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营销专家告诉你──如何让广告更有效

麦肯锡营销专家告诉你──如何让广告更有效

一、麦肯锡的营销专家告诉你──如何让广告促销更有效(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烽[1](2020)在《功能对等理论下《整合营销传播:新发现、新教训和新想法》(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近年来,新媒体层出不穷,给制定整合营销传播(IMC)计划的营销人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一领域的许多高引用论文都来自美国,所以将这些论文翻译成中文的话,可以帮助我国营销人员更好地理解美国市场营销专家提出的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的新理论。在中国,对学术论文英译汉的研究很少,更不用说对整合营销传播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的翻译研究。因此,译者决定利用一篇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的学术论文,来探索适合指导学术论文翻译的理论,以推进对学术论文翻译的研究。译者选中的学术论文是《整合营销传播:新发现,新教训和新想法》。这是由着名的营销专家凯文·莱恩·凯勒撰写的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的最新学术论文之一。在他的论文中,凯勒在升级版消费者决策路径的基础上,提供了两个模型以提高整合营销传播计划的效率和效果。本文论述了在翻译凯勒的论文时所运用的翻译理论。这些翻译理论包括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目标)和一些在词汇和句法层面的翻译方法(工具)。本文旨在帮助潜在译者更好地将翻译理论应用于学术论文的翻译,并向对整合营销传播感兴趣的人员提供有启发性的建议。

李斐飞[2](2017)在《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今天数字技术趋于成熟,并在应用领域内迅速普及,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数字时代。新技术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带来了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和商业规则。对于广告公司而言,如何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下生存发展下去,是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课题。价值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永恒的主题,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经济乃至数字经济,社会价值系统呈现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变化特征,唯一不变的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终极使命——创造“价值”。从微观层面商业模式是企业组织的价值逻辑,它必然折射出特定阶段更为宏观的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逻辑。本研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试图回答“从工业社会价值生产系统走向数字社会价值系统的过程中,广告公司如何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生存和发展”这一现实问题。本研究将这一复杂问题分解为四个子问题:第一,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是什么;第二,对比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出现了哪些创新?第三,主导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性因素是什么;第四,从传统到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路径。为了得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本研究采用了理论演绎与经验研究两种研究路径。一方面以价值理论为工具,通过理论演绎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这一具体问题置于社会价值系统的范畴内,通过社会价值系统的演变过程分析和研究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和方式。另一方面,从现实材料中,采用定性为主体的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结合部分定量分析,采用NVIVO.11作为案例研究的数据储存、分析工具,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子研究,总结业界在实践中给出的解决方案以及相关思考。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可以将从上至下的理论研究与从下至上的经验研究相互对比、相互补充,试图对以上的四个子问题做出比较客观,又具有一定理论前瞻性的解答。全文分七个部分:前两章是论文的基础,第一章绪论,对本研究的基本介绍,包括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并界定研究对象核心概念,澄清研究的基本问题内容、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二章文献综述以及理论资源。通过梳理商业模式理论、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统一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并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范式的梳理,确定了以理论演绎和案例归纳作为本研究的两个研究方法路径。并在此部分梳理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体范畴内的价值理论体系,明确了本文的理论工具选择;第三、四、五章,是采用理论演绎的路径对四个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这三章的基本理论工具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价值源泉与价值工具理论,通过对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人类社会价值系统的历史性梳理,总结不同社会价值系统下的价值创造的一般性规律和决定性力量。并由外在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规律,推导作为企业组织的广告公司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的变化规律以及发展趋势。第三章,回顾了工业社会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了广告公司在工业社会中的价值定位以及商业模式的一般演进规律,并提出在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是基于工业社会内在价值逻辑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主导下的价值创新;第四章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中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社会学视角提出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这一全新的构念。商业模式创新,都是由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和主导的,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发展,必然导致广告公司旧有商业模式的解构,继而建构符合新的技术价值范式的新商业模式。第五章,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创新路径。本章并通过阐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内在逻辑,分析其主导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可能范式,并解析其理想范式的价值创造机制、竞争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从传统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向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重构的可行性路径。本研究的第六、七两个章节,则从丰富的实践案例中,以多案例研究的方式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归纳式的研究。第六章,价值重构: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本章采用一种对比研究的方式,通过对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与数字时代商业模式的比较,去回答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以及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是否存在创新,哪些方面存在创新。第七章殊途同归: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动力机制研究。