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128例老年慢性病人健康教育知识效果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穆晓敏[1](2021)在《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逐渐延长,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现象,共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要隐患。与单一慢性病相比,共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药物不良事件风险增加、死亡风险增加、医疗资源消耗增加等,给慢性病防控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但目前慢性病管理侧重于单病种管理,与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的现象不一致,开展共病模式挖掘研究对了解共病现状,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医疗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在现有的大量且异构化的医疗数据中挖掘共病模式,提取出能够辅助共病管理的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对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与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共病的管理及防控策略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方法:(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明晰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共病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探讨共病的影响因素类型及其作用机理;厘清数据驱动共病管理决策的过程;基于信息管理的DIKW体系构建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2)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利用c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共病影响因素,抽取疾病-疾病关联关系和疾病-影响因素关联关系建立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在此基础上引入重叠社区发现算法识别社区结构,挖掘共病模式。(3)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基于慢性病管理理论和协同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老年共病防控机制,并提出具体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共病的发生发展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的影响,构建了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所组成的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并对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阐述。(2)构建了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是由共病数据(数据层)、共病中的关联信息(信息层)、共病模式(知识层)和共病管理(智慧层)组成,基本要素之间的转化通过数据驱动实现。(3)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2015年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疼痛、睡眠时间、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肥胖、抑郁、生活满意度是老年慢性病人群共病的影响因素;识别出的共病模式包括5个社区,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24≤BMI<28、BMI≥28}、{慢性肺部疾病、哮喘、70-79岁、BMI<18.5、对生活满意度一般、睡眠时间<4小时}等。(4)通过共病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存在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提出以全人管理、分类指导、预防为主和全面协调的基本原则,构建慢性病共病防控模式,分析共病管理中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患者参与主体的职责,提出共病防控的主要措施。结论:(1)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包含了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共病关联关系抽取、共病模式挖掘和共病管理决策,其核心任务是利用共病模式挖掘结果,驱动共病管理决策。(2)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既可以发现疾病之间的关联关系,又可以发现共病模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联。(3)利用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出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4)基于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可以为共病管理决策提供服务,优化共病防控策略。
肖丽荣[2](2021)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贵阳市A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慢性病发病率在老年群体中不断提升。慢性病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同时也给家庭与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目前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地提出,对于慢性病治疗主要倡导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而个人健康素养提升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促进老年慢性病防治最经济的手段。现有关于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干预研究较少,但是健康素养提升对老年人的慢性病防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去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进行干预研究。本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贵阳市A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调查,对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人口学资料分析影响其健康素养的因素;以知信行理论为依据探索小组工作是否能够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首先,通过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与学者蒋静欣编制的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调查表对该社区9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了解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到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学习慢性病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与进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需求。最后,通过之前的调查结果,选取健康素养水平得分较低并愿意参与活动的16名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N=8)与对照组(N=8),实验组在知信行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每周一次共六次的小组活动,对照组则不做任何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偏低,健康素养水平总体均值得分为112.03分(标准误12.44);受教育程度、以往职业、就业状况、家庭常住人口数等因素会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小组工作有助于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服务对象的健康素养得分在干预前后对比有所提升。