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石油工业计量技术交流会圆满落幕

2001年石油工业计量技术交流会圆满落幕

一、2001年石油工业计量技术交流会圆满结束(论文文献综述)

王蕊[1](2021)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内蕴无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要求党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并传承下去。青年公职人员是党的年轻干部队伍的主要后备军和人才储备力量,是年轻一代国家行政的主体,是未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年轻干部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强调年轻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修政德、强政德,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虽不完全等同于年轻干部政德,但其内涵价值也自然蕴蓄其中。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状况不仅代表着整个职业群体的道德总水平,还对全社会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关乎整个民族的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在新时代尤为重要,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作尤为紧迫。新时代强调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对规范青年公职人员自身行政行为以确保正确履职尽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新时代为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铸魂补钙”所必须施行的关键举措。强化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有利于在国家行政人员群体中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信仰之钙、把稳思想灵魂之舵、秉承民族精神之脉。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应以政治品德建设作为中心和统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基本准则,深度融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中的总体要求和四个基本着力点,同时注意结合青年公职人员的特质和优势,为促进并形成更高水平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而不懈努力探索。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建设目标的最终达成需要将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扎实可行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以尽快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内外布局中形成强大合力获取最优效果。为此,本文特采取理论研宄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全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证与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目前关于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行文思路、逻辑架构、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奠定了本论题的研究基础和起点。第二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分别对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道德三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同时对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各方要素包括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具体解析,以此明确本研究的主体和价值。第三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分别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论、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做法与经验借鉴等四个层面出发,作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之基,为后续章节相关结论的得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状加以概述,这部分内容主要突出我国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具体包括:青年公职人员的个人素养多维提升、道德认同显着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先进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等几个方面。紧接着,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在于:理想信念面临挑战、教育培训效果欠佳、制度体系存在缺陷等,并针对现存问题着重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可能导致上述现存问题出现的原因。本部分内容的论述为下一篇章部分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优化路径明确了方向。第五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这是本论文的又一重点部分。本篇章中认为,为了更好的解决和优化上一部分中指出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首先要把握两个基本前提,即注重顶层设计和抓牢“关键少数”。紧接着重点从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以实现“以心修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以实现“以教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以实现“以制固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以实现“以境养德”等几个具体层面着力展开相关论述。通过编织全面、系统、安全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灵活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水平,有效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杜鸣[2](2020)在《《中国计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计量》创刊于1995年,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计量领域内的权威期刊,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计量》始终以“从内容到形式是一流,从影响到效益是一流,在同类期刊中是一流”四个一流为目标,以宣传贯彻《计量法》为基本宗旨,扎根国内,面向基层,为推动中国计量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了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计量》,对《中国计量》在中国计量界的重要地位以及研究该期刊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学术、科技期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环境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计量事业发展形势剧烈变化过程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关键细节的梳理,引出了《中国计量》诞生的时代意义和所携带着的历史使命。第三章以中国计量事业发展过程的两条主线——计量的法制化进程与计量管理体制的建设为对象,深入分析了作为中国计量事业发展主要阵地的《中国计量》在两条主线的各个发展阶段所扮演着的不同的重要角色。第四章通过挖掘《中国计量》在航空航天、产业计量这两大科研创新领域发展中的贡献,凸显出了《中国计量》对中国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推动作用。第五章以《中国计量》中心,通过对期刊内容的梳理归纳,详实的勾勒出了国家颁布《“一带一路”计量合作愿景与行动》这一重大战略的全面情况,包括其发布的背景、国内计量界早期的应对举措以及发布几年间的合作进展等。

裴氏华(BUI THI HOA)[3](2019)在《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全面质量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越南高等教育整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近年来,就业难的问题普遍困扰着毕业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未能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私立大学的出现使越南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有所起色。尤其是各私立大学开始注重质量的投入和管理,以教师队伍、培训计划、培训目标的质量为发展重点,制定各种投入产出规程,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等,大大提升了越南高等教育的质量。本研究以“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全面质量管理问题研究”为题,选取阮必成大学、莲花大学、胡志明市科技大学和胡志明市外语与信息技术大学这四所私立大学的375名管理干部和教师为调查对象,着重探究胡志明市的私立大学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的质量管理工作现状,力求找出胡志明市私立大学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通过教育实验提出可行方案,从而为解决越南尤其是胡志明市私立大学教育质量这一难题献计献策。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指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文献法梳理了世界各地私立高校的发展概况、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概述和发展情况,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进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框架的分析。首先定义了教育质量、质量管理、教育质量管理的概念,然后介绍了越南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和五种教育质量管理模型,最后详细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整体观点、基础性规则、管理原则,以及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在高等学校开展和运用质量管理模型的可行性和方法。