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郑祎琳[1](2020)在《高级氧化技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油田水处理是油田开采中的重内容,好的油田处理技术能够实现污水的二次利用,是绿色生产的一部分,对于油田水处理的研究对于油田开采在内的许多行业来说都十分重要。高级氧化技术应用到油田水处理中,虽然出现较晚但性能优势明显。本文将简单讲述高级氧化技术的概念发展与特点,并就高级氧化技术的典型及其原理进行简单的叙述,对高级氧化技术在油田污水处理中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对其进行简单的研究。
张皓月[2](2020)在《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应用中的探讨》文中提出油田在进行石油开采的过程中,需要向油层注入水以保障原油的正常开采,但是注入水中所含的微生物、硫化物以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对石油开采管道造成严重的腐蚀,并且在原油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严重危害油田地区的生态环境。二氧化氯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氧化性物质,在油田水处理环节中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油田水处理的研究,将对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探讨。
韩蓓[3](2019)在《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油田在开采作业中产生了大量的油田水,分析油田水的有效处理,对于油田生产作业质量的控制,以及油气资源开采中的区域环境质量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发展中,关于油田水处理技术的有效应用,也引起了作业人员及技术研究人员的重视。文章针对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王淋[4](2018)在《油田含聚水低分子有机胺类杀菌剂的合成与评价》文中指出阳离子季铵盐类杀菌剂是油田油田污水常用杀菌剂之一,随着添加量的增多,致使某些微生物的抗药性逐渐增加,导致此类杀菌剂杀菌效果逐渐降低;随着注聚开采的兴起,在聚合物驱油注水系统中,污水携带的阴离子型聚合物与传统的阳离子型杀菌剂形成络合物,导致杀菌剂有效成分大大减少。传统的阳离子型杀菌剂不仅杀菌效果变差,而且腐蚀性比较高,为此,需要研发一种适合含聚合物污水使用的高效杀菌剂。本文以氯化苄和二乙烯三胺为原料合成有机胺类杀菌剂,确定其最佳合成条件,评价在含聚水中的杀菌效果以及与地面水处理系统中缓蚀剂、阻垢剂的配伍性。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确定合成杀菌剂的最佳工艺方案,当反应物氯化苄质量分数为35%,反应介质为1,4-二氧六环,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2.5 h,搅拌速度为100r/min时,反应物转化率可达到96%以上。在含聚污水中加入该杀菌剂评价其杀菌效果,当投加量为60 mg/L时,对硫酸盐还原菌(SRB)的杀菌率可达到99%,对铁细菌(FB)和腐生菌(TGB)的杀菌率可达到100%。通过研究杀菌剂与聚合物混合后溶液的透射比以及悬浮固体含量,反映杀菌剂是否与聚合物发生反应形成沉淀,来确定合成的杀菌剂与聚合物及表面活性剂的配伍性,结果表明,透射比随时间变化不明显,悬浮固体含量基本不变;当杀菌剂添加量浓度为60mg/L时,溶液聚合物的黏度下降率为11.3%,投加季铵盐类杀菌剂后溶液聚合物黏度下降率为26.5%,而未投加杀菌剂的聚合物黏度下降率为78.7%;当杀菌剂添加量为4080mg/L时,污水的平均腐蚀率低于0.076 mm/a;油田常用缓蚀剂咪唑啉衍生物类缓蚀剂SL-2C的缓蚀作用与本实验合成杀菌剂的杀菌率之间基本无相互影响;杀菌剂对有机膦酸阻垢剂HEDP的阻垢率有负效应,若在地面水处理系统中,管道等结垢比较严重,可通过改变药剂的投加顺序来达到除垢杀菌的目的。
范晓霞,王培艳,彭成碧,赵鹏飞[5](2017)在《浅谈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田水的腐蚀主要是来源于注入水中含有的氯化物和硫酸盐,也有一部分是雨水中含有的硫化物,最后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还有一部分微生物,这些都构成了腐蚀。本文对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殷鹏[6](2016)在《二氧化氯氧化法处理油田集输系统老化油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大部分主力油田开始采用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等技术进行原油开采,导致油田老化油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老化油乳化程度高难于破乳,不易处理,降低油田生产效率,影响经济效益。目前传统处理方法不能高效地处理油田老化油,二氧化氯作为一种强氧化剂从氧化和降解两个方面处理老化油,从而达到高效处理老化油,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重新进入集输系统的目标。本文以集输系统老化油为研究对象,从性质分析、控制因素考察、老化油模拟和油田老化油处理四个方面研究二氧化氯氧化法处理集输系统老化油。首先对集输系统老化油进行三相分析。通过对老化油进行分析和相关文献了解确定出PAM浓度和Fe S含量为两个影响老化油破乳的主要控制因素。然后通过模拟老化油来评价二氧化氯对不同浓度的PAM和FeS的氧化效果。再分别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评价二氧化氯处理集输系统老化油的氧化效果。最后,对于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的机理做出可能性讨论。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二氧化氯处理后,老化油的密度、粘度、含水量等指标均大幅下降,老化油破乳,油水分离,满足了重新进入集输系统的要求。通过PAM和Fe S对二氧化氯处理油田老化油的影响研究初步推出固体颗粒Fe S乳化剂的促进作用和聚合物的强化作用都大大的影响着老化油的稳定性。一方面二氧化氯主要通过降解聚丙烯酰胺为短链小分子或直接降解为硝酸根减弱聚合物的强化作用达到了老化油破乳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氧化FeS为三价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降低油水界面膜强度也达到了老化油破乳的目的。
