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氨基改性聚有机硅氧烷柔软整理剂(论文文献综述)
田华鹏[1](2021)在《功能型有机硅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聚氨酯改性硅乳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们对织物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对纺织品的性能也有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医务人员的防护服需要优异的抗菌性能,登山服、雨衣等需要良好的防水性。有机硅是最常用的织物整理剂之一,表面能低、成膜性好。对有机硅进行改性,然后将其应用于织物整理,可使纺织产品具有良好的手感和特殊的应用性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皮革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在加工过程中,应用性能优异的涂层剂处理,可以使皮革表面油润黑亮且具有特殊手感及良好的防水性能。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果如下:(1)亲水抗菌型季铵化聚醚聚硅氧烷(N18BPS)的设计合成,以端基型聚甲基氢硅氧烷(α,ω-PHMS)、烯丙基聚氧乙烯环氧基醚(AEH)和十八烷基二甲基叔胺(DMA-18)为原料,先后进行硅氢化加成反应、氨解开环季铵化等反应,制备了具有抗菌功能的有机硅整理剂,并通过红外(FT-IR)、核磁(1HNMR)等证实N18BPS具有预期的分子结构。N18BPS经乳化后得到淡黄色透明乳液,其乳液平均粒径为78.96nm;Zeta电位为+38.7mV。经扫描电镜观测发现处理后织物表面光滑平整;对织物进行抑菌圈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探讨N18BPS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8h,溶剂用量为30%时产品性能最佳。160℃温度下烘干定型,乳液用量为6g/L的条件下,处理过后的棉织物柔软性、亲水性和抗菌性均有一定程度提升,反复多次水洗后仍具有良好的手感。(2)疏水型复合乳液聚氨酯/聚硅氧烷(PU/PS)的制备,以侧链含氢硅油(PHMS)、十八碳烯(OD)为原料,合成具有疏水性能的长链烷基聚硅氧烷R18PS,通过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R18PS用非离子乳化剂制成乳液后与阴离子聚氨酯乳液进行复配,得到复合型聚氨酯/有机硅乳液,研究发现其外观为透明液体,平均粒径为152.96nm,Zeta电位为-48.2mV;SEM显示复合型乳液在织物表面具有良好成膜性;AFM微观形貌粗分析,受长链烷基影响织物表面糙程度增加,因此疏水性能有所提高。通过静态接触角测试水的接触角达到140°。应用研究表明,用2.0%PU/PS乳液,最佳烘焙条件为180℃烘焙3min,织物疏水、耐水洗性等综合性能最佳。(3)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改性N18BPS乳液的研究,通过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PBA)、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三(2-羟乙基)胺(TEOA)进行反应,再经分散乳化得到平均粒径为169.7nm、Zeta电位为+34.2mV的聚氨酯乳液。将其与N18BPS乳液按比例混合得到聚氨酯/有机硅PUNAS涂层剂,测定发现其黏度为900mPa·s;pH值近中性为6.82;平均粒径为118.5nm,电位值+36.6mV;离心稳定性良好。通过对其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当聚氨酯乳液用量为30%,PUNAS涂层剂固含量为15%,烘焙温度为150℃,整理后皮革外观黑亮油润、手感柔润丝滑,PUNAS涂层剂赋予皮革滑润的效应。
杨玉各[2](2021)在《亲水抗菌功能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有机硅的研究已约有八十年历史,作为织物柔软剂为研究的报道也有很多。尽管有机硅柔软剂合成路线已经成熟,而且已经被投入生产并被大量使用。但是它存在的一些问题仍未被解决,比如良好的亲水性与柔软性无法兼顾,泛黄,乳液稳定性不佳等。基于此,本研究将亲水性季铵盐基团引入疏水性的聚硅氧烷分子链中,以期望得到一种能够自乳化、亲水和柔软性能良好,并具有一定抗菌性能的新型季铵盐有机硅柔软剂。本研究以四甲基己二胺、环氧封头剂为原料,在一定反应条件下先合成叔胺封端的多季铵盐改性剂中间体,再加入端环氧聚醚硅油,经过两步环氧基开环反应,合成了一种含有多季铵盐结构的亲水抗菌聚硅氧烷。本课题研究了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工艺,并对结构进行了表征,还将合成产品应用于白色纯棉织物,对应用性能以及成膜表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叔胺改性剂中间体的合成。以双端环氧封头剂与四甲基己二胺为原料,合成了以叔胺封端且含有季铵盐基团的中间体。探讨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体系内环氧值转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法,探讨了反应条件(温度、时间、反应物摩尔比)的变化对反应体系内的环氧转化率以及聚合物稳定性的影响,优化了合成工艺。并用红外光谱(ATR-IR)与核磁氢谱(1H-NMR)分析表征了叔胺改性剂中间体的结构。结果表明:中间体的合成工艺优化为:摩尔比n(四甲基己二胺):n(双端环氧封端剂)=1:1.5,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3h,环氧转化率为81.54%。ATR-IR与1H-NMR结果显示合成出了符合预期结构的产物。(2)亲水抗菌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以中间体(1)和端环氧聚醚硅油为原料,合成出了目标产物。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摩尔比、异丙醇溶剂用量对环氧转化率、粘度以及聚合物的外观的影响,优化了合成工艺。并采用ATR-IR和TG热重分析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工艺优化为:摩尔比n(剩余胺基):n(环氧基)=1:1.4,95℃反应9h,溶剂用量40%。ATR-IR表明结构符合设计,TG分析热稳定性良好。(3)有机硅柔软剂的应用研究。将硅油乳化成乳液,测试它的稳定性,然后对白色纯棉织物进行整理,测试样品的白度、亲水性、RHV(相对手感值)、硬挺度等,确定了最佳整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硅油乳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整理工艺条件优化为:乳液用量为40g/L,160℃下焙烘90s。在此整理条件下织物润湿时间为8.74s,RHV为4.74,主观手感5级,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和综合手感;其亲水柔软性优于普通季铵盐型有机硅柔软剂(润湿时间大于120s,RHV为4.01),亲水性明显优于市售3005柔软剂,手感区别不大。与市售产品k809、820相比,手感柔软轻薄,亲水性和白度方面稍差,综合效果良好;对有色织物色光影响较小;聚合物的附着对织物热稳定性影响较小;40g/L柔软剂整理后的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为98.50左右%。(4)有机硅柔软剂的膜表面研究。采用接触角分析仪、ATR-IR、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对织物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经柔软剂整理后的织物表面具有较佳的亲水性;随着硅油质量分数的增加,红外-OH峰不断增强;通过宽扫描谱图XPS、N1s高分辨XPS谱图分析,柔软剂已在纤维素表面成膜;SEM显示经过柔软剂乳液处理的织物,其表面纹路变浅或消失,同时Si在织物表面分布较为均匀。