本章通过纵向解剖个案的方式,通过对新进入的广告公司与传统在位者的创新过程研究对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推动力量与创新路径进行深描,并提出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一般路径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构想。本研究的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则在总结了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组织层面为商业模式转型中的提出广告公司提出策略性建议,在制度层面为政策制定提出一些思考,并在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的基本特征是价值创新,其创新的方向是由其所属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的,在“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企业家扮演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推动者角色。“技术-价值范式”是复杂性系统:其中技术与价值需求(包括媒体、广告主、消费者)是外部根本性驱动力量;竞争者与合作伙伴,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推动是影响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模式变迁的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变革内在驱动是企业内部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这些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并不是直线型因果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演进。它表示在社会价值系统演进过程中,通过系统内彼此相关的元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第二,从传统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迭代决定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必然发生价值重构。其理想的发展范式是构成营销价值网络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模式。在“大广告产业”的范畴内,现阶段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是打造“大平台”或“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而少数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正在设计打造“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整体价值网络系统。“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基于稀缺知识资源的互补,参与者必须建构或者嵌入到特定的营销价值网络系统中,从而获取网络租金。“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本身是与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专业分工相互匹配的一种组织合作和价值生产的治理制度,它主动通过关系构建从而进行价值创造,这种商业模式中的价值模块之间通过嵌入到这种组织形态中形成彼此的利益相关者,它们通过相互耦合实现价值的创造,价值转移、价值分配以及价值消费。第三,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实现了创新。广告公司的价值主张发生了创新性的演进:从为广告主提供整合营销传播迁移到提供更加丰富的营销服务演进。以数据作为核心资源的智能投放等企业的商业模式中服务范畴出现较明显的扩展,他们为具有营销或营销传播需求的小微创新者提供营销服务。此外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广告公司提供的价值内容实现了飞跃:一方面大幅度低营销传播过程的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二,是通过创造体验价值,增加商品的价值总和。此外,价值主张创新带动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价值建构方式以及价值获取也实现了创新,从价值建构角度来看,数据、信息、知识,广告公司中愈来愈成为核心资源,而传统价值链式的组织治理方式向价值网络转变;从价值获取视角来看,广告公司的成本结构向大数据技术转移,并在盈利方式上显现出更加弹性、多元化的特征。第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从传统走向数字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不同基因的企业有不同的创新路径。从价值系统的层面来看,价值实现机制的演进,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带来价值链模式的解体和价值网络的建构,这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具有普遍性。从具体的企业组织角度来看,在位企业与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具有显着的差异。新进入者的价值定位是全新的,直接进入数字营销价值系统的核心区域。其商业模式创新是从无到有创新路径:设计—建构—优化。与新进入企业不同,位企业在传统价值系统中的原有价值定位受到新的“技术—价值逻辑”侵蚀后,会有两种选择:固守或创新。采用商业模式创新也与新进入企业不同,在位企业一般选择在原有商业价值主张的基础上,以最小风险成本为目标,渐进性迁移到数字营销价值系统中,采用一种迂回路径:补充—设计一整合—优化。

杨凯[3](2016)在《某P2P出租车公司用户参与行为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作为共享经济模式的代表-打车软件平台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互联网共享经济中用户的推荐、评价以及用户本身的注册及使用信息,对于公司业务的发展和营销策略的制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打车软件的安装使用就意味着拥有了用户,用户之间的互动评价越频繁就意味着该软件对用户的粘性越大。改善用户体验从而会进一步地扩大用户群体,也就意味着该领域的市场份额的增加。目前对打车软件用户行为对商业运营与发展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本文首先对D公司软件在2015年7月份上海和杭州两地的营运数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由于数据量非常庞大、字段复杂,本文根据需要把4张原始表格进行了整理,合并成为2张数据表并保留了司机和乘客注册信息、评价及订单信息。通过建立POISSON回归模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合口碑营销、互联网共享经济、消费者心理、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增长以及满意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知识,研究了司机用户的推荐和评价行为。以及这两个关键因素会受到什么因素的何种影响。本文得出的结论是:1)司机接订单多并不会对推荐软件给其他司机和乘客产生影响;收到差评多的司机推荐软件给其他用户反而越多;司机来源对推荐影响最大;奖励积分对司机的推荐影响最小。2)司机所属公司、订单距离的长短对司机发出点评数量没有显着影响;奖励积分、加价与否、司机所属城市、订单等级、离乘客的距离对司机点评数量影响为负。离乘客的距离对司机发布评价数量的影响最大D公司的营销部门可以根据这些结果有针对的采取营销手段,鼓励司机多发布评价、多推荐并充分发挥互联网口碑营销的优势。当然,如果能结合市场推广活动的数据一起系统分析,甚至能够做出可靠的营销预测并减少目前“烧钱”模式带来的不良影响。

邹婷[4](2015)在《大数据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变革力量,网络广告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刺激焕发着新的生机。数据技术实现了网络虚拟空间的还原,海量信息的网罗建立起了人类真实生活与网络世界的桥梁。面对变化的环境,传统的网络广告模式需要借助大数据个性化地满足用户需求,转变传播模式以提升广告效果。因此,对大数据在网络广告中的价值与利用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传统网络广告的转化率一直偏低,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广告主对网络广告投放的需求,因此加强网络广告与大数据的联合十分必要。网络广告与大数据牵手的可能性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网络平台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为网络广告利用大数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为网络广告提供了技术支持;大数据在互联网行业广泛应用为网络广告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多终端平台数据为网络广告提供了全面精准预测的先天条件。数据挖掘分析实现了网络广告营销的一次华丽变身:从广而告之到私人订制,从粗放投放到精准推送,大数据对网络广告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广告目标人群的精准定位和分析;就广告本身来说,创意素材增加,广告更具可读性、可看性;广告实现动态推送,广告更具时效性。大数据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日益增加,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根据实证调查发现:网民对强制性的网络广告有强烈的排斥心理;对网络精准广告了解不多而具有排斥心理;害怕隐私被泄漏;对于网络广告创意有强烈的渴望。另外,由于现在大数据技术在我国仍属于发展阶段,业界对大数据的认识和利用不足,导致对用户需求把握有误差,广告的精准性不够,数据挖掘深度不够导致数据与广告的关联性不够,用户隐私安全性不够,数据更新滞后,数据流通性不强等问题,因此网络广告的精准度以及用户的体验效果都不如预期。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有效分析和相关人才、数据更新之后和流通性不强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网络广告要实现效果的最大化需要借助大数据。针对目前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促进大数据在网络广告中的利用:加强对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分析,提高广告的精准度;加强数据的关联性研究,进行关联广告投放;保障用户的隐私和自主性,提高用户的体验值;善于利用关系营销,让用户主动成为广告的传播者;进行广告实时投放,提高广告推送速度;利用数据分析优化广告创意,提高广告传播效果;最后要加强大数据广告人才的培养。