董秋璇[7](2014)在《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二氧化氯氧化破乳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油田开发已步入三次采油阶段,特别是三元复合驱显着的增产效果使其被广泛运用,但原油的高含水量导致油田采出水产量增加,为了增产增注所加入的各种化学药剂(碱、聚合物和表活剂等)导致O/W型乳状液乳化严重油水分离困难。这种采出水直接外排不但破坏环境而且浪费原油,用于回注水质又不符合标准。因此,治理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变得必不可少。一般破乳方法存在破乳效果低、能耗大、费用高等缺点,因此找到一个廉价、高效、低能耗的破乳方法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特性进行分析,并以二氧化氯做化学药剂进行氧化破乳研究,其中考察因素包括二氧化氯浓度、初始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然后建立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反应条件,总结分析二氧化氯的破乳机理,最后检测处理后采出水的腐蚀性以及二氧化氯的杀菌效果,对现场工艺流程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对二氧化氯的应用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的采出水具有碱性大、矿化度高、粘度高、乳化严重、硫酸盐还原菌超标和易结垢的特性。正交试验优选的最佳反应参数是,体系中二氧化氯浓度为40mg/L,初始pH值为6,在55℃下反应2h后,除油率可达91.8%,降粘率可达90%以上,硫化物含量符合回注水指标,可见二氧化氯破乳明显且高效。二氧化氯的破乳机理研究可知,二氧化氯能够氧化O/W型乳状液中的聚合物、FeS等固体颗粒和阴离子表活剂,其结果是降低采出水粘度、破坏油水界面膜、促进油水聚并最终实现破乳。当pH=711时,破乳后的采出水腐蚀率<0.076mm/a符合油田用水控制标准,低剂量的二氧化氯(2mg/L)杀菌率可达100%,对现场的安全性和应用性良好。
徐泽[8](2014)在《地热水中苯酚的去除及其氧化副产物的生成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地热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和能源,地热水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缓解当前能源和水资源的紧缺的现状。地热水中苯酚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地热水的开发和利用,还对人体健康存在严重危害,故此,对于地热水中的苯酚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加以去处,从而保证地热水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用水安全性。本文分别考察二氧化氯氧化、活性炭吸附以及二氧化氯-活性炭联用的方法对苯酚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并对二氧化氯氧化苯酚过程中副产物的生成特性进行了研究。二氧化氯氧化苯酚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温度为45℃,苯酚浓度为0.2mg/L的模拟水样,二氧化氯投加量0.6mg/L,反应时间30min,溶液pH=8时,苯酚的去除效率可以达到93%,降低溶液的pH,有利于苯酚的去除;对于温度为45℃,苯酚浓度为0.2mg/L的地热水样品,二氧化氯投加量1.Omg/L,反应时间60min,溶液pH≤8时,苯酚的去除率最低为92%,延长反应时间对苯酚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当溶液pH>8之后,苯酚去除率明显下降。二氧化氯氧化苯酚过程中副产物的生成特性实验中,主要考察对苯醌,亚氯酸盐和氯酸盐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率,结果表明:二氧化氯的投加量和溶液的pH对副产物形成的影响比较大,反应时间≥30min,所选三种副产物的生成量基本不再增加;对苯醌的形成量随着二氧化氯的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对苯醌的产率为50%左右,当二氧化氯与苯酚的质量比大于2.5之后,对苯醌的产生量基本维持稳定,并有下降的趋势;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的产生量随着二氧化氯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的产率分别为30-65%和5-10%。在pH值从3上升到8的过程中,随着pH值的升高,对苯醌的形成量逐渐增加,当pH>8之后,苯酚的去除效率在明显下降,对苯醌的生成量开始减少;而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的产生量再随着pH值的升高而不断增加。二氧化氯氧化苯酚过程中,控制副产物形成的工艺条件为: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与苯酚质量比大于2.5,溶液pH≤8,反应时间30min。活性炭吸附去除苯酚的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对苯酚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在苯酚浓度0.2mg/L,溶液温度45℃,反应时间2h,活性炭投加量6g/L,pH=6.5,苯酚的去除率为95%。