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生态园林建设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有限的水资源,所能够利用的园林景观植物种类较少,适宜于旱景园林的植物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拓展。通过对78种园林植物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开展综合评价,并对筛选出的园林植物进行繁衍特性及抗旱性评价研究,旨在丰富旱景园林植物种类选择,并筛选扩繁方法,提升其推广应用价值,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园林绿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对在呼和浩特地区的78种乔木、灌木和草本园林植物采用德尔菲法从生态适宜性、观赏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分结果进行排序分级,按照综合指数的高低可划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一级得分≥0.9的优异园林植物有17种,综合指数最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可作为旱景园林建设的首选。得分为0.8~0.9的二级植物有32种,该类植物在实验区可正常生长,但部分植物开花、结实受到限制,或抗逆性较弱。三级综合评价分数为0.7~0.8,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24种,该类植物对实验区的适应性一般,大多在实验地表现为生长缓慢,抗逆性较差;评价得分<0.7为四级,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5种,该类植物存在越冬率或成活率低的问题。(2)对筛选出的8种园林植物开展繁衍特性研究: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为非休眠种子,通过探索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萌发条件。蒙桑、戈壁天门冬和山韭种子均属于喜光性种子,在光照条件下萌发率达到最大。蒙桑种子萌发最适萌发条件为30℃/20℃连续光照条件。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受温度和光照交互作用,25℃连续光照条件为种子最适宜萌发条件。山韭种子属于光促进萌发种子,15℃和20℃/10℃条件下连续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而蒙古莸种子在各温度条件下均可萌发,在连续黑暗条件30℃/20℃变温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可达到最大。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桃叶卫矛属于休眠种子。在4℃层积30天处理后,水曲柳和黄檗种子休眠得以解除。其最佳萌发条件分别为连续光照条件20℃和20℃/10℃变温处理。采用1mol/L Na OH处理乌苏里鼠李种子40min或用40℃热水浸种20min可有效解除种子休眠。层积处理30d桃叶卫矛种子能够促进生理后熟,解除休眠,显着提高种子萌发率。(3)通过对幼苗建植期胁迫实验,探索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和桃叶卫矛8种园林植物幼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幼苗建植过程及其生理变化,揭示幼苗对水分胁迫条件下的适应策略。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8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能够通过调节植株自身的生长形态、保护酶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提高抗旱性,减轻干旱胁迫形成的膜脂过氧化对植株造成的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耐旱潜力。在幼苗建植过程中,结果表明过低或过高的田间持水量均不适宜植物幼苗的生长,适当的土壤水分条件即可利于以上8种园林植物的种苗培育。以上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位于内蒙古半干旱地区,本身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观赏价值高,因此可在道路景观、公园绿化中均可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养护成本,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4)通过组织培养、嫁接和扦插等方式系统的开展桃叶卫矛的营养繁殖特性研究。利用桃叶卫矛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结果表明桃叶卫矛茎段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3.0mg/L IBA。当桃叶卫矛劈接接穗粗为0.5~1.0cm时,成活率为86.36%。桃叶卫矛嫩枝扦插在ABT生根粉500mg/L的处理下成活率与生根率最高,分别为89%和49%。对于类似桃叶卫矛这类因种子休眠而难以通过实生苗扩繁的园林植物以营养繁殖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快繁殖效率。
陈希[2](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公园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重视。在现代公园建设中,公园作为城市绿化建设的主体,承担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也在城市中形成小型的生态系统,为高楼林立之间点缀生机,打造生态型宜人景观,给广大居民带来了日常游览、休憩、健身、社交、娱乐的场所。本文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占地面积约8ha,属于社区公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节点、园路的穿插充分体现公园的使用功能性,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原地形和植物的改动,在设计中要尊重自然,充分体现公园的生态性与缓冲功能,达到其作为城市公园的标准。在此次的规划设计中,首先考虑附近人群的日常使用需求与外来观赏人员的游览需求,通过园路的着重体现公园的人性化、生态性和先进性的有机融合。其次在设计景观方面,以公园主题为线索,围绕各个功能分区进行造景,做到各个分区内景观各有不同,但又在风格上得以统一,达到功能、景观丰富而又不显杂乱的效果。以满足各类人群对于当代慢生活的活动场所需求,达到安静休闲的目的,同时公园的建设效应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
孙翔[3](2021)在《清水河县城关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作为改善城市环境重要的手段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只有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才能使城市园林绿化最大限度地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作出贡献,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是居民和过往游人进行休憩、社交、文化娱乐、锻炼身体及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受益的城市基础设施之一。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从宏观全局的角度,通过科学规划构建清水河县城区绿地系统的合理结构,明确清水河县绿地的发展方向。本文以清水河县城关镇为规划区域,以《内蒙古自治区城镇绿化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园林县城标准》《清水河县城关镇总体规划》等文件为规划依据,利用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清水河县国民经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运用Arc GIS、Auto CAD和Photoshop等软件,对规划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绿地现状等进行了全面的现场调查,收集了一定量的基础资料。通过对基础资料、现状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制定绿地建设方案,确定城区范围内城市绿地量、人均绿地率等,对城市各部位的绿地和水系进行适当的改造,使之成为居民生活、休息、娱乐的活动场地。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1)城区绿地系统: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空间结构布局为“一带、两廊、三核、多楔”,打造“一衣带水青系两岸,两廊俯览山青水秀,三核辐射送绿到家,多楔渗透内外一体”的融自然、人文特色、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城区绿地系统。(2)城区避灾绿地规划:本次规划的避灾绿地都选择避开位于山坡上的绿地,尽量选择处于河谷平坦位置的开阔绿地。(3)绿线蓝线控制规划:绿线规划以清水河县城关镇城市绿地系统为核心,结合本市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特点,以城郊生态防护林和森林公园为依托,以城市道路和河流为网络,形成合理的景观格局,丰富灵活的绿地结构。蓝线划定主要包括城关镇域内清水河及其支流水系、水渠、水库的蓝线,意在加强清水河县城关镇水系保护与管理,保障供水和防洪防涝,促进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4)城区树种规划:在空间划分上,总体格局分为草三分、树七分。在具体布局上,建议以疏林疏草为主要的镇区绿地种植模式。(5)古树名木保护:对古树名木进行全面调查,详细登记树龄,生长情况及生境等,并建立其档案,并制定相应的管控规范。
