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囊破裂术中处理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1](2021)在《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测定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在不同时期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含量的变化,了解其与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之间的关系。2、通过对不同手术时机的患者术后视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探讨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的选择,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符合入组标准的角膜穿孔伤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45例(45眼),作为观察组,随机分为3组:A组,15例,于伤后3天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15例,伤后4~7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C组,15例,于受伤1周后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半年,记录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葡萄膜炎、后发性白内障及继发性青光眼等)的发生情况。再选取15例(15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作对照组(D组)。术中收集4组患者房水,用ELISA法检测4组患者房水IL-6及TGF-β2的含量。运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对四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3组之间视力提高值无明显差异(F=2.217,P=0.439);并发症葡萄膜炎的发生率A组高于C组(P=0.042),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含量观察组3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2含量的比较B、C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IL-6及TGF-β2的含量较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明显升高,患者房水中IL-6及TGF-β2的含量与眼内炎症反应的程度有相关性。2、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不同手术时机获得的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差异,在炎症控制的情况下1周后行手术术后并发症更低,可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赵雯[2](2021)在《低温灌注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低温灌注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本次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中,选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入院并诊断为白内障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Phaco+ICL)的患者40例共56只眼,其中试验组(4-11℃)28只眼,对照组(约24℃)28只眼。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水肿分级、平均角膜细胞面积、角膜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比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等指标,术中累积耗能及角膜表面温度,比较对照组与试验组各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术中试验组角膜表面温度为20.24±1.37℃,对照组角膜表面温度为25.67±1.05℃,两组角膜表面温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即低温灌注液能明显降低手术时局部组织温度;2)角膜水肿分级观察情况-术后第1天:试验组无0级角膜水肿与4级角膜水肿病例,16例(57.1%)1级角膜水肿,9例(32.1%)2级角膜水肿,3例(10.7%)3级水肿;对照组无0级角膜水肿与4级角膜水肿病例,6例(21.4%)1级角膜水肿,8例(64.3%)2级角膜水肿,4例(14.3%)3级水肿,两组术后角膜水肿程度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应用低温灌注液能显着减轻术后角膜水肿的程度;3)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1月的平均角膜细胞面积、角膜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比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损失各项指标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4)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1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差异。5)试验组术中累积耗能16.19±11.77,对照组术中累积耗能12.51±7.24,两组累积耗能无明显差异,P>0.05;6)术后角膜水肿程度与术中累积耗能呈正相关(r=0.319 P<0.05),即术中超声乳化时累积耗能越多术后角膜水肿程度越高;7)对照组和试验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之间无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低温灌注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是安全的,并可有效的降低局部组织的温度从而在超声乳化手术中保护角膜,减轻术后角膜水肿的程度。
林开春[3](2020)在《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在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介绍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并应用于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比较,为硬核性白内障手术的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 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方法选取核硬度达Ⅳ、Ⅴ级患者共56例,60眼,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9例(3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27例(3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比较A、B两组手术后第1天,1周和1月的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U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t visual,BCDVA);手术后第1天、1周、1月、3月的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induced astigmatism,SIA)大小;手术后1月、3月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其丢失率;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结 果]两组术前视力(UDVA、BCD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1周、1月的视力(UDVA、BCD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段的视力(UDVA、BCDVA),两组术后视力(UDVA、BCDVA)均较术前视力有提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段术源性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B组较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各时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3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B组均较A组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时间,A组中出现2眼(6.67%)后囊破裂,B组中未出现后囊破裂;术后第一天A组角膜三级以上水肿7眼(23%),B组角膜三级以上水肿3眼(10%),角膜最终均恢复透明;A组出现虹膜损伤2眼(6.67%),B组出现虹膜损伤5眼(16.67%);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83min,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65min。