明 |
附录二: 第五章中引理与定理的证明 |
附录三: 第六章中引理与定理的证明 |
附录四: 第七章中引理与定理的证明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科研项目情况 |
作者简介 |
(4)面向参数估计的认知雷达自适应发射波形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认知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 |
1.2.1 工作原理和信号处理框架 |
1.2.2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认知雷达系统概念的发展 |
1.3.2 自适应发射波形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雷达任务的机动目标跟踪动态波形优化 |
2.1 引言 |
2.2 雷达发射波形对测量数据特性的影响 |
2.2.1 高SNR情况 |
2.2.2 低SNR情况 |
2.3 目标跟踪模型 |
2.4 自适应发射波形优化 |
2.4.1 发射信号模型 |
2.4.2 动态波形选择 |
2.4.3 仿真验证 |
2.5 自适应发射波形和检测门限联合优化 |
2.5.1 联合优化方法 |
2.5.2 仿真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信息论准则的机动目标跟踪动态波形优化 |
3.1 引言 |
3.2 杂波环境下机动目标跟踪IMMPDAPF |
3.2.1 机动目标状态Bayes估计 |
3.2.2 粒子滤波器实现 |
3.2.3 仿真验证 |
3.3 信息度量指标 |
3.3.1 香农熵与信息散度 |
3.3.2 香农熵、互信息及KL散度之间的关系 |
3.3.3 α-散度 |
3.4 基于信息论的动态波形选择算法 |
3.4.1 目标状态后验PDF与先验PDF之间的α-散度 |
3.4.2 雷达典型伪测量数据的产生方法 |
3.4.3 仿真验证 |
3.5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波形分集的曲线弹道SAR成像 |
4.1 引言 |
4.2 基于波束指向分集的RD-Dechirp快视成像算法 |
4.2.1 曲线弹道SAR成像模型 |
4.2.2 波束指向动态调整方法 |
4.2.3 曲线弹道SAR RD-Dechirp快视成像算法 |
4.2.4 仿真验证 |
4.3 基于波形分集的NCS成像算法 |
4.3.1 曲线弹道SAR NCS成像算法 |
4.3.2 发射波形自适应调整方法 |
4.3.3 仿真验证 |
4.4 基于PRI分集的PFA成像算法 |
4.4.1 任意航迹SAR成像模型 |
4.4.2 任意航迹SAR PFA成像算法 |
4.4.3 聚焦场景大小分析 |
4.4.4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本文工作与创新点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弹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3 SAR 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1 常规SAR 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2 弹载SAR 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弹载SAR 成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5 导弹成像制导中的工作模式 |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弹载大斜视角SAR 成像算法分析 |
2.1 引言 |
2.2 弹载大斜视角SAR 的几何关系 |
2.2.1 弹载SAR 几何坐标系 |
2.2.2 斜视SAR 分辨率 |
2.3 大斜视角雷达回波与瞬时斜距分析 |
2.3.1 SAR 基带回波 |
2.3.2 瞬时斜距方程 |
2.3.3 近似分析 |
2.4 弹载Range Doppler 算法适用性分析 |
2.4.1 改进Range Doppler 算法 |
2.4.2 时域距离走动校正的改进Range Doppler 算法 |
2.5 基于时域距离走动的Chirp Scaling 算法 |
2.5.1 算法原理推导 |
2.5.2 泰勒展开的近似分析 |
2.5.3 仿真实验分析 |
2.6 高速更大斜视角SAR 成像分析 |
2.6.1 高速引起的多普勒中心模糊问题 |
2.6.2 前斜视角SAR 成像问题 |
2.7 基于回波估计多普勒参数的SAR 成像方法研究 |
2.7.1 方位信号的LFM 模型 |
2.7.2 FRFT 估计多普勒参数的原理 |
2.7.3 多普勒参数预估 |
2.7.4 FRFT 估计多普勒参数的算法流程 |
2.7.5 仿真实验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匀速直线弹道成像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非匀直弹道模型分解 |
3.3 变速直线运动SAR 模型 |
