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特定汉族人群男性手长足长与身高的关系

贵州特定汉族人群男性手长足长与身高的关系

一、贵州地区汉族特定人群男性手长、足长与身高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吴超[1](2021)在《布依族的人体测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布依族是我国西南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发祥于南、北盘江和红水河两岸,先民是百越族系中骆越人的一支。汉以后,“骆越”被多个名称取代,直至1953年才正式定族称为“布依”。为研究布依族的人体测量学特征,研究组于2016年9月下旬赴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2018年10月下旬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对布依族成人1382例(男性602例,女性780例)进行了头面部和体部测量指标的测量、观察指标的调查,对黔南周覃镇的部分样本进行了生化指标的化验。使用Excle2010、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在体型图软件中制作体型图,运用Heath-Carter体型法进行体型研究。结果如下:(1)布依族男性、女性头面部指数分型均表现为中头型、高头型、狭头型、中面型、中鼻型。多数人发际非尖型、前额倾斜度直型、眉毛稀少、眉弓弱、有上眼睑皱褶、无蒙古褶,眼裂高度多数为中等,眼裂倾斜度多眼外角高,鼻根高度多中等,鼻背侧面观多为直型,鼻基部多为上翘,鼻孔最大径多呈水平,颧部突出度多为中等,圆形耳垂出现率较高,绝大多数人无美人沟,多为直型下颏,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多薄唇,鼻翼多为宽阔。三个地区布依族相比,黔西南布依族鼻最高,安顺布依族头宽高指数值最大,黔南布依族额最小宽、眼外角间宽最宽、鼻最长、唇最高、红唇厚度最厚。黔西南布依族鼻根高度中等、颧部突出度中等、薄唇出现率最高,黔南布依族鼻基部水平、无美人沟出现率最高。(2)布依族成人均为中躯干型、亚长腿性、中胸型、矮型身材;男性为中肩型、中骨盆型,Rohrer指数为中间型,女性为窄肩型、宽骨盆型,Rohrer指数矮胖型。三个地区布依族相比,安顺布依族男性腿更长,黔南布依族体重更大,手、足、肩部骨骼发育更优。黔西南布依族女性大腿更长,安顺布依族女性小腿更长,黔南布依族女性体重更大,胫骨、内踝骨、手、足、股骨、肩部骨骼发育更优。(3)布依族男性的头水平围、平静胸围、腰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值大于女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布依族各项围度值均较低,与瑶族的围度值最接近。三个地区布依族相比,黔南布依族成人躯干及四肢围度值较黔西南布依族、安顺布依族大,肌肉发育程度更优。(4)布依族男性6项皮褶厚度均厚于女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布依族的皮褶厚度与毛南族、水族、苗族接近,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特征。三个地区布依族相比,黔南布依族皮下脂肪发育更优。(5)布依族男性平均体型为4.2-5.0-1.8,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5.5-4.6-1.3,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与其他族群相比,布依族成人身体线性程度较高,脂肪、骨骼、肌肉发育程度较低,布依族体型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特征。(6)布依族男性肌肉发育水平较高,女性脂肪发育水平较高。三个地区布依族相比,黔南布依族总体脂率、热量、内脏脂肪等级、右上肢脂肪率、躯干脂肪率最高,脂肪发育情况最优。(7)布依族男性、女性均属于偏矮身材,骨骼发育程度较其他族群低。布依族体质特征与瑶族、水族、侗族等南方族群接近,与北方族群差异较大,具有南亚类型族群体质特征。(8)布依族有上眼睑皱褶、无内眦褶、鼻背侧面观非凸型、鼻孔窄型、下颏非凸型、有耳垂、前额发际无尖型、直发出现率最高。前额发际-内眦褶、前额发际-鼻孔形状、前额发际-头发形状、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间两两相关。布依族头面部遗传特征与水族、侗族、苗族、瑶族、壮族最为接近,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特征。(9)布依族非卷舌、非翻舌、尖舌出现率最高。布依族舌运动类型特征与侗族、水族、土家族、拉祜族、苗族等多个南方族群接近,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特征。(10)布依族右扣手、右利手、左型交叉臂出现率最高。扣手-利手之间存在基因互作。布依族不对称行为特征与侗族、壮族、毛南族、苗族、水族等多个南方族群接近,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特征。(11)男性身高、体脂率、肌肉量、心率,女性身高、肌肉量、体重、体脂率对总胆红素的预判有准确性。男性年龄、收缩压,女性收缩压、肌肉量对甘油三酯的预判有准确性。男性腰臀比、腰身比、艾里斯曼指数、腰围、身高,女性身高、肌肉量对高密度脂蛋白的预判有准确性。男性年龄,女性身高、肌肉量、臀围、体重、腰围对低密度脂蛋白的预判有准确性。男性肌肉量、体重、收缩压、内脏脂肪等级,女性身高、心率、肌肉量对尿酸含量的判定有准确性。男性体重、臀围、收缩压、身高、肌肉量、舒张压、腰围、体脂率,女性心率、舒张压对血糖含量的判定有准确性。结论,布依族的人体测量学特征与水族、壮族、毛南族、苗族、瑶族最为接近,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特征。

