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在未来抗感染治疗中开发创新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王莉[2](2021)在《圣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ortase A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一种多重耐药病原菌,不仅对甲氧西林耐药,也对苯唑西林、头孢西丁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种类抗生素耐药。MRSA是一种重要的共生和机会性致病菌,可导致从中度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到更严重的心内膜炎、菌血症、肺炎、败血症、骨髓炎等多种疾病。尽管近年来MRSA的发病率在许多国家有所下降,但其相关并发症带来的高死亡率仍是临床实践中的一大威胁。因此,开发新型抗生素仍是治疗MRSA感染不可或缺的策略,然而,新型抗生素的开发是困难的、缓慢的,其研发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耐药菌株产生的速度。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找新的策略来对抗日益强大和不断进化的多重耐药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能够在宿主环境或极端条件下生存和繁殖主要是由于其自身表达多种毒力因子,包括表面相关粘附素和分泌的毒素蛋白等。分泌毒素和酶会损害宿主细胞和组织,参与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并促进细菌在宿主内扩散。通过小分子抑制剂靶向金葡菌毒力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在减轻感染同时不会对细菌施加选择性压力,从而降低了耐药性发展的风险。几种表面相关的粘附素,如ClfA/ClfB、纤连蛋白结合蛋白(FnBPs)和粘附素(CAN)都与金葡菌感染的发病机制相关,而这些毒力因子均是通过分选酶A(Sortase A,SrtA)共价锚定至细菌细胞壁表面。因此,SrtA被认为是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理想靶点。本研究中,我们从多种天然化合物中筛选SrtA抑制剂,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圣草酚能在低浓度下显着抑制SrtA活性,其IC50值低于大多数目前已报道的SrtA抑制剂。重要的是,最小抑菌浓度及生长曲线显示圣草酚在抑制SrtA浓度下,并不影响细菌生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耐药性产生的可能性,可作为对抗耐药菌和毒力的创新手段。随后,我们进一步验证了黄酮类化合物圣草酚体外对SrtA及其相关毒力表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圣草酚能抑制金葡菌与纤维蛋白原的粘附,减少生物膜的形成和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SpA)在细胞壁上的锚定。荧光猝灭和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揭示了圣草酚与SrtA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阐明了圣草酚通过不同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而与SrtA结合,总结合自由能(?Gbind)分别为-12.4 kcal/mol。此外,圣草酚降低了金葡菌对A549细胞的粘附依赖性侵袭。随后对其体内抑制作用进行研究,在小鼠模型中进一步评估了对MRSA诱导的肺炎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圣草酚可通过抑制SrtA来减弱金葡菌的毒力,显着提高了小鼠的存活率,减少了金葡菌在肺部组织的定植改善了肺部组织的损伤,可阻断小鼠肺炎模型中感染的发展。总的来说,圣草酚通过抑制SrtA,减弱MRSA的毒力并防止耐药性的发展,这表明圣草酚有希望成为控制MRSA感染的先导化合物。抗毒力药物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是当前对抗多重耐药病原菌的策略之一。抗毒力疗法可以与传统的抗菌剂协同使用,从而减少每种药物的使用。此外,随着治疗剂的减少,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将会减少。本研究采用棋盘法和时间杀菌曲线证实了圣草酚能够与头孢西丁协同对抗MRSA,其FIC指数为0.3125。此外,在MRSA诱导的小鼠肺炎模型中,圣草酚有效地增强了头孢西丁体内抗MRSA活性。以上结果表明,圣草酚是金葡菌SrtA的高效抑制剂,显着降低MRSA的致病力,对感染小鼠肺炎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此外,圣草酚还可与头孢西丁联合使用,提高了头孢西丁在体内外抗MRSA作用,为有效控制金葡菌感染提供了新的策略。
张梅[3](2021)在《基于B-S模型的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华润三九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医药行业已经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在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需要关注的是如何科学合理评估医药企业价值,这也是本文企业价值评估研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由于医药行业本身具有投入高、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的特点,使用传统方法不能确保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因此,本文尝试运用实物期权法对医药企业价值进行评估,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医药企业的投资决策管理和不确定性价值,评估方法更具说服力与可行性。本文首先以资产评估理论、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的应用条件以及局限性,介绍了实物期权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其次探讨了医药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和评估的重难点,指出传统价值评估方法在医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以及实物期权法的适用性;再者阐明期权定价意义及原理,并对B-S模型的假设条件和参数选取进行分析,保证评估结果科学合理;最后,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构建医药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对案例企业华润三九进行价值评估。通过案例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方法评估的企业价值与其市场整体价值的差异,结果表明引入实物期权法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基期企业整体价值,体现了华润三九面对不确定性所产生的潜在期权价值,从而证明了该评估方法在医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合理性。本文探索适用于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通过评估方法的科学构建,为医药相关行业的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继雪[4](2021)在《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导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药处方特点,提炼出治疗本病的基础核心主方化裁血府逐瘀汤;观察化裁血府逐瘀汤在临床治疗FontaineⅠ-Ⅲ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细胞实验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第一部分:纳入本课题组2010年9月~2020年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筛选出388例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证型、处方药物等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第二部分:纳入2020年9月~2020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5例。治疗组23例,治疗方案为化裁血府逐瘀汤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对照组22例,口服贝前列素钠片。化裁血府逐瘀汤药物组成为桃仁20g、红花20g、赤芍15g、川芎15g、牛膝15g、当归20g、熟地黄20g、党参20g、黄芪20g、炙甘草15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统一煎制,早晚各口服200 mL,4周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踝肱指数、下肢红外热像、TG、TC、HDL-C、LDL-C、hs-CRP、FIB,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使用ox-LD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模型,空白组、模型组、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含药血清(阿托伐他汀)组。观察细胞形态,BrdU染色,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α-SMA、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及t-Smad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CRBP1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Smad3定位及表达水平,RT-PCR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内MMP-9 mRNA、PCN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1.