[结 论]1.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应用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使其可达到与超乳相接近的术后效果。2.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拥有更短手术时间、在保护角膜内皮、晶状体后囊等方面更具优势,以及较低的手术费用、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使其在处理硬核性白内障和大批量集中的防盲手术更具优越性。
刘广源[4](2020)在《重力液流与主控液流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恢复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重力液流与主控液流两种灌注方式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患者视力恢复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06月至2019年0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患者40例40眼。术前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全身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最佳矫正视力。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20例20眼术中采用主控液流系统(主控灌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照组20例20眼采用重力液流系统(重力灌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分别记录术中超声能量的使用情况,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由同一操作熟练技师测量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情况,使用i Trace视功能分析仪分别测量术眼自然状态下瞳孔直径3 mm时的高阶像差及高阶像差下的调制传递函数值(MTF),比较各组数据差异,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两组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的累积超声能量使用(CDE)比较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在术后1天、1周、1月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控灌注组在术后1天、1周中央角膜厚度(CCT)低于重力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两组中央角膜厚度(CCT)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术前和术后均存在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主控灌注组在术后1天、1周、1月的全眼(瞳孔直径3 mm)高阶像差及总眼高阶像差下的调制传递函数(MTF)要优于重力灌注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总高阶像差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接近同一水平。结论:主控灌注技术相较于传统的重力灌注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能够减少超声能量的使用,减少角膜内皮损伤,进而减轻术后角膜水肿和高阶像差的改变。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视觉质量
万洁[5](2019)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老年白内障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组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术后1个月观察组视力恢复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早期应用于老年白内障,能促进术后视力整体恢复,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预后,值得推广。
姜秀颖[6](2019)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脱位的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以期全面认识该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并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7年9月烟台毓璜顶医院眼科收治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患者70例73眼。根据发生脱位的时间,分为早发型IOL脱位(<3个月)和迟发型IOL脱位(≥3个月)。分别对其原发病及合并症、白内障手术方式、眼轴、IOL脱位的原因、IOL脱位的时间、IOL脱位的类型和程度、IOL的类型,IOL脱位处理的手术方式、术前及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术后IOL稳定性等进行统计,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视力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前后视力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早发型IOL脱位11眼,发生IOL脱位的平均时间为1.08±1.05月,时间最短的为术后一天,迟发型IOL脱位62眼,发生IOL脱位的平均时间为93.6±62.3月,时间最长的为术后21年。早发型IOL脱位多与术中后囊破裂、IOL放置位置不当等手术相关因素有关,其中1眼因外伤所致,在自发性IOL脱位中9眼(81.8%)因后囊破裂所致。迟发型IOL脱位多与悬韧带断裂以及囊袋皱缩有关,其中12眼因外伤所致,在自发性IOL脱位中27眼(43.5%)因悬韧带断裂所致,其中5眼因囊袋皱缩综合征引起悬韧带向心性牵拉导致悬韧带断裂,16眼(25.8%)因后囊破裂所致,2眼(3.2%)因IOL悬吊术后缝线断裂所致。另外,许多白内障术前即已存在的眼合并症及手术史能增加IOL脱位的发生危险,本组数据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为高度近视(30.1%),其次为玻璃体切割手术史(20.5%)、葡萄膜炎(10.9%)、视网膜色素变性(6.8%)、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5.5%)。本研究中,早发型IOL脱位均表现为IOL囊袋外脱位,而迟发型IOL脱位中30眼(48.4%)表现为IOL-囊袋复合体脱位,32眼(51.6%)表现为囊袋外脱位。本研究中共71眼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9眼(39.7%)行IOL复位术,8眼(10.9%)行IOL置换术,14眼(19.2%)行IOL复位联合玻璃体切割术,17眼(23.3%)行IOL置换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P<0.001),比较复位术组与置换术组治疗前后视力提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结论后房型IOL脱位是白内障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为为囊膜破裂和悬韧带断裂,许多合并的眼部疾病、眼部病理条件、既往的眼部手术史,如假性剥脱综合征、囊袋收缩综合征、高度近视、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高龄、青光眼等均有可能增加IOL脱位发生的风险,术前系统的评估及术后严密的随访能预防IOL脱位的发生,正确、合理的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视力。