吸附热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苯酚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热力学常数k=2.7,1/n=1.0293。吸附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苯酚的过程可以用伪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来表达,动力学常数k2=4.0991g.mg-1.min-1。活性炭动态固定床的动态穿透曲线表明,在其它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床的穿透时间受进水流量的影响较大,进水流量越大,穿透时间越短。二氧化氯-活性炭联合工艺处理苯酚的实验表明:二氧化氯投加量1.0mg/L,氧化反应时间60min,氧化反应出水以20ml/min的流量通过活性炭固定床时,在最终的处理出水中,苯酚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9%,对苯醌的最大去除率50%,亚氯酸盐的去除率为100%;当流量为35ml/min时,苯酚的去除率最高为98.5%,对苯醌的去除率最大为30%,亚氯酸盐去除率为76%;不同的进水流量对活性炭固定床的穿透时间影响明显:当进水水流量为35ml/min时,活性炭固定床的穿透时间为10h,当进水水流量为20ml/min时,活性炭固定床的穿透时间为16h。二氧化氯-活性炭联用工艺对苯酚的去除率比单独使用活性炭吸附或者二氧化氯氧化时都要好,而且能够对苯酚的氧化其副产物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乔炜[9](2013)在《吐哈油田油井采出水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油气田的开发,部分油气田进入特高含水期,采油污水量非常巨大,2010年全国达到12亿方,且逐年增长。如何把采出水通过一定的方法经济有效的处理合格后回注地层投入再生产,实现油田采注水量平衡,有效节约水资源,已成为石油行业的重要课题。吐哈油田地处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戈壁荒漠地区,地下淡水资源显得尤为珍贵,有效的利用采出水处理后直接回注地层,不但可以节约清水资源,同时可以减少废水排放对周边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在前人对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吐哈油田目前采出水处理装置的运行现状开展了针对性研究,找处了前期物化处理工艺的不足和缺陷;结合工程实例研究了生化污水处理技术在吐哈油田的适用性;对不同杀菌技术和缓蚀防垢技术在油田现场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合温米联合站污水处理装置的改造,提出三种不同的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优选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设施的生化处理改造方案,为下一步进行其它老污水站的生化改造提供了方向。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发现了物化处理方式在油田不同现场应用的共性缺陷。受流程较短因素的限制,系统承受冲击的能力较弱,采用物化处理的污水处理装置采出水处理效果普遍不稳定。水处理系统杀菌药剂成本较高,原有防腐防垢措施的适用性一般,导致流程设备设施腐蚀严重。部分过滤器滤料漏失严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行成本。2.证明了生化污水处理方法在吐哈油田的适用性。通过红连污水站的前期先导试验,以及后期雁木西、三塘湖、鲁克沁污水处理装置的持续应用改进,证明污水生化处理技术对吐哈油田水质是适应的,不但抗冲击能力强,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出水水质,节约了成本。3.探索出了适合吐哈油田不同水处理工艺的杀菌和缓蚀防垢技术。通过对化学除菌、复合二氧化氯杀菌技术与紫外线杀菌技术的研究,总结出在不同的工艺和水质条件下可以组合使用的有效杀菌方法。通过对阴极防腐、高效净稳技术、使用新型材料、安装量子管道环等技术的研究和试验,找到了适应油田水质的缓蚀阻垢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油田采出水处理装置、管线的防腐效果。4.实施流程节点参数控制,在现有工艺不变的前提下,有效的改善了出水水质。通过对流程工艺节点处理指标的逐段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对运行参数进行提前干预,变终端控制为过程控制,规范了采出水处理装置的运行与管理,改善了出水水质,提高了水处理的效果和效益。5.找到了油田老污水处理装置生化改造的可行方案。针对温米污水站的改造需要,提出三种改造方案进行经济及环境分析比较研究,得出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设施进行老污水处理装置的生化改造经济环境上是可行的,为油田老污水站的改扩建提供了方向。
何婷婷,周祾,王玥,柴俊华[10](2013)在《二氧化氯杀生剂在油田水和循环冷却水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二氧化氯杀生剂优点很多。在油田水处理系统中,ClO2杀生剂不仅能杀亚微生物,而且能氧化还原性物质,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在循环冷却水水质处理中,ClO2的强氧化性、安全性及较低的生产成本,在水处理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高级氧化技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 |
2 高级氧化技术及其原理 |
3 高级氧化技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 |
4 结束语 |