于爱波[4](2021)在《乌拉特后旗巴音镇诺干乌拉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巴音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地域文化资源深厚。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破坏了天然植被,造成采矿废石废渣大量堆积,形成大量的裸露山体;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大篇幅强调要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本文以此为契机,借助生态技术,对巴音镇生态公园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本文通过查阅和梳理国内外对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现状,找出生态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联系,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在生态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类似的案例综合分析,总结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经验和方法。之后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场地现状及当地的文化,整理资料,对场地进行SWOT分析。本设计占地面积为35.3hm2,以“重生”为主题,即全园景观以一个整体的闭环相连,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在空间结构的规划与组织上,采用了“双心、三环、多点”的空间结构组织手法,分别对道路交通、景观轴线、植物景观、水系、生态修复、景观小品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专项规划,并对重要的景观节点进行科学细致的设计。巴音镇生态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旨在改善生态环境,为城镇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公园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将地方文化融入到公园景观中,有助于宣传地方的文化产业、推动周边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态公园景观,增加绿化覆盖率,对构建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田苑文[5](2021)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阳光嘉园居住区优化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也逐渐升高。不仅是关注室内空间的美化,而且还有对外部环境空间的营造。人居环境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空间的一部分,不仅具有环境美化的作用,还具有的对城市小环境的改善,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等等。社会在发展新的事物,同时也应该兼具对老旧事物的更新改造。这让我们对老旧居住区的改造也越发迫在眉睫,而如何在原有的环境基础上创造一个更加悦人的人居环境,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且具有自己特色的景观环境,成为对老旧小区景观改造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关键所在。本文研究的居住区景观以“巢”为主题,在原有的景观的基础上对巴彦淖尔市阳光嘉园整个居住区进行相应的当前流行理念的填充以及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整个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让整个居住区的景观多样化,具有更多的功能性。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查询整理,并且结合实际项目案例,对巴彦淖尔市阳光嘉园小区景观优化改造设计进行研究。优化设计后的居住区景观功能分区主要分为入口景观区、休闲娱乐区、儿童娱乐区、安静休息区、交流活动区以及健身运动区六大分区,阳光嘉园居住区景观优化改造设计主张“低能耗、多功能、景观美”,使改造优化设计后的居住区景观兼具满足各个年龄阶层居民的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生活交流的功能和改善居住区绿化景观小环境的功能,同时设计包含当地地域特色,营造一个具有地域独特魅力的居住区景观。本文通过巴彦淖尔市阳光嘉园居住区景观的优化改造设计研究,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对老旧小区景观的改造,同时能够做到能源的低消耗,景观美的最大化,提高环境绿化面积,发挥景观营造的环境最大效用,也希望此研究能够为今后的老旧居住区的改造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张嵩[6](2020)在《基于“城市修补”的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设计方案研究 ——以青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节点,是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具有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生活、传递城市文明、维护城市生态等多重功能。随着城市发展和时代进步,城市建设对城市公园品质提出新的要求;城市公园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与大众审美、需求的矛盾凸显。如何改善城市公园建设水平、满足使用者需求、提升城市公园品质,成为城市公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大拆大建”的城市公园改造方式,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因此,本文将“城市修补”理论应用于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过程中,通过对城市公园空间功能梳理,采用渐进式、针对性的方式修复、弥补公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掘保护历史文脉,提高公园空间品质和服务设施品质,从而提升公园整体品质。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城市,是呼包鄂经济群重点城市。青城公园是呼和浩特市历史悠久的人民公园。近年来,青城公园内部设施损坏、老化,景观破坏等现象严重,景观设计、场所设计缺乏特色,本文运用“城市修补”理论,对公园内部景观、设施进行品质提升设计,使公园重新焕发生机。论文以“基于‘城市修补’的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设计方案研究”为题;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景观设计法等研究方法;融合“城市修补”理论、城市意象理论、城市设计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等相关领域理论;对比纽约中央公园、巴黎贝西公园、中山岐江公园、北京朝阳公园的优秀设计之处,总结可用于青城公园品质提升的方式方法;通过资料阅读、拍摄照片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青城公园现状数据,分析照片内容、整理问卷结果,总结青城公园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公园使用者行为规律、公园品质要素影响机制等结论;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铸造特色、传承文化和景观宜人的原则,提出将青城公园建设成为“主题明确、功能齐全、空间丰富、景观别致、文化多元”的城市综合公园的公园品质提升目标,运用空间布局方法和景观设计方法,从公园平面整体性、空间层次性、舒适性、安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六个方面提出公园品质整体提升规划方案,从道路、绿化、水景、边界、节点、园林小品、休憩游憩设施、环卫设施和宣传设施九个方面提出公园品质提升要素设计方案;最后对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设计过程进行讨论,对未来公园品质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陈昭地[7](2020)在《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寒地城市数量众多,每个寒地城市由于人为活动和地理情况不同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也各不相同。