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佩纶会办福建海防并非慈禧“瓦解清流”的阴谋(论文文献综述)
税迪[1](2021)在《唐炯的仕宦生涯 ——以军事活动为中心》文中提出唐炯是晚清时期任职于西南地区的一位官员,以知县入仕,官至云南巡抚,一直勤勉任事,颇有声望。唐炯出身镇压太平天国将领之家,受父亲影响,饱读诗书也熟知兵法,在军事上颇有造诣。在晚清变局中,外有列强觊觎,内有农民起义,都为唐炯提供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使其得以屡获战功,受到骆秉章、丁宝桢、刘蓉、左宗棠等多位地方大员的赏识。咸丰初年,西南地区的官员贪赃枉法,压迫百姓,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咸丰九年,李永和、蓝朝鼎揭竿而起,当时的唐炯还只是一位知县,便已参与到对义军的作战之中。在战争中,唐炯独自入义军营谈判,固守绵州数月,都显现出了胆识和魄力,在战争实践中积累了作战经验。同治元年,从天京出走的石达开一路向西挥师入川,唐炯深谙太平军的用兵规律,参与了围堵石达开的行动,逐步受到骆秉章的赏识。咸同之际,贵州苗族群众高举义旗,汇合黄、白号义军,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咸同大起义。唐炯作为四川官员也奉命率部援黔平乱,克复了不少久攻不下之地。同时他收复失地之后的善后措施,也对贵州社会生产的恢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光绪年间,唐炯经清流举荐升任云南巡抚,参与对法战争,然而陆路首战的失败却令他卷入舆论漩涡之中,受到诸多攻讦与质疑。山西之役的失败最终被利用成为发动甲申易枢的借口,引起了晚清官场的一次大震荡,对晚清政局的走向造成极大的影响。唐炯半生戎马,其仕宦生涯大半可谓皆在东征西讨,也因战功步步升迁,却屡次因军队之间派系斗争严重、官员内部倾轧遭到弹劾革职,亦可见这一时期西南地区的动荡以及官场政治斗争的激烈。
杜永丽[2](2020)在《黄体芳清议活动研究》文中提出黄体芳是晚清着名的清官、文人。他为官清廉耿直、注重气节,以不畏权贵、直言进谏闻名光绪政坛,是晚清清流派的代表人物。出身于下层士绅家庭,自幼饱读儒学经典的黄体芳,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熏陶,由正途入仕进入翰林院后,由编修累迁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还曾出任福建、山东、江苏学政。因其在光绪年间常常针砭时弊、弹劾贪吏而跻身清流“四谏”之一。以黄体芳为例,晚清清流重视道统的传统观念在“吴可读尸谏”一案中得到了极大地体现。在面对西方国家的不断侵略时,黄体芳提出的有关储才变法求自强的主张又体现出了他们面对困局时趋新求变的态度。在光绪初年“丁戊奇荒”时期,黄体芳提出了一系列荒政措施,这是其在广开言路、整顿官僚体系、肃清吏治等政治理想中的实践活动,他与其他清流人物共同为赈灾事务建言献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同光之际,面对多次重大对外交涉事件时的黄体芳与其他清流人物一样,十分重视传统“纲纪”,注重保存国体,坚决扞卫国家利益。他们主张力修战备,反对避战求和,屡次的建言献策体现出了晚清清流人物崇高的爱国精神。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清流群体在西方国家面前展现出了清政府态度强硬的一面,其实在当时的外交谈判环境中,他们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角色,对部分重要交涉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到了晚年的黄体芳还与后清流群体积极交流唱酬,不忘关心时事,多次上奏言事,虽然得到的回应很少,但是他在追求国家进步和发展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朱晓博[3](2018)在《清流派与甲申政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的甲申易枢,使得辛酉政变之后形成的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欣共同执掌政治中枢的权力格局转变为慈禧太后个人的独裁专制。在这个过程中,清流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甲申易枢之后,以醇亲王奕譞为中心的枢府中,清流派并未受到重用而是随之瓦解,成为了甲申政潮的政治牺牲品。