孙思凡[2](2021)在《广西瑶族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广西瑶族的体质人类学与群体遗传学特征,课题组于2017年4月下旬赴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石坪瑶寨等8个村寨和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4个村寨,对瑶族成人1195例(男性534例,女性661例)进行了60项体质指标、18项身体组成成分指标的测量及12项观察指标的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广西瑶族多前额直型,多有上眼睑皱褶,多无蒙古褶,眼裂高度多狭窄,眼裂倾斜度多为水平型,鼻根高度中等,鼻背观多直型,鼻基底上翘,鼻孔最大径多为水平,鼻翼宽多为中等,颧部突出度中等,三角形耳垂居多,正唇型率和薄唇率均较高,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下颏多直型。鼻翼宽阔型出现率也较高。性别间比较,广西瑶族男性多前额后斜、鼻翼宽阔,女性多直型前额、中等型鼻翼宽。从头面部观察指标来看,广西瑶族具有蒙古人种的主要特征。(2)按照指数均数,广西瑶族男性、女性均为宽肩型、宽骨盆型、矮胖型、矮型身高,男性为长躯干型、亚短腿型、中胸型,女性为中躯干型、中腿型、宽胸型。广西瑶族肩、骨盆较宽,身体矮胖。(3)广西瑶族男性头围、腰围、胸围等8项指标均数均大于女性,Vervaeck指数女性大于男性。广西瑶族男性的头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上臂最大围、前臂围及Vervaeck指数值随年龄增长呈线性下降;Erisman指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大。随年龄增长,女性头围、臀围、大腿围等7项指标均数呈线性下降;腰围与Erisman指数值呈线性上升。广西瑶族男性围度更大。(4)广西瑶族男性肱二头肌皮褶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厚,而髂嵴上皮褶呈现变薄的趋势,女性肱三头肌皮褶逐渐变厚,髂嵴上、髂前上棘皮褶呈现变薄的趋势。瑶族成人皮褶厚度与南方族群接近,与壮侗语族族群较近,瑶族成人皮褶厚度具有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族群特征。(5)广西瑶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1-5.1-1.7,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9-4.9-1.1,属于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男性肌肉、骨骼发育程度强于女性,身体线性度更好,身体充实度小于女性,女性脂肪发育则优于男性。与其他族群相比,广西瑶族男性皮下脂肪丰富,骨骼、肌肉发达程度中等偏低,瑶族女性身体脂肪、骨骼和肌肉发育程度及线性程度处于中等。(6)随年龄增长,广西瑶族男性的体重、身高、总肌肉量、推定骨量、BMI、热量、右上肢肌肉量、左上肢脂肪率、下肢脂肪率、肌肉量以及躯干肌肉量减小,生理年龄和水分率逐渐增大。女性体重、身高、总体脂率、总肌肉量、推定骨量、BMI、热量、右上肢脂肪率、左上肢脂肪率、左上肢肌肉量、左下肢脂肪率、右下肢脂肪率、躯干脂肪率、躯干肌肉量12项指标随年龄增长而减小,生理年龄和水分率与年龄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瑶族成人体脂率处于正常范围内。男性内脏脂肪等级属于内脏肥胖型,女性属于正常范围。(7)两地区的瑶族相比,桂林瑶族男性、女性头长、眼内角间宽、形态面高、鼻高、容貌耳长、容貌耳宽、身高、坐高、下肢全长9项指标值均大于来宾瑶族,头宽、额最小宽、面宽、眼内角间宽、眼外角宽、鼻宽、唇高、骨盆宽、胸围、体重小于来宾瑶族。桂林瑶族男性的耳上头高、躯干前高与上肢全长大于来宾瑶族男性,女性的容貌面高及头围大于来宾瑶族女性。桂林与来宾瑶族男性口裂宽、容貌面高、头围,女性鼻宽、口裂宽、耳上头高、躯干前高、上肢全长值相差不大。总体来说,桂林瑶族成人的头更长、更窄、更狭;面更窄,唇显低,鼻更高,胸围更小,骨盆更窄,身材更高一些。桂林、来宾瑶族均为中头型、高头型、中鼻型、矮身材。桂林瑶族男性、女性及来宾瑶族女性均以狭头型居多,来宾瑶族男性主要为中头型。从头面部观察指标的结果来看,多数头面部指标出现率两地区瑶族相近,但桂林瑶族蒙古褶较来宾瑶族发达,眼裂多为狭窄,眼裂高度中等型、眼裂倾斜度外角高型、鼻翼宽中等型、薄唇率均低于来宾瑶族。两地区瑶族男性头围差异不明显,桂林瑶族女性较来宾女性头围大一些,桂林瑶族成人躯干及四肢围度值小于来宾瑶族,来宾瑶族成人上肢肌肉发育程度更优。桂林瑶族男性肱二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小于来宾瑶族,女性肱二头肌皮褶厚度值小于来宾瑶族。桂林、来宾瑶族男性、女性均表现为躯干部皮褶厚度值最大,髂嵴上皮褶厚度值较大,躯干部脂肪发育优于四肢,腰腹部脂肪较厚。除身高和水分率外,其余17项指标值桂林瑶族均低于来宾瑶族,桂林、来宾瑶族成人体脂率均处于正常范围内。桂林瑶族成人的BMI处于正常范围,来宾瑶族成人属于超重。桂林、来宾瑶族男性的内脏脂肪等级均超标,女性在正常范围。总体来说,来宾瑶族体脂率、体重大于桂林瑶族,脂肪发育水平更高。(8)广西瑶族体质特征男性与广西壮族最为接近,与贵州布依族、云南独龙族、贵州侗族、贵州苗族及广西仫佬族较为接近;女性与贵州布依族和广西仫佬族最为接近,与贵州苗族、广西壮族、贵州侗族较为接近。广西瑶族男性表现为头较短、较窄,前额较窄,鼻较窄,身高、坐高较矮,骨盆宽较窄,女性表现为头较短、较窄,面较窄,鼻较窄,口裂及眼内角间宽较宽,身高、坐高较矮。广西瑶族体质特征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特征。(9)男性翻舌率大于女性,卷舌率、尖舌率小于女性。三种舌运动类型间不存在相关性,广西瑶族3种舌运动类型出现率与贵州苗族接近。广西瑶族成人利手、扣手及交叉臂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广西瑶族3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与贵州侗族、贵州苗族接近。总体来讲,广西瑶族群体遗传学特征与南方族群接近,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特征。结论:广西瑶族体质特征和遗传学特征与壮侗语族族群等南方族群较为接近,其体质特征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桂林、来宾两地区瑶族多数头面部特征差异不明显,来宾瑶族较矮,肥胖程度较高,身体围度较大,皮褶厚度较厚。