由于现有的理论缺乏对寒地城市生态修复的专项研究,而实际的公园设计更是存在着盲目模仿、忽略气候影响以及缺少针对性的生态设计等问题。郊野公园作为寒地城市边缘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进行生态修复,保护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和进行修复展示教育与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对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策略探索具有补充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修复寒地城市的生态屏障,促进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寒地城市已有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对寒地城市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运用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寒地城市公园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归纳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基于每个城市所面临生态问题和地理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的选取气候、水系、土壤等方面的因子进行分析,应用WINAIR分析软件和GIS分析软件对设计地块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再进行后续的景观功能布局、服务设施系统和节事活动的营造;最后将探索得到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在实践中对研究进行验证和完善。文章基于寒地城市的国际化视野,以我国寒地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为选题背景,以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如何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为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建模分析等方法;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营造低成本、生态可持续的寒地郊野公园为目的,进行策略探索和设计实践;以提高寒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居民提供绿色自然的户外活动空间。
鱼小芸[8](2020)在《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文中提出“田园综合体”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乡村旅游作为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涉及多种乡村资源及其对应的乡村景观建设,承担着乡村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任。目前关于田园综合体的研究宽泛,聚焦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所进行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较少。而且由于“田园综合体”这一模式较新,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导致其在实际建设中仍旧存在与乡村资源结合不紧密、产业链设置不完善、缺乏地域特色与创意等种种问题。本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田园综合体的景观研究基点,以期为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提出切实的建设策略。“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我国,其涵义与“乡村旅游”相近。引文部分对相近概念进行了辨析,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梳理归纳了各国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旅游的源起与特点。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容与规划研究部分围绕其理论基础、开发要素、产业构成展开,阐述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助益,并从功能结构、空间格局、建筑道路布局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部分由分五个部分层层推进:首先明确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原则,接着明确供求关系并确立开发动力模型,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和客源需求研究,确定主导开发类型,落实到景观层面上对田园综合体中生产、生态、生活三大类资源提出景观营建策略。选取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相关典型案例,对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深入解读,明确其主导资源与主导开发模式,归纳总结了其规划建设的经验。本文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作为研究实例。通过现场调研与分析,明确其资源构成、开发机遇及挑战,紧密结合理论部分的研究,运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打造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农业产业升级为导向,拥有完善产业链的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以期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为北方地区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刘欣瑜[9](2020)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城乡绿道建设已经逐渐融入城乡规划体系中,受到更多地关注。但由于城乡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以追求短期效果、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城乡绿道会使城乡地区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既造成环境破坏,也不利于城乡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怎样在城乡地区规划建设合理的绿道网络,发挥出生态、游憩及交通等综合性功能,保护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是需要研究的题目。本文旨在探索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城乡绿道的发展现状,梳理城乡绿道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概况;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选取焦点物种途径与绿色廊道途径进行应用,探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构建方法。结合焦点物种途径,研究区域内焦点物种及其行为生境特征,利用GIS技术进行生境适宜性分析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然后通过绿色廊道途径结合区域资源及连接路径的评价分析,确定城乡绿道的总体规划布局。在此基础上,对城乡绿道的构成要素即绿廊系统、游径系统和服务设施系统的规划设计要点进行总结。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在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应用。