杨上元[4](2017)在《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文中研究说明崛起于晚清光绪朝的临桂词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古典词派,也是一个在时代中求新求变的词派。这一词派最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其成员的社会身份,他们均由科举正途出身,互为举人同年或进士同年,彼此之间似友情,近亲情,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交流。频繁的文酒之会一方面促进了他们同年关系的加强,另一方面也为临桂词派词人的聚合创造了条件。同时,他们多同朝为官,身居言路,在文网松动的晚清,大施拳脚,弹劾官吏,监察行政,在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之中,或各抒忠荩,或联衔公呈,发挥着巨大的政治能量。这一切都促进了他们聚集,在思想上形成大致相同的理念和主张,相应的,频繁的聚集又使得他们词事活动频繁,词学创作繁荣。临桂词派所处的时代,经世致用与西风东渐相互激荡,在面对西学问题时,他们秉持着中体西用的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与边疆舆地等各个方面积极进行维新探索与实践,在很多领域敢为时代之先,如王鹏运是官僚系统第一个提出建立商务局的官员;文廷式、沈曾植是治边疆舆地的大家,他们极具世界眼光,始终将中国置于世界版图中进行考量,拉开了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序幕;缪荃孙赴日考察,回国后筹办江南图书馆与京师图书馆,花甲之年投身于公共图书馆运动的潮流之中,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开创者;成昌参与《清史稿·邦交志》的撰写,这是中外关系史首次进入官修正史之中;恽毓鼎主持编纂《各国政艺通考》,彻底改变了世界各国历史无法纳入官修史籍的状况;曾习经赴日考察,回国后参与筹办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化设备的官办印钞厂——度支部印刷局,揭开了我国印钞史上的新篇章。在这过程中,他们积极与西方学者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中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段佳话。戊戌维新中,临桂词派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积极实践,他们参与创办强学会,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翻译西学书籍;他们议办京师大学堂与通艺学堂,探索近代教育的道路;他们筹办《时务报》、《渝报》,开风气,启民智,投身于思想解放的洪流。此时期咫村词社的社集活动受维新变法这一政治事件影响颇深,词社成员众多,词事活动频繁。晚清的吏治改革时,他们弹劾腐败,主张废弃捐输,清理仕途,上下通情。探索出一条京官联名弹劾与报业连续报道的反腐新模式,对社会舆论具有巨大导向作用,促进了传统报业的转型,开拓了近代报业的政治功能,对社会的转型影响深远。身为传统士子的临桂派词人,其忧国忧民之心,干预现实的夙愿,都融入了他们的词作之中,体现出济世、焦灼、悲愤、执着的多重复杂的创作心理。在晚清系列对外战争中,他们坚决主战,在战略战术上提出加强海防,打持久战的建言,战争期间,他们词事活动频繁,词作丰富多样,或表达词人忧患、愤懑的感情,或批判卖国的朝廷高层,或为战争英雄谱写赞歌,临桂词派寄托重大,发言深微的词风即形成于此时。庚子国变之时,他们上折指斥最高统治者不思振作,贪图享乐;密切关注德占胶州湾事件,不断发出将遭瓜分的警告;积极建言献策,主张持平对待教案冲突;认为民气不可用,提出坚决弹压义和团;在庚子年这场滔天巨变之中,他们或历经艰辛,百般查访,万里随扈西行,或困守孤城,无衣无粮,参与救济,维持京城稳定,或跟随救济会船,返乡回南,奔走于东南各省,隐微匡救,力促东南互保之约的达成。国变期间,困守围城的临桂派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刘福姚、宋育仁再度集结唱和,词集《庚子秋词》与《春蛰吟》展现了他们悲愤、惊悸与忧愁等情感,京城之外的词人亦有词作,表现了记录当时心境与立言不朽的创作心态。临桂词派是一个在近代化进程中求新求变的古典词派,该词派所处之时代赋予他们求实、开放、革新、平等等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质,但因他们均为深受家国及儒学教育影响的士子,忠君爱国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之中,他们才华出众,科举顺利,但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们亲历了战争及国变,目睹了清王朝上层的腐败无能,这使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情感发生了动摇,因此临桂词派的政治立场、词学创作、词学思想的复杂性也不应被忽略,我们将临桂词派作为一个群体来研究,把握他们的社会阶层和政治立场这两个核心因素,力图更全面地展示临桂词派的风貌。