王娟,宋秘钊,刘玉龙[3](2020)在《有机硅柔软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用于织物后整理的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历史和分类,简单介绍了各种改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方法、主要用途及研究进展,并对我国未来柔软剂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方红承,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4](2017)在《2016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根据2016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黄果[5](2017)在《羊毛织物亲水柔软整理》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研究学者对于改性有机硅柔软剂在棉织物上的应用研究越来越普遍,对于各种类型的改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方法也日趋成熟。羊毛织物的柔软性、平滑性和易护理性等研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然而,羊毛纤维的鳞片结构会使羊毛织物发生毡缩现象,一系列前处理和染色等处理工序会对整理的羊毛织物在柔软性和亲水性等性能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难以达到人们对羊毛纺织品柔软舒适的要求。目前,国内对于改性有机硅柔软剂应用于羊毛织物的柔软整理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使用不同类型柔软剂对羊毛织物进行整理,探索使羊毛织物达到良好亲水柔软效果的整理剂及整理工艺。本研究首先采用聚合法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催化剂、氨基硅烷偶联剂KH-602、促进剂二甲基亚砜以及封端剂六甲基二硅氧烷等物质为原料合成氨基硅油。然后采用单端环氧基聚醚与自制的氨基硅油反应,得到外观淡黄色透明的亲水柔软剂A。用聚醚胺ED-230与双端环氧基硅油进行反应,得到外观无色透明的亲水柔软剂B。通过实验探讨一些影响合成反应的主要因素,然后确定合适的反应条件。用自制的柔软整理剂氨基硅油、亲水柔软剂A和亲水柔软剂B以及市售的高亲水整理剂C对羊毛织物进行亲水柔软整理,采用手感评价和织物润湿性测试,结果发现:氨基硅油整理的织物手感为4~5级,润湿时间为485s,亲水柔软剂A整理的织物手感为3~4级,润湿时间为234s,亲水柔软剂B整理的织物手感为4~5级,润湿时间为187s,高亲水整理剂C整理的织物手感1~2级,润湿时间为3s。为使织物达到更好的亲水柔软整理效果,将亲水柔软剂B与高亲水柔软剂C复配成复合亲水柔软剂BC,可使织物的手感可达到4~5级,润湿时间在20s以内。采用复合亲水柔软剂BC通过浸渍法对羊毛织物进行整理,对整理后织物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得出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柔软整理浴比为l:20时,复合亲水柔软剂BC用量为4%、整理时间为50min、整理温度60℃时可达到最佳整理效果,整理后羊毛织物的手感和亲水性较好,织物的经向撕破强力为2134.98N,硬挺度为29.1mm,手感为4~5级,润湿时间为18s,与未整理的织物相比,各项性能均有提升。采用浸渍-浸轧法整理织物,织物的性能在浸渍法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提升,织物的经向撕破强力为2840.58N,平均弯曲刚度为9.6×10-3,手感4~5级,润湿时间为10s。
刘瑞云[6](2012)在《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合成与应用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有机硅柔软剂具有优良的柔软性、滑爽性和成膜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纺织纤维后整理中。现在大量使用的产品为侧链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该产品性价比高,通用性强。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产品的稳定性差,处理后织物经高温整理后会出现黄变现象,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文采用线性嵌段共聚技术,合成了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它是当今有机硅柔软剂的代表,为今后有机硅柔软剂产品的发展方向。在有机硅主链同时引入聚醚基、氨基、季铵盐基团,由于其具有全新的崭新结构,该柔软剂可以获得比普通氨基硅油更好的手感,同时赋予织物更好的亲水性,降低经高温处理后织物的黄变现象。采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作为单体、四甲基二氢基二硅氧烷为封头剂,浓硫酸为催化剂,进行平衡共聚反应,制备得到端含氢硅油。通过调节四甲基二氢基二硅氧烷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的比例,可以得到不同分子量的双端含氢硅油。再以端含氢硅油与端烯丙基端环氧基聚醚为反应单体,乙二醇单丁醚为溶剂,在氯铂酸的催化下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制得端环氧基聚醚硅油;继续以端环氧聚醚硅油、聚醚胺,N,N,N’,N’-四甲基-1,6-己二胺乙酸盐为反应单体,经过环氧氨化开环反应,最终制得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BW。通过优化各反应物的比例,可以制得手感好、亲水性佳、黄变度低的产物。通过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反应产物的结构。使用非离子乳化剂对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进行乳化。通过考察和选择乳化剂的类型、复配、pH及乳化剂用量,得到透明泛蓝光的硅油柔软剂乳液。对乳液的透光率及其平均粒径进行测定后发现,自制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BW与国外公司同类产品Derma NT均可以形成稳定乳液,同时自制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BW可以在乳化过程中不需添加乳化剂而实现自乳化。将自制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BW的乳液与Derma NT的乳液在纯棉织物上进行柔软整理,测定并对比了被整理织物的白度、断裂强力、撕破强力、亲水性及手感,结果显示经自制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乳液整理后的织物泛黄现象明显降低,亲水性大幅度提高,并保持了织物良好手感。对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乳液整理后的纯棉织物采用大肠杆菌进行抗菌测试,结果显示整理后织物的抗菌效果显着。对用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乳液整理后的涤纶及涤棉织物的亲水性及抗静电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理后的涤纶织物亲水性提高,感应静电压和静电压半衰期降低,其亲水性和抗静电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综上所述,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乳液整理织物的柔软性、抗黄变性和亲水性俱佳,还具有抗菌及抗静电效果。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是一种性能优良、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型柔软剂。