张瑞君[10](2020)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园林绿化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园林绿化作为一项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的“底子”和“外衣”,既是城市健康的表征,也是保障市民健康的要素之一。城市的绿色空间和园林绿地是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成果,在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净化城市空气、减弱城市噪音、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实力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的现状,希望以此为基础,为位于民族边疆地区自然气候较为恶劣的城市进行园林绿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对相关的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进行阐释,重点梳理城市园林绿化、社会治理的概念,以及多元治理理论、田园城市理论等内容;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官方资料,分析乌兰察布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条件与现状,梳理乌兰察布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造成这些困境和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深挖其根源。选取国内三个较为典型的城市,对其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背景和采取的重要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可以供乌兰察布市进行借鉴的先进经验。最后基于多元治理理论,提出了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二、内蒙古生态园林建设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生态园林建设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园林植物引种研究 |
1.1.2 植物繁殖特性研究 |
1.1.3 植物幼苗建植研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引种园林植物的观赏性及适宜性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材料来源及选择 |
2.1.3 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
2.1.4 评价指标的选取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供试78 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与分级 |
2.2.2 17 种园林景观植物的物候期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8 种园林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种子萌发试验方法 |
3.1.3 计算指标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桑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古莸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方式对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4 不同处理方式对山韭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5 不同处理方式对水曲柳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6 不同处理方式对黄檗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7 解除乌苏里鼠李种子休眠方法的结果 |
3.2.8 解除桃叶卫矛种子休眠的方法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建植特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4.1.3 测定指标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桑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古莸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戈壁天门冬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山韭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5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水曲柳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6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黄檗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7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乌苏里鼠李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8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桃叶卫矛幼苗建植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8 种园林植物幼苗生长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2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抗氧化酶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3 8 种园林植物幼苗丙二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渗透调节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4 小结 |
5 桃叶卫矛营养繁殖特性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桃叶卫矛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5.2.2 桃叶卫矛嫁接繁殖体系的建立 |
5.2.3 桃叶卫矛扦插繁殖体系的建立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项目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项目概况 |
2.1 区域概况 |
2.2 项目区位条件 |
2.3 项目设计范围 |
2.4 项目场地现状 |
3 项目设计依据 |
3.1 理论依据 |
3.1.1 相关政策及行业规范 |
3.1.2 相关概念 |
3.2 实践依据-以现有案例进行分析 |
3.2.1 青城公园案例分析 |
3.2.2 满都海公园案例分析 |
3.2.3 成吉思汗公园案例分析 |
3.2.4 高架桥下空间利用案例 |
4 设计思想 |
4.1 设计主题 |
4.2 设计愿景 |
5 项目总体规划 |
5.1 总体规划设计 |
5.1.1 设计概述 |
5.1.2 总体规划 |
5.2 功能分区设计 |
5.2.1 文体娱乐区 |
5.2.2 休闲游憩区 |
5.2.3 安静休息区 |
5.2.4 观赏游览区 |
5.2.5 文化活动区 |
5.3 竖向设计 |
5.3.1 竖向设计概述 |
5.3.2 主要节点竖向设计 |
5.4 水景规划设计 |
5.4.1 湖区设计 |
5.4.2 普通水景设计 |
5.4.3 节水相关概述 |
5.5 种植规划设计 |
5.5.1 树种规划选择 |
5.5.2 植物景点规划设计 |
5.5.3 水生植物种植规划 |
5.5.4 植物名录 |
5.6 场地交通规划设计 |
6 景观分区设计 |
6.1 北入口广场区域 |
6.2 喷泉广场区域 |
6.3 休闲健身和儿童活动区域 |
6.4 榆叶广场区域 |
6.5 东入口广场区域 |
6.6 星辰广场区域 |
6.7 密林草甸区域 |
6.8 滨水茶台区域 |
6.9 西观水平台区域 |
6.10 东南入口区域 |
6.11 瀑布广场区域 |
6.12 主题活动广场区域 |
6.13 文化广场区域 |
6.14 南入口广场区域 |
7 项目专项设计 |
7.1 配套设施设计 |
7.2 公园夜景及照明设计 |
7.2.1 照明方式概述 |
7.2.2 夜景设计 |
7.3 公园铺装设计 |