宋攀[5](2017)在《张佩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佩纶是晚清政坛“清流”代表人物之一,是晚清政治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一生遭际总是与晚清政坛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因此,今人对他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政治生活方面,尤其是马尾海战的主事人的身份,更使他成为这一领域的史学家研究的焦点。而同时,张佩纶也是一名文人,其诗文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力,只是后人对他的文学方面的研究并不够充分。本文拟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从张佩纶诗歌本身和诗学思想入手,探究其诗歌创作的特点,对张佩纶的诗歌成就进行整体上的研究。本文在绪论部分对张佩纶的着述作了简要介绍,并综括了张佩纶的研究现状及选题缘由。第一章主要谈到张佩纶的个人经历及他的交游状况,更多地关注能对他诗文风格造成影响的经历及交游对象,旨在知人论世。第二章概括张佩纶的诗歌内容,主要从交往和抒情的功用性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并探讨其诗歌情感意蕴。第三章分析阐释张佩纶诗歌的诗学渊源,首先结合他的钦慕对象、批评对象与他的诗歌创作,可以略微探得他对于前人诗歌的学习线索。其次探求当世诗人对他的诗学对象及诗歌创作的影响。最后根据他的学术思想,探求其中的融合色彩对其诗学对象的影响。第四章总结张佩纶诗歌创作的特点,重点论述张佩纶的诗歌艺术特色,并通过后世诗人学者对他诗歌的评价,分析他的诗坛地位。结语部分,总述张佩纶诗歌的评价,说明其诗歌的地位和价值。
史彩霞[6](2014)在《试论中法战争期间张佩纶的主战思想》文中研究说明张佩纶(1848-1903)是晚清清流派代表人物,也是中法马江之战的实际参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着名人物。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张佩纶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其在中法战争中的主战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对其对法主战思想产生的渊源、内容以及实践,并将其放在时代背景下与同时代的封建大臣们进行横向历史比较,对其进行中肯的历史评价,从学术上拓宽对张佩纶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清末边疆危机、清廷内部战、和论争的影响以及个人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对张佩纶对法主战思想的渊源进行阐述。清末此起彼伏的边疆危机,清廷内部战与和的论争以及自身所受封建传统教育、个人性格及中法战争之前的仕途经历是其对法主战思想产生的源泉。此时法国侵略越南,进而进犯我国两广及云南边境,加之此前美、日、英、俄入侵,我国海陆边疆面临的危机,使张佩纶彻底看清了帝国主义列强的野心,更坚定了他对法主战的决心,促进了其思想的产生。在法国步步入侵的情况下,张佩纶提出了其“以战促和”的军事战略思想,“以夷制夷”的外交御侮思想和“攘外必先修内”的御敌思想,并在马江战役中进行了实践。其中“以战促和”的军事战略思想主要包括反对妥协退让,力主备战、加强军备,与法对抗,主张主动出击,以战求和等内容。“以夷制夷”的外交御侮思想主要包括应对外交失误,减少外侮,利用有利国际形势制衡法国以及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对付法国等内容。“攘外必先修内”的御敌思想主要包括海防建设,选定边疆人才,做好战资储备工作三方面的内容。这些思想主张虽然无法真正阻挡列强的入侵,但他提出的军事策略和政治远见却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清廷内部妥协投降派的行为,坚定了一个士大夫保卫祖国边疆、维护国家尊严的决心,并在马江战役中将其思想付诸实践。但由于清廷战、和不定,再加之自身军事素质欠缺,临战指挥能力较低以及外援断绝等多方原因使其先发制人计划未得同意、撤空船局方案未得通过,固守船政局的失败,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结局,也结束了其政治生涯。但其为马江战役所做的努力和一个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爱国情怀和一腔报国理想是不容抹杀的。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最后本文将张佩纶的对法主战思想与当时同样主战派的张之洞、曾纪泽以及主和派大臣的代表李鸿章作一比较,从他们的主战态度与实践结果、主战策略、主战初衷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从深层次探讨张佩纶在中法战争这一特殊条历史时期主战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点。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论述,本文对张佩纶的主战思想作了历史评价。张佩纶是一名具有文人的气质封建士大夫,渴望入仕,实现自己忠君报国的人生理想。但由于受时代和制度的限制,以及自身的修养经历,他的主战思想在理论上带理想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由于清廷统治政策和自身军事素质的缺乏,因此他的思想又带有书生典戎的悲剧性和身不由已的矛盾性。
