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藏地质研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现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孟泰宇[1](2021)在《基于微服务的油田注水井动态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油田注水是通过注水向地层补充能量可以保持油层压力、降低原油产量递减率的一种手段,是油田开发过程中重要手段之一,直接决定着油田开发效果的好坏。按照长庆油田某采油厂对油田注水井动态分析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油田注水井动态分析系统。在对长庆油田某采油厂所管辖的油田区块注水井生产数据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功能,将系统分为用户管理、水量变化、分层吸水、储层情况、注采比和用户登录等模块。采用微服务思想设计了系统的软件架构,系统分为三层结构,使用HTML,CSS,JS实现用户表现层,业务逻辑层使用Java语言开发,数据库使用My SQL,根据微服务的划分原则,将系统划分为六个微服务进行开发和部署,并配置了服务注册和发现、路由网关和配置中心等支持微服务技术的相关组件,通过服务调用组件Feign实现服务调用和负载均衡。使用Interlli JIDEA作为开发工具,基于Spring Cloud框架进行微服务开发,应用E-Charts实现了注水井动态数据的可视化展示,服务接口采用WSDL描述,实现了服务接口的规范化,服务接口参数设置合理,简化了服务的调用。系统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用户可以通过表格、曲线、柱状图等多种形式对油田水量变化、分层吸水和注采比等注水动态进行分析,帮助油田管理人员了解注水井工作情况,及时调整注水方案,提高注水效果,提升油田开发效率。
李皎[2](2021)在《基于SOA的油田区块产量运行动态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油田管理者根据油田区块产量运行动态分析结果,能够准确、方便地掌握油田区块产量的运行情况,提出合理的生产管理措施。本文依据长庆油田某采油厂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OA的油田区块产量运行动态分析系统。在对长庆油田某采油厂区块产量运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油田业务和开发技术的相关规范,从表示层,网关层,Web服务层和数据存储层四个方面对系统进行整体设计。系统采用基于面向服务架构思想的前后端分离模式,前端使用Vue与Element UI组件,后台数据库使用My SQL和Redis,前后台交互采用JSON数据传输格式,设计了基于RESTful接口的Web服务应用框架,实现了基于SOA的油田区块产量运行动态分析系统,主要包括产量数据、产量运行和动态分析三个主要Web服务功能。系统网关采用Gateway组件主要负责动态路由和过滤拦截请求;系统流控、熔断降级、负载保护采用Sentinel组件;系统统一注册中心和配置中心采用Nacos组件;数据的可视化采用Echarts组件实现油田区块产量动态展示,采用Swagger对服务接口进行了描述,实现了服务接口的可视化,完成了系统和企业ESB的无缝连接。实现的功能以Web服务模式部署,方便了系统信息的共享和集成。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便、Web服务接口安全、规范,方便了用户快速查询注水井、采出井数据,可统计并绘制出生产运行、产量构成和分级汇总等图表,实现了对油田区块产量的动态分析。使油田生产管理者能够方便直观地了解油田区块产量运行情况,及时调整油田区块生产运行计划,提高分析决策的科学性。
敬兴隆[3](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S采油厂为例》文中指出2014年以来的低油价影响,使油气公司由资源扩张型转为降本增效型。我国能源安全矛盾集中体现在油气安全问题,当前国内油气资源已不能有效地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缓解我国油气安全矛盾,XJ油田作为我国加快油气区建设主战场,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能源安全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开发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一直是制约XJ油田发展的核心问题,特别是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引发原油价格一路下行,WTI原油期货价格一度历史性跌至-37.63美元/桶,持续低油价以及老油区开采难度的增加使得提升采油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充分显现,传统管理改革及业务流程优化已无法根本解决,急需探索全新的采油生产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业务流程再造及物联网相关理论、方法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将物联网与流程再造结合的可行性。其次,以XJ油田S采油厂为例,对其采油生产业务流程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及诊断,得出了其生产管理中的生产过程管控不到位、发现及处理问题滞后、数据不全面、数据质量差、未能实现数据赋能生产管理及辅助分析决策、业务协同及共享困难、提升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深化等主要问题及困境,本文认为继续实行现有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将导致提升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深化,常规的业务流程梳理及优化、小范围的改革创新、或资源整合已无法化解这种矛盾,必然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思想探索全面的管控模式改革及业务流程再造。再次,本文研究了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方法,将数字化转型及数据驱动管理贯穿流程再造的全过程,构建围绕集中监控中心(数据中心)的采油生产管理模式,并阐述了流程再造的愿景和目标制定、关键业务流程及需求分析、物联网生产管理系统构建方法、新的业务流程及管控模式构建思路、新的组织结构构建、标准化及制度建设思路、实施过程的人力资源保障及培训提升等内容。文章对其预期效果开展了分析,认为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将在生产状况全面感知;采油生产管理效率、质量、安全的全面提升;采油生产成本的减少、业务协同及组织协作全面提升等方面效果显着,是化解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益矛盾的有效手段,将使采油生产业务流程整体从四级管理向“采油厂-班组”两级管理转变。该方法除应用于老油田业务流程再造,对于新开发油田管理模式选择及业务流程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徐翀[4](2020)在《国外A断块薄互层油藏开发调整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外A断块油藏于2004年投产,产油均为稀油,累计已有19口生产井,但目前油井均已关闭,不再产油。目前油田生产面临高含水、关停井多、断块后续产量低等问题。