患者的各年龄段发病人数及性别频次统计:40~49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人数29人,50~59岁63人,60~69岁133人,70~79岁123人,≥80岁40人。38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男性244人,女性144人。2.中医证型频次统计:按照频次升降顺序排列,血脉瘀阻证139例、寒凝血瘀证67例、气滞血瘀证47例、血虚血瘀证29例、阴虚瘀热证27例、寒湿阻络证22例、痰瘀阻络证16例、气血两虚证13例、湿热瘀滞证13例、阳虚血瘀证11例、阴虚血瘀证4例。3.用药频次统计:总计使用184种药物,所有药物的使用频次之和为6310次,药物频次≥30次的药物共53味;其中,频次≥100的药物为17种,使按照升降次序进行排名分别是当归、牛膝、熟地黄、赤芍、桃仁、黄芪、地龙、红花、炙甘草、川芎、生地黄、柴胡、炒白术、党参、茯苓、桂枝、积壳。4.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四气频次统计分析:温性药物使用2277次、寒性1678次、平性1607次、热性151次;药物五味频次统计:甘味药物3072次、苦味2721次、辛味1830次、酸味800次、咸味494次;药物归经频次统计:肝经3748次、脾经2435次、心经2323次、肾经1812次、肺经1709次。5.用药模式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置在130,置信度0.9,结果显示出常用的中药组合,共计198条。常用2味药物组合,如“当归,牛膝”等;常用3味药组:如“当归,牛膝,熟地黄”等;常用4味药组合:如“当归,牛膝,桃仁,红花”等;常用5味药组合:如“当归,牛膝,熟地黄,桃仁,红花”等。6.规则分析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置在130,置信度为0.9,进行药物规则分析。当“->”左侧药物时,右侧药物在388例处方中所出现的概率为99%以上,通过分析共得到134条规则。7.聚类分析结果:将聚类个数设置为5,提取核心中药组合共5条。核心组合1的频次统计104次;核心组合2的频次统计89次;核心组合3的频次统计77次;核心组合4的频次统计61次;核心组合5的频次统计57次。第二部分:1.所纳入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主要结局指标:组内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结果表明,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次要结局指标:组内比较踝肱指数及下肢红外热像温度,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的结果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实验室指标TG、TC、LDL-C、hs-CRP、FIB与疗前相比各项指标下降,HDL-C升高,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1例,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14例、病情恶化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1.细胞形态学观察:空白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正常,呈典型“峰-谷”状结构。通过ox-LDL处理后,细胞数量减少,形态不规则,伪足回缩明显。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浓度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峰谷状结构。2.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效率显着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增殖效率(P<0.05)。3.平滑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增强;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能力逐渐减弱(P<0.05)。4.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α-SMA、CRBP1、PCNA、MMP-9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α-SM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浓度依赖性提高α-SMA表达水平,抑制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 表达(P<0.05);各组间t-Smad3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α-SMA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显着提高CRBP1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浓度依赖性增强α-SMA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及减弱CRBP1平均免疫荧光强度(P<0.05)。6.通过激光共聚焦定位观察发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Smad3细胞核/细胞质的比值显着增高;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的浓度增加,p-Smad3细胞核/细胞质比值逐渐降低,逆转了核转位(P<0.05)。7.通过RT-PCR检测PCNA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CNA mRNA和MMP-9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PCNA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1.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挖掘出导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虚实夹杂的血脉病机,提出活血化瘀、疏补并重的治疗原则,提炼出治疗本病的基础核心主方化裁血府逐瘀汤。2.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周后,评估患者中医症状评分、踝肱指数、红外热像,TG、TC、HDL-C等各结局指标均有改善。治疗中未见明显临床不良反应。3.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通过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增殖及迁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
王宁[5](2021)在《基于电子病历的中医临床决策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正在重塑各个行业的运营模式。人工智能在医疗运作管理中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开发决策支持工具,以优化临床诊疗决策,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错误和成本。信息化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医疗机构积累了以电子病历为代表的海量医疗数据,通过挖掘电子病历数据隐藏的知识和信息,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决策支持。中医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医学,被应用于防治多种疾病,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传统中医诊疗决策多依赖于医生专业能力和临床经验,主观性较强,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并且缺乏信息化的临床辅助决策工具。中医电子病历不仅包含结构化数据,还包含隐藏大量有用信息的非结构化文本。然而,非结构化文本通常含有大量以古汉语表达的医疗专业术语,句法结构特殊且语义复杂,如何从中提取有用信息优化诊疗决策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因此,基于中医电子病历的临床决策支持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背景,本文以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优化诊疗决策为目标,基于电子病历中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利用传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法,分别对中医证型预测、处方自动生成以及药物疗效相关性学习等中医临床诊疗中的三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从诊断、处方到疗效评价的中医临床决策支持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针对临床诊断决策任务,本文第三章研究了基于预训练语言模型的中医证型预测,解决了如何辅助中医诊断病人的问题。本研究将中医证型预测建模为文本分类问题,直接以临床非结构化文本作为输入,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个预训练语言模型的集成学习方法,构建了中医证型预测的端到端模型。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方法能够有效预测中医证型,模型评估指标宏平均F1和准确率分别为90.97%和94.23%。相比文献中主要的文本分类模型,本研究方法预测性能更优,有助于优化临床诊断决策。其次,针对临床治疗决策任务,第四章研究了基于序列到序列学习的中药处方自动生成,解决了如何辅助中医为病人制定处方用药的问题。