根据此次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结合社区健康教育巩固改变效果;注重老年慢性病患者信念性健康素养与功能性健康素养的提升;增强社区医生健康素养意识,加强社区医生健康素养干预培训;注重家庭照顾者的支持力量,培训家庭照顾者学习慢性病防治知识,正确看待疾病,在生活中培养与监督老年慢性病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陈超[3](2021)在《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依从性与用药安全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居家用药依从性与用药安全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同时,普及、传递用药指导,拟提出促使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安全、合理用药的相关对策及建议,从而提升该群体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实现健康中国梦。方法: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吉林市四个市辖区中,每个区选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在其服务半径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及疾病情况调查问卷、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量表和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安全问卷为调查工具,对吉林市360例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Stata1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现状本次调查共调查了360例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调查结果显示,其中64.2%(231例)的患者所患慢性病病种为2种,26.7%(96例)为3种,9.2%(33例)为4种,慢性病共病现象存在且较为普遍。调查对象中慢性病共病患病人数排列前三位的病种为:高血压、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2.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现状患者居家用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依从性及格者占大多数,为75.83%,依从性良好占24.17%,无依从性不及格者。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依从性处于及格水平,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中,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性别、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方式、病种、日服药次数、日服药种类、是否服用中草药或保健品、是否出现过不良反应以及能否得到社区家庭医生的用药指导,是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现状患者居家用药依从性的显着影响因素。3.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现状患者居家用药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用药安全知识得分为(6.19±2.05)分,用药安全态度得分为(41.39±6.09)分,用药安全行为得分为(5.42±2.33)分。综合表明,所调查的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用药安全知识,态度良好,但行为水平不高,“知、信、行”不统一。其中,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方式以及是否服用中草药或保健品对用药安全各维度均有影响,是其患者居家用药安全的显着影响因素。结论:1.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依从性良好,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2.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安全“知、信、行”不统一。3.文化程度、居住方式以及是否服用中草药或保健品是共病患者居家用药依从性与用药安全的共同显着影响因素。
任俊威[4](2020)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依恋、应对方式与健康赋权的现状及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描述其依恋、医学应对方式及健康赋权水平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三者间的关系,而后通过访谈研究进一步了解其健康赋权具体状况和特点,进而为寻求提升患者健康赋权水平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一为问卷调查研究,对2019年3月至7月于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科心血管组病房住院治疗的符合条件的233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关系结构问卷(ECR-RSQ)、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老年慢性病健康赋权量表。采用SPSS22.0软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二是健康赋权访谈研究,对18例老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开展面对面半结构访谈收集资料。依照健康赋权理论分别从信念和态度、知识和能力、行动和表现、支持和资源4个维度列出访谈提纲。实施访谈后将资料进行文字转录,采用Golaizzi资料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1.老年患者配偶依恋焦虑维度评分(6.89±2.29)分,配偶依恋回避维度评分(19.14±6.60)分,子女依恋焦虑维度评分(7.06±2.40)分,子女依恋回避维度评分(22.24±5.19)分;医学应对方式面对维度(16.19±4.14)分,回避维度(13.63±2.56)分,屈服维度(9.33±3.50)分;健康赋权总评分为(3.42±0.36)分。2.不同性别老年患者的配偶依恋类型分布差异显着(P<0.05)。应对方式方面,居住地、主要医疗决策者进入面对维度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P<0.05);患病时长、文化程度进入回避维度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P<0.05);平均月收入进入屈服维度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P<0.05)。患者平均月收入、患病时长、居住地和子女数量为健康赋权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3.健康赋权得分与面对呈正相关,与屈服、子女依恋焦虑、回避维度呈负相关,子女依恋焦虑、回避维度与屈服呈负相关(r=-0.426 0.525,P<0.05)。屈服在配偶依恋焦虑与健康赋权责任信念、获取支持维度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分别为:20.65%、19.97%。屈服在子女依恋焦虑获取支持、重建自我间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分别为20.67%、35.49%。面对、屈服在配偶依恋回避和获取支持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分别为10.59%、11.51%。屈服在子女依恋回避与获取支持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10.326%。4质性研究结果:(1)责任信念:对控制疾病信心相对不足,较为回避疾病。(2)知识和能力:疾病知识获取途径多样,但获取信息良莠不齐,辨别信息的能力较差,对检查结果和疾病原因了解较少;(3)行动和表现:情绪大多受到疾病影响,能够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控制疾病,存在用药理念不合理的现象;(4)支持和资源:希望获取的支持涉及医疗、社区和家庭,对家庭内部支持,更多想要保持独立,担心成为家人负担,对待家庭外部的支持态度较为消极。结论1.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健康赋权处于较低水平,医学应对方式较为消极,以不安全依恋类型为主。2.性别影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配偶依恋;居住地、主要的医疗决策者、患病时长、文化程度及平均月收入是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患者月收入、患病时长、居住地和子女数量为健康赋权水平的影响因素。3.依恋、应对方式与健康赋权三者间存在两两相关,依恋通过医学应对方式影响住院心血管病老年患者的健康赋权水平。医护人员和照料者可以从改善患者的依恋关系及疾病应对方式来提升其健康赋权水平。4.提升患者健康赋权水平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强责任信念、提供科学的疾病知识获取途径、纠正不合理的用药观念、尊重患者意愿与提供支持资源相结合。