本文以国外A断块薄互层油藏为研究对象,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明确油气藏的剩余油动用状况,描述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而为该油田后续开发调整设计方案。本文首先从油藏生产数据入手,利用油田生产数据管理系统、OFM数据库生成生产动态曲线,分析评价目前油藏生产动态,找出油田开发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地质资料、物性参数,建立地质模型,包括构造模型、相模型、物性模型,从地质角度进一步认识油藏构造、沉积、物性特性,也为该油藏数值模拟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明确各井、各层位剩余油动用情况。发现Fa2、Fb5、Fb6等层位中的剩余油分布相对丰富,Fa1、Fa2、Fb2等层位有较丰富的剩余气。最后根据剩余油动用情况,设计射孔措施、加密井、注气等三种开发调整方案,横向对比各个方案的累积产油、采收率,并与当前油田开发方案进行纵向对比,选出最佳设计方案,以提高油藏经济效益。四种开发方案对比结果表明,经济效益最高的方案是分别对9口油井和9口气井对应的层位采取射孔措施,此方案预测累计产油8.25MMbbl,采收率28.44%,增产2.18MMbbl。射孔方案有效地降低了开采成本,提高了采收率。此射孔方案也可为类似特征的油藏的开发调整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花仁贵[5](2019)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油藏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的不断发展,油田所产生的数据已呈现爆炸式增长,石油企业积累了大量油藏数据。因此,油田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油藏数据规模庞大、数据形式多样、数据结构复杂等挑战,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很难满足石油企业的实践需求。近年来,由于以Hadoop和Spark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因此其非常适合应用于油藏大数据分析。本文以Hadoop和Spark等大数据技术为基础,面向油藏数据处理和分析展开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油藏数据分析系统的总体架构。该架构分为五个层次功能模块,分别为:数据采集层、数据接入层、数据存储层、数据挖掘分析层和应用服务层。根据油藏数据特点和实践需求,对所提系统架构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2)设计了基于HBase数据库的油藏数据分布式存储方案。针对油藏数据具有异构性、多样性以及数据源多等特点,本文利用Hadoop数据库HBase设计了油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总体架构,设计了油藏数据表和HBase表,解决了油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问题,并引用协处理器Coprocessor实现了 HBase的二级索引。(3)提出了基于C4.5决策树的油井地层分类算法。为了挖掘油藏数据的潜在价值,本文将C4.5决策树算法应用于油藏数据分析并给出了其算法步骤。依照油井地层特性,将油井地层分为四种类别,并在Spark上实现了此分类算法,从而提高了油藏数据分析效率。(4)设计并实现了油藏数据分析系统。基于Hadoop平台,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油藏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包括油藏数据分布式存储、油藏数据分析、地层分类预测、图形化展示等功能,能较好地满足石油企业的需求。
刘忠全[6](2019)在《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以大力推动创新活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进一步明确了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是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立足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2016年进一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其中的“降成本”即强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受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技术创新及成本管理创新越来越为理论界所重视。已有文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有众多学者针对成本管理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模式创新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偶有文献对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如有学者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也有学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是基于二十世纪80年代技术的进步,亦即技术创新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但几乎没有学者对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加以研究。就现实而言,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会对企业内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技术进步必然会通过某种或某几种路径影响或导致成本管理创新。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Robert K.Yin认为,当研究的问题与其所处内外环境难以区分时,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都与企业环境密切相关,且难以区分,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术创新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遵循的案例研究步骤如下:第一,以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及组织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观点;第二,以理论观点为基础,设计案例研究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框架;第三,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案例,通过现场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案例证据分析资料,并采用“模式匹配”证据分析技巧对证据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案例研究观点;第四,通过理论构建与案例证据分析的不断循环,最终形成本文的理论观点与研究结论。