邱志红[7](2014)在《同光新政与派系纷争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发生在19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的同光新政,又称自强运动或洋务运动,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30余年中,清王朝统治集团高举"自强求富"的旗帜,一路高歌却又举步维艰地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欧洲列强相互厮杀的升级,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始等原因,使得清政府"外患"方面的困境大大削弱;国内长达十数年的太平军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以及西北边疆等地扰乱的平定,也使清政府在"内忧"
陈翠婷[8](2013)在《晚清清流派与中法越南交涉》文中研究指明清流派,即同光之交一批标榜风节、纠弹时政的言官讲官相互援结所组成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群体,其成员大多出身科举正途并任职于翰林、督察两院,主要代表人物有张佩纶、张之洞、陈宝琛、黄体芳、李鸿藻、宝廷、吴大澂、邓承修、刘恩溥等。清流派初兴于19世纪70年代,时值清朝内外交困,封建专制统治日暮途穷,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企图进一步扩大在华殖民利益。清流派对时局表示了密切的关注,前期比较关注内政方面,强调整饬吏治、救济灾民,后期更加关注外交方面,反对避战妥协,力主积极抗战。清流派在中俄伊犁交涉时期积极进言,声名大噪。本文主要探讨清流派在中法越南交涉期间的外交主张和实践作为,并拟就其对中外政局的影响,以及对清流派整体和个体的意义展开讨论。清流派在中法越南和平交涉时期主张续存对越宗主权、备战御法。中法战争前后,清流派认为与法一战无可避免,反对消极防御,主张积极备战,并根据局势的变化进一步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战守事宜。一时间弹章迭起,盛名朝野。此外,陈宝琛、张佩纶、吴大澂还奉旨会办边疆事宜,此次调任给了清流派践行理论的机会。但是,以马江战败为标志,清流派的实践惨淡收场。究其原因,既有清流自身的失误,也有历史环境的局限。就其本身而言,书生典戎,缺乏实干历练,长于言而短于行;就时局而论,封建腐朽的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均难以抵抗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清流派根本无力力挽狂澜。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流派迅速瓦解。除了衔命督粤张之洞成功转型为洋务派之外,清流要角先后沉寂政坛,不复辉煌。纵观清流兴衰,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清流派,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根据并借鉴西方国际法等学说,积极思考摆脱现实困境的救时方案,寻求不同于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另一出路。清流派在澄清吏治、抵御侵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历史和阶级所限,没有近代民主的政治觉悟,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救国难。
郑云波[9](2012)在《言官与光绪朝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言官是晚清统治集团中的重要官僚群体。他们出身于科甲正途,饱受儒学熏陶,有强烈的卫道意识,而其职司纠举弹劾,又与卫道意识产生强烈互动,从而对晚清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光绪朝是晚清政治演化最为激烈时期,洋务、维新、新政、立宪乃至革命,或次第发生,或并驾齐驱,在近代史上,堪称典型的转型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作为社会精英的士大夫集团表现各有不同,言官则以其特殊的身份与地位参与到每一个重大的事件当中。本文通过对光绪朝言官思想的载体——奏折进行分析,揭示言官在历次重大事件中的表现,从而深入展现这一群体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影响与作用,同时也说明巨大的社会变迁又是怎样影响社会的精英群体。光绪入承大统之时,洋务运动已经进行十年,但是,以传统卫道士自居的言官多数站在洋务派的对立面,对洋务新政进行指责、批评,甚至否定。只有少数言官对洋务新政的新兴建设项目进行赞美和支持,打破了传统印象中言官顽固、守旧的形象,标志着经过中国近代化浪潮的洗礼之后,言官群体也开始出现了裂痕。甲午战败,变法兴起,针对变法,言官群体开始分化。其中,热情支持变法者,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表意见,力陈变法维新之道;顽固反对变法者,不惜落井下石,罗织罪名,对维新派人物及其主张进行非议和攻击。