珠娜[3](2021)在《水族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族是西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稻作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2015年、2018年研究组先后两次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对1074例(其中男性为521例,女性为553例)水族成人进行了90项体质指标测量与观察,对外周血液18项生化指标进行了化验。采用u检验、卡方检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水族前额倾斜度直型、有上眼睑褶皱、无蒙古褶、眼裂倾斜度外角高、鼻根高度中等、鼻背侧面观直型、鼻基部上翘、鼻孔最大径横向、颧部突出度微弱、耳垂三角形、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中唇、下颏直型出现率均较高。(2)头部指数分型表现为水族男性、女性均为圆头型、中头型、高头型、中面型、中鼻型。(3)水族男性、女性均为中躯干型、宽肩型、宽骨盆型、身高矮、身材矮胖型,男性为亚长腿型、宽胸型,女性为中腿型、中胸型。(4)身体围度与年龄的相关分析显示,水族男性体质指数与年龄正相关,头围、腰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上臂最大围、前臂围、Vervaeck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女性腰围、Erisman指数均与年龄呈正相关。(5)随年龄增长,水族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减小。(6)水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8-5.4-1.9,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4.9-5.5-1.2,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体脂率明显高于男性,体型比较丰满,身体线性度低于男性。(7)水族男性、女性随年龄增长生理年龄增大而水分率降低,体重、身高、总肌肉量、推定骨量、热量、左上肢脂肪率、左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小或降低。(8)近27年来,水族男性、女性额最小宽、下颌角间宽、鼻宽、眼外角间宽、容貌耳长、耳上头高、头围、体重、腰围、平静胸围、骨盆宽、上臂长等指标值较1991年指标有所增大,面宽、形态面高、鼻高、眼内角间宽、口裂宽、前臂长、手长、手宽、足长、足宽等指标值有所减小,容貌面高、身高、肩宽值相差不大。总体来说,27年来水族头面部轮廓、身体围度、骨盆宽、上臂长度值更大一些,而面的长度、形态面的高度、口裂的宽度、前臂的长度及手、足的长度、宽度值更小一些。水族身高无明显变化,体重则有所增加。(9)与其他族群比较,水族男性、女性身材较矮,头面部较窄,与北方民族差异较大,与仫佬族、毛南族最为接近。(10)水族卷舌、非翻舌、非尖舌出现率较高。卷舌与翻舌存在两两类型相关。(11)水族出现率较高的是,右扣手64.7%,右利手94.5%,左交叉臂58.6%。扣手、利手、交叉臂出现率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扣手、利手存在相关性。(12)水族男性、女性直接胆红素、甘油三酯、谷氨酰转移酶均值均高于正常范围。(13)根据ROC曲线面积,男性、女性除年龄、体重外,其余12项测量指标对总胆固醇均有诊断意义;男性年龄、体重、身高、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体脂率及内脏脂肪等级,女性收缩压、舒张压及身高对高密度脂蛋白均有诊断意义;男性体重、身高、腰围、臀围、腰身比、收缩压、艾里斯曼指数、体脂率、肌肉量、内脏脂肪等级,女性年龄、体重、腰围、臀围、腰臀比、腰身比、收缩压、艾里斯曼指数、体脂率及内脏脂肪等级对低密度脂蛋白均有诊断意义;男性身高、腰臀比、心率、肌肉量占比,年龄、体重、腰围、臀围、腰臀比、腰身比、收缩压、艾里斯曼指数、体脂率及内脏脂肪等级,女性年龄、体重、腰围、臀围、腰臀比、腰身比、收缩压、艾里斯曼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对尿酸均有诊断意义;男性收缩压、心率、年龄及腰臀比,女性身高、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对甘油三酯均有诊断意义;男性舒张压、身高、年龄、腰身比及腰臀比,女性身高、舒张压、心率、腰身比及腰臀比对血糖均有诊断意义。

杜抱朴,杜靖[4](2021)在《中国现代人群上、下肢形态与环境温度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观察中国不同区域内现代人群四肢形态变化是否与艾伦法则相一致。本文搜集中国各区域102处地点的现代人群上、下肢测量性状中17项指标,探讨其与温度(年平均温度、年最高温度、年最低温度和气温年较差)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降低,中国现代人的上肢相对长度逐渐变短,前臂和手则逐渐增粗;下肢(下肢全长、大腿长和小腿长)逐渐变长,且下肢相对长度同样渐增。手长、手宽、上臂围和前臂围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而身高上肢长指数与气温年较差呈负相关;下肢全长、大腿长、足长和小腿围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环境温度作为一项选择性压力,作用于上肢发育或形态塑造过程的显着程度上要高于下肢。中国现代人群的四肢形态变化规律并不完全符合艾伦法则,可能与遗传、地理环境、功能性需求、生存策略和营养等因素共同影响现代人群的四肢发育密切相关。