第二章,介绍了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从评价结果可见,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胡志明市各所私立大学按照ISO 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标准、AUN&QA质量保障指标开展了多项培训质量管理活动,按教育部的标准制定自评价报告参加质量检定。但是仍然没有确定产出目标、标准、准则及在学校执行这些标准的条件,尚未为质量保障工作制定具体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第三章,分析了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胡志明市私立大学质量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胡志明市私立教育系统中所存在的限制性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明确的教育培训目标,缺乏计划性的超量招生,尚未制定出产出标准及其实现的详细流程。同时,胡志明市私立大学的教育培训质量管理工作缺乏连续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这说明极有必要探讨出一套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的质量管理新模式来帮助胡志明市私立大学的教育培训质量的持续开展和改进。此外,胡志明市私立大学的管理工作仍然偏向古板老套,即依靠国家各种通知、指示和规定,而这些文件大多都不再符合私立教育系统当前的发展趋势。有些私立大学不会主动通过AUN-QA、ISO、TQM等国际标准进行适当改革和为该校寻找新的出路。第四章,介绍胡志明市阮必成大学质量管理实验的设计和结果。该实验以验证在私立大学开展质量保障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目的,就三种质量保障管理办法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后教育计划管理、教学活动管理、学习结果考核评价及毕业考试工作管理等方面均有显着提升。第五章,提出加强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根据调查情况和实验结果,针对胡志明市私立大学提出创建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和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的教育质量管理措施。对管理干部、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调查结果充分肯定了建立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以及在私立大学推行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黄博[4](2014)在《GR计量站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传递的活动。随着科学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量在科技技术、生产、贸易、国防以及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GR计量站是由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国家级计量检定机构,在社会上为企业开展服务工作的经营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全国20个省市开展大容量计量检定/校准工作。多年来,为国家石油储存和贸易交接等大容量计量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然而,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将经营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并最后转变为企业,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将大容量计量授权大范围放开,对GR计量站提出了新问题以及严峻的挑战。转企之后GR计量站应该如何正确的对竞争策略进行选择与制定,成为了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数据统计分析以及运用管理学的科学理论对GR计量站现处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了对其竞争策略制定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出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并用过EFE矩阵和IFE矩阵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应用SWOT分析法制定出了竞争策略的备选方案,通过QSPM原理对各备选方案进行定量评价,最终制定出GR计量站的竞争策略。在最后一章,阐述了竞争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对于经营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来说,如今是其最特殊的时期,对其竞争策略的研究很少。由于长时间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使其组织内部的领导及员工的思想和意识滞后于国家的改革的进程。本文通过对GR计量站竞争策略的研究,对其同性质的组织机构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杨晓霞[5](2013)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中的利益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义务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接近100%,而且实现了真正的全免费教育。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十分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利益分析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属于一种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只有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在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不同阶层间重新分配教育利益,才能缩小教育差距,保证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和调查,就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中利益整合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揭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利益整合、破解发展改革难题的对策建议。根据上述研究目的及思路,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核心概念界定,以及文献综述,并就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作大概的交代。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从利益分析的角度论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实质。具体包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概念的界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背景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实质。第三部分着重从历史回顾的角度梳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历程,并对其中的教育利益分配作客观描述,指出教育利益的分配包括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其背后体现的是教育资源的多寡。第四部分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办法,从多元利益冲突的视角揭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指出均衡发展实质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然而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与既得利益不同,面对新的改革自然也就产生了利益之间的冲突。这其中既包括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冲突,也包括既得利益与新的分配格局之间的冲突。第五部分采用理论与实践互相印证的方法,深入分析和阐明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改革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协调好各方利益。第六部分为对策建议部分。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才能破解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面临的困境。针对上述原因,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难点问题的对策建议。

高军[6](2012)在《低渗透油田有效注水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民油田属吉林油田,新民油田自1990年正式投入开发,至今已有20年的开发历史。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目前油田已全面进入后期中高含水开发阶段。随着含水率逐年增高、井况越来越差、油田产量递减加快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何在进入高含水期却把递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稳住油田产量,就要以控水稳油为目的,千方百计的抓好注水这项开发技术手段,把注水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水质和油层的吸水能力关系密切,给油层的吸水能力带来较为明显的影响,造成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注入压力提高。通过20多年来的改扩建,形成了一套自有特色的注水系统。但由于建设都是局部的调整和改造,所以新民采油厂注水系统效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对于低渗透油田有效注水来说,带压作业就是为了水井分注需求和日常维护需求。随着开发的深入,水井作业也越来越频繁。在低渗透油田的注水开发过程中,合理注水是提高采收率,延长油田开发周期的重要手段。加强注水井的日常管理,提高分层注水合格率,是低渗透油田有效注水的技术保障,是提高油田采收率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本文立足于新民水处理现状开展水质保障工艺技术研究,利用概率统计原理,精细分析各装置的处理维护周期;提高注水系统效率工艺技术研究,主要立足系统中两大关键运行参数开展科研工作,特别是针对泵机组效率,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精确的测绘了泵机组效率的特性曲线,为后期注水泵的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提高新民作业质量和效率,着力研究了作业中的加压和控制装置,提升了带压作业的能力,形成了一套与新民作业需求配套的技术与装置保障体系。由于水井生产时间长,地质情况特殊,井下状况较为复杂,在进行测调试作业时,容易造成仪器卡井,出现投劳不成功等异常情况,通过开展水井测调试工艺技术研究,一是形成了一套智能测调试工艺技术;二是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测调试异常井的处理工艺技术装置体系。最终在新民形成一套低渗透油田有效注水工艺技术体系。