张梦晗[5](2015)在《媒介时间论:信息社会经验下的媒介存在与多重时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在悄然之中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生活于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免将研究目光投向媒介与时间,探讨信息社会下的媒介存在与时间之间的多样关系。围绕媒介存在与媒介时间,本研究大胆地提出了媒介化时间和时间化媒介两个概念,并将其拓展为推进研究的两条主要路径。本研究还就技术发展、社会形态和时间概念变迁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认为,作为一种新的时间形态,媒介时间对现实社会具备不可低估的重构力量。同时,媒介发展、社会组织和时间观之间存在既定联系。具体来看,研究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意在唤醒人们对时间复杂性的关注,反对将时间作为单一的、机械的、匀速不可逆的概念来使用。在确立时间概念的多样性、完成对时间观的历时性梳理之后,引出媒介时空研究对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主要界定何为媒介时间,它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具备怎样的属性及特征。同时讨论媒介时间的发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社会、社群以及个体产生了哪些影响或改变。第三部分的核心是讨论媒介化时间对现实社会的分割与重构。该章首先从内生和外拓两个方面揭示了“社会时间被媒介定时”这一现状,进而运用混合研究法调查了信息社会下微信时间的使用行为与习惯,直观而明确地印证了“媒介化时间正在加紧对现实社会的分割与重构”这一论题。最后,从私人化的媒介时间和公共空间中的媒介时间对媒介化时间进行分类讨论。第四部分主要围绕时间化媒介的自我管理与发展趋势展开。在完成了对时间化媒介的界定之后,根据信息社会下时间化媒介的特殊表现形态,总结出时间化媒介的差异化优势。重点从政治、文化、经济三个社会组成部分讨论时间化媒介的特征、现状和发展趋势,具体分为时间化媒介的新闻生产、时间化媒介的记录与持留、“第三空间”中的时间经济三个部分。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这一章针对媒介时间与权力、受控于媒介的社会时间、电子媒介共时性掩盖下的平等假象、赛博空间中的时间流逝与自我存在等问题展开反思性研究。

丹尼尔[6](2014)在《社交媒体在企业传播中的使用:可口可乐中国和可口可乐加纳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种在人类活动和交际的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媒体。社交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的媒体渠道提出了挑战,也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和管理的方式。媒体使用的理论概念把社交媒体作为一个技术驱动的媒体,其主要优势是它在媒体丰富性理论(达夫特和伦格尔)中所表现出来的传达线索、情感以及互动性的能力。社交媒体在企业管理领域被广泛使用,如企业的招聘、广告、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和销售等。本研究探讨了社会媒体在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可口可乐为例,将其在中国和加纳这两个拥有不同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国家的社交媒体使用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文献分析和观察。中国与加纳的可口可乐公司的企业管理,在社交媒体的使用方面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在中国,社交媒体引发的危机较为普遍。在加纳,技术水平不足造成了社交媒体的使用困难。尽管如此,两个国家的可口可乐公司还是非常愿意尝试在企业管理中使用社交媒体。本研究还表明,企业管理中使用社交媒体,已经在增加销售量或利润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即使是非常大的跨国公司,也正在努力让社交媒体的投资回报率最大化。本研究中得出的最重要的一条结论是,企业高管在一些企业活动例如公共关系、市场营销、销售和广告等的管理过程中,似乎对社交媒体的正确使用缺乏一定的了解或存在一些疑惑。本研究还表明“媒体有时候会淹没、掩盖或遮蔽消息”。这个推理是基于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观点“媒介即讯息”,这个观点也被古德曼(Goodman) (2011)所认同。

马妍妍[7](2013)在《媒介怀疑论信息时代媒介与受众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媒介与受众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沿着双方在媒介形式多元、传播方式丰富、传播效果具有多维面向的信息时代中的关系演变轨迹,提出“怀疑”是当今媒介与受众关系演变的焦点和主题,由此凸显出信息的真实性、媒介与受众的信任问题和大众传播生态圈的传播氛围。本选题属于媒介文化研究,“怀疑”作为媒介、受众和社会的态度和行为的关键词进入研究视野,在媒介与受众关系的动态变迁中研究和梳理媒介怀疑、怀疑媒介和由媒介产生的怀疑的整体发展过程和脉络,并对信源、信道和信宿这三类怀疑的主体进行剖析,对各类怀疑的成因和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最后对媒介和受众诚信关系在社会性媒体上的修复和重建的趋势和方式做了预测。在研究脉络上,本文以点带面,通过耙梳媒介怀疑的理论渊源、概念界定、主体分析、成因分析、价值分析和危害分析,凸显大众传播媒介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诚信问题,引发人们对信息时代媒介责任内涵扩展及其落实的方式的关注。论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选题目的及意义,对文章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点等做了阐述;第二章对媒介怀疑做了概念的界定,从媒介和怀疑各自的词源出发,确定了媒介怀疑的三个范畴,即怀疑媒介、媒介怀疑、由媒介怀疑引发的对社会的怀疑;第三章梳理了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变迁,从媒介敬畏,到媒介崇拜,再到如今的媒介怀疑的整体发展轨迹;第四章研究了媒介怀疑的主体,从信源、信道和信宿三个主体出发,围绕信源与传播模式的互动方式、信道与信源、信息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信宿与信息、媒介和社会之间的怀疑关系展开论述;第五章对媒介怀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立足于国内外宏观传播环境,对媒介主导的怀疑和受众主导的怀疑原因分别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第六章将怀疑作为一种态度和力量,以及怀疑的实践作为一种资本来论述媒介怀疑的价值;第七章研究了媒介怀疑视角中呈现出的一些传播异象,比如诚信危机、媒介偏见、媒介恐慌和大众传播的反智倾向;第八章通过媒介与受众在社会性媒体上的传播实践案例,来研究信任修复和重建的方式和特点,提出社会性媒体以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使舆论场极具张力,为媒介与受众怀疑关系的修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样本。