郑晚秋[7](2019)在《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猪眼后囊破裂模型白内障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目的 在猪眼晶状体后囊破裂模型中应用前房维持器辅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验证有效而安全的ACM灌注压力。方法 将42只猪眼随机分为7组,每组6眼,制造后囊破裂模型后,均在ACM维持前房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前房维持器灌注瓶高度(Bottle Height,BH)设置为40cm、50cm、60cm、70cm、80cm、90cm、100cm。记录每个ACM灌注瓶高度6只猪眼中出现角膜内皮皱褶、角膜水肿、前房波动、虹膜颤动的例数。结果 不同BH间角膜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5,P<0.001)。其中组间角膜情况比较,与BH50cm组比较,40cm组角膜更容易出现皱褶(X2=8.571,P=0.015)。BH50cm、60cm、70cm、80cm、90cm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X2=3.214,P>0.05)。BH100cm较90cm组角膜水肿比例更高(X2=8.571,P=0.015)。BH40cm较60cm、70cm、80cm、90cm、100cm组更多出现前房波动和虹膜震颤(X2=8.571,P=0.015)。结论 在猪眼晶状体后囊破裂模型中,前房维持器下保持适当的前房灌注压力可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应用目的 研究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出现后囊膜破裂的患者22例(22眼),前房维持器辅助下处理晶体残留皮质。统计患者术后1d、7d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情况、前房炎症反应、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压正常、角膜水肿轻、前房炎症反应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应用前房维持器可稳定前房,减轻玻璃体扰动,以免后囊破裂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晶体残留皮质清除。第三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的应用研究目的 研究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前房维持器辅助处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患者,ACM辅助下手术,观察术前、术后第1d、术后第7d的视力、角膜情况、前房炎症、眼压情况,记录术中、术后3m有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果 一共纳入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患者12例(18眼)。术后第1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显着高于术前(t=0.533,P=0.003);术后第1d,角膜水肿1级4眼(22.22%),2级3眼(16.67%);房水闪辉0级12眼(66.67%),1+级2眼(11.11%),2+级2眼(11.11%),3+级1眼(5.56%),4+级1眼(5.56%),前房细胞0级13(72.22%),0.5+级2(11.11%),1+级1眼(5.56%),2+级1眼(5.56%),3+级1眼(5.56%)。术后1d出现高眼压3眼(16.67%)。术后第7d所有患者角膜无水肿、前房无明显炎症反应,眼压正常,术中、术后随访3月所有患者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房维持器辅助下施行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祛除术,手术操作步骤简易,术中前房稳定、IOP波动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有较好的辅助效果。
赵丽,胡小凤,许邦丽[8](2019)在《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与传统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0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5例,采用小切口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54例,采用传统的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并比较治疗后两组的视力水平、眼压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视力矫正情况与对照组相当,秩和检验显示,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83,P=0.702)。观察组出现眼压增高、角膜水肿、后囊破裂和悬韧带离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P=0.042)。两组患者术前眼压对比无差异(P>0.05),而术后对比眼压明显有升高的趋势,与术前对比存在明显差异,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24 h,眼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48 h两组患者均与术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与术后散光情况的对比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胡郑君,叶凡,李婷,胡红梅[9](2019)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劈核与不劈核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劈核与不劈核两种术式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在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25例(146眼)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75眼)行劈核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对照组65例(71眼)行不劈核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比较观察两组术后的视力、角膜散光、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周两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8, P<0.05), 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60、-0.743, 均P>0.05)。术后1周、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角膜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3±0.45)D比(1.52±0.49)D, (1.03±0.42)D比(1.18±0.44)D, t=2.442、2.108, 均P<0.05)], 术后3个月时两组角膜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2,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8±2.32)min比(11.87±2.52)min, t=1.473, P>0.05]。两组各发生后囊破裂1例, 但均未发生晶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或角膜内皮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劈核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对比不劈核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具有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快和角膜散光小等优点。