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一、纳洛酮加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结民[1](2019)在《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热敏灸大椎穴治疗新生儿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PF级健康ICR小鼠(重约3~5g)按随机对照原则分成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模型组、艾灸治疗组;艾灸治疗组依据小鼠尾温变化再次分为非热敏灸组(尾温未上升)和热敏灸组(尾温升高)。缺氧缺血模型组、艾灸治疗组按照Rice-Vannucci和Levine的方法制备NHIE模型;以生长发育的体重、神经行为学测试(翻正反射、悬崖躲避试验、趋地反射试验、抓力试验)、形态学观察、TTC、TUNEL、caspase-9为检测指标。结果:纳入统计的四组新生小鼠体重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在术后三天,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的小鼠体重增长较快,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小鼠的翻正反射时间、悬崖躲避试验时间、趋地反射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而抓力试验时间延长,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梗死面积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均减少(P<0.05),且热敏灸组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缺氧缺血模型组小鼠左侧脑组织表面出现大面积苍白、液化现象,且脑组织萎缩,大面积梗死;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梗死面积较小,热敏灸组梗死面积最小。缺氧缺血模型组左侧脑组织细胞排列顺序杂乱无章,细胞大量丢失,缝隙变大;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仅少量细胞脱落,热敏灸组细胞脱落数量最少。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表达的TUNEL阳性细胞总数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减少(P<0.05);热敏灸组较非热敏灸组表达的TUNEL阳性细胞总数减少(P<0.05)。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表达的caspase-9阳性细胞总数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减少(P<0.05);热敏灸组较非热敏灸组表达的caspase-9阳性细胞总数减少(P<0.05)。结论:热敏灸大椎穴可以增加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的体重,提高其运动功能,减少脑梗死面积,抑制细胞脱落,其机理也许与降低脑组织中caspase-9的阳性表达和细胞凋亡的数量有关。