翁媛媛[7](2011)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加快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我们强调的是“有水快流”,想尽各种办法增加资本投入和利用资源来为经济增长作贡献。由于初期资源不存在紧缺,这种主要表现为由大量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型”增长,的确使得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以及部分居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当经济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这些看似充裕的资源事实上已经满足不了我们长远发展的要求;这些看似提高效率的体制创新也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对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要求。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思路几乎左右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走向,如果说此前增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可以通过高投资、高速度得以弥补的话,那么到了今天,即便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很难再掩盖因发展方式问题而长期遗留下来的种种顽症,并且成为阻碍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桎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投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一些地方“三高”产业非但未遏制反而呈现抬头趋势、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能源和资源消耗过度等等。如果再不加紧解决高增长中的低效率、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这个主要症结,将来付出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到了这个关键转型阶段,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问题的讨论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若继续延续过去30年工业化发展的“老路”,未来中国经济高增长是否还能维系?本文即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论文在厘清了国内外关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特征相结合,立足于三条主线的研究,即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经济高增长模式的判断,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预测。着力对这三条研究主线的分析实质上是分别回答了中国经济“是什么”、中国经济“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应该怎么样”的问题,从而真正能够更为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方向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具体如下:(1)中国经济增长的卡尔多(Kaldor)“典型化事实”检验。文章依据卡尔多归纳出的经济稳定增长具备的六个方面“典型化事实”,分别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特征进行了对比检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虽然在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劳动比率变化规律上有着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相一致的一面,但也包含了相背离的一面。诸如,资本收益率非稳定增长而是呈下降趋势,资本—产出比率以1994年为分界呈现两分阶段,以及国民收入中的劳动、资本份额分别呈现递减和递增趋势。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非“典型化事实”特征的分析将引出全文问题核心和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探讨。(2)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和经济增长源泉的核算。论文将中国60年的经济历程进行分段,针对不同阶段历史进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计量回归,解决了中国经济增长事实与增长理论模型相洽性问题。分阶段经济模型实证表明:从1952~1977年间,新古典增长模型较为合理地拟合了中国经济增长,而从1978~2008年间,扩展的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更为合适拟合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如果考察全周期1952~2008年,有效劳动力模型又将得到更优拟合结果。无论有效劳动力或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最终测算出的结果都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是依赖投资增长,科技进步率的贡献并不高。非但如此,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自1994年后呈现迅速下降趋势,TFP增长率由1978~1994年平均1.903%下降到了1995~2008年均-0.273%的水平。(3)关于中国“高投资、高增长”模式的判断和分析。既然是高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那么重点将从投资效率和增长质量入手讨论该模式如何?论文从四个维度考察了高增长模式的质量和效率:○1从通过TFP增长率构建的集约化指数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自1994年开始发生逆向转变,不再是向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而是朝着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2从投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关系看,我国投资效率(用资本生产率衡量)1993年后就开始持续下降,1997年以后更是下跌至负数,这与TFP增长率变化趋势相一致。这说明1997年之后的经济增长更多是依靠资本投入不断增加来弥补投资效率不足,这样的变化趋势会使得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高投资驱动,而在缺乏配置效率改善和技术持续改进条件下,经济增长源泉终将枯竭。同时发现,资本生产效率的增长率与资本深化之间存在“倒U型”规律,并且1997年以来资本深化率已远远超过最优临界值点,预示着资本积累出现过度现象;○3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当资本生产率长期小于零时,为缓解资本收益率的下降趋势,在国民收入分配时就只能不断压缩劳动份额,我国的劳动份额十年来以降低约10个百分点;○4从支出分配的角度看,我国资本生产率增长率长期为负数是进一步促使支出向储蓄和投资偏移的动因。后两个方面证明这种高增长模式在90年代后期之后不在具有增长质量动态改进的趋势。(4)投资低效率背景下中国高增长模式的形成机理。本文归纳了中国高增长模式的四条发展路径——重化工业发展路径、资源和能源价格扭曲的粗放型发展路径、非均衡型发展路径以及低汇率的出口导向型发展路径,并总结成六个形成机理,即为了尽快实现赶超战略目标,以往我们一直依靠高投资推动高增长,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高投资依赖资源价格扭曲得以实现,一方面会使得环境损害严重,另一方面推高垄断企业资本收益,大量资本留存;高投资挤压消费,产能过剩;产能过度扩张条件下带来的内部不平衡,将导致外部经济不平衡,大量外汇积累,流动性过剩;流动行过剩引发资产价格通胀;最后,大量资本留存、流动性过剩资金、偏低市场利率以及地方政府的非商业化行为又会进一步催生新的投资热潮,产能再次过剩。最后,将这些形成机理分成内因和外因综合汇集成一幅循环图,分析发现,中国经济仿佛已经走入一个自我设定的增长怪圈之中,不论经济增长沿着需求结构任何一个通道向前发展,最终通道出口又会回到对固定资产高投资的死胡同中,如此反复,累积的问题将越来越严重。(5)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判断。论文基于H-P滤波法、生产函数法和UC-卡尔曼滤波法测算出中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约为8%~9.5%。但在计算了未来15~20年资源环境、资本等供给因素的制约瓶颈后,发现如果按现有路径发展下去,要素资源很难支撑未来经济8%以上的增长。年均8%以上的增速将会导致投资率攀升至100%附近,对能源需求将出现巨大缺口,未来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70%以上,而未来新增土地需求缺口以及淡水水资源紧缺由于无法进口将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硬约束。论文最后在从结构调整、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本投资、城市化发展等方面考察了未来经济增长的三大可能性空间后,设计了一个依靠效率提高、制度改进的可持续增长模型,认为依照效率改进后的发展路径,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合意的增长率约为6%~7%。论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法创新: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核算过程中,本文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创新性地引入全周期估计和分段估计方法,并结合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针对不同阶段历史进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计量回归,解决了中国经济增长事实与增长理论模型相洽性问题。而现有文献大多都是基于经验判断直接设定中国经济的生产函数形式。但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模型的选择与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适宜采用不同的增长理论来解释增长的事实,并且,生产函数模型选择的差异是导致各类研究中关于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60年的增长历程中情况复杂多变,单一而笼统的生产函数模式设定恐怕难以全面和精确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现实情况。