8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清水河县城关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规划概述 |
1.2 城市概况 |
1.2.1 地理位置 |
1.2.2 水文 |
1.2.3 地形地貌 |
1.2.4 土壤 |
1.2.5 植被资源 |
1.3 人口、经济概况 |
1.3.1 人口概况 |
1.3.2 城市经济发展概况 |
1.3.3 城市发展方向 |
1.3.4 城市性质 |
1.3.5 用地规模 |
1.4 绿地现状与分析 |
1.4.1 城市绿地系统现状 |
1.4.2 现状绿地存在的问题 |
1.4.3 分类绿地现状 |
1.4.4 优势与动力 |
1.4.5 制约因素 |
2 规划总则 |
2.1 规划意义 |
2.2 规划范围 |
2.3 规划依据 |
2.4 规划指导思想 |
2.5 规划原则 |
3 规划目标与指标 |
3.1 规划目标 |
3.2 规划指标 |
3.2.1 现状绿地指标 |
3.2.2 规划绿地指标 |
4 绿地系统规划 |
4.1 规划结构与布局分区 |
4.2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
4.2.1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
4.2.2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
5 城区绿地分类规划 |
5.1 公园绿地(G1)规划 |
5.1.1 规划原则 |
5.1.2 种植规划 |
5.1.3 规划控制指标 |
5.2 生产绿地(G2)规划 |
5.2.1 规划原则 |
5.2.2 生产绿地规划 |
5.3 防护绿地(G3)规划 |
5.3.1 规划原则 |
5.3.2 规划内容与指标 |
5.4 附属绿地(G4)规划 |
5.5 其他绿地(G5)规划 |
6 城区避灾绿地规划 |
6.1 城区避灾绿地规划原则 |
6.2 避灾点与通道的规划 |
6.2.1 避难人口容纳能力 |
6.2.2 紧急避灾据点 |
6.2.3 救灾据点 |
6.2.4 救灾通道 |
6.2.5 避灾通道 |
7 城区绿化树种规划 |
7.1 规划的基本原则 |
7.2 园林植物规划 |
7.2.1 技术指标及规划 |
7.2.2 基调树种 |
7.2.3 骨干树种 |
7.2.4 一般树种 |
7.2.5 道路绿化主要树种 |
7.2.6 居住绿地及其它附属绿地主要树种 |
7.2.7 防护绿地主要树种 |
7.2.8 防护绿地主要树种 |
7.2.9 绿地植物名录 |
8 古树名木保护 |
8.1 古树名木现状 |
8.2 古树名木保护的意义 |
8.3 古树名木保护方法 |
9 城区绿线和蓝线控制规划 |
9.1 城区绿线控制规划 |
9.2 城区蓝线控制规划 |
10 分期建设规划 |
10.1 近期规划目标及重点 |
10.2 近期规划建设与投资估算 |
10.3 远期规划建设与投资估算 |
11 规划实施措施 |
11.1 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绿地建设和管理水平 |
11.2 制定经济管理对策,促进公众参与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4)乌拉特后旗巴音镇诺干乌拉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层面 |
1.1.2 地方层面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解释 |
1.5.1 城市生态公园 |
1.5.2 生态设计 |
1.5.3 生态修复 |
1.5.4 生态修复常用的方法 |
2 相关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 |
2.1 华夏幸福龙溪湖生态公园 |
2.1.1 项目概况 |
2.1.2 项目解读 |
2.1.3 项目启示 |
2.2 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 |
2.2.1 项目概况 |
2.2.2 项目解读 |
2.2.3 项目启示 |
2.3 黄岩永宁公园 |
2.3.1 项目概况 |
2.3.2 项目解读 |
2.3.3 项目启示 |
2.4 小结 |
3 场地概况及现状分析 |
3.1 场地概况 |
3.1.1 区域位置 |
3.1.2 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 |
3.1.3 自然资源 |
3.1.4 旅游资源 |
3.2 现状分析 |
3.2.1 周边环境分析 |
3.2.2 服务半径分析 |
3.2.3 人群结构分析 |
3.2.4 场地地形分析 |
3.2.5 植物现状分析 |
3.2.6 周边水体现状分析 |
3.2.7 建筑现状分析 |
3.2.8 发展态势分析 |
3.2.9 小结 |
4 乌拉特后旗诺干乌拉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4.1 规划设计范围 |
4.2 规划依据 |
4.3 规划设计构思 |
4.3.1 规划设计理念 |
4.3.2 规划设计原则 |
4.3.3 规划设计主题 |
4.4 规划设计总布局 |
4.5 设计技术指标 |
4.6 分区规划 |
4.7 空间结构 |
4.8 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
4.8.1 花海 |
4.8.2 哈达广场 |
4.8.3 桃花广场 |
4.8.4 篝火广场 |
4.8.5 公园北山坡景观带 |
4.9 专项规划 |
4.9.1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
4.9.2 景观轴线规划 |
4.9.3 竖向设计 |
4.9.4 植物景观规划 |
4.9.5 水系规划 |
4.9.6 生态设计 |
4.9.7 景观小品设施规划 |
4.9.8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4.9.9 照明系统规划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5)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阳光嘉园居住区优化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
1.1.2 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基础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 |
2.1 相关概念概述 |
2.1.1 城市居住区 |
2.1.2 居住区公共绿地 |
2.1.3 绿化覆盖率 |
2.1.4 城市生态居住区 |
2.2 实际案例分析 |
2.2.1 北京长辛店乡愁设计——低成本回迁社区生态景观营造 |
2.2.2 万科·佛山金域滨江景观设计 |
2.2.3 广东鼎湖美的花园居住区景观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居住区景观问题及解决路径 |
3.1 居住区设计的现状问题 |
3.2 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
4 巴彦淖尔市阳光嘉园小区景观空间现状分析 |
4.1 巴彦淖尔市基础概况 |
4.1.1 巴彦淖尔市地理位置 |
4.1.2 巴彦淖尔市地域文化 |
4.1.3 阳光嘉园小区所处地段区域概况 |
4.2 巴彦淖尔市城市生态建设 |
4.3 巴彦淖尔市阳光嘉园景观现存问题分析 |
5 实证研究——巴彦淖尔市阳光嘉园居住区优化改造策略研究 |
5.1 阳光嘉园优化改造设计 |
5.1.1 设计发展目标 |
5.1.2 设计思路 |
5.2 巴彦淖尔市阳光嘉园小区景观优化设计分析 |
5.2.1 设计内容 |
5.2.2 设计依据 |
5.2.3 功能分区 |
5.3 阳光嘉园小区优化改造设计 |
5.3.1 入口景观区设计 |
5.3.2 休闲娱乐区景观设计-山重 |
5.3.3 儿童娱乐区景观设计-花繁 |
5.3.4 安静休息区景观设计-林立 |
5.3.5 健身运动区景观设计-水复 |
5.3.6 交流活动区景观设计-月归 |
5.4 阳光嘉园低能耗景观设计 |
5.4.1 道路系统 |
5.4.2 植物配置 |
5.4.3 照明设计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基于“城市修补”的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设计方案研究 ——以青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品质城市”建设的简述 |
1.1.2 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建设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公园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公园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公园研究进展 |
1.4 国内外“城市修补”理论研究进展 |
1.4.1 国外“城市修补”理论发展 |
1.4.2 国内“城市修补”理论发展 |
1.4.3 “城市修补”理论发展评述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6 研究内容 |
2 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案例研究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城市公园 |
2.1.2 城市公园品质 |
2.2 基础理论研究 |
2.2.1 “城市修补”理论 |
2.2.2 城市意象理论 |