陶群燕[7](2012)在《聚醚嵌段氨基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第四代有机硅产品——氨基改性有机硅,已经成为有机硅柔软剂的主流产品。作为第四代有机硅整理剂,氨基改性有机硅具有优良的应用性能,经其整理的织物具有柔软、滑爽、穿着舒适的性能,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1)经其整理的织物呈疏水性,穿着时感觉闷热且难以洗涤;(2)整理后的浅色及白色织物在经过高温焙烘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变现象;(3)很多氨基改性有机硅乳液的稳定性很差,在储运和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破乳漂油”现象。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探索一种既具有良好的柔软效果,又具有亲水性,同时能减小黄变的新型亲水性氨基有机硅柔软剂是目前纺织助剂研究者的新方向。目前文献报道的亲水性氨基硅油多是以低含氢硅油、烯丙基聚醚等为原料,在改性硅油的大分子侧链上引入大分子量的聚醚链段。较大分子量的聚醚链段的引入虽可改善整理织物的吸湿性和抗静电性,但是较大摩尔质量的聚醚,会“包裹或遮蔽”氨基和有机硅的柔性主链,从而降低了氨基与织物的定向吸附作用,导致了整理织物柔软性和平滑感的下降。另外,文献报道的大多数亲水氨基有机硅柔软剂均是在有机硅侧链上引入伯氨基或者仲氨基,伯氨的存在容易造成泛黄,影响整理织物的效果。本课题合成的聚醚嵌段亲水性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为无侧链的高分子线性直链结构,分子间的空间位阻特别小,分子主链柔顺,分子间的作用力小,表面张力极低,无需外加乳化剂进行乳化,乳液稳定性好,克服了一般氨基改性有机硅乳液的稳定性很差,易“破乳漂油”的问题;大分子的聚醚链段镶嵌在有机硅分子主链上,提高了整理织物的亲水性能,位于直链上的聚醚嵌段不会对有机硅主链和氨基产生“包裹或遮蔽”,因而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能;同时,分子主链上引入的是仲氨基和叔氨基,相对较稳定,不容易被氧化,所以整理织物几乎不会产生黄变现象。本课题以端氢硅油(PHMS)、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环氧基醚(AEPH)、3—二甲胺基丙胺等为原料,采用硅氢加成和氨解反应两步法,制备了聚醚嵌段氨基有机硅柔软剂,研究了PHMS相对分子量、AEPH相对分子量、n(Si-H):n(C=C)及合成工艺对聚醚嵌段有机硅柔软剂的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步硅氢加成反应的最佳条件:PHMS相对分子量为2000,AEPH相对分子量为500,n(Si-H):n(C=C)为1:1.2,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6小时,催化剂用量为0.002%(占PHMS质量百分数),溶剂用量为30%(占总物料百分比);第二步氨解反应的最佳条件:n(中间产物):n(有机胺)=2:1,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3小时。将合成的聚醚嵌段氨基有机硅柔软剂用于织物整理,讨论了处理浴的pH、处理浴的温度、柔软剂的用量、预烘温度、焙烘温度等条件对织物的白度,断裂强力,亲水性,柔软性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处理浴的pH为6,处理浴温度为40℃,柔软剂用量为20g/L,预烘温度为90℃,焙烘温度为145℃时,整理织物的各项性能最好。
蔡元婧[8](2011)在《环氧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硅氧烷具有很多优异的物化性能,如耐高低温、耐辐射、耐氧化性、高透气性、耐候性、憎水性以及生理惰性等,现已在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聚硅氧烷中引入环氧基、氨基、羧基等有机基团可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性质。其中,氨基修饰改性聚硅氧烷应用研究较为广泛,通过在聚硅氧烷的侧链或链端引入氨基,可改善聚硅氧烷的表面活性和反应性。硅橡胶是聚硅氧烷应用的产品之一。由于硅橡胶的阻尼性能低,通常采用化学和物理改性来提高硅橡胶的阻尼系数tanδ以扩大其应用范围。本论文主要通过单官能环氧化试剂来改性接枝侧链氨基聚硅氧烷,并实现改性接枝聚硅氧烷的侧链含量的可控,研究其固化后形成的硅橡胶力学阻尼性能与环氧接枝侧链含量、结构以及基胶分子量的关系。通过无规/嵌段共聚本体聚合和二步水降解封端的方法,合成了侧链含氨基的端羟基聚硅氧烷。探讨并得到了其最佳合成工艺的条件:聚合温度110℃、催化剂用量0.4‰、聚合时间大于3h(0.06MPa)、封端降解水浓度可采用0.01 g/ml,用量大于0.3ml。通过控制封端降解水溶液的用量和不同的原料配比合成了氨基甲基硅氧链节百分含量为1.55%、5%、11%、13.86%、18.46%的不同分子量的侧链氨基的端羟基聚硅氧烷,研究发现,不同氨基含量的氨基聚硅氧烷的溶解性在其链节含量为11%时发生突变,溶于无水甲醇。研究了80℃下,5种不同单官能环氧结构的缩水甘油醚660、692、AGE、NC-513、GMA与上述不同氨基含量和分子量的侧链氨基聚硅氧烷的改性接枝反应程度和现象,发现在有溶剂体系的反应中,660、692、NC-513、AGE、GMA接枝反应生成的聚合物均为轻度交联的凝胶。在无溶剂体系的反应中,660、692、AGE与侧链含氨基的聚硅氧烷反应时均形成粘度较大的聚合物,不为凝胶型聚合物;NC-513改性侧链氨基聚硅氧烷生成的聚合物为凝胶型聚合物;GMA与侧链氨基聚硅氧烷反应生成化学交联的固体弹性聚合物。在固化工艺为15%HB-615SiO2、10%交联剂、2%催化剂的情况下,研究了660、692、AGE改性接枝侧链氨基聚硅氧烷固化形成硅橡胶的力学性能随基胶分子量、接枝侧链含量及结构的影响,发现适宜的分子量的基胶能提高硅橡胶的力学性能;环氧改性侧链含量增大,力学强度降低。侧链为660、692改性接枝的聚硅氧烷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分别为:0.82MPa、252.7%、1.99KN/m;1.43MPa、317.6%、3.58KN/m。在阻尼性能方面,660、692、AGE改性接枝氨基聚硅氧烷降低了硅橡胶的Tg,增大了硅橡胶的阻尼系数,提高了硅橡胶的阻尼性能,其阻尼值可分别达到:0.6553,0.5155,0.2608;且侧链含量高的环氧改性硅橡胶的阻尼值大。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环氧改性接枝硅橡胶的拉伸断面形貌观测,得到了二氧化硅填料粒子纳米级均匀分布的填充结构。环氧改性接枝侧链氨基聚硅氧烷形成的C-OH增大了二氧化硅与聚硅氧烷的相容性。故采用合适的固化工艺条件,选择适宜分子量的基胶,可以使得纳米二氧化硅填料在硅橡胶中呈现均一的纳米粒子分布。得到了阻尼性能优良的环氧改性硅橡胶。