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创新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技术进步来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推动着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本文着重考查了大庆油田因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产变化,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首先,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变革,伴随着生产要素——劳动资料、管理要素与信息要素等的变化,成本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其次,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分别促使企业采用成本预算控制及分批法等进行成本管理;最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种类等变化也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第二,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组织结构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带动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梳理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历程,分别考查了以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两个阶段,发现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同时成本管理模式也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大庆油田为配合模仿创新阶段的生产实际采用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并实际运用了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相契合的成本管理模式——责任成本管理;在研发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为提高生产效率,案例企业在原有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了灵活性更强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并运用了相适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案例研究发现,整个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演进都是基于与新型技术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匹配,基于产量的生产技术创新催生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又孕育着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融合。第三,技术创新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进而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产生影响。通过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两个单位的案例研究发现,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成本管理创新。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能够通过精细预算成本管理、规范成本核算管理、强化运营和管控成本等对成本管理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此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通过减少财务运营成本及提升核算效率等促进成本管理创新。会计信息系统是成本管理的物质基础之一,会计信息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成本管理也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而得到革新。本文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技术创新是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构建了技术创新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献。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及“成本管理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未有学者就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作用及作用路径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了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作用。第二,本文系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厘清了二者之间完整的传导路径。已有文献大多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者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就两者之间具体的经济联系进行探讨。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企业,具体验证了生产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路径。第三,本文重点关注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领域。大量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多从生产活动、企业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后果等角度入手,很少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技术进步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不应局限于其直接的经济后果,还应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落脚于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经济后果和成本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于翔涛[7](2018)在《地质导向在水平井钻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地质导向技术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实用性的新型定向井钻井技术,在水平井钻井施工中被普遍应用。