娄元俊,史华,单海军,曹彩虹[2](2016)在《盐酸纳洛酮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4例HIE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0.02 mg/kg,ivgtt,qd,以及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46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中,ivgtt,qd。两组患儿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和体征恢复情况,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血清MMP-9、IL-6、TNF-α及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治疗后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和肌张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血清MMP-9、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收缩期峰值流速(PSFV)、舒张末期流速(EDF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盐酸纳洛酮联合丹参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新生儿HIE症状、体征恢复情况,降低血清MMP-9、IL-6、TNF-α水平,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马丙祥,赵丽娜[3](2013)在《丹参制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应用概况》文中研究表明参阅近5年来相关文献,从丹参制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星儿[4](2012)在《针刺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严重危害新生儿的健康,是导致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癫痫(epilepsy)等儿童脑病的直接因素。对此类疾病的治疗至今仍为世界性医学难题。如何有效改善HIE所致的病理状况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十几年来,针灸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之一的脑瘫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针灸在脑瘫领域展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发现患儿接受针灸治疗的年龄越小,疗效越显着,因此萌生了在新生儿期即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患儿进行针灸治疗的想法。但由于HIE的危险性和严重性、现代医学目前在我国医学系统尤其是新生儿急救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医针灸对该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尚属空白、中医“科学性”受现代医学质疑、针灸作为有创治疗在新生儿领域的安全性等多种原因,决定了目前中医针灸难以进入该领域一展所长。因此,先在动物实验上验证中医针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深入探索和揭示针灸治疗HIE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推动针灸治疗进入新生儿HIE领域的进程。靳三针疗法是已故广州中医药大学治疗弱智儿童的首席教授靳瑞教授所创立的学术体系,被誉为“岭南针灸新流派”。靳瑞教授及其带领的靳三针团队,以“靳三针头穴”为主治疗小儿脑病二十余年,疗效肯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将“靳三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和儿童自闭症临床规范化研究”两项成果作为临床适宜疗法向全国推广。目前对“靳三针疗法”治疗小儿脑病的临床观察研究很多,但缺乏对其作用机理的实验基础研究。本论文目的有二:一方面,以“靳三针头穴”为切入点,旨在探索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的作用机制是否与减少新生神经细胞凋亡有关,并进一步寻求其起效通路,为针灸治疗HIE寻找可靠的实验依据;另一方面,以针刺介入时间为切入点,比较HIBD发生后不同时间开始针刺对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方法文献研究本部分回顾了现代医学对新生儿HIE的认识和治疗进展、古代中医对新生儿HIE认识和现代中医治疗进展、神经干细胞凋亡基因的研究进展等三大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新生儿HIE的中西医治疗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实验研究本部分共包括六个实验项目。实验一采用延迟5min剖宫产术模拟宫内窘迫制造HIBD新生大鼠模型,设立正常组(自然分娩的新生大鼠)和假手术组(正常剖宫产术分娩的新生大鼠)作为对照组。根据新生大鼠出生时神经行为学表现、脑组织HE染色鉴定造模成功。将实验一中获得的各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每组再根据处死观察的时间分为21d、28d、35d、42d、49d亚组,每组雌雄各半,饲养到第14天时,用苦味酸标记后,进入后续实验。实验二观察各组新生大鼠14~49天的体重变化,研究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体重的影响。实验三~六研究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缺血灶中的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其中:实验三采用Tunel法检测大脑皮质中凋亡的神经细胞数量;实验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促凋亡基因Caspase-3蛋白的表达;实验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BrdU.Nestin蛋白的表达,来反映大脑皮质中新生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增殖状况;实验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抗凋亡基因14-3-3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研究1、建立模型1)新生大鼠死亡率:出生21天时各组死亡率为正常组5.13%(4/78),假手术组6.82%(3/44),模型组14.66%(28/191),卡方检验p=0.049。2)新生大鼠出生时表现:正常组甫出生即全身呈现较深的粉红色,在雌鼠的舔舐下可扭动身体、挥舞四肢、发出叫声,并可迅速吃乳。假手术组和造模组甫从子宫中取出时,均全身青紫或苍白,四肢伸展,没有呼吸,心跳过速,对触觉刺激无反应。3)新生大鼠出生第2天翻正反射:最短翻正时间假手术组<正常组<模型组,其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次翻正中的成功次数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其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新生大鼠出生第14天悬吊试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均短于正常组(P<0.01)和假手术组(P<0.01)。5)新生大鼠出生第14天斜坡试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完成试验的时间长于正常组(P<0.01),而和假手术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正常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27只,成功25只(92.6%),不成功2只(7.4%);假手术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15只,成功13只(86.7%),不成功2只(13.3%);造模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84只,成功55只(65.5%),不成功29只(34.5%)。卡方检验P<0.01,可以认为斜坡试验成功与否的结果与组别有关。6)脑组织HE染色:正常组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分布由表及里可见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神经元的6层结构完整。神经元圆形或锥形,细胞质内见嗜碱性均匀分布的尼氏体,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核膜明显。在一片正常细胞中间或出现个别固缩细胞。假手术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6层结构基本完整,局灶区域可见3层(外锥体细胞层)锥体细胞胞浆红染,胞核浓缩深染,结构消失。模型组大脑皮质的3层和5层(外锥体细胞层和内锥体细胞层)锥体细胞数量减少,细胞体积缩小,变成三角形,胞浆呈均匀的嗜伊红染色,胞核浓缩深染,结构消失。部分海马椎体细胞层细胞亦见上述变化。2、针刺对体重的影响:新生大鼠14-49天体重:35天龄前,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和正常组或假手术组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天龄后,各组的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针刺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针刺1组凋亡细胞个数21-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凋亡细胞个数35-49天龄时均少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2组凋亡细胞个数少于针刺1组(P<0.05)。4、针刺对Caspase-3的影响:针刺1组Caspase-3的表达21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龄时低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2组Caspase-3的表达35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42和49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天龄时,针刺1组和针刺2组Caspase-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针刺对BrdU的影响:针刺1组BrdU的表达21-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BrdU的表达35-42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天龄时低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1组和针刺2组BrdU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针刺对Nestin的影响:针刺1组Nestin的表达21和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2组Nestin的表达35-42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2组Nestin的表达低于针刺1组(P<0.01)。7、针刺对14-3-3的影响:针刺1组14-3-3的表达21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28天和35天龄时,表达急剧降低,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14-3-3的表达35天龄时低于模型组和正常组(P<0.01),42天和49天龄时,表达略有上升,而模型组和正常组在此阶段的大脑皮质中已经没有表达。35天龄时,针刺2组14-3-3的表达低于针刺1组(P<0.01)。结论文献研究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中西医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治疗仍以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为主,高压氧、亚低温、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移植等多种方法仍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未大规模应用于临床。2、古代中医对该病的理论认识和临床经验相当丰富,古人已经发展出一套处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类似症状的辨证论治方案。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对古代中医治疗该病的方法进行过系统总结,也未与现代中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成功对接。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广大中医研究者去挖掘和应用。3、现代中医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领域以数种单一中药提取物制剂为主,临床应用也未体现中医的辨证论证精神。针灸推拿对该病的治疗集中于其神经后遗症——脑性瘫痪上,真正在新生儿期介入治疗的临床报道非常少。实验研究1、延迟5min剖宫产术在短期内可以制备大量长期存活的HIBD新生大鼠,高度模拟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病机制,且操作简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造模方法。该方法可造成相对温和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出生后21-49天存在神经细胞“延迟凋亡”现象,是研究中枢神经细胞凋亡的理想模型。2、获得正常新生大鼠神经系统发育和细胞凋亡的生理规律:(1)正常新生大鼠21-42天龄时大脑皮质的神经干细胞持续存在,42-49天年龄段突然下降,表明42-49天年龄段,新生大鼠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熟。(2)正常新生大鼠42天龄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出现凋亡高峰,随后逐渐下降。42天以前,大脑皮质中可能存在某些抑制Caspase-3促凋亡作用的因素,抑制神经细胞过度凋亡,14-3-3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42天以后,14-3-3表达消失,大量神经细胞进入凋亡程序,但Caspase-3可能与此无关。3、获得模型组新生大鼠细胞凋亡相关的病理规律:(1)该模型42天后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开始大量凋亡,新生神经干细胞减少,同时伴随异常的细胞增殖,这些增殖的细胞很可能不是正常成熟的神经元,而是修复损伤的其他神经细胞。(2)42-49天年龄段,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出现“延迟凋亡”的现象,与Caspase-3的表达存在因果关系。4、获得针刺对观察指标的作用规律:(1)针刺具有抑制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质中的细胞凋亡和BrdU的表达、提高大脑皮质中Nestin和14-3-3表达水平的作用。其中,针刺2组的上述作用均优于针刺1组。(2)针刺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可能与针刺提高14-3-3的表达水平有关,并通过抑制凋亡,间接抑制了BrdU的表达,另一方面,针刺具有促进Nestin在大脑皮质中表达的作用,能提高损伤区的新生神经干细胞水平,从而修复受损组织。(3)针刺对Caspase-3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针刺抑制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很可能不是通过Caspase-3途径来实现的。5、针刺介入时间研究对临床应用的启示:(1)决定针刺介入时间的关键,不一定在于越早越好。最佳的针刺介入时机,应取决于受针刺影响的靶蛋白,以及该蛋白在HIBD模型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表达发生转折的年龄段。(2)针刺影响靶蛋白表达的维持时间偏短,提示机体对针刺具有耐受性。因此找准关键时间点介入针刺治疗,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定时更换穴位进行刺激,可能有利于减少机体对该穴位的耐受性,提高针刺治疗敏感度。