(2)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应用中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油井中微生物对管道的危害 |
1.1 硫酸还原菌 |
1.2 腐生菌 |
1.3 铁细菌 |
2 二氧化氯的水处理中对细菌的作用机理 |
2.1 破坏细菌的细胞结构 |
2.2 氧化细菌的生成产物 |
3 二氧化氯对污泥形成的抑制作用 |
3.1 污泥的主要构成 |
3.2 二氧化氯对不同污泥的作用 |
4 二氧化氯的制备方法 |
4.1 化学法 |
4.2 电解法 |
5 结语 |
(3)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油田水处理中的特点分析 |
1.1 腐生菌处理难度大 |
1.2 污染性大 |
1.3 沉降堵塞问题 |
2 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原理及作业流程分析 |
2.1 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原理分析 |
2.2 沉降作业 |
2.3 氧化作业 |
2.4 杀菌作业 |
2.5 油田水回用 |
3 结束语 |
(4)油田含聚水低分子有机胺类杀菌剂的合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选题依据 |
1.1.1 含聚采出污水的特点 |
1.1.2 油田污水主要细菌的种类以及危害 |
1.1.3 杀菌剂的选择 |
1.2 油田微生物的杀菌方法 |
1.2.1 机械处理 |
1.2.2 生物处理 |
1.2.3 物理处理 |
1.2.4 化学处理 |
1.3 杀菌剂的种类及杀菌机理、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其可行性分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5.3 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低分子有机胺类杀菌剂的合成 |
2.1 杀菌剂的合成 |
2.1.1 杀菌剂的合成原理及步骤 |
2.1.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反应介质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 |
2.2.2 反应温度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 |
2.2.3 反应时间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 |
2.2.4 搅拌速度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 |
2.3 正交设计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杀菌剂在含聚污水中杀菌效果评价 |
3.0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1 污水水质分析 |
3.1.1 测定方法 |
3.1.2 测定结果 |
3.2 杀菌效果评价 |
3.3 药效持续时间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杀菌剂与油田助剂配伍性研究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仪器设备 |
4.2 与聚合物反应实验 |
4.2.1 杀菌剂与聚合物及表面活性剂反应结果 |
4.2.2 地层水质条件下的杀菌剂与聚合物及表面活性剂反应结果 |
4.2.3 添加杀菌剂污水悬浮固体含量的变化 |
4.3 不同杀菌剂对污水聚合物粘度的影响 |
4.4 杀菌剂在含聚污水中的腐蚀性 |
4.5 油田助剂与杀菌剂的配伍性 |
4.5.1 杀菌剂与阻垢剂的配伍性 |
4.5.2 杀菌剂与缓蚀剂的配伍性 |
4.6 经济性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浅谈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目的 |
1.2 实验原理 |
1.3 实验内容 |
1.4 实验设计与方案 |
1.4.1 二氧化氯的制备 |
1.4.2 二氧化氯的收集 |
1.4.3 二氧化氯的检测 |
1.4.4 二氧化氯对油田水的净化 |
1.5 实验样品检测方法 |
1.5.1 油田水的初步检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次氯酸钠用量对二氧化氯制备的影响 |
2.2 反应温度对二氧化氯制备的影响 |
2.3 反应时间对二氧化氯制备的影响 |
2.4 二氧化氯对油田水处理的结果讨论 |
3 结论 |
(6)二氧化氯氧化法处理油田集输系统老化油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油田老化油的概述 |
1.1.1 油田老化油的主要来源 |
1.1.2 油田老化油的组成 |
1.1.3 油田老化油的形成原因 |
1.1.4 油田老化油的危害 |
1.2 油田老化油的主要常规处理方法及新技术 |
1.2.1 化学破乳法 |
1.2.2 物理破乳法 |
1.2.3 油田老化油处理新技术与应用 |
1.3 二氧化氯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应用 |
1.3.1 二氧化氯的性质 |
1.3.2 二氧化氯在油田生产中的作用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老化油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分析方法 |
2.2.2 不同PAM和FeS浓度模拟老化油处理效果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油田老化油性质与组成及其控制因素讨论 |
3.1 老化油油相性质与组成分析 |
3.1.1 老化油油相性质分析 |
3.1.2 老化油油相族组成分析 |
3.1.3 老化油油相聚合物含量分析 |
3.2 老化油水相组成分析 |
3.3 老化油机械杂质(悬浮物)组成分析 |
3.4 老化油形成的控制因素 |
3.4.1 老化油形成主要控制因素—固体颗粒乳化剂的促进作用 |
3.4.2 老化油形成主要控制因素—聚合物的强化作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AM对二氧化氯处理油田老化油影响研究 |