但目前国内由于技术水平的问题,随钻测井仪器与配套软件等相关领域均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地质导向能力有限,而且随着油价波动,开发投资的减少,对钻井施工的成本和效率要求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地质导向系统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基于这种背景下,本文以延长油矿水平井开发项目为依托,首先通过对地质导向系统进行功能需求分析,以此为依据确定其软件架构;随后讨论了在不增加新测录井项目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测录井资料来完成地质导向工作中对目的层进行追踪与评价的方法;并对先导地质模型建立和井身轨迹调整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求获取较为准确的先导地质模型,从而能够以此为依据提出高效可行的井身轨迹调整方案。通过研究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地质导向系统作用的基础,是对包括但不限于区块构造资料、邻井资料、随钻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和工程参数资料在内的多种已有资料进行深刻了解与充分运用。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完成先导地质模型的建立与修正、对目标层及标志层的各种测录井响应特征进行提取、进行实时地层岩性识别与地层含油气性初步评价等一系列工作来确定钻头在地层中的真实位置,并预测在钻进中可能遇到的地层变化情况。随后则需要利用多种理论和经验公式来计算对应地层下的钻具可用造斜率,在施工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对井身轨迹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其可以在目标地层中比较有利于后期开发的位置穿行延伸。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方法研究,在不增加额外现场设备的基础上地质导向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使实验井的目标层平均钻遇率达到了95%以上,相对于研究区块中其他水平井60~70%的平均钻遇率水平有比较明显的提升,实现了比较理想的地质导向效果,提高了钻井施工效率。
孙岳[8](2018)在《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也标志着信息化战略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石油行业,国内外各石油公司也把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并逐步推动石油行业信息化从“数字油田”建设,逐步迈向以自动化、智能化为主要标志的“智能油田”建设的新阶段。其中,信息化战略和规划的制定,则是重中之重。本文以中海油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负责全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的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石油行业信息化环境和现状,描述了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理念、技术以及信息化趋势;其次,运用SWOT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解读了公司目前的总体发展战略,并根据其明确了具体的信息化需求;接下来,通过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上一阶段的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价,找出了目前信息化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最后,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天津分公司下一阶段的信息化战略及规划应当如何改进和实施,从而完整的展现出天津分公司信息化战略及规划的制定、执行、检查、调整的全过程。本文认为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应当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减小与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的差距,方能稳固行业地位,实现集团公司的总体战略;通过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和规划,持续推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发展,方能带来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的生产和管理变革;信息化战略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当遵从动态循环的原则,不断发掘问题和不足,进行持续改进;对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战略的研究,同样适用于国内其他石油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苏文超[9](2018)在《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模型及软件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课题的目标是研究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分析方法和模型,开发分析软件系统。以油藏开发工程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概率统计、层次分析、模糊评价、以及不同方法相结合的多因素关联分析方法,以及柔性工作流技术,建立油田企业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分析模型、评价工作流模型和数据跨库整合模型,为油田开发效果进行科学、客观评价提供方法和软件工具,提高油田开发生产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课题主要创新研究和开发工作包括以下方面:1、提出了油藏开发效果评价的概率统计与层次分析相结合、模糊评判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建立了评价因素指标体系,可实现基于模型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油藏开发效果评价。2、基于柔性工作流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建立了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工作流模型,实现了评价因素和指标数据的跨库整合,以及评价结果的审核功能。3、采用MVC架构模型,设计开发了软件系统。可实现新建评价任务、创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分析模型、评价模板定制、油藏开发效果评价、评价结果审核及发布等功能。课题完成了“油田企业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分析系统”的研制开发,满足平台实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网络化、集成化管理功能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结果。