王永利[5](2020)在《用药生活问卷汉化及在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汉化测评慢性病共存患者用药负担的用药生活问卷(the Living with Medicines Questionnaire,LMQ),并检验问卷的信效度。2、调查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的多重用药负担现况并明晰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LMQ问卷的汉化及信效度评价:采用Brislin翻译模式对LMQ问卷进行正译、回译、文化调适(专家咨询、认知性访谈)和预调查,形成中文版LMQ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4~8月郑州市3家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社区的592名居家慢性病共存多重用药的老年人,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来评价中文版LMQ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采用IBMSPSS21.0和IBMAMOS21.0分析软件对数据分析,采用项目—总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判断中文版LMQ的同质性,使用决断值(CR)检验项目间区分度,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评价中文版LMQ的效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折半信度及重测信度评估中文版LMQ的信度。2、现况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9月~2020年1月,在郑州市高新区、南阳路、林山寨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430例老年慢性病共存的多重用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用药生活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明晰我国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影响因素。使用IBMSPSS21.0分析相关数据,其中,老年患者的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使用描述性分析进行比较,资料的差异性使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患者多重用药负担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则是使用多重线性回归。结果1、最终形成一份适合我国文化背景和信效度良好的中文版LMQ,共包含8个维度,其中用药态度(7个条目);医患关系(5个条目);实践困难(6个条目);用药效果(5个条目);副作用(4个条目);经济负担(3个条目);干扰日常生活(6个条目);用药行为(3个条目)。中文版LMQ项目分析各条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是0.317-0.658(P<0.01),各条目决断值CR均>3.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49,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6~1.00;中文版LMQ共39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8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780%,并对中文版LMQ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数卡方/自由度(χ2/df)=1.575,而拟合优度指数(GFI)=0.865,规范拟合指数(NFI)=0.915,增值拟合指数(IFI)=0.967,非规准拟合指数(TLI)=0.963,比较拟合指数(CFI)=0.967,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41;总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是0.892,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是0.867~0.943,总问卷的重测信度和折半信度分别是0.904和0.817。2、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的多重用药负担水平处于中重度状态,总分为(112.93±11.23)分,各维度得分为:用药态度维度(18.57±3.31)分,实践困难维度(20.36±2.85)分,医患关系维度(13.58±3.36)分,用药效果维度(13.34±2.58)分,干扰日常生活维度(17.36±2.61)分,副作用维度(11.89±1.98)分,用药行为维度(8.45±2.15)分,经济负担维度(9.38±2.26)分。社会支持总分是(34.00±8.19)分,其中主观支持维度得分是(18.44±3.64)分,客观支持维度得分为(8.08±3.05)分,社会支持利用度维度得分是(7.47±2.23)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人均经济收入、每次用药种类、每天用药频率、每月自付药费及主观支持是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共解释多重用药负担总变异度的40.0%。结论1.汉化后的中文版用药生活问卷信效度良好,能够用于测量我国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的多重用药负担水平。2.使用汉化的中文版用药生活问卷对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的多重用药负担水平进行测评,结果提示患者多重用药负担水平较重,其中年龄、文化程度、人均经济收入、每次用药种类、每天用药频率、每月自付药费及主观支持是其多重用药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
张司婧[6](2020)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焦虑缓解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数量也随之逐渐增加。现阶段,在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由于其自身的身体状况不佳,在面对老年期正常身体器官逐渐衰退的情况时,因过度担心身体健康而出现心理障碍的现象逐渐增多。这种由于担忧健康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已经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更给家属以及社会造成了负担。因此,积极缓解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焦虑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以长春市L社区为例。通过实地访谈及调查研究,分析L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焦虑状况,筛选出的7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对研究对象及其家属进行深入访谈,分析出研究对象的共同特征,总结导致其健康焦虑的原因,对研究对象的需求做出评估,运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通过进行充分的小组设计,开展6次小组活动。并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多方面修正小组成员的认知偏差,协助组员缓解焦虑情绪;同时,帮助小组成员了解老年慢性病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保健意识。从焦虑情绪改善状况、小组成员活动满意度两个方面,对小组活动成效进行评估。以达到帮助小组成员修对健康的认知偏差,缓解健康焦虑,建立互助网络的目标。最后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本文通过对小组工作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发现了小组工作介入对缓解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焦虑的状况具有可行性。同时研究证实,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缓解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焦虑的状况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本次针对缓解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焦虑的小组实践,为社会工作者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问题提供实务经验,同时推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进一步研究。