因此, 劈核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于菁菁[10](2018)在《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及超乳—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超声乳化晶状体后实施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具有切口小、愈合快、视力恢复快和效果良好等特点,成为医学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在人眼科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试验采用氧化损伤方案制作犬白内障模型,然后采用超声乳化的方法破碎晶状体,比较硬质J-袢人工晶体植入术与折叠平板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的指标包括犬房水Diff-Quik染色、眼内压、外周血血常规、术后角膜组织切片以及虹膜和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1的基因表达水平等,具体试验情况报告如下:选取健康比格犬36只,年龄8月龄至1.5岁,体重4~8kg。12只犬用作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研究,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6只。B组犬,用1mL注射器抽取0.2mL自制造模液,于9~12点钟处沿角巩膜缘刺入前房,避开虹膜针头再刺入晶状体前囊进入晶状体皮质2~3mm,注入造模液,停留3min后拔出,无菌棉签按压进针点1min。造模后用双氯芬酸钠和诺氟沙星滴眼液交替点眼,每天3次。A组犬,用相同方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每隔2天注入一次,连续注入3次。造模后分别在第7、14、21、28天用眼裂隙灯观察,并对晶状体的透明度评分,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和眼压测量。在造模后第14和28天摘取眼球做眼房水Diff-Quik染色和晶状体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造模后A、B两组犬在第7天裂隙灯下可见前房深度变浅,晶状体无明显颜色异常,但B组晶状体中央出现小块团状白色斑块,个别犬前囊膜有黑色斑点,角膜透明度正常。第14、21、28天,A组晶状体较第7天无明显变化,B组可见晶状体中央有白色斑块,皮质区出现放射状楔形浑浊、逐渐融合。组织学观察,第14天,A、B两组囊膜损伤、皮质断裂;第28天,A组对皮质区仍有损伤。B组晶状体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细胞质淡染,排列疏松,有大量空泡。A、B两组外周血WBC均正常,房水中未见WBC;第7天两组犬眼内压均低于正常值,之后恢复至正常值。选取24只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C组犬用超声乳化技术破碎晶状体,然后植入硬质人工晶体,D组犬用超声乳化技术破碎晶状体,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分别在术后第7、14、21、28、35天用裂隙灯观察人工晶体的位置和眼表面情况,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查、眼压测量和视力评估,在术后第14、35天采集眼球进行房水Diff-Quik染色和角膜组织切片观察,对虹膜、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1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如下:(1)裂隙灯观察:C、D两组犬在术后第7、14天,角膜切口处水肿混浊,其它部分均透明,瞳孔形状规则,前房内未见絮状物,IOL颜色透明;术后第21、28和35天,角膜切口水肿逐渐消失,整个角膜透明,瞳孔形状规则,前房未见絮状物;两组试验犬术后均有少数出现IOL移位、虹膜色素减少、切口处虹膜与IOL粘连。(2)眼内压、外周血白细胞数和房水:C、D两组犬在术后第7、14、21、28和35天,眼内压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P>0.05)。在术后第14、35天,C、D两组犬房水中未见WBC。(3)角膜组织切片:术后第14天,C、D两组犬角膜表面上皮细胞覆盖创口,角膜切口交界处纤维排列紊乱,切口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基质内出现毛细血管;术后第35天,C、D两组犬角膜上皮细胞覆盖,表面光滑,厚度与正常角膜相似,创缘处仍有少量炎性细胞,少量纤维排列不整。(4)虹膜和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的基因表达:术后第35天,C、D两组犬虹膜、睫状体组织中TNF-α、IL-6和TGF-β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5)犬术后视觉评估:Y型迷宫试验显示,术后第35天,C、D两组犬均能快速通过Y型迷宫,视觉恢复。综上所述,用自制氧化液体可成功制作犬氧化损伤白内障模型。通过超声乳化破碎氧化损伤的晶状体后植入人工晶体,硬质J-袢IOL与折叠平板型IOL都可快速提高白内障犬的术后视觉。植入的两种IOL,在术后少数试验犬会出现IOL移位,但折叠型平板IOL可移位入前房,硬质型J-袢IOL只是在囊袋内移位,稳定性良好。
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囊破裂术中处理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囊破裂术中处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组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标本采集 |
2.1.4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2.1 术前检查 |
2.2.2 手术方法 |
2.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4 IL-6及TGF-β2 含量检测方法 |
2.2.5 观察指标 |
2.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观察组视力的比较 |
3.1.1 观察组最终BCVA的比较 |
3.1.2 观察组最终BCVA视力提高值的比较 |
3.2 观察组并发症的比较 |
3.2.1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2.2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3 四组患者IL-6及TGF-β2 含量的测定及比较 |
3.3.1 四组患者IL-6 含量的测定及比较 |
3.3.2 四组患者TGF-β2 含量的测定及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外伤性白内障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低温灌注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前言 |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
第三章:结果 |
第四章:讨论 |
第五章:结论 |
第六章: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灌注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在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硬核性白内障中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比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重力液流与主控液流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恢复及视觉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词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及术后相关视觉质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5)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临床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术前、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比较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6)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资料 |