3.4 基于内插阵列变换的变速直线运动SAR 成像方法 |
3.4.1 重构虚拟均匀采样数据思想 |
3.4.2 内插阵列变换思想 |
3.4.3 内插阵列变换的谱变换关系 |
3.4.4 实验验证 |
3.5 基于非均匀傅立叶变换的变速直线运动SAR 成像方法 |
3.5.1 斜距模型分析 |
3.5.2 基于非均匀离散傅里叶变换的SAR 算法流程 |
3.5.3 仿真实验 |
3.6 非匀速直线弹道SAR 成像 |
3.6.1 俯冲运动的距离向运动补偿 |
3.6.2 三维非匀速直线运动的距离向运动补偿 |
3.6.3 三维非匀速直线运动的成像方法 |
3.6.4 多普勒参数分析 |
3.6.5 仿真实验分析 |
3.7 基于INS 测量的三维非匀速直线弹道SAR 成像方法 |
3.7.1 INS 系统的原理概述 |
3.7.2 弹道拟合原理 |
3.7.3 仿真实验 |
3.8 跟踪段基于PFA 算法的聚束SAR 成像方法 |
3.8.1 弹载平台聚束SAR 几何场景 |
3.8.2 DECHIRP 处理 |
3.8.3 运动补偿 |
3.8.4 SINC 插值处理 |
3.8.5 仿真实验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弹载平台合成带宽成像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合成带宽SAR 成像方法 |
4.2.1 多频段子脉冲模型 |
4.2.2 子脉冲间运动补偿 |
4.2.3 频带合成等效的非均匀采样模型 |
4.2.4 信号均匀化重建 |
4.2.5 合成带宽技术在SAR 中的应用方法 |
4.2.6 仿真验证及分析 |
4.3 随机频率步进雷达成像技术 |
4.3.1 信号模型 |
4.3.2 问题描述 |
4.3.3 解决方案 |
4.3.4 频率匹配算法流程 |
4.3.5 速度搜索 |
4.3.6 仿真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基地SAR 应用于弹载平台的成像分析 |
5.1 引言 |
5.2 双基平飞场景的几何构形及成像分析 |
5.2.1 双基平飞场景 |
5.2.2 成像算法 |
5.2.3 仿真实验 |
5.3 一基固定一基飞行模式的几何构形及成像分析 |
5.3.1 成像特点 |
5.3.2 仿真实验 |
5.4 双基斜飞模式的几何构形及成像分析 |
5.4.1 斜飞模式几何场景分析 |
5.4.2 运动补偿 |
5.4.3 改进的距离多普勒算法 |
5.4.4 仿真实验分析 |
5.5 非匀速平飞模式下非同步双基地SAR 成像分析 |
5.5.1 非匀速平飞模式双基地SAR 几何场景 |
5.5.2 双基地距离多普勒成像算法 |
5.5.3 仿真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作者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A SAR 图像质量指标定义 |
附录B 快速非均匀傅立叶变换理论 |
(6)飞机低空突防航路规划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航路规划的基本要求 |
1) ?导航要求。 |
2) ?突防要求。 |
3) ?飞机性能要求。 |
4) ?战略和战术要求。 |
2 航路规划及其系统结构模型 |
2.1 单机航路规划系统功能模型 |
2.2 编队航路规划系统功能模型 |
3 航路规划系统关键技术 |
3.1 威胁建模与威胁处理技术 |
3.2 数字地图技术 |
3.3 整体航线优化技术 |
3.4 航迹动态优化技术 |
3.5 轨迹跟踪技术 |
4 结束语 |
(8)基于某型导弹的航迹规划与地形匹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字地图 |
2.1 数字地图技术 |
2.2 随机地形数据生成 |
2.2.1 地形模型 |
2.2.2 已知、预定威胁信息处理 |
2.2.3 仿真验证 |
2.3 数字地图的插值技术 |
第三章 大范围航迹规划技术 |
3.1 遗传算法航迹规划技术 |
3.1.1 航线的染色体编码 |
3.1.2 初始化种群 |
3.1.3 适应度函数 |
3.1.4 选择策略 |
3.1.5 交叉算子 |
3.1.6 变异算子 |
3.2 对传统遗传算法的改进 |
3.3 仿真验证 |
第四章 实时航迹规划技术 |
4.1 水平实时航迹优化 |
4.1.1 选取性能指标 |
4.1.2 协调转弯 |
4.1.3 DYNAPATH 算法原理 |
4.2 垂直优化航迹的生成 |
4.2.1 角指令控制算法 |
4.2.2 适应角地形跟随算法 |
4.3 对传统航迹规划算法的改进 |
4.3.1 坡度限制平滑算法 |
4.3.2 曲率限制平滑算法 |
4.4 仿真验证 |
第五章 地形匹配技术 |
5.1 TERCOM 基本原理 |
5.2 TRECOM 系统组成 |
5.3 TERCOM 的主要算法 |
5.3.1 TERCOM 的性能指标 |
5.3.2 实测高程数据的采集 |
5.3.3 基本数据要求 |
5.3.4 相关算法实现 |
5.3.5 地形匹配算法流程 |
5.3.6 仿真验证 |
第六章 航迹控制器 |
6.1 航迹控制器基本构成 |
6.2 横侧向航迹控制 |
6.2.1 滚转姿态控制系统 |
6.2.2 偏航姿态控制系统 |
6.3 纵向航迹控制 |
6.3.1 俯仰姿态控制系统 |