王瑞娟[5](2019)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注射用盐酸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在安阳市中医院就诊的6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患儿静脉滴注注射用盐酸纳洛酮0.02 mg/k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儿还原型谷胱甘肽,20 mg加入2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意识障碍和惊厥消失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NBN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NSE水平和NBNA评分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3%、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注射用盐酸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王剑,徐发林[6](2018)在《纳洛酮联合脑活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活素与纳洛酮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08-2013-08商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脑活素+纳洛酮)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及不同时间段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2%(54/55)、87.3%(4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7d、14d,2组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采用脑活素联合纳洛酮治疗的效果显着。

孙洪华[7](2017)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盐酸纳洛酮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系统损伤的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盐酸纳洛酮注射液联合用药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朝阳市第二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66例,随机分为丹参酮+纳洛酮组、纳洛酮组、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纳洛酮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一般用药57d。丹参酮+纳洛酮组在纳洛酮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酮ⅡA治疗,疗程1014d。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评估,并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有不同程度提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以丹参酮+纳洛酮组作用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各组间比较,丹参酮+纳洛酮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最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可明显减轻缺氧缺血性脑病致神经损伤。

李红旗[8](2016)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纳洛酮干预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01—2015-06我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90例,随机分为2组各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预防应用,降低颅内压,持续吸氧、营养支持及脑循环改善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静脉泵注。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意识恢复时间、原始反射与肌张力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2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段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意识恢复、原始反射与肌张力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可改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许成立[9](2015)在《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部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入组研究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4年2月份到2015年2月份接收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增加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儿总有效率经对比差异显着,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比对照组的77.5%要高,P<0.0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上的意义;两组患儿NBNA分值改善情况经对比差异显着,P<0.05,具备统计上的意义。实验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备统计上的意义。结论联合纳洛酮以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安全,且后遗症少,值得普及。