李雪梅[7](2020)在《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及其对孤独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抗逆力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引起医务人员对抗逆力较低人群的关注。2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孤独感现状,探讨抗逆力与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的关系,为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便利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339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抗逆力量表(CD-RISC)测量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抗逆力水平,应用孤独感量表(UCLA)评价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孤独感水平,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家庭功能量表(PAGA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SECD6)、患者满意度量表评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家庭功能、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患者满意度等情况。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Pearson相关、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抗逆力水平与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的关系。结果1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现状:抗逆力总分及各维度(坚韧、自强、乐观)得分为(58.86±14.558)分、(30.97±8.238)分、(19.28±4.962)分、(8.61±2.652)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t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女性、文化程度低、月收入低、疾病类型为心脑血管疾病、疾病数量较多、病程较短、无子女、家庭功能严重障碍、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社会支持水平较低、患者满意度较低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相比男性、文化程度高、月收入高、疾病类型为非心脑血管疾病、疾病数量较少、病程长、有子女、家庭功能较好、自我效能水平较高、社会支持水平较高、患者满意度为较高的抗逆力得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及居住方式不同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性别、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疾病数量、疾病病程、家庭功能、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患者满意度与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有关(P<0.05)。3抗逆力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的影响:(1)孤独感现状: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得分(38.73±9.495)。(2)抗逆力与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的相关分析:抗逆力总分及各维度与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呈显着负相关(P<0.05)。(3)抗逆力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的多因素分层回归分析:第一层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家庭功能、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疾病相关因素纳入自变量,可解释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发生50.1%的变异量,第二层将抗逆力各维度纳入自变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总分的解释力达58.2%,抗逆力各维度可以解释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总体变异的8.1%。结论1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抗逆力处于较低水平。人均月收入、患者满意度、自我效能、疾病数量、家庭功能、疾病病程、社会支持、性别、文化程度是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的影响因素。2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孤独感处于中等程度,抗逆力是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患者抗逆力水平越低,孤独程度越重。图0幅;表15个;参144篇。
乔涵[8](2020)在《老年慢性病人自我管理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南昌市N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老龄化节奏的加快,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增多,这些老年人不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自身的健康管理意识较差。倡导老年慢性病人树立健康管理的理念,激发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他们的健康管理能力,是当前学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老年慢性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研究,基于增权和社会支持理论,在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展开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的过程中发现,老年慢性病人自身存在自我管理意识薄弱、被动就医的传统观念、心理压力大、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通过开展小组活动的方式,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克服消极的情绪、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的健康管理能力为目标。老年慢性病人自我管理是社区工作的一项综合工程。本文通过开展社工自我管理实务的方式,从理论上丰富了我国老年慢性病人自我管理研究的内容。在实践上,探索了运用社会工作小组服务方法促进老年慢性病人自我进行健康管理的路径和适应性。为了解决老年慢性病人自身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发挥社工在健康管理方面的优势,利用所学知识帮助老年患者排解压力;第二,社工应积极做好宣传,让更多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了解健康管理的内涵;第三,联系多方部门链接资源;第四,倡导构建多方参与的健康管理新模式。由于选择的社区数量有限,未能比较不同社区,如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开放社区与封闭社区在老年慢性病人自我管理的方式、意识以及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因此,论文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把不同社区类型纳入分析框架,进而更深入地推动社区老年慢性病人自我管理和社会工作介入机制的发展。
林鑫[9](2020)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资源利用、赋能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资源利用、赋能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明确资源利用、赋能、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三者间的关系;探讨资源利用、赋能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途径,为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年6月至8月在延吉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一般人口学资料、慢性病资源中文版问卷、中文版赋能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应用SPSS 20.0和AMO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作用的显着性及类型判断。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分布:本研究调查的319名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56.7%和43.3%);汉族多于朝鲜族及其他少数民族(67.7%和32.3%);60~70岁的老年人居多共212人(66.46%)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247人(77.4%);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患者人数最多120人(37.6%);收入水平在2001~4000元患者占比最大,有132人(41.4%);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94人(60.8%)。(2)研究对象资源利用情况:研究对象资源利用平均得分54.80±11.09分,资源利用在不同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医疗保险种类上存在差异(P<0.05)。(3)研究对象赋能情况:研究对象赋能平均得分165.17±14.48分,赋能在不同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医疗保险种类上存在差异(P<0.05)。(4)研究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情况: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平均得分129.06±16.58分,在不同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医疗保险种类上存在差异(P<0.05)。