杨兴鑫[5](2020)在《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蒙古族是由诸多部落组成的民族共同体,各部落相对隔离、居住分散,族源、生活环境、习俗均不完全一致,不同部落的体质特征也有一定的差异。和硕特部是卫拉特蒙古的重要一支,在蒙古族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研究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及遗传学特征,研究组于2017年6月和8月赴青海德令哈市和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对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成人361例(男性166例,女性195例)、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成人233例(男性89例,女性144例)进行了60项身体指标、18项身体组成成分指标的测量和12项观察指标的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u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多为有上眼睑褶皱、鼻背侧面观直型、鼻基部水平、鼻根高度中等、鼻翼宽阔、颧部突出度扁平、圆形耳垂、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薄唇、直型下颏。青海和硕特部有蒙古褶、眼裂高度中等、眼裂倾斜度外角高出现率较低于阿拉善和硕特部。(2)青海和硕特部较阿拉善和硕特部头部更长,头部、面部、眼内角间宽度、鼻部和容貌耳宽更宽,唇高较高,但眼外角间宽度、口部更窄,鼻部更低平,形态面高、上唇皮肤部高度、鼻长均较小。(3)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均为高头型,青海和硕特部多为圆头型、阔头型、阔面型、中鼻型,阿拉善和硕特部多为特圆头型、狭头型、超狭面型、狭鼻型。(4)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男性、女性多为长躯干型、中腿型、宽胸型、矮胖型、高型身高,青海和硕特部为中肩型、窄骨盆型,阿拉善和硕特部为宽肩型、宽骨盆型。青海和硕特部肩宽、骨盆宽较阿拉善和硕特部小。(5)青海和硕特部头水平围、臀围、大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均较阿拉善和硕特部大;随年龄增长,青海和硕特部躯干围度值逐渐增大,阿拉善和硕特部腰围、下肢围度值增大;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围度值与北方蒙古语族族群较为接近,其围度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6)青海和硕特部女性肱三头肌皮褶、髂嵴上侧皮褶和小腿内侧皮褶较厚,肱二头肌皮褶和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则为阿拉善和硕特部较厚;青海和硕特部肱三头肌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与生活在北亚地区的族群较为接近,其皮褶厚度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7)青海和硕特部总体平均体型值男性为4.3-5.6-1.4、女性为6.2-5.7-0.9,阿拉善和硕特部男性为5.1-5.0-1.0、女性为6.1-4.5-0.9,均表现为骨骼、肌肉较为发达,身体肥胖程度较高、线性程度较低,且女性肥胖程度高于男性。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型与北方蒙古语族、突厥语族族群较为接近,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8)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男性体重、总体脂率、BMI、热量、生理年龄、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左下肢肌肉量、四肢和躯干脂肪率存在差异,其中除水分率外,其余指标青海和硕特部均较低;女性推定骨量、热量存在差异,推定骨量青海和硕特部女性较高,热量则为阿拉善和硕特部女性较高;随年龄增长,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四肢及躯干脂肪率增大而肌肉量减小。(9)根据体脂率、BMI判断肥胖的标准,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男性、女性脂肪含量较高,属于超重或肥胖类型。(10)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与北方蒙古语族族群较接近,青海和硕特部还与突厥语族族群较为接近,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质特征。(11)17个族群中,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有上眼睑褶皱、下颏凸型、有耳垂出现率处于中等水平,有内眦褶、鼻背凸型、卷发出现率较低,窄鼻孔、尖型发际出现率较高;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8项头面部遗传指标最为接近,均与甘肃汉族较为接近。(12)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卷舌出现率在17个族群中处于中等水平,尖舌、翻舌出现率较低;青海和硕特部3项舌运动类型与甘肃汉族最为接近,阿拉善和硕特部与察哈尔部、鄂尔多斯部最为接近。(13)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右扣手、右型交叉臂出现率在17个族群中处于较低水平,右利手出现率处于中等水平;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3项不对称行为与甘肃汉族、达斡尔族最为接近。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为北亚类型体质特征,并与北方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族群较为接近。遗传学特征显示,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还与甘肃汉族较为接近。

严明亮[6](2020)在《基于人体测量学的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的人类生物学研究》文中提出为研究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体质特征及遗传学特征,研究组于2017年8月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与精河县对443例(男性217例,女性226例)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成人与239例(男性112例,女性127例)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成人进行了60项身体指标、18项人体组成成分指标的测量和12项观察指标的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u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均以有上眼睑皱褶、无蒙古褶、鼻根高度中等型、鼻背侧面观直型、鼻基部水平型、圆形耳垂、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型、薄唇出现率最高。(2)与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相比,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头更宽、额更宽、耳更宽,头较短、容貌面较低、形态面较低。(3)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均为高头型、超狭面型;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多为中头型;土尔扈特部多为圆头型、狭鼻型。(4)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均为长躯干型、宽肩型、宽骨盆型;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为宽胸型;土尔扈特部为中腿型、超中等型身高。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与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相比男性骨盆更宽,上肢较窄,手较窄,女性身高更低,肩更窄,肱骨径更窄。(5)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与土尔扈特部围度值男性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土尔扈特部女性头水平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均大于察哈尔部女性;随年龄增长,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成人腰围随年龄增大,大腿围随年龄减小;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围度值与北方族群最为接近,其围度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6)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女性肩胛下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较土尔扈特部女性小;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成人髂嵴上侧皮褶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男性肱三头肌皮褶、髂嵴上侧皮褶随年龄增长而减小,女性小腿内侧皮褶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新疆蒙古族察哈部、土尔扈特部皮褶厚度值与北方族群最为接近,其皮褶厚度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7)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男性总体平均体型值为5.0-5.5-1.0,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总体平均体型值为6.3-5.1-0.7,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8-5.5-1.1,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土尔扈特部女性平均体型为6.3-5.5-0.8,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表现为身体线性程度都不高,骨骼肌肉比较发达,身体肥胖程度较高。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与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体型值最为接近,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8)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男性水分率低于土尔扈特部,右下肢脂肪率高于土尔扈特部;女性总肌肉量、水分率低于土尔扈特部;随着年龄的增长,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成人生理年龄、内脏脂肪等级均增大。(9)根据体脂率与BMI判断肥胖标准,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与土尔扈特部成人均属于肥胖,且男性内脏脂肪均为超标。女性内脏脂肪正常。(10)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体质特征均与西藏藏族、新疆乌孜别克族接近,其体质特征具有北亚族群特征。(11)20个族群中,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凸型下颏出现率、鼻梁凸型、有耳垂出现率处于较高水平,尖型发际出现率处于中等水平,卷发出现率处于较低水平。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与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内蒙古蒙古族和硕特部、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最为接近,其头面部遗传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征。(12)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卷舌、翻舌的出现率在19个族群中属于高水平,尖舌的出现率属于中等水平。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与内蒙古蒙古族和硕特部、喀左县蒙古族、杜尔伯特部蒙古族、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阜新蒙古族、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最为接近。(13)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右型利手、交叉臂出现率在20个族群中处于高水平,右型扣手出现率处于中下水平。3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中,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与喀左县蒙古族、内蒙古蒙古族和硕特部、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阜新蒙古族、黑龙江蒙古族杜尔伯特部接近。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为北亚类型体质特征,并与北方蒙古语族较为接近;遗传学特征显示,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与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内蒙古蒙古族和硕特部、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较为接近,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征。