4.1 二氧化氯对不同浓度聚丙烯酰胺老化油破乳实验 |
4.2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中聚丙烯酰胺效果评价 |
4.2.1 二氧化氯对聚丙烯酰胺浓度的影响 |
4.2.2 二氧化氯对聚丙烯酰胺降解效果分析 |
4.3 二氧化氯处理对油田老化油油品质量的影响 |
4.3.1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密度的变化 |
4.3.2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粘度的变化 |
4.4 二氧化氯对PAM降解机理探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eS对二氧化氯处理油田老化油影响研究 |
5.1 二氧化氯对不同含量FeS老化油破乳实验 |
5.1.1 二氧化氯处理不同含量FeS老化油对含水率的影响 |
5.1.2 二氧化氯处理对水相二价铁和油相总铁的影响 |
5.1.3 二氧化氯对FeS降解效果分析 |
5.2 二氧化氯处理对油田老化油油品质量的影响 |
5.2.1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密度的变化 |
5.2.2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粘度的变化 |
5.2.3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水相中二价硫浓度变化 |
5.2.4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水相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变化 |
5.2.5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油相中机械杂质含量变化 |
5.3 二氧化氯对FeS降解机理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二氧化氯处理油田老化油性能研究 |
6.1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物理性质结果分析 |
6.1.1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含水率的变化 |
6.1.2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密度的变化 |
6.1.3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粘度的变化 |
6.1.4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相对平均分子量的变化 |
6.2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化学性质结果分析 |
6.2.1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水相结果分析 |
6.2.2 二氧化氯处理老化油油相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7)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二氧化氯氧化破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三元复合驱油技术 |
1.1.1 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 |
1.1.2 三元采出水特点 |
1.2 三元复合驱乳化与破乳 |
1.2.1 油水乳状液的性质 |
1.2.2 油水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
1.2.3 破乳方法 |
1.3 二氧化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
1.3.1 二氧化氯的性质 |
1.3.2 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作用及原理 |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特性研究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2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水质分析方法 |
2.2.1 水质常规测定方法 |
2.2.2 其他测定方法 |
2.3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水质测定结果与分析 |
2.3.1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 pH 值及常规离子浓度 |
2.3.2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聚合物含量及旋转粘度 |
2.3.3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表面活性剂的含量 |
2.3.4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含油量 |
2.3.5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硫化物含量 |
2.3.6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细菌含量 |
2.3.7 小结 |
第三章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二氧化氯氧化破乳特性研究 |
3.1 二氧化氯破乳特性研究方法 |
3.1.1 二氧化氯破乳参数控制研究方法 |
3.1.2 二氧化氯破乳效果实验方法 |
3.2 二氧化氯破乳参数控制研究结果与分析 |
3.2.1 二氧化氯浓度对破乳的影响 |
3.2.2 初始 pH 值对破乳的影响 |
3.2.3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破乳的影响 |