李微[9](2011)在《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氨基硅油在赋予棉织物优良的柔软性同时,也会使整理织物的亲水性明显变差。为此,人们对氨基硅油进行亲水改性,但目前现有的产品仍难以同时兼具良好的柔软性和亲水性。对此,本文合成了三种不同结构的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侧链型聚醚改性氨基硅油、端季铵盐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和新型季铵盐聚醚聚硅氧烷共聚物,研究和比较了这三种整理剂的应用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结果如下:第一部分:聚醚改性氨基硅油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以氨基硅油和环氧聚醚为原料,制备了可自乳化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PMAS)。研究氨基硅油氨基与环氧聚醚环氧基的摩尔比、氨基硅油的氨值和粘度对PMAS乳液粒径及其整理棉织物柔软性、亲水性和白度的影响,优化合成反应条件;研究整理剂用量、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对整理织物应用性能的影响,优化整理工艺条件,并与氨基硅油和市场上同类产品进行应用性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氨基硅油氨基和环氧聚醚环氧基摩尔比为1:1,氨基硅油的氨值为0.9mmol/g、粘度约1450mPa·s时,所合成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具有自乳化功能且乳液稳定;PMAS应用于棉织物的整理工艺优化条件为整理剂用量10g/L,焙烘温度140℃,焙烘时间50s;相对氨基硅油,聚醚改性氨基硅油整理棉织物具有相当的柔软性,且其亲水性得到了明显提高,但与市场产品相比,亲水性仍有待提高。第二部分:端季铵盐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以两端含氢硅油和双端烯丙基聚醚为原料,合成两端含氢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再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制得端环氧基嵌段聚醚聚硅氧烷,最后与十八叔胺反应合成出端季铵盐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研究中间体——两端含氢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和目标产物——端季铵盐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的各单元合成反应工艺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优化各单元合成工艺条件;研究端季铵盐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应用于棉织物的整理工艺因素对整理织物应用性能的影响,优化其整理工艺条件,并与氨基硅油和市场上同类产品进行应用性能比较;采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对中间产物——端环氧基嵌段聚醚聚硅氧烷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端含氢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合成工艺优化条件为:两端含氢硅油和双端烯丙基聚醚的摩尔比为1.2:1,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3 h,催化剂用量为0.10%,溶剂乙酸乙酯用量为35%;端季铵盐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的合成(端环氧基嵌段聚醚聚硅氧烷季铵化改性)工艺优化条件为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4.5h,溶剂异丙醇用量为30%;端季铵盐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应用于棉织物的整理工艺优化条件为整理剂用量为8g/L,焙烘温度为140℃,焙烘时间为30s。红外、核磁共振分析验证了中间产物——端环氧基嵌段聚醚聚硅氧烷结构。研究表明端季铵盐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整理剂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柔软性,但相对氨基硅油整理织物,其柔软性及耐洗性有待提高。第三部分:新型季铵盐聚醚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以端含氢硅油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为原料,合成端环氧基硅油,再与聚醚胺反应制得嵌段聚醚氨基硅油,最后将其与2,3-环氧丙基氯化铵反应制得新型季铵盐聚醚聚硅氧烷共聚物。研究中间体——嵌段聚醚氨基硅油合成工艺因素对产物粘度的影响以及目标产物——新型季铵盐聚醚聚硅氧烷共聚物合成工艺因素对季铵化反应转化率的影响,优化了各单元合成工艺条件;采用FTIR、1HNMR、GPC对端环氧基硅油和嵌段聚醚氨基硅油结构进行表征;最后研究新型季铵盐聚醚聚硅氧烷共聚物应用于棉织物的整理工艺因素对整理织物应用性能的影响,优化其整理工艺条件,并与氨基硅油及其他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端环氧基硅油的合成工艺条件为:两端含氢硅油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的摩尔比为1:2.2,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为4h,催化剂用量0.1%,溶剂甲苯20%;嵌段聚醚氨基硅油的合成工艺优化条件为:端环氧基硅油与聚醚胺摩尔比为1:1.2、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5h、溶剂用量30%;FTIR、1HNMR、GPC分析证实了端环氧基硅油和嵌段聚醚氨基硅油结构;新型季铵盐聚醚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合成工艺优化条件为:嵌段聚醚氨基硅油氨基与2,3-环氧丙基氯化铵环氧基摩尔比为1:1.1、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5h、溶剂用量15%;新型季铵盐聚醚聚硅氧烷共聚物应用于棉织物的整理工艺优化条件为整理剂用量为6g/L,焙烘温度为140℃,焙烘时间为50s,所合成的新型季铵盐聚醚聚硅氧烷整理织物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柔软性及耐洗性。比较所合成的改性硅油整理剂整理织物的性能,聚醚改性氨基硅油整理棉织物具有与氨基硅油相当的柔软性,但亲水性较差;端季铵盐嵌段聚醚聚硅氧烷具有优良的亲水性能和一定的柔软性,但耐洗性较差;而新型季铵盐聚醚有机硅共聚物亲水柔软整理剂不仅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亲水性,而且耐洗性好,能达到市场上同类产品水平,此整理剂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新型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
杜丽萍[10](2010)在《改性氨基硅油的制备及其织物整理应用》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共水解、催化平衡反应,分别以3-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六甲基二硅氧烷为封端剂,制备了三种不同端基的氨基硅油。利用复配乳化剂将三种不同端基的氨基硅油配成乳液,并将乳液应用于棉织物柔软整理。其中,由3-氨丙基甲基乙氧基硅氧烷封端的氨基硅油配制的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乳液平均粒径为0.067μm。应用于纯棉织物整理后,织物经10次水洗硬挺度仍比未处理织物低23.52%,整理耐久性好,且整理织物手感优异。以硬脂酸、叠氮化钠、三苯基膦及N-氯代丁二酰亚胺为原料,通过Staudinger及Curtius重排制备了十七碳异氰酸酯。以FT-IR、1H NMR、MS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证实合成得到了预期的目标产物。利用十七碳异氰酸酯的高反应活性,将长碳链异氰酸酯与氨基硅油加成反应制备不同氨值的长链烷基改性氨基硅油。通过改变氨基硅油与异氰酸酯的投料比,控制氨基硅油侧链上长链烷基的引入量,由此得到一系列的长链烷基改性氨基硅油。长链烷基改性氨基硅油配制成乳液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乳液平均粒径为107nm。应用于棉织物整理后,织物经10次水洗硬挺度变化率仅为3.45%,整理耐久性优良。通过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与氨基硅油侧链伯氨基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含氟烷基改性氨基硅油。将氟烷基改性后的氨基硅油乳化处理,配制成织物整理工作液并应用于棉织物整理。研究表明,含氟烷基改性氨基硅油用于织物整理保留了氨基硅油整理织物的优良手感,同时显着提高了整理棉织物的拒水性,克服了氨基硅油应用于织物整理容易黄变的缺点。本论文还研究了不同氟含量的含氟烷基改性氨基硅油制备及其织物整理应用,发现当氟含量为25%时,氟烷基改性氨基硅油整理棉织物拒水性为70分,手感可达4级。