刘璐[7](2018)在《蒙古族鄂尔多斯部的人类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辽阔草原孕育的蒙古民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跨境民族之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最早的属民不是源于某一氏族部落,而是由一群具有特殊身份和使命的人共同组成的部落。鄂尔多斯部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在蒙古族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9月研究组赴鄂尔多斯市对鄂托克旗336例(男142例,女194例)蒙古族成人的87项体质人类学指标和224例(男92例,女132例)蒙古族中学生的25项群体遗传学表型特征进行了测量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鄂尔多斯部多数人上眼睑有皱褶,直鼻梁,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鼻基部水平,鼻根高度、鼻翼宽度中等,鼻孔最大径位置以倾斜型和横向型为主,耳垂类型以圆形和三角形为主,褐色眼睛,颧骨体发达,男性眼裂高度狭窄,眼裂倾斜度水平,女性眼裂高度中等,眼外角高于眼内角。随年龄增长,上眼睑皱褶率增加,有蒙古褶率减少,红唇变薄,鼻基部水平型率增加,眼色变浅。女性鼻翼宽阔型率增加、眼裂变窄、眼裂倾斜度由眼外角高逐渐趋于眼内角高。(2)鄂尔多斯部的指数分型表现为圆头型(头长宽指数)、中头型(头宽高指数)、高头型(头长高指数)、中鼻型、男性为阔面型、女性为中面型、长躯干型、宽胸型、中肩型、窄骨盆型、矮胖型、男性为中腿型、女性为亚短腿型、超中等型身材。(3)鄂尔多斯部身体围度具有胸部较宽阔、大腿和小腿较粗壮、上臂发达而前臂纤细的特点。男性、女性身体围度随年龄增长规律性变化。躯干部皮褶厚度值最大,脂肪发育情况优于四肢部,皮褶厚度指标间均两两相关。面颊皮褶值、躯干部脂肪量、身体体脂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鄂尔多斯部皮下脂肪发育情况接近于新疆察哈尔蒙古族、新疆土尔扈特蒙古族和巴尔虎蒙古族,鄂尔多斯部皮下脂肪的发育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特点。(4)鄂尔多斯部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7-6.4-1.1,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9-5.7-1.0,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身体脂肪含量较多,骨骼和肌肉较发达,体型较粗壮。(5)鄂尔多斯部卷舌与尖舌、翻舌与三叶舌、尖舌与三叶舌、利手和叠腿、利手和利足、叠臂和起步类型、蒙古褶与鼻梁类型、蒙古褶与鼻孔形状、上眼睑与下颏类型、鼻梁类型与美人尖、指甲类型与足趾类型11对性状间存在两两类型相关。25项群体遗传学特征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6)鄂尔多斯部较为突出的特征是头部、鼻部较宽,鼻高值较小,面较窄、唇较低、多数人具有上眼睑皱褶和蒙古褶、眼睛呈褐色。身高较高、体型较粗壮、皮下脂肪较厚、BMI属于超重。鄂尔多斯部与其他族群体质指标相比,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的体质特征。

涂春景,江崇民,蔡睿[8](2017)在《新疆克拉玛依市维吾尔族和汉族成年人体部体质特征》文中提出为探讨新疆克拉玛依市维吾尔族与汉族成年人体部体质特征。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按照《国民体质测试指导站各指标的测试方法及判断标准》规定的方法,测量并获得新疆克拉玛依市维吾尔族、汉族2059岁共4108个成年人的有效样本,并按Martin法对所测体部项目进行体质特征研究。新疆克拉玛依市维吾尔族:除肩型男性为中肩型、女性为窄肩型外,男女均为超中等身材、宽胸型、宽骨盆型、窄手型、矮胖型。新疆克拉玛依市汉族:除身材分型男性为高型、女性为超中等身材外,男女均为宽胸型、窄肩型、宽骨盆型、窄手型、中间胖瘦型。维吾尔族与汉族之间体质特征总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差异主要存在于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之间。克拉玛依市维吾尔族和汉族成年人体质特征均具有北方人群的体质特征。