(5)研究对象资源利用、赋能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之间的相关性:资源利用与赋能呈正相关(P<0.05),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呈正相关(P<0.05),赋能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呈正相关关系(P<0.05)。(6)研究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线性回归:在一般人口学基础上,资源利用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解释力增加26.8%,赋能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解释力增加25.8%所有变量共解释了 57.4%。(7)研究对象资源利用、赋能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路径:结构方程模型非标准化结果显示,资源利用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直接影响为0.125间接影响为0.241总影响系数为0.366,赋能在资源利用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1)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资源利用总体情况不理想,赋能水平较高,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在中等水平。(2)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资源利用、赋能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间存在正相关,即资源利用情况越好,赋能水平越高,其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越好。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年龄、资源利用及赋能均可影响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3)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资源利用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赋能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资源利用在赋能的中介作用下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
刘琪[10](2020)在《社区中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社区中老年慢性病人健康素养、社会支持、感知控制与健康赋权的现状;分析研究对象的健康赋权与健康素养、社会支持、感知控制的关系;明确健康素养、社会支持、感知控制对研究对象健康赋权的影响;探讨健康素养、社会支持、感知控制对研究对象健康赋权的作用路径及大小,从而为慢性病健康赋权的相关研究及护理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横断面调查法,通过便利抽样,抽取延吉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4名中老年慢性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人赋权量表、健康素养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健康相关控制感量表实施调查,采用SPSS 20.0、AMOS 22.0分析数据。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454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3.37±8.91)岁,其中男性259名(57%),超过三分之一(37.2%)为朝鲜族及其他少数民族,398名研究对象(87.7%)有配偶,374(82.4%)名居住在城市,108(23.8%)名研究对象的学历在大专及以上,371(81.7%)名研究对象的生活来源为工资或退休金,83(18.2%)名为子女供养或其他来源。(2)研究对象的健康赋权、健康素养、社会支持、感知控制状况:研究对象的健康赋权平均得分为120.56±17.01。汉族、有配偶、居住在城市、夫妇同居、文化程度高、在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生活来源为工资或退休金、家庭月收入高、有医学背景、无其他慢性病、自评健康状况为很好、具有良好饮食及锻炼情况的研究对象健康赋权得分更高;研究对象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90.59±11.13,年龄在45~60岁、汉族、有配偶、夫妇同居、居住于城市、文化程度高、在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生活来源为工资或退休金、家庭月收入高、具有医学背景、未合并其他慢性病、具有良好饮食及锻炼情况的研究对象健康素养得分更高;研究对象社会支持平均得分为34.67±6.75,有配偶、居住在城市、夫妇与子女同居、文化程度高、生活来源为工资或退休金、家庭月收入高、具有医学背景、具有良好饮食及锻炼情况的研究对象社会支持得分更高;研究对象感知控制平均得分为92.60±10.19,年龄在45~60岁、汉族、有配偶、居住在城市、夫妇同居、文化程度高、生活来源为工资或退休金、家庭月收入高、具有医学背景、未合并其他慢性病并具有良好锻炼情况的研究对象感知控制得分更高。(3)研究对象健康素养、社会支持与感知控制对健康赋权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健康素养、社会支持、感知控制及其子维度均与健康赋权及其维度呈正相关,r=0.169~0.86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回归显示,一般人口学资料可解释健康赋权41.4%(F=12.868,P<0.001),在控制一般人口学特征之后,健康素养解释变异为22.6%(F=32.439,P<0.001),社会支持解释总变异2.8%(F=34.606,P<0.001),感知控制解释总变异1.7%(F=36.308,P<0.001)。SEM显示,研究对象健康素养通过影响感知控制而影响健康赋权,路径作用大小为0.757,社会支持直接正向影响健康赋权,感知控制直接正向影响健康赋权,感知控制是社会支持与健康赋权的中介变量,模型各项指标拟合良好。结论:(1)社区中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赋权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仍有待提高。汉族、有配偶、居住在城市、夫妇同居、文化程度高、在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家庭月收入高、生活来源为工资或退休金、有医学背景、无其他慢性病、自评健康状况为很好、具有良好饮食及锻炼情况的研究对象健康赋权得分更高。(2)健康素养越高、社会支持越好、感知控制水平越高则社区中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赋权能力越高。研究对象的居住情况、医学背景和健康素养、社会支持、感知控制均可显着正向影响社区中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而合并慢性病则产生负向影响。(3)健康素养通过影响感知控制对健康赋权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健康素养的子维度经济支持意愿作为独立因素正向影响研究对象的健康赋权;社会支持、感知控制可以独立正向影响社区中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赋权,感知控制作为社会支持与健康赋权的中介变量,通过社会支持间接正向影响健康赋权。
二、社区128例老年慢性病人健康教育知识效果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128例老年慢性病人健康教育知识效果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来源及共病患病率 |
1.2.2 共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3 共病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
1.2.4 共病管理相关研究 |
1.2.5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章节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共病的概念 |
2.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2.2.1 医学模式的转变 |
2.2.2 医学模式的内容 |
2.2.3 医学模式对共病的指导意义 |
2.3 复杂网络理论 |
2.3.1 复杂网络相关概念 |
2.3.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 |
2.3.3 复杂网络社区发现 |
2.3.4 复杂网络在共病模式识别中的适用性 |
2.4 协同管理理论 |
2.4.1 协同理论 |
2.4.2 协同管理理论 |
2.4.3 协同管理在共病管理的适用性 |
2.5 慢性病管理理论 |
2.5.1 慢性病管理概况 |
2.5.2 慢性病管理模式 |
2.5.3 慢性病管理的过程 |
第3章 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研究 |
3.1 共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1 生物因素 |
3.1.2 心理因素 |
3.1.3 社会环境因素 |
3.1.4 生活行为因素 |
3.1.5 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 |