6.3.2 高度保持/控制系统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I 导弹纵向扰动方程组 |
附录II 导弹横侧向扰动方程组 |
附录III 型号说明 |
(9)巡航导弹的三维精确末制导律及三维动画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巡航导弹中制导段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中制导段航迹规划的研究 |
2.2.1 威胁建模 |
2.2.2 当前流行的规划算法简介 |
2.2.3 本文采用的航迹规划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航迹控制中的景象匹配快速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景象匹配的数学描述 |
3.3 景象匹配的衡量指标 |
3.4 景象匹配的预处理工作 |
3.4.1 影响实时图图像品质的几种情况 |
3.4.2 解决办法 |
3.5 匹配算法研究 |
3.5.1 常用算法介绍 |
3.5.2 本文研究的匹配算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巡航导弹末制导律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常用坐标系及坐标转换 |
4.2.1 常用坐标系 |
4.2.2 坐标系间的关系及其转换 |
4.3 数学模型的推导 |
4.3.1 问题的描述 |
4.3.2 弹目追逃运动学方程的推导 |
4.4 制导律的推导 |
4.4.1 带落角限制的比例制导律 |
4.4.2 带落角限制的变结构制导律 |
4.4.3 神经网络制导 |
4.4.4 模糊制导 |
4.5 仿真 |
4.5.1 比例制导与变结构制导的比较 |
4.5.2 神经网络制导 |
4.5.3 模糊制导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画仿真 |
5.1 概述 |
5.2 VR 的关键技术 |
5.3 MULTIGEN PARADIGM 公司的MULTIGEN CREATOR |
5.3.1 OpenFlight 数据格式 |
5.3.2 层次结构图 |
5.4 MULTIGEN PARADIGM 公司的VEGA |
5.5 巡航导弹打击目标的仿真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直升机超低空突防辅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结构 |
1.1 任务规划系统 |
1.2 飞行环境信息提取及综合显示系统 |
1.3 地形辅助导航系统 |
1.4 低空突防辅助制导、控制系统 |
2 关键技术 |
2.1 地形跟随/地形回避/威胁回避综合与优化 技术 |
2.1.1 综合TF/TA2系统的构成 |
2.1.2 适应角法 |
2.1.3 DYNAPATH算法 |
2.2 直升机低空突防数字地图技术 |
2.3 高精度定位技术 |
2.4 实时障碍识别技术 |
2.5 新型地形探测器技术 |
2.6 低空突防中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
3 结论 |
四、TF/TA~2系统中景象匹配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500米极地冰下湖钻具自容式摄像系统研制[D]. 王彬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2]高速机动平台大斜视SAR宽幅成像算法研究[D]. 别博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7)
- [3]考虑零售商心理行为的温度敏感型产品(TSP)报童决策模型研究[D]. 曹兵兵. 东北大学, 2017(01)
- [4]面向参数估计的认知雷达自适应发射波形优化技术研究[D]. 王建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1)
- [5]弹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关键技术研究[D]. 彭岁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3)
- [6]飞机低空突防航路规划系统研究[J]. 叶文,姜文志,刘博. 电光与控制, 2007(05)
- [7]飞机低空突防技术研究[J]. 叶文,朱爱红,刘博,范洪达. 电光与控制, 2007(04)
- [8]基于某型导弹的航迹规划与地形匹配技术研究[D]. 刘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1)
- [9]巡航导弹的三维精确末制导律及三维动画仿真研究[D]. 黄玲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1)
- [10]直升机超低空突防辅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 李丽荣,陆宇平,沈春林. 飞机设计,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