穆荣荣[9](2017)在《中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身体形态特征及年代变化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文以2013年体质调研数据为基础,选取20-25岁成年人群体为代表,以体型为重点,分析我国现阶段城市成年人身体形态特征;并与1979年体质调查资料比较,旨在探讨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成年人身体形态变化特点;进一步揭示成年人群体型变化规律,从而为我国体质人类学、运动员选材及相关应用领域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城市居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监测数据和1979年“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调查资料,分别筛选出两年度20-25岁城市成年人。比较34年前后城市成年人身体长度、宽度、围度以及充实度指标,分析体型特征;使用Excel 2007和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测量值一般描述性统计用平均数、标准差和极值表示;推断性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使用Origin Pro8.5绘图软件对单项指标做非线性拟合、Graphpad Prism 5制作柱状图;利用CLO 3D 2011软件制作人体结构模型。研究结果:1.现阶段我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体型基本特征:呈高身材、长躯干、中等腿、中等胸廓、狭窄骨盆的体型;男性肩部为中等肩型、女性为窄肩型。2.身体长度的变化:2013年较1979年,我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除手足长外,其余肢体长度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小腿长增长显着(男性增长率20.19%,女性20.34%);女性除坐高增长快于男性外,身高、腿长和上肢长男性均比女性增长的更多;城市成年人坐高指数减小,而腿身比和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均增大,显示躯干相对于身高的比例变小,而下肢占身高的比例增大,男性比女性的变化幅度大。与1979年相比,2013年中躯干型人数比例增多,长躯干型人数比例相对减少;中腿型及亚短腿型人数比例增多,短腿型人数比例相对减少。3.身体宽度的变化:2013年较1979年,我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肩部变窄,女性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与1979年相比,2013年中肩型人数比例减少,窄肩型人数比例增多。女性骨盆变窄,男性骨盆增宽,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4.身体充实度的变化:2013年较1979年,我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体重、胸围、腿围以及BMI水平、克托莱指数、劳雷尔指数、皮-弗氏指数等描述人体整体发育水平的指标均显示出增长变化,身体充实度增大;胸廓增宽,窄胸型人数比例减少,中胸型人数比例明显增多。除胸围外(男性增长率4.44%,女性7.16%),其他充实度指标的增长幅度男性均大于女性,整体体型更加粗壮;研究结论:1.2013年我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呈高身材、长躯干、中等腿、中等胸廓、狭窄骨盆的体型;且男性肩部为中等肩型、女性为窄肩型。2.与1979年相比,2013年我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表现为身材高大、躯干和四肢更长、胸廓及腿围度更加宽厚;身体横向增长的速度快于纵向增长,整体体型呈现出由中间型向矮胖型转变的趋势。3.与1979年相比,2013年我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身高增长的同时下肢增长速度快于躯干,且小腿长的变化为总体腿长的增长做出了贡献。4.与1979年相比,2013年我国20-25岁城市女性肩部及骨盆变窄,窄肩窄骨盆型人数比例增多。

韦璇[10](2017)在《两广地区汉晋时期出土手印纹砖的体质人类学分析 ——兼谈中国手印纹砖的源流》文中研究表明手印纹砖,又称手印砖、掌印纹砖等,是指制作时在砖坯上留下的带有手印的砖块,所留下的手印包括指印、掌印和拳印,以右手单手掌印最为常见。手印纹砖常被研究者们认为是普通的纹饰砖或是陶工所无意遗留,因此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关注。手印纹砖自发现之初便伴随着神秘的色彩,事实上,其承载着独特的文化现象,并在不断传播和发展中得到丰富。除此之外,砖上的手印纹还记载着重要的体质人类学信息,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多聚焦于对骨骼和活体的研究,而手——人体中最为灵活且至关重要的器官同样蕴含着个体的体质信息。通过收集两广地区汉晋时期有代表性的砖室墓中出土的手印纹砖,利用其上所保存下来的古代人类手印,对手印进行体质人类学分析,内容涵盖陶工的年龄、性别、利手、身高、体重、体型等六项基本体质信息,最后得到了汉晋时期两广地区陶工群体的主要体质人类学数据。此外,还对我国手印纹砖的源流和发展,以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章为论文的开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创新之处,以及前人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包括对手印纹砖及其相关的人类体质关系的研究概况。此外,本章还对我国手印纹砖的出土概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运用传统考古学中类型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型和分式。第二章是本文的研究方法论,详细介绍国内外有关手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方法。通过运用体质人类学的方法对手印纹进行测量和统计,引进现代指纹学和痕检学的分析方法,对手印纹行为主体的年龄、性别、利手、身高、体重和体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手印推测行为主体体质特征的研究方法在刑侦系统中早已得到成熟的运用,本文即是运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所收集的出土标本进行再研究。第三章是论文的重点与亮点所在。本章通过运用前一章介绍的方法分别对广州、贵港两地出土的手印纹砖进行体质人类学分析,并对两地陶工体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利用现代痕检学和指纹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手印纹砖中手部数据的测量,可以分析和推测出手印行为主体的基本体质信息,实现对行为主体的性别构成、年龄结构、体态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从而管窥彼时陶工群体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广州、贵港两地手印纹砖的分析,推断出汉晋时期两广地区陶工群体是一个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要劳动力的群体,其中还包含有少量未成年人和女性,且陶工主体身高普遍较矮,与现代两广人差异不大,体重中等,体态敦实,略微硕壮。第四章对我国手印纹砖的出现和发展以及手印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据目前所收集的材料,手印纹砖的出土地点遍布全国,东至黑龙江东部,南至我国南部沿海地区,西达新疆中部,北跨越国界到达蒙古国境内。现有考古证据显示,最早出现于东汉中期广州地区的砖室墓之中,后向两广地区扩散,两晋南北朝时继续向北传播,盛唐时抵达中原并达到顶峰,中唐之后由盛而衰,辽宋夏金元时期在东北和西北的民族政权地区出现,明清时期式微至消亡。本章亦对手印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作者本人的观点,即手印纹所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精神诉求,与宗教信仰、鬼神崇拜、辟邪祈福等含义有关,并且为陶工本人的手印。最后一章为结语,是对全文的概括性总结。