2.2.3 城市设计理论 |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3 典型案例研究 |
2.3.1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
2.3.2 法国巴黎贝西公园 |
2.3.3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
2.3.4 北京朝阳公园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概况和青城公园现状 |
3.1 呼和浩特市现状条件分析 |
3.2 青城公园建设现状 |
3.2.1 公园交通现状 |
3.2.2 公园绿化景观建设现状 |
3.2.3 公园水体建设现状 |
3.2.4 公园边界建设现状 |
3.2.5 公园广场、游乐场建设现状 |
3.2.6 公园建筑、小品建设现状 |
3.2.7 公园休憩、游憩设施建设情况 |
3.2.8 公园环卫设施建设情况 |
3.2.9 公园指示、宣传设施建设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4 游客行为及品质要素提取 |
4.1 公园品质评价 |
4.1.1 公园整体品质评价 |
4.1.2 公园游客特征研究 |
4.1.3 公园活动现状 |
4.1.4 游客对公园要素的评价 |
4.2 公园使用者行为规律总结 |
4.3 公园品质要素的提取及其影响机制 |
4.3.1 公园道路 |
4.3.2 公园绿化 |
4.3.3 公园水景 |
4.3.4 公园边界 |
4.3.5 公园节点 |
4.3.6 园林小品 |
4.3.7 休憩设施 |
4.3.8 游憩设施 |
4.3.9 环卫设施 |
4.3.10 宣传设施 |
4.4 本章小结 |
5 呼和浩特市公园品质提升规划设计方案 |
5.1 提升原则、目标与方法 |
5.1.1 提升原则 |
5.1.2 提升目标 |
5.1.3 提升方法 |
5.2 公园品质整体提升规划方案 |
5.2.1 提升公园的平面整体性 |
5.2.2 提升公园空间层次性 |
5.2.3 提升公园舒适性 |
5.2.4 提升公园安全性 |
5.2.5 提升公园文化性 |
5.2.6 提升公园趣味性 |
5.3 公园品质提升的要素设计方案 |
5.3.1 道路设计方案 |
5.3.2 绿化设计方案 |
5.3.3 水景设计方案 |
5.3.4 边界设计方案 |
5.3.5 节点设计方案 |
5.3.6 园林小品设计方案 |
5.3.7 休憩、游憩设施设计方案 |
5.3.8 环卫设施设计方案 |
5.3.9 宣传设施设计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呼和浩特市青城公园品质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寒地城市运动的国际化视野 |
1.1.2 我国寒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
1.1.3 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寒地城市 |
2.1.1 寒地城市定义 |
2.1.2 寒地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分类 |
2.1.3 寒地城市因气候受到的影响 |
2.2 郊野公园 |
2.2.1 郊野公园的定义 |
2.2.2 郊野公园的分类和功能特点 |
2.2.3 当前郊野公园建设中的问题 |
2.3 生态修复 |
2.3.1 恢复生态学 |
2.3.2 生态修复 |
2.3.3 寒地城市生态修复 |
2.4 其他理论基础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2 寒地人群活动行为理论 |
2.4.3 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理念 |
2.5 小结 |
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的实践基础 |
3.1 寒地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和发展困境 |
3.1.1 自然特征 |
3.1.2 产业特征 |
3.1.3 人文特征 |
3.1.4 寒地城市发展面临的整体困境 |
3.2 郊野公园对于寒地城市发展的作用 |
3.2.1 寒地城市的地域特点对郊野公园建设的有利影响 |
3.2.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难点 |
3.2.3 郊野公园对寒地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
3.3 生态修复为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提供的指导 |
3.3.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需解决的生态问题 |
3.3.2 生态修复与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
3.3.3 生态修复理论在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的指导与应用 |
3.4 小结 |
4 国内外案例分析 |
4.1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 |
4.1.1 项目概况 |
4.1.2 生态修复策略 |
4.1.3 参考价值 |
4.2 日本国营泷野铃兰丘陵公园 |
4.2.1 项目概况 |
4.2.2 设计分析 |
4.2.3 参考价值 |
4.3 哈尔滨群力公园 |
4.3.1 项目概况 |
4.3.2 设计目标 |
4.3.3 生态修复策略 |
4.3.4 参考价值 |
4.4 Valld’en Joan填埋场景观恢复工程 |
4.4.1 项目概况 |
4.4.2 生态修复策略 |
4.4.3 参考价值 |
4.5 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山区景观修复项目 |
4.5.1 项目概况 |
4.5.2 生态修复策略 |
4.5.3 案例借鉴 |
4.6 阿尔卑斯山高寒生态系统修复 |
4.6.1 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
4.6.2 修复措施 |
4.6.3 借鉴意义 |
4.7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 |
4.7.1 区域概况 |
4.7.2 生态问题 |
4.7.3 修复措施 |
4.7.4 借鉴意义 |
4.8 小结 |
5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原则、目标与内容研究 |
5.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
5.1.1 基于寒地自然观的人地协调设计原则 |
5.1.2 基于寒地地域观的气候特色设计原则 |
5.1.3 基于寒地生态观的景观可持续设计原则 |
5.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目标 |
5.2.1 场地生态基底的完善 |
5.2.2 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
5.2.3 保护生物提高物种多样性 |
5.2.4 打造宜居的寒地城市户外活动空间 |
5.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内容 |
5.3.1 场地生态修复 |
5.3.2 植被生态修复 |
5.3.3 水体生态修复 |
5.3.4 大气生态修复 |
5.4 小结 |
6 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
6.1 构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
6.1.1 构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方法 |
6.1.2 选取合适的生态修复评价因子 |
6.1.3 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
6.1.4 叠加风环境分析的生态功能区划分 |
6.2 公园骨架梳理——不同斑块生态修复 |
6.2.1 生态高敏感区 |
6.2.2 生态中低敏感区修复 |
6.2.3 生态不敏感区修复 |
6.3 完善公园要素——景观基质功能与布局 |
6.3.1 功能组团营造 |
6.3.2 道路布局优化 |
6.3.3 植物配置优化 |
6.4 配套服务设施系统的营造 |
6.4.1 构筑物设计 |
6.4.2 游步道系统设计 |
6.4.3 基础设施设计 |
6.5 节事活动营造与宣传 |
6.5.1 冰雪节事营造 |
6.5.2 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活动营造 |
6.5.3 与智慧园林相结合的活动宣传 |
6.6 小结 |
7 项目实践——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
7.1 项目概况 |
7.1.1 区位概况 |
7.1.2 上位规划 |
7.1.3 城市概况 |
7.1.4 周边环境 |
7.1.5 场地分析 |
7.2 设计愿景 |
7.2.1 设计原则 |
7.2.2 设计目标 |
7.2.3 设计依据 |
7.3 总体设计 |
7.3.1 设计策略 |
7.3.2 总平面图 |
7.3.3 功能分区 |
7.3.4 鸟瞰图 |
7.4 分区设计 |
7.4.1 居民运动休闲区 |
7.4.2 中心观赏区 |
7.4.3 森林生态保育区 |
7.4.4 废弃地修复展示区 |
7.4.5 荒地改造入口区 |
7.4.6 深坑花园区 |
7.4.7 郊野景观体验区 |