曾盛[8](2012)在《S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贸易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中国洗发水市场巨大的消费容量以及可预知的市场潜力为更多的日化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时机。同时,国内洗发水行业历经多年的市场演绎已进入一个在产品、功能、促销等方面严重同质化的时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竞争市场,如何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强势品牌来保持竞争中的优势,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是当前许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S品牌为例,在系统研究当前国内外品牌营销理论的基础之上,运用实证分析法对S品牌营销策略进行了探究。首先,通过PEST分析对宏观环境进行了扫描,点明了国内洗发水行业的现状、营销环境以及发展趋势,并据此对整个洗发水市场做出了详尽的市场细分:然后通过深入了解S品牌当前的品牌营销现状,结合SWOT态势分析对S品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探讨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品牌应该如何进行目标市场的选择及定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综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条件,从改善4Ps营销策略入手来提升品牌资产价值,并利用品牌组合及品牌延伸来撬动品牌资产,为S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市场跨越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旨在借助对S品牌营销策略提出新的构想和尝试,力求在品牌营销的研究道路上有所突破,并为国内洗发水行业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参考,能够从中获得有益借鉴和启示。

潘百安[9](2011)在《基于5T模型的网络口碑传播研究 ——以烟草品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非商业性质的沟通行为,大众口碑传播具有高可信度,高影响力的特点,它比广告、促销和公关等商业传播更能赢得受众的信任和好感。互联网则实现了网络口碑传播的技术条件,而且现代人越来越喜欢在网络上分享和交流各种生活经验和心得体会。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口碑传播表现为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成本更低、互动性更强,传播效果更明显的特点,网络口碑传播所蕴含的巨大的品牌传播价值受到了学界和业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对烟草企业而言,开发网络口碑传播价值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由于烟草行业比其他行业受到的传播限制更为严格,传统的传播渠道已经基本被关闭,为今之计就是开辟新的传播空间,寻找新的传播方式,网络口碑传播作为新媒体时代里最为经典的一种传播方式,恰好符合烟草企业的需求。然而,以往学者对于烟草品牌网络口碑传播的研究相当稀少,基于5T模型的研究更加没有。本文将就此进行研究。本着科学研究网络口碑传播创新的学术精神,从我国烟草行业所面临的传播环境出发,对烟草当前传播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我国所处的新媒体环境以及国外烟草企业先进的传播经验,利用5T模型,对新环境下烟草品牌网络口碑传播的策略、方法与观念的创新与转变进行深入研究,为当前陷入困境的烟草品牌传播推广提供一些建议和启发。

邹跃[10](2008)在《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形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和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形成,系统、详细的阐述了品牌、品牌核心价值的概念及我国中小企业树立品牌核心价值的内因和外因的作用。针对课题的特点,采用比较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文献阅读和调查访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初步分析品牌和品牌价值。从概念上阐述品牌概念、作用、特征;品牌核心价值的概念、作用、特征、价值主题。从理论上明确品牌和品牌核心价值的关系,以及品牌管理对于企业的意义。其次,阐述中小企业构建品牌核心价值的困境,通过我国中小企业在品牌管理的SWOT分析,详细阐述我国中小企业在建立品牌及品牌核心价值方面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国内外中小企业在建立品牌核心价值方面的经验。尽管我国中小企业在树立品牌核心价值方面有很多的劣势,但是通过对于发展机会的分析使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在现实的困境中看到希望,充分发挥竞争中的优势、规避劣势,正视威胁,进一步寻找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核心价值建立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思路。再次,从微观层面的角度,诠释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核心价值建立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的品牌核心价值保护的误区分析,探讨我国中小企业在加入WTO新形式下品牌核心价值保护的方法。最后,从宏观层面的角度,探讨政府职能与我国中小企业树立核心价值的联系,以及我国政府在保护中小企业核心价值中的作用及政策建议,分析品牌建立的外部环境。

二、麦肯锡的营销专家告诉你──如何让广告促销更有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肯锡的营销专家告诉你──如何让广告促销更有效(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对等理论下《整合营销传播:新发现、新教训和新想法》(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3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Source Text
    1.4 Source Text Analysis
        1.4.1 Terminology
        1.4.2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1.5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Before Translation
        2.1.1 The Translation Pattern
        2.1.2 The Parallel Texts
        2.1.3 The Translation Tools
        2.1.4 Glossary Preparation
        2.1.5 The Translation Schedule
    2.2 During Translation
    2.3 After Translation
        2.3.1 Self-Proofreading
        2.3.2 Proofreading by Classmates and the Supervisor
3 THEORETICAL FOUNDATION
    3.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1.1 Abou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1.2 The Connot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1.3 The Standard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2 Translation Model and Method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3.2.1 Translation Model:Nida’s Three-step Translation Model
        3.2.2 Translation Methods to Achieve Function Equivalence
4 CASE STUDY
    4.1 Lexical Equivalence
        4.1.1 Addition
        4.1.2 Omission
        4.1.3 Conversion
    4.2 Syntactic Equivalence
        4.2.1 Linear Translation
        4.2.2 Inverse Translation
        4.2.3 Phrasing Method
        4.2.4 The Use of Parenthesis
5 FINDINGS AND LIMITATIONS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for Potential Translators
REFERENCES
APPENDICE
    Appendix A
    Appendix B
    Appendix C

(2)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趋向成熟的中国广告业迎来数字时代变革的机遇与挑战
        1.1.2 理论背景:数字时代的新价值、新管理视角
    1.2 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基本结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主要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述评与理论资源
    2.1 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评析
        2.1.1 多元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内涵
        2.1.2 静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与构成要素研究
        2.1.3 商业模式理论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2.1.4 创新理论与动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2.1.5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研究述评