第二,思路创新:提出了判断和分析经济高增长模式的新视角。本文强调指出,在技术进步的类型和属性不同时,不能仅仅简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模式判断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如果增长的源泉和动力与本国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实现了配置效率最优化的经济增长同样也是可持续的。以往的研究大多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集约型”和“粗放型”,进而据此认为只有依靠技术进步驱动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为了准确分析中国的高增长模式,本文另辟蹊径,从考察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入手,通过对配置效率和资本生产率公式的分解,分别研究了资本生产效率和体现经济增长质量的三个指标间关系及具体在中国的表现情况如何(即投资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关系、投资效率与收入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化关系,以及投资效率与支出分配中消费份额的变化关系),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看待高增长模式在中国的运行效率和效果。第三,结论创新:在综合性运用经济增长核算、投资效率分解、潜在产出测算等方法之后,文章得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和结论。如,中国经济增长中表现出了的某些非卡尔多(Kaldor )“典型化事实”特征,实际上并非特定发展阶段所必需经历的特殊现象,而是高增长过程中潜藏着深层次矛盾的表现。以1996~1997年为界,中国经济逐渐步入了高投资低效率阶段,投资效率和TFP增长率均表现为负值,为弥补效率改进空间的减少带来的增速降低,一系列要素价格扭曲支撑起了投资高增长局面。但高投资低效率所带来的危害不会因为经济增长速度的攀升而随之消失,相反,这些问题和要素瓶颈制约将在未来十年内降低经济增长势头,若不及时调整,将带来更严重的风险。

秦青林[8](2010)在《城市能源战略储备系统研究 ——以煤资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对于国家经济非常重要,承载着多种功能,同时又是人口聚集、经济发展领先、能源需求密集的复杂系统。能源对于人类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是物质基础,也是重要保障,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环境的质量,保证国家和城市能源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高度的意义。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的一些城市,尤其是一次能源缺乏型的城市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大户,数量和规模在逐年增长。由于物质与生俱来的属性,尽管石油、煤炭、电力、煤气等都属于能源,但电力是不能储存的,煤气的储存也受设备的限制和制约。目前,真正可以用于大规模能源储备的只有石油和煤炭,而煤炭与石油放在一起比较,煤炭的资源储量大约是占我国矿产资源储备的90%,占化石能源的比重是95%,非常具有的资源潜力。煤炭的基础性地位还体现在与其他能源相比,煤炭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且煤炭的价格是并较少受国际市场影响的。同时考虑煤炭的供应地主要在我国北部和西部,而消费地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以上海为例,煤炭运输的距离约2000公里,铁路运输为7~15天,水陆联运为15~25天。如果出现情况,由于运输紧张,是容易造成煤炭供应中断,因此,煤炭储备更显得必要。确立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发展战略,建立以煤为基础的城市能源战略储备系统,是城市突破能源瓶颈,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图借助资源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围绕如何建立以煤为基础的城市能源战略储备系统的总体目标,对煤炭战略储备的概念,设计原则,储备规模,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等内容,通过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采用比较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及数理模型的方法做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基本框架图,给出了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分析方法,并以上海市为背景,研究城市煤炭战略储备这个特定问题,一方面将资源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另一方面也试图拓展资源产业经济的应用领域,丰富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方法,研究成果将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为有关大型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帮助。

刘瑶瑶[9](2010)在《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 ——以乌兰县铜普镇四个移民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青海省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不适宜农耕生产,因而自古便是游牧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作为边疆重地,自汉代起,历代中央政府不断从各地招募和迁移汉族群众到海西地区屯田戍边,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定与保卫领土完整的目的。千百年来,一代一代的汉族移民同当地少数民族一起为改善海西地区的人居生存环境、发展海西经济、构建海西多民族文化体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无论是政府组织移民,还是自发性移民,海西地区移民的数量和规模都是空前的。在同当地蒙、藏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几十年里,汉族移民在生计模式、婚姻文化、宗教信仰、丧葬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本文以乌兰县铜普镇四个移民村为考察对象,通过调查村落中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典型性来展现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历程,并以村落中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民族关系现状来反映海西移民地区民族关系的整体状况。全文由八章构成,大致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本研究的整体背景,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概述本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写作思路、相关概念与调查点的选择理由分别进行说明。第一章概述了调查地点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沿革、各民族等基本情况。第二章对民国至解放后海西地区汉族移民的来源、类型、迁移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背景对铜普镇汉族移民的情况进行了探讨。从第三章到第七章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由对田野资料的具体分析构成。第三章对汉族移民生计模式的变迁过程与原因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详尽探讨了汉族移民多元化的生计模式和当地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第四章主要从族际通婚、招赘婚姻、村内通婚三个方面对当地汉族移民婚姻文化变迁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于汉族移民藏传佛教信仰现状与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藏传佛教与汉族移民民俗的互动、融合进行了论述。第六章对当地汉族移民丧葬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汉族移民丧葬仪式的变迁特点及其功能。第七章通过选取居住格局、个体交往、语言使用、宗教信仰、民族意识与社会距离等六个变量,对当地民族关系现状进行了综合考量,进而探讨当地民族关系的特点,并对如何促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第八章为本论文的结语,总结海西地区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特点、影响因素,预测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未来走向,并对海西移民地区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萧舒文[10](2010)在《20世纪中国笛乐》文中提出绪论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取域:从型制上划定研究范围,就历史沿革来厘清乐器起源、类属等问题;对20世纪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前四章陈述20世纪中国笛乐发展。第一章记述20世纪初期笛子在各地民间音乐中担当的比重不同角色。长期以来,大多数演奏者,或是自娱自乐,或是在乐队中身兼数职,皆因其草根本色而分散于各地未被载入史册。自“新音乐”在中国萌发,笛子也加入弄波风潮,逐渐成为舞台艺术的一员。第二章探讨1953-1965年的情况。1953年冯子存参加“全国音乐舞蹈会演”,成为笛乐舞台独奏先锋,笛乐也因此在表演形式、表演者社会地位、创作模式等方面脱胎换骨,产生一批以民间音乐为依托的作品与表演者。1956年“全国音乐周”笛曲《早晨》问世,象征着南北笛乐分驰并存在同一首乐曲中,地域风格界线逐渐消弭。紧随而起的大量笛曲与专业演奏者,受音乐院校教育影响,在演奏与创作上逐渐脱离了与地方风格紧密联系状态,融入作曲意识。为满足不同类型乐曲的演奏需求,乐器改良成为此时期的热点。此阶段笛乐朝“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不容忽视的是,“国家在场”意识的与19世纪以来的“西乐东渐”,对时代观念、行为,皆有强大的主导作用。第三章着重于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笛乐的探讨,时间从1966-1976年。吹奏朗朗上口的红色歌曲,向样板戏学习,使得笛曲越练越具备“歌乐化”、“声腔化”的特质。第四章论述1976年至20世纪末的发展情形。1977年恢复高考,音乐院校恢复招生,“改革开放”浪潮使得笛乐从“一”走向多元化。1982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器乐观摩演出”,使得新一代笛子演奏者崭露头角。在作曲家笔下,有别于传统音乐的作曲语汇,为笛乐创造了新的意象空间;女性演奏者的出现,不再囿于传统的社会身分与形象,大胆参与到消费文化中;海峡两岸笛乐文化交流使彼此资讯相互容受,台湾笛界举办国际性笛子协奏大赛,塑造新的时代经典,对大陆笛乐经典进行了一系列再塑造、再定位。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经由对过往发展的归纳,希冀提供未来发展的经验与方向。