二、氨基改性聚有机硅氧烷柔软整理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基改性聚有机硅氧烷柔软整理剂(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型有机硅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聚氨酯改性硅乳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季铵化聚硅氧烷概述 |
1.2.1 季铵化聚硅氧烷简介 |
1.2.2 季铵化聚硅氧烷的合成方法 |
1.2.3 季铵化聚硅氧烷的主要应用领域 |
1.3 有机硅防水剂的概述 |
1.3.1 防水剂的发展历程 |
1.3.2 有机硅类防水剂研究进展 |
1.4 织物涂层整理剂概述 |
1.4.1 涂层剂简介 |
1.4.2 涂层整理剂的分类及特点 |
1.4.3 常见基布及特点 |
1.4.4 涂层整理的特点及涂层方法方式 |
1.4.5 涂层整理技术研究进展 |
1.5 聚氨酯(PU)涂层剂概述 |
1.5.1 聚氨酯的分类 |
1.5.2 聚氨酯合成原料及合成方法 |
1.5.3 聚氨酯研究国内外动态 |
1.5.4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方法 |
1.6 织物手感风格简介 |
1.7 课题提出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亲水抗菌型季铵化聚醚硅氧烷的制备及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
2.2.2 季铵化聚醚聚硅氧烷(N_(18)BPS)的制备 |
2.2.3 N_(18)BPS的物化性能测试 |
2.2.4 N_(18)BPS的结构表征 |
2.2.5 N_(18)BPS的乳液制备 |
2.2.6 N_(18)BPS乳液的成膜形貌分析 |
2.2.7 N_(18)BPS乳液的物化性能测试 |
2.2.8 整理工艺 |
2.2.9 N_(18)BPS乳液应用性能测试 |
2.2.10 抗菌性能评价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N_(18)BPS的结构表征 |
2.3.2 N_(18)BPS的物化性能 |
2.3.3 N_(18)BPS乳液的物化性能 |
2.3.4 N_(18)BPS处理织物纤维表面成膜性 |
2.3.5 N_(18)BPS乳液粒径及Zeta电位 |
2.3.6 N_(18)BPS的反应条件影响因素 |
2.3.7 抗菌性能研究 |
2.3.8 N_(18)BPS应用性能影响因素 |
2.4 小结 |
3 疏水复合型聚氨酯/聚硅氧烷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
3.2.2 长链烷基改性聚硅氧烷的制备 |
3.2.3 R_(18)PS的物化性能测试 |
3.2.4 R_(18)PS的结构表征 |
3.2.5 复合型聚氨酯/改性聚硅氧烷乳液(PU/PS)物化性能测试 |
3.2.6 复合型聚氨酯/改性聚硅氧烷乳液(PU/PS)成膜形貌分析 |
3.2.7 PU/PS乳液应用性能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R_(18)PS的物化性能 |
3.3.2 R_(18)PS的结构表征 |
3.3.3 复合型聚氨酯/改性聚硅氧烷(PU/PS)乳液的物化性能 |
3.3.4 PU/PS乳液粒径、Zeta电位及稳定性 |
3.3.5 PU/PS乳液于织物表面成膜形貌观察 |
3.3.6 PU/PS处理前后疏水性能测试 |
3.3.7 PU/PS的应用性能影响 |
3.4 小结 |
4 油亮滑润PU涂层剂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2.2 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
4.2.3 阳离子型聚氨酯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
4.2.4 油润滑润皮革涂层剂(PUNAS)的制备 |
4.2.5 油亮滑润涂层剂(PUNAS)的性能测试 |
4.2.6 油亮滑润PU涂层剂的应用 |
4.2.7 油亮滑润涂层革的表面形貌与元素组成测定 |
4.2.8 油亮滑润涂层革的热稳定性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阳离子聚氨酯(PU)的结构表征 |
4.3.2 阳离子聚氨酯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 |
4.3.3 N_(18)BPS和阳离子性聚氨酯(PU)乳液的外观状态 |
4.3.4 PUNAS的性能指标 |
4.3.5 油亮滑润PU涂层革的表面形貌观察 |
4.3.6 油亮滑润PU涂层革(PUMAS)的元素组成分析 |
4.3.7 油亮滑润PU涂层革(PUNAS)的热稳定性测试 |
4.3.8 油亮滑润PU涂层革的接触角测试 |
4.3.9 油亮滑润PU涂层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亲水抗菌功能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有机硅柔软剂简介 |
1.2.1 作用机理 |
1.2.2 发展历程 |
1.2.3 有机硅柔软剂相关的主要合成方法 |
1.2.4 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趋势 |
1.3 季铵盐改性聚硅氧烷的途径 |
1.3.1 环氧与叔胺的开环加成 |
1.3.2 氨烃基季铵化 |
1.3.3 卤烃基硅烷与叔胺的取代反应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与创新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季铵盐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原料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3 产物的表征与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叔胺改性剂中间体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2.3.2 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与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季铵盐有机硅柔软剂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实验原料与仪器 |
3.2.2 季铵盐有机硅柔软剂乳液制备 |
3.2.3 乳液在棉织物上的整理工艺 |
3.2.4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乳液的稳定性及粒径分布 |
3.3.2 柔软剂整理工艺对纯棉织物应用性能的影响 |
3.3.3 多季铵盐型有机硅柔软剂与普通季铵盐型柔软剂应用性能比较 |
3.3.4 自制季铵盐有机硅柔软剂与市售产品应用性能比较 |
3.3.5 有机硅柔软剂对有色织物的色光影响 |
3.3.6 有机硅柔软剂对织物热稳定性影响 |
3.3.7 季铵盐有机硅柔软剂的乳液以及整理后棉织物的抗菌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季铵盐有机硅柔软剂的膜表面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实验样品与仪器 |