李艳霞,贺新萍,徐晓伟,窦华丽,侯宝松[10](2015)在《高压氧辅助纳洛酮联合丹参注射液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纳洛酮、丹参注射液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中,对患儿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2例。对照组仅接受纳洛酮及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量表(NBNA)评分和反射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结果 2组接受治疗前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接受了1个疗程治疗后,2组NBN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接受治疗后反射恢复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压氧辅助纳洛酮及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更易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二、纳洛酮加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洛酮加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NHIE的研究
    2 中医对NHIE的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案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尾温的影响
        2.2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2.3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行为学测试结果的影响
        2.4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2.5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形态观察
        2.6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2.7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caspase-9 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3 小结
讨论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HI模型的选择
        2.1 气管夹闭术
        2.2 延迟剖宫产术
        2.3 动脉结扎法
    3 热敏灸的概述
    4 针灸大椎穴与脑病的探讨
    5 腧穴热敏化的探讨
    6 热敏灸治疗HI模型疗效的探讨
        6.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生理发育和行为学测试的探讨
        6.2 热敏灸对HI模型的探讨
        6.3 热敏灸对HI模型脑组织形态学的探讨
    7 热敏灸治疗HI模型作用机制的探讨
        7.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的探讨
        7.2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caspase-9阳性细胞数的探讨
结论
    1 文献研究
    2 实验研究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创新之处
    不足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2)盐酸纳洛酮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研究对象
    1.3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儿症状和体征恢复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儿血清MMP-9、IL-6和TNF-α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2.5 不良反应
3 讨论

(3)丹参制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丹参制剂及药理作用
2 临床应用
3 展望

(4)针刺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宫内窘迫
        1.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
        1.1.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1.2.1 古代中医对HIE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对HIE的治疗现状
        1.2.3 中医在新生儿HIE领域的现状和展望
    1.3 神经干细胞凋亡基因研究进展
        1.3.1 神经干细胞
        1.3.2 细胞凋亡
        1.3.3 小结
第2章 实验研究
    2.1 实验一 宫内HIBD新生大鼠出生14天内行为学和脑组织HE染色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实验二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体重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实验三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4 实验四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CASPASE-3的影响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
        2.4.3 讨论
    2.5 实验五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新生神经细胞的影响
        2.5.1 材料与方法
        2.5.2 结果
        2.5.3 讨论
    2.6 实验六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14-3-3的影响
        2.6.1 材料与方法
        2.6.2 结果
        2.6.3 讨论
第3章 实验间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3.1 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3.1.1 直观认识
        3.1.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2 针刺1组和针刺2组效果比较
        3.2.1 两组对各指标的影响比较
        3.2.2 原因分析
    3.3 存在问题与展望
        3.3.1 新生大鼠14天前标记困难使体重观察不连续
        3.3.2 BrdU标记的增殖细胞种类不明
        3.3.3 假手术组设置多余
        3.3.4 针刺组参数设计的优缺点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HE染色
附录二 凋亡细胞
附录三 CASPASE-3阳性细胞
附录四 BRDU阳性细胞
附录五 NESTIN阳性细胞
附录六 14-3-3阳性细胞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中英文对照与缩略词表
致谢

(5)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判定[7]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3 两组NSE水平和NBNA评分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6)纳洛酮联合脑活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对比
    2.2 2组相关临床指标对比
    2.3 2组治疗不同时间段行为神经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 讨论

(7)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盐酸纳洛酮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系统损伤的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新生儿神经行为测试
    1.7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检测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儿NBNA改善情况对比
    2.3 两组患儿后遗症情况对比
3 讨论

(10)高压氧辅助纳洛酮联合丹参注射液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变化
    2.2 恢复时间
3 讨论

四、纳洛酮加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D]. 刘结民.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盐酸纳洛酮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 娄元俊,史华,单海军,曹彩虹. 中国药房, 2016(23)
  • [3]丹参制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应用概况[J]. 马丙祥,赵丽娜. 中医儿科杂志, 2013(03)
  • [4]针刺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D]. 李星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5]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观察[J]. 王瑞娟. 药物评价研究, 2019(09)
  • [6]纳洛酮联合脑活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J]. 王剑,徐发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05)
  • [7]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盐酸纳洛酮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系统损伤的改善研究[J]. 孙洪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7(01)
  • [8]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观察[J]. 李红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17)
  • [9]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 许成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58)
  • [10]高压氧辅助纳洛酮联合丹参注射液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 李艳霞,贺新萍,徐晓伟,窦华丽,侯宝松.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19)

标签:;  ;  ;  ;  ;  

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