二、贵州地区汉族特定人群男性手长、足长与身高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地区汉族特定人群男性手长、足长与身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布依族的人体测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布依族简介
    1.2 人体测量学简介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2.4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布依族人体测量学特征研究
        3.1.1 布依族成人头面部特征研究
        3.1.2 布依族成人体部特征研究
        3.1.3 布依族成人围度特征研究
        3.1.4 布依族成人皮褶厚度特征研究
        3.1.5 布依族成人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3.1.6 布依族身体组成成分研究
        3.1.7 布依族与我国不同族群体质特征的比较
    3.2 布依族遗传学特征研究
        3.2.1 布依族头面部遗传指标研究
        3.2.2 布依族舌运动类型研究
        3.2.3 布依族不对称行为特征研究
    3.3 布依族生化指标及与测量指标关系的研究
        3.3.1 布依族生化指标特点
        3.3.2 生化指标与测量指标的ROC曲线研究
第4章 讨论
    4.1 遗传因素
    4.2 饮食习惯
    4.3 生活环境及其他因素
第5章 结论
    5.1 布依族体质特征研究
    5.2 布依族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
    5.3 布依族生化指标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广西瑶族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广西瑶族简介
    1.2 体质人类学及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测量工具和质量控制
        2.2.2 研究指标
        2.2.3 数据处理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广西瑶族体质特征研究
        3.1.1 广西瑶族成人头面部特征研究
        3.1.2 广西瑶族成人体部特征研究
        3.1.3 广西瑶族成人围度特征研究
        3.1.4 广西瑶族成人皮褶厚度研究
        3.1.5 广西瑶族成人体型研究
        3.1.6 广西瑶族成人人体组成成分研究
        3.1.7 广西桂林瑶族与来宾瑶族体质特征的比较研究
        3.1.8 广西瑶族成人与其他民族体质特征的比较
    3.2 广西瑶族成人群体遗传特征研究
        3.2.1 广西瑶族成人舌运动类型研究
        3.2.2 广西瑶族成人不对称行为特征研究
第4章 讨论
    4.1 族源和遗传因素
    4.2 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因素
    4.3 生活环境及其他因素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水族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水族简介
    1.2 体质人类学及研究概况
    1.3 人类遗传学概述及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指标及质量控制
        2.2.2 数据处理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水族体质特征研究
        3.1.1 水族成人头面部特征研究
        3.1.2 水族成人体部特征研究
        3.1.3 水族成人围度特征研究
        3.1.4 水族成人皮褶厚度特征研究
        3.1.5 水族成人体型研究
        3.1.6 水族成人身体组成成分研究
        3.1.7 水族2018 年、1991 年体质特征的对比研究
        3.1.8 水族与我国其他民族体质特征比较分析
    3.2 水族群体遗传特征研究
        3.2.1 水族成人舌运动类型研究
        3.2.2 水族成人不对称行为特征研究
    3.3 水族生化指标的浅析
        3.3.1 水族生化指标结果
        3.3.2 水族生化与测量指标关系的研究
第4章 讨论
    4.1 族源和遗传因素
    4.2 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
    4.3 自然环境和其它因素
    4.4 水语及水族文化
    4.5 经济发展
第5章 结论
    5.1 水族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1 水族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2 水族2018 年、1991 年体质特征的比较
    5.2 水族遗传学研究结论
    5.3 水族生化指标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中国现代人群上、下肢形态与环境温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 言
2方法和材料
3结 果
4讨论和结论

(5)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蒙古族和硕特部简介
        1.1.1 青海和硕特部
        1.1.2 阿拉善和硕特部
    1.2 体质人类学及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头面部测量指标及方法
        2.2.2 体部测量指标
        2.2.3 围度测量指标
        2.2.4 皮褶厚度测量指标
        2.2.5 体型研究指标
        2.2.6 身体组成成分研究指标
        2.2.7 遗传特征研究指标
    2.3 质量控制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体质特征研究
        3.1.1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头面部特征研究
        3.1.2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体部特征研究
        3.1.3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围度特征研究
        3.1.4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皮褶厚度特征研究
        3.1.5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体型研究
        3.1.6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身体组成成分研究
        3.1.7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与我国其他民族体质特征比较分析
    3.2 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
        3.2.1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头面部遗传指标研究
        3.2.2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舌运动类型研究
        3.2.3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4 讨论
    4.1 族源和遗传因素
    4.2 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
    4.3 自然环境和其它因素
5 结论
    5.1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1 青海和硕特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2 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3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比较
    5.2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1 青海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2 阿拉善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3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人体测量学的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的人类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简介
    1.2 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简介
    1.3 体质人类学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头面部指标
        2.2.2 体部测量指标
        2.2.3 围度测量指标
        2.2.4 皮褶厚度测量指标
        2.2.5 体型研究指标
        2.2.6 人体组成成分研究指标
        2.2.7 群体遗传特征研究指标及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数据处理
        2.4.1 体质特征数据处理
        2.4.2 群体遗传特征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体质特征研究
        3.1.1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头面部特征研究
        3.1.2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体部特征研究
        3.1.3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成人围度特征研究
        3.1.4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成人皮褶厚度特征研究
        3.1.5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成人体型研究
        3.1.6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成人人体组成成分研究
        3.1.7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与我国民族体质均数比较分析
    3.2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群体遗传学研究
        3.2.1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头面部遗传指标研究
        3.2.2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 3 项舌运动类型研究
        3.2.3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 3 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4 讨论
    4.1 族源和遗传因素
    4.2 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
    4.3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因素
5 结论
    5.1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1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2 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3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体质特征比较
    5.2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1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2 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3 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遗传学研究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7)蒙古族鄂尔多斯部的人类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鄂尔多斯概况
    1.2 体质人类学研究概况
    1.3 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概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体质特征研究对象
        2.1.2 群体遗传学表型特征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指标与内容
        2.2.2 质量控制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质特征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 鄂尔多斯部观察指标研究
        3.1.2 鄂尔多斯部头面部及体部测量指标研究
        3.1.3 鄂尔多斯部身体围度及皮褶厚度研究
        3.1.4 鄂尔多斯部体型研究
        3.1.5 鄂尔多斯部与其他族群体质的比较
    3.2 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
        3.2.1 鄂尔多斯部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
        3.2.2 鄂尔多斯部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3.2.3 鄂尔多斯部9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
        3.2.4 鄂尔多斯部4项手足遗传学指标研究
4 讨论
    4.1 鄂尔多斯部的族源
    4.2 环境因素
5 结论
    5.1 鄂尔多斯部体质特征指标
    5.2 鄂尔多斯部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指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新疆克拉玛依市维吾尔族和汉族成年人体部体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
        1.2.2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活体测量指标特征
    2.2 体部指数及分型
3 讨论
    3.1 新疆克拉玛依市维吾尔族和汉族体部体质测量值差异
    3.2 新疆克拉玛依市维吾尔族和汉族成年人体部特征
    3.3 聚类分析
    3.4 新疆克拉玛依市维吾尔族体质特征形成原因浅析