本研究将中药处方自动生成任务建模为序列到序列的文本生成问题,提出一种采用特殊掩码机制微调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方法,使得原本不具备序列生成机制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可以完成中药处方生成任务。我们还利用药名全称编码对词级进行建模,进一步提高了模型的语义表示能力。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方法在生成高频中药上实现了较好的效果,模型评估指标召回率和精确率分别为78.24%和70.60%,处方生成表现明显优于相关文献中的模型。最后,针对药物疗效评价任务,第五章研究了基于关联规则的患者用药和治疗效果相关性学习,解决了如何辅助临床中医分析药物疗效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关联规则方法的处方用药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学习框架。首先,我们分别定义了实验室单个指标是否有效改善和患者整体治疗结果是否有效改善,接着利用关联规则学习挖掘了处方用药与有效改善指标或整体治疗结果的关联模式,最后利用卡方检验提取统计学显着的关联规则。我们从单药物-单指标、单药物-多指标、多药物-单指标和多药物-多指标四个角度进行挖掘,并对比了不同治疗效果评价方法下的挖掘结果。实验结果得到临床医生和相关文献的验证,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的主要贡献有:(1)本文对中医电子病历多类型数据进行了挖掘,特别是对非结构化文本进行了分析和建模,通过研究中医证型诊断、处方自动生成和中药疗效评价三个重要问题,进一步补充了中医临床诊疗决策支持研究。(2)本文为中医电子病历挖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针对中医证型预测和处方生成问题,本文提出利用预训练语言模型在小规模数据训练的方法,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模型。针对疗效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关联规则和卡方检验挖掘高维稀疏变量间的统计学显着关联规则的方法。(3)本文研究对提高中医临床诊疗决策质量有积极意义。通过构建从诊断、用药到疗效评价的中医临床决策体系,有效满足了临床实际需求。一方面可以为医生诊疗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减轻医生负担并提高诊疗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患者诊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从而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吴红英[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整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部以中医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病案资料,以数据挖掘方法对病案中涉及的中药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肺炎提供临床参考。方法:(1)数据收集来源2018年10月-2020年1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住院病案资料,结合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最终确认纳入数据库的病案资料,对其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建立中药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2010软件对数据库中单味药使用的频数、药物性味、药物归经、药物类别进行统计分析。(2)通过SPSS Modeler 14.1软件所提供的Apriori算法对我院呼吸内科住院部运用中医治疗CAP高频核心药物(≥30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3)利用SPSS 23.0软件对我院呼吸内科住院部运用中医治疗CAP高频核心药物(≥30次)进行因子分析。(4)利用SPSS 23.0软件对我院呼吸内科住院部运用中医治疗CAP高频核心药物(≥30次)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80例病案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01例,女性患者179例,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较多,共计181例,性别-年龄构成比合计达64.63%。(2)纳入的病案资料中含280首中药方剂,含195味中药。单味药物使用频数排名前7位的分别是甘草、法半夏、茯苓、陈皮、白术、桔梗、人参。性味、归经使用频数排名前3位依次为温、微寒、微温;甘味、辛味、苦味;肺经、脾经、胃经最多。药物功效类别使用频数排名前4位的药物为补气药、化痰药、解表药、止咳平喘药。(3)根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最高的药团有2组,分别为“甘草→人参and陈皮”(100%),“甘草→人参and陈皮and法半夏”(100%)。(4)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初始值特征值>1的公因子14个,方差贡献率累计达67.452%。F1:乌梅、五味子。F2:白豆蔻、薏苡仁、砂仁。F3:款冬花、紫菀。F4:木蝴蝶、百部、杏仁。F5:黄芪、白术。F6:陈皮、茯苓、法半夏。F7:麻黄、射干。F8:白芍、桂枝。F9:荆芥。F10:黄芩。F11:人参。F12:川贝母。F13:甘草。F14:桔梗、枳壳。(5)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成9类:C1:乌梅、川芎、淫羊藿、枳壳、当归、浙贝母。C2:百部、木蝴蝶、防风、荆芥、杏仁。C3:麻黄、射干、厚朴。C4:砂仁、白豆蔻、党参。C5:款冬花、紫菀、麦冬。C6:白芍、桂枝。C7:人参、五味子。C8:黄芪、白术。C9:茯苓、法半夏。结论:(1)结合药物疗效、性味的数据分析结果,补气药、化痰药、解表药、止咳平喘药为我院治疗CAP的核心药物类别;其中又以甘草、法半夏、茯苓、陈皮、白术、桔梗、人参等为核心药物;以解表、化痰、清热、化湿、调气、补气、化瘀、滋阴为治疗原则。(2)通过关联规则、因子分析,可见“甘草→人参and陈皮”,“甘草→人参and陈皮and法半夏”;乌梅-五味子、白豆蔻-薏苡仁-砂仁、款冬花-紫菀、木蝴蝶-百部-杏仁、黄芪-白术、陈皮-茯苓-法半夏、麻黄-射干、白芍-桂枝、桔梗-枳壳为临床治疗CAP常用药组。(3)通过聚类分析,临床治疗CAP常用处方有:止嗽散、射干麻黄汤、二陈汤、三仁汤、桂枝汤、玉屏风散。
连雅君[7](2021)在《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开发抗骨质疏松症新型药物奠定基础,探索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疾病上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拓宽中医药在动物药材应用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研究方法①理论探究:梳理历代中医着作、中医家对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文字记载,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知及治疗思路做出归纳总结;通过“以形补形、五行生克”及“温肾助阳,活血通经”理论分别探究狗骨胶及双膝骨胶宝二者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②实验研究:通过超高效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点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狗骨胶、炒制的狗骨粉进行成分分析及鉴定,比较不同的炮制方法下二者在成分上的差异,对比总结狗骨胶炮制方式的优点及在促吸收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优势;通过比较戊酸雌二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治疗维甲酸骨质疏松症模型雌性大鼠的基础体重,肛温,耳廓局部温度,内脏指数,骨密度,骨矿量,HE染色,MASSON染色的差异进行组间观察,分析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磷、钙、碱性磷酸酶,尿磷、钙,ELISA法检测血清OC、PN1P、CTX-1,分析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对骨代谢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OPG,用WB、PCR法检测RANK、RA NKL、OPG、TRAF6、NF-κB指标在蛋白、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RANKL、OPG的阳性表达,探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在经典机制RANKL/OPG/TR AF6的效果,分析其在经典通路RANK/RANKL/OPG及TRAF6/NF-κB信号通路上的治疗作用,研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内在机制。研究结果①理论研究结果:骨质疏松症疾病是一种符合中医概念骨痿的疾病,病位于肾,牵连肝脾,以阴阳失调为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病机多与肾脏亏损,筋骨萎弱有关,可将肾精亏虚,瘀血阻滞,筋骨萎弱总结为本病的根本病机;骨痿的病因则与外邪风寒湿邪所感、情志失调、先天后天失调等有关。治疗的方法有温补肾阳法、滋补肾阴法、阴阳双补法、脾肾并治滋肾阴化湿痰法,肝肾并治补益肝肾法等。“以骨补骨,五行生克”理论为狗骨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疾病的理论基础,双膝骨胶宝的理论基础基于仲景肾气丸加减变化而成,该方应用温肾健脾,活血通经法治疗肾阳虚血瘀类骨质疏松症。②实验研究结果正离子模式下,通过匹配分析筛选差异性成分212种,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并匹配分析出差异性成分125种。