    2.2 管理学与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价值研究
        2.2.1 价值的理论内涵
        2.2.2 一元与多元之争:价值源泉理论
        2.2.3 价值链到价值网:价值工具论的演变
3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规律
    3.1 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演进
        3.1.1 单一价值模块的报业广告批发商模式
        3.1.2 价值链延伸的全面服务广告代理制模式
        3.1.3 多价值链条并行的整合营销传播集团模式
    3.2 广告公司的价值定位及其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3.2.1 从客观价值到主客观价值并重:广告公司在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价值定位演进
        3.2.2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4 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
    4.1 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
        4.1.1 社会价值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4.1.2 “技术-价值范式”: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逻辑
    4.2 解构与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规律
        4.2.1 人类社会价值系统发展的连续与非连续性
        4.2.2 “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过程
    4.3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演进决定性因素
        4.3.1 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企业组织
        4.3.2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决定性力量
        4.3.3 企业家:“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推动者
    4.4 从“自我完善”走向“价值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4.4.1 从建构到解构:工业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主导的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4.4.2 从解构到重构: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5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其创新路径
    5.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特征以及价值实现机制
        5.1.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基本特征
        5.1.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价值实现机制:价值网络
    5.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
        5.2.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5.2.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机制
    5.3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机制
        5.3.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来源
        5.3.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内部竞争机制
    5.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5.4.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形成的基础
        5.4.2 从解构到建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
6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一:基本范式的价值重构
    6.1 研究方案
        6.1.1 问题、方法与工具
        6.1.2 案例的选择
        6.1.3 资料搜集与处理
    6.2 从传统到数字,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比较分析
        6.2.1 以价值主张为主要判断依据的商业模式创新标准
        6.2.2 传统广告商业模式范式
        6.2.3 基于案例研究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6.2.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结论
7 数字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二:新进入者与在位者的殊途同归
    7.1 多案例研究设计
    7.2 乘势而起:新进入者商业模式创新
        7.2.1 抓住市场的风口:新进入者在数字环境下的价值主张创新
        7.2.2 回应数字“技术-价值范式”: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建构的内在逻辑
        7.2.3 多赢:新进入者价值获取的意图
    7.3 基因的选择: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
        7.3.1 基因的不对称动机:在位者的商业模式价值主张创新
        7.3.2 如何实现大梦想: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建构方式
        7.3.3 多元化的价值获取方式: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获取
        7.3.4 如何突破亚历山大难题:在位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考
    7.4 结论与探讨一:数字“技术-价值范式”下的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践驱动因素
        7.4.1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技术与价值需求的选择
        7.4.2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价值竞争与价值共创的耦合
        7.4.3 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驱动者:企业家(企业家精神)
    7.5 结论与探讨二:价值视角下新进入者与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8 结论与展望
    8.1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结论
    8.2 广告公司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8.2.1 培育内部企业家精神,塑造持续创新文化
        8.2.2 建设二元性组织,协调创新与效率矛盾
    8.3 制度创新促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8.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某P2P出租车公司用户参与行为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与互联网经济的结合
        1.1.2 移动互联网时代打车模式及发展
        1.1.2.1 互联网交通的现状
        1.1.2.2 互联网打车模式
        1.1.2.3 互联网打车模式的发展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打车软件模式司机与乘客行为分析的相关理论
    2.1 P2P
        2.1.1 什么是P2P?
        2.1.2 移P2P的应用
    2.2 口碑营销
        2.2.1 什么是口碑营销
        2.2.2 口碑营销的特点
    2.3 共享经济
        2.3.1 共享经济的定义
        2.3.2 共享经济的驱动力
        2.3.3 共享经济的优势
    2.4 消费者行为
        2.4.1 消费者行为定义
        2.4.2 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意义
        2.4.3 网络消费行为特征
    2.5 客户满意度
        2.5.1 什么事客户满意度
        2.5.2 客户满意度系统的建立
第三章 司机的推荐行为的分析
    3.1 司机推荐流程简介与重要性
    3.2 数据收集与变量的选择
        3.2.1 变量的选择
        3.2.2 数据处理