双方的论争与新旧两党的交锋相始终。庚子事变后的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迫使统治集团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即清末新政,在新政中,言官表现差异巨大,前期相对沉寂,后期趋于活跃,在对新政中各项举措的认识上,虽然也存在着守旧和激进两派争论,但此时的言官已绝少顽固到底、对新政全然否定,而是在宏观上认同新政,却对具体的方案提出各种责难和批评。这种矛盾反映着在浩荡的变革潮流面前言官的犹豫、踟蹰与彷徨。伴随着洋务新政、戊戌新政以及清末新政的进行,晚清的政治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无论是言官附和清流弹劾南派政治势力,还是站在帝党一边攻击后党集团,亦或是丁未政潮中与庆、袁的斗争,言官皆以其纠举弹劾,驳正伪失的使命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虽然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但是又毫无例外地成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工具。总之,言官在光绪朝的种种表现,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光绪朝政的发展变化,又使言官本身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整体性特征而言,整个言官队伍在时代风云的激荡之下缓慢的转变着自身,由守旧向开明、消极监督向积极建言、由仅仅做君主的耳目向敢于驳斥皇皇上谕发展,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传统的封驳职能;就个体性特征而言,一些言官在政治参与中实现了某种质的变化,成为新社会政治力量的代言人、拥护者。
潘静如[10](2012)在《张佩纶前半生事迹考论》文中指出张佩纶是晚清同光之际前清流的重要成员之一,因为甲申马江海战被革职流放到张家口,结束了自己的仕途。虽然签订《辛丑条约》时,他再度被起用,协同岳丈李鸿章办理交涉事宜,但那充其量算是一个插曲或回响。民国以来的私家笔记关於他的记载和争议很多,可惜讹谬诬枉的地方也不少,亟待补正。近三十年来,关於他的论文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他的“清流”身份,仍有很大的开拓和挖掘空间。因此,本文试图另辟蹊径,采取诗史互证的方式,在剔除不实记载的同时,辨正、还原出若干重要问题的本来面目。在体例上,既不同於谱录的因年编次,也不同於一般论文的分类论述,而是年经事纬的交错开来。这样一来,局部章节可能显得突兀或支离,但在整体上脉络会分明一点。本文主要考述了张佩纶的家世,早年的生活,与李鸿章等人的交游或关系,以及马尾战败後流戍张家口的一些活动。因篇幅所限,都下十年的“清流”活动时期,虽然非常重要,也只能一笔带过。题目作“前半生”,实际是笼统言之。论文末附《张佩纶着述考》一篇,希望有助於读者了解他的学问和才情。
二、张佩纶会办福建海防并非慈禧“瓦解清流”的阴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佩纶会办福建海防并非慈禧“瓦解清流”的阴谋(论文提纲范文)
(1)唐炯的仕宦生涯 ——以军事活动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唐炯文献整理与人物研究 |
1.2.2 唐炯参与镇压李蓝、石达开的研究 |
1.2.3 唐炯参与镇压贵州咸同大起义研究 |
1.2.4 唐炯与中法战争研究 |
1.3 主要内容与结构 |
1.4 史料、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2 唐炯早年经历 |
2.1 唐炯家世 |
2.2 千里递遗疏 |
2.3 初入仕途 |
3 太平天国时期的唐炯 |
3.1 咸同年间四川社会情况 |
3.2 镇压李蓝起义 |
3.2.1 李蓝起义之缘由 |
3.2.2 叙州激战与谈判贿和 |
3.2.3 统防务守绵州 |
3.2.4 兵勇互斗致被迫离任 |
3.3 围堵石达开 |
3.3.0 石达开入川前对督川人选的争论 |
3.3.1 唐炯与涪州之役 |
3.3.2 转道滇黔堵击石达开 |
4 唐炯与贵州咸同大起义 |
4.1 咸同起义的社会背景 |
4.2 平定黔北 |
4.2.1 合攻偏刀水 |
4.2.2 收复尚大平 |
4.3 进规苗疆 |
4.3.1 进规苗疆与撤兵风波 |
4.3.2 与湘黔两军的矛盾 |
4.4 对起义的反思与善后之策 |
5 唐炯与中法战争 |
5.1 中法战前的和战之争与清流举荐 |
5.1.1 战前的和战之争 |
5.1.2 清流举荐 |
5.2 山西之役 |
5.2.1 唐炯对越南问题的看法 |
5.2.2 山西战败 |
5.3 失利罪魁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黄体芳清议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黄体芳相关研究 |
1.2.2 晚清清流群体研究 |
1.3 史料、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2.黄体芳生平与晚清清流概况 |
2.1 黄体芳生平 |