正离子模式下,狗骨胶相对表达量偏高的成分有阿普比妥、胆碱、甜菜碱、脯氨酸、L-苯丙氨酸、荆芥内酰胺、新海藻糖、苦参碱、羟脯氨酸等,其中氨基酸6种;负离子模式下,狗骨胶相对表达量偏高的成分有:琥珀酸盐、脯氨酸、腺嘌呤、黄嘌呤、柠檬酸、异丁酮、L-正亮氨酸、肉豆蔻酸、白氨酸、肾上腺酸、次黄嘌呤、硬皮酸、色氨酸等,其中氨基酸4种。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BMD、BMC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的BMD、BMC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01);HE染色结果表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小梁间隙增大(P<0.01),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骨小梁的数量有所增加(P<0.01),骨小梁间隙距离呈现明显减少(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ALP含量显着地升高(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ALP含量均出现了明显下降(P<0.01,P<0.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钙含量降低(P<0.05),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血清钙含量升高(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磷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的药物治疗后血清磷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尿钙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1),模型大鼠的尿磷含量明显有所上升(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尿磷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的PN1P含量有所下降(P<0.001),经过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的PN1P含量有所上升(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CTX-1含量有所上升(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CTX-1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钙素含量明显下降(P<0.01),经戊酸雌二醇片、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骨钙素含量显着升高(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OPG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血清OPG含量均有明显上升(P<0.01,P<0.001);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胫骨RANKL、TRAF6、NF-κB1蛋白质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5),OPG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RANKL蛋白质浓度含量有明显减少(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TRAF6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减少(P<0.001),大鼠胫骨OPG蛋白质总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NF-κB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P<0.001);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RANK、RANKL、TRAF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明显升高(P<0.01),OP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显着降低(P<0.01,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L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OP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TRAF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颈中OPG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OPG阳性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P<0.05);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颈中RANKL阳性表达量明显增高(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L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结论狗骨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海藻糖、苦参碱、柠檬酸、氨基酸等成分与骨质疏松症相关联,相对含量较高的氨基酸以羟脯氨酸、脯氨酸为主,与骨质疏松症治疗关系密切;狗骨胶中含有的胶束化成分琥珀酸盐、硬脂酸具有增溶效果可促吸收,B族维生素有利于维持维生素的稳定性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均可通过调节骨密度水平、骨新陈代谢水平等方式抵抗骨质的流失,可调节RANKL/RANK/OPG信号通路,降低TRAF6含量抑制NF-κB1的炎症反应,通过调控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达到抗骨质疏松症疗效。
刘玥[8](2020)在《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证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SAP中医证型及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型与兼证的相关性,为研究SAP中医证型特点提供客观依据。2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SAP临床预后及核心指标的影响,总结中医药治疗的药物使用情况,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AP前瞻性临床研究提供前期基础。方法:1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调查2017年1月到2019年9月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症病房确诊SAP的住院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中医辨证资料、治疗方法、实验室检査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预后转归等内容,将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调查表中。建立原始临床数据库后,将数据导入SPSS 22.0中,总结SAP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和兼证分布情况,检验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卒中类型以及是否出现兼证和兼证类型之间的关系。2以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将患者形成自然分组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48例,西医治疗组共有59例。以临床治愈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临床症状改善(退热时间和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等指标,以及与肺炎感染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乳酸脱氢酶)变化为次要观察指标。将两组各临床指标的结果导入SPSS 22.0,分析两组在临床治愈率方面的差异,以及两组在抗生素使用时长、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改善等方面的差异。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内病例,按照服用中医药物的类型分为:中药汤剂组和中成药组两组,分析中成药组和中药汤剂治疗组的治法治则,比较两组在临床治愈率方面的差异,得出SAP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中的主要药物使用规律,以及经验性药物配伍组合方式。结果:1 SAP在老年患者和男性患者中发病率明显升高。2患者的SAP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痰热壅肺证(28.97%)、痰湿阻肺证(21.50%)、肺脾气虚证(18.69%)、气阴两虚证(12.15%)、风热犯肺证(8.41%)、外寒内热证(7.48%)、邪陷正脱证(1.87%)、热入心包证(0.93%)。兼证分布情况为近半数患者出现兼证,血瘀证发病率约29%,腑实证发病率约19%。3患者未合并兼证,以及合并血瘀证,合并腑实证的情况与SAP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肺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出现血瘀证或腑实证两种兼证的概率最小。血瘀证分布见于除邪陷正脱证和热入心包证两个重症类型外的其他所有证型中,并在痰湿阻肺证中最多见。腑实证主要发生在痰热壅肺证、风热犯肺证和外寒内热症三种证型中,并在痰热壅肺证中出现频率最高。