4.2.2 表征与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聚硅氧烷的成膜过程 |
4.3.2 膜表面的亲疏水性能测试 |
4.3.3 膜表面化学组成 |
4.3.4 SEM膜形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有机硅柔软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柔软剂概述 |
1.1 柔软剂简介及分类 |
1.2 有机硅柔软剂诠释 |
2 改性有机硅柔软剂 |
2.1 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 |
2.2 聚醚改性有机硅柔软剂 |
2.3 羧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 |
2.4 两性改性有机硅柔软剂 |
2.5 其他改性有机硅柔软剂 |
3 结束语 |
(4)2016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
2 产品研发进展 |
2.1 硅橡胶 |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
2.1.2 热硫化硅橡胶 |
2.1.3 加成型硅橡胶 |
2.2 硅油 |
2.3 硅树脂 |
2.4 硅烷 |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
2.6.2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
2.6.3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
(5)羊毛织物亲水柔软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羊毛的结构和性质 |
1.2.1 羊毛的形态结构 |
1.2.2 羊毛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
1.2.3 羊毛的化学性质 |
1.3 羊毛织物亲水性及吸湿性的研究进展 |
1.3.1 等离子体处理 |
1.3.2 羊毛拉伸细化技术 |
1.3.3 高温热湿处理 |
1.4 羊毛织物的柔软整理研究进展 |
1.4.1 羊毛织物柔软整理的目的 |
1.4.2 羊毛织物柔软整理的工艺方法 |
1.5 亲水柔软剂的发展概况 |
1.5.1 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进程 |
1.5.2 亲水性柔软剂的发展进程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6.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氨基硅油的合成 |
2.2.1 合成反应机理 |
2.2.2 反应过程 |
2.2.3 氨基硅油的测试与表征 |
2.3 亲水柔软剂A的合成 |
2.3.1 合成反应式 |
2.3.2 反应过程 |
2.3.3 亲水柔软剂A的测试与表征 |
2.4 亲水柔软剂B的合成 |
2.4.1 合成反应式 |
2.4.2 反应过程 |
2.4.3 亲水柔软剂B的测试及表征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氨基硅油的合成 |
2.5.2 亲水柔软剂A的合成 |
2.5.3 亲水柔软剂B的合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羊毛织物的亲水柔软整理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 柔软整理剂的乳化 |
3.2.1 氨基硅油乳化的影响因素 |
3.2.2 乳化的工艺方法 |
3.2.3 乳化剂的选择 |
3.2.4 助剂的选择及乳液p H值的调节 |
3.2.5 乳化工艺过程 |
3.3 单一柔软整理剂对羊毛织物的亲水性柔软整理 |
3.3.1 工艺条件 |
3.3.2 工艺流程 |
3.4 复合亲水柔软剂BC对羊毛织物的亲水性柔软整理 |
3.4.1 确定复合亲水柔软剂BC最佳的复配比例 |
3.4.2 浸渍法整理时主要工艺参数对羊毛织物撕破强力的影响 |
3.4.3 浸渍法整理羊毛织物的正交实验 |
3.4.4 浸渍-浸轧法整理羊毛织物的正交实验 |
3.5 整理剂乳液性能的测试 |
3.5.1 乳液外观及p H值 |
3.5.2 含固量的测定 |
3.5.3 离心稳定性测试 |
3.5.4 耐酸稳定性测试 |
3.5.5 耐碱稳定性测试 |
3.5.6 乳液粒径及透光率测试 |
3.6 整理后羊毛织物的性能测试 |
3.6.1 织物亲水性测试 |
3.6.2 有色织物K/S值测试 |
3.6.3 织物硬挺度测试 |
3.6.4 织物撕破强力测试 |
3.6.5 织物弯曲性能测试 |
3.6.6 织物手感评定 |
3.6.7 扫描电镜分析 |
3.7 结果与讨论 |
3.7.1 柔软剂乳液的性能 |
3.7.2 乳液透光率及粒径分析 |
3.7.3 单一柔软整理剂对羊毛织物的亲水性柔软整理 |
3.7.4 复合亲水柔软剂BC的复配比例对羊毛织物性能的影响 |
3.7.5 浸渍法整理时主要工艺参数对羊毛织物撕破强力的影响 |
3.7.6 浸渍法整理羊毛织物的正交实验 |
3.7.7 浸渍-浸轧法整理羊毛织物的正交实验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合成与应用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与现状 |
1.2.1 第一代有机硅柔软剂(非活性聚有机硅氧烷) |
1.2.2 第二代有机硅柔软剂(活性聚有机硅氧烷) |
1.2.3 第三代有机硅柔软剂(活性基团改性的聚有机硅氧烷) |
1.2.4 第四代有机硅柔软剂(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 |
1.3 有机硅柔软剂的柔软机理 |
1.4 聚醚/氨基硅油的概况 |
1.4.1 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简介 |
1.4.2 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亲水性与柔软度的影响因素 |
1.5 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制备方法 |
1.5.1 双端氨基硅油与双端环氧基封端聚醚氨化开环反应 |
1.5.2 端环氧硅油与端氨基聚醚(聚醚胺)氨化开环反应 |
1.5.3 端环氧基聚醚硅油与端氨基聚醚(聚醚胺)氨化开环反应 |
1.6 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主要用途 |
1.6.1 织物整理剂 |
1.6.2 用作化妆品及个人护理品的添加剂 |
1.6.3 涂料助剂 |
1.6.4 纸张柔软剂、皮革滑爽剂 |
1.6.5 树脂改性剂 |
1.7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8 本论文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测试方法 |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试验设备和检测仪器 |
2.2 测试方法 |
2.2.1 折光率的测试 |
2.2.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H-NRM,Si-NRM) |
2.2.3 聚合物产率的测定 |
2.2.4 环氧值的测定 |
2.2.5 C=C转化率的测定 |
2.2.6 氨值的测定 |
2.2.7 乳液PH值测试 |
2.2.8 乳液含固量测试(烘燥法) |
2.2.9 乳液粒径及透光率测试 |
2.2.10 离心稳定性 |
2.2.11 耐热稳定性 |
2.2.12 耐酸稳定性 |
2.2.13 耐碱稳定性 |
2.2.14 耐电解质稳定性 |
2.2.15 织物白度测定 |
2.2.16 亲水性 |
2.2.17 断裂强力 |
2.2.18 折皱回复角 |
2.2.19 织物撕裂强力 |
2.2.20 织物断裂强度测试 |
2.2.21 硬挺度测试 |
2.2.22 织物手感测试 |