3.2.4 二氧化氯破乳控制参数优化 |
3.2.5 二氧化氯的破乳效果实验结果分析 |
3.3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二氧化氯氧化破乳机理 |
3.3.1 ASP 驱乳状液结构 |
3.3.2 二氧化氯破乳机理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二氧化氯氧化破乳应用研究 |
4.1 应用研究实验方法 |
4.2 三元采出水氧化治理后的腐蚀性研究 |
4.3 二氧化氯的杀菌效果 |
4.4 现场工艺考察及安全性评估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地热水中苯酚的去除及其氧化副产物的生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1.1 苯酚的危害 |
1.1.2 水处理中苯酚的控制技术 |
1.1.3 二氧化氯技术的应用现状 |
1.1.4 氧化苯酚的机理及副产物 |
1.1.5 活性炭吸附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一节 实验水质 |
第二节 实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2.2.1 苯酚浓度的测定 |
2.2.2 二氧化氯的制备及浓度测定 |
2.2.3 二氧化氯氧化苯酚无机副产物的测定 |
2.2.4 二氧化氯氧化苯酚有机副产物的测定 |
第三章 二氧化氯氧化去除苯酚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2.1 二氧化氯的投加量对模拟水样中苯酚去除的影响 |
3.2.2 反应时间对模拟水样中苯酚去除的影响 |
3.2.3 水样pH值对模拟水样中苯酚去除的影响 |
3.2.4 二氧化氯投加量对地热水样中苯酚去除的影响 |
3.2.5 反应时间对地热水样中苯酚去除的影响 |
3.2.6 水样pH值对地热水样中苯酚去除的影响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氧化氯氧化苯酚过程中副产物的生成特性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二氧化氯氧化苯酚副产物的生成特性 |
4.2.1 自配水样中二氧化氯的投加量对副产物生成的影响 |
4.2.2 自配水样中反应时间对副产物生成的影响 |
4.2.3 自配水溶液pH对副产物生成的影响 |
4.2.4 地热水中二氧化氯的投加量对副产物生成的影响 |
4.2.5 反应时间对地热水中副产物生成的影响 |
4.2.6 地热水pH值对副产物生成的影响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活性炭吸附去除苯酚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活性炭吸附去除苯酚的实验研究 |
5.2.1 吸附时间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2 pH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3 活性炭投加量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4 苯酚的初始浓度对其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5 GAC对苯酚的吸附等温线 |
5.2.6 活性炭吸附苯酚过程的动力学特性 |
5.2.7 吸附苯酚的动态吸附小试 |
第三节 活性炭的再生 |
5.3.1 再生液浓度对活性炭再生效率的影响 |
5.3.2 再生温度对活性炭再生效率的影响 |
5.3.3 再生时间对活性炭再生效率的影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二氧化氯-活性炭体系去除苯酚及氧化副产物的效果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2.1 自配水中苯酚及其氧化副产物的去除效果 |
6.2.2 地热水中苯酚及其氧化副产物的去除效果 |
第三节 工艺流程的确定 |
6.3.1 工艺流程 |
6.3.2 主要的处理构筑物及设备 |
6.3.3 运行费用估算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三节 实验不足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吐哈油田油井采出水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物理法 |
1.2.2 化学法 |
1.2.3 物理化学法 |
1.2.4 生物化学法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论文工作技术路线 |
1.3.4 论文创新点 |
2 吐哈油田采出水处理的现状分析研究 |
2.1 吐哈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现状概述 |
2.1.1 吐哈油田采出水水质特点 |
2.1.2 注水难点 |
2.1.3 注水水质标准 |
2.2 吐哈油田污水处理发展历程 |
2.3 油田第一阶段采出水处理技术应用研究 |
2.3.1 典型工艺流程 |
2.3.2 工艺原理 |
2.3.3 工艺特点 |
2.3.4 处理效果及存在问题 |
2.4 油田第二阶段采出水处理技术应用研究 |
2.4.1 典型工艺流程 |
2.4.2 高效净稳技术工艺原理 |
2.4.3 高效净稳技术工艺特点 |
2.4.4 处理效果及存在问题 |
2.5 吐哈油田前期污水处理现状评价 |
2.5.1 系统抗冲击能力低 |
2.5.2 设备易腐蚀、老化,导致水质达标率不合格 |
2.5.3 处理成本较高 |
3 吐哈油田采出水处理的生化方法研究 |
3.1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技术工艺原理 |
3.2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
3.2.1 基质影响因素 |
3.2.2 环境类影响因素 |
3.3 生物接触氧化法系统构造 |
3.3.1 填料 |
3.3.2 生化池 |
3.3.3 布水曝气系统 |
3.3.4 鼓风机 |
3.3.5 调节池 |
3.3.6 沉淀池 |
3.3.7 过滤器 |