4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两组,分别在7d和14d的治愈率,均为中西医结合组高于西医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诸观察指标改善方面,治疗7d后,中西医结合组各感染指标均较西医组低,且两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三个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4d时,则两组感染指标结果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两组在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总抗生素使用时间方面、临床症状改善时间(退热时间和咳痰消失时间)方面、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方面,中西医结合组均优于西医组,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药汤剂组和中成药组两组,在7d的治愈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14d的治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辨证论治处方中,使用频率前二十的药物依次是:炙甘草、党参、茯苓、柴胡、桑白皮、鱼腥草、厚朴、芦根、枳壳、清半夏、苍术、冬瓜子、苍术、瓜蒌、白术、白茅根、苦杏仁、浙贝母、砂仁、黄芩、桃仁。药物分析结果表明清热类药物使用最多,主要有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四类。而使用频率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清热药、补气药、化湿药、利水消肿药和止咳平喘药。结论:1 SAP中医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为: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风热犯肺证>外寒内热证>邪陷正脱证>热入心包证。兼证分布情况中血瘀证和腑实证两种兼证的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例数约一半。2中西医结合和西医治疗SAP都有效,但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抗感染效果更好,各感染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用时更短。并在改善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改善临床症状,肺部体征方面都较纯西医治疗有优势,可以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缩短SAP病程,并提高SAP的治愈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指标主要体现在:治疗7d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三个指标方面。3采用辨证论治的中药汤剂治疗整体效果优于中成药治疗,可以缩短SAP病程,提高短期治愈率。4 SAP的治疗主要以清热化痰,补气健脾,止咳平喘为原则,主要使用的药物为桑白皮、鱼腥草、芦根、冬瓜子、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生黄芪、苍术、玄参、厚朴、枳壳、柴胡、清半夏、桑白皮、苦杏仁、陈皮、瓜蒌、浙贝母等,并且论治中,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予以辨证加减,采用对症的药物配伍关系,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并建议根据SAP证型,兼证以及临床症状和疾病转归等灵活加减用药。
张培华[9](2020)在《观察清金化痰汤透药疗法对痰热郁肺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清金化痰汤透药疗法联合西医治疗对痰热郁肺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痰热郁肺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并完成整个研究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中药口服组、中药透药组)共三组。对照组予抗感染、化痰及对症处理;中药口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清金化痰汤口服治疗;透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清金化痰汤定向透药疗法治疗。以10d为1个疗程治疗。观察每组治疗前、治疗第3d、第10d的咳嗽、咳痰、胸痛、发热、肺部啰音、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和治疗前、治疗第3d、治疗后WBC、NE%、超敏CRP的改变。最后采用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结果统计处理。结果:1、治疗前,各组在年龄、性别、单项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积分、炎症指标(WBC、NE%、超敏CRP)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120例患者在试验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均顺利完成此次研究。2、单项症候积分组内比较:第3d时,中药口服组和中药透药组的所有单项中医症候积分改善已经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第10d时三组组内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单项症候积分组间比较:第3d时中药口服组和中药透药组的咳痰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0d时,咳嗽、咳痰、胸痛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口服组和中药透药组所有症候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炎症指标:治疗第3d、治疗后改善程度,组内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差异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中医症候积分疗效: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5%,中药口服组为87.5%,中药透药组为90%,中药口服组、中药透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对照组、中药口服组、中药透药组均对治疗痰热郁肺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有效,且联合中药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清金化痰汤透药疗法联合抗生素对痰热郁肺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对无法口服中药或不愿口服中药的患者进行推广。
韩笑[10](2020)在《载黄芩苷纳米聚多巴胺结合光热治疗介导的抗细菌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以黄芩苷为代表的中药活性成分在现代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但由于溶解度低、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不佳等原因,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使用纳米技术方法构建纳米载体介导药物输送,为克服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提供了可能。通过优化设计和调控所构建的纳米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可进行中药载药和功能化修饰,进而实现中药的智能化个性化诊疗策略。同时,PDA能够介导光热疗法(Photothermal therapy,PTT)等新型的治疗策略,进一步协同增强中药疗效。中医药在许多领域具有独特诊疗优势。以抗细菌治疗为例,细菌感染尤其是耐药菌的出现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而中药毒副作用低、不易产生耐药,具有独特优势。目的本研究拟构建载黄芩苷纳米聚多巴胺(baicalin@PDA),从计算机模拟理论研究和生物性能实验研究两个维度,探讨baicalin@PDA结合PTT介导的抗细菌治疗效果,为探索开发中药新型化现代化应用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理论模拟:1.使用时域有限差分法仿真,模拟PDA、介孔聚多巴胺(mesoporous polydopamine,MPDA)对黄芩苷载药前后的紫外-可见光(UV-Vis)光谱变化。2.使用蒙特卡洛法,模拟两种载药递送系统在不同的细菌外排机制下药物的释放过程。载黄岑苷聚多巴胺抗细菌实验:1.测试浓度梯度黄芩苷的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确定黄芩苷的光学定量方法;2.制备和表征PDA、MPDA纳米平台,计算其对黄芩苷的载药效率与载药能力;3.使用热成像法记录PDA、MPDA在激光照射下的温度变化,评估其光热性能;4.通过MTT法测试HaCaT细胞、NIH3T3细胞与黄芩苷作用后的细胞活性;5.使用浓度梯度稀释法测试黄芩苷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细菌活性;6.通过抑菌圈法测试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黄芩苷、PDA的敏感性,对PDA及baicalin@PDA介导的PTT的敏感性;7.将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黄芩苷、PDA及baicalin@PDA进行PTT治疗,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菌存活状况。8.制作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创面感染模型,使用黄芩苷、PDA及baicalin@PDA进行PTT治疗,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监测体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指标。