    3.3 模型与计算结果
        3.3.1 泊松分布的定义和使用范围
        3.3.2 司机推荐模型分析
    3.4 管理启示
第四章 司机评价行为的分析
    4.1 司机评价行为的变量选择
        4.1.1 司机评价的重要性
        4.1.2 数据收集与变量的选择
    4.2 变量的选择
        4.2.2 数据处理
    4.3 模型与计算结果
    4.4 管理启示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的局限性
    5.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大数据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2 研究综述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0.4.1 研究方法
        0.4.2 创新点
    0.5 相关概念辨析
        0.5.1 大数据
        0.5.2 网络广告
        0.5.3 精准广告
        0.5.4 RTB广告模式
第1章 网络广告牵手大数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1.1 广告行业中大数据种类及其价值和意义
    1.2 网络广告牵手大数据的必要性
        1.2.1 传统网络广告急需借助大数据创新
        1.2.2 传统网络广告需要借助大数据提高转化率
        1.2.3 RTB的网络广告模式兴起需要大数据的支撑
    1.3 网络广告牵手大数据的可能性
        1.3.1 网络的海量数据为网络广告利用大数据奠定了基础
        1.3.2 大数据技术为网络广告利用大数据提供了技术保障
        1.3.3 网络广告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
        1.3.4 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助长了大数据在网络广告中的广泛应用
第2章 大数据对网络广告的价值
    2.1 大数据可方便广告主和广告人对目标消费者进行精准定位
        2.1.1 大数据有助于广告主精准进行用户画像
        2.1.2 大数据有助于广告主精准判断消费者在特定时间的消费情境
        2.1.3 大数据有助于广告主精准预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2.2 大数据可有效提升网络广告传播效果
        2.2.1 精准数据可实现传播模式的个众化而带动广告效果的提升
        2.2.2 大数据可推动网络广告的时效性而带动广告效果的提升
        2.2.3 大数据可促进广告传播过程的动态优化而提升广告效果
    2.3 大数据增加了网络广告创意的素材和吸引力
        2.3.1 大数据增加了网络广告的创意素材
        2.3.2 大数据增加了网络广告创意的传播路径
        2.3.3 大数据可增加网络广告创意的吸引力
    2.4 降低广告投放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
第3章 大数据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现状
    3.1 大数据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日益增多
    3.2 基于大数据的新型网络广告的受众态度及存在问题
        3.2.1 网民对网络精准广告的接受度不好
        3.2.2 网民认为网络精准广告不够精准
        3.2.3 网民对强制性的网络广告有强烈排斥心理
        3.2.4 网民害怕隐私泄漏
        3.2.5 网民对网络广告创意有强烈的渴望
        3.2.6 数据与广告的深度关联性不足
    3.3 大数据在网络广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有效分析
        3.3.2 缺乏相关人才
        3.3.3 数据更新具有滞后性
        3.3.4 数据流通性不强,有价值的信息被垄断
第4章 促进大数据在网络广告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4.1 加强对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利用,提高广告精准度
        4.1.1 多管齐下建立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数据
        4.1.2 打破数据垄断,刺激数据的流通
        4.1.3 努力把握真实有效的用户数据
        4.1.4 通过数据精准预测用户行为和用户需求
    4.2 加强数据挖掘深度,进行关联广告投放
    4.3 保障用户的隐私与自主性,改善用户体验
        4.3.1 规范用户信息的采集和保护
        4.3.2 改善网络广告播出形式,增强用户广告选择的自主性
    4.4 善用社交网络数据,开展关系营销
    4.5 实时广告投放,提高广告推送速度
        4.5.1 运用RTB广告简化广告投放流程
        4.5.2 利用实时动态优化技术,及时对广告进行调整
    4.6 利用数据实现创意优化,强化传播效果
        4.6.1 根据用户所处情境推送广告
        4.6.2 丰富创意内容,增加网络广告的感染力
    4.7 加强大数据广告人才的培养
        4.7.1 广告公司加强培养员工的大数据应用能力
        4.7.2 高校创新广告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受众对网络精准广告的态度问卷调查结果
附录二: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媒介时间论:信息社会经验下的媒介存在与多重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路径
    1.4 研究方法
2 时间是人类独享的概念
    2.1 时间:作为第四维的存在
        2.1.1 研究时间的两种方式
        2.1.2 被建构的时间概念:唯有人类“在时间中”存在
        2.1.3 去时间化:被挑战的机械时间
        2.1.4 媒介对社会组织的决定性影响
    2.2 媒介理论与时空研究的关系
    2.3 人类科学与时间观流变
        2.3.1 梳理时间观流变的必要
        2.3.2 自然科学视域下的时间观
        2.3.3 社会科学视域下的时间观
    2.4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时间观
        2.4.1 传统社会与感性的时间观
        2.4.2 工业社会与机械的时间观
3 什么是媒介时间
    3.1 信息社会与媒介时间
        3.1.1 什么是信息社会
        3.1.2 信息社会与相对的时间观
        3.1.3 媒介时间的界定
    3.2 媒介时间的属性及特征
        3.2.1 具有弹性的时间
        3.2.2 同时性的时间
        3.2.3 无方向的时间
        3.2.4 可选择的时间
        3.2.5 分散的时间
        3.2.6 可链接的云状时间
    3.3 媒介时间究竟改变了什么
4 媒介化时间对现实社会的分割与重构
    4.1 媒介定时的社会时间
        4.1.1 由内生发:媒介化时间的生存动因
        4.1.2 向外拓展:建构现实社会的媒介化时间
    4.2 媒介化时间的使用现状——基于对微信使用时间与习惯的调查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研究对象与研究假设
        4.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2.4 研究发现与讨论
    4.3 私人化的媒介时间
    4.4 公共空间中的媒介时间
5 时间化媒介的自我管理与发展趋势
    5.1 时间化媒介的界定
    5.2 时间化媒介的差异化优势
    5.3 多点和离散化:全媒体时代下时间化媒介的新闻生产
        5.3.1 媒介融合与时间化媒介的新闻生产
        5.3.2 时间化媒介从事政治新闻生产的生态图景
        5.3.3 政治新闻存在的日常化
        5.3.4 政治传播中介角色的转化
        5.3.5 受众参与政治新闻的方式和走向
    5.4 解耦和碎片化:“微”时代语境中时间化媒介的记录与持留——基于对“微电影”的分析
        5.4.1 聚焦全媒体时代的电影:话题重启与关系变革
        5.4.2 微电影产生和流行的必然性
        5.4.3 如何成功制造微电影的记忆持留
    5.5 体验和定制化:“第三空间”中的时间经济
        5.5.1 体验:在“第三空间”中创造时间经济的关键
        5.5.2 在精致的空间内贩售格调体验
        5.5.3 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5.5.4 在温情的体验中培养品牌依赖
6 信息社会的柯罗诺斯之忧
    6.1 媒介时间与权力
    6.2 忘记时间:受控于媒介的社会时间
    6.3 电子媒介同时性掩盖下的平等假象
    6.4 时间已死?媒介时间镜像中的自我存在与赛博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社交媒体在企业传播中的使用:可口可乐中国和可口可乐加纳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0 引言
    1.01 大众媒体
    1.02 社交媒体
    1.03 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1.04 危机管理
    1.05 快速消费品行业
    1.06 中国和加纳
2.0 文献综述
    2.01 社交媒体用户
    2.02 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区别
    2.03 为什么利用社交媒体来实现企业传播?