2.2 旧:固守纲纪 |
2.3 新:变法自强 |
3.黄体芳在“丁戊奇荒”时期的清议 |
3.1 “丁戊奇荒”及所暴露官场问题 |
3.2 “知民情”与“斥奸邪” |
3.3 救灾之策 |
4.黄体芳与光绪初年的对外交涉 |
4.1 黄体芳与中俄伊犁交涉 |
4.1.1 中俄伊犁交涉问题的产生 |
4.1.2 崇厚处分问题 |
4.1.3 主张力修战备 |
4.2 黄体芳请索还琉球 |
4.2.1 中日琉球谈判的概况 |
4.2.2 请驻日使臣索还琉球 |
4.3 中法战争时的议论 |
5.余论 |
5.1 黄体芳晚年的清议 |
5.2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清流派与甲申政潮(论文提纲范文)
一、晚清清流派的崛起 |
二、甲申政潮中的清流派 |
1. 甲申政潮的前奏———奕欣和奕譞对清流派的结纳。 |
2. 甲申政潮的导火线———中法战争与盛昱上疏。 |
3. 甲申易枢的实施———罢黜恭王与醇王崛起。 |
三、清流派的结局 |
1. 李鸿藻被罢黜, 清流派遭警告。 |
2. 外放海疆, 远离枢廷。 |
3. 清流派的消沉。 |
四、结语 |
(4)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成果综述 |
二 本选题的学术意义 |
三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 |
五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近代化进程 |
第一节 从经世致用到中体西用 |
一、经世致用与西风东渐 |
二、中体西用应运而生 |
第二节 临桂词派的构成及特点 |
一、临桂词派的范围 |
二、同年同仁促成聚合 |
第三节 近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实践 |
一、社会经济 |
二、军事与边疆舆地 |
三、社会政治 |
四、社会风俗 |
五、文化教育 |
六、学者交流 |
第四节 词作、词论中的近代特点 |
一、词作中的近代元素 |
二、“重”“拙”“大”与时代思潮 |
三、批判创新、博采众长的词学理论 |
四、“写其胸臆”创作原则 |
第二章 临桂词派与戊戌维新 |
第一节 临桂词派词人的维新思想 |
一、社会政治思想 |
二、经济财务思想 |
三、文化教育思想 |
第二节 临桂词派词人的维新实践 |
一、创立京师强学会 |
二、议办京师大学堂与通艺学堂 |
三、筹办《时务报》与《渝报》 |
第三节 维新与词事 |
一、政治集会促进词事繁荣 |
二、咫村词社的创作内容 |
三、咫村唱和的词史意义 |
第三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吏治改革 |
第一节 临桂派词人的吏治思想 |
一、整肃官方,惩治腐败 |
二、清理壅塞,上下通情 |
三、废弃捐输,求选真才 |
四、清理仕途,裁汰冗员 |
五、精简胥吏,革除因循 |
六、杜绝滥保,严肃正途 |
第二节 吏治改革新模式的近代意义 |
一、《申报》连续报道京官联名参劾巡抚始末 |
二、言路与报业结合的近代意义 |
第三节 吏治改革对词人创作心态的影响 |
一、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 |
二、濒洞难掇的焦灼心态 |
三、感时忧世的悲愤心态 |
四、九死未悔的执着心态 |
第四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对外战争 |
第一节 中法战争中临桂派词人的态度 |
一、临桂派词人与清流 |
二、词人关注中法战争 |
第二节 中日战争中临桂派词人的态度 |
一、词人群体政治能量的变化 |
二、词人们的战争主张 |
第三节 临桂词派的战争词作 |
一、中法战争词作 |
二、中日战争词作 |
第五章 临桂词派与庚子国变 |
第一节 庚子国变中的临桂派词人 |
一、忠耿凛然,王鹏运谏止驻跸颐和园 |
二、日夜思维,关注德占胶州湾 |
三、忧心如焚,力谏对德争端宜持平 |
四、民气不可用,主张弹压义和团 |
五、滔天巨变,南归、随扈与坚守 |
六、隐微匡救,力促东南互保之约 |
第二节 愁情满纸《庚子秋词》 |
一、吹落梅花多少,落花之愁 |
二、闭门寒月照疏襟,寒月之愁 |
三、空有泪珠盈袖,愁极垂泪 |
四、朔风吹雪茸裘薄,寒风中愁 |
五、枕函残梦初惊,残梦之愁 |
第三节 国变词作的创作心态 |
一、其他临桂派词人国变词作 |
二、国变词作的创作心态 |
结语: 复杂求变的古典词派 |
附录一 刘福姚研究 |
一、刘福姚生年考 |
二、刘福姚卒年考 |
三、刘福姚家族考 |
四、刘福姚科举史事勾陈 |
五、刘福姚着述考 |
附录二 刘福姚简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张佩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张佩纶生平与交游 |
第一节 张佩纶生平 |
第二节 张佩纶的交游情况 |
一、陈宝琛 |
二、吴观礼 |
三、李鸿章 |
四、吴可读 |
第二章《涧于诗集》内容 |
第一节 张佩纶诗歌中的社交 |
第二节 张佩纶诗歌中的情感 |
一、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民间生活的艰苦 |
二、表达个人的志愿和愁苦的情感 |
三、表达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希冀与眷恋 |