9.对小鼠创面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Masson染色、Sirius Red染色观察。对小鼠重要脏器行HE染色、血液肝肾功能检测评估体内毒性。实验结果计算机理论模拟:1.黄芩苷载至PDA后会改变其吸光峰强度,短波长吸光峰加强,长波长吸光峰被削弱;2.baicalin@PDA在细菌内释药时,黄芩苷有效率高于40%,优于细菌外释药。MPDA在杀菌数量上优于PDA。载黄芩苷纳米聚多巴胺的抗细菌实验:1.在2-80μM范围内,通过黄芩苷的UV-Vis光谱可实现对黄芩苷的定量评估,黄芩苷是具有荧光性质的药物;2.PDA、MPDA对黄芩苷载药效率高,载药结合与静电吸附作用有关;3.MPDA使用超声萃取法制备更佳,孔径主要为5nm;4.PDA、MPDA光热转化效率高,光热性能具有浓度和功率依赖性,光热稳定性良好;5.黄芩苷细胞毒性低、生物相容性良好,黄芩苷能抑制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减少细菌数量;6.baicalin@PDA通过光热疗法可以高效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并且,黄芩苷与PDA在光热治疗中表现出协同作用,杀菌能力高于单纯PDA的光热作用。7.baicalin@PDA能加快小鼠急性细菌感染性创面的愈合,结合PTT可有效抑制创面细菌生长,降低急性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减少胶原沉积,且外用时毒性较低。结论1.计算机理论模拟显示,通过PDA、MPDA释放药物,能有效提升黄芩苷的利用率及杀菌数量;2.PDA、MPDA均是能高效吸附黄芩苷的良好纳米载体,并具备优异的光热性能;3.MPDA可能是大分子中药的良好载体;4.baicalin@PDA介导的PTT具有高效杀菌作用,黄芩苷与PTT具有协同促进作用;5.baicalin@PDA结合PTT能高效杀菌并加快小鼠急性细菌感染性创面的愈合,缩短急性感染期,是一种颇具应用前景的无抗生素化抗细菌纳米体系。
二、中药在未来抗感染治疗中开发创新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在未来抗感染治疗中开发创新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圣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ortase A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
1.2 金葡菌毒力因子 |
1.3 抗金葡菌治疗策略 |
第二章 金葡菌分选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2.1 分选酶A |
2.2 分选酶A抑制剂 |
第三章 圣草酚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
3.1 黄酮 |
3.2 圣草酚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金葡菌SrtA抑制剂的筛选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圣草酚对金葡菌SrtA的体外抑制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圣草酚对金葡菌SrtA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圣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圣草酚与头孢西丁协同抗菌作用研究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B-S模型的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华润三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案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 |
第一节 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
第二节 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
一、成本法 |
二、市场法 |
三、收益法 |
第三节 实物期权法概述 |
一、实物期权的概念 |
二、实物期权的特征 |
三、实物期权的分类 |
第三章 医药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及评估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医药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
一、宏观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二、中观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三、微观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医药企业价值评估问题分析 |
一、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点 |
二、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的难点 |
三、传统价值评估方法在医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 |
四、实物期权法在医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适用性 |
第四章 期权定价理论及B-S模型 |
第一节 期权定价意义及原理 |
一、期权定价的意义 |
二、看涨与看跌期权定价原理 |
第二节 实物期权法主要模型 |
一、B-S模型 |
二、二叉树模型 |
第三节 B-S模型假设条件和参数确定 |
一、B-S模型基本思想及假设条件 |
二、B-S模型参数确定 |
第四节 B-S模型的优势分析 |
第五章 华润三九估值分析 |
第一节 华润三九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
一、公司概况及主营业务 |
二、发展战略 |
三、华润三九SWOT分析 |
四、企业财务状况 |
第二节 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评估现有资产价值 |
一、自由现金流预测 |
二、折现率的确定 |
三、现有资产价值的计算 |
第三节 B-S模型评估潜在期权价值 |
一、期权类型识别 |
二、模型参数的确定 |
三、潜在期权价值的计算 |
第四节 企业价值计算及相关分析 |
一、华润三九整体价值 |
二、引入修正的市盈率法 |
三、评估结果比较分析 |
四、B-S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1.1 病名来源 |
1.2 脱疽的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ASO的研究进展 |
2 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2.1 定义及发病机制 |
2.2 危险因素 |
2.3 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导师诊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案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案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案资料收集与录入信息 |
3.2 数据整理与挖掘 |
4 结果 |
4.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
4.2 中医证型结果 |
4.3 用药频次统计 |
4.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
4.5 方剂组方规律统计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的估算 |
1.2 研究对象 |
1.3 纳人及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干预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安全指标检测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人组情况 |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ABI指数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下肢皮肤温度变化 |
3.6 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hs-CRP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FIB的比较 |
3.9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10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细胞形态 |
2.2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增殖的影响 |
2.3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迁移的影响 |
2.4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内α-SMA、CRBP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5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内α-SMA、CRBP1免疫荧光强度的影响 |
2.6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中PCNA、MMP-9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7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中PCNA mRNA、MMP-9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2.8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TGF-β1/Smad3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9 激光共聚焦定位及检测VSMCs中p-Smad3的表达 |