高倩[10](2015)在《多源数字油田数据与油田数据融合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油田数据建设的深入发展,油田数据对于油田企业的价值越来越大。自1999年大庆油田提出数字油田这15年来,人们都在致力于油田历史数据数字化与油田数字化管理建设,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时,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应用中又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以研究数字油田与数字油田多源数据为开端,在数字油田先进理论指导下,以数字油田数据多源性与融合为研究目标,着重研究了数字油田多源数据存在的方式、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建立了数字油田数据融合技术方法体系,同时以陕北薛岔油田为例,对该油田地质研究中的多源数据进行关联、整理与融合,建立了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和储层模型等,实现了多源油田数据融合方法在油气地质研究与决策中的应用。本次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充分研究了数字油田数据,将数字油田数据进行了分类,提出油田源数据与计算机管理数据的概念。认为油田源数据是油田企业在勘探、开发、生产与集输过程从源头上采集的数据,定义为“会说话石头的语言”。具有可复用,能够用于对地下油气藏的识别与表征,对油气生产过程智能动态管理等特征。计算机管理数据是指按照计算机原理所管理的数据,其特征是较庞杂,大部分是结构化的数据,基本上是解释、推断和地质研究成果报告。定义为知识体数据。2、在充分研究数字油田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数据的多源性。数据多源性分为油田数据的多源性与计算机管理数据的多源性。油田数据多源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油田数据多元采集方式与多学科、多领域、多技术构成的各种专业数据,如地震、测井、岩心测试、产量、温度、压力等。计算机管理数据的多源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数字油田建设过程中多期次建设、多部门主导、多开发商水平不一和多种格式与多种数据库及多种管理信息系统造成的数据不兼容的多源性。3、在研究数字油田数据多源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多源数据融合问题。从油田数据应用的本质中得出油田数据融合是数据组织、合并、计算后产生新的数据体,并应用在地质研究上,发现地下地质体、构造与油气藏,建立各种地质模型,是数据转化为信息过程的基本结论。4、油田多源数据融合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因此,需要正确的理论与方法论作指导,在此提出了油田数据学的概念,以及建立了数字油田数据融合技术方法体系,以此作为油田数据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针对油田多源数据提取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了Datist(数据专家)技术及软件,能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构成了油田多源数据融合研究的方法论。5、应用本课题提出的油田多源数据融合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以陕北薛岔油田为例,对油田数据进行了关联整理和融合,并建立了该研究区的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与油藏储层模型,并对此做了地质研究与分析,从真正意义上研究了油田数据的多源性及实现了数据融合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为大大提高地质研究效率,寻找更多的油气资源,发现剩余油,提高采收率做出贡献。
二、油藏地质研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现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藏地质研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现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服务的油田注水井动态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2.1.1 系统业务功能分析 |
2.1.2 注水井动态参数分析 |
2.1.3 注水井动态方法分析 |
2.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3 系统技术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3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3.4 系统业务功能设计 |
3.4.1 服务提供者微服务设计 |
3.4.2 服务消费者微服务设计 |
3.4.3 系统其他微服务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概念模型设计 |
3.5.2 数据库表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开发环境配置 |
4.2 系统部署与配置 |
4.3 微服务治理的实现 |
4.4 微服务模块的实现 |
4.4.1 用户登录模块实现 |
4.4.2 水量变化模块实现 |
4.4.3 分层吸水模块实现 |
4.4.4 储层情况模块实现 |
4.4.5 注采比模块实现 |
4.4.6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功能性测试 |
5.3 非功能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基于SOA的油田区块产量运行动态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总体需求分析 |
2.1.1 业务需求 |
2.1.2 系统目标 |
2.1.3 影响产量的指标因素 |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1 产量数据 |
2.2.2 产量运行 |
2.2.3 动态分析 |
2.2.4 系统管理 |
2.2.5 系统监控 |
2.2.6 系统工具 |
2.3 技术需求分析 |
2.3.1 面向服务架构 |
2.3.2 Web服务架构类型 |
2.3.3 Web服务协议栈 |
2.3.4 服务注册中心 |
2.4 区块产量运行动态分析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1 表示层 |
3.2.2 网关层 |
3.2.3 Web服务层 |
3.2.4 数据存储层 |
3.3 Web服务工作流程 |
3.4 功能模块设计 |
3.5 动态分析模块 |
3.6 数据库设计 |
3.6.1 概念模型设计 |
3.6.2 逻辑结构设计 |
3.6.3 数据库表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系统开发背景 |
4.2 系统开发环境 |
4.3 系统开发流程 |
4.3.1 Web服务环境配置 |
4.3.2 Web服务的开发与调用过程 |
4.4 系统模块实现 |
4.4.1 主界面 |
4.4.2 产量数据模块 |