3.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研究 |
3.2.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分析 |
3.2.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研究框架 |
3.3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流程 |
3.3.1 数据驱动决策过程 |
3.3.2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过程分析 |
3.4 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 |
3.4.1 DIKW体系 |
3.4.2 基于DIKW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构建 |
第4章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 |
4.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流程 |
4.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构建 |
4.2.1 疾病-疾病关联的一模网络 |
4.2.2 疾病-影响因素关联的二模网络 |
4.2.3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 |
4.3 基于重叠社区发现的共病模式识别 |
4.3.1 重叠社区发现的适用性 |
4.3.2 LFM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
4.3.3 节点重要性分析 |
4.4 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评价研究 |
4.4.1 评价原理 |
4.4.2 对比方法的选择 |
第5章 基于CHARLS的我国老年共病模式挖掘与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数据预处理 |
5.2 老年共病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5.2.1 老年共病的患病情况 |
5.2.2 共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5.2.3 共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5.3 老年共病模式挖掘结果 |
5.3.1 共病关系抽取 |
5.3.2 共病网络 |
5.3.3 共病模式 |
5.4 共病模式挖掘结果评价 |
5.4.1 结果评价 |
5.4.2 方法对比评价 |
第6章 老年共病防控策略研究 |
6.1 共病管理现状研究 |
6.1.1 现状分析 |
6.1.2 存在问题 |
6.2 共病防控机制 |
6.2.1 基本原则 |
6.2.2 模式构建 |
6.3 参与主体的主要职责 |
6.3.1 政府层面 |
6.3.2 医疗机构层面 |
6.3.3 社区层面 |
6.3.4 个人层面 |
6.4 共病防控主要措施 |
6.4.1 加强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
6.4.2 完善慢性病信息系统建设 |
6.4.3 借助新媒体进行健康指导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3.1 局限性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贵阳市A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 |
2.1.1 相关概念 |
2.1.2 理论回顾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老年慢性病健康素养工具研究 |
2.2.2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的现状研究 |
2.2.3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
2.2.4 健康素养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的影响 |
2.2.5 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的提升策略 |
2.3 研究述评 |
第3章 A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分析 |
3.1 贵阳市A社区的概况 |
3.2 调查的基本情况 |
3.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2.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3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状况分析 |
3.3.1 知识性健康素养现状 |
3.3.2 信念性健康素养现状 |
3.3.3 功能性健康素养现状 |
3.3.4 行为性健康素养现状 |
3.4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的人口社会学影响因素分析 |
3.4.1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受教育程度 |
3.4.2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以往职业 |
3.4.3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目前的就业状况 |
3.4.4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家庭常住人口 |
第4章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小组工作实务介入 |
4.1 小组成员需求分析 |
4.1.1 学习慢性病健康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
4.1.2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的需求 |
4.1.3 社会交往的需求 |
4.2 小组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
4.2.1 契合服务对象的需求 |
4.2.2 拥有专业的方法与理论 |
4.2.3 存在开展活动的丰富资源 |
4.3 小组介入方案设计 |
4.3.1 小组组员的选择 |
4.3.2 两组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同质性检验 |
4.3.3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在健康素养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同质性比较 |
4.4 小组活动计划 |
4.4.1 小组服务理念 |
4.4.2 小组服务目标 |
4.4.3 小组介入计划 |
4.5 小组实施的过程 |
4.5.1 第一次活动:建立关系 |
4.5.2 第二次活动:学习慢性病健康知识 |
4.5.3 第三次活动:正确认识疾病,转变健康观念 |
4.5.4 第四次活动:释放情绪,感受支持 |
4.5.5 第五次活动: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
4.5.6 第六次活动:回顾与总结 |
第5章 小组活动介入评估 |
5.1 小组活动的评估工具 |
5.2 小组活动的过程评估 |
5.2.1 小组成员表现变化 |
5.2.2 组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化 |
5.3 小组活动介入的成效评估 |
5.3.1 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在健康素养得分组间比较 |
5.3.2 小组组员满意度评估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6.2.1 样本选取的代表性 |
6.2.2 老年人的特殊性需求 |
6.2.3 社会工作者活动安排的合理性 |
6.2.4 服务对象的随访与跟进 |
6.2.5 小组工作推广的条件与困难 |
6.3 建议 |
6.3.1 与社区健康教育相结合 |
6.3.2 注重对信念性健康素养与功能性健康素养的提升 |
6.3.3 研究应兼顾农村与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 |
6.3.4 发挥社区医生与家庭照顾者力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依从性与用药安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慢性病共病的概念 |
2 老年慢性病共病现状 |
3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研究现状 |
4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家庭用药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 |
5 对策及建议 |
6 讨论与展望 |
调查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样本来源 |
2.2 样本量确定 |
2.3 纳入、排除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3 研究工具 |
3.1 一般资料及疾病情况调查问卷 |
3.2 慢性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量表 |
3.3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安全问卷 |
4 质量控制 |
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情况 |
2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依从性现状 |