二、2001年石油工业计量技术交流会圆满结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石油工业计量技术交流会圆满结束(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
    2.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的核心概念
        2.1.1 公职人员
        2.1.2 青年公职人员
        2.1.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
    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要素解析
        2.2.1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
        2.2.3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3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思想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仆思想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相关论述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道德建设相关论述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以“内修”和“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官德建设思想
        3.3.2 以“大道”和“不争”为核心的道家官德建设思想
        3.3.3 以“信义”和“法治”为核心的法家官德建设思想
    3.4 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做法借鉴
        3.4.1 英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2 美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3 日本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4 韩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第4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
    4.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成绩
        4.1.1 个人素养多维提升
        4.1.2 道德认同显着强化
        4.1.3 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4.1.4 道德模范层出不穷
    4.2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4.2.1 理想信念面临挑战
        4.2.2 教育培训效果欠佳
        4.2.3 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4.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思想观念原因
        4.3.2 制度机制原因
        4.3.3 社会环境原因
第5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5.1 以心修德: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
        5.1.1 提升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仰
        5.1.2 培养道德情感,构建道德良心
        5.1.3 磨砺道德意志,修炼道德品格
        5.1.4 鼓励道德实践,争当道德模范
    5.2 以教强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
        5.2.1 创新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原则方法
        5.2.2 丰富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5.2.3 整合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各方资源
    5.3 以制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
        5.3.1 加快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法制建设
        5.3.2 深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培训机制
        5.3.3 健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监管机制
        5.3.4 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考评机制
    5.4 以境养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
        5.4.1 培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5.4.2 打造绿色健康经济新常态环境
        5.4.3 培育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
        5.4.4 营造文明和谐舒心的社会环境
        5.4.5 构建清朗明净网络空间新秩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2)《中国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历史分析法
第二章 《中国计量》的历史演变
    2.1 期刊简介
    2.2 创刊背景
    2.3 《中国计量》历史发展
        2.3.1 第一阶段:1995 年~2005年
        2.3.2 第二阶段:2006 年~2018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计量》与中国计量的法制化进程、中国计量管理体制的建设
    3.1 《中国计量》与中国计量的法制化进程
        3.1.1 推进计量法制化体系建设宣传的重要“发声口”
        3.1.2 助力实施“390”计划及计量法修订的“推进器”
        3.1.3 彰显中国法制化体系精细建设的“里程表”
    3.2 《中国计量》与中国计量管理体制的建设
        3.2.1 国家计量管理法规宣传的主阵地
        3.2.2 国家计量管理体制建设飞速发展的跟踪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计量》与中国科研的自主创新
    4.1 《中国计量》与航空航天的自主创新之路
        4.1.1 《中国计量》与航天事业的结缘
        4.1.2 《中国计量》与航天计量的宣传及科学普及
    4.2 产业计量的开拓之路
        4.2.1 中国产业计量萌芽的助力者
        4.2.2 中国产业计量发展问题的“晴雨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计量》与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化进程
    5.1 《愿景》诞生的背景
        5.1.1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所面临的障碍
        5.1.2 中国计量界的应对举措
    5.2 《愿景》下中外计量多领域合作现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3)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全面质量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越南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方法
    五、逻辑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 论文的论点
        (二)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框架
    一、教育质量与私立大学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界定
        (一) 教育质量
        (二) 质量管理
        (三) 教育质量管理
        (四) 全面质量管理(TQM)
        (五) 私立大学质量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一)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二) 教育质量管理模型
        (三) 全面质量管理模型(TQM)
        (四) 在高等学校开展TQM概念培训质量管理模式的原则
        (五) 按TQM观点在高等学校开展和运用培训质量管理模式的作用
    三、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
        (一) 基于TQM视角的教育质量管理模型的特点
        (二) 基于TQM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私立大学的发展规模
        (一) 越南私立大学的发展规模
        (二) 胡志明市各私立大学的发展规模
    二、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做法
        (一) 胡志明市外语与信息技术大学(HUFLIT)
        (二) 莲花大学
        (三) 胡志明市科技大学(HUTECH)
        (四) 阮必成大学
    三、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基于TQM视角的教育质量管理现状
        (一) 培训管理
        (二) 管理
        (三) 学生管理
        (四) 质量保障条件管理
    四、对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基于TQM视角的教育质量管理现状的整体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成效
        (一) 领导队伍
        (二) 学校
        (三) 胡志明市的私立大学的特点
    二、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培训课程设置现状
        (二) 教师队伍质量管理现状
        (三) 其他的问题
    三、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关于教师的问题
        (二) 关于学生的问题
        (三) 关于培养计划的问题
        (四) 其他问题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胡志明市阮必成大学实验
    一、阮必成大学开展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若干办法实验
        (一) 实验目标
        (二) 实验内容
        (三) 各种办法组织实施的方式
        (四) 实验结果采集和处理
    二、对阮必成大学进行教育质量管理若干办法实验后的评价