2.2.23 织物耐洗性测试 |
第三章 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合成 |
3.1 端含氢硅油的合成 |
3.1.1 反应原理 |
3.1.2 反应过程 |
3.1.3 端含氢硅油分子量的计算 |
3.1.4 环硅氧烷的开环反应机理 |
3.1.5 结果与讨论 |
3.2 端环氧基聚醚硅油的合成 |
3.2.1 反应原理 |
3.2.2 反应过程 |
3.2.3 硅氢加成的反应机理 |
3.2.4 硅氢加成反应催化剂及其制备 |
3.2.5 端烯丙基端环氧基聚醚的预处理 |
3.2.6 结果与讨论 |
3.3 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合成 |
3.3.1 反应原理 |
3.3.2 反应过程 |
3.3.3 环氧氨化开环反应机理 |
3.3.4 结果与讨论 |
3.4 产物的结构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乳化与应用 |
4.1 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乳化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影响乳化的因素 |
4.1.3 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乳化工艺 |
4.1.4 结果与讨论 |
4.2 柔软剂对棉织物的柔软性能影响 |
4.2.1 整理工艺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对棉织物的抗菌性能影响 |
4.3.1 实验材料 |
4.3.2 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抗菌机理 |
4.3.3 整理工艺 |
4.3.4 抗菌性能测试 |
4.3.5 结果与讨论 |
4.4 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抗静电性能测试 |
4.4.1 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抗静电机理 |
4.4.2 整理工艺 |
4.4.3 抗静电性能测试 |
4.4.4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 |
致谢 |
(7)聚醚嵌段氨基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有机硅柔软剂 |
1.2.1 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和市场状况 |
1.2.2 有机硅柔软剂的作用机理 |
1.2.3 有机硅柔软剂的种类、结构及性能特点 |
1.3 双官能团改性有机硅柔软剂 |
1.3.1 双官能团改性有机硅柔软剂简介 |
1.3.2 氨基改性聚醚型有机硅柔软剂 |
1.4 课题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聚醚嵌段氨基有机硅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及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聚醚嵌段氨基有机硅的合成原理 |
2.2.4 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合成路线 |
2.2.5 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制备 |
2.2.6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硅氢加成反应 |
2.3.2 氨解反应 |
2.3.3 聚醚嵌段氨基有机硅的表征 |
2.3.4 乳液理化性质 |
2.3.5 乳液粒径分布 |
第三章 聚醚嵌段氨基有机硅织物整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及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织物的整理 |
3.2.4 织物整理效果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聚醚嵌段氨基有机硅整理实验 |
3.3.2 棉织物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阶段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8)环氧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前言 |
1.1 聚硅氧烷的研究进展 |
1.1.1 聚硅氧烷的发展历程 |
1.1.2 聚硅氧烷的化学结构性能与应用 |
1.1.3 聚硅氧烷的聚合方法 |
1.1.4 聚硅氧烷链的分子结构 |
1.2 聚硅氧烷的改性 |
1.2.1 聚硅氧烷链的化学结构改性类型 |
1.2.2 有机小分子化学改性聚硅氧烷 |
1.2.3 有机高分子化学改性聚硅氧烷 |
1.2.4 聚硅氧烷的物理掺和改性 |
1.3 有机硅材料硅橡胶的研究现状 |
1.3.1 硅橡胶概述 |
1.3.2 硅橡胶填料的补强机理及作用 |
1.3.3 硅橡胶的性能研究 |
1.3.4 硅橡胶与有机硅凝胶 |
1.4 聚硅氧烷及其产品的表征和分析方法 |
1.4.1 聚硅氧烷的Si-OH含量的测定 |
1.4.2 聚硅氧烷的分子量与粘度的关系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工作方法 |
第2章 端羟基聚氨基甲基硅氧烷的合成及其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端羟基聚氨基甲基硅氧烷的合成方法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聚合物氨基含量的滴定与平均链节比的计算 |
2.3.2 动力粘度的测定 |
2.3.3 溶解性的测试 |
2.3.4 聚合物的核磁氢谱1HNMR结构表征 |
2.3.5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IR结构表征 |
2.4 结果讨论与分析 |
2.4.1 反应条件对端羟基聚氨基甲基硅氧烷的粘度及氨基含量的影响 |
2.4.2 端羟基聚氨基甲基硅氧烷的溶解性 |
2.4.3 端羟基聚氨基甲基硅氧烷的~1HNMR结构表征 |
2.4.4 端羟基聚氨基甲基硅氧烷的IR结构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氧改性聚氨基甲基硅氧烷的合成及其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接枝改性聚硅氧烷的合成方法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聚硅氧烷氨基含量的滴定与平均链节比的计算 |
3.3.2 聚硅氧烷动力粘度的测定 |
3.3.3 单官能环氧缩水甘油醚的环氧值的测定 |
3.3.4 改性接枝聚合物的溶解性测试 |
3.3.5 改性接枝聚合物的IR结构表征 |
3.3.6 改性接枝聚合物的~1HNMR结构表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聚硅氧烷的分子量、粘度、氨值(链节比)及溶解性 |
3.4.2 单官能环氧缩水甘油醚的环氧值 |
3.4.3 环氧改性接枝聚硅氧烷的溶解性 |
3.4.4 环氧改性接枝聚硅氧烷的IR结构表征 |
3.4.5 环氧改性接枝聚硅氧烷的~1HNMR结构表征 |
3.4.6 环氧改性接枝聚硅氧烷于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现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氧改性聚硅氧烷的固化及其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环氧改性聚硅氧烷的固化工艺、固化机理及依据 |
4.3 测试与表征 |
4.3.1 拉伸性能测试 |
4.3.2 撕裂性能测试 |
4.3.3 动态力学性能DMA测试 |
4.3.4 扫描电镜SEM形貌观测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硅橡胶静态力学性能测试 |