3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依从性单因素方差分析 |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 |
3.2 疾病相关情况资料 |
4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依从性回归分析 |
5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安全现状 |
6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安全单因素方差分析 |
6.1 老年人用药安全知识 |
6.2 老年人用药安全态度 |
6.3 老年人用药安全行为 |
7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安全回归分析 |
讨论 |
1 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现状 |
2 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依从性现状 |
3 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 |
4 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安全现状 |
5 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安全影响因素 |
6 对策及建议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依恋、应对方式与健康赋权的现状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依恋概述 |
1.2.2 应对方式概述 |
1.2.3 健康赋权概述 |
1.2.4 老年患者依恋、应对方式及健康赋权的关系 |
1.3 研究方法 |
1.3.1 问卷调查研究 |
1.3.2 质性访谈研究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研究一 问卷调查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研究程序 |
2.5 研究结果 |
2.5.1 一般资料调查情况 |
2.5.2 依恋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 |
2.5.3 应对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 |
2.5.4 健康赋权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 |
2.5.5 依恋、应对方式及健康赋权的相关分析 |
2.5.6 应对方式在依恋与健康赋权水平间的中介效应 |
2.6 问卷调查结果讨论 |
2.6.1 依恋类型分布现状 |
2.6.2 应对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 |
2.6.3 健康赋权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 |
2.6.4 应对方式在依恋与健康赋权间的中介效应 |
3 研究二 访谈研究 |
3.1 提出和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编制访谈提纲 |
3.2.3 访谈方法 |
3.2.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信念和态度 |
3.3.2 知识和能力 |
3.3.3 行动和表现 |
3.3.4 支持和资源 |
3.4 访谈研究效度问题 |
3.5 伦理道德问题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对策与建议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用药生活问卷汉化及在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老年患者慢性病共存流行态势严峻 |
1.2 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突出 |
1.3 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亟需解决 |
1.4 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现况 |
1.5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3.1 相关概念 |
3.2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用药生活问卷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
1 LMQ问卷的汉化 |
1.1 问卷的汉化流程 |
1.2 问卷的正译 |
1.3 合成译稿并进行质量评价 |
1.4 问卷的回译 |
1.5 问卷原作者团队审核 |
1.6 问卷的文化调适 |
1.7 认知性访谈 |
1.8 预调查 |
2 LMQ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资料收集 |
2.4 资料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正译和回译结果 |
3.3 跨文化调适结果 |
3.4 预调查结果 |
3.5 项目分析 |
3.6 内容效度 |
3.7 结构效度 |
3.8 信度 |
3.9 计分方法 |
4 讨论 |
4.1 中文版LMQ汉化过程严谨 |
4.2 中文版LMQ具有良好的效度 |
4.3 中文版LMQ具有良好的信度 |
4.4 中文版LMQ的实用性 |
5 小结 |
第二部分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资料收集 |
1.5 统计分析 |
1.6 质量控制 |
1.7 伦理原则 |
2 结果 |
2.1 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 |
2.2 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水平现况 |
2.3 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的多重用药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
2.4 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水平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
2.5 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的影响因素 |
3 讨论 |
3.1 居家老年慢性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亟待关注 |
3.2 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社会支持状况有待提高 |
3.3 居家老年慢性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受多种因素影响 |
3.4 对实施降低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干预的启示 |
4 小结 |
结论 |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2.1 研究的创新性 |
2.2 研究的局限性 |
2.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患者用药体验相关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焦虑缓解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老年人 |
2.1.2 慢性疾病 |
2.1.3 健康焦虑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行为理论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2.2.3 社会支持理论 |
第3章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焦虑缓解小组工作设计 |
3.1 L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焦虑状况 |
3.1.1 L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基本情况 |
3.1.2 L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焦虑状况调查 |
3.2 小组成员的招募与需求评估 |
3.2.1 小组成员的招募 |
3.2.2 小组成员健康焦虑特征表现 |
3.2.3 健康焦虑原因分析 |
3.2.4 需求评估 |
3.3 小组介入方案设计 |
3.3.1 小组工作的目标 |
3.3.2 小组工作方案设计 |
3.3.3 评估方法 |
第4章 小组工作实施 |
4.1 第一节小组活动“很高兴认识你” |
4.2 第二节小组活动“了解健康焦虑” |
4.3 第三节小组活动“修正认知偏差” |
4.4 第四节小组活动“舒缓焦虑情绪” |
4.5 第五节小组活动“拥抱健康,从此开始” |
4.6 第六节小组活动“结束也是开始” |
第5章 小组工作评估 |
5.1 小组工作开展过程评估 |
5.2 小组工作开展结果评估 |
5.2.1 健康焦虑改善情况 |
5.2.2 小组成员满意程度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及其对孤独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1.4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老年慢性病患者样本构成情况 |
1.2.2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抗逆力水平 |