        (一) 关于教育计划、内容管理
        (二) 教师队伍的教学活动管理
        (三) 学习、锻炼结果考核评价及毕业考试工作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强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质量管理办法的原则
        (一) 可行性
        (二) 继承性
        (三) 有效性
        (四) 同步性
    二、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基于TQM视角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一) 私立大学基于TQM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二) 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基于TQM的教育质量管理办法
    三、对基于TQM视角的教育质量管理办法体系的评价
        (一) 关于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评价意见调查样本
        (二) 关于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评价意见调查结果
        (三) 对各类基于TQM视角的教育质量管理办法系列的评价意见调查结果
    四、建议
        (一) 对各所私立大学
        (二) 对教育与培训部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表样式
    附录2: AUN的指标
    附录3: 私立大学教育领域内政府管理文件体系的统计
    附录4: ISO与TQM对比表
    附录5: 阮必成大学的考察票样式
    附录6: 大学生协助服务质量管理
后记

(4)GR计量站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SWOT分析
        1.2.2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原理
        1.2.3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原理
        1.2.4 QSPM矩阵原理
2 GR计量站外部环境分析
    2.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2.2 经济环境分析
        2.2.1 国家石油需求量
        2.2.2 石油战略储备
    2.3 事业单位改革
        2.3.1 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
        2.3.2 事业单位改革历史进程
    2.4 市场环境分析
    2.5 机会与威胁
        2.5.1 机会
        2.5.2 威胁
    2.6 外部环境评价
3 GR计量站内部环境分析
    3.1 GR计量站简介
    3.2 GR计量站在体系中法律地位
    3.3 经营现状
        3.3.1 客户分布
        3.3.2 经营收入
    3.4 人力资源分析
        3.4.1 人员构成
        3.4.2 组织结构
    3.5 技术和设备情况分析
        3.5.1 技术情况
        3.5.2 设备情况
    3.6 单位文化
    3.7 优势与劣势
        3.7.1 优势
        3.7.2 劣势
    3.8 内部环境评价
4 GR计量站竞争策略选择
    4.1 SWOT分析
    4.2 竞争策略备选方案
    4.3 竞争策略选择
        4.3.1 QSPM矩阵评价
        4.3.2 竞争策略选择
5 竞争策略的实施与控制
    5.1 改变管理体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5.2 优化组织机构,引进技术人才
    5.3 技术合作
    5.4 加强品牌形象,开发新客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中的利益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有助于义务教育自身的发展
        (二) 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三) 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
        (四) 有助于少年儿童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均衡
        (二) 教育均衡
        (三) 义务教育均衡
        (四) 教育利益
    四、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三) 研究趋势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文献研究
        (二) 调查研究
        (三) 实地研究
    六、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利益分析的视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实质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概念的界定
        (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三个基本判断
        (二)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目的
        (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方式
        (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范围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背景
        (一) 失衡的区域经济
        (二) 顽固的城乡差异
        (三) 悬殊的贫富差距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实质
        (一) 国家义务教育供给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的分配
        (二) 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导致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
        (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
第二章 利益分配的描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历程回顾
    一、致力于扩大入学机会的前“普九”时期(1978-1984年)
        (一) 合理选择教育目标,协调办重点学校与普及小学教育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 灵活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协调扩大教育机会与学生入学难之间的利益冲突
        (三) 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协调政府与居民在教育经费筹措方面的利益冲突
        (四) 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协调小学教师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普九”时期(1985-2000年)
        (一) 颁布政策法规,确立义务教育利益协调的原则和依据
        (二) 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协调义务教育机会供给的利益冲突
        (三) 实施扶弱政策,协调区域间的利益冲突
        (四) 治理薄弱学校,协调校际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利益冲突
    三、以质量均衡为主的后“普九”时期(2001年至今)
        (一) 实施系统的弱势群体帮扶政策,协调区域间教育利益冲突
        (二) 采取就近入学的管理制度,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
        (三) 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协调城乡居民间新的利益冲突
第三章 利益冲突的呈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面临的难点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过程中政府间的利益冲突
        (一)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义务教育发展目标差异导致的利益冲突
        (二)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利益冲突
        (三) 地方政府在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冲突
        (四) 同一层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不同受教育群体间的利益冲突
        (一) 农村学生进城读书导致的城镇大班额现象对县城学生的冲击
        (二) 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对教育资源的争夺
        (三) 既得利益群体与弱势群体在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的冲突
    三、学校层面的利益冲突
        (一) 教师合理的正向流动与均衡要求的“逆向”流动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 学校合并带来不同类型学校间的利益冲突
        (三) 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间的利益冲突
第四章 利益整合的障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方式及其表达障碍
        (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多元化利益诉求
        (二) 不同利益主体表达利益诉求的强烈反差
    二、利益整合目标不够清晰
        (一) 改革目的的模糊性
        (二) 对利益差别“公正性”理解上的分歧
    三、政府作为利益整合主体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一) 政府未能很好地履行利益整合主体角色的职能定位
        (二) 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影响利益整合效果
第五章 整合机制的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难点的破解
    一、国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过程中利益整合的经验与借
        (一) 强调高层级政府的利益整合责任及其功能发挥
        (二) 重视法律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
        (三) 注重不同利益整合方式的灵活性与互补性
        (四) 借助市场手段进行利益整合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利益整合的原则与方法
        (一) 利益整合原则