4.4.3 产量运行模块 |
4.4.4 动态分析模块 |
4.4.5 系统管理模块 |
4.4.6 系统服务链路监测 |
4.4.7 系统服务状态监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概述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3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S采油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业务流程再造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物联网及其在油气生产管理中应用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
2.1 业务流程再造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
2.1.1 业务流程再造相关理论及发展 |
2.1.2 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方法及步骤 |
2.2 物联网应用的油田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方法 |
2.2.1 物联网相关概念及主要特征 |
2.2.2 物联网的应用及基本架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J油田S采油厂采油生产业务流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XJ油田S采油厂基本概况 |
3.1.1 XJ油田S采油厂组织架构及管理模式 |
3.1.2 XJ油田S采油厂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3 XJ油田S采油厂生产业务流程现状 |
3.2 XJ油田S采油厂采油生产管理中存在问题 |
3.2.1 生产过程管控不到位、发现及处理问题滞后 |
3.2.2 数据不全面、数据质量差 |
3.2.3 业务协同及共享困难 |
3.2.4 提升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深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方法研究 |
4.1 制定流程再造的愿景和目标 |
4.2 制定基于物联网的流程再造方案 |
4.2.1 管理层决策及营造环境 |
4.2.2 关键业务流程及需求分析 |
4.2.3 构建物联网生产管理系统 |
4.2.4 建立新的业务流程及管控模式 |
4.2.5 试点新的业务流程 |
4.2.6 推广实施新的业务流程 |
4.3 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保障措施 |
4.3.1 推进新的组织结构构建 |
4.3.2 加强标准化及制度建设 |
4.3.3 人力资源保障及培训提升 |
4.4 持续改进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XJ油田S采油厂流程再造预期效果 |
5.1.1 生产状况全面感知 |
5.1.2 采油生产管理效率、质量、安全的全面提升 |
5.1.3 采油生产成本的减少 |
5.1.4 业务协同及组织协作全面提升 |
5.2 本文主要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国外A断块薄互层油藏开发调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油藏井网开发方式研究现状 |
1.3.2 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
1.3.3 油藏射孔措施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建立国外A断块薄互层油藏生产数据库 |
2.1 国外A断块油藏构造特征 |
2.2 获取油田生产数据 |
2.3 建立生产数据管理系统 |
2.4 导出生产动态曲线 |
2.5 油藏储量统计 |
2.6 本章小结 |
3 国外A断块薄互层油藏地质建模 |
3.1 构造模型 |
3.1.1 断层模型 |
3.1.2 平面模型 |
3.1.3 网格模型 |
3.2 相模型 |
3.2.1 沉积相模型 |
3.2.2 岩相模型 |
3.3 储层模型 |
3.3.1 孔隙度模型 |
3.3.2 渗透率模型 |
3.3.3 饱和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外A断块油藏数值模拟和剩余油潜力分析 |
4.1 模型初始化 |
4.2 各模型储量拟合 |
4.3 油藏历史拟合 |
4.4 单井拟合 |
4.5 剩余油潜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国外A断块薄互层油藏开发调整策略研究 |
5.1 方案一:以目前生产现状继续生产 |
5.2 方案二:射孔措施 |
5.3 方案三:加密井措施 |
5.4 方案四:注气开采措施 |
5.5 方案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油藏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介绍 |
2.1 引言 |
2.2 大数据平台与开发工具 |
2.2.1 Hadoop平台 |
2.2.2 Spark计算引擎 |
2.2.3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概述 |
2.2.4 HBase分布式数据库 |
2.3 油藏数据分析概述 |
2.4 数据挖掘算法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1 引言 |
3.2 油藏数据特点 |
3.3 油藏数据处理功能性需求 |
3.3.1 油藏数据的导入与存储 |
3.3.2 油藏数据分析 |
3.3.3 分析结果推送入库 |
3.4 非功能性需求 |
3.5 总体架构与层次功能模块 |
3.5.1 总体架构 |
3.5.2 层次功能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藏数据分布式存储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油藏数据分布式存储总体架构 |
4.3 油藏数据接入模块 |
4.4 油藏数据存储模块 |
4.4.1 油藏数据表设计 |
4.4.2 HBase表设计 |
4.4.3 协处理器Coprocessor实现二级索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4.5决策树的地层分类算法 |
5.1 引言 |
5.2 C4.5决策树算法 |
5.3 基于油藏数据的决策树模型构建 |
5.3.1 油藏数据特征提取 |
5.3.2 基于油藏数据的C4.5决策树生成算法 |
5.3.3 基于油藏数据的C4.5算法构造决策树 |
5.4 基于Spark的C4.5决策树地层分类的实现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1 实验环境 |
5.5.2 实验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油藏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系统研发环境 |
6.2.1 硬件配置 |
6.2.2 软件环境 |
6.3 系统实现 |
6.3.1 系统总体框架 |
6.3.2 油藏数据监控模块 |
6.3.3 油藏数据存储模块 |
6.3.4 员工信息管理模块 |
6.3.5 油藏数据分析模块 |
6.3.6 油藏数据出库备份 |
6.4 系统功能测试 |
6.4.1 等价类划分 |
6.4.2 系统测试用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研究工作 |