1.2.3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抗逆力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1.2.4 抗逆力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孤独感的影响 |
1.3 讨论 |
1.3.1 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现状 |
1.3.2 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1.3.3 抗逆力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的影响 |
1.4 小结 |
1.5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老年人抗逆力的研究进展 |
2.1 抗逆力的概述 |
2.1.1 抗逆力的来源 |
2.1.2 抗逆力的定义 |
2.1.3 抗逆力的性质 |
2.2 老年人抗逆力研究进展 |
2.2.1 国内关于老年人抗逆力的研究进展 |
2.2.2 国外关于老年人抗逆力的研究进展 |
2.3 测量老年人抗逆力的评价工具 |
2.4 老年人抗逆力的影响因素 |
2.4.1 内部因素 |
2.4.2 外部因素 |
2.5 提升老年人抗逆力的研究 |
2.6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抗逆力量表 |
附录B 孤独感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老年慢性病人自我管理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南昌市N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发展历程 |
1.4.2 关于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 |
1.4.3 关于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模式 |
1.4.4 社工介入老年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研究 |
1.4.5 文献述评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方式 |
1.5.2 具体方法 |
1.6 创新点及研究思路 |
2.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慢性病 |
2.1.2 老年慢性病人 |
2.1.3 自我管理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增权理论 |
2.2.2 社会支持理论 |
3.N社区老年慢性病人自我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社区基本概况 |
3.2 社区人口统计学数据 |
3.3 老年慢性病人在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1 自我管理意识淡薄 |
3.3.2 被动就医的治疗观念 |
3.3.3 消极的心理情绪 |
3.3.4 缺少家人之间的关怀 |
3.3.5 缺乏同辈之间的交流 |
3.3.6 资源获取的渠道有限 |
3.4 老年慢性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 |
3.4.1 饮食习惯 |
3.4.2 运动管理 |
3.4.3 药物依从性 |
3.4.4 情绪管理 |
3.4.5 社会支持 |
4.小组工作介入实务 |
4.1 小组成员基本情况 |
4.2 需求预估 |
4.3 小组活动工作计划 |
4.3.1 小组活动目标 |
4.3.2 小组活动安排 |
4.3.3 小组活动实施 |
4.4 小组活动的具体内容 |
4.4.1 小组活动的初期阶段 |
4.4.2 小组活动的中期阶段 |
4.4.3 小组活动的成熟阶段 |
4.4.4 小组活动的结束阶段 |
4.5 小组活动评估 |
4.5.1 过程评估 |
4.5.2 成效评估 |
4.5.3 满意度评估 |
4.5.4 自我评估 |
4.6 小组工作结案与跟踪服务 |
4.6.1 小组工作结案 |
4.6.2 后期跟踪服务 |
5.结论与反思 |
5.1 结论 |
5.2 反思 |
5.2.1 取得的效果 |
5.2.2 存在的不足 |
6.建议 |
6.1 发挥社工在健康管理的作用 |
6.2 重视自我管理概念的推广 |
6.3 联系多方部门链接资源 |
6.4 倡导构建健康管理新模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资源利用、赋能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及调查内容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学问题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及疾病相关情况 |
3.2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资源利用现状 |
3.3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赋能现状 |
3.4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 |
3.5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资源利用、赋能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资源利用 |
4.2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赋能 |
4.3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
4.4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资源利用、赋能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论)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述 国内慢性病患者赋能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10)社区中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理论依据与研究框架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3 样本量估算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学考虑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研究对象的健康赋权得分及单因素分析 |
3.3 研究对象的健康素养得分及单因素分析 |
3.4 研究对象的社会支持得分及单因素分析 |
3.5 研究对象的感知控制得分及单因素分析 |
3.6 研究对象健康素养、社会支持、感知控制与健康赋权的相关性 |
3.7 研究对象健康赋权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3.8 研究对象健康赋权的路径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健康赋权现状 |
4.2 研究对象健康素养现状 |
4.3 研究对象社会支持现状 |
4.4 研究对象感知控制现状 |
4.5 研究对象健康赋权、健康素养、社会支持与感知控制的关系 |
4.6 研究对象健康赋权的影响因素分析 |
4.7 研究对象健康赋权模型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述 慢性病健康赋权的概念分析 |
参考文献 |
四、社区128例老年慢性病人健康教育知识效果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D]. 穆晓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2]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贵阳市A社区为例[D]. 肖丽荣.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吉林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居家用药依从性与用药安全现状研究[D]. 陈超.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依恋、应对方式与健康赋权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 任俊威.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5]用药生活问卷汉化及在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中的应用研究[D]. 王永利. 郑州大学, 2020(02)
- [6]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焦虑缓解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 张司婧.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及其对孤独感的影响[D]. 李雪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老年慢性病人自我管理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南昌市N社区为例[D]. 乔涵.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9]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资源利用、赋能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D]. 林鑫. 延边大学, 2020(05)
- [10]社区中老年慢性病人健康赋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刘琪. 延边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