3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5)基于电子病历的中医临床决策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创新点 |
1.3.1 论文结构 |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研究方法综述 |
2.1.1 机器学习 |
2.1.2 文本分类 |
2.1.3 文本生成 |
2.2 研究内容综述 |
2.2.1 中医证型诊断 |
2.2.2 疾病预测 |
2.2.3 处方推荐生成 |
2.2.4 中药疗效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预训练语言模型的中医证型预测 |
3.1 引言 |
3.2 理论基础 |
3.2.1 自注意力机制 |
3.2.2 Transformer Encoder |
3.2.3 预训练语言模型 |
3.3 模型描述 |
3.3.1 模型总体结构 |
3.3.2 单模型预测方法 |
3.3.3 多模型集成学习 |
3.4 实验 |
3.4.1 实验数据及预处理 |
3.4.2 实验设置 |
3.4.3 模型评估 |
3.4.4 对比模型 |
3.4.5 实验结果和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序列到序列学习的中药处方自动生成 |
4.1 引言 |
4.2 理论基础 |
4.2.1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Seq2Seq |
4.2.2 基于Transformer的Seq2Seq |
4.2.3 基于预训练模型的Seq2Seq |
4.3 模型描述 |
4.3.1 模型总体结构 |
4.3.2 模型微调 |
4.4 实验 |
4.4.1 实验数据及预处理 |
4.4.2 实验设置 |
4.4.3 模型评估 |
4.4.4 实验结果和讨论 |
4.4.5 案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关联规则的患者用药和治疗效果相关性学习 |
5.1 引言 |
5.2 模型描述 |
5.2.1 病人治疗效果 |
5.2.2 关联规则学习 |
5.2.3 规则显着性检验 |
5.3 实验 |
5.3.1 实验数据 |
5.3.2 实验设置 |
5.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4 结果验证 |
5.3.5 方法对比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五章实验结果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识 |
1.1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病名的认识 |
1.2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内、外治法 |
1.3.1 辨证口服给药 |
1.3.2 注射给药 |
1.3.3 贴敷疗法 |
1.3.4 雾化吸入法 |
1.3.5 中药灌肠法 |
1.3.6 其他外治法 |
2 西医学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识 |
2.1 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
2.2 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体 |
2.3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常用的生物标志物 |
2.4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研究 |
3 数据挖掘技术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研究作用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处方数据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数据清洗及预处理 |
2.5.1 病案及处方资料整理 |
2.5.2 数据名称规范化 |
2.6 数据分析方法 |
2.6.1 频数分析 |
2.6.2 关联规则分析 |
2.6.3 主成分因子分析 |
2.6.4 聚类分析 |
2.7 临床资料分析 |
2.7.1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性别构成 |
2.7.2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 |
2.8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单味药物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
3.2 药物功效类别统计分析结果 |
3.3 药物性能统计分析 |
3.3.1 中药四性统计结果 |
3.3.2 中药五味统计结果 |
3.3.3 中药归经统计结果 |
3.4 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3.5 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结果 |
3.6 高频药物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临床资料分析 |
2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
3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结果分析 |
4 药物功效统计结果分析 |
5 药物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
6 药物因子分析结果分析 |
7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分析 |
8 我院呼吸内科辨治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思路总结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动物药狗骨在中医领域的历史沿革与应用 |
1. 从狗的历史文化到药用价值 |
2. 狗骨的药用历史沿革进展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狗骨胶及其相关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现代研究及进展 |
1. 狗骨(胶)成分、药理基础研究 |
2. 狗骨不同剂型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
3. 狗骨胶不同剂型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含胶类复方治疗骨科类疾病常用药物的配伍规律研究 |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及RANKL/OPG/TRAF6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
1. 骨质疏松症疾病的患病率 |
2. 骨质疏松症发病与骨代谢关联性 |
3. 骨质疏松症RANK/RANKL/OPG通路研究进展 |
4. 骨质疏松症与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进展 |
5.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一: 中医古籍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理论认知 |
1. 骨痿的病机:虚实夹杂,骨枯髓减 |
2. 骨痿的病因:年老体衰,诸多病因 |
3. 骨痿的治疗:补益肾气,滋补阴阳 |
4. 小结 |
理论研究二: 基于“以形补形、五行生克”理论探究狗骨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 |
1. 对“以形补形”理论应“不拘于泥,师于古,异中求同” |
2. 从“五行生克”探虎骨、狗骨抗骨质疏松症之理 |
3. 骨胶常见用于治疗骨痿 |
4. 讨论 |
5. 小结 |
理论研究三: 双膝骨胶宝基于“温肾助阳,活血通经”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探讨 |
1. 双膝骨胶宝组成药物抗骨质疏松症理论探究 |
2. 双膝骨胶宝整体方剂配伍特点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基于UHPLC-QE-MS技术的非靶标代谢组学探究狗骨胶、狗骨粉成分差异分析 |
1. 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流程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治疗维甲酸骨质疏松大鼠抗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之骨代谢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四: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一、中医理论研究结果显示 |
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
三、创新性 |
四、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证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SAP现代医学认识 |
2 SAP的传统医学认知 |
3 SAP中医证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 |
研究一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分布情况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排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中医证型及兼证的诊断标准 |
3.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SAP中医证型类型及分布情况 |
2.1 SAP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2 SAP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和卒中类型的关系 |