    2.04 社交媒体与企业传播之间的关系
3.0 理论框架
    3.01 理论
        3.011 使用与满足理论
        3.012 技术决定论
        3.013 调适性结构理论
        3.014 媒体丰富理论
        3.015 组织中的网络理论及分析
        3.016 议程设置理论
        3.017 性行为理论
4.0 问题陈述,目的,目标和研究问题
    4.01 问题陈述
    4.02 目的
    4.03 目标
    4.04 研究问题
5.0 研究方法
    5.01 定性研究
        5.011 案例研究
        5.012 现象学
        5.013 抽样
        5.014 文献分析、访谈和观察
6.0 调查结果:对话,文本分析,问卷
    6.01 案例研究:可口可乐
        6.011 可口可乐的整合营销传播
        6.012 可口可乐之旅
        6.013 可口可乐探险206(寻找快乐之旅)
        6.014 可口可乐:危机管理
        6.015 可口可乐:社交媒体招聘平台
        6.016 社交媒体的议论声和投资回报率
    6.02 可口可乐中国
        6.021 可口可乐中国:社交媒体的应用
        6.022 可口可乐中国:情感交流
        6.023 可口可乐中国:分享一瓶可乐活动
        6.024 可口可乐中国的友谊实验
        6.025 可口可乐中国:雪碧工厂
        6.026 可口可乐中国:植物瓶和微博采访
        6.027 可口可乐中国:探险206(寻找快乐之旅)
        6.028 可口可乐中国:社会的触摸
        6.029 可口可乐中国:社交媒体人才招聘
    6.03 可口可乐加纳
        6.031 可口可乐加纳:社交媒体的应用
        6.032 可口可乐加纳:可口可乐热门单曲
        6.033 可口可乐加纳:开启幸福的活动
        6.034 可口可乐加纳:握手广告
        6.035 可口可乐加纳:探险 206
        6.036 可口可乐加纳:社交媒体招聘
    6.04 其他国家
        6.041 澳大利亚的可口可乐
        6.042 德国的可口可乐
7.0 探讨与分析
    7.01 对比:中国与加纳
        7.011 相似点
        7.012 差异点
    7.02 技术差距
    7.03 社交媒体商业赞助用户
    7.04 可口可乐战略
    7.05 人才招聘
    7.06 整合营销传播(IMC)
    7.07 投资回报率
    7.08 “媒介即讯息”
    7.09 其他理论基础
    7.10 社交媒体管制
    7.11 社交媒体的使用:大众
        7.111 大量创建社区以及形成大众的热情协办用户
        7.112 新媒体平台之“数据、文本和电子大众”汇聚
    7.12 社交媒体的使用:负面影响
8.0 总结,局限性及未来研究领域
    8.01 总结
    8.02 企业组织之启示
    8.03 研究的局限性
    8.04 未来研究建议
    8.05 未来潜在趋势
9.0 参考
10.0 附录

(7)媒介怀疑论信息时代媒介与受众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
1 导论:从媒介崇拜到媒介怀疑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大趋势》的预言成真
        1.1.2 从敬畏到怀疑:态度转向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笛卡尔的怀疑论
        1.2.2 符号真实和媒介真实
        1.2.3 社会信任理论
        1.2.4 传播效果研究
        1.2.5 传媒的公信力研究
        1.2.6 媒介社会责任研究
        1.2.7 媒介素养研究
    1.3 研究方法、意义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意义
        1.3.3 论文创新点
2 概念界定
    2.1 信息与信息时代
        2.1.1 “信息”的溯源
        2.1.2 信息时代的定义
    2.2 媒介与怀疑
        2.2.1 媒介的定义
        2.2.2 怀疑的定义
    2.3 媒介怀疑的范畴
        2.3.1 怀疑媒介:由受众主导的怀疑
        2.3.2 媒介的怀疑:由媒介主导的怀疑
3 媒介与受众关系变迁
    3.1 媒介敬畏
        3.1.1 传播环境
        3.1.2 传播表现和特征
        3.1.3 关系实质:控制与被控制
    3.2 媒介崇拜
        3.2.1 传播环境
        3.2.2 传播表现和特征
        3.2.3 关系实质:引导和被引导
    3.3 媒介怀疑
        3.3.1 传播环境
        3.3.2 传播表现和特征
        3.3.3 关系实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4 媒介怀疑的主体分析
    4.1 信源:媒介怀疑的原动力
        4.1.1 线性传播模式与单一信源
        4.1.2 互动传播模式与多点信源
        4.1.3 社会性传播模式与多元信源
    4.2 信道:媒介怀疑的催化剂
        4.2.1 媒体对信源的怀疑
        4.2.2 媒体对信息的怀疑
        4.2.3 媒体对受众的怀疑
    4.3 信宿:媒介怀疑的接收器
        4.3.1 受众对信息的怀疑
        4.3.2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怀疑
        4.3.3 受众对社会的怀疑
5 媒介怀疑的成因分析
    5.1 国内外宏观传播环境论述
        5.1.1 全球在地化的社会趋势
        5.1.2 媒介融合的传播趋势
        5.1.3 大众传播进入日常生活
    5.2 媒介主导的怀疑
        5.2.1 信息传播过程的异化
        5.2.2 媒介符号的偏向
        5.2.3 媒介与受众关系的变迁
    5.3 受众主导的怀疑
        5.3.1 受众的心理变化态势
        5.3.2 受众的媒介与信息选择机制
        5.3.3 受众与媒介的互动模式
6 媒介怀疑的价值分析
    6.1 怀疑作为一种态度
        6.1.1 怀疑的过程:去伪存真、去浊扬清
        6.1.2 怀疑的状态:明辨是非、提高素养
    6.2 怀疑的实践作为一种资本
        6.2.1 大众传媒怀疑实践加速积累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
        6.2.2 受众怀疑实践影响文化资本
        6.2.3 符号资本的积累
    6.3 怀疑作为一种力量
        6.3.1 大众传媒对事实的追求
        6.3.2 受众对真相的渴望
        6.3.3 对社会和环境的反思
7 媒介怀疑折射出的传播病态
    7.1 疑心病:信任大厦的崩塌
        7.1.1 信任的概念解读
        7.1.2 信任瓦解的表现
        7.1.3 修复信任的可能性
    7.2 势利眼:偏见与歧视
        7.2.1 偏见和歧视的概念解读
        7.2.2 当代媒介偏见和歧视的表现形式
    7.3 恐慌症:由怀疑引起的传播失序
        7.3.1 恐慌和媒介恐慌
        7.3.2 媒介恐慌引起的传播失序
    7.4 大众传播中的反智倾向
        7.4.1 求智到反智:大众传播怎么了
        7.4.2 把脉:大众传播中为什么会反智
8 媒介与受众信任的修复和重建:在社会性媒体上的实践
    8.1 大数据视角下的信息面向:以南京持枪抢劫案的报道为例
        8.1.1 宏大信息流迅速引发围观
        8.1.2 海量信息背后的多面向
        8.1.3 谣言和真相的角逐
    8.2 充满善意和正义的传播者和受众:以微博“打拐”为例
        8.2.1 意见领袖和自发性社团设定公益话语框架
        8.2.2 专业媒体发挥刚性价值
        8.2.3 政府和其他机构和个人将行动落到实处
    8.3 新的舆论场的张力
        8.3.1 开放系统:信息充分传播和交换
        8.3.2 准稳态:形成答疑和释疑的动力机制
        8.3.3 非线性作用:各种声音促成组织再生
        8.3.4 涨落作用:在环境和内部共同调节中达到有序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8)S品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构