(9)中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身体形态特征及年代变化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身体形态的概念及其涵义
        2.1.2 身体形态的测试指标
        2.1.3 体型
        2.1.4 成年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身体形态结构与健康的关系
        2.2.2 身体形态结构的遗传差异
        2.2.3 身体形态结构的地域、自然环境差异
        2.2.4 身体形态结构的社会环境差异
        2.2.5 身体形态结构的年代差异
        2.2.6 身体形态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特征
        2.2.7 身体形态各结构间比例相关关系
    2.3 身体形态研究的应用领域
        2.3.1 运动员选材
        2.3.2 服装设计
        2.3.3 女模特选材
        2.3.4 人机工程学
    2.4 中国人群身体形态研究的发展历程
        2.4.1 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的研究
        2.4.2 中国学生身体形态的研究
        2.4.3 中国成年人身体形态的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数据来源
        3.1.2 资料数据可比性检验
        3.1.3 样本构成及分组
        3.1.4 研究指标
    3.2 派生指标计算方法
    3.3 体型划分标准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
        3.4.1 建立数据库
        3.4.2 数据录入与清理
        3.4.3 统计工具与方法
4 研究结果
    第一章 2013年我国城市成年人身体形态基本特征
        4.1 测量值一般统计描述
        4.2 我国 20-25 岁城市成年人体型总体特征
    第二章 34年间我国城市成年人身体形态的变化特征
        4.3 1979 年和2013年长度指标及相关指数比较
        4.3.1 身高
        4.3.2 坐高
        4.3.3 腿长
        4.3.4 手长
        4.3.5 上肢长
        4.3.6 小腿长
        4.3.7 足长
        4.3.8 派生指标
        4.4 1979 年和2013年宽度指标及相关指数比较
        4.4.1 肩宽
        4.4.2 骨盆宽
        4.4.3 派生指标
        4.5 1979 年和2013年围度指标及相关指数比较
        4.5.1 胸围
        4.5.2 大腿围
        4.5.3 小腿围
        4.5.4 派生指标
        4.6 1979 年和2013年体重及相关指数比较
        4.6.1 体重
        4.6.2 派生指标
        4.7 体型的变化
        4.7.1 身高型
        4.7.2 躯干型
        4.7.3 腿型
        4.7.4 肩型
        4.7.5 骨盆型
        4.7.6 胸型
        4.7.7 BMI分型
        4.7.8 皮-弗氏指数分型
5 讨论与分析
    5.1 城市成年人身高呈现正向增长变化
    5.2 城市成年人下肢增长速度快于躯干
    5.3 城市成年男女性手长变短,男性足长变化不明显
    5.4 城市成年人身体宽度的变化存在性别差异
    5.5 成年男性身体充实度显着增加,女性低体重人数比例减少不明显
6 结论
7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介绍

(10)两广地区汉晋时期出土手印纹砖的体质人类学分析 ——兼谈中国手印纹砖的源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意义及创新
    二、研究现状
        (一) 有关砖的研究
        (二) 有关手印纹砖的研究
        (三) 有关手印与人类体质关系的研究
    三、手印纹砖概况
        (一) 手印纹砖的出土概况
        (二) 手印纹砖的分类
第二章 手印纹砖人类学分析的方法
    一、手印的测量
    二、手印的分析
        (一) 年龄分析
        (二) 性别分析
        (三) 利手分析
        (四) 身高分析
        (五) 体重分析
        (六) 体型分析
第三章 两广地区汉晋时期手印纹砖的体质人类学分析
    一、广州出土手印纹砖的体质人类学分析
        (一) 年龄分析
        (二) 性别分析
        (三) 利手分析
        (四) 身高分析
        (五) 体重分析
        (六) 体型分析
        (七) 小结
    二、贵港出土手印纹砖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一) 年龄分析
        (二) 性别分析
        (三) 利手分析
        (四) 身高分析
        (五) 体重分析
        (六) 体型分析
        (七) 小结
    三、广州和贵港出土手印纹砖的对比分析
        (一) 年龄分析
        (二) 性别分析
        (三) 利手分析
        (四) 身高分析
        (五) 体重分析
        (六) 体型分析
        (七) 小结
第四章 手印纹砖源流及现象的探讨
    一、手印纹砖的出现和发展
        (一) 东汉:手印纹砖的出现
        (二) 盛唐:手印纹砖的发展
        (三) 辽宋夏金元:手印纹砖的传播
        (四) 明清:手印纹砖的衰落
    二、手印纹现象的探讨
        (一) 追责制说
        (二) 工序说
        (三) 标记说
        (四) 辟邪说
        (五) 丧葬文化说
        (六) 佛教说
        (七) 手印纹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测
    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贵州地区汉族特定人群男性手长、足长与身高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布依族的人体测量学研究[D]. 吴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广西瑶族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D]. 孙思凡.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水族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D]. 珠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中国现代人群上、下肢形态与环境温度的相关性分析[J]. 杜抱朴,杜靖. 人类学学报, 2021(04)
  • [5]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D]. 杨兴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基于人体测量学的新疆蒙古族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的人类生物学研究[D]. 严明亮.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蒙古族鄂尔多斯部的人类生物学研究[D]. 刘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8)
  • [8]新疆克拉玛依市维吾尔族和汉族成年人体部体质特征[J]. 涂春景,江崇民,蔡睿. 人类学学报, 2017(03)
  • [9]中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身体形态特征及年代变化特点[D]. 穆荣荣. 上海体育学院, 2017(11)
  • [10]两广地区汉晋时期出土手印纹砖的体质人类学分析 ——兼谈中国手印纹砖的源流[D]. 韦璇.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贵州特定汉族人群男性手长足长与身高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