(6)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 |
一、宏观经济后果 |
二、微观经济后果 |
第二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因素 |
二、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经济后果 |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 |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经济后果 |
第四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后果 |
第五节 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构成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进步与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产出产品升级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生产组织形式案例分析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及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及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创新—基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完善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结果、组织结构特征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方式、组织结构形式选择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历程回顾 |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 |
三、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 |
四、技术创新通过组织结构影响成本管理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构建与观点提出 |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历程 |
二、信息技术创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 |
四、信息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路径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案例证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
三、案例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采油二厂会计信息化案例分析 |
二、中国石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总结 |
本章小结 |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
四、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7)地质导向在水平井钻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质导向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可行性分析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地质导向功能需求及软件架构 |
2.1 地质导向功能需求分析 |
2.1.1 地质建模与模型调整 |
2.1.2 井身轨迹设计与预测 |
2.1.3 三维可视化显示与交互操作 |
2.2 地质导向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 |
2.2.1 数据收集模块 |
2.2.2 地质建模模块 |
2.2.3 轨迹导向模块 |
2.2.4 终端显示模块 |
第三章 目的层的追踪及评价方法 |
3.1 目标层的追踪 |
3.1.1 标志层选取 |
3.1.2 测井数据标准化 |
3.1.3 录井数据深度校正 |
3.1.4 地层特征提取 |
3.2 地层的评价方法 |
3.2.1 岩性识别 |
3.2.2 孔隙流体识别 |
第四章 先导地质模型的建立 |
4.1 地层构造建模 |
4.1.1 建模方法的选择 |
4.1.2 离散数据网格化 |
4.1.3 模型建立成果与准确性效验 |
4.2 地层属性建模 |
4.2.1 随机建模的特点 |
4.2.2 建模方法的选择 |
4.2.3 建模结果的选择与验证 |
第五章 井身轨迹的钻前优化与钻中调整 |
5.1 井身轨迹的钻前优化 |
5.1.1 优化原则 |
5.1.2 理论造斜率求取 |
5.2 井身轨迹的钻中调整 |
5.2.1 井身轨迹着陆 |
5.2.2 目标层内的轨迹预测 |
第六章 地质导向的应用实例 |
6.1 研究区块地质概况 |
6.1.1 基本概况 |
6.1.2 地层概况 |
6.1.3 储层概况 |
6.2 单井基本情况简述 |
6.3 钻前工作 |
6.3.1 完成井数据收集库的建立 |
6.3.2 现场实时数据的特点及分类 |
6.3.3 实时数据采集系统 |
6.3.4 现场实时采集库的建立 |
6.3.5 其他钻前工作 |
6.4 着陆前调整 |
6.5 着陆目的层 |
6.6 水平段内调整 |
6.7 钻遇率统计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框架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信息化现状及趋势分析 |
2.1 国外大型石油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
2.2 国内大型石油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
2.3 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信息化趋势分析 |
第3章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总体战略与信息化需求分析 |
3.1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简介 |
3.2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SWOT分析 |
3.2.1 优势(strengths) |
3.2.2 劣势(weaknesses) |
3.2.3 机遇(opportunities) |
3.2.4 威胁(threats) |
3.3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总体战略 |
3.3.1 基本原则 |
3.3.2 发展目标 |
3.3.3 经营策略 |
3.3.4 公司战略解读 |
3.4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需求分析 |
3.4.1 宏观环境层面 |
3.4.2 集团公司层面 |
3.4.3 公司战略层面 |
第4章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
4.1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 |
4.1.1 生产信息化 |
4.1.2 管理信息化 |
4.1.3 IT基础设施建设 |