3 SAP兼证分布情况 |
3.1 SAP兼证类型及分布情况 |
3.2 SAP各中医证型与兼证分布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研究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SAP的临床观察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思路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排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SAP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 SAP治疗主要观察指标 |
3 SAP治疗次要观察指标 |
3.1 实验室检查变化 |
3.2 其他观察指标变化 |
4 SAP中成药治疗治法治则及频次统计 |
5 SAP中医辨证治疗处方药物分析 |
5.1 处方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
5.2 处方中药药物功效类别统计 |
6 SAP中成药成方与辨证论治组方治疗效果比较 |
6.1 基线资料分析 |
6.2 临床治愈率比较 |
小结 |
讨论 |
1 SAP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 |
2.1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设立理论基础 |
2.2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的分布规律 |
2.3 SAP中医证型分布与兼证之间相关性讨论 |
2.4 SAP与 CAP的证型分布差异比较 |
3 SAP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
3.1 临床治愈率比较 |
3.2 感染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善比较 |
3.3 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 |
3.4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3.5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比较 |
3.6 中西医治疗优势核心指标 |
3.7 原因分析 |
4 SAP辨证论治组方与中成药成方治疗的证型匹配和临床疗效分析 |
4.1 辨证论治与中成药成方治疗的证型匹配分析 |
4.2 临床治愈率比较 |
5 SAP辨证论治组方药物分析 |
5.1 各药物功效下常用药物分析 |
5.2 药物配伍分析 |
5.3 药物总结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诊治进展 |
1 SAP疾病定义及流行病学资料 |
2 SAP常见危险因素及预测评分表 |
3 SAP发病机制 |
3.1 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 |
3.2 卒中后免疫功能障碍 |
3.3 其他 |
4 SAP诊断 |
4.1 SAP临床表现 |
4.2 SAP病原学检查 |
4.3 SAP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
4.4 SAP诊断标准 |
5 SAP病原学特点 |
6 SAP治疗与管理 |
6.1 SAP综合治疗 |
6.2 SAP抗感染治疗 |
6.3 SAP其他治疗方法 |
7 SAP预防 |
7.1 SAP综合管理预防 |
7.2 SAP的药物预防宜忌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辨证论治卒中相关性肺炎研究进展 |
1 SAP病因病机探讨 |
2 卒中相关性肺炎辨证论治实践 |
2.1 清热化痰法 |
2.2 温化阳化痰法 |
2.3 益气化痰法 |
2.4 理气化痰法 |
2.5 通腑化痰法 |
2.6 扶正固表法 |
2.7 活血化瘀法 |
2.8 化痰开窍法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观察清金化痰汤透药疗法对痰热郁肺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案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排除、中止、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质量控制及不良事件处理 |
4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观察结果 |
2.1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2.2 单项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3 炎症指标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西医对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概况 |
1.1 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 |
1.2 诊断标准 |
1.3 治疗 |
2 祖国医学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及历史沿革 |
2.2 辨证论治 |
2.3 中医治疗新进展 |
3 定向透药疗法的方法学及起效机制探讨 |
3.1 仪器选择 |
3.2 方法选择 |
3.3 穴位选择 |
3.4 起效机制探讨 |
4 方药理论依据 |
5 临床疗效分析 |
5.1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5.2 单项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5.3 炎症指标比较 |
6 安全性分析 |
7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载黄芩苷纳米聚多巴胺结合光热治疗介导的抗细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黄芩苷研究概况 |
1.1 黄芩苷的药理活性 |
1.2 黄芩苷的药代动力学 |
1.3 黄芩苷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
1.4 黄芩苷的纳米制剂开发 |
2. 纳米材料、药物的特点和研发方向 |
3. 细菌感染的新兴治疗策略 |
3.1 细菌的感染机制 |
3.2 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
3.3 纳米治疗技术在细菌治疗中的创新性应用 |
3.4 祖国医学对细菌感染性创面的认识 |
4. 光激发纳米平台介导的新型诊疗 |
4.1 光激发治疗的原理和概念 |
4.2 应用于光学疗法的热门纳米平台 |
5. 本研究的目标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纳米载药颗粒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
1. 前言 |
2. 纳米载药颗粒的光学性质 |
2.1 FDTD法基本原理 |
2.2 模拟方法和参数 |
2.3 纳米药物载体各组分的光学性质 |
3. Monte-Carlo(MC)方法模拟药物释放过程 |
3.1 MC模拟的一般步骤 |
3.2 模拟方法和参数 |
3.3 纳米载药颗粒的药物释放过程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载黄芩苷纳米聚多巴胺构建及抗细菌研究 |
1. 黄芩苷的物化性质 |
1.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实验讨论 |
1.5 小结 |
2. PDA纳米载体构建及载黄芩苷性能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实验讨论 |
2.5 小结 |
3. MPDA构建及载黄芩苷性能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实验讨论 |
3.5 小结 |
4. 载黄芩苷纳米聚多巴胺的抗细菌性能研究 |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实验讨论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附录二: 纳米敷料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中药在未来抗感染治疗中开发创新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圣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ortase A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D]. 王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B-S模型的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华润三九为例[D]. 张梅.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D]. 王继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电子病历的中医临床决策支持研究[D]. 王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用药规律研究[D]. 吴红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D]. 连雅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证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研究[D]. 刘玥.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观察清金化痰汤透药疗法对痰热郁肺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D]. 张培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载黄芩苷纳米聚多巴胺结合光热治疗介导的抗细菌研究[D]. 韩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