4.4.2 硅橡胶动态力学性能DMA测试 |
4.4.3 硅橡胶拉伸断面SEM形貌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有机硅柔软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
1.3 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的研究概况 |
1.3.1 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进程 |
1.3.2 改性有机硅柔软剂的种类、主要制备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1.3.3 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进程 |
1.4 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方法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聚醚改性氨基硅油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聚醚改性氨基硅油的制备 |
2.3.2 聚醚改性氨基硅油整理棉织物的整理工艺研究 |
2.3.3 聚醚改性氨基硅油整理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端季铵盐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端季铵盐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
3.3.2 整理工艺因素对端季铵盐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亲水性和柔软性的影响 |
3.3.3 端季铵盐型嵌段聚醚聚硅氧烷整理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新型季铵盐聚醚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2.3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新型季铵盐聚醚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4.3.2 整理工艺因素对新型季铵盐聚醚聚硅氧烷共聚物应用性能的影响 |
4.3.3 与其他有机硅整理剂的应用性能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10)改性氨基硅油的制备及其织物整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有机硅柔软剂概述 |
1.3 氨基硅油研究概况 |
1.3.1 柔软机理及应用 |
1.3.2 氨基硅油分类及制备 |
1.3.3 氨基硅油表征 |
1.3.4 氨基硅油应用存在的问题 |
1.3.5 氨基硅油改性 |
1.4 论文立题根据与意义 |
1.5 本论文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测试方法 |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测试方法 |
2.2.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2.2 气相色谱 |
2.2.3 核磁共振谱 |
2.2.4 质谱 |
2.2.5 氨值测定 |
2.2.6 Zeta电位分析 |
2.2.7 乳液粒径分析 |
2.2.8 乳液稳定性测试 |
2.2.9 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
2.2.10 硬挺度测试 |
2.2.11 织物弹性测试 |
2.2.12 织物白度测试 |
2.2.13 织物拒水性能测试 |
2.2.14 手感测试 |
2.2.15 耐洗性测试 |
2.2.16 毛效测试 |
2.2.17 X-射线衍射 |
2.2.18 扫描电镜(SEM) |
第三章 不同端基的氨基硅油合成及性能比较 |
3.1 三种不同端基的氨基硅油制备 |
3.1.1 合成路线 |
3.1.2 反应步骤 |
3.2 织物整理应用 |
3.2.1 氨基硅油乳化配制工作液 |
3.2.2 整理工艺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氨基硅油结构表征 |
3.3.2 氨基硅油乳化 |
3.3.3 氨基硅油的应用性能 |
3.4 小结 |
第四章 长链烷基改性氨基硅油的合成及应用 |
4.1 十七碳异氰酸酯合成 |
4.1.1 反应工艺 |
4.1.2 实验步骤 |
4.2 长碳链改性氨基硅油制备 |
4.2.1 反应工艺 |
4.2.2 实验步骤 |
4.3 织物整理应用 |
4.3.1 氨基硅油乳化工艺 |
4.3.2 整理工艺 |
4.4 结果讨论 |
4.4.1 十七碳异氰酸酯红外光谱 |
4.4.2 长链烷烃改性氨基硅油结构表征 |
4.4.3 氨基硅油乳化 |
4.4.4 氨基硅油的应用性能 |
4.5 小结 |
第五章 含氟烷基改性氨基硅油及织物整理应用 |
5.1 含氟异氰酸酯改性氨基硅油探索 |
5.1.1 2,2,3,3,4,4,5,5-八氟戊酸合成 |
5.1.2 2,2,3,3,4,4,5,5-八氟戊酰基叠氮合成 |
5.2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氨基硅油制备 |
5.2.1 合成工艺 |
5.2.2 合成步骤 |
5.3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氨基硅油织物整理应用 |
5.3.1 氨基硅油乳化工艺 |
5.3.2 整理工艺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含氟异氰酸酯改性氨基硅油 |
5.4.2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氨基硅油及应用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氨基改性聚有机硅氧烷柔软整理剂(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型有机硅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聚氨酯改性硅乳中的应用[D]. 田华鹏.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2]亲水抗菌功能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D]. 杨玉各. 东华大学, 2021(09)
- [3]有机硅柔软剂的研究进展[J]. 王娟,宋秘钊,刘玉龙. 应用化工, 2020(02)
- [4]2016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方红承,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17(03)
- [5]羊毛织物亲水柔软整理[D]. 黄果. 东华大学, 2017(01)
- [6]主链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合成与应用性能[D]. 刘瑞云. 苏州大学, 2012(05)
- [7]聚醚嵌段氨基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与应用[D]. 陶群燕. 东华大学, 2012(07)
- [8]环氧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蔡元婧.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9)
- [9]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的研制及应用[D]. 李微. 浙江理工大学, 2011(06)
- [10]改性氨基硅油的制备及其织物整理应用[D]. 杜丽萍. 苏州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