4.1.4 IT管控与治理 |
4.2 上一阶段信息化战略实施的进展及评价 |
4.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4.3.1 问题与不足 |
4.3.2 面临的挑战 |
第5章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 |
5.1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战略思想 |
5.1.1 信息化指导思想 |
5.1.2 信息化愿景 |
5.1.3 信息化目标 |
5.1.4 总体思路 |
5.2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战略的改进与实施 |
5.2.1 信息化总体架构 |
5.2.2 IT基础设施 |
5.2.3 IT应用系统 |
5.2.4 IT管控体系 |
5.2.5 实施路线及策略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模型及软件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标 |
1.2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的历史和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课题研究相关方法和技术基础 |
2.1 信息管理系统 |
2.2 决策支持系统 |
2.3 网络协同工作平台 |
2.4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和系统功能模型 |
3.1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3.2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
3.3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系统功能模型设计 |
3.4 评价数据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系统的研制与功能实现 |
4.1 软件系统开发工具 |
4.2 基于元数据的柔性工作流引擎的实现 |
4.3 油田单井开发现状分析及效果评价 |
4.4 区块开发效果评价 |
4.5 措施效果评价 |
4.6 评价数据管理 |
4.7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10)多源数字油田数据与油田数据融合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国外数字油田与数据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数字油田建设与数据研究 |
1.3 数字油田多源数据现状与研究 |
1.3.1 数字油田多源数据现状 |
1.3.2 多源数字油田数据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2 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 |
1.4.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字油田与数字油田数据 |
2.1 数字油田 |
2.1.1 数字油田建设 |
2.1.2 数字油田的基本要素与本质 |
2.2 数字油田数据 |
2.2.1 数据与数字油田数据的概念 |
2.2.2 数字油田数据的类型与划分 |
2.2.3 油田数据的作用与意义 |
2.2.4 广义与狭义的油田数据 |
2.3 油田数据来源与去向 |
2.3.1 数据之源的意义 |
2.3.2 数据的来源与去向 |
2.3.3 油田数据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油田数据多源性与油田数据融合 |
3.1 多源数据 |
3.1.1 多源数据 |
3.1.2 油田多源数据 |
3.1.3 数字油田数据的多源性 |
3.2 多源数据融合 |
3.2.1 多源数据融合概念 |
3.2.2 数据融合技术 |
3.2.3 数字油田数据融合 |
3.3 油田数据融合 |
3.3.1 油田数据融合概念 |
3.3.2 油田数据融合技术与模型 |
3.3.3 油田数据融合技术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田多源数据融合研究方法论 |
4.1 油田多源数据研究方法 |
4.1.1 油田多源数据研究 |
4.1.2 油田数据学 |
4.2 DATIST(数据专家)技术方法论 |
4.2.1 数字油田多源数据技术思想 |
4.2.2 DATIST(数据专家)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
4.2.3 DATIST(数据专家)应用效果分析 |
4.3 地质研究方法论 |
4.3.1 地质研究方法论概念 |
4.3.2 地质研究与数据 |
4.3.3 油田多源数据研究方法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田数据融合的地质研究与应用 |
5.1 综合地质研究 |
5.1.1 地质研究与资源评价 |
5.1.2 地质研究的数据响应 |
5.1.3 油田数据运行模式 |
5.2. 地质研究与建立地质模型 |
5.2.1 地质构造研究与建模 |
5.2.2 沉积相研究与建模 |
5.2.3 油藏储层研究与建模 |
5.3 地质数据融合的油藏决策 |
5.4 油藏特征与油水分布规律分析 |
5.5 油田数据融合的综合地质研究与油藏决策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油藏地质研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现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服务的油田注水井动态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孟泰宇.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SOA的油田区块产量运行动态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皎.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S采油厂为例[D]. 敬兴隆.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4]国外A断块薄互层油藏开发调整策略研究[D]. 徐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5]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油藏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花仁贵. 扬州大学, 2019(06)
- [6]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忠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7]地质导向在水平井钻探中的应用研究[D]. 于翔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8]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信息化战略研究[D]. 孙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模型及软件系统研制[D]. 苏文超.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10]多源数字油田数据与油田数据融合及方法研究[D]. 高倩. 长安大学, 2015(01)