        (二) 利益整合方式
    三、建立有效义务教育利益整合机制的对策
        (一) 构建制度化的教育利益表达机制,保障弱势群体利益渠道
        (二) 搭建公共对话平台,整合不同群体之间的义务教育利益
        (三) 把握教育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科学运用市场手段实施利益整合
        (四)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高层级政府的利益整合能力
结语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可能的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低渗透油田有效注水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项目立项依据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项目技术措施
    1.5 项目关键技术
第二章 新民水系统现状分析
    2.1 水处理系统概况
        2.1.1 水处理系统现状
        2.1.2 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2.2 注水系统概况
        2.2.1 注水系统现状
        2.2.2 注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2.3 注水井修井分注概况
        2.3.1 注水修井分注现状
        2.3.2 注水修井分注存在的问题
    2.4 注水井测调试概况
        2.4.1 新民测调试现状
        2.4.2 注水井测调试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低渗透油田注水工艺技术研究
    3.1 水质保障工艺技术研究
        3.1.1 节点水质指标监测技术
        3.1.2 水处理装置优化维护技术
        3.1.3 水质二次污染防与治技术
    3.2 提高注水系统效率工艺技术研究
        3.2.1 离心泵运行工况诊断分析技术
        3.2.2 往复泵运行工况诊断分析技术
        3.2.3 地面系统运行效率评价技术
    3.3 注水井防喷修井分注工艺技术研究
        3.3.1 防喷控制系统的研发
        3.3.2 加压动力系统的研发
        3.3.3 油管封堵控制技术研究
        3.3.4 防喷修井作业辅助工艺技术研究
        3.3.5 防喷修井作业地面设备优化技术研究
        3.3.6 小结
    3.4 水井测调试工艺技术研究
        3.4.1 水井智能测调试技术研究
        3.4.2 测调试疑难井治理技术研究
        3.4.3 小结
第四章 现场应用情况分析
    4.1 水质保障工艺技术现场应用情况
        4.1.1 水质监测技术及装置维护技术的应用
        4.1.2 水质二次污染防与治技术的应用
    4.2 提高注水系统效率工艺技术现场应用情况
    4.3 注水井防喷修井分注工艺技术现场应用情况
        4.3.1 防喷修井分注的应用情况
        4.3.2 修井分注优化运行排布
    4.4 水井测调试工艺技术现场应用情况
        4.4.1 智能测调试技术的应用
        4.4.2 测试疑难井治理工具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7)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2.1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评介
    2.1.1 哈罗德—多马模型
    2.1.2 新古典增长模型
    2.1.3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2.1.4 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
2.2 经济增长的经验性研究综述
    2.2.1 经济增长的核算
    2.2.2 技术进步内生化的经验研究
2.3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综述
    2.3.1 关于经济增长源泉的讨论
    2.3.2 关于经济增长速度的讨论
    2.3.3 关于潜在经济增长的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绩
    3.1.1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的成绩
    3.1.2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进程
3.2 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化事实
    3.2.1 Kaldor 典型化事实与Kuznets 典型化事实
    3.2.2 对中国经济增长典型化事实的检验
3.3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分析
4.1 中国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效率
    4.1.1 生产函数设定与增长速度方程
    4.1.2 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型选择
    4.1.3 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贡献
4.2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4.2.1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2.2 需求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2.3 积累和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3 中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影响
    4.3.1 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4.3.2 中国的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高增长模式的判断与分析
5.1 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
5.2 投资效率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分析
    5.2.1 投资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5.2.2 投资效率与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5.2.3 投资效率与支出分配的变化趋势
5.3 中国经济高增长模式形成原因及路径分析
    5.3.1 高增长时期投资效率下降的原因
    5.3.2 中国经济高增长模式的形成机理
    5.3.3 经济高增长模式下的高宏观成本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前景分析
6.1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面临的约束条件
6.2 潜在产出估算方法概述
    6.2.1 H-P 滤波法
    6.2.2 UC-卡尔曼滤波法
    6.2.3 生产函数法
6.3 我国潜在增长率的测算
    6.3.1 基于H-P 滤波法的测算
    6.3.2 基于UC—卡尔曼滤波的测算
    6.3.3 基于生产函数法的测算
6.4 未来15 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判断
    6.4.1 基本情景下资本供给瓶颈
    6.4.2 基本情景下能源供给瓶颈
    6.4.3 基本情景下土地、水及矿产资源供给瓶颈
    6.4.4 可选择政策情景下的经济增长前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所获奖励 致谢

(8)城市能源战略储备系统研究 ——以煤资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况
    1.1 引言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界定能源安全的概念
        1.2.2 界定能源安全的分类
        1.2.2.1 按能源类别界定
        1.2.2.2 按安全主体界定
        1.2.2.3 按能源过程界定
        1.2.3 能源安全的一般研究框架
    1.3 研究思路与路径
        1.3.1 研究意图和关注问题
        1.3.2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路径
        1.3.3 研究的目的和应用价值
    1.4 国外能源战略储备研究状况
        1.4.1 美国石油的战略储备
        1.4.1.1 美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初创和布局
        1.4.1.2 美国石油战略储备的规模
        1.4.1.3 美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地域选择
        1.4.1.4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管理体制
        1.4.2 法国石油战略储备
        1.4.3 德国石油战略储备
        1.4.4 日本石油战略储备
        1.4.5 国外石油储备的评述
    1.5 国内能源战略储备研究基础
        1.5.1 能源储备的现状分析
        1.5.2 煤炭战略储备概述
    1.6 本章小结
2 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相关分析
    2.1 煤炭战略储备的概念界定
    2.2 煤炭供应风险的界定
        2.2.1 煤炭供应风险定性判断
        2.2.2 煤炭供应风险定量判断
    2.3 煤炭战略储备的逻辑和机理
    2.4 城市煤炭储备的战略意义
        2.4.1 城市煤炭供应的问题分析
        2.4.1.1 煤耗行业增长迅速,城市煤炭库存量普遍不达标
        2.4.1.2 煤炭探明储量尚且丰富,但运输能力难以符合需求
        2.4.1.3 城市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大,风险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
        2.4.2 煤炭储备体系的设想
        2.4.3 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作用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规模设计
    3.1 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目标和原则
        3.1.1 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目标
        3.1.1.1 供应安全
        3.1.1.2 稳定煤炭企业成本
        3.1.1.3 稳定煤炭消费价格
        3.1.2 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设计原则
        3.1.2.1 供求均衡原则
        3.1.2.2 能力承担原则
        3.1.2.3 成本收益原则
    3.2 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从需求角度出发确定安全界限
        3.2.2 从供应角度确定煤炭储备总量