1.3 严重程度分度 |
1.4 治疗方案及手术过程 |
1.5 分组 |
1.6 最佳矫正视力表示方法 |
1.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原发病及白内障手术方式 |
2.3 脱位的时间间隔 |
2.4 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
2.5 眼合并症及手术史 |
2.6 IOL脱位的表现形式及程度 |
2.7 治疗方式 |
2.8 复位术与置换术治疗效果的比较 |
讨论 |
3.1 一般资料及发病率 |
3.2 人工晶状体脱位发生的时间 |
3.3 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
3.4 治疗及预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缩略词表) |
致谢 |
(7)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猪眼后囊破裂模型白内障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作用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的应用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无囊膜支撑的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8)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效果评价 |
1.4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视力状况的比较 |
2.2 两组并发症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眼压变化的对比情况 |
2.4 两组患者散光发生情况的对比 |
3 讨论 |
(10)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及超乳—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晶状体的解剖与组织学特征 |
1.1 晶状体解剖 |
1.2 晶状体的组织学特征 |
2 白内障的类型及病因 |
2.1 白内障的类型 |
2.2 白内障的病因 |
2.2.1 氧化损伤 |
2.2.2 糖代谢异常 |
2.2.3 辐射损伤 |
2.2.4 中毒性损伤 |
2.2.5 遗传性白内障 |
3 白内障手术疗法的研究进展 |
3.1 囊内白内障摘除术 |
3.2 囊外白内障摘除术 |
3.3 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 |
3.4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
3.5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4 人工晶状体的研究进展 |
4.1 人工晶状体的发展史 |
4.2 人工晶状体的分类 |
5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中并发症 |
5.1 角膜内皮损伤 |
5.2 晶状体核及碎片坠入玻璃体腔 |
5.3 后囊膜破裂 |
6 国内白内障手术在兽医临床上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1.3 试剂的配制 |
1.4 眼科手术器械及相关耗材 |
2 方法 |
2.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2 白内障模型的制作 |
2.3 临床指标观察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犬眼裂隙灯下的观察结果 |
3.2 晶状体混浊过程及分级 |
3.3 犬眼内压变化 |
3.4 犬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
3.5 犬晶状体组织学变化 |
3.6 犬眼房水Diff-Quik染色的变化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犬白内障的效果观察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1.3 试剂配制 |
1.4 眼科手术器械 |
2 试验动物分组、用药方法及术前准备 |
2.1 试验动物 |
2.2 术后用药方法 |
2.3 术前准备 |
2.4 术前麻醉与保定 |
2.5 术眼消毒 |
3 手术方法 |
3.1 透明角膜切口 |
3.2 连续环形撕囊 |
3.3 水分离和水分层 |
3.4 晶状体超声乳化 |
3.5 注吸皮质 |
3.6 植入人工晶状体 |
3.7 切口闭合 |
4 临床指标的观察 |
4.1 裂隙灯观察 |
4.2 犬眼压测量 |
4.3 犬外周静脉血的采集 |
4.4 犬视觉测试 |
4.5 术后角膜切口处的组织学观察 |
4.6 术后眼房水Diff-Quik染色观察 |
4.7 数据统计分析 |
5 结果 |
5.1 超声乳化术后裂隙灯下观察结果 |
5.2 术后并发症 |
5.3 术后犬眼内压的变化 |
5.4 术后犬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
5.5 术后犬视觉测试结果 |
5.6 术后第14和35天犬角膜组织结构的变化 |
5.7 术后第14和35天眼房水Diff-Quick染色观察结果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三 超乳-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犬白内障对虹膜、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1的基因表达影响 |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
2.2 犬虹膜、睫状体组织总RNA的提取 |
2.3 反转录合成cDNA |
2.4 cDNA序列的PCR扩增 |
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犬虹膜、睫状体组织TNF-α、IL-6和TGF-β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四、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囊破裂术中处理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的选择[D]. 李金. 南昌大学, 2021(01)
- [2]低温灌注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D]. 赵雯. 汕头大学, 2021(02)
- [3]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在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D]. 林开春.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重力液流与主控液流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恢复及视觉质量的影响[D]. 刘广源.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疗效比较[J]. 万洁.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20)
- [6]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临床分析[D]. 姜秀颖. 青岛大学, 2019(02)
- [7]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D]. 郑晚秋.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8]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分析[J]. 赵丽,胡小凤,许邦丽.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01)
- [9]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劈核与不劈核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比较[J]. 胡郑君,叶凡,李婷,胡红梅. 中国基层医药, 2019(02)
- [10]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及超乳—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D]. 于菁菁. 扬州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