3.4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技术的应用 |
3.4.1 生化处理应用情况概述 |
3.4.2 雁木西污水站现状概述 |
3.4.3 雁木西生化污水站工艺流程 |
3.4.4 工艺流程说明 |
3.4.5 雁木西污水处理效果及分析 |
3.5 生化处理技术应用效果研究 |
3.6 生化处理工艺技术效果评价 |
3.6.1 处理工艺经济性评价 |
3.6.2 技术经济评价 |
3.7 生化处理工艺处理效果总结 |
4 提高油田采出水处理效果的其它方法研究 |
4.1 杀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4.1.1 油田污水系统中微生物类型 |
4.1.2 细菌腐蚀类型 |
4.1.3 油层损害和设备管线腐蚀问题 |
4.1.4 杀菌技术分类 |
4.1.5 各种杀菌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
4.1.6 利用二氧化氯杀菌技术在鄯善污水站取得良好杀菌效果 |
4.1.7 利用紫外线杀菌技术在三塘湖污水站取得良好效果 |
4.1.8 杀菌技术在吐哈油田的综合利用 |
4.2 缓蚀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4.2.1 腐蚀原因分析 |
4.2.2 油田常见的腐蚀类型及其特点 |
4.2.3 鄯善注水系统腐蚀原因分析 |
4.2.4 鄯善油田防腐技术利用 |
4.3 节点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
4.3.1 采出水处理节点水质控制提出 |
4.3.2 污水处理节点水质控制措施及主要工作 |
5 温米污水处理工艺改造方案研究 |
5.1 现有污水站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 温米现有污水站现状及存在问题 |
5.3 工艺改造目标 |
5.3.1 进水水质与水量 |
5.3.2 设计指标及方案分析 |
5.4 方案一:“聚结气浮+生化+过滤”工艺 |
5.4.1 工艺流程 |
5.4.2 工艺分段水质处理指标 |
5.4.3 主要处理单元 |
5.4.4 方案一投资估算 |
5.4.5 运行成本预计 |
5.5 方案二:对站内现有处理工艺进行改造 |
5.5.1 方案二工艺流程 |
5.5.2 工艺分段水质处理指标 |
5.5.3 主要处理单元 |
5.5.4 主要设备选型 |
5.5.5 方案二投资估算 |
5.6 方案三: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聚结气浮+生化+过滤”改造工艺 |
5.6.1 方案三工艺流程 |
5.6.2 方案三改造说明 |
5.6.3 方案三投资估算 |
5.7 方案比选 |
5.7.1 优缺点比较 |
5.7.2 运行成本分析 |
5.7.3 推荐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方案三) |
6 结论及下步研究建议 |
6.1 结论 |
6.2 下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二氧化氯杀生剂在油田水和循环冷却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ClO2杀生剂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 |
1.1 处理硫酸盐还原菌 |
1.2 处理铁细菌及腐生菌 |
1.3 处理含硫物 |
1.4 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降粘、破胶和互沉作用 |
2 ClO2杀生剂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应用 |
2.1 冷却系统 |
2.2 冷却系统处理 |
2.3 对腐蚀的控制 |
2.4 对水垢和沉淀物的控制 |
2.5 对微生物的控制 |
3 ClO2杀生剂效果比较 |
3.1 不同pH下ClO2与Cl2的杀菌效果比较[6] |
3.2 ClO2对水中常见细菌的杀灭率比较[7] (ClO2投加量20 mg/L) |
3.3 ClO2在不同浓度下的杀菌灭藻效果比较 |
4 结束语 |
四、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级氧化技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J]. 郑祎琳.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06)
- [2]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应用中的探讨[J]. 张皓月. 化工管理, 2020(14)
- [3]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J]. 韩蓓.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09)
- [4]油田含聚水低分子有机胺类杀菌剂的合成与评价[D]. 王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浅谈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J]. 范晓霞,王培艳,彭成碧,赵鹏飞. 石化技术, 2017(10)
- [6]二氧化氯氧化法处理油田集输系统老化油实验研究[D]. 殷鹏.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7]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二氧化氯氧化破乳研究[D]. 董秋璇.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8]地热水中苯酚的去除及其氧化副产物的生成特性研究[D]. 徐泽. 南开大学, 2014(04)
- [9]吐哈油田油井采出水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D]. 乔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4)
- [10]二氧化氯杀生剂在油田水和循环冷却水中的应用[J]. 何婷婷,周祾,王玥,柴俊华. 广东化工,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