第三章 张佩纶诗学渊源 |
第一节 对前世诗人的学习借鉴 |
一、张佩纶的钦慕对象 |
二、张佩纶的批评对象 |
三、诗歌创作中对前人的学习 |
第二节 受当世诗人影响 |
第三节 受其有融合色彩的学术思想的影响 |
第四章 诗歌艺术特点及诗坛影响 |
第一节 诗歌艺术特色 |
一、诗缘情 |
二、长于用典 |
三、诗风兼具豪壮与凄婉 |
第二节 张佩纶诗歌的诗坛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试论中法战争期间张佩纶的主战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第一节 张佩伦其人 |
第二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丰富中法战争人物研究 |
二、对中法战争史、中国近代史研究有所增益 |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
一、关于张佩纶的总体评价 |
二、关于张佩纶与中法战争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张佩伦与清流派关系的研究 |
四、关于张佩纶同时代官僚之横向比较研究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一章 张佩纶主战思想的缘起 |
第一节 边疆危机的警醒 |
一、日、美入侵台湾 |
二、俄国威胁西北 |
三、英国侵略滇、藏 |
四、法国侵略越南 |
第二节 战、和论争的影响 |
一、战、和论争的缘起 |
二、参与论争 |
三、坚持主战 |
第三节 个人因素 |
一、幼年颠沛流离与所受教育的影响 |
二、自身性格的原因 |
三、仕途阅历的影响 |
第二章 张佩纶主战思想的内容与实践 |
第一节 主战思想的内容 |
一、“以战促和”的军事战略思想 |
二、“以夷制夷”的外交御侮思想 |
三、“攘外必先修内”的御敌思想 |
第二节 张佩纶主战思想的实践——保卫马尾船政局的努力和失败 |
一、对峙马尾,拒绝谈判 |
二、先发制人计划终成泡影 |
三、撤空船局方案未被批准通过 |
四、固守船政局的失败 |
第三章 张佩纶主战思想之横向比较 |
第一节 主战态度与实践结果之异同:与主战派张之洞之比较 |
一、积极建言,力主抗战的共同主战态度 |
二、军事战备的异同 |
三、应对战争困难方面的方式不同 |
四、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不同 |
五、临战指挥的能力不同 |
六、镇南关大捷、马尾战败的不同人生结局 |
第二节 与曾纪泽主战主张的异同 |
一、以战求和的相同主战主张 |
二、军事、外交认识的层次不同 |
第三节 与李鸿章比较战和之异同 |
一、对法国侵略的态度不同 |
二、对中国军事、经济实力能否与法国对抗的认识不同 |
三、对战争前景估计不同 |
第四章 对张佩纶主战思想的评价 |
第一节 理论上的理想性 |
一、积极备战是战胜法国的关键 |
二、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牵制法国 |
第二节 切实可行的实践性 |
一、军事为主,外交为辅 |
二、争取主动,赢得先机 |
第三节 书生典戎的悲剧性 |
一、书生意气,轻言战争 |
二、纸上谈兵,初战即败 |
三、战场失利,悲观失望 |
第四节 身不由己的矛盾性 |
一、清廷摇摆不定,身受掣肘 |
二、孤身奋战,外援断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8)晚清清流派与中法越南交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 学术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一、 清流派的缘起与代表人物 |
(一) 清流派形成的历史背景 |
(二) 清流派的中坚力量及其思想倾向 |
二、 清流派与中法越南和平交涉 |
(一) 中法越南争端的由来 |
(二) 清流派关于续存越南宗主权的议论 |
(三) 清流派备战御法的建言 |
三、 中法战争前后清流派的外交主张与实践 |
(一) 清流派反驳避战主和论 |
(二) 清流派的对法作战策略 |
(三) 清流派会办边疆事宜的失败 |
四、 清流派的式微 |
(一) 清流派瓦解的原因 |
(二) 清流要角的不同归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后记 |
(9)言官与光绪朝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学术史回顾 |
(一)民国时期 |
(二)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 |
(三)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
二、 本选题的学术意义 |
三、 本文的基本框架及内容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 |
五、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清代言官制度之沿革 |
第一节 清代言官制度之源流 |
第二节 清代言官的选任考核与升转 |
一、 言官的选任 |
二、 言官的考核与升转 |
第三节 清代言官的职权 |