        3.2.3 从支付能力角度确定经济界限
        3.2.4 其他影响因素
    3.3 储备规模调整的决策模型
        3.3.1 总量调整模型
        3.3.2 差量模型
        3.3.3 同比模型
    3.4 城市煤炭供应趋势分析
        3.4.1 煤炭资源及行业现状
        3.4.1.1 一次能源具有外部依赖性
        3.4.1.2 工业用能占比最高
        3.4.1.3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Ec 逐渐上升
        3.4.1.4 单位 GDP 能耗有所下降
    3.5 城市煤炭需求趋势分析
        3.5.1 煤炭消费形势
        3.5.2 城市煤炭需求的预测——基于上海数据的实证分析
        3.5.2.1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分析
        3.5.2.2 基于消费弹性系数的分析
        3.5.2.3 产值能费系数法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管理体制研究
    4.1 我国能源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
        4.1.1 我国能源管理体制的发展
        4.1.2 能源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
        4.1.3 我国能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4.2 煤炭战略储备的应急组织框架设计
        4.2.1 应急组织的设计思路
        4.2.2 应急组织的决策模块
        4.2.3 危机管理的信息搜集与传递机制
    4.3 煤炭战略储备治理模式选择
        4.3.1 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对比
        4.3.1.1 股东利益治理模式
        4.3.1.2 相关利益人治理模式
        4.3.1.3 两种治理模式的对比
        4.3.2 煤炭战略储备治理模式的选择依据
        4.3.2.1 煤炭战略储备具有公用事业性
        4.3.2.2 公共事业型企业区别于一般竞争性企业的特点
        4.3.3 煤炭战略储备宜采取相关利益人治理模式
        4.3.3.1 公用事业型企业立足于服务社会其承担的社会责任高于自身的经济效益
        4.3.3.2 公用事业型企业的经营目标是服务于包括政府组织、社会公众、上下游客户等在内所有的相关利益人
        4.3.3.3 公用事业型企业的目标是实现长期发展
        4.3.3.4 公用事业型企业贡献出的是社会综合效益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的风险管理研究
    5.1 煤炭战略储备风险管理系统
        5.1.1 建立煤炭战略储备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5.1.2 风险管理应用于资源储备行业的实践回顾
        5.1.2.1 国际油气储运行业的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综述
        5.1.2.2 国内油气储运行业的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综述
        5.1.3 煤炭战略储备风险管理系统的一般模型
    5.2 影响城市煤炭战略储备安全的因素分析
        5.2.1 政治因素
        5.2.2 经济因素
        5.2.3 技术因素
        5.2.4 运输因素
        5.2.5 煤炭本身的因素
        5.2.6 替代资源的因素
        5.2.7 环境污染的因素
    5.3 煤炭战略储备安全的风险评估
        5.3.1 定性评估方法
        5.3.2 定量评估方法
    5.4 煤炭战略储备的风险控制
        5.4.1 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的构成及内容
        5.4.2 煤炭储备风险预警系统的内容
        5.4.3 城市煤炭储备的风险控制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以上海市煤炭战略储备为例
    6.1 上海市煤炭消费和供应的状况
        6.1.1 我国煤炭供应和需求的形势
        6.1.2 上海煤炭消费状况分析
        6.1.3 上海市煤炭供应紧张的原因
        6.1.4 确保上海煤炭供应安全的措施
    6.2 上海煤炭战略储备的操作设想
        6.2.1 煤炭战略储备的基地选址
        6.2.1.1 煤炭储备方式与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6.2.1.2 上海市煤炭战略储备基地的选址
        6.2.2 煤炭战略储备的设计规模
        6.2.3 煤炭储备管理体制的设计
        6.2.3.1 组织架构设计
        6.2.3.2 治理模式
        6.2.4 上海市煤炭战略储备的运作模式探讨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 ——以乌兰县铜普镇四个移民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说明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五、调查点的选择
第一章 调查地点概况
    第一节 铜普镇自然人文环境
    第二节 铜普镇四个移民村概况
第二章 汉族移民来源
    第一节 民国时期海西地区汉族移民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海西地区的汉族移民
    第三节 铜普镇的汉族移民
第三章 汉族移民生计模式变迁
    第一节 汉族移民生计模式的变迁过程和原因
    第二节 汉族移民多元化的生计模式
    第三节 当地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四章 汉族移民婚姻文化变迁
    第一节 复杂的族际通婚
    第二节 长期流行的招赘婚姻
    第三节 日渐时兴的村内婚
第五章 汉族移民宗教信仰变迁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传入与都兰寺的兴衰
    第二节 汉族移民藏传佛教信仰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藏传佛教与汉族移民民俗的互动与融合
第六章 汉族移民丧葬文化变迁
    第一节 汉族移民的丧葬过程
    第二节 汉族移民丧葬仪式的特点及其功能
第七章 当地民族关系研究
    第一节 影响当地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
    第二节 当地民族关系的特点
    第三节 促进当地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八章 结语与前瞻
    第一节 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特点及其未来走向
    第二节 海西移民地区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引用与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10)20世纪中国笛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笛"字历史——"笛"之界定
    二、历史中的笛
    三、20世纪笛乐研究
第一章 1900-1952:蜇伏民间暗飞声
    第一节 草根中的笛乐
        一、以笛为核心的表演形式
        二、笛手·"吹笛佬"
    第二节 走进"现代"
        一、乐会、社团中的器乐概述
        二、民族管弦乐队组建初期的笛
第二章 1953-1966:从草台到舞台
    第一节 全国性音乐活动
        一、国家舞台上第一声鸣唱: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二、响亮登场:"全国音乐周"与笛乐舞台独奏
        三、"被树立"的典型:"国家在场"与笛乐舞台独奏形式
        四、"全国音乐艺术学院(校)笛子专业教材会议"
    第二节 由俗入雅
        一、笛乐"南、北派"疑议
        二、以民间音乐为依托的早期笛家
    第三节 一管竹笛·两种音色
        一、身份变异:文艺团体中的笛家
        二、持笛的教授
    第四节 破立之间——20世纪笛类乐器改良与改革
        一、笛类乐器改良
        二、改良述评
        三、余音
第三章 1966-1976:红色漫紫竹
    一、文化大革命
    二、红色经典:"文革"时期笛乐
    三、"帽子下"的人生
第四章 1976-2000:世纪末的华丽
    第一节 从"一"到"多"的发轫
        一、高考制度恢复
        二、音乐院校笛乐教育
    第二节 群英会:全国音乐大赛
        一、民族器乐大赛
        二、全国音乐作品评奖
    第三节 作曲家与笛乐创作
        一、一身兼二任与二任离一体
        二、作曲意识
        三、小结
    第四节 独奏音乐会的时代
        一、个性化表达
        二、一个人·一根笛·一台戏——《俞逊发笛子独奏音乐会》
    第五节 20世纪女性笛乐演奏者
        一、花儿的姿态
        二、"他者"的目光
        三、女性自我身份认同
    第六节 经典再塑造:海峡两岸笛乐交流
        一、台湾笛乐发展回顾
        二、两岸笛声停不住
        三、轻舟已过万重山
结语
附录一、20世纪笛乐大事记
附录二、"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表演者及演出曲目
附录三、1949年—2005年台湾笛曲作品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2001年石油工业计量技术交流会圆满结束(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D]. 王蕊.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计量》研究[D]. 杜鸣.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全面质量管理问题研究[D]. 裴氏华(BUI THI HOA).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GR计量站竞争策略研究[D]. 黄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中的利益整合研究[D]. 杨晓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7)
  • [6]低渗透油田有效注水工艺技术研究[D]. 高军.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7]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 翁媛媛.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8]城市能源战略储备系统研究 ——以煤资源为例[D]. 秦青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6)
  • [9]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 ——以乌兰县铜普镇四个移民村为例[D]. 刘瑶瑶. 兰州大学, 2010(09)
  • [10]20世纪中国笛乐[D]. 萧舒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09)

标签:;  ;  ;  ;  ;  

2001年石油工业计量技术交流会圆满落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