7.5 专项设计 |
7.5.1 寒地景观专项设计 |
7.5.2 生态修复专项设计 |
7.5.3 交通专项设计 |
7.5.4 水系专项设计 |
7.5.5 智慧专项设计 |
7.5.6 节事活动专项设计 |
7.5.7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设计 |
7.6 经济技术指标 |
7.6.1 用地平衡表 |
8 总结 |
8.1 研究总结 |
8.2 经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乡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 |
1.1.2 乡村旅游开发所暴露的问题亟待解决 |
1.1.3 乡村发展迎来政策机遇期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解读 |
1.3.1 田园综合体相关概念 |
1.3.2 乡村旅游 |
1.4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综述 |
1.4.1 田园综合体的研究与发展 |
1.4.2 乡村旅游的研究与发展 |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2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容与规划策略 |
2.1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相关理论 |
2.1.1 新田园主义理论 |
2.1.2 产业融合理论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4 体验经济理论 |
2.2 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要素 |
2.3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构成 |
2.3.1 产业融合 |
2.3.2 产业构成 |
2.4 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助益 |
2.5 田园综合体的规划策略 |
2.5.1 明确功能构成 |
2.5.2 统筹空间格局 |
2.5.3 梳理建筑排布 |
2.5.4 规划道路布局 |
2.6 小结 |
3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途径 |
3.1 开发建设原则 |
3.2 开发动力模型 |
3.3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
3.3.1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 |
3.3.2 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
3.4 乡村旅游开发的需求特征 |
3.5 主导开发类型的确定 |
3.6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景观营建策略 |
3.6.1 乡村生产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
3.6.2 乡村生态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
3.6.3 乡村生活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
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
4.1 无锡阳山“田园东方” |
4.1.1 .项目概况 |
4.1.2 资源构成 |
4.1.3 开发建设 |
4.1.4 .经验借鉴 |
4.2 浙江安吉“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 |
4.2.1 项目概况 |
4.2.2 资源构成 |
4.2.3 开发建设 |
4.2.4 经验借鉴 |
4.3 台湾南投清境农场 |
4.3.1 项目概况 |
4.3.2 资源构成 |
4.3.3 开发建设 |
4.3.4 产业构成 |
4.3.5 经验借鉴 |
4.4 日本群马县利根沼田区乡村振兴事例一——川场田园Plaza |
4.4.1 项目概况 |
4.4.2 资源构成 |
4.4.3 开发建设 |
4.4.4 经验借鉴 |
4.5 日本群马县利根沼田区乡村振兴事例二——水上町事例 |
4.5.1 项目概况 |
4.5.2 资源构成 |
4.5.3 开发建设 |
4.5.4 经验借鉴 |
4.6 案例对比与小结 |
5 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旗域条件 |
5.1.3 基地条件 |
5.2 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
5.2.1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分析 |
5.2.2 旅游市场分析 |
5.2.3 现状条件总结 |
5.3 规划目标、定位与策略 |
5.3.1 目标与定位 |
5.3.2 规划策略 |
5.4 总体规划设计 |
5.4.1 规划平面 |
5.4.2 规划结构 |
5.4.3 规划分区 |
5.4.4 用地分类 |
5.4.5 道路交通规划 |
5.4.6 建筑布局规划 |
5.4.7 植物规划 |
5.4.8 水系利用规划 |
5.4.9 游憩规划 |
5.5 分区规划设计 |
5.5.1 旅游门户区 |
5.5.2 田园生产区 |
5.5.3 田园生态区 |
5.5.4 田园生活区 |
5.6 专项规划 |
5.6.1 旅游产品专项 |
5.6.2 生态设计专项 |
5.6.3 住宿设施专项 |
5.6.4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6.1.1 研究成果 |
6.1.2 研究创新点 |
6.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领域研究概述 |
1.3.1 相关概念及辨析 |
1.3.2 相关理论基础 |
1.3.3 国内外绿道研究进展 |
1.3.4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研究 |
2.1 生物多样性概述 |
2.1.1 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
2.1.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 |
2.2.1 景观稳定性途径 |
2.2.2 焦点物种途径 |
2.2.3 绿色廊道途径 |
2.2.4 生态安全格局 |
2.2.5 Gap分析途径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 |
3.1 城乡绿道一般规划方法与问题 |
3.1.1 目前城乡绿道建设中存在问题 |
3.1.2 城乡绿道的功能 |
3.1.3 城乡绿道的规划方法 |
3.2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
3.2.1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原则 |
3.2.2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
3.3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绿廊系统规划与方法 |
3.3.1 绿廊系统概述 |
3.3.2 绿廊分类规划 |
3.3.3 绿廊宽度设计 |
3.3.4 植物规划 |
3.3.5 水系规划 |
3.4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游径系统规划与方法 |
3.4.1 交通衔接规划 |
3.4.2 慢行道规划设计 |
3.5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服务设施规划与方法 |
3.5.1 驿站规划 |
3.5.2 标识系统规划 |
3.6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
4.1 美国佛罗里达州区域绿道网络建设 |
4.1.1 项目概况 |
4.1.2 相关经验借鉴 |
4.2 广州增城城乡绿道建设 |
4.2.1 项目概况 |
4.2.2 相关经验借鉴 |
4.3 武汉东湖郊野绿道 |
4.3.1 项目概况 |
4.3.2 相关经验借鉴 |
4.4 伦敦城市与自然连接的绿色廊道——利山谷绿链公园 |
4.4.1 项目概况 |
4.4.2 相关经验借鉴 |
4.5 意大利兰布罗河流域绿道建设 |
4.5.1 项目概况 |
4.5.2 相关经验借鉴 |
4.6 本章小结 |
5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规划设计 |
5.1 总体概况及解读 |
5.1.1 区位及自然条件 |
5.1.2 政策解读 |
5.1.3 周边交通条件 |
5.1.4 周边旅游资源 |
5.1.5 生物资源 |
5.1.6 规划范围 |
5.2 规划区域分析 |
5.2.1 地形分析 |
5.2.2 现状水系分析 |
5.2.3 现状交通分析 |
5.2.4 现状绿地及植被分析 |
5.2.5 现状游憩资源分析 |
5.2.6 SWOT分析 |
5.3 规划目标与策略 |
5.3.1 规划依据 |
5.3.2 规划原则 |
5.3.3 规划目标与愿景 |
5.3.4 规划策略 |
5.4 绿道选线规划 |
5.4.1 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 |
5.4.2 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备选路线评价分析 |