2 理论综述
    2.1 品牌管理的概念
    2.2 品牌资产的理解
    2.3 品牌营销的理解
3 市场环境分析及细分市场研究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3.2 细分市场研究
4 S品牌营销现状及问题
    4.1 S品牌市场现状
    4.2 S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5 S品牌营销策略
    5.1 S品牌目标市场选择及定位
    5.2 S品牌营销组合策略建议
    5.3 S品牌延伸策略
    5.4 S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
    5.5 S品牌管理思路建议
6 结论及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5T模型的网络口碑传播研究 ——以烟草品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1.5 文献综述
        1.5.1 网络口碑传播的定义及特点
        1.5.2 5T模型
        1.5.3 烟草品牌网络口碑传播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网络口碑传播的现状
    2.1 匿名制与实名制的持续角逐
    2.2 以SNS为代表的网络口碑传播平台迅速崛起
    2.3 利用网络口碑开展传播日渐流行
    2.4 网络口碑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 烟草品牌的传统传播模式与网络口碑传播
    3.1 烟草品牌传播的传统模式
    3.2 烟草品牌传播的主要方式
    3.3 烟草品牌传播面临的困境
    3.4 烟草品牌的网络口碑传播
第四章 烟草品牌网络口碑传播中5T模型的应用策略
    4.1 5T模型
    4.2 5T模型在烟草品牌网络口碑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4.2.1 发挥“意见领袖”的串联作用
        4.2.2 创造蜂鸣效应
        4.2.3 选择适合的网络口碑传播工具
        4.2.4 积极与传播对象开展互动
        4.2.5 洞察消费者的真实心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核心价值理论的初步分析
    2.1 阐述品牌概念、作用及特征
        2.1.1 品牌的概念及作用
        2.1.2 品牌的特征
    2.2 品牌的核心价值
        2.2.1 品牌核心价值的概念
        2.2.2 品牌核心价值的特征及价值主题
    2.3 品牌管理对企业的意义
        2.3.1 带来众多品牌效应
        2.3.2 迎合消费者的需要
        2.3.3 保证企业长远发展
        2.3.4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2.3.5 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小企业构建品牌核心价值的困境——微观层面
    3.1 中小企业品牌管理的SWOT 分析
        3.1.1 STRENGTH 优势
        3.1.2 WEAKS 劣势
        3.1.3 OPPORTUNITIS 机会
        3.1.4 THREATS 威胁
    3.2 品牌战略面对的主要发展困境
        3.2.1 品牌意识薄弱
        3.2.2 产品差异程度不大,创新意识不强
        3.2.3 品牌保护力度不够(宏观环境)
    3.3 “可口可乐”与“非常可乐”的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小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建立和保护
    4.1 品牌核心价值的建立
        4.1.1 通过视觉识别体现
        4.1.2 广告与公关活动传达
        4.1.3 通过试用、优质服务、终端展示使消费者感受和体验
        4.1.4 以顾客忠诚为目标全面推进品牌核心价值建设
        4.1.5 适时创新产品
        4.1.6 合理的价格水平
        4.1.7 物超所值的额外利益
        4.1.8 各种形式的顾客忠诚促销手段
    4.2 品牌核心价值的保护
        4.2.1 品牌保护错位
        4.2.2 品牌保护过度
        4.2.3 产销错位
        4.2.4 盲目壮大的合资误区
        4.2.5 商标法律认定上的误区
        4.2.6 商标保护范围上的误区
        4.2.7 互相攀比的误区
    4.3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及品牌核心价值的对策
        4.3.1 加强品牌塑造的基础工作
        4.3.2 强化品牌决策的科学性
        4.3.3 提高品牌定位的准确性
        4.3.4 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
        4.3.5 注重品牌推广中的整合传播
        4.3.6 关注品牌文化的作用
        4.3.7 增强品牌保护能力
        4.3.8 重视品牌塑造的创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职能的介入——宏观层面
    5.1 政府职能概述
        5.1.1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效和基本特点
        5.1.2 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政府与品牌核心价值的形成
        5.2.1 我国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5.2.2 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重点
        5.2.3 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
    5.3 行政、法律等手段的运用
        5.3.1 转变观念、净化市场环境
        5.3.2 严惩假冒伪劣行为
        5.3.3 建立、健全名牌认定与评优制度
        5.3.4 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麦肯锡的营销专家告诉你──如何让广告促销更有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对等理论下《整合营销传播:新发现、新教训和新想法》(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D]. 杨文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2]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李斐飞. 武汉大学, 2017(06)
  • [3]某P2P出租车公司用户参与行为分析研究[D]. 杨凯.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4]大数据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研究[D]. 邹婷. 湘潭大学, 2015(06)
  • [5]媒介时间论:信息社会经验下的媒介存在与多重时间[D]. 张梦晗. 浙江大学, 2015(01)
  • [6]社交媒体在企业传播中的使用:可口可乐中国和可口可乐加纳案例研究[D]. 丹尼尔. 复旦大学, 2014(03)
  • [7]媒介怀疑论信息时代媒介与受众关系研究[D]. 马妍妍. 浙江大学, 2013(08)
  • [8]S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 曾盛. 云南大学, 2012(04)
  • [9]基于5T模型的网络口碑传播研究 ——以烟草品牌为例[D]. 潘百安.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10]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形成研究[D]. 邹跃. 燕山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麦肯锡营销专家告诉你──如何让广告更有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