一、 参议政事权 |
二、 监察行政权 |
三、 驳正违失权 |
四、 弹劾官吏权 |
五、 考核官吏权 |
六、 侍班纠仪权 |
七、 会谳重案权 |
八、 辨明冤枉权 |
九、 财政审计权 |
十、 监察科举权 |
第四节 晚清言官制度的变化 |
一、 言官机构存废的论争 |
二、 晚清言官制度的改革 |
三、 对清末言官制度改革的评价 |
第二章 言官与洋务新政 |
第一节 言官对洋务新政的态度 |
一、 言官对洋务新政的冷漠 |
二、 言官对洋务新政的批评 |
三、 言官的治国之术 |
第二节 言官与修建铁路的论争 |
一、 洋务派与顽固派关于修建铁路的争论 |
二、 言官对建造铁路的态度 |
三、 对言官在铁路问题论争中表现的评价 |
第三节 言官与其它洋务新政 |
一、 筹办海防、各业并举 |
二、 整顿同文馆,选拔经世人才 |
三、 振兴商务以保利权 |
四、 兴办矿务以开财源 |
第三章 言官奏议与戊戌新政 |
第一节 言官倡导的政治变革主张 |
一、 诏定国是以正趋向 |
二、 改革体制以推行新政 |
三、 操权柄、明赏罚、斥顽臣,以行实政 |
第二节 言官的经济变法主张 |
一、 振兴农工商务以杜外洋之漏卮 |
二、 筹办铁路矿务以杜各国觊觎 |
三、 裁厘加税以裕国恤商 |
四、 借洋款以办实业 |
第三节 言官的文化教育变法主张 |
一、 改革科举制度 |
二、 建立新式学堂 |
三、 言官的其它文教主张 |
第四节 言官的反变法主张 |
一、 攻击维新团体 |
二、 攻击支持维新变法的官员 |
三、 攻击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 |
四、 重惩维新党人 |
第四章 言官与清末新政 |
第一节 言官与清末新政的施行 |
一、 言官与清末新政的发动 |
二、 言官与教育改革 |
三、 言官与内政改革 |
四、 言官与经济改革 |
第二节 预备立宪的缘起与言官的态度 |
一、 日俄战争的结局催生了立宪思潮 |
二、 考政大臣对清末预备立宪的推动 |
三、 言官对君主立宪的态度 |
第三节 言官与官制改革 |
一、 对官制改革的态度 |
二、 对责任内阁的态度 |
三、 对于化除满汉畛域的陈言 |
四、 关于设立议院的建议 |
第五章 言官与光绪朝政争 |
第一节 言官与光绪初年的政争 |
一、 同、光之交的政局与清流派的产生 |
二、 言官与清流 |
三、 云南报销案与南北党争 |
四、 言官与慈禧、奕之争 |
第二节 初期帝后党争中的言官 |
一、 言官与李鸿章靠近后党之始 |
二、 言官与慈禧太后复出 |
三、 言官与帝后两党的对立 |
第三节 言官与丁未政潮 |
一、 丁未政潮的缘起 |
二、 言官在政潮推波助澜 |
三、 丁未政潮的余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张佩纶前半生事迹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避兵海门 |
一、 家世及张印塘生平 |
二、 与李鸿章早期之关系兼及与胡传、缪荃孙交游大略 |
三、 入都以前流徙江南事迹考 |
第二章 马尾之役 |
一、 赴闽前後情形 |
二、 潘炳年《劾大臣玩寇疏》考辨 |
三、 时人相关诗歌举隅 |
(一) 张云骧《弃妇行》考释兼论与樊增祥交往始末 |
(二) 康有为《感事》考释 |
(三) 其它篇什举隅 |
四、 褫职北上前後行迹考 |
第三章 谪居张家口 |
一、 谪居概述 |
二、 与李鸿章往来书牍考述 |
三、 和坡、品茶与注《管》 |
(一) 和坡 |
(二) 品茶 |
(三) 注《管》 |
参考文献 |
附录:张佩纶着述考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後记 |
四、张佩纶会办福建海防并非慈禧“瓦解清流”的阴谋(论文参考文献)
- [1]唐炯的仕宦生涯 ——以军事活动为中心[D]. 税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黄体芳清议活动研究[D]. 杜永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清流派与甲申政潮[J]. 朱晓博.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4]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D]. 杨上元.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5]张佩纶诗歌研究[D]. 宋攀.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2)
- [6]试论中法战争期间张佩纶的主战思想[D]. 史彩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1)
- [7]同光新政与派系纷争研究述评[A]. 邱志红. 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 2014
- [8]晚清清流派与中法越南交涉[D]. 陈翠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9]言官与光绪朝政研究[D]. 郑云波. 吉林大学, 2012(03)
- [10]张佩纶前半生事迹考论[D]. 潘静如. 苏州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