5.4.3 绿道总体规划布局 |
5.5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 |
5.5.1 绿廊系统规划 |
5.5.2 游径系统规划 |
5.5.3 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
5.5.4 绿道建设指引 |
5.6 绿道示范段 |
5.6.1 示范段1 |
5.6.2 示范段2 |
6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件 |
(10)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园林绿化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1.发文量分析 |
2.高被引文献分析 |
3.核心作者及其机构分析 |
4.高频关键词分析 |
(三)国内研究的热点主题 |
1.对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
2.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及植被应用的研究 |
3.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 |
(四)国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1.发文量分析 |
2.高被引文献分析 |
3.核心作者及其机构分析 |
4.高频关键词分析 |
(五)国外研究的热点主题 |
1.对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理论探讨 |
2.对城市化发展与园林景观规划的研究 |
3.园林绿化建设中植被覆盖度和多样性的测量与应用 |
(六)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七)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图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技术路线图 |
(八)创新与不足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园林绿化的概念 |
(二)生态城市理论 |
(三)多元治理理论 |
二、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
(一)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现状 |
1.乌兰察布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政策沿革 |
2.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的治理架构及工作流程 |
(二)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
1.街头、公园绿地建设成效显着 |
2.市建成区道路绿化达标率高、道路绿化状况良好 |
3.住宅小区的公共绿地达标率高 |
4.城市河道绿化治理成效显着 |
(三)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公众满意度调查 |
1.样本数据介绍 |
2.公众对道路绿化的满意度 |
3.公众对居住小区绿化的满意度 |
4.公众对公园绿地绿化的满意度 |
5.公众对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综合满意度 |
三、乌兰察布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规划设计层面 |
1.园林设计精品意识差、街头绿地植物多样性不足 |
2.园林绿化设计缺少地方特色文化 |
3.园林绿化与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缺少协调性和衔接性 |
(二)政府管理层面 |
1.园林局下属科室之间存在自监自管与职责不清的双重困境 |
2.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市场监管力度不足 |
3.园林绿地的布局和设计缺少前期民意调研 |
(三)社会参与层面 |
1.城市居民的知绿、爱绿、护绿意识不足 |
2.社会志愿组织力量薄弱、参与程度较低 |
3.公众对于小区绿化和公园绿化的满意度较低 |
四、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园林绿化要求的建设资金存在缺口 |
1.政府园林绿化养护的经费匮乏 |
2.社会资金的引进乏力 |
3.财政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
(二)人才队伍建设不健全 |
1.从事园林绿化建设的人员缺少实践经验 |
2.人才队伍老化、年轻骨干人员匮乏 |
3.人才激励机制的效果不佳 |
(三)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管理体制不完善 |
1.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理念相度落后 |
2.部门决策过程较为封闭、社会参与度不足 |
3.政府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市场监督体制不够完善 |
五、国内经验借鉴 |
(一)河北张家口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模式 |
1.张家口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背景 |
2.张家口市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主要举措 |
(二)内蒙古乌海市——规划先行、建管并重的“国家园林城市” |
1.乌海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背景 |
2.乌海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主要举措 |
(三)河北保定市——“三阶段”绿化监督管理机制 |
1.河北保定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背景 |
2.保定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
六、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
(一)构建园林绿化建设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
1.政府优化资金结构、控制预算成本 |
2.创新PPP融资模式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 |
3.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园林绿化建设 |
(二)通过“引进来+留下来”打造多元化人才梯队 |
1.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
2.与当地校企签署共建协议、引入专业化运营管理人员 |
3.提供培训机会、完善人才激励考评机制 |
(三)创新园林绿化工作的管理方式和监管机制 |
1.构建规划先行、职责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机制 |
2.拓宽公众参与园林绿化管理的渠道 |
3.实现对城市园林绿化项目的全过程监督评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内蒙古生态园林建设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D]. 刘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D]. 陈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清水河县城关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D]. 孙翔.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乌拉特后旗巴音镇诺干乌拉公园景观规划设计[D]. 于爱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阳光嘉园居住区优化改造设计[D]. 田苑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6]基于“城市修补”的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设计方案研究 ——以青城公园为例[D]. 张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D]. 陈昭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D]. 鱼小芸.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D]. 刘欣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